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论文——有关青年自我实现的哲学理解

时间:2019-05-13 21:57: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马哲论文——有关青年自我实现的哲学理解》,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马哲论文——有关青年自我实现的哲学理解》。

第一篇:马哲论文——有关青年自我实现的哲学理解

科学认识自我,实现人生价值

——对青年自我实现的哲学理解

题目:科学认识自我,实现人生价值

——对青年自我实现的哲学理解

班级:XXX 学号: XXXXXXXXX 姓名:XXX 截稿日期:XXXX年XX月XX日

科学认识自我,实现人生价值

——对青年自我实现的哲学理解

摘要: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来看,自我实现是人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培养和发展自己的能力、才干与个性,实现自己人生理想和人生价值的过程。而青年人,作为社会的继承者和推动者,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浪潮中成长起来的中国当代青年,他们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和自我实现的冲动。青年人作为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他们应该怎样对待自我实现?如何在历史前进的中发挥出自己的力量?

关键词:自我意识 自我实现 青年 青年特点 价值观

自我意识的提出及内涵

从苏格拉底一生都在追求的“认识你自己”,到莎士比亚的“人是多么了不起的一件作品!”;从卢梭的人的本性是“自爱心”,到罗曼罗兰的“我的上帝就是我自己”;从黑格尔的“每个人都是他那时代的产儿”,到费尔巴哈的“理性、爱、意志力,就是人生存的目的”,有关人的本质以及自我意识在西方哲学界的思辨在一步步的演化,但是都没有摆脱唯心主义的魔咒。而我国当代真正的自我意识的启蒙和形成,应该从1980年那场“牵动了亿万青年的心”的“潘晓讨论”开始。当《人生的路啊,怎么越走越窄......》在《中国青年》上发表,立刻就在全国青年中形成强烈的共鸣,由此掀起了一场有关人生观的轰轰烈烈大讨论。讨论高潮的到来是由当时在武汉大学历史系就读的一名大三学生赵林的《只有自我才是绝对的》的公开发表,把青年在那个时代剧烈变化时期旧的人生观被打破、新的人生观形成时的历程表现出来。如果说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标志着政治思想的重大转变,那么,1980年关于人生观的大讨论则标志着价值观念和人生态度的重大转折。这场人生观大讨论的具体内容或许今天已经被淡忘,但是由此导致的思想禁区的解放,由此引发的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则对后来的改革开放和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著名的人的自我实现理论,是由生活在20世纪中期的马斯洛提出,目前仍然深深的影响着很多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马斯洛在他的自我实现理论中提出:自我实现是人的自我发展过程;自我实现的动力来自人性的“一种内压力,指向人格的统一和自发地表现,„„指向探索真理的、成为有创造力的、成长美好的人”;人的自我实现规律是人性中的“似本能的需要”依次得到满足的过程——“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自尊需要→自我实现需要”。确实,他的自我实现理论有合理因素,但是这并不是说这就是一个没有瑕疵的真理。是马斯洛提出的自我实现的理论,而理论是不断发展的,是不断前进演化的。理论只有结合时代的主题的发展才能体现出它的价值,结合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我们可以提升对自我实现的理解和更好的把握自我实现的内涵。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理解,所谓自我实现是人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培养和发展自己的能力、才干与个性,实现自己人生理想和人生价值的过程。自我实现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范畴,它是从人的主体能动性角度来揭示人的发展问题的,而不是局限人具有这方面的能力和意愿。自我实现是贯穿在人的一生过程中的,从婴儿的蹒跚起步到青年人的努力学习,从中年人艰苦的打拼到老年人的安详反思,每个人的一生都是在进行着自我实现。只不过由于所处时代和所受教育水平的限制,对自我实现的认识不同,理解不同,所到达的精神境界也有所差异。

当代青年的特点

青年,作为社会未来力量和现实力量的集合体,作为未来的继承者,青年的发展和价值实现对整个社会的发展会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影响。而有关青年人的自我实现的观念和特点尤为被社会关注。而要研究青年自我实现的特点,就必须对当代中国青年具有的基本特点和他们的生活经历有所把握。

目前所指我国青年普遍出生在80年代,于90年代中后期开始进入青春期, 是被称为“独生子女”一代或“新人类”的群体。他们出生在中国社会巨大变革的历史进程中,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大潮中长大,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有着鲜明的特点,当然既有优点也有缺点。从总体上看,在他们身上,有着裂变性与传承性的共存,有着功利性和超越性转换,有着个体性和社会性的结合,有着世界性和民族性的统一。这分别是指他们在与传统价值观念产生裂变的同时又能在思想行为尤其是从政治认同上保持一定的延续性和稳定性;在追求功利的同时又能超越世俗,走向崇高,实现人格的提升;在崇尚个人自由的同时又能与国家意志和社会责任取得协调和统一;在融入世界的同时又坚守着民族特性。

他们接受新事物的意识和能力非常强, 思维独立、具有批判精神。如在了解和使用电脑和各种新器物方面, 相当多的青年人起了对成人的促进、帮助甚至指导作用。对事物有自己的理解途径, 评判事物的标准往往不同于成年人。他们注重自我形象、自信、富于同情心。有较强的平等意识、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青年人要求自己的人格能够得到尊重, 要求老师平等待人, 要求和家长平等相处,平等意识已渗入大多数青年人的心灵。相信事实。这批青年在做出某种价值判断时, 往往是以他们耳濡目染的事实作为根据, 大道理不太能打动他们。遇事很少息事宁人, 他们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他们有积极的休闲态度,广泛的兴趣爱好。

毋庸置疑,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取得了巨大的物质成就。然而与此同时,我国的大众传媒及个人价值观念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发展,并且深刻的影响着社会的价值取向和社会结构的变迁,这对青年人的影响尤为显著。他们开始挣脱“勤俭节约”的消费传统转而向“能挣会花”价值观的积极认同。他们具有强调工作的价值取向,但是如何合理的享受成了生活的主题,部分青年也就陷入了“挣钱就是为了花钱,花钱就是为了挣钱”的“放羊娃”的怪圈。

