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活着电影分析小点
视听语言分析 视觉:
1,在电影《活着》之中,中国的民间艺术皮影戏被引入,承担了视觉符号这一角色。皮影戏本身也是一种独特的绕有韵味的民间艺术形式——光影下,纷繁灵巧的皮影人物频繁动作,配以高亢苍凉的秦腔和铿锵紧凑的鼓点,本身就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和观赏性,把“皮影戏”运用在电影《活着》中,极大地增加了电影的观赏性和视觉美感。
2,光色搭配上,色调的恰到好处的运用,整个影片都呈现稳定的色彩基调。张艺谋特别注重的色彩美学的表现,当然在《活着》里也不例外。同时在光线变幻上极具戏剧的表现力,游刃有余又不动声色的穿插了时空的转换。比如说福贵回家的那一段,他在光线变换中就那样走过了漫漫长途,走到了想念的妻子和儿女身边。
3,景别选择上,战争场面使用的大全景镜头,展示了场景史诗般的气魄,表达了在大的历史背景下人的渺小和无能为力。而使用最多的应是人物脸部的特写,刻画强调人物细腻心理,增强影片的感染力。
4,造型构图上,很多地方都做的很好,比如巩俐回娘家时渐渐远去的车和那个孤零零的月亮构成的哀伤而凄美的景象。这点不用多说,看看他刚出道时为陈凯歌的《黄土地》担任摄影师时的一些惊为天作的黄土地的构图(比如“祈雨”,“腰鼓舞”片段中的很多场景的绝美构图),就知道追求造型之美对张大导演的一大喜好,也是他的一大法宝。
5,在美工、道具上,影片跨度时间中国历史上比较动荡的30年,涉及的场景和时代背景纷繁复杂,但是在影片中都处理的很好,无论是40年代的赌场,大跃进时期的炼钢处,还是文化大革命时期贴满大字报的医院,都做到了妥贴与自然,无造作虚假的痕迹。
听觉:
1,最大的特色是民俗音乐的运用。无论是咿咿呀呀的二胡,哀伤绵延的笛音,还是磅礴高亢的秦腔唱腔,都达到了渲染气氛和反映环境,刻画人物心理,照应影片主题的作用。使整部影片既具有独特的风情和韵味,又具有其特定的情感基调和艺术触感
2,在配乐(背景音乐)方面,赵季平那具备典型西北风味的配乐,苍凉浑厚哀婉凄切的音律,使影片饱含感情,顺应情节的发展,也调动观众的情绪。同时在音响和音效方面也做的很好,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而且节奏与音乐相得益彰,动静结合,使影片紧凑而生动。
3,本片在听觉背景方面有一个很大的特点――与政治相关的两个片段:四十年代,五十年代,都有一个独特的方式来表达它的时代背景,即过渡时利用当时实新的革命歌曲过渡(比如大跃进时期的“社会主义好”),同时,几乎在整个过程中,在背景中都有广播的声音一直在讲述那时的相关政策。这不得不说是导演独具匠心的一个运用,片中广播的声音并不是与镜头画面是同步对应关系,但是它却是向观众解释说明一个大的时代背景。将事件放在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中进行,既让观众理解影片的意图,又可以让人们知道更多的背景知识,扩大影片的内涵外延。
第二篇:电影《活着》演员分析
活着
电影 活着 是根据作家余华的同名小说《活着》改编的,活着一词,既告诫人们不要沉湎于过去得悲痛之中,又象征着主人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活着”一词,寓意深远,电影以活着作为片名,使人很明显的从中获取影片的主题,一目了然得了解到影片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而片中通过细致的人物刻画,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将故事演绎的很完美。
片中的演员,性格特点、人生的价值观各又不同,这样便赋予了影片新鲜和活力。导演针对不同的人物形象所进行的刻画,使得电影在描述故事情节是栩栩如生,不落俗套。下面我们来接触一下片中的演员。
