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夫培训有感[范文]

时间:2019-05-13 21:43: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雷夫培训有感[范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雷夫培训有感[范文]》。

第一篇:雷夫培训有感[范文]

雷夫培训有感

王玉

11月27日,有幸见到了《第56号教室的奇迹》的作者-----雷夫先生。初见雷夫先生,很普通,一套普通的便服,甚至可以用邋遢两个字来形容,和我心目中想的美国最佳教师的形象简直差的太远。他的装扮也正如他所说的一样,他是一名很普通的教师,他的学生也非常普通,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种优等生,而是九成的学生家庭贫困,且多出自非英语系的移民家庭,但是他的学生们却能够每天提前2小时到校,放学后数小时内仍不愿离去。学生在全国标准化测试中取得高居全美标准化测试前5%。当天雷夫先生身体抱怨,但是在他几个小时的讲座中,却丝毫看不出他有任何疲惫之感,而且在讲座中才得知,他今年已经61岁。61岁的老师还是一直这样的充满活力,真的是不得不让人佩服。这些也正是雷夫老师的魅力所在。我们要思考的不是雷夫先生取得的这些成绩,而是思考为什么雷夫先生能够做到这些?他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去学习去实践?

在雷夫先生的讲座中,他精彩的阐述了道德发展的六个阶段。道德发展第一阶段:我不想惹麻烦。从踏进校园的那一刻起,大多数孩子就开始接受第一阶段的思考训练。大多数孩子会按照老师的要求完成各项任务,他们之所以这样做并不是他们的本意,而是他们觉得如果不这样做就会受到惩罚,就会因此而惹上麻烦。我不禁想到我们班的孩子,课间他们看到我走向教室,站在门口的学生会向里面的孩子“通风报信”王老师来了,原本闹哄哄的教室变得不那样吵杂。他们之所以这样做并不是因为他们想,而是迫于我是老师,他们不得不这样做。雷夫夫先生不会这样要求他的学生,他不会告诉孩子们如果你没有做到我要求的,我就会惩罚你。他会告诉孩子们一定不要为了避免麻烦而学习,你学习是因为学习很重要,你会用得着它。你要认真听课,是因为这是学习的正确方法。但是我们却总是在这样做,比如有时候我会对我的学生们说,今天的单词默写如果完成的不好,回家就把单词每个巩固5遍。起初孩子们还能够完成,但是后来他们就觉得这样无所谓,以及过了被吓住的阶段。雷夫老师说,我们要孩子有良好行为表现的最终目的是让他们相信这么做是对的,而不是因为害怕惹麻烦才去做。

道德发展第二阶段:我想要奖赏

学生们做某些事情是因为做好了这件事,老师或者家长会给他们相应的奖励。正是这些奖励驱使着孩子们去做一些事情,他们只关心结果,但是对于过程,就没有那么上心。雷夫老师说:他不会告诉孩子们做好这件事情他们会得到什么样得奖励,而是告诉他们,你们按要求做了,你们会学到知识,这就是对你们最好的奖励。雷夫老师是用那种引领似的教育而不是威胁或者诱惑似的教育。相比之下,自己却大多数时候都停留在第一,第二阶段。

道德发展第三阶段:我想取悦别人

随着孩子们的不断发展,孩子们已经不再满足于第一二阶段,而是有了更高的标准,他们之所以做一些正确的事情是为了让老师或者家长高兴。雷夫告诉他的学生们,他们之所以做正确的事情,并不是为了取悦别人,你做这些不是为了我,而是为了你自己,因为你需要这些知识,而这和我没有一点关系。

道德发展第四阶段:我要遵守规则

用规则来约束学生们,这也是现在大多数教师正在做的。很多老师在开学的第一天就给孩子们立规矩,告诉他们哪些是必须要做到的,哪些是不能做的。能达到第四阶段的孩子已经很不错了,但是雷夫先生和他的学生们并不满足于此。

道德发展第五阶段:我能体贴别人

雷夫先生说,第五阶段是很难做到的。但是雷夫先生却一直在用第五阶段的理念来灌输他的孩子们。他教育孩子们做事情要从别人的角度考虑。道德的第五阶段以及很难达到,但是他和他的学生们做到了,并且雷夫先生认为他的学生们可以做的更好。

道德发展 第六阶段: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 雷夫现在说第六阶段是最难达到的,也是最难教的,但是他不会因为做这件事情困难而放弃去做。他会给孩子们看电影或者是推荐一些书籍,让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去更深层次的了解道德发展第六阶段。

雷夫为孩子制定了“道德发展六阶段”目标,并鼓励孩子们去实现这些目标。这和我们的德育教育是完全一致的。他没有喊口号,没有一味的说教,更没有通过一系列的考核来去实现这一切。他只是自己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榜样,并鼓励孩子们去努力去做。感受完道德六阶段,我想的最多的是,我回学校之后要在我们班里尝试这个理念。让孩子们从初中起始年级开始不是为了避免麻烦,不是为了得到奖赏,不是为了取悦别人更不是为了单纯的遵守规则而去学习或者去做一些正确的事情。要让孩子们知道他们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们应该这样做。对于我来说,不应该用恐吓和诱惑还教育我的学生们,作为教师我应该去告诉孩子,去让孩子们亲身体验他们现在在学的,在做的,对他么来说会是多么的重要,他们是为了自己,而不是因为其他的原因。

雷夫先生是一个全能型教师,可以教数学,体育,阅读,甚至是音乐,戏剧等很多学科。我做不到这些,但是我至少应该努力去多学一些东西,努力丰富自己的课堂。雷夫先生的另外一个观点也非常值得我们去学习。他每次接受一个新班的第一天,回家之后他都会把自己记住的名字写下来,那些被他遗忘的名字正是那些遵守规则,但是不愿意表现自己的学生。我们应该在那些学生身上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那些孩子会取得意想不到的进步。他这种做法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关注中等生,期待他们有质的飞跃。

雷夫先生说了一句话,我感触非常深刻:You should be the person that you want your children to be.我们要求学生做什么样的人,首先我们就应该成为那种人。这也正体现了雷夫老师的责任心。正如他的学生们每天提前两个小时上学一样,因为雷夫先生自己首先就做到了这点。所以,我告诉自己作为教师,我们自身的榜样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我告诉自己要反省自身的缺点与不足,在我要求自己的学生做到某些事情之前,我一定要先做到。道德发展的六个阶段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育过程中雷夫先生不断地以正面的方式来引导他的孩子们,从而使孩子们在道德发展阶段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我们也应该用这种道德发展模式去引导我们的学生,不是恐吓,不是诱惑而是循循诱导,让孩子们自己去懂得学习和正确发展的重要性。

第二篇:对话雷夫有感

春雨润物细无声 丹心一片化树青

即墨第三实验小学 于丹梅

读得一本好书,如同结交一位挚友,给予勇气和信心;认知一位智者,犹如荒漠渴饮甘泉,获得力量和希望。一拿到《第56号教室的奇迹》这本书,我就迫不及待的读了起来,一口气读完,感触很深。

我深深地被雷夫老师的敬业和爱业精神所打动,他甚至不惜自己的业余时间和身体健康来想尽一切办法教授学生,花自己的钱和通过募捐购买实验用具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动手做实验、排演莎士比亚话剧、教授吉他组建摇滚乐队、趣味数学的训练、班级图书馆和dvd影碟馆、让学生通过管理班级账目设臵的银行系统学习经济学,每年组织全班学生的参观旅游让地理和历史知识活了起来,等等,所有的这些,不是让学生被动地接受填鸭式的教育,是在寓教于乐中学习和掌握了深刻而广泛的知识!

