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智慧与身心修养

时间:2019-05-13 21:31: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国学智慧与身心修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国学智慧与身心修养》。

第一篇:国学智慧与身心修养

国学智慧与身心修养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今天很荣幸有机会跟大家一起交流!今天报告的题目是《国学智慧与身心修养》。“修养”的问题,我想,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很熟悉。“修养”其实也是中国文化几千年的一贯之传统,在中国古代文化各家各派当中,都有很多关于“修养”的讨论,除了儒家之外,道家和佛家当中也有很多关于“修养”的思想。不仅如此,在先秦诸子百家里面,有关“修养”的理论非常丰富,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甚至阴阳家,里面都包含有关“修养”的思想。所以,“修养”的问题,并不是每一家、每一派单独所倡导的理念,可以说,它是中华民族诸子百家学问共同贯穿的一种基本思想。

为什么中国人如此重视修养问题?我觉得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人总是认为,如果一个人的修养不好,一方面他自身活得不会很幸福,在成功的道路上可能会有很多的坎坷和曲折,他可能接受不了来自于外部的挑战;另外一方面,对别人可能也会带来伤害和负面的影响。我们今天想先跟大家简单地说一下,《国学智慧与身心修养》这个题目当中的两个关键词,第一个是“国学”,第二个是“修养”,这两个概念分别是什么含义。

一、何谓“国学”?

既然我们讲国学,我们先简单地说一下“国学”这个概念的含义。“国学”严格说来,古代的中国人是不把自己的学问称之为“国学”的,他们认为,自己的学问是为一切可能意义上的人服务的,不是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

族服务。国人的国家观念跟今天也不一样。学问是为全天下服务的,这样一个基本理念决定了古人没有“国学”这个概念。不使用“国学”这个术语,就好比今天的英国人不会把流动力学称之为“英国学”,德国人不会把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称之为“德国学”,更不会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是“德国学”,因为它本身是为全人类服务的,不是为哪个民族服务的。

(一)“国学”概念的形成

它的研究方法也是普世的,不局限于某个国家的民族性和特殊性。古人也是这种观念,中国人也是这种观念。但是,为什么后来形成了“国学”这个概念呢?这是因为甲午战败以后,很多中国人到日本,首先在日本学到了“国学”概念。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后,深深感受到来自于西方

文化的强大冲击,强调日本的民族性,所以,把自己历史上的传统文化或者传统文化里面的一部分称之为“国学”,这种“国学”概念是带有强烈的日本中心主义和民族主义的情绪在里面。中国人把日本人建立起来的“国学”概念挪运到中国,二十世纪初开始被中国人广泛地接收。“国学”概念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区别于西方的学问,也就是中国人学问的研究方法,人们发现它跟西方有很大的区别,所以称之为“国学”。所谓“国学”,也有人称之为中国固有的学术,或者是研究中国固有学术的学问。胡适甚至把“国学”称之为旧学或者国固学。

(二)“国学”的几种概念

那么“国学”这个概念,有没有一个大家可以普遍接受的定义呢?应该是没有的。究竟什么是国学?有点说不清

楚。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分析、总结,发现人们所使用的“国学”概念,它一般有几个不同的层面,或者说有几种不同意义上的“国学”概念。1.泛指中国传统文化

第一个是把“国学”理解为泛泛意义上的中国传统文化。如果从这个角度上讲,“国学”跟我们过去使用的中国传统文化是同义词。中国传统文化里面有气功、太极,有京剧、黄梅戏,有书法,所有这些东西似乎都可以纳入“国学”的范畴。这样一种“国学”的范畴是具有泛泛而谈的意义,过于广泛。学者一般不将这个意义看作是“国学”概念。但是在民间和社会上,这种使用方法是存在的。2.以儒、道、释为主体的中国古代学术

另一个现在影响最大的“国学”概念,就是把“国学”理解为是以儒家、道家和佛家为主体的中国古代学术。这主要是基于中国过去传统学术思想的主体(其主要成份是儒道释)这样一种观念,把“国学”理解为是有这三家学问构成的整体。但是这个理解也是有片面性的,因为中国古代的学术思想远远不限于这三家。3.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学术思想

除了这两种不同的“国学”概念之外,还有另外一种“国学”概念,就是把“国学”理解为一种相对比较狭义的,或者说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为重心的学术思想,同时把诸子百家的学问,当成是依附于儒家思想,或者说以儒家思想为中心。它们构成了一种边缘的学术思想的整体。

有这么几种观点,比如马一浮,他认为“国学”就是以六艺或者经学为核心的学问,甚至可以说国学就是六艺之学。这是马一浮先生的说法。

章太炎生倾向于把“国学”理解为是包括经学、小学、子学、史学和文学等在内的学问,也就是说以经、史、子、集为核心的中国古代学术思想体系。子学包括诸子百家在内,小学是指文献考据和考证为内容的学术思想。方克力先生总结认为,所谓“国学”就是四部及其相关的学问。其“国学”概念是在章太炎先生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钱穆先生倾向于把“国学”理解为整个几千年来中国古代学术思想都包括在内,包括先秦的诸子之学、汉代以后的经学、魏晋时期的玄学、隋唐的佛学,南北朝到隋唐的

佛学,以及清代的考据学,诸如此类,统统属于“国学”。这样的理念是从历史的眼光来看待“国学”的,不是以哪一家、哪一派作为中心,凡是几千年来中国古人的思想体系、思想学说称之为国学。这一种“国学”概念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

“国学”这个概念有三种不同的类型,有三种不同类型的理解,其中第三个理解相对更狭义一点,是以儒学为线索,或者说以中国古代历史上各种学术思想潮流为线索来理解国学的概念。这是国学的问题。

二、何谓“修养”?

下面我们再来简单地讲一下“修养”的概念,我们今天讲“修养”,未必所有人都知道什么叫做“修养”?

(一)从文字学的角度进行分析

“修养”这个词,在中国古代诸子百家的巨著当中是什么意思?严格说来,“修养”的概念在先秦时期各家各派的巨著当中并没有直接出现。

古人所使用的是跟“修养”这个词含义相近的一些概念,比如以“修”打头的概念,有“修身”、“修己”;以“养”打头的“养生”、“养性”、“养气”、“养勇”。以“修”打头和以“养”打头各有一系列相关的术语,后人认为这两种术语的含义有相通之处,都是指人的自我改变、自我培养。但具体来说,“修”和“养”的含义还是有所区别的。1.“修”的含义

首先,这个“修”,我们知道,下面有三撇,如果仔细观察繁体字,可以发现,繁体字当中有很多跟发须有关的

字有三撇的,比如说胡须的“须”,头发的“发”,还有一些其他的汉字,都有三撇。“三撇”在甲骨文里,据我的理解应当是指头发或者说发须之类的东西。修理的“修”,严格说来是一个形声字,其中三撇的部分是指它的含义,跟发须有关。去掉三撇剩下来的部分,原来的写法可能稍微复杂一点,应当代表“修”这个字的读音。所以,“修”作为一个形声字,它的意思应当是说头发梳理的很整理的样子,这是“修”字的本意。2.“养”的含义

我们再来看看“养”这个字,“养”的繁体字,大家仔细观察,上面是个“羊”,今年是羊年,骏马羚羊的羊,下面是食物的“食”。根据许慎在《说文解字》里的说法,“养”这个字是从食,羊声,上面的“羊”是代表它的读

音,下面的“食”代表它的含义,所以“养”的本意是以食物来供养。这也是一个形声字。3.“修”和“养”的区别

“修”和“养”这两个字的含义应当是有重要区别的,区别在什么地方呢?

“修”代表一种强制性的或者说人为刻意的、带有一定造作性质的努力。就像我的头发很乱,我可以按照自己的要求、标准,一次性的、强行地把它梳理整齐,而不需要去尊重头发本身的意愿,头发本身完全受我们支配和控制。这是“修”,是一种强制性、人为的,完全按照主观标准来改变一个对象。

“养”是有所区别,“养”是强调一种循序渐进、因势利导,尊重事物自身的规律和成长的法则来改变一个对象。

就好比说,你家里如果养了一棵盆景,一棵小树,你发现这棵树长歪了,它的树干扭曲了,你想让它长直,强行把它扳直是不行的,因为它可能断掉;你可以通过调整这棵树的方位,或者改变阳光射入的角度等一系列方法,通过缓慢地引导、诱导的方法来改变它,不能够强行去改变它,你要改变它,就得尊重它自身成长的规律和法则。尊重一个对象自身的规律和法则,循序渐进、因势利导地改变一个对象,可以理解为就是“养”。4.“修养”的含义

“修”和“养”都是对对象的一种改变,但改变的方式和方法有很大的区别。如果我们把“修”和“养”合在一起,作为一个术语来理解,所谓的“修养”,是指对人的改变,既包括强制性的、人为的改变,也包括因势利导、循序渐进,充分尊重和理解我们自身生命成长的法则、规律来改变自己。这两者结合到一起,是对人改变的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解。这是“修养”的本意。

我们现在讲这个“修养”,身心修养的“修养”,对中国古代学者来说,它究竟是什么意思呢?为什么要这么重视修养的问题呢?我想谈两个最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概念。

(二)从思想史的角度进行分析

刚才我们只是从文字学的角度来分析“修”和“养”两者的区别。现在我们从思想史的角度来看“修养”。1.“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儒家经典《大学》,也就是后来“四书五经”里面的第一本书,“四书”的第一本书《大学》,是以修养、修身为核心的一本书,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修身的不朽经典。

这本书里面曾经引用《诗经》当中的一句话“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来比喻君子修身养性的过程。

