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三毛传记读后感
读《撒哈拉的眼泪—三毛传》有感
第一次读三毛的作品,我记得是在高一,那时候一直有睡前看课外书的习惯,从图书馆借来《撒哈拉的故事》,看得忘记了时间,一发而不可收拾,接连看了好几遍。大概就是从那时候、从那本书起,我开始对三毛这个作家感兴趣,开始喜欢上她的文字、她的故事。
读完她的传记,我对她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她的一生该如何来形容?评论不一。有人极力称赞,有人大肆诋毁。我总结了一些词,大抵可算作是三毛人生不同阶段的关键词。在此只是浅谈一些我个人的看法。
拾荒——说起拾荒,许多人说,这是三毛的一个十分奇怪的癖好,我总觉得“奇怪的癖好”这样的字眼稍带贬义,这样一个浪漫的行为,被说成是怪癖,其实,只不过是有些与众不同。可惜的是像三毛这样的天才之所以成为天才,就是因为与众不同,他们的思想对这世界上的许多人来说都遥不可及,甚至是不可理解的。如同我们在小学里一样,三毛也要写一篇再平常不过的作文,就是写自己将来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三毛自小读书就很多,作文几乎每次都要在班里朗读,这次也不例外。然而当三毛大声读道:“我有一天长大了,希望做一个拾破烂的人,因为这种职业,不但可以呼吸新鲜的空气,同时又可以大街小巷地游走玩耍,一面工作,一面游戏,自由快乐得如同天上的飞鸟。更重要的是,人们常常不知不觉地将许多还可以利用的好东西当做垃圾丢掉,拾破烂的人最愉快的时刻就是将这些蒙尘的好东西再度发掘出来······”这次她还没有读完,老师已经被气得听不下去,顺手抄起黑板擦,向她劈面砸来,他命令三毛重写,无奈的三毛只好杜撰了想当一名医生的理想,老师才满意。有时候,人们总自以为是,他们总将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别人,他们认为只有接受了他们的思想才是正确的。庆幸的是,这样一个老师没有把三毛的拾荒梦踩碎。事实上,与其说三毛是名拾荒者,不如说她是一个高明的收藏家。现在有很多的收藏家,以收藏为名,行奢侈之实。他们有时候花上十几万、几十万的价钱,去购买一件价值不足千元的藏品。他们并非喜欢花冤枉钱,而是因为不懂。真正高明的收藏家很少会那样购买,他们往往走访于民间,去找寻那些真正有价值的,却被忽略的,被当做平常物品,甚至是破烂的东西。三毛的一生收藏了许多的东西,每一件东西,都能够讲出它的来源。每一件东西,其中都蕴含着它不同寻常的故事。那故事绝对不是花上十几万或者几十万便能买到的,在它们的身上,是岁月的沉淀和洗礼。也正是因为这样,三毛总是能发现其他人不以为意而忽略的东西,算是真真正正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自闭与流浪——可以说三毛长大之后的人生都是在流浪,究其原因,很多人会说台北给三毛留下了太痛苦的回忆。初中时代数学老师对三毛的羞辱开启了她长达七年的自闭生涯,那时候,全世界都看不到三毛痛苦的眼神和她濒临破碎的心。她感到整个世界都在嘲笑她,对她指指点点。这世上有许多残忍的杀人犯擅自夺走他人的生命,给人世带来了许多悲伤。杀人犯总会有法律来制裁,然而这世上尚有另一种杀人者,他们不必使用任何工具,而是直接在精神上给弱者伤害,让他们再也无法站起,即便表面上完整无缺,但心已经是死的了。那个数学老师就这样杀三毛于无形之中,这也是三毛第一次自杀的原因。长达七年的自闭生涯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对于三毛来说是一辈子的,让她遇到悲伤的事,总是把这种伤痛放大几千几万倍,而忘记了身边还有疼爱她的父母,也使得她在脑海中深深埋下了自杀的念头,在遇到觉得过不去的坎的时候这个念头就会跑出来作祟。