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观后感

时间:2019-05-13 21:59: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活着》观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活着》观后感》。

第一篇:《活着》观后感

《活着》梗概及读后感

小说的主人公福贵是地主家出身,年轻时是个浪荡公子,经常去城里的一家妓院吃喝嫖赌,而且,由于他的丈人是城里一家米行的老板,他竟经常要一个妓女背着他上街,每次从丈人的米行经过,“都要揪住妓女的头发,让她停下,脱帽向丈人敬礼:‘近来无恙?'”,然后便“嘻嘻笑着过去了”,其品行之放荡堕落可见一斑。后来他中了别人的套,把家里包括田地、房产的全部家产输了个精光,于是全家一夜间从大地主沦为了穷人,福贵的父亲郁闷而故。这个打击如当头棒喝,亦如一瓢冷水,使福贵清醒过来,决定重新做人。从此,他成了租种过去属于他家的田地的佃户,穿上了粗布衣服,拿起了农具,开始了他一生的农民生涯。

不久,福贵的母亲生病了,他拿了家里仅剩的两块银元,去城里请医生。可是在城里发生了意外:他被国民党军队抓了壮丁。辗转两年,最后他被解放军俘虏并释放了,他“跟着解放军的屁股后面”过了长江,回到了家乡。这时,他的母亲早已故去,女儿凤霞也在一次高烧后成了聋哑人。母亲死前还一遍一遍对他的妻子家珍说:“福贵不会是去赌钱的。”......福贵的一生经历了中国历史的变迁、社会的动荡,如解放后的土地改革、人民公社制度、大炼钢铁、三年自然灾害、文革等等,都通过男主人公的眼睛和亲身经历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生动的再现。而在此期间,福贵也经历了与每个亲人、朋友的悲欢离合:为了让儿子有庆上学,他把女儿送给了别人,不久后女儿跑了回来,全家重又团圆;县长的老婆生孩子需要输血,结果儿子被一不负责任的大夫抽血过量致死,后来发现县长竟是福贵在国民党军队时的小战友春生——春生在后来的文革中经不住迫害,悬梁自尽;几年后,凤霞嫁了个好女婿,可不久死于产后大出血;两个孩子去后,妻子家珍也撒手人寰,只剩下他和女婿二喜、外孙苦根祖孙三代相依为命;几年后,二喜在一次事故中惨死,福贵便把外孙接到了乡下和他一起生活;可是好日子没几年,小苦根也在一次意外中失去了幼小的生命。最后,福贵买了一头要被宰杀的老水牛,也给它取名叫“福贵”,一个人平静地生活下去。他说:

“我是有时候想想伤心,有时候想想又很踏实,家里人全是我送的葬,全是我亲手埋的,到了有一天我腿一伸,也不用担心谁了。我也想通了,轮到自己死时,安安心心死就是,不用盼着收尸的人,村里肯定会有人来埋我的,要不我人一臭,那气味谁也受不了。我不会让别人白白埋我的,我在枕头底下压了十元钱,这十元钱我饿死也不会去动它的,村里人也都知道我死后是要和家珍他们埋在一起的。”

从他的语气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像他这样尝尽人生百味的老人,在晚年对生命的那种平静、自然的态度。

看了这样的人生经历,我不禁感到了一种震撼,我感到一种莫名的沉重,也感到了主人公与命运抗争时不屈中透着的一种伟大的平凡——福贵文化水平不高,也不懂得革命的大道理,但是他对生活的挚着、对亲人朋友的爱给了他无穷的力量,而他自始至终也只不过是一个平凡的芸芸众生之一,但作为一个人,他是伟大的。

作者在这本书的韩文版自序中对他的这篇作品作了很好的诠释。他写道:

“这部作品的题目叫《活着》,作为一个词语,‘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作为一部作品,《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命运之间的友情,这是最为感人的友情,因为他们互相感激,同时也互相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他们活着时一起走在尘土飞扬的道路上,死去时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与此同时,《活着》还讲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就像中国的一句成语:千钧一发。让一根头发去承受三万斤的重压,它没有断。我相信,《活着》还讲述了眼泪的广阔和丰富;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当然,《活着》也讲述了我们中国人这几十年是如何熬过来的。......”