我边看边啧啧感叹,雷夫老师所在的学校是美国一所公立学校,生源都是相对贫困的学生,而且大部分不是英语为母语的学生,他们没有多余的金钱来额外学习器乐等业余特长,可是他们并不比贵族学校的学生差,而且大了还被多所很好的大学录取,并有了一个很好的前程,正是雷夫老师在这些学生上四、五年级时的教育,使他们爱上了读书,爱上了学习……

“一间教室的容量可以很大很大,他可以带给孩子无限多的东西。”从他的身上我懂得了教室和教室是不一样的。一间教室能给孩子们带来什么,取决于教室桌椅之外的空白处流动着什么。相同面积的教室,有的显得很小,让人感到局促和狭隘;有的显得很大,让人觉得有无限伸展的可能,而决定教室的尺度是老师,尤其是小学教师。他的面貌,决定了教室的内容;他的气度决定了教室的容量。显然,雷夫老师的教室是无比宽敞的。“我这个老师没有特别突出的创造力,于是,我决定给他们我能力范围内最宝贵的东西——时间。”

作者的话语,读来,朴实无华;背后,是隽永深长的爱,是超乎寻常的毅力。“奇迹”,从来不是瞬间的好运;创造“奇迹”的雷夫带来的,有感动,有方法,有不同视角的新世界。

“奇迹”的配方一 ——教师的境界。

雷夫,作为一个老师,有着丰富的知识并对事物有着自己的看法。我们平日教学,着眼学生的课堂学习,这是小处,着眼学生的发展,这是大处;而雷夫看到的更多,他把社会现象社会发展和学生的发展结合起来分析,这给了我一些感触。

在现在浮躁的社会环境中,我们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呢?!这以前我是没思考过的,感觉自己是无能为力的,只能怨天怨地怨社会。读了雷夫的故事,原来与其怨天尤人,不如动手从一件件小事做起,再平凡的老师也有影响至少一个学生的力量。老师的境界,是对现实的妥协,还是脚踏实地的从己做起?人人都有创造“奇迹”的潜质,就像雷夫老师自己所说,他不是超人,与一般老师一样,他会失败,会痛苦甚至也曾疲倦、迷茫过。但是“教室的火”点燃了他的激情和信心,他说“如果我能如此投入教学,甚至连头发着火了都没有注意到,那么我前进的方向就是正确的”。是的,从那时起,雷夫老师找到了真正可以永远全心全意投入其中的事业,并且他正是义无反顾地这么做了。

雷夫老师是有理想的。让孩子变成“爱学习的天使”,培养孩子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孩子懂得为人之道,鼓励孩子追寻丰富的精神世界„„丰富的理想背后就是朴素的教育真谛——为了学生的发展。于是教师对每位学生都抱有信念,不抛弃、不放弃;学生的学习生活充实而有意义。

雷夫老师是有激情的。他已经用了25年时间并且还要继续坚守在同一所学校的同一间教室,教同一个年龄段的学生。他倾其所有精力、美德与创造力在孩子们身上,用特立独行的个性、截然不同的观念、别出心裁的创意,给他们带去宝贵的东西。如果没有最单纯的教育热忱,我想没有人会如此执着、安分和踏实。而雷夫的这些都没有因时间和声誉而改变。

朱永新先生说过“一个理想的教师,必须有远大的理想,不断地给自己提出追求的目标,同时又要有激情。对一个成长中的教师来说,平静的思考是需要的,但更要富有激情。”想到自己,近来的教学很苦,为调皮不听话的孩子感到束手无策,怕达不到教学指标而不敢怠慢,匆匆的忙碌中我似乎没有清晰的教育理想可言。但是同样在各种考试压力下,雷夫老师却能在一间狭小的教室创造无限的可能,他奉献,他坚持,他热情,感谢他,他的精神鼓舞了我,我也愿意拿出年轻人的激情去拥抱未来,用更多努力去战胜困难,用继续奋斗去取代苦恼。

“奇迹”的配方二——教师的师爱。

“我决定给他们我能力范围内最宝贵的东西——时间。”多么深沉朴实的爱!雷夫给人的感受,首先不是教学的技巧,而是一种职业的激情,这也是新教育提倡的一种精神。在他看来尽管教书是件苦差事,但成果却是甜美的。艾斯奎斯把自己的热情传染给了孩子们,可以说艾斯奎斯是上帝送给孩子们的礼物。“让孩子变成爱学习的天使,20多年来,56号教室6点半就敞开了门”,雷夫老师写到,“我在一片漆黑中到校,比正式上课时间早了整整一个小时,而迎接我的是一群热切等待学习的学生。他们自愿早到,和我一起用这一小时来训练一项经常受到忽略的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我并不特别有创造力,所以只能尽我所能给他们最宝贵的东西——时间。”是什么让孩子如此自愿积极来学习,又是什么让雷夫舍弃休息,用大量的时间和学生相处,就连寒暑假也几乎天天陪着他们学习?是爱吧。第56号教室是雷夫用爱心建筑的心灵之家,是一个充满爱的最温暖的家。这里有爱有信任而没有“害怕”。“教师爱学生,一个很重要的表现就是相信每个孩子。”雷夫就这么做,他相信每个孩子都具有巨大的潜能,只有独具慧眼,才能发现每个孩子身上的潜能,鼓励孩子去不断自主探索,才能使他们的才华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对于雷夫来说教书却是一件让人觉得幸福的事,我想,这些都是出于雷夫先生对于学生的那份爱的基础之上的。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用心的前提是什么?无非是爱,爱这一职业,爱自己的岗位。没有了爱,就不能从教师这个职业中获得乐趣,唯有出自内心的关怀与真爱才能创造出人间的奇迹。当然,单单有满满的爱心还是不够的,还需要教学工作上的经验、总结。

在本书中我看到了雷夫许多点点滴滴都建立在爱和信任的基础上,他把每个学生都看做是美丽的天使。雷夫心里装的是学生,以身作则,公平、讲道理,有耐心和恒心,用信任取代恐惧,做孩子可靠的肩膀,讲求纪律,处罚合乎逻辑,成为孩子的榜样。因此他们的班级氛围快乐轻松,学生很沉静、文明有礼。

“奇迹”的配方三——教师的信念。

雷夫的小学地处洛杉矶贫困区,然而他班里学生成绩高居全美标准化测试(AST)前5%,雷夫总是反复地说:“我想,我们可以做得更好。”我想,正是雷夫老师这种“我想,我们可以做得更好!”的信念才让他做得更好!教师要相信学生,而且是无条件地相信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是向善的,每个学生的心中都有真善美的种子。相信每个学生都是有潜能的,只要挖掘得法,每个学生都是金子。虽然有些学生很淘气,令老师头疼,但他们正需要老师的耐心引导,给学生以自信,使学生取得进步。每个老师有每个老师通向成功的不同道路,雷夫的故事告诉我,不管是哪条路,坚守自己的信念,走下去,总有成果等待你。

“奇迹”的配方四——教师的智慧。说雷夫老师智慧,首先是因为他把提高儿童阅读能力的同时,引导他们对阅读的热爱作为首要任务。他说“我要我的学生爱上阅读。阅读不是一门科目,它是生活的基石,是所有和世界接轨的人们乐此不疲的一项活动。”“通过文学,孩子会用不同的眼光看世界,敞开心扉接受新观念,踏上光辉的大道去远行。”他把孩子带到将知识、热忱和阅读的喜悦视为理所当然的图书馆,挑选合适的文学作品介绍给学生,正面引导不会阅读的学生,办读书会等。在这个“快餐文化”的时代,很多青少年青睐电视、电影、网络里的世界,难得有沉下心来品读经典,滋养心灵。雷夫老师不忘引导他的孩子们通过阅读认识世界,改变观念,改善气质。这一智慧之举我们都知道,却很难真正做好。

另外他总是能够找到独特而有效的方式教育学生,无论是数学、作文还是音乐、体育,他都能够做到“教室里的世界比教室外的世界更能吸引学生的心”。他将理论和实践完美结合,做自然实验,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看电影学历史,将经济学运用到班级管理,学习摇滚等器乐演奏,以及利用一年的时间来排练莎剧,利用假期来去旅游来学习地理与历史知识等等。这样的学习是多么惬意和多姿多彩!雷夫老师的学生是最幸福的孩子!

