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嘉平公子>看蒲松龄的社会背景与爱情观
從<嘉平公子>看蒲松齡的社會背景與愛情觀
中文一A
961124 洪碧梧
壹、前言:
宋元以來的戲曲小說裡,凡是敘說男歡女愛的故事,大多都遵循著「郎才女貌」的格套。似乎天生麗質、裝飾打扮,永遠是女兒家的事,與男人毫不相干;而「愛美之心,人皆有之」的原則,也成了男兒的專利,姑娘不得染指。這種新鮮奇特的現象也反映在《聊齋》中的愛情故事,以不寫男子容貌為常例。如果是反常的描寫了男子的儀態風姿,那麼男女雙方總免不了好事多磨,甚至反目成仇,不歡而散。不過《聊齋》中也有描寫因女子擇偶時以貌取人,最後落入哭笑不得的尷尬處境的故事,其中以〈嘉平公子〉是一個很好的範例。
貳、對於〈嘉平公子〉的寫作動機:
這學期我修了一門「中國古典短篇小說選讀」的課,在延伸閱讀時看到蒲松齡的《聊齋誌異》讀完後感觸很深。而剛好中文課本也收錄了這本小說中的幾篇故事,歷史課才剛上過中國的封建社會,就是這樣的因緣際會我決定把《聊齋誌異》作為小論文的探討作品。蒲松齡處身於亡國與新朝之間,親見變亂與壓迫,因此依託神鬼與妖怪來描寫人情世態,批評政治,刻畫現實社會的社會,發洩他的苦悶與憤慨,表現出他強烈的正義感。我選擇對〈嘉平公子〉作分析,主要是蒲松齡在《聊齋誌異》中有許多幻化成女子的狐鬼妖怪與書生相遇相戀,但〈嘉平公子〉中的溫姬並不只重外表,在發現嘉平公子的虛有其表之後,留下一句:「何事『可浪』?『花菽生薑』。有婿如此,不如為娼。」如此幽默而諷刺的語句,使我會心一笑並決定以這篇來作為探討的對象。
叁、蒲松齡的生平:
蒲松齡,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生於明崇禎十三年(公元1640年),逝於清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他是清代著名的文學家,在中國乃至世界文學史上享有極高的聲譽。出身小地主小商人家庭,蒲氏為淄川世家,熱衷功名。父親蒲槃,此時家道已漸中落。十八歲中秀才,此後卻屢試不第,遭遇坎坷。他將自己的懷才不遇、窮困潦倒、以及對當時社會矛盾的體察,飽蘸著血淚,傾注筆端,創作了流傳百世的《聊齋志異》。但他的創作成就並不僅限於此,幾乎涉及文學的各個門類,他創作的詩現存1056首、詞119 闋,但曲有包括著名的〈墻頭記〉、〈姑婦詞〉在內的15種70餘萬字。此外蒲松齡還撰寫了〈歷日文〉、〈省身語錄〉等9種雜著,內容涉 及天文、農業、醫藥、教育等各個方面,另有〈閘窘〉等三部戲曲。〈註一〉
康熙九年(1671年),蒲松齡在江蘇省寶應縣為同鄉進士孫蕙做幕僚,後隨往高郵,一年後回家鄉,在一個姓畢的人家做私塾老師,於畢家石隱園綽然堂教學近40年,直到71歲歸家。康熙五十四年病逝,一生頗不得意。從20歲起,蒲松齡開始收集素材,例如鄒濤的《三借廬筆談》記載,蒲松齡作此書時,常設茶煙於道旁,「見行者過,必強與語,搜奇說異,隨人所知」,「偶聞一事,歸而粉飾之」。蒲松齡40歲時完成志怪小說《聊齋志異》,該書共有十二卷,四百九十餘篇。每成篇章,便請同鄉好友王士禎指正。蒲松齡在世時,並未刊刻,僅在同儕間傳鈔,並幾度改易原稿,直至死前仍有增添。
王士禎十分推重蒲松齡,以為奇才,並為《聊齋誌異》題詩:「姑妄言之姑聽之,豆棚瓜架雨如絲。料應厭作人間語,愛聽秋墳鬼唱詩。」王士禎對《聊齋誌異》甚為喜愛,給予極高評價,並為其作評點,甚至以五百兩黃金欲購《聊齋誌異》之手稿而不可得。蒲松齡還為此立下家規:「餘生平惡筆一切遺稿不許閱諸他人。」,手稿由長子世代傳存,八世孫蒲英灝遺失下半部,今存上半部,收藏於遼寧圖書館,是中國古典小說唯一存世的手稿。除此之外,蒲松齡還創作了詩、詞、散文、俚曲等,還有一篇長篇白話小說《醒世姻緣傳》(《醒世姻緣傳》作者西周生,一般以為即《聊齋誌異》作者蒲松齡,但不少學者對此說持異議),後來有專門研究蒲松齡及其作品的學問,名為蒲學。〈註二〉 由上述蒲松齡的生平,可以列出下列幾點: 〈一〉 窮苦一生:
蒲松齡家產微薄,又窮守儒業,以致從老到少,皆為衣食奔波,半輩子學究生涯,妨礙他的進退行藏,以致難免羨慕富貴神仙,甚至憤世嫉俗,自怨自艾。〈二〉 屢困場屋:
一生志在功名,從二十出頭一直到五十一歲,「年年文戰垂翅膀」,且尚不死心,為考試耗盡了他全部青春。自學格局受到嚴重的限制,對文昌帝君的崇拜則幾乎要凌駕於至聖先師之上。〈三〉交遊不廣:
除年輕南遊到楊州外,一生行蹤幾皆在山東省濟南府內;雖所往來者故不乏當代名人,其中有很多是有相同癖好的,喜談狐鬼,如畢家大小及傭僕輩,或講述,或撰記,使他的著作生色不少。但知交則多是落魄書生,且幾是家鄉人士,在他交遊名單上不容易看到非山東籍或士民以外的朋友(特別是方外人士),見聞難免受限。〈四〉好談鬼狐:
約二十五歲時他開始構思鬼狐故事,四十歲初步整理成篇,陸續寫到六七十歲,所以《聊齋誌異》的撰寫是貫穿他一生的,書中故事是他於漫長時間裡所閱所聞的結晶,他結合了民間信仰及儒釋道等宗教信仰的成果。因此他的「宗教世界」雖龐雜模糊,卻也具體呈現在其中,從他的信仰可試探中國宗教史上的一些特徵。〈五〉天性耿介:
