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体之文学评论

时间:2019-05-13 21:37: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三体之文学评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三体之文学评论》。

第一篇:三体之文学评论

理科生的想象力风暴

《三体》前段时间很火, 2015年8月23日,《三体》获第73届世界科幻大会颁发的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这是亚洲科幻小说首次获得雨果奖。10月,作者刘慈欣,一名理科生、工程师,却因该作获得全球华语科幻文学最高成就奖。我作为一个科幻小说爱好者,却是直到现在,它的续篇《三体Ⅱ》都已经上市很久了,才读了这第一部。看过之后的感觉是,很不错,但没有想象的那么好。

应该说《三体》的题材并不新,人类文明与外星文明发生冲撞、冲突甚至战争,这种题材在科幻小说中屡见不鲜,也有很多名篇。刘慈欣的这部作品新在切入点不同,以往此类题材的作品中,人类是团结一致的,焦点在于人类如何与文明形态迥异、科技水平悬殊的外星文明抗争。而《三体》中,更引人注目的却是人类的“叛徒”——对人类文明中恶的一面绝望透顶的极端分子和希望自己的子孙能在星际大战中幸存的现实主义者。外星文明的介入会使得人类文明分崩离析,这种思想的引入,使得这部作品立意高远,卓尔不群,同时也给了作者极大的发挥空间。小说中,关于“三体运动”和“三体教”的描写以及它们的面纱被揭开前对它们神秘感的渲染都很吸引人,应该说是成功的。

但是对于三体文明的描写部分,就有点儿不那么令人满意了。首先要说,三体世界的构想并不是前无古人的创举。这次,刘慈欣描写了一个三星系统下的行星文明,无疑更为大胆,但这也只是量变,没有达到质变的程度。而且,对三体文明结构的描写有些令人遗憾。小说中,对三体文明的初步介绍是通过“三体”游戏进行的,并说为了地球人的易于接受,借用了地球人熟知的形式和科学家形象。这其实是作者在取巧,以避免自己在构建三体文明的社会和人文结构方面的力不从心。可以想象,被三个太阳照耀的行星上出现的文明必定与始终处于“恒纪元”(小说中的概念)的地球文明大相径庭,甚至可能完全背道而驰,如果能够构建出一个完整而具体的三体文明将是非常伟大的创举。虽然小说的最后,描写了三体文明向地球进军的准备过程,但那主要是技术上的;虽然关于监听员的描写,涉及到了一点三体文明的具体形式,且不说这样的描写多么粗线条,只说在这样一个生存极为艰难、必须保持冷静和麻木才能维持下去的世界上,能否出现“爱情”和“美感”这样的概念首先就是值得怀疑的,而即使有,恐怕也不会是地球人所能理解和认同的形式。作者在这里仅是简单地套用了地球人的思维,不能不说是个遗憾。

从这部小说展现出来的东西以及作者的序言和后记看来,《三体》只是一部异常宏大的作品的开头,希望在后面两种文明的冲突真正到来的时候,可以看到文明结构层面上的描写和思考。

第二篇:文学评论之《一个偏见》

文学评论之《一个偏见》

《一个偏见》写的是钱钟书先生自己的一个偏见,即对喧闹的人籁的厌恶感受。第一段写他对偏见的认识:偏见可以说是思想的放假。作者对偏见持赞成态度并分别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论证。反面:所谓正道公理压根儿也是偏见;正面:只有人生边上的随笔、热恋时的情书等等,那才是老老实实、痛痛快快的一偏之见。他认为有一些说得冠冕堂皇的真理不比直言不讳、坦诚的偏见来的令人信服。在消除读者对偏见的“偏见”(误解)后,随即提出自己的观点:“人类是不拘日夜,不问寒暑,发出声音的动物。”

第二、三、四、五段则围绕作者的这个“偏见”,运用正反对比天籁与人籁的表现、特点、优缺点进行论证。

第二段采用排比铺陈的手法将天籁与人籁的特点罗列出来,语言褒贬分明并在最后提出自己的观点“这就是所谓人籁!断送了睡眠,震断了思想,培养了神经衰弱”直言不讳地表达对喧闹的人籁的厌恶之情。