“第56号教室的奇迹”其实潜藏在我们每个人的心底,相信只要努力改变用心去做,一定能创造属于我们的奇迹!属于我们教室的奇迹!掩卷沉思,《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与其说是一部教育专著,不如说是一份心灵的鸡汤。它如同教育道路上的一盏明灯,指引我们探索、坚持,让我们在寻觅理想与现实之间平衡点的线上划出一个起点,又标明了终点站的存在。

当我把自己交给了三尺讲台,就意味着我将两袖清风;当我把自己交给了莘莘学子,就意味着我将上下求索;当我把自己交给了祖国的教育事业,就意味着我将无怨无悔的书写我的青春年华。我愿意用爱心、耐心、信心给与我有缘的每一个孩子搭建一个成长的平台。我不仅要做那个给天使缝补翅膀的人,我更要给孩子们插上飞翔的羽翼,看他们展翅翱翔于湛蓝的苍穹!

第三篇:我读雷夫有感

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有感

《第56号教室的奇迹》是美国一本关于教育的书。读了《第56号教室的奇迹》这本书,我的心灵一次次受到震撼,全书以独特的教育理念以及全书用浅显通俗的语言所谈所描绘,我看到了一个将教育作为自己终生事业,并沉醉其中的教师,他对孩子的爱,对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令我深受感动。

首先,我佩服雷夫老师直截了当、直言不讳地写出了数学教师所处的困境以及学生学习数学的困惑。他在书中写到“很多小学时期数学很好的学生在进入高等数学的领域之后就开始节节败退。对那些曾表示喜欢代数、几何等学科的学生来说,这就是一个无法理解的谜团。很少有学生会叹气说:‘我以前历史很好呢。’但我们却常听到学生沮丧地大叫:‘我以前数学很好,真的!’”。可以说,每一位数学老师都遇到过不只一个这样的学生。通常,我们不是感叹这样的学生脑筋不够聪明,就是斥责他们学习的态度有所下降。雷夫老师没有责怪孩子们,而是从考试体制和教师的教学态度上分析问题所在。虽然美国的教学环境相对于我国较为宽松,但标准化测验仍旧是评定学生学习成绩和教师教学成果的重要手段。学生们为了准备考试、老师为了提高百分比,做着大量重复的练习。雷夫老师一针见血地指出“如果小孩会算10个乘法题,为什么要他做500题?如果他连10题都不会算,那么要他做500题的意义在哪里?”并且雷夫老师尖锐地指出“只训练学生通过考试,就像依照巴甫洛夫学说训练狗一样”。这正是我心里所想但却不敢说出来的。我由衷地佩服雷夫老师大胆地直抒胸臆。其次,我惊叹于雷夫老师能够想出那么多、那么奇妙的方法教孩子们学习数学。Buzz、暖身心算、玛西·库克数字砖问题等,一道道妙趣横生的数学题巧妙地溶合了生活中的数学知识,让孩子们兴趣大增,真正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教学宗旨。雷夫老师在暖身心算题中教会学生“加倍、一打、平方根”等概念,使学生们在愉快的、游戏式的数学练习中了解并很有可能记住了最高法院的法官人数、棒球赛的局数、美国参议员总人数是多少,这些生活的数字知识就是这样潜移默化地被学生们主动地接受了。想到前不久我还在对我的一位学生不知道一副牌有多少张感到惊呀,这个学生是被各科老师一致认为很勤奋、很不错的,现在想来多半是因为这个学生疲于做题而无暇游戏才会对生活中的一些常识性知识不知道,对此我感到很对不住这个认真的学生。不可否认,我和我的同行们都是认真、勤恳的教师,对提高学生的成绩都费尽心机,负出了很大的努力。但是,由于努力的方向和采取的策略不得当,使得一些学生丧失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对于那些同我们一样勤恳、认真的孩子,则在无形中剥夺了他们游戏的权力。雷夫老师则想到“应该要孩子了解数字的威力,明白数学和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且趣味无穷”。重要的是,雷夫老师不仅这样想,而且这样做,他将数学算题和生活中的数字巧妙地编辑在一起,创造出了进乎完美的教学效果(我是这样认为的)——既长知识又提升兴趣。在这过程中,雷夫老师付出的努力是我们能够想象到但却没有勇气做到的。无怪乎雷夫老师会这样评价许多老师 “这种反复练到兴致索然的惟一真实目的,是让老师落得轻松”。因此我在惊叹雷夫老师能想出这许多奇妙方法的同时,也为自己的有时能想到却没有付诸行动而惭愧。

再者,我欣赏雷夫老师幽默、风趣的文笔。比如这一段:“很遗憾,我见过太多小学老师是这样上数学课的:‘各位同学,请打开课本,翻到第142页,上面有500道乘法,算完以后翻到书本的最后一页,也就是第543页,上面还有500道乘法。请大家安静做题目。’如果你是这么做的老师,你一定爱死这些孩子了,因为他们都会乖乖照做,一句抱怨都没有。”即道出了我们当此情景时的真实感受,又犀利地点出了弊病所在。我承认我也有用做试卷、讲试卷的方法来打发课堂的行为。当学生安静地做题时,我的心里确实有一种满足感。我觉得雷夫老师幽此一默,让我在会心一笑之后又收敛起自己的笑容,静静地坐着,思考自己曾经对学生做过的种种“劣行”,不由得从心底发出声忏悔的叹息。又比如,在讲到建议学生看什么样的电影时,雷夫老师模仿理想中的学生回答老师一本正经提出的建议时的一段话:“天啊,雷夫,谢谢你指出我的错误。我会一辈子感谢你。在未来,我会先参考电影专家的意见并和爸妈讨论之后,再观赏电影。这么一来,我就能接触到登峰造极的影坛杰作,在学习和个人方面都得到成长。”是的,没有一个学生会这样回答老师一本正经提出的不经任何艺术加工的、非常直白的建议。所谓教育是一门艺术,教育学生要讲究方式方法。我们不能指望告诉学生“你要这样做,不能那样做”之后,学生就都会“这样做,不那样做”了。但有时我们懒得对方式方法加一加工,就会那么直白地说教学生了,这样做当然不会达到我们所期望的效果。而且非常可悲的是,我们通常还对学生不照那“直白建议”去做的行为勃然大怒:“为什么告诉你这样做是不对的你还要这样做?!”现在想来,这个后果不正是我自己造成的吗!雷夫老师的风趣设答给了我极深刻的印象。我想以后若是我在教育学生时偷懒,不想设计恰当的方法,雷夫老师风趣、幽默的话语就会在我的耳旁响起,提醒我不要自找麻烦,要对教育学生的方式进行一定的设计、润色,采用较为艺术的方法来达到真正教育的效果。当然,这样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对任何人来说,这都是一个“摸着石头过河”的过