他個性鮮明,爛漫天真,對待朋友出乎至誠;對不孝不義之徒,則毫無妥協的餘地,口誅筆伐,絕不留情;而對於官場人物,例無好感,完糧納稅後,「足跡不踐公門」,他寫信罵王鹿瞻懼內不孝,責孫蕙縱容隨從威逼鄉里,甚至敢嚴詞痛詈蠹吏康利貞,再再顯示這位讀書人疾惡如仇、敢作敢當的本色,這種特性表現在宗教觀念上則是好談善惡報應,在宗教信仰上則是迷信與理性並存,既期望相信鬼神會主持正義,卻也敢於與之爭論是非,這種信仰方式兼具傳統士人與基層百姓二者之特徵。〈註三〉
肆、《聊齋誌異》的創作背景:
〈一〉婦女地位:
大體而言,自貞節觀念日漸定型發展的宋代明清近世以來,歷朝均有學者討論相關課題,更且由正史、古今圖書、筆記小說各方收集論政,統計歸納之節孝婦女人數亦極多,不過,對清代貞節婦女的探討上,尚未出現整體立論的巨篇大作,因不少學者以為至清代貞節觀念已定型且宗教化,無甚新意不需再論,我個人深覺清代婦女的節孝觀念至清末中國傳統政經社會制度崩解正在重建中,婦女自我觀念的確立實是非常重要的研究課題。中國傳統社會女性實在值得敬佩,能無一己之私,雖受禮教社會制度的層層束縛壓迫,卻奉養翁姑撫己成立,中國歷史在大主流政治變遷異動下,文化傳承民風習俗與家族苗裔滋繁正因這些在不平等制度下無怨無悔辛酸付出的婦女身上而得以完成。節孝婦女的行為雖然可能有「過中」、「愚昧」、「不值」等等的表現,但反觀之,她們超過凡俗人們表現的超越行為,是人性極致的崇高顯現,是指引人性發揮與效法學習的明燈,否則人人皆自私利己,則古代社會在遭受疾病死亡大事後,家族社會如何傳承?文化又怎麼可能延綿數百數千年?當然,並非文化傳承下來的風俗都是好的、正確的,不適合的歷史遺產也是可揚棄可摧毀,但其意志精神與道德善性的可貴之處我們當傳承效法,在其他正確適當之處發揮。〈註四〉 〈二〉政治情勢:
清朝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君主制政權也是離現代最近的一個皇朝,同時又是一個與中原地區相比相對落後的部族(一說處於奴隸制),擊敗傳統的「華夏民族」(主要指漢族)而建立的政權,清朝有其特殊性,長期以來存在大量爭議。主流觀點:
有關清朝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存在爭議。一部分人認為,後金是明朝的地方割據政權,而清朝自入關以來積極推行儒家思想,定國號大清,定都於中原的北京;同時清朝基本上保留了原先明朝的統治機構來統治人民,並以儒家傳統和中原正統的繼承者自居,因此清朝是中國的一個正統朝代。在近代清朝與西方國家的外交文件和公文中也往往以「中國」來指代清朝,並在國際上作為中國的代表。同時,清朝初期和中期打下的領土也奠定了今日中國版圖的基礎。這種觀點目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以及中華民國歷史教科書所認同,尤其在20世紀九十年代之後屬於官方主流觀點。
《聊齋誌異》裡所記下的詩,充滿了所謂故宮禾黍之悲,甚至有「漢家」的字樣。〈池北偶談〉所記,卻少了最重要的四句,並把「深宮」改為「深閨」,「漢家」改為「樓台」,「歌代哭」改為「昇平曲」,於是最後的「潸然」也只好改為「惘然」,這一改對於王士禎在朝為官自然很方便,但原詩(不知誰作,王、蒲兩人均得之傳聞)本意卻只剩下一點點殘汁剰水了。蒲松齡沒有在朝為官,顧忌較少,所以就保持了原文。這雖看不出作者有甚麼了不起的民族思想,但和〈大力將軍〉篇一樣,可以看出作者並沒有歌頌滿清,也對於滿清政權所不喜聞樂見的字樣,沒有先行「仰體天心」,敬謹迴避。
我國小說若從唐代看來,在其之初對於當時政權,多採游離態度。等到話本出現,此意就更加明顯。《京本通俗小說》、《清平山堂話本》及《三言二拍》,真正歌頌朝廷的作品幾乎沒有。長篇中的「發跡變態」類,雖多以帝王將相的興起為題材,也多把他們寫成流氓無賴之類,帝王尤其庸劣無能,用來表達帝王將相是人人都可當的。小說是一種平民文學,而平民和政治是有相當距離的。對政權的游離態度,其實並非敵對。後來的才子佳人小說,一方面在男女關係上須擺脫禮教束縛,一方面歌頌科舉制度,宣揚多妻主義,清代的劍俠和公案小說,多擁護朝廷而剿滅民間武力。《聊齋誌異》以前的小說,多從各方面暴露各級政府機構的腐敗和官吏的貪贓剝削,並以極端憎惡的態度,像《聊齋誌異》這樣的,是前所未有的。《聊齋誌異》大大地發揚了我國小說所固有的優良傳統,忠實客觀地寫政治的光明與黑暗。〈註五〉 〈三〉科舉制度與八股文:
明清時期科舉考試在鄉試及會試皆以四書的內容命題,要求考生以古人的語氣闡述經義,「代聖人立言」,用八股文作答。八股文有很多格式上的要求,極為講究形式。只有到了科舉最後一關,用以決定名次的殿試,才會改為考時務策問。但是考生答策的內容很多時都並不重要,清朝便慣以試卷的書法取定殿試名次的高低。
熱衷科舉的人只識四書五經,其他以外的知識,統統都成了「雜學」,很多讀書人都是一概不通。諷刺科舉的小說《儒林外史》中便記載了這樣的一個笑話:有人對明朝的進士范進開玩笑說:「今下如果是四川的蘇軾來考,文章亦只能是第六等了。」范進答道:「蘇軾既然文章不好,考不上也罷了。」原來他竟然不知誰是蘇軾。