无可非议,过更好的生活,拥有美满的人生,这是每一代人的追求。但是,青年人首先是作为人的存在,作为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社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享受社会发展带来的各种便利和机遇的同时,必须履行自己对于所处社会、所处时代的责任。在作为人的含义下,必然要求青年必须学会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三方面的关系。任何人都不可能脱离社会脱离自然而独立存在,人类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处理好这三方面的关系,而青年人作为社会继承者和发展的推动者,更要学会使用科学的方法处理这三方面的关系。

而现今的社会中,特别是在青年人中,弥漫着一种狂妄的不知所以的自我膨胀的自我实现冲动,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青年,受市场经济及改革开放中各种思潮的影响,强化了对个体意识和对自身利益的重视和追求。现在的青年更加重视和追求个人成才和成功,重视个人利益,对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有着十分理性的分析和计算。也就是说,他们在决定自己的日常行为时往往不是从一定的信念、原则或价值标准出发,而是倾向于根据自身实际利益进行合理性的选择,具体的表现就是思想行为的功利化以及个人利益的显性化。他们的身上的“自我意识”十分明显。

自我实现的内涵

不能否认,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取得的巨大成就与这种社会中成员普遍追求个人成才和成功的自我实现的追求有密切的关系,但是,社会不是一大群人疯狂的盲目自我实现就能发展的,社会发展和个人实现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需要我们明白自我实现的真正含义、作用,明确评价自我实现的标准,引导青年合理进行的自我实现。

首先,自我不等于自私,自我实现不是自谋利益。

自我首先要求个人意识到自己的价值,意识到“我”的重要意义。但是,自我并不是只看到个人在社会中占有的权利的利益,同时应该看到个人对社会应该肩负的责任和义务,明确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辩证统一的关系。自我应该是一种开放性的和进取性的主体能动性,而不是那种封闭性的和蝇营狗苟的个人占有欲。自我实现并不仅仅是自己挣到了多少金钱,同时,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也不只是你能为社会提供多少金钱。认识到自我的个人在进行自我实现的实践的时候,要把社会的政治、法律、公德作为个人义务的一部分,要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在获取个人利益的时候,要考虑到国家和集体的利益应该高于个人的利益,个人利益应该服从国家和集体的利益。这种进取不应该是为了功利效果,而是为了满足自我扩张和表现的要求,在充分表现自我的过程中将会产生对整个社会有利的客观效果。而不是牺牲社会和集体的利益在追求“我”的利益,做一个“毫不利人,专门利己”的人。

其次,自我实现是要受到社会发展的制约的。

自我实现过程中是个人对实现个人价值道路的自由选择,但是这种选择不应该是个人恣意的自我发展。每个人都是具有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是对立统一的。个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人的社会价值,个人价值必须通过社会价值才能实现,社会价值同时内在的包含个人价值,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才是人的价值。这就要求在自我实现的过程中要突破狭义的小“我”的局限,把我放到社会大背景中,是社会中的我,而不是我的社会。人的自我实现是要受到社会发展的制约的。自我实现的过程是个人成长和发展的过程,而任何人的成长和发展除了和自己的情商和智商有关以外,还必须契合社会发展的大环境和大气候。这就好像虽然“条条大路通罗马”,每个人都可以认定一条自己喜欢的路走,就算是走错了,也可能遇到绝胜的风景,但是,倘若你身处无边荒凉的沙漠,则一步也不能走错,甚至走对了,也会渴死在中途。所以,青年人必须认清自己所处的环境和自己所处时代的特点,牢牢把握时代前进的方向,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选择合适的自我实现的方式。

再者,自我实现的动力不是天马行空般的想象力和冲动,它应该来之社会发展对人的要求。

自我实现动力的来源不是与生俱来的基因中就有的,而是人生活的社会的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提升的对人的要求。人作为社会的一部分,就要顺应社会发展的趋势。当社会进步时,就要求人们不断的发展和提高自己,以适应社会发展时对人的新的要求。社会是由人构成的,社会的发展又能强烈的影响个人的发展。任何人都不能改变历史发展的方向,任何改变历史发展的试图都是徒劳的,过去如此,现在也如此。因此,个人在自我实现的过程中必然受到社会发展张力的限制,同时,社会发展的方向又为个人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参照方向,使个人避免在发展的过程中乱撞南墙,碰的头破血流的时候才发现自己奋斗和努力具有方向性的错误。在个人实现的过程中,要牢牢把握社会的发展趋势和方向,使个人和社会的发展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自我实现的活动是一种实践活动,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认识自我的层面,只有积极的投身实践,在实践中才能创造自我实现所追求的自我价值,寻找到人生的真正意义。

最后,自我应该是一种“君子当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自我实现的过程应该是“我”为社会展示自己的价值和存在的意义的过程。在自我实现的过程要表现自己,发现个人的价值和普遍的人性,在外物身上打下自我的烙印。自我实现的过程,就是“立功”的过程。所谓“立功”,就在有限的人生舞台上,创造人生,造福世界。现在大家都热衷于谈成功,谈事业,其实“事业”一词出于《易经》,“举而措诸天下之民,谓之事业”。一个人一生做一件事情,一心不乱,造福于天下人,才是真正的事业,否则就是职业。所以,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对自我实现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对于“我是谁?”、“自我实现是为了谁?”的不同理解会带来自我实现结果的巨大差别。

当代青年的责任和自我实践的评价标准

我们经常提到,我国目前正处在本世纪头20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正在集中全国之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经历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是不可避免的过渡阶段。对青年而言,有人理解这是远不可及的空话套话。其实,这绝不是空话套话。社会是要发展的,这是不可能阻止的,大家想不清楚的就是社会到底要往哪个方向发展,会发展成什么样子,这就造成了青年对未来的迷茫,也是当代青年普遍享乐情绪蔓延、生活能过且过现状的原因。甚至有些人在如何为个人打算上,如何吃喝玩乐上,如果赚钱上,那是相当的“朝气蓬勃”。但是在创新上,在关心国家民族大事上,在挑战不合理的事物上,缺乏足够的勇气和胆量,可以说连老年人也不如。有些人在逃避现实,那是因为他没有直面现实的勇气,更没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现实的决心和信心。

