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育信息技术论文
浅谈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科技的飞速发展,已经影响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与此同时,相关的信息技术也正在逐步深入课堂,清晰、便捷、高效是它的代名词,不仅方便了教师教育教学,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更丰富的学习空间。但在运用新技术的同时,要坚持以人为本,不能搞表面文章,不能盲目追求所谓的“先进”,要坚信信息技术是为了更好的促进教育教学的发展,促进教师、促进学生的发展。高效、生动的课堂是师生共同期许的,通过信息技术的切实应用,为学生,为教师,为课堂,为学校,为教育实现质的飞跃。关键词:信息技术、整体性、高效
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也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教育。课堂教学从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到现在的多媒体技术在课堂的深入应用,使得课堂变得丰富、高效、生动。教育的深化改革是大势所趋,也是势在必行,那么课堂教育观念的转变,是做好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首要任务之一。目前的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课堂有着丰富的图片,声音,突破时空的限制,使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变得更加快捷方便,同时学生也有了更丰富的视听享受,也使得课堂教学更高效,但是如何更深入应用现代技术,而不是为了噱头去做表面浅显的文章,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们需要面临和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还需要不断学习,不断实践摸索,以达到更高层次的真正的信息技术的融合应用和创新。未来教育,信息化是重点之一,如何更好地将信息技术融入到教学实践中,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关键在人,这个人不单单是指教师,更为重要的是学习的主体—学生。那么我们在深化应用,融合创新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三点,一是树立全面的融合观,保整有效性,效率性。二是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观,保证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三是正确处理技术与教学的关系,不能为了使用信息技术而使用,要保证课堂的实用性,而非“一肚子花花肠子”噱头十足。那么就失去了信息技术融合教育,融合课堂真正的意义。
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我们的教学手段较之前的单纯粉笔、黑板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而教师在目前教学中运用最多的是运用讲台前面的电脑把电脑课件投影到大屏幕上,教师因为要控制课件,所以无法离开讲台,那么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师走下讲台与学生沟通交流的次数。最明显的例子来说,比如教师不能更及时地在不影响其他学生的情况下,提醒那些开小差的学生,如果要制止或者提醒,教师势必要停下授课走到学生身边或者在讲台上进行语言制止,无论是那种方式,都会打断课堂的整体性。那么教师和学生人手一机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类似的问题,教师可以随时解放双脚,走到学生中去,在不影响其他学生的情况下,完成对注意力不集中学生的提醒。又比如在课堂中,一些纸质的作业想要及时清晰的展示给全班同学,是教师比较头疼的一件事,虽然有实物投影仪,但是频繁的切换以及画面的不清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课堂高效的进行,而教师可以用平板电脑直接对学生作业拍照、视频,实时性的展示在投影仪以及每个学生的电脑之上,学生可以面对清晰的画质展开更好的交流和学习。对于一名美术老师老师来说,这样的课堂是我所期许的,这样无论在教室的哪个位置,无论离讲台距离有多少,每一位学生都可以更清晰的观察我所准备的精美图片,及时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在学生完成课堂作业的过程中,我也可以进行实时性的记录作业绘画过程中的优缺点,同时实时性的反馈到每个学生手中。
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普遍应用,除了更好的促进与基础学科的深度融合,加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实时性,更重要的是对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以及课堂课后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尤其是为学生的学习和多元素的发展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学习环境,使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目前正在大力推广的平板电脑进课堂,就是信息技术在课堂更加深入,更加新颖方式的应用。屏幕将成为人们工作,学习,生活的重要媒介,而图像则成为基本的表达方式。简单来说,信息化的教学能较好促进学生学习的时间以及地点的自由、高效、细微的应用。学生学习时间和空间得到延伸。学生在平时排队等待过程中,可实时解决课堂作业,或者完成小练习,学习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教室里。