第三段从人籁的缺点和天籁的优点进行对比,如“否则山上住和尚,山下来游客,半山开饭店茶馆,决不容许那座山清静”与“我们忘了鸟转是在破坏寂静;似乎寂静已将鸟语吸收消化,变化一种有声音的寂静”;以及“忽闻人籁嘈杂,最博爱的人道主义者也许有时杀心顿起,恨不能灭口以博耳根清净”与“虫鸟鸣噪,反添静境”,直接明快、淋漓尽致地表达作者对人籁的恶、对天籁的喜。

第四、五段更是分别以一整段写寂静充满了未发出声音的隐动;人籁则令人像《红楼梦》里的赵姨娘一样“忍无可忍”,进一步论证了作者对人籁的厌恶。

最后一段是全文的归纳和升华,作者提出“声音热闹,头脑就很难保持冷静,思想不会公平,只能把偏见来代替”,直接点明主旨,同时又认为这也许是哲学家产生思想的根源,利用反语从另一个角度表达了对人声嘈杂的厌恶。

全文的语言幽默、睿智、洒脱、富含哲理、发人深省,秉承了钱钟书先生一贯学者式的幽默讽刺风格,这得益于他综合、灵活、新颖地运用大量修辞手法,如比喻、用典、排比、双关等使文章形式生动活泼,内容丰富饱满、富含哲理,发人深省。

文章采用新颖大胆的比喻,有的形象生动地描写出了事物的特点,使人身临其境,如“数不清的麻雀的鸣噪,琐碎得象要啄破了这个寂静:乌鹊的声音清利象剪刀,老鹳鸟的声音滞涩而有刺象把锯子,都一声两声地向寂静来试锋口”以及“但是寂静似乎太厚实了,又似乎太流动了,太富于弹性了,给禽鸟啼破的浮面,立刻就填满”;有的在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类事物中寻找别人难以发现的共同点,用新奇的喻体表现本体,出奇制胜,如“假如我们不能怀挟偏见,随时随地必须得客观公平、正经严肃,那就象造屋只有客厅,没有卧室,又好比浴室里照镜子还得做出摄影机头前的姿态”将不能有偏见比喻为只有客厅没有卧室的屋子,以及在浴室里的镜子前摆照相的姿势,讽刺了一味否定偏见的人的无知可笑和造作。

钱钟书先生学贯中西,知识渊博,文章中引经据典,有旦丁的《地狱曲》,有阿铁斯的《哲人言行录》,叔本华的《哲学小品》,有《红楼梦》、《山海经》;在论证“虫鸟鸣噪,反添静境”时,一口气连举《诗经》《颜氏家训》《风瑟》的诗句。并且熟悉、灵活、技巧性地处理典故,使之发挥出出人意料而又合情合理的效果,如“教你感到象《红楼梦》里的赵姨娘,有人在踹你的头”一句,以赵姨娘受府里上下的“压迫”,左右不是人的尴尬的处境,恰如其分地形容了人在人籁吵杂中的无可奈何和愤懑。

机智、犀利的双关手法使文章的主题得到深化,如“依照生理学常识,人心位置,并不正中,有点偏侧,并且时髦得很,偏倾于左”利用生理学常识,既说明了偏见的普遍性和不可避免性,又讽刺了当时政界流行、追捧的“左倾”思想也如偏见一般带有盲目性。又如,“只有人生边上的随笔、热恋时的情书等等,那才是老老实实、痛痛快快的一偏之见”,既说出了情书等作为感情偏激的产物所具有的坦诚真切,又暗讽所谓“偏中正”等学术理论的造作。

钱先生的一些语句深刻、富含哲理,令人读过心生快慰而后又能引人深省。如“人生在世,言动专求合理,大可不必”说,人的言行举止没必要时时受“合理”的束缚,要大胆去想去做,符合当下提出的“人才贵在创新”;如“语言当然不就是声音,但是在不中听,不愿听,或着隔着墙壁和距离听不真的语言里,文字都丧失了圭角和轮廓,变成一团忽涨忽缩的喧闹,跟鸡鸣犬吠同样缺乏意义”一句,强调了治学应用心,戒三心二意;又如“聚合了大自然的万千喉舌,抵不上两个人同时说话的喧哗,至少从第三者的耳朵听来”道出了人的注意力更集中于人本身而忽略了许多外在客观······

总而言之,本文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写作技巧都令人深深折服,是一篇难得一见的优秀的议论性散文。

第三篇:文学评论之傲慢与偏见

Pride and Prejudice(Chapter One)“I see no occasion for that.You and the girls may go, or you may send them by themselves,which perhaps will be still better;for, as you are as handsome as any of them,Mr.Bingly might like you the best of the party.”

