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三峡观后感
在声情并茂、气势磅礴、意犹未尽之中戛然而止。影片结束了,但余音未了,回味无穷。大型文献纪录电影《中国三峡》留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如此的强烈而震撼。
《中国三峡》围绕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世界上流域人口最多的大江——长江,以简约的笔墨和扣人心弦情节,跨越时空五千年,将长江带给人类特别是中国人的浩荡恩泽和历朝历代反复重演的水患灾难,刻画得入木三分。讲水之利,讲得情理交融,畅快淋漓;讲水之害,讲得泪湿衫巾,不堪回首。讲三峡大坝的千秋伟业,讲得精神振奋,荡气回肠。该片不愧为恢宏大片,大雅大美,精品力作。看完该片,在以下几个方面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
一是三峡工程从设想到变成现实,跨越一个世纪。从伟大的革命先驱孙中山1919年夏天在《建国方略》中提出在长江三峡上筑坝的伟大设想之日开始,到三峡水利工程胜利完工,历经百年。这在世界水利建设史上是不多见的。
二是三峡工程倾注了中国几代领导人的心血。从孙中山到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江泽民、李鹏、胡锦涛,他们始终不渝地把三峡工程作为事关国家建设全局的国家工程,惠及民生的惠民工程,造福子孙的千秋工程,一代一代接力传承,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这种心系百姓的爱民情怀,为了国家繁荣昌盛的鞠躬尽瘁精神,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是史无前例的。
三是精心考察,科学决策。从1958年周恩来率领中外100多名专家组成的考察团开始,到1992年4月3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全体代表投票表决通过《关于提请审议兴建长江三峡工程议案》,历时34年的考察论证,倾注着多少政治家、科学家、经济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的毕生精力和无穷智慧。仅在1986年到1989年的3年时间里,国家就组织412位专家,分14个专题对三峡工程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科学论证。影片庄严地向世人宣告:中国的三峡工程,是建立在科学论证和科学决策基础之上的,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影片还以极其精确的科学数据,不可辩驳的事实,让长期以来在观众流传的各种疑虑都一扫而空。三峡工程的抗震设计标准是按超常规一万年一遇来进行设计的,它在抗震上是有安全保障的。同时,在预防泥沙淤积、保持库区流域生态平衡、三峡水库蓄水后是否会诱发地震等问题,都做了深入浅出的科学解答,令人信服的诠释,彻底粉碎了中外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对三峡工程的流言蜚语和恶意毁谤。看了该片,观众会自然而然地得出自己极为理智的答案:三峡工程是不可能引发次生灾害的!三峡工程是一项国人引以为自豪的放心工程。特别是在倡导绿色环保的今天,通过日本3、11海啸引发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泄漏的世纪性灾难的沉痛教训,再回过头来观看《中国三峡》,对比中国利用水力资源,创新科技,开发清洁环保能源,独树一帜的新观念、新思路,难道你不觉得中国领导人超前的战略眼光和科学求实的领导艺术,是多么的难能可贵!毫不夸张地说:大型文献纪录电影《中国三峡》,不但是一部文献纪录电影,而且是一部落实科学发展观、传播科学、倡导科学精神、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教育影片。
四是为搬迁移民的豪情感动。片中以饱满的激情,描写浩浩荡荡的移民大军,告别他们祖祖辈辈生息繁衍的故土,移居他乡。他们舍小家为国家的博大胸怀,让人心潮起伏,热血沸腾,敬重之情油然而生。三峡工程搬迁移民近130万人,在世界水力建设史上是独一无二的,也是最为成功的。三峡移民,国家提出了“在开发中移民,在移民中发展”的大政策。对于库区广大移民来说,既是奉献与牺牲,同时也是新的机遇和发展。以位于三峡库区腹地的开县为例,在三峡工程建设中,搬迁移民达30余万人,居移民之首,被誉为移民大县。对待移民,开县人豪迈地说:家乡风景美如画,库区搬迁惜别它;只要为国做贡献,中华大地都是家!在国家改革开放和库区移民大政策的指引下,成千上万的开县人,不等不靠,自发地走出开县。他们北上北京、天津,南下广州、深圳,西进成都、西安,东到宁波、上海,中奔中原郑州,走向祖国的四面八方创业发展。首都北京,是开县人比较集中的地方之一,连同早年在京工作的加在一起,约12余万之众。从国家省部级主官到村党支部书记,从共和国将军到普通一兵,从全国著名学府的领导到莘莘学子,从亿万资产法人代表到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其中都能见到开县人的身影。在京创业的开县人,在当地政府和人民群众的关心、帮助下,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诚实劳动,在为国家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在精神文明建设上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尤其值得一提是,首都近三千家开县人开办的餐饮企业,独具特色,遍及京城的大街小巷,成了首都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这些曾经是大山里,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普通民众,如今已成为敢闯敢干,带头致富,诚实经营,遵纪守法,实力雄厚的成功人士。他们在服务首都,回报社会的日日夜夜里,朴实无华地展现了他们吃苦耐劳勤,勇于开拓,爱国爱家的高尚品格。每当问及他们移民后有何感想时,常常听到这样异口同声的回答: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好!三峡移民安置政策好!我们的日子比移民前过得更加美好!