主人公福贵:影片开场便是一个偌大的赌场里,一个光头的“公子少爷”拿着小杯子,晃荡着小眼,专心致志的摇色子。给观众的第一印象就是一个好赌之人。后来输光签字时,主人公一句“这一阵子,帐欠了不少,字也练得大有长进”,给人以幽默诙谐的感觉。输光后还在赌场“引吭高歌”,唱着“大胆”的小曲引得众人一阵欢呼,他的眼神,他脸上流露出的幸福的神情,暗示人主人公生活的安逸。也为后面的故事情节作了铺垫。
打牌晚归的福贵少爷和老爷子对话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福贵这样的人生方式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其父亲的影响,其父亲把三院的家当“变成”了一院房了。可见,其家庭教育的失败是后面故事情节的伏笔。后来,福贵在不听家珍的劝告下把房子输得什么都没留下,家珍走了,老父死了,房子没了,浪荡少爷的悲剧开始了„„
但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在失去了家产后,家珍不顾父母的反对,毅然带着孩子回到了“福贵少爷”的身边,并且儿子也叫不赌,以此告诫福贵。没了优越的家境后,福贵要开始自己谋生。这时他拿起了皮影戏,开始了“卖唱”的生活。过去的福贵,在赌场里醉生梦死的丑恶年代,皮影戏是那赌场里的“靡靡之音”,福贵会欣赏,会唱,是时尚和身份的象征。落魄后的福贵,在家珍回家后重新燃起生活的信心和希望,去龙二家借钱谋生计,“救急不救穷”,龙二借给福贵一套皮影戏,福贵——这个昔日纨绔公子哥的命运,自此就与皮影戏紧紧相连。福贵组了戏班,开始靠此营生,开始了日复一日的平淡却安定的唱戏生活,这期间,他的眼神里没有流露出影片开头时的那种安逸幸福,取而代之的是生活的压力给了他瞬间的沧桑。领着戏班子到处游走的日子里,福贵开始在心底深深的印着家的印子,时刻想着回家,这时的家才是他的方向,才是他的根。但这样的生活却也没能维持多久。在一次唱戏的时候,福贵又一次被拉进了历史的漩涡——他被国民党拉去充了军。此后,即使是在兵荒马乱年代里,福贵的一箱皮影,也始终不离福贵左右——“借人家的,还得还,以后还指着它养家呢”。福贵一心也都一直在想着回家,这或许是活下去的唯一的理由。记得在**时代,福贵说:“活着,像牲口一样活着”,给人的震撼是多么的深刻啊。
带着皮影,就像是怀揣着希望,心未死。背着皮影盲目奔跑的福贵,很快又做了解放军的俘虏,因为皮影,福贵可以在军营里给解放军唱戏。终于,福贵盼来了回家的日子,他背着一箱皮影,满怀憧憬地回家了。就像人生路上,突然走进了一个岔路口,走了好久地冤枉路,终于又回归正道了。全民大炼钢铁的年代里,家家户户都要把带铁的东西捐出去,不谙世事的有庆险些葬送掉福贵的一箱宝贝。福贵在炼钢的工地上为全镇的人唱戏,有庆恶作剧给他送去加了醋和辣椒的茶水,接着喷茶,哄笑,追打……虽然炼钢一事荒唐可笑,但在这样的场面里,却也丝毫没有防碍本片展现它难得的一幕温情脉脉的场面。后来的一天,福贵正在戏台唱戏,这时,得知有庆出事的消息,有庆死了,福贵生命中又一次沉重的打击。在影片的结尾处,福贵从床下拖出空空的皮影箱,让馒头把小鸡们放在里面,然后开始给馒头将那个古老的故事:小鸡长大了就会变成鹅,鹅长大了就会变成羊,羊长大了就会变成牛……皮影箱,这个曾经盛满了希望的箱子,如今又以另一种方式盛满了希望。
总之,福贵在影片中是一个悲剧色彩但不乏乐观的人物,面对战乱他知道一定要活着回家,哪怕像牲口一样的活着,因为老婆和孩子才是最重要的。面对生活的艰辛,他知道体会过的痛苦,知道家里还有母亲妻儿在等着他,这时候的福贵是最幸福的。置身于革命得洪流中,福贵兢兢战战的过着日子,生怕被人列入地主反动派。这段时间,福贵处于相对稳定的生活中。但是风平浪静是狂风暴雨来临前的征兆——有庆去世,凤霞难产而死。悲剧总是在福贵以为幸福到来了时候降临。但是福贵和家珍面对两次失去子女的痛苦,都坚强的挺了过来,时间无疑是最好的良药,因为时间冲刷了他们的痛苦,经历了一次又一次苦痛之后他们依然从阵痛中走出,还是在继续自己的生活。