The author wrote down this paragraph with sarcastic humour, called irony technique.This paragraph also embodies the idea of patriarchy and Feminism.As a husband, Mr.Bennet doesn’t give any advice to his wife, on the contrary, treat her with mock;As a father, he isn’t responsible for his daughter.He is a failure of the two roles that he should play at his time.In the society of patriarchy at that time, women were supposed to obey orders.Where there is oppression, there is revolt.Under the patriarchal society system, there also developed the idea of Feminism.The author herself hates this system but she wrote this paragraph without any clear statement and just leave room for the readers to weigh and consider.She doesn’t agree with the social convention.As a matter of fact, the author herself has progressive idea,in her stand,the social status of male and female should be equal while most of the women at that time were not aware of this idea.All she wants to express,I think, is to arouse women’s awareness of Feminism.Famele is not inferior to male, they could finish something better than male, they also have some advantages over male.In a word, man and women should be treated equally so that society can be more harmonious and progress faster.

第四篇:文学评论

《文学评论》

《谄媚的奢华》

谄媚的奢华

------电影《红高粱》的后殖民主义色彩

【摘要】:后殖民主义是90 年代兴起的一种新的国际文化思潮,其影响正在日益扩大。本文从后殖民主义的视角,从三个方面探究了影片《 红高粱》 的后殖民特性。在张艺谋改编自莫言《红高粱》《高粱酒》的电影《红高粱》里,就保存着这种后殖民主义的特性。并近乎于谄媚的表现出民族的劣根性。

关键词:《红高粱》 张艺谋 后殖民主义

后殖民主义主要研究殖民时期之后宗主国与殖民地的文化话语权力关系,以及有关种族和文化帝国主义的问题。爱德华· 赛义德在《 东方主义》 一书中认为:在西方学人的视界中,“东方”被憧憬为一个从远古以来就洋溢着异国情调与传奇色彩的浪漫国度,而且这种憧憬是一种文化猎奇。虽然我们中国并没有真正地沦落为西方国家的殖民地,可是在一定的程度上我们却遭受着殖民化的统治。

在莫言的小说中,并没有这些在电影中表现的这些意象元素,在经过张艺谋的改编之后,凸显了我们中华民族在一些问题上的是是非非。张艺谋作的电影作品《 红高粱》首先是在柏林电影节获得金熊奖之后,在国内外引起了一片轰动,特别是猎奇心理支配下的西方观众,可是在国内对于影片却有着各种不同的看法。影片《 红高粱》 折 《文学评论》

《谄媚的奢华》

射的落后文明是旧中国的真实写照,但是相应地迎合了西方东方主义者的欣赏品味。可是在这其中也暗含着许多实际中并不存在的东西。

一、“伪民俗”迎合了西方观众的猎奇心理

在小说《红高粱》中,作家莫言所描写的是在山东高密的事情,张艺谋导演有意的将这故事背景挪用到了陕北的高原之上。这是我们可以理解的,在那片广袤的土地上所承载的中华文化,才是最原始的的最富有激情的,也是最能够满足西方人对中华文化的猎奇心理的。可是《 红高粱》 这部影片对民俗文化的阐述却带有很强的虚构性,即“伪民俗”性。

首先,在故事的层面上将故事的发生地移植到陕北那是合情合理的,但从史实的角度出发,这未免就太牵强了。影片将地点改在了边远的宁夏地区而不是原作中的高密东北乡。很显然,这是一种错误。因为当年日本侵略中国并没有深入到边远的宁夏一带。这就给人一种错觉,会让东方主义者认为当年的中国非常弱小,连偏僻的内陆深处都受到了日本的侵略和蹂踊。

其次,影片中我奶奶要嫁过去的十八里坡是除了烧酒作坊一家人外荒无人烟的地方。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没有村庄是如此荒凉、人丁稀少的。

再次,去十八里坡的路上经过的那片高粱地被拍摄成野生的高粱,这也是站不住脚的,没有野高粱会是那么整齐壮观的,更不可能如此的生长在陕北大地上,在那片土地上,是不可能出现“有心栽花花不发,无意插柳柳成阴”的美满的。《文学评论》

