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复习线索

时间:2019-05-13 21:44: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近代史复习线索》,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近代史复习线索》。

第一篇:中国近代史复习线索

--

复习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

-------------------两次鸦片战争------------------------1. 1839年3月,林则徐在广州下令虎门海滩硝烟。2. 1840年6月,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

3. 1842年8月,英军攻至南京,清政府被迫议和,签订《南京条约》。4. 《南京条约》:(1)割让香港岛

(2)赔款2100万元“商欠和战争赔款”

(3)开放 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4)英国商人进出口货物所应缴纳的关税由中英双方商定

《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它使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了严重破坏。从此,中国从独立的封建国家逐渐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5. 1856年10月,英法等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6. 1858年,英法及俄国、美国分别强迫清政府与之签订《天津条约》。7. 《天津条约》:

(1)开放琼州、汕头、九江、江宁、汉口、镇江、烟台、营口、淡水、台湾(2)规定了更多特权和战争赔款

8.1860年,英法联军攻陷北京、天津,火烧圆明园。英、法、俄三国迫使清政府与之签订《北京条约》。9.《北京条约》:

(1)承认《天津条约》继续有效(2)增开天津为通商口岸(3)割九龙给英国

(4)对英、法战争赔款增加到各800万两白银。

10.俄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趁火打劫,迫使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先后从中国割去150万平方千米的领土。

-----------------------太平天国运动------------------------11.1853年,以洪秀全为领导的太平军攻占南京,以此作为太平天国都城,改号为“天京”。12.太平天国依照“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思想”建立了《天朝田亩制度》。13.1856年,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发生内讧。

14.1864年,洪秀全病逝。天京陷落,太平天国失败。--------------------------洋务运动-------------------------15.19世纪60年代,要挽救危局必须“师夷长计”。洋务运动兴起。16.洋务派代表:李鸿章,左宗棠,曾国藩,张之洞。17.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只学技术,不学制度。------------------------中日甲午战争-----------------------18.1894年7月,日本不宣而战,甲午战争爆发。19.1859年4月,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 20.《马关条约》

(1)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2)赔偿给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3)开设重庆等4处为通商口岸。(4)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设厂

--------------------------维新变法-------------------------21.1890年,康有为在广州创办“万木草堂”,宣传变法维新 22.1898年6月11日年光绪皇帝下令正式实行变法。

23.9月21日 慈禧发动“戊戌政变”,囚禁光绪皇帝,捕杀维新志士。变法失败---------------------------义和团--------------------------24.19世纪末,山东、河南、直隶一带的民众举起“扶清灭洋”旗帜,掀起声势浩大的义和团运动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25.1900年,俄、英、美、日、德、法、意、奥等八国联军发动对华战争。26.1901年9月,列强与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

(1)向各国赔款4.5亿两白银。分39年付清,本息合计达10亿两左右(2)拆除大沽炮台

(3)禁止中国人民一切形式的反帝斗争(4)划定使馆区并由各国驻兵保护

《辛丑条约》是《南京条约》以来对中国危害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辛亥革命-------------------------27.1905年8月,中国同盟会在日本宣告成立,推举孙中山担任总理。确定“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革命党人将其解释为“民族、民权、民生” 三民主义。

28.1911年10月,革命党人发动武昌起义。

29.1911年12月,起义各省代表齐集南京,一致推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并组建临时政府,中华民国宣告成立。30.南京政府成立后,参议院制定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1)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

(2)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

(3)国民有居住、出版、言论、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4)参议院由行使立法权、弹劾总统权。(5)确立了新国家为共和国的性质.31.1912年2月12日,溥仪皇帝宣布退位,清朝统治随之结束。从此,中国历时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退出历史舞台。

---------------------------袁世凯--------------------------32.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开始北洋政府统治时期。1916年,袁世凯自任“中华帝国”的“皇帝”。宣布该年为“洪宪”元年

33.1915年初,日本向袁世凯提出“二十一条”,实际上要把中国变成日本的殖民地。袁世凯全部接受。

“二十一条”主要内容:

(1)要求中国承认日本从德国手中获取的山东权益(2)中国应允日本在“南满及东部蒙古享有优越地位”(3)中国中央政府由日本人充当政治、财政、军事顾问(4)中国须将“必要地方”之警察作为中日合办。(5)中国一定数量的军械由日本采办。

--------------------------军阀割据-------------------------军阀派系 代表人物 所投靠的帝国主义国家 直系 冯国璋 曹锟 吴佩孚 美、英 皖系 段祺瑞 孙传芳 日本 奉系 张作霖 日本 滇系 唐继尧 美、英 桂系 陆荣廷 美、英

--------------------------五四运动-------------------------34.1915年,先进知识分子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提出“民主”与“科学”的口号。发起了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期间,提出了“四提倡,四反对”: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化;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35.1917年11月7日,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这场革命对中国产生深刻的影响。36.1919年5月4日,3000多名北京高校学生拥向天安门、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还我青岛”等口号,五四运动爆发----------------------中国共产党的建立---------------------37.1920年,陈独秀在上海建立第一个共产党的早期组织。随后,北京、武汉、长沙、广州、济南等都建立了共产党早期组织。

38.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中国共产党正式宣告成立。大会通过了党的纲领和章程,选举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

39.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举行。大会通过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

40.“黄埔军校”成立,蒋介石出任校长,共产党员周恩来担任政治部主任。

41.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与世长辞。孙中山的逝世,是中国革命的重大损失。42.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高举“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的旗帜,出师北伐。主要进攻目标:张作霖,吴佩孚,孙传芳。

43.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帝国主义、江浙财阀和帮会势力支持下,在上海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44.7月15日,汪精卫正式宣布与中国共产党决裂。

45.张学良“东北易帜”表示投靠蒋介石后,国民政府在形式上统一了全国。--------------------------十年内战-------------------------46.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等率军在南昌起义。

47.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了秋收起义,率部队向井冈山进军,建立第一块革命根据地。48.1930年夏天,全国建立了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分布在十多个省,红军主力打到10万人。

49.1933年秋,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因“御敌于国门之外”的错误政策失败。1934年10月。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

50.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批判了当时的军事领导人的严重错误。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

51.1936年10月,红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师,长征顺利结束。--------------------------抗日烽火---------------------------52.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向沈阳的中国驻军发动攻击,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53.1935年12月9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北平爆发一二九运动。数千学生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八一宣言)”“反对华北自治”的口号,游行示威。此后,学生纷纷组织南下宣传团,到农村、工厂、军队中宣传抗日

54.1936年12月,张学良、杨虎城极力劝说蒋介石停止内战,反遭蒋介石斥责。为逼蒋抗日,12二日清晨,张、杨二人,扣留蒋介石及其他军政要员,进行“兵谏”。这就是“西安事变”。

55.中国共产党从民族利益出发,确定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蒋介石被迫答应联共抗日等条件。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结束了十年内战,开始了第二次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56.1937年8月13日,日军大举进攻上海,国民政府奋起自卫,组织了淞沪会战。

淞沪会战:日军投入20多万兵力,中国参战军队约70万。双方战斗了近3个月,毙伤日军5万多人。粉碎了日本“三个月亡华”的狂妄企图。

57.上海失守后,南京沦陷。1937年12月13日,日军在全城进行了长达40多天的血腥大屠杀。南京大屠杀是日本侵略者对中华民族犯下的滔天罪行,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奇耻大辱。58.1937年8月,西北地区的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南方各省的红军主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新编第四路军。

59.1940年3月,以汪精卫为头子的伪国民政府在南京成立。

60.1940年8月至1941年1月,八路军动员100多个团的兵力,组织了“百团大战” 61.18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举行了受降仪式。