同时,答案正确与否以及错误率会清晰及时反馈到老师手中,这样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以及学生课堂掌握情况,教师都能及时、准确收到真实的教学反馈信息,这些反馈信息也具有客观性和修正导向性,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教师堆积如山,重复批改纸质作业从而过度疲劳的极大改善,更为重要的是教师也可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这样可以保证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教师可以通过这样互动交流以及及时反馈,掌握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进程以及状态,可以以此制定出更为详细的个性化学习建议,从而实现个性化教学。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平板电脑的应用可以更好的实现分层教学和分层辅导。每个学生有不同的学习基础和能力,自然他们对知识的掌握也有快有慢,这就特别需要教师分层教学,分层辅导,但同时即使教师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也往往不如人意,随着信息化技术的深入应用,分层教学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得到完善。作业可以根据难易程度进行分级,针对不同能力的学生安排不同层次的作业,学生在完成答题后,系统及时对学生回答情况进行分析,教师依据进行实时反馈和辅导,这样能更好做到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另一个方面,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互动性和参与性也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就目前的多媒体应用来说,课堂上需要学生参与或者配合的时候,不可能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到黑板前面演示,人少就限制了参与的范围也不能代表大部分学生,人多的话就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这对于一节40分钟的高效课堂来说是不允许的,但是教师学生人手一机,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性达到百分之百,同时学生参与课堂情况及时反馈到老师手中,从而让老师最快最新掌握学生动态以及及时调整教学,打造高效课堂。
但同时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就是在平板电脑普及的同时,也要注意因此带来的弊端,可能此时不需要平板教学,学生还会时不时摸摸看看屏幕,不及时跟上老师的思维,会影响整体教学进度,这是平板应用在课堂中教师必须注意的问题,需要教师及时的引导和教育。
另外教育APP以及平板电脑的创新应用,也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方便教师的教育教学,在最初的备课时就有明显的体现,教师可以从中下载以及收藏海量的教学素材,同时也可以上传自己认为有价值的学习素材,方便其他老师查阅,实现资源共享,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总之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入融合应用还需要我们用大量实践去摸索,但是未来教育的信息化势在必行,我们既不能墨守成规,也不能“海纳百川”。应该以敞开胸怀拥抱的态度,同时审查的眼光,在实践中更好的把信息技术真正深化应用、融合创新到实处,让其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对教育教学带来的益处。
第二篇:教育教学论文-信息技术
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探索
将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加以有机整合,近年来国内已有许多地区、许多单位在不同的学科领域进行试验性探索,并已在不同程度上取得效果,其中有些效果还相当突出,很令人鼓舞。这里仅举两个试验时间较长、影响较大的教改试验研究项目为例,用以说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仅是信息技术教育深入发展的需要;而且也确实有显著的效果。这两个项目,一个是语文“四结合”教学改革试验研究项目,另一个是运用“几何画板”革新数理化教学(特别是数学教学)的试验研究项目。下面就对这两个项目作一简要的介绍。
一、语文“四结合”教学改革试验研究
《语文“四结合”教学改革试验研究》是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的重点科研项目,该项目是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为手段,运用先进的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探讨深化基础教育改革的途径,把语文教育与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融为一体,在小学阶段要求做到“识字教学、阅读理解、作文训练、电脑运用”四结合;中学阶段则要求作到“词语教学、阅读理解、作文训练、电脑运用”四结合。其主要目标是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创建一种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结构(以下简称为主导——主体结构)。在此基础上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全面改革。该项目自1994年2月由原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批准立项以来,先后分批在全国许多地区进行试验研究。由第一批只有7个城市的13所试验小学,发展到现在已覆盖全国22个省市共600多所试验学校,而且发展势头有增无减。如今,试验范围已从小学扩大到初中和高中。其影响已扩展至香港、台湾和新加坡等华人区。目前“四结合”试验研究已取得较明显效果,不论在识字、阅读还是在作文教学方面都有了一定的突破,不仅促进了语文教学结构的改革,较大幅度地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而且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获得了一定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与能力。按这种结构进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识字教学软件,演示生字的笔画、笔顺、汉字部件、间架结构、正确读音和汉字编码(发挥主导作用)。同时让学生“说”、“写”、“打”,使学生的眼、耳、口、手等多种感官同时接受刺激,手脑并用,自始至