朱熹在《大学章句》里对这句话有一个发挥,说“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复磋之;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皆言其治之有绪,而益致其精也。”朱熹是什么意思呢?他的意思是说,所谓修养或者修身,就是好比是工匠加工玉石,一块玉石从矿山上采回来,你要把它打造成一个精美的工艺品,卖出一个好价钱,需要经过一系列的加工程序。首先,你要用刀和锯把它锯成你想要的一个形状,把它雕琢成你想要的形状,就好比是切和磋;有了切和磋的过程还远远不够,还要对它进行反复地打磨,让它散发出光泽,让它熠熠生辉,让它精美无比,就好比是琢和磨。严格说来,“切”、“磋”、“琢”“磨”这四个字分别代表加工玉

石或者是加工一个对象的过程和方法。朱熹想要说的意思是什么呢?就是所谓的“修身养性”。“修身”就好比工匠加工玉石一样,需要反复地切割,反复地打磨。我们每个人的性格、每个人的行为方式同样需要反复地切割、反复地打磨、修理,修理和打磨的功夫就是“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是儒家经典《大学》和朱熹所解释出来的“修养”的含义。2.“治气养心之术”

荀子在他的一篇文章《修身篇》里也谈到了“修身”的含义,即“治气养心之术”。这也可以理解为是对“修身”或者“修身养性”的另外一种解读,这种解读和前面朱熹的解读没有本质性的区别,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

荀子强调的“修身”或者说“修养”,包括“治气”和“养心”两个方面。“治气”是指一个人的气需要改变,有的人气质比较刚,有的人气质比较柔弱,需要自我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养心”就是一个人的心理世界需要反复不断地调整,需要反复地去加以引导、规范和管理;“养心”同时也指让人的心灵得到滋养,让人的精神世界、内心世界得到营养。不然,人在心力枯竭、心力交瘁的情况下,是没有办法有好的生活的,也可以说是系幸福指数很差。这是从“治气”和“养心”两个角度来理解“修身”或者“修养”的问题。

三、“修养”的必要性

从现代人的眼光来看,“修身”或者说“修养”的必要性究竟有哪些?我认为,其必要性至少有如下四个方面:

(一)气质之偏

第一个方面,我称之为是气质之偏。什么意思呢?我们每个人的性格都各有自己的特点,每个人从童年时代起,或者说在娘胎里的时候,就已经受到父母的遗传;从童年时代起,在家庭环境当中成长,会养成自己的性格特点。每个人的性格都有区别,各不相同,但每个人的性格可能都有自己的片面之处。

“气质”是指,有的人性格很急躁,有的人性格很缓慢,有的人更在乎金钱,有的人更在乎人际关系。总之,每个人的性格、气质或者说考虑问题的偏好、癖好有所不同,而这种癖好或者偏好很可能是有片面性的,会给自己带来某种负面影响。所以,修身从一定意义上来讲,是要治气。用荀子的话来讲,这是“气质之偏”的问题。可能是遗传

因素导致的,也可能是从小到大的生长环境,特别是幼年时期的生长环境所导致的。

(二)心理疾病

我觉得第二个很重要的方面是,人是有心理疾病的。所谓“心理疾病”,就是人的心理不健康。我看到过一个调查,说中国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比较严重,其比例在16%左右;中国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比较严重的人占20%到25%左右。2005年,全国几大网络媒体联合做的一个调查表明,中国职场员工有25%左右的都有相当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所以,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二十一世纪困扰人类的最大问题之一。

现在,我们中国一年自杀的大概至少有60万人以上,中国的平均自杀率是全球平均自杀率的3倍左右。为什么

有那么多人自杀?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由于心理健康问题所致,特别是患有抑郁症。心理健康出了问题,应当从它的来龙去脉上去诊治,要搞清楚是什么原因导致我们的心理世界出了问题。虽然按照现代心理学的标准来看,世界上心理百分之百健康的人几乎没有,即使再正常的人,心理健康也有出现偏差或者问题的时候,但是有比较严重的心理健康疾病,可能还是由于个人特殊的经历所致。比如,我们童年时代所经历的一些事件,在我们心理上留下了创伤,长期挥之不去;家庭环境、成长环境,施加给我们一些不公平的待遇,或者过于强大的压力,在我们心理留下了伤痕;个人情感上的失败、事业上的失败、学业上的打击,在我们心理上留下了阴影。所有这些都可能会影响到我们的心理健康。

修养,如果就其养心的角度来讲,实际上就是让人的心理从有病的状态得到滋养,让本来不健康的心理得到正能量。这就是所谓的“养心之道”。我认为,每个人都有非常重要的认识自己的任务,认识自己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认识自己心理疾病的根源在哪里?虽然我们有时候并不一定认为自己的行为方式、思考问题的方法,反映出自己心理世界背后的矛盾问题或者心理健康问题。但是如果我们有足够强的自我反省能力,或者如果我们愿意彻底地冷静下来,面对自我和反省,我们对自己的心理健康疾病,还是可以有一个比较清醒的认识的。

实际上,虽然现在有心理医师、精神分析师等专家帮助人们克服心理疾病,但是最好的心理医师应该是自己。因为很多患者都在误导心理医师,心理医师面对的最大问题

和挑战,有时恰恰是人们不愿意面对自己,即使在大夫面前也不愿意彻底地袒露自己的内心世界。这让大夫们不知所措、无从下手,没有办法给他治病。假如我们有足够的自我分析能力,就能够引导和调治自己的心理疾病,那么,不需要依靠心理医师,我们也能够找到医治自己心理疾病的最好办法。这也是古人所讲的“养心之道”。所以,这是修养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生存环境

我认为,需要修养的第三个理由是生存环境。我们今天生活的环境,竞争是无比的激烈,外部的压力也是无比的强大。生活节奏太快,我们对于人生的很多事情还来不及想清楚,就已经不得不盲目地投身其中,甚至我们在几十年来都没有把很多问题想清楚的情况下,就已经匆匆忙忙

地度过了。说是我们心理存在的一些问题也罢,性格当中的一些问题也罢,人生选择当中的一些问题也罢,我们本来应当可以朝更好的方向发展,可以得到更好的解决,但是由于来不及思考、来不及反省、来不及自我调整,在强大的外部压力面前、在过于急功近利和浮躁的社会潮流面前,我们被淹没了。

在这种被淹没的情况下,我们的一生都活得很茫然。所以,修养的重要性就是,让我们暂时放慢自己的脚步;让我们在非常忙碌和匆忙的环境当中安静下来,好好地去面对自己;让我们在泰山压顶般的挑战和压力面前,保持一颗冷静的心去面对自己、反省自己。

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之所以需要修养,与今天生存的过于浮躁、过于急迫、过于功利的环境有极大的关系。我

们每个人都感到了非常强大的压力,不得不随着时代的车轮快速地行转,如果在这种情况下,不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我们所谓的“修养”也就无从谈起。“修养”无从谈起,很可能做事的时候就乱了分寸,一错再错,甚至有时候是“差之毫厘,谬之千里”。这是我们需要“修养”的第三个重要的理由或者说原因。

(四)贪婪之心

第四个重要的理由或者原因是什么呢?就是人的贪婪之心。我们之所以修身、修养,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认识人心的贪婪,认识我们自己在多年的成长道路上,可能由于疏忽,可能由于麻痹,可能由于环境的误导,对自己认识不足,特别是对自己人心的贪婪认识不足。人总是有贪心的,在生活和工作的中,在需要自己做选择的关键时刻,我们的贪婪之心就会暴露出来。我们总是以自我为中心,在不知不觉中伤害他人,甚至在不知不觉中走向犯罪的深渊,这样的例子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今天都屡见不鲜。修养,一个非常重要的功夫是所谓的“自省”,所谓的“慎独”。自省也罢、慎独也罢,都是让我们对自己人性当中那些丑陋的东西、肮脏的东西、不光彩的东西、贪婪的本性有非常清醒地认识。我们认识了自己人心的贪婪、丑陋、堕落,也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个社会,因为我们的人性弱点在其他人身上同样暴露出来。比如,你开车的时候,看到别人跟你抢道,你可能很生气,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你有时候也会去跟别人抢道,无论是你抢别人的道,还是别人抢你的道,从某种角度上来讲,都体现出人性的共同的本性,那就是贪婪。假如我们知道,别人跟我抢是

因为人性的弱点,这在自己身上也同样存在,可能我们的心态会稍微平和一点,不会那么生气。假如我们对人性堕落、丑陋的东西看得更深刻一点,那么在跟别人发生冲突的时候,也可能会更加清醒、更加理智地去面对他,不至于情绪化、非理性地起冲动起来,或者走上不光明正大的小人之道。

“修身”或者说修养有四个方面的理由:第一,是因为我们人性在气质上有偏颇,可能是由于天生的因素或从小生长的环境因素所导致的气质之偏;第二,可能是因为我们心理世界的一些不健康问题根深蒂固,在我们的潜意识、下意识当中隐含着的某些疾病、某些问题不被我们所清醒地认识,但实际上,它在深深地决定和支配着我们的行为,所以,心理疾病治理的需要是我们修养或修身的第二个重

要理由;第三个重要理由,是我们今天生存的环境压力太大、节奏太快,对我们的影响太强,如果我们不能够修身或者修养,很可能没有办法很好地去面对来自于环境的挑战和压力;第四,是人性需要我们去认识,特别是人性的丑陋、阴暗、贪婪,我们要不断地去认识,只有深刻地认识了人性、丑陋与贪婪,才能更好地面对自己,才能更好地应付和他人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从而更好地生存于这个世界。

这是我们讲的“修养”或者“修身”的理由,古人在这方面也有一些相关的说法和理论。比如儒家经典《大学》当中讲,“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无论是老百姓还是天子,无论你这一辈子打算做一个轰轰烈烈、功成名就之人,还是只打算做一个平常普通的百姓,都需

要修身、都需要修养,因为这是决定我们人生是否活得幸福、精神是否保持健康、生命是否实现自身意义与价值的前提条件。所以,都要以“修身”为本。

四、“修身”八条目

《大学》提出“修身”的八个条目。我们下面就简单地讲一下“修身”的方法问题。前面是讲修身的必要性以及修养的含义。那么,修身的这些方法或者具体的内容或步骤,在儒家经典《大学》当中提出了所谓有名的“修身”八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个方面,怎么来理解呢?

