第一篇:《乌合之众》勒庞——读书笔记摘抄
《勒庞《乌合之众》的得与失》
1.体现在领袖身上的集体理想取代了自我理想 2.…… 《作者前言》
1.群体的无意识行为代替了个人的有意识行为,是目前这个时代的主要特征之一 2.各种制度和法律是我们性格的外在体现,反映着它的需要。作为其产物的各种制度和法律,是不能改变这种性格的
3.考虑事物虚幻的形状,远比考虑它们真正形状更重要,因为只有他们,是我们能看到并加以再现的形状。有时不真实的东西比真实的东西包含着更多的真理 4.能够感觉到的现象可以喻为波浪,它不过是海洋深处我们一无所知的湍流的表象
《群体的时代》
1.人类这个物质最稳定的因素,莫过于他世代相传的思维结构 2.群体不善推理,却急于采取行动
3.迄今为止,彻底摧毁一个破败的文明,一直就是群众最明确的任务
4.当文明赖以建立的道德因素失去威力时,它的最终解体总是由无意识的野蛮群体完成的,它们被不无道理地称为野蛮人
5.创造和领导着文明的,历来就是少数知识贵族而不是群体
6.要想领导他们,不能根据建立在纯粹平等学说上的原则,而是要去寻找那些能让他们动心的事情、能够诱惑他们的东西 7.人们从来不是按纯粹理性的教导采取行动的 《群体的一般特征》
1.只有环境的单一性,才能造成明显的性格单一性 2.一切精神结构都包含着各种性格的可能性,环境的突变就会使这种可能性表现出来
3.无意识现象不但在有机体的生活中,而且在智力活动中,都发挥着一种完全压倒性的作用
4.人们在智力上差异最大,但他们却有着非常相似的本能和情感
5.在集体心理中,个人的才智被削弱了,从而他们的个性也被削弱了,异质性被同质性所吞没,无意识的品质占了上风 6.群体是个无名氏,因此也不必承担责任
7.个人可以被带入一种完全失去人格意识的状态,他对使自己失去人格意识的操纵者的暗示唯民是从,会做出一些同他性格和习惯极为矛盾的举动
8.孤立的他可能是个有教养的个人,但在群体中他却变成了野蛮人——即一个行为受本能支配的动物。他表现得身不由己,残暴而狂热,也表现出原始人的热情和英雄主义
9.群体在智力上总是低于孤立的个人,但是从感情及其激起的行动这个角度看,群体可以比个人表现得更好或更差 《群体的感情和道德观》
1.孤立的个人具有主宰自己的反应行为的能力,群体则缺乏这种能力 2.群体没有能力做任何长远的打算或思考
3.群体永远漫游在无意识的领地,会随时听命于一切暗示,表现出对理性的影响无动于衷的生物所特有的激情 4.在群体中间,不可能的事不可能存在
5.用孩子的证词来决定被告的命运,还不如用扔钱币的方式来得合理 6.受到最严重怀疑的事件,肯定是那些观察者人数最多的事件 7.史学著作是对观察有误的事实所做的无根据的记述,并且混杂着一些对思考结果的解释
8.群体表现出来的感情不管是好是坏,其突出的特点就是极为简单而夸张 9.希望感动群体的演说家,必须出言不逊,信誓旦旦。夸大其词、言之凿凿、不断重复、绝对不以说理的方式证明任何事情
10.群体只知道简单而极端的感情;提供给他们的各种意见、想法和信念,他们或者全盘接受,或者一概拒绝,将其视为绝对真理或绝对谬论
11.群体对强权俯首帖耳,却很少为仁慈心肠所动,他们认为那不过是软弱可欺的另一种形式
12.群众的反叛和破坏行为的爆发总是十分短暂,群体受着无意识因素的强烈支配,因此很容易屈从于世俗的等级制,难免会十分保守
13.在生活中,我们不能向自己的同胞发泄这种破坏性本能,便把它发泄在动物身上。群体捕猎的热情和熊灿,有着同样的根源
14.群体虽然经常放纵自己低劣的本能,他们也不时树立起崇高道德行为的典范 15.一种观念,不管它刚一出现时多么伟大或正确,它那些高深或伟大的成分,仅仅因为它进入了群体的智力范围并对他们产生影响,便会被剥夺殆尽 16.群体没有逻辑推理能力,不能辨别真伪或对任何事物形成正确的判断。群体所接收的判断,仅仅是强加给他们的判断,而绝不是经过讨论后得到采纳的判断 17.群体推理的特点,是把彼此不同、只在表面上相似的事物搅在一起,并且立即把具体的事物普遍化
18.实际上,分析一种文明就会发现,使它得以存在的真正基础,正是那些神奇的、传奇般的内容
19.在历史上,表象总是比真相起着更重要的作用,不现实的因素总是比现实的因素更重要 20.侵略者的权力和国家的威力,便是建立在群体的想象力之上
21.不管刺激群众想象力的是什么,采取的形式都是令人吃惊的鲜明形象,并且没有任何多余的解释,也许仅仅伴之以几个不同寻常或神奇的事实 《群体信仰所采取的宗教形式》 1.偏执与妄想是宗教感情的必然伴侣
2.在同理性永恒的冲突中,失败的从来就不是感情 3.群众不管需要什么,他们首先需要一个上帝
4.一切政治。神学或社会信条,要想在群众中扎根,都必须采取宗教的形式——能够把危险的讨论排除在外的形式
5.即便有可能使群众接受无神论,这种信念也会表现出宗教感情中所有的偏执狂,它很快就会表现为一种崇拜 《群体的意见与信念中的间接因素》
1.没有任何要素在从一个民族传播给另一民族时,不会经历深刻的变化 2.支配着人们的是传统,当他们形成群体时,就更是如此 3.时间是唯一的真正创造者,也是唯一的伟大毁灭者
4.制度和政府都是种族的产物,它们并不是某个时代的创造者,而是由这个时代所创造
5.决定各民族命运的是他们的性格,而不是他们的政府
6.应试教育式的教育实在是一种十分可笑的教育方式,它的每项工作都是一种信仰行为,即默认教师不可能犯错误。这种教育的唯一结果,就是贬低自我,让我们变得无能
《群体意见的直接因素》
1.词语的威力与它们所唤醒得形象有关,同是又独立于它们的真实含义。最不明确的词语,有时反而影响最大。例如像民主、社会主义、平等、自由,等等,它们的含义极为模糊,即使一大堆专著也不足以确定它们的所指。然而这区区几个词语的确有着神奇的威力,它们似乎是解决一切问题的灵丹妙药。各种极不相同的潜意识中的抱负及其实现的希望,全被它们集于一身
2.当大革命时的人以为自己在模仿古希腊人和古罗马人时,他们除了把从来没有存在过的含义赋予古代词语之外,还能做些什么呢?
