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 课题结题报告

时间:2019-05-13 21:13: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科学 课题结题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科学 课题结题报告》。

第一篇:科学 课题结题报告

博乐市逸夫小学以校为本的小课题研究

《把小学科学探究活动延伸到课外

---研究怪石峪的成因》

课题结题报告

一、发现问题的过程、问题的特点和具体表现:

最容易使学生产生兴趣的是身边的事物,四年级下册科学课岩石单元的学习中有些孩子提出了咱博乐怪石峪奇形怪状的岩石到底是怎样形成的,虽然通过模拟实验为孩子们解释了这一自然现象形成的原因,但是没能完全信服学生。所以决定以此问题为中心,师生共同经历一段科学探究活动,寻找怪石峪空穴地貌形成的原因。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1、引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怪石峪的成因;然后带着学生进行实地考察,采集岩石标本进行模拟实验。

2、充分挖掘本土资源,了解怪石峪空穴地貌形成的原因

3、激发学生探究怪石峪岩石奥秘的兴趣,进一步加强学生热爱科学、热爱家乡的情感。

三、研究的基本内容

由于怪石峪地区昼夜、冬夏温差大,岩石产生反复强烈的物理胀缩作用下崩解,再加上暴雨雪的洗刷岩面形成凹处,强风又将松散的岩屑吹走,如此反复逐渐形成了空穴地貌。

(1)让学生充分认识科学知识与学生终身学习、工作、自身发展的密切关系,提高基础科学的重要意义。

(2)纠正学生在社会生活和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纠正学生不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纠正学生不正确的方法。(3)研究培养学生良好的探究科学的兴趣。

A、探索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的策略;

B、摸索小学生科学技能形成的规律及特点,有效指导学生热爱科学。

四、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研究的思路: 在研究过程中充分利用图片资料对照法、实地调查法、实验分析法等辅助研究活动。

研究的方法:

1、调查、摸底法:通过调查问卷,分析总结,摸清当前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实验观察法。在本校三至六年级分别选出两组学生:一组三四年级学生,一组五六年级学生。

3、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参考。

4、经验总结法。课题研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归纳,撰写有关的研究报告或论文。

五、课题的研究成果与实践效果

1、学生方面

A、提高了学生认识科学的水平和兴趣,形成了良好的探究科学的良好习惯,初步培养了学生自觉探研科学的习惯,能在生活中应用简单的科学探究方法,寻找、积累生活中的科学问题,拓展自己的视野。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浓厚,积极性和主动性日渐升高,并达到了有兴趣的孩子全员参与。

B、参与学生写出简短的观察探究片段,把学生实地采集回来的岩石标本、植被标本、昆虫标本经过多次反复的分组实验、整理并分析数据最终得出了科学的结论-----怪石峪处于阿拉山口强风区,降水少,蒸发强,日照强烈,昼夜温差大,狂风携带沙石或冰雪长年侵蚀,使得岩石表面迅速崩解风化。飓风在巨石堆砌的城堡间横冲直撞,产生复杂旋流,肆意侵蚀着岩石群,经过320万年的雕刻打磨,把岩石塑造成了千奇百怪的形状,甚至雕琢出了石穴、石臼、石洞等地貌景观。并整理出学生的成果集。

C、整理并分析数据孩子们写出了调查研究报告。D、收集图片资料、影像资料和岩石标本。E、根据师生收集的图片资料、影像资料和岩石标本在学校开展了成果展。

2、教师方面

参与课题的教师在校级进行讲授公开课,设计了优秀的教学设计、案例、反思、论文等,为课题的顺利完成提供了有力支撑。教师们伴随着课题也更加成熟,课堂教学也受到了教研主任及校领导的肯定。

2016年10月22日,市三小“探究怪石峪岩石的成因”课题组一行,由高娃老师带领13名学生及家长和4位课题组成员共计26人来到了距博乐市30公里处的怪石峪进行了实地探究。

孩子们的问题很多,有的做了活动前大量的预习,有的来过一两次,甚至有的孩子没听说过怪石峪,面对一张张充满好奇的脸庞,我在想咱们真是不虚此行,一次实地考察活动的收获将远远超出在学校学习一个单元的知识量。所以说“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让学生喜欢上科学课、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他们才会主动的学习并富有创造性。更重要的是孩子们自己像科学家一样在进行探究。

科学课题进入实施阶段时,课题组利用家长会、家长座谈会、电话联系等方式与家长加强沟通交流,争取家长支持与配合,多次和学生一起去怪石峪实地考察,活动中随从的家长积极配合老师们保证了孩子们的安全,参加活动的学生也积极投入到了科学观察探究中来,有的感慨怪石峪的神奇、有的迫不及待的拿出了放大镜、还有的忙着给奇形怪状的岩石起名字呢„„总之没有一个人不被怪石峪的各种各样的形态所吸引。

通过课题实验,我们的课题老师也在不断成长,不断成熟,并积累了相关的经验,课题组的每位教师都认真撰写课题教学论文、教学心得、教学反思,不断反思,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师们也在时间探究中提高了自己探究科学知识的能力,同时也提高和帮助了学生养成探究科学的兴趣和习惯。

六、课题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和努力的方向:

1、部分学生在实地采集标本过程中一味的玩耍观光,忽略了本次活动的目的和意义。

2、大多数学生把采集回来的标本不能够按照岩石的颜色、外形、质地进行科学细致的分类。

3、个别学生的活动前收集资料这一环节准备不够充分,不能按照标准和要求逐一填写实践活动记录表。

4、根据上述存在的问题今后要把计划制定的更加细致周到,活动前准备工作要更加充分,多与各年级科学老师沟通商讨,从小培养孩子爱科学的兴趣。继续发扬优点,找到不足之处,将我校的科学课题研究工作推向新的台阶。

总之,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探究习惯,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促进学生基础科学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在热爱科学、探究科学的习惯的影响下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

七、参考文献 1、2011版《科学课程标准》修改稿。

2、湖北教育《科学课》2016年第三期、第六期。

3、大自然探索2016年三、五期。

博乐市逸夫小学科学课题组:叶尔登高娃

2017年6月25日

第二篇:科学小课题结题报告

《低碳环保从课堂延伸至生活的

有效途径的研究》 小课题结题报告

乌县中梁小学

马丽娟 2015.6

《低碳环保从课堂延伸至生活的有效途径的研究》

小课题结题报告

内容摘要:“低碳”概念在学生心中很模糊,实践意识不强。通过调查,收集数据等及开展切合学生实际的活动能改变生活细节,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使小学生从小做起,能将所学的“低碳”知识与父母共享,实现家庭“低碳”生活,从自我做起,慢慢覆盖家庭乃至于辐射到整个社会,最终让低碳生活成为人们一种自觉的生活习惯。

