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遇见下一个自己 读书征文 读书心得
遇见下一个自己
活在当时、当下、当地的我们,如何穿越时间与空间,去探索非洲的热带雨林,去追寻李白的身影,去体会泰戈尔的浪漫与睿智,去倾听李煜的哀婉吟唱。我们不能早早经历人生的各种酸甜苦辣,我们没有再活一辈子的超能力,然而,读书可以。
赫尔曼黑塞说:世界上任何书籍都不能带给你好运,但是它们能让你悄悄成为你自己。书读了,有时又记不起什么,但是书中那些美好的东西都在冲刷我们的思想,纯粹我们的心灵。读过的书与走过的路,让我们成为了现在的自己。一个人的气质、性格、举止、思路与他读的书息息相关。在公众场合,我们仍然拥有独立的思考能力;在独自一人时,虽感孤独却不寂寞。
世界之大,历史之久,李时珍用27年写就了《本草纲目》,而我们通过阅读就能获得他一辈子的心血,这无疑是书籍给我们的馈赠。一个人除了出生地和读书工作的城市,经历的地方有限,除了生活与工作,经历的事情也有限,长期远离书籍的人,逐渐以为自己的生活圈就是全世界,以为眼前的风景就是一辈子,目光会渐渐变得短浅。通过读书,慢慢的,差距就会产生。你会带着几分天真与虔诚与世界上其他的人与事对话,为他人的精彩所倾倒,为他人的遭遇所叹息,一切纷繁杂乱忧愁烦恼慢慢烟消云散,我们学会更加淡定从容的处事,心胸更加宽阔。越读书我们越知晓自己的不足,越读书我们也越充实,生活因此而有滋有味起来。
看书让我悸动。遇到苦恼事,到图书馆找个靠窗的位置坐下,随意拿起一本书,也许是励志的话语,也许是他人的心酸,也许是日常的琐碎与平淡,无论哪种,都给我安慰使我平复,让我的心情不禁随着书中的文字而跳动。看书给我导向。“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在书籍面前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书籍慷慨
地赋予我们才识和智慧。带着问题看书,视野会越来越宽广,可以看见别人眼中的世界,更加对万物存在好奇与敬畏。无知的生命渐渐变得有知,当我们遇见困难时不再手足无措,而是清楚自己该作何选择,我们已然在不知不觉间成为了另一个自己。
读书可能不会让我们活得更好,但一定会让我们活得更多。我们无法去随心所欲地浏览大千世界的风景,但我们可以在现在就选择诗意地栖居。读书吧,它从不会让我们失望。
第二篇:读书心得《读书,遇见更好的自己》
爱上读书,遇见更好的自己
金沙县第一小学 何 巧
前几天偶然看到一篇文章,有一句话我特别喜欢:“一本书就是一个世界,当你爱上读书,你便会发现,整个世界都在偷偷爱着你。”加入“贵州省李弦乡村名师工作室”后,我爱上了读书,也遇见了更好的自己。
在这个读书氛围浓厚的团队中,我阅读了大量的书籍。有《听窦桂梅老师听课评课》、《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作文教学怎么教》、《为儿童的学习》……每一本书都带给我新鲜,都让我成长。
说到读书,我的经历应该和很多朋友相似。
小时候,家住农村的我读书的资源大都来自课本,所以小学时的语文课文当时我几乎都能背诵。要是哪位同学得到一本课外书的话,一定会让大家羡慕不已。记得当时,我的爸爸为我们家三姊妹定了一套《小学优秀作文选》,里面的每一篇作文我们都不知看了多少遍,甚至还会跟着文章里的故事哭啊、笑啊……正是这一套书,我们都爱上了读书。当我把书带到学校时,同学们都抢着要接,我也别提多自豪了。
当我渐渐地长大,进入了师范学校,学校旁边有一个专门租书的小店,一本书看一天一角钱的租金。当时,我们总会挤挤荷包,挤挤时间,租下喜欢的三毛、琼瑶、张爱玲、王小波……的作品。因为要节约租金,所以一本书我们通常在一天内就能看完。从这些书的世界里,我们慢慢懂得了人世间最真实,最厚重的东西——亲情、友情、爱情。那时读书,不为考试,不为其他的,只是喜欢。现在回想起来,仿佛又进入了书里的世界,不由得生出一种同感、同情和自怜。
毕业后,有了新的朋友圈,结了婚,有了孩子,读书这件事就被搁浅了。总有忙啊、累啊、要照顾孩子啊……这些理由而不读书了。即使偶尔翻阅一本,也是心不在焉的。
直到有一天,读三年级的女儿告诉我说:“妈妈,我想去巴学园读书。”“巴学园?什么地方?为什么要去?”在和女儿的谈话中,我才醒悟过来,我必须读书了,不然我怎么和孩子相处?于是我捧起了《窗边的小豆豆》这本书,走进小豆豆的世界。原来,竟有巴学园这么令人神往的学校,有小林宗作这么可爱的校长、老师,有小豆豆妈妈这么尊重孩子的家长。