五是为三峡工程的宏伟感到骄傲。影片以多姿多彩的细腻手法,以形象生动的比喻,以中国人创造世界历史奇迹的伟大壮举,让观众在愉悦中无比自豪地感受到,三峡工程创下了多项世界之最。例如三峡大坝全长2309米,坝顶高乘185米,坝顶宽15米,底部宽124米,混凝土浇筑总量达2794万立方米,是此前世界上最大水电站——伊泰普的两倍,是埃及阿斯旺水电站的3倍多,是美国胡佛大坝的10倍多。如果用这些混凝土浇筑1米宽、两米高的墙,长度可达13790米,比两座万里长城还要长。三峡工程,用5年的时间,削掉了18座山头,建造出世界上从未有过的5级船闸,安装了12套24扇人字闸门。每套闸门的面积约两个篮球场大,是不折不扣的天下第一门。文献纪录电影这些详实的数据表明,三峡工程它是当今世界上当之无愧的第一超级工程!
大型文献纪录电影《中国三峡》,摈弃了以往有的纪录片,内容单一,平铺直叙,枯燥乏味,画面刻板的常用套路,取而代之的是独具匠心的构思,饱含深情的执着,浓墨重彩的刻画,如数家珍的描写,出神入化编导,跌宕起伏的情节,美轮美奂的画面,历史真实的再现,使观众耳目一新,身临其境地享受到了一场不可多得精神盛宴。该片导向积极,立意新颖,思想健康,妙趣横生。是近些年来不多见的上乘之作。
观众对大型文献纪录电影《中国三峡》,不同的人可能留下不同的回味和不同的思考,但是,有一点将是共同的: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中国共产党是全中国人民的领导核心;只有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中国,才能举全国之力,集中力量办大事,才能创造出三峡工程这样的人间奇迹!三峡工程,不仅是中国人的骄傲,也是全世界的骄傲,是新时期人类文明的新的里程碑!
壮哉!《中国三峡》!伟大,我可爱的中华!
