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让学生看见你的爱》读后感
读《让学生看见你的爱》
“爱”是教育的永恒,“爱”是老师的基本。读沈新丽老师的《让学生看见你的爱》,从中读到了沈老师充满“爱心”的教育教学理念,这些理念都是在对学生浓浓的“爱”的基础上呈现的。
爱学生应从“尊重”学生开始。我们经常喜欢那些成绩优秀、表现良好的学生,认为这些学生为我们争取了荣誉。而实际上,在将来,影响我们生活质量的却是那些“差生”。在未来,卖菜给我们的、给我们收电费、给我们开出租车的基本上都是我们认为是“差生”的这些学生。由此我想到在一所初中进行发展性评价评估时,发现这所学校的学生两极分化极其严重,主要是学校的办学理念存在问题,我在反馈会上说到“我们是在培养我们学校的未来家长,他们的素质决定了我们学校以后生源的质量,因为那些优秀学生大部分不会在本地生活,基本上都会外迁到其它条件更好的地方生活,而留在本地工作生活,为本地服务的基本上是那些我们认为是‘差生’的学生”。
真正的尊重学生时对学生是不分差异的,应该把每一位学生都看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对他们一视同仁。在尊重学生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对教师有敬畏之心。师道尊严是必须的,对于犯错的学生必须要受到一定的惩罚。但惩罚不是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体验到做错事的后果,让学生知道必须遵守某些规则,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要在学习和生活习惯中确立秩序。尊重学生我们要学会“忽略”。学生毕竟是未成年人,他们的自制力有限,他们难免会犯各种小错误,如集会时间过长而导致站姿不佳、学习中的一些不认真、不严谨等等。只要不是太严重,我们都可忽略。每一个儿童都是从不断犯错误的过程中慢慢成长起来的,有时犯错也是一种学习过程。
尊重学生我们应有边界意识。有时我们为了让孩子树立孝顺长辈意识而布置一些家庭德育作业如拥抱父母、为父母洗脚等等。这些作业有时对孩子是一种伤害,试想,一个单亲家庭或父母不和或没有父母的家庭学生在做这些作业时会有什么样的感受。我们的老师有时真的不能管得太多太多。我们与学生的交往中对学生的称呼也要适当,赶时髦或不择口都是一种禁忌。
尊重学生应重新审视自己的课堂。课堂是师生交往、学习的主阵地,做为老师要让自己的课堂上产生真正的学习、建立良好的氛围、形成高效。
尊重学生就要在班级生活中践行平等。与学生相处时用第一人称,经常向学生表示感谢,不培养优秀学生的优越感,不给后进生“特殊待遇”。引导学生理解并包容不同的人与事。所有的成年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希望得到公平对待,希望他人对自己礼让谦和,孩子也一样。一个时时感受到自己被平等对待的孩子——无论是在教师面前,还是同学面前,能慢慢学会平等对他人、尊重他人——不管这个人比他强还是弱。
爱学生要有专业的教育素养。教师要有专业的教育素养,这些专业素养就包含善于学习、自我反省,善于了解儿童的心理特点、善于识别学生不同的学习、游戏、交往能力,并善于把观察的结果转化可体现为对学生施加个别影响的方式和方法。
专业素养首先是专业的师生关系。在建立师生关系时要记住“师生不必成为朋友”,就如美国年度教师罗恩·克拉克说“我不是来这里跟他们做朋友的,我是来这里教他们的”。师生成为朋友,只能在学生长大成人后。学生喜欢不是目的。做老师不可能让每个学生都喜欢,我们应该成为一个目的明确的老师,即明确的教育目的——发展和提高学生的学习。
做一个“另类老师”也是老师的素养之一。做为老师,既要遵守上级的各项规定,但也要因事因时而宜。让孩子保持童年天性才能让孩子产生教育的幸福。在校园里、校园外,会有各种规范和安全制约着我们的教育施展。如何让孩子在这些制约中享受到教育的幸福就是老师的一种专业素养。在严厉的安全制度下,让学生们体验到一些体验不到的经历可能会是孩子一生中难得的回忆。回顾刚参加工作时包车带孩子们外出春游,现在回想起来确实是一件胆大包天的严重事件,但是留给学生的回忆却是满满的,现在还有哪些学生有这样的回忆呢?大声朗读有时对声音是一种伤害,但我们有时就是乐此不疲,让学生默默阅读,既不影响别人也能保护自己的声带同时也达到了阅读的效果,何乐而不为。但这要有一些风险,需要老师的“另类”想法。
做一个不轻易生气的老师。学生每天总会发生各种各样的事,否则就不是学生了。做为老师,不轻易生气也是老师爱心的体现。平常,我们对成年人和学生犯同样的错误时态度完全不同,这实际就是对学生的不尊重,对学生不生气是对学生的一种敬畏。“不生气,是老师修养的一种体现,不生气,是爱生的一种体现。不生气,才能使老师成为一位优雅的老师,不生气,才是老师‘幸福校园生活’的起源。”
爱学生在妥协中坚持。学校承担着育人的任务,在育人的过程中总会接到上级的各类评比通知文件,学校为了管理,总会制订一些规章制度以规范执行。做为老师,必须要执行文件精神和规章制度。但是在执行这些规定是一种妥协,在妥协以后,我们还能为学生做点什么呢?坚持点什么?