3.词语只有变动不定的暂时含义,它随着时代和民族的不同而不同
4.执政府和帝国的具体工作就是用新的名称把大多数过去的制度重新包装一遍,这就是说,用新名称代替那些能够让群众想起不利形象的名称,因为它们的新鲜能够防止这种联想
5.科学在渴望理想的心灵里,科学是有所欠缺的,因为它不敢做出过于慷慨的承诺,因为它不能撒谎
6.推动各民族演化的主要因素,永远不是真理,而是谬误
7.凡是能向他们提供幻觉的,也可以很容易地成为他们的主人,凡是让他们幻灭的,都会成为他们的牺牲品
8.在事先准备好的演讲中,演讲者遵循的是自己的思路而不是听众的思路,仅这一个事实就会使他不可能产生任何影响
9.所谓的信仰,它能让一个人变得完全受自己的梦想奴役 《群体领袖及其说服的手法》
1.在群体灵魂中占上风的,并不是对自由的要求,而是当奴才的欲望。他们是如此倾向于服从,因此不管谁自称是他们的主子,他们都会本能地表示臣服 2.作出简洁有力的断言,不理睬任何推理和证据,是让某种观念进去群众头脑最可靠的方法之一
3.极为重要的修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重复 4.人类有着模仿的天性。模仿对他来说是必然的,正是这种必然性,才使所谓时尚的力量如此强大
5.得到民众接受得每一种观念,最终总是会以强大的力量在社会的最上层扎根,不管获胜意见的荒谬性是多么的显而易见
6.最大的名望归死人所有,即那些我们不再惧怕的人
7.一个人占据着某种位置,拥有一定的财富和头衔,仅仅这些事实,就能使他享有名望,不管他本人多么没有价值
8.法袍和假发是必不可少的行头。没了这些东西,他们的权威就会损失一半 9.名望的特点就是阻止我们看到事物的本来面目,让我们的判断力彻底麻木 10.享受名望的人、观念或物品,会在传染的作用下,立刻受到人们自觉不自觉的模仿,使整整一代人接受某些感情或表达思想的模式 11.信徒们总是穷凶恶极地打碎他们以前神灵的塑像 《群体的信念与意见的变化范围》
1.一场革命的开始,其实就是一种信念的末日
2.普遍信仰有催眠作用,没有任何事情比这个事实更典型,也没有任何事情能更确切地表明,我们的理智有着令人汗颜的局限性
3.哲学家的任务,就是研究古代的信念在其表面变化背后有什么东西支撑着他们,在不断变化的意见中找出受普遍信念和种族特性决定的成分
4.一切与民族的普遍信念和情感相悖的东西,都没有持久力,逆流不久便又回到了主河道
5.报业既然仅仅成了提供信息的部门,他便放弃了让人接受某种观念或学说的努力,它在公众思想的变化中随波逐流
6.出于讨论和分析的缘故,一切意见都失去了名望;他们的特征很快褪去,持续的时间之短很难唤起我们的热情。现代人日益变得麻木不仁 《群体的分类》
1.种族正是通过获得结构稳定的集体精神,才使自身在越来越大程度上摆脱了缺乏思考的群体力量,走出了野蛮状态
2.派别——唯一相同的是信仰 身份团体——唯一相同的是职业、类似教养、社会地位 阶级——某种利益、生活习惯以及几乎相同的教育 《选民群体》
1.工人和农民很少选出自己的同行来代表自己,原因就在于这种人在他们中间没有名望
2.候选人写成文字的纲领不可过于绝对,不然他的对手就用它来对付自己。但是在口头纲领中,再夸夸其谈也不过分
3.在平等的时代,人们互不信任,因为它们全都一样,但是这种比喻却使他们几乎毫无节制地信赖公众的判断力,其原因就在于,所有的人同样开明似乎是不太可能的,真理并不会与人数上的优势携手同行 《议会》
1.议会中的群体很容易受暗示IDE影响,而且就像所有群体一样,暗示都是来自享有名望的领袖
2.这些选民在投票期到来之前就发出的暗示,足以压倒来自其他方面的一切取消的建议,使意见的绝对稳定得到了维护
3.领袖的影响力只在很小的程度上是出于他们提出的论据,而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他们的名望。享有足够名望的领袖几乎掌握着绝对权力
4.对于才华横溢无动于衷的地方,莫过于政治集会。它所留心的只是那些与时间地点相宜、有利于党派的滔滔辩才,并不在于它是否对国家有利 5.喋喋不休地说些最离谱的大话,永远对领袖有利 6.表面自由的增加必然伴随真正自由的减少 7.无需怀疑,它有时仍然是乌合之众,但是在塔变幻不定的特征背后,会形成一个稳定的基础,即一个种族的禀性,它决定着一个民族在狭小的范围内变化,支配着机遇的作用
8.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从野蛮状态发展到文明状态,然后,当这个理想失去优势时,走向衰落和死亡,这就是一个民族的生命循环过程 《民主直通独裁的心理机制》
1.人们似乎热爱自由,其实只是痛恨主子
2.当我们悠久的信仰崩塌消亡之时,当古老的社会柱石一根又一根倾倒之时,群体的势力便成为魏以无可匹敌的力量,而且它的声势还会不断壮大
3.群体中个人的个性因为受到不同程度的压抑,即使在没有任何外力强制的情况下,他也会情愿让群体的精神代替自己的精神,更多地表现出人类通过遗传继承下来的一些原始本能
4.幻觉引起的激情和顽愚,激励着人类走上了文明之路,在这方面人类的理性没有多大用处
5.凡是大规模的群体运动,总是类似于宗教运动
6.一个凌驾一切的共同目标,是同建立在个人责任上的道德无法并存的 7.编造领袖神话是一种解除心理压抑的有效手段
8.群体的轻信、极端、与情绪化反应等弱点,显然既为领袖的品质划定了上限,也给他动员自己的信众提供了许多可乘之机
9.群众爱戴的事统治者,而不是肯求着,他们更容易被一个不宽容对手的学说折服,而不大容易满足于慷慨大方的高贵自由,他们对用这种高贵自由能做什么茫然不解,甚至很容易感到被遗弃了
10.以人民主权的名义并由人民进行的革命,是不可能时一个民族获得自由的 11.民主——它是这样一种国家,其中包括法律在内的一切事务,都取决于作为独裁者而组成并受几个能言善辩的演说家统治的多数
12.20世纪能量巨大而暴虐的独裁制度,它与以往的专制最大的不同之处,便是它们的合法性全都援之以一定的的群众基础
第二篇:乌合之众(古斯塔夫 勒庞)——读书笔记(最终版)
作者自序
人类的自然本性决定了这样一个事实,即认不得不在思想、感情和习俗的支配和主宰之下生存。制度和法律不仅是人的本质的外在表现,还在很大程度上表达着人的需求。理性是人类最近才有的属性,它还不完善,还不能为我们解释无意识规律。引论:群体时代
真正社会变革的唯一重要特征:应该是根植于文明、思想、观念和信仰的革故鼎新过程中。人类作为一个物种,它最稳定的因素就是可以通过遗传来承袭思想。
两个基本因素构成了人类思想转型的基石:首先是宗教、政治和社会信仰的毁灭;其次是现代科学和工业的进展催生出完全不同的生活和思想状况。
不管未来社会以何种方式进行组织,必将不得不把一个新兴的力量考虑在内—这是一种在现代社会持续存在并且具有统治地位的力量—群体的力量。
群体的时代中,决定民族走向的因素存在于群众的心理,而不再是在政治上认可的传统,君主的个人倾向和相互敌对的态势或商议中。
群体组织会催生出一些教条,一种不容分说的独断主义的力量。第一卷:群体心理
1、群体的一般特征
群体:通常意义上指的是聚集在一起的多个个体。
心理学立场上来看,群体是一个心理状态上的群体,这一群体,受群体精神统一律的支配,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存在。
集体心理:聚集在一起的群体,其中的个体思想情感会全部朝一个共同的方向进发。个体成为有组织群体的一员,其表现出来的特征有: ⑴自觉地个性的丧失,思想和情感转到一个全新的方向上去。一个民族的全部个体是不可能聚集在一起的,但整个民族在特定的情况下会成为一个真正的群体。⑵附属特征:具体内容和精神结构会随着群体人员组成情况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同质群体和异质群体的差别。
一个心理群体呈现出来的最突出的特点:无论组成群体的个体是什么人,无论其生活方式、职业性格或智力等是否相同,在他们组成一个群体时,他们会获得一种集体心理。
他们的情感、思想和行为,与作为单独个体时的情感、思想和行为截然不同。群体的个人已经不是独立的个人。原因在于:
首先,现代心理学认定的客观事实,即无意识心理活动在生活、理智思考中的作用都是压倒性的。人类有意识的行为活动,只是无意识的深层心理结构的产物。无意识因素从始至终支配着我们基本的性格特征,而它主要受遗传因素的影响。这一心理深层结构包含着一个种族的先天特性,它由世世代代传承的诸多共同特征构成。我们大部分日常生活行为,其实都是深层心理动机的结果。这又是无法观察到的。种族的先天特性又无意识因素构成。种族的个体之间基本上很相似,造成个体彼此间不同的,主要是他们具备的有意识因素。无意识使人相似,有意识使人不同。
群体共同属性:无意识;群体心理不仅削弱了个体智慧,还减弱了个体本身的特征。异质因素泯没在同质因素中,无意识的力量占据制高点。群体呈现出来的品质特征一般都等而下之,这就是群体不能完成高智力工作的原因。在群体之中,每个个体叠加在一起只会让愚蠢增加,也不会让天赋才智得以凸显。如果群体中个体把各自最基本的品质汇聚,那么带来的必将是平庸而不是新颖的东西。
群体具有而鼓励个体不具备的特性其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很多。
其一,单从数量上看,群体中个体能感觉到一股不可抗拒的巨大力量,这使他的本能无所顾忌地释放出来,而当他是一个孤立无援的个体时,他必须限制约束这些欲望。(群体无名无姓它不必去承担什么责任,结果是,驻留在个体心头的那种责任感消散一空。)其二,感染现象在决定群体特性的同时,还决定着群体一般会接受什么。感染类似于一种催眠作用。所有的情感和行动在群体中都有感染性,它甚至可以把个体感染到随时准备为集体利益牺牲个人利益—这是一种放弃自我利益的特性,与人的本性是极为对立的。如果不是在群体中,一般不会发生。——群体性感染
其三,群体有易于接受暗示的表现,是感染造成的结果。个体则不那么轻易。—接受暗示 群体中,个体大脑活动被麻痹,催眠,经过不同的诱导,个人能被引入到一种完全失去自我意识的状态中,此时他会对使自己完全失去自我意识的暗示者言听计从,言行会与日常性格习惯完全不同。——有意识的自我人格不见了,主观意志和分辨力不复存在,所有的情感思维都被支配着。