作者为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
国防科普委员会主任
总参军训部原副部长
《中国三峡》艺术顾问
第二篇:中国三峡观后感
在声情并茂、气势磅礴、意犹未尽之中戛然而止。影片结束了,但余音未了,回味无穷。大型文献纪录电影《中国三峡》留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如此的强烈而震撼。
《中国三峡》围绕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世界上流域人口最多的大江——长江,以简约的笔墨和扣人心弦情节,跨越时空五千年,将长江带给人类特别是中国人的浩荡恩泽和历朝历代反复重演的水患灾难,刻画得入木三分。讲水之利,讲得情理交融,畅快淋漓;讲水之害,讲得泪湿衫巾,不堪回首。讲三峡大坝的千秋伟业,讲得精神振奋,荡气回肠。该片不愧为恢宏大片,大雅大美,精品力作。看完该片,在以下几个方面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
一是三峡工程从设想到变成现实,跨越一个世纪。从伟大的革命先驱孙中山1919年夏天在《建国方略》中提出在长江三峡上筑坝的伟大设想之日开始,到三峡水利工程胜利完工,历经百年。这在世界水利建设史上是不多见的。
二是三峡工程倾注了中国几代领导人的心血。从孙中山到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江泽民、李鹏、胡锦涛,他们始终不渝地把三峡工程作为事关国家建设全局的国家工程,惠及民生的惠民工程,造福子孙的千秋工程,一代一代接力传承,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这种心系百姓的爱民情怀,为了国家繁荣昌盛的鞠躬尽瘁精神,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是史无前例的。
三是精心考察,科学决策。从1958年周恩来率领中外100多名专家组成的考察团开始,到1992年4月3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全体代表投票表决通过《关于提请审议兴建长江三峡工程议案》,历时34年的考察论证,倾注着多少政治家、科学家、经济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的毕生精力和无穷智慧。仅在1986年到1989年的3年时间里,国家就组织412位专家,分14个专题对三峡工程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科学论证。影片庄严地向世人宣告:中国的三峡工程,是建立在科学论证和科学决策基础之上的,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影片还以极其精确的科学数据,不可辩驳的事实,让长期以来在观众流传的各种疑虑都一扫而空。三峡工程的抗震设计标准是按超常规一万年一遇来进行设计的,它在抗震上是有安全保障的。同时,在预防泥沙淤积、保持库区流域生态平衡、三峡水库蓄水后是否会诱发地震等问题,都做了深入浅出的科学解答,令人信服的诠释,彻底粉碎了中外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对三峡工程的流言蜚语和恶意毁谤。看了该片,观众会自然而然地得出自己极为理智的答案:三峡工程是不可能引发次生灾害的!三峡工程是一项国人引以为自豪的放心工程。特别是在倡导绿色环保的今天,通过日本3、11海啸引发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泄漏的世纪性灾难的沉痛教训,再回过头来观看《中
国三峡》,对比中国利用水力资源,创新科技,开发清洁环保能源,独树一帜的新观念、新思路,难道你不觉得中国领导人超前的战略眼光和科学求实的领导艺术,是多么的难能可贵!毫不夸张地说:大型文献纪录电影《中国三峡》,不但是一部文献纪录电影,而且是一部落实科学发展观、传播科学、倡导科学精神、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教育影片。
四是为搬迁移民的豪情感动。片中以饱满的激情,描写浩浩荡荡的移民大军,告别他们祖祖辈辈生息繁衍的故土,移居他乡。他们舍小家为国家的博大胸怀,让人心潮起伏,热血沸腾,敬重之情油然而生。三峡工程搬迁移民近130万人,在世界水力建设史上是独一无二的,也是最为成功的。三峡移民,国家提出了“在开发中移民,在移民中发展”的大政策。对于库区广大移民来说,既是奉献与牺牲,同时也是新的机遇和发展。以位于三峡库区腹地的开县为例,在三峡工程建设中,搬迁移民达30余万人,居移民之首,被誉为移民大县。对待移民,开县人豪迈地说:家乡风景美如画,库区搬迁惜别它;只要为国做贡献,中华大地都是家!在国家改革开放和库区移民大政策的指引下,成千上万的开县人,不等不靠,自发地走出开县。他们北上北京、天津,南下广州、深圳,西进成都、西安,东到宁波、上海,中奔中原郑州,走向祖国的四面八方创业发展。首都北京,是开县人比较集中的地方之一,连同早年在京工作的加在一起,约12余万之众。从国家省部级主官到村党支部书记,从共和国将军到普通一兵,从全国著名学府的领导到莘莘学子,从亿万资产法人代表到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其中都能见到开县人的身影。在京创业的开县人,在当地政府和人民群众的关心、帮助下,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诚实劳动,在为国家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在精神文明建设上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尤其值得一提是,首都近三千家开县人开办的餐饮企业,独具特色,遍及京城的大街小巷,成了首都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这些曾经是大山里,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普通民众,如今已成为敢闯敢干,带头致富,诚实经营,遵纪守法,实力雄厚的成功人士。他们在服务首都,回报社会的日日夜夜里,朴实无华地展现了他们吃苦耐劳勤,勇于开拓,爱国爱家的高尚品格。每当问及他们移民后有何感想时,常常听到这样异口同声的回答: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好!三峡移民安置政策好!我们的日子比移民前过得更加美好!