程。雷夫老师想必也是在摸着石头过了很多条河的过程中创造了56号教室的奇迹。

在读此书的过程中,我对雷夫老师的钦佩之情一直处在上升之中。我钦佩他肯在自己平凡的工作上花这么多的时间和精力,钦佩他想得出或者说找得到这么多巧妙的教育教学方法,我尤其钦佩他对待学生的错误和学习困难的态度,不是责怪和怨天尤人,而是主动地在自己这方面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正是应了平时我们常用来教育学生的一句话:“出了问题不要总是怪别人,好好想想自己错在哪里。”

虽然美国的教学环境和氛围与我们有很大的不同,但是雷夫老师的方法和理念是非常值得借鉴的,特别是理念。我想,把雷夫老师的教学方法进行中国化或者说个人化将会是我今后的教学努力方向。

第四篇:雷夫读后感

初识雷夫是在3年前,看到各种媒体对《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评价颇高,对现有教育制度和模式一直有着自己的想法的我立刻买了一本来读。当时对于雷夫满是钦佩,也感叹为什么我们的身边就没有雷夫这样的老师。虽然看完后就没再去翻阅,可是这本书的一些东西却是已经植入了我的大脑,对于我之后的教学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

这次再次读到《第56号教室的故事》,虽然只是他在中国的讲演或者答问纪录,可是我却感觉我离他更近了,因为他所说的很多观念竟然就是我坚持的,虽然我还没有达到他那样的知名度,可是我终于像得到了高度充电,原来,我多年来的思考和实践是对的。当然,我也观察并与周围的同仁们进行过交流,也理解来自于他们的苦衷和难处。我想,那就结合雷夫的话,就当今教师的困惑和如何打破这个瓶颈进行一下个人的分析。

困惑

一、学校和家长的应试要求无法改变。

我身边很多老师对于为何无法很好的进行素质教育的解释很简单,“没办法”、“谁叫这个大环境就是这样”“校长要分数我们这能这样”“你不抓学生,别人在抓,这是不行的”。【雷夫的话:】

P18在美国,很多校长想把我“干掉”。因为在美国,如果一所学校考试成绩好,政府会给学校更多的钱。但是我们也要让学生掌握好平时学习与考试的平衡。——可见雷夫在初期肯定也遇到过成绩不如意的情况,只是他坚持下来了。P34我想让大家知道,我从来不和别人吵架、打闹,如果我和别的老师吵闹、争斗的话,对学生没有帮助。我所做的就是绕过学校政策的禁区。

——说明雷夫也有和同行之间的竞争,也有来自于学校的压力,但是他通过他的智慧和原则避免了矛盾。

P44我们当老师的,必须帮助学生了解考试的真谛。

——所以雷夫给予学生的并非应试压力,而是帮助孩子们认识到应试究竟是为什么,他的意图很明确,是激发孩子内在的学习动力。困惑

二、对于落后的家庭教育无法改变

我经常听到有些教师会感叹,“我也想好好教育孩子们的,可是他们的家长一点也不配合”“我们学校里教孩子,他们回去又是老一套,有什么用”,我也一直能感受到家庭教育的落后对于孩子的成长的确是阻力不小。【雷夫的话:】

P31当然,我很尊重家长的意见。但是在我的教室里,就必须按照我的原则来行事。就像我不会和同事争执一样,我也从来不和家长争执,因为这样会浪费我的精力。

P53可实际不是这样啊,家庭才是儿童教育中最重要的部分。

——显然,雷夫遇到的问题家长不在少数,但是他很明确对他来说无论家长如何,都不能阻止他在学校对孩子进行的教育,也就是,既然家长无法改变,那么坚持正确的学校教育是再也不能停止的了。

困惑

三、即使有想法也无法真正实现,因为不能保证身边的同仁也是这样的。这个困惑也曾经困扰着我,每个人的经历不同,价值观不同,对于教育真谛的理解也有时间上和本质上的不同,所以即使我想放下成绩,可是其他人可能还一时半会儿调整不过来。对于学生来说也没有什么用啊? 【雷夫的话】

P25我们美国的教学体系在培养学生性格方面存在严重的问题。

——原来,其实雷夫所处的环境也并非“理想状态”,所以关键还是在教师本身的观念问题。

困惑

四、有些学生就是那么差,我不对他严厉点他一点也不配合,我该如何用“爱”来实现管理和教育呢?

在应试压力下,为了达到所谓的平均分、合格率、优秀率等“体现教育成果的有效数据”,面对一些比较差的生源,很多老师选择了相比“慈悲为怀”(见该书P70)更容易见效的“严师出高徒”模式。虽然心里也并非完全赞同,但是也是很无奈。【雷夫的话】

P26很多时候,那些表现差的学生之所以差,是有一定原因的,大部分是由于家庭的缘故,或者他们以前遇到过不好的老师。

P38当我遇到有这样问题的孩子时,我知道他这样背后是有原因的,但不管是什么原因我都不在意。我会由孩子自己来决定他要怎么做,我会让他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P53我已经告诉学生,我的工作不是拯救你的灵魂,而是给你一个机会,让你拯救自己的灵魂。

——也就是说,雷夫老师的学生不比们的学困生好,从雷夫老师的话语中可以再一次看到了他强大的内心和明确的目的性。如果说我们的教师对于学生的差无法释怀,则说明可能还不是很清楚教育究竟能做些什么。

困惑

五、不抓成绩只管素质教育肯定比不过别人抓成绩的。而学校的绩效奖励这是很大一块内容。我怎么能放下呢?

很多老师放不下应试教学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学校的奖励机制,再多的教学形式或者课题探究内容,也比不过奖励机制的明确指向。学校层面都是这样的导向,作为教师如何能做到真正的以学生为本呢? 【雷夫的话】

P46在美国,老师一旦成名就会离开讲台,我很不理解这一点。这些老师是更在乎他们自己,还是更在乎他们的学生?

P63但是,很多老师跟我说:“雷夫,你不理解,我虽然也想做你所做的事吗,但是我做不了,因为学校不允许我做。”当然我理解。我几乎花了15年的时间才让我的学校理解我在做什么,学校当局老师找我的麻烦。

——事实上,雷夫的话挺一针见血,也就是真正做教育的是不能把荣誉和奖励放在第一位的。如果放不下学校的绩效奖励(其实也不会差很多),那么问题不是说学校的,至少是教师本身的工作目的值得反思。

看完这本书,我更清楚我们教师所有的这些困惑雷夫老师也是一样会遇到,为什么我们会觉得离雷夫那么远呢?归根结底还是一个观念的问题。现在截取部分雷夫老师的原话和一些其他名师的话以示

P67我想告诉大家的是:你每天都在改变着世界。如果你善待学生,让他们知道你总是愿意回答他们的问题,总是愿意倾听他们诉说,你就能给世界带来更大的改变。

P32所以,我是抱着这样的态度去解决这个问题的:这些孩子是我爱的人,他们并不只是我教室里的孩子。

P37有些人对我不满,可我不在乎。对于我来说,学生才是最重要的。P41教育最重要的是,我们希望我们的学生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自己就应该是什么样的人。孩子们时刻都在注视着我们。

P43我从不对我的学生大喊大叫,从不侮辱我的学生。我是一个非常严格的老师,当我从不认为大喊大叫是一种好的教学方式,这也是孩子们能对我产生深深的信任感的原因。

P47我在家里和在教室里的表现是完全一样的。

P59当我学会去倾听,而不再是自己喋喋不休地讲的时候,我这个老师就有了很大的进步。

P62如果你们希望孩子信任你,那就必须要让他们了解你,你也必须做真实的自己,保持本真。

华应龙:老师会说“我对你这样是为了你将来好”,好像我们让孩子现在害怕我们,是为了他将来喜欢我们。所以我想,一个好老师应该一直被喜欢,学生不但是现在喜欢,而且毕业后也会喜欢。