关键词:“低碳”知识、“低碳”生活、良好生活习惯 课题研究的背景:

当今世界气候变化异常恶劣,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灾害频发。人类在享受着飞速发展的科技文明的同时,也正在给自己和地球上所有的生灵带来危机。我们期盼从过多利用和开发的状态,回归到与世界万物和谐共存的生存状态。期待通过调查,收集数据等及开展切合学生实际的活动能改变生活细节,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引导小学生从小做起,并鼓励他们将所学的“低碳”知识与父母共享,实现家庭“低碳”生活,从自我做起,慢慢覆盖家庭乃至于辐射到整个社会,最终让低碳生活成为人们一种自觉的生活习惯。课题研究现状:

经过对中高年级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不难发现,“低碳”概念在学生心中很模糊,实践意识不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学生认为低碳生活与已无关,缺乏危机意识。有些学生片面地认为“低碳”只是政府的事、国家的事,不是个人的事情,总认为能源的消耗减轻不是个人做得来的,正是这样的思想决定了低碳与己无关,资源浪费无碍大局,缺少能源危机意识。第二:认为低碳生活难度很大,缺乏践行意识。低碳生活其实是生活中的节约、节能的良好习惯,是生活中的习惯高品质化,高节俭化,对于学生难以实行是因为没有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问题,并非低碳高难度化。第三:认为自己物质条件优越,不用低碳依然会过得很好。现今小学生出生在经济优越的时期,没有经历过什么困难,对高消费现象不痛不痒,认为有充足的能力生活得“高品位”,对低碳生活存在排斥现象。如果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能够帮助学生建立“低碳生活”不再只是一种理想,更是一种值得期待的新的生活方式这种意识,逐步认识保护环境对生活的重要性,提高低碳生活意识,培养环境资源观,对减缓全球气候变暖和环境恶化的速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课题界定:

低碳环保,就是“低碳环保生活”,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力减少,从而减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从而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减缓生态恶化,主要是从节电、节气和回收三个环节来改变生活细节。研究的理论依据: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有热爱自然,珍爱生命,具有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具有对资源和环境的责任心,对维护环境的可持续性表现出责任感,对个人行为产生的环境和更有意识表现出采取行动保护自然资源的意愿。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研究目标及意义: 目标:

1、促使学生形成绿色低碳环保意识和行为。

2、探索学生践行低碳理念的途径与方法

3、因地制宜开展活动,促使学生养成节能减排的良好生活习惯,并主动带动家庭,用随手小行动影响家庭、带动社会的改变。意义: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节能减排势在必行,低碳发展已经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低碳生活不仅是一种态度、一种义务,更是一种责任。我们不仅要倡导低碳生活,更应该主动践行低碳生活,从日常生活小行动做起,身体力行保护地球。研究内容及方法: 研究内容:

如何丰富小学生对低碳环保生活方式的认识;从哪些方面践行节能减排。

研究对象:中梁小学3——6年级学生 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实验初期发放开放式调查问卷对学生保护环境、低碳生活方式的认识和现状进行初步调查。中期及后期,调查课题研究在提高学生对节能减排、低碳环保认识、践行和渗透于生活,改变家庭与社会方面的实效性。

2、行动研究法:实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实践,观察并发现问题,反思并改进研究思路,再实践,探讨低碳环保走入生活的途径。

3、经验总结法:提炼低碳环保走入生活的途径,总结实践中的成功经验。研究过程:

1、准备阶段(2014年9月——2014年10月)①成立课题组,学习相关理论,确定课题研究内容。

②选定课题实验年级,撰写课题实施方案,填写小课题申报表,申请立项。

③进行前期问卷调查和分析

2、实验阶段(2014年10月——2015年5月)

①、召开专题研究开题会。

②、请专家对参与研究的教师进行辅导。③、根据研究方案,启动专题研究。④、观摩课堂教学及其研讨活动。

⑤、及时收集研究信息,注意调控,不断完善操作过程。⑥、写好阶段性研究报告。

一、环保知识

1、利用各班多媒体设备播放纪录片、宣传片,介绍“低碳”的起源、涵义、发展史等资料信息,了解更多的环保知识。

2、开展气候变化、全球变暖为主题的阅读活动,让全校师生了解全球变暖的原因、全球变暖的种种后果,以及与此相关的科技知识,通过头脑风暴引发一些深层次的思考。

3、开展了一次环保低碳黑板报评比活动。以“环保低碳 你我同行”为主题,出一期黑板报,向全体师生普及和宣传绿色环保知识。

4、进行了一次以“环保低碳 你我同行”为主题的专题讲座,学生从讲座中了解低碳环保行为的贡献,从视频中认识、体会浪费能源、破坏环境给自然与人类带来的危害,意识到我们的行为决定着环境的改变。

5、结合各种环境日,利用广播站进行环保宣传。

二、环保呼吁

1、绿色文明公约行动。

关注我们在校园的生活,向我们浪费资源、破环环境、不注意个人文明的陋习发起挑战,面向全校师生征集绿色环保的工作、学习、生活行为方式。如:讲究卫生不随地乱丢垃圾,遇到垃圾要随时拾起投入垃圾桶;讲究课桌文明,不在课桌上乱写乱画,不在抽屉里堆放垃圾纸张等等,开展了一次绿色文明公约征集活动。用文明公约来规范全校师生的行为,做到环保活动人人可以为,人人都能为。结合少先队活动提出八个“一”倡议;A拒一次性用品行动;B蓄一天生活垃圾行动;C省一度电行动;D找一件家里的节能电器行动;E留一张纸行动;F做一次家庭节水调查行动;G节约一滴水一粒饭行动;H听一次节能宣传会行动。鼓励队员热情参与,各班对在整个活动过程中节约的水、纸、电等的数量和各种数据进行整理、汇总,利用班队活动时间,以资料汇报、活动感想交流、生活情景小品、个人环保作品展示等形式,让队员感受环保教育,普及宣传绿色环保知。开展大手牵小手活动,鼓励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在家庭中向家长宣传并不断实践。

2、开展低碳金点子环保标语设计竞赛

组织学生开展“低碳金点子”为主题的环保标语设计竞赛活动,结合我们的生活实际如:节约水电、珍惜资源、爱护生命、维护校园绿化等等,组织学生设计富有童心有创意性的绿色低碳环保口号,优秀口号做成绿色口号牌贴在教室、走廊、办公室、食堂、等师生活动场所的墙上。通过这些教育方式,鼓励孩子们从我做起,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做起,培养正确的低碳生活方式,共同净化我们的家园,保护我们的环境。