所以,我开始尝试着走进书的世界。龙应台的“人生三书”正指导我如何去做母亲、做儿女、做朋友。当我不明白要对学生做什么时,美国的传奇教师雷夫〃艾斯奎斯给了我方向。的确,我创造不了“56号教室的奇迹”,但我不再抱怨,不再消极,面对孩子,就要做麦田里的守望者。
当我想要打发时光时,看看书吧!或者,挤挤时间看看书吧!一方面为我们的教育,一方面为意识。当你营造一个读书氛围浓厚的家庭,必定会培养你孩子良好的读书习惯,而一个从小就爱读书的孩子,长大后必定是一个内心富足、思维开阔的人;当你营造一个书香班级,你将影响的是几十个孩子,几十个家庭。都说“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人的气质里,正蕴藏着他读过的书,也许,你无意中翻阅的一本书正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你。即使读书不能给你带来直接的财富,但一定可以使你内心富足。因为,你总会在书的世界里,遇见最值得爱的,最美的自己。就像董卿在第一期《朗读者》节目中说:“我们不光靠吃饭活着,除了吃饭,我们还要别的东西来滋养,让我们成长、壮大,变得更加完美,阅读就是为了让我们遇见更好的自己。”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世界那么大,我们一起去看看。祝福大家都在书的世界里遇见一个更好的自己。
第三篇:读书心得——遇见未知的自己
读书心得:
世界上没有绝望的处境
黄鹏1043091011
世界上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内心绝望的人。
故事的主人公黄友出生贫困,3岁失去了左臂,不到15岁就经受着爷爷饿死、奶奶上吊自杀,辍学、背井离乡捡垃圾。他20岁时第三次创业终于成功,发明了自己的专利产品,34岁时开始全国巡回感恩励志演讲。他有一个不幸而悲惨的童年,经历了无数次别人无法想象的重大失败,但他却从不向困境和命运屈服,从不被击倒,丝毫不放弃,一次又一次的爬起来,把苦难变成了财富,屹立在世人的面前。他向我们阐述了世上无事不可为,有志者,事竟成。成功固然是美好的,但失败并不是人生真正的绝望,因为绝望中往往隐藏着一线希望,人生真正的绝望在于放弃。前方是绝路,希望就在拐角,只要坚持和用心,总能够绝处逢生。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一个人可能被失败暂时击倒,但失败并不能主宰一个人的一生。失败给人痛苦的同时,也为成功指明了方向。面对失败和绝望,只有能够及时找到希望,方能实现人生的辉煌。苦难是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同样,苦难有时也是一堆你无法逾越的灾难。当你战胜了它,它就是你人生的宝贵财富;而当你被它无情地击倒了,无力再爬起来了,向它低下了你高昂的头颅,你就是个懦夫、是个失败者,苦难也就变成了灾难,人们也不会为你的遭遇撒下一滴同情而廉价的泪水。
大抵世界上的失败者各有各的不幸,而成功者却有着惊人的相似。成功需要知识,但绝不是知识的堆砌和杂糅;成功需要经验,但也绝不是经验的翻版和复制。面对艰辛且多磨难的世事,面对崎岖坎坷的人生,很多人会有这样的不满和那样的抱怨,似乎这样的不公与挫折、那样的困难与失败只会在自己身上发生,似乎命运从来不会偏爱自己,似乎自己从来不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而成功者没有抱怨,更没有停滞不前,在重重的压力和一次次失败的打击下,选择了坚强,默默地承受着一切,永不服输,再一次爬起来,孤独地前行。
人生最大的悲哀,就是迷失方向,人必须要有一个正确的方向。无论你多么意气风发,无论你多么足智多谋,无论你花费了多大的心血,如果没有一个明确的方向,也会过得很茫然,渐渐丧失了斗志,忘却了最初的梦想,就会走上弯路甚至是不归路,枉费了自己的聪明才智,误了自己的青春年华。人生要有一个目标,这个目标不仅是理想,同时也是约束。有约束,才会发展,才能超越,才会成功。你选择什么样的目标,就会有什么样的成就,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杰出之士和平庸之辈最根本的差别不在于天赋,也不在于机遇,而在于有无人生目标。
