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看云识天气》同步练习
初一语文《看云识天气》同步练习(及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
1.给带点的字注音。
点缀()轻盈()绫纱()
冰雹()圆弧()谚语()
弥漫()晕圈()峰峦()
2.指出下列各句的说明方法。
(1)夏天,雨过天晴,太阳对面的云幕上,常会挂上一条彩色的圆弧,这就是虹。()
(2)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
(3)人们常说:“东虹轰隆西虹雨”。意思是说虹在东方,有雷无雨,虹在西方,将会有大雨。()
(4)积云如果迅速向上凸起,形成高大的云山,群峰争奇,耸入天顶,就变成了积雨云。()
3.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为()
①天空渐渐出现了一层薄云,②卷层云慢慢向前推进,③卷云聚集着,④仿佛蒙上了白色的绸幕,⑤当那连绵的雨雪要来临的时候,⑥天气就要转阴。⑦这种云叫卷层云。
A.⑤③④①②⑦⑥ B.⑤③①④⑦②⑥
C.①②③④⑤⑦⑥ D.⑤⑥①②③④⑦
4.辨析同义词含义,选择恰当词语。
(1)那最(轻快、轻盈)、站得最高的云,叫卷云。
(2)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起伏)着。
(3)阳光可以透过云层照到地面,房屋和树木的影子依然很(清楚、清晰)。
(4)云能够帮助我们(识别、辨别)阴晴风雨,预知天气变化。
5.看云识天气最基本的经验是什么?(用课文中的原话回答)
6.体会一下如果删去下列语句中画线的词,它的意思和原意有什么不同?
(1)往往要下雨
(2)有时会带来冰雹
(3)一般不会带来雨雪
7.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天气的谚语,请你在课外搜集,并把搜集的佳句写在下面。
二、阅读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一)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它们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床大棉被,严严实实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8.这段文字连用8个比喻来说明云的形态变化之多,它紧扣哪两个字来写的?
9.最后一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用一句话回答。
10.在文中画出本段中心句。
11.请你仿照画线句子写一组排比、比喻的句子。
(二)木星:行星耶?恒星耶?
长期以来,在教科书和人们的传统观念中,木星都被认为是太阳这颗恒星的九大行星之一。但是,近年来的研究发现,木星的部分特征与其他行星有很大的不同,而与恒星类似。
首先,木星的体积和质量都特别大。木星的质量为1.9×1027千克,比其他八大行星质量的总和还要多出一倍多,是地球质量的318倍。木星的体积也大大超过另外八大行星体积的总和,是地球体积的1316倍。在九大行星之中,木星可以说是鹤立鸡群。在我国古代,木星被称为“岁星”,在西方国家里,人们则用罗马主神“Jupiter”的名字来称呼它。
第二,木星也有光环,且“子女众多”,现已发现木星有16颗卫星,它们的“个头”都不小。其中有4颗比九大行星之中的冥王星还大。科学家们在离木星最近的木卫一上面观测到了火山喷发现象,而且还怀疑木卫二和木卫三上可能存在生命。显然,木星和它的卫星系统本身就像一个小型的太阳系。
第三,木星早期演化理论和太阳起源理论十分相似。目前比较权威的看法是:木星是45亿年前,由一团与太阳成分相同的、炽热的原始对流气体星云形成的。科学家们已经肯定:木星大气层主要是由氢、氦、甲烷和氨等组成,其中氢占89.93%,这种组成也和太阳大气层的组成相当接近。
第四,木星能够自己发光,这是木星最主要的类恒星性特征。一般来说,行星本身是不能发射可见光的,人们之所以能够看到它们,是因为它们反射太阳光的缘故,其光的强度是不可能超过太阳光的。但是,科学家们实际测量到,木星释放出的热能是其从太阳处吸收的热能的2.7倍,这说明它内部肯定存在内热源,能像一般恒星那样发光。
那么,木星究竟是行星还是恒星呢?看来现在还难下定论。只能期待行星探测器收集到更多的资料,早日揭开木星的全部秘密。
12.这篇文章提出了木星“类恒星”的几点理由,全文采用了的结构。
13.本文认为木星类似于恒星的最重要的特征是,这一特征最有说服力的依据是。
14.第2段中的“鹤立鸡群”与此段中的、两个副词相照应。
15.“木星也有光环,且子女众多”,此处的“子女”是指。
16.文章的2~5段都采用了、的说明方法。
(三)绿叶净化空气
①假日里,你到田野、公园或山林去走走,看到绿树成阴,芳草遍地,作物繁茂,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顿时会感到空气清新,心旷神怡,精神舒畅。绿色世界是多么美啊!
②你知道,这一切好处,都是绿色植物带来的。可是,绿色植物又是怎样默默工作的呢?
③地球上的人类和一切动植物,都要进行呼吸: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现代工业的发展,对氧气的需要量越来越大,二氧化碳的排出量也越来越多。但是,氧气和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含量却变化不大,这是怎么回事呢?