(一)外王

我们首先简单地熟悉一下这八个方面的基本含义。人们一般认为,从格物、致知一直到修身这五个条目,借鉴于

内慎,所谓“内慎”,就是内心世界的自我完善。“齐家、治国、平天下”属于外王,所谓“外王”是在外部世界取得了公认的成就或者得到他人的认可与好评。外王的“王”字,按照汉代学者董仲舒等人的解释,上边一横代表天,下边一横代表地,中间一横代表人,所以“王”贯通天、地、人。这个“王”和我们今天所讲的称王、称霸的“王”,国王的“王”有着本质性的区别。

孟子讲所谓的“王道”“王阵”,都是从贯通天、地、人这个角度来理解。什么叫做“贯通天、地、人”?即一个人的所作所为不会引起天怒人怨。比如,现在很多坑蒙拐骗的行为,虽然没有被有关司法机关管理部门惩罚,虽然他发了大财,但是惹得天怒人怨,这就叫不能够“贯通天、地、人”。如果你的所作所为不仅让自己得到了幸福

和快乐,也让全世界或者说所有跟你行为有关的那些人和对象能够从中受益,就是“贯通天、地、人”。这就是“外王”。“齐家、治国、平天下”相当于外王。

(二)内慎

“格、致、诚、正、修”相当于内慎。“格、致、诚、正、修”什么意思呢?“格”是格物,格物是研究事物;“致知”中的“知”就是智慧的“智”,它是一个通假字,指获取智慧;“诚意”是说自己在意念上、在动机上的一种诚实、实在;“正心”是端正自己的心态。这五个条目从格一直到修,实际都是在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实际上也可以拉入到广义的“修身”的范畴之内。这是《大学》用八个方面来讲的修身的含义,也可以说是修养的含义。这八个方面也可以理解为从低到高,但是

这个从低到高,不一定是指时间上的先后,而是指一种逻辑上的层次关系,层层递进的概念。如果把它理解为时间上机械的从前到后的关系,那是不对的。王阳明就说过,“八条目者一条目也。”其实说穿了,就是一个条目,什么条目呢?就是“修身”,或者说“修养”。用王阳明的话也可以理解为 “知良知”,就是知行合一。这样来理解也可以的。

五、“修养”的九大范畴

我曾经也在《儒家修身九讲》这么一本小书当中,讲到“修身”的九个方面,我在这本书里,把古人有关“修身”或者“修养”的思想,结合现代人的实际情况从九个方面加以探讨。绝对不是说我讲的这九个方面足以充分地概括古人有关“修身”或者“修养”思想的全部,主要是基于

我自己个人的心得和体会,认为这九个方面比较重要,或者说对我们现代人尤其重要。古人有关“修养”的思想,还有很多方面都非常重要,甚至对现代人也同样非常重要的方面,我可能没有全面地去概括。

我讲的这九个方面,包括守静、存养、自省、定性、治心、慎独、主敬、谨言、致诚。我简单地说一下这九个方面的含义。

(一)守静

第一个方面是守静,古人认为人的修养问题,首要的一条是要恪守内心的平静,人的心理就好比是一潭浑浊的水,如果长期得不到安定,在浑浊状态下,它是不可能透明、不可能照见万物的。同样,人心如果不能安定下来,也照不进万物、照不进自己,那么,人在这样一种浑浊不堪的

心态之下,不仅容易出错,更重要的是缺乏对自己的清醒把握。诸葛亮曾经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为什么非宁静无以致远呢?因为人心静不下来的话,就不可能保持高度的清醒和理智,就不能够致远,不能够走得更长远。1.性天之妙,唯静者知之

我们现在发现,中国古代的士大夫从先秦一直到明清时期都非常重视守静的功夫。除了诸葛亮的例子,到宋代以后,学者们在静养方面投入了巨大的心力,也可以说是儒家、道家、佛家都在这方面投入了巨大的功夫,不仅仅佛家和道家花大量的时间去静坐,儒家学者也提出“半日读书,半日打坐”。宋代学者陈怡和朱熹等人都对“静坐”非常重视,王阳明也非常重视“静坐”这个问题。可以说

古代的士大夫们,特别是宋代以来的儒家士大夫们在“静坐”方面投入的功夫,超出了我们今人的想像。朱熹和他的老师李延平在一起静坐的时候,有时候,师徒二人终日相对不发一语。

曾国藩是我们大家所熟悉的近代史上忠信名丞之一,清朝末年的大学者,他曾在自己日记里写道,“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半时。”不管多么的繁忙,要保持半个时辰,相当于今天一个小时的静坐和静养的时间。近代学者包括钱穆先生、梁漱溟先生、郭沫若先生也都有非常丰富的静坐和静养方面的功夫和体验。我们今人在修养方面的一个很大问题就是,缺乏或者不懂得守静的重要性。2.静坐,然后知平日之气浮

我在清华大学开《儒家经典导读》这门课,每次上课前,让所有学生跟我一起集体静坐5分钟时间。结果发现,一学期课程下来,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学生在作业里面,都或多或少地讨论到“静坐”。在课程的网上自由讨论区里面,也有一半以上的帖子都是有关于“静坐”的。一学期课程文章里面,写得最精彩的很大一部分都是讨论“静坐”的问题。这让我感觉非常惊讶。我每个星期给学生上课的时间,加在一起是90分钟,去掉5分钟的休息,去掉5分钟的静坐,实际上我只讲了80分钟。而80分钟的滔滔不绝、口若悬河还不如5分钟一句话不讲所创造出来的效果。为什么会这样?

很多学生在文章里也谈到,从小到大所有的家长和老师们,从来只知道告诉我们如何地动,动得越快、动得越多,就意味着成果越多、收益越多。从来没有任何人教过我们如何静下来。在这门课的课堂上,他们学会了静坐,学会了守静,第一次静下心来面对自己,第一次发现了人活在世界上如果静下来多么的美好。所以,我们讲的修身的第一个条目是守静。

(二)存养

第二个重要的条目,我称之为“存养”。“存养”二字来源于孟子的一句话,叫“存其心,养其性。”什么叫做“存其心”呢?就是一个人在麻木的时候,他的心也就丢失了;或者说一个人在过于忙碌的时候,他并不知道自己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活着真正的意义是什么。他的心迷失了方向,也就不能“存其心”。“养其性”就是培养自己的性格,培养自己的身心世界。“存养”,从根本上

来讲,是要求人们学会把生活本身当成目的,把生活的每一个片断、每一段时间都当成记忆来追求。

1.为什么我们不会养生?

前些年,温州有一位杰出的企业家叫王均瑶先生,38岁英年早逝。他在自己有限的生命里创造了多达数十亿的财富,可以说是非常成功的名人企业家,而且他的起点非常低,几乎是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白手起家,创造出这样的奇迹,确实非常不容易,也因此成为很多人崇拜的偶像。他曾经担任浙江省商会的会长,获得了很多像“上海市十大杰出青年”之类的荣耀称号。但是,当他发现自己得了癌症时,没有及时地去治疗;又在治疗没有取得预期成效、没有充分进行的情况下,匆忙地投入了工作,甚至向自己 的家人、亲友隐瞒自己的病情。这么一个工作狂式的人物,连自己的命都不顾,还要疯狂地去工作。

像这样引发英年早逝的现象,近年来在全国各地蔓延。前些年,清华大学一位36岁的讲师,猝死在自己的家里;中国社会科学院一位32岁的学者肖亮中先生英年早逝,也是由于工作过于繁忙和劳累所致;高秀敏是我们大家熟悉和喜爱的小品演员,46岁英年早逝。这些人英年早逝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过于忙碌,长期处于高压状态,常年透支自己的身体健康,以至于把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追求自己生命意义的工具和手段——工作,变成了主宰,变成了目的。而我们的生命意义却要被当成手段牺牲掉,当成工具消耗掉,颠倒了两者之间的举此轻重关系。由此可见,我们今天这个时代的人非常急功近利,人心过于浮躁,大家过于在乎物质利益上的所得、表面上的风光与外在的成就,而忽视了自己心理世界的需求、精神世界的健康。所以,不能够“存养”自己。

我们今天讲“存养”的问题,实际上就是让人们学会面对生活的压力和挑战,从而让自己把生活本身当成一种目的和意义来追求。2.动息皆有所养

北宋一位学者程颐曾经说过这样的话,“欲知得与不得,于心气上验之”,即从人的心气来检验自己,也就是说我们每个人其实都可以摸摸自己的胸口,感受一下自己的心气是否平和。如果你闭上双眼,放松感受一下自己的胸口,发现自己的胸口有点混乱,心态不是很放松,那就是心气

不够平和;如果发现你自己总是或者经常能够保持心如止水的状态,那就是做到了“存养”。

古人讲“存养”之道,借用程颐的哥哥——程颢的一句话来讲,叫“动息皆有所养”。即无论是动还是静,都要让自己得到滋养,不仅仅是身体、生理世界需要滋养,心理世界、精神世界同样需要滋养。这不仅仅是为了延年益寿,也是为了让我们的精神变得更加幸福、心灵变得更加得快乐。这是所谓的“存养”的问题。

(三)自省

第三个重要的话题,我称之为“自省”,就是自我反省的意思。从表面来看,大家对自省都应该非常了解,没有人不知道“自省”的含义。“自省”就是要求每个人都能充分地面对自己。实际上,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敌

人往往就是我们自己,人要克服自己、战胜自己,也是这个世界上最难做的事情。我们可以想尽办法、绞尽脑汁去对付别人,但是未必能够真正有效地对付自己。就像奥运会比赛场上冠、亚军的决赛,冠、亚军之间比的往往不是技术,而是心理素质。心理素质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人对自我的把握能力,跟自省有一定的关系。