每人都有自己的教育理念,只要这种理念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是有利的,我们就该坚持下去。学生在学校里就开始学习终身受用的技能这本就是教育的一种功能,只不过在现行功利教育下老师把这个功能给忘记了。沈老师能有这种想法,正体现了一位老师对学生的爱心与责任。
每一个错误都是有原因的,关键是我们是否有耐心去去寻找和关注这个原因。我们老师有时只是一味强调所见的事实,而不试图去理解“事实”背后的原因,从而使教育无效。努力去探究每件事的背后真相,解决真正的问题就是老师的爱学生的表现,也是让学生看见老师的“爱”的方式。
“良知义务”是一种爱心的表达方式。1992年2
月,柏林墙倒塌两年后,守墙卫兵亨里奇受到审判。法官以“良知义务”最后判他三年半徒刑且不予假释。这里,法官认为执行命令的时候,应该首先是人,然后才是卫兵。当我们在执行那些违背教育常识的指令时,我们不妨把“枪口”向上抬高一点点。
爱学生就要打造一间安静的教室。苏霍姆林斯基讲过“讲课当中过分地追求激动人心的、鲜明的、形象的东西,会使得少年过度兴奋(喧哗、手舞足蹈),这时教师就不得不提高声音,压倒学生的喧闹声,而这么一来,则使学生更加兴奋。用紧张的、提高声调说出来的话,会使大脑两半球皮层进入某种麻木状态:学生什么也没有听见,这时候教师就非但要大声喊叫,而且有时候还得敲桌子了。”教室是学习的地方,保持教室安静就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保持教室安静就是为了让学生动静有度。
打造安静教室首先要轻声说话。在教室里师生不大声说话,是在培养学生的一种修养,使学生明白在公共场所不大声说话是一种道德修养的表现。“教师一如既往地轻声说话,这是最好的教材。教会学生适时地轻声表达,这是对他们一生有益的能力。只有师生都能静心,才能成功打造安静的教室。在一间安静的教室里,师生可以正常、有序且高效地教与学,教师可以轻松自如、学生可以静心敛气,教育才会更加美好。
重视教室里的仪式感。仪式感,让每一个值得庆祝的日子变得更加闪亮。体验过某种仪式感的人,在某种程度上对之后的生活会持更加审慎的态度。重视入校的仪式,让学生礼敬校园。学校应该是让孩子从蒙昧走向理性的摇篮。孩子从踏入校门的那一刻开始,参加适当的仪式可以更明确:学校不是跟家一样的地方,不是可以任性胡闹的地方,更不是可以耍泼撒野的地方。重视开始上课的仪式,让学生尊重课堂。重视收全作业的仪式,让学生敬畏作业。教师只有重视自己给学生布置的作业,并且通过各种仪式让学生知道对收作业的重视态度,他们才会重视你布置的作业,并及时去完成。重视颁奖仪式,让学生体验成功。
培养让学生终身受用的素养。爱因斯坦说:“所谓教育,就是当一个人把在学校所学全部忘光之后剩下的东西。”培养学生良好的饮食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离座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传承意识,这些都是我们学校需要去做的。
教育,需要有教育的理念。学生到学校来学习,收获的并不只是某些学科成绩,更重要的是在学习这些学科的过程中,他们的情感、能力、品行的习得与发展。我们的学校教育,除了执行上级的各种规定之外,还有很多很多我们自己的东西需要传递给学生。这些,需要老师的爱心才能去完成。
第二篇:让世界看见你的读后感
【篇一:读《让这个世界看见你》有感作文】
我看到了这篇文章。看过后,我心中立即荡漾起一波涟漪。
