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艺术人生 ——读《傅雷家书》有感
艺术·人生
——读《傅雷家书》有感
当读到“此信写于一九六六年八月十二日,离开凌霄之生日仅两天;离开他们走上不归路,也不过三周左右的时间。这是父亲给儿子的最后一封信”时,我的眼睛湿润了。因为“含冤不白,无法洗刷的日子比坐牢还要难过”,清清白白、干干净净,与人无求、与世无争的傅雷,与夫人朱梅馥携手共赴正义,蹈死不顾。
虽然不是“烽火连三月”的年代,但在那个交通不甚发达的年代,漂洋过海,“家书”也确实“抵万金”。更重要的是,家书中“父母的谆谆教诲”,“呕心沥血、苦心孤诣”的教育思想与理念,给天下父母的感染和启迪,是一笔不可估量的精神财富。
同天下所有的父母一样,傅雷首先关心的也是生活中的小事,注意身体健康,注意劳逸结合,这最平凡的主题和话语,也成了不变的主题和话语,不厌其烦,用傅雷自己的话说就是“说不说由我,听不听在你”。平凡小事,亦是最恒久、最重要的价值。
“树人如树木,若非善加栽培,必难欣欣向荣。”(孟德斯鸠)傅聪能够成为饮誉海外的钢琴大师,与傅雷严谨的教子之风是分不开的,“现在谁都认为你今日的成功是我在你小时候打下的基础”,傅雷如是说。从生活中的一举一动入手。他规定孩子应该怎样说话,怎样行动,做什么吃什么,不能有所逾越。比方每天同桌进餐,他就注重孩子坐得是否端正,手肘靠在桌边的姿势,是否妨碍了同席的人,饭菜咀嚼是否发生丧失礼貌的响声。在1954年8月16日晚的通信中,他纠正傅聪不合西洋礼貌的两个习惯,告诫他到别人家里“围巾与手的位置”,称之为“几桩重要的事”。他说:你要学习的不仅仅在音乐,还要在举动、态度、礼貌各方面吸收别人的长处。这种细节延伸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在1954年9月4日的家书中,傅雷说:“还有一件要紧的小事:信封上的字别太大。把整个封面都占满了”,他细心到信封的书写编排布局;而在1956年 2月29日夜的书信中,他又责怪傅聪写信封不干净,“日常琐事要做的干净,等于弹琴要讲究干净是一样的。我始终认为做人的作风是一样的。„„一切小事要养成干净的习惯。因为无论如何细小不足道的事,都反映出一个人的意识与性情。修改小习惯,就等于修改自己的意识与性情。”对孩子做到了无微不至,仁至义尽,把孩子打造得璞玉浑金,天然所成。宁愿精益求精,一译再译,把自己的文稿修改得体无完肤,可是一经定稿,就不许编者妄自改动一字一句了,傅雷就是把这种严谨的为文之风用在教子上。不要相信“树大自直”的神话,从这些书信中,我们看到的是傅雷为儿子呕心沥血留下的斑斑血痕。
谈孩子感情在很多家庭中可能还是一个禁区,而傅雷没有避讳。在傅聪最初遇到困惑时,作为父亲的傅雷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当务之急是学业,而感情应该放在其次,所以他说,“学问第一,艺术第一,真理第一,爱情第二”;“你目前所能支配的精力与时间,只能贡献给你第一个偶像,还轮不到第二个神明”。正因为如此,傅聪能够把更多的时间投入艺术,在各种比赛中取得更大的成绩。而到了一定的时机,他不再阻止,而是提出自己的指导性意见,在书信中多次谈到感情与理智的关系,其实就是告诫傅聪不要让感情蒙蔽眼睛,爱要理性,“要找永久的伴侣,得多用理智考虑勿被感情蒙蔽”;“感情必须由理智控制”;“找一个双方缺点都能各自认识,各自承认,愿意逐渐改,同时能彼此容忍的伴侣”;“不盲目的爱毕竟更健全更可靠”;“希望热情能永久持续,简直是愚妄;不考虑性情、品德、品格、思想等等,而单单执着于一段美妙的梦境,希望这梦境将来成为现实,那么我警告你,你可能遇到悲剧的!”这种人生关键时刻的指导,的确不可缺少,可以避免你走许多弯路,避免你被现实撞得头破血流。
