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代表”思想: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时间:2019-05-13 21:40: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三个代表”思想: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三个代表”思想: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第一篇:“三个代表”思想: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 作 者】杨耕

【作者简介】杨耕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摘 要 题】三个代表 【 正 文】

从创立者的角度看,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脱离了马克思的观点和学说体系的马克思主义,只能是打引号的马克思主义。可是,我们又不能把马克思的观点和马克思主义简单地等同起来。认为只有坚持马克思的所有观点才是马克思主义,同样是打引号的马克思主义,即一种教条主义。按照这种标准,就连列宁主义都不能称为马克思主义,因为列宁的确在一些重要问题上突破了马克思的观点,并用一些新的观点代替了某些原有的观点。实际上,马克思主义是一个植根于实践、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早在马克思主义创立之初,马克思、恩格斯就以其远见卓识向人们宣布: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发展着的理论。历史上众多思想学派都随着其创始人的逝世而逐渐走向没落。马克思主义不是这样。马克思、恩格斯逝世之后,一代又一代马克思主义者依据新的实践不断发展着马克思主义,从而使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影响力。正如江泽民所说:“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科学。它诞生于上世纪四十年代,迄今已经一个半世纪。一百多年来,世界发生了很大变化。一代又一代的马克思主义者,从时代的发展和本国的国情出发,以创造性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从而保持了它的巨大影响和旺盛的生命力。”因此,从内容上看,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所创立、为他的后继者所发展的关于批判资本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

按其本性和可能性来说,人能够认识无限发展着的客观世界,这是认识的至上性,即认识的无限性和绝对性;就每一个人以至每一代人而言,由于受到客观事物及其本质暴露的程度,主观条件以及生命的有限性等方面的限制,认识又是非至上的,即认识具有有限性和相对性。“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去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才能认识到什么程度。”换言之,人们的认识总是在客观上被历史条件所限制,不存在任何一个包罗万象的终极真理体系。历史已经证明,凡是以终极真理自诩的思想体系,如同希图万世一系的封建王朝一样,无一不走向没落,只能作为思想博物馆的标本陈列于世,而不能兴盛于世了。

与此不同,马克思主义深刻地把握了认识与实践、认识的“至上性”与“非至上性”的关系,一开始就反对“教条式地预见未来”,而主张“在将来某个特定的时刻应该做些什么,应该马上做些什么,这当然完全取决于人们将不得不在其中活动的那个既定的历史环境”;一开始就反对以“刻板的正统”对待自己的理论,而主张以批判的精神对待自己的理论,从而不断修正自己某些“已经过时”的观点或“当时的错误看法”。1872年,马克思、恩格斯就认为,《共产党宣言》“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1873年世界经济危机的发生使马克思意识到,资本主义正在出现新的情况,形成新的特点,并认为需要重新认识资本主义。因此,马克思毅然决定停止《资本论》第2卷的出版。直到十年后马克思逝世,他也未重提出版《资本论》第2卷的事。而股份制的形成和发展使恩格斯在1891年认识到,由股份公司经营的资本主义生产已不再是私人生产,而且也没有了无计划性。这实际上是恩格斯对原来观点的一个重要修正。

可见,马克思主义从其创立之初就关注变化中的实际,并及时总结新的实践经验,创造新的理论。列宁深知这一点,所以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者必须考虑生动的实际生活,必须考虑现实的确切事实”,不能“根据书本争论社会主义纲领”“,只能根据经验来谈论社会主义”。正是俄国的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使列宁改变了关于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总体思路,用列宁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对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根本改变了”。如果马克思、恩格斯不以批判的精神对待自己的理论,不断地修正、发展自己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就停留在1848年的《共产党宣言》。如果没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就会终止于19世纪。如果没有邓小平理论,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很可能成为20世纪的遗产了。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我们的思想认识也必须不断前进,不断根据实践的要求进行创新。”“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就是在于它在实践中能够不断创新。”