④原来,地球表面的陆地上覆盖着大约37亿公顷的森林和13亿多公顷的草地。绿叶的细胞里有大量的叶绿体,它含有一种绿色的色素——叶绿素。据科学家研究,绿叶是一个奇妙的“绿色工厂”,它的“车间”是叶绿体,“机器”是叶绿素,动力是太阳光。通过光合作用,把吸收的二氧化碳和水加工制造成淀粉,并且放出氧气。植物还通过呼吸作用吸收氧气,排出二氧化碳。由于白天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要比呼吸作用排出的二氧化碳多20倍,所以,总的收支,消耗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加了空气中的氧。
⑤据测定,每公顷森林每天可以吸收大约1吨二氧化碳,生产出0.73吨氧气。1平方米草地每小时可以吸收1.52克二氧化碳,而一个人每小时呼出二氧化碳大约是38克。
⑥一个成年人每天需要消耗750克的氧气,排出将近1000克的二氧化碳。因此,10平方米面积的树木或者50平方米面积的草地,可满足一个人一天所需要的氧气,并吸收他呼出的二氧化碳。如果没有这样的循环,没有绿色植物,人和动物就不能活在世界上了。
⑦随着现代工业的迅速发展,工厂散发出的许多烟尘和毒气污染着环境,主要有二氧化硫、氟化物、硫化氢、氯气、氮氧化物以及放射性废物等等。植物是大气的天然“净化器”。香椿树、夹竹桃、柳杉、丁香、银杏、洋槐等树木的叶子,有吸收二氧化硫的作用,1公顷的柳杉每年可吸收720公斤二氧化硫;女贞、刺槐、桧柏的叶片,有比较强的吸氟能力;合欢、紫藤、木槿有较好的抗氯和吸氯本领;樟树和悬铃木的叶片,有良好的吸臭能力。不少常见的花卉,比如石竹花、鸡冠花、水仙花和一串红等等,有吸收二氧化硫或抵抗氯气的作用。
⑧植物分泌的杀菌素有挥发油丁香酚、天竺葵油、肉桂油、柠檬油等等,都能杀菌。一亩松树,一天一夜就能分泌出两公斤杀菌素,它可以杀死白喉、肺结核和痢疾等病菌。柳杉、白皮松的分泌物,能在8分钟之内把细菌杀死。地榆根的分泌物,在1分钟之内就能把细菌歼灭。据法国环境保护工作者测定,每立方米空气内的含菌量,百货商店里是400万个,林阴道是58万个,公园内是1000个,林区草地只有55个。因此,法国提出绿地覆盖率应达50%。
⑨植物是天然的“吸尘器”。风沙弥漫的气流吹过森林,由于枝叶的滞留、吸附,含尘量可以大大减少。大片草地厚密的叶子,会自动接收、吸附、过滤空气中的尘埃。1公顷的山毛榉树,1年内吸附的粉尘多达68吨。
⑩自然的空气中含有负氧离子。在每立方厘米的空气中,A.一般居室内约有25~450人,B.公园有170~1000个,C.城市街道有100~450个,D.在海滨、瀑布、山林等旅游、疗养胜地多达一两万个负氧离子。如果你所在的场所缺少负氧离子,时间久了就会头痛、恶心和精神不安,还容易患病。森林和田野负氧离子比较多,它能促进人体新陈代谢,使呼吸变得均匀,血压下降,精力旺盛,还可以提高免疫力。负氧离子由此而得到了一个美称:“空气维生素”。
11人们曾经这样说,绿地草坪是”大地之肺“,还把森林誉为“绿色的卫士”。可是,我国的森林覆盖面积和城市绿地覆盖率还不大,需要大力展开植树造林和种植草坪的活动。
12人人动手,植树造林,绿化祖国!让荒山变成花果山,让城市成为“花城”。少年朋友们,你在祖国未来的绿化蓝图中将做些什么?
(摘自《神奇的植物世界》)
17.文中第②段画线句的作用是什么?
18.“植物又是大气的天然‘灭菌器’。”这句话可作为哪一段的中心句?放在何处合适?为什么?
19.第⑩段中标有A、B、C、D的几个句子的排列顺序已打乱,正确的顺序应是,这样排的理由是。
20.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绿叶净化空气的?
21.人们把绿地草坪比作“大地之肺”,理由是什么?
22.请你设计一句“保护绿地”的公益广告语。
(四)失落的文明
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是著名的巴比伦古文明的发祥地。公元前四千年前,勤劳聪明的苏美尔人就居住在这块肥沃的土地上。由于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的灌溉,这里沃野千里,果树成林,神话中的伊甸园就是这块人间乐园的写照。苏美尔人在这块乐园上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公元前四千年前,他们发明了犁,发明了用动物拖动的轮车,创造了各种精致的陶器。公元前三千年,他们不仅懂得了炼铜,而且会制造很硬的青铜合金。他们还创造了人类最早的文字和书籍——楔形文字和泥板书。公元前二千五百年前,苏美尔人有了高度发达的数学,学会了圆面积和圆柱体的计算方法,知道了π的近似值,有了平方表、平方根表和立方表。他们还创立了发达的天文学,公元前二千年,已把一年定为12个月,每个月30天,对金星的运行也有了科学的观察。在各个领域,巴比伦文明都闪耀着夺目的光辉。但是,文明的创造者们在发展农业和畜牧业的过程中,不断砍伐两河流域山坡上的森林。王室砍伐参天大树,用来建造豪华的王宫;农民焚烧森林,开辟新的农田;牧人砍伐树枝和树叶,用来当做燃料与饲料。经过几千年的砍伐,青山变成了荒山,巴比伦文明失去了滋养文明的乳汁。湿润的气候逐渐干燥起来,雨水减少了,风沙增大了,土地裸露着,水土流失十分严重。沙丘在狂风的推动下不断向前,淹埋了一个个村庄,淹埋了一个个园林,当年美丽的花园、皇宫、街道、城墙,都成了沙漠底下的废墟。就这样,用几千年岁月创造的巴比伦文明永远消失了。
今天站在我国的黄土高原上,只见满眼枯黄,植被稀少。一旦下雨,千山万沟,浊流滚滚而下。如此贫瘠荒凉的地方,却曾经是孕育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摇篮。
然而,在古代,黄土高原却披着美丽的绿装,那时森林连绵不断,《毛诗大雅》篇描述北山(今陕北高原南缘)上有芨、栵、柽、椐、柘、楛、榛等树木,可见当时森林欣欣向荣。据今人考证,秦汉时代黄土高原的森林覆盖率还有60~70%。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还说,北魏时山西黄土高原上“杂树交阴、云垂烟接”“翠柏烟峰,清泉灌顶”,可见当时的黄土高原景观是森林茂密,山清水秀。
绿色的黄土高原美丽富庶,孕育了中华民族古代的文明。据《资治通鉴》记载,直到唐代“自安远门(长安城门)二万二千里,闾阊相望,麻桑翳野,天下富庶者,无如陇右”。
(摘自《关注家园》)
23.“在各个领域,巴比伦文明都闪耀着夺目的光辉”一句中的“各个领域”具体指哪些领域?这些领域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领域指:①②③④
说明顺序:
24.“巴比伦文明失去了滋养文明的乳汁”,这里“失去”的主要是指。
25.第1段最后一句加点的“这样”所概括的内容有哪些?