不过这七年的自闭生涯也不至让三毛一无所获,在这期间,三毛用各种各样的书籍来填补内心的空虚,书籍成为了成就她的最重要的积累。而画坛名人顾福生对三毛的引导更是她走出自闭的关键所在,是这位伯乐慧眼发现三毛这匹千里马在文学上的无限潜力,若没有他的鼓励,也许三毛要花更长久的时间才能走出封闭的世界。幸好三毛没有再错过之后的许多美好,包括收获一段美好的爱情。不过不管三毛是一个人,还是和荷西一起,她都没有停下流浪的脚步。对旅行的爱好,她保持了终身。我第一次读的她的作品《撒哈拉的故事》,就是她与荷西一次说走就走的流浪。我相信三毛的流浪不是为了要逃避痛苦的回忆,她的内心是渴望自由的,也渴望发现这个世界。与许多游山玩水的人不同,三毛更重视风俗民情。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习惯规则。这些规则是世间最有趣的事,值得人们去寻找和探究。现在仍有许多旅行者,他们生活在别处,生活在路上,生活在那些他们成长过程中从未见识过的风俗里,他们见到了这个世界的另一面,见到了这个地球上生活着的多种多样的人群。人生在这个世上,如果不能将世界都看遍了,又如何算是活过一遭呢?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这样短暂的生命已经太过悲凉,而人生分明有几十年,可以看尽春华秋实,看尽人世沧桑,分明可以来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去品尝不同的美食,感受不同的风情,为何一定要将自己禁锢在方寸的土地上呢?但是现实的许多因素却不允许我们来完成那一场旅行,那一场流浪,所以对于三毛的潇洒和坚决,我是佩服与羡慕的。三毛在沙漠文学时期的作品我是喜爱的,她的倔强与忧伤、敏感和任性,荷西的憨厚大度,豁达开朗,两个人的个性跃然纸上,他们的幸福更是洋溢在文章的每字每句中。其实这些文章并没有写些太过深刻的东西,都是一些平常琐事。事实上,三毛一生的创作中,也从未写过那些深刻的发人深省的东西,她写的始终都是琐事,那些纯净的、简单的、轻松的,让人愉快的,读起来如同品上一盏清茗的琐事。这个世界固然是需要意义深刻的作品,需要那些发人深省的、引发人们对现实、对人性思索的作品;但同时,也需要一些能够打动人心的、简单的关于爱情,关于生活的小故事。世界是严肃的,也是活泼的,因为多彩,才让人欲罢不能地在其中生存。如果没有三毛的流浪,大概也就不会有这样的作品了。
结局——最后说一说三毛的结局,这是沉重的,也是我所惋惜的。我想也许三毛是可以避免这一种结局的,虽然我也知道自杀这个结局在情理之中,因为三毛给自己套上了枷锁,把自己锁在了牢笼里。必然有那七年自闭生涯的影响,也有荷西离世带来的沉重打击,或是剧本《滚滚红尘》遭到猛烈抨击导致的绝望,但我觉得除去这些外因,必然有三毛自身的内因存在,但我并不想责怪三毛,责怪她做出这样的决定。我们总喜欢责备自杀的人,责备他们自私不负责任,只求自己的解脱,却忽略了那些爱他们的人,忽略了那些等待他们归家的父母,和关心他们的亲朋。然而如果一个人还会在意这些,他就不会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如果一个人还能看到这人世的美好,他就不会放弃那少得可怜的光和热。每一个自杀的人,都是已经彻底绝望的,无法承担心灵上的负重的可怜人。自杀者在临死之前的绝望与困苦,又有谁会真正在意?三毛的死亡对她来说也许不是件坏事。她太过纯粹,太过天真。对这个世界的中庸之道、迂回之法,她几乎是完全不懂。她就如同一块玉,美丽纯净,但是脆弱,若不能被仔细地保护好,就必然要粉身碎骨。
我想用传记封面上的话来作为结束:她为追梦而生,一生流浪,行遍万水千山。她站在红尘之上,俯瞰芸芸众生,唱尽世间情怀。她是路过尘世的天使,扬扬一袖风尘,就奔走出满地繁华。最纯真的三毛,最温暖的流浪。
第二篇:读三毛传记有感
流年不与你忘
——读三毛传记有感
白落梅曾说:“如果有一天,你在红尘某个街巷,遇见这样一个女子。她身材高挑,散着长发,带着一种繁华落尽的沧桑,一种意兴阑珊的美丽。那么,请记得,她的名字叫三毛。”是的,她叫三毛,是我内心深处不及的梦,是流年不曾忘记的一粒红尘。