三、环保畅想

1、三年级开展征文活动。以“绿色 低碳 环保 文明”为主题,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学生在文中颂扬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中,发生在身边的先进事迹和感人故事,针对目前社会上、学校里、家庭中存在的各种浪费现象和不文明行动,提出自己的看法、想法和建议,积极出谋划策,以自己的眼睛观察破坏环境的现象,以自己的心灵感悟保护环境我们究竟要做些什么。

2、一至六年级环保手抄报活动。以“绿色 低碳 环保 文明”为主题,办一期手抄报。要求纸张大小为A4,手抄报的形式以手写为主,可以有部分插图或者标题图片粘贴。每中队完成两份。

3、一至六年级根据县教育文件精神开展低碳环保科幻绘画活动。利用美术课的时间,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用自己的画笔展现神奇,消除这些地球污染,让我们的地球变得更美好。全员参与,从校级绘画中推荐5篇优秀作品,并且附上作者的创意介绍,参加县级的评比,优秀作品进行颁奖展示。

四、环保行动

1、循环旧书籍,充实图书角

我们发动学生收集自己的旧书建立班级图书角,以实际行动去实践“低碳”理念,循环利用书籍,减少为制造书籍而砍伐树木的数量,以实现“低碳”生活的目的,避免造成资源浪费,小学生参与整理图书角,方便学生以后阅读,这不仅能扩展小学生的阅读视野,而且孩子们以实际行动去实践“低碳”理念。

2、清洁校园,有你有我。

学校每周一次对校园的各个角落,校园前后进行一次垃圾大搜捕活动,美化校园环境,让孩子们从小践行“低碳”生活。使学生知道每天稍加注意,不浪费,不随手丢弃垃圾,这就是低碳,这就是低碳生活的态度。同时,结合少先队星级评比活动,将环保行为与班级星级紧密结合起来,有捡拾垃圾、保护动植物、垃圾分类等行为就加分,反之减分。周周宣传,周周公布成绩,每个班主任及学生都能重视起来。举手之劳做环保,小习惯改变大地球。

3、制作手抄报,加大宣传。

学生有合作有分工精心制作宣传手抄报在校园走廊内宣传。利用生动形象具体的手抄报,宣传“低碳“生活等环保知识,这种方式易于理解、简单明了。提高了全校师生的“低碳生活”意识。

4、手工制作,废物再利用。

实践“低碳”,从身边做起;节约资源,从废品回收做起。结合综合实践课、科学课学习,发动队员利用易拉罐,旧挂历等那些废弃物制作纸花,笔筒等许多既环保,又美观,又实用的工艺品,利用废旧衣物制作可循环使用的购物袋。利用课外的时间,全校开展变废为宝环保创意制作活动。动员孩子们利用身边的废旧物品如:报纸、牛奶盒、月饼盒、包装袋、塑料瓶、易拉罐等创造生活中的美,让“资源综合利用、循环利用”的理念成为我们看得见、做得到的事情。作品的形式有生活家具、装饰品、玩具、花盆等等。所有作品集中进行全校展出,然后移交科技活动室保存。花盆类作品由学校花卉栽培小组负责种植上合适的植物,然后放置在学校的洗手间、走廊、教室、办公室进行展示,让我们的校园有环保作品的装点变得更美丽。通过活动学生明白垃圾也是一种具有价值的财富,废品回收可以节能环保,避免对地球产生过多的消耗负担,还可以让有用资源得到有效利用。

5、动手制作,装扮生活。

校本课程中编织小组的活动是学生最神往的,手提包的编制、十字绣的缝制都是女孩子们最骄傲的作品,通过活动也使孩子们动手能力、创造力得到了提升和发展,更加热爱作品的制作。

6、开展“捐废纸•献爱心”活动。向学生宣传捐废纸活动的深远意义后,全校师生积极响应参与活动,不浪费纸张,将校内用过的纸张集中收集起来,统一存放,集中处理。通过二次回收,将回收后的经费买学习用品帮助困难学生。

7、加强垃圾的分类管理。班主任老师利用班会课进行垃圾分类知识的讲解,在卫生角设置可回收垃圾桶、不可回收垃圾桶,方便学生们准确无误地分类扔垃圾。学校每个星期在卫生检查中一并检查垃圾的分类情况,定期对检查情况反馈。

8、召开队会,寓学于乐。

三年级召开了一次以“节约粮食”为主题的主题队会,进行现场演出,跳 舞、唱歌,小品等节目,将“低碳“知识和环保概念注入学生的心里,充分展示学生的才能,在这寓学于乐的氛围中,不仅能够丰富师学生的课余生活,还能够将低碳理念方便快捷的深入人心。

9、结合植树节、地球日等环保节日,积极开展种植活动。利用校内绿化区域,植树种草。课余时间利用可循环使用的容器种植花草装饰教室,装扮家中庭院。学校为学生兴趣的延续,结合社团活动,专门为学生开辟了一块种植园。学生分工明确,在组长带领下,提前向家长调查种植蔬菜的方法,管理方法。大家集中种植,责任到人进行管理,目前,蔬菜长势喜人。

10、结合教育局文件精神,我校开展为期一周的科技活动周活动,前期利用升旗仪式倡议师生参加,利用宣传栏、广播站营造浓郁的科技氛围。根据学生不同阶段设置比赛内容。低年级比赛内容为折纸,中年级为种子粘画,高年级为科学幻想画。活动的开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

五、环保宣传

1、校园广播站也开辟了“科普知识”专栏,黑板报、升旗仪式都成为教育的一道美丽风景,让学生感悟“低碳”生活,一张纸、一滴水、一度电,从点滴做起,树立低碳生活的意识,养成低碳生活的习惯,为呵护自己的生态家园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2、利用家长学校,向家长宣传环保知识。宣传如何做到“低碳”生活,引导家长从生活小事做起,从节约做起,并鼓励他们将所学的“低碳”知识与家人、朋友共享,实现家庭生活“低碳”、社会活动“低碳”。

3、充分发挥校内宣传栏的功效,及时展出活动开展中评选出优秀的手抄报、绘画、宣传标语等作品。

3、总结阶段(2015年5月——2015年6月)

汇集材料,整理分析研究结果,撰写研究报告,做好专题结题的评估、验收工作。研究结果与成效

成果一:随着本课题的深入研究出现了可喜的变化,我校师生由原来关注关注“环保知识”,逐渐到发展、实践“环保行为”,从评价的维度上来看,从关注知识的本位到关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生成。

成果二:在研究实验过程中,学生已经学会了多种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不仅在学校能注意到,在家庭、社区中都开始使用更科学的生活方式,如步行或自行车出行,塑料、玻璃、纸制品的循环使用,不用一次性物品等。成果三:主题班会视频一节 成果四:撰写有关论文一篇。成果五:撰写教学案例两篇。

成果六:公开课视频一节,并参加市级赛课。成果七:公开课教案及反思三篇。

五、存在问题

1、缺乏专家学者理论上的指导,制约了课题研究的更深层次的进行。

2、由于学生生活环境的差异性大造成学生的知识经验及环保行为实践程度多少也存在差异,条件好的学生环保行为使用较少。课题研究时,如何兼顾学生的差异性,还值得深思。

3、教师该如何让学生在生活中持续坚持使用已了解的环保行为,并使之内化为自己终身自觉行为,成为良好的生活习惯?这是我需要继续探究并解决的问题!