26.面对“失落的文明”,请你提出一条拯救的措施。【参考答案】
一、略
2.(1)下定义(2)打比方(3)引用、作诠释(4)摹状貌
3.B 4.(1)轻盈(2)飘浮(3)清晰(4)识别
5.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6.如果去掉,话就说得绝对了,反而变得不准确了,因为天气变化异常复杂,看云识天气是有一定限度的。
7.燕子低飞,蛇过道;盐坛出水,烟叶潮;大雨不久就来到。早上有雾,中午晒铺。
二、(一)8.万千。9.紧扣文题揭示中心。
10.第一句11.略
(二)12.总—分—总
13.木星能自己发光木星释放出的热能是其从太阳处吸收的热能的2.7倍,说明其内部存在内热源
14.特别大大15.木星的卫星
16.作比较列数字
(三)17.引出要说明的对象,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18.第⑧段的开头。因为第⑧段中内容支撑该句内容,说明植物在灭菌方面的作用。
19.A、C、B、D这个顺序排列能更加突出绿色植物对人类生存的重要作用
20.①绿叶能吸收工业废气;②绿叶能杀灭病菌;③绿叶能接收、吸附、过滤空气中的尘埃。
21.因为“肺”的作用要进行呼吸,而绿色植物每天能吸进大量的对人体有害的二氧化碳,呼出人体必需的氧气,所以把绿地草坪比作“大地之肺”。
22.答案不惟一,“绿色是生命之源”等。
(四)23.①工农业②文学
第二篇:看云识天气同步练习语文试卷
第一部分:
1、解释下列句子中词语的意思:(4分)
⑴云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招牌:
⑵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预兆:
2、指出下列说明语句,哪些是生动说明,哪些是平实说明。(3分)
⑴那最轻盈、站得最高的云,叫卷云。()
⑵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
⑶高积云是成群的扁球状的云块,排列得很匀称,云块间露出碧蓝的天幕,远远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
3、文章最后一段指出:天气变化异常复杂,看云识天气有一定的限度。对这句话意思的理解,你同意哪一种?()(3分)
A、这句话是在否定看云识天气的作用。
B、这句话是说明看云识天气的范围有限。
C、这句话是指明看云识天气的作用有限。
D、这句话是阐明看云识天气并不科学。
4、指出下列各句的说明方法:(4分)
⑴夏天,雨过天晴,太阳对面的云幕上,常会挂上一条彩色的圆弧,这就是虹。()
⑵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
⑶人们常说东虹轰隆西虹雨。意思是说虹在东方,有雷无雨,虹在西方将会有大雨。()
⑷积云如果迅速向上凸起,形成高大的云山,群峰争奇,耸入天项,就变成了积雨云。()
5、说明下列比喻句的本体、喻体和相似点,指出说明文运用比喻应注意的问题。(4分)
⑴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本体:
喻体:
相似点:
⑵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
本体:
喻体:
相似点:
说明文运用比喻应注意:
6、下面四句中哪句语言风格不同,简要说明。(3分)
⑴华的颜色排列是里紫外红,跟晕刚好相反。⑵地球的赤道也不是正圆,而类似椭圆。⑶在太阳和月亮周围,有时会产生一种美丽的七彩光圈。⑷那最轻盈、站得最高的云,叫卷云。
7、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说过这样一句名言:空袋子难以直立。(4分)
⑴这句名言不仅说明了一种生活现象,更蕴藏着一个深刻的道理。请说出这个道理。
⑵请举出一个与这句名言相符的事实来。第二部分:阅读分析
(一)⑴天上的云,姿态万千,变化无常: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张大棉絮,满满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川,像雄狮,像奔马……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云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
⑵我们还可以根据云上的光彩,(①)天气的情况。在太阳和月亮的周围,有时会出现了种美丽的七彩光圈,里层是(②)的,外层是(③)的。这种光圈叫做晕。日晕和月晕常出现在卷层云上,当卷层云后面有一大片高层云和雨层云时,是大风雨的征兆。所以有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的说法。说明出现卷层云,并且伴有晕,天气就会变坏。另有一种比晕小的彩色光环,叫做华。颜色的排列是里紫外红,跟晕刚好相反。日华和月华大多出现在高积云的边缘。华环由小变大,天气将趋向晴好。华环由大变小,天气可能转为阴雨。夏天,雨过天晴,太阳对面的云幕上,常会挂上一条彩色的圆弧,这就是虹。人们常说:东虹轰隆西虹雨。意思是说,虹在东方,就有雷无雨;虹在西方,将会有大雨。还有一种云彩常出现在清晨或傍晚。太阳照到天空,使云层变成红色,这种云彩叫做霞。出现朝霞,表明(④);出现晚霞,表示(⑤)。所以有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的谚语。
8、第一段的中心意思是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3分)
9、第一段的结构形式是。(3分)
10、第一段运用的修辞手法有。(3分)
11、第一段文字的说明语言有什么特点?(3分)
12、为了说明云的形态之多,一连用了多个比喻,这些比喻有什么作用?(3分)
13、第二段中①处应填的词语是()(3分)
A、断定B、推定C、推测D、猜想
14、第二段②处应填的颜色是,③处应填的颜色是。(2分)
15、第二段④处填天气状况是,⑤处填天气状况是。(4分)
16、……是大风雨的征兆中征兆的意思是。(3分)
17、第二段文字第一句话的作用是()(3分)
A、承上启下的过渡句B、这段文字的中心句
18、第二段文字采用了的说明方法。(3分)
19、第二段文字的结构特点是()(2分)
A、总--分B、分--总C、总--分--总
20、《看云识天气》一文中写了很多关于天气的谚语,请将你积累的关于天气的谚语写出两条。(3分)
(二)白银的妙用
人类发现和使用银的历史至少已有两千年了。我国考古学者从近年出土的春秋时代的青铜器当中就发现镶嵌在器具表面的金银铜,从汉代古墓中出土的银器已经十分精美,在古代银的最大用处是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价--货币。
银有很强的杀菌能力。公元前三百多年,希腊王国皇帝亚历山大带领军队东征时受到热带痢疾的感染,大多数士兵得病死亡,东征被迫终止。但是皇帝和军官却很少染疾,这个谜直到现代才被解开。原来皇旁和军官们的餐具都是用银制造的,而士兵的餐具都是用锡制造的。