这部小说中,作者以第一人称回忆自述的角度,让主人公把自己的故事娓娓道来,增加了小说的感染力。另外,虽然小说中没有散文、诗歌中华丽的辞藻——而这也是有主人公福贵并未受过良好的教育这样的背景决定的,所以也正恰恰符合其身份——但在描人状物、情节安排等方面同样可看出作者深厚的功底。泪水似乎成了全篇的线索,有悲伤的泪,有绝望的泪,有喜极而泣的泪......由于泪水几乎是均匀地分布于整部小说,与欢喜交加,使得故事情节曲折动人:福贵总是每每过了几年幸福生活的时候,就会有厄运到来一次。

总之,我认为《活着》是一部难得的佳作。作者将内心思想渗透于字里行间,渗透于人人熟悉的社会生活之中,使读者在读书的同时,便仿佛自己成了福贵,与他同甘苦、共患难,仿佛亲身经历了他的一生,也同时感受到作者注入其中的深厚的情感。故事的年代背景虽然从解放前夕一直到文革之后——算来大概应到20世纪80年代,跨度较大,不过并未使人感到历史前进、社会变迁的浩浩荡荡,而只是借福贵的一生将这段时期作了个缩影——因为这毕竟不是历史题材的小说,作者想传递的也并非是社会历史方面的信息,所以读者在读这部小说时,如果把注意力放在这上面,那便是曲解了作者的意图了——不过我们也不必担心,作者的笔实际上并未误导读者的目光。这部《活着》是值得一读的。

电影《活着》观后感

从开始时看得漫不经心,到被剧情所逐渐吸引,直至电影结束后的引人深思。作为《活着》的一位普通的观众,这部电影给我的感觉无疑是沉重的。富贵对于赌博的痴迷让其家破人亡,家珍对于生活的坚韧让这个家庭艰难前行,有庆的意外去世让人痛心疾首,凤霞的难产让人对那个灰色的年代默默反思。《活着》传递出的信号是坚韧的中国普通劳动人民历经沧海桑田,饱经磨难之后单单剩下的对于生命的执着。与当代的部分满足视觉效果或者制造噱头的内容空泛的电影相比,《活着》给人的教育意义不言而喻。而在当代,没有**的战争,也没有愚昧的思想,更没有地主恶霸。因此活着的意义不仅是对生命的敬畏,也是对生活的热爱。

当代社会,多的是浮躁急于追求功利的人,作为这个时代的趋势,我们个人都是很难做出改变的。用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当代的中国社会正处于典型的新自由主义经济时期,资本导向型的规律很难使人们再坚守道德和人生的底线,金钱至上的法则使我们原本最贵重的生命开始被轻视,只要资本的边际报酬还为正,我们就不会停止。我们常常看到新闻报道,富士康的员工不满工作报酬或者人员选拔制度,连续跳楼;某地的官员因为贪污受贿,滥用职权而被纪委停职调查;某奥运冠军因为生活潦倒而被迫售卖奥运金牌乃至街头卖艺;高校研究生为获导师的支持而出卖自己......我们不经要感慨,社会怎么了,我们怎么了?是因为150年前开始的落后挨打使我们穷怕了,所以每个人都要迫切的变身成功人士,还是我们的一生的追求只是金钱,北上广的一套百平住房,一辆舒适的小车?为了这个目标,我们国人已经丢掉了太多太多的东西。看到过一个调查,美国的医生收入是很高的,但是他们的工作时间相当长,而花园的工人朝九晚五,工资仅能自给自足。但是医生却羡慕工人的生活,因为工人有自己的生活,可以休息,可以陪伴家人。在医生的角度看,他的金钱的边际报酬几乎为负,多收入几十美元或者减少,都没有关系,而快乐已经被金钱压缩的喘不过气来。

或许我们大多数人理解不到这种感觉,因为我们正处于追逐“成功”的道路上。我联想到我们的大学,打着与社会接轨的旗帜,在学校举办了各种类型的活动,以成功人士激励学生。无可非议,有些活动的举办对于学生个人能力和认知的提高是有帮助的,但是很多活动的举办是劳心劳力,舍本逐末,占用了学生本来用于学习的时间。我们被告知马云,李彦宏,马化腾等IT企业的CEO的草根故事,我们被告知成功的标签就是有名有利,受万人景仰。成功的定义应当是达到自己的定位,不管是公司的高管,或者花园的主人。我个人是偏向传统的观念,大学是一个以学术为主的环境,虽然学习并不是全部,但必须是主流,只有拥有学术精神的大学才能厚积薄发,才能在时代中创新。当改革进入深水区,创新就成了民族的生命力,而大学是生命力的来源。所以我仍旧希望大学是这个功利社会下的一块净土。