有个男孩,他从小就爱笑、爱唱歌、爱弹琴。可是,一次踢足球时,他不幸被球击中了双眼,从此失明……人们再也看不到他脸上的笑容。一天,父亲轻声对他说:“孩子,你虽然看不见眼前的世界,但你至少可以做到一件事——让这个世界看见你!”父亲的话激励了他,他的心头亮起来了。
最后,成为了最伟大的男高音歌唱家——安德烈·波切利。
从安德烈·波切利的成功上可以看出,他的成功不是幸运。他的成功源自于他面对困难时毫不退缩、坚持不懈的精神。是什么成就了他的成功呢?是不幸。的确,不幸也能使人,成功,发奋图强,创造辉煌。但是,更重要的是要正视不幸!有人遇到挫折,把它当成前进的垫脚石,勇往直前;而有人却把它当成前进的绊脚石,难以跨越,甚至竟把生命轻易交给死神。不要害怕挫折。
【篇二:《让世界看见你》读后感】
一天,我翻开《阅读年选》,《让世界看见你》这篇文章深深地吸引了我,我立马捧起书,如饥似渴地读了起来。
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一个从小就爱笑、爱唱歌、爱弹琴的小男孩,在一次踢足球中,不幸失去了他的双眼,他感到很绝望。一次,爸爸的一句话激励了他,使他看到了一盏自信的灯,从此,他更努力地去做好每一件事,终于让全世界看见了他,他就是安德烈·波切利!
文章中的主人公,虽然失去了他的双眼,可是他没有放弃,继续追求他的梦想,我和他比起来,简直就是天壤之别。
有一次,英语默写,我想不出错,便拿起英语书努力地背,可总是背不熟,于是我放弃了,最后还是经过妈妈的提醒才默出来的。现在回想起来,我还是觉得惭愧不已。
现在,每当我遇到困难想放弃时,我就会想起安德烈·波切利,想起他父亲凑到他耳边说的话:“别气馁!这个世界属于每一个人。虽然,你看不见你眼前的世界,但是,你至少可以做一件事,那就是,让这个世界看见你!”后来,我有过多少次责怨、气馁和胆怯,但这句话时常在我耳边回响了多少次……于是,我又鼓足勇气,克服困难,最终一次次困难都迎刃而解。
同学们,如果你因为做不成一件事而绝望,那你就错了,做人就应该有勇气去面对、挑战每一件事情,向安德烈·波切利学习吧!想做什么就勇敢地去做吧!不要永远只作观望着,让世界看见你吧!
【篇三:读《让这个世界看见你》有感】
世上不可能不会发生不幸,面对着不幸,也要顽强地战胜它!——题记
次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这篇文章。看过后,我心中立即荡漾起一波涟漪。
安德鲁·波切利,12岁时,因为踢足球发生意外,导致自己双目失明,陷入苦恼与迷茫。他听了父亲的一句教导的话:“这个世界属于每个人。虽然,你看不见眼前的世界,但是,你至少可以做一件事,那就是让这个世界看见你!”之后,他重振信心,不再陷入失明的痛苦,奋发努力起来。经过他一番不懈的努力,终于让他一举成名:成名曲《告别世界》风靡全球;《托斯坎尼的天空》销量过百万;著名女演唱家席琳·迪翁曾经评价他:“如果上帝也会歌唱,那听起来一定像他的歌声。”他创造的辉煌不计其数,获得的好评也数不胜数,还被评为“第四大男高音”!
从安德烈·波切利的成功上可以看出,他的成功是绝非偶然的,他的成功源自于他面对困难时毫不退缩、坚持不懈的精神。是什么成就了他的成功呢?是不幸。的确,不幸也能使人成功,能使人发奋图强,成就辉煌。但是,更重要的是要正视不幸!有人遇到挫折,把它当成前进的垫脚石,勇往直前;而有人却把它当成前进的绊脚石,难以跨越,甚至竟把生命轻易交给死神。由此可以看出,不幸是人生中不可缺少的东西,缺了它会骄傲过度;但有了挫折,我们也要正视它,把它化作前进的动力,不要只因一个小小的挫折而丧失信心!