62.1945年4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第七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解放战争---------------------------63.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为争取民主和平,飞赴重庆与蒋介石谈判。

10月10日,双方签订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

64.1946年6月,蒋介石调集30万兵力,围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65.1948年,人民解放军先后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新中国成立---------------------------66.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京中南海召开。(1)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2)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当选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当选副主席。(3)会议决定新中国的国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北平为新中国首都,并改名为北京(4)新中国采用公元纪年。

(5)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一个新纪元。中华民族从此走上独立、统一的道路。

67.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10月,应朝鲜政府要求,中央人民政府决定出兵朝鲜,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68.1953年起,国家开始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69.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选举产生了新一届国家领导人,确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基本制度。70.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1956年 西藏自治区成立。

71.1959年—1961年我国经历了连续三年的困难时期。也叫做“三年自然灾害”。--------------------------十年**---------------------------72.1966年由于“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理论和对国内外形势的错误估计,毛泽东发动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

73.随着“文革”的深入,林彪野心膨胀,企图篡夺党和国家的最高权力。在阴谋败露后仓皇逃出,机毁人亡,林彪反革命集团被粉碎。74.1976年9月9日,毛泽东逝世“四人帮” 加紧篡党夺权。10月,主持中央工作的华国锋和叶剑英等人采取紧急措施,一举粉碎“四人帮”,结束了“文化大革命”的十年(66—76)**。

--------------------------改革开放---------------------------75.1978年12月,中共中央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会议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

(1)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2)决定将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D革开放。(3)提出要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十一届三中全会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以来“左”倾错误的束缚,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新一代领导集体,标志着我国的历史发展进入一个新时期。

76.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其它知识要点---------------------------76.两弹一星指核弹、导弹、人造卫星为代表的核工业和航天工业。

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7年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1970年“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中国科技人员为“两弹一星”的研制作出了重大贡献,邓稼先、钱学森是他们的杰出代表。77.1930年初,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正式成立。鲁迅、矛盾、田汉等先后担任左联领导。

78.1931年,左联青年作家柔石、殷夫、胡也频、冯铿及与左联有密切工作联系的青年作家李伟森在上海龙华被国民党秘密处决。

第二篇:论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

论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

李延华 陶爱新 曹英敏

中国近代史2007.2

摘要: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长期以来一直是我国史学界争论颇多目前仍在探索的问题。以现代化为中国近代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不仅揭示了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本质和主题,能够比较全面、深刻地反映中国近代史的基本内容,而且史学界也早有此论。

关键词: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现代化

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与近代史的分期相联系,长期以来是我国史学界争论颇多的问题。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我国史学界一般把中国近代史的时限界定为1840年鸦片战争至1919年五四运动,而把1919年五四运动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称为中国现代史。目前,有学者提出以生产方式的变迁和社会性质的改变为依据,把1840年至1949年110年的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称为中国近代史。目前,这种观点已广为学人接受。与此相联系关于近代史的基本线索问题,也是史学界讨论颇多目前仍在探索的问题。

一、关于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的几种观点

1.“两个过程论”。有学者认为,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提出的著名论断:“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也就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过程”[1](p632),原则上表述了中国近代史的基本内容,应该以此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这一观点,史学界称之为“两个过程论”。2.“三次革命高潮说”。1954年胡绳在《中国近代史的分期问题》(《历史研究》1954年第1期)文章中,主张以阶级斗争的表现作为划分时期的标志,提出把近代史划分为太平天国革命运动、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三大革命运动高潮,三次革命高潮构成中国近代历史演进的基本线索。“三次革命高潮说”为学术界所公认,几成定论,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出版的教科书和中国近代通史著作,基本是按照这个理论框架编写的。

3.“两种趋向论”。从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史学界又一次掀起了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问题的讨论。一些研究者提出了新的观点或说法,如“两种趋向论”认为,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实际上存在着两种趋向,一是从独立国家变为半殖民地(半独立)并向殖民地演化的趋向;一是从封建社会变为半封建(半资本主义)并向资本主义演化的趋向。前者是一个向下沉沦的趋向,后者是一个向上发展的趋向。对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的这种认识史学界称之为“两种趋向论”。4.“三个阶梯说”或“四个阶梯说”。李时岳在《从洋务、维新到资产阶级革命》(《历史研究》1980年第1期)文章中指出,1840—1919年的中国近代史,经历了农民战争、洋务运动、维新运动、资产阶级革命四个阶段,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的急剧变化与近代中国人民政治觉悟的迅速发展,标志着近代中国历史前进的基本脉络。强调要重视近代史上资本主义经济发生发展的意义,给与资产阶级政治运动以应有的政治地位,强调要以“洋务运动——维新运动——资产阶级革命”作为中国近代史的进步潮流或基本线索。一些学者把这种提法概括为“三个阶梯说”。如果把太平天国农民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历史基本线索中的最初一阶,则称为“四个阶梯说”。5.“两个任务论”。江泽民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鸦片战争后,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华民族面对着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据此,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史是中华民族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而斗争的历史,也就是说中国近代史是中华民族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为实现现代化而斗争的历史,并以此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称之为“两个任务论”。

6.陈旭麓的“新陈代谢论”。陈旭麓在《关于中国近代史线索的思考》(《历史研究》1988年第3期)一文中,把1840—1949年110年的历史作为一个完整的历史时期来考察,建构了其“新陈代谢”为旨趣的近代史新架构。认为近代中国社会始终处于大变革的过程,一个又一个变革的浪头表现为急剧的新陈代谢,螺旋地推进,中国近代社会新陈代谢的本质是一步步有限地推向近代化,即推封建主义之陈,行民主主义(资本主义)之新。在19世纪中晚期,中国在推动变革的道路上有三次革命高潮(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1927年的大革命,打倒了北洋军阀政府;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战争,推翻了国民党的统治,夺取全国胜利)以不同的斗争方式,程度不等地推动或体现了新陈代谢的历程。陈旭麓的“新陈代谢论”自成一家之说。

7.罗荣渠为代表的“现代化论”。从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史学者以北京大学罗荣渠教授和华东师大的章开沅教授为代表,开始参与现代化研究,他们在介绍、评论国外现代化理论的基础上,力图建立中国自己的现代化理论、概念体系和分析框架,作了大量的艰苦探索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果,并得到学界同仁的首肯和响应。目前,许多学者跟着提出了近代史研究的“现代化范式”、“现代化视角”和“现代化主线”等论点,均可称为“现代化论”。

笔者认为,“两个过程论”与“三次革命高潮说”侧重从阶级斗争和民族运动的角度来概括中国近代史的内容,这一内容较为单一,它所揭示的实际上是中国近代政治史或中国近代革命史的基本线索,很难说它是整个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两种趋向论”与“三个阶梯说”或“四个阶梯说”侧重从社会性质的演变角度来概括中国近代史的内容,它实质上是以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运动(包括经济和政治两方面)为主要线索来考察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进程。因为在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无论从量上还是从质上都是极其有限,很难说资本主义运动和资本主义的发展深刻影响和主导着中国近代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从而构成其发展的基本线索。如果把1840年—1949年确定为中国近代史的时间区间,“趋向论”和“阶梯说”的局限性就更为明显。而以现代化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较为科学合理,更为符合近代中国国情。而“新陈代谢论”和“两个任务论”,均可以看作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对“现代化论”的解读。

二、现代化作为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的历史逻辑

所谓“基本线索”,简言之,就是在历史发展进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反映一定历史阶段本质的事件。作为基本线索,第一必须能够反映一定历史阶段的独特本质,是一个特定历史阶段的主题,能将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统一在它所揭示的本质之下;第二必须能够涵盖不同历史领域的内容,能揭示政治、经济、文化思想诸层面的发展本质及其趋向。