中国必定是要发展的,这不仅是我国人民大众的愿望,也是在物竞天择的社会领域中的必然选择。“落后就要挨打”的法则是不会改变的。那么,也就是说,我国向前发展的大趋势是不会变化的,也不可能变化的,即使是遇上什么“金融危机”、“次贷危机”。所谓危机只是一段时间以来积累的各种社会矛盾集中爆发的产物,是不可能改变社会发展趋势的。明白了这一点,就明确了当代的青年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同时这也是当代青年必须担当的责任和使命。人作为社会的一员,就有他必须承担的责任。

青年作为社会未来的中坚力量,而且随着自我意识的觉醒和提升,不会仅仅满足吃喝玩睡的现状,他们渴望有所作为,而且肯定会有所作为。他们强烈的自我意识促使他们投身自我实现的实践活动,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去实现自己的价值和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但是实践活动不是仅仅有投入的热情就能够实现的,实践活动要满足真理的尺度和价值的尺度。时代发展的需要以及时代赋予青年的责任和使命都会促使青年投身自我实现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时这种的实践活动并不是人主动追求的,但是是必须完成的。同时,青年积极投身自我实现的实践活动会推动社会的发展,会强有力的促进历史发展的进程。也就是说,青年投身自我实现的活动是必然的。

那么,青年自我实现的评价标准是什么? 其

一、大的社会贡献。

自我实现是一个人的人生价值的实现过程。因为一个人的才能、个性的发展首先表现为他为社会创造价值的能力,只有被社会肯定了的才能、个性才是有意义的;人的自我满足和自我发展也主要是通过为社会贡献的方式实现的。当个人的自我实现的结果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和榜样意义的时候,自我实现的结果也就会为社会所赞颂,同时,个人的社会属性中的社会认同也会得到加强。

其二、自己的才干得到充分发挥。

自我实现的目的就包括实现个人的价值和才能。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完全赞成这样的说法:“任何人的职责、使命、任务就是全面地发展自己的能力”(《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330页。)。同时,他们还把为实现这一点而创造最充分的客观条件,进一步确定为共产主义者为之奋斗的历史使命。“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提出更是鲜明的提出了个人在自我实现中的追求。

青年,这个社会中最富有活力和能量的群体,是渴望向社会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的。目前的部分年轻人采用恶搞、叛逆等行为也是为了吸引社会的注意力,让社会发觉自己的存在。在某种程度上讲,这也是一种自我实现的方式,只不过没有正确的理解自我实现的含义和自我实现要注意的问题,使用一种畸形病态的方法去增加自己的影响。青年作为人的存在,毕竟是要有所作为的,倘若只是吃吃喝喝,那和普通的动物的本能有什么区别?然而目前的社会风气,是一日无应酬就觉得无聊,一点深入的挖掘思考就觉得痛苦。市场化的浪潮在社会生活中的领域最大的影响就是培养了青年人什么都追求“短平快”的思想,做什么事情都得像“麦当劳”、“肯德基”那样迅速的得到结果,而不考虑过程。就好像“百家讲坛”的火爆那样,每个人都像一只被填喂的烤鸭,连自己读书思考都不愿意,只等待别人什么都弄好送到自己的面前,再喂给自己,最好再加上什么调料。在当代的社会氛围中,青年人应该自觉的培养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这些不是停留在口头的述说或者书本的教条,而是在日常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指南。青年人,要深刻明白“吃饭是为了活着,而活着绝不是为了吃饭”的道理,正确的理解自我实现的内涵和评价标准,应该科学的认知自我,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积极的投身自我实现的实践活动中,体现出作为社会中的人的价值和意义。

参考资料:

【1】 赵林.《暮色中的十字架》.北京:东方出版社,2007年 【2】 吴倬,孟宪东.《试论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的自我实现的基本观点》.《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4年,04期:17页-21页 【3】 吴倬.《试论科学自我实现观在历史唯物论中的地位》.《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7年,06期:20页-25页 【4】 杨雄.《第五代青年价值观特点和变化趋势》.《青年研究》,1999年,12期:01页-18页 【5】 孙家驹.《人_自然_社会关系的世纪性思考》.《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113页-119页 【6】 赵化刚.《国际视野中的青年:定义、属性和问题》.《青年研究》,2005年,07期:01页-05页 【7】 黄海.《田野、叙事和结构:青年研究的人类学进路——兼论青年研究从对策性到解释性的转型》.《当代青年研究》,2007年,02期:09页-19页 【8】 黄志坚.《青年意味着责任》.《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6年,01期:27页-28页 【9】 赵政一.《论青年自我实现功能及方法的把握》.《宜宾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3期:13页-16页 【10】黄志坚.《坚持科学发展观与当代青年的责任》.《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4年,05期:26页-29页 【11】马旭东.《马斯洛自我实现理论的特点及其价值分析》.《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49页-52页 【12】薛兆丰.《什么是“自我实现”》.《石油政工研究》,2002年,03期:53页-54页

第二篇:马哲论文—什么是哲学

哲学是什么

提到哲学,或许我们没有办法给它一个准确的解释,绝大多数的人都觉得它高深莫测,不在我们所触及的范围,其实不然,哲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之中。哲学起源于两千五百年前的古希腊,希腊文Philosophia拆成两个部分philo 和sophia,翻译成中文是爱智慧,也就是说,哲学是一门充满智慧的科学,它所涉及的领域需要用人类独特的思想,而对事物产生新的认知和了解,在这个新的世界观,人生观探索的道路上,自我提升的一个过程。

以这样一门科学不仅需要智慧,更需要爱,然而对于现在大多数的国人来说,对哲学存在一种偏见,觉得它是一种带着生冷面具的伪科学。是的,中国人崇尚智慧,从五千来的文明可以看出,诸子百家,勤耕不辍,儒、道、佛、法,哪一种不是历久弥新、博大精深的智慧,只是不爱用这些智慧罢了,中国人讲究的是“实用”,所以你只能从悠久的历史长卷中搜索到若干巧妙绝伦的知识理论,却没有“爱识”学这门课程,这都不是爱智慧,不是对智慧本身的爱,而是因为爱别的东西而运用智慧。

哲学作为一种舶来品,我想它在中西方思想上也有很多不同的,西方的哲学论都会将事物划分成比较清晰的几个方面,像是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他们往往会将事物划分成两个对立面,不是即错的理念也练就了西方人走极端的性格思维,而忽略了中间环节;而中国人的中庸之道则不同,一件事物,你无法用对错来形容他的好坏,“不满不溢”,“过犹不及”也从另一方面体现了它这一民族的民族精神。