而就算是對四書五經的內容,科舉亦只要求因循前人的思想,以華麗詞藻作出合乎格式的漂亮文章,近乎文字遊戲,不能有獨立思考、創新見解。考生的實際見識和才學在八股文的要求下反而被忽略。不少考生索性捨四書五經,專門鑽研為應付考試而設,稱為“帖括”的八股文範文選刻本。當時一些人稱八股文為「敲門磚」,意即考取功名後便可棄之如敝屣。曾經有人將八股文與「鴉片」、「纏足」並列,認為是荼毒中國人的三大害。〈註六〉
如果說蒲松齡對於王公貴族有不熟悉的地方,雖然痛恨王公貴族也暴露他們的貪婪與罪惡,難免會有不夠真切的部分。因為百姓的被迫害蒲松齡雖耳聞目睹,但自己卻不一定身受其害,在反映百姓的痛苦與願望上也許還有些不夠深刻、沉痛的地方。但有一個確實是這位活了七十幾歲的老貢生所終生承受的東西,就是科舉考試與八股文,從上述蒲松齡的生平就能了解他的科舉之路並非一帆風順,自十八歲中秀才後就屢試不第,遭遇坎坷。它比《儒林外史》早了將近五十年,蒲松齡在這方面確實有比上述那些暴露政治黑暗面更深刻的體驗,可以說《聊齋誌異》裡面有一部《儒林外史》,甚至有些地方《儒林外史》都不及它的痛切。首先寫出科舉制度、八股文下痛苦的讀書人即是《聊齋誌異》。《聊齋誌異》展開一個秀才的世界,故事中的男主角常常是「生」或者是「諸生」,作者多少也有把自己寫入主角的意思。〈註七〉
伍、對於《嘉平公子》的分析:
故事中的溫姬愛上了嘉平公子,常常昏夜登門造訪。後來公子知道溫姬是個鬼,面對公子的質問,溫姬回答:「不錯!不過你想得到美女,我也想的到美丈夫,各遂所願就夠了,人和鬼有甚麼差別呢?」公子想一想也對,但他的父母深以為憂,對兒子勸戒無效,就請術士畫符咒千方百計想驅逐溫姬,卻總不見效。而公子其實是個虛有其表的白子先生,一天,他寫了個帖子中間有許多的錯字“椒”寫成了“菽”,“可恨”寫成了“可浪”,溫姬看了以後就在帖子上添了幾句:「何事“可浪”?“花菽生江”。有婿如此,不如為娼。」並告訴公子她本以為公子是個世家文人,所以才不避羞愧地與他在一起,沒想到公子卻是一個虛有其表的人,溫姬醒悟到自己以貌取人的輕率與可笑,便決然升空再不復返。沒想到父母費盡心機而沒能驅除的溫姬,就這樣自動離去了。人鬼相戀相親的故事在《聊齋誌異》中占很大的比重,但與那些女悅郎才,男慕女貌的故事相比,〈嘉平公子〉是很特別的。它雖是以愛情故事的樣子開始,但「寫情」已降至次要地位,轉而著重在諷刺那些不學無術的紈絝子弟,並站在女性的立場上,告訴她們沉浸於戀愛中時切忌“以貌取人”。在這種告誡中,恰恰從反面證明了“以貌取人”曾是女人擇偶的一項重要條件,與之相應則是男人並不拒絕修飾自己,不以美為恥。雖說這是傳統婚姻制度下的觀念,然而畢竟是濃縮了蒲松齡本人的人生意見。〈註八〉
此篇的諷刺是藉由種種的對比來表現,以輕鬆活潑的筆調寫成。其一是嘉平公子「風儀秀美」的外表與不學無術的內在對比,突顯出他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特徵。他身為世家文人對於溫姬吟誦求續的詩詞不僅不懂詞意,甚至在溫姬留下諷刺的句子離去之後,仍不解其意而到處拿給別人觀看,成為眾人的笑柄。無知到這種地步令人好氣又好笑。其二是溫姬前後言行的差異。溫姬生前是個娼妓,死後因愛慕公子的風流倜儻,有心從良。既而主動造訪公子,然而卻幻想破滅發現公子只是個不學無術的人,失望之餘懊悔自己的以貌取人,甚至認為「有婿如此,不如為娼」。由此我們也可推知溫姬是個才識不錯的女子,因古代的妓女與現今是有差別的,古代的妓女是賣身又賣藝,所以多少都會一些詩詞歌賦,一個地位卑賤的妓女才學竟勝過一個世家子弟實是一大諷刺。〈註九〉
就此篇故事可歸納出以下幾點蒲松齡的愛情觀:
〈一〉處於那種封閉的社會蒲松齡表現出愛情應是自由的,而不是憑媒妁之言。溫姬出自娼門使其追求異性首重外表的性格得到合理的解釋,加上她已是女鬼來去自如,等於不受禮教的束縛,可自由選擇自己的對象。更不需經過繁瑣的婚姻儀式,只需「趁夜奔之」就能達到目的,所以才能與公子自由戀愛。
〈二〉反抗父母對婚姻的掌控權,公子的父母雖勸他離開溫姬,但公子卻不聽,後雖請道士作法,但還是沒辦法驅逐溫姬。在傳統觀念下,父母對下一代的婚姻有主宰的權利,一般說來,父母多半站在愛護子女的立場,根據當時的社會背景及價值觀為下一代選擇結婚對象。例如:雙方是否門當戶對?經濟條件優越嗎?品貌是否出眾?家庭背景是否良好?……等。〈三〉選擇對象不能以貌取人,即使是鬼也有失誤的時候。公子缺乏內涵而溫姬懂得詩詞歌賦,不同水平的人果然是不適合在一起的。何況那些硬是湊在一起的婚姻。
陸、結論:
蒲松齡筆下狐鬼的愛情,不只擺脫了專制社會下的束縛,而且男女雙方從相識到相戀,是如此的開放且快速簡直可媲美現下的「速食愛情」,作風之大膽連身為二十一世紀的青年男女都自嘆不如。藉著《聊齋誌異》蒲松齡描繪出青年男女平等自由的愛情生活的遠景,他正面歌頌了被壓在專制社會最底下的婦女形象,孕育出作者要求男女平等的率真理想。但蒲松齡在處理戀愛上平等的問題有雙重的標準,這條標準線就是「婚姻」。對於未婚男女,像本篇的男女主角就是如此,他們都有自由戀愛的機會。假使一旦進入了婚姻世界,成為某男子的妻子(甚至指是妾),就必須嚴守婚姻的教條,除了基本的守貞之外,最好還能做到不嫉妒,以容忍丈夫和其他女人的外遇。