究其原因,我们如此渴望成功,一方面因为传统的中国父母偏向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从小对孩子的教育就是希望孩子是全能的。我们可能小时候就有这个回忆,周一到周五上完课之后,晚上还要被送到辅导班补习,周末要学习钢琴,吉他,书法等等。如果放在国外,很难想象,这竟会是一个小学生的生活,其压力不亚于辛苦工作的父母。传统的中国文化便是十年寒窗,几千年的观念沉淀下来,不过是换了形式,很难改变。另一方面,是社会对于每个人的压力,这和电影《活着》中的富贵有些像,我们每个人都是在社会大背景下的小人物,在大家都急速前进的时候,我们不得不跟上步伐。这既是个人的悲哀,也是社会的悲哀。不过电影让人感动的还有坚韧的中国普通老百姓,富贵,家珍,春生,二喜,面对生活一次又一次沉重的打击,他们即便麻木了,也还是执着着。这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的一种独特的精神。

反应在当代社会,即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城市中密密麻麻的农民工,蚁族,北漂。其中农民工是典型的代表。农民工是现在城市里最为普遍的人群,建筑工地上,公司清洁人员,工厂里的廉价劳动力。他们生存在城市,为城市的基础建设建设贡献着自己的汗水,但他们却无法享受城市里的生活。简单来说,工地和出租房几乎是他们所有的生存空间,而看电影,逛大型商场,让子女在城市上学,享受医保,购买自己建造的住房等等是奢侈的愿望。城市人对他们也大多嗤之以鼻。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过于复杂,不能深入追究。但是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生活的坚韧。大多数农民工把一年劳动所得积攒下来,用于给老家的家人添置新衣服,新家电,给孩子提供学费。电视中春节前买到火车票的农民工们笑得很开心,即使是站票,即使排了一晚上的队,车票就代表他们在受尽城里人的鄙夷之后,能短暂享受家人的温暖,这是他们一年工作的动力。近年来更是出现了一批回家的摩托大军从东部到西部,跨越千里,也出现了车毁人亡的悲剧。他们试图以自己微弱的力量来让自己的人生有些许的改变。他们是值得尊敬的群体。

活着,简单的两个字却让人肃然起敬。无论生活在哪个阶层的人,也许我们无法改变社会的趋势,也无法掌握其他人的走向,但是在自己可以选择的范围内,我们要热爱自己的生活,尊敬自己的内心,坚持自己的努力。

第二篇:《活着》观后感

《活着》观后感

影片中,富贵一家人的命运与中国近代史交织同行,由解放战争、建国、大跃进,一直到文化大革命。几十年的风风雨雨,让这个家庭支离破碎,剩下的唯有——努力活着。富贵一家,是一个时代的写照,是那个时代千千万万中国老百姓的生活缩影。

皮影的命运——传统文化的命运

贯穿全剧的皮影戏,是中华传统文化艺术的鲜明写照。最初,富贵还是一个少爷的时候,皮影戏是一种娱乐方式,是闲暇时的艺术追求;而后,富贵沦落时,皮影戏是一种谋生手段,是不得已而为之的艺术;大跃进时,皮影戏是富贵投身革命的方式,也是他想方设法要保护的传统艺术;到文革时,那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皮影被冠上了“四旧”的罪名,终于没逃出时代的浪潮,被湮没在历史的浩瀚海洋中。但在影片结尾处,箱子还在,装着小鸡。古老的艺术承载着新的生命,新的生命也必将为传统艺术注入新的活力。这也是“活着”。

富贵一家的命运——时代的命运

影片中,富贵及其家人的形象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意义,是那个时代人民形象最鲜活的再现。

富贵:一个不学无术,家道中落的少爷,他经历了从富贵荣华到穷困潦倒,经历了亲人的离世,及其他无奈又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在此过程中,他的身份也顺应了时代的发展,由封建没落的地主阶级变成普普通通的社会劳动人民。体现了小人物在宏观历史背景下的渺小与无助。

家珍:富贵的妻子家珍在影片中始终是一个传统妇女的形象,她勤劳善良,任劳任怨,忠诚于自己的丈夫,爱自己的孩子。当春生被打成走资派,要自杀时,家珍大喊的一句“你要好好活着,你还欠我们家一条命”不禁令人潸然。这是心地善良的中国农民最质朴的语言和情感。