总之,课题研究经过本学期的努力已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有待进一步完善。

中梁小学 2015.6

第三篇:课题结题报告

“新课改条件下农村中学

英语学科加强学生人文教育的研究”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涉县河南店镇中学 李少军

摘 要 :国家《英语课程标准》提出要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在战略主题第四个坚持,坚持全面发展。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本课题通过对我校不同年级学生的抽样调查,分析人文素养缺失的主要原因,并对症下药,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积极探究培养学生英语人文素养的方法与途径,在实际教育教学中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应和教学效应。

关键词 :农村中学 英语学科 人文教育

一、问题的提出;

邓小平生前曾说过“十年改革开放最失败的就是教育了”。何出此言?我的理解是:我们的教育严重忽视了人文素养方面的培养,教育变成了数字竞争、比拼升学率的游戏。曰之失败并不为过!目前,中学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力因素,轻非智力因素;重视考试成绩,不重视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理解,不重视思维能力、意志力、创造力的培养,不重视学生的情感需求,导致绝大多数学生的人文素养相当贫乏。紧接着就有人给这种教育扣上应试教育的帽子并批得体无完肤,把素质教育捧为救世主;其实教育不能没有应试,只是缺乏人文素养的培养,如果我们在应试教育中加入人文教育的成份,教育就回归其本意了。一个民族,如果忽视或轻视人文精神的培养,必然导致民族整体素质的下降。有知识还要有文化,有学问更要有修养,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已迫在眉睫!

(一)、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总体目标为:立足本校实际,结合本县和他县兄弟学校的情况,通过调查研究,比较分析,试验研究,探索出适合农村中学英语学科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和方法。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具体目标为:

(1)、掌握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

(2)、探究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与方法;(3)、研究学生人文素养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

(二)、说明研究的意义;教学长期以来都是围着应考转,英语的教学内容、教学措施和教学环节等都受限于这些统考,英语的教与学变成了只重认知教育、轻情绪教育和性格培养;重应试教育、轻素质培养;重知识灌输、轻应用能力训练。教师教学观念陈旧,学生学习动力匮乏,这种忽略人文素养教育的结果就是英语高分低能。这些现象被称之为人才培养的方向性迷失。

英语教学作为一种语言教学也是一种文化教学,因为“语言是文化的镜子,文化的方方面面均在语言中有所反映”。语言不仅包含着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的价值观、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心里积淀等。如果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脱节,必然使学生缺乏“跨文化意识”,也就是缺乏中西文化素养。英语教学既要让学生具备中国文化的背景知识,也必须了解所学语言国的文化背景知识,在此基础上,让他们学会比较和鉴别。但在中国人们对跨文化理解的重要性还认识不充分, 特别是一些大学生由于专业的划分和急功近利心态的影响,通常以为只要打好了基础, 完成了知识点的学习, 文化方面凭常识按习惯就可以水到渠成。相反,这样所培养出来的学生是:有知识缺文化,有学问缺修养,有理论缺行动。本课题从我国农村中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出发,着力探究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与方法,以便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这在现在和将来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三)、研究的理论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第二章战略主题中提到“三个坚持”的第三个坚持是“坚持全面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国家《英语课程标准》提出要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

(1)、学生人文素养现状的调查研究。立足本校结合他校进行学生人文素养现状的调查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了解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

(2)、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与方法的研究。根据调查情况,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制定出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与方法,并在日常实际教学中付诸实施,以期达到良好效果。

(3)、学生人文素养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的研究。在调研与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研究制定学生人文素养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

二、文献综述;

(一)该研究领域发表的关键的相关发现:

1、学生人文素养现状的调查研究。立足本校结合他校进行学生人文素养现状的调查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了解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

2、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与方法的研究。根据调查情况,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制定出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与方法,并在日常实际教学中付诸实施,以期达到良好效果。

(二)对研究项目产生影响的其他研究领域的发现: 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各学科既有独特的目标和独立的系统,又有彼此间存在的共同属性和必要联系。这些性质任务不同,对象范围有别的学科,分头齐进,交互作用,承传人类文明的薪火,以满足受教育者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需要。

英语属于人文学科,当然具有人文性。中学课程体系中政治、历史、语文等也明显地包容在这一类中。如果从更为广泛的意义上看,人类的知识构成体系中,没有不包括人文性的知识,甚至可以这样说,人文性的外延包罗了全部学科。即使是自然学科,固然重在表现科学性,但难道没有人文性吗?正如著名科学家顾毓琇教授所说:“科学精神也是一种人文精神,它有宗教的圣洁而没有宗教的神秘,它有艺术的忠实而没有艺术的缥缈,它有哲学的超然而没有哲学的玄想。”

(三)未解决的问题:本课题研究计划中提出要研究学生人文素养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但是在现在的农村中学英语教学的大环境下,还没有能力提出研究学生人文素养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主要原因可以分析如下,课题组部分成员存在如下观点:“难”字当头。认为科研工作是一件非常难的事,远非中小学教师能够胜任。相关的认识还有:“科研是少数人的事”、“评价中小学教师工作能力不应包括科研能力”等等。“忙”字当头。许多中小学教师认为自己的日常工作如此繁忙,哪有时间搞科研工作?如果领导提出这样的要求,只好东拼西凑一篇所谓的论文应付差事。“教”字当头。传统观念认为教师的工作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受此影响,许多学校领导有这样一种观点:教育教学工作与科研工作是互相矛盾的,教师如果在科研工作上投入过大精力,势必影响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于是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说法:搞科研就是想成名成家,不安于中小学教师的本职工作,等等。“文”字当头。许多主管教学的领导认为,科研工作就是写论文,考核教师科研水平的惟一途径就是检查论文,没有发表论文或出版著作就是不具备科研能力。“怕”字当头。学校和教师普遍认为,教科研课题研究工作比较麻烦,周期性长,见效慢,程序要求比较严格为此,参与课题研究缺乏积极性。“不”字当头。目前多数学校和教师,因为缺乏必要的培训与学习,对为什么要搞课题研究,课题研究是做什么,怎样做课题研究,做的结果会怎样等问题不清楚,因此对课题研究工作不闻不问。新时代的教育呼唤着更多的中小学教师积极投身于教育科学研究,尽快从“教书匠”型教师转化为“专家型”教师,从“经验型”教师转化为“科研型”教师。而使这一目标得以逐步实现的当务之急是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教师自身以及许多有关方面转变观念、提高认识、走出误区。