傅雷是把儿子当成探讨艺术、探讨音乐的对手,所以在书信中谈起对钢琴、对音乐的理解与认识不厌其详,而最让人难忘的是他那种“先做人,后成家”的教育思想。“我始终认为弄学问也好,弄艺术也好,顶要紧是‘人’,要把一个‘人’尽量发展,没成为某某家某某家之前,先要学做人;否则那种某某家无论如何高明也不会对人类有多大贡献。”做人与对人类的贡献联系起来,可见其重要性。“不断提高自己,不仅是学识,而尤其是修养和品德。”傅雷永远是把做人放在第一位的,本末倒置的事却发生在现代人身上,只注重学习成绩,忽略人格修养。1957年3月17日深夜,百忙之中的傅雷又摊开了信纸,开始了他语重心长的教导,“修养是整个的,全面的,不仅在于音乐,特别在于做人——不是狭义的做人,而是包括对世界、对政局的看法与态度”。他希望“道德规范成为生活中唯一的圭臬”;“先为人,次为艺术家,再为音乐家,终为钢琴家”是父亲对儿子不变的教育信条。在异国漂流的日子,傅聪就是这样汲取着来自父亲的丰富的精神养料,踏上自己正当成长的道路。楼适夷说:没有从傅聪身上看到从海外来的那种世纪末的长发蓄须、艳装怪服的颓唐的所谓艺术家的俗不可耐的形象;他的态度非常沉着,服装整齐、朴素,好像二十多年海外岁月和往来周游大半个地球的行旅生涯,并没有使他在身上受到感染。从形象的朴实,见到他精神世界的健壮。他在把自己作为艺术家之前,首先是把大写的“人”做好。艺术与人生完美的结合在一起。
傅雷给傅聪人生指导的哲理性语句在家书中俯拾皆是,他教导他要重精神轻物质,“物质的苦,在知识分子眼中,究竟不比精神的苦那样刻骨铭心;少受些物质烦恼,多一些时间献给艺术和学问”;他说“耐得住寂寞是人生一大武器”。他教导儿子要正确认识自己,“自信太强,不免流于骄傲;看事太轻易,未免幼稚狂妄”; “人的伟大在于帮助别人,受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和集聚更大的力量去帮助别人,而不是盲目的自我扩张”;他给他灌输淡于名利权势,不慕一切虚荣的思想。人不能太任性,“人总得强迫自己,不强迫自己就解决不了问题”。取法乎上仅得乎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人要不断追求进步,“一个人停滞不前才会永远对自己的成绩满意”,但也要注意与完美的关系,“我们一辈子的追求,有史以来多少世代的人的追求,无非是完美,但永远是追求不到的,因为人的理想、幻想,永无止境,所以完美像水中月、镜中花,始终可望而不可即。但能在某一阶段求得总体的‘完整’或是比较的‘完整’。”而这也正是傅雷对自己翻译工作的要求,认真、严肃、一丝不苟,从不满足,我们追求完美,但我们永远走在追求完美的道路上,永远无法企及,追寻的过程就是一切。傅雷不仅给傅聪人生的指导,更给他以鼓励与鞭策。在信中多次谈到人的意志与信念,告诫傅聪在人生的道路上要“坚强”,以过去大师们的艰苦奋斗、克里斯多夫那样的人物为榜样,像莫扎特、贝多芬,“挺起腰来,不随便受环境影响”;“成就的大小、高低,是不在我们掌握之内的,一半靠人力,一半靠天赋,但只要坚强,就不怕失败,不怕挫折,不怕打击——不管是人事上的,生活上的,技术上的,学习上的——打击,从此以后你可以孤军奋斗了。”人生就是闯关的艺术,“闯得过的比闯不过的人多了几分力量,多了一重武装”,这重武装就是对待人生的百折不挠的信念,坚韧不拔的意志。“一个又一个的筋斗栽过去,只要爬的起来,一定会逐渐攀上高峰,超脱在小我之上。”带着这样的人生宝典漂泊在异国的土地上,傅聪有足够的勇气与力量战胜各种各样的魔障与阻力。
接受着一次次的精神洗礼,傅聪不断地完善着自己,不断地超越着自己,不仅登上了世界音乐舞台的巅峰,更是达到了人格的至真,至善,至美。
家书中的教育和价值观对于孩子来说,是不用缴税、而且一辈子用不完的财富;而对于天下的父母来说,更是要思考自己的教育观。我们可能没有傅雷那样深厚的艺术造诣,不能在孩子的学问方面加以指导,但我们应该拥有与孩子真诚交流的勇气,有一种“先做人,后成家;超脱小我,独立思考”的教育理念,让大写的“人”的旗帜高高飘扬!
