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活着影评

时间:2019-05-14 16:43: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电影活着影评》,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电影活着影评》。

第一篇:电影活着影评

《活着》影评

最近看了《活着》这部电影,让我们感触是非常深的。尤其是在电影中,每一个人物都给人印象深刻。。。

比如:福贵的妻子家珍在影片中始终是一个传统妇女的形象——勤劳、善良。她的思想中的封建团圆观念的根深蒂固程度更甚于福贵,她为了儿子的将来离开了好赌的福贵,却也在得知丈夫改过自新后主动地归来。这种行为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反映了家珍对丈夫及其家庭的忠诚,另一方面却从她对福贵抱有依恋、不离不弃的单纯想法中折射出封建观念中“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盲从思想。

不过,在封建社会,妇女因为缺乏独立的经济来源,被迫困守夫家,也有迫于无奈的因素。家珍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在于更好地配合福贵的良民形象,家珍与福贵的本性相似,思想觉悟也在同一水平,只是两人一张一合,互为平衡、补充,构成一条有矛盾,得以推动情节发展,但没有根本冲突,得以保留家庭温馨的氛围的线索。

还有就是有庆和凤霞的姐弟情深在电影中也得到了很好的表现,当小小的有庆和几个欺负姐姐的小孩在扭打在一起,当有庆将面条倒在“坏小子”的头上,当凤霞去砸汽车的玻璃的时候……在有庆、凤霞,福贵、家珍一家的亲情的细节的精细设计上,我承认我比起小说更喜欢这些生活化的场景,因为和小说的距离感相比,我更喜欢这里的真切和热度。

我认为电影里的活着要比小说轻松些。那就是张艺谋加了一些讽刺的东西。例如:救风霞的教授因为太饿被馒头噎着,而不能去动手

术,眼睁睁地看着凤霞被红小兵们弄得大出血死亡,还有加了福贵靠皮影吃饭的情节。导演完全理解了原著,并在影片中注入自己的东西。活着这部电影非常的长。整个看电影的过程我反反复复的咀嚼着两个字“活着”,活着真好,人只要活着,对家人,对朋友就是安慰,就是支柱。

从影片中我们不难看出,很多的地方都提到了活着,不单单是影片的名字,还有影片中给我们处处可以听到的词语,那就是-----活着。例如:

第一次感觉到活着好是在福贵被抓丁,国民党大撤退。福贵的战友都被打死了,没有吃的,什么都没有。福贵只想跑回家,看看家珍和孩子。当福贵举手向解放军投降的时候,使人心里喊出了“活着就好”。不管怎样活着,都要回家看看。

第二次心里喊出活着,是在龙二被枪毙的时候,福贵吓得尿了裤子。葛优演得棒极了。真棒那一段听到枪声的时候。如果不是福贵赌输了祖传的房子,那枪毙的就是地主福贵了。能活着看到老婆孩子就是好。

第三次是有庆死了,被车撞死的(书上更惨,是输血输多了,输死的,无辜的生命被愚蠢的官僚主义害了MD)福贵看到血肉模糊的有庆,家珍哭得死去活来。后来那个春生被打成反革命,要自杀,来找福贵道歉,福贵和家珍都原谅了春生。家珍最后冲春生喊“你还欠我们家一条命”。令人感动的质朴的感情。心地善良的中国农民。他们没有很好物质和精神生活,却有最纯朴和实在的心地。

第四次是凤霞死了。导演在这里大大的讽刺了一下,竟然让教授被馒头噎着(真能想出来)电影没有演到双喜,苦根,家珍的死亡。导演在最后出现了一家人在一起的场面。

余华的小说《活着》通过福贵的叙述有些超脱的感觉;而电影则有种入世的味道,是张艺谋拿了一个讽刺的笔,给我们展现了一个个生离死别,风风雨雨的那个时代的农民家庭。这里没有控诉什么,没有要反抗什么,没有埋怨什么,中国最被人看不起的农民默默地在那个时代里承受着一切,努力地过着自己的生活。

在这部电影中,我比较喜欢的还是场景的设置。。。

影片中作为风雨同舟的妻子,家珍一直是福贵“活着”的一条重大精神支柱,有庆、凤霞、馒头都只是远方的希望,但家珍这个相濡以沫的爱侣的位置却是任何人都无法替代的,在小说原著中,作者最后还是无情地摧毁了这个福贵赖以慰藉的心灵港湾。

四十年,弹指一挥或是沧海桑田,无数黄面孔的、沉默的、坚韧的中国人就这么无声无息地继续活着。幕后资料这是一个非常美的故事,很亲切,很真实,以贴近生活的小人物反映数十年来中国老百姓的生活观,故事很亲切,很真实,就像发生在我们身边。一个小人物在巨变的历史中浮沉,完全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不幸和坎坷总是缠绕着他。然而他从没有放弃活下去的信念,从不怨天尤人,并且对生活和未来报着无限美好的希望。

虽然是大背景下小人物的平凡生活,但却栩栩如生,将时代背景下人物的生活及生存状态表现的淋漓尽致,而主人公的命运最终让

是发人深省……

在这部影片中,张艺谋花了最大精力琢磨处理的就是皮影了。这就体现了张艺谋导演一贯的拍摄风格,插入了很多的民族色彩。而皮影这个绝对的展示中华民族特色的事物,在这里用的绝对是淋漓尽致。