银在水中能分解出极微量的银离子,这种银离子能吸附水中的微生物,使微生物赖以呼吸的酶失去作用从而杀死微生物。银离子的杀菌能力十分惊人,十亿分之几毫克的银就净化1千克水。
普通的抗生素仅能杀死六种不同的病原体,而含银的抗生素则能杀死650种以上的病原体。所以,人类在两千年前就知道用银片作外科手术的良药,用银煮水治病,银遇到硫化物、砒霜等有毒物质,表面会很快变黑,我国古代法医就懂得用银针验尸法来测定死者是否中毒而死,帮助破了不少谋杀案件。
银的这种特性如果加以利用,可以预防一些自然灾害,如:火山爆发及某些大地震前,地面均有可能渗出含硫的气体,这种气体会使银器的表面很快变成黑色,从而显示出火山将要爆发,大的地震将要来临的某种征兆。
银还是一种可为人类食用的金属,在我国和印度均有银箔包裹食品和药丸服用的记载。同时银还是某些生物的食物。据我国古籍《天香楼外史》记载:古时有一个妇人藏了150两私银。有一天她开箱查看藏银,银竟不翼而飞,妇人大吃一惊,怀疑被人盗走,一时弄得全家人心惶惶,后来再开箱寻找,只见一大堆白蚁正团团集在一起,吃着残存的银粒,妇人一气之下把白蚁投入炉中,以解心头之恨,火烧蚁死,白银复生,一称恰好150两。
21、文中写了白银的妙用有哪些:(3分)
22、文中最能体现白银杀菌能力很强的2个句子是:(3分)
23、文中加点的这种特性指的是:(3分)
24、文中所用的说明方法有哪些?(3分)
25、找出文段中阐释希腊士兵染疾死亡的真正原因。(4分)
26、写出末段的中心句,并说明此段的支撑方式。(3分)
(三)地球的外衣--大气
地球被一层厚厚的空气包围着。这层空气好像地球的外衣,在科学上叫大气层。
大气层非常厚,在靠近海面的地方十分稠密,越往高越稀薄,在海拔6到7公里的地方,空气的密度就减少了一半;在500公里的高度,大气已经十分稀薄。
大气层可以分成好几层。每一层都有不同的特点。
紧贴地面的一层叫对流层,大约11公里,这一层的空气最稠密,总重量占全部大气重量的四分之三还要多。在这一层里,离地面越高空气温度越低,每升高一公里,温度差产多下降摄氏六点五度,低处热,热空气就往上升;高处冷,冷空气就往下降,这就形成了对流,所以这层空气叫对流层。
空气对流就形成了风。再说,对流层里有大量的小蒸气和灰尘之类的微粒,因而会形成云、雾、雨、雪。刮风下雨是对流层经常发生的现象。
对流层以上是平流层。这一层的顶部离地面大约80公里。在平流层里,高层和低层的大气温度几乎没有变化,差不多都是摄氏零下五十六度,因而空气没有上下方向的对流,所以叫平流层。由于平流层里的水蒸气非常少,没有云雨等现象,所以适宜飞机飞行。
从平流层往上,直到800至1000公里的高处,是电离层。这里的空气受到宇宙射线和阳光紫外线的强烈照射,分子被电离成带电荷的离子,所以叫电离层。电离层可以反射无线电波,给无线电通讯带来好处。电波沿地面只能传播100公里远,通过电离层反射回来,可以传送2000公里外,晚上,我们能听到远方的电台广播就是这个原因。
电离层还会产生一种美丽的自然现象,就是极光。极光是太阳射来的电子流跟电离层中稀薄的气体分子猛烈冲击引起的发光现象。电子流受地球磁场的影响,总是偏向地球南北两极,所以极光都发生在两极地带。
在电离层以上是扩展层,因为这里离地球很远,地球的引力非常小,空气分子就经常逃离散到星际空间去,所以叫扩展层。扩展层并没有明显的边缘,几乎延伸到了3000公里以外,从这里逐渐过渡到宇宙空间。
大气层实在是地球得天独厚的一件理想的外衣。大气层里的二氧化碳为植物提供养料。
地球有了这件外衣,白天的阳光才不会把地面晒得太热,夜晚太阳落山以后,才不会变得过冷,为人类创造了适宜生存的良好环境。这件外衣还象一件盔甲,可以抵挡陨石和宇宙射线、紫外线的袭击,保护我们的安全。大气层真是一件宝衣啊!
27.什么叫大气?什么叫极光?请根据文章内容分别给二者各下个定义。(4分)
①大气是
②极光是
28.简述大气层和大气层中的平流层的主要特点。(4分)
①大气层的主要特点是(不超过10个字)。
②平流层的主要特点是(不超过10个字)。
29.大气层大体上分为四层,最后一层的名称叫。这四层是按顺序来说明的。(2分)
30.对流层中刮风下雨是经常的事,其原因:(4分)
①
②
31.大气层对地球的作用,除大气里的二氧化碳为植物提供养料一项外,还有两项作用,它们是:①;②。(每项表达不得超过20个字)(4分)
《看云识天气》答案
1、⑴本意是挂在商店门前写明商店名称的牌子,这里指各种各样的天气可能出现的标志。⑵预先露出来的迹象。
2、⑴生动说明⑵平实说明⑶生动说明
3、C
4、⑴打比方⑵打比方⑶引用、作诠释⑷摹状貌
5、⑴本体:云;喻体:招牌;相似点:都有标志作用⑵本体:卷云;喻体:羽毛、绫纱;相似点:颜色、动态;说明文运用比喻应注意:喻体能够准确的说明事物的特征或事理。
6、第四句,语言比较生动,其他的语言较平实。
7、⑴一个人在自强自立,必须有丰富的知识。或:如果一个人没有知识,就会像一只没有装东西的空口袋一样,不能自立。⑵略,符合要求即可
8、说明云与天气的关系密切,看云可以识天气。
9、总--分--总
10、比喻、排比、对比
11、生动、形象,既准确又具体。
12、准确具体而又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云的各种形态。
13、C
14、红色;紫色
15、阴雨天气就要到来;最近几天里天气晴朗
16、征候,先兆
17、B
18、举例子、作诠释、引用
19、A20、略
21、装饰、铸器、杀菌、防灾、食用。
22、①千亿分之几毫克的银就能净化1千克水;②普通的抗生素仅能杀死6种不同的病原体而含银的抗生素,则能杀死650种以上的病原体。
23、银遇到硫化物、砒
第三篇:看云识天气
《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竹枝词》中写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为我们生动地描绘了一种有趣的天气现象,从中也可看出作者对这一现象细致入微的观察。因为天气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在留心观察自然界,以便掌握日月星辰等自然物来了解天气的变化,并总结出许多相关的谚语、诗词等,而在各种观物识天气中,最重要的方法莫过于看云识天气。俗话说:“进门看脸色,出门看天色”,云就是天的“脸色”,通过“云”的变化,可以“识”阴晴风雨,预知天气变化。
那么,为什么看云可识天气?怎样看云识天气?《看云识天气》这篇科学小品将教你几招。解题:标题中“看”可以理解为“观察”的意思,“识”可理解为“识别、推测”的意思。文章标题即点明了要介绍的事理。
展示学习目标:
1、概括课文内容要点,理清文章的思路(认知方面)。
2、体会比喻的妙处,摘抄、背诵文中的佳词妙句、语段,积累丰富的词汇(技能方面)。
3、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留心自然现象的兴趣和习惯(情感方面)。
(二)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思考:
1、为什么看云可以识天气?怎样看云识天气?