神奇的想像與現實世界並沒有不可橫越的鴻溝。想像的產生對現實世界有著不容忽視的影響,我們甚至可以說:神奇的幻想是促使人類不斷推動社會前進的動力之一;沒有幻想也就沒有世界。
柒、引註資料:
〈註一〉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405122311354 〈
註
二
〉http://zh.wikipedia.org/wiki/%E8%92%B2%E6%9D%BE%E9%BD%A1 〈註三〉《蒲松齡的宗教觀念》:顏清洋。新化圖書有限公司。第27頁─31頁。〈註四〉《歷史教育半年刊─歷史教育第三期:由清代的地方縣志略談中國的節
孝─以直隸省豐潤縣志為例》。劉芮。〈註五〉《聊齋誌異的藝術》:顧俊。木鐸出版社。第64─66頁。
〈註六〉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ki/%E7%A7%91%E4%B8%BE 〈註七〉《聊齋誌異的藝術》:顧俊。木鐸出版社。第67─69頁。〈註八〉《聊齋的真真幻幻》:何天傑。遠流出版社。第86頁─89頁。〈註九〉http://web.nchu.edu.tw/~leehsin/Graduate-abstracts/lin90.pdf
參考書目:
一、專書類
《怪異世界的建構》:石育良。文津出版社 《聊齋誌異中的愛情》:陸又新。學生書局 《聊齋的幻幻真真》:何天傑。遠流出版社 《聊齋誌異藝術研究》:張稔穰。山東教育出版社 《神鬼狐妖的世界──聊齋人物論》:馬瑞芳。中華書局 《蒲松齡的宗教世界》:顏清洋。新化圖書有限公司 《聊齋誌異的藝術》:顧俊。木鐸出版社
《明家解讀聊齋誌異》:張寶坤主編。山東人民出版社 《聊齋誌異評賞大成》:馬振方主編。建安出版社
《聊齋誌異》:劉烈茂、歐陽士昌譯註。暢談國際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二、論文類
《歷史教育半年刊─歷史教育第三期》:劉芮。
第二篇:从社会背景看严复的翻译
从社会背景看严复的翻译
Analyzing Yan Fu’s Translation with Social Background
09级师范三班姓名:曾婷婷学号:20091403033
3摘要: 严复生活在1840年鸦片战争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当时民族危机和国内政治危机不断加深。严复深感国势危急,他思考西方列强富强、中国贫弱之原因,清醒地认识到根本原因不在于器物,而在于制度,他把振兴国家的希望寄托在士大夫身上。要想从危亡中挽救国家、改变中国贫穷落后面貌,必须启发民智,让封建士大夫们学习西方先进的社会制度和学术思想。于是,他决定利用自己精通英汉两种语言的优势,翻译西书,将西方先进的学术思想介绍给中国各阶层。
Abstract: Yan Fu living in semi-feudal society in China after the Opium War of 1840.At that time, the national crisis and domestic political crisis continue to deepen.Yan Fu feels extremely anxious about the national crisis.He thought the root cause China poor and weak is not the objects, but rather the system.So he decided to use his fluent English and Chinese language advantage to translate western book, introduce the advanced Western academic thought to the Chinese at all levels.关键词:严复 民族危机 古汉语 西方社会科学著作 翻译方法
Keywords: Yan Fu、The national crisis、Archaic Chinese、Western social sciences、Translation Method
正文:
严复,福建侯官人,是清末很有影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是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他在《天演论》译例言里鲜明地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原则和标准。他这一翻译原则对后世的翻译理论和实践有着重要的影响,20世纪的中国译者几乎没有不受这三个字影响的。但是今天我想谈的不是他的翻译原则,我想谈的是当时的社会背景对他翻译书籍的影响。比如,为什么严复要采用古文翻译西方文本,而不是用更通俗易懂的语言来翻译?又如,他为什么他为什么不像林纾一样翻译小说而是选择翻译社会科学著作?以及当时的社会环境对他所采用的翻译方法有没有影响?