在影片一开头就出现的皮影戏而且贯穿整部影片,其实也就是导演在反复把玩的一个主题--命运的玩偶。赌馆里,福贵少爷到后台去唱上几嗓子,皮影戏的风格就来个大转变,台下人也跟着乐。福贵哪里知道,龙二正在和赌馆老板串通虎视耽耽着他家祖宅,他的命运也从此将有个大转变,而命运在暗处乐和着:游戏开始了!不仅仅是福贵,很多人都从此加入到这个游戏中,成为被命运手中操控的玩偶,无从选择的一步步走下去。皮影再次出现时,是福贵到龙二家借钱,龙二却把整整一箱皮影给了他,两人的角色调了个个儿。这个调个儿的影响龙二不知,福贵也不知,直到多少年后,才知道这只是命运和他们开的一个大玩笑,福贵输掉了家产,也同时输掉了本该戴在他头上的地主的帽子,输掉了那最后在龙二身上开花的“打的死死的”五颗子弹。

福贵的皮影从街道演到国军,从国军演到共军,再演到大炼钢铁和文革时期,他自己也如同身不由己的玩偶在命运中起伏。在影片中,每一次命运的小把戏,都伴随着皮影的特写。国军的刺刀划开白布,福贵和春生被抓了壮丁;共军用刺刀挑起皮影在灿烂的阳光下举向天空,福贵得到了那张支离破碎却恭恭敬敬镶在镜框里挂在墙上的“革命证明”,而春生开上了“死也愿意”的汽车,后来也就是这么开着汽车撞倒了墙,砸死了福贵唯一的儿子有庆。对于有庆的死,皮影戏的象征意义在前面埋了个伏笔,那就是有庆端醋给福贵喝时,福贵喷在白布上的醋,这么蕴染开来,仿佛那块盖着血肉模糊的有庆身上沾满血迹的白布。而那时屏幕上在一旁声嘶力竭叫喊的福贵的特写,身后同样是那幅皮影戏的影窗。

皮影最后在福贵向凤霞大声的说“留不住了,烧!”后,随着跳动的火焰在阳光下扭曲变形。皮影被烧了,可是命运的游戏并没有停止。文革中,因为大夫被关牛棚学生当班,凤霞生产大出血而得不到及时救治,本可以救她一命的王教授却被福贵好心买给他的七个馒头撑得动不了。福贵带着孙子馒头坐在凤霞的坟头前,不停的念叨,我要是没给王教授买七个馒头就好了,正如当年家珍在有庆坟头前不停念叨,我要是拦住你爹不让你去学校就好了一样。命运的强大力量自始至终都没有放过福贵一家,没有放过每个时代的每个人。张艺谋就是这么小心翼翼的处理着每个皮影的细节,每个命运把玩的游戏,不停的展示这种永恒的力量,翻云覆雨,沧海桑田,而一个个这些独立的个体,只是棋子,只是命运手中相互联系的玩偶。

这部电影在总体上给我们的启发是很深远的,我们也能看出他和小说的不同,我觉得这就是张艺谋导演要给我们展示的,也是我们要去学习和深深思考的东西。在影片完结的时候,很值得我们去深省。比如我们应该珍惜现有的生活,应该向往美好的未来,无论现在的状况如何,我们都要好好的活下去,因为活着不容易,活着是很美好的。

第二篇:《活着》电影影评

《活着》是一部史诗般的影片,它叙述了一个普通人家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到七十年代之间所遭遇的艰辛苦难和种种悲剧。

首先从这部电影的结构来看,每一段落之间用明显的字幕分隔,赫然的“四十年代”,“五十年代”……以及那些完全是关乎国家大事的小字背景资料,一次次地将福贵等人在故事还没发生之前,就将他们都放置在一个沉重的背景下。并且该片恰当运用了转换、平移和平衡蒙太奇的艺术手法。

然后从这部电影的内容上看,在这部影片中,张艺谋似乎暂时放弃了他对表现中国民俗本身的热衷,而转向用中国民俗去表达他对人在世上的命运关注。福贵一家在电影中的悲惨遭遇只是层面上的故事,影片的主旨却是在演绎人在世上和命运抗争却无能为力的境况,去再现张艺谋欲表现的人生观。

贯穿整部电影的皮影戏是我们理解这一主旨的最重要依据。皮影在电影的开头、剧中的几个转折点和末尾(皮影箱)都有所出现。从艺术角度分析,皮影与秦腔的搭配确实起到了一定的艺术效果,增强了影片的美感和大时代小人物的情感氛围。皮影供人把玩、戏说的皮影似乎是作为一个尘世的玩物,被命运摆布而颠沛流离的象征,也就是如福贵、家珍等芸芸众生的象征,影片涉及皮影这个意象还有一处暗示,到了结尾,福贵把尘封着的皮影箱拿出,帮孙子放入小鸡,这个空空的箱子寓意着孙子的崭新命运。当孙子问起他“小鸡长大后变成什么”这个似曾相识的问题时,他不再像当年回答儿子有庆的问题时那样回答“鸡长大了就变成了鹅,鹅长大了就变成了羊,羊长大了就变成了牛,等牛长大了,共产主义就到了。”而是改为“等牛长大了,馒头也就长大了”。这个细节可以说是导演的一种暗喻:告别激情岁月的宏大理想,回归踏实的生活。如果我们认为张艺谋人生观是宿命的,完全是负面和消极的,那是不公平的。《活着》中还是有很多积极的成分的。这我们可以从小说和电影的比较中看出。余华让福贵的家人全数死去,似乎让人感到生活过于残酷。张艺谋让家珍,万二喜和馒头都活下来,意义十分重大。中国人讲究家庭和亲情,所以电影中福贵不断的说老婆和孩子比什么都好。让他们三人都活下来,家庭得到了保留,亲情可以延续。而馒头活下来,意义犹为重大。馒头代表了年轻一代,代表了未来。馒头活着象征着生活还会继续下去。尽管福贵一家遭受了如此多的苦难和不幸,张艺谋还是在影片结尾表达了他对生活的希望,福贵告诉馒头“日子会越来越好。”

