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班幼儿论文
小班幼儿常规教育研究
摘要 小班幼儿是一个人开始集体生活的起点,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能够使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对其以后的人生之路起到一定的基础作用。小班幼儿常规教育研究着重在幼儿的社会交往规则、群体性规则和个体性规则等方面进行研究探讨,尝试着找到适合幼儿的有规律教育方法。
关键词
小班幼儿
常规教育
研究
进入小班是幼儿进入集体生活的一个起点,是幼儿可塑性最强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是保证幼儿具有健康的心理和良好情绪的前提,是使幼儿学会适应集体生活并具备初步的独立生活能力,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有力保证。首先,进入小班的幼儿由于处在改变了的环境里,对建立的新规则适应快,培养行为习惯相对容易;其次,进入小班的幼儿无论是在生理上、还是在心理上都是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在品德教育方面更是处于他律时期,这就为教师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并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幼儿的身心发展。第三,小班时期的常规教育搞好了,为以后中班、大班的教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如今的孩子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在家中往往是家庭的中心,备受呵护疼爱,甚至有的绝对可以说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这就使常规教育对于刚刚迈入幼儿园大门的小班孩子来说,是陌生的,感到不适应的。他们习惯了爷爷奶奶的宠爱,爸爸妈妈的庇护,什么事情都不会做,养成了凡事依赖家长,有的甚至养成了自私、懒惰、任性的坏习惯,要改变这些幼儿这样的行为习惯是需要时间的,并不是朝夕可以实现的,是需要教师在不断地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中慢慢地改变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因此,这就需要我们搞好小班幼儿常规教育研究,以便使小班幼儿教育沿着健康、有序的轨道进行,使孩子们去掉身上的坏毛病,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孩子们的人生在幼儿时期就有一个精彩的开始。以下是我对小班幼儿常规教育所做的研究。
一、确立常规教育的目标要求
(一)小班幼儿常规教育的目标
1、使孩子们喜欢上幼儿园并喜欢幼儿园的生活。使孩子们体验到与教师、同伴相处的快乐,知道遵守集体生活中的基本常规,能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
2、了解自己,能感受周围大人的关心和爱护,爱父母、爱老师,喜爱自己的幼儿园。会使用简单的问候语,主动和熟悉的人打招呼,在大人的启发下能帮助他人。愿意和同伴交往,愿意参与集体活动。
3、学习并试着使用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礼貌用语。
4、愿意学习做力所能及的事。学习正确洗手、穿脱衣物、进餐、喝水、入厕等,有独立做事的愿望。爱护玩具和物品,学习收拾和整理简单的物品。
5、帮助孩子养成独立进餐的习惯,引导他们愿意吃各种各样的食物。
6、引导孩子独自的按时入睡,会脱简单的衣物,并放在固定的位置上。
7、不害怕健康检查身体和各种健康接种。
8、引导孩子外出时不离开大人,不接受陌生人给的的物品,不跟陌生人出
走。
9、对体育活动感兴趣,尝试用各种材料器械活动身体,学习一些基本活动的方法。
10、喜欢观察周围环境中的不同物品,尝试简单分类、对应、排序等,发现其差异。
11、了解身体主要部位的简单功能,在大人的提醒下,知道避开日常生活中的危险。
12、喜欢做音乐游戏,能感受游戏中节奏、旋律的显著变化,用简单的动作表现自己的感受。
13、能安静地听故事,学习正确翻阅图书,用普通话表达自己的意思。
14、尝试利用多种材料和工具,进行画、剪、贴、拼搭等,自由地表现自己所熟悉事物的简单特征,并作简单想象,体验乐趣。
(二)小班幼儿常规教育的方案
恩格斯说过:环境造就人。环境的教育功能是润物细无声的渗透。要让幼儿具有良好的道德素养,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很关键的,从一点一滴、一招一式的细节抓起,让幼儿亲身感知、实践才能起到好的效果。因此,根据我们所设定的目标制定了如下一些方案:
1、进行丰富多彩、趣味十足的游戏活动,让孩子们对幼儿园的生活产生恋恋不舍的感觉,这样才能使幼儿喜欢上幼儿园,愿意积极参与集体游戏并在其中扮演一个角色。潜移默化中让幼儿学会遵守集体生活中的基本常规,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
2、每周举行一次班会活动,进行一次文明宝宝的评比,并对文明宝宝给予奖励。通过这项活动,让孩子们对自己以及他人有个初步的认识,并且懂得帮助他人是高尚的行为,文明礼貌是会得到他人尊重的。
3、通过教师的示范和对幼儿进行评比等一系列的活动,让孩子们知道该做什么,怎样去做,达到逐步具备自理的能力,并养成一定的行为习惯。比如,饭前洗手是必须的,要做到自己能够正确地洗手等等,并对做得好的孩子及时提出表扬,让孩子们通过对比对自己和他人有正确的认识。
4、每天都选出独立进餐做得好的孩子作为榜样,大肆表扬鼓励,号召孩子们像他们学习。以达到令孩子们养成独立进餐、不挑食的习惯。
5、定期和不定期地进行卫生检查,举行独立穿衣比赛、看看谁不怕打针等活动做到随机教育,逐渐养成行为习惯。放学时,一定要坚持把幼儿亲自交给他们的家长,并结合讲故事等方式告诉孩子们不要跟陌生人走。
6、通过经常讲故事然后及时提问的方式,引导孩子们养成良好的倾听和集中注意力的习惯,并通过让孩子复述故事的方式引起孩子们对讲故事的兴趣,逐步掌握语言能力,提高记忆能力,并逐渐进行看图识字等形式的锻炼。
7、通过数数比赛,取东西比赛,折纸成型等活动达到孩子们对图形的认识,初步形成数字概念,会查10以内的数字。