大家可能知道,弗洛伊德早在一百年前就提出过有关“认识人”的问题,他把人的意识世界分成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意识,就是每个人都能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思想内容;第二个层次为浅意识或无意识,无意识是人自己意识不到,但实际上会影响到人们的行为和思想。

比如,有些人从小到大在家庭环境当中受到很多不公平对待,父母对他进行打骂,甚至虐待,他从小生活在屈辱 的环境下,让他在幼小时期心灵就蒙上阴影,总是觉得自己很自卑,低人一等。长大以后,他在面对其他成人,在工作或生活中跟其他成人交往或交流的时候,接受他人批评的能力往往比较差。因为他内心深处比较自卑,当别人批评他的时候,很容易引起他强烈的反弹,他总感到别人对他的批评不怀好意,别人对他正常的、合乎理性的评价包含着某种潜在的威胁。因此可能会采取一种非理性的方式去反击或仇恨他人。他之所以不能够包容别人的批评,不能够和他人正常理性地交流,可能跟他童年时代的生长环境,特别是父母对他的对待方式有极大关系。但他自己意识不到这一点,他只是在一种自卑心理的支配下,本能地开展自己的人际关系。假如他能够清醒地认识到,他在人际关系交往当中的矛盾、冲突在很大程度上跟他的自卑

情结有关,而这种自卑情结又与他幼小时期所遭遇的不公平对待有关,那么他可能会改变自己,在一定程度上调整自己的心理。这就是人要自我认识。

弗洛伊德这个人伟大的地方在于,他揭示了人的内心世界是多么的丰富和复杂。远远超出人们想像的范围。他甚至这样比喻,就是人的意识世界好比是大海当中冰山露出海面的那一角,而人的无意识世界恰恰是冰山隐藏在海面之下庞大的机体。

除了意识和无意识之外,还有一个下意识。下意识是第三个层次,这个下意识就好比是海平面,是从无意识世界到意识世界的中间过渡或转换环节,它是处在一种意识和无意识相混杂的模糊、浑浊状态。这就是弗洛伊德非常有

名的无意识世界、意识世界和下意识世界的三个层次的划分。

《论语》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什么要“三省吾身”?就是提醒人们认识自己是多么艰难的一件事情。我们也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明认识自己的艰难。人从小到大在一种环境下,养成一种思维的定式和习惯,一旦思维的定式和习惯形成以后,要想改变是非常难的。定式和习惯让人们把自己当下所接收的某种思维方法和行为方式,当成是不言而喻的真理来对待,不会认识到其中的缺陷和问题。

我曾经在报刊上看到一个小故事,说有些人到南亚国家去旅行,我们知道,南亚国家是热带地区,大象非常多,很多人把象养在家里。大象跟人生活在一起,就像我们中

国人家里养猫、养狗一样,而他们家里养的是大象,一头有几千公斤重。这些南亚国家很多人家里养的几千公斤的大象,只用一根非常细的铁链拴在一个小木桩上,只要大象稍微使一点点力气,就能够把铁链挣断。但是,主人为什么丝毫不担心大象会挣断铁链跑走呢?我们发现,这些大象在幼小的时候就已经来到了主人家,在大象幼小的时候,主人就用这么一根细小的铁链拴住它,小象无论如何用力也没有办法把铁链挣断,久而久之,小象就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式——铁链是永远不可能挣断的。即使在它长成几千公斤重,可以毫不费力地把铁链挣断的情况下,它也丝毫不会有这样的想法要去挣断铁链。因此,主人也丝毫不必担心它会挣断铁链跑走。

不管这个故事是真还是假,它确实说明了一个问题,即人一旦养成了一种思维习惯和定式以后,要自身突破自己是多么地艰难。我们每个人从小到大都在不断地养成自己的习惯。按照我的理解,我们成人,特别是在35岁以前,是一个人的性格和思维习惯形成定式的时期。在这样一个成长过程当中,有几个关键时期,如青少年时期、中小学时期和大学时期。在这个时期,我们身边发生的事情,接触的人,都会影响我们思维定式和习惯的形成,从而塑造我们的人格和习惯。而一旦塑造成形,我们往往终生把它当成是绝对正确的,我们会按照这个标准进行行为处事,即使出了问题,遭遇挫折,甚至是灭顶之灾,我们也丝毫不会怀疑是由于错误的思维定式或者习惯所导致的。这也说明,人需要突破自己的思维定式和习惯。但应该怎样来

突破?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自省。也许没有比自省更基本、更有效地突破自己思维定式的途径了。

(四)定性

接下来,我想给大家讲的另外一个重要范畴就是所谓的“定性”。“定性”表面的含义是说一个人处变不惊,无论出现什么样的突发事件或强大的压力,都能够保持自己内心世界的淡定,不会轻而易举地受到诱惑,乱了分寸。

1.淡定

前些年,我到一个亲戚家里去,他的孩子只有6岁,这个孩子见到我的第一句话就是“什么都是浮云,要淡定”。由于受电视广播的影响,现在连6岁的孩子都知道“淡定”的重要。这个“淡定”一方面是指处变不惊,另外一方面指一个人只有看淡了很多东西,才能够处变不惊。

不是说你想要让自己不惊就能够做到,实际上我们内心深处在乎太多的东西,从而导致我们没有办法真正做到处变不惊。

古人关于这个问题也讲得非常好,我在这里给大家看一下。宋代有位学者叫程颢,我们前面曾经说到过这个人,他是程颐的哥哥。程颢是北宋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他和他的弟弟程颐在历史上被合称为“二程”,是“北宋五子”的杰出代表。后来所谓的“程朱理学”,就是从他这儿开始的。程颢曾经写过一篇非常好的文章,叫《定性书》。所谓《定性书》,就是说人要怎样才能够做到处变不惊。他在《定性书》里提到,张载曾向他提一个问题,说“定性未能不动,犹累于外物,何如?”就是一个人在没有外部压力和挑战的情况下,可以安然不动,保持定性。

而一旦有了外部的诱惑,有了外界的挑战和压力,怎样才能够做到定性。程颢在回答他的时候是这样说的,“所谓定者,动亦定,静亦定。”即无论是动,还是静,都要定。“定性”并不是说一个人在任何情况下都保持安静。“定性”主要是说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做到了心如止水,做到了神闲气定,不一定指一个人在外部的行为方面处在静止不动的状态。这是程颢的意思。

怎样才能够保持内心世界心如止水,神闲气定?即使在遇到了突发事件,遇到了强大的诱惑或者压力的情况下,也能够保持这种状态?程颢在《定性书》里说了一段很有意思的话,“天地之常,以其心普万物而无心;圣人之常,以其情胜万物而无情。”他的意思是说,真正能够做到处变不惊的前提是,一个人有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无论

你做的事情是在现实生活当中多么重要,对自己多么有价值,也要保持一种能够放下、能够放手的心态。如果我们对自己追求的目标过于执着,一旦遇到压力、威胁的时候就可能会乱了分寸,很难把持住自己。所以他说,天地普照万物,表面来说它是有心的,但实际上是无心的;圣人处人处世非常合乎人情,表面来说圣人是有情的,但实际上是无情的。圣人和常人最大的区别在于,他能够在用情之时忘情,用心之后无心,处在有心和无心之间,用情和忘情之际;然后让自己保持在一种出入自如的状态,所以才能够做到淡定,才能够做到定性。这是程颢对于“定性”问题的一种理解,他认为人要善于放得下。我觉得这种思想跟佛教和道教有一定的相关之处。

2.知止

《大学》中也讲到了一种“定性”的方法,“知止而后有定”。它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应该跟程颢的说法有所区别。“知止”这个词理解起来,是有点麻烦,“止”表面意思是停下来。《大学》里所讲的一些其他话语,跟“止”有一定关系,所谓“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如果从这个方面理解,《大学》当中讲的“知止”,是说一个人找到了自己立身取世的根本有效之道,可以让自己满足了,可以让自己以此为最高标准。

实际上,在现实生活当中,人要“知止”很难。打个比方来说,你想赚钱,钱赚得越多,欲望也会越大,更上一层楼。所以,你并不知道如何让自己真正得到满足,这叫不“知止”。读书人想出名,出了一本书,还想出第二本、

第二篇:国学修养与人生智慧

国学修养与人生智慧

单选题(共14道,14.0分)

第1题.“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出自:(1.0分)

A.《孔子》

B.《庄子》

C.《老子》

D.《易经》

正确答案:C

第2题.以下关于《易经》六爻叙述正确的是:(1.0分)

    A.初爻、上爻代表地;二爻、三爻代表人;四爻、五爻代表天 B.二爻、三爻代表地;四爻、五爻代表人;初爻、上爻代表天 C.初爻、二爻代表地;三爻、四爻代表人;五爻、上爻代表天 D.二爻、三爻代表地;初爻、上爻代表人;四爻、五爻代表天

正确答案:C

第3题.孔子认为,规定人际关系亲疏的是()。(1.0分)

    A.利 B.义 C.仁 D.礼

正确答案:D

第4题.根据钱逊老师本节所讲,()是孔子的两个精神支柱。(1.0分)    A.名和利 B.命和仁 C.仁和义 D.利与义

正确答案:B

第5题.南宋朱熹认为“自吉而趋凶”与“自凶而趋吉”是对以下哪两字的理解:(1.0分)

    A.吝、厉 B.凶、吉 C.吝、悔 D.吝、善

正确答案:C

第6题.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在这句话中,孔子将以下哪个选项的两种治国思想进行了比较和评价?(1.0分)

    A.法家和道家 B.法家和儒家 C.道家和儒家 D.墨家和法家

正确答案:B

第7题.“吾日三省吾身”出自于()。(1.0分)

    A.《论语》

B.《孟子》 C.《大学》 D.《中庸》

正确答案:A

第8题.《周易》和《易传》里“迁善改过”的思想可以用以下哪六个字概括:(1.0分)