何谓“现代化”?迄今为止学术界没有公认的一致看法。罗荣渠先生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把现代化的种种涵义归纳概括为四大类:一是现代化是指近代资本主义兴起后的特定国际关系格局下,经济上落后国家通过大搞技术革命,在经济和技术上赶上世界先进水平的历史过程;二是现代化实质上就是工业化,更确切地说,是经济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进程;三是现代化是自科学革命以来人类急剧变动过程的统称;四是现代化主要是一种心理态度、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过程。[2](P8-16)实际上,现代化是一个包罗宏富、多层次、多阶段的历史过程。它首先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革的过程,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各方面发生现代化变革的过程,也是经济落后国家赶超发达国家的过程。现代化是近二、三百年来人类历史发展的最基本主题。它自发端于西欧起,就以不可阻挡之势席卷全球,迄今为止,现代化在世界范围发展出现了三次大推进的浪潮。中国现代化的启动正值第二次现代化浪潮汹涌之际,十九世纪四十年代的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历史发展进程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它打破了中国长期封闭发展的格局,是中国通向现代世界的新纪元,从此,中国踏上艰难的现代化的路程。

1.现代化揭示了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本质和主题

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同时中国也在资本主义列强的入侵和不平等条约的屈辱中开启了现代化之门。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也是中国现代化的起点。中国近代史是中国逐渐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从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并最终赢得民族解放的历史。从另一个意义上说,是世界走向中国、中国被迫走向世界的历史,也是中国艰难走向现代化的历史。近代中国历史,是中国社会发生大变动的历史,无论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从国内生活到国际关系,变化的广度和深度,都是过去所有王朝无法比拟的。这段历史在中国历史长河中虽然短暂,却是中国从传统农业社会走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时期。

自鸦片战争为起点,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已经历了一个半世纪之久。根据倡导和推动现代化的领导力量之更迭,中国的现代化历程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1840—1911),即清王朝在其统治的最后几十年中试图挽救其衰亡命运而从事的现代化努力,大体经历了三个基本阶段,即洋务运动、百日维新和清末“新政”,属封建主义现代化类型;第二个时期是从辛亥革命到新中国诞生(1912—1949),1911年的辛亥革命标志着中国的现代化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即民国时期资本主义模式的现代化发展阶段。辛亥革命终结了封建君主专制,在中国第一次建立了资产阶级性质的共和国一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迈出了中国的政治从专制向民主转化的重要一步,开创了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先河。但资本主义模式的现代化却因军阀混战与政治纷争等原因而倍遭摧残,而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又打断了国民党主持的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的推进。抗日战争结束后,代表中国两种不同命运的国共两党经历了四年的国内战争较量,因国民党政府本身的腐败与无能败走台湾,中国共产党创建了新中国而结束;第三个时期(1949年至今),共产党在取得了现代化主导权之后,开始领导中国人民走上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之路,从此开始了中国共产党动员全体中国人民进行现代化运动的新时期。

可见自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110多年的中国近代史同时也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艰难曲折历程。以现代化为基本线索还可以将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历史和现实沟通和联系起来,如果我们把中国近、现代史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在分别研究其基本线索的前提下,揭示整个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线索,现代化则能够比较准确地揭示整个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线索。只不过在理解这一基本线索时,近代和现代各有侧重点。在1840年—1949年,反帝反封建这一任务特别突出,它是在外来刺激下不得不发生并且为现代化发展创造前提条件,现代化在这一阶段曲折缓慢地与之伴行。1949年以后,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则成为时代的主题。

2.现代化揭示了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内容

以现代化为基本线索,能够全面、深刻地揭示中国近代史的内容。社会的基本构成大致包括三个层面:经济层面、政治层面、思想文化层面。任何一种社会的变迁必然不能脱离这三个层面。就近代以降的中国而言,历史的逻辑是这样的:西方冲击——中国反思和变革:经济现代化——政治民主化——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的现代化。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无论是洋务运动还是戊戌变法或清末新政,它们首先都是为了应付西方世界对中国的冲击。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地主阶级改革派如林则徐、魏源等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经过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地主阶级洋务派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付诸实践,从而形成了历时三十多年的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现代化(物质层面的现代化)的闸门;甲午战争后,资产阶级改良派在内忧外患下逐渐要求改良政治、开放政权、打破封建传统的束缚,于是政治领域的现代化变革——戊戌维新粉墨登场;戊戌维新失败了,可戊戌维新所开拓的历史道路最终不可逆转,在八国联军侵华和义和团运动打击下,清末新政真正地将维新派的主张付诸实践,从而将现代化推进到一个新的层次(政治制度层面的现代化);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开创了共和的政治体制,开启了中国现代化的新纪元;辛亥革命虽然建立了民国,但中国还没有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民国有其名无其实。近代知识分子反思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于是掀起了思想文化领域的更猛烈的反封建专制主义的新文化运动(思想文化层面的现代化)。新文化运动后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主流,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的结合,在此基础上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进行大规模自主现代化建设的各项基本条件具备,中国的现代化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一个半世纪以来,在经济、政治和文化变革的努力中,中国社会逐渐发生变化,一步一步地走向现代化。

以现代化为基本线索研究中国近代史将会从各个角度、多个层面地研究社会历史生活,而不仅仅局限于阶级斗争和政治生活所涉及的内容。十五大文件指出,鸦片战争以后,中华民族面对着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其实,在这两大任务之间,既存在质的区别,又彼此紧密联系着。前一个任务是为后一个任务扫清障碍创造必要条件,后一个任务是前一个任务的必然要求和根本目的。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要改变民族遭压迫、人民受剥削的地位和状况,是要从根本上推倒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统治秩序,解决生产关系的问题;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是要改变近代中国经济、文化落后的地位和状况,是要充分发展以近代工业为主的社会生产力,解决生产力的问题,是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因此,我们可以说,中国近代史是中华民族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而斗争的历史。换一种表述,我们亦可以说,中国近代史是中华民族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为实现现代化而斗争的历史。

三、现代化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的理论依据

将现代化作为中国近代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在中国史学界由来已久。

20世纪初年,梁启超曾经在《50年来中国进化概要》中,从现代化的视角把近代中国五十年的历史演进过程划分为三个时期,它们分别代表着中国从传统向现代社会转型的三个层面。一是从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经世致用论和自强运动即器物层面的现代化起步;二是从甲午战争至五四运动,维新变法运动即制度层面现代化的变革;三是开始于五四新文化运动——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新文学运动即文化层面的现代化变革。[3](p450)蒋廷黻在1938年出版的《中国近代史》,把中国近代史视为在西方冲击下走向近代化的历史,称之为“近代化(现代化)体系”或者“现代化范式”。蒋廷黻认为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首要问题就是现代化,抗战建国的关键也取决于现代化。在蒋廷黻看来,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不是20世纪30年代才开始的,而是从鸦片战争西方开始侵略中国之后就提出的问题,是由外侮所激发的救国之道。近代化是近代中国的历史主题,中国近代化就是在与外部世界交往中,学习西方,摆脱中古的落后状态,全面地走上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变革之路,完成民族复兴的使命。从这一观点从出发,他以中西关系为中心,以近代化为主线建构了他的中国近代史分析框架。走向近代化是贯穿全书的主线也是他评价近代中国一切人和事的标准。蒋廷黻先生在中国近代史研究中提出现代化问题,也是颇具新意的,但是,在当时日寇深入国土,全国人民处在悲壮的抗战热潮中,“现代化范式”问题的提出几乎没有得到什么喝彩,历经半个世纪也无应者。

20世纪70年代末起,由于国家确立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现代化事业成为国家和人民共同关注和进行的主要事业,中国近代史研究者在中国近代史研究中以现代化为主题的主张再次提了出来。