终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从而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通过人机交互、立即反馈学生还可以自我发现自己对汉字音、形方面的错误认识,从而有助于主动建构关于汉字知识的意义(体现主体作用)。加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非常注意及时纠正学生在读音及字义等方面的常见错误(发挥主导作用),所以能加深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效果十分显著。
在传统教学中,阅读理解课的教学目标一般是通过“预习、重点字词讲解、默读、朗读、查字典、小组讨论和总结”等环节来达到。其中主要教学环节是默读、朗读和讲解。在传统的教学活动进程结构中由于班级集体授课和每节课时间的限制,在一堂课上老师只能结合课文的重点字词进行讲解并就课文进行示范朗读,实际能让学生自己默读和朗读的机会很少。要完成阅读理解课的教学目标,关键是要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进行默读和朗读,即全身心参与阅读过程。显然,在传统的教学活动进程结构中,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这是难以做到的(只有少数优秀学生才能达到)。有计算机特别是多媒体计算机作为教学媒体,就可以通过编制大量与当前课文紧密配合的课外阅读课件(通常称之为“同步阅读课件”)来解决这个问题。当老师讲解完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后,除了让学生默读和朗读课文以外,还可让学生从计算机中选择若干同步阅读课件来进行学习。这类课件不仅能提供适合学生理解水平的、既有趣味性又符合教学要求的阅读材料,还可通过改变显示时间的长短和适当的提问与测验来检查学生的阅读速度和对阅读内容的理解程度。由于多媒体教学软件具有超文本结构,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若遇到难以理解的字词,可以通过“热键”方式随时在计算机上查询,省去传统教学中的“查字典”环节。这种自主、交互的阅读学习方式,从内容的选择到效果的检查都可以按照个别化方式进行,因此既可以大大增加全班每一位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又可以充分发挥每位学生自己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同时还大大减轻了老师的教学负担。在此基础上,还可在计算机系统上进行全班性的阅读速度和阅读理解能力的竞赛(在给定时间内让全班学生阅读同一篇课外读物并由计算机评分),通过寓教于乐,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上述阅读教学进程结构,可用“预习—重点字词讲解—课文默读与朗读—利用课件阅读—阅读竞赛(包括阅读速度与理解
能力两方面的竞赛)—师生共同总结”等六个教学环节来概括。其中除第2、6两个环节主要由教师起主导作用,其余环节(包括第6环节)均可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这种阅读教学进程结构的优点是,通过自主选择阅读内容和自我测验的方式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另外由于增加了阅读量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二、运用“几何画板”革新数学教学的试验研究
“几何画板”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和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于1995年联合从美国引进的工具平台类优秀教学软件。该软件功能强大,能方便地用动态方式表现对象之间的关系,教师利用该工具平台既可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编制与开发课件,又可便于学生进行主动探索。自1996年“中心”推出几何画板的汉化版以来,很快受到数学教师的欢迎,经过“中心”近几年举办多期有关几何画板的应用培训班及部分学校的积极试验,目前运用几何画板进行数学教学革新的思想已开始为教师们所接受,并已逐渐在全国不少中学的教学中应用和推广(有些学校不仅在数学教学中运用,而且在物理和化学教学中也在积极试用)。
由于几何画板既能创设情境又能让学生主动参与,所以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抽象、枯燥的数学概念变得直观、形象,使学生从害怕、厌恶数学变成对数学喜爱并乐意学数学。让学生通过做“数学实验”去主动发现、主动探索,不仅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数学运算能力得到较好的训练,而且还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直觉思维。为了了解如何运用几何画板来创建新型的数学方面的教学进程结构,我们来看下面两个例子。北京知春里中学杜利平老师对“轴对称”概念的讲授是这样进行的:杜老师先利用几何画板制作了一只会飞的花蝴蝶,这只蝴蝶刚一“飞”上屏幕,立刻就吸引了全体同学的注意,一些平时不爱上数学课的学生这时也活跃起来。同学们根据蝴蝶的两只翅膀在运动中不断重合的现象很快就理解了“轴对称”的定义,并受此现象的启发还能举出不少轴对称的其他实例。这时再在屏幕上显示出成轴对称的两个三角形,并利用几何画板的动画和隐藏功能,时而让两个对称的三角形动起来,使之出现不同情况的对称图形(例如图形在对称轴两侧、两图形交叉