五是为三峡工程的宏伟感到骄傲。影片以多姿多彩的细腻手法,以形象生动的比喻,以中国人创造世界历史奇迹的伟大壮举,让观众在愉悦中无比自豪地感受到,三峡工程创下了多项世界之最。例如三峡大坝全长2309米,坝顶高乘18
5米,坝顶宽15米,底部宽124米,混凝土浇筑总量达2794万立方米,是此前世界上最大水电站——伊泰普的两倍,是埃及阿斯旺水电站的3倍多,是美国胡佛大坝的10倍多。如果用这些混凝土浇筑1米宽、两米高的墙,长度可达13790米,比两座万里长城还要长。三峡工程,用5年的时间,削掉了18座山头,建造出世界上从未有过的5级船闸,安装了12套24扇人字闸门。每套闸门的面积约两个篮球场大,是不折不扣的天下第一门。文献纪录电影这些详实的数据表明,三峡工程它是当今世界上当之无愧的第一超级工程!
大型文献纪录电影《中国三峡》,摈弃了以往有的纪录片,内容单一,平铺直叙,枯燥乏味,画面刻板的常用套路,取而代之的是独具匠心的构思,饱含深情的执着,浓墨重彩的刻画,如数家珍的描写,出神入化编导,跌宕起伏的情节,美轮美奂的画面,历史真实的再现,使观众耳目一新,身临其境地享受到了一场不可多得精神盛宴。该片导向积极,立意新颖,思想健康,妙趣横生。是近些年来不多见的上乘之作。
观众对大型文献纪录电影《中国三峡》,不同的人可能留下不同的回味和不同的思考,但是,有一点将是共同的: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中国共产党是全中国人民的领导核心;只有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中国,才能举全国之力,集中力量办大事,才能创造出三峡工程这样的人间奇迹!三峡工程,不仅是中国人的骄傲,也是全世界的骄傲,是新时期人类文明的新的里程碑!
壮哉!《中国三峡》!伟大,我可爱的中华!
作者为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
国防科普委员会主任
总参军训部原副部长
《中国三峡》艺术顾问
第三篇:三峡博物馆观后感
观后感
今天参观完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让我领悟到很多东西。展馆里面的每一件文物都诉说着一段历史,每一段历史都充满了生命。聆听讲解员的解说,这些静止的文物不再是静物,而是被赋予了表现力的道具,通过它们,使我们更能体会当时的情况。
首先我们参观的是《壮丽山峡》这个展厅,展厅一共分四个单元,分别是造化三峡;山水之间;三峡风流;永远的三峡。这个展厅以丰富的文物资料展示大三峡的历史文化、人文精神。陈列了三峡从最原始的风貌到建成后的规模,有几千年被水流冲刷的岩石、有一座座樵石、也有一幅幅图片记录着三峡发展全过程。三峡从湍急激流到平静的水面,这个过程历经了无数的改变。影响深刻的是三峡纤夫的塑像,那些千百年来,纤夫用纤绳和血汗磨出的道道沟痕和凹槽的纤夫石,它们一起見证了三峽人坚韧顽强的生命意志,见证了長江水運的苦難,蕴含着深刻而悲壮的人文精神。
然后我们参观了第二个展厅《远古巴渝》,以石器时代、青铜时代的馆藏文物,集中展示重庆古老文明,追溯3000年文化的根源。虽然是土生土长的重庆人,可是之前对重庆的历史的了解也只是略知一二,通过这个展厅,我了解了更多关于家乡的文化。旧石器时代的石器,巫山人的起源,以及新石器时代的陶瓷和原始人的墓葬方式都充分展示了古代人的聪明才智。
第三个展厅是《重庆,城市之路》,由于抗战爆发,国民政府移驻重庆,重庆人口突增,导致重庆扩建。随后重庆逐渐发展,演变成一个充满活力的城市。漫步在老街,一间间充满重庆特色的老店仿佛把我们带到了当时的年代,油腊铺、棉花店、打铁铺、老药铺„„特别的是火锅店,火锅最初起源于朝天门一带,当时的码头工人将一些没人要的动物内脏或头、蹄,加入辣椒、老姜一起煮着吃,这就是火锅的雏形。当时也是隔开煮的,目的和现在有点不同,当时是为了方便工人分食而吃。“日暮长街吃火锅,家家扶得醉人归”便是对当时人们吃火锅的盛况的真实写照。
第四个展厅是《抗战岁月》。以丰富文物资料,突出表现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的战争中,重庆这座城市和重庆人民为人类和平进步事业所作出的贡献与牺牲。大量的照片、报刊以及珍贵的书信一一展现了抗战时期的艰苦岁月,让后人了解了很多细节。
通过这次游览博物馆,对于重庆的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很感谢学校能给我这样的机会去进一步接触历史文化,我相信在我们大家的努力下,一定会把这座城市建设的更好美丽!