2、文章是按怎样的顺序进行说明的?(提示:学会抓住重要句、段,理清文章思路。)学生讨论、交流,明确1:云是天气的“招牌”,亦即“脸色”,也就是说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根据云的形态和光彩可以识天气。明确2:文章首先从云的形态、变化说起,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指出看云可识天气,接着介绍了可以通过云的形态、光彩现象来识别天气,最后指出看云识天气对农业生产的意义及存在的局限性。全文是按照“总—分—总”的顺序条理井然地说明事理,并采用分类别的说明方法进行介绍的。(关键句、段:第二段说明可以根据云的形态识天气,是3、4、5段的“纲”,“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后面三段就是遵循这个“纲”展开的。第6自然段首句是过渡句,说明还可以根据云的光彩识天气。)
(三)研读品味、语感体验
研读第一自然段,品味比喻的妙处:
1. 朗读第一段。
2. 语感训练(投影出第一段有关练习)
天上的云,姿态万千,变化无常。有的像羽毛,A;有的像鱼鳞,B;有的像羊群,C;有的像一张大棉絮,D;还有的像峰峦,像河川,像奔马„„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时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1)下面四个短语是对文中的四个比喻的具体描述,它们各自在横线上的适当位置是:①来来去去②轻轻地飘在空中③满满地盖住了天空④一片片整整齐齐排列着A——B——C——D——
(2)这一段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概括第一段的内容及在全文中的重要性。
明确:文章开头即介绍了云“千姿百态”“变化无常”的形态和特征,接着连用了八个比喻,紧扣“姿态万千”进行生动细致的描述,说明云的姿态之多,接着又用“刚才”“霎间”来突出云“变化无常”的特点,最后一句既是本部分的总结,也揭示了全文的中心“为什么看云可识天气”。
(4)这一段突出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说说其表达效果;请模仿前四个比喻句,再写仿写出两个描绘云的比喻句。
明确: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云的形态特征及与天气的“招牌”关系,通俗易懂,既便于我们明白事理,又增添了文章的趣味性,同时激发读者留心观察自然现象的兴趣。
(四)师生对话、解读文本
话题
一、体会第二段在文中提纲挈领的作用。
明确:第二段是3、4、5段的“纲”:段中分号前的文字引出第三段的内容,分号后的文字引出4、5段的内容。
话题
二、①依次找出云的四种形态并归纳出共同特征:卷云→_____云→_____云→_____云。它们的共同特征都是轻、高、薄,一般不会带来雨雪。
②云有许多种类。将第一段文字与课文第三段进行比较阅读,可以知道:第一段中“像羽毛”的云指_____云,“像羊群”的云指_____云,并且推知,“像鱼鳞”的云是云,“像一张大棉絮”的云指_____云。
③依次找出云的四种变化并归结出共同特征:卷层云→_____云→_____云→_____云,它们的共同特征是低、厚、密,常常是雨雪天气的预兆。
话题
三、云的光彩现象及预示的天气情况:晕、华、虹、霞,预示着晴、雨天气。
(五)交流展示、读背积累
1.交流课前收集到的有关云和天气关系的成语、谚语,进一步加深对看云可识天气这一事理的认识。
之后教师投影出有关谚语(课后可参照相关资料):棉花云,雨快临。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天上灰布悬,雨丝定连绵。鱼鳞天,不雨也风颠。云往东,车马通;云往南,水涨潭;云往西,披蓑衣;云往北,好收麦。
2.朗读、背诵并摘抄文中优美的比喻句及有关云和天气的谚语,积累丰富的词汇。
(六)讨论探究、链接生活
探讨:看云识天气有什么意义?又有什么局限性?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气象卫星的科学预报,还有没有必要依据老经验看云识天气?
附板书:
形态轻、高、薄云——晴朗
看云低、厚、密云——阴雨风雪
识天气
光彩晕华虹霞——晴
第四篇:《看云识天气》拓展练习1
《看云识天气》拓展练习
一、积累与运用 1.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点缀()轻盈()绫纱()冰雹()圆弧()谚语()弥漫()晕圈()峰峦()2.指出下列各句的说明方法。
(1)夏天,雨过天晴,太阳对面的云幕上,常会挂上一条彩色的圆弧,这就是虹。()
(2)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
(3)人们常说:“东虹轰隆西虹雨”。意思是说虹在东方,有雷无雨,虹在西方,将会有大雨。()
(4)积云如果迅速向上凸起,形成高大的云山,群峰争奇,耸入天顶,就变成了积雨云。()
3.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为()
①天空渐渐出现了一层薄云,②卷层云慢慢向前推进,③卷云聚集着,④仿佛蒙上了白色的绸幕,⑤当那连绵的雨雪要来临的时候,⑥天气就要转阴。⑦这种云叫卷层云。
A.⑤③④①②⑦⑥ B.⑤③①④⑦②⑥
C.①②③④⑤⑦⑥ D.⑤⑥①②③④⑦
4.辨析同义词含义,选择恰当的填入句中空白处。
(1)那最(轻快 轻盈)、站得最高的云,叫卷云。(2)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 起伏)着。
(3)阳光可以透过云层照到地面,房屋和树木的影子依然很(清楚 清晰)。
/ 10(4)云能够帮助我们(识别 辨别)阴晴风雨,预知天气变化。5.看云识天气最基本的经验是什么?(用课文中的原话回答)
6.体会一下如果删去下列语句中加横线的词,它的意思和原意有什么不同?(1)往往要下雨(2)有时会带来冰雹(3)一般不会带来雨雪
7.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天气的谚语,请你在课外搜集,并把搜集的佳句写在下面。
二、阅读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一)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它们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床大棉被,严严实实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8.这段文字连用8个比喻来说明云的形态变化之多,它紧扣哪两个字来写的?
9.最后一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用一句话回答。
10.在文中画出本段中心句。
11.请你仿照画线句子写一组排比、比喻的句子。
(二)木星:行星耶?恒星耶?
长期以来,在教科书和人们的传统观念中,木星都被认为是太阳这颗恒星的九大行星之一。但是,近年来的研究发现,木星的部分特征与其他行星有很大的 2 / 10 不同,而与恒星类似。
首先,木星的体积和质量都特别大。木星的质量为1.9×1027千克,比其他八大行星质量的总和还要多出一倍多,是地球质量的318倍。木星的体积也大大超过另外八大行星体积的总和,是地球体积的1316倍。在九大行星之中,木星可以说是鹤立鸡群。在我国古代,木星被称为“岁星”,在西方国家里,人们则用罗马主神“Jupiter”的名字来称呼它。
第二,木星也有光环,且“子女众多”,现已发现木星有16颗卫星,它们的“个头”都不小。其中有4颗比九大行星之中的冥王星还大。科学家们在离木星最近的木卫一上面观测到了火山喷发现象,而且还怀疑木卫二和木卫三上可能存在生命。显然,木星和它的卫星系统本身就像一个小型的太阳系。
第三,木星早期演化理论和太阳起源理论十分相似。目前比较权威的看法是:木星是45亿年前,由一团与太阳成分相同的、炽热的原始对流气体星云形成的。科学家们已经肯定:木星大气层主要是由氢、氦、甲烷和氨等组成,其中氢占89.93%,这种组成也和太阳大气层的组成相当接近。
第四,木星能够自己发光,这是木星最主要的类恒星性特征。一般来说,行星本身是不能发射可见光的,人们之所以能够看到它们,是因为它们反射太阳光的缘故,其光的强度是不可能超过太阳光的。但是,科学家们实际测量到,木星释放出的热能是其从太阳处吸收的热能的2.7倍,这说明它内部肯定存在内热源,能像一般恒星那样发光。
那么,木星究竟是行星还是恒星呢?看来现在还难下定论。只能期待行星探测器收集到更多的资料,早日揭开木星的全部秘密。
12.这篇文章提出了木星“类恒星”的几点理由,全文采用了 的结构。
13.本文认为木星类似于恒星的最重要的特征是,这一特征最有说服力的依据是。14.第2段中的“鹤立鸡群”与此段中的、两个副词相照应。
15.“木星也有光环,且子女众多”,此处的“子女”是指。
/ 10 16.文章的2~5段都采用了、的说明方法。
(三)绿叶净化空气
①假日里,你到田野、公园或山林去走走,看到绿树成阴,芳草遍地,作物繁茂,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顿时会感到空气清新,心旷神怡,精神舒畅。绿色世界是多么美啊!