8、通过指导欣赏、观察、对比,初步了解在画面中心要有主要形象,通过讲解、演示、个别指导、互帮等形式使孩子尝试用橡皮泥等塑造简单的物体、做简单的折纸和用纸撕、贴塑造平面图像。
9、引导孩子在室外活动室时,不失时机的指导观察常见的事物和现象,认识常见的花草树木、生活用品及特征,结合环境、身边实例强调安全的重要性。
10、结合弹琴教孩子跟着节拍拍手,通过老师示范、教唱、看图像、反复练
习等学会简单的歌曲和舞蹈动作,鼓励他们大胆在集体面前敢于表演。
11、在体育活动训练、游戏中,老师一边讲解,一边示范,使孩子初步学习投掷、钻、爬等动作,能跟老师的口令做模仿、徒手操。
(三)小班幼儿常规内容
小班的常规的内容一般分为:社会交往规则、群体性规则和个体性规则。
1、会交往规则:是指幼儿适应社会生活必须遵守的品德行为规范,是幼儿社会化的最直接的内容。
(1)入园时能向老师问早、问好,离开时能向老师道别。
(2)遵守游戏规则,不争抢不独占玩具,会有礼貌地借玩具。妨碍别人要说“对不起”。
(3)遇到困难不哭,会求得他人帮助。
2、群体性规则:主要用以保证集体生活,游戏和教学的顺利进行,形成幼儿的集体观念。
(1)认真地听老师说话,集体活动时说话要先举手示意。(2)排队时跟着队伍一起走,能按口令做操。(3)安静地进餐、吃点心、入睡、起身。
(4)高兴地上幼儿园,点名时响亮的大方地回答“到”。
3、个体规则:主要是维系个体健康发展的行为要求。(1)认识自己椅子的位置,记住自己是哪一组的人,能双手轻拿轻放小椅子。(2)爱护玩具,能将自己玩过的玩具收拾好。(3)认识自己的水杯、毛巾,洗手不玩水。(4)能独立吃完自己的一份饭菜、点心,不挑食,吃完能用自己的毛巾擦嘴。(5)能独立地安静入睡,在老师的帮助下穿、脱衣裤、鞋子。
(6)游戏时注意安全,不独自离园,不把异物放入口、鼻、耳中。(7)会自己解小便,大便知道叫老师。
二、采取正确的、恰当的教育方法
刚进入幼儿园的儿童对幼儿园的环境、活动都还不熟悉,也不适应,更不习惯按老师统一的要求去行动做事,他们常常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事,这样就会经常出现违反规则的现象。这时,就需要老师对儿童进行耐心的解释说明教育。我们针对各项活动中的常规要求,要做到有计划、有目的的对幼儿实施教育,并注意在教育过程中根据不同的要求,运用不同的教育方法。
1、示范、模仿法
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老师经常做的事,他们都会一一去模仿。模仿,是孩子们学习的基本方法,示范、模仿法的特点是突出示范性、模仿性,可借助多种方式表现。在运用这种教育方法时,它不再向以往那样单纯的靠说教了,没有了“不准这样”、“不准那样”的戒律,而是采用有趣的教育方法,让幼儿在看一看、做一做中主动、自觉地去学习。如在对孩子进行礼貌教育时,告诉孩子来幼儿园时要对老师说声“老师好”,等到孩子知道这个规则后,在平时就要注意每天早上迎接孩子时,老师要先向孩子问好,以达到提醒和启发孩子目的,使孩子慢慢养成主动地和老师问好的好习惯。又如,在教孩子学习叠衣服的常规时,我们采用了“变魔术”的方式,先教他们把 外衣脱下来,然后把衣服的两个袖子往中间对折,最后把衣服上下对折就成了一个小长方形。这时,再让孩子模仿我们叠衣服的方法,反复练习折叠。孩子的模仿能力是很强的,经过几次的练习,孩子就学会了怎样叠衣服。
2、语言指导法
语言指导法要求教师要注意语言的简洁、规范、富有情趣。
老师在向小班孩子进行讲解规则和要求的时候,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语言尽可能的简洁、规范和富有情趣。需要讲给孩子听的话,应该是孩子一听就能马上明白的。老师在向孩子提出要求的时候,应该是一边做一边说,这样就提高了语言的标准示范性和直观性。每一次对孩子提出的要求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复杂,要重点突出,说话的速度要相对慢一些。还有,老师在说话时,要尽量让自己的语言生动有趣味性,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老师用富于童趣的语言讲述各种要求和规则,使要求和规则变得趣味化、游戏化、情景化。例如在教孩子怎样用香皂洗手,还能做到在洗手时不玩水,我们就用语言这样指导:搓呀搓,搓手心,搓呀搓,搓手背,换换手,搓手心,搓手背,甩一甩,擦擦手,一二三,快做好。就这样,孩子在轻松愉快的体验中学会了怎样洗手。又如,在让孩子轻轻摆放椅子时,这样跟他们说,椅子喜欢爱护他的小朋友。如果小朋友使劲搬椅子,椅子会摔倒,会疼的,弄不好,椅子的腿还会断呢,它多痛苦啊。这时,老师一边说,一边让平时能够把椅子轻轻拿下来并在地面上摆放好的孩子来表演给他们看,进行示范。孩子做完以后,老师告诉他们,某某小朋友的椅子今天可真开心,它说以后要和他做个好朋友呢,你们愿意么?这样,其他的孩子也会向刚才做演示的孩子一样轻轻地把椅子拿下来,再摆放好。在培养孩子喝完水能把杯子放回茶杯架的习惯时,老师就让孩子玩“送茶杯回家”的游戏。每次喝完水后,孩子都能高兴地把茶杯放回原位。
3、情景教育法
用表演的形式把故事讲述出来,榜样的角色也在此过程中展示出来,如通过讲述《大公鸡和漏嘴巴》的故事,对孩子们进行爱惜粮食的教育,通过让他们玩角色游戏《森林幼儿园》,让孩子们受到礼貌及小朋友友好相处的教育。孩子们在扮演角色的过程中,就是他们学习榜样的过程。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常规教育。情景表演能充分调动孩子们的感官活动,通过他们的看、听、说以及做,使孩子们在榜样的影响下,在行动的实践中渐渐理解并能去遵守规则。又如通过“大家在一起玩游戏”的情景表演中,使孩子们在玩的过程中学习用“我跟你一起玩可以么?”、“你借我一个玩具玩,行吗?”、“我再玩一会儿,给你行吗?”等礼貌用语。情景表演使知、情、意、行四种心理因素相互作用,激发了孩子们在生活中愉快实践的愿望,从而在实际中掌握了一系列的规则要求。
4、游戏练习法
孩子们最喜爱的一种活动形式就是游戏,不一样的游戏它起到的作用也不同,区角游戏能培养孩子与他人之间合作的能力,音乐的游戏能培养孩子参与活动时具有愉快的心情,体育的游戏能培养孩子不害怕困难和挫折,构架游戏能培养孩子的创新思维能力,并做到坚持完成任务的良好秉性,有的游戏还能让孩子减轻焦虑、紧张的心情,使孩子恢复平静。孩子们在有趣的活动中愿意接受教育,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在游戏之中对幼儿进行恰当的生活常规教育。如领小班的孩子玩玩具,通常他们玩完后,容易把玩具乱扔、乱放,没有条理的概念,这时教师如果替孩子们收拾玩具,孩子永远也想不到要去好好整理玩具,教师的这种行为也违背了《纲要》中的“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因此教师要放手让孩子自己去收拾玩具,教他们方法,让孩子在整理的过程中逐步学会自我管理。这时,教师可以采取“送玩具回家”的游戏,孩子们玩完玩具后,老师就说:“小朋友,该送玩具回家了!”如果有的孩子还恋