有庆与凤霞:有庆、凤霞是一对懂事的孩子,也是富贵、家珍的精神寄托和希望。有庆帮助姐姐,对爸爸做恶作剧无不体现少年儿童的天真与淳朴,他的死体现了小人物的悲惨命运。凤霞年少聋哑,产子时意外而亡,是个悲剧的人物。在医院时,老一辈医生都被批成反动学术权威,红卫兵小将夺权,在凤霞病危时,从牛棚带出的老医生因吃馒头吃得太多而不能动手术,致使凤霞惨死。这一切都是对时代的嘲讽——中国的十年浩劫。

二喜:二喜是典型的具有个人崇拜色彩的工人形象。结婚时也要对着毛主席画像报告,这反映了大跃进时期,盲目的个人崇拜现象,如此的郑重其事,更增添其批判内涵。尽管如此,他依然体现了中国工人阶级的朴实与善良。

小人物的命运——历史的无奈

影片中的无数小人物,都是历史潮流中的沧海一粟,渺小又微不足道,但就是这群人构成了中国底层的社会。反革命的龙二被处决,那震耳的枪声是一个时代开始的标志;积极的镇长被批成走资派,大跃进时那木箱上的铁钉也能造两颗子弹解放台湾,不知是多少当时的人的心灵写照;善良的春生被判为反革命,他误杀有庆后的自责,与自杀前还不忘赎罪的举动,是多少善良质朴的中国百姓的写真;还有那些被迫充军而死在战场上的无辜百姓,尸横遍野、身首异处的人啊,不知让多少人为之感慨„„好像所有的好人和所有所谓的坏人,在那个年代都不得善终。而鼓舞人们继续生存的就只有“活着”,活着就好。

富贵对有庆说“小鸡长大了就是鹅,鹅长大了就是羊,羊长大了之后就是牛,牛之后„„就是共产主义了”。几年之后,富贵对馒头说“小鸡长大了就是鹅,鹅长大了就是羊,羊长大了之后就是牛,那个时候馒头就可以坐上火车、飞机了,咱们的日子就会越来越好了”。由“社会主义”到“好日子”的转变,是中国百姓对那个时代历史的感悟,值得后来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在历史与实践中反思。

第三篇:《活着》观后感

《活着》观后感

导语: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影片《活着》观后感,欢迎阅读!

【篇一:《活着》观后感】

我不知道该怎样去评价福贵这个人,说他不幸,他却度过了最为漫长而黑暗的一夜,乐观而坚强地活着;说他幸运,他又亲手埋葬了自己所有的亲人,只剩一头比他年纪还大的病牛陪伴着。其实,福贵的人生代表了那个时代大部分中国人的命途:从身为地主的浮华到败家后遭压迫;从被国民党逼迫去打仗到遇到解放军回家团聚;经历了人民公社化运动、大炼钢铁和文化大革命……

书中有很多可圈可点的地方,但现在一直盘旋在我脑海中的是福贵的儿子有庆给镇长的女儿献血时被活活抽死的场景。我仿佛看到有庆嘴唇发乌,脸色铁青地呢喃着头晕,我好像触摸到他想要抽出那被医生死死握住的全是骨头的手。我似乎就在那样一个场景中,想要上去帮一把有庆,却被什么阻挡着,只能眼睁睁看着,心发憷。其实有庆是不是代表着那个年代想要拯救中国的有志之士呢,他们一腔热血被时代活活抽干,成为有权阶级的美食。

画面一转,是老人福贵和他的老牛福贵。我看到两个福贵一样黝黑的脊背在余晖中发光,听到老人用浑浊的嗓音在空旷的田野间响起: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整本书以老人的叙述为主,作者和我都是旁听者,坐在下午的山头上,听老人默默细数。正如作者所说,很少有人能这么详细地讲述自己的一生,我想这大概是因为福贵这大半辈子都用在回忆过去了,一个人守着7个人的人生,不断在脑海中放映,无论巨细。

就像书中有这样一个情节,老人福贵“责骂”老牛福贵道:“今天有庆,家珍耕了2亩田,苦根还小,也耕了1亩田,你呢,我知道你年纪大了,也就不说出来羞你了。”我不解,明明这里就只有一人一牛,哪儿来的那么多名字?福贵得意地解释说,:“如果它(牛)知道只有它在耕作,就会偷懒的。”呵,多么有趣而忧伤的画面,其实福贵和他的牛一样,他们都假想着自己的亲人还在,所以从来不曾忘记。

故事的最后,黄昏正在转瞬即逝,黑夜从天而降了。我看到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着她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来临。我久久停留在故事中,眼前一会儿是少年时飞扬跋扈的少爷福贵,一会儿是得了软骨症不能干活而哭泣的家珍,一会儿又是饿的撑死的苦根。我仿佛是想要哭出来的,但却又觉得连福贵自己都从未哭泣过,我又在这里流着谁的眼泪呢?