然而从对于哲学的深入理解问题上,我想西方对于怎样“爱”智慧还是有着更深的理解。或许是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渗透,我们精神层面上的爱更多是仁爱,友爱,亲爱,关爱这一系列心里感知而支配的一系列形体语言,我们所追求的是一种稳定,一种平缓,然而这种格局却使我们找不到突破,无法达到一个新的高度;然而西方国家则不然,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在教育自己的学生时就曾提到过,“爱”的最高层次是一种孕育能力,是能够通过这项行为创造出新的生命,是一种创造力,是一种获取新事物,打破常规的渴望。所以他们对于智慧的情感更为深沉,复杂,不单单停留在运用它的程度上,而是追求一种对于这个世界真善美的一种学习,反思,最后灵魂与智慧一同得到升华。

或许只有我们懂得了怎样“爱”智慧,才能真正理解哲学的真正含义,才能与它一起参透宇宙,人生的奥秘,当然这途中,不能缺少我们谦卑的态度和用于突破,创新的精神,我们只是茫茫星辰中一个渺小的存在,我们的目的不是去寻找某一个确切的答案,而是这个过程中丰富我们的想象力,强化我们的逻辑思维,而让理论,知识不停留在纸面,而深化入我们内心的一种精神的洗涤与净化。真正的“智者”不是那些吹嘘自己才能多么卓越超群的人,而是那些用生命去感知智慧,用智慧去净化心灵的人,苏格拉底称之为“神”,我想,只要谦卑的思考着,改变着,必将从这精妙的科学中受益,并朝目标不断接近着。

第三篇:马哲论文

黑 龙 江 大 学

硕 士 生 论 文

论文题目:

论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以及我国现阶段发展的关键策略

学 院: 年 级: 专 业: 姓 名: 学 号:

马克思主义学院

2014级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崔忠义 2120308

2014年 12月20日

摘要

自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已经深受广大学者的讨论,马克思主义提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而正确认识这一规律,对我国向社会主义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因而我国领导人应该真确的利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来决定对我国有利的策略。

关键词

经济基础,上层建筑

论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以及我国现阶段发展的关键策略

马克思主义定义经济基础为是由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是该社会的经济结构,经济制度。而上层建筑为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组织和设施的总和。上层建筑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政治上层建筑是指人们在一定经济基础上建起的政治、法律制度以及建立的军队、警察、法庭、监狱、政府部门、党派等国家机器和政治组织,思想上层建筑是指适应经济基础的社会意识形态,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哲学、美学、宗教、文化传媒等等。

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

观念的、政治的上层建筑都是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而产生的。原始氏族社会以生产资料公有制和平等合作、共同消费的关系为基础,社会秩序由氏族成员按历来习俗进行调整,因而没有专门的武装集团和暴力机构这样的政治上层建筑。随着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发展、私有制和阶级的出现,产生了以私有观念为核心的观念上层建筑。为了维护统治阶级在经济上的利益,镇压被剥削阶级的反抗,相应地形成了以国家政权为核心的具有强制手段的政治上层建筑。每一个社会形态的上层建筑都是适应自己经济基础的需要而建立的。上层建筑一经产生便具有相对独立性,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和一定的历史继承性。政治上层建筑表面上表现论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以及我国现阶段发展的关键策略

为一种凌驾于社会之上、脱离社会的独立力量。观念上层建筑,特别是哲学等意识形态距离经济基础比较远,往往以曲折的形式反映经济基础的要求。但它们归根结柢都是由经济基础所产生。

(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上层建筑的性质不直接决定于生产力而决定于生产关系,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便会产生什么样的上层建筑。上层建筑的根本性质取决于它的经济基础的性质。在封建制经济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封建主专政的国家和以地主阶级思想为核心的意识形态。在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和以资产阶级思想为核心的意识形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基础则决定了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是无产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和以共产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变革

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生产关系即经济基础的变化,随着经济基础的改变,上层建筑或慢或快也要发生变革。同一社会形态内经济基础的量变和部分质变,决定了上层建筑要发生相应的量变和部分质变。一种性质的经济基础为另一种性质的经济基础所代替的根本质变,决定着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的根本变革。上层建筑各个组成部分变化的过程不尽相同。直接反映经济基础要求的政治上层建筑的变革一般较快,而观念上层建筑的变革则一般较慢。

二、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主要表现在积极地为自己的经论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以及我国现阶段发展的关键策略

济基础服务。上层建筑一经产生,便成为一种积极的能动的力量,促进自己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同时向阻碍、威胁自己经济基础发展的其他经济关系、政治势力和意识形态进行斗争。政治上层建筑运用强制手段,把人们的行为控制在一定秩序的范围内。观念上层建筑则利用舆论工具,论证自己经济、政治制度的合理性,规范和控制人们的思想与行动。统治阶级凭借整个上层建筑维护和巩固本阶级的政治统治和经济利益。

更为通俗的说,把社会比作一栋大厦,经济是基础,政治是上层建筑,说明社会与大厦具有共同的本质特征。对于大楼而言,地基是为楼体服务的,同时又制约着楼体,楼体要适应地基。虽然楼体会去保养、加固地基,但明眼人一看便知,楼体对地基的这种“服务”与地基对楼体的服务具有本质性的区别。楼体是整个大厦的目的和意义所在,而单纯的地基没有任何意义。地基为楼体而存在,楼体绝不是为了地基而存在,从没有楼体为地基服务的道理社会同样如此。上层建筑不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更不是为它而存在的。当然,社会是个不断运动的过程,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一直处在相互影响的变化之中,不像大厦,一旦建成就固定下来。经济作为保证人类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担负着为思想提供能量,也就是维持肉体健康存在的职责,一旦两项履行了职责,使命即告结束,所以,根本没有发展的必要,有谁没事了总去装修、加固地基呢?!经济再怎么发展也总是离不开衣、食、住、行这几方面,吃得再饱,有什么意义?充其量是不再制约上层建论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以及我国现阶段发展的关键策略