第二篇:读《傅雷家书》有感
活细节的道理;我也感觉到,这是一位慈祥的父亲对儿子发自内心的叮咛。
尽管我的感情观尚未成熟,但当读到傅聪妈妈朱梅馥女士说的“眼看你一天天的长大成熟,进步,了解的东西一天天的加多,精神领域也一天天的加阔,胸襟也一天天的宽大,感情也一天天的丰满深刻:这不是人生最美满的幸福是什么!这不是最隽永最迷人的诗歌是什么!”我悟出了成长原来才是人生最幸福事情的道理;我也感觉到这样的话语更像是亲密无间的朋友之间促膝谈心式的沟通与鼓励。
如果说父亲傅雷的信是一座厚重的警钟,时刻提醒在他乡独自生活的儿子,那么母亲的信则如一瓶清香的花露水,不断擦拭着在异国求学的儿子心灵的伤口。“孩子,多来信!”这样的话在信中屡见不鲜,无不渗透着父母对孩子的关切,可这薄薄的信件如何能载得动如此厚重的父母之爱?
我想起了我的一个同学的父母。
我这位朋友,她勤奋、朴素、为人真诚、成绩也十分优异。这一切都源自于她平凡而伟大的父母。
她的父母是普通的职员,两人每月工资加起来不过两千元,但正是这样平凡的家庭造就了优秀的她。
她曾悄悄地告诉我:“我的父母都是小学毕业,没有什么文化,所以他们千方百计地让我学习,我每学年都报好几个补习班,费用都在一千多块,差不多是全家人一个月的生活费。为了让我能有更充足的学习时间,父母在学校对面租了一套月租费六百元的房子陪读„„”
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们用他们那春雨般的爱,悄无声息地浸润着我们每一位孩子。春雨汇成大海,在爱的海洋中,我们驾舟前行。无论舟有多大,却如何能载得动舟下的父母之爱。
第三篇:读《傅雷家书》有感
读《傅雷家书》有感
2009102108 蔡绮璇
一个偶然的机会,在图书馆里发现了这本书。那时候,是家书两个字深深地吸引住了我。回忆里都是我曾经写给爸爸妈妈的信,就忍不住细细地读了起来,才发现了这其中的奥妙,原来,这不仅仅是一封家书上。《傅雷家书》,是我国文学艺术翻译家傅雷及夫人1954—1966年间写给孩子傅聪、傅敏等的家信摘编,这本书是一本优秀的青年思想修养读物,是素质教育的经典范本,是充满着父爱的教子名篇。他们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地培养的两个孩子(傅聪—著名钢琴大师、傅敏—英语特级教师)是他们先做人、后成“家”,独立思考,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的成功体现,因此傅雷夫妇也成为是中国父母的典范。而我也深受傅雷夫妇对子女的那份爱的感动。更感动于我的父母给予我的那一份爱。
《傅雷家书》中,蕴含着傅雷夫妇对傅聪与傅敏的苦心孤诣的教导,凝聚着傅雷对祖国、对儿子深厚的爱。在信中,傅雷先生最先提到的也是最强调的,是教导一个年轻人应如何做人、如何对待生活。傅雷先生用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以及自身的人生经验教导儿子待人要谦虚,做事要严谨,礼仪要得体;遇困境不气馁,获大奖不骄傲;要有国家和民族的荣辱感,要有艺术、人格的尊严,做一个“德艺兼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同时,对儿子的生活,傅雷也进行了有益的引导,对日常生活中如何劳逸结合,正确理财,以及如何正确处理恋爱婚姻等问题,都像良师益友一样提出意见和建议。拳拳爱子之心,溢于言表。感言天下有哪个做父亲的不是如此这般地寄希望于儿女并教导子女?我的父亲,一名初中的英语教师,也是如此这般教导着我们,希望我们能做国家需要的人,父亲博大的爱,如此令人感慨万千!