恋不舍,继续想玩,或者有的孩子动作慢些,老师可以用拟人化的方式说:“我的飞机宝宝还没有回家呢!”孩子一听这话,就会很快地把玩具给送回来。以后反复的做这样的游戏,孩子们自然的就知道把玩具该送到什么地方了,加强了玩具从哪里拿 就放哪里的常规习惯。再比如,玩“猜猜我是谁的”游戏,能加深孩子们对班上老师和小朋友之间的认识,增进了老师与小朋友之间的情感。
5、表扬、激励法
在常规教育中,对孩子们进行表扬和赞美是可行的,因为小班幼儿大多是2-3岁的孩子,他们做事情喜欢看性子来做,高兴了就做,不高兴就不做,所以要对他们说表扬的话语,鼓励他们表现的真棒,真好!而且孩子也愿意被表扬和赞美。为了能更好的培养小班孩子良好的生活常规习惯,我们通过观察孩子的表现,用“评比栏”的形式表扬在日常生活常规上做得好的孩子,以达到激励孩子不断努力的目的。“评比栏”上有吃饭、睡觉、做游戏等常规内容和孩子的姓名。只要在某一方面做得比较好,就在他姓名的相应位置上粘贴上一颗小红花,每天一评,每周一评,做到定期评比,并把评比结果反馈给家长。孩子们亲眼看着评比专栏的直观记录,心里会受到触动,会想着也要小红花,这样就鼓励了幼儿要天天向上,提高了幼儿的自信心,促进了幼儿养成良好生活常规的习惯。
对于小班孩子来说,表扬与鼓励常常能达到良好的教育的目的,而同伴间的影响力对他们的发展也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比如:当看见孩子们把玩具弄得满地都是,这时老师大声的训斥是起不了多大效果的,不如轻轻地说一声:“我来看看哪些小朋友表现最好,能快速地把地面上的玩具捡起来。”然后再表扬几个正在拣玩具的孩子,这样,地面上的玩具就会在短时间内被拣的干干净净。
三、遵守一定的教育原则
1、循序渐进、逐步渗透的原则 在对小班孩子们进行常规教育的过程中,要注意常规的数量是由少到多,逐步增加的;常规的要求也是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提高的。从孩子的年龄出发,分阶段提出。如刚入园时,我们会要求孩子先学会自己穿鞋,然后,要求孩子自己学会穿裤子,再过一段时间就要要求他们会穿单衣服,最后逐渐要求他们会穿毛衣,会穿外套。
孩子们良好的生活习惯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养成的,而是在漫长的生活中渐渐形成的,它贯穿在孩子们一天生活的各个方面,老师要善于抓住孩子每一天生活的各个环节。比如,从孩子们的饮食和起居方面入手培养他们逐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从孩子的待人接物方面对它们进行文明礼貌教育培养,爱学习的习惯通常是在玩游戏过程中形成的,爱劳动的习惯是在进行自我服务和为他人服务的过程中养成的。只要我们坚持要求,不放松对孩子的管理,时间长了,这些要求就会在孩子的大脑神经活动中形成“定型”。这时,孩子们做起事情来就会觉得轻松、自然、舒服、愉快,就会主动地去做,慢慢地,便形成了孩子们的习惯了。
幼儿期是孩子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养成好的饮食、进餐行为习惯,做到孩子摄取丰富的营养,这是他们健康的保证,也是常规教育重要的环节。因此,在小班要开展好进餐行为的养成教育,长期坚持能促进孩子们身心健康和谐的发展。针对小班孩子的实际情况,从他们的年龄特点、理解能力和身心发展出发,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对幼儿进行以下进餐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1)卫生进餐
吃饭前用香皂洗手,不玩水,认真清洗,饭后漱口、擦嘴,不互相拥挤打闹,保持桌面清洁。
(2)健康进餐
不厌烦食物,愉快地吃饭。对食物不挑三拣四,细嚼慢咽地吃完自己饭碗中的饭食。
(3)礼貌进餐
不大声吵闹,不乱敲碗筷,正确使用餐具,不用手抓饭吃,吃完饭后能把餐具物品分类放到指定的位置上。
常规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短时间内不会有太大的成效,但你只要坚持就会成功!如果你自己都放弃,那孩子也都会放弃了。如果你坚持,到了中班、大班,孩子已经形成一定的行为习惯,每个过渡环节都可以轻松带过。
2、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常规教育面对的是全体师生,一旦形成,就要每一个人都按照要求去做。当孩子有做得不对的地方时,老师就要及时制止并要求其改正。有个别的孩子不服从,老师也要求他“别人能这样做,你也应该这样做”来约束他,用集体的行为来教育他,保证常规教育的顺利执行。
由于先天环境和后天环境的不同,孩子的行为是千差万别的。在集体教育的同时,更要注重个别教育。有的孩子不会拿勺吃饭;有的不吃这个,不吃那个;有的自制能力差;有的理解力不行;有的说话不清楚,这些都需要老师有足够大的耐心去教。面对一个个截然不同的个体,用同一把尺来衡量每个孩子显然是不合理的。每个班中总有几个比较顽皮的孩子,对于这些孩子最好的办法就是找出问题所在,然后对症下药。如对一个自控能力很差的孩子,他不管在哪儿,都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这给大家在游戏和学习生活中带来许多的麻烦,可老师又不能任其发展下去,怎么办?这时就先观察他一段时间,再用一系列的办法来引导他。首先,让他感受到给大家带来麻烦的后果。引导他和伙伴一起参加活动,体验大家一起合作带来的愉快。这时故意将他的作品弄坏,让他知道捣乱带来的后果。其次,给他提出近期目标,做到要求就给予奖励。如在活动中做到了不随便插话,在和伙伴一起玩时,也不弄坏同伴的作品等等。然后,只要发现他能主动关心老师,也愿意给大家做事时,就趁机对他给予肯定和表扬,让他再次感受到成功的快乐。最后,对他的错误决不姑息。当他的行为经过老师的多次提醒还没什么效果,当老师的语言已经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时,就只能让他暂时离开这个集体活动,让他单独坐在一处安静的地方,等他冷静下来再和他交心,让他清楚自己到底错在哪里,应该怎样来做。这样,一步一步的,慢慢的改变他的自我为中心的坏习惯。