纵观历史长河,可以看出许多赫赫有名的人物,都是经历过挫折才获取成功的!贝多芬是德国一位出类拔萃的音乐家,被评为“乐圣”。但“乐圣”的一生也是充满坎坷的,他双耳失聪,但并未放弃,反而更加热爱音乐创作,更加喜欢音乐!在耳聋期间,他还创造了《命运交响曲》、《月光奏鸣曲》等举世闻名的曲目,可见他是多么地顽强,不向命运低头。
霍金在大学时身患“卢伽雷氏症”,身体瘫痪,但他毫不放弃,潜心思考,写出了许多有名的科学巨著,闻名于世;史铁生,双腿瘫痪,身患尿素症,但他不屈不挠,潜心写作,《我与地坛》感动了千千万万的人……
不要害怕挫折,把挫折当作一扇进屋的门,打开这扇门,你才会看到宜人的风景。记住:假如你吃了一百扇闭门羹,那希望就在第一百零一扇门里。
第三篇:《遇见你》读后感
《遇见你》读后感
《遇见你》,题目挺清晰,让人第一感觉这是一个美丽的爱情故事。《遇见你》,作者意指自己。即遇见自己。
我是谁?
人山上,我只是一棵小草;人海中,我不过是一滴水,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芸芸众生。我们的一生,都是跌宕起伏荡气回肠,但在别人看来,也不过尔尔,因为他的人生也一样的**荡漾。何必管别人怎么看,只要自己觉得开心,不就好了?
我们的职业很普通,但每一份职业都很重要,没有谁是可以忽略不计的。有的人合适当明星,你让她当一天一茶一坐的服务生试试,她不见得能胜任。而如果门店今天少两个工作人员,立刻就会手忙脚乱。
“我希望,过一种自由的生活,不仰人鼻息,不斤斤计较,只为自己而活着。人生,不过是两餐饭,几件蔽体的衣服而已,营营役役一辈子,何必呢?” 20岁的照照是这样想的。留学归来,却在为生活打拼,已经忘了当初的梦想。不过结尾照照找回当初的梦想。
吕玫写得很多故事都和茶有关,这是一个珍眉的故事。珍眉,其实就是很普通的家常绿茶,是茶叶中的芸芸众生,它绝对没有毛峰、龙井、碧螺春那样的名气,往往用简单的塑料袋包着在街边随意出售,价格也是平易近人的。可是,珍眉的滋味却是绿茶最正宗最标准的那个味道,是柴米油盐酱醋茶里被叫做茶的那个——茶。那种感觉就像我们每一个普通人,我们混迹在人群中,但却绝不简单。故事里的大方,她就像“珍眉”一样女人。她个性爽直,有自己喜欢的工作,为家庭辛苦付出,不管是出轨的丈夫还是不听话的孩子,她都照单全收。
读完这本书,里面说到的一些家庭关系,让我心有感触。
1.家
照照希望有一个像齐思维一样的家庭,温馨。所以每次照照以前去齐思维的家,都会有一种放松舒适的感觉,阔别多年再回到这里,照照依然有一种泡着温泉喝着茶的恬然感觉,那种放松和温和的气场按摩着她紧张的心绪。
2.父母之间,不管关系如何,有他们在,家才在 每个小孩都像照照一样,期待自己是爱的结晶,期待有一个温馨甜蜜的父母之间关系不好,但不管他们爱与不爱,他们都是父母,谁都希望父母有着牢不可破的感情关系?但尽管他们之间有多吵闹,只有父母在,家才在,不管缺了谁,家也就散了。
3.亲子之间,不管争论如何激烈,父母都是那能为你挡风遮雨的人
亲子之间经常争论,但争论常常没有结果,只要活着,就是亲子一场,谁也说服不了谁,但谁也摆脱不了对方。
你的生命是他们赐予的,又一把屎一把尿把你养大,跟你说话难免会简单直接不讲方法。但正因为你是他们的一部分,所以,当知道你发生危险的时候,愿意挡在你前面的人,也只有他们了。
4.长大后,才知道妈妈的味道,最美味。
像照照一样,自己吃饭带的,都是妈妈自然经济的产物,小时候很羡慕别人。用自己晒的笋豆PK杂货店里的多味瓜子,自己做的辣酱咸菜PK袋装的涪陵榨菜,自己用缝纫机做出来的的确良衬衫PK小店里的花裙子,大方的自然经济在和不断进攻的市场经济的PK 中永远是落败的。但如今,每天吃着外卖的照照忽然发现,妈妈煮的茶叶蛋真是美味。
5.忘了说声谢谢或夸奖
照照细想想,姐姐和妈妈一直辛苦操持家务,但习惯接受这一切的爸爸和照照,从来也没有像易辰这样坦率地说过感谢和夸赞的话。
第四篇:如何让学生爱语文
没有什么好的经验,我只能用我做了七年语文教师的经历告诉你一些你应该注意的东西
1.首先你要了解你学生的情况,优生有多少,中等生有多少,学困生有多少,哪些基础较好,哪些一贯懒惰,学习习惯很差,这样来方便你的教学安排
2.在备课中,你的准备要比较充分,你要考虑到你课堂的教学步骤,每一节课你要让学生掌握什么,知道什么东西,但有时切不可盲目地为了完成一节课的教学任务而硬性讲完