《谄媚的奢华》

最后,烧酒作坊的人崇拜酒神。但是,我爷爷的恶作剧朝高粱酒里撒了一炮尿,竟然酿成了喷香的好酒一一十八里红。如此多的“伪民俗”客观上无形地迎合了西方世界的观众,为他们呈现了一个神奇的东方国度,从而满足了他们的猎奇心理,引发了他们对东方中国“神秘”的幻想。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对于不了解我们中国文化的西方人来说,无疑是在给我们中国,中国认得脸上抹黑,可是对于张艺谋来说,通过这样做他成功了。

二、愚昧和落后引发了西方观众的后殖民情绪

影片刻意在视觉上营构了流动的画面,以最大的信息量来表现东方大陆传统文化的原始荒蛮与愚昧落后,供西方读者猎奇。在三四十年代的抗日战争开始前后的那段日子里,并没有影片所展示的那般的丑陋不堪。张艺谋有意的将这段传奇刻画成如此直露的对于金钱,物质等的追求实在是有那么点差强人意。

首先,在我奶奶上花轿前后,画外音里的那段“坐轿不能哭,哭轿吐轿没有好报,盖头不能掀,盖头一掀必生事端。”这些语言信息无非在向我们传达新娘必须在轿子里也规规矩矩,哭和吐等任何动作都是伤风败俗的,新娘没有一丁点的自由,花轿也是一种束缚而不是让人欢喜的地方。

其次,我奶奶在曾祖父的眼里就相当于一个可以利用的工具。曾祖父用她换取了李大头给的一条老骡子。为了让老李家的名气和气派提高自己的声望,穷困的曾祖父把她嫁给了李大头,逼她做了买卖婚姻的牺牲品,并向她隐瞒了未来丈夫的情况:对方五十多岁了而且还 《文学评论》

《谄媚的奢华》

是个麻风病。对于这桩婚姻,曾祖父自个心里美滋滋的,觉得自己的 女儿高攀了。但她仍然处在父权制和夫权制的夹缝中,她只好把自己屈服给了余占熬。这样的情节塑造使得西方猎奇者认为,中国的妇女丧失了主体地位而沦为工具性客体,丧失了自己的声音和言语权力,仅仅缩为一个空洞的能指而成为夫权主义的反证;她们不仅受到压迫而且通过在中国社会日常生活的基础上养成的精神驯服来支持对她们自己的压迫即她们已经心甘情愿地适应了男性的压迫。

再次,影片多次向观众展示了我奶奶的金莲小脚的诱惑魅力,也就是展示了中国妇女在身体上所受到的夫权社会的残害。拦路抢劫者掀开轿子的帘子时,注意到的是我奶奶的那双小脚,而不是她那美貌的容颜。我爷爷和我奶奶第一次的肉体接触就是我爷爷对我奶奶伸出轿子外面的金链小脚的抚摸和凝视。缠足似乎还有另一个目的。这种刻意把女性角色塑造成被动客体,营造为男性观赏愉悦对象的做法,使得西方人用新奇和带有偏见的眼光来看待东方,对待东方女性群体。

三、对情欲的大肆捕捉强化了西方观众的后殖民情结

在影片中张艺谋刻意的策划了几处具有商业元素的情色场面,虽然并没有直接的描写两性之间的苟合,但是在在那种大写意的视觉元素下,加上电影蒙太奇剪辑的视觉补偿,在看完这样的段落之后,自然的会在我们的意象里产生这样的错觉。这样的视觉营造,在一定的程度上满足了西方人对于东方女性的视觉上的欣赏。

在迎亲的队伍里,我奶奶的三寸金莲的小脚,对于作为轿把式的 《文学评论》

《谄媚的奢华》

我爷爷的迷惑,甚至是对拦路抢劫的假“神枪三炮”的迷惑,这些稍微的流露着“色”,甚至是“性”的暗示,给西方观众传达了东方人含蓄的两性观念。在西方人的好奇心理的后殖民情绪中,似乎也是对于近日的老外对华人女性侵犯的始作俑者。

在我奶奶回娘家的时候,我爷爷将我奶奶捉到高粱地里并踏出了在一些影评人眼里的女性“生殖器”的造型,这无疑是对西方人的猎奇心理的苟合。在中国的历史上,的确存在着生殖崇拜。在那个人口就是生产力的年代,只有人口多了才是强大了,所以会更多的重视女性,重视生殖。可是在这里的生殖崇拜,似乎有点不合乎情理。虽然我们面对的是比我们强大的敌人,可是这样的背景对生殖崇拜似乎并没有什么直接的的联系。再者说来,这种穿越式的理念构架,除了满足西方人的欲望之外,尚不若实实在在的好。