密切关注变化中的实际,自觉地植根于实践,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本性”。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它并不提供对一切问题的现成答案。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那里找不到有关当代问题的现成答案,这不能责怪马克思,要责怪的只能是自己对马克思主义“本性”的无知。如果说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那么,创新发展则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江泽民同志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不可能是静止不变的,静止不变,就会变成没有生命力的教条。”我们不能以教条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而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从不固步自封,认为自己是终极真理的体系,包含着一切问题的现成答案。自诩为包含一切问题答案的学说只能是神学,而不可能是科学。《共产党宣言》发表150多年来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生了重大变化,人民群众的工作条件、生活方式和社会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些重大变化对我们党执政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都提出了严峻挑战和崭新课题,我们必须认真对待、深入研究这些重大变化和崭新课题,用新的思想发展马克思主义,并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苏联为什么解体?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苏联僵化体制的弊端已充分暴露时,前苏共就是不敢改革,不敢在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后来又抛弃马克思主义,最终导致苏联社会主义的失败。而中国的社会主义之所以是“风景这边独好”,根本原因就是我们党根据时代特征和当代中国的实际,在实践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答应、赞成、高兴。实践证明,只有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才有生命力,只有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才有影响力和吸引力,只有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才有说服力和战斗力。

“三个代表”思想本身就是一种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它用新的思想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同时又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它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同时又是对历史经验和新的实践的新概括。具体地说,“三个代表”思想以高度浓缩的形式体现着唯物主义历史观和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包含着马克思主义关于共产主义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基本特征的规定。共产主义的经济特征是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和按需分配,这恰恰要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前提,所以邓小平多次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是发展生产力;共产主义的政治特征是最广泛、最彻底地代表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共产主义运动一开始就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共产主义的文化特征则是真善美的和谐统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人得到全面发展,而在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三个代表”思想正是从这三个方面高度概括和精辟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规定。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要坚持毛泽东同志、邓小平同志关于党的建设理论和一系列重要思想,集中起来最重要的,就是要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坚持‘三个代表’,这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显然,“三个代表”思想不仅指党建理论,而且包括“一系列重要思想”;不是一般的理论观点,而是“本、基、源”。这也就是说,“三个代表”思想是从马克思主义本质上来思考和概括的。因此,“三个代表”思想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

“三个代表”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同时又把这种理论原则转化为实践原则,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现实的针对性,它是根据新的历史条件、新的历史任务和党的建设面临的新问题提出来的。

就新的历史条件而言,从国际看,就是科学技术信息化、经济全球化、政治格局多极化。科学技术的信息化以及信息时代的到来,不仅使经济增长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而且使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以及通讯方式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在今天,人们利用一台小小的电脑,可以在几平方米的房间内展开全世界的交往,大洋彼岸发生的事情几秒钟内就能传到大洋此岸,并引起人们的思想震荡。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邓小平同志健在时,全球化这个词还没有被中国正式使用,现在则已成为了共识。经济全球化所导致的全球循环的物质流、技术流、资金流、信息流等增强了各民族或国家之间的共生性。这种共生性决定了任何一个民族或国家都不可能长久地孤立于世界之外,如同人的肢体不能孤立于血液循环系统一样。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并为各国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同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资本流遍全球,利润流向西方,它在给发展中国家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又使发展中国家在总体上处于更为不利的地位,使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和经济主权正面临着空前的压力和挑战”。与经济全球化相关然而似乎又相反的是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形势发生了半个世纪以来最为深刻的变化。这就是,随着苏联的解体,持续了40多年的两极格局结束了,世界开始多极化过程。这一重大变化,使得世界出现许多新情况,一些过去被美苏斗争掩盖的矛盾,如地区冲突、民族和宗教问题等开始暴露出来,国际恐怖主义、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主义在抬头;旧的霸权主义消失了,但新的强权政治出现了,典型的就是“新干涉主义”,口号是人权高于主权。多极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发展得不稳定。