在某种暗示的引导下,他必然会采取行动,因为此时的他已经难以抗拒一种冲动的力量。总结:人有意识的消失;无意识的横行霸道;思想和情感因暗示和交互感染的作用向一个方向发展;把暗示带来的意念立即付诸行动;——这些倾向都是群体中个体表现出来的主要特征。
群体与孤立个体:行动上,群体中的个人与本人有着本质的差别,他的思想情感早已在他的行为失去自主能力之前,发生了变化。——法国贵族1789 8 4 法国贵族主动放弃了自己的特权。
独处的一个人,可能是有涵养的,但在群体中,他会蜕变成为一个野蛮人,一个行为上受生命本能支配的动物,与原始人极为相似。
作为群体中一个组成部分,个人就像无数沙粒中的一个,他可以任凭风把他吹向任何地方。
结论:群体在智力上总是低于孤立的个体,而在情感情绪以及由此引发的行动上,群体可能比个人表现的更好也可能更坏,主要看当时的环境氛围,即群体接受的暗示的性质。群体,常常是犯罪群体,却也经常是英雄的群体。英雄主义的行动不可否认地蕴含无意识的因子,但正是这种英雄主义在书写历史。
2、群体的情感和道德
(1)群体的冲动、易变和急躁
群体人又一切外在刺激因素的摆布,且呈现为不断变异的特征。
群体是刺激的奴隶:只要是刺激因素,就会对群体发挥控制性的作用,而且这一作用会不停地发生变化。
心理学的解释是:独处的个人能够主宰自己的行为,并对行为进行反省后作出反应,而群体则不具备这种能力。——即受无意识的支配。
让群体激昂亢奋的因素,主要听从于各种各样的冲动,无论是大度的、残忍的、奋勇的、怯弱的,其表现总是极其强烈。——如血腥暴力的躁动转变为季度宽容平和,并走向英雄主义。
群体具有多变性,使其显得难以驾驭。另外群体是不可能长久的,即便它有各种各样的热切愿景,但不具备任何深谋远虑的能力。
种族自身一些特质可以视为我们一切情感的源泉。群体的躁动、冲动易变都在种族特质的影响范围之内。
(2)群体的轻信和易受暗示
群体顺从暗示,把头脑中被唤起的幻觉当作现实来接受,并且,群体中幻想对所有成员的作用是相同的,群体中有教养的人和无知的人相同。
最开始是一个示意——经过相互感染——进入群体中所有人的头脑之中——群体一致的倾向性情感得以形成。——集体心理形成。
群体徘徊徜徉在一个无意识领域,时时对暗示可能闻风而起,理性不能发挥什么影响,像生命有了一往无前的激情,丧失掉一切省思的能力,极度轻信之外,在没有别的东西。
如神话的快速传播:除了群体极度轻信之外,还有就是事情在经过群体的想象之后,已经发生了奇妙的变化。极度轻信+群体想象
第一步:群体中某个人对真实情况的第一次扭曲 第二:交互感染,第三:共同倾向性,集体幻觉。
群体中博学多才的人和笨蛋一样不再具备观察能力。观察力和反省精神丧失。期待中的群体
+
暗示的作用
模糊不清的记忆 ——幻觉——暗示:暗示往往来自于幻觉。幻觉得到肯定(认同感是肯定过程的核心。)引发相互感染。——母亲认错孩子等。儿童的证词尤其不可信。
一个事件受到的怀疑程度越深,那么肯定是参与观察的人数最多。
群体想象力,使过去的事物失去了原本的面目。历史留存记忆的能力有限,除了神话之外,它把其他的都会毁弃掉。
(3)群体情感的夸张和单纯
群体不接纳质疑和不确定性,并且总是走向极端;群体的情感总是过多的。群体情感最鲜明的特点:极简单;言过其实。
情感一旦表现——暗示,感染——迅速传播情感认可的对象的力量大大增强。简单化和夸张造成的结果:一群人既不去质疑什么,也不去确认什么 猜疑一经宣布就会立刻成为无可争议的证据。
群体情感的暴力倾向在丧失掉责任感时会得到增强,在异质性群体中间尤其如此。群体放大自己的情绪,由此,它只会被最极端的情感打动。
夸大其词,断言,重复是常用的手段,而绝不用推理方式去证明。种族因素占有主导地位的倾向。如歌剧在不同国家的反应。个人只要成为群体中的一员,其智力水平立刻急剧下降。(4)群体的独裁、专横和保守
群体感情的机理,群体面对强权奴颜婢膝,一时的革命本能改变不了群体的极端保守了群体对变革和进步充满本能的第一。独裁专横:群体对自己的力量有清晰认识,于是倾向于对自己的激情和独裁加上权威的印象。种族的基本观念再次显示出重要性,即种族支配着人们的情感和思想。群体崇拜强者,反对弱者。
保守:像所有原始人一样,群体把拥有保守本能视为不可触碰的。他们对一切传统的迷信和尊重是绝对的,对所有新生事物——那些可能会改变他们的基本生存状态,则深深怀有一种无意识的恐惧。(5)群体的道德
群体表现出来的道德可以比个人更高尚,或更低劣;群体几乎不受利益考虑的左右,而孤
立的个人却为之欲罢不能;群体的道德净化作用。第一,如果把道德视为:长时间内对特定社会习俗的尊重,且持续地对私心私利冲动的抑制。那么群体根本算不上是道德的,因为它倾向于多变和冲动。原始人所具有的野蛮和破坏性的本等传承了过来,它潜伏在我们每个人身上。加入到没有责任感的群体,并且预判到自己不受惩罚是,就会完全释放。如在动物身上发泄,向捕猎时群体表现出的热情和凶残。尽管残忍手段看起来十分怯弱。第二,相反,如果把道德视为:特定时刻表现出的品格,例如牺牲自我,勇于奉献,不计名利和吁求平等。那么可以说,群体的道德境界常常很高。只有集体才能够产生伟大的献身精神。群体对其中的个体有一种道德净化作用。
虽然群体经常自暴自弃回到低级的本能状态,她们还是不时地确立起崇高道德行为的典范。
3、群体的观念、推理能力和想象力(1)群体的观念
基本观念和从属观念;要想让群体认可必须转化高高在上的观念;观念的社会影响与其包含真理的程度没有关系。
分为两大类:一类:附属的、偶然的观念。一类是可以视为基本观念—环境、遗传规律和公众意见给予他们极强的稳定性。
基本观念像是一条浩荡的江河,慢慢地在既有的河道中流动;
短暂的观念就像是一朵朵小浪花,虽然它们一直变动不居,自身并不具有真正的重要性,却在河流的表面跳动,相对于河流而言又是显而易见的。
在群体中,无论是什么样的观念,要想具备实质性的效果,必须是绝对的,强硬的,并具有一个再简单不过的形式。它们现身时以具体形象的方式呈现,惟其如此,才能被群众接受。——思想观念的通俗化,简单化。当一种思想观念被彻底改造后,群体可能才愿意接受,并让它们进入无意识领域变成一种情感,这时,它才能释放出自己的影响力。
最明白无误的论证对绝大多说人的影响也是微不足道的。推理论证是行不通的。论证也许会被受过教育的人接受,但那些狂热的皈依者被无意识驱使。
观念根植于群体头脑中是长期的过程,一旦影响作用强大,而根除它们也是长期过程。(2)群体的推理能力
群体不为理性思考所动;群体的推理能力非常孱弱;群体接触观念时只有表面的相似或承续。
(3)群体的想象力
群体用形象思维思考,且这些形象之间无逻辑关系;群体易受奇迹打动,传说和奇迹是文明的真正支柱;大众的想象力历来都是政治家权利的基础; 形象暗示产生的情感有时非常强烈以至于能够被付诸行动。
伟大的政治家都会把群众的想象力视为权利的基石。始终观众的是激发群体去想象。影响想象力的,绝对不是事实本身,而是事实引起人们注意的方式。知道了影响群体想象力的艺术,同时也就掌握了统治他们的方式。
4、群体信仰的宗教形式
深信不疑源于采取宗教形式;大众的神明从未消失。宗教情感复活的新形式 偏狭和盲信,与宗教情感如影随形。
一切宗教或政治信条的创立者之所以能让它们被人们完全接受,就是因为他们成功地撩动
了群众狂热的情绪——作为结果,群体在崇拜和服从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幸福感,他们随时为自己的偶像准备放弃生命。
感性与理性永恒的冲突对抗中,永远是不会被征服的。
所有的政治、神学和社会信条如果打算在民众中间生根发芽,都必须采取宗教的形式,这一形式可以排除争论带来的危险。
对社会现象,则更有必要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研究,而不是从自然主义的角度。
如法国大革命——只有把它视为一种新的宗教信仰在群众中建立时才能得到合理的解释。一系列的大事件,之所以发生,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民众的精神相让它们发生,其实历史上绝对的专制者也不可能造成这些大事件。其根基是大众的精神信念在起作用。
拥有最高权力的最专制的君主,所做的只不过是加快或是延缓精神幽灵显身的时间而已。
第二卷:群体的主张和信念
1、群体的主张和信念中的间接因素(1)种族——决定性的影响。(2)传统——种族精神的综合体。
传统支配人的行为。群体是传统思想最坚定的拥护者。
自人类诞生,一直在做两方面的努力:
一、构建某种传统;
二、当既有的成果没有利用价值时,就尝试去摧毁这一传统。破坏和建立。稳定和新变之中取得平衡。(3)时间——时间不停地摧毁信念,使混乱不堪走向有序
时间决定着一些重大要素,如种族的形式就取决于它。一切信仰的力量的形成、壮大、消亡考的都是时间。
时间为群体装备了观点和信念,或者它至少促进了它们的生长和发展,一些主张只能在一个特定的时代实现,换做其他则只能是失败。(4)政治和社会制度
各民族都不能选择对他们而言是最好的制度;相同制度标签遮掩着最不同的东西;理论上最糟糕的制度对一些民族来说却极为必要
一个民族并没有能力去真正改变自己的各种制度,暴力革命确实可以改变各种制度的称谓名号,却不能改变它们的实质内容。
是民族的性格而不是政府,决定着民族的命运。
一个民族的强盛和另一个民族的衰微,与社会政治制度没有任何关系。每个民族都由它们自己的特性决定,所有那些不能与这种特性相匹配的制度,只能算是借来的衣服。完全是制度反过来影响了群体的大脑,因此才会引起此起彼伏的剧烈动荡。(5)教诲和教育
生活中,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须具备判断力、经验等条件,还得有开拓精神和个性。他不是机器上的一个部件,而是一个威力巨大的发动机。中国式教育造成了巨大的人才浪费。教育应当培养的是学生坚强的意志、斗争的勇气和顽强的战斗力,这是不可或缺的生存武器。
要想知道群体今天在酝酿什么,明天将要付诸的行动是什么,要想知道所有的这些想法和信念,就必须对形成这些想法和信念的土壤构成有所了解。
我们当前的教育制度是如何培养出这样的头脑的,原来是冷淡平和、中立的民众如何变成了一个满腹牢骚心生怨诽的队伍?