总之,这部影片刻意营构了本土传统文化的愚昧和落后以取悦西方大众,使得西方观众对东方、东方文化以及东方人更感到好奇,满足了西方观众的猎奇心理。

参考文献

【 1 】朱立元《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第二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 2 】罗钢,刘象愚《 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 北京:中国社会科 《文学评论》

《谄媚的奢华》

学出版社,19990 【 3 】张京媛《 后殖民理论与文化批评》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第五篇:文学评论

永恒的爱情与悲剧

——读《穆斯林的葬礼》

很厚的一本书,拿在手上,感觉沉甸甸的。很厚的一段情,读完之后,心里沉甸甸的。

那是有关一个穆斯林家族,六十年间的兴衰,三代人命运的沉浮,两个发生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内容却又交错扭结的爱情悲剧。整部小说的构思很巧妙——玉和月,互相交错,最终汇合在新月的身世上„„

玉,是父亲,韩子奇。他是故事中的主线,应该算是相当份量的人物,而我对他却始终没有太多要说的。这个男人,因玉而成为响当当的人物,也因玉而成懦弱不堪的人物,叫人是可敬还是可悲呢?他爱冰玉,却叫她一个人远赴重洋,甚至用眼泪与下跪留下女儿,只为了安慰他的爱情。他不能勇敢的与冰玉逃离现世,只能留着女儿作为一种思念,却不曾想到一个女人,没有了爱情,更要失去做母亲的资格,只身一人去漂泊,是怎样的凄凉?他是自私的吗?或许一个男人为了一样东西着了魔,就真的身不由己了。冰玉走了,他也从此不与妻子同房,日子一天天过去,女儿长大了,进入了她理想的学府。然而,命运却不会眷顾这个飘摇的家庭。新月死了,子奇垮了,还舍不得他的那些玉。三十年前的旧账翻开了,被赶走的侯掌柜终于沉冤得雪,清清白白的死了。红卫兵冲进了博雅老宅,抄出了价值连成的玉,那些商、秦、汉、唐、宋、元、明、清的古玉收藏再也不是属于他的了。

他对玉器的爱,使得他和师父的大女儿璧儿的婚姻,成了理所当然。然而,这样的婚姻是没有爱情的。直到**年间,他被迫和小姨子玉儿一起去了英国,两个漂泊的灵魂在患难中产生了感情,并有了爱情的结晶——新月。爱情的来临显得那么突然,不过这终究是种不该有的感情啊。回国后的他难以面对守侯了十年的妻子,最终放弃了爱情,没有和玉儿一起去英国,而是继续留在北京。他宁可守着有名无实的婚姻,宁可瞒着女儿的身世,守着他心爱的玉。他为了自己的玉舍弃了很多,这说不上,到底是值,还是不值。

月,是女儿,韩新月。

她出生的时候,一弯新月初升。于是,新月便成了她的名字,她的人生就真的只是一弯新月,永远停留在最初的静美。

这个女孩子,在外人看来万千宠爱于一身,她的性情也是值得这么多人爱她的。她不似哥哥那样总是一言不发,她懂得讨好亲人,包括姑妈在内。父亲将对冰玉的爱全部寄托在她身上,哥哥与姑妈都懂得她的好,只独那个名正言顺的母亲,她大概总难博得母亲的深爱。从小到大,隐隐约约,她总想母亲为何不是那个慈祥可亲的母亲呢?可是,她是懂事的孩子,她表现的无忧无虑。内心的疑惑与不安,从来不曾跟任何人提起。她憧憬着美好的未来,有自己的理想,梦想进入北京大学西语系,将来成为一个翻译文学作品的学者。当然,她做到了,在父亲与哥哥的鼓励下,她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北大。这个倔强的孩子,不给自己留一条后路,就这样全力以赴了。在北大的校园,她遇到了她的爱情。

原本以为,新月这样美好的女孩,一定会有一个完整的人生。然尔,霍达给了她这样一个名字,同样也给了她这样的一个命运。她终究是这样走了,带走了父亲、哥哥的爱,带走了楚雁潮最纯洁的爱情,她就这样在花开得正好的时候,谢了……