李茂:我想,与儿童沟通的能力,是不是一种应该把这方面的能力看得更重呢? 所以,我觉得,作为教师如果觉得雷夫离我们很遥远的话,那就要思考这些问题:我确认我是要做一名老师吗?我这样做究竟是否是对学生最好?我该如何调整好自己的状态以真正实现“以学生为本”?只有这些问题能够得到解决,也许雷夫就在我们心中。

第五篇:雷夫读后感

一本好书,读过之后必然要对原有的观念有所影响,这样才不枉确确实实读过此书。但观念方面,是认识到,却仍然不太容易改的,所以,在提出我主要收获三个方面的同时,我还写出自己打算如何做来切实让自己拥有这种好的观念:

(一)全心全意投入教学

这是我读过此书后,最大的感触。书的原名就叫TEACH Like your hair’s on Fire,是自序《教室里的火》的主题提炼。雷夫老师自己也说:“如果我能如此投入教学,甚至连头发着了火都没有注意到,那么我前进的方向就是正确的。从那一刻起,我下定决心永远全心全意投入教学中。”

作为新老师,我非常想知道自己应该向哪个方向发展,怎样才能教育好孩子们。雷夫老师给我指明了这条路,即全心全意投入教学!在后文中,他也提到了,每每听歌的时候,都在思考学生演奏这首歌的可能性,他妻子也在凌晨三点多的时候突然抓住他:“××歌可用来当××幕的配乐„„”这样处处为孩子着想,想着如何能让孩子全面发展,即使先天略有不足,相信也是可以弥补的。

入迷,是一种境界,即便如茅盾先生说的,像“香菱学诗”那样功利地入迷,也会带来一个美好的结局。

所以,我打算,在教学之中,时时提醒自己:“把所有注意力都放在孩子们身上,注意到每一个孩子的表现和表情”。从而了解孩子,并在孩子最需要的地方帮助他们。在课外,如果能够无论在做什么的时候都想着:“孩子们会不会喜欢这个;这个能不能辅助孩子们学到更多的东西„„”那么我相信自己能够逐渐把握住教育教学的规律,让学生发展得更好。这样开始时可能会有些别扭,但习惯一段时间,我相信自己可以全心全意地投入到为了孩子们的发展而做每一件事。

(二)要有长远的眼光

拥有全心全意投入教学的激情和方向,还需要有一个长远的眼光,把孩子向某个方向引导。单靠自己的经验积累,是不能够完全教育好孩子的,甚至会把孩子局限在自己的框架内,在这种程度上,投入越多,危害也就越大,可能尽管在短时期内,会出现很好的成绩。

从雷夫老师教给孩子们阅读的兴趣和技巧、在生活中学习和运用数学、学习乐理知识以及经济学的常识等等,可以看出他是在为孩子的终身学习打基础。法国教育家朗格朗在上世纪初就提出了终身教育的思想:在知识量迅速发展的今天,单纯教会学生固定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要教会他们如果学到更多的知识,如果获得对自己有用的信息。

事实上,在我们经验之外,很多专家都在探索怎样能够让孩子们学会更好地学习、学会更好地生存,探索怎样打好终身学习的基础,甚至探索人类的发展方向。但由于各种因素,我们对此知之尚少,造成我们可能历尽千辛万苦,还在走别人已经证明是错误的路——尽管在某种程度上,弯路是必要的,但教育不比其他的活动,它的对象是正在发展中的人,一旦错了一步,后果可能是不堪设想的。所以,在我们有生之年,应该尽可能选择符合孩子们终身发展的知识技能,教给孩子们,让他们学会如何在未来的社会中更好地生存。

所以,我打算既要

阅读教学相关的书籍,也要阅读国内外教育理论的相关书籍,看国内外教育思想走过的路——任何现象出现都不是单一的,历史具有惊人的相似性——对比我国的教育现状,把握应该把孩子们引向什么样的道路。另外,很多书籍本身的内容也可以作为教育内容转递给孩子们——比如要教给孩子们道德发展的六个阶段,老师首先应该知道这六个阶段,并且知道哪些阶段是必须经历的,哪些是可以跳跃的,如何达到最高阶段是最有效的„„博览群书,不仅仅是教师个人的修养,更是为了孩子们的发展。并且这和第一条结合起来,为它的思考提供内容。

(三)其他

书中还有很多观念对我有一定的启发,但之前看过些书,再加上自己在实习和反思过程中积累过相关的经验,这里只作提醒自己,不要忘记:

没有比孩子更重要的。如果追溯源头,这是存在主义教育哲学的观点,原话是“存在先于本质”,运用到教育方面是,教育是学生培养自我的手段,应该鼓励学生无论学习什么,都把他自己从理智和情感上投入进去,必须把他所进行的任何练习或研究的任何问题都结合着整个自我实现的要求。像雷夫老师,协助落后的学生寻找问题的解答,给爱好电影的学生提供一个自我发展的空间。这要求我应该蹲下身来看孩子们,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和生活,理解他们的内心感受,提供我尽可能提供的他们感兴趣的内容,建立其与教材内容之间的联系。让每个孩子都有信心学习,有兴趣学习,让孩子们在互帮互助中学习。停止尝试才是失败。不仅是孩子,老师也要记住这一点,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自身可能也会遇到很多困难,这时,不要放弃——生命的意义之一就在于不断地超越自我,在超越中成长——要尝试各种方法教育孩子,与前两条相结合,时时刻刻思考某些东西能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多看书,看看前人有没有相关的经验,只要不放弃每一个孩子,孩子总有一天能够超乎我们想象的优秀的。同时,教师要让孩子们优秀,就应该让他们懂得如何面对失败,在成功的路上,失败总是不可避免的,教会学生只要尝试,就不算是失败,比教给他们单纯的知识要重要得多。

值得做的事,就值得做好。我觉得这不是让我们去功利地争一些什么或与他人比较结果,而是尽力去完成每一件任务,好与不好,只是相对于自己而言的,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断尝试,不断改正错误,不断超越自己,这是最重要的。充满激情地对待我们遇到的每件事、每个人,有些事,如果避免不了,就愉快地接受,那样会收获很多——把这种激情带给学生,那么收获就更多了!时时提醒自己这三句话,并且告诉学生,我们共同进步。我想这是让我拥有此观念的最好方法了。

二、方法方面

这部分就是我直接从书上学到的东西了,也可以是照搬的吧,我知道很多东西如果现在用到教学中还太早——因为我本身没有相应的驾驭能力,但我相信有一天我能慢慢达到的。

(四)消除恐惧对于强制性纪律的恐惧,可能会让孩子们在表面上看起来很平静、很踏实,但这却是造成人格分裂的根源之一,让孩子们从小就仅仅懂得服从,以暂时的压力压制他们对万事万物的好奇和好动。如大禹治水,疏导才是解决问题之道,而疏导的第一步,我想应该就是撤除已设置的障碍——对学校、对老师、对学习的恐惧。

这里雷夫老师提出了四件事:1.以信任取代恐惧

首先让孩子们接受以信任取代恐惧。我想这是每个孩子都愿意的,在一个没有强制力的环境中成长,是每个孩子的愿望,至少我就个人的经验是这样的。其次让他们知道,破坏了的信任是不容易修复的,这样才能懂得珍惜,在珍惜这种信任中,自己主动发展人性的光辉。再次,即使孩子真的破坏了信任,也要给他赢回的机会,只是需要很长时间,这能使孩子在破坏信任后还有希望,不至于破罐子破摔,而且在赢回的过程中,更能体会到信任的可贵。