2、群体主张的直接因素(1)形象、词语和套话
词语和套话力量不可思议;群体的想象力特别容易被人们对形象产生的印象控制住。
词语和它们所匹配的形象结合后,可以产生巨大的力量,最模糊的词语往往能产生最大的影响,如自由平等等。它们身上集中了潜意识中差别巨大的抱负,及对其加以实现的希望。某些词语和套话永远高于说理与论证。
时代变迁中,语言所包含的词语很少发生大的变化,而词语所引导的形象,特别是人们赋予它们的具体内涵却在时时随时代,民族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如“祖国”在两百年前的法国人和现在法国人不同。
因此,我们要想利用它们去影响群体,就必须搞清楚这些词在这个时代被群体赋予的含义,而不是过去的含义。
名称如果得当,它能够使最恶劣的事情变得能让民众去接受,其力量就是如此强大。——学会灵活运用词语。
如果旧事物给民众的印象是负面的,那就通过更换新名称的方式获得正面的政治效果; 种族不同会造成词语含义的变化;
“民主”在欧洲和美国的不同内涵:拉丁民族来看,“民主”更多地是指个人的意愿服从于国家和集体的意愿。于是乎,国家的力量越来越强,形成集权垄断
在盎格鲁撒克逊地区,特别是美国“民主”指的是个人的独立意志,国家要尽可能为个体服务。个人的意志高于国家。(2)假象
假象的重要性;一切文明的根源都有假象;假象的社会必要性;群体往往更喜欢假象而非真实;只要是能够让他们产生幻觉的,就能成为他们的主人,破灭幻象的,就会将之消灭。(3)经验
只有经验才能使必要的真理在群体的思想中扎根,摧毁有危险的幻想;
经验只有在不断重复的情况下才是有效地;劝导群体需要在经验上付出代价;(4)理性
理性对群体毫无影响力;群体只受无意识情感的影响;罕见事情发生的秘密诱因;逻辑在历史中的作用;
群体不受理性精神的引导,他们只相信那些由形象拼接起来的观念。同情感相比,理想显得柔弱而且不堪一击。
每个种族的精神成分中都包含一些特定的规律,这些规律决定着一个种族的命运,一个群体任何的冲动都要服从于这些规律。要想让群体相信什么,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情感能让他们兴奋,并且装出自己也有这种情感的样子,然后借用简单低级的组合方式和一些著名的暗示改变他们的看法。同理性相比,是幻觉引发的激情和疯狂刺激着人们走向文明之路。
尽管存在理性,但是推动一切文明进步的却不是理性。倒不如说,推动文明进步的依然还是各种情感诸如尊严、民族主义、宗教信仰、爱国主义以及对荣誉的向往。
3、群体的领袖及其说服人的手段(1)群体的领袖
一切生物在形成群体时都有服从首领的本能需要:伟大的宗教之所以能在各地开花结果,广泛传播,考得不是政治家或哲学家的宣传,更不是怀疑论者的帮助,而是虔诚的信徒。群体领袖的心理状态:狂热,坚定而强烈的信仰。只有他们能让群体有信仰,并能把他们组织起来;
领袖的分类;激情四射、但只暂时拥有顽强意志的人;第二类为意志力更为持久的人。第一类领袖虽有活力,但不能持久,在激动人心的时间结束后,他们便很难继续充当领袖。(在某些条件下,他们也是被领导的人,其行为总是受到某个人或观念的指引,当失去了具体的计划和步骤供他们遵循的时候,他们就失去了自我)第二类领袖,尽管不那么引人注意,但影响力却比第一类大得多。持久的意志力,巨大的品质是常人没有的。意志起到的作用
(2)领袖说服人的方式 断言、重复、和感染;
断言:不考虑任何理性的推理或是证据的简短断言,最能让某种观念进入群体的大脑。对付断言的方式就还是用断言,而不是理性的论证。
重复:不断地用措辞不变的词语来重复。拿破仑:最有效地修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不断地重复。
最理智最清醒的头脑也会受到重复力量的影响:原因在于,我们大脑中那个无意识自我,会受到不断重复的说法的影响,而这个区域正是我们行为动机形成的地方。断言的事情,只有通过不断地重复才能在头脑中累积成深刻的印象,并且这种手段最终能够使人把断言当作真理接受下来。
如果断言和重复被分开使用,因为双发的力量都强大,会相互对抗,抵消。
感染:在一个断言被有效、无争议地重复之后,所谓的流行观点就会形成。与此同时,强大的感染过程就开始了。传染具有极大的威力,完全可以控制一个人接受什么意见,让他产生某种情感表现。
没有清晰思路的头脑更加速了这种传染。
从社会下层传染至上层的方式;不管是什么观念,只要是得到民众的认同,最终都会传播到社会的最上层,并在那里扎根。大众接受之后,变成一种普遍的真理,就会站在自己的起点,开始作用于一个民族的上层。
大众的见解主张很快就会成为普遍观念;纵观历史,好像是才智塑造了世界并改变着世界的命运,其实这种作用不是直接的。
支配大众的永远是榜样而不是论证。每个时期,无意识的群体都会模仿少数有个性的人,但是这些特立独行的人还是会默认普遍的观念。他们要是不那么做的话,模仿他们就会变得异常困难,其影响力就会减小。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过于超前的人,对于自己的时代一般不会产生太大影响。这是因为两者有太严重的脱节。(3)声望——一种能够加强权力的力量。
现实中,声望其实是一种支配力,起作用强大,常常使我们丧失判断力,并产生惊奇和敬畏的感觉。一切权利的获得主要靠的是声望,缺少声望就什么也没有了。
声望定义与分类;一类是与生俱来的声望,其获得与财富、荣誉、名分有关。一类是个人后天获得的声望。基本属于个人,既可以与名分、财富荣誉共存,因为它们而高贵,也可以独立而存在。最常见的声望:先天的声望,个人的声望。除了通过人为载体表现出来的声望,还有如各种主张以及文学艺术作品中包含的声望,其需要日积月累,否则达不到效果。
历史前进的过程就是不断重复某些判断的过程,这种现象在文学和艺术的历史中表现的更为突出。因为历史赋予巨大的声望,因此找回了曾经失去的价值。像帕特农神庙。
声望的突出特点:彻底麻痹人们的判断力,将事物的本来面目掩盖。是征服群体的基本因素之一。对一切事物的意见,群众和个人都是一样的,先入为主且意见是现成的。不管对错,普及的主要原因是具有声望。
声望受损的方式:第一,通往声望的道路上,成功必不可少,是主要因素。成功消失,声望也会随之消失。第二,一旦声望出现问题,并且被分析探讨探讨,那么声望就不再是声望了。只有与分析探讨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能长久保持群体对他的敬仰。
4、群体的信念和主张的变化限度(1)坚定地信念
群众的见解和信仰分类:一类是我们拥有的重要的永恒的信仰,即使经历了百年风雨,也不会发生变化,它们是文明的基石。普遍信念决定各种思想的走向,它能激发信仰的形成并让人们产生捍卫他的责任感。各民族为了捍卫自己的信念,往往会变现的极度野蛮和不宽容。这也正是一个民族最可贵的品质的再现。