以现代化为基本线索研究中国近代史,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这个话题很快进入了中国近代史前辈研究者的笔下。1990年9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为纪念建所40周年,举办了以“近代中国与世界”为题的国际学术讨论会。名誉所长刘大年在开幕式上讲话,他说,近代世界的基本特点不是别的,就是工业化,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近代化。适应世界潮流,走向近代化,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如何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其核心,就是中国社会能否走向近代化。”“近代中国没有实现西方那样的近代化,但它凭自己的力量打开了走进近代化世界的大门。”[4](p34-43)他还说过:“中国人民百折不回追求民族独立,最终目的仍在追求国家的近代化。1949年,毛泽东说:‘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是什么,那就是解决近代化问题了。”[41](p8)胡绳认为:“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几代中国人为实现现代化作过些什么努力,经历过怎样的过程,遇到过什么艰难,有过什么分歧、什么争论,这些是中国近代史的重要题目。以此为主题来叙述中国近代历史显然是很有意义的。”[5](p8)两位 史学前辈,在他们学术生涯的前期曾主张“两个过程论”和“三次革命高潮说”的革命史观,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研究的深入发展,他们后期则支持“现代化论”。

目前,许多学者明确主张现代化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主题或基本线索。他们认为用现代化史观考察鸦片战争以来的历史进程,不仅包纳了百年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而且还涵盖了像戊戌变法、清末新政这样的改革运动和其他众多的社会变迁,这就能够比较全面地反映历史的发展,也较接近历史的真实。而且,以现代化为基本线索进行历史研究,能够以是否有利于现代化作为主要的评判标准,它可以将复杂广博的历史内容作为有机的整体进行考察,阐明各个历史事件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罗荣渠.现代化新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3]梁启超.50年来中国进化概要[A].梁启超文集[C].北京:燕山出版社,1997.

[4]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中国近代化的道路与世界的关系[A].刘大年集[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5]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再版序言[A].胡绳全书(第6卷上)[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作者简介:李延华,河北工程大学社会科学部副教授,法学硕士(河北邯郸056038);陶爱新,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编辑部(河北邯郸056038);曹英敏,邯郸市职工大学。(河北邯郸056002)

第三篇:中国近代史复习重点

第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本章重点]:

1、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基本矛盾和面临的主要任务;

2、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3、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意义和失败原因、教训。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本章重点]:

1、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意义和失败原因、教训;

2、洋务运动的性质、失败原因;

3、戊戌维新运动意义和失败原因、教训。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本章重点]:

1、辛亥革命的意义与失败原因、教训。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本章重点]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2、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什么和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3、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4、中国共产党创建的意义

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本章重点]:

1、国民党政权的性质;

2、20世纪20、30年代中国共产党连续出现 “左”倾错误的原因;

3、遵义会议的意义;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本章重点]

1、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

2、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3、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原因和基本经验;

4、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第七章 为新中国而奋斗

[本章重点]

1、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

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本章重点]

1、过渡时期总路线内涵;

2、选择社会主义道路、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必然性

3、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意义。

第四篇:中国近代史专题复习教案

中国近代史专题复习【考纲要求】

1.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

(1)两次鸦片战争:鸦片战争与中英《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2)太平天国运动:定都天京;《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3)甲午中日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黄海海战;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4)辛亥革命: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及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6)国共政权对峙:南昌起义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土地革命;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7)抗日战争:九--八事变与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等侵华日军的罪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正面战场的抗战与敌后抗日斗争;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原因和历史地位。(8)解放战争:战略反攻与三大战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及其历史意义。

2.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洋务派近代工业的创办及其影响;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2)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民国初期和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的发展;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民族工业;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3.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1)新思想的萌发:林则徐与魏源的主张与实践;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2)维新思想:原表述为严复、康有为、梁启超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历史作用。

(3)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和主要内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4)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复习指导】

1.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建立的历史,是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也是中华民族不断抗争与探索的历程,更是近代中国走向近代化的历程。注意这三条主线的交融与影响,准确把握中国近代史的内容。

2.注意理清晚清时期、民国时期、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等时间概念与近代化历程的关系。

3.本专题以近代化(现代化)史观为指导,整合中国近代史知识,揭示中国近代化道路的艰难历程,学习时,应了解近代化(现代化)史观的基本内容,加深对专题内容的理解,提高复习效率。

4.近代化(现代化)史观认为相对于传统而言,近代化的过程就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变迁过程。近代化的实质是实现社会的转型,从传统的农业社会转化为现代工业社会。

一、中国近代史前期(晚清、民初)1840——1919年

(即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一、两次鸦片战争

(一)鸦片战争:1840—1842年 背景:

①清朝开始衰落,面临严重的社会问题:政治腐败、国防废弛、财政拮据、阶级矛盾激化。②工业革命的开展是西方列强由为夺取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加紧对外侵略扩张的结果。③英国为改变对华贸易逆差,向中国走私鸦片,林则徐禁烟运动成为英国发动战争的借口。结果: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主要内容:略。

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中国进入反侵略、反封建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

背景:①鸦片战争及其所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未能满足西方列强在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的需求(为什么?);②西方列强的“修约”要求遭到清政府拒绝。③太平天国运动使清政府处于困境。

2.简况:1856年英国进攻广州,战争爆发,1857年英法联军攻占广州,叶名琛被俘,柏贵投降。1858年英法联军攻占大沽,随后清政府先后与俄美英法签订《天津条约》。1859年6月,战争再起。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天津、北京,洗劫焚烧了圆明园。清政府与英法俄分别签订《北京条约》。

3.结果:签定中英中法《天津条约》,规定:(略)。签定中英中法《北京条约》,规定:(略)。签定中俄《北京条约》,规定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共84万平方公里土地。4.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清统治集团内部分化出“洋务派”,洋务派开展的“洋务运动”成为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同时推动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早期维新思想的形成。

二、鸦片战争后半个世纪的中国:1840—1894年

(一)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年

1.兴起的背景:鸦片战争后民族矛盾的出现和阶级矛盾的激化。

2.准备:①洪秀全1843年创立拜上帝教;②洪秀全将西方基督教义、中国儒家思想和农民平均主义思想结合起来,撰写宗教理论著作《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③冯云山到广西紫荆山发展信徒;④形成前期六人领导核心。3.前期斗争(1851—1856年):`①1851年,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②永安建制,初步建立了政权;③1853年占领南京,改名天京,定都,正式建立政权;④1853—1856年,北伐、东征和西征,太平天国运动达到全盛;⑤颁布《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土地和产品分配办法(评价?)。

4.后期斗争(1856—1864年):①天京变乱;②重建领导核心;③洪仁玕提出《资政新篇》(评价?);④安庆和天京的先后陷落。

5.特点:处在新旧交替的时代,同时担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任务;把中国农民反封建斗争发展到顶峰;提出向西方学习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二)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

1.洋务派的出现: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统治集团内部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利用西方先进的科技,维护清朝的统治。这些人被称为“洋务派”。洋务派在中央以奕为代表,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和张之洞为代表。

2.洋务运动是指洋务派在19世纪60—90年代,先后以“师夷长技以自强”和“师夷长技以求富”为旗号,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兴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筹建近代海防、创办近代教育的活动。1861年总理衙门的设置,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开始,并成为推动洋务运动开展的中央机构。1895年甲午战败,宣告洋务运动破产。3.洋务运动具体内容:

创办近代军事工业:主要有曾国藩和李鸿章的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的福州船政局,崇厚的天津机器制造局等。