第二篇:“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马克思主义新闻出版观

出版物发行员职业资格鉴定政策解读

⒈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劳动就业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国家考试制度。它是指按照国家制定的职业技能标准或任职资格条件,通过政府认定的考核鉴定机构,对劳动者的技能水平或职业资格进行客观公正、科学规范的评价和鉴定,对合格者授予相应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政策规定和实施办法。国家职业资格分为五个等级。

⒉就业准入制度

就业准入制度是指根据《劳动法》和《职业教育法》的有关规定,对从事技术复杂、通用性广,涉及国家财产、人民生命安全和消费者利益的职业(工种)的劳动者,要求其必须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方可就业上岗的制度。实行就业准入的职业范围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确定并向社会发布。

⒊双证制

双证制是指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在全社会实行的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制度。学历证书主要反映学生学习的经历,是文化理论知识水平的证明;而职业资格证书主要反映申报者为适应职业劳动需要而运用特定的知识、技术和技能的能力,是申报者求职、任职、开业的资格凭证,是用人单位招聘、录用劳动者的主要依据,也是境外就业、对外劳务合作人员办理技能水平公证的有效证件。

⒋出版物发行员

出版物发行员是指将图书、期刊、报纸、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等出版物由出版领域输送到消费领域的人员。

⒌出版物发行员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出版物发行员是新闻出版行业特有职业,也是国家首批实行就业准入制度的90个职业之一。新闻出版总署《出版物市场管理规定》(2004年23号令)要求,设立出版物发行企业或者其它单位从事出版物发行业务,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应当具有相应等级出版物发行员职业资格。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招用技术工种从业人员规定》(2000年6号令)要求,用人单位招用出版物发行员必须从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中录用。出版物发行员职业资格共设四个等级,分别为:初级、中级、高级、发行师。

⒍出版物发行员职业资格鉴定的性质和形式

出版物发行员职业资格鉴定是一项对职业技能水平的考核活动,属于标准参照型考试。它是由考试考核机构对申报者从事出版物发行员这一职业所应掌握的技术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做出客观的测量和评价。鉴定由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实施,分为理论考试和实务考试,理论考试采用闭卷笔试方式,实务考试采用实际操作、口试、闭卷笔试方式,均实行百分制,成绩皆达60分及以上者为合格,发行师还须进行综合评审。成绩合格者,可取得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新闻出版总署核发的《出版物发行员职业资格证书》。

⒎出版物发行员职业资格鉴定的主要内容

出版物发行员职业资格鉴定的主要内容包括:职业知识、操作技能和职业道德三个方面。这些内容是依据国家职业标准确定的,具体内容可参考国家统编教材《出版物发行员职业资格培训教材》和《出版物发行员职业资格培训指导》。

⒏出版物发行员职业资格鉴定的申报程序

申报职业资格鉴定,首先要根据有关资格条件,确定自己申报鉴定的等级,并认真填写申请表(一式两份)。如果需要培训,要到经政府有关部门批准的培训机构参加培训。申报职业资格鉴定时要准备好照片(四张)、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以及证明自己资历的材料,参加正规培训的须有培训机构证明,工作年限须有本人所在单位证明,经鉴定机构审查符合要求的,由鉴定所(站)颁发准考证。参加考试时必须携带准考证和身份证,否则不能参加考试。辽宁省新闻出版行业职业技能鉴定站是承担全省出版物发行员职业资格工作的专司机构,具体事宜可与其联系咨询。

⒐出版物发行员职业资格鉴定的申报条件 ——初级(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者)

⑴经本职业初级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结业证书。⑵在本职业连续工作2年以上。⑶本职业学徒期满。

——中级(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者)

⑴取得本职业初级职业资格证书后,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3年以上,经本职业中级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结业证书。