3、家园一致的原则
孩子来到幼儿园只度过了一天中的三分之一的时间,其他的时间将在家中度过。孩子的常规教育单凭幼儿园是不行的。老师应该树立幼儿园与社会、家庭一体化的大教育观,在教育中,注意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因为在一日活动中,孩子离开幼儿园,是与家长充分接触的有利时机。教师不但在幼儿园里注意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更应该帮助家长掌握一些科学的家教方法,以便使孩子在幼儿园的良好行为习惯在家庭中也能得到强化。如在开学就给每个家长发个通知,告诉家长教育孩子需要家园共同配合。在家园联系园地中,提出孩子生活常规的目标要求,让家长了解幼儿园对孩子的要求,请家长保持和幼儿园一致的要求,做到家园同步,使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得以巩固。在家园联系单中,要求家长填写孩子在家执行常规的情况,以此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在家长会上,老师把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告诉家长,使家长全面了解,做到心中有数,以便改掉孩子身上
不良的习惯,通过家园共同努力,培养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下一代。
孩子良好生活常规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达到的,只有做到了家园配合,并持之以恒地要求,才能更快更好地达到教育目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好习惯的养成,一辈子受用,坏习惯的养成,一辈子吃亏,想改也不容易。”可见,良好习惯养成的重要性。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是漫长的,艰苦的动态过程。它需要老师有效地耐心,常规管理要在不断的强化中养成和提高,老师要在提出要求后,及时辅导和监督,否则要求会变成空口号。有的看似小事,却对幼儿个性的成长具有深远的意义。教师必须加以重视,持之以恒,使幼儿在生活,学习中自然而然地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说起来常规培养是需要很长时间的一项工作,它需要教师有效的耐性,常规管理要在不断的强化中养成和提高,教师要在提出要求后,及时辅导和监督,否则要求会变成空口号。总之,常规的培养贵在坚持,当你有坚持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孩子们付出十分的爱心和耐心的时候,孩子们自然会听你的话,那么常规管理对我们来说一点都不觉得很难。
参考文献:
[1]杨晓兰
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常规训练 《安徽教育》
1980年(03)
[2]刘黎莉
如何培养小班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 中国教育资讯报》2002年(06)[3]李冰辉
浅谈小班幼儿的养成教育《 现代教育教学探索杂志》 2011年(06)[4]胡文娟.对幼儿园安全教育的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03)
[5]郭静静.浅谈幼儿园安全教育[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1)[6] 李梦凤.范玉梅.幼儿园安全工作的几点做法[J].科技信息.2009(35)
第二篇:论文让小班幼儿也学会分享
让小班幼儿也学会分享
分享——指幼儿将自己所拥有的物质或所支配的物质或事件、欢乐、好处、机会等与别人一起使用、体验的行为,如玩具、食品等。分享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而分享意识的发展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幼儿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的基础。幼儿是祖国的花朵,这就要求他们不仅要有良好的智力与体力,更应具有好的品质与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社会领域目标中的第二点指出:“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从中也可以看出,在如今优越的社会条件下如何激发、培养幼儿的分享意识,就成了不容忽视的问题。
幼儿,由于其独特的心理特点,让他们更多地表现出分享行为,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社会问题。而随着社会环境变化,孩子成了“家庭的中心”,父母对孩子有了过多的保护、迁就与溺爱。平时只和自己的亲人接触较多,却很少有机会能和别的孩子交往、游戏,于是他们不懂得分享,常常“霸道”地认为:“凡是他能够得到的东西都是属于他的。”这显然不会受到其他幼儿的欢迎,也不利于幼儿形成健康的个性。具体表现为:自私、以自我为中心、独占心强、不合群及合作意识差等。那么,如何使他们打破以“我”为中心的观念,更多地显示出分享行为呢?请看下面二组现象的描述:
现象1:在一次《找朋友》的教学活动中,我组织幼儿去小二班找找新朋友,大部分的孩子与他们玩的很友好。但是,当进行分组游戏时,我发现我班孩子对小二班阁楼下面的区域角充满了好奇,开始争抢里面的玩具了。这是我事先没有料到的,为什么孩子们做得与说的会相差甚远?
现象2:吃水果时我无意中发现,孩子们在拿水果时都是仔细看一看后,伸手拿走了其中较大的水果。针对这种情况,今天吃水果时,我有意的观察他们并告诉孩子现在盆子里有小番茄和桂圆你们打算这么吃呀,令我惊讶的是多数孩子都说:那我们一个小番茄,一个桂圆好了。但在行动表现是却截然相反。
通过上述的两个现象,充分说明了幼儿分享活动中言行不一的现象。而现象1中我为我没有责备孩子感到庆幸,因为4岁的孩子要是能在诱惑面前表现出自律,那他们就不用我们教了,我又该如何提供帮助让幼儿发自内心地学会分享呢?