筑。况且,经济体越庞大,人的负担越重,对环境的扰动越大,自找麻烦,得不偿失。万吨巨轮总是跑不过轻巧的快艇。所以,经济并不总是需要增长,它的关键在于自身的平衡协调性,在于效率和质量,而不在数量,并非多多益善。我们在经济上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从而把更多的精力用在上层建筑方面。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一般规律,同样适合于社会主义社会。但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产生、它们之间矛盾的性质和解决的途径都具有特殊的性质和特点。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先于自己的经济基础而产生,并成为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政治前提。因此,一些策略也是我国目前对于发展国家所必须的。

三、我们国家的发展方向

虽然说是发展经济基础,因为其起决定性作用,但是对于一定的经济基础的情况来说,有着一定的上层建筑,在目前的情况很明显只有在上层建筑上发展,然后刺激经济基础增长,经济基础增长再刺激上层建筑的发展,进入循环状态。所以我认为,在我国发展的现阶段,只有先通过上层建筑的发展,我国才能给迅速的进入社会主义。

(一)反腐倡廉是国家发展的重要举措

进一步讨论,国家目前应该采取的政策,反腐政策必须执行,通过反腐倡廉,净化党员队伍,保证党的性质不变质。通过反腐倡廉,凝聚人心,获得人民群众的支持,从而加强党的执政地位,通论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以及我国现阶段发展的关键策略

过反腐倡廉,维护社会公平,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保障党的奋斗目标顺利实现,总书记强调,全党同志要按照党的十八大的部署,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方针,更加科学有效地防治腐败,坚定不移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引向深入。

第一,反腐倡廉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反腐倡廉搞得好,社会的精神风貌就好。就可以从政治、科学、文化等许多方面影响和促进经济建设。

第二,反腐倡廉会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群众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重要、最活跃的要素。如果我们公务人员廉洁奉公,使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生产力就会获得大的发展。相反,因腐败现象滋生蔓延会挫伤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就会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反腐倡廉能为经济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开展反腐倡廉,一方面惩治腐败分子,另一方面可以促进规章制度建设,改善管理,堵塞漏洞,保证经济活动的健康发展。

第四,反腐倡廉可以减少腐败行为对经济建设造成的损失。近几年来,纪检监察机关通过查办案件,为国家挽回大量经济损失,促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那种把反腐倡廉同经济建设对立起来,认为反腐倡廉会影响经济的观点是完全不对的。

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教育活动就是一个例子。以习近平同志为论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以及我国现阶段发展的关键策略

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如何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一开始就确立高标准,一开始就从自身做起,一开始就讲认真动真格,持续向全党全社会传递信心和力量。一年多的教育实践活动,综合发挥党的政治、思想、组织优势,解决了一些多年想解决但没有解决的问题,刹住了许多人认为“不可能刹住”的歪风,向全党全国人民交上了一本反“四风”的明白账:取消、下放13.7万多项行政审批事项,查处“吃拿卡要”“庸懒散拖”问题5万多起、6万多人。查处在公务活动和节日期间赠送、接受礼品、礼金和各种有价证券、支付凭证的问题1.3万多起、4024人。查处公款吃喝、参与高消费的问题3083起、4144人。清理清退公务用车11.4万多辆,调整清理办公用房面积2227.6万平方米,停建楼堂馆所2580个。压缩“三公”经费530.2亿元,减少因公临时出国(境)2.7万多个批次、9.6万多人。叫停“形象工程”“政绩工程”663个,查处弄虚作假的问题436起、418人等等,许多群众感慨说:“人情负担轻了,办事成本低了,社会风气确实比以前好多了!”。

(二)爱国主义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前提

人类社会发展到形成民族、国家之后,随着人们对个人和祖国关系的认识的逐步深化,爱国主义的感情就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了。这种感情集中表现为对祖国的山河、同胞、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无限热爱;对祖国历史、文化、语言和优良传统,具有高度的民族自豪感;对祖国前途、命运的无比关心;把个人的前途命运和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为祖国的独立富强而论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以及我国现阶段发展的关键策略

奉献一切。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爱国主义占据着十分突出的地位,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首先,爱国主义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已胜利实现了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我们的第三步战略目标是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经过这个阶段的建设,再继续奋斗几十年,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这第三步战略目标是一项宏伟的工程,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方方面面,需要靠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其次,爱国主义是顺利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经济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们党的重大战略决策。

(三)团结稳定是国家发展的必要条件

中国要发展,既离不开安定团结的国内环境,也离不开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中国要更快地发展,除了继续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外,还必须努力学习和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有助于在全社会发扬敬业奉献精神,做好本职工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更大的贡献。论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以及我国现阶段发展的关键策略

正确认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刺激其有效的循环,是我国迈向社会主义的重要手段,相信在国家的领导下,我们一定能达到我们的社会目标

第四篇:马哲论文

谈认识论

班级: 0706101

学号: 1070610118

姓名: 严禹明

谈认识论

先谈谈什么是认识论,所谓认识论就是探讨人类认识的本质、结构,认识与客观实在的关系,认识的前提和基础,认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认识的真理标准等问题的哲学学说。又称知识论。前些天我们刚学习过认识论的有关知识,对其深有感触,今天,深刻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内涵,对于准确地厘定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下语境中的出场路径是十分重要的。现在我将要在本文中对我体会和认识到的认识论和马哲原理进行讨论。

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以“后现代马克思主义”和“后马克思思潮”的形式体现出来,这是否与他们没有在制度层面经历过社会主义的实践有关?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否必然以一种持不同政见者的文化姿态而出现?在马克思那里,其哲学曾以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的形态而出现,这样一种哲学路径在当代的语境中是否还能继续?对所有这些问题的回答,其实都与我们怎样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内涵直接相关。尽管在当下中国学界的解读语境中,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存在论解读模式较为普遍,但就我个人的研究心得来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内涵应该是科学的认识论。下面,我就从两个方面来对这一观点作些解释。