普遍信仰具有催眠作用。支配人们行为的首先是信念而后才是习惯。
一类是一些暂时的而且易变的观念和见解,通常是一个时代短时间内的产物。革命与信念的建立和根除。当一种信念的价值开始被质疑的时候,说明他已经开始走向衰亡。唯一继续存活的方法就是:不能接受理性的思辨。(2)群体主张的可变性
所有那些与种族特性,民族基本信念和情感不能协调一致的,都不会长久地存在。逆流总是短暂的,不久还会融合到主流当中。如果与种族的信念或情感都毫无干系,那么这些思想和主张是不可能具备稳定性的,只能由境遇去支配。
目前群体多变的见解主张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原因有三:
第一:过去的信仰——彼时能促进一个阶段性的思想见解,如今正在一天天地失去影响力,在不能像往昔一样有所作为。
第二,群体力量不断增加,以至于愈发没有一个可以对它形成制衡的力量。由此,群体多变的思想见解——我们有所了解的群体特征,表现出来。
第三,近来不断得到发展的报业,把完全对立的思想见解不断地呈现在群体面前。每一个特定的主张和见解都会产生一定的暗示作用,但它很快就会受到挑战和破坏,主要来自于对立主张见解产生的暗示,最后的结果是任何一种思想主张都难以普及,他们很快就会从视野中消失。不能够让更多人接受,就不可能成为一种普遍的信念。
从而,历史出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现象,成为这个时代最显著的特点,即,政府在引导舆论上显得无能无力。
政府受群体支配,群体思想主张见解,成为政治的指导。
报业媒体发挥着引导舆论的作用。但面对群体力量时,他可变的低眉顺眼有所迁就了。蜕变为仅仅提供信息,而不再引导人们去接受某种思想或学说。由于担心失去广大受众,报业在大众思想的变化大潮中只是放任自流。由于主导性力量并不存在,基本信仰的毁灭,最终的结局就是人们所有的观念无不存在深刻的分歧,这使得群体只对那些明确无误地触及他们直接利益的事情牵肠挂肚。讨论与分析使得所有的思想主张都丧失了权威的名分,它们的个性特征在迅速衰退,因为持续的时间太短以至于很难唤起我们的激情,现代人变得越来越迟钝。
另一方面,目前群体拥有无比巨大的力量,因此若有一种思想主张赢得了足够的声誉,并且让自己得到普遍的认可,那么,这一思想主张就会迅速拥有巨大的强制性力量,他会让所有的事情都屈从于它。普遍的不质疑,不确认。现实世界。一个有群体占据主导地位的文明,几乎没有在延续下去的可能性。还有什么能延迟文明自身的消亡呢?也许只有好无定形可言的群体的思想主张,还有就是他们对所有一般信仰都不会触动的定力。
第三卷:群体时代(略)
第三篇:乌合之众--勒庞 内容简介读后感
勒庞的《乌合之众》,“是一部以阅读法国大革命时间为基础的群体行为的社会心理学著作”。罗伯特•墨顿的序“勒庞《乌合之众》的得与失”写得很好,他提到一点,“《乌合之众》的当代意义,在于它发现问题的功能而非解决问题的功能。”
勒庞不是一个社会学家,不像迪尔凯姆(这家伙是社会学大师,他的《社会学方法的准则》,应该列为调查记者和特稿记者必读书目,至少可以了解学习一门方法论)一样,用收集和分析社会学数据来研究。但他对社会学有先天的本能。
首先,他先知般写道:“我们就要进入的时代,千真万确将是一个群体的时代。”(导言:群体的时代)在之前的时代里,民众的声音不受重视,到了那个年代,民主、大众传媒等的出现,让民众从各个阶层进入政治生活。
然后第一卷,勒庞开始分析群体的心理。
一、群体的一般特征。自觉地个性消失,形成一种集体心理:无意识、低智力等。
1、形成集体的个人会感觉到一种势不可挡的力量,使他敢于发泄出自本能的欲望。
2、传染的现象。
3、最重要的原因,同孤立的个人所表现出的特点截然相反。
二、分析群体的感情和道德观。在大多数群体中,可以看到如下特点:
1、冲动、易变和急躁。“群体没有能力做任何长远的打算或思考。”
2、易受暗示和轻信。这是一种集体幻觉的机制。“群体永远漫游者无意识的领地。”“在暗示和相互传染的推动下,一个人编造的奇迹,立刻就会被所有的人接受。”
3、夸张与单纯。“群体表现出来的感情不管是好是坏,其突出的特点就是极为简单而夸张。”“群体情绪的简单和夸张所造成的结果是,它全然不知怀疑和不确定性为何物。”勒庞还表面,“个人一旦成为群体的一员,他的智力立刻会大大下降。”
4、偏执、专横和保守。“群体只知道简单而极端的感情;提供给他们的各种意见、想法和信念,他们或者全盘接受,或者一概拒绝,将其视为绝对真理或绝对谬论。”还有一点,勒庞老师看得很精准:“群体随时会反抗软弱可欺者,对强权低声下气。如果强权时断时续,而群体又总是被极端情绪所左右,它便会表现得反复无常,时而无法无天,时而卑躬屈膝。”保守一说,则是“群体强烈地受着无意识因素的支配,因此很容易屈从于世俗的等级制,难免会十分保守”。
5、群体的道德。“群体的道德水平十分低劣。”人都有野蛮和破坏性的本能,如果加入到不负责任的群体,清楚不会受惩罚后,便会彻底放纵这种本能。群体可能无恶不作,也可能表现出极崇高的献身和牺牲举动,所以“以名誉、光荣和爱国主义作为号召,最有可能影响到组成群体的个人,而且经常可以达到使他慷慨赴死的地步”。
三、群体的观念、推理与想象力。
1、群体的观念。“给群体提供的无论是什么观念,只有当它们具有绝对的、毫不妥协的和简单明了的形式时,才能产生有效的影响。因此它们都会披上形象化的外衣,也只有以这种形式,它们才能为群众所接受。”后面,勒老师提到的一点,可以看成是精英主义者得意的地方,实话说,我也认同这点:“就观念而言,群体总是落后于博学之士和哲学家好几代人。”
2、群体的理性。群体对事情的论证,从逻辑上看十分拙劣。其推理的特点,“是把彼此不同,只做表面上相似的事物搅在一起,并且立刻把具体的事物普遍化。”——这个在微博尤其明显,不管事实本身,只摘取简单的表象的相同点加以放大,后由此得出一个普遍化的结论,比如:官员都是弱智、路人都是冷漠等。
3、群体的想象力。群体的想象力强大而活跃,而且非常敏感。“在历史上,表象总是比真相起着更重要的作用,不现实的因素总是比现实的因素更重要。”“侵略者的权力和国家的威力,便是建立在群体的想象力上。”
四、群体信仰所采取的宗教形式。说到底,就是崇拜一个神,盲目服从、残忍的偏执和要求狂热的宣传等。“一切宗教或政治信条的创立者所以能够立住脚,皆因为他们成功激起了群众想入非非的感情,他们使群众中崇拜和服从中,找到了自己的幸福,随时准备为自己的偶像赴汤蹈火。这种任何时代概无例外。”——这点来解释粉丝群体再合适不过了。
进入第二卷,群体的意见与信念。在这一卷里,勒庞讨论的几个问题,群体的意见和信念形成的间接和直接因素、群体领袖是什么人,他有怎样的动员手段、最后一点是群体的意见和信念中,有哪些是牢固的信念,哪些是多变的信念,以及这两种信念形成的原因。