3.对于基础性的知识一定要让学生过手,例如词语的音、形、义,要求背诵默写的东西
4.在课堂教学中不要自己什么都给学生讲,关键是教给他们学习分析的方法,让他们自己分析,充分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到你的内容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5.写作是语文的一个重难点,平时多注意学生说和写,例如课文中好词好句的理解,特别是仿写,还有课堂中也尽量让学生大胆说
6.学生的阅读面很窄,多推荐好的书籍,有条件的可以人手都有,安排一些自习阅读,教师可以自己谈,但一定要让学生多谈他们的理解啊,感受啊,看法啊等,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
7.必要的检测应该有,但讲评时不可全评全讲,要根据学生的错误情况有针对性地点评
8.作业也没有必要全批全改,有时选一些有代表性的去批阅,有一个大致了解,给自己减负
9.你自己也要常看书啊,同时还要要了解现在的学生他们的思想,便于和他们好好沟通交流啊
好了,我现在能想到的就这么多了,有什么具体问题你再来问吧,你会成为一名好老师的,要相信自己啊 如何当好一个语文教师
2006年4月14日,第二届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教学观摩研讨会在南京东南大学如期召开。在这所知名大学的礼堂上,专家名师的思想之光在闪烁,学生与老师的灵感在迸发,台上台下千万颗心在猛烈碰撞。如何当好一个语文老师?我思索,我顿悟:
一、爱语文就是爱自己。
这句话是安徽省合肥第62中学小学部教师薛瑞萍作报告的主题。一句朴实无华的话却道出了一个语文老师对幸福的朴素理解,诠释了生活简简单单的真谛。薛瑞萍是一位普通的小学语文教师。她的头上没有任何耀眼的光环和头衔。但那不经意中流露出的洒脱与豁达、渊博与灵秀、从容与大度依着她的一语一字、一动一静,磁铁般吸引着台下的每一位老师。她说,课堂是语文老师的根,她庆幸自己是个有的老师。她“幽”了所有校长一“默”,却给了每位普通老师以信心和力量:三个小朋友做游戏。哥哥当老师,姐姐当学生,妹妹什么都不会,就让她当校长。的确,从某种角度来说,真正的好老师应该属于课堂,属于学生。如果好老师都去追名逐利,必然会带给教学、带给学生巨大的损失。因此,爱语文其实首先是要求语文老师能安心教语文,立足课堂这块试验田,保持语文老师人格的尊严,能有一颗淡薄之心去对待周遭的一切。
薛瑞萍老师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她带着六十多个一年级的孩子,实践着自己的教育思想。她让孩子听古典音乐营造宁静的课堂;她带着孩子背儿童诗、读经典童话……凡要求学生背的,她自己也背了。因此,学生成长的过程也是她充实自己的过程,因此台上的她能把泰戈尔的诗、365日儿歌娓娓道来。她坚持写教学日记,里面记录着孩子们好的表现,读给孩子们听。她不但影响着学校老师观念的转变,还用“给家长写信”的方法教育了一批批家长,把教育的火炬传到了更多的角落,使教育获得最大的收益。
在她平静地耕耘一分心灵的家园时,她也享受着教语文的快乐:学生的作文集出版了,她和家长的通信集问世了,她自己在网上写的教学日记《心平气和的一年级》发行了。
在她的身上,我看到了一位普通语文教师“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的境界,看到一个热爱语文的教育者不断追求的快乐和充实。这种水到渠成的充实是一位校长无法企及的。
就像语文教育专家商友敬在报告中说的那样:语文老师要自尊、自信、自强。不断充实自己来保持自己的自尊。人和人之间是平等的。小学教师、中学教师、大学教师价值是等同的。小学教的虽然是最浅显的知识,用的却是最高明的教学艺术。作为一位小学语文老师不要妄自菲薄,而要因为自己是有根的老师而高兴。
因此,爱语文就是爱自己。
二、爱语文就要爱孩子。
商友敬——一位白发苍苍的学者,他认为语文教师的基本修养是从“爱”出发。他说:
孩子是可爱的,他依附与你,期盼与你,崇拜着你,你能不爱他吗?小孩子纯洁,中学生的心灵受了污染,不再崇拜老师了。跟老师取外号一般是从中学开始。的确,小学生纯洁得像晨露,像朝阳,像春天初放的第一朵花。在那张纯洁得如同一张白纸的心灵上,你写下什么,她就留下什么。世上没有什么能比得上孩子的可爱。
爱孩子是我们老师的责任。爱是一根链条:我的老师爱我——我爱我的学生——我的学生爱他的学生……如此轮回,爱的种子就这样一代代传播下去,这根爱的链条那个环节都不能断。爱的种子就是我们教师传播下去的。“爱”比知识重要。不能因为考分丧失了对孩子的爱。“恨铁不成钢”是不对的,孩子是人,不是铁、钢。老师要把孩子当人看。
他在这里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理念:老师首先应该播撒“爱”的种子,其次才是知识。他在谈到“爱孩子”时,很尖锐指出:选择了教育就意味着选择淡薄名利,否则就不要当老师。
然而在物欲横流的今天,物质、金钱、享受一再冲击着校园这片圣洁的天地。在我们身边不缺少淡薄名利的老师,可为金钱丧失人格的老师也大有人在。君不见,因为市场利益的驱动,各种培优补差班、名目众多的补习资料吞噬着教师的灵魂,扼杀着孩子的天性和灵性,同时也无情地剥夺了老师、学生的幸福指数。的确,欲望是个无底深壑。带给人幸福的往往不是物质的富足,而是精神的满足。
所以,一个合格的教师如果做不到淡薄名利是没有资格教育学生的,一个爱慕名利的老师是不会真正爱孩子的。没有一颗宁静的心焉能在这条朴素的林荫大道中走好、走远?
三、爱语文就要爱读书。
三天的观摩活动结束后,给我留下这样的印象:课如其人,人如其课。一节上得好的课不是因为处理教学的技巧,而是由任教老师的学识、思想、境界决定的。你对课文的理解有多深,你对语言文字的挖掘就有多深。而对课文的理解能力直接取决于老师的文学修养。于永正教的是《第一次抱母亲》,他朗读能力很强,普通话说得很好。他作了一次范读,读到最后一句时,于老师声音哽咽,台下的老师也忍不住热泪盈眶。于老师的朗读之所以这么感人,是因为他对课文的理解能力很强,并从文章中读到了自己,因为感动了自己,所以才能打动学生。窦桂梅执教的是《游园不值》。她的文学底蕴极深。她从古诗的平仄中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吟哦中领悟诗词幽远的意境,从古人推敲词句的典故中引导学生从“怜、印、小扣、出、满”体会诗人对春天的怜爱,从人生的高度引导学生吸取“一支红杏出墙来”的精神力量。没有解释词句,没有要学生背诵诗句的意思;有的是学生对诗词的意境、含义富有创造的、弹性的、有活力的理解,有的是在老师无痕的引导中陶醉在古典诗词的美丽、空灵和悠远的意境之中。
没有深厚的文学修养,没有过人的理解能力,没有博览群书的“厚积薄发”,是教不出这样精美绝伦的语文课的。
教好语文不是一日之功。因此,语文教育专家商友敬说:语文老师应该以一个学者的姿态站在讲台上。每个语文老师应该热爱读书、热爱写作、热爱思考。读儿童文学作品,读古代的文学经典,读教育经典。这样我们才能从根本上解放思想、充实自我、教好语文。
南京之行,受益匪浅。不再为自己是个小学语文教师而自卑自怨,不再为找不到生活的目标彷徨。我的心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宁静,但却燃烧着一团火——热爱语文,享受教育的快乐;热爱学生,与孩子一起成长;热爱读书,静听自己成长的拔节声。把语文教师这个角色当好,心满意足!
如何教语文
偶阅到郑板桥的一首题画诗:“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沉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细细揣摩,韵味十足。嚼之,眼前豁然开朗,茅舍顿开,解开我从教十一年来的最大困惑:课程改革不断深入,总觉语文课越上越难上,越上越不会上了。课上抓了朗读训练,却涉嫌不重视语言文字训练;抓重点词语品读理解,却抱怨丢了语文教学的“根”----朗读;放手让学生主动学习,以学定教,难逃弱化教师主导作用的指责…….等等。对语文课赋予太多的外壳,开掘得太远,增容得太多,使语文教学变“胖”了,弄得学生头晕目眩,语文味变少了。语文课堂不正像郑板桥画竹一样必须“冗沉削尽留清瘦”;语文教学要减“胖”;要返璞归真;要简简单单地教,上出地地道道的“语文味”吗?