看过严复的翻译我们不难看出他所采用语言都是古文,让很难看懂。这与当时的社会背景不无关系。当时,严复从事翻译工作之时,在文字上主要有四种选择:一是讲究文藻华丽与对仗工整的骈文;二是科举考试用的八股文;三是从曾国藩开始,上承唐宋八大家的桐城派古文;四是刘鹗、李伯元、吴趼人等人在撰写小说时所用的白话文。严复师事桐城派的吴汝纶,在文字运用上倾向于古文,而反对骈文、八股文与白话文。而且严复认为,中国要摆脱贫穷落后的局面,就必须依靠封建士大夫,而当时的封建士大夫都是熟读古书的。严复强调,他所期望的读者不是一般学童,而是熟读古书的士人,假如因为不能读古书、通古文而有所抱怨,那么问题在于读者,而不是译者,所以他不采用通俗文体,而用古文。对于他这一做法,梁启超曾批评他的翻译太晦涩难懂,难以让普通民众接受。严复回应说,文字是表达思想与情感的工具,中国历史上司马迁与韩愈的文字最为美丽,梁启超也常说战国、隋、唐是中国学术最为灿烂的时代,所以他认为用古
文从事翻译最为合适。
严复的翻译著作主要有《天演论》、《原富》、《群学肆言》、《社会通诠》、《穆勒名学》、《名学浅说》、《法意》和《群己权界论》。这些作品都是西方社会科学著作。为什么他选择翻译西方社会科学著作呢?这与他的学习经历和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关。1877年到1879年,严复等被公派到英国留学,先入普茨茅斯大学,后转到格林威治海军学院。留学期间,严复对英国的社会政治发生兴趣,涉猎了大量资产阶级政治学术理论。因此翻译西方社会科学著作他就有强烈的兴趣和丰富的理论基础。
同时,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民族危机逐步增强。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和国内政治危机更是不断加深,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更加积极寻求保种保国的道路,严复也深感国势危急,但是他认为单纯引进西方先进的科技器物来在变中国贫穷落后的局面是不可能的,他认为使中国真正强大起来的根本出路在于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因此他提出“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主张,并利用自己精通英汉两种语言的优势,翻译西书,将西方先进的学术思想介绍给中国各阶层。如他翻译的《群学肆言》,他相信这本书能帮助人们了解过去,并预测未来。他认为,中国的问题根深于历史之中,要进行革命就必须了解中国的社会历史。毛丹先生评价严复的翻译时说:“严复选择、译介各部书的具体用意互不相同,但总体都服从于救亡图存,发启蒙思想的大目标。”
严复的翻译方法为归化意译。翻译过程中他采用了删节、增评、加按语、注评等特殊的方法。删节是指严复有选择地翻译原文。增评是指在翻译时,他常常根据需要添加词句。加按语是严复首创的翻译方法,用于说明和议论。按语大多位于译文章节的结尾或中间。在按语中,严复评论作者的观点,也大胆结合当前的中国局势阐述自己的观点。注评——是译者在翻译时经常使用——对译文中难以理解的词句语义作补充说明或对疑难字词进行解释的一种方法。严复之所以采用这些特殊的方法,在《<天演论>译例言》的论译事之难中他也有解释:“今是书所言,本五十年来西人新得之学,又为作者晚出之书,译文取明深义,故词句之间,时有所傎到附益、不斤斤于字比句次,而意义则不倍本文。……西文句中名物字,多随举随释,如中文之旁支;后乃遥接前文,足意成句,故西文句法,少者二三字,多者数十百言,假令仿此为译,则恐必不可通;而删削取经,又恐意义有漏,此在译者将全文神理,融会于心,则下笔抒词,自善互备;至原文辞理本深,难于共喻,则当前后引衬,以显其意。”从文中我们知道严复采用这些特殊方法都是为了增加译文的可读性,便于读者理解。这些方法使严复在当时特殊的社会条件下更有效地翻译外国学术名著,为救国富国服务。也正是因为这些策略的使用,他的译文得以更容易被士大夫和知识分子所接受,较好地实现了思想启蒙的目的。
严复作为中国一代翻译大师,他的翻译深受当时社会背景影响,同时也影响了当时的仁人志士。为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中国人打开了一扇通往世界的窗户,为封建社会晚期的中国输入了西方的政治经济制度,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参考书目
《<天演论>译例言》
《翻译简史》
第三篇:从社会调查结果看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1
从社会调查结果看就试教育与素质教育
任集中学
祝圣松
自从教育改革以来,教育教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从不同程度提高了老师的水平和学生的素质。素质教育深化了我国基础教育的目的和任务。素质教育有力地遏制了应试教育带来的高分低能的片面倾向,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的主流和方向。
其实,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反应了不同教育思想。应试教育是一种片面的淘汰式的教育,而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主动发展全面发展的教育。
由于历史的原因,应试教育、选拔教育能否得到改变。要实施素质教育,能否为社会、家长所接受。能否形成共识?笔者带着这些问题对社会、家长、学校及学生进行了调查。经整理、梳理、分析,发现了当前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由于历史的原因和条件的限制,我国广大的农村干部、家长和学校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教育观念思想落后,教学手段陈旧,教育内耗大效率低、效益差。严重制约着素质教育的实施。从调查中发现有53.1%的家长不同意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有62%的家长要求节假日补课。
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问题说到底还是教育与社会的关系问题,社会看待一个学校是看升学率,看一个学校校长工作好坏还是看升学率,学校评价老师们仍然是看学科的平均分和尖子生人数。在当今“聘任制”“校长负责制”的形势下,评价体制跟不上,领导、社会家长 的观念不转变,老师的教法不改进,实施素质教育仍然是一句空话,其结果必然会增加学生的负担,导致加班加点,以课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考试为中心,这种教育必然是应试教育。