我觉得这里的“活着”并不是指“好死不如赖活”,不是纯粹地为了活着而活着。而是因为有这些感情的联结,一个人的活着,不仅仅是他个人在活着,也是因为他是其他人赖以活着的精神动力,而他又因别人的活着而活着。有了为别人而活,别人也因我而活的信念,这“活着”就不是“赖活”。

春生的故事特别能说明这点。片子着重写的是福贵等人对他们的在精神上的理解与帮助。尤其是福贵的妻子家珍,本来因儿子之死而很痛恨春生的,始终不能原谅他,她最初说那句“你要记得你欠我家一条命”是充满了怨恨与报复之情的。但当她看到春生被迫害得意志崩溃,想自寻短见的时候,本来这是她最方便落井下石,报儿子之仇的时候,她却主动地表示和解,再重复那一句话也是因为了激发他求生的意志。这一场景里,普通人的博大与宽容,以及人与人之间普通而纯真的感情对“活着”的意志的激励表现得淋漓尽致,令人动容。

张艺谋的《活着》是一部表现小人物的命运,表现苦难的题材,表现了人类那些共有的古老的情感。人生对大多数人来说都是无奈的,人类如同被操纵的玩偶,无法抗拒命运的主宰。面对无法抗拒的命运,一个人该如何去做呢?电影《活着》所给的答案极为简单明了,正如影名所示的那样,活着。是啊!人应该活下去,无论生活多么悲惨也要活着,坚韧地活着,充满希望地活着。

第三篇:电影活着影评

悟《活着》

——一个生与死的故事

高中的时候我曾经读过余华的小说《活着》。那时候感受不是个特别深。张艺谋导演将此小说改编拍成同名电影。再加上葛优、巩俐、姜文等老演员担主角,虽然年代较久远,但也勾起了我浓厚的兴趣。怀着欣赏的好奇心我一口气将电影看完了。这一次电影《活着》带给我的感受非常深刻。

与小说类似,电影《活着》也是以主人公福贵的遭遇为主线而展开的。福贵是一个阔绰的少爷,但喜欢赌博,可以说是嗜赌成性,他怎样也改不了赌博的习惯,赌债也越积越多,最后房子输光了,他父亲被气死了,母亲病了,妻子家珍带着女儿与肚子里的身孕回娘家离他而去。福贵只有以摆地摊为生。家珍发现福贵不再赌以后又回到他的身边,夫妻俩准备重新开始。福贵皮影戏唱得好,从龙二那里得到了皮影戏的家当,又以唱皮影戏为生,哪知又被国民党军队抓走,后又当解放军的俘虏,给解放军唱皮影戏,后终于回家,却发现女儿凤霞成了哑巴。龙二被定成了地主阶级,镇长邀请福贵去看龙二的死刑仪式,福贵很害怕,很幸运。福贵的儿子上学时在墙边睡着了,却被区长的车将墙撞到,活活打死了。区长来道歉时才发现区长是曾经的好朋友春生。家珍责备春生,说春生欠他们家一条命。

后来凤霞长大成人,嫁给了工人阶级万二喜。福贵又遇到春生,春生被定为走资派,妻子自杀,自己也绝望到了不想活的地步。家珍对他说还欠他们一条人命,要他好好活下去。后来凤霞生孩子的时候,护士年轻没经验,凤霞大出血而死。但生下了一个儿子,也就是福贵的孙子馒头,电影在一家人吃饭中结束。

这部电影任人物并不算多,但它所讲述的年代跨度非常大,从三四十年代到新中国成立,再到大跃进,文化大革命年代,可以说是以历史的刻度深刻地剖析展现了福贵一家人的生活变化。在那样特殊的年代,福贵一家人中,死去了好几个,活下来的并不多。福贵,家珍,馒头,万二喜,活下来的都只有在那样的社会中继续活着,以活着为目标,以活着的名义而活着。

电影很长,剧情也很丰富、饱满。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电影中诸多意义深刻的镜头与细节刻画。这些镜头或欢喜或悲恸,让我感触良多。

电影初始,奢侈阔绰的福贵在赌场赌钱,好一副少爷像。电影中的一句好笑的台词深刻形象地展现出了富少爷、败家子的模样,福贵说:“账欠了不少,字也练得大有长进!”这句玩笑话突出了福贵输钱甚多,但似乎心中并不关心钱,甚至不知道自己即将把房子都输出去。更令人捧腹的是赌完钱福贵由一个胖女人像轿子一样背回了家,这败家子败得可真彻底,不知道灾难正等着他。