每一个成功者都拥有一个共同的品质,那就是坚持和专注。一心一意,坚持不懈,始终全力以赴,集中精力向自己的目标前进,不达目的决不罢休。世界上只有两种动物能够到达金字塔的顶端,一是雄鹰,靠自己的天赋和翅膀飞上去;另一种就是蜗牛,不断地掉下来再继续爬上去,一步又一步地爬到塔顶。水滴石穿,贵在坚持。不积跬步,无与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与成江海。成功者就是那一只只蜗牛,即使遭受失败的打击,仍能坚持不懈地向自己奋斗的目标前进。
一个人要想实现自己的梦想,最重要的是要有为梦想奋斗的勇气和行动。既想经历大海的风浪,又想保持小河的平静;既想攀登无限风光的险峰,又想漫步于平旦舒适的平原,这是不可能的。要为梦想而奋斗,必须放弃安逸,必须具备投入的决心,一定要付诸行动。心想不一定事成,事成的前提是全力以赴,毫不放弃。
什么叫做成功者?成功者只不过是爬起来比倒下去多一次,跌倒了1000次以后,第1001次继续爬起来。而这就是成功者与失败者最大的区别。失败与成功、平庸与辉煌、卑微与伟大之间,从来就没有横亘过巍峨的高山、滔滔的江河,有时仅仅只是相隔一步之遥。99℃的温水再加热1℃就是开水,温水和开水的差别仅仅就在于这微不足道的1℃。然而这一步之遥与一度之差又总是艰难和智慧的一跃,就是成功者与失败者的分水岭。
第四篇:遇见未知的自己读书心得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书心得
这是一本心灵读本类的书籍,以小说的形式写出来的,比一般的心灵读本容易读些,是台湾前主播张德芬的作品。我不知道是什么时候下载到手机里的,一直没看,前两天我抽空在两三天之内把它读完了,这似乎有些急功近利了,这类书籍还是需要慢慢品读的。在读的过程中,我就一直在思考,并按照其思路去想、去做,很认同里面的大部分观点(几乎是全部)。我还是比较喜欢有关心理类的书籍的,读了它觉得很喜欢,并推荐给了几个朋友。但是在按照其中的理论说法做了一两天之后,我恍然大悟,对这本书有了一种新的认识。
第一,书中的大部分理论其实就是我们生活中经常说的话,只不过是通过她的文笔写出来了,就把它当成一种新鲜的观点了。这就好像我们平时吃的土豆,我们习以为常,当它突然以薯条的形态出现在肯德基、德克士等西式快餐店的时候,我们就忘却了我们平时见到的土豆。例如,第05章,人生就像一场戏——角色扮演。它里面讲到若凌每次去婆婆家吃饭都是一种煎熬,在接受老人的课程后,积极应对此事,即使是演戏,也要演的好一点,她也因此获得了婆婆与往日不同的关心的态度。这就像我们平时说的积极面对我们无法改变的事,同样的是要面对,为何不乐观一些,这样乐观面对让自己的心情也会好一些。还有第23章,爱过、痛过、哭过之后──臣服的体验。它是将若凌在朋友和丈夫欺骗背叛后很伤心,而老人让她对此臣服。这就是我们日常中所说的,当我们无力改变时,我们只有选择认清现实,从而更好地面对。第08章,你所招引的人事物——吸引力法则——什么人找什么人、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第10章 当灵性与科学相遇——我们创造了自己的世界——我们所处的境遇都是自我选择的结果,无论好与坏。这点也与萨特的选择哲学的观点有相似的地方。还有其他的一些例子,我就不在此一一赘述了。
第二,书中带有一点唯心主义色彩。例如,第26章 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转念作业。“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这句话被写过多次的话语的意思是:外面没有别人,所有的外在事物都是你内在投身出来的结果。这本身就是一种唯心主义的思想,任何人的个人成长与境遇都与自己的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看似是我们在进行自主选择,实际上是我们的从小生长的环境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状态和性格,从而间接地影响着我们的选择。第31章 战胜了胜肽──心想事成的秘密。它里面提到感恩,我们先感恩然后老天就会不得不给我们所感恩的东西,书中称它为赖皮法。还有就是祈祷,你祈祷了,事物就会向着你祈祷的方向发展。这很明显的就是一种唯心主义的思想。不过心灵读本的魅力,也就在于此吧,它可以麻痹一个人的思想,相信这些唯心主义的东西,只要它的作用是积极的,这也就无可厚非了。