雨季不再来看似忧。
不亦然。
忆含希。
独自成长,心田满书香。
——记童稚时
她叫陈懋平,因为觉得“懋”字繁琐,改名为陈平,可她的性格注定让她这辈子无法平凡,她的一生经历成为了一代又一代人传诵的传奇。即使战火纷飞,也没有让她的童年失去色彩。
她是一簇颜色不一样的烟火,盛开在民国时期。她与别的孩子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她那生来便具有的孤独感,让她的色彩显得如此绚丽。她可以默默的独处,不哭不闹,沉溺于书香无法自拔,用自己的方法去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当然,还有她那可以洞察万物的双眸。
当我上小学之时,才开始于文学海洋中遨游,她早已觉那知识是如此肤浅。当我还不明人生所爱为何物,她已找寻到——文学,文学之美就这样成为了她一生的追求。
只可惜,童年的五彩缤纷下也有黑色的参与。黑来自于同学和老师的误解,让她的自尊心受到了严重的打击,落入无尽的黑暗之中,迫使她离开了学校。
三毛锁上了自己的心门,结识墓园的宁静,浏览自己喜爱的书籍,尘封很久之后心锁已锈迹斑斑,同时也贴上了自闭。幸运的是,这把心锁被顾福生打开了,福生用油画的绚丽,艺术的美丽,让她的内心春暖花开。在福生的帮助下,她走进了文坛。
其实我知道,孤独成全了她的美丽,书香飘进了她的童年。虽然童年伤痕累累的她,记忆中还存留着希望,心田中依然有愈心的暖光照耀。
回忆着她的成长,好似独自寂寥行走,独自追寻着她的希冀。但不是。在我看来,她在幼年便寻得她所爱,知道自己要去往的地方,即便雨季不再来,但在花季之时,花海一定会流入她的心房。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
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与荷西相遇到离别
三毛与荷西曾用六年的时间错过,又用七年的时间相爱相倚,留三毛用余生的时间去离别。
犹记当初荷西对她承诺:六年,多么漫长,等待,如此煎熬,并且她的心早已支离破碎,失去了承担这诺言的勇气,所以她狠心去拒绝了这个男孩,再不让他去找她。
三毛一定知道荷西有多难过,宛如曾经她被舒凡狠狠地拒绝,可她一定不知道,荷西伏枕流了一夜的泪,想要自杀,她也一定不知道,即使他被伤害,他对她的爱还是有增无减。不管这六年的期限里,和谁在一起,又和谁订婚,他的爱都如同冬日的暖阳跟随着三毛。
那么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的时刻。荷西积满了所有的爱意,怀着六年的承诺,坚持着这份对爱的执着。在六年后,终于如愿以偿地拥抱了三毛,决定用余生去追随她,和她一同去了结前世的乡愁。
——撒哈拉沙漠
在撒哈拉的时候,即使他们过着清贫的生活,但十分安宁。在那里,她抛下了所有的哀愁,成为了一个快乐的家庭主妇,时常用中餐来款待荷西及朋友们,教邻居的女孩识字,用简单的医疗知识解除他们的病痛。平凡又简单的生活,多少个昼夜,携手漫步于沙漠中,多少年月,用心雕刻成爱情,让三毛笔下的《撒哈拉的故事》成为传奇。
可惜的是,这样的幸福仅仅持续了七年,就在荷西去往拉芭玛岛工作的期间,工作中不幸丧生。幸福的温度就在此急剧下降,瞬间凝结成冰,万物的美好早已留不住她要跟随荷西的心。在友人不断的劝慰下,终于放弃了离开。开始每天忙碌地为自己的丈夫订做墓碑,每天买鲜花去看望他,陪他说话,天黑也不肯离开。
在为荷西守灵那夜,三毛冢前一言,竟让荷西双眸流出血,那是多么的舍不得,那是对三毛有多沉重的爱才会流血。他一定没有离开吧,一定很舍不得三毛吧,所以把灵魂留下来陪伴三毛,让她感知自己拥抱的温度尚存,只可惜转眼间又变得毫无生气。冢前的三毛,是多么希望用自己的生命换回她爱人的一颦一笑,一言一行,再续当初平淡的美好。