人的生命说短可以只是一瞬间。老全的生似乎是注定了的,但一声枪响,一瞬间,老全就死了。在被国民党军队抓起来之后,福贵和春生认识了老全,三人成了好朋友,一天早上起来之后发现其他人都死了。老全去看战友,却在一瞬间被枪打中。福贵和春生眼睁睁地看着老全倒下,死去。生与死的间隔如此之近。不论时间与空间,事物都是处在客观的发展变化之中,我们无法预料到下一秒钟究竟会发生什么事,究竟谁会死去,谁会继续活着。这让我想起了2008年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汶川大地震。一瞬间地动山摇,一瞬间很多人失去了自己的至亲,那一刻,不只是正常的生活被打乱,而是鲜活的生命的终止。而经过大地震洗礼之后而活下来的我们,不能沉浸在失去同胞的痛苦中无法自拔,而应该坚强地活下去,上帝赋予我们的使命就是活着。

让我惊异的还有这样的片段:地主龙二被枪毙的时候,福贵去看,当龙二被押解从福贵身边走过时,四目相对,有的只是生与死的距离。害的福贵都不敢看,跑进巷子里发抖,吓得他连裤子都尿湿了。福贵说:“五枪,就五枪,就死了!”这个时候我想福贵真正能体会到什么是生与死,只在一念之间。如果福贵不将房子输给龙二,也许枪毙的就是福贵了。事物的发展瞬息万变,下一秒的偶然性很大,你无法知道现在的所作所为是否正确。也许现在来说是正确的,但是换一个时代,换一个社会环境,你的所作所为也许就是错误的。对错只有相对,没有绝对。

有一些事情看上去真觉得是巧合的。比如福贵儿子有庆的死。区长将墙撞到,有庆恰好在墙下睡觉,区长又恰好是春生,有庆那时候恰好困的打瞌睡„„一切的一切都仿佛是恰好发生的,都仿佛是命中注定的。缺少其中一个“恰好”,也许有庆就不会死了。世界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是很多时候在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种种巧合,不禁让我们经过科学洗礼的大脑困惑与不解。事情发生后,福贵有的只是深深的自责与后悔,但后悔是没有用的,事情已经发生,客观存在,只是结果不符合人的主观愿望罢了。但是想到作为一个人,有些时候的却不容易接受。但对于福贵来讲,痛苦之后,唯一能做的就是活下去,继续活着。

巧合还发生在凤霞的死上。凤霞的死是由于大出血,恰好那时是文化大革命,有经验的老医生都被打倒,恰好只有一些护士学生在医院。万二喜他们把老医生请来,但福贵给他们吃了馒头,吃多了,老医生也出问题了。又是这么多事情集合在一起发生了凤霞的悲剧。同样,福贵与家珍除了痛苦之外,只有活着。作为那样一个时代的中国人,作为曾经经历过由富到一穷二白,经历过丧子之痛的福贵夫妇来讲,也只有活着,只有岁月时间才能冲淡一切。

关于春生,我想到两件事。一件是他在军队里说:“能开汽车,死都愿意”,可见他对汽车是真心狂热地热爱,但是后来将有庆压死了之后,后悔自责的力量让他不再开车,远离汽车了。这就是生命的生死对一个人的影响,它能让人放弃自己所热爱的东西,它能改变人很多东西。我回想起今年寒假我的爷爷去世时,我的脑子一片空白,只在那里忙这忙那,经常坐在那里听着哀乐发着呆。爷爷的去世给我的影响真的很大。一个平时一起说话吃饭的就一下子消失了,平时的沙发,床上都不见了爷爷的踪影,让我体会到生与死之间的反差很大,对于我们还活着的人来说非常非常大。

还有一件是家珍在有庆死了之后对春生说:“你欠我们家一条命!”后来春生在妻子自杀以后绝望寻死,家珍也用这句话来劝他:“你还欠我们家一条命,你不能死!”同样的一句话前后照应,但不是相同的含义,不是相同的语气,虽出自同一人之口,但期望与目的截然相反。这句话也许决定了春生的命运,生与死,在于春生的选择。

对于我来说电影当中福贵的一套台词让人过目不忘:“鸡长大了,就变成了鹅,鹅长大了,就变成了羊,羊长大了就变成了牛,牛长大了„„我们的日子就会越过越好了。”这句话反映了事物的变化与发展的连续性。这是我们中国人自古以来的一种成长观,一种由少成多,由穷变富的积累观,这种积累观与中国长期的文化观念息息相关。这句话在影片中一共出现了两次。一次是在福贵送儿子有庆上学时给儿子说的。只不过儿子出意外死了。有庆的死给这句希望的话扇了一个大耳光,有时候生命的旅程不一定是由弱变强,由少变多。很难预料到什么时候会出现意外生命的一切积累都会变成灰烬。第二次是在片尾福贵在把小鸡装进木箱里时对孙子馒头说的。第二次这句话的确是充满希望的。初生的小鸡、馒头代表着新生命的开始,都象征着人的生命的延续,这是对“活着”最好的延续。影片最后福贵说出这句话,带着对人生的体悟,和对孙子的喜爱和对活着真谛的诠释。

另外,这部影片也引发了我对中国社会的思考。我认为福贵一家的的命运与当时中国所处的社会环境与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或者说,凤霞的死,富贵的命运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当时的社会现实状况决定的。福贵处在这样一个特定的,特殊的年代,只有服从社会的安排,随波逐流,只有在社会环境中挣扎,活着。中国较底层的劳动人民对社会的影响是极其弱小的,是微乎其微的。大家希望的是过平常普通的安生日子,只要不出事,不发生重大变故就行的。这也是中国人民普遍心理与文化现象的反映。