三、课题的设计;

(一)人文科学的界定: 人文源出拉丁文humanitas,意为人性、教养。十五世纪欧洲始用此词。指有关人类利益的学问,以别于曾在中世纪占统治地位的神学。后含义多次演变。现代用作“社会科学”的别称。

人文科学是指以人的社会存在为研究对象,以揭示人的本质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目的科学。

人文教育的界定: 所谓人文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其实质是人性教育,其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这种精神的养成一般要通过多种途径,包括广博的文化知识滋养、高雅的文化氛围陶冶、优秀的文化传统熏染和深刻的人生实践体验等。这一教育既重视由外而内的文化化成,更强调自我体悟与心灵觉解,归根结底,它使人理解并重视人生的意义,并给社会多一份人文关怀,在根本上体现教育的本质。

农村中学英语学科人文教育:

农村英语学科人文教育是利用现有农村中学的英语教育资源,通过资源整合,包括学校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校园文化等方面,在教师的引导和教育下,使学生在近期及远期达到人文素养的提高和发展,为自己的将来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二)研究的指导思想与原则

英语新课程可以说是应运而生,教师用书前言中讲到,教材的指导思想是“关注学生的情感,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要使他们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提高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与人沟通与人合作的能力,增进跨文化理解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而教材的特点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和人文素养。”在新课程中,英语被归类为“人文科学类”。为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新一代高素质的学生,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储备新型人才,我们应该将新课程的这种理念贯彻到课堂中去。

(三)研究目标;具体目标为:

1、掌握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

2、探究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与方法;

3、研究学生人文素养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

1、学生人文素养现状的调查研究。立足本校结合他校进行学生人文素养现状的调查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了解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

2、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与方法的研究。根据调查情况,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制定出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与方法,并在日常实际教学中付诸实施,以期达到良好效果。

3、学生人文素养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的研究。在调研与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研究制定学生人文素养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

(五)研究对象;农村中学初中学生

(六)研究的主要方法:研究的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

1、主要思路:调研研究 → 比较分析 → 试验研究 → 结论与措施

2、研究的主要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辅之调查法、比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具体措施是:将采取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思路,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采用统计数据分析、专题研讨、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实地考察、个案分析等方法,选择不同年龄、不同职称的教师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探究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方法,并在本校及周边学校进行实验研究,确保课题的科学性并努力有所创新。

四、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研究过程

(一)研究进程和研究工作的实施:本课题研究周期为三年,从2010年4月至2012年6月,共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 研制课题小组研究计划,调查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2010.04—2010.09)

负责人:李少军、常秀芬、第二阶段 分析造成学生人文素养现状的原因,提出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对策(2010.10—2011.02)负责人:李少军、刘玉娣、第三阶段探究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方法。(重点、难点)(2011.02—2011.10)负责人:李少军、常秀芬、刘玉娣、马翠芳、赵利宁、江银兰、第四阶段研究学生人文素养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2011.11-2012.6)负责人:李少军、常秀芬、刘玉娣、马翠芳、赵利宁、江银兰、(二)中期检查;经过一年多的研究我们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分析了造成学生人文素养现状的原因,提出了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对策

(三)综合研究:我们英语教研组经过问卷调查、教研活动、经验交流、课堂内外改革等一系列的课题研究活动,历时一年的时间,发现我们的学生在人文素养方面的缺失,并且通过在课堂教学方面、课外活动方面、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不断努力地尝试,对我们的学生进行英语文化的渗透及人文精神的培养,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们在英语方面的学习更有兴趣了,都迫切地想了解有关英美方面更多的文化,改变了过去传统的思维方式,通过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知识技能的发展,情感与态度的改变,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和开创精神。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习惯。”在英语教学中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也不例外。如果说传输人文知识、培养人文精神是人文教育的实施过程,那么,塑造人文品行就是进行人文教育的最终目的。我们英语教师坚持身教重于言教,能善于将教材中提倡和教学中阐释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见诸行动,体现在自己的一言一行中,使课外做的与课堂讲的相一致,为学生树好榜样,当好示范。若能长此以往坚持不懈地精心疏导,言传身教,那么,在人文精神的潜移默化中,在教师本人师德及人格魅力的感召下,学生的人文品行被逐步培养塑造出来,最终成为国家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四)后期论证:

五、课题研究的结果或成果

(一)、主要结论及分析: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我们欣喜地看到中学英语新课标有了革命性的变化,更多的加入了对于学生学习策略、情感态度、文化意识这些人文素养的关注。但是教学长期以来都是围着应考转,英语的教学内容、教学措施和教学环节等都受限于这些统考,教师教学观念陈旧,学生学习动力匮乏,针对以上情况我们河南店中学全体英语组成员于新学期伊始,对我校三个年级不同程度的学生展开了不记名抽样问卷调查,目的是了解我校各年级学生在英语学科人文素养的现状,以便有针对性地提出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与方法,最大限度地改善现在的农村英语学科教学,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次调查我们采取分年级,分层次,由任课教师对所教班级学生进行不记名抽样调查,七、八、九三个年级各发放问卷100份,收回100份。问卷分为卷一和卷二,卷一较易,卷二较难。

所有参与问卷答题的学生均表现出对问卷试题的高度热情,调查过后仍热烈地讨论试题的答案。通过本次调查可以发现,我校学生在英语文化方面存在很大的缺失。那么如何改善这种现状,是我们下一步研究的主题和本课题研究的关键所在。

从问卷中可看出,我校学生对英语文化素养存在严重缺失,以致学生对英语学科学习兴趣不浓,学习成绩不理想。

(二)、创新之处;分析调查问卷,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客观条件限制:

a、学生学习环境影响,农村中学没有学习英语的氛围。b、城乡差别因素影响,农村中学学生普遍不重视英语学习。c、家长对学生学习成绩不够重视,尤其在英语方面,家庭教育更是空白,父母出自农村,文化层次低,辅导不了学生英语知识。

2、教师主观方面制约:

a、受应试教育影响,教师的课堂教学目标多落于知识教学,与英语文化教学脱节,甚至为零。

b、教师教学时间分配不合理,自习课占据课外活动,学生没有闲暇时间去发展自己的特长,更提不上文化素养方面的学习。

针对以上情况,从我校实际出发,我们提出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改善我校英语学科的教育教学:

1、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立足英语五维目标,注重学生文化知识的培养,发展学生人文素养。