  A.吝、厉、悔、善、凶、吉 B.吝、厉、善、咎、凶、吉   C.善、厉、悔、咎、凶、吉 D.吝、厉、悔、咎、凶、吉

正确答案:D

第9题.“所谓几者,始动之微也,吉凶之端,可先见而未著者也。”这句话的是谁说的?(1.0分)

    A.孔子 B.程颐

C.韩康伯 D.金景芳

正确答案:B

第10题.根据方朝晖老师所讲,静坐的三个要领是(1.0分)

    A.静心、观心、思心 B.思心、静心、虚心 C.静心、观心、净心 D.虚心、观心、净心

正确答案:C

第11题.弗洛伊德将人格划分为()。(1.0分)

    A.本我、自我、他我 B.本我、自我、超我 C.我我、自我、超我 D.我我、他我、超我

正确答案:B

第12题.在《周易》中,乾代表(),坤代表()。(1.0分)

    A.阴;阳 B.阳;阴 C.义;仁 D.仁;义

正确答案:B

第13题.孔子认为仁的根本是()。(1.0分)

    A.孝悌 B.忠君 C.爱国 D.为己

正确答案:A

第14题.孔子提出正人的目标是希望人们成为()。(1.0分)

    A.圣人 B.官员 C.君子 D.隐士

正确答案:C

判断题(共87道,86.0分)

第1题.道德的至高境界是仁义。(0.0分)

  A.对

B.错

正确答案:A

第2题.清华大学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来源于《周易》。(0.0分)

  A.对

B.错

正确答案:A

第3题.修养的基本方法之一是“克己”,克己的意思就是对自己的欲望要有所克制。(0.0分)

  A.对

B.错 正确答案:A

第4题.《论语•子罕》篇首章为“子罕言利,与命与仁”,这里的“与”是赞许的意思。(0.0分)

  A.对

B.错

正确答案:A

第5题.本节课程主要是讲:怎样有一个好的开始,怎样有一个好的结局,怎样趋“吉”避“凶”的问题(这里的“吉”是指合理,“凶”是指不合理或会导致不合理)。(0.0分)

  A.对

B.错

正确答案:A

第6题.按照钱逊老师的观点,知命之所以重要,一是可以坚定信念,反对别人的反击;二是可以客观理智对待挫折和失败。(0.0分)

  A.对

B.错

正确答案:A

第7题.“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所指的是对君子的要求,“文”指“仁”,“质”指“礼”。(0.0分)

  A.对 B.错

正确答案:B

第8题.以下的选项中,修养的三个原则是为己,由己和求诸己。(0.0分)

  A.对

B.错

正确答案:A

第9题.“修养”中的“修”是指一个强制的过程,通过人为的努力,强迫自己改变自己不好的东西;“养”也是改变自己,但与修相比,更加强调循序渐进的过程。(0.0分)

 A.对  B.错

正确答案:A

第10题.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孔子这句话讲了人性本恶的问题。(0.0分)

  A.对 B.错

正确答案:B

第11题.儒家的五部经典著作分别是《尚书》、《周易》、《诗经》、《礼记》和《春秋》。(0.0分)

  A.对 B.错

正确答案:A

第12题.《易经》中“变”的条件是“时”,强调与时偕行,因时而变。(0.0分)

  A.对

B.错

正确答案:A

第13题.钱逊老师对赵普所说的“半部论语治天下”持否定的态度。(0.0分)

  A.对 B.错

正确答案:B

第14题.钱逊老师在本讲中提到了“阳儒阴法”,阳儒阴法是一种外松内紧的统治策略,表面仁政,实际法治,既能笼络民心,又能保证专制。(0.0分)

  A.对

B.错

正确答案:A

第15题.按照方朝晖老师的观点,自我反省能够帮助我们突破自己的思维定势,唯此人生才可能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0.0分)  A.对 B.错

正确答案:A

第16题.《易传》中讲“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按照杨庆中老师的观点,其中“变”是指:一切事物都应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0.0分)

  A.对

B.错

正确答案:A

第17题.钱逊老师认为孔子治国为政思想的核心是政者正也。(0.0分)

  A.对

B.错

正确答案:A

第18题.“穷变通久”就是指“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其中“穷”为贫穷的意思。(0.0分)

  A.对 B.错

正确答案:B

第19题.《周易》认为“人道”特点就是要有忧患意识,能够进德修业、迁善改过,能够与时偕行方能安身立命。(0.0分)

  A.对

B.错

正确答案:A

第20题.《易传》中提到的“天”,其最本质的特点就是“自然而然”,“自然”最大的特点就是“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0.0分)

  A.对

B.错

正确答案:A 第21题.按照儒学的解释,“性天中有化育,触处都鱼跃鸢飞”是比喻一种行云流水,从容快乐的生活状态。(0.0分)

  A.对

B.错

正确答案:A

第22题.“造化之精,性天之妙,唯静观者知之,唯静养者契之”出自宋代吕坤的《呻吟语》。(0.0分)

  A.对 B.错

正确答案:B

第23题.中国古代讲勇,首先在于能够不怕牺牲。(0.0分)

  A.对 B.错

正确答案:B

第24题.本节课程讲了《周易》中关于“人”的来源的问题,提出“人”乃“天地姻缊”而生,是自然而然的生成,人不是因为天地有意志而产生的。(0.0分)

  A.对

B.错

正确答案:A

第25题.“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这句话的意思是要想克服困难,应当在它还容易的时候着手:要想实现远大的目的,应当从细微处做起。(0.0分)

  A.对

B.错

正确答案:A

第26题.在本讲中方朝晖老师举例“细链拴大象”的故事说明了自我反省的重要性。(0.0分)

  A.对

B.错

正确答案:A

第27题.明代学者范立本在《明心宝鉴》中讲:“心安茅屋稳,性定菜根香。”,意思是一个人只要内心安宁,哪怕是住在茅屋里,都能安稳自得,充实而满足。(0.0分)

  A.对

B.错

正确答案:A

第28题.程颢认为“所谓定者,动亦定,静亦定,无将迎,无内外”,意思就是所谓的定,并不是使心念不动,也不是离动而后才叫定,只要顺理而动,动也是定。顺理当静,静就是定。天下没有性以外的物,无所送于事之往,也无所迎于事之来。(0.0分)

  A.对

B.错

正确答案:A

第29题.修养三原则的立足点是自觉。(0.0分)

  A.对

B.错

正确答案:A

第30题.《周易》是一本变化之书,它强调让人事事变,时时变。(0.0分)

  A.对 B.错

正确答案:B

第31题.《易经•系辞下传》中讲“几者动之微也”,其中“动之微”是指:一件事情刚刚开始,要动未动之时,也就是指一件事的苗头或兆头。(0.0分)

  A.对

B.错

正确答案:A

第32题.“中正当位”中“中正”二字的意思是恰到好处的意思。(0.0分)

 A.对  B.错

正确答案:A

第33题.“如何变”及“如何防止变”的关键是“知几”,“知几”的关键是变,通过“变”来防止变,通过“变”来促进变。(0.0分)

  A.对

B.错

正确答案:A

第34题.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1939),奥地利医生兼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他提出的无意识类似于中国古贤所讲的静。(0.0分)

  A.对 B.错

正确答案:B

第35题.北宋儒学大家周敦颐的《周子通书》中讲:“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命之所以流行,而不已也”,意思是动与静相辅相成,互为其根本,这样才能保证生命生生不息、良性循环的发展。(0.0分)

  A.对

B.错

正确答案:A

第36题.“克己复礼”指的是要克服与“礼”不合的思域,强调要完全恢复周礼。(0.0分)

  A.对 B.错

正确答案:B

第37题.《菜根谭》讲“故君子事来而心始现,事去而心随空。”的意思就是一个人做事无需事事有计划,做到随遇而安即可。(0.0分)

  A.对 B.错

正确答案:B 第38题.杨庆中老师认为,“崇效天,卑法地”的核心是要认识自我。(0.0分)

  A.对

B.错

正确答案:A

第39题.《围炉夜话》中“淡中交耐久,静里寿延长”的意思是在平淡之中与人的交往才能长久,在平静中感受到生命的意义就像延长了一样。(0.0分)

  A.对

B.错

正确答案:A

第40题.《周易》从“天道”、“地道”、“鬼神之道”和“人道”四个层面论证了“信”能使人得到一个好的结果。(0.0分)

  A.对 B.错

正确答案:B

第41题.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 孔子正名的提出,是针对当时礼崩乐坏的状态提出来的。(0.0分)

  A.对 B.错

正确答案:A

第42题.方朝晖老师将中国古代儒家修身思想概括为以下九个方面:守静、存养、自省、定性、治心、慎独、主敬、谨言、致诚。(0.0分)

  A.对

B.错

正确答案:A

第43题.《大学》提出的修身养性的八个条目是:格物、致知、正意、诚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提出的修身养性的八个条目是:格物、致知、正意、诚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0.0分)

 A.对  B.错

正确答案:B

第44题.孔子在《论语》中讲到弟子颜回“好学”,这里的好学和我们现代所讲的好学是一个意思。(0.0分)

  A.对 B.错

正确答案:B

第45题.“见利思义”中讲到利的取舍是以义为标准的。(0.0分)

  A.对

B.错

正确答案:A

第46题.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这里的“道”与道家所讲的“道”是同一个意思。(0.0分)

  A.对 B.错

正确答案:B

第47题.方朝晖老师所讲的“存养”一词出自于《旬子》“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0.0分)

  A.对 B.错

正确答案:B

第48题.子曰“智而能愚,勇而能怯”,其中“勇”就是匹夫之勇,鲁莽之勇。(0.0分)