兴办近代民用工业:兴办的直接目的是为解决军事工业资金和运输的困难。主要有李鸿章和的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煤矿,张之洞的汉阳铁厂和湖北织造局。这些民用工业的特点是①机器生产;②采用官督商办或官商合办的形式,有商人投资入股,带有部分资本主义的性质。筹建近代海防:19世纪70年代中到80年代中,初步建成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创办近代教育:创办了京师同文馆等一批翻译、军事和科技学堂;选派留学生出国深造。4.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①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科学技术和近代工业生产方式,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洋务运动创办新式学堂培养了一批近代科技人才和技术工人,推动了中国教育制度的改革,为西学在中国更广泛的传播,奠定了基础;洋务运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封建经济的瓦解;洋务运动对外国经济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②洋务运动是清统治集团的自救运动,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不可能实现“自强”、“求富”的目标。洋务运动的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行不通。

(三)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 产生的背景:

①鸦片战争以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势力的入侵为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必要条件。表现在: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农业与家庭手工业开始分离。农产品和手工业品商品化程度增强,传统手工业遭到破坏,大量农民和手工业者破产,沦为剩余劳动力;欧美先进的生产技术、设备、生产方式也随之传入中国。这一切为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原料、市场、劳动力和生产技术的条件。

②在外商企业利润的刺激下,一些中国官僚地主和商人将剥削所得投资创办近代企业。③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创办近代企业,对民办企业也起了诱导作用。

2.产生情况: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地区:沿海通商口岸一带;代表性企业:方举赞的上海发昌机器厂、陈启沅的广东南海继昌隆巢丝厂、朱其昂的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3.影响:改变了中国近代的经济结构和阶级结构,影响了中国近代的社会发展进程。(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特点及其产生的原因?)

(四)向西方学习思想的产生和初步发展 1.向西方学习思想的萌发:

① 1840年前后,林则徐在广东编译《各国律例》、《四洲志》,还仿制西方战舰,成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②之后,魏源编写《海图图志》系统介绍西方历史、地理、科技和政治制度,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对当时知识界解放思想向西方学习有重要启迪作用。2.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受林则徐、魏源思想的影响,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师夷长技以求富”的思想,成为60-90年代开展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当时社会的进步,打击了封建守旧势力。

3.早期维新思想。由于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认识到洋务运动的局限,19世纪60年代以后从洋务派分化出以王韬、薛福成、郑观应等为代表的早期维新派,主张推行君主立宪制,发展工商业,与外国“商战”。早期维新思想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也未付诸行动,但为90年代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 1.背景:

①19世纪末,资本主义列强迅速向帝国主义过渡,要求通过对外扩张进行资本输出和瓜分世界。

②日本明治维新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具有极强的对外扩张性,制定了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

③1894年朝鲜发生东学党起义,日本乘机出兵朝鲜,并控制了朝鲜政局。④慈禧太后采取避战求和方针,不做战争准备。

2.简要战况:1894年7月,日本在朝鲜半岛海面挑起战端。8月清被迫对日宣战。9月中清军在平壤战役和黄海海战中相继失利,日军控制黄海制海权。10月日军进攻辽东,制造旅顺大屠杀。1895年1月威海卫战役北洋海军全军覆没,中日议和。3.结果:1895年4月签订《马关条约》,规定①②③④略

4.失败原因:清统治的腐败和实行避战求和的方针;日本蓄谋已久,准备充分;欧美列强对日本侵华的纵容。5.影响:

①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严重损失;洋务运动宣告破产,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受到严重阻碍,中国半殖民地化大大加深了。

②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日本资本主义发展所需要的资金、资源、商品和投资市场,基本上完成了“大陆政策”

一、二期的目标,助长了日本扩大对外侵略的气焰。

③推动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有利于帝国主义通过借款掌握中国经济命脉和控制清政府。

④在甲午战争中左宝贵、邓世昌等壮烈殉国的精神和反割台斗争中的爱国主义精神,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

四、甲午战争后的中国:1895—1900年

(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1895—1898年 1.原因:

① 甲午战争后,列强加紧向中国输出资本,进一步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 ② 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③ 洋务运动的破产使洋务派垄断近代工业和国内市场的局面被打破,出现“实业救国”的主张。

2.情况:1895—1898年间,中国出现一个兴办工业的浪潮,商办厂矿企业数和投资金额数均有很大的增加。主要是棉纺织业。

3.影响:为戊戌变法提供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中华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二)民族危机的加深

1.帝国主义加紧对中国资本输出:①俄法英德的三次大借款;②获取铁路修筑权;③开设工厂;

④开设银行

2.帝国主义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狂潮。3.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三)戊戌变法:(广义、狭义)

1.背景:

①甲午战后帝国主义加紧对中国资本输出,掀起瓜分狂潮,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产生。

②甲午战败,清政府面临统治腐败、财政危机、连年灾患、阶级矛盾激化等严重问题,统治危机进一步加剧。

③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迫切需要实行政治改革,为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

④早期维新思想逐渐形成为社会思潮,为维新运动奠定思想基础。

2.康有为、梁启超等实施维新变法的活动:特点是把西方资本主义的社会政治学说和中国儒家经典相结合

①撰写理论著作:康有为写成《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 ②创办报刊学堂:主要报刊有北京的《中外纪闻》,上海的《时务报》,天津的《国闻报》。主要学堂有长沙的时务学堂。③与封建顽固势力论战:论战焦点是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学西学改革教育制度。(实质)

④组织政治团体:主要有1895年的北京强学会、上海强学会,1898年的保国会和保浙会、保川会、保滇会等 ⑤上书光绪帝:1888年第一次上书,1895年“公车上书”,1897年第五次上书,1898年《上清帝第六书》。

3.百日维新:自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至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变法内容:

政治方面:广开言路,举荐人才,精简机构,取消旗人特权。

经济方面:设农工商总局和铁路矿务总局,奖励创新发明,改革财政,兴办邮政。

文教方面:废八股,设京师大学堂和中小学堂、专门学堂,鼓励私人创办学堂、报馆、学会、设译书局。

军队方面:建立新式军队,增添海军。

作用:有利于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学传播,有利于民族资产阶级参政,初步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

4.戊戌变法的失败:(1)失败原因:

①变法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势力的强烈抵制和破坏。(史实)②袁世凯的背叛和出卖

③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且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表现)④处于帝国主义时代,帝国主义列强不允许中国走上独立发展资本主义道路。(2)历史教训:①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改良道路行不通。

②中国近代化路程漫长、坎坷。(3)历史意义:

①戊戌变法是一场爱国救亡运动,维新派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运动的开展极大地提高了广大人民的民族民主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使中国殖民地化的企图。

②戊戌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以中国走上独立发展资本主义道路为终极目标。它打击了中国封建势力,动摇了封建制度的基础,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

③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潮流。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文化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开了中国社会风气之先。五、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年

1.背景: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1898年义和团运动兴起。在“扶清灭洋”旗号下,势力迅速发展。1900年——控制京津地区,形成反帝斗争高潮。

2.简况:1900年6月,英美法德俄日意奥八国组成联军向北京进犯,在廊坊遭阻击,7月攻占天津,8月攻占北京。

3.结果:1901年9月,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规定①②③④⑤略。

4.影响: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六、二十世纪初的中国:1901年——1919年

(一)辛亥革命:(广义、狭义)20世纪初——1912年 1.背景:

①20世纪初,中华民族资本主义有了新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队伍进一步壮大,戊戌变法失败的教训,使他们认识到改良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②《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清政府的“新政”和“预备立宪”并未收到实效,统治危机更加严重。

③随着新式学堂的勃兴和留学教育的发展,西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大量传入中国,革命知识分子的队伍迅速壮大。

④孙中山早期革命活动(创立兴中会、策划广州起义、流亡海外发展革命力量等)揭开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成为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2.革命进程:

A、辛亥革命的兴起:

①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广泛传播。以上海和日本东京为中心,以章炳麟、邹容、陈天华和孙中山等为代表人物。

②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在国内的相继建立。主要有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日知会等。B、辛亥革命的发展:

①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基础、成立地点、成立大会内容、同盟会的性质、成立的意义。②三民主义的提出。三民主义的内容和核心,对三民主义的评价。

③组织与保皇党(康有为等)的论战。中心是要不要推翻清政府、实行民主政治、改变封建土地制度。

④发动一系列反清武装起义。C、辛亥革命的高潮:

①发动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12日,文学社和共进会,熊秉坤和金兆龙。

②成立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1912年1月1日,以五色旗为国旗,以中华民国纪元。③颁布《临时约法》。主权在民,保障民权,三权分立,责任内阁制。性质和意义。

D、辛亥革命的失败:1912年2月宣统帝退位,接着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位,建立了北洋军阀的统治。3.对辛亥革命的评价:

①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②辛亥革命的伟大功绩在于: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颁布了《临时约法》。

③辛亥革命的历史作用在于: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沉重打击了中国封建势力;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列强在中国再也找不到控制全局的统治工具;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推动了这一时期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

④由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弱小和软弱性、妥协性,辛亥革命不可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没有得到改变。辛亥革命的历史教训是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二)孙中山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 1.反袁斗争:

①袁世凯的黑暗统治:“善后大借款”、复辟帝制、签订“二十一条”。② 反袁斗争:1913年发动“二次革命”;1915年参加护国运动。2.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斗争:

①1917-1918年发动第一次护法运动; ②1920-1922年发动第二次护法运动; ③1924年发动国共合作的国民大革命。

(三)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1912-1919年)1.出现的原因:

①辛亥革命扫除了我国一些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民国政府奖励发展实业,民族资产阶级政治地位的提高激发了投资的热情。

②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特别是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的的运动,有力的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2.发展的表现:

①实业救国成为两大社会思潮之一,成立了中华民国工业建设会,中华实业团等发展实业的团体,涌现出张謇,周学熙,荣宗敬和荣德生兄弟等一批著名实业家。

②厂矿和投资数有很大增长,其中以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其次为烟草,火柴,榨油和化工等行业。

3.影响:壮大了中华民族资产阶级和中国无产阶级的力量。为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和中共成立奠定了阶级基础。

(四)新文化运动:1915—1918—1919年 1.兴起的背景:

①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成为主要社会思潮,西方民主和科学的思想在中国进一步传播。

②中华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军阀统治,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③袁世凯为复辟帝制,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逆流。2.兴起情况: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即《新青年》),发表《敬告青年》一文,倡导民主和科学,揭开了新文化运动序幕。蔡元培在北大实行“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方针,《新青年》迁到北大,与北大一道成为新文化运动主要阵地和活动基地。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有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3.概况:

①前期:1915-1918年

内容: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评价:

a.性质:是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是中国又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b.历史作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民主和科学的思想得到弘扬,为马克思主义在 中国的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推动了近代中国民主科学的发展。

c.局限:对东西方文化的某些看法存在着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片面性。

②后期:十月革命以后,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从向西方学习开始转变为向俄国学习走社会主义道路。

【教学反思】

二、中国共产党斗争史(1919-1949年)

(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一、中国共产党的创立:1919—1923

(一)五四运动 1.背景:

(1)北洋军阀政府对内镇压革命运动,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加之军阀之间不断混战,社会矛盾极其尖锐。

(2)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得以发展,工人阶级队伍迅速壮大,工人运动不断发展。(3)新文化运动的开展弘扬了民主和科学的思想,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传入给中国人民指明解放道路。

2.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3.斗争情况:

第一阶段:1919年5月4日至6月4日,以北京为中心,以学生为主力,采用游行示威和罢课的形式,要求“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结果遭到镇压和逮捕。

第二阶段:1919年6月5日至6月28日,以上海为中心,工人阶级为主力采用罢工、罢课、罢市的方式,运动波及全国。迫使军阀政府释放被捕学生,免除曹、章、陆三人职务,拒绝在巴黎和会和约上签字。4.历史意义:

(1)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革命运动。

(2)在五四运动中,青年学生起了先锋作用,工人阶级发挥了主力军作用,中国工人阶级作为独立力量登上了政治舞台。(3)在五四运动中,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开始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进一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思想基础和阶级基础。

(4)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二)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1.1918年李大钊在《新青年》发表《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号召向俄国学习,在中国大地上第一次举起了社会主义大旗。

2.五四运动中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开始把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3.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思想界的强大潮流。主要表现在:(1)发表文章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新青年》出版《马克思研究专号》,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出版中文版《共产党宣言》。

(2)与反马克思主义者进行论战。李大钊在《每周评论》上与胡适展开“问题与主义”的论战。(3)有计划的在工人中宣传马克思主义。创办适合工人的通俗理论刊物《劳动界》、《劳动者》、《劳动音》等。办补习学校和识字班,组织“五一”纪念活动。

(4)一批先进知识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包括陈独秀、毛泽东、邓中夏、蔡和森、瞿秋白、周恩来等。

(三)中国共产党的创建 1.历史条件:

(1)阶级基础:中国工人阶级作为独立力量登上政治舞台。中华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壮大了中国工人阶级的队伍,推动了中国工人运动的发展。五四运动中,登上政治舞台。

(2)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进一步传播。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思想界的强大潮流,一大批先进知识分子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他们努力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

(3)干部组织基础: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成立(8个)(4)外部条件:共产国际的帮助和指导

2.中共一大: 1921.7.23,上海-嘉兴南湖 主要内容;(1)通过党的纲领(2)规定党的中心工作(3)成立中央局 意义:(1)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2)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3.中共二大: 1922.7,上海 内容;(1)分析当时中国国情(2)制定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3)决定加入共产国际。意义:中共第一次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方向。

二、开展国民革命运动:1924-1927年,这一时期称为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也称为国民革命时期、大革命时期、北伐战争时期。

(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1.背景:

①20世纪初“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国共两党在这一阶段主要的斗争目标。

②国共两党在过去斗争的教训中都认识到要取得革命胜利,必须建立统一战线。③共产国际努力促成国共合作,指示中共召开三大,作出与国民党合作的决定和方针。2.实现:中国国民党一大的召开(1924,广州)

内容:①通过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宣言接受了中共反帝反封建的主张。实际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增加了反对帝国主义压迫,争取民族独立,提倡普遍平等的民权、国内各民族平等的主张和实行“节制资本”、“耕者有其田”、“制定劳工法”的政策。由于新三民主义与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的若干原则基本一致,因此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②同意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这是一种党内合作的形式)。

意义: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国民革命运动的开始。

(二)国民革命运动在全国的发展

1.五卅运动掀起全国反帝爱国斗争的高潮;

2.农民运动讲习所的举办和农民运动的开展(毛泽东撰写《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3.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组编国民革命军,统一广东根据地。

(三)北伐战争的进行

1.时间:1926.7——1927.7 ;

2.目的: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统一中国; 3.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派军阀。

4.成果:消灭了吴佩孚,孙传芳主力;革命势力由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1927.1国民政府迁往武汉);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湘鄂赣农民运动蓬勃发展。(四)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

1.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成立南京国民政府,大革命局部失败;

2.汪精卫发动“七一五”政变,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大革命最后失败。3.失败原因:

①客观方面:帝国主义与中国封建势力相勾结,镇压中国革命;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②主观方面:中共缺乏斗争经验;共产国际代表鲍罗廷和陈独秀犯了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放弃革命领导权)。