②你知道,这一切好处,都是绿色植物带来的。可是,绿色植物又是怎样默默工作的呢?
③地球上的人类和一切动植物,都要进行呼吸: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现代工业的发展,对氧气的需要量越来越大,二氧化碳的排出量也越来越多。但是,氧气和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含量却变化不大,这是怎么回事呢?
④原来,地球表面的陆地上覆盖着大约37亿公顷的森林和13亿多公顷的草地。绿叶的细胞里有大量的叶绿体,它含有一种绿色的色素——叶绿素。据科学家研究,绿叶是一个奇妙的“绿色工厂”,它的“车间”是叶绿体,“机器”是叶绿素,动力是太阳光。通过光合作用,把吸收的二氧化碳和水加工制造成淀粉,并且放出氧气。植物还通过呼吸作用吸收氧气,排出二氧化碳。由于白天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要比呼吸作用排出的二氧化碳多20倍,所以,总的收支,消耗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加了空气中的氧。
⑤据测定,每公顷森林每天可以吸收大约1吨二氧化碳,生产出0.73吨氧气。1平方米草地每小时可以吸收1.52克二氧化碳,而一个人每小时呼出二氧化碳大约是38克。
⑥一个成年人每天需要消耗750克的氧气,排出将近1000克的二氧化碳。因此,10平方米面积的树木或者50平方米面积的草地,可满足一个人一天所需要的氧气,并吸收他呼出的二氧化碳。如果没有这样的循环,没有绿色植物,人和动物就不能活在世界上了。
⑦随着现代工业的迅速发展,工厂散发出的许多烟尘和毒气污染着环境,主要有二氧化硫、氟化物、硫化氢、氯气、氮氧化物以及放射性废物等等。植物是大气的天然“净化器”。香椿树、夹竹桃、柳杉、丁香、银杏、洋槐等树木的叶
/ 10 子,有吸收二氧化硫的作用,1公顷的柳杉每年可吸收720公斤二氧化硫;女贞、刺槐、桧柏的叶片,有比较强的吸氟能力;合欢、紫藤、木槿有较好的抗氯和吸氯本领;樟树和悬铃木的叶片,有良好的吸臭能力。不少常见的花卉,比如石竹花、鸡冠花、水仙花和一串红等等,有吸收二氧化硫或抵抗氯气的作用。
⑧植物分泌的杀菌素有挥发油丁香酚、天竺葵油、肉桂油、柠檬油等等,都能杀菌。一亩松树,一天一夜就能分泌出两公斤杀菌素,它可以杀死白喉、肺结核和痢疾等病菌。柳杉、白皮松的分泌物,能在8分钟之内把细菌杀死。地榆根的分泌物,在1分钟之内就能把细菌歼灭。据法国环境保护工作者测定,每立方米空气内的含菌量,百货商店里是400万个,林阴道是58万个,公园内是1000个,林区草地只有55个。因此,法国提出绿地覆盖率应达50%。
⑨植物是天然的“吸尘器”。风沙弥漫的气流吹过森林,由于枝叶的滞留、吸附,含尘量可以大大减少。大片草地厚密的叶子,会自动接收、吸附、过滤空气中的尘埃。1公顷的山毛榉树,1年内吸附的粉尘多达68吨。
⑩自然的空气中含有负氧离子。在每立方厘米的空气中,A.一般居室内约有25~450人,B.公园有170~1000个,C.城市街道有100~450个,D.在海滨、瀑布、山林等旅游、疗养胜地多达一两万个负氧离子。如果你所在的场所缺少负氧离子,时间久了就会头痛、恶心和精神不安,还容易患病。森林和田野负氧离子比较多,它能促进人体新陈代谢,使呼吸变得均匀,血压下降,精力旺盛,还可以提高免疫力。负氧离子由此而得到了一个美称:“空气维生素”。11人们曾经这样说,绿地草坪是”大地之肺“,还把森林誉为“绿色的卫士”。可是,我国的森林覆盖面积和城市绿地覆盖率还不大,需要大力展开植树造林和种植草坪的活动。
12人人动手,植树造林,绿化祖国!让荒山变成花果山,让城市成为“花城”。少年朋友们,你在祖国未来的绿化蓝图中将做些什么?
(摘自《神奇的植物世界》)
17.文中第②段画线句的作用是什么?
/ 10
18.“植物又是大气的天然‘灭菌器’。”这句话可作为哪一段的中心句?放在何处合适?为什么?
19.第⑩段中标有A、B、C、D的几个句子的排列顺序已打乱,正确的顺序应是,这样排的理由是。20.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绿叶净化空气的?
21.人们把绿地草坪比作“大地之肺”,理由是什么?