原来,《活着》便是最好的幸运,亦是最大的勇气。

【篇二:《活着》观后感】

今天,我看了一部电影,名字叫做《活着》,这部电影使我感受深刻,更加了解了生命的意义。

这部电影主要讲了在民国时期,一个叫富贵的少爷,因为赌博,把自己的家产全都输光了,妻子家珍也离开了,父亲也去世了,过着贫穷的生活。一直到他妻子家珍回来,并得到一个皮影工作,日子才渐渐好起来。不幸的是,再一次表演中,富贵被国民党兵给抓走了,在国名党的兵团里,他感受到了死亡的气息。后来富贵又到了共产党的团队里,最后终于回到了家。在他家里,妻子家珍每天只能靠起早贪黑地送水来维持生活。以后,生活越来越好,但不幸却不断发生在他身上:唯一的儿子被兄弟撞死了,唯一的女儿因为生产时大出血也死了,不过最后他的妻子、外孙、女婿还一直陪伴着他……

看完这部电影后,我深刻感受到活着是一件多么美好、幸福、快乐的事。在富贵那时候,一刹那间就是几条人命,但即使生活在艰难、困苦,他们从来没有放弃过生命,永远抱着一颗求生的心。

而我们现在的人,每天都在浪费时间,浪费生命,没有看重生命,从来没认识到生命是多么美好的事物。

世界上没有什么过不去的坎,只要你有求生的心,有热爱生命的心,有坚强的心,无论是生活还是心理上的困难总会过去,幸福的大门总会向你打开。我们应该像富贵那样,用坚强面对生活。

让我们一起热爱生活吧!

【篇三:电影活着观后感1000字】

这次老师给我们放了一个名叫《活着》的电影,随即我就猜到我们必定要写影评或观后感了。话说,大学没有白看的电影。不过感到庆幸的是,老师让我们写的是观后感。山川说,真正的影评人是不会带着感情去看电影的,也就是用俯视的角度去看一部电影。去把握一部电影,就要用有如刀子般锐利的眼光去剖析和解释。这对于我们这样的普通观众可不就是有点难了,而是非常难。

“活着”,一看这电影名字我们也许会猜想,这影片究竟想要表达的是什么。毕竟影名它给我们陈显的是一个比较沉重的话题——那就是生命。究竟是活着,还是死去。

《活着》这部影片讲述的是一个名叫福贵的悲惨命运。影片背景是从内战到解放战争再到大跃进最后到文革,在这几个叫转的时期,福贵经历了命运加之在他身上的磨难和对他残忍的捉弄。尽管他的人生经历了如此多的波折,最悲的就是他那两次白发人送黑发人。可是这些磨难都没有把他击垮,他依然坚强的活着。

其实福贵的命运也就是那个时代人们生活的一个缩影,无论是兵荒马乱还是政局动荡,老百姓无论是顽强斗争还是苟且偷生,目的都只有一个,那就是能好好的活着。是的,就算再卑微的活着,只要活着,那就比什么都好。富贵的一生虽然悲惨,我们看到这样的结局也定会表示震撼,表示惋惜。但是影片的结尾福贵依然是笑着的,因为他知道,只有活着才能看到生活的希望。只要自己还活着,就能有机会感受到生命的美好。

影片中的福贵在开始时是一个典型的富家纨绔子弟,他也像一些典型的富家公子哥一样喜爱赌博。他因为祖上留下的财富可以挥霍,每天就以赌场为家。他的妻子用他们的孩子劝说了他多次,但他没有一次听进去了,还是依然嗜赌。俗话说:坐吃空山,坐等其成,到头来换来的只会是一无所有。最后,福贵终究是把家产都输光了。从此,他走上了命运给他安排的轨道。加之后来发生的种种波折,使福贵变成了一个全心为家庭而奋斗的男人,也让他慢慢懂得了幸福的真谛。