第三,虽说这本书有点唯心主义和新瓶装旧酒的意味,但书中的许多内容还是很值得我们深思与效仿的。例如书中提倡的饮食与健康,认识本真的自己,关注我们的身体、内心与潜意识,向情绪臣服,检视自己的思想,觉察自己的身份认同等等。毕竟,它的内容还是好的,教会我们如何关注自己的内心,认识在层层身份认同及障碍下真实的自己。这样我们就可以更好的认清自我,找回迷失的自己,确定前进的方向,一往无前。另外,书中也提到了其他的基本书,有兴趣的话可以一并阅读,反正多读读书也是好的。That’s all.Thank you!
第五篇:《遇见未知的自己》读书心得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书心得
《遇见未知的自己》应该算是我看的第一本灵心小说。作者在自序中写到:如果你在追寻人生的答案,或是在尝试解决人生的一个难题,或是你正处在一个停滞的阶段,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走,也许就在本书的字里行间,你会有心领神会的一刻,因而答案自动浮动。我有同样的问题存在,于是抱着希望读了这本书,读完之后心中有很多感触。
书中的老人其实就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心态的不合适,继而指引我们反求诸己,修心、正心、养心,拥有好的心态。老人说:我们人所有受苦的根源就是不清楚自己是谁,而盲目地去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我们的东西。其实人生就是一场戏,这个内在真我不会随你的身体而生,也不随着死亡而消灭,它可以目睹、观察人世百态,欣赏日出月落,云起云灭,而岁月的流转,环境的变迁,都不会改变它。老人还告诉我们:每个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都是一个礼物,只是有的礼物包装的很难看,让我们心怀怨愤或是心存恐惧。所以,它可以是一个灾难,也可以是一个礼物。如果你能带着信心,给它一点时间,耐心、细心地拆开这个惨不忍睹的外壳包装,你会享受到它内在蕴含着丰盛美好,而且是精心为你量身打造的礼物。
下面谈谈书中主要的观点与我的看法。
1、从古老的问题“我是谁”开始,当然书中的老人也不会告诉你这个千古之谜的答案,“我是谁”“我到底要什么”“我们为什么常常不快乐?”三个问题带我们进入,告诉我们“我们所有人受苦的根源就是来自于不清楚自己是谁,而盲目地地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我们的东西”,我们平时都戴上了太多的面具,似乎很少是活在真我中。
2、书中介绍了吸引力法则:“如果一个人充满了快乐正面的思想,那么好的人事物会和他共鸣,被他吸引;反之亦然”。其实,这个就是潜意识法则中的信念的力量。
3、我们不断重复的行为、情绪、思考模式,造就了神经细胞之间的网络布线系统,这就是我们人生脚本或人生模式的成因。
4、臣服:就是看到自己的抗拒,接纳自己与外面的所有一切,包括负面的一切,没有评判没有目的。
5、很好的结尾语:“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所有的人事物都是你内在的投射,就像镜子一样地反映你的内在。当外境有任何东西触动你的时候,记得,要往内看。”
我们不知道命运可以改变,我们所做的,就是去和现实抗争、对现实不满、想要改变他人,改变环境,但却是徒劳无功,反而适得其反。我们不知道一切的问题都是出在自己身上,只要改变了自己,改变自己的心境,所有的外境,包括人、事、物都会境由心转地随之改变。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一面镜子,正如智者的指引,让我们拥有好的心态,力量是在我们自己手中的。正如女主角若菱最后能够在智者的指点之下,改善内在的状态,进而改变了外在的世界,就像春蚕破茧而出,迎风飞扬。
09国贸4班 陈楚凤 0925060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