现象2中也是如此,幼儿虽有了分享的意识,但只停留在口头上,没有很好的落实到行为中去,要将其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就需要我们教师运用各种方法进行培养。
一、善于发现,孩子之间的情感基础
轩轩和是铿淳是两个四岁的小男孩,平时很要好。他二人的家长应忙于工作都较晚来接,于是他们在离园活动后会跑到图书角中找感兴趣的书来看。这一次,铿淳找到了一本新的图画书《喜洋洋与灰太狼.》很是漂亮。轩轩盯了好一阵子,也不时的伸手去拉一下书本。可是铿淳不仅没有一点给他看的意思,而且有意的拿着书,走到角落,还边走边说:“这本书我以前没看过,那等我不看的时候你在看好了。”可是轩轩哪里肯依。用苦闹的方式,执意要把这本书拿到手。保育老师见状,连忙出面调解:“铿淳,把你找的这本书给轩轩看一下吧。”可铿淳好像根本没有听见保育老师的话一样,仍自顾自的看着,保育老师继续说:“铿淳乖,你要是给轩轩看看这本书,老师给你找本更好看的好不好?”铿淳依旧当做没听到。
我在一旁算是按捺不住了,改变了一下策略,凑近铿淳的耳边小声说:“铿淳你们俩不是好朋友吗?好朋友不是应该有好东西了,就一起分享的,对不对?你看轩轩平时有了好东西,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你,现在他非常想看这本书,请你和他一起看好吗?似乎这几句话打动徐铿淳的心,他很乐意的跑过来和轩轩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所以,老师应善于发现,孩子之间的情感基础,从而让幼儿学会分享。
二、利用榜样模仿,进行影响
幼儿善于模仿,因此利用榜样进行影响,无疑是培养幼儿分享行为的有效途径。教师是幼儿日常生活中模仿的重要对象,教师的言行举止、情感态度会对幼儿行为和意识的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教师应抓住一切有利时机,为幼儿做好行为的示范。
同伴也是幼儿观察学习的榜样。教师对有分享行为的幼儿进行积极的评价和鼓励时,会对其他幼儿产生激励的作用,也能促进幼儿分享行为的产生。
因此,对小班幼儿应着重正面形象教育,并要多次强化,加以效果。
三、在一日活动及游戏活动中渗透
游戏是幼儿喜欢的活动,教师要为幼儿创造条件,开展各种角色游戏,体育游戏,积木游戏音乐游戏等多种游戏活动。游戏也有助于克服幼儿的自我中心,有效地控制这种行为是幼儿与同伴进行分享行为的基础。如室内活动中的插雪花积木中,黄颖想把自己的太阳花加上叶子,可是她已进没有雪花片了,于是她从陈晨的地方拿了几个绿色的雪花片,陈晨见状,也从黄颖地方拿了几个红色的雪花片,在此过程中幼儿学会了分享,了解到自己的行为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同伴对自己的行为作出什么样的反应,从而迫使幼儿站在同伴的角度去进行简单的思考,从而学会分享。
四、帮助家长养成良好的教养态度
小磊,四岁,小班幼儿。平时体质很差,经常生病。上幼儿园经常是两天打渔三天晒网,逐渐演变为上半天园。各方面能力发展都较弱,尤其表现在强“占有”上。父母对他的格外溺爱,滋长“占有”的欲望。在主题活动《玩具真好玩》,我让幼儿从家中带来一件最喜欢的玩具,一起放到大箩筐里。上午的教育活动是《我的玩具汽车》,于是我从幼儿带来的各种玩具中找到六辆小汽车,我让这几辆小汽车的主人介绍了自己的玩具汽车。然后我问:“玩具汽车只有六辆,我们小朋友有这么多,那我们要怎么玩呢?”很多幼儿回答说:“可以一起着玩,我玩好了他玩。”但汽车的小主人可不答应了,小磊小朋友不高心地说“这是妈妈给我新买的,给别人玩,妈妈会骂我的。”等等理由,他认为是自己的,就不可以给别人玩。
中午饭后,妈妈来接时,小磊非要把班上的奥特曼图书带回家,我告诉他:“这是小朋友共同的书本,好东西要大家一起分享,不可以随意带走哦。”小家伙可不管,嚷道:“这是我的”一旁的妈妈说“老师,我明天会帮他带过来的。”
分析其中原因:妈妈的过度溺爱是导致小磊各方面发展迟缓的重要因素。这个时期的幼儿是发展自主性的关键期,而这一个时期小磊在妈妈的过度保护下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在家里,小磊是小皇帝,习惯的认为自己喜欢的东西就是我的。虽他已经四岁了,自理能力上与我们班的其他幼儿相比是非常弱的,更不用说分享了。因为他错过了自主性发展的关键期。如果在平时的生活中家长对他百依百顺,他就无法形成和别人分享的意识,所以家长对孩子进行分享的引导是很重要的。要通过一些方法让孩子体验到分享的快乐,从而乐于分享。
1.父母应耐心的引导孩子,但当孩子出现强要、强抢时,父母应适当的制止,还要以身示范。慢慢地,孩子就能了解了。
2.帮助孩子完善分享的概念。四岁的孩子还很难摆脱自我中心,更多只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如:家长带孩子去做客时,就可以让孩子带上一样喜爱的玩具去和亲戚家的孩子一起玩。经常这样就会形成习惯,每当孩子有了新玩具时,他就会主动别人分享。
3.坚持赏罚分明,体验分享的快乐。小孩子是不会知道独占的行为是不好的,所有的道德意识都是从对其行为的反馈中形成的。因此,要让他体验分享的快乐,可以先通过品尝后果法。如:孩子把你买的糖果独自吃光了,以后无论他怎么请求,闹情绪都不给他买,并且让他知道这是对他独占的惩罚。相反,如果孩子把糖果分给长辈、同伴,家长可以高兴地告诉他,因为大家都吃到了糖果很高兴,明天再买一点请他来分,这样孩子就会体验到分享的快乐。
五、通过环境创设,进行熏陶
环境创设应确立幼儿的主体地位,也要与社会教育要求相适应,所以我们应该根据环境教育功能的特点,让幼儿参与营造具有分享教育氛围的各项活动,用反应分享行为的传统美德装扮幼儿园,点缀班级,加深环境陶冶程度,对幼儿进行积极的熏陶,潜移默化的培养幼儿的分享意识及情感。
对小班幼儿分享教育我认为是有必要的,可行的,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应该持之以恒,小班幼儿受年龄心理特点的影响,形式也因该多样化。只要采取了相应的方法,小班孩子也会有良好的分享行为。总之,要把分享意识转化为行为既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也不是凭说教就能达到的,而是需要多方面的因素来配合的,并通过用心观察,细心教育,耐心指导,真心付出来进行。相信会是一股清泉,源源流向孩子的心底,不断滋长的分享意识使孩子更乐意于付诸行动,结出累累的硕果。
2011.10
第三篇:科研论文:浅谈小班幼儿的分享意识和行为
科研论文:浅谈小班幼儿的分享意识和行为
科研论文:浅谈小班幼儿的分享意识和行为
摘要
新《纲要》中指出:“幼儿社会领域的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为此,应从小培养幼儿的分享观念和分享行为,帮助孩子们学会分享,可以健全幼儿人格,促进幼儿间良好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下基础。
关键词 幼儿 分享意识 分享行为
小班幼儿正处在自我意识最强烈的时候,强调以自我为中心,具有非常强烈的独占意识,他们涉世不深,想法单纯、美好。此时,对他们进行分享意识和行为的教育,可以健全他们的人格,促进幼儿间良好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将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激励幼儿对分享行为的学习。