或是对称点在轴上等);时而隐去或显示一些线段及延长线。在这种形象化的情境教学中,学生们一点不觉得枯燥,相反在老师的指导和启发下他们始终兴趣盎然地在认真观察、主动思考,并逐一找出了对称点与对称轴之间、对称线段与对称轴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学生们很自然地就发现了轴对称的三个基本性质并理解了相应的定理,从而实现了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几何画板可以为做“数学实验”提供理想的环境。用画板几分钟就能实现动画效果,还能动态测量线段的长度和角的大小,通过拖动鼠标可轻而易举地改变图形的形状,因此完全可以利用画板让学生作数学实验。这样,就可用新型教学结构取代主要靠教师讲授、板书的灌输式教学结构。由于教学过程主要是让学生自己做实验,所以教师在备课时考虑的主要不是讲什么、怎样讲,而是如何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如何指导学生做实验,如何组织学生进行协作学习和交流„„。这样,教师就要由课堂的主宰、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习情境的创设者、学生实验过程的指导者和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在以往的数学教学中,往往只强调“定理证明”这一个教学环节(逻辑思维过程),而不太考虑学生们直接的感性经验和直觉思维,致使学生难以理解几何的概念与几何的逻辑。几何画板则可以帮助学生从动态中去观察、探索和发现对象之间的数量变化关系与空间结构关系,因而能充当数学实验中的有效工具,使学生通过计算机从“听数学”转变为“做数学”。例如,为了让学生较深刻地理解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可以让学生利用几何画板做一次这样的数学实验:在该实验中,学生可通过任意改变线段的长短和通过鼠标拖动端点来观察两个三角形的形态变化,学生从中可以直观而自然地概括出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公理,并不需要由教师像传统教学中那样作滔滔不绝的讲解,而学生对该定理的理解与掌握反而比传统教学要深刻得多。通过上面两个例子可以清楚地看到,基于几何画板的教学活动进程完全遵循一种新型教学结构,其特点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或在教师所创设情境的帮助下,由学生主动进行探索式、发现式学习,也就是既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主导——主体结构”。大量的数学教学实践证明,这种结构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结构相比,不论是教学的质量还是效率都有显著的提高,这充分体现了新型教
学结构的优越性。由于这种结构的实施离不开几何画板(一种计算机软件工具),所以这等于是实践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有效性所作出的有力证明,换句话说,实践表明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进程的有机结合对于教学的深化改革确实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第三篇:浅谈信息技术与教育创新论文
谈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及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汀泗桥镇花纹小学 刘昌汶
[摘 要] 创新是时代的要求,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教育需要渗透到各科教学中,特别是与信息技术的有机整合。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将声音、光色、图像、动画等融为一体,并通过数字成像展现出来,具有信息容量大而丰富、使用便捷、趣味性强、跳跃性大、更新快等的特点,被广泛用于所有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如何使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发挥它应有的作用等问题,已成为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要不断深入研究与探索的课题。信息技术的介入,打破了时空的限制,给学生以畅想的空间,插上想象的翅膀。
[关键词] 信息技术 学科教学
整合教育创新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素质教育和教育信息化要求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课程逐步成为小学的一门独立的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学科。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教育任务和教学目标提出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努力创造条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新世纪,创新已成为时代的要求,所谓创新就是在原有基础上给予革新,或是创造出以前所不曾出现过的。创新教育需要渗透到各科教学中,与信息技术有机整合,让信息技术为学科教学服务,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皮亚杰曾经提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造就有能力做新事的新人,而非简单重复已做过的事情。可见,好的教育应该培养造就出大批创新人才。创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培养未来公
民的创新品质,提高整个民族的创新能力,都离不开教育,离不开广大教师创造性地工作,广大学生创造性地学习。
如何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整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观念,培养创新思维。在教学中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教师教育观念的进一步转变,素质教育的实施,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都得到了极大的尊重,由于学生积极参与,每个学生的创造性都受到了重视,教师的权威将不再建立在学生的被动接受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教师借助学生积极参与以促进充分发展的能力之上。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不单是上好一节课,而是怎样充分应用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把比知识更重要的方法交给学生,发展学生的聪明才智,开拓学生思维来获取新的知识。首先要从“教”这一环节入手,提高教师素质,不断更新教学观念,用科学的方法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良好求知欲望;其次要从“学”这一环节入手,从学的角度出发,用学生的眼光探究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真正作到“想学生之所想”。例如:在学校信息技术课时相对较少的情况下,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实行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其实这是一种错误教学方法,多数学生并不理解命令及部分内容,只是记住了命令格式及相关内容,没有教会学生如何去操作计算机,如何去学习知识,面对计算机,还是不会操作。我觉得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利用计算机优势,综合利用多种教学模式和方法,以利于学生理解吸收角度出发,发挥