一、西方近代的以“科学”的姿态而出现的形而上学认识论与马克思的科学认识论根本不是一回事。西方近代认识论是伴随着近代自然科学,尤其是数学的出现而发展起来的,它的目的在于把呈现在古代的直观和经验世界中的“意见”提升到“知识”的水平。由于受到数学思维模式的影响,这种认识论不但把自然,而且还把社会都看成是由数学语言写成的一本书,因而把认识论奠基在了普全数理模式之上。再加上笛卡尔前两个沉思的革命性意义,这种认识论就被解读成了从一个绝对本原出发的逻辑演绎过程。客观地说,这种认识论的确是有较大的缺陷的。

二、从马克思哲学思想发展史的角度来看,科学认识论也应该是马克思哲学的根本。从表面上看,这一说法似乎是不成立的,因为马克思哲学似乎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已经完成了它的存在论形态之建构。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谈的是自我意识,在《莱茵报》期间谈的是国家理性,这些都是与人的生存的哲学主题不相一致的,而在《手稿》中马克思明确谈论的是人的劳动实践,即把人和自然界统一起来的劳动过程,他还用这种劳动过程来批判现实生活中的异化劳动,这颇有些海德格尔式的撇开寻常意识走向哲学意识的味道。至于马克思在这之后的思想演绎,则被界定为在廓清了哲学的存在论轮廓之后所进行的历史观及经济学的探索。

从总体上看,认识论的一方面反思思维之所以能够作为一种现代思维形式独立出来,首先是因为物质世界本身的层次性,这是反思思维的客观基础。物质世界本身存在着相互联系的各种层次,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由1010厘米到1023]厘米,横跨了44个数量级。从基本粒子、原子核、原子、分子到物体、恒星、星系,都具有自己相应的时空尺度、质量和能量等级,相应的结构和运动方式,特有的信息交流方式。物质世界就是由这些极不相同的层次、不同的秩序构成的一个多层次的巨系统,而这些层次又互相交叉,形成了新的运动,如宏观向微观的运动,历史凝积于现实的运动。世界本身运动的层次性、差异性,以及它们之间的交叉性,要求思维具有反思性。

一个典型的认识论在科学领域的例子就是:本世纪二、三十年代化学动力学家们对化学反应速度的研究就说明了这一点。当时可采用的实验方法有静态法和流动法。选定流动法后,对应于气态链烷属烃高温分解反应、甲烷和氧气的反应、光化学反应、烯烃的聚合反应等,Farkas和Melville 给出了七种不同的实验安排和不同的仪器装配,以便实验能够顺利进行。另外一个认识论在科学中的例子就是:当我们用一支水银温度计去测量某物体的温度时,只有当温度计原有的温度与被测物体测量前的温度一致时,即温度计上的刻度在测量某物温度之前和发生能量转移,改变正被测量的物体的热量,导致温度计上的读数只能准确反应测量后被测物体的温度,而不能准确反映测量之前被测物体的温度。

另外一种认识论叫做创造认识论,这种认识具有创新性。把认识成果创造性地运用和应用于生产实践和生活实践。通过另外的途径和方法,论证着已有的认识成果,这也属于创造认识的范围,具有认识的创新性。这种创造认识既没有提出一种较独立和典型的理论或观点,也没有为某一理论和学说提供新的证明材料,而是采取了新的认识方法和论证方法得出了同样的认识理论和观点。

在认识论的认识方法上,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研究人类认识的一般方法,即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因果分析、类比以及观察、实验、假说等一系列理性方法和非理性方法。而创造认识论主要研究创造性的认识方法,如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直觉思维以及想象和幻想等,因为这些认识方法同创造认识直接相关,所以成为创造认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

从以上分析可见,认识论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但它又是一个特殊的组成部分,即是把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所研究的创造认识这一部分抽取出来,突现出来,重视进来,作专门的研究。创造认识论对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当代中国的发展是有着重大理论意义的。同时,研究认识论,对于开发和培养人的创造能力,对于全面型人才的培养和教育,又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第五篇:马哲论文

读《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终结》有感

国际关系学院09级 田冠华 200955003

第一部分:著作主要观点论述与总结:

为了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同时也为了粉碎英、德等国资产阶级重新搬出德国古典哲学的各种观点改头换面攻击马克思主义的反动思潮,恩格斯于1886年写了《路德 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

从恩格斯写这本书的目的来看,就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这本著作具有极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这一现实不仅仅是恩格斯当时所处的时代,更是当今新时代条件下的中国。

读毕全书,不难发现,该著作主要阐述的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和哲学两大阵营根本对立的原理,即如恩格斯在书中所说的:“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1]” 哲学家们依照如何回答这个问题而分成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

恩格斯从两大阵营的对立出发,主要对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刻的阐述:

一、分析黑格尔体系的矛盾,概括黑格尔体系中丰富的辩证法思想。黑格尔有个著名的命题:“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凡是合乎理性的都是现实的。”这个命题令近视的德国普鲁士政府感激万分,认为这是在哲学上将现存封建制度的一切神圣化。其实,我认为黑格尔的这个“现实”并非指一切现存,而是指“在其展开过程中表明为必然性”的东西,也就是说只有那些符合规律的必然性的东西才是现实的,才具有合理性。而且,随着事物的发展,原先是现实的东西,渐渐也会失去必然性变得不合理起来。恩格斯由此揭示出:“黑格尔的这个命题,由于黑格尔的辩证法本身,就转化为自己的反面:凡在人类历史领域中是现实的⋯⋯就会变成另一个命题:凡是现存的,都一定要灭亡[2]。”

根据恩格斯的这个推论,还可看出黑格尔这个命题的革命性质还在于它彻底否定了终极真理:人的真理性认识和人的行动一样随着科学的长期发展,不断从低级上升为高级,越来越接近事物的本来面目。对这个命题再进一步挖掘后,恩格斯又指出:“历史同认识一样,永远不会在人类的一种完美的理想状态中最终结束;‘完美的社会、完美的国家’是只有在幻想中才能存在的东西;相反,一切依次更替的历史状态都只是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的无穷发展进程中的暂时阶段[3]。”一个伟大的真理: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

但是以上这些恩格斯根据黑格尔的辩证法必然得出的结论,黑格尔本人却无法得到,原因就在于他的体系和他的辩证法是一个不可解决的矛盾。黑格尔哲学体系是唯心的。他认为绝对观念“外化”转化为自然界,然后在精神中返回自身。按黑格尔体系的要求:观念是本原;自然界不过是观念的“外化”,是派生,它不能在时间上发展,只能在空间里永远重复始终是同一的过程。而且黑格尔将自己体系中全部教条内容宣布为绝对真理,这同他那消除一切教条东西的辩证法是矛盾的[4]。