⑵取得本职业初级职业资格证书后,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4年以上。⑶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6年以上。

⑷取得经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或教育行政部门)审核认定的、中等以上职业学校发行专业毕业证书。

⑸取得大学专科以上毕业证书、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2年以上。——高级(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者)

⑴取得本职业中级职业资格证书后,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4年以上,经本职业高级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结业证书。

⑵取得本职业中级职业资格证书后,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6年以上。

⑶取得本职业中级职业资格证书的本科以上相关专业毕业生,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2年以上。

——发行师(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者)

⑴取得本职业高级职业资格证书后,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5年以上,经本职业发行师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结业证书。

⑵取得本职业高级职业资格证书后,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8年以上。⒑出版物发行员职业资格鉴定公益助学项目

出版物发行员职业资格鉴定公益助学项目是辽宁省新闻出版行业职业技能鉴定站面向省内高校学生实施的全程免费的鉴定项目。其主题是“发行鉴定,公益助学”,即:深入推进我省高校“双证制”工作,应对发展形势,发挥职能优势,力争在促进就业、鼓励创业方面取得积极成效。

第三篇: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

“三个代表”即中国共产党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江泽民同志2000年2月25日在广东省考察工作时,从全面总结党的历史经验和如何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出发,首次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行了比较全面的阐述。提出:“总结我们党七十多年的历史;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这就是:我们党所以赢得人民的拥护,是因为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通过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实现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奋斗。人类又来到一个新的世纪之交和新的千年之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如何更好地檄到这‘三个代表’,是一个需要全党同志特别是党的高级干部深刻思考的重大课题。”她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同时她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不仅是党的建设的重大课题,同时,她亦事关改革开放和两个文明建设的成败,事关全党全国工作大局,事关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是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中国的新发展

所谓一脉相承,是指在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上的一脉相承。是唯物的、辩证的立场,即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立场,就是从人民群众利益出发的立场,这两者是一致的。因为从实际出发的实际就是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马克思当年从资本主义社会实际出发,得出“两个必然”的结论。马克思是如何分析的呢?资本主义使社会阶级关系简单化、明朗化,社会结构上只存在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这两大对抗阶级,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剥削使无产阶级成为资本主义的掘墓人,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最终将推翻资本主义。所以马克思主义既是彻底的唯物主义,是对人类社会一般规律的概括,又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利益、求得彻底解放的思想武器。很显然,在这里马克思是将唯物主义的立场与人民群众的立场完全地统一起来了,这就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同样,“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坚持的基本立场是和马克思所坚持的立场完全一致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指出,任何时候我们都必须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也就是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从中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出发,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毫无疑问,发展经济,促进生产力的进步,从根本上说,既是为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又需要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就是我们的基本立场。

坚持执政为民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之中最为本质的要求。执政为民是我们党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出发点、落脚点,顺乎民意的正确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变成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适应形势和任务的变化,即要坚持党的先进性,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又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最大限度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为我们既定的目标而共同。

保持党的先进性是“三个代表” 的根本要求中最核心的要求.揭示了党的先进性的实质和内涵;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从经济方面揭示了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第二个代表中国先进的文化的前进方向,从思想文化方面揭示了中国共主党的先进性。第三,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从政治方向揭示了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三个代表对新形式下如何永葆党的先进性作出科学的回答.通过党员和干部的优秀品格,模范行动来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同时又能够自觉地纠正工作中违背人民群众利益和愿望的错误或不足,才能真正体现党的先进性。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由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决定的。实现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全部奋斗的最高目的。牢牢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要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落实到党和国家制定和实施方针政策的工作中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历史性贡献,就在于它立足于新的时代要求,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进一步运用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根本动力这一基本原理,把发展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赋予党的宗旨、性质、历史使命以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实践要求。同时,充分相信群众,必须充分相信群众的智慧,要紧紧依靠群众,增强党的阶级基础。

中国共产党是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我要继续加强“三个代表”理论学习,坚定理想信念,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理论的共同理想,增强贯彻党的理论路线和根本宗旨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脚踏实地的做好工作。解决问题时,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自觉联系自己的思想和工作实际,自觉学习和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断创造新的业绩,做好各项工作。

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与继承下我们得出的“三个代表”让我们更加清晰的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影响力与对中国的发展的推动作用。而“三个代表”也恰好是面对当代的中国国情及党的现阶段的任务与目的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的继承与发展的。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就不会有“三个代表”的伟大思想的产生!