二、教学内部也存在一定问题,影响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和深化 第一教育教学思想不端正,升学教育占主导地信,阻碍面向全体学生和学生的全面发展的落实。大多数教师认为初中生达不到新课标规定的最低要求是正常现象。如在去年升学考试中,语文、数学平均:外语、政史平均55分左右,相当一部分同学为低分,升学率不足20%。乡镇教育干部、学校领导津津乐道的是有多少学生考取了重点高中,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培养升学有望的学生成为学校的中心工作,致使大多数学科一能开全或学被挤占。如调查中发现,73%以上的学生厌恶补课,73%的学生认为教师经常拖堂下课,挤占学生应有的休息时间;80%的学生认为生物、地理、技术课不能正常开展;约54%以上的学生认为教师伤过他们的自尊心。这些数据从某些方面可以看出:当前的教育主要还是以应试教育为主,大多数学生的基础较差,不能被重视和辅导,再加上小学教学不能兼顾义务教育和提高质量的关系,教师在教学中教好教差一个样,积极参加教学改革与不参加一个样,钻研教法与不钻研一个样,提高学生素质与不提高学生素质一个样。总之是不排名、不统计,不评比,不去问教学有无效果,其结果导致小学结段学生基础不够扎实,这样的教育根本不能提高学生的素质。因此,小学教师便缺乏必要的紧迫感、危机感和责任感。调查中发现,小学毕业会考今年考察了语文、数学二门课,总分为200分,其中二门总分低于80分的占20%,总分低于120分的占65%以上,实施素质教育、科学文化素质是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否则就根本谈不上素质教育,学校教育就会偏离面向全体学生和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主动发展的轨道。农村小学文化基础水平尚且如此,进入初中要想在三年内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特别是科学文化素质,谈何容易?鉴于以上情况可以看出,农村中小学教育急需在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广泛进行教育教学改革,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急需把先进的教改成果转化为教学常规,优化教育教学过程,大面积、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
第二,教学效益低。笔者查阅了85节听课记录并随堂听课13节。对通过教学体现的教学思想、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进行了分析,其结果有不足10%的课堂教学符合“有教改精神,教学思路清晰、方法灵活效果显著”的基本要求,绝大部分的课堂教学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如:教师垄断课堂,视学生为被动的容器。虽然有56%的学生认为教师提问多,但这些问题大都是“是不是”“对不对”及齐声付合的齐答,提问没有针对性、趣味性、启发性和激疑性,收不到满意的效果,只灌输知识,不能很好地开发学生的智力,不去培养学生的能力,教学随意性强,没有明显的具体要求,缺乏必要的师生互动与交流,没有严谨的教学结构,课堂效益差,大多数新授课不能当堂完成教学任务,更不能使学生形成一定技能。课堂教学是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时空。低下的教学效果是导致教学质量差,学生课外课业负担加重的主要原因。
第三,教学管理松懈。其表现是:教师不能保证和把握自己的课
堂教学效果,教导处对各个学科的阶段教学或单元教学很大成度也没有相应的把关制度,绝大多数学校仅靠阶段考试和期末考试对老师或学生来一个秋后算帐。学校对备课、上课辅导、讲评等教学常规诸环节既没有明确具体要求,也缺乏强有力的过程管理,要么放任自流,要么事无具细,导致教学过程严重失控。
与上述教学现关想对应的是初中学段教学质量低下,教学效果差,走不出应试教育的阴影,体会不到素质教育的优点。在整体素质教育中科学文化素质占有重要的地位。知识是现代化发展的基础,科学文化素质的形成均遵循获得知识-应用知识-发展知识的路线,并通过教学过程来实现。如果学生达不到大纲规定的要求,无论是培养素质优良的劳动大军还是培养高、精、尖的科技人才,都失去了最基本的落脚点。
就以上来看,素质教育实施这么多年,当前的素质教育在农村中小学还是一种思想、思路、或者说是一种境界,还远远没有形成一种教育体系或教育机制。要将这种思想思路转变成实践还需要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不懈努力,在这个漫长的实践过程中,必须做好如下几个方面:
(一)、彻底转变应试教育思想观念,树立起对全体学生负责,并把绝大多数学生都教好,达到新课程标准规定的要求新的教育教学思想,想方设法改变对学生、老师们的评价方法。
(二)、建立有效的素质教育运行机制,决不可任其自流,特别是必须建立一种把引导和强制机制结合起来的督导评估机制,使学校
自觉自愿或不得不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
(三)、对乡镇教育主管干部、校长,特别是教师进行必要的、切实可行的素质教育培训,使他们认识到必须实施素质教育,并学会实施素质教育。只有提高了老师的素质,实施素质教育才有保障。
(四)要形成良好的育人大环境,改变社会对学校的评价观点。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不单纯是学校的事,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密不可分,想互影响,相互制约。只有建立起三位一体的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机制和社会大环境,素质教育才会富有成效。
随着教育教学实践的发展,教育教学思想观念总是处在不断的转变之中。接受新生事物需要有一个过程,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的教育指导思想。我们既不能脱离实际,超越朝代,也不能墨守陈规,落后于时代。就从实际出发,努力进取锐意改革,力求走在时代的前列。
第四篇:从慈善机构看政府与社会组织关系
从慈善机构看政府与社会组织关系
摘要:至网络爆出“郭美美事件”后,与近年来快速扩大的捐赠规模相比,国内慈善事业信息公开的步伐明显落后。由此引发的信任危机着实害苦了需要帮助的同胞。本文由此事件为引,探讨社会慈善组织与政府关系。
关键字:“郭美美事件” 中国红十字会 玉树地震 民间慈善组织 政府 管理体制
一、“郭美美事件”、汶川地震和玉树地震
新浪微博上一个名叫“郭美美Baby”的网友颇受关注,因为这个自称“住大别墅,开玛莎拉蒂”的20岁女孩,其认证身份居然是“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由此而引发部分网友对中国红十字会的非议。博主“郭美美Baby”年仅20岁,新浪微博的认证名为“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在微博上多次发布其豪宅、名车、名包等照片,遂被网友发现,被指炫富。“红十字会”的“经理”身家居然如此富有,不由得让众多网友起了猜疑。这便是轰动一时的“郭美美事件”。