女主人公家珍:家珍在里面是一个贤淑的封建女子形象,一心一意的跟随着丈夫,不管他的处境是多么的艰难,在她的观念里只想和福贵过个安省日子,其他的并不重要。虽然家珍在片中没有多大的故事情节,但是以我来看,家珍是小说主人公——福贵活着的精神支柱。家珍一直牵引着小说向着积极的方向发展,没有家珍,福贵什么都不是。有了家珍,让福贵认识到不管卑微还是高尚的生命,活着比什么都好,一定要好好活着。这一如家珍对他说的唯一的要求,我只求你能和我过上安生的日子。
也许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传统观念支配着她,不管福贵是真的福贵还是贫穷,她对他总是不离不弃,我不能对家珍的质朴做更高的评价,她只有朴素的简单的生活愿望,也许家珍的生活是最真实的,虽然也是风雨飘摇的不平的一生。
镇长:一个文化大革命时期典型的人物形象,带着群众挨家挨户的搜集铁,为了社会主义、为了超英赶美,他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同时,镇长也凸显了那个时代大部分干部浮夸、弄虚作假的形象。在有庆死后,家珍打乡长春生的时候,我们又可以看出镇长趋炎附势的一面,面对下级趾高气昂,面对领导随声附和„„但是,镇长也同样活在悲剧中,一心一意跟随毛主席道路走到人,到后来却被冠上了“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镇长最后那苦涩的笑容,将会深深地映在我们的脑海里。
总之,影片以特定的手法描述了一个特定时代下的一群人,导演通过深刻的细节描述,把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的淋漓尽致,在屏幕上刻画了一个个鲜明灵活的人物形象。同时故事跌宕起伏的情节描述,使得剧中的人物更加富有感染力,于一张一弛中揭示生命给人的捉弄;同时很大程度上反讽了当时社会改革所走的弯路,给人以无穷的回味。
第三篇:分析电影《活着》与小说《活着》
《活着》有感
余华的《活着》讲述的是中国四十年代至六十年代一个地主家庭发生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对叫福贵和家珍的夫妻。讲述的是纨绔子弟福贵由开始的吃喝玩乐,嗜赌如命,从解放前的富家子弟变成一穷二白的穷人,与在其妻子在困苦中争取生存的空间,经历解放后的大跃进,人民公社和文革一家人的经历。这部电影中有很多的细节和剧情让我感悟颇多。首先在影片的开头在那男主人公福贵尚未出场以皮影戏就作为开场白先期出现赌场的背景中,为人生如同一场皮影戏埋下了伏笔。皮影戏和福贵在影幕上反复交相出现,我个人觉得这绝不是为了热闹和玩民俗的把戏,而是张艺谋准确无误地在向观众强调福贵就像那受人控制的皮偶一样,对自己的命运无可奈何。影片前在福贵在输尽家产,为了生活,抛妻弃子,远离家乡,成了巡回皮影戏团的班主时,富贵的一生注定了身不由己,是命运的玩偶。还有就是影片最令我感动的是福贵的妻子家珍对福贵的真诚的生死与共的爱情,在福贵家庭没落时,不离不弃,同呼吸共患难,以及对老人和孩子真诚的爱,有福同享,有难同担,这看似伟大的爱情其实同我们的父辈所经历过的和所拥有的爱情没有区别。还有就是当上区长的春生倒车撞倒了墙,压死了她儿子有庆时,她曾对春生冷言冷语,怒目以待,“死活不让他进门”。但当春生被判为走资派,妻子自杀,旁人疏远并划清界线被弄进牛棚,他不想活下去的时候,她说他还差徐家一条命,劝他不要自寻短见,好好活着。人物的性格特征在影片中显然易见。其实影片中还有很多的镜头都很让人感动。我觉得文字影像化真的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这部电影与原著有不少的出入,一方面,小说有一个双重的叙事结构,叙事者是在听一个老人的回忆,这个结构加强了“省视”的意味,既是一个老人对自己一生的回顾,也是一个年青人,一个知识分子对历史的重述与反省。