  A.对 B.错

正确答案:B

第49题.“大丈夫能屈能伸”中的“屈”和“伸”强调的是一个人为人处世要圆滑而不需要有德性修养。(0.0分)  A.对 B.错

正确答案:B

第50题.孔子认为,正名的根本在于正文。(0.0分)

  A.对 B.错

正确答案:B

第51题.二爻和六爻又叫“中爻”,在《周易》这本书中,二爻和六爻吉辞最多,凶辞最少,所以“中”带来的是吉利,这也是古人尚中的原因。(0.0分)

  A.对 B.错

正确答案:B

第52题.孔子认为“治国为正”的实质在于管制。(0.0分)

  A.对 B.错

正确答案:B

第53题.根据方朝晖老师所讲,古代人做学问最主要的目的是改造世界。(0.0分)

  A.对 B.错

正确答案:B

第54题.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其中孔子称樊迟为“小人”,意思就是说樊迟缺乏德行。(0.0分)

  A.对 B.错

正确答案:B 第55题.《菜根谭》中讲“故君子欲无得罪于昭昭,先无得罪于冥冥”,其中昭昭是指人们看不见的地方,冥冥是指人们能看见的地方。(0.0分)

  A.对 B.错

正确答案:B

第56题.孔子讲:“未知生,焉知死。”其意思就是人在活着的时候都活不出人的样子来,了解生前死后也没有意义。(0.0分)

  A.对 B.错

正确答案:A

第57题.程颐认为“心定者其言重以舒,不定者其言轻以疾”,意思是心定的人所说的话必定经过深思熟虑,所以(言论)正确而迟缓。心神不定的人不经思考而发表言论,所以(言论)浅显而急迫。(0.0分)

  A.对

B.错

正确答案:A

第58题.“庠者,养也”出自《孟子》,其中“庠”是疾病的意思。(0.0分)

  A.对 B.错

正确答案:B

第59题.《菜根谭》提出“从五更枕席上,参勘心体”,实际上说出了早睡早起身体好的道理。(0.0分)

  A.对 B.错

正确答案:B

第60题.宋代道家学者白玉瞻在《海琼白真人语录》中讲到:“至道之要,至静以宁其神”,“至静”的意思就是让自己的心灵到达平静到极致的地步。(0.0分)

  A.对

B.错 正确答案:A

第61题.“礼乐射御书数”就是古代所谓“六艺”,即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其中“御”指驾驭马车的技术。(0.0分)

  A.对

B.错

正确答案:A

第62题.《大学》中讲“知止而后有定”,意思就是人在遇到问题的时候,知道停下来,静心思考,走到问题的外面来想问题。(0.0分)

  A.对

B.错

正确答案:A

第63题.程颢,南宋理学家、教育家、南宋儒学代表人物之一,与其兄程颐并称“二程”。(0.0分)

  A.对 B.错

正确答案:B

第64题.儒家认为“中庸”就是安于做平庸的事,安于做平庸的人。(0.0分)

  A.对 B.错

正确答案:B

第65题.杨庆中老师本节讲座的主题是“穷性理与合天人”,也就是讲终极关怀,讲人的归宿的问题。(0.0分)

  A.对

B.错

正确答案:A

第66题.“信发于中”是指从内心里发出来的才叫诚信,而不是表面的东西。(0.0分)

 A.对  B.错

正确答案:A

第67题.《论语》中讲“静而后能安”,意思就是只有静下心来才能够获得内心的安宁。(0.0分)

  A.对 B.错

正确答案:B

第68题.“会《易》者不占”的意思是:真正懂易学的人,会按合理的、合乎自然规律的原则办事,不会靠占卜来找寻解决事情的方法。(0.0分)

  A.对

B.错

正确答案:A

第69题.“养”与“在事上磨”是矛盾的。(0.0分)

  A.对 B.错

正确答案:B

第70题.四书五经是中国儒家经典。其中四书是指《论语》《孟子》《荀子》和《中庸》。(0.0分)

  A.对 B.错

正确答案:B

第71题.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其中“刑”为刑罚的意思。(0.0分)

  A.对 B.错

正确答案:B

第72题.孔子曾任“中都宰”、“司空”和“大司寇”官职,其中司空的职权是管理财政,大司寇是管司法。(0.0分)  A.对 B.错

正确答案:A

第73题.方朝晖老师认为修身三个重要的方法是:静坐、读书和在事上磨。(0.0分)

  A.对

B.错

正确答案:A

第74题.孟子认为生命和道义两者比较起来,生命的价值高于道义。(0.0分)

  A.对 B.错

正确答案:B

第75题.根据方朝晖老师所讲,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是:培育良好的心态,锤炼完善的人格,铸造应对复杂环境的定力,养成应对巨大压力的能力,这样一个人在事业和人生的道路上才会更加顺利,人生才会更加从容、自如和幸福。(0.0分)

  A.对

B.错

正确答案:A

第76题.苏格拉底认为人的真正智慧在于认识到自己是独一无二的。(0.0分)

  A.对 B.错

正确答案:B

第77题.本讲中钱逊老师所讲的“孔颜之乐”反映出了孔子和颜回把物质生活放在首位。(0.0分)

  A.对 B.错

正确答案:B 第78题.“大丈夫能屈能伸”中的“能屈”是指在客观形势对己不利的时候,能够静守待时,能够遁世无闷,能够奉道待时。(0.0分)

  A.对 B.错

正确答案:A

第79题.《易传》把《庄子》称为“知几”之书、“研几”之书,即研究事物发展变化苗头和事物发展变化规律的书。(0.0分)

  A.对 B.错

正确答案:B

第80题.儒家的核心价值为义以为上,群己统一。(0.0分)

  A.对

B.错

正确答案:A

第81题.北宋程颐对“动静节宜,以养生也”的理解:我们要学会在自己生活的每一个环节都能控制自己的节奏,使自己总是处在一种从容不迫的状态。(0.0分)

  A.对

B.错

正确答案:A

第82题.“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出自《易经》中《坤》卦《大象传》。(0.0分)

  A.对 B.错

正确答案:B

第83题.“心无杂念,意不外走,心常归一,意自如如”出自道家学派白玉蟾的《东楼小参》,他的意思就是道家修身的秘诀之一在于清除自己不应有的杂念,使自己的心归于正确的地方,归于一处。(0.0分)

  A.对

B.错 正确答案:A

第84题.本讲的主题是“义与利:无奈却必须直面的抉择”,钱逊老师认为,要达到仁以为己任,就要从见义勇为做起。(0.0分)

  A.对

B.错

正确答案:A

第85题.按照方朝晖老师的观点,《菜根谭》的“宁吾真体,养吾圆机”显得过于消极了。(0.0分)

  A.对 B.错

正确答案:B

第86题.孟子提倡舍生取义,孔子强调杀身成仁,实质上是否定了个人的人格独立。(0.0分)

  A.对 B.错

正确答案:B

第87题.“屈伸随时”就是识时务的意思,“屈伸”的本质是求变通久。其中“屈”是为了求变,“伸”是为了通而久。(86.0分)

  A.对

B.错

正确答案:A

第三篇:《国学智慧与师德修养》心得(定稿)

《国学智慧与师德修养》学习心得

12号8日,学校为全体教师举办“国学智慧与师德修养”为专题的精彩的讲座。主讲嘉宾为肇庆学院文学院的陈明华教授。

陈明华教授分别从以古鉴今,启迪人生;拓展学识,净化心灵;丰富感情,提高能力;何为国学;为什么学习、弘扬、复兴方面向我们教师们讲解国学与师德师风建设。他博古通今,旁征博引,用唱、读、讲、传等方式将原来燥乏味的中国古代文学经典讲得声情并茂,让教师们耳目一新。

本次讲座,主要分四个方面来展开此次的讲座。在讲座过程中,不断地引用经典国学来开拓我们的知识面,净化我们的心灵。中华经典,是中华民族最有价值的文化精髓,我们作为中华儿女应该传承下去,作为教师,我们要做好教书育人,同时还要传承传统文化。《论语》是我最喜欢的经典之一,古人都说“半篇论语打天下”,这句话说得很有道理。陈明华教授在本次讲座中也详细地讲解了有关国学知识,不仅教会了我们如何面对学习,如何做人的道理。何况我们是教师呢?同时引用了苏东坡等人的经典来诠释。特别针对古诗文,陈明华教授教会了我们一个好办法,就是用熟悉的歌曲旋律来配合古诗文的词进行歌唱,不仅唱的津津有味,而且很容易让大家记住古诗文的词,真是一举两得的事,使原来枯燥无味、晦涩难懂的古典国学知识用歌曲的方式来表达出来。通过此次的讲座,可以看出陈明华教授是一个对自己自尊、自爱、自信、对他人宽容、幽默、智慧;对事业的投入无怨无悔。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幸福的教师呢?