在汶川大地震面前,国人表现出了空前的团结和友爱,社会各界纷纷向受灾民众伸出了援手,这期间的慈善捐款也是达到了一个高峰,正如北京师范大学壹基金公益研究院院长王振耀说,汶川地震大大激活了全社会的慈善要素,“全社会正形成一个拉力,把慈善组织拉回到社会的怀抱之中”。但是据当时一位民办NGO负责人刘某透露,各级政府纷纷致电要求数千家民办NGO将救灾筹款交由红十字会统一支配管理,“剥夺了我们对筹款的使用权,事后也没有明确告知筹款的具体去向,这让我们非常被动,甚至在企业和公众面前丧失了信任基础。”这种做法几乎全部民办NGO不同意,但政府坚持要求。这次声势浩大的“拉锯战”最终以民间NGO落败告终。“最有力的理由是绝大多数民办NGO组织没有合法身份,因此不能筹款。”
随后的玉树地震虽然是大家始料不及的,但是社会各界仍是慷慨解囊,但是据一位民政局的官员说“玉树地震的时候,民间慈善基金会所收到的捐款是非常多的,但是,应用的数额、范围、方式都存在很大的争议,这导致钱用不到刀刃上。玉树地震时,灾民最需要的是医疗用品和食物,而很多民间慈善基金会随意发放“慰问金”,送来卫生不合格的衣物。“这会导致灾民抢‘慰问金’,传播瘟疫,这不是捣乱吗?”玉树地震后,青海省财政厅紧急下发了《关于加强玉树抗震救灾捐赠资金管理的通知》。通知要求,通过任何渠道接收的各类救灾捐赠资金,必须自接收捐赠之日起三个工作日内全部汇缴至省财政厅设立的“青海省财政厅玉树抗震救灾捐赠资金专户”统一管理,逾期不转入的视同违规处理。此举立刻引起了很多民间慈善基金会的强烈反弹。其中一位民间慈善机构负责人直言“这就使民间慈善基金会变成了善款中转站,我们的机构就失去了本来的意义,很多企业的捐款是要求我们提供善款去向和相关证明的,政府的介入使很多企业不再信任和支持我们了。”
二、我国民间慈善机构的处境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下NGO这个概念,NGO也被成为社会组织或民间组织,它被分为两种,一种是自上而下的NGO,具有较长历史和“半官方”特色,如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等组织,通常被称为“官办社会组织”或“官办NGO”。另一种是自下而上的NGO,多由民间人士自发成立,被称为“民办社会组织”或 “民办NGO”。在我国,官办NGO一直处于主导地位,它们的政府背景表现出极大的影响力,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国家意志。民办NGO更多的表现出‘草根精神’,甚至因为‘民间’的定位而一度被政府视为‘对立者’。
在汶川事件中政府对于民间慈善组织的不信任,是的民间慈善组织的发展举步维
艰,陷入了极其被动的局面。当然,这并不包括中国红十字会,作为“官办NGO”红十字应该是没有压力的,甚至我们都无从知道是哪个部门直接管辖,部门的相互推诿,闪烁其词,让民众的心伤了又伤。我们再来看一看民办NGO的处境,1998年,我国将社会组织按照主体特点和功能分为社会团体、基金会和民办非企业三大类,并颁布了《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基金会管理条例》、《民办非企业登记管理暂行条例》。按规定,所有社会组织的注册登记都需要两个部门的批准:一个是业务主管部门的业务审核,另一个是登记主管部门的登记审核。其中,业务审核最为重要,相当于同意‘挂靠’,对业务主管单位的范围限定也是十分严格的,“仅指与社会组织业务范围相关的政府职能部门,或者政府授权的单位”,而业务主管部门主要对社会团体负责,包括财务、人事、活动范围等具体事务的管理和监督等。这里就出现了一个制度缺口,什么样的单位算得上“相关”,这算不算一个可以互相推诿责任的合理借口呢?如是没有取得合法身份的入口,众多的民间慈善机构又是何去何从的呢。有些无法在民政局注册的社会组织选择在工商部门登记为企业,这就意味着要缴纳5.5%的企业所得税,这对于本就没有利润来源的民间慈善是个沉重的负担。而绝大多数民办NGO干脆不登记注册,当“黑户”。据民政部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我国在民政部门注册的社会组织约44万个,其中社会团体24.3万个,民办非企业单位19.5万个,基金会2600多个。而据中央编译局副局长、北京大学中国政府创新研究中心主任俞可平估计,在中国实际存在的社会组织可能超过300万个,且年均增长率在8%至10%。这意味着,近九成民间组织处于“非法状态”。
三、政府与NGO关系 上述数据着实引人深思,政府这相关规定和某些做法透露出对于民间慈善组织的某种打压和抑制的意味,这并不是我们所乐于看到的,政府和NGO关系的实质其实是政府与社会的关系,这不应是对立的关系,应该是合作、共赢的关系。社会组织应该在一个政治宽松的大环境下自由竞争,独立自主的充分发挥社会的特有优势作用,在遵纪守法的前提下与政府一同更好的为公众服务,共同打造和谐社会。这里有存在“官办NGO”和民办“民办NGO”的问题,政府在两者的态度上一定要公正严明,不可徇私,中国红十字会近来的表现不尽人意,引发了一场不小的信任危机,不仅损坏了政府的权威性,挫伤了民众的慈善热情,更伤害了那些急需帮助的人。诚然,揪住郭美美是对慈善事业,对捐款人的伤害,但是这次事件让我们深深感觉到官办NGO改革迫在眉睫,一些民间NGO在夹缝中苦苦挣扎,他们为了将慈善之火延续,力求做得公开透明,挑不出错,难得不该给他们一个机会吗?
现如今我们应该理性地看到我国的社会组织存在着许多的问题,整个社会组织体系发展不够完善,立法不够健全,体制不健全,官员责任感不足,监督机制落后。而对于今后的发展我们尽心却也忧心,面对中国这样的国情,今后又应是怎样的一种发展模式呢?是全部放开,大力推进民间NGO发展,自由竞争,优胜劣汰,走官办NGO转型民营化的模式,还是坚持官办NGO,在此基础上去行政化。这是个值得考虑的问题。政府应该把握现在的契机,大刀阔斧的改革,挽回民众的信心,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以下是对我国政府和社会组织关系问题解决的一些思考:
1、政府把握时机,积极主动的与社会组织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对社会组织的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和规范。
2、推进立法建设的进程,将社会组织审批、审核制度纳入法律范围,保护合法权益。
3、对于有困难的社会组织,政府要及时、积极地给以政策或其它方面的支持。
4、完善监督机制,将行政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统一起来,发挥合力,力争社会组织运营的公开化、透明化、权威化。
第五篇:初中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从地图看世界》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 我们生活的世界 《从地图看世界》教学设计