黑格尔使自己的哲学陷入了混乱而被人们抛弃。马克思、恩格斯挽救了黑格尔的辩证法。他们发现在黑格尔哲学大厦藏着无数珍宝,那就是他丰富的辩证思维的方法。他们辩证地否定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批判地吸收了他的辩证法,重新唯物地把人脑中的概念看作是客观外界的反映;把辩证法归结自然界、人类社会、思维运动的一般规律,这个规律人们可以自觉应用;揭示真理和谬论、善与恶、同一和差别、必然和偶然的对立具有相对性,如此等等。这样一来,黑格尔哲学的革命性恢复了,他的辩证法被倒转过来,不再用头立地而是用脚立地了[5]。而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中也形成唯物的辩证观。

二、分析了包括费尔巴哈在内所有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揭示了德国古典哲学终结的必然性;

费尔巴哈在思维方法上,仍继承了17世纪旧唯物主义的机械性和形而上学性。由于自然科学的不够发展,旧唯物主义用力学原理解释一切运动,不懂事物运动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而且不懂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是一个处在不断的发展历史的物质。18世纪自然科学已有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三大发现”,但久居乡村的费尔巴哈没有对这“三大发现”充分关注,没能及时、也想不到将这些科学巨大成就运用于唯物主义研究,仍用机械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研究世界,在批判黑格尔时,只是简单地将黑格尔哲学当成无用的东西全部抛弃,使自己哲学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脱离。

在社会历史观上,费尔巴哈仍受传统唯心主义的束缚,如同他自己承认的那样:“向后退时,我同唯物主义是一致的;但是往前进时就不一致了。”久居乡村过着孤寂生活的费尔巴哈由于脱离社会实践,孤陋寡闻,社会学对他来说是个未知的领域。在社会学方面,他最多也就是对宗教(而且也只是其中的基督教)和伦理学有过研究,但内容贫乏,认识不仅肤浅,还存在唯心主义的错误。历史已证明: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是生产力把人类社会划分为不同时代,人民群众的实践要求是生产力发展的动力,这个要求的实现在阶级社会里要通过阶级斗争来完成。但费尔巴哈却把宗教在社会中的作用片面夸大。在他看来,两个人之间的任何联系都是宗教,宗教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他说:“人类的各个时期仅仅由于宗教的变迁而彼此区别开来。”又因为他不懂得生产力这个社会发展的物质动因,他的道德观里的人是脱离现实的抽象的人。这种抽象的人不分性别,不分等级彼此相爱。“对己以合理的自我节制,对人以爱。”是费尔巴哈伦理观的基本准则,而这种超阶级的人性论,在一个已经分裂为利益直接对立的阶级社会里,不论在何时何地都是不现实的,难怪恩格斯评论他:作为一个哲学家⋯⋯他下半截是唯物主义者,上半截是唯心主义者。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是不彻底的[6]。

三、详细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辩证观和历史观。

1、这篇著作第一次论述了哲学的基本问题,并对这个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阐明了马克思哲学的观点,将流派众多的哲学家按对“本原”的回答不同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批判了唯心主义错误观点。首次在哲学中用实践的观点驳倒了不可知论,它的意义是巨大的,正是实践性使马克思哲学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不断与时俱进。

2、恩格斯对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进行革命改造,批判地吸取了它的合理内核,不仅将人的认识、自然界看作是运动、变化、发展,而且将人类社会也看作是依次更替、由低级到高级的无穷发展进程;“观念”不再是本原,只是客观的反映,思维同思维着的物质不可分开,物质是世界上发生的一切变化的基础;经济关系的变化(最终是生产力引起的)是引起社会变化的原因。

3、马克思把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考察社会的历史观统一起来,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指出: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进程;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同时也论述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的巨大作用,以及生产力对社会发展起到的终极作用等。至此,辩证法、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在这篇著作里得到完美的结合,达到高度的统一。

第二部分:读后感言:

我以前从来不读马恩的原著,虽然有接触过《共产党宣言》这样的经典文集,但一直都没沉下心认真理解过马恩的思想,先入为主地以为这只是思想灌输和统治的武器,因此在心底里有一种抵触情绪。

但这次,选了乐老师的马哲课,听了乐老师所讲的马恩的思想,才发现马恩的思想是真的存在我们生活和思考的点点滴滴当中。这次在乐老师的推荐下一口气读完《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终结》,我很佩服自己的勇气,更感谢乐老师让我真正接触到了马恩的思想精髓所在,它不再是课本上的教条,而开始成为我认识、思考这个世界的一条有效途径。

这本书主要讲的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和哲学两大阵营根本对立的原理,即如恩格斯在书中所说的:“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7]。”经过阅读这本原著,才发现这篇著作在当时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它是为了粉碎英、德等国资产阶级重新搬出德国古典哲学的各种观点改头换面攻击马克思主义的思潮而作的。

我们知道,费尔巴哈和马恩同属19世纪,面对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他们同样转向了唯物主义。不同之处是,费尔巴哈在自然领域是唯物的,在社会领域又变成了唯心的。马恩是彻底的唯物主义,就是在自然和社会两个层面,他们的思想都是一以贯之的。但是费尔巴哈也是伟大的,从古希腊的朴素的唯物主义到费尔巴哈的所谓机械唯物主义,人们在认识世界时又多了一种选择,费尔巴哈也可以称得上是探路人,只不过他走的没有马恩那么远,步履没有那么坚定罢了。

恩格斯认为费尔巴哈之所以不能看出社会历史的发展,很重要的原因是由于他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我觉得这是可以讨论的地方。如果说与世隔绝的生活是唯心主义天然的土壤,介入社会是唯物主义成长的温床的话,那么随着全球统一性在15世纪肇始以降,人们的生活被置于一个共同体之中,与世隔绝越来越变成了一种乌托邦式的幻想,因此唯物主义应该越发强大,唯心主义应该越发式微才对。可事实不是如此,十八、十九世纪之交的黑格尔便是唯心主义的一座高峰。即使在当今这个世界上,唯物与唯心也没有谁占压倒性的优势。我接受了十多年唯物主义至上的教育,到了大学才明白,唯物主义至上这个观点是很不唯物的。