2、改革课外活动,辅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为学生营造更多的英语文化氛围,陶冶学生们的文化情操,塑造学生的完美人格。

3、借助校园文化建设的春风,创建优质高效的英语文化氛围,使学生们沉浸在愉悦的文化学习氛围中。

总之教师可以利用好课上课下两种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发掘文化教育的资源,创造性地对学生进行英语文化教育,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成果的影响;通过问卷调查,使我们课题组成员对我校学生的人文素养现状有了一个客观的认识,同时通过教研活动为我们的教育教学指明了研究及探究的方向。

(四)成果的推广价值:本课题研究的成果认为农村中学普遍存在英语人文素养缺失的现状,我们研究得出可以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研究。并且积极探究了以上三方面的适合农村中学的方法和措施。分析总结了现行初中英语教材涉及的有关的英语文化方面的内容。可以为英语教师提供间接的经验和总结。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意义。

六、讨论与思考;

(一)对研究结果不足之处的必要说明;通过两年的课题研究我们课题组成员一致认为,我们的研究限于教师水平,以及农村中学硬件的限制,科研的层次还处于原始的表层,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虽然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不能够钻得很深,应试教育的阴影仍然笼罩部分教师的心,以至于课堂教学不能够深入。课外活动不能够顺利开展,文化建设形同虚设。

(二)值得与同行商榷的问题;如何在农村中学建立长久的、有效的英语人文教育的机制,不仅是我们农村英语教师的职责,更是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该考虑的问题。在英语教学中如何长期有效地开展人文教育是我们英语同行值得研究探讨的问题。

(三)应该研究而由于其他原因未进行研究的问题;已经进行研究但由于条件限制未得出结论;由于受农村中学硬件和软件的条件限制,致使预期的校园文化建设中开展对学生的英语人文教育未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如果能够积极进行校园文化的英语文化建设,势必能够促进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对于研究学生人文素养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由于农中学条件和师资水平的限制,对该项成果的研究暂时搁浅。

(四)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本课题研究中的探究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方法,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和难点,由于时间的限制,对于该项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英语人文教育在学生的教育中仍然是长期的、与时俱进的科研课题。我们会在未来的英语教育教学中不断探索、总结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方法,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有所学,为他们的长远学习奠定坚实的兴趣基础。

七、附录与参考文献。

(一)、调查图表;河南店中学学生人文素养调查问卷

(二)、测量结果;阶段性成果(调查报告)

(三)、行动研究的有关证明文件:北外李晨讲义

(四)、参考文献应有原版著作或论文。《英语新课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第四篇:课题结题报告

济宁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课题名称:

课题主持人:

所属单位:研究报告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培养的实践与研究 焦元坦 微山县鲁桥镇教育办公室

《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实践与研究》课题是微山县鲁桥镇教育办公室于2010年4月向济宁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申报的滚动课题。自课题立项之日起,我们课题组就投入了紧张的研究之中,经过课题组全体成员一年的克难攻坚,本课题现已完成预期研究目标,并取得了预期研究成果,现将课题研究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课题的提出

口头语言,作为最基本、最便捷的人际交往工具,经常担负着每个人社会交际效率高低甚至成败的重任,因此较强的口语交际能力也就成了每个社会人适应现代社会交际最基本的能力需求。《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我们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因此,作为培养未来社会人才基础的小学语文教学,理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从学生的语文能力现状来看,由于教师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教学中只重视读写,而忽视口语交际的训练,把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当作教学“软任务”,因此,相当部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弱于读写能力。通过调查观察,我们发现好多学生平时说话(包括课堂发言)声音低下、口齿不清、语无伦次、方言音不绝于耳,能说会道的寥寥无几,连学生平时的习作中也夹杂着土方言。所有这些,直接影响着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甚至阻碍着学生知识修养和人文素质的发展。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特别注重对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并明确提出了总体培养目标,即“具有日常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和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把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纳入语文课程总目标,这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大改革,这充分体现了专家学者、广大语文教学工作者对语文教学本质的全面理解以及对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关注。

鉴于以上的认识,我们认真反思学校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剖析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畸型”现象,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培养和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感。我们试图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寻求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途径与方法,积极探索适合本地学校实际的口语交际训练操作策略。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一)总结出适用的、可操作的、能够激发小学生口语交际兴趣、拓宽学生口语交际空间,有效提高农村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成功经验。

(二)改变学生不想说、不会说、不能说、不敢说的现状,使学生形成规范的口语——能说;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敢说;良好的听说态度和交流习惯——会说。真正实现“让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阅读教学中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实践与研究

(二)口语交际课课堂教学研究

(三)创设交际情景,提高口语交际能力的实践与研究

(四)口语交际活动的探索与研究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一)调查法:对绝大多数语文教师口语交际存在的困惑进行调查研究,制定相应的实验策略。采用个别谈话,对学生进行一次口语交际测试,从中了解里面存在的问题。

(二)文献研究法:通过上网,上图书馆等方式查阅有关文献,学习相关理论,为本课题提供理论基础,并借鉴理论基础去指导实践。

(三)实验研究法:按照制定目标,认真实验本课题的研究,并在实验过程中努力探讨学法指导,并及时进行每阶段的研究总结。

(四)行动研究法:通过对每一项、每一阶段实验情况的观察、反思,不断总结经验教训,调整实验措施,使研究的层次不断提高。

(五)个案研究法:找出研究对象中存在代表性人物进行个案研究,积累资料,总结经验。

(六)经验总结法:通过实践,总结经验,形成理论然后去指导实践。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第一阶段(2010.4——2010.5)

设计申报:制定实施方案,填写课题申报表,开展调查分析,写出调查报告。

第二阶段(2010.6——2011.2)

实施研究:制定各项研究计划,具体实施各子课题的研究,发表研究论文、撰写研究报告,收集研究资料,综合研究成果。

第三阶段(2011.3——2011.5)

结题鉴定: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和结题报告。论文结集、出版,接受课题鉴定组终期评估鉴定。

六、课题研究的成果

(一)通过多次阅读教学的实验和研究,探索出了阅读教学中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方法并形成了理论应用于全镇教学工作指导。

(二)通过对口语交际课的开展和研究,摸索总结出了提高口语交际课课堂教学效率的教学方法并在全镇开设公开课进行普及推广。

(三)通过对口语交际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和研究,探索出了一些深受师生喜爱的,因地适宜的,能很好的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和提高各方面素质的综合实践活动。这些活动的推广已经初见成效。

(四)通过对口语交际教学的研究和推广,有效地改变了部分教师轻视口语交际教学的传统教育观念,开始重视口语交际教学。

(五)根据研究成果完成了三篇具有较高理论价值和推广价值的教学论文。

七、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由于时间的有限性和教学条件的限制,课题研究有一定局限性,没能很好的扩展和深入。