首先,要懂得享受课堂。课堂是教师生命最重要的舞台,一个懂得享受上课的人,课堂便自然会成为其享受幸福的重要舞台,营造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和学生一起痛苦、一起欢乐,你就会少了许多教学的焦虑和烦恼。

其次,要懂得享受学生。教师职业幸福感最重要的源泉一定是学生的成功和他们对你的真情回报,影响教师职业幸福感的许多不利因素都可以从学生对教师的尊重、理解、感激中得到弥补。

第三,要懂得研究教学。把教学工作看做是一种简单的重复,那必然厌倦,也无言幸福。应把研究教材、教学当成提高自己素质的必走之路,应把教学作为自己实现人生价值的一个体现。

其实,教师的职业幸福是一种心态和状态,也是信念与追求的体现。教师是精神的“传道士”,必须拥有好的心态面对工作和社会,这与我们的幸福“鱼水情深”。心态决定状态,有了好心态就有了好心情,心情是可以传递的,教师是爱的事业,有了好心情,就能笑对生活,就能爱每一个学生。

我想,教师的职业幸福就是来源于平凡、忙碌而又充实的每一天。这也许正是所谓天长地久的幸福吧!那么,我也会说我爱教师这个职业,我也会为教师这个光荣的职业贡献毕生的精力。

第四篇:修养身心 厚德载物

为政之要在于廉政自律

5月份是反腐倡廉教育月,通过对《党章》学习和学习总书记的十八大报告及1月22日习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通过进行反腐倡廉正、反面典型案例分析教育。使自己廉政、敬业精神得到进一步升华,心灵深处得到感悟。

《大学》开篇讲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它的意思是;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亲民”与“明明德”将为官与修德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然而我们一些领导干部却忘记了以修养品性为根本的道理。

5月3日又一名高管落马,南京市中级法院对山东省原副省长黄胜受贿案一审宣判,认定黄胜犯受贿罪,判处无期徒刑,并没收个人全部财产。古人言:“常鸣警钟,行举自醒”。黄胜犯罪一案,再次提醒我们有必要看一看胡长清等被判死刑的贪官在法庭上或监狱中强烈求生时的欲望。胡长清“磕头求生”,因为自知罪孽深重,在法庭上,江西省原副省长胡长清的态度十分谦恭。每次发言之前或发言完毕都会说上一句“谢谢审判长”、“谢谢公诉人”,或者是“谢谢律师”。一种求生的欲望在他心中涌动,他逢人便跪地求饶,乞求组织上能给他一条生路,哀求“放我一马!”、“我是书法家,求你们不要杀我,我就留在这里免费给你们写字,天天写,每天给你们写一幅。”;李玉书“凄厉惊叫”,四川省乐山市原副市长李玉书因犯受贿罪、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于2003年10月14日被执行注射死刑。管教说,他常常半夜蒙在被子里抽泣,双手也会不停地发抖。在看守所的最后一夜,李玉书不时从噩梦中惊醒,发出一声声凄厉的惊叫;周利民“终显人性”。建国以来陕西最大的金融贪污挪用公款案的主犯。在法官宣判结束休庭时,周利民签完字,突然转身向听众席大声喊:“妈!妈!”周利民的母亲听到儿子的叫喊后,拨开法警呼喊着:“儿子!儿子!”听到母亲的声音,周利民突然跪倒在地,向母亲磕了个响头,堪称“最绝望的悲情”;以及李真、杨前线、王怀忠、戚火贵、姜人杰、郑筱萸、文强。这些案件都是极好的反面教材,因为他们的贪得无厌,最终被判死刑、丢掉了性命。领导干部要引以为戒,警钟长鸣。

原江苏省徐州市建设局局长靖大荣被“双规”后,算了“七笔账”,堪称当今催人警惕的“清醒剂”。靖大荣在徐州市开发区和建设局任职期间收受贿赂、违法违纪,案发后追悔莫及。她在狱中写道:一算“政治账”,自毁前程永难忘;二算“经济账”,倾家荡产悔难当;三算“名誉账”,身败名裂苦酒尝;四算“家庭账”,夫离女散梦断肠;五算“亲情账”,众叛亲离两茫茫;六算“自由账”,身陷牢笼盼阳光;七算“健康账”,身心憔悴恨夜长。可以说,靖大荣的“七笔账”是一篇发人深省的警示教育“活教材”。

为官必修德,道德修养是为官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古往今来人们一直很注重官德修养,著有许多精彩论段。如:“为政九德”、“十思”、《大学》、《道德经》、《待漏院记》、《阅江楼记》等等,都对官德做了阐述和规范,中国古代针对官德修养的评论已自成体系,而这些体系又是和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相连。“为政九德”:“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皋陶认为,理想中的官员应该具备以下九种德行:宽宏大量而又严肃恭谨,性情温和而又有主见,态度谦虚而又庄重严肃,具有才干而又办事认真,善于听取别人意见而又刚毅果断,行为正直而又态度温和,直率旷达而又品行廉洁,刚正不阿而又脚踏实地,坚强勇敢而又符合道义。“九德”可以说是官员道德修养应达到的理想境界。“九德”是“十思”的基础,道德修养达到一定境界,“十思”才会发挥作用,产生效果。魏徴在贞观十一年《谏太宗十思疏》中以“十思”劝谏唐太宗李世民,“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大意是:看见特别喜好的东西,要想到知足以自我约束;将要大兴土木,就要想到适可而止,以便能使百姓安宁;想到身居高位的风险,就要想到低调做人以加强自身修养;害怕自己骄傲自满,就该想到像大海一样处于百川之下,心胸博大;乐于打猎游乐,应想到古人“打猎只能围三面,网开一面”的规定,知道凡事不可过度;害怕自己懈怠懒惰,就自始至终都要谨慎;怕受欺瞒,就要想到虚心接受他人意见;害怕邪恶之人聚集在身边,就想到要自身先正直,然后才可斥退邪恶之人;要给别人以恩惠,就要想到是不是因为偏爱而错误地奖赏;将要实施惩罚,就要想到是不是因为生气而滥用刑罚。做到这十个方面,扩大“九德”的修养,一定会得到很多补益。李世民接受了魏徴劝谏,把“十思”做为治国的策略,建立了大唐盛世。《大学》将修身做为根本,然后才是齐家、治国、平天下。“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未治者 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意思是说;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大学》的明德、新民、止子至善。是三钢,它既是《大学》的纲领旨趣,也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八目,是为达到“三纲”而设计的条目,也是儒学所展示的人生进修阶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内修”(内圣); “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外治”(外王)。修身是根本。儒家的全部学说都是遵循着三纲八目而展开的。

知识是学来的,能力是练出来的,人的德行、境界、格局、胸怀是修出来的。一个领导如果不好好修身,修养不够,不仅缺心,而且缺德,给他一个项目,他会祸国殃民,给他一个团队,他会把团队带到万劫不复。所以做为领导一定要注意;“修之以身、其德乃真。”修养身心以修养品德才是真理。

中国有8000多万名党员,其中处级以上干部有200多万名,贪污、受贿、腐败犯罪的领导干部毕竟是极少数,他(她)们是我们党内的害群之马。中国官员的主流是好的,夙夜在公,勤政为民的官员比比皆是。古往今来有无数的廉洁勤政的官员给我们留下了美名,留下了千古佳话。如:义退玉璧的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妙语辞宝砚的北宋宰相王安石,黄金难换心的明代李汰,明朝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监察御使于谦,拒收金错刀的汉代天文学家张衡: 为官清廉,关心民间疾苦,深为百姓拥戴的郑板桥:被康熙称誉为“清官第一”的于成龙,以及包拯,海瑞,姚崇,魏徴......。新中国的优秀典范也不少,如:清正廉洁的楷模,人民爱戴的好总理周恩来。“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腔热血洒高原”的孔繁森。“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的郑培民。离退休老同志的优秀代表杨善洲。女中豪杰任长霞。感动中国获奖者牛玉儒,勤勤恳恳,鞠躬尽瘁,被称为新时代共产党员的榜样。颁奖词写到:名叫牛玉儒,人像孺子牛,背负着草原人的幸福上路,这幸福是他的给养,也是他的方向。风雨人生、利弊得失,他兢兢业业地遵循着“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祖训。为官一任,他给我们留下激情燃烧的背影,让精神穿越时代常青。他让活着的人肃然起敬;他让天空成为雄鹰的故

乡!多么美好的赞誉。还有焦裕禄、罗阳、范匡夫„„等等。他们都有着高尚的品德和深厚的修养,是清正廉洁、为官为民的楷模,他们的美名流传千古,世代相传。求功要求百世功,求利要求千秋利,求名要求万代名,这才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是为民、为官的最高境界。

1月22日,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做了题为;更加科学有效地防治腐败,坚定不移把反腐倡廉建设引向深入的重要讲话:讲话强调;反腐倡廉必须常抓不懈,经常抓、长期抓,必须反对特权思想、特权现象,必须全党动手;决不允许“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决不允许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决不允许在贯彻执行中央决策部署上打折扣、做选择、搞变通;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下去,善始善终、善做善成,防止虎头蛇尾,让全党全体人民来监督;要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既坚决查处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又切实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总书记的讲话,充分体现了我党惩治腐败的决心。

法治的建立、制度的健全、人民的监督,对于遏制不正之风和防治腐败起着至关总要的作用。如果再与内心的自觉相结合,是为官者产生敬畏之心,达到内外兼修,就更加完美了。法制、制度、监督是一种外部施加的压力,有一定的威慑力,这种威慑力有时往往抵御不了金钱、美女、特权的诱惑。还需要从心灵深处觉悟,也就是我们平常要求自觉做到的自我戒备、自我告诫、自我警觉、自敲警钟。心灵一旦觉悟了就能抵御这些诱惑。客观地讲,来自外界监督的这些机制可以起到一定的防范作用,但这种监督只有与自我警示相结合,从心灵深处内化为个体的行为准则,才能发挥其应有的效果。自警的前提,是来自内在的心灵深处的自觉。自觉:是发自内心的,从心灵上表达出来的,儒家叫自省、道家叫自知、佛教叫观自在,懂得自觉、自省、自察并能够将法制、制度装在心里,与外界的人民监督相结合,腐败就会消除,反腐倡廉的工作就会取得伟大的胜利。