这部电影是一个庞大的生与死的故事。很多人死了,从历史长流中消失了,留下活着的人们,活着的人们只能继续生活下去,继续活着,延续着生命的长度。活着,我想,也许就是生命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吧。

我个人对这部影片被定为禁片是非常有意见的。这部影片是根据小说改编而成的,本身也是一种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不能因为它里面对中国历史上的事件的联系,会引起不好的影响而将它禁止。事实上,它恰恰反映了当时社会上很多真实的情况,比如大跃进大练钢,比如文化大革命时期。而这些社会背景的描绘对本片来说是很重要的,可以说很多剧情(比如凤霞的死,福贵的命运)都是由社会大环境造成的。因此将《活着》列为禁片是非常不合理的。

我想福贵的命运虽是电影里的情节,但是现实生活中在那样一个年代,必定有很多人的命运与福贵相似。电影中的故事不仅是福贵一个人的人生反映,更是那个时代的写照。

在经历人生中的沧海桑田之后,经历过生离死别,颠沛流离,剩下的只有一条命。在那样一个社会,只有坚强地活下去,毕竟活着才有希望,才有未来,活着才能可能一天天变好。

第四篇:电影《活着》影评

经典电影赏析

2014年12月25日 电影《活着》的影评

——人生如戏

张艺谋导演的《活着》改编自余华的小说《活着》,与小说倒叙的方式不同,电影采用的是按时间顺序播放,其中时间标识十分明显,从最开始的四十年代到五十年代再到文革后期,各个年代的人物性格都十分鲜明。剧中男主人公福贵一开始是一个纨绔子弟,有些家底,却整日沉迷于赌博,最终家破人亡(其父因其败光家底,一气之下身亡),妻离子散。后痛改前非,妻子也带着子女归来,唱起了皮影戏,以此来谋生活。在一次下乡唱戏时,被国民党抓了去打战。后被共军抓了做俘虏,为共军唱了一段时间的皮影戏,后返还家乡,而与福贵一块被俘虏的老乡春生跟着共产党南下开汽车去了。福贵回家后只见母亲已因病逝世,小女凤霞也因病致哑,内心十分内疚。时间前进到五十年代,中国的大跃进时期,每家每户都要献铁炼钢,并建立了公共食堂,福贵一家都参加到了炼钢活动中。福贵之子有庆,在一次区长检查学校炼钢中,不幸被推到的墙砸到,身亡。而这倒下的墙恰是此时已成区长的春生开的汽车所撞倒,福贵及福贵妻子家珍痛不欲绝。时间到了文革时期,福贵和家珍已老,凤霞也长大成人。文革批判旧事物,故福贵家唱皮影戏的工具被烧,而春生也被判成走资派,生活惨淡。不久凤霞嫁给了城里腿有残疾的万二喜。不久之后怀有身孕,在医院生产过程中意外死亡。凤霞产下一子馒头。电影的最后在福贵,家珍,馒头和二喜的吃饭的场面结束。

贯穿整个电影中的皮影戏是我们理解这部戏的关键。皮影戏,既是福贵一家的戏,也是皮偶的戏,更是整个社会的戏一场。人本身是双重角色,一方面,是玩偶的牵引者;另一方面,也被这个社会的强大力量所牵引。电影中的福贵并非只是一人,而是当时那个时期的所有像福贵这样的一类人。他们一开始是玩偶的牵引者,最后却变成了别人的玩偶。

戏中,有多处暗讽那个时期所发生的事情是多么荒谬。首先,福贵把家产输光,无家可归,父去母病,妻离子散。这点出了当时那个时期的中国人隐藏在人性当中的惰性与残忍。而在文革时期,因为拥有福贵的祖屋的龙二而被判成了地主,被枪决。这似乎又交代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个道理。

到了国民党奔溃阶段,福贵与春生被国民党抓进部队。遇到一个叫老泉的老兵,在遇到共产党冲锋时,老泉告诉他们俩,遇到共产党只要把手举起来就行了,共产党优待俘虏,管吃管喝还发光洋。战争中犹如蝼蚁的生命就是如此,胆小懦弱,退却。为共产党唱过戏的福贵归家后社会地位从此不一样,因为全中国解放了,可是福贵身不由己的命运仍在继续。他的身不由己致使自己的亲身儿子死去。在大跃进时期,身份卑微的福贵,希望能够好好表现,不落在大家的后面,于是把本该可以在家里睡一觉的儿子有庆背去了学校,过度疲惫的有庆因躺在墙角落睡觉而被倒下的墙砸的血肉模糊。福贵其实就是导致有庆死亡的间接谋害者,而在得知有庆死亡的消息时,福贵正在唱着皮影戏。在无法抗拒的命运面前,福贵本人多像被他玩弄在手间的皮偶,受人操控却又无可奈何。而在张艺谋戏剧性的安排下,福贵其后又间接性地导致了其女儿凤霞的死亡。文革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思想错乱。医院也由学生当班,凤霞在生产时大出血,本该可以救凤霞一命的王教授因吃了福贵买的7个馒头而无法行动。这是多么的让人哭笑不得。其实,这也讽刺了文革的错乱使多少生命遭到了伤害,使多少个家庭遭到了破坏。命运又是多么的捉弄人。电影中,家珍多次和富贵说,我只是想和你安身过日子。可是在那动荡的岁月,好好过日子其实也是奢望。因为生在大环境中,你会不由自主地被社会中那双无形的手所牵引,卑微的生命连存在都是那么艰难。福贵在看到国民党的士兵横尸遍野时曾对春生说,我是能活着回去,老婆孩子比什么都好。这也体现了普通老百姓对活着的渴望,对生的希望。可是,可笑的是,他活着回来了,自己的孩子却一个一个都没了,命运是多么的反复无常。