教育是慢的艺术,我们必须付出耐心:耐心地告诉孩子们,耐心地看他们遵守,耐心地告诉他们错误,耐心地看他们改正,缺一不可。说起来很容易,但要抛开急功近利的成绩统计,需要前两大项作为基础——没有什么比孩子的发展更重要的了,懂得怎样发展孩子——让每个孩子都能抬起头、直起腰做人,让他们在信任中成长,我们一定要告诉自己耐下心来!2.做孩子们可靠的肩膀

“我们不需要长篇大论地谈我们多么负责任,而是要让他们把信任放在我们的肩上。”我认为我们还是需要言语让孩子们知道我们爱他们的,尽管不知道是否真有此事,但一句短短的“我爱你”改变两代人的故事太多了,随处见于各种文摘杂志,所以我相信简短的表达感情的词还是可以用的。但太多了,就会让孩子们产生内疚感,内疚感和自发的对学习产生兴趣的动机不同,它更容易让人受到挫折并且不能很好地走出挫折。而且说太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本身就不是为了孩子们考虑,而是在自我抱怨。更为重要的是老师的行为不要和言语产生偏差,那样将起到比我们的沉默更糟糕的作用。没有孩子会

相信整体讽刺挖苦他的老师,在微笑着说“我爱你”的时候是真心喜欢他的。所以,当我们爱的时候,要用简单的言语提示孩子,用实在的行动表现出来;当我们并没有从心里爱孩子的时候,不要说太多,慢慢试着从对自己的工作负责的角度说服自己从心底去爱。

3.纪律必须合乎逻辑

“老师可以严格,但不公平的老师会被学生看不起。”“不合乎逻辑的惩罚,不能达成任务。”重视过程,是对于学生学习的兴趣而言的,而不可用在老师惩罚的过程中。惩罚,唯一的目的就是是孩子们变得更好,如果有一丝变质,那么即使孩子们改正了某个错误,这造成的危害也是得不偿失的。所以,在惩罚之前,先在心里默数十下,让自己冷静下来——也给孩子们一些时间——再想想,如果那样做会出现什么后果,有没有会使结果变得更糟的可能。惩罚是学生成长的支柱,而不是压制学生挺胸抬头的枷锁,更不应该是教师泄怒的工具。

“对于不当行为最严厉的惩罚,就是不准参加发生不当行为时所进行的活动。”这句话给我很大启示,让我知道惩罚的必要性,以及如何惩罚才是有效的——的确既然惩罚被融入到教育领域内这么久,也应该属于教育的一部分,教育既然是一门艺术,惩罚自然也是了。所以,对于惩罚的方法,我还不敢这么快就下结论。还有待进一步学习。

4.你就是榜样

这是我一直信奉的格言:“身教重于言传。”要孩子们做到什么,首先应该让他们知道他们能做到,这需要有人在他们身边和他们一起。给孩子们提出一大堆要求,当要求出现的时候,必然会有人怀疑其可行性,这时候就需要老师身体力行,告诉孩子们他已经做到了。

我在支教的时候就写过:“如果自己不爱学习,怎么能让孩子们爱上学习;如果自己不爱教学,怎么能让孩子们爱上课堂;如果自己不爱锻炼,怎么能让孩子们重视体育„„”那时因为没有经验,我犯了很多错误,但我有最自豪的事,就是升旗时我们班的纪律是最好的,而且根本不用我去管。我之前跟他们说,在升旗的时候,我没有时间看你们,我必须严肃地行注目礼。他们开始时会笑话我,后来他们就学我一样站着。来到这里以后,我希望能将我这一习惯保持下来,并且我相信我能做到。

“一天下来,老师有数千个可以树立榜样的机会,其中有些机会是特别难得的。把握好机会,可以让原本往坏处发展的事情朝好处发展。”当我们用宽容和谅解对待孩子们多错误时,当我们用理解与支持对待孩子们的挫折时,他们也会用体谅还对待别人。纵容是一种不负责任,而宽容与之具有本质的区别,那就是一直耐心地陪着孩子,让他知道他的行为对与不对。老师,自己先做自己理想中的学生吧,那样才会拥有更多这样的追随者。

(五)告诉孩子们目标和阶段

有些东西,我们总以为孩子们不理解、做不到,就独自扛起来所有重担。我们应该相信孩子,把目标告诉孩子们,让他们试着自己去实现,比我们费尽心机地设计孩子的发展路线更有效。如一个故事所说,建好的公园不知道如何在草坪上修小路,就让游客在草坪上走,踩出的那条小路就是最好的途径。告诉孩子已经有了那六个阶段,让孩子们自己去对照,向自己想达到的目标前进。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教学论的实验研究也表明,是否给学生出示明确的学习目标,与学生的学习效果成正相关。那么为什么不在道德发展方面也告诉孩子们呢。我想,除了“六阶段”以外,还有很多可以告诉孩子们的目标,或者让孩子们自己寻找自己的目标,大家相互鼓励来实现它。

(六)阅读教学的四个目标:爱上阅读、读到好书、读懂好书、联系生活

看过本书关于“阅读”那一章后,我提出了这四点,但我只知道它是目标,至于怎么达标,这仍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但这四个目标在我看来,无疑是非常全面而且相互联系的,这是一个成功的目标。

5.爱上阅读

当前,随着多媒体发达,阅读早已不是获得信息的唯一途径,关注文化的人们也会去看一些文化快餐节目。专家们对人类左右脑发展不平衡的猜想,再过若干年怕是就要反过来说不平衡了。很明显,多媒体较之阅读来说,更容易调动人的多种感官——学习本来就是全身心的事,却被庸俗化到头部以上的事了——方块字当然不及鲜活的声音画面吸收得容易。

但对于思维发展、文化扩展,包括时间在内的一切因素来说,阅读应该是最好的获取信息的手段。不知道什么时候,喜欢读书的人,在部分人眼里会成为另类,这种风气也不利于培养人的阅读兴趣。说实话,相比看电视来说,我也不喜欢看书;相比看小说来说,我也不喜欢看理论著作。但两两比较之下,我都选择后者,因为我认为后者更节约时间。我自认为我的阅读速度还是不慢的,至少比播音员的语速要快,那样,我看完一本小说,就能比看完一部电视剧节约很多时间,对于时间这么紧的信息社会,选择书毕竟是一个更经济实惠的选择。而且书比视频更廉价。之所以读理论著作,是因为它比小说更直白地揭露一些在我这个水平直接看小说读不出来的东西,所以,我希望通过看理论著作,来使我摆脱看小说只注重情节而不注重人性、社会主题的缺陷。我看书的初衷,只是因为书更省钱、更省时间。

所以,我不知道该怎么引导孩子们来爱上阅读,在他们看来,时间是多得很,更何况在小学阶段的孩子们看来,可能会有看书本身是工作,而看多媒体则是休闲的观念——尽管这只是我臆测的,但我认为现实生活中不乏此现象——要克服这一点,大概要让他们明白时间是宝贵的,他们还有太多的东西去获得。书看多了,自然就有了自己喜欢的和不喜欢的了,那样就会有新的休闲方式了。

所以,我认为爱上阅读必须与后三者相结合。读到好书了,自然就爱读了,能读懂、能运用,便如同关心动画片的人物命运一样把自己融入了。那时才会真正的爱上阅读。单纯讲兴趣,确实很空。但谈到后三者,我自己都觉得有些惭愧,所以必须要多读书,读好书,那样才能给学生以更好的引导。