当她的爱情来临的时候,她的生命,已经开始一点点的走向终点了。然而它来了,来的那么纯净美好,没有一丝一毫的杂质。然而和自己的老师产生感情,这又是不被允许的。不过他们不怕,什么也不怕,连死也不怕了,更何况爱情的阻挠呢?要走的人,注定是要走的,谁也留不下,这是她的宿命。她离去的时候,他那疯狂的吻,是初恋的吻,也是诀别的吻。死亡可以夺走生命,却带不走爱情。

小说写的很真实,无论是历史,宗教,手工艺,还是人的感情。虽然有关很多历史我都不太清楚,穆斯林的宗教文化我也不甚了解,但是看完这书,就是觉得,很多东西好像就那么真真切切的放在面前,大到一个葬礼,小到一块玉。

作者在后序中说,“我和主人公一起生活。每天从早到晚,又夜以继日。我为他们的欢乐而欢乐,为他们的痛苦而痛苦。我已经舍不得和我的人物分开。当我把他们一个一个地送离人间的时候,我被生死离别折磨得痛彻肺腑。”然而故事中的人,还是要离开,一个又一个,排着队似的,不紧不慢地离开。悲剧故事都不可避免的如此。

印象最深的是,韩子奇身处英国伦敦时给家里寄去的那封信。说是一封信,却也只是简单的一句话——“我们还活着。你们还活着吗?”还活着吗„„在那样一个战争**年间,信竟然是这样写的,如此的问候,我心里一阵凄凉,一滴眼泪往下落。

在这本厚重的书里,可以看到两代人的凄美爱情,看到爱情中的无奈和悲哀。有时候我们确实是爱着的,但也因为爱着,才会感到无奈,做出些伤到别人也伤到自己的事。

爱情到底该是一种责任?或者说由责任萌发爱情?还是患难中的惺惺相惜?抑或是生命有了交点后所碰撞出的火花?怎么样的爱情才能不被时间遗忘,才能称得上永恒?或许正是不完美才能永恒吧!

院系:历史学院

专业:人文班(中文方向)

姓名:余爽

学号:20073810128

下载三体之文学评论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三体之文学评论.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文学评论

    《倾城之恋》的时间政治 一傅雷在《论张爱玲的小说》中着重评述了《金锁记》和《倾城之恋》。借着力捧《金锁记》所留下的言说余地,傅雷不失大度、颇显惋惜地“刻薄”了一番......

    文学评论

    神性之“边城” 诗性之寓言 ——解读迟子建《采浆果的人》 鹰潭一中陈建生 在不少女作家以时尚的笔法书写城市欲望的当下,迟子建却仍然蘸着诗意书写乡村的神性,这种不含媚俗的......

    文学评论

    文學評論 文學評論是運用文學理論現象進行研究,探討,揭示文學的發展規律,以指導文學創作的實踐活動。 文學評論包括詩歌評論、小說評論、散文評論、戲劇評論、影視評論等。《我......

    文学评论之从农民到作家

    从农民到作家 ◎文 | 杜君立 传统中国是乡村中国,农民是中国人最古老的主要职业。以农民和乡村为书写对象的文学作品在中国很多,但如同白居易写卖炭翁一样,作者本身并非农民。......

    三体书评

    文明的灵魂史诗——三体书评(朱星光) 在多年以后,我都会记得看完《三体》的那个夜晚。合上书页,从桌前的小窗向外眺望,夜空如往常般静默,漆黑的天幕上缀着点点繁星,而此时此刻坐在......

    《三体》读后感

    《三体》读后感 一直想看,一直又惧怕看,许多年不看小说,不是因为不喜欢看小说,而是时间太碎片,不利于看小说。后来开始在飞机上,为打发路上的时光,我在微信读书上下载了该书,就这么......

    三体读后感

    《三体》读后感 给时间以生命,给岁月以文明——题记 《三体》一书,不仅仅是科幻小说的巅峰,这是对人类文明的探索,是对宇宙本质的发掘,是对创世奥秘的思考。 本书三部曲分别名为......

    三体读后感

    “当时传音处,再无夕阳红”。那时因为一场文化大革命引发了叶文洁向三体文明发送信号,暴露了地球的坐标,而导致后来整个宇宙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甚至最后从零开始。 《三体》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