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想象力,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操作机会,这样才能提高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效率。在新课程下的师生关系里,教师更应改变传统的观念和角色,利用现代化的计算机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从而起组织、引导、控制以及解答作用,改变“一言堂”、“满堂灌”的弊病,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这样就容易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对其它学科的学习起协调、促进作用,为未来的高层次创造活动打下良好的坚实基础。
二、激发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兴趣是创造性思维的先导,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主动地、积极地、执着地去探索。学生学习,要有正确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样学习才会有主动性和积极性,只有产生了兴趣,才会有动机,这样思维活动得以启动运行,获得信息,检验信息,使自己的知识水平由量变到质变,才能结出丰硕的成果。
三、结合教材,培养创新能力 计算机课程具有灵活性、实践性、综合设计性较强的课程,在教学中,我结合教材,结合生活实际,大胆进行教学设计,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1.创设条件,调动积极性 只有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时,他们才能自由思考,才有可能进行积极创造,他们的创造能力才有可能得到培养。因此调动学生的创造积极性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先决条件,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首先必须对学生充满信心,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学好,都有创造才能。在教学中教师应启发学生独立提出问题、分析问
题和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把自己置身于学生之中,与他们一起参与各种教学活动。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生的创造积极性,形成开放型的课堂,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铺平道路。例如:在学习幻灯片制作的时候,我首先出示自己预先做好的幻灯片,里面包括动画、图片、声音、电影等多种媒体,使学生在观看是就产生一中好奇的心理,这样再通过教师的导入问学生想不想学的时候,学生自然随着好奇心的驱动,认真仔细的听完每一个制作的步骤,这样既完成了教学目标,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2.设置情境,激发想象力 想象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能力,是创新思维的前提,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教师可根据信息技术自身的特点,设计一些新颖巧妙、联系性强的内容,让学生充分想象,大胆讨论,活跃思维,从而培养他们创新思维的能力。
信息技术的运用为培养创新人才营造了理想的环境,为构建中小学创新教育体系提出了新的课题、新的思路。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合理的启发、诱导学生,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最终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信息技术教育是要培养学生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我们应根据这门课的特点,通过各种适当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获得适应信息社会需要的创新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信息技术这片沃土里得到培养和提高。
实施建立符合本校教学特色的“小学数字化教学模式”的研究实施步骤应从两大方面入手:
1、培养学生数字化的学;
2、培养教师数字化的教。
教学实践表现,改善学生现有的学习状态,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创设出一个宽松的环境,形成一种多向交流的学习氛围,新颖的内容和正确的策略,才能卓有成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进而培养创新能力。所以,信息技术教育是要培养学生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我们应根据这门课的特点,通过各种适当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获得适应信息社会需要的创新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信息技术这片沃土里得到培养和提高。
参考文献:
(1)吴克庚 ,周丹丹.教育生态学[J].中国电大教育.1992.(12);(2)陈至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在中小学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的报告(节选)[J].管理信息系统.2000.(12);(3)苗逢春.我国未来5年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系统推进和实施关键[J].中国电化教育.2003.(09);
(4)柳海民主编.现代教育理论进展[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5)郝志军.教学理论的实践品格[D].西北师范大学.2001;
(6)李玉斌.小学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1
第四篇:教育信息技术论文(一等奖)
浅谈信息技术对语文教学的重大影响
内容摘要: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还不成熟,还有很多有待开发的空间,所以,在使用过程中的不足之处是显而易见的。但是,现代信息技术带给我们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效果也是有目共睹的。这是一个趋势,更是一个时代的潮流。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相比于传统教学的优势,会越来越明显。我们也会看到信息技术不仅在语文教学,在其他科目的教学中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关键字:信息技术 教学方式 优势 效果
在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的21世纪,信息技术对人们的生活工作方式,甚至是思维方式都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在这样的一个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在无形之中对教育教学产生着变革。教育部在《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的通知》中提出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那么,如何让现代信息技术与各个学科的教学进行有机的整合,成为了全国各中小学校亟需攻破的难题。当然,信息技术对现代方式的教学的促进作用是毋庸置疑的,这也是传统教学所不能比拟的地方。现如今,我们开始推行了新课改。“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意义的教育思想与教学观念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就是得益于信息技术。所以,信息技术对新世纪中的教育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成为了我们今后教育教学的方向。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巧妙运用成为我思考的方向。信息技术对新课改当中的语文教学,对提高教学效率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现代信息技术下的语文教学相比于传统教学法有着明显的优势。
1、现代信息技术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语文教学是以老师为中心,以老师为主导。老师“表演”得好差是课堂效果的最直接的因素。学生是一个被忽视了内心感受与兴趣爱好的被动接受者。尤其是一些较年长的语文教师,他们深受以往“填鸭式”教学方式的影响,在其教学过程中,没能充分注意到孩子的理解能力和主观思维。针对这一情况,新课改本着以人为本的目标,还课堂给学生,充分发挥着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那么如何才能打破传统的语文教学,还课堂给学生呢?
现代信息技术的介入给了老师们众多的选择。《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心学生的个体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那么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给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活泼的教学情境,在这种教学情境的催动下,学生的丰富想象力和精神愉悦感动大大的提高,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时候也就促使学生能主动的参与课堂。
《走进大自然》这篇课文的教学就是一个非常典型性的案例。课前导入的这
个环节非常重要,因为这个时候,学生的注意力不够集中,对书本的内容理解还不透彻。此时,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们闭上双眼,认真聆听一段班得瑞的轻音乐。接下来,睁开双眼,看到的是我课件中美丽的自然风光,同学们一个个都张大嘴巴发出“哇”的惊叹声。如此美丽的自然风景深深地吸引了学生的眼球。于是,学生个个激情饱满,投入到课堂中来。
2、现代信息技术可优化教学方式。
教师就像导演一样,如何展现、传授你的知识值得去思考。在传统的教学当中,除了一味的灌输和讲解没有其他更好的方式。语文教学当中,有很多内容是非常抽象的,仅凭老师的三寸不烂之舌,是难以让学生体会其中的内涵与魅力。现代信息技术就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难题。当然,老师的讲解是不可否认的,只是在老师讲解的基础上,很多内容通过信息技术可以达到一个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象的效果。很多在课本中的抽象的、概括性强的文字或者是符号就能够通过信息技术转化为具体的、形象可感的东西。让学生与这些难以理解的抽象事物,抽象内容来了个亲密接触。
在小学四年级的《小巷人家》中有段这样的描写“柔橹一声,小舟咿呀,在河埠边欣赏往来的小舟,别有一番情趣。环洞桥的倒影,宛如半弯明月,隔岸人相唤,水巷小桥通,构成了恬静明洁、千变万化的水乡景色。水巷人家的河埠头,用几根石条构成,有踏步伸向水中。从河岸边墙角下,偶然长出几株垂杨,微风吹来,细长的枝条拨动着水中的倒影,水面显得更清灵了。”这段文字写得非常美,但是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抽象思维能力以及表达能力有限,他们无法真正体会其中的美感。让同学简单概括内容的时候,他们无法表达。于是,我给学生展示了一个画家根据文字将文中内容画成一副图画的过程。最后,一副美丽动人的小巷人家图就展现在大家面前。在此的促进之下就有学生很好的概括了其中的内容“写小巷的弯曲多变,庭院的玲珑可爱,小舟的往来穿梭,河埠头的清灵幽静,描绘出了江南水乡特有的小巷人家的诗情画意。”