在《电影》中,这种双重叙事结构被取消了,变成了传统的全知全能的叙事方式,来讲述福贵的一生。但这种叙事方式,倒不见就不如小说。虽然对历史的反省,没有通过结构来加以强调,但是影片对于故事的沉痛从容的叙述,本身能够起到这个作用。另一方面电影实际上有一部分与小说不符,就是电影中有庆是被春生撞死的,而小说是有庆学校的校长,也就是春生的女人生小孩难产,需要输血,有庆的血型对,于是被抽成了人干死的。还有就是在小说中凤霞走后三个月家珍也走了。馒头四岁那年二喜死了,是在工地干搬运的时候被两个水泥板子压死的。馒头在后面也死了,最后只剩下了福贵一个人和一头牛,来继续一个“活着”走向生命的尽头,我们可以预知他的最后命运。在电影中,只拍到女儿的死,接下来就是一个添加上去的结尾,就是 影片《活着》。电影洗掉了余华的血腥,电影保留了四个人,或许这也是张艺谋所要表达的一种希望,避免了看到最后一丝希望后的又一次绝望。相较于小说,我比较喜欢电影因为余华小说写的太过血腥已无所谓绝望和希望,富贵对死或者活着已经是毫无知觉,就像是注射了麻药的病人一样对疼痛毫无知觉,让人感觉社会很残忍,生活很残忍,作者很残忍,感觉没有一丁点的晴天,诚然电影中的福贵少了小说中坚韧多了一份苟且,但我们知道了什么是珍贵,深深为影片中的福贵感到欣慰。
吕霞 A8 11101089
第四篇:从蒙太奇角度分析电影《活着》
用蒙太奇的角度分析电影《活着》
《活着》转变了以往我们关于人类存在的种种思考,它抛弃了传统意识中的那些崇高的使命,把活着的目的从外面拉回来,将其转而指向了活着本身。作品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不是为了除去活着本身之外的任何目的而存在,而只为活着本身而活着
张艺谋导演将《活着》拍成电影,但该片一直被禁止上映。许多年后的今天,我们仍旧认为这部片子是张艺谋最为成功的影视作品之一,也是中国电影史上不可多得的经典影片之一。本影片大量使用了蒙太奇的拍摄手法,具体可见以下几个例子:
当福贵把钱都输光了,家珍抱着凤霞离开了他,徐老爷子去世,福贵他娘重病在床,福贵搬出徐府之后在街上没要到钱,为了表现福贵当时痛苦绝望的心情,天下起了皑皑白雪,地上积满了厚厚的雪,福贵坐在雪地上靠着柱子发愣,这里使用了隐喻式的蒙太奇,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营造出一种悲凉的气氛。
福贵从徐府搬出来后,家珍听说福贵再也不赌了,便带着凤霞和在娘家生下的友庆回来,福贵大受感动,去请求龙二帮忙借钱打算开个小店好好过日子,只是这龙二并不想真的帮他,只是给了他自己以前用的皮影。从此,家珍在家里带孩子,照顾生病的娘,福贵唱皮影戏讨生活。这里用的是平行式蒙太奇的拍摄手法,以家珍,福贵,还有蒋介石军队进军这三条线索在同一时间不同地点交代了所发生的事。
当福贵去跟龙二借钱时,龙二边敲着边说:你们家这房子的木头可真好啊。后来,福贵投奔解放军,回到家后听说龙二因被戴上地主的头衔,又因舍不得那大宅就动手打了干部,又烧了老宅,所以成了反动阶级。村长对福贵说到:你们家那房子的木头可真好啊,整整烧了五天呢。这里使用了对比式蒙太奇的拍摄手法,用同一句话把龙二在赢得老宅子时的得意和被共军当成地主阶级时的失意形成鲜明的对比
由于区长来校检查,福贵为了在大炼钢全民动员中不落后,不得不背着几天没睡觉的友庆去学校炼钢。在路上,福贵对友庆说:“等鸡长大了就变成了鹅,等鹅长大了就变成了羊,羊长大了就变成了牛,牛长大了,就是共产主义了。”在影片的最后,福贵给外孙馒头买了几只小鸡,跟他说了同样的一段话。这就是重复式蒙太奇的拍摄手法。