在傅雷写的这些家书中,最让我记得的是在其中一封信中如此写道:“长篇累牍的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gossip(说长道短),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的。第一,我的确把你当做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间接传布给别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钟,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贯穿全部家书的情意,是要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能够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在这么一段话里,我看到了一个父亲唠叨的一面,看到了一个父亲如何给自己的儿子自信。其中的谆谆教导与真情的交流,拉近了儿女跟自己的关系。在彼此间的关系,不仅仅是父母与儿女的关系,也是朋友的关系,也是师生的关系,更是一起奋斗的伙伴。他们并没有看不起孩子的想法,也没有抬高身段来教导儿女,这是多么友爱的一对父母?所以,他们能教出这么优秀的孩子一点也不惊奇。父母与子女间有商有量的感觉,真的很好很舒服,这些家书让我看到了他们这一家子彼此之间的平等与爱意。
一次又一次地读了《傅雷家书》之后,真的不得不为傅雷先生对人生的如此认真和对子女的如此关爱而感动万分。在所有的这些家书中大到事业人生艺术,小到吃饭穿衣花钱,事无巨细,无不关怀备至。他们独特的教育子女的方法,比如说:学艺术的特别是学钢琴的可以从中学习提高技艺的方法,对解放初期至文革这段历史感兴趣的朋友也能从傅雷在子女的教育上也是因材施教的,在对傅聪音乐上的教育上,原先是强调技巧、而后反复要他能真正领悟作品本身,这也就是凡事多从“为什么”的角度思考问题,从而看到事物的本质。傅雷在教育子女中自身的思想经历也在不断的提高,在傅雷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中西二种文化融合的思想。高尚的父母培养出成功的儿女。傅雷夫妇一生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培养的两个孩子,都很有成就。
家书中父母的谆谆教诲,孩子与父母的真诚交流,亲情溢于字里行间,给了我强烈的感染启迪。读了傅雷家书后,我懂得了许多,我更了解父母了.这本书不仅是一本教育书,也是一本可以拉近父母与孩子的一本书,让孩子更了解父母,让父母更了解孩子。读完了这些家书,我心里只有一个冲动----我要马上回家去,跟我的父母好好地吃上那么一餐餐饭,聊上那个几个晚上,玩上那个几天。突然明白了为什么父母不让我走得太远,原来,我的最亲爱的父母,是希望我能常回家看看。傅雷的这些家书,打开了我心里那道门。每个成功的人背后,最伟大的不是什么情人,而是永远对我们不离不弃的父母。
第四篇:读《傅雷家书》有感
家长篇 《傅雷家书》读后感
薛飘然家长
读了《傅雷家书》之后,真为傅雷先生对人生的如此认真和对子女的如此关爱而感动万分。家书中大到事业人生艺术,小到吃饭穿衣花钱,事无巨细,无不关怀备至。印象最深的除了傅雷每信必有的关于音乐的见解和如何做事做人的教导外,最记得的就是他告诉傅聪,进屋脱大衣时要连丝巾一起拿下来,站立着跟长辈说话时,要身体站直两手下垂,以及若把手抄在裤袋里,是很不礼貌的,而把手抄在衣服的口袋里,则更不礼貌。看到这些文字时,我的惊讶甚至大过了我的感动。这是怎样的一个父亲呵!这样的琐事,也要不远万里点点滴滴地写在信中。其间洋溢的仿佛尽是生命爱的乐章。看着这本书,就仿佛傅雷夫妇的音容笑貌都跃然于纸上,就仿佛傅聪的琴声流淌在字里行间。我感到这是博大而精深、感天而动地的一本书。