3、现代信息技术为老师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手段,大大提高了教学技能。
教师最为关注的事情莫过于自己业务能力水平的提高,自己的教学是否达到了应有的效果。在传统的语文教学当中,老师的教学方式想对比较单一。不管是形式、内容还是方法技巧都较为狭窄。而信息技术,给了老师们一个很好的平台。教师可以通过有效利用信息技术资源提高教学水平,进一步改变教师的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和观念,从而树立正确的、科学的课程观和教学观。
在新课改的促使下,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老师从传统的传授者变成了学生的帮助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学生也从被动的接受者变成了主动的享受者。这种转变在很大程度上得意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推动,让教师转变传统观念的同时,也改变的传统的教学模式。
《只有一个地球》这节课让我印象非常深刻。若是在很多年前来讲解这篇课文,只能依靠书本,依靠老师的讲解来获取知识。但是,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我广泛地搜索了地球上的人文地理,全球气候变暖等地球知识,制作成课件在课堂中展示给学生。如此,学生不尽兴趣盎然,还大大拓展了他们的知识面,对课文产生更为深刻的印象。
二、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几大问题。
不可否认的是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教育的变革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信息技术的运用大大拓宽了老师以及学生的知识面,给教学工作留下了广阔的空间,优化了教学过程。但是,在实际的操作当中,现代信息技术并不像人们所预料的那么
理想,在平时的使用过程当中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
首先,许多老师不会使用,或者说不能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较为年长的老教师。在日新月异的今天,信息技术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果教师对信息技术不能熟练掌握的话,这会大大制约教师的教学水平,更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影响到课堂的教学效果。
其次,现代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还未成熟,有些老师在运用上有点盲目。过度和滥用都是目前在语文教学中的一个普遍的现象。部分老师过于依靠ppt,没有课件就无法上课,从而丢失教师本该有的能力。许多老师只是让课件起到一个展示的作用,而且将过多的内容,大量的材料都集中于课件当中。在这样的情况下,又必须在一节课之内完成应该要完成的教学内容,那该怎么办?许多老师就走马观花式把课件像放录像带一样让同学们过一眼。如此,学生的认可度、参与度不够,更不能很好的接受课件给他们带来的新知识新内容。整个课堂的教学效果就大打折扣了。
第三,现代信息技术下的语文教学的课件比较单一。教师在备课、制作课件的时候,应该要按照本堂课的具体内容,选择恰当的技术手段和变现形式,比如图片、音乐,得看具体的课堂当中是否需要,不能画蛇添足。有时,适当的图片展示,音乐的聆听是可以起到非常好的效果,但有时就不一定了。这些手段的应用,让课堂看似比较活跃,非常热闹,但是最终的效果怎样呢?学生是否真正学到了东西,就不得而知了。
第四,在制作课件的时候不能一味追求技术含量。技术的要求在制作课件时事有必要的,但是不能“钻牛角尖”。许多的课堂中,可以不需要制作如此复杂的动画,甚至不需要动画。但是,有些老师为了追求效果,一味制作非常复杂的Flash动画。这样,既浪费了大量的精力,课文又没有真正备透彻,课堂的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步入新世纪的今天,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还不成熟,还有很多有待开发的空间,所以,在使用过程中的不足之处是显而易见的。但是,现代信息技术带给我们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效果也是有目共睹的。这是一个趋势,更是一个时代的潮流。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相比于传统教学的优势,会越来越明显。我们也会看到信息技术不仅在语文教学,在其他科目的教学中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
2、《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的通知》
3、《现代信息技术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胡运飞 2009-07-02
第五篇:信息技术论文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优化课堂结构
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时,学生都拿着长方形正方形在那里摆弄,要想知道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的特征,从前教师会很费劲的引导学生去测量,有是有误差,弄得老师憋红了脸,学生半信半疑。现在容易了,电脑出示课件,对边对角动起来了,带着动听的声音,标准的平移,重合在了一起,学生既感兴趣,又恍然大悟,也让学生相信自己的实验是正确的,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自信心。
数学家华罗庚说过:“数缺形时少直觉,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隔离分家万事非。”