22.请你设计一句“保护绿地”的公益广告语。
(四)失落的文明
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是著名的巴比伦古文明的发祥地。公元前四千年前,勤劳聪明的苏美尔人就居住在这块肥沃的土地上。由于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的灌溉,这里沃野千里,果树成林,神话中的伊甸园就是这块人间乐园的写照。苏美尔人在这块乐园上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公元前四千年前,他们发明了犁,发明了用动物拖动的轮车,创造了各种精致的陶器。公元前三千年,他们不仅懂得了炼铜,而且会制造很硬的青铜合金。他们还创造了人类最早的文字和书籍——楔形文字和泥板书。公元前二千五百年前,苏美尔人有了高度发达的数学,学会了圆面积和圆柱体的计算方法,知道了π的近似值,有了平方表、平方根表和立方表。他们还创立了发达的天文学,公元前二千年,已把一年定为12个月,每个月30天,对金星的运行也有了科学的观察。在各个领域,巴比伦文明都闪耀着夺目的光辉。但是,文明的创造者们在发展农业和畜牧业的过程中,不断砍伐两河流域山坡上的森林。王室砍伐参天大树,用来建造豪华的王宫;农民焚烧森林,开辟新的农田;牧人砍伐树枝和树叶,用来当做燃料与饲料。经过几千年的砍伐,青山变成了荒山,巴比伦文明失去了滋养文明的乳汁。湿润的气候逐渐干燥起来,雨水减少了,风沙增大了,土地裸露着,水土流失十分严重。沙丘在狂风的推动
/ 10 下不断向前,淹埋了一个个村庄,淹埋了一个个园林,当年美丽的花园、皇宫、街道、城墙,都成了沙漠底下的废墟。就这样,用几千年岁月创造的巴比伦文明永远消失了。
今天站在我国的黄土高原上,只见满眼枯黄,植被稀少。一旦下雨,千山万沟,浊流滚滚而下。如此贫瘠荒凉的地方,却曾经是孕育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摇篮。
然而,在古代,黄土高原却披着美丽的绿装,那时森林连绵不断,《毛诗大雅》篇描述北山(今陕北高原南缘)上有芨、栵、柽、椐、柘、楛、榛等树木,可见当时森林欣欣向荣。据今人考证,秦汉时代黄土高原的森林覆盖率还有60~70%。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还说,北魏时山西黄土高原上“杂树交阴、云垂烟接”“翠柏烟峰,清泉灌顶”,可见当时的黄土高原景观是森林茂密,山清水秀。
绿色的黄土高原美丽富庶,孕育了中华民族古代的文明。据《资治通鉴》记载,直到唐代“自安远门(长安城门)二万二千里,闾阊相望,麻桑翳野,天下富庶者,无如陇右”。
(摘自《关注家园》)
23.“在各个领域,巴比伦文明都闪耀着夺目的光辉”一句中的“各个领域”具体指哪些领域?这些领域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领
域
指
:① ② ③ ④ 说明顺序:
24.“巴比伦文明失去了滋养文明的乳汁”,这里“失去”的主要是指。
25.第1段最后一句加横线的“这样”所概括的内容有哪些?
26.面对“失落的文明”,请你提出一条拯救的措施。
三、写作
27.介绍自己知道的(可找材料)有关天气和某些特点的知识。以说明为主,400
/ 10 字左右。
/ 10 参考答案:
一、1.zhuì yínɡ línɡ báo hú yàn mí yùn luán
2.(1)下定义(2)打比方(3)引用、作诠释(4)摹状貌 3.B 4.(1)轻盈(2)飘浮(3)清晰(4)识别
5.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6.如果去掉,话就说得绝对了,反而变得不准确了,因为天气变化异常复杂,看云识天气是有一定限度的。
7.燕子低飞,蛇过道;盐坛出水,烟叶潮;大雨不久就来到。早上有雾,中午晒铺。
二、(一)8.万千。9.紧扣文题揭示中心。10.第一句 11.略
(二)12.总—分—总
13.木星能自己发光 木星释放出的热能是其从太阳处吸收的热能的2.7倍,说明其内部存在内热源
14.特别 大大 15.木星的卫星 16.作比较 列数字
(三)17.引出要说明的对象,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18.第⑧段的开头。因为第⑧段中内容支撑该句内容,说明植物在灭菌方面的作用。
19.A、C、B、D 这个顺序排列能更加突出绿色植物对人类生存的重要作用 20.①绿叶能吸收工业废气;②绿叶能杀灭病菌;③绿叶能接收、吸附、过滤空气中的尘埃。
21.因为“肺”的作用要进行呼吸,而绿色植物每天能吸进大量的对人体有害的二氧化碳,呼出人体必需的氧气,所以把绿地草坪比作“大地之肺”。22.答案不惟一,“绿色是生命之源”等。
(四)23.①工农业 ②文学 ③数学 ④天文学 时间顺序
/ 10 24.平衡的生态环境 25.巴比伦地区的沙化过程。26.略(合理即可)
三、27.提示:可查有关资料。
/ 10
第五篇:看云识天气语言特点
分析:课文中写积雨云的一段文字非常生动。这种生动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课堂的每一环节都注重了学生的集体合作意识,这种讨论不流于形式,而是充分调动集体的潜能与智慧,有效地提高学习的效率。
1.过程描摹准确,具体。作者不但准确抓住了积雨云 “形成高大的云山”、“群峰争奇”的形态特点,而且写出了云块由低变高、由高而崩溃和 “云底变黑”的变化过程,并且把不同阶段变化的速度也体现出来了。
2.动词运用十分丰富。有 “出现”、“凸起”、“形成”、“争”、“耸”、“变成”、“长”、“变”、“崩塌”、“弥漫”、“下”、“带来”等,它们使天气的变化富有层次感,表现了不同阶段云的不同形态。
3.各种词语巧妙地配合使用。时间词语:不一会儿、顷刻间、马上,突出了猝不及防的变化过程;拟声词:哗啦哗啦;叠词:隆隆、闪闪,绘声绘色;关联词:越„„越„„等词语状物写景,惟妙惟肖。
4.说明方法融合在描写中使用不留痕迹,打比方与摹状貌巧妙地结合,再加上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更增加了文章的生动性。以上这些特点都是图表无法表示出来的。下面我们同学运用刚才所学的分析方法,再来分析一下其他的片断。小组同学自由选择某一片断来共同分析一下。
(同学分析,互相补充。若时间不够,可作为作业回去继续思考)
最后的总结,可以由学生完成,教师补充。也可水到渠成地由教师总结。但都是为了让学生在学完一课后能有个整理所学内容的过程,对这课有个整体把握,做到一课一得。教师总结:
通过刚才的分析我们能发现,表格中能体现的内容,都是文中所重点描述的,而以上总结的这些特点,却是列表所无法体现出来的。可见这篇课文不仅具有说明文应有的科学性,更体现了科普文的浓郁的文学性,易引起读者兴趣,能吸引人看。而列表更适合用于地理、天文类教科书或辞典类书籍使用,因为表格更方便读者查找。同时我们还能发现,同一种说明方法配合着不同的语言环境所体现出的特点也是不一样的。打比方、摹状貌这类生动的说明方法放在图表中来运用,就体现不出来了。今天我们同学群策群力,在一节课里共同解决了很多问题。希望我们同学能把这种团结合作的精神带到课后,去共同解决更多的问题。
二、语言特点
寓准确于生动中,是这篇说明文的特点。
准确,是说明语言的基本要求。如课文结尾指出:“天气变化异常复杂,看云识天气自然有一定限度”,与此同时,又指出“要准确地掌握天气变化的情况,还得依靠天气预报。”这两句话就严密地照应到前文多处使用的“往往”“常常”“有时”“一般”“可能”等一类用语,把“看云识天气”的事理,作了限制,这也是一种准确的表达。
这篇课文紧扣题目进行说明,层次十分清晰。首先说明看云可以识别天气。因为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十分密切,云是天气变化的“招牌”。再说怎样看云识天气。这是全文的重点,写得详细、缜密。从高层云依次说到低层云,从象征晴朗天气的云,依次说到带来暴风雨的云;又从云的形态特点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再说到云的光彩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在说明中,从现象入手,进而触及事物的本质:云的形态和光彩是现象;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就是本质。
第二课时
课前活动:上课前,带着学生观察天空中的云,展开想像,从颜色、形状、厚度、高度等方面描绘云,并写下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像能力。)
导入新课
(配乐朗诵第1自然段,同学们听)
同学们,你们听完后有什么感觉?(生动)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使用了多种修辞方法;动态、静态相结合的写法。)对,今天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多种修辞方法相结合使用的作用。
(一)明确目标
1.理解恰当的比喻对说明事物特征的作用。
2.引用、拟人、排比、对比等大量修辞方法的运用及作用。
3.进一步学习和巩固有关说明的知识
(二)整体感知
寓准确于生动中,是这篇说明文的特点,作者用了大量的比喻修辞方法,分别说明云的形态与天气的关系等,同时还用了拟人、排比、引用、对比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
(三)教学过程
l.复习提问。
(1)说明云与天气的关系时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答: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
(2)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都是晴朗天气的征兆;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积雨云都是阴雨风雪的征兆,光彩包括晕、华、虹、霞。这些是什么说明方法?