从影片一开始,福贵在赌场里赌钱时,嫌弃龙二手下皮影戏唱得不好,只为了露两手而去唱皮影,从此,皮影跟他结下了缘分。福贵还债后为了生活而去唱皮影戏;福贵投奔共军时为了活着回家,给解放军唱皮影戏;五十年代大跃进时,每一家都献钢铁,福贵和家珍舍不得那一箱从乱战中活着带回来陪了大半辈子的皮影,就提议给炼钢工人唱皮影;福贵因友庆惹事很生气,就动手打了友庆,却不知友庆是为了保护他姐才将含许多辣子的面倒在欺负凤霞的那个孩子的头上,福贵心里愧疚,就给友庆唱皮影;六十年代,大家反对旧的东西,福贵本想留住皮影,和家珍想了个法子,成立一个毛泽东思想皮影宣传小组,却遭到反对,因那箱皮影都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被认为是典型的四旧,福贵见留不住了,便叫凤霞将其烧毁。这其中运用的是连续性蒙太奇的拍摄手法,以皮影戏为单一线索,按时间发展的先后顺序叙述情节。
福贵从徐府搬出来后,家珍带着孩子们回家,福贵看着自己的儿子充满欢喜,问家珍孩子取什么名,家珍赌气的说:叫不赌。当凤霞生孩子时,福贵和家珍在外面焦急等待着,为了使紧张的心情平稳下来,福贵提议给即将出生的孩子取名字,福贵打趣地说:叫不赌。一个相同的名字,却在两代都提及,但是其中的酸甜苦辣却截然不同。这也是应用了重复式蒙太奇。
影片中从四十年代、五十年代、六十年代、最后,这几个环节都出现了一个相同的画面:一个铺就石块路面的巷子。但是在巷子中的人却改变了,用巷子作为切换的镜头,体现了时代的转变,这也是应用了重复式蒙太奇。还有影片中那首相同却播放了好几遍的音乐,每一次播放都营造了不一样的感情气氛。这也是重复式蒙太奇。
这部影片也是导演张艺谋最为朴实的影视作品之一。后来张艺谋也曾说:“用最通俗的方式叙事,这是第五代导演们或者说我本人过去最不屑于做的,可我认为我们总得甩掉过去的拐杖。”“从《活着》中再也找不到张艺谋,张艺谋躲到了幕后”它没有华丽的场面,只是恰当地选择了恰当的演员饰演了恰当的人物,给这部影片还原了作品本来的哲学元素。葛优以其细腻的演技,真实再现了余华笔下的主人公富贵。对诸事小心谨慎,却不乏对生命博大的包容。唱皮影时,刻意夸大的表情,令观众觉来滑稽,又不失凄恻。枪毙龙二时,吓破胆尿裤子的背影,洞穿了观众的心灵,似乎有颗子弹集中了屏幕前面的你我。穷困潦倒的生活里,他竭力为家庭制造安宁。在特殊年代下,他拙劣地周旋着家庭与外界的关系。另外,巩俐饰演的妻子家珍也还原了一个由旧社会转变而来的平常妇女。她代表了新时代下,随遇而安的拥有旧思想的普通老百姓。
总之,《活着》小说自身和由其改编的影视作品(另有电视剧《富贵》),是一部发人深思的作品。它消极沉闷,以黑色幽默讲述历史,没有激烈的言辞,没有过于暴力的场面。也正是这部作品,因为它内在的不同,给观众对于“活着”的不一样的思考。
第五篇:电影《活着》观后感
“咱们家现在也是一只小鸡,鸡养大了就变成了鹅,鹅养大了就变成了羊,羊再养大了就变成了牛啦。”“牛以后呢”?“牛以后就是共产主义啦,就天天吃饺子,天天吃肉啦。”这是影片《活着》中的台词。
福贵,本是旧社会中的显赫家庭的公子,因为沉迷于赌博,最后输掉了家业,输掉了祖宗留下的老宅,最后父亲被活活气死,妻子也带着孩子离开了他。故事的开头就充斥着压抑,伤感和旧社会的的沧桑无力。一段时间后,妻子带着一双儿女回来了,潦倒的福贵决定重新振作开始过日子。于是便向着曾经夺走他老宅的皮影戏领班龙二借钱,而龙二只借给了他皮影让他自力更生。当福贵在演出皮影戏的时候却又不幸地被蒋介石的国军强征入伍。他历经了千辛万苦,从死人堆里爬出,最终回到了家中,结果老母已故,女儿也因生病无法根治变成了哑巴。更让他惊讶的是,龙二竟然被指成了大地主,被连开了5枪丧命。这令人胆颤的情节也为影片的后文埋下了浓重的一笔。
在大跃进时代,家家炼铁,户户炼钢。影片中老村长的一番话尤其让我记忆很深刻。当他准备拿着村名炼出来的铁去县上交纳时,他呼吁全村的俄百姓说“今天食堂里头吃饺子庆功,每个饺子里头都包了一头猪。大家要放开吃,敞开吃,吃饱了接着干,十五年赶上英国,超过美国,不在话下。”每每看到这段,我都怀揣着非常复杂的心情去品味这段黑色幽默,这种落后时代的落后文明的落后产物和思想是如此的愚昧和肤浅,让我在忍俊不禁的同时又感到一种深深的惆怅和落寞。而这时,福贵的儿子有庆也不幸在一次交通意外中丧生,肇事者正是福贵曾经最好的朋友和“战友”春生。导演往往在这种应该让人悲痛的时候加入一点小小的喜剧的巧合,让人无法彻底掩埋于痛楚之中。但却更加加深了对现实和时代的追忆和反思。