一、群体的意见和信念中的间接因素。包括五种:种族;传统;时间;政治和社会制度;教育。
1、种族。这一点作者没有详细讨论,他在另外一本书《民族演化的心理规律》里讨论过。
2、传统。从胚胎学可以证明,过去的时间对于生物进化的巨大影响,把这种理论放到历史学,也可以看出传统的重要性。因此勒老师坚持认为群体具有保守主义精神,哪些最狂暴的反叛最终也只会造成一些嘴皮子上的变化。勒庞老师难得地提到了中国,当作反面例子:“如果一个民族使自己在习俗变得过于牢固,它便不会再发生变化,于是就像中国一样,变得没有改进能力。”他的理想是这样的:“对于一个民族来说,理想的状态是保留过去的制度,只用不易察觉的方式一点一滴地加以改进。这种理想不易实现。使它变成现实的几乎只有古罗马人和近代英国人。”
3、时间。这点其实无须详细的论述,人人都懂,勒老师也只是提供一些名人名言式的说法,放到现在的最大作用就是让新周刊之类的官方微博有内容可以发早安晚安。比如,“它是惟一的创造者,也是惟一的伟大毁灭者。”“它们获得力量靠的是时间,失去力量也是因为时间。”“时间是我们最可靠的主人,为了看到一切事物有何变化,应当让它自由地发挥作用。”
4、政治和社会制度。勒老师认为,深刻影响群体禀性的手段,不能到制度中去寻找。他有个观点,“一个民族并没有真正改变其各种制度的能力。毫无疑问,以暴力革命为代价,它可以改变其名称,但是其本质依然如故。”——这说的不就是我党当年的革命和毛的各种手段嘛。。
5、教育。很多人夸大了教育的作用了,“教育既不会使人变得更道德,也不会使他更幸福;它既不能改变他的本能,也不能改变他天生的热情,而且有时——只要进行不良引导即可——害处远大于好处。”然后,在如何让专业教育提供智力上,勒庞引用了丹纳(在本书里被翻译成泰纳,丹纳最出名的作品是《艺术哲学》,傅雷翻译的,非常好)的说明,可以详细看看。
二、群体意见和信念中的直接因素。包括四种:形象、词语和套话;幻觉;经验;理性。
1、形象、词语和套话。勒老师这段讲得精彩啊:“最不明确的词语,有时反而影响最大。例如像民主、社会主义、平等、自由等等,它们的含义极为模糊,即使一大堆专著也不足以确定它们的所指。然而这区区几个词语的确有着神奇的威力,它们似乎是解决一切问题的灵丹妙药。各种极不相同的潜意识中的抱负及其实现的希望,全被它们集于一身。”然后,他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结论:“统治者的艺术,就像律师的艺术一样,首先在于驾驭辞藻的学问。这门艺术遇到的最大困难之一,就是在同一个社会,同一个词对于不同的社会阶层往往有不同的含义,表面上看他们用词相同,其实他们说着不同的语言。”——这个放到我党身上,早年创造出的那套官话便是如此,当年洗脑成功,大家都认同,现在就不同了,而且的确同样的词在官方语境和民间语境的意思不同,比如一些大家熟悉的词:一小撮、不明真相等就是此类。再说远一点,《1984》里关于真理部、新词的描述,与这个遥相呼应。
2、幻觉。“自从出现文明以来,群体便一直处在幻觉的影响之下。他们为制造幻觉的人建庙塑像,设计祭坛,超过了所有其他人。”——嗯,不问苍生问鬼神就是此类。所以勒庞在后面又下结论:“推动各民族演化的主要因素,永远不是真理,而是谬误。”还有一点,勒庞说到了社会主义强大的原因:“它的鼓吹者是那些非常无视现实,因而敢于向人类承诺幸福的人。”
3、经验。经验可以让过于危险的幻想破灭,但需要发生在非常大的范围内,这个范围也包括时间,所以经验需要一再出现,而且通常“一代人的经验对下一代人是没多少用处的。”
4、理性。前面已经提到群体心理的非理性,为什么这里还要提到理性,勒庞主要强调的是理性的影响的消极价值。他对理性并没有好感,认为幻觉其实是必要的,而理性在历史上并没怎么指引过人类走上文明之路。“一切文明的主要动力并不是理性,倒不如说,尽管存在着理性,文明的动力仍然是各种感情——譬如尊严、自我牺牲、宗教信仰、爱国主义以及对荣誉的爱。”
三、群体领袖及其说服的手法。
1、为什么只要有生物聚集(无论是人还是动物),就会有头领?领袖更有可能是个实干家而非思想家,意志坚强、有强大的信仰,而“聚集成群的人会完全丧失自己的意志,本能地转向一个具备他们所没有的品质的人。”“大多数人,尤其是群众中的大多数人,除了自己的行业之外,对任何问题都没有清楚而合理的想法。”
2、领袖的动员手段:断言、重复和传染。看到这个标题,首先我想起的是史玉柱的广告,比如脑白金,就符合这三个特点。勒庞说道:“一个断言越是简单明了,证据和证明看上去月贫乏,它就越有威力。一切时代的宗教书和各种法典,总是诉诸简单的断言。号召人们起来捍卫某项政治事业的政客,利用广告手段推销产品的商人,全都深知断言的价值。”进一步的是,“极为重要的修辞发只有一个,那就是重复”。
3、名望。名望是一种难以抗拒的力量,总括起来可以分为两类:先天的名望(称号、财富和名誉)和个人名望(其中提到拿破仑那部分很有意思,或者可以用现在更流行的词来表述:气场)。
四、群体的信念和意见的变化范围。主要分为两类:牢固、重要和持久的信念(如封建主义、基督教和新教)和短暂而易变的意见(如浪漫主义、自然主义或神秘主义)。
1、牢固的信念。“伟大的普遍信仰数量十分有限。它们的兴衰是每一个文明种族的历史上令人瞩目的事件。它们构成了文明的真正基础。”,还有一个特点,“建立普遍信念的道路可谓困难重重,不过一旦它站稳了脚跟,它便会具有不可征服的力量,无论从哲学上看它多么荒谬,它都会进入最清醒的头脑。”基本的信念,大多是宗教信仰的产物。而勒庞认为,共产主义“只能算是等而下之的信仰”。
2、群体意见的多变。“一切与民族的普遍信念和情感相悖的东西,都没有持久力,逆流不久便又回到了主河道。”群众易变的意见多,有三个原因:首先,过去的信仰失去了影响力,普遍信仰衰落;其次,群众的势力在不断增长,这种势力越来越没有制衡的力量。第三个原因是报业的发展(勒庞那个年代才开始的,到20世纪后乃至网络时代,大众媒体的这点影响越来越大),不断地把完全对立的意见带到群众面前。
第三卷也是最后一卷,勒庞分析了不同群体的分类及其特点。
一、群体的分类。具体是这样分类的:两大类,异质化群体和同质化群体。其中,异质化群体包括两类:无名称的群体(如街头群体)和有名称的群体(如陪审团、议会等);同质化群体包括三类:派别(政治派别、宗教派别等)、身份团体(军人、僧侣、劳工等)和阶级(中产阶级、农民阶级等)。在这本书里,勒庞只讨论了各种异质化群体。具体如下:
1、被称为犯罪群体的群体。群体犯罪,这个类似于我们说的多数人的暴政,里面勒庞举了巴士底狱监狱长之死的例子,非常有代表性,可以具体看看。他认为犯罪群体的特征和一般群体的特征并无不同:“易受怂恿、轻信、易变,把良好或恶劣的感情加以夸大、表现出某种道德,等等。”——立刻想起义和团!