一、删繁就简一枝花----净化课堂目标
在实施新课程标准的过程中,要完成语文任务,语文课必须把工具性与人文性紧密地结合起来,仍然需要有“语文味儿”。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净化课堂目标。有人问一位著名的雕塑家:“你是怎样把石头雕成人像的?”雕塑家答道:“把石头上不是人像的地方去掉。”同样的道理,语文课尽可能的把不是语文或不具有“语文味儿”甚至是语文但不是重点的东西清除出语文课堂,“删繁就简一树花”,达到课堂目标最优化。
首先,根据不同类型课文,简化目标,抓住关键,训练重点。如教学《荷花》一课,文质兼美,文中的优美词句需要理解,但文章中有的意境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如果词句过细咬嚼,那就如同将一朵含苞欲放、充满活力的“荷花”,一片一片摘下,最终弄得瓣离花碎,留下遗憾。课上要做的是将更多的功夫花在朗读上,通过品读、评读、个性化朗读等方式,靠读感悟文章的美,借读领悟语言的魅力,达到读懂“荷花”,嗅出“花香”。
其次,根据年龄特点,扎实训练年段培养目标。同样是课文的学习,不同年段的课堂教学方式、训练侧重点大不相同。低年级学文重在鼓励美读课文,少些零碎评价与分析;中年级学文重在读通读懂课文,初步领略语言文字的魅力;而高年级学文不但要读懂学会文章,而且能初步感悟语文博大的内涵和丰富的美感,以实现“举一反三”、厚积薄发。
我们应该追崇的是崔峦先生说的:“我们欣赏并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求发展,扎扎实实求发展,回归常态的语文教学。”
二、“读”占鏊头,课堂香溢着浓浓的 “语文味”
“读是阅读教学永恒的主题,无论何时何地,无论语文教学改到什么程度,放弃了读,就等于放弃了一切。”文本背后蕴涵着是海洋,是天空,是丰富的精神家园,要理解它,感悟它,唯一有效的方法就是“读”。教师始终要把自己定位为构建精神家园的设计者与拾贝人,通过“读”,源源不断地往孩子们的精神家园输送养料,为塑造他们的精彩人生添彩抹绿。
1、把卧着的文本读“活”。如《山雨》一文教学,文章着重用细腻的语言绘声绘色地描写了山雨的声音,把山雨中的树叶、绿草、岩石写成奇妙无比的琴键,把飘飘洒洒的雨丝比成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在雨中,这些灵巧的手指弹奏出一首一首优雅的小曲。这是多么美妙的意境啊!
读到这里,应启发学生仔细品味:在山雨中,每一块岩石,每一片树叶,每一棵绿草,都是琴键,每一丝雨丝都是弹琴的手指,那么能弹奏出多少美妙动听的声音呢?
“雨丝打在岩石上,那是钢琴发出的声音——丁冬、丁冬”;
“雨丝打在树叶上,那是小喇叭发出的声音——哗啦、哗啦”;
“雨丝打在绿草上,那是小提琴发出的声音——沙沙、沙沙”。
“是的,这么多的乐器在一起演奏,一定会奏出悠扬而婉转的交响乐。假如你就是这交响乐队的一员,有浑厚的大提琴,有清脆的小喇叭,有悠扬的铜笛,有婉转的小提琴,这么庞大的乐队,在一起演奏,那声音一定很美妙!我们来试试好吗?”