第四篇:三个代表思想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4

“三个代表”思想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

——兼论“三个代表”思想的科学内涵与时代特征

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

郑永廷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立足我国,面向世界,把握时代发展的特点与趋势,系统论述了“三个代表”思想的科学内涵与现代价值。“三个代表”思想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坚持与发展,也是对当代社会进步潮流和发展趋势的新概括,是新时期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

于生产力与生产关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思想,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系的基本原理,紧跟世界以现代科技为核心的生产力发展潮流,是立党和强国富民之本。

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是社会发展规律的要求,因为“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 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任何生产关系都必须适应、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也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因而,生产力的发展在社会发展中,应当是第一位的,起决定作用的,哪个社会的发展都是如此。

生产力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的、第一位的作用,要求国家及其执政党首先要直接着力于生产力发展规律的探索,并按照生产力的水平和发展要求,调整和改革生产关系,这是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要求。所以江泽民同志强调:“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江泽民同志的这一论述,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基本原理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对当代以现代科技为核心的生产力发展潮流的科学概括。

冷战结束之后,“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05页)经济是衡量生产力的指标,经济发展,也就是生产力发展。在世界范围内,国际格局出现了经济政治化的发展趋势,各国更加注重经济发展。美国政府提出“经济政策作为对外政策的核心”;日本提出以经济为中心的“重返亚洲”政治经济新战略;德国谋求以其为主导的欧洲经济政治一体化;法国率先开始亚太经济外交政治。这种以经济为主导的政治,以强化经济因素为内容的形势,一方面促进了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进程,另一方面也形成了新的矛盾和国际竞争态势。中国共产党面临这一严峻竞争态势,只能把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发展生产力为重点上来。这既是国家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迫切需要,也是回应国际政治挑战,适应世界发展潮流的客观要求。

在激烈的国际经济竞争舞台上,一般性地强调发展经济和生产力,已经没有优势。必须高度重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创造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条件,满足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冷战结束后,发展先进生产力,即发展现代科学技术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西方发达国家纷纷 在调整科技战略方面采取了重大措施。美国从1985年开始,就围绕发展现代科技,制订《2061计划》,这既是一份发展科学技术的长远战略计划,又是一份美国称之为“最雄心勃勃”的教育改革计划。同时,美国于1993年以《技术为美国经济增长服务:加强经济实力的新方针》为题发表了政府经济政策的报告,随后几乎每年都出台促进科技发展的政策。英国政府效仿美国,也于1993年发表了题为《认识我们的潜力——科学、工程和技术战略的白皮书》,其后也相继制定了一系列推进科技发展的措施。德国提出了经济界、科技界和政府三结合为德国保障未来经济发展和经济环境的政策。日本提出重视基础研究,使其高技术的发展重新领先。以高科技为先导,深入调整产业结构,也成为发展中国家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缩小南北差距的首要手段。