1、帮助幼儿树立分享意识
要让幼儿学会分享,首先要克服强烈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倾向。而要克服这种不良的心理倾向,并非教师言语说教就可以做到的。社会领域的教育本身就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应渗透在多种活动和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比如:玩滚动游戏中,多名幼儿可以共同使用一个皮球,只有轮流推动皮球,游戏才能得以继续;在画画时,一组幼儿使用同一盒中的一种油画棒;餐前,还可以让几名幼儿合作分发小勺子;午睡前后,让小朋友之间互相帮助穿脱衣服、鞋子等。同时,还可以组织幼儿开展“认识我们的物品、玩具”活动,让孩子了解班上的各种物品、玩具,要让幼儿知道这些物品、玩具是大家共同拥有的,每个成员都有使用的权利。通过这些方式,幼儿会意识到这些东西我可以玩,大家都可以玩。学会怎样与他人分享,懂得只有和大家一起游戏、共同分享快乐,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
2、教师以身作则、为幼儿树立正面的榜样。
优秀的榜样会在孩子心目中产生很高的威信。老师是幼儿模仿的重要对象,其一言一行都会给幼儿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我们平时要善于抓住一切机会和细节为幼儿做好行为、语言示范。如在教学活动前分发图书时,我有意识地将图书以分享的形式来进行发放;当幼儿在进行游戏活动时,我会对幼儿说:“我可以和你一起玩吗?”或者说:“你可不可以把玩具分给我一些?”待幼儿体验到分享带来的乐趣后,他便会自觉产生分享的动机,模仿老师做出类似的行为。同伴也可以成为幼儿观察学习的榜样,老师要在班级中发现有分享行为的好典型让其他幼儿向他们学习,或者是老师对有分享行为的幼儿的积极评价和鼓励,也会激发其他幼儿向他们学习的动机。陈鹤琴先生说:“儿童教儿童,比成人教儿童效果更大,更能教学相长,为儿童获得发展才能的机会。”在游戏中,幼儿会不自觉地通过观察、模仿学习其他幼儿的分享行为,当我们引导那些分享意识能力强的幼儿与能力弱的幼儿一起游戏时,也是一种树立榜样的好方法。
二、创造机会,鼓励幼儿进行分享
1、在日常活动中,多给幼儿创造自由交往的机会,引导他们与同伴分享
《纲要》中明确提出:“幼儿与成人同伴之间的共同生活、交往、探索、游戏等是其社会学习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在开展主题活动“我是好宝宝”中,孩子们在家长的协助下,从家里带来了小时候的衣物和相片等。活动中,我们鼓励孩子在交往中学会分享,孩子们互相介绍小时候的衣物,让同伴试穿、互相讲着小时候的故事、互相体验,高兴之情洋溢脸上,这时,没有“你的、我的”,没有争抢,处处洋溢着互帮互助的欢声笑语,充分体验到了分享给自己带来的快乐。平时,我们还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情境,让幼儿去面对矛盾,解决问题。如:有一次,我新添了一个“小猫钓鱼”的玩具,班上很多同学都想玩,但鱼杆只有四个,所以小朋友们都围住玩具,都争着要先玩。这时,我就请小朋友县起来,大家一起想办法,最后大家决定把小朋友分成四组,按组来玩,而且各组比赛,看谁先把鱼钓完。通过引导幼儿让幼儿自己想办法解决矛盾,不但使孩子们在活动中享受到乐趣,而且也提高了幼儿的分享技能。
2、抓住时机,移情推动分享
区域活动开始了,孩子们都进入了自己喜欢的区角。很多孩子在科学区玩,刘千瑜小朋友带来了一件非常好玩的玩具——电动轨道火车,小朋友见了十分羡慕,都想玩玩,而刘千瑜却害怕被别的小朋友弄坏,不愿借给他们,孩子们都挺失望,我一看,见正是对孩子们进行分享教育的有利时机。于是,我当着孩子们的面迎上前去,对他说:“这个火车真神奇呀,可以接老师玩一下吗?”他点了点头。我拿过电动火车,对刘千瑜说:“如果这个电动火车是我的,那你想玩,该怎么办?”“问你借呗!”他毫不犹豫地回答。“可是,我不借给你玩,你现在心里怎么想啊?”我摆出一副趾高气扬的样子,他想了想说:“好像有点难过。”“那你们大家呢?”“我也有点难过!”孩子们你一句我一句。“刘千瑜,你看,小朋友现在心里都和你一样难过,你知道为什么吗?”刘千瑜不说话了,他拿过电动火车塞到小朋友手中,示意大家一起来拼出轨道,大伙儿高兴地和他一起玩了起来。孩子们在短时间内接触到了两种角色,体验到了羡慕时的迫不及待、被人拒绝时的失望、与人分享时的满足感等多种内在的情感,从而拜摆脱了自我中心,提高了自我意识地水平。正如霍夫曼所指出的那样,移情是亲社会行为的推动力。因此,我们应善于抓住幼儿情感状态,以此培养分享等亲社会行为。
三、正面强化,稳定幼儿的分享意识和行为
在日常游戏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班上一位幼儿带来一个新型玩具,当别的幼儿想与他玩却遭到一次次拒绝时,别的幼儿就会说:“以后不跟你好了。”这时,带玩具者马上感到如果不与别人分享玩具,他就可能失去小伙伴,于是就同意将玩具给小伙伴玩。这时,我就抓住这一教育时机进行强化:“有好东西应该和小朋友一起分享才对,你看因为你把玩具分给小伙伴玩,所以你们在一起才玩得那么高兴,你真了不起!”类似的情景出现后,如果我们老师都能注意及时强化,幼儿在今后就会逐渐产生分享的动机和行为。孩子总喜欢老师的表扬。因此,当他们一旦有了分享行为时,我们就应该及时鼓励、赞许、奖励,不管是物质还是情感,都可以强化孩子的分享行为,使他们愉快和满足。
四、家园共育,共同促进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
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种及其细致而复杂的任务的。”新《纲要》中也明确提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耳朵合作伙伴。”为此,我们为每个幼儿准备了一本“家中的好宝宝”记事本,请家长们将孩子在家的表现记录下来,便于教师有针对性地教育。老师有意在班中表扬在家表现出色的幼儿,树立榜样作用。同时,还要求家长也要做好榜样,用自己的言行教育幼儿,让幼儿无论在幼儿园还是在家都能感受到分享所带来的快乐。当买了好吃的东西,家中老、少一起品尝,感受一家人在一起分享其乐融融的感觉。当家中来了客人,家长主动把好吃的拿出来给客人吃,把好玩的玩具给小客人玩等。如此,家园配合,共同促进幼儿分享意识和行为的培养。
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分享意识和行为也不例外,需要经过长期引导和教育。所以,我们还将继续探索和尝试,不断增强幼儿的分享意识,从而使幼儿的分享行为逐步由被动分享、诱发分享上升到自发分享、自觉分享,最终形成稳定的分享品质,为其一生良好社会性的发展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幼儿教育指导纲要》
第四篇:浅谈如何开展小班幼儿的音乐活动论文