4.大革命教训:要取得革命胜利,必须掌握革命武装力量和革命领导权。

三、实行工农武装割据:1927-1937年,这一时期称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也称为工农武装割据时期、土地革命时期、十年内战时期。

(一)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开始

1.发动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等领导南昌起义,后转战湘南和海陆丰。

意义:打响了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2.召开“八七会议”:批判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总方针。毛泽东在会上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

3.发动秋收起义:毛泽东领导了湘赣边秋收起义,打出工农革命军的旗号。

(二)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实行工农武装割据: 1.毛泽东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①实践斗争:开展游击战争,进行土地革命,建立工农政权,领导经济建设。②理论研究:撰写《井冈山的斗争》《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提出了包括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三要素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③意义:从实践和理论上解决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正确道路问题,创造性的提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2.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发展

①到1930年夏,在全国十多个省建立了大小十多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红军发展到十万人。②在毛泽东游击战的战略战术指导下,连续粉碎了敌人三次大规模“围剿”。③1931年冬在瑞金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毛泽东任主席。

(三)红军的长征:1934.10-1935.10-1936..10 1.长征的原因:在共产国际的支持下,以王明、博古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者掌握了党中央领导权,反对和排斥毛泽东在中央苏区的领导权;在第五次反“围剿”中,李德和博古 犯了冒险主义错误,使红军和革命根据地遭受严重损失。2.遵义会议的召开:1935.1 内容:①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组织上的“左”倾错误,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②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会后成立了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军事领导小组)

意义: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的最高领导地位,是中共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长征的胜利: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完成长征。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与红一方面军(中央红军)会师,长征最后胜利结束。意义:①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②播下了革命的种子,铸成了长征精神,推动了革命的不断发展; ③中国革命的重心由南方转移到了北方,开创了抗日救国斗争新局面。

四、进行抗日战争:1937-1945,这一时期称为抗日战争时期,也称八年抗战。(一)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1.背景

①明治维新后日本制定了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成为最富有侵略性的帝国主义国家;

②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经济危机,使日本政局法西斯化。为转嫁危机,日本加快了侵略中国的步伐,占有了东北三省,并控制了华北地区; ③中国内战不断,为日本侵略提供了有利条件。2.侵略情况:

①1937年7月7日制造了卢沟桥事变,进占北平、天津;同年8月13日进攻上海(八一三事变),12月攻陷南京。此后先后攻占华北、华中和华南大片领土;

②在占领区制造南京大屠杀,成立“七三一部队”,用活人做细菌实验,研究细菌战,对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扫荡”。

(二)第二次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1.合作的条件:中日民族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抗日救亡成为全国各阶层人民的共同愿望和国共两党的共同目标;中共从民族大义出发,放弃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方针。

2.情况:国共两党达成协议、陕甘宁革命根据地改为陕甘宁边区,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八路军、新四军。

3、意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是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保证。(三)国民党在正面战场的抗战

1.抗战前期: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先后组织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和武汉会战。在淞沪会战中,中国官兵(姚子青、谢晋元为代表)英勇奋战,打破了日本速战速决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在徐州会战中取得了台儿庄战役的胜利。但由于国民党实行片面抗战路线,正面战场丧师失地。

2.抗战后期:国民党在正面战场坚持抗战,1942年还派远征军赴缅甸同日军作战,救出了被围英军并确保了滇缅公路,1945年在英美军队的配合下,中国远征军击败侵缅日军。

(四)中共的抗日斗争

1.与国民党达成两党协议,促成国共再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八路军、新四军挺进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开辟敌后战场。聂荣臻的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是八路军创建的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陕甘宁边区是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心。

3.取得平型关战役(林彪)、百团大战(彭德怀)等重大胜利,取得反“扫荡”的胜利。4.在抗日战争期间,毛泽东先后发表了《论持久战》、《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等重要著作,首次创造性地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形成完备的新民主主义理论,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理论体系的建立。

5.召开中共七大,为争取抗战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胜利作了重要准备,七大规定毛泽东思想是党的指导思想。

(五)抗日战争的胜利

1.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2.历史意义: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它大大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抗日战争使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五、进行解放战争:1945~1949年。这一时期称为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也称为解放战争时期。

(一)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1945.8~1946.6 1.参加重庆谈判,签订《双十协定》。内容:和平建国,坚决避免内战,召开政协会议,保证人民权利。但未解决军队和人民政权地位问题。2.参加政治协商会议,通过有利于人民的协议。

(二)进行解放战争:1946.6~1949.4 战略反攻阶段:1947.6~1948.8,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解放军挺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序幕。

主力决战和胜利阶段:1948.9~1949.4,发动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消灭敌军主力,渡江战役解放南京。

(三)实行土地改革: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四)为建立新中国做准备: 1.召开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①内容:

决定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工作中心是恢复和发展生产事业;提出促进革命取得全国胜利的方针;规定了革命胜利以后的政治、经济、外交的基本政策和中国由农业国转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的总任务;告诫共产党人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和艰苦奋斗的作风。

②意义:解决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重大问题。对建国以后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

2.1949.3河北西柏坡追歼残敌,解放全国领土 3.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规定了新中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性质,为建国作了思想理论准备。

4.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949.9北平

内容:①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共同纲领》,规定了新中国的名称、性质和各方面的基本方针、政策;

②选举产生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和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③决定改北平为北京,为新中国首都,五星红旗为国旗,《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采用公元纪年。

意义:①为新中国的成立完成了组织准备工作;

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当时既是代行全国人大职权的最高权力机构;又是革命统一战线的组织,因而标志着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正式建立。【教学反思】

第五篇:中考中国近代史复习专题资料

中考中国近代史复习专题资料

考点1:侵略与反抗

一、鸦片战争

1.林则徐虎门硝烟

(1)背景: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给中国带来巨大危害

(2)过程:1839、6,缉拿烟贩,缴获鸦片110多万千克,在广州虎门海滩销毁

(3)意义:表明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决心和勇气,振奋了民族精神,维护了民族尊严

2.中英《南京条约》1842、8(1)内容:割地(割香港岛);赔款(2100万银元);开埠通商(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协定关税(中国须同英国商定英商进出口货物所缴税款)(2)影响: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

1.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1860年

2.俄国侵占我国大片领土:(总共150多万平方公里)(1)1858年《爱珲条约》:东北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6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2)1860年《北京条约》: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约40万平方公里领土(3)1864年《勘分西北界约记》: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44万多平方公里领土

(4)19世纪80年代《改订条约》以后五个勘界议定书:西北部7万多平方公里领土 3.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1)1860、8,青浦战役,太平军大败洋枪队华尔(2)1862年,慈溪战役,击毙洋枪队头目华尔 4.左宗棠收复新疆

(1)原因:19世纪60年代,中亚地区浩罕汗国阿古柏入侵新疆,1871年俄国出兵侵占伊犁,中国西北边疆出现危机。

(2)经过:1875年,左宗棠进军新疆讨伐阿古柏。1881年中俄双方签约,中国收回伊犁

5.新疆建省:1884年 三.中日甲午战争 1.《马关条约》1895年李鸿章伊藤博文

(1)内容:①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彭湖列岛给日本;②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

③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④增辟通商口岸等

(2)影响: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2.致远舰管带邓世昌:黄海大战民族英雄邓世昌 四.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经过:1900年6月,为镇压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联军两千多人,由天津向北京进犯。夺取大沽炮台,又攻占了北京。2.《辛丑条约》

(1)内容:①经济上,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以海关税收作保;②政治上,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③军事上,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④外交上,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住。

(2)影响:①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②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考点2近代化的探索

一.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师夷长技以制夷” 1.内容:(1)60年代:“自强”军事工业李鸿章创办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设立福州船政局。(2)70年代:“求富”民用工业有李鸿章创办开平矿务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张之洞创办湖北织布官局、汉阳铁厂