第四篇:三峡好人观后感
《三峡好人》观后感
挂着刚买的MP3,摇晃着脑袋,哼哼哈哈,一路蹦跳着回家。阿松说,我哼着小曲儿就像电视上某个节目,由老外来边听中文歌边哼,由嘉宾来猜那是啥曲目。我知道自己五音不全,但是难掩心中的愉悦,不由要表达出来。他感叹:你很容易满足,很容易养啊。是这样的,眼前的我,仅仅需要一只能在车上听歌的MP3,不需要它有多大容量,不需要它外观有多漂亮,也不需要它有多少功能;我也仅仅需要早上能在百米冲刺之后追上从身旁呼啸而过的395路公交车,成就 感与满足感就可溢满我心。如同《三峡好人》里的农民工,我有我的快乐,我有我的生活......《三峡好人》,一部反应三峡库区的现实生活画卷。过于现实与生动鲜活的画面,让我再次体会到生活的艰辛与无奈、挣扎。
韩 三明,一个从山西来的煤矿工人,始终孤独的拎着一个手提袋,拿着一张记了麻幺妹地址的,在当年算是名牌的香烟纸,来到奉节寻找十六年前被公安局解救离晋的 老婆与孩子。而纸上的地址,已变成了汪洋下的废墟,如同时间冲走了曾经的生活。得知老婆不想见他,以及老婆哥哥的奚落,他没有放弃,带着期盼与执着,在奉节找到了一份苦工。终于,他等到了麻幺妹,也等到了孩子的消息,看见了孩子的照片。
×××,一个因为2年都杳无音讯的丈夫,来到奉节的护士,开始她的寻夫之途。始终拿着矿泉水瓶,不断喝水,她心中的焦灼与疑虑,突显而又深刻。是谁留下了他的丈夫,是谁又改变了他的丈夫,她想找到答案。历经周折,找到之时,物是人非,一曲简单的舞步,该放弃的只有放弃,只能编上最朴素的理由,自己喜欢上了别人,两人背向而去,而男人在镜头里消失得更 快,女人落寞的背影逐渐远去。
嘈杂的街道,破烂的危楼,早早就辍学的孩子,如何能使生活更美好?那帮看着发哥的小录像成长的混混,挥舞着棍棒,哪来生命的安全?
旧城拆迁,工厂被卖而下岗的工人,因为国家体制的不健全,谁又来保障他们的权益,仅靠无尽的争吵与语言的威胁能得到想要的么?
最令人感动的是那些凭着自己苦力而养家糊口的民工,为了家人的美好生活,冲着200元一天的工钱,他们冒着生命危险,毅然跟着韩三明去山西挖煤。每年
都可能死十几二十个人,缭起的香烟,这也是他们无奈的选择。看到他们拿着大盅喝酒的样子,是满足的,也是快乐的。
影片最后,韩三明为了还清船老大三万块钱来赎回麻幺妹,他再次拎起那孤独的包,回山西挖煤。并不高大的前影,一回头,带着对生命的不确定,还能回来吗?
远处走钢丝的镜头,就像韩三明回去的生活。。。
《三峡好人》的片名我觉得并不好,相反英文的片名《stilllife》更为贴切。片子拍得太现实,以至于在那种环境下生活了15年的我,看着影片有种恨的感觉,多少年过去,那么多落后的生活仍未改善!
第五篇:中国三峡考古文化
中国三峡考古文化课心得
中学曾读过余秋雨先生写的《三峡》,文中所描绘的三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作者笔下,三峡,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山水风景,更含有极具浓郁的文化气息,是作者心中的一块圣地,一个无从替代的意象。“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儿时的我便对三峡充满了向往,被三峡的美与神秘所吸引!