六十年代,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是我称之为中国的黑色十年。福贵一家也经历着这些。福贵的皮影被烧了;凤霞嫁给了县城里工厂的小头头王二喜;春生被批斗成了反革命,他的妻子也被逼“自杀”;老村长成了走资派;凤霞生下了儿子馒头后因没有大夫而导致大出血,死了。所有的这一切都是因为文革的错误,因为时代的错误;福贵,家珍这些绝大多数的老百姓只能跟随历史的洪流颠沛流离。看着凤霞死去的那一段,是多么的惋惜。被批斗的王教授因为3天没有吃东西而饿的站都站不稳。福贵好心帮他买了7个馒头却让他被噎,间接耽误了救助女儿的机会。当然,这部剧对不是福贵的错,也不是教授的错,也不是那些在里面动刀子的小屁孩的错,这只是一切太过巧合,又那么的在情理之中,而正是这些,组织在一起才构成了最终的悲剧。看着家珍抱着女儿痛苦的场景,我只能说,身处那样的时代,很多事情自己都无能为力。
影片中很多地方都提到了活着,也与片名相呼应。看着这一路近乎悲剧的走来,我总在心里有个期望,也许结局会是好的。可是知道把片子看完,我才发现我的希冀落空了。既然如此,又为什么要为了这样的人生而活着呢。如果福贵当初在战场的时候就知道接下来的人生回事如此的心酸,那么他当时还会坚持说要活着回去吗?也许导演想要告诉我们的影片的真谛就是这个。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只是为活着而活着。不为任何多余的理由和借口,只要是活着,只要还有一口气,就是好的。很喜欢这样的一段对此故事的影评“四十年,弹指一挥或是沧海桑田,无数黄面孔的、沉默的、坚韧的中国人就这么无声无息地继续活着。这是一个非常美的故事,很亲切,很真实,以贴近生活的小人物反映数十年来中国老百姓的生活观,就像发生在我们身边。一个小人物在巨变的历史中浮沉,完全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不幸和坎坷总是缠绕着他。然而他从没有放弃活下去的信念,从不怨天尤人,并且对生活和未来报着无限美好的希望。”
我也曾经或茫然无措,或愤世嫉俗,也曾经有那么一刻想着我为什么而活。但是我渐渐发现,不论生活有多么的艰苦和无奈,活着总是好的。我能在每天睁开眼时看到照进窗口的第一缕阳光,能在感到饥肠辘辘时吃到可口的食堂饭菜,能在连续上好三节痛苦的物理课后舒服的生个懒腰,能在疲劳的时候爬上床睡个安稳觉。因为活着,所以我能体会到这些,体会到酸甜苦辣的人生,因为活着,所以我如今才能坐在这里思考着活着的意义。活着不多不少,幸福只要够用就行。记得有句歌词是这么唱的“就算是整个世界,把我抛弃,而至少快乐伤心我自己决定,所以我说就让他去,我知道潮落之后一定有潮起,有什么了不起。”只要活着,就很了不起。
这部片子给我的震撼很大,给我的思考也很多。这个世界上常常有很多的人因为遭遇到太多的不公正待遇,或者是经历了太多的苦难而感到深深的绝望,最后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但是要知道,结束了就什么都没有了,结束了就意味着正真的失去,意味着空白,也许会有很多人为了你的死亡而难过,但是就你自己而言,虽然你是摆脱了痛苦,但是当生命已经终结,摆脱痛苦又有什么样的意义呢,你无法去感受摆脱一切后的愉悦和轻松,却只能化成灰永远的待在地底下,成为回忆。
走在天空下,街上人来人往,几乎都是行色匆匆。所有的人都承受着生活所给与的各种滋味,过着属于自己的人生。世界如此之大,相比于他,我们每一个人都太过于渺小。但正因为我们都如此坚韧的活着,因此才使得这份渺小的生命有了颜色,有了力量。无论这颜色是明是暗,这力量是重是轻,我们都努力的体会着,拥有着,这就是活着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