6.读到好书

在孩子童年期,要读到好书,除了运气以外,应该就是老师的推荐了。如果老师本身都没看过什么书,那么让学生读到好书便成了一个偶然事件。我一直以为自己能够喜欢上语文,是因为初中时的语文老师给我们布置了读书笔记和名著摘要任务。我当时每天都坚持写,尽管我读起来很费力,但我坚持摘录自己喜欢的词句,当时只注重文采。后来看过一些了,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也跟着提高了。

不过我真的认为书的选择很重要——我当初读名著的时候也因为青春期的懵懂而良莠不分,也走过弯路,也许是兼听则明,我走出了那段迷雾——所以,我觉得老师还是应该在了解孩子们发展心理的基础上,自己选择适合孩子们读的读物,“少不读《水浒》”,过早地接触不同类型的名著未必是件好事。一些童话和寓言是不错的选择,国外的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伊索寓言、拉封丹寓言诗,我都看过一些,其中很多都可以推荐给小学生自主阅读,慢慢从阅读中爱上阅读、学会阅读。

再强调一遍,在给孩子推荐书之前,老师必须了解孩子们的发展心理,推荐给他们自己看过的,适合他们看的书。

7.读懂好书

如上一段所说,名著本身因其时代和地域的局限性,有很多糟粕或者暂时不适合孩子们接受的内容。这时候,如果不能适当地进行删减或摘录,就要教会孩子们怎么来读这些书。如很多教育家所说,当前的教育之一大弊病就是不能教会孩子怎样筛选信息,甚至连收集信息的水平都值得怀疑。尽管如此,我仍不打算在小学中年级段就冒这个险,告诉孩子如何认出假的,这最早也要在高年级段开始。

我宁可自己多花些工夫,挑选出适合孩子们看的片段,也不会如雷夫老师所说前后讲解背景和意义那样带领学生从中年级开始就读大部头的名著,原因很简单,我自己都还没有驾驭名著的能力。而事实上,很多书是不需要的筛选太多的。比如《格林童话》、《伊索寓言》、《爱的教育》、《叶圣陶童话》等,这些书,能够伴随他们读到高年级。那时,他们对词语组块意义有一定的掌握,也学会了略读,再慢慢选择像《老人与海》这样的中篇小说或较短的长篇小说。我希望通过选择稍高于课文和《金苹果阅读》水平的、大量的阅读先打开他们的视野,给他们自由讨论的时间。这时,我可以挑起一个话头,然后参与他们的自由讨论——我认为老师不必“以身作则”地说太多,而是然他们感觉到你和他们在一起就行——在讨论中不知不觉就可以把书中内容理解得更透彻。这时间,我打算选在午饭过后的时间。我下载了很多书,开学以后,我想买个打印机,给孩子们打印看——我在大学的经验是,自己有打印机打印,成本很低,不到一毛钱,就能打一页A4纸,而一天,全班不到三十人,只需要十五张纸就够了,一个月才四十五块钱,而起到的效果我想应该是很明显的。至于一些插图书,字数很少的,我可以在电脑上给他们放着看。

到高年级,我希望在阅读里加上散文和诗,甚至包括我国古代的散文节选。节选类,我希望他们能够

背诵——多读几遍,是不难的——因为对于优秀散文,我不知道还有什么能比背诵后的想象更有助于孩子们理解。优秀的散文作品,在背诵之前要求孩子们理解、读懂,我觉得是不现实的,最多只能让他知道老师的想法,而不是他自己的感受。短的如《菜根谭》的片段,可以很容易就背下来;长的像《岳阳楼记》可以节选;全片都十分精彩的,如《滕王阁序》、《赤壁赋》可以分期分段背下来。

8.联系生活

就我个人经验来说,把阅读和生活联系起来是很容易的。孩子所接受的语言材料少,书为他们开启了这扇门,只要他们能够想象他们所阅读的内容的情景和对话者的心情(三年级上册的朗读要求),他们就会在相似情境中说出类似的话,做出类似的事。着基本上不难做到。

所以,阅读四个目标中,最重要的就是读到好书和读懂好书。能达到这两个目标,其他两个就自动生成了。

(二)运用写作为生活服务:日记、日知(读书便签)

相比让学生学会掌握时间,我更倾向于让学生获得每天的简单记录。习作,我希望他们能从日记和日知中迅速提取出材料。我希望他们把习作当成应用,而日记和日知当成练习。

我更倾向于让孩子们每天用几句话、甚至一句话、一个词来表达自己一天的生活,当孩子感到每天都说“今天我上学,然后回家”这句话厌烦的时候,告诉他们如何记录生活和心情,这样他们会对日记有兴趣的。对于写作,我认为还是不要一开始就提出目标的好,学习的第一目标,应该是兴趣,但打出兴趣的旗号,往往会适得其反,平常一些,应该会好些。我试一下吧。

日知,就是读书便签,是从顾炎武的故事想起来的名字,我觉得挺好听的,也挺形象的。让学生在每天发下的读书材料上,用一句话或几句话来写一下自己的心得,可以是对主题的提炼,也可以是自己的感受。同样,我认为孩子不会总在纸条上写“好”,他们会追求更高的表达的。

(七)重质不重量的练习题目

尽管不重量,但还是要有一定的量才能实现质。雷夫老师说的是数学,而语感相对数学的规律来说,量也是非常重要的。

暑假期间,在备课同时,我粗看了一下《金苹果阅读》的三年级分册,我觉得书针对性很强,而且题量适中。我在教学进度中已经列入了对它的指导。这样说就够了。因为找打了不错的习题,就不必说太多了。

(八)给学生看相应视频,进行社会学习

雷夫老师给学生放电影是个很好的教育方法,但我自己没怎么看过电影,他推荐的都是外国的片子,和我们的文化有所不符,孩子可能不太好理解。但给孩子看视频的提议还是挺好的。我想等我有了一定欣赏水平的时候,在选择好的电影给孩子们看。

社会学习是班杜拉的理论,是指孩子不必亲身经历,只要看到影片中人物的某种行为得到人们的肯定还是否定,就会自觉运用到自己在现实生活的相思情境中。我想这方面的影片,还是选择科普类的比较好,那样不会出现价值观的偏差。

(九)闭上嘴巴,让孩子们自己摸索

这在读懂好书那条,我已经阐述过了。让孩子们知道你和他们在一起就够了,不要成为主角,教育的主角是学生——因为教育效果是落在学生身上的。

三、一些设想(一)两难故事讨论会

“六阶段”理论来源于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其前身是皮亚杰的“自律-他律”理论,对对偶故事和两难故事的分析,则可为判断道德认知水平提供标准。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告诉孩子们热爱学习,孩子们也会说热爱学习,但事实上有些孩子在说的同时并不喜欢学习,这样的认知是假的认知。真实情境中,很多问题都是有矛盾冲突的,只有让孩子学会处理这种冲突,才能提高其道德水平。

在《道德发展心理学》中,科尔伯格列举了九个问题,及相关延伸。把这些故事告诉学生,让学生讨论该怎么做,以及原因,从原因中分析学生当前的道德发展水平;在讨论中,学生的道德发展会从不同趋于相同,这种相同是对新阶段的认识以及队旧阶段的扬弃,从而达到了道德进步的目的。

我想试验一下这个理论,在班队会的时候,进行相关讨论。

(二)同读一本书

只让学生读名著的节选不是个好办法,但大家都读大部头的书实在是不太经济的选择,比如全班每个人都买一本《安徒生童话选》,看完之后,讨论过了,就放在一边了——倒不是不该放在一边,而是没有完全利用起来这本书的价值。