学习了《中国三峡考古文化》这门选修课程,让我对三峡有了更深的了解。不仅开阔了自己的文化领域,同时也增强了自己的文化底蕴。下面来说一说自己学习了《中国三峡考古文化》这门课的感受。
三峡,顾名思义是由三个峡谷组成,由西至东分别为: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三峡西起四川省奉节县的白帝城,东到湖北省宜昌市的南津关。
三峡两岸不仅峰峦竞秀、雄伟险峻,而且在秀美的山色中还点缀着充满神奇色彩的栈道、悬棺、古遗址、古石刻、古桥、古民居……长江三峡地区人文荟萃、文物古迹众多,是我国远古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是世界上罕见的一条文化走廊。三峡区域积淀着丰厚而灿烂的历史文化遗产,这里地上、地下的文物资源十分丰富,众多的文物古迹等人文景观同秀美的自然风光交相辉映,三峡地区这些自然和人文遗产都是我们应该倍加珍惜的。
学习了这门课程,让我对考古也有了更深的认识。考古就是根据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的实物资料,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考古学主要是以地下出土的实物遗存为研究对象的。不仅要研究过去人们的物质生活,而且应当透过实物遗存,研究其中所蕴涵的与当时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社会组织结构有关的信息。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地了解当时人们的生活与社会状况,解析文化与社会发展的具体过程,为探索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奠定坚实的基础。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使我了解到长江三峡地区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随着长江三峡工程的兴建,城市现代化的发展,对文化遗产、对文物的影响越来越大。世界遗产地文化旅游的过度开发,各地纷至沓来的游客对考古地点、遗址、历史地点、文化地点以及重大历史事件的遗迹都会带来巨大的压力。三峡文化在中国的历史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大量珍贵文物和研究成果正不断地向世人展现三峡地区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不断丰富和完善了博大精深的长江文明。峡江地区古代文化与下游地区的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一同组成的长江史前文明共同证明,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长江是中华文化的母亲河。因此保护抢救好长江三峡工程库区的文化遗产和文物资源,对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提高人民的民族自信心,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加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进而建立三峡文明工程形象及提高我国的国际形象等都具有十分重要和极为深远的意义。
学习了这门课程让我了解到,三峡是巴渝文化的发祥地。三峡文化是一种地域文化,是生活在三峡地区的人类团体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巴渝文化是长江上游最富有鲜明个性的民族文化之一,是三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巴渝文化起
源于巴文化,它是指巴族和巴国在历史的发展中所形成的地域性文化。在众多的文化遗存、遗物中,有不少内容与巴文化有关(或者说带有巴文化因素),所以说巴文化是非常久远的一种文化。三峡贯穿于巴蜀大地,为巴蜀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为一名来之历史文化发源地——河南的学子,我对历史文化古迹有着不一般的情感。河南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在这块古老的黄土地上,我们的祖先先后创造了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等令世人赞叹的史前文化。更有安阳殷墟遗址,龙门石窟,白马寺,嵩山少林寺,清明上河园等历史文化景点,可谓引人入胜,令人流连忘返!让我不禁为家乡历史文化感到骄傲与自豪。通过本门课的学习,我感觉到中原文化与三峡文化有着很深的关联。三峡文化同中原文化一样,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重要的历史文化发源地!从表层看,她是一种地域文化,从深层看,她又不是一般的地域文化,而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源和主干,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占有突出地位。
“三峡”之所以不同凡响,并不在此一般文化意义,而在其构成了历史上三峡对外文化形象的核心价值及其共同文化特征。这个核心价值和特征,主要由结合三峡自然形象的人文形象构成。三峡这才秉有了千万年形成的极其丰富、自然形态的丰富多彩支持着它的诗情画意、名噪世界的历史文化内涵。
学习了本门《中国三峡考古文化》的课程,作为一名理科生,我觉得是很有必要的。它不仅让我丰富了知识面,而且了解到三峡文
化是在人类发展史上重要的组成部分,使我对三峡文化有了另一种深刻的认识,并且使我有了继续深入学习三峡考古文化的信心。同时我也意识到我们不仅要保护三峡文化,更要将三峡文化发展下去。总之,学习此门《中国三峡考古文化》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