同学们兴致盎然,动了真情模拟似地读了起来。那声音的确好听,真像一支庞大的乐队在演奏一曲交响乐——山雨的丁冬、丁冬;山雨的哗啦、哗啦;山雨的沙沙、沙沙……整节课教学没有多余的辅助手段,教学环节简简单单,但课上却是书声琅琅,书香味浓浓。那静静的“山雨”随声而飘,润物无声。
2、把复杂的文本读简单,让学生学得轻松。“大道至简”,智者常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庸者把简单问题复杂化。如文言文《两小儿辩日》,我始终简简单单地把“读”作为教学的核心与灵魂,把“读”当作文言文学习的目标,也当作学习的手段。文言文是汉语言的瑰宝,是独特的民族文化。它特有的语言结构令人费思量,更何况小学生。在指导朗读中,我引导学生找自己的感觉读,自由诵读,效仿古人摇头晃脑地吟诵。学生不仅读懂了“孰为汝多知乎?”的意思,而且在读中对两小儿及孔子的人物特征有了自己的表象,对文本有了个性的见解,课上“花”开的声音不绝于耳。
三、“语文教学是美丽的经营,需要你的万般情思”
语文教学之所以具有激动人心的魅力,主要在于它自身溶入了丰富多彩的情感。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如果教师不能开启学生的情感之门,使之与教师、与文本、与作者之情产生情感“共鸣”,那么,这教学活动便是干瘪空洞,枯燥无味的躯壳。教师讲课冷冰冰,似三九天之冰雪;象机器人一样虽有声而无情,虽有行而无内涵。这无激情的教学,必然得不到有激情的听课。这样的教学活动,台上台下死水一潭,教学效果必然不尽人意。
教师是教与学活动的煽情人,要处处激活学生的喜、怒、哀、乐,荡起学生心中的涟漪。如在《鸟的天堂》教学中,我主要通过指导品读优美语句,达到理解大榕树旺盛生命力和大自然的神奇。文中“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一句,每次读我都感觉眼前一亮,仿佛那片片绿叶像精灵般在跳动,愈读之愈爱之。我就把这种感受告诉学生:
师:“同学们!老师每次读到这一句时,仿佛那片片绿叶,已不是绿叶,那是一个个精灵!”(语调激扬)
生(高举小手兴奋喊):“老师,我也有同感。”
师(惊讶且兴奋):“太棒了,我找到自己了,一起读读如何?”
(师生合作激情朗读)
众生(鼓掌喝彩):“太美了,太美了,!我们也要读……”
师:“来吧,可爱的精灵们!”
(全班齐读,课堂气氛异常火爆)
因为教师的煽情,这节课:书声琅琅,高潮迭起,学生小脸通红。我乡“小脸通红”,说明孩子兴奋了,情绪被调起来了。“小眼发光”说明孩子的智慧之门开启了,学生的智慧火花
被我点燃了。“小手常举,小嘴常开”说明学生全身心地参与了学习的过程,不断表达他的所思、所疑、所乐、所获。教师的激情撩拨着学生的心弦。
“画到生时是熟时”,说得多好啊!画画是这样,课程改革何尝不是这样?当我们感到“不会教”的时侯,千万不要畏葸不前,灰心丧气,应像郑板桥先生那样“日间挥写夜间思”,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简简单单上,一定会上出地地道道“语文味”!作为一名教师,你首先要有基本的师德,热爱自己的学生,还得熟悉教育学、心理学等。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在具备上述条件的基础上,你还得熟悉语文教法,对文学、历史、书画等也要懂得一二。楼上太专业了!我只知道:课前备好课,课上多和学生交流,课后多辅导,多问问学生接受的情况.
第五篇:看《让生命充满爱》有感
看《让生命充满爱》有感
祁晓萌
今天,我们观看了《让生命充满爱之爱祖国》,邹叔叔讲了好几个故事,都催人泪下。其中让我最感动的是一位运动员的故事。
在1968年墨西哥奥运会,一个非洲的小国——坦桑尼亚的马拉松队员引起了大家的注意。枪声一响,这位运动员飞奔起来,把其他人远远地甩在了后面。不幸的是,他因体力不济而晕倒在地。人们刚想把他扶起来带出场外。他推开了那些手说:“祖国把我从很远的地方,不是让我开始比赛,而是让我完成比赛。”说完他拖着一条受伤的腿,走向终点。第一、二、三名已到达终点,其他队员也已跑完全程,可观众还没有离开。一个小时,二个小时,那位运动员终于到了。他扑向终点,朝祖国的方向喊道:“祖国,妈妈,我到终点了。”
当时,我听了邹叔叔说这句话时,同学们鼓起了掌,而我则黯然泪下。这位运动员的爱国不仅在语言上,还在行动上。我们中国人也是,如:徐悲鸿、屈原、岳飞等。自从钓鱼岛事件爆发后,中国人民举行了游行、写抗议书、保卫钓鱼岛的歌等,大街小巷、汽车上都挂满了国旗。在学校里也掀起了爱国潮。中国为保卫钓鱼岛,首次启用航空母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使祖国更强大。
祖国的未来将由我们创造,祖国的蓝图将由我们描绘,祖国的和平将由我们维护。让生命充满爱,充满对祖国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