我在海淀图书城打折的时候,买了不少名著,其中有适合中年级看的《爱的教育》、《拉封丹寓言诗全集》这样的短篇集,非常便宜。我打算把这些书撕了,给学生读。因为第五册书有《意大利的爱国少年》一课,所以我想由此引入《爱的教育》。具体步骤如下:

首先,介绍亚米契斯和《爱的教育》,然后把书出示给他们传看,问他们有没有读的兴趣——据说大多数孩子们都是非常喜欢读的,尽管远隔千里,但年龄相仿,情感比较相近——然后,把书撕开,先每个人两页,发一遍,因为一般两页都能包括完整的一篇。

接着,让他们把自己得到的两页站在一起,写上自己的名字。这篇日记就属于他了。他先看几遍,想象一下情境,然后在自己名字下面写上日知。

然后,写过三条日知之后,就可以与你喜欢的同学交换看了,看过之后,用便签纸写上自己的日知,再还给主人。这样反复交换。直到页面上被慢慢地贴上了日知,孩子们的交流就完成了一次。这样经过一个月的时间,孩子们在快乐的交流中,读过了六十页的书。不必拿很厚的一本,却读得丝毫不比每个人买一本少。

用这种方法,可以读遍好的故事选,以后的散文选也可以这样读。而且这还对他们写日记有帮助,每天看一篇日记,自己再结合当天经历写一篇,和亚米契斯比赛,其乐无穷。

(三)共写一故事

这是对上一段的延续,其实早有老师实践过,据说效果还不错。具体方案是:

老师和学生开几个故事的头儿,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开头,找到和自己喜欢相同开头的同学,进行续写故事。每人每天写二百字左右,写完后传给下一个人。其他组的成员也可以申请加入。

这样每天都有几个人在写,有很多人可以构思,可以猜测,也可以按自己的版本续写。这样一学期下来,至少就有一两本两万字的故事了。中年级的学生能完成这样的工程,对他们的成长是非常有好处的。而且按照杜威的“共同体理论”,这样能促进学生之间的沟通,沟通才是真正的生活,在这一过程中,我想他们会得到更多的东西。

当然,因为孩子们的生活经验和阅读经验有限,可能会出现后来没得写的情况,这时候,老师可以根据情节发展,予以适当的提示,给出几条思路,让孩子们继续写下去。

(四)午饭时间的运用

和雷夫老师能利用早晨、下午放学的时间不同,由于我将带的班是走读班,有些同学家离校较远,所以一切课外活动除了在班队会或语文活动课搞,剩下的常规时间,只有午饭时间了。

一般来说,12:00下课,学生排队打饭,12:10差不多能回到教室,吃饭,这时候给他们放一下《学问猫教汉字》看,每集十分钟,每天放一集。一共五十二集,能过期中。现在正在出《学问猫说历史》网上刚出二十多集,相信等过了期中,会出更多。我从小就非常喜欢看《学问猫》系列,我对文字学的最开始的兴趣就是因为看《学问猫教汉字》,这对学生了解汉字字源很有帮助,内容很丰富,也很有趣。第四册已经介绍过《汉字》,但内容很少,这时放这个动画片,是对孩子们汉子知识的一个扩充。每天十分钟,积少成多。

然后,孩子们吃完饭,到教室外坐一下,呼吸一下室外的空气。12:40回教室,给同学们十分钟的时间讨论一下读的书。然后进入午休时间,睡不着的同学可以看书,或做续写故事。老师可以看一下学生写的日知和故事,适当提一下建议。

四、待进一步学习和研究的问题

在写的过程中,我发现很多东西仅凭本书和已有经验还不能让我想出一些方法。这里记录下来以后有时间的话,再作研究。

(一)惩罚的艺术

前面已经说了,惩罚和教育一样是一门艺术,但我认为不仅仅只是“对于不当行为最严厉的惩罚,就是不准参加发生不当行为时所进行的活动”这么简单。若孩子不写作业,剥夺他上课或写作业的权利都是不可能的,所以这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但究竟应该怎样使用惩罚,我仍没有想清楚。也许真的需要在实践中摸索吧。我相信只要我总想着这件事,遇到什么事都思考与这件事的联系,并且多看书,多与学生接触,就会找到这艺术的窍门的。

(二)阅读兴趣

前面讨论说,阅读兴趣是由读到好书、读懂好书来的,但有没有比这更直接的方法呢?关于其他学习方面的兴趣又有什么好的培养方法呢?这还需要继续学习。

(三)孩子适合看什么电影

我对电影一窍不通,而好的电影往往能起到其他媒体起不到的作用,到底我国,或者具体到我们班的孩子应该看什么电影?这需要我对电影、发展心理和我们班孩子的三方面了解。

五、结语

写完摘录笔记,我就知道这篇心得会超过一万字,结果删掉了一部分内容,还是这么多。就这样一路依照提纲而又跟着感觉写了下来。为了便于阅读和看出全文的框架,我做了个目录。

心得中有些想法是我之前就有的,看了这书之后重新激发出来,让我迫不及待地写了上去。有些仅仅是设想,如果能够如我想象的那样实现,就更好了,即使不能,我也希望自己能尝试一下。其实,最大的心得,还是:

全心全意投入教学,像《教室里的火》一样;多读书、多观察,提高自己的境界。

下载雷夫培训有感[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雷夫培训有感[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雷夫经典语录

    雷夫十大经典语录 他在长达25年的时间里坚守第56号教室,创造了轰动美国的教育奇迹;他先后获得美国“总统国家艺术奖”、“全美最佳教师奖”、美国媒体天后奥普拉“善待生命奖......

    雷夫心得体会

    听雷夫演讲心得体会—— 成功来之不易,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 枣沟头小学邢立会 为期一天的雷夫演讲中,几度被感动的留下泪水。看到雷夫的孩子们的精彩表现,充分的感受到名师的......

    听雷夫讲座有感《因为什么,才喜欢》

    因为什么,才喜欢 华阳小学 赖艳 11月26日有幸在天河教育局聆听了“全美优秀教师”,《第56号教室的奇迹》的作者雷夫.艾斯奎斯先生的讲座。朋友当天写来日志《因为喜欢才坚持......

    读《帕夫雷什中学》有感--

    读《帕夫雷什中学》有感 高石碑镇小学 吕桥红 久慕《帕夫雷什中学》的盛名,今幸而一读,获益匪浅。此书内容翔实且脉络清晰,语句通俗又引人入胜,一字一行切合实际,平凡、朴实气息......

    学习雷夫好榜样

    学习雷夫好榜样 ——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有感 泰州市永安洲镇中心小学朱月华 在这美丽的三月里,人们会说“学习雷锋好榜样”,而作为一名教师的我,在读完《第56号教室的奇迹......

    雷夫演讲心得体会

    雷夫演讲心得体会没想过会有这样一个机会,他的《第56号教室的奇迹》很惭愧我也没有读完,可能往往这样的名师都给我们女神或男神的印象,仿佛他们都不食人间烟火,所以当我接到这个......

    雷夫演讲实录

    雷夫演讲实录:没有什么能够阻挡我们成为优秀教师 时间:2013年3月27日上午 地点:武汉洪山礼堂 (特别说明:以下文字为李镇西现场同步电脑记录,未经雷夫本人审阅。) 你好!哈罗!非常......

    雷夫 讲座感想

    “对话美国最伟大教师雷夫--------探秘56号教室” 9月24,我怀着“朝圣”的心情走进了三中,近距离接触了美国最伟大教师雷夫·艾斯奎斯,并聆听了他的报告会,心情是如此激动。 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