再回到费尔巴哈思想的矛盾上面,环境决定论肯定有影响,但每个个体内在的丰富性才是导致他思想的矛盾的一个重要原因。至少在我看来是这样的。正如我一直坚信,马恩晚年的思想与早年写《共产党宣言》那时候是很不一样的,可惜我们口头上说唯物,但只对学生灌输马恩某一时期的某种思想,我认为这对高等教育而言是很遗憾的一件事情。

马恩的唯物主义被称为辩证唯物主义,其中唯物的部分有费尔巴哈的功劳,而辨证的部分继承的是黑格尔的思想。恩格斯说德国古典哲学到费尔巴哈就已经终结了,“德国的工人运动是德国古典哲学的继承者”[8]。德国的工人运动又是以马恩的思想作为指导思想的,因此言下之意便是马恩的思想与德国古典哲学是不同的,他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这个时代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的舞台,马恩的思想就是他们手中最锋利的武器。而区别马恩思想与德国古典哲学的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革命性”。正如恩格斯所说,黑格尔是很有可能发展出革命性的思想的,但他在社会领域的唯心使他的思想从“彻底的革命思维”变成了“极其温和的政治结论”[9]。这样看来,没有涵盖辩证法的费尔巴哈的学说与革命性更是毫无关系可言。

古典哲学是保守的,新时代的哲学是革命的。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哲学从纯粹的思辨演化成了与政治挂钩的思想武器。这在当时是很进步的,但若干年后,被异化的马克思主义给很多国家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其中就包括中国。一种思想能够使人们变得狂热、暴躁甚至嗜血,反过来这群人发起的运动又会使这种思想失去纯洁,沦为政治的工具。这是革命性的必然结果。

另一方面,辩证唯物主义又使这个时代充满了活力。一切都不是确定的,你看到的事物不是终结,只是过程。一切都在发展,一切都在建构。我们在和平的年代也大有可为。历史不会终结,不会如黑格尔所言那样到达绝对精神从而停滞不前。事物生生不息,我们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必然会与现在所不同。“人们通过每一个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觉期望的目的创造自己的历史,却不管这种历史的结局如何,而这许多按不同方向活动的愿望及其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各样影响所产生的结果,就是历史[10]。”我们的活动,就是历史,我们创造了历史,历史也以它的积淀影响着我们的言行。

我最为欣赏的便是马恩的这种辩证思想。它为我们提供了超越的信心。它是进取的,不是唯唯诺诺称是的。它是让年轻人热血沸腾的,而不是让某些守旧者钳制我们的思想的。它在每个年代都为最为广大的穷人带去了希望,它在每个年代都使统治者心怀芥蒂,在世界范围内一向如此,不管统治者宣称自己信仰什么。我们甚至可以这样对他们说,不要说你信仰什么,我只想知道你为你的人民做了什么。我们相信进步,而不是教条。我们看到了阴影,但我们始终相信阳光就在后面。真正的马恩思想,精神内核是批判的,而不会是歌功颂德的。

马恩在19世纪的大背景下,在巨人的肩膀上完成了自己对人类的伟大构想,他们提出了改造世界的蓝图,并为之奋斗终生。他们成了巨人,直至我们这个时代。我们踩在了他们的肩膀上,我们也来到了历史的十字路口。如果当中有人选择转向,而不是裹挟在人流中前行,那么这会是马恩希望看到的,我想,这也是他们哲学的真谛,这也是哲学之所以为哲学的根本----它是为“人”的进步而服务的。

【参考文献:】

1,第1、2、3、7、8、9条均引自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马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终结》; 4,钱广华.走出黑格尔体系的迷宫——一个另类的解读[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02 ;

5、杨金洲.试论恩格斯对黑格尔哲学的扬弃——以《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为例[J].湖北社会科学.2008-04;

6、冯永泰.简析哲学基本问题——读《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J].成都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04;

10、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马恩列斯论历史人物评价问题》第7页.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乐老师,这是学生第一次阅读马恩的原著,很感谢您我有动力去接触马恩的原著,文章中不妥之处还请老师谅解,学生日后一定虚心改进!谢谢老师!

国际关系学院09级 田冠华 200955003

下载马哲论文——有关青年自我实现的哲学理解word格式文档
下载马哲论文——有关青年自我实现的哲学理解.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马哲论文(范文)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论文 题 目:试析信仰的性质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姓 名: 指导教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论文 摘要 信仰作为一种人类特有的精神现象,与人类存在着须臾不可......

    马哲论文

    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哲学分析 【摘要】大学生自主创业,可以把兴趣与职业紧密结合,有利于培养其自力更生,自立自强、拼搏精神和艰苦奋斗的作风,也有助于国家造就一批年轻的企业管理......

    马哲论文

    向英雄致敬 08级西语一班 毛文静 2009.10.24日下午2时许,在荆州宝塔河江段江滩上的两名小男孩,不慎滑入江中。正在附近游玩的长江大学10余名男女大学生发现险情后,迅速冲了过......

    马哲论文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世界 摘要:近期,美国由次贷**引发的金融危机出现了愈演愈烈的局面,大批金融机构陷入困境,甚至倒闭,已经形成了一场波及全世界的金融海啸。对中国也形成了......

    马哲论文[范文大全]

    遏制土地荒漠化 关键词:土地荒漠化 现状 危害 防治 摘要:荒漠化是当今全球最严重的环境与社会经济问题之一。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2001年12月29日内,国家环境......

    马哲论文

    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实践观 经过6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习,我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及相应的关联知识有了一个粗浅的了解。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这方面较为重要的一部分就是马克思主义......

    马哲论文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题目:论假冒伪劣产品 系别:政法系 专业:11届思想政治教育 姓名:程谦 学号:201102010076 指导老师:赵子龙 目录 一、简介 二、假冒伪劣产品的定义 三、制假......

    马哲论文

    论马克思哲学的生存论指向 无论透过马克思哲学本身的语境,还是透过后现代有关马克思哲学评述的语境,马克思哲学的生存论指向都会为我们深刻地感受。理解了马克思哲学的这一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