(二)虽然开展了大量的实验研究,但仍有部分领域未能涉及,未能获得更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三)由于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口语交际教学的研究的广泛开展还有待进一步努力。

八、今后的设想

(一)加强培训学习

加强“请进来,走出去”的广度和高度,加大对教师培训的力度。彻底改变轻视口语教学的传统观念,形成口语交际教学的研究热潮。

(二)总结提升推广

对所取得研究成果进一步提升和总结,在全县乃至更大的范围推广,为口语交际教学贡献力量。

总之,通过一年多的实验与探索,充分证明了小学生口语交际教学的实践研究是具有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的,从操作过程和实验成果来看,是科学的、有效的。

第五篇:课题结题报告 文档

扬州市“十五”规划教学研究课题

《构建乐学模式优化学生品德》

研 究 报 告 ———————— ————————

主持人:杨嘉培

高邮市送桥镇初级中学课题组

二00七年四月

结 题 报 告

项 目 类 别:扬州市立项课题

课 题 类 别:实践研究﹒教学﹒基础教育

课 题 名 称:构建乐学模式,优化学生品德课题主持人:杨所 在 单 位:高邮市送桥镇中心初中申 报 日 期:二审 批 单 位:扬州市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结 题 时 间:二报 告 人:杨

嘉 培

00一年六月五日

00七年四月

嘉 培、宰 华平

内容包括:

1、初中政治课乐学模式的建构与学生品德培养的具体内容和要求以及两者的辩证关系最佳结合的研究。

2、初一政治课着重针对学生心理状况,采取活动、表演、心理咨询等方式,研究如何在寓教于乐中矫正学生的心理偏差,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思维习惯。

3、初二政治课重在收集与教材相关的案例,采用视频材料,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以“专家访谈”、“身临其临”、“扪心自问”、“当名小法官”等小品表演具体形式培养遵守道德、依法自律的自觉性。

4、初三政治课重在教学课件的设计以及时事的介绍,利用现代教学媒体,研究培养学生如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坚定学生为中华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

三、课题主持人及课题实验学校

(1)课题领导小组成员

1、课题负责人杨嘉培同志,为送桥初级中学的校长,课题立项时为中级教师,2002年成长为高级教师,200年成为高邮市政治学科带头人。1995年12月《教师管理中的心理管理》一文登载于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治校百人谈》中,1996年12月《校长要坚持教学管理主阵地》,被扬教院学报刊登,1998年11月《坚持德育四化建设》参加高邮市“素质教育大家谈”论文比赛,获得一等奖。

2、课题第二负责人,宰华平同志,课题立项时是普通政治教师,2003年后担任学校政治教研组长,2006年被高邮市教研室聘为兼职教研员。1997年《妙用诗歌 激趣蕴理》被高邮市教师论文集选中。2001年参加高邮市青年教师优秀课评选。获得一等奖。

3、课题研究顾问,黄昌宝老师,高邮教研室政治教研员,承担着省级课题的研究。

4、课题其他重要成员,陈春维、冯恒梅、周宏贵、李志开、陈国庆等教师都是走在初

一、初

二、初三政治教学的一线教师,有着多年的教学经验,对旧式政治教学的弊端深恶痛绝,分别承担着初三政治教法研究、初三学生“三观”现状研究、初二政治教法研究、初二 学生法律意识现状研究、初一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等五个子课题的

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基于上述两方面考虑本课题理论价值在于丰富德育方法的第三层次,即具体操作技能的方法,为实现真正“无灌输教育”在初中政治教学中的深入做出理论和实践贡献。

(2)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乐学教学模式,顾名思义,就是让学生开开心心学政治。初中政治课学习必须以趣味性为切入口,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优良品德,优化学生思想素质,重视学生品德形成诸因素,在不忽视知识理解基础上,重视情感、意志、行为在德育中的地位,加强德育实效建设。具体得目的和意义有:

1、我们把课题研究作为教学改革的动力,探讨思想品德学科教学的新模式,为政治教学作有益的探索,并以此为契机把新课程改革引向深入。

2、通过课题研究有利于更新我校教师观念,提高政治教师们业务素养的提高,促进教育现代化在我校的试验面。

3、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收集素材、处理材料的能力,引领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提升学生的自我教育水平和欲望。

五、研究过程中采取的方法:

本课题研究中采取的方法遵循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从现象观察,实际调查到分析综合再形成理论,在实践教学中加以检验和发展。在初一,采用抽样和追踪观察法,得出学生心理状况的综合状况。初二,采用个案研究法。初三,采用行为研究法。最后用教育经验总结法,对乐学教学模式进行积累、筛选和理性提炼。

六、课题研究的主要阶段性工作:

第一阶段:起步阶段(2001年6月—12月):

进行课题申报、开题报告,制定课题实施方案,建立实验班、对比班。课题负责人召集全体人员制定总课题和子课题的研究计划和实施方案。

1、查阅文献,收集资料。

在研究工作的起步阶段,我们课题组全体人员,首先查阅《德育

论文。

具体来说主攻两大了任务:

(一)初中生课外研究思想品德兴趣的培养。

1、编制导学提纲。“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不是知识的容器”,爱因斯坦也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教师要想让学生自己真正动起来,最好的办法就是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分析、寻求正确答案。问题意识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从而高度集中注意力,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问题意识还可以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就不可能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更不可能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巧妙设疑是学生学习进入主人角色、发挥主体作用的关键环节。在2002—2005学年四个学期的教改实验期间,我们在认真研读初

一、初二《思想品德》教材、山东省教研室编制的《新课程智能训练》、上海《政治教育》、陕西《中学政治教学参考》、浙江《政治课教学》、河南《中学生时事政治报》等教学资料的基础上,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及每堂课的具体教学目标和内容设置,以课时为单位拟定出切实可行的导学提纲,把每一课时的重点、难点、关键点、必须掌握的知识点以“目标问题”的形式“跃然纸上”,摆在每位同学的面前,从而使学生潜在的求知欲被激活,促使他们急切地渴求正确答案,进而积极地参与思考和解答。这样,导学提纲就成了学生乐学教材的“指南针”,思路旅游的“导游图”。

2、虚拟政治场景。现代人生活在两个世界之中。一是生活世界,我们在自然生活中直接感知的世界,是个人和群体生活的现实、具体的环境。一是科学世界,即人在生活世界的活动衍生出来的特殊的理性视域,是人们在抽象层面上描述的世界结构。由于人们对科学理性的盲目崇拜,现代人认为科学世界的教育就是人的全部教育,习惯上将学校课堂教育当作“教育”本身。这就使生活世界的教育被排斥在社会意识的自觉视域,之外,使得生活非教育化。而科学世界的教育也逐渐与生活世界相脱节,成了理性的孤岛,导致了“教育的非生活