面对现代科技激烈竞争和迅猛发展的形势,邓小平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并从高科技研究的“863计划”入手,前瞻性地提出了时代警示:“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强调“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要“把加速科技进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使经济建设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如果说这些思想、观点、战略以前还主要是从经济、生产力的层面加以强调的话,那么,江泽民同志提出“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思想,则把代表发展先进生产力,明确地提到了全党的面前,提上了党的建设议程,提升到政治的、全局的、战略的高度。这是驾驭时代发展潮流,谋求国家兴旺发达之创举,是彰显时代特征,关乎政党前途命运之方略。如果党不是和不能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不仅在国际上毫无竞争能力,而且在国内会丧失群众基础。在国际经济、科技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历史条件下,发展经济、科技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和风险。因而,全党和全国人民只能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和竞争精神,以顽强的意志和敢于开拓的精神,不畏发达国家的经济、科技强势,奋力扭转我国经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缩小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这是当今时代向党和全国人民提出的要求。

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思想,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和鲜明的时代特征,它指导我们必须紧跟世界进步潮流,探索生产力和现代科技发展规律,敢于面向世界竞争;必须敏锐把握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趋势与要求,坚持以经济为中心,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要求,适时通过改革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与发展;必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发展现代科学技术,并不断提高国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思想,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基本原理,紧跟世界以民族凝聚力为核心的文化发展潮流,是党和国家的动力之源。

党要始终代表国中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思想,将党的前途命运与文化联系起来,标志着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执政思想的成熟和高度的文化自觉,标志着党对世界文化激荡、发展的主动驾驭。

冷战结束之后,当经济竞争在全球展开的同时,文化热潮也在世界各国兴起,经济全球 化的发展趋势伴随着文化的相互激荡一并登上国际舞台。在席卷全球的文化热潮之中,许多国家以冷静的态度,反省、高扬民族的传统文化,以超越的姿态升华、发展传统文化并导向文化现代化,从不同视角进行比较借鉴别国文化。文化的研究和探索、文化的发展与创新、文化的交流与借鉴、文化的渗透与冲突,成为世界发展的另一潮流。这一历史潮流,是以民族凝聚力为核心展开的。

文化,特别是精神文化,是社会的思想灵魂,是国家、团体、个人的本质体现。民族精神文化是国魂,团体精神文化是群魂,个人精神文化是灵魂。精神文化具有价值导向、动力激发、民族凝聚的重要功能属性。文化与经济的整合互动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是经济决定论与精神动力论的统一,是经济与文化的和谐发展问题,其核心是经济发展的根源、动因是从经济自身去满足,还是要从人那里去寻找的问题。

面对激烈的经济竞争,面对文化作用彰显的趋势和文化相互激荡的局面,党不仅确立了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方针,而且在党的十五大上,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提到了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同等重要的地位,并且,江泽民同志在报告中强调:“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这一论述,站在时代的高度强调了文化的重要地位,首次明确地肯定了无形资产在现代社会的巨大价值。江泽民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系统论述了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科学内涵,再次强调文化的重要性,指出:“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推动建设什么样的文化,是一个政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从而把文化提到了党的灵魂的高度,提到了能否主导社会发展,凝聚党员和人民的高度。这一思想,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原理、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理论的继承与发展,也是对当代世界文化发展潮流的科学概括。

在知识经济已经出现的时候,文化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文化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越是竞争激烈的领域,文化发展越快。在过去革命、战争的时代,激烈的斗争产生了丰富的、可歌可泣的革命文化。在发达国家的经济领域,激烈的竞争既需要文化的支撑,也推动着文化的发展,这可以从西方管理理论的发展得到证实。西方早期推行的物本主义管理理论——“科学管理”理论,由于文化因素不多,经济成份突出,从20世纪初开始实现了向人本主义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转变。到20世纪中期,日本经济的快速发展震惊西方,西方在日本企业成功的基础上总结了以文化管理理论——企业文化为主的管理理论。在西方,管理上正在酝酿一种新趋势,这个趋势是发挥人文精神与团队精神已经成为管理努力的重心。美国学者彼得·圣吉提出了“学习型组织理论”,认为经济、科技组织要发展团队学习。团队学习从“深度汇谈”开始,即让想法自由交流,克服思想障碍,“建立共同愿景”,也就是确立“全体衷心共有的目标、价值观与使命”,“将个人的整合为共同的愿景”。“有了衷心渴望实现的目标,大家会努力学习、追求卓越”(参见[美]彼得·圣吉著《第五项修炼》,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9、10页。)