浅谈如何开展小班幼儿的音乐活动论文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大家对论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论文可以推广经验,交流认识。那么一般论文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浅谈如何开展小班幼儿的音乐活动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现代心理学表明:艺术教育的美感作用与人才素质的成长有着密切的关系。音乐是培养美感的艺术手段之一。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斯基说过:“美是一种‘心灵体操’,它使我们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音乐教育可以把音乐的各种要素有机地组织起来,将美好的感情付诸于声音表现,从而给人以美感,拨动每个人心灵中的琴弦,使人的情感在音乐美的感受中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得到心灵的陶冶。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发现爱音乐是每个孩子的天性。许多孩子从小就喜欢能播放音乐的小玩具,当听到音乐的时候,会随着音乐扭动自己的身体,发出快乐的咿咿呀呀的声音。到了三岁左右,孩子们在愉快的音乐活动中,能够自由地歌唱、舞蹈,体验音乐带来的丰富情感。有的孩子当遇到快乐的事情的时候,甚至会自己编唱旋律,哼唱歌曲。同时,在音乐活动中,幼儿也能够学会与别人合作,发挥主动、自觉探索知识的能力,培养良好的记忆力与专注的学习态度。因此,我们应抓住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幼儿进行良好的音乐教育。对幼儿进行音乐教育的途径很多,有专门组织的音乐活动,也有生活中的随机教育。在这里,我们先来谈一谈如何在幼儿园里组织好幼儿的音乐活动。
要组织好小班幼儿的音乐活动必须注重以下的几点:
一、选择适当的音乐活动教材
小班幼儿的生理发育以及认知水平都还比较低,因此,音乐活动的教材应当选取歌词易上口、音域较窄、节奏简单的内容进行。理解歌词方面:一般来说,幼儿比较容易理解与他们的.生活和兴趣比较相关的歌词。例如歌曲《我爱我的幼儿园》、《袋鼠妈妈》等,孩子们在学习这样的歌曲时,能够与自身的认知条件相符合,容易记忆,也能够朗朗上口。音域方面:儿童的发声器官在整个学前期是处于生长发育状态,声带短小而且柔嫩,一般小班年龄段的幼儿可以唱出5—6个音,即c1—a1,听起来最舒服的音是在e1—g1之间。因此,在幼儿园的.集体音乐教育活动中,应遵循此规律进行选材。在节奏方面,最好的节奏是能够与儿童自身的生理活动,如心跳、呼吸、脉搏的节奏等相适应,或与儿童的身体动作,如走路、跑步等的节奏相协调,儿童掌握起来也比较轻松。例如歌曲《小星星》、《小鸭子》等。
二、注重音乐活动的游戏性
小班幼儿心理发展水平比较低,注意力不易集中,还容易情绪化,在某种程度上依赖于自身的想像,因此,小班幼儿的音乐教育应当是生动活泼的,在开展音乐活动的时候,应当以采用接近幼儿本性,能以自然而然的、自由自在的手段和方式将幼儿带入音乐的天地,和音乐成为朋友和方式进行。而具有游戏性的音乐活动,则是最接近小班幼儿的本性,最容易引发和维持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将幼儿顺利带入游戏的情境中进行的。在教学实践中,游戏化的教育以其活泼多变的形式给刚跨入幼儿园的宝宝们带来了许多的快乐体验。要实现游戏化的音乐活动必须做到以下两点:
1、要创设良好的音乐游戏情境,培养幼儿的愉悦情绪,激发幼儿学音乐的兴趣。
幼儿心理学表明,情绪在学前儿童心理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前儿童的行为充满情绪色彩。幼儿的情绪具有情境性的特点,常常被外界所支配,某种情绪往往随着某种情境的出现而产生,又随着情境的变化而消失。因此,有人甚至认为学前儿童是“情绪的俘虏”。愉快的情绪往往使幼儿愿意学习,不愉快则导致各种消极行为。因此在小班进行音乐活动时,首先要注重创设适合的心理氛围。创设良好心理氛围的离不开与音乐活动相适应的环境以及语言这两个方面的创设。
例如,在音乐活动《捉迷藏》中,教师可以先准备一部玩具电话、猫咪头饰以及相应的音乐。在活动开始的时候,教师利用玩具电话来给“猫妈妈”打电话,说:“猫妈妈,您好。今天,我们想上您那儿去做客,好吗?”在音乐活动《小青蛙》中,教师创设了一片池塘,提供给每个幼儿一个青蛙头饰,又通过音乐创设了打雷下雨的情境,让幼儿一下子就沉浸在了活泼的音乐活动的氛围中。
2、以音乐知识为基础,强化音乐活动中的游戏规则
当幼儿初步认识了音乐知识以后,就可以以音乐知识点为游戏规则,让幼儿进一步掌握音乐知识。如在音乐游戏《捉迷藏》中,当宝宝们了解了猫妈妈的声音大,小猫声音小的规则以后,就可以分角色扮演猫妈妈和小猫,当听见弱的声音时,就表演小猫,当听见强的声音时,就表演猫妈妈。在音乐游戏《小青蛙》中,当听见活泼的音乐声时,孩子们可以心情地表现小青蛙的各种动作,当听见轰隆隆的雷声时则要赶紧躲起来。就这样,孩子们在有规则的音乐游戏中,尽情享受着音乐所带来的快乐情感。
音乐是幼儿的表达形式,游戏是幼儿学习的方式,无论是寄音乐于游戏当中,还是寓游戏于音乐当中,都要将这两个因素有效地结合,使音乐活动更具有趣味性,让幼儿在音乐的审美过程中获得愉快的情绪体验与探索乐趣,也从中学习到严谨科学的音乐知识。音乐活动中的游戏性可以让音乐活动的形式和方法都更自由、灵活、丰富多彩,让小朋友们能够经常体会到“和玩一样”的感受,从而自觉自愿地、快乐而不知疲倦地投身于其中。
三、让幼儿在音乐活动中获得科学的音乐知识
特级教师曹冰洁老师认为我们应当重视幼儿的音乐素质教育,让幼儿从小获得音准感、节奏感,初步知道音的高低、强弱、长短、快慢……等。在小班的音乐活动中,我们也可以根据这些要求来选择适当的音乐教材,合理地进行设计。例如歌唱活动《大猫、小猫》中,我们就可以让感受到强的声音是大猫在唱:“我是一只大猫,我的声音很大,喵喵喵喵喵”,弱的声音是小猫在唱:“我是一只小猫,我的声音很小,喵喵喵喵喵”; 在欣赏活动《龟兔赛跑》中,通过音乐作品中具有强烈对比色彩的小乌龟与小兔子的形象与演唱时的不同节奏,我们可以让幼儿感知音乐的快与慢。
四、注重从身心两个方面去培养幼儿,启发幼儿用多种方式来表现自己对音乐的感受
“体态律动”学说创始人,瑞士教育家达尔克罗兹认为:音乐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审美情感教育,这种目标是通过儿童在音乐活动中不断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的过程来达到的。儿童从开始接触音乐起,就不只是学习用听觉去感受音乐,同时还学习用整个身体和心灵去感受音乐,感受音乐中节奏疏密、旋律起伏、情绪变化的节律。
例如在歌唱活动《怎样叫》当中,我们可以运用手势的高低来表现鸭子妈妈和小小鸭子的音高不同:小鸭的音高高,就把手放到头顶上,鸭妈妈的音高低,就把手放到脚边来学着叫;在音乐游戏《龟兔赛跑》中,当听见快速的音乐时可以用跑来表现兔子,当听见慢速的音乐时用爬来表现小乌龟、当听见静止的音乐时,就用闭眼睛睡来表现小兔子。孩子们在有规则的音乐游戏中,尽情享受着音乐所带来的快乐情感。同样,我们也可以用拍手、跺脚等不同的身体动作来表现音的强与弱。
总之,音乐是启迪“美”的教育,能够带给人以愉悦的心情,“美”的享受。在小班幼儿的音乐教育过程中,我们要坚持以感受“美”为导向,根据幼儿年龄特征,充分发挥音乐活动的游戏性,培养幼儿良好的音乐素质,使幼儿的情感世界得以丰富,增强自信心、成功感以及合作能力,为幼儿人格的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使之成为热爱生活,乐于创造的人!