2、刑事案件的陪审团。勒庞主要讲的是法国刑事法庭的陪审团,他认为,陪审团“也表现出易受暗示和缺乏推理能力的特点。当它处在群众领袖的影响之下时,也主要受无意识情绪的支配。”
3、选民群体。“在群体特有的特征中,他们表现出极少的推理能力,他们没有批判精神、轻信、易怒并且头脑简单。此外,从他们的决定中也可以找到群众领袖的影响,和我们列举过的那些因素——断言、重复和传染——的作用。”其中,勒庞提到的一点——“候选人写成文字的纲领不可过于绝对,不然他的对手将来会用它来对付自己。但是在口头纲领中,再夸夸其谈也不过分。可以毫无惧色地承诺最重要的改革。做出这些夸张能够产生巨大的效果,但它们对未来并没有约束力”——让我想起来影帝,隔三岔五就提一下政改……勒庞后面还提到,“普选的教条今天就有着过去的宗教所具有的威力”,而这并不是好事,当然也不是坏事。不过,普选的弱点十分突出,“选民群体的心理学就是如此。它和其他群体一样:既不更好也不更差”。勒庞还提到一种假设:如果把选举权限于聪明人中间,情况会好么?他继续强调自己之前的结论:“在群体中,人们总是倾向于变得智力平平,在一般性问题上,40名院士的投票不会比40个卖水人所投的票更高明。”——这一点,其实很适合拿来反驳一个说法:中国人素质太低,不适合民主。
4、议会。“在议会中也可以看到群体的一般特征:头脑简单、多变、易受暗示、夸大感情以及少数领袖人物的主导作用。”所以勒庞认为,虽然议会制度是一切现代文明民族的理想,得到普遍的赞同,但这种观念(在某个问题上,一大群人要比一小撮人更有可能做出明智而独立的决定)从心理学上说是错误的。“在所有情绪激昂的会议上,都可以看到同样的无意识现象。”不过,勒庞也承认一点,“议会的运作虽然面对所有这些困难,它仍然是人类迄今为止已经发现的最佳统治方式,尤其是人类已经找到的摆脱个人专制的最佳方式。”接着,他又认为议会造成两种严重的危险:一是不可避免的财政浪费;二是对个人自由不断增加的限制(这一点上,我想起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里面提到的,意思与勒庞接近,论述更加精彩)。
最后的最后,勒庞“对我们之前那些文明的伟大和衰败的原因加以评价”,最后那几页的概括很精彩,个人觉得,可以单独摘下来,放到中学语文教科书里。
第四篇:勒庞《乌合之众》读后感
勒庞《乌合之众》读后感1法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勒庞,以研究大众心理学著称。他认为现代生活逐渐以群体聚合为特征。在《乌合之众》中他指出个人一旦进入群体中,他的个性便湮灭,群体的思想占据主导地位;而群体的行为表现为无异议、情绪化和低智商。
“群体不善推理,却急于行动。它们目前的组织赋予它们巨大的力量。我们目睹其诞生的那些教条,很快也会具有旧式教条的威力,也就是说,不容讨论的专横武断的力量。群众的神权就要取代国王的神权了。” “一些可以轻易在群体中流传的神话所以能够产生,不仅是因为他们极端轻信,也是事件在人群的想像中经过了奇妙曲解之后造成的后果。在群体众目睽睽之下发生的最简单的事情,不久就会变得面目全非。群体是用形象来思维的,而形象本身又会立刻引起与它毫无逻辑关系的一系列形象。我们只要想一下,有时我们会因为在头脑中想到的任何事实而产生一连串幻觉,就很容易理解这种状态。我们的理性告诉我们,它们之间没有任何关系。但是群体对这个事实却视若无睹,把歪曲性的想像力所引起的幻觉和真实事件混为一谈。” 暴民是缺乏理性经验的群体,当对发生的种种事件缺乏有效的理性思考,就只能通过自身的感知经验和道听途说进行联想,并为之找到联系。比如“西方媒体批评”——“反华势力”——“八国联军”——“保家卫国”一样。
“群体表现出来的感情不管是好是坏,其突出的特点就是极为简单而夸张。在这方面,就像许多其他方面一样,群体中的个人类似于原始人,因为他不能作出细致的区分,他把事情视为一个整体,看不到它们的中间过渡状态。群体情绪的夸张也受到另一事实的强化,即不管什么感情,一旦它表现出来,通过暗示和传染过程而非常迅速传播,它所明确赞扬的目标就会力量大增。” 群体表现出的感情是无法复杂和具有深度的,因为他在集合个体时必须选取明确的,具有共性的情感指向,比如仇恨,热爱等等。这样才能在简单和宏大的群体活动中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任何可以深入解析的可能都不会被允许存在,因为暴民个体的狂热无法接纳这种可能,而且它将给群体内部带来争议,从而引起分歧。
人有模仿他人的倾向,心理学上称之为“同步”。由于人天生都是自恋的,所以爱屋及乌,会喜欢与自己相似的人,即“认同”。为了让其他人喜欢自己,以便搞好关系实现合作,人会模仿其他人,即“求同”。“认同”与“求同”合并在一起,就是一种“同步”。商家就很懂得利用“同步”赚钱,超市里那些免费品尝的甜点,在“同步”作用的帮助下,总是能让消费者乖乖地买下自己本不必买的东西。此外,销售人员千方百计地与消费者套近乎,也正是为了博取一种“同步”。乌合之众的盲从,正是“催眠”与“同步”共同作用的结果,催眠使我们变成了盲目之辈,而极端强化了“同步”效应,使得我们不受理性与道德的约束,做出不可理解的事情来。“自信”是抑制“催眠”的良方,“谨慎”是把握“同步”分寸的要领。
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事件都可以证实庞德的观点。新闻媒体或者说新闻媒体背后的利益集团利用舆论为博取自己更多眼球,骗取点击率等不顾事实按照自身需要,或按照社会普片关心方向片面报道的行为。例如最近发生的辱母杀人案,关于案件的报道都集中于法律不如道德,司法腐败,司法不独立等敏感的、当下热点的问题。舆论风向把群众关注的焦点完全带偏,而群众也自然而然的朝着这条线走下去,群众一边倒的为于欢感到不公,支持杀人行为,要道德不要法律。显然这样的舆论是片面的,群众面对这样的事件就显得情绪化,对大家认同的事情无异议。但是群众喜欢关注谈论他们想要的新闻事件,媒体也喜欢按照这样的方式报道新闻。
但是《乌合之众》也有其局限性,如作者因群体的非理性性质和表现而对它持鄙视和恐惧的态度。他说:“个人在群体影响下,思想和感觉中道德约束与文明方式突然消失,原始冲动、幼稚行为和犯罪倾向的突然爆发。”但同时他又认为群体是一股不可阻挡的力量因而是世界潮流的引领者。但这种内在矛盾并未减损其思想学术价值,而是为后来者开启了更深入研究的空间。
勒庞《乌合之众》读后感2《乌合之众》的作者古斯塔夫·勒庞是法国人,说到法国是绕不过去革命的,全书的观察基点就建立在大革命之后的过渡时代,群体的意志逐渐进入国家政治生活,慢慢成为统治阶层,这个背景也让群体心理学变得更值得被研究。
心理学定义中的群体,最显著的特征是个体的消失,群体中个体的思想何感情会全部朝着一个方面迈进,这使群体具有无人可挡的巨大力量。由于受到更为强大的无意识因素影响,群体存在几种基本特征:一是冲动、易变和急躁,原因在于群体中个体缺少了对刺激反应的加工能力,社会对个体的约束在群体的庇护下消失了;二是易受暗示和轻信,从这个角度看,历史也变得不可信了;三是感情的夸大和简单化;四是偏狭、装横和保守,自大但有渴望被奴役;五是群体的道德水平无论是低下还是高尚,都十分极端。此外,群体没有理性的推理能力,只是把表面上相似的事物搅在一起,但有丰富的想象力,容易受到暗示的影响。
群体的基本特征让他们的一切信念都具有宗教形式,被某个群体拥戴的领袖,在这个群体看来就是真正的神。因此,成为群体的领袖,首先要通过个人魅力或者社会地位、财富获取声望,用坚信的意志不断成功保住声望,再通过断言、重复、传染三类手段驱动群体。但这种驱动往往不会长久,因为群体观念虽然呈现了表面的多变性,但内核顽固,产生漫长,改变困难,领袖一旦与群体的普遍信念和情感背道而驰,便不会持久。
群体观念主要受到积蓄因素和即时因素的决定,前者是深层次因素。积蓄因素有种族、传统、时间、政治和社会制度、制度和教育,其中种族是最强大的因素;即时因素包括形象、词语和套话,幻觉,经验的无用和理性的缺位。
全书最后对犯罪群体、陪审团群体、选民群体、议会群体四个涵盖来自各种特点、职业、智力水平的个体的异质性群体进行了分析,并重点就文明进化的共同阶段进行了总结:文明诞生之初,一群来自四面八方的个体聚集在一起,自然形成的法律结成整体的唯一纽带,漫长的时间和一致的环境造就了一个种族,种族获得某种理想般的基本观念,一种包含制度、信念和艺术的文明围绕这个理想开始诞生,但当文明达到一定程度后就是不可避免的破坏,作为民族支持的理想开始衰弱,宗教、政治和社会结构开始动摇,人群最终变成了缺乏团结一致的个体,文明只徒有其表,国家开始发挥引人注目的影响,等到所有文明的积累消耗殆尽,乌合之众开始执行历史使命,革命开始,摧毁文明,终结信念。这是民族的生命循环过程,因此,书中说,没有传统,文明是不可能的,没有对传统的破坏,进步是不可能的。
从心理学的角度,以群体为支点,看社会和文明的历程,这无疑是一个有趣的角度,但书中的观点毫无疑问和社会主义是不一致的。全书总结下来,虽然也承认群体或群众是历史的推动者,但一个是毁灭一个是创造。这点值得商榷。另外,书中流露出的对女性心理和智力的歧视,让人无法苟同。
勒庞《乌合之众》读后感3《乌合之众》以十八世纪法国大革命为背景,分析研究社会历史运动中作为主题参与的群众,他们的行为、心理的诸般特征。作者勒庞是法国社会心理学家、社会学家,群体心理学的创始人。同时他也是典型的精英主义者,他反对集体主义,最早阐明了“个体在群体影响下思想与行为的转变”。在勒庞看来这“乌合之众”就是群体,一群人聚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心理的群体”,他们并非简单的人数累加,而是“永远漫游在无意识的领地,会随时听命于一切暗示,表现出对理性的影响无动于衷的生物所特有的激情,它们失去了一切批判能力,除了极端轻信外再无别的可能”。这就是勒庞的“乌合之众”。显然“乌合之众”不仅适乎 18 世纪的法国,更似乎暗合当下的网络社会。在信息快速发展的时代,在全媒体的环境下,新兴的大量互联网信息平台,是否也是凝聚着“乌合之众”?