电影中其实也不乏积极的东西。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福贵对有庆和馒头都说过的那句话“鸡长大了就变成了鹅,鹅长大了就变成了羊,羊长大了就变成了牛,牛以后就会过上好日子啦。”生活总是要充满希望的,无论所处的环境是多么让人绝望。最后被馒头拿在手上的小鸡其实也象征新生代的希望与力量,现实无论多么惨淡,都会迎来新的生命和有希望的未来。电影最后是一个全家在一起吃饭的场景,张艺谋把小说的结局进行了改变,他让家珍,馒头,二喜都活了下来,这也是我十分喜欢的结局,毕竟不会让人对生活太过绝望。

电影中福贵的一生也是中国一个时代的缩影,卑微,无奈,可笑,令人扼腕,令人叹息。浮生若梦,亦真亦幻。命运变化无常,可是正如电影名所揭示的,活着。无论生活多么悲惨,都要活着,坚韧地活下去,充满希望地活下去。

第五篇:电影《活着》 影评

《活着》影评

电影《活着》,改编自余华的小说,是张艺谋导演1994年作品。故事发生在中国二十世纪四十至八十年代。40年代,主人公徐富贵赌博输掉了祖业,从地主家的阔少爷到一贫如洗,气死了父亲,随后被抓去当壮丁打仗;50年代,富贵一家经历了大跃进,生活艰苦,但是却在挤牙缝一般的日子中存活了下来,富贵的儿子有庆因意外事故夭折,白发人送黑发人;60年代,文化大革命悄然而至,在**中人们的生活生命毫无保障可言,富贵的战友春生被批斗致死,哑女儿凤霞在生孩子时因大出血惨死。电影中故事到此便谢幕了,结尾是富贵夫妇和外孙一起活了下来,富贵重复着曾经对有庆说过的话“鸡长大了变羊,羊长大了变牛,牛长大了到共产主义了„„”

一、片中对中国时代与家庭的变迁进行了深刻反映,描写了一个普通家庭祖孙

三代在社会风雨中飘荡的辛酸故事。主题沉重的设置是影片出彩的关键。这便使在那个最好的时代诞生的《活着》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厚重,这种厚重被包装在个人和家庭的命运之下,《活着》几近真实地刻画了底层人民的生存状态和苦难,由四十年代始,经过提炼精简后,将三十余年浓缩到了一部两个小时的电影中,集中体现了福贵这个小人物悲欢离合的人生。

二、一部张艺谋的老电影,《活着》几乎具有那个时代好片的所有特征。那个

时间,或许是中国电影最好的年代,第五代导演的现实主义作品蔚然成风,具有深刻的反思与人道主义精神。就是在今天来看,《活着》仍然具有震撼人心的强大力量。

三、有人说这是张艺谋拍的最成功的一部片子。影片平实、朴素的记叙与情节

保持了一致,场景永远是灰蒙蒙的,一如那个荒谬的时代和蒙昧的社会。葛优饰演的福贵,表情和动作维持在一种混沌的状态,活灵活现地叙述出了在那个时代的小人物身上那种自然而又悲哀的耐性,在被迫面对各种失去后,继续平静地生活下去,仿佛领略过了生命的各种真谛,但最终兴许还是归于无物。

四、《活着》以其独特的视角,朴实鲜明地记述,生动地再现了新中国成立后

中国人民所经历的一系列可悲荒唐的事实。电影的表现方式是主观介入的,导演和编剧放弃了原作中的“双重叙事”,对整个故事进行了重构,体现了鲜明的艺术特色。

五、观众,不仅是旁观者,也是套入这个故事中的一员。每个人的自身,既是

历史铺展开的卷轴,又是受历史牵引压榨而生的产物。现实没有为人们怎样活着提供选择,而每一步前进的步伐都成了一种必须。

六、在《活着》这部时代记录当中,学摄影出身的张艺谋导演虽没有了他所稔

熟大黄大红的浓彩重墨,那些简单的清淡素描依旧清新美丽。没有浓彩重墨的场景。嘶哑粗犷的皮影戏演出,冰雪漫天的残酷战场,小巷里弄的昏暗灯光,有庆坟头湛蓝的天,凤霞热闹喧嚣的婚礼„„寻常的生活场景在镜头下焕发出一种简单的质朴美丽。影片随着时代的推进而改变不同的场景风格和人物造型,使时代特征鲜明的出现,把那些有相同经历的人们瞬时拉到当年的社会背景中去,同时也为影片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导演风格

张艺谋是中国“第五代”电影人的顶尖人物,他以直觉把握的形式天才地表达社会心理愿望,传送、显现大众心中的密码,这种内在心理密码的传递和内在的约束的强制与类型化的商业电影在深层次正好相通。张艺谋的本领在于他能强烈而不失准确,适时而又超前地拨动中国百姓的心弦,展示中华大众心态。张艺谋对中国电影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他拍过的影片题材广泛,有农村的、城市的,有历史的、现实的,无论是表现贫民生活还是描写宫廷贵族,他都注重挖掘人物内心的东西,而且表现手法也不断更新他的影片在国际上屡屡获奖,使沉寂多时的中国影片开始受到世人瞩目,并在强手如林的世界影坛独占一席之地。这就是张艺谋影片驰名中国和世界的重要原因。