(一)【导入】
同学们已经看到前面有一幅牛的图片,那大家有没有仔细看清楚,这头牛身上的花纹有什么特点呢,对了,象一幅世界地图,这节课我们学习的就是有关世界地图的问题。
人类生活在地球上,自古以来,人们就一直对自己脚下的大地抱有极大的兴趣,这种兴趣促使人们不断地去探索,想要了解我们生活的地球是什么样的,下面我们就来了解,前人们经过了多少努力才了解了人类生活的世界。【讲授】
人们对世界了解的过程是非常漫长的,古人对世界的认识与我们现代人有着巨大的差别。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古人眼中的世界是什么样的吗? 「总结」
①我国古代的人们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称为“天圆地方”;
②古代的埃及人认为,天由许多山峦支撑着,闪烁的明亮的星星,是由天空垂吊下来的;
③古代的巴比伦人传说中,大地是龟背隆起的空心山,四面环绕着海水,天空是个浑圆的巨大天罩;
④印度人的想象是地球被许多大象扛负着,当大象动弹的时候就发生地震。这些象站在大龟背上,这只大龟是神的化身; ⑤俄罗斯人的想象更有趣,他们说大地下面是三条巨大的鲸鱼,鲸驮着大地在海洋中浮游。
⑥古代欧洲的航海家则认为,世界是一个又圆又扁的盘子,陆地在世界的中心,周围都是海洋。
古人由于各方面条件所限,造成了这些错误,但人类的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纠正着这些错误。考古学家们发现,通过从古至今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人们绘制的世界地图的可以了解人们对世界的认识过程。「板书」
一、世界地图的变化 「板书」
1、地图的出现
据史料记载,地图最早出现于埃及的尼罗河两岸开始有了农业的时候。尼罗河的定期泛滥给两岸的农业生产,带来了丰富的养料,使其发展成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但每次洪水过后,一些土地会被淹没在水面之外,一些原本淹没在水面之下的土地又会重新露出水面,因此每年都要对土地进行重新丈量,为了有一个标准,人们便开始绘制简单的地图。
到了希腊、罗马时代,由于手工业的发达,又开始了海外贸易和战争,绘制大范围、高精度的地图就成为必要,由此地图学开始了它缓慢的发展。「板书」
2、古代地图 「板书」(1)最古老的地图
目前已经被发现的最古老地图是巴比伦地图,出现在古代的美索不达米亚一带,也就是现在中东的伊拉克境内。考古学家在当地挖掘一个古老城市的废墟时,发现了这一张地图。
与其说它是一张地图,不如说它是一块地图,因为它是刻画在陶片上的,大概是制作於四、五千年前。
这幅地图同样出土于今天的伊拉克,大约是公元前2500年前制作在陶片上的地图。
「提问」同学们从图上看以找到哪些地理事物呢?
「总结」图上表示了山脉、四个城镇、流入海洋的河流及其他地理特征。
现在大家看到的陶片地图出土于意大利境内,被考古学家们认定为古代的希腊人所作,是西方最早的地图。上面一共标明了13座城镇,其中一些至今仍在。地图作者在陶片上用线条简单地勾勒出了海陆轮廓。
以上的地图中,大家可以看出那时的人们对世界的认识范围来很有限,这些地图并不是世界地图。那么当人们对比较大的范围有了了解时,他们画出的世界地图是什么样的呢? 「板书」(2)古代的世界地图
下面大家看到的是公元前550年前后,古希腊一位地理学者绘制的世界地图。「提问」同学们认真看一看,这幅地图有哪些描绘是正确的,哪些描绘是正确的,哪些描绘错误的?
「总结」正确的包括:①陆地被海洋所包围;②地中海周围的轮廓勾画得比较准确。错误的包括:①图中只大体勾画出了亚洲、欧洲、非洲三个大洲;②陆地的面积大而海洋的面积小。
时间过去了大约不到一百年,人们在修正着自己对世界的认识。世界在人们眼中,变成了这个样子,「提问」同学们,你们能看出这时人们了解的世界有什么变化吗?
「总结」在这幅地图上,人们除了对地中海周围的轮廓更为了解之外,他们眼中的世界几乎没有什么变化。
又是两百多年的时间过去了,到公元前三世纪,一位叫做埃拉托色尼的古希腊著名的地理学家绘制了一幅新的世界地图。
「提问」这幅地图和刚才我们见过的所有地图相比,有着明显的进步,谁知道? 「总结」①这幅地图上表现出来的海洋面积比以往的地图都要扩大;②使用了类似经纬线的线条确定位置。而且同学们可能不知道的是,埃拉托色尼已经很明确地告诉世人,我们所生活的地球是一个球体。
地图学继续在古希腊人手中发展着,涌现出了很多著名的地理学家。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人物就是托勒密。现在大家所看到的就是公元2世纪希腊学者托勒密绘制的世界地图,它被认为是人类认识地球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这幅地图上使用了经纬线,并选定经过大西洋中的费罗岛的子午线为本初子午线,一直沿用到1884年,才变为由现在经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的子午线为本初子午线。
接下来的日子,地图学在欧洲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黑暗时期,公元4世纪至13世纪1000年左右的时间里,西方受宗教统治,神学代替了科学,处于历史上的黑暗时代,哥白尼、布鲁诺都生活于这样一个时代。地图成果遭到摒弃,完全被宗教观所代替,地球球形的概念代之以四边形或盘形。下面我们看到的就是这一时期欧洲的地图。
但是在整个世界范围内,地图学并没有停止它发展的脚步。东方的阿拉伯人由于航海的需要汲取了希腊的地图知识,结合他们的天文学、数学、几何学方面的知识,促进了地图的发展。
这幅地图是公元12世纪(1154年)东方阿拉伯学者伊德里西绘制的世界地图。这幅地图的方向和我们所熟悉的方向正好相反,我们把它旋转过去就可以了。
伊德里西的世界地图更为精确,但也不是世界的本来面貌。「提问」谁知道,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究竟是从何时才被人们真正了解的呢? 「总结」15世纪后期之后,经过迪亚士、达伽马、哥伦布、麦哲伦、等众多航海家的探险,人们大体摸清了世界的海陆轮廓。
「提问」那谁来告诉我们,我们生活的世界究竟是什么样的?
「总结」我们生活的地球是一个飞速转动的球体,陆地占总面积的29%,海洋占总面积的71%,地表被分割为七大洲和四大洋。
1961年4月12日,前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乘东方1号宇宙飞船围绕地球完成了一次完整的轨道飞行。在这次长达108分钟的旅行中,他飞越了40,000千米,成为太空旅行的第一人,他清楚地看到了地球的全貌。【总结】
这颗蓝色星球的表面,就是我们生活的世界,为了了解它的本来面目,几千年来,人们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事实证明,只要人们努力探索,任何事物的迷雾都将被拨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