从西方管理理论的发展可以看出,西方国家为了发展经济和科技,一直在不断寻求人文动力和文化动因。经济、科技竞争越激烈,越需要文化支撑,同样,文化越发展,经济、科技竞争实力越强大。这样一个互动共进的效应,在现代企业中,在我国许多企业中,都可以 得到充分证实。

从西方国家管理理论的发展,可以看出文化的发展趋势与现代价值,可以加深对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思想的理解。我们要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文化面临的严峻挑战。随着开放的扩大和经济、科技、信息全球化发展的加快,各种文化交流与渗透、比较与借鉴、矛盾与冲突的关系,呈现出复杂多变的状况;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先进文化与腐朽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张扬,使文化领域呈现相互激荡的局面。西方发达国家凭借经济、科技强势极力推行文化帝国主义政策。亨廷顿的文化冲突论公开攻击、否定我国民族文化,为西方敌对势力宣扬中国威胁论制造借口。我国传统文化需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发掘与清理。同时,改革开放过程中,我国文化领域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需要用先进文化进行引导,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任务艰巨而繁重。

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就是要“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立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着眼于世界科学文化发展的前沿,不断发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具有中国风格、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引导广大人民群众从思想上精神上正确武装和不断提高起来。这也是我们党始终站在时代前列,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

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思想,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与鲜明的时代特征。它要求我们必须面向世界的激烈竞争,以民族凝聚力为核心发展我国先进文化;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培养“四有”新人;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思想政治保证和强大的精神动力;必须创造新的文化产品,继承、借鉴和发扬一切优秀文化,抵制和改造腐朽、落后文化,体现创新精神、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

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和发展了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基本原理,紧跟以人为本和人才资源开发的发展潮流,是党和国家的发展之基。

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全面、深刻阐述了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思 想内涵,指出:“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包含两个内容: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个体得到充分全面发展。

前面讲的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既是为了人的发展,也只能依赖人的发展。人的发展,既是目的,又是手段。

人的发展,包括人力资源的开发,已经成为一个国际性问题,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它是由经济发展靠科技,科技发展靠人才,人才发展靠教育的逻辑关系决定的。

在西方,特别是发达国家,在经济领域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和管理是生产力的理论,研 究了各种培训人的方式,在教育上提出了学习学理论,终身教育理论,连续不断地进行教育改革;在科技方面,创立了预测学、创造学理论,不断向人的智力层次开发;在心理方面,形成了众多流派的心理学理论,旨在发掘人的内在潜能。所有这些理论与实践,都有一个集中的指向,就是发展人,开发人。从理论层面研究现代化进程与人的发展、人的价值实现的关系,将是21世纪西方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热潮,而且将经久不衰。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随着科技、文化功能的强化,社会将越来越重视把人作为实践、开发的对象,人力资源越来越成为最重要的资源。人类的实践对象正在发展为以人的开发为主。

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中国共产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

西方发达国家对人的研究、人的开发方面起步比我们早,这集中表现在以人为中心所 形成的各种学科上,这些学科理论,为我们研究人、开发人提供了借鉴。但是,我们也要清醒看到,西方研究、开发人的功利色彩厚重,在很大程度上,不是把人作为目的,而是把人作为手段。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既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也是党80周年的基本实践。

2、人的全面发展是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要求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实现的基础

邓小平同志曾反复告诫全党,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要创造条件,使各种人才脱颖而出。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把人的发展和人才资源开发提到了关乎现代化进程与前途的高度,指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资源的开发”。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江泽民同志站在全局发展的高度,从人民根本利益出发,把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全面、深刻地阐述了人在现代社会条件下的全面发展。