主题电影“活着”在提示了人生主题的同时期更重要也是更突出的展示了一种深沉而凝重的大历史主题。之所以叫大历史,是以区别某朝某代自导自演的“钦定历史”。整部影片跨度很大,从解放前一直到七十年代后,可以说涵盖了新中国由成立至发展所走过的三十多年的历程。纵观电影我们就会看到并深深体会到元人张养浩早在七百年前就已经发出了那一声无可奈何的感叹: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是多么的有震撼力呀!解放战争时的。

《活着》,确实在无遮无拦地大喜大悲,让你随之无所顾忌地大笑或流泪。但不是强迫型煽情的肥皂剧。影片给我的震撼,也许远比一万页声泪俱下的控诉演讲稿要强烈的多,深刻的多。在阳光柔媚的午后,三个人,守在空荡荡的教室里再看《活着》的后半部分。以为几年后的自己会跳出剧情,清楚地看它,戏谑地看它,可还是没能忍住眼泪。听见邻座女孩轻声的啜息。大家没有互相看一眼,空气似乎凝固在沉重里--即使一分钟前你还在无奈大笑。

浓烈的历史感和生命意识

没有一部其他的张艺谋的电影具有《活着》这样深刻的内涵。福贵一家在电影中的悲惨遭遇只是层面上的故事,影片的主旨却是在演绎人在世上和命运抗争却无能为力的境况,去再现张艺谋欲表现的宿命论人生观。贯穿整部电影的皮影戏是我们理解这一主旨的最重要依据。

皮影戏使《活着》的故事演化成三层,福贵一家的故事,皮影戏的故事,以及人类的故事。人在世上的双重角色在他和玩偶之间的关系上得到充分的显示。一方面,人是玩偶的操纵者;另一方面,人却如同玩偶被一种不可知的强大力量所操纵。福贵一家人在电影中的悲惨命运具有浓烈的宿命论的色彩,更为人如同玩偶这一比喻增加了不可缺少的注脚。人生就如同一场早已安排好的戏。实际上,人生如戏是一个我们耳熟能详的譬喻。戏本身就不是真的了,而影戏却给这不真实又增加了一份虚幻,而皮影出现在电影影幕上就更是幻上加幻。平面皮偶在孤灯幻影下显现演绎人生的故事把人生如戏,人生如梦发挥到淋漓尽致的地步。

在整部电影中,张艺谋不断地把玩“人如玩偶”这一意像。福贵被改写成皮影戏艺人,不光是情节的需要,也是张艺谋为了强化主题的手段。为了生活,福贵抛妻别子,远离家乡,成了巡回皮影戏团的班主。福贵那一幕幕风餐露宿为生存奔波的镜头和皮影戏交叉出现在影幕上让我们有点分不清皮影中人物和电影中人物的界限。福贵被国民党军队强征为民夫,肩拉大炮的镜头,更让我们看到一个悬丝木偶的形象,受人操纵,无可奈何。解放了,然而福贵身不由己的命运仍然继续着。在那场超英赶美大炼钢铁的运动中,张艺谋再一次把皮影戏的场面和炼钢的场面融汇在一起,象征着在那场荒诞的运动中,每个人都和福贵一样身不由己,是命运的玩偶。

镜头 当福贵冲向鲜血淋漓的有庆的尸体前,张艺谋给了他一个特写镜头。在整个影幕上,除了福贵本人,就是一幅皮影戏的影窗。在无法抗拒的命运面前,福贵本人看上去多么象被他玩于股掌的皮影啊。这些戏剧性的巧合后来再次发生在福贵女儿凤霞的身上。文化大革命中,一直伴随福贵的那箱皮影未能逃过劫难,在镇长的督促下,凤霞把那些皮影烧掉了。皮影戏的故事似乎暂时结束了,但福贵的厄运却并没有随着那些皮影灰飞烟灭。由于高明的医生在文革中全被关进“牛棚”,医院由学生当班,凤霞产后大出血得不到及时的救治而命归黄泉。命运再次向我们展示了它丑陋的力量。本可救凤霞一命医术高明的王教授,因为饿了三天,吃了福贵好心为他买的七个馒头而噎得不能动弹。福贵再一次间接的促成了凤霞的死亡。这些情节极富戏剧性,在原著中是没有的。影片的结尾也是富有象征性的。当福贵的外孙馒头问他的姥爷把他爸爸为他买的小鸡放到哪里时,福贵从床底拖出那个劫后余生原来装皮影的木箱,和他一起把小鸡一只一只的放进去。毫无疑问,这里小鸡代表的是年轻一代,代表着未来,而曾经装皮影的木箱由于是个盛体和封闭物,表示禁锢和束缚则象征着命运。通过这一象征,张艺谋无非在告诉我们,人类将继续受命运的控制,永远不能摆脱命运的主宰。