一、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良好的兴趣就有良好的学习动机。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动会变、形象直观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各种情景,可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的参与,激起强烈的学习欲望,激发兴趣。
如:教学《分数乘法的意义》这一内容时,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了这样的导入:
在爱心宣传月里,小猴子贝贝帮助幼儿园阿姨买桃子,每个小猴子分1/2个,要买多少个桃子啊?贝贝开始算:一个小猴子1/2个,两个小猴子1/2+1/2=1个,三个小猴子1/2+1/2+1/2,四个小猴子1/2+1/2+1/2+1/2,五个小猴子1/2+1/2+1/2+1/2+1/2,六个小猴子……,有20个小猴子呢!贝贝急得满头大汗。画面刚一出现时,立刻就引起了全体同学的注意,就连一些平时不喜欢数学课的学生此时也活跃起来。由此引发了学生的质疑:怎么来帮帮小猴子贝贝呢?让他很快算出买几个桃子呢?可见,问题提得很有价值,学生已不知不觉地进入了学习的角色,探索问题的热情极其高涨,思维也异常活跃,进入了学习的最佳状态。为解决问题,满足自身的心理需求,接下来学生们饶有兴趣地尝试用各种办法来解决20个1/2到底是多少。从学生对问题的提出到探究过程的兴趣激发以及问题的解决,信息技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数学教学,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而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有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在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会遇到新的技术上的问题,需要在数学过程中,帮助他们扫除障碍。这样,会更实际,也更能体现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融合。
如:教授圆面积计算公式时,以往一般是用实验的方法,通过圆割补成近似于长方形的图形推导出来的。但学生对教师的演示实验难以看清,也难以想象出:等分的份数越多,近似的长方形上下两边就越接近于直线段。结果教师只好把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硬塞给学生。推导公式的过程一笔带过。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设计了《圆的面积》教学软件,把教师演示的过程用动画来表现出来。在计算机的演示过程中,注意步步引导、环环推进,逐步抽象概括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使学生不但学到了知识,思维能力也得到进一步提高。
三、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索性的数学学习应是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活动机会,让他们学会自主地获取知识,增长才干。例如,教学《鸡兔同笼》时可以这样安排:
(1)利用课件出示鸡和兔子关在一个笼子里的有趣场景,可是只让学生看到下边乱糟糟的鸡的腿和兔子的腿,激发学生的兴趣,产生问题:都低有几只鸡,几只兔呢?
(2)创设情境:课件出示跑着的鸡和兔,让学生去数一数兔子和鸡的只数,让学生先感性的认识最基本的解决方法。
(3)组织学生讨论要明确的问题。如:一只鸡有几条腿,一只兔有几条腿,鸡和兔一共有几条腿,鸡和兔的腿之间有什么关系?
为学生提供查阅资料、解决问题的相关信息网站,让学生分组进行网络环境下的协作学习。
(4)同组整理数据,交流意见,汇总本次活动的想法及其它问题。
(5)全班同学进行交流和评价。
从整个学习过程可以看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体现,学生搜集、加工、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得到了有效培养,实践能力得到了有效锻炼,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充分体现了课标精神。
四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方式
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将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使得以讲授为主的传统的班级教学发展为班级教学、小组教学(小组媒体教学法、微型教学法)、个别化教学和网络教学(交互式网络教学,远程教育)并举的局面。比如可以让学生在各自的电脑上进行一题多解,独立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同一课的作业设计不同难度的题目让学生自由选择等。利用计算机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难度和不同量的训练,而且可以让学生自我控制练习进度,做到每位同学都达到各自的学习目标,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上得到发挥。
由于丰富的教学素材(案例、动画、课件等)为教师实现特色教学提供可能,因此,实施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将是实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非常重要的手段。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实现以学生为主,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地进行观察、讨论、操作、质疑等探索活动;为学生提供宽松的学习环境,减轻了学生的畏惧心理,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促进他们的主动学习。这正是课程改革所要求的注重学生、注重学习过程的教育思想的体现。
电脑多媒体采用文字、声音、色彩、动画、图形等方式传递信息,将学生的视觉、听觉等都调动起来。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用多媒体组合教学方式,能将传统的教学媒体与现代教学媒体有机地联系起来,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充分发挥各自的教学功能,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