不去品尝生活的苦就不会懂得幸福的真谛。从古至今,有谁没有遭遇过挫折,又有谁没有过不幸的时候呢?但无论如何,坚强的人都会努力克服艰难困苦而坚持活下去。有些人在曲折的生活道路上显得非常脆弱,但人只要有毅力和决心,就会发现只要活着就是幸福的。

福贵经历了由富贵到贫穷,从悲痛到欢喜再到悲痛……命运的苦水侵蚀着他的一生。个中心酸,各种悲痛,我想只有福贵自己的体会才更透彻。一群人的死去到最后却是一个人的留守。我们也许不会很清楚福贵活的到底是幸福还是不幸福,但经历了这么多次蜕变的福贵,也许活着,就算卑微,也一样是幸福的。

生活本身就不会都是尽如人意的,他就像是一条路,不会总是平坦而笔直的。但是,只要付出努力,只要拥有信心,希望就会在前方出现。活着不仅仅是一种证明,它更是一种历练。只要我们有勇气,有毅力,有信心去面对和克服命运给你插之下来的种种困难、挫折与不幸,就会体会到幸福的甜蜜,体会到生活的美好。

第四篇:《活着》观后感

读《活着》有感1 “参悟就在每天每日辛勤劳作中”,“劳动的喜悦是人世最大的喜悦”——稻盛和夫

活着的意义是什么,怎么活着才有意义?在《活着》这本书中稻盛和夫将人的灵魂看作是永生的,他认为肉体仅是灵魂暂时停留的躯壳,肉体不能永生灵魂却是永恒。人的灵魂是不断变化不断沉积的,做善事做正确的事会使灵魂得到洗涤,反之,做错事做违背良心的事会是灵魂变得污浊。当我们的肉体消亡,灵魂会附在另一种存在上然后继续净化或者污浊。灵魂的纯洁度慢慢沉淀。怎么使我们的灵魂越来越明亮那,稻盛和夫认为只有做正确的事情才能使自己的灵魂越来越纯净。我们凡人很难达到彻悟成佛的程度,哪怕我们修行一生也很难达到。那我们如何活着那?稻盛和夫给了我们参考。

第五篇:《活着》观后感

成绩

《活着》观后感

课程名称:文学赏析 院系:英语学院 班级:09级10班 姓名:郭志鹏 学号:098111001

看完了《活着》,我的内心被旧社会人那悲惨的一生所深深地震撼了,社会的不平等,人们的无知,亲情友情爱情的消逝,所有的一切都交织成了人活着的“意义”。

无疑,《活着》是一部悲剧,我们从中看到了余华大师对当时社会的批判和对人生的探讨,由这种悲剧引发的社会大众的深思,不由得我也问了问自己,我为什么活着,我活着有什么意义,也许在很多没有看过《活着》的人来说,这是一种很傻的问法,活着就是活着,有了父母的结合,所有有了我的诞生,然后我也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走过我的一生,存在自有其意义,父母给了我生命,让我有了肉体,老师教导我们成人,给予了我们思想,使我们的活着能够去多各种各样的事情。

可是,看完了《活着》,再来想这些,莫名的有一种恐惧感,我们从出生到现在,无时无刻不在获得着,从父母那里获得关爱,从老师那里获得知识,从朋友那里获得体谅,从爱人那里获得爱情,但总有一天,或许像《活着》里面的那样,发生一个又一个的意外,或许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渐渐离开,到最后,大家总会该走的走,该去的去。那么,当自己在获得了这一切之后,突然有一天,父母病故,朋友爱人也离去,自己一个人孤零零的活着又有什么意义呢?

人刚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是孤零零的,什么都没有,但接下来却是几十年的时间让自己创造自己的人生,人死去的时候,也是孤零零的,还是什么都带不走,不论活着的岁月里做过多少好事或坏事,经历了多少惊心动魄或者刻骨铭心,最后都什么都没有。但仔细想想,人死后就是什么都没有,这不可怕,可怕的是人活着的时候,就什么都没有了„„

也许对不同的人来说有着不同的境遇,对乞丐来说,一个馒头就是他的全部,倘若没有了这个馒头他就没有了饭吃,而同样是一个馒头,对富翁来说,就一文不值。也许人活着不是为了别人的馒头,而是为了那个适合自己的馒头。福贵的一辈子可谓大起大落,败光了家产,被抓去充军,并且眼看着妻子、儿女的死去,白发人送黑发人莫过于人生最大的痛苦与无奈,他这辈子经历的太多太多,我想,如果是现在的人,恐怕经历一件就会让人概叹人生不公而崩溃吧!