刺激,学习热情激发起来,萌芽学习兴趣,认知系统开始运转。

2、引而不发,诱思导学,培养学生乐学。

课堂教学中,我们都体现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用适当的手段对学生思路进行引导。考虑到全体学生的主体性更充分发挥,心理潜能更好的挖掘,探索精神更快形成,我们一般不把知识点直接加以解说,而是诱导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自学。利用“诱思导学”为后面的教学过程做好准备,铺垫,这样学生整个认知系统被激活,并高速运转起来,就由最初的兴趣萌芽状态进入了主动探索理解新知识阶段。

3、评价分析,内化新知,使学生变学会为会学。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一个重要环节,教学评价中一般我们不由教师垄断,而让学生在学习上的优点和缺点作自我评价、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教者组织学生进行全班性或小组性的讨论与交流,由学生唱主角,使学生的思维形成互相激荡的局面,这样,学生不仅会发射自己的心理能量,而且会使自己的思维进一步深化,好的学习品质进一步形成。同时我们根据学生讨论交流情况不失时机,准确又简炼的就学生的发言质量进行引导评价。评价时,应重于肯定、鼓励、引导。学生对知识理解更深入,成功接纳新知识,起到内化知识的作用。

4、分层指导,灵活训练,使学生善学。在学生获取一定感性认识基础上,我们还引导学生自己展开思维加工,将认识由具体、简单上升为抽象、复杂。应对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指导;对中等生指导他们巩固新学新知以后,尝试思考与解决稍深的学习问题;对于学困生则指导他们进一步理解与巩固所学新知中最基本的部分;对于上等生,应指导他们在掌握新知的基础上,解决综合性更强、条件更复杂、难度更大的学习问题,提高他们的自我发展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分层各自练习,全班学生各自获得不同层次上的平衡,培养了自己的创造力,产生了强烈的愉悦感,这样就进入一个新的良性心理循环过程。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06年7月—2007年4月): 完成总课题报告,召开课题结题会,并形成文字上报。

七、课题研究的主要效果、成果和感想:

(一)目前这种乐学模式效果初见端倪:

辨别是非能力增强,上课听懂了,理解了,作业中的问题少了,有些作业学生互改,小组长批改就完成了,无需老师一本一本地翻阅,这样可以拿出时间,组织学生实践,钻研教材,探索完善教学方法。

5.有利于实现以传统教学手段方式到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方式的转移,有利于优化教学结构、提高效率。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结构严谨,讲究课堂效率。教改中我们建起了备课素材库、课件库、网站,学生可上网点击我们的网站进行学习。我们常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改变了传统教法中粉笔加黑板的单一形式,通过采用自制教具、课件,增添、创作漫画、录音、幻灯投影等多种形式的交替使用,使教学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教学效果更优。

一、初二的实验班级经过二年的实践,几次期末统考成绩三个方面比率比非实验班提高了十个至二十几个百分点。2003届以后的中考政治成绩比未采用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2002届一年上一个台阶,2004年开始我校政治教学经验,年年在高邮市初中中考研讨会上介绍。

6.教师受到教育。通过教改,我校政治教师更新了教育观念,科研积极性大大提高,有的成长成校、县市骨干教师,发表了一系列科研论文。

(二)主要成果:2002年宰华平老师参加高邮市青年教师优秀课评比又获得一等奖,2005年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获得二等奖,2002年——2006年与课题密切相关的论文在高邮市级以上发表或获奖的有20多篇。

(三)结题中的感想:

1、课堂教学创设情境是前提。营造民主、宽松、愉悦、情趣盎然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验健康、积极的情感,并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做人的态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具体操作:①关注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行为,随时分析,发现问题,“对症下药”,及时处理和改进。②教师上课要有饱满的精神和良好的情绪,要有积极投入教学的热情和调控课堂的技巧,能做到以情激情、以情动人,最终达成师生一体、教学相长的境界。③教师的教学语言尽量有幽默感、有激励性,有感染力,使学生易与接受,并有所启发。④教学的设计要以学生的学习、发展为本,忌单调、枯燥、乏味,要设计本课

12、优秀课获奖证书和基本功大赛获奖证书。(第36-37页)

3、学科带头人聘书。(第38页)

4、兼职教研员聘书。(第39页)

5、在高邮市政治教学研讨会上交流的论文。(第40页—49页)

6、在高邮市发表或获奖的论文证书。(第50页—55页)

7、在扬州市级发表、获奖的论文材料或证书。(第56页—58页)

8、在江苏省级发表论文。(第59页—65页)

9、在国家级发表或获奖的论文。(第66页—70页)

10、学习的重点文章。(71—81页)

八、参考文献

1、朱慕菊主编 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

2、钟启泉等主编 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了每个孩子的发展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

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识培训丛书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

4、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

5、李建平为什么从教学大纲走向课程标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透析(之二)

6、《人民教育》 2002年1—10期

7、林崇德 发展心理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年版

8、张志勇 现代教育科研 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

9、《讨论教学实践刍议》,王丽琳、宗军,1998.1.10、《高等教育心理学》,教育部人事司组编,1999.8.11、《思想品德》 课程教材研究所,2004.12、《新课程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浙江省教育厅师范教育处,2005.3-

下载科学 课题结题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科学 课题结题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课题结题报告

    目录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 2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

    课题结题报告(模版)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指导策略的探究》课题结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意义 新的《化学课程标准》提出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

    课题结题报告

    《初中思品课“尊重、关爱、责任”品质培养的研究》 课题结题报告 课题组负责人 何 锋 一、本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决议决定了我们......

    课题结题报告

    黄山市“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案例研究”课题实验结题报告 黟县美溪中心小学数学课题组 美溪中心小学严格按照黄山市“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案例研究”课题实验方案,在县教研室和......

    课题结题报告

    高效课堂------小组学习的合作与评价探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背景: 我局高效课堂教学改革进行一阶段,老师们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课堂教学效果与学生积极参与有密切关系。而要想......

    2015课题结题报告

    2015课题结题报告范文 第1篇:教科研课题结题报告范文 新课程下个性化阅读和写作教学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一、课题实验的背景及意义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新的中小学......

    课题结题报告

    高中化学与初中化学的衔接教学策略的研究结题报告 一、 课题提出背景: 1、初中和高中都属于基础教育。把初中化学与高中化学有机的结合起来日益显现出它的必要性,因此,应通盘考......

    如何写课题结题报告

    内容提示:研究的主要过程和活动;研究计划执行情况;研究变更情况(课题负责人、课题名称、研究内容、成果形式、管理单位、完成时间等);成果的出版、发表情况,转载、采用、引用情况;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