二、视听语言

音乐:音乐方面,影片一开始,风格古朴的音乐主题就作了第一次显示。这个曲调相视取材于陕北的地方曲种,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这个音乐随着情节的发展经过多次变化,在不同场景出现塑造了一种特殊的情绪。当富贵拜托赌博的困扰,靠着皮影重新振作起来时,葛优所唱的秦腔声音越来越小,主题音乐慢慢的响了起来,此时重复的主题音乐起到了很好的烘托气氛的作用。凤霞的孩子馒头降生了,此时的音乐也相应的作了变化,加快了节奏的主旋律又一次出现,由于速度的变化和边走,包含了一定的喜悦情绪,让观众感觉到一种家庭特有的温馨。在片尾结束的时候,家珍、福贵和馒头在家里讲小鸡的故事,主题音乐再次响起,伴随着仅剩的一家四口,影片以最后的温情结束了。从整个影片来看,主题音乐的重复出现无疑对影片的气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电影音乐很精彩,适时出现,常常叫人心潮澎湃,与之相配的是很有些诗意的画面,整部影片的用光的调子很暗,色彩浓重,很有质感。当福贵在皮影戏的屏幕前走向小小的有庆的尸体时,那是怎样一种震动人的心灵的感觉!影片的镜

头切换不是很频繁,大的场景的时候甚至有点缓慢,但很有种绵延的节奏,在对故事的表现上做得很到位。

三、象征意象

福贵一家在电影中的悲惨遭遇只是层面上的故事,影片的主旨却是在演绎人在世上和命运抗争却无能为力的境况。贯穿整部电影的皮影戏是我们理解这一主旨的最重要依据。实际上,在余华的《活着》中并没有皮影戏的情节,是导演独具匠心的赋予了皮影戏更深一层次的含义。皮影戏演绎的是福贵一家的故事,皮影戏的故事,也是人类的故事。一方面,人是玩偶的操纵者;另一方面,人却如同玩偶被一种不可知的强大力量所操纵。福贵一家人在电影中的悲惨命运具有浓烈的宿命论的色彩,人如同玩偶这一比喻也更加得到了展示。

《活着》,是一部充满黑色幽默的电影,大量的反讽,设置了很多暗示情节发展的铺垫。如,主人公富贵把一大口茶水喷吐在皮影戏的幕布上,呈现出血溅的痕迹,暗示着儿子有庆的死亡;解放军用枪把一张皮影挑向天空,太阳的光芒穿透过来,则预示着富贵新的生活„„

四、电影剪辑

电影《活着》是一部纪实风格的影片,该影片大量运用了长镜头,给人一种切身经历的感觉,影片剪辑自然流畅,让人不知不觉就融入影片中。

影片的第一个镜头是四十年代的一条民间小巷,交待了影片开始时的背景,而背景音乐也是符合当时时代背景的乐曲,为整个影片垫下了情感基调。接着,镜头切换到一家赌场中,从而带出本影片的主人公,为后面埋下了伏笔。

蒙太奇:影片中还运用了多种蒙太奇的编辑思维方式。如在影片开头,福贵在赌场里赌博,镜头就在他赌博与皮影戏间切换,用的是平行蒙太奇,后面多处描写皮影戏的镜头也都用了平行蒙太奇的手法,完整地表达了事情的发展;在批斗龙二时,人群的呼喊声的处理用了象征蒙太奇,突显了人们对中共的支持。

影片在剪辑方面处理得很好,人物出场总会先用全景交待环境,再用近景突显人物的特征,在人物对话时,镜头在对话人物间切换的时机恰到好处,很好地利用了主客观镜头的切换,使观众能及时扑捉到人物的动态。

下载电影活着影评word格式文档
下载电影活着影评.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电影《活着》影评

    2010940136徐家辉 10财管(3)班《活着》影评学号:2010940136班级:10财务管理(3)班姓名:徐家辉内容提要:从《活着》中我体会到了导演想传达给我们的两个理念——“生容易,活容易,生活不......

    电影活着影评

    电影《活着》影评 《活着》这部电影根据作家余华的小说《活着》改编而来的,1994年该片在第47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上获得了评委会大奖、最佳男演员奖、人道精神奖等多项大奖。电......

    电影 活着 影评

    电影《活着》中福贵所处的历史时代是 上世纪中国社会变革和动荡最为剧烈的时 期,内战、土改、大跃进、文革,每一次的经历 都让人惊心动魄。正是这种社会的极度动荡, 在强烈的外......

    电影活着影评[推荐阅读]

    《活着》影评 《活着》是张艺谋十六年前拍的一部电影,却是我最喜欢的一部张艺谋的电影。尽管在此之后,张艺谋在电影艺术上仍不断地尝试创新,依我看来《活着》作为张艺谋电影艺......

    《活着》电影影评五篇范文

    《罗拉快跑》――命运前再次感受人类的渺小曼尼为老大完成一项毒品交易后,带着装有10万马克的钱袋准备女友罗拉的接应,然而罗拉却被人抢了钱包,耽误了见面时间。曼尼只好搭乘地......

    张艺谋的电影《活着》的影评

    《活着》电影与原著小说分析 美术与设计学院 动画112 石磊 1111200040 电影《活着》是张艺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导演的非常具有影响力的一部影片。它反映的是那个特殊的时代......

    张艺谋的电影《活着》的影评[五篇材料]

    《活着》影视欣赏电影《活着》是张艺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导演的非常具有影响力的一部影片。它反映的是那个特殊的时代背景(文革)下,普通小人物(富贵)的曲折历程,很能引人思考。对......

    活着影评

    把小说改成电影很普遍,可少有电影超过原著的。是目前最好的既符合原著精神,又加入导演自己的理解。 从原著来讲,作者是通过福贵的回忆来叙述的。作者在一个穷极无聊的下午,碰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