天行乾,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两句话出之于《易经》,一个是乾卦一个是坤卦,是《易经》中的两个主卦。他的意思是说;天(大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应刚毅坚卓,奋发图强;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为什么要提到这两句话呢?我们回过头在来看一看,无论是清官也好还是贪官也罢,他们在官位达到之前,都曾经有奋发图强、自强不息、励精图治的精神,为国家建设做出过贡献,为人民谋过利益,他们都是通过奋斗才达到了一定的位置,获得了荣誉,这是他们的共同点。不同点在于清官在不断的提高自己的品德的修养,不断增加自己的美德,把法制、制度装在了心灵深处,觉悟了,所以他能够承载地位和荣誉。而贪官不懂得修养自身的品德,因为品德修养不够,所以无法承载地位和荣誉,抵御不了腐败堕落、贪图安逸享受、金钱、美女、特权的诱惑,最终出事。《道德经》第三十八章讲到;高级的修养不求有所得,所以就有所得。低级的修养不放弃求有所得,所以无德。最好的修养是无为,一切依照自然发展规律去作,而没有什么需要加以人为的措施,所以说无以为。《道德经》五千多字,读过的大都有这样一种感悟,读第一遍感悟两个字叫“不争”,再读感悟两个字叫“寡欲”,再读感悟两个字叫 “无为”。鲁迅写了一辈子文章,最后说了一句话;不读《道德经》不懂的人生真谛。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当官与发财也不可兼得,当官就不要想发财,官是人民的公仆,是为人民服的。所以为官者要常养浩然之正气,戒掉贪欲之念,做到“寡欲”、“无为”,常修身心,达到厚德载物,使其一生快乐、幸福、平安。

廉晓安

2013年5月20日

第五篇:国学与大学生修养

国学与大学生修养论文

国学,一国所固有之学术也。国学和文学数学的意思不同,并非是国家之学或者治国之学。一般来说,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也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等。国学以学科分,应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以思想分,应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国学以《四库全书》分,应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以国学大师章太炎《国学讲演录》所分,则分为小学、经学、史学、诸子和文学。

我认为,国学博大精深,历久弥新,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人安居乐业,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国文人的精神脊梁。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绵延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也是因为有了如此深厚的国学文化做支柱。这种文化一直贯穿中国的历史发展,也一直贯穿于每一个中国人的成长历程。

国学,是如今很热门的一个词儿了,是今人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与正视。其概念广泛,内涵丰富,分类多样。我们的祖辈们的经历经验方法思想感悟都融入在这些文字之中,为我们后人所一一品读,领悟其中奥妙。他们留下这些书文给后代们,自然希望我们传承这些经典,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做到经世致用。

两千多年来,中国的文化教育一直都是以圣贤的经典为基准,就是在元朝与清朝时,外族入主中原时,这种教育方法也不曾被改变。这种以国学为基础的教育,为中国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化巨人与治国之能臣。然而“五四”之后,中国开始学习西方的科学知识,摒弃中国祖先自己留下的国学。中国也开始了所谓的与世界教育的接轨,思想与行为也开始逐渐西化,一切都以物质为基础,以自我为中心。学校中所教的也只是物理,化学,英语等与国际接轨的课程,对国学的课程也很少提及。现代的教育只是对人的智力与技能方面的开发加大重视,然而对于人的德育与做人做事方面却不管不顾。其实德行的教育才应该放在人生教育的首位,一个再有才能的人,如果没有德行,也会在社会上处处碰壁,不会得到幸福的人生。而我们的祖先早就告诉我们如何才能得到一个圆满的人生。这些道理也都写在国学里面。还好有易和人的不懈努力,以易和书院这个平台,让现代人可以了解祖先留下来的宝贵的精神财富,让现代人在浮躁的社会中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与幸福之本。

人的一生是从学习开始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开篇即提出了以学习为乐事,反映出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在一个人的生命历程中,有很多不可知部分,但是知识可以增长才干,智慧可以改变命运,因此,经常学习新知识,温习老知识是一件让我们感觉愉快的事情,我们要养成时时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伟大的话真是放之四海而皆准。学问从学习中来,能力从实践中来。人生困顿,皆因不学无术,其实学习和实践就构成了人生的两大主题。孔子的一生是学习的一生,修炼的一生,境界越高越注意学习修炼。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意思是说孔子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不被外界的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七十岁随心所欲不越规矩”。孔子自述了一生学习和修炼品性的过程,从求学、立身、明德和思想境界的不断提升,不难看出孔子也非天生的圣人,自己的知识和修养在学习中提高,良好道德的养成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从自我约束到随心所欲不逾矩,思想和言行的高度统一,已经达到了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此所谓慎独,就是一个人独处时候也能做到只做好事,不做坏事。这也使我们懂得了伟大来至与平凡的道理。

孔子一生致力于研究学问,修炼自身,传道授业,他自己被尊称为圣人,其思想学说影响了无数人,但仍然十分谦和并注意学习,其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今天我们正处在一个知识快速更新的时代,更应该加强学习,要多读书,读好书,读自己感兴趣的书,要在广泛涉猎各种知识的基础上,重点学好相关知识,如治黄科学管理理论、经济理论等,同时还要学习文学、历史、政治、哲学等知识,通过学习提升自己的素质,增强自己的能力,在面对纷乱复杂的世界有一种清醒的认识。通常一个人做错了事有两种:一种是明知故犯,如盗窃、抢劫、贪污等行为,一种是无知违犯,他自己说错了,做错了却不知道,正如我们经常大声念错别字一样,他不以为自己在错。怎样减少出错,那就是学习学习再学习,在实践中学习,从书本中学习,知识可以改变命运。柳永说过:学则庶人之子为公卿,不学则公卿之子为庶人。不是生而知之,而是学而知之。事物的发展都是有规律的,如自然规律、经济规律、法律法规等等,这些规律已经被无数实践所证明,被人们广泛认可,我们按规律办事就会被大家认可,就会成功,我们不学习就不了解规律,做事就不能按规律、甚至违反规律,就不会被大家认可,也必将受到规律的惩罚。

做人学问大,标准很重要。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说:“同学们在父母面前要孝顺父母,与兄弟相处要尊敬兄长;说话要谨慎而讲信用;博爱大众而特别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做到了这些之后,才谈得上学习文化知识。”。首先是做人要讲品德修养,其次才谈得上学习文化知识。换句话说,如果你要学习文化知识,精通学问之道,也只有从做人的体会、人生的经验入手,才能够学有所成,学以致用,而不会成为读死书的书呆子。这也就是“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的道理所在。可见,国家强调德育教育,道德规范教育的持续是继承着儒教传统的。

孔子提出以一个“恕”字,作为一个人一生的行为准则。也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想做的事情,就不要强迫别人干。儒家理论的核心和最精髓的东西除了“恕”字还有一个“仁”字,“仁”就是“爱人”关爱别人就是“仁”,了解别人就是“智”。怎么样才能做一个有仁爱之心的人呢?你自己想有所树立,马上就想到也要让别人有所树立,你自己想实现理想马上就会想到帮助别人实现理想。能够从身边小事做起,推己及人,这就是实践仁义的方法。从上述思想可以看出孔子的确实是一个正人君子。一个知识渊博,德高望重的师长,人常说:人生有一知己足矣。

孔子主张做人要有标准,交友要有标准,行为也要有法度„„。就我们而言,一旦致力于做人的学问,便会明白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合义理的。而当那些没能知道的人终于在迷惘中做出了违背做人原则的事,最后出了问题而后悔莫及时,我们不但为他惋惜,同时更为自己在不断的学习中能早点认识到这点而感到由衷的高兴。由此可见,“学而时习下,不亦悦乎?”,就包含了这么多的道理,真是做人学问大啊。

总之,学习《论语》原文,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讲,由于文言相隔久远,确实困难,一时难以弄懂。但是,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比较现代好学。“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士欲宣其义,必先读其书。”,当今的时代是一个迅速发展的时代,要想让自己在“高手如林”的社会中立足,就不要做书的奴隶,也不要做“工作”的哑巴。书面的理论学习是不错,可到了实际操作中却有点“眼高手低”,要争取达到“融会贯通、裂变提升”也是很难的。我们必须学习孔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学中干,在干中学,贴近工作生活实际,不断感悟人生。我想,上级号召我们学习《论语》,无非是想让我们也从《论语》里面,也做孔子席前一个安静的学生,想一想他从千古之前传递出来一种温柔的思想的力量,传递出来一种淡定的清明的理念,为我们生活的每一天去铺路,激励我们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人生真谛。

下载国学智慧与身心修养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国学智慧与身心修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国学智慧与企业管理

    [原创]国学智慧与企业管理 2011-07-20 08:42:11 星期三 作者:史光起 西方的经济发展较中国发达很多,从某种角度来讲,我们今天的市场环境就是西方昨天的市场环境,因此,我们都在学......

    国学智慧与企业管理

    国学智慧与企业管理 在8月底的时候,公司组织了一次高级别、有深度的培训,请来了北京师范大学易学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易学文化研究会会长张涛教授,为瑞泰人寿的部分员工讲授了......

    国学智慧与人生

    国学智慧与人生(上) 这门课程主要包括三个问题,首先讨论人生有没有意义,其次要说明儒家、道家还有《易经》的思想,以及它们回应问题的理论方法。 第一讲 人生到底有什么意义 第一......

    2国学经典与师德修养

    2国学经典与师德修养 一 国学与经典: 1 国学——中国在晚清到民国初年提出的虚拟性概念。(国学---西学) 即中国传统中的学术、学文、学理、治学方法及相关成果,与西方文化的对举......

    国学经典与师德修养读书笔记

    国学经典与师德修养读书笔记 主讲:曹廷华 1、什么是国学与经典? 国学是中国在晚清到民初提出的虚拟性概念。学数、学文、学理,中国之学是学文化,重在学文的综合和缜密。 国学就......

    雅卓国学修养与人生智慧考试答案..(精选5篇)

    单选题 (共14道,14.0分) 第1题.“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出自:(1.0分) A.《孔子》 B.《庄子》 C.《老子》 D.《易经》 正确答案:C 第2题.......

    国学智慧

    国学智慧-口乃心之门户/简单事重复做 第1讲 修养篇 ‚沟通是情绪的转移,信息的转移,感情的互动‛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明德就是你自己要自悟自觉,亲民......

    国学智慧

    孔子在文化上的承上启下 1《论语》是四书之一,是记录孔子及弟子言行的书。 正确答案: √ 2 《春秋》是根据历史改编的。 A、鲁国 B、燕国 C、赵国D、魏国 正确答案: A 3孔子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