有的人说,活着就是好的,活着就有希望,只要人活着就还有本钱,不管失去了什么,只要努力,就可以再争取回来。可对于福贵来说呢?他已经算是走在了人生的夕阳之处,他的所有亲人都死去了,只剩下他一个人,活着,能做什么,活着又有什么意义呢?还不如陪着死去的那些亲人死去,起码不用自己一个人忍受着回忆的煎熬,想想曾经,跟妻子渡过的开心时光,跟子女渡过的开心时光,现在物是人非,一切都没有了任何的意义。

突然觉得,既然将来终会失去,那又何必去获得呢?是不是只要不结婚,不生子,然后远离父母,远离他人,就不用受那种痛苦,那样的活着才是有意义呢?想到这里,眼前却突然明朗了起来,是啊。人活着是为了什么呀,不就是为了人生中的亲情友情爱情么?为了父母,为了爱人,为了朋友,然后自己努力奋斗,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不就可以了吗?更何况,本也没有天长地久,就更不用执着了。

有人说,人的一生本身就在受七分苦,享三分甜。而人便为了仅有的三分甜去默默承受那七分苦楚。没有人知道明天怎么样,也没有人知道将来怎么样,如果怕失去,怕痛苦,那又为什么要活着?虽然不能说人活着就是为了死去,就是为了痛苦,但这些,却都是人活着意义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然的话,在人诞生的那一刻便销往,什么都没有,也就不会有痛苦了,但事实上,什么都没有才是最没有意义的。

活着就要面对,活着就不要放弃,贝多芬可以扼住命运的咽喉,为什么我们不可以?就算我们扼不住命运的咽喉,但起码不能让命运轻易扼住我们的咽喉,永远相信希望,永远不放弃梦想,哪怕知道自己会失去,哪怕失去一切,只要活着,就有思想,就有回忆,就有意义,哪怕痛苦,也是拥有。而死了,就真的什么也没有了。

不知道余华大师在写《活着》的时候是怎样想的,可是通过看《活着》,我明白了,人活着的意义就是活着,为了活着而活着,至于痛苦、伤痛、欢笑,一切的一切都是活着的一部分,人活着才有意义,相信自己,有勇气活着,便是永不放弃。

下载《活着》观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活着》观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活着》观后感

    《活着》观后感 在看这部电影之前,我对电影名字很好奇。“活着”,难道这就是生活的境界,仅仅是活着而已吗?我们不应该好好地享受生活吗?中华上下五千年,人生不过几十年,稍纵即逝,我......

    活着观后感

    活着观后感 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讲述一生的故事,有点凄惨,人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中国人两千年的封建传统是为别人而活,父母为孩子而活,孩子为亲人而活。当就剩下自己时,我们又为谁......

    《活着》观后感范文

    关于《活着》的若干看法 首先,我要声明一点,本文接下来的观点都是为要下面一句话而写的,也就是说,这句话是本文的重点。 政府是以自己独特方式和规律与企业、居民一起参与和影响......

    《活着》观后感

    河海大学文天学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实践教学成果书 题 目: 观《活着》有感 所属课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实践 院系年级:14级 水利工程系专业班级:水电1班 姓 名:隗哲......

    活着观后感

    谁都活着 ——电影《活着》观后感 刚看完电影的时候觉得这是一篇很好写的观后感。就是谁都活着嘛。比较比较生存方式而已。电影的情节感很强,不存在意识流的艺术片表达,也少有......

    《活着》观后感

    《活着》观后感人活着,有时真的很艰难,真的很无奈,真的特别不易。这是我从《活着》这部影片中获得的最直观浅显的感慨。 《活着》可以说记录着主人公福贵坎坷的一生,年轻时享受......

    《活着》观后感

    太阳每天都要升起 ——电影《活着》观后感 高一(3)班 许家文“春生,你记着,你还欠我一条人命,你要好好活下去啊!”家珍对着渐渐没入远方暮色里失魂落魄的春生的背影,大声喊着。春生......

    活着观后感(大全)

    《活着》观后感电影是根据余华的小说《活着》改编的,但是相应地减轻了一些伤感的让人觉得很沉重的情节,以使看的人不会对生活失去希望。故事选择了40、50、60三个年代作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