2.评价: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但客观上刺激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推动了近代化的进程 二.百日维新(戊戌变法)

1、公车上书: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领导;标志维新变法思潮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2、百日维新: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

(1)内容:发展农工商业;训练新式陆海军;创办报刊,开放言论;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废除八股文,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

(2)影响:是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提出了比较全面的资本主义改革方案,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三.辛亥革命

1、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1894年在美国檀香山创立兴中会;1905年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 2.政治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即三民主义: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3、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爆发;后全国有14省宣布独立,清朝统治迅速崩溃,史称辛亥革命

4.历史意义(1)辛亥革命是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2)它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3)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4)使人民获得一些民主权利,思想上获得大解放,促使人们继续探索救国救道路

四.新文化运动:《新青年》、北京大学为主要阵地,口号是民主、科学 1.代表:陈独秀、李大钊、蔡元培、胡适、鲁迅。

2.历史:激发了广大青年追求新思想的热情,促使人们冲破封建思想的罗网,探索救国救民的新出路,在近代中国掀起了一场思想解放的风暴。考点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一.五四运动:1919、5、4 1.导火线:巴黎和会拒绝了中国的正义要求 2.口号: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3.意义: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中共“一大”的召开:1921、7、23上海 2.意义: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三.北伐

1.黄埔军校的成立:1924年广州黄埔为革命军队培养大批军官

2、北伐战争:1926年开始

①对象:张作霖、吴佩俘、孙传芳

②叶挺独立团:取得汀泗桥、贺胜桥、武昌等战役胜利,为第四军赢得“铁军”称号 四.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1.南昌起义:1927、8、1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标志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独立领导革命战争的开始

2.建立:1927、9毛泽东创建中国革命史上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3.井冈山会师:1928年4月,朱德、毛泽东,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4.意义:是中国共产党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正确革命道路的开始 五.红军的长征(1934—1936年)1.原因: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2.经过(1)红一方面军长征路线和主要事件:

中央根据地向贵州进军解放遵义四渡赤水河渡过金沙江(跳出了敌军的包围)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过雪过草地陕北吴起镇会师(1935、10)(2)三军大会师:1936、10月甘肃会宁

(3)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是党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意义: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

六.南京国民政府成立:1927年蒋介石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 考点4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一.“九·一八”事变:1931、9、18,日军炸毁沈阳柳条湖村南满铁路的路轨,接着进攻沈阳;东北三省沦陷;中国进入艰难的局部抗战时期 二.西安事变

1.概况:1936、12、12,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扣留蒋介石,实行“兵谏”,逼蒋抗日;中国采取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正确方针;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2.意义: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变的关键,它标志着10年内战局面的基本结束

三.全民族抗战的兴起 1.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1937、7、7,日军炮轰卢沟桥和宛平城,二十九军奋起还击,标志全国性的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爆发

2.南京大屠杀:1937、12日军杀害中国军民30万人以上

3.平型关大捷:抗战以来首次大捷,由八路军取得,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4.台儿庄战役:李宗仁徐州会战组成部分是国民党正面战场上的一次重大胜利 5.百团大战:彭德怀、朱德指挥八路军取得中国军队主动出击的最大规模的战役 6.抗日战争胜利意义:1945、8、15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是100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帝国主义侵略战争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洗雪了近代以来的民族耻辱,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重新振兴的转折点 四.中共七大(1945年延安)内容:(1)毛泽东作《论联合政府》的报告,提出了政治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2)选举了以毛泽东为主席的新的中央委员会。考点5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一.重庆谈判:1945年8月-10月

(1)中共谈判代表: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

(2)目的: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师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3)结果:1945、10、10签定了《双十协定》 二.全面内战的爆发

1.内战爆发:1946年,标志是国民党军队进攻中原解放区

2.千里跃进大别山:刘邓大军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 3.三大战役:(1)辽沈战役:林彪、罗荣桓指挥;(2)淮海战役:刘伯承、邓小平、陈毅指挥,使国民党政府的长江防线和南京暴露在人民解放军面前;(3)平津战役:基本解放华北地区,奠定了全国胜利的基础

3.三大战役作用:基本上消灭国民党的精锐部队,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基础 4.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原因:①蒋介石发动内战不得人心,中共土改深得民意,中共在人心上占绝对优势;②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决策英明;③人民解放军越战越勇,士气高涨,国民党军队士气日益低落。考点6经济和社会生活 一.中华民族工业曲折发展 1.张謇兴办实业:《马关条约》签定后,外国人纷纷在中国开办工厂,直接剥削中国人民。张謇提出“实业救国”的口号,创办大生纱厂等一系列企业 2.过程:(1)洋务运动到清末:出现民族工业;(2)辛亥革命后:实业团体雨后春笋,海外华侨也竞相投资国内工业;(3)一战期间:中华民族工业进入“黄金时代”;(4)一战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民族工业再度受挫;(5)抗战胜利后:由于国民党发动内战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未能很好恢复。二.近代社会生活、习俗的变化

1.照相术:19世纪40年代传入中国;1905年,中国人自己拍摄了第一部影片《定军山》

2.火车、轮船等近代交通工具相继传入中国,19世纪70年代,中国开始架设有线电报

3.19世纪70年代,《申报》在上海创刊,它是中国近代第一份商业性报纸;1897年,商务印书馆在上海创办,是中国近代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之一 4.1912年3月,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名义颁布剪辨令,临时政府还颁布法令,革除“大人”、“老爷”等前清官场的称呼,民间普通称呼为“先生”或“君”。考点7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 一.科技

铁路工程师詹天佑:京张铁路这是中国人自己设计和修筑的第一条铁路干线 化学家侯德榜:《制碱》“候氏制碱法” 二.思想文化 魏源:《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已制夷” 严复:《天演论》“物竟天则,适者生存”

1898年戊戌变法期间,光绪帝设立京师大学堂,这是近代中国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考试 鲁迅:《狂人日记》、《孔乙己》等 徐悲鸿:《愚公移山》

聂耳和洗星海:代表作分别是《义勇军进行曲》和《黄河大合唱》

下载中国近代史复习线索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近代史复习线索.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近代史重点复习(五篇模版)

    中国近代史重点复习1 中国封建社会的特点? 1.在经济上,封建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 2.在政治上,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3.在文化上,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4.在社会......

    中国近代史纲要复习重点

    中国近代史纲要复习重点 1、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是什么?(P16;11;13-14) (1)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

    2018通史复习中国近代史学案

    第一讲1840——1894:列强冲击下的传统社会侵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抗争农民为主冲击政府官军威武收复疆土经济洋务兴起探索初探西学务实浅显近代化起步 背景表现资本主......

    中国近代史纲要复习重点

    南京条约: 清朝政府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五处为通商口岸 清政府向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 割香港岛给英国 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需与英国商定 危害: 社会......

    中国近代史纲要复习重点

    中国近代史纲要复习重点 1、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是什么?(P16;11;13-14) (1)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

    中国近代史纲要1-5章复习

    中国近代史纲要1-5复习第一章 1.外国列强是如何侵略中国的?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怎样的灾难? (一)军事侵略 首先主要的是进行军事侵略,迫使中国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1840年英国发动......

    中国近代史纲要复习试卷2

    中国近代史纲要复习试卷2 一、单项选择题 1.太平天国运动最主要的历史功绩是( A )A.加速了清王朝的衰落和崩溃 B.达到了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C.打击了西方资本主义的侵略 D.提出了......

    中国近代史纲要复习范围-1-2016.6.10

    2015-2016第2学期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如何理解清朝是中国专制社会的顶峰,却依然无法抵挡西方列强的侵略? 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近代中国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