答: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3)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这一句是什么说明方法?
答: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4)天气晴朗的云有什么特点?阴雨雪风的天气,云有什么特点?
答:轻、高、薄;低、厚、密。
(5)第一段中,结构是怎样的?哪个短语是总写云的形态?哪个短语是总写云的特征?
答:总分总的结构,姿态万千总写云的形态,变化无常总写云的特征。
(6)给下列字注音。
燚yí
霎shà
刹chà(那)
晕yùn(圈)
盈yíng
(7)解释下列词语。
峦:又小又尖的山或连着的山。
点缀:加以衬托或装饰。
轻盈:轻巧优美。
姿态万千:姿态多种多样。
弥漫;布满。
2.分析本文寓准确于生动的语言特点,研究讨论以下问题。
(1)文中用了大量的比喻,作用是什么?举例说明,说明文中运用比喻要注意什么?
本文中比喻的作用:一是知识性,如“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如果卷云成群成行的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粼波,这就成了卷积云。”这里的比喻分别说明了卷云和卷积云的特征;二是形象性,便于读者理解,比如:还有的像峰峦,像刚川,像雄狮,像奔马……说明文中运用比喻要注意:喻体能够准确地说明事物的特征和事理。
(2)比较下边的原句和改句,找出改动的地方,认准确生动的角度说说改动之处的优点。
①组改动的地方有:山一峰峦,水一河川,棉花一雄狮,原句和修改句虽然都用了比喻,但就准确、生动而言,却有差距。山、水的概念太广泛,不及峰峦、河川的概念准确、形象具体,棉花、薄纱,有形而无生命,不及雄狮奔马,具有动态特点,更能突出云彩的形象,更能生动。准确地写出了云块变幻、飘动的实况。
②组改动的地方有:根本不能看见——都躲藏了起来。修改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比原句既准确又生动形象。
③组原句和修改句意思虽然相同,语言则完全变了,修改句运用了比喻,把云比成“招牌”,使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更明确、更形象化了。原句只能说明两者有关系,但不能准确说明关系的性质。
④修改句改“气候”为“天气’,原句“气候”用词不准确,因为“气候”一般是指较大地区里较长时间的气候情况,“天气”是指较小地区和较短时间内大气中发生的各种气象变化。从天上挂的云能识别的是一天或数天较短时间的气候情况,所以用“天气”为宜。
3.本文之所以在语言上既准确又生动,主要是因为作者不断地锤炼语言。在本文的编写过程中,作者曾作过多次修改,那么请同学们拿出自己所描绘的云的句子,进行修改。
4.有感情地朗读第5自然段。
分析:这段描摹了夏天积云形成积雨云的过程,就是雷雨冰雹形成的过程,在描摹天气动态方面相当出色。请同学们找出相关的动词(争奇、变黑,崩塌、弥漫)。
5.生动的语言不仅是因为使用了比喻以及动态描摹事物,还有拟人、排比、对比、引用的多种修辞的使用,在文中找出例子来体会作用。
(l)还有的像峰峦、像河川、像雄狮、像奔马……
(比喻、排比增强了语言的气势和节奏感)。
(2)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
(对比,能使人们对事物获得深刻的认识和鲜明的印象。)
(3)站得高的云,叫卷云。……这时的卷层云得改名换姓,该叫它高层云了。
(拟人,使被说明的对象具体生动形象。)
(4)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对比、引用,引用谚语可简洁、通俗地说明有关问题。)
6.准确的说明语言。在本文中,作者准确地使用了表示时间、范围等副词,在文中找出例子并分析。
(l)积雨云越长越高,云底慢慢变黑,云峰渐渐模糊,不一会儿,整座云山崩塌了,乌云弥漫着天空,顷刻间,雷声隆隆,电光闪闪,就会哗啦哗啦地下起暴雨来,有时竟会带来冰雹或者龙卷风。
(2)但是,天气变化异常复杂,春云识天气有一定的限度。
(3)出现了高层云,往往几个钟头内便下雨或者下雪。
(4)卷云和卷积云的位置很高,那里水分少,它们一般不会带来雨雪。
以上加点的词表明天气的阴晴变化虽有一定规律可循,但又不是绝对的。
(四)总结、扩展
本文使用了逻辑顺序进行说明,层次十分清楚,开头指出了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说明看云可以识天气。接着再详细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这一部分采用分类别的说明方法,依次写了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这些象征天气晴朗的云的位置、形态特点以及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再依次说明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积雨云这些阴雨风雪预兆的形态特点以及与天气变化的关系。然后就云上的光彩现象——晕、华、虹、霞与天气的关系作了简要的说明。文章结尾,说明了看云识天气的目的及局限性。强调依靠科学的天气预报的重要性。文章不仅通过多种修辞方法的运用和动态静态相结合的描摹来体现生动具体形象,还借助于词语的锤炼,表示时间、范围的副词来体现准确性,寓准确于生动之中,这些都是我们在写作中应该借鉴的。
(五)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一、二题。
答案:
一、略
二、1.修辞方法有:比喻、排比、对比。比喻的作用是使说明对象具体生动形象;排比的作用是增强了语言的气势和节奏感;对比的作用是能使人们对事物获得深刻的认识和鲜明印象。
2.“出现”、“凸起”、“争奇”、“耸入”、“崩塌”、“弥漫”、“下等”,这些动词准确地描摹出夏天积云形成积雨云的过程,也是雷雨冰雹形成的过程,这一系列动态描写相当出色。
3.从你自己喜爱的工艺品中挑出一个有趣的来,用平实的语言说明它的功能或者操作方法,用生动的语言说明它的有趣,在班上作交流、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