第五篇:幼儿园美术教学论文幼儿美术教学反思:浅谈幼儿园小班美术教学
幼儿园美术教学论文幼儿美术教学反思:
浅谈幼儿园小班美术教学
小班孩子刚刚入园,他们的注意力、自控能力差,其绘画发展水平也正处于“涂鸦期”。由于他们年龄小,手部小肌肉群发育不够完善,手部力量不够且动作不够灵活,加上他们绘画的目的不太明确,又没有一定的技能做基础,所以他们只是把绘画当成一种游戏,随自己兴趣任意涂抹,画出的物体不太规范,似像非像,让人难以捉摸。因此,幼儿园小班美术教学难度较大。现将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做法与大家分享一下。在小班的美术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一、树立自信心,激发幼儿对绘画的兴趣
作为小班老师一定要做好初期的选材工作,选一些游戏性强的、幼儿能够接受的、既简单又出效果的题材(如手指点画,蔬菜印画等),使每位幼儿都能积极参与进去,而且在老师指导下都能完成,在老师积极性的评语中能充分体验成功的乐趣,从而树立幼儿的自信心,激发幼儿绘画的兴趣。
二、认识绘画工具及材料
幼儿绘画,特别是小班幼儿绘画,形式应多样化,不能让幼儿单一使用一种绘画工具来作画,这样容易导致幼儿失去新鲜感,减弱学习兴趣。因此每次作画,教师要尽量用不同的形式和方法让幼儿感到绘画课的新鲜和奇特,例如刚开始我让幼儿用广告色进行手指点画、蔬菜印染,当孩子对印染画有一定的了解时,我便及时调换其他的绘画工具和形式,如:撕贴画、纸团粘贴、水彩笔画、蜡笔涂画等,这样既让幼儿认识了多种多样的绘画工具,了解了多种多样的作画方式,也进一步提高了幼儿的作画兴趣。
三、教给幼儿一些简单的绘画技能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教给幼儿一些简单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如:认识基本的三原色,认识点、线(横线、竖线、曲线等),认识简单的图形(圆形、三角形、方形等),并运用于绘画过程中,如用小点表示花朵,用短斜线画雨,用小射线画小草,用竖线画树干,用横线画棍子、绳子等。在教学过程中我先教画点、线,然后过渡到点线组合(花草)、线线的组合(格子布、方形)、再教画图形(如吹泡泡,画手绢)及涂色,最后是点、线及图形组合。先使幼儿逐步掌握一些基本的用笔方法及对笔的控制力,然后再教幼儿在绘画中画线、弧线、长短直线的基本的线条组合,最后到幼儿自由表现自己眼中的事物。
四、培养幼儿良好的作画习惯
“培养好习惯,赢在起跑线”,良好习惯的养成对孩子今后的学习和成长都很重要。首先我们要教给孩子正确的坐姿,由于小班孩子年龄小,自控能力差,我们要不断提醒;其次是正确的握笔姿势,因为握笔姿势关系到孩子今后的学习,我们一定要手把手的教,而且要时时观察提醒,还要让家长在家配合教育;第三是作画卫生习惯的培养,如:不拿水彩笔、蜡笔乱涂乱画,印染画后不乱抹,要将手洗干净再搬椅子,粘贴画时将撕掉的双面胶纸放在指定的地方;最后是收放学习用具。
五、用儿歌、故事内容导入,激发幼儿对绘画的兴趣,调动积极性
生动的儿歌、故事能够引起幼儿情感的共鸣,能给幼儿以美的享受,丰富幼儿内心情感世界。如:教画鱼时,教师配上儿歌“鱼宝宝,胆子大,天黑下雨都不怕,能唱歌,会游泳,乐得爸妈笑哈哈。”吸引幼儿在教画兔子时,我给幼儿讲小兔的故事:“兔妈妈生了只小兔,大家给小兔起了许多名字,有的叫长耳朵,有的叫红眼睛,有的叫短尾巴„„”,兔子的基本特征通过小兔子的不同名字就概括出来了,给幼儿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也调动了幼儿作画的兴趣。
六、激发幼儿想像,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
美术活动对于幼儿来讲既是学习,也是一种思维创造的实践活动,幼儿美术教育的价值在于它引发了幼儿的审美情感,培养了幼儿的创新意识,并能通过“儿童画”这一特殊的语言,展现幼儿的内心世界,奏出创新的主旋律。作为教师首先要做的是创设一个个引人入胜、能激发幼儿好奇心和兴趣的良好环境,为幼儿自主参与探索创造良好的条件。其次是丰富幼儿经验,为幼儿提供想像的经验基础。对于幼儿或多或少创新意识的萌芽和实践能力的表露教师不仅要保护,更应给予大力的鼓励和表扬,使幼儿的创新意识得到激发,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培养。
七、用发展的眼光、积极的心态正确评价幼儿作品
幼儿每次完成的作品,我都一一把它们布置在走廊内,引导幼儿观察、分析,评价每个幼儿的绘画特点,让幼儿形象、直观的欣赏作品。俗话说:“好的孩子都是表扬出来的”,因此,我对完成作品较好的孩子总是给予积极的表扬,不好的也总是先表扬,在表扬的同时指出不足之处,使幼儿在表扬中得到进步,得到发展。当孩子们受到同伴和老师的表扬时,他们的情绪也会更加高昂,作画兴趣便会更浓,积极性便会更高。
总之,通过具体的工作实践,我认为,做好幼儿小班的美术教学工作意义深远、责任重大。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再接再厉,继续努力,为祖国的幼教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