江泽民同志把我国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把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和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人民的根本利益联系在一起,保证和促进人们物质上的满足和文化生活的要求,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从而赋予人的全面发展的物质、文化内容,以内在丰富和外在发展的时代特征。

江泽民同志强调,“要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实现人们思想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思想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是指人们的德与智、知识与能力、素质与职能、心理与生理的全面、协调发展,是人们的内在发展。这种内在发展,既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条件,也是人们追求的生命质量目标和现代标志。在现代社会条件下,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面对强大的物质动因,面对科技开拓创新,人的思想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尤为重要和突出。

江泽民同志还论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要求人们正确处理个人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自觉改善生态环境和美化生活环境;要求人们认识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坚持不断发展自身并推动社会发展。这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就是持续发展,是一种新的发展观,是人外在社会关系、生存条件的丰富与发展。

江泽民同增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包括物质与精神、内在与外在、个人与社会的丰 富内涵,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和伟大的创造精神,增强人们的主体性,从而赋予人的发展以现代特征,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对人民根本利益的全面阐述。

第五篇:马克思主义原理、毛泽东思想及三个代表

马克思主义原理、毛泽东思想及三个代表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1.马克思主义哲学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又可以表述为意识与物质的关系问题,或精神与物质的关系问题。思维与存在谁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意识的能动作用,也叫主观能动性,是指意识能够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形成主观观念,并且能动地指导人们进行实践活动,改造客观世界。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是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和对立统一规律。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与价值两个因素,即商品二因素。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或叫抽象劳动)。

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是交换过程的必然产物。货币使商品循环的任何一个环节都要经历两个阶段或两次形态变化:商品形式转化为货币形式,W—G(W指商品、G指货币),即卖;货币形式转化为商品形式,G—W,即买。货币具备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五种职能。

价值规律是商品运动的基本规律。价值规律的主要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交换。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二、毛泽东思想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进行了完整概括和系统论述。《决议》将毛泽东思想丰富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独创性理论概括为六个方面: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关于政策和策略,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关于党的建设。

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秋收起义后,毛泽东率领起义部队进行三湾改编时,确立了党领导军队的组织制度,首创了把“支部建在连上”的重要原则,从组织上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对军队的领导制度。

1939年10月,毛泽东发表《〈共产党人〉发刊词》一文,阐明了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革命的三个基本问题。

1945年,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精辟地概括了人民军队的宗旨,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并深刻阐述了这个宗旨对于军队建设和进行人民战争的深刻意义。

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事业中的领导地位,是由党的阶级性决定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也是由党的先进性决定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又是经过长期斗争考验形成的。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

1.邓小平理论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和活的灵魂,它贯穿于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邓小平理论的全部内容,都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产物。

“三个有利于”标准是指: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标准。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也是邓小平理论的主题。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三个代表”是指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这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

3.科学发展观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

科学发展观的是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5.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下载“三个代表”思想: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三个代表”思想: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胡锦涛同志“三个代表”研讨会上作重要讲话:“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面向21世纪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新世纪新阶段全党全国人民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实现全面......

    三个代表思想研究[大全]

    三个代表思想研究 2002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六大作出了一个在我们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决定,这就是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

    贯彻三个代表思想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座谈会 贯彻“三个代表”思想,建设社会信用体系 ——2003年7月29日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座谈会”致辞 乌家培 中国信息协会副会长 经过一段时间积极、认真......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试题库 1.治国必先_________,治党务必从严。 治党治吏治政2._________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党的六大党的七大党的八大3.“三个代表”重要......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如何把握和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结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的学习,谈以下四个方面的体会,仅供参考。 一、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的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2. 科学发展观的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根......

    《三个代表思想》读书笔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实践教学”读书报告 题 目: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读书笔记 姓 名: 杨红丽 学 号: 201240305 院 系: 法政学院 专 业: 历史系 年 级: 2012级 指导教师: 李......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 “三个代表”是指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