有人认为书信是最为真切、自然和诚实的文字。因为它的不对外发表,导致了它的随意天然。写下的一切文字都是即时即刻的内心所想,思想到哪里,文字就到哪里。给亲人写信更是如此,半点的防范心理也不必有。所以,读信读到后头实际上读的是人。我想读傅雷家书我们读到的应该就是傅雷吧。“居官不过偶然之事,居家乃是长久之计”。高尚的父母,成功的儿女——傅雷夫妇作为中国父母的典范,一生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培养的两个孩子,都很有成就。家书中父母的谆谆教诲,孩子与父母的真诚交流,亲情溢于字里行间,给了我强烈的感染启迪。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父亲,每一个父亲都爱自己的孩子,可是像傅雷先生那样严格、那样细致、那样富有原则性、倾注那么多心血教育子女的父亲,却是世上不常有、不多见的。
我相信天下的父母心都是一样的,都希望儿女能够有成就,我也是做家长的,虽然对孩子的管教还是很严,但是比起傅雷的耐心和爱心,相差甚远。傅雷的博学多识和极高的个人修养值得我们学习,正是他的言传身教和循循善诱才培养出了杰出的儿子。为了孩子,我们做家长的一定要向傅雷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
《傅雷家书》如山间潺潺清溪,如碧空中舒卷的白云,如海上自由翱翔的海鸥,如无瑕的白璧,如透明的结晶体。感情是那样的纯真,那样的质朴。家书因自然亲切而容易贴近读者心灵,家书因饱含真情而生动感人,每当夜深人静我在翻阅家书的时候,总能在幻觉中隐约听到一缕琴声从书页间传出,那是儿女内心深处的琴,穿越千山万水千年万载的空间和时间,永不停息地在我们心头奏响。
第五篇:读《傅雷家书》有感
读《傅雷家书》有感
六年级六班 刘芳芮
杜甫的《春望》中有这样一句诗: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而《傅雷家书》中,体现出的就是这样一种思想感情.这本书就像它的字面意思一样,是由一封封饱含感情的家书组成的.这本书中,大多数是傅雷夫妇写给远在波兰留学的儿子傅聪的家书.这一封封家书中,体现了一位严厉的父亲和一位慈爱的母亲在表达对儿子的关心的同时,对儿子的教育与建议.整本书的语言非常朴素,表达的感情非常真实,让人读起来没有半点虚假的感觉.在儿子傅聪赴波兰比赛期间,这位教子极严的父亲对儿子尤为关心,用语言表达了对儿子的鼓励,以及希望儿子能够用心去弹琴、坦然接受缺点的希望。父子像朋友一般讨论了许多关于音乐方面的问题,真实的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我们现在与父母离的很近,不会体会到那种浓浓的、甜蜜的思乡之情.记得我7岁时,身在地球的另一端,才深深地感受到离别的伤痛,思想的沉痛之情.这样的情感,非亲身体会,是绝不会明白的.这本书中有许多父亲傅雷对儿子傅聪说的话,而其中有许多含义深刻.譬如有一段话就让我感受颇深: “你提到perfect(完美),其实perfect(完美)根本不存在的,整个人生、世界、宇宙,都谈不上perfect(完美)……所以perfect(完美)像水中月、镜中花,始终可望而不可即.”傅雷在这一段话中道出了一个简单而又复杂的道理:其实人生并没有很的完美,只要你去用心的做了,竭尽全力的做了,你就已经达到了人所能的达到的最高点。
书中的每一封家书,无一不饱含傅雷夫妇对儿子的关怀之情,每一封家书,都写得格外长,稍一估算,也要有几千个字。在家书中,父亲与儿子无一不谈,从对音乐的喜爱,到生活中的琐事,更可以看出这对父子之间的深厚情谊。
读完这本书,就像书中所说的那样:“家书”中所充斥的,是对自由的向往,对真理的追寻。我们在这本书中所感受到的,是一颗纯洁、正直、美好的心灵;而这本书所表现的,便是父与子之间那种浓厚的感情。通过阅读这本书,会使我们加深对艺术欣赏,以及在生活中,在人生中,为人处事的大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