正如勒庞所说“群众等同于无意识集体。因为无意识,所以力量强大。”这里的“无意识”指缺乏理性、推理能力低下、少有深思熟虑。无意识主宰着有机体的`生活,而且在有机体的智力活动中,这种力量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如今的网络时代,群体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缺乏理性思考的言论四处滋生,群体跟风的大量转发使得各种网络平台充斥着垃圾信息,也使得处于群体中的人更难以辨别各种信息。如20xx 年 3 月份因日本核辐射事件从温州等地刮起的“抢盐**”透过微博、短信的匿名转发迅速传播,广东、浙江、福建等省市的盐价瞬间飙升,超市络绎不绝的抢盐人,货架之上食盐的颗粒残存,集体无意识透过网络平台演化成了一场社会危机。仔细揣度,发现抢购者往往抱着这样几种心态:有的担心日本核电站爆炸对人体有影响,买点碘盐回去吃防辐射;有的担心海水被放射性物质污染,无法提炼盐;有的是看到微博这么传、别人这么抢生怕落后而跟着抢。如此简单的逻辑经过微博的转发摧毁了大众的理性。对于“微博心理群体”中的个体而言,他们可能并未意识到自己已然成为了某一特定“心理群体”中的一份子。
网络平台的各种网红在信息传播中成为了广大粉丝们的“领袖”。勒庞认为群体行为有一个很重要的心理特征,就是崇尚威势,迷信权威人物。他认为:“群体的轻信、极端与情绪化反应等弱点,显然既为领袖的品质划定了上限,也给他动员自己的信众提供了许多可乘之机。这些领袖往往精通巧言令色之道,他们一味追求私利,善于用取悦于无耻的本能来说服众人。”在如今的很多直播平台,网红会利用自己的知名度,宣传各种产品来获取自己的利益,而粉丝往往会盲目跟风,使得现在的网络风气十分浮躁。
网络平台中“乌合之众”的行为往往会表现为一种情绪化、少理性的低智商,群体的暗示常常会轻易地“征服群体的理解力,并窒息一切的判断力”从而使得群体产生集体幻觉。勒庞在《乌合之众》中谈到“正像缺乏推理能力的人一样,群体形象化的想象力不但强大而且活跃,并且非常之敏感”。群体的智力并不见得就比个体的智力高明,相反,他们很容易受到一些形象化词语、事物的影响。也正因如此,影响群体意见的直接因素之一就是利用某些吸引眼球的热点来巧妙地引导群体的想象力,从而制造出集体的幻觉。网络上无数个体组成的网络群体,他们所向披靡,所到之处不能听到任何反对意见和质疑,他们的感情激烈丰富,遇到逆他们者道德不再是束缚他们的工具,轻者围攻言语攻击,重者人肉搜索祖宗八代骂尽,群体里的个体享受到了群体的巨大影响力,正因人多势众,最后的结局就是反对者被骂的落荒而逃,而他们躲在电脑屏幕后面沾沾自喜最后能够一泄私愤痛痛快快的发泄了。在中国这种网络愤青网络暴民甚至是现实中的愤青,也正因如勒庞所说的某些共同的、偏激的、具有煽动性质的观点而自觉地走到一齐,从这一点上我们能够看到勒庞的这本名著的强大的现实好处。勒庞认为:同理性相比,是幻觉引发的激情和疯狂刺激着人们走向礼貌之路。尽管存在理性,但是推动一切礼貌进步的却不是理性。倒不如说,推动礼貌进步的依然还是各种情感诸如尊严、民族主义、宗教信仰、爱国主义以及对荣誉的向往。
如今我们已经进入到网络自媒体时代,各种声音、观点、思潮,如井喷般涌现,让人目不暇接。由各种网络平台而聚拢起的群众在瞬时间构成了所谓的“乌合之众”,但正如勒庞在《乌合之众》导言中所说:“群众尽管有诸多在外人看起来很值得鄙夷和恐惧,但仍然是一股无法阻挡的力量,仍然是世界潮流的引航者,谁冒犯了群体就会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而崩溃。我们就要进入的时代,千真万确将是一个群体的时代。”
【勒庞《乌合之众》读后感】相关文章:
1.乌合之众读后感
2.《乌合之众》读后感
3.乌合之众成语
4.乌合之众的造句
5.关于乌合之众的读后感
6.《乌合之众》读后感600字
7.乌合之众成语故事
8.成语乌合之众的造句精选
9.关于乌合之众的成语故事
第五篇: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读后感
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读后感
原创: JackyRoyLo
作者:古斯塔夫·勒庞(1841-1931)
翻译:冯克利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其实几年前就在罗辑思维里听到过这本书的推荐。当时没有太在意,只是印象里知道这个是写大众心理学的。最近和同事一起出差的时候发现他包里有这本书,就马上借过来读读。阅读完后,结合自己的生活和经验,发现里面写得真实,跟自己的体会很像。其实读外国著作的好处就是都很容易上手,不会有阅读上的障碍。原因是他们会用很直白通俗的言语,写自己观察到的种种现象,以及自己对这许多现象的思考和总结。以下就是我几点个人的感受。
一、群体行为不理性,不需要负责,勒庞提出了一个群体的概念。通过他的观察,发现群体的行为会跟个体上有很大差异。群体的行为是不理性,不需要负责的。群体做出的结论往往会跟个体理性分析做出的结论差别很大。其实这个就有点像屈原几千年前的诗文里说得:“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这种问题几千年就有了。只是西方学者勒庞把他作为一个具体的学术分支展开后去研究。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也时常会有这样的感受。明明公司的这种制度会有问题。为什么大部分的人就同意了。以前不理解,看了这本书后,就知道了。这就是群体的行为。所以后续在看一个人的意见,一定要区分他是群体的意见,还是来自己个体的意见。他本人是完全独立的个体,还是群体中的一员。后续自己在心理上就完全会有准备了。知道自己的理性意见不被群体接受是完全正常的。
由此而来,我们就会想到,群体在很多时候是非常可怕的。尤其是群体中的个体,由于不需要对具体的事物负责,所以他的行为是非常可怕,也是不需要去想后果的。群里的暴力行为在本书1895年发表后,都能从很多社会事件中得到证明。个人在实际生活过程中,一定要处理好个人和群体的关系。不要卷入其中。
二、群体不具批判精神,只讲感情;断言,重复,传染是影响群体的重要因素
看了此处,我才知道,原来现在西方的政治家为什么会经常在公众集会的时候经常发表一些自相矛盾,或是很明显就是错误偏激的言论。原因很简单,就是需要迅速获得群体的支持。越是偏激的断言,越是能在群体中得到支持。越是重复偏激的断言,越是能在群体中得到广泛的支持。所以要成为一个群体的领导,偏执,狂妄的言论是必不可少的。这里的理论根据就是出自勒庞的《乌合之众》。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越是不对的言论,越是能得到很好的传染和传播。具有理性批判思维的人压根就成为不了群体的领袖。
以前我总是认为,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现在通过勒庞的理论,深刻的知道这个在群体中是完全行不通的。群体不具批批判精神,不想动脑子想问题。他们只在乎表面的的感情。所以想要争取群里的支持,需要在群体的感情上做努力。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很政府行为明明会造成不好的影响,但是也一定要通过。其实在个人事业的成长的过程中也是的这样的。大众关注的不是这件事正不正确,而是你有没有考虑到群体的感情。有个时候需要变傻,或是在非理性的情况下,你反倒能把事情做好。这个是我最大的感受。所以在说服群体的时候,根本不需要逻辑的理性分析,而是要去“动之以情”.这就解释了为什么现在很多网红或是创业都需要有感人故事背景的逻辑。在具体的事物中药说服别人,感情会起到比理性分析更大的作用。
三、名望
勒庞提出领导人的名望是最能影响大众选择的。所以群体中的领袖一定要努力去维护和包装的自己的名望。群体只所以服从领袖是由于领袖具有很大的名望。换句话说,说服群体其实主要是靠名望。这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不管是政治领袖还是娱乐明星,都会有很多在正常看来很不可思议的报道。其实这些宣传无非都是为了在群体中简历他们的名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