世界上最痛苦的距离一定是生与死吧,跨越不了地平线的拥抱,留不住的温存,就连对话都像上映独角戏。回忆起三毛感知生命即将逝去时,每日在海边踱步,等待自己心爱的人平安归来。每当相见,相拥的那一刻,就像拥抱了一整个世界,那种珍惜,那种心切,让他们的世界绽放出红莲。这种面对死亡的恐惧,荷西一定能感受到,三毛对这份爱的守护。
多幸运才能找到一个治愈自己心伤的人,多幸运才能把错过的时光补回来,可冢前已只有泪千行,思念如行云流水,划过她的心脏,让世界只剩下寂寥。
回忆他们的形影不离,用爱让生活充满希望。庆幸的是,即使荷西离去,但这份爱在记忆中仍是暖心的。爱是由心生的,是要看他的心里是否存在于你的内心深处。也许不语,但牵挂依旧尚存,它不需要太高的温度,但它一定是温暖的,足以让两人相濡以沫。
寄她心到远方。
去流浪。
在追寻。
万水千山,愈她心于自然。
——流浪远方
哪里才是你的家,失去荷西,再也找不到进去的钥匙。
原来是远方。
齐豫的成名曲《橄榄树》是由三毛作词的,答案就在其中,“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她背着行囊,踏上了远方,用她的笔,记载了中南美洲各国风土人情,名胜古迹。用万水千山治愈她那千疮百孔的心。在兰州深处的大漠敦煌,让她的心再次感到温暖。终她把情寄于景,把爱撒在大漠深处,绽放的花也飘落在世人手心。
即使她最后离去了,但成全了她渴望的自由。幸运的是,有小天使陪伴着她,引导她去寻找她的橄榄树——荷西。
你是我永生不及梦
三毛曾说:“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站成永恒,从不寻找。”或许是,从小就已经找到了自己所爱,并拼了命地去完成,一定很累了吧。我相信,越过那条地平线,一定有你的爱人在等你回家。
三毛,你如流水,汇入了大海。你如红尘,落入了沙漠。陪我走过漫长岁月的你,成为了我永生不及的梦,你的文字散落在万水千山,我怎敢与你相忘,流年怎敢与你相忘。
是你,让我与梦近;是你,让我去寻所爱;是你,让我真正明白:你需寻得你所爱,并为之守望。
来世,我愿做一米暖阳,很短但很温暖,抚摸你一世温柔。
第三篇:《三毛全集》读后感(范文模版)
《三毛全集》读后感
起初读三毛的时候仅仅是被她在撒哈拉的故事所吸引。因为我是个很少花时间在阅读上的人,所以一篇篇的故事很适合我。于是,我是那么无意地进入那片沙漠。
偶然的一次,我在微博上看到了一段出自三毛的文字,我这才意识到我看的书也被称之为名著,这里面的语言也可以被摘录。摘录是以前我才会干的事,可是看了《三毛》那么久我都没有特意停下。因为我早已把这个过程当做是在听一位旅行归来的朋友讲述她的游记。我怎么可以打断她?
那片沙漠
生命在这样某偏僻落后而贫苦的地方,一样欣欣向荣的滋长着,它,并不是挣扎着生存,对于沙漠的居民而言,他们在此地生老病死都是如此自然的事。
每个人都有一种说走就走的冲动,一个人,一个包,一张票。可是有多少人让冲动行动了?三毛踏入沙漠,就是一种倔强。
我可以是个浪子,但我的生活必须过得有收获而愉快。三毛的半生漂流过许多过,高度文明的社会,她住过,看透,也尝过,多少也受了影响。但她始终没有将心留在哪个城市,但撒哈拉沙漠不同,她说这是“属于前世回忆似的乡愁,就莫名其妙,毫无保留地交给了那一片陌生的大地。”
撒哈拉沙漠是这么的美丽,但这儿的生活却需要付出无比的毅力。物质和精神上的大苦难概括了所有的烦恼和痛苦。面对空旷辽阔得令人恐惧的沙漠,心里产生的是无边的空白。生活突然失去了喧嚣,失去了争吵,失去了竞争,本以为可以让自己进入田园般的生活,有了足够的时间思考,享受属于自己的阳光。但是,当人声再也不流动,当问候再也不频繁,尤其是当左右讯息都消失,这一切是否又过于恐怖了呢?
不过,这样的日子我还是愿意经历的,对于人生,多经历写总是好的。三毛和荷西的家安在了坟场区的垃圾场附近,这很是适合三毛,因为她有过人的勇气和拾荒的能力。三毛的沙漠,沙漠的三毛,都少不了荷西。因该说现在提起三毛人们就想起那个“大胡子”。
那段爱情
荷西有个很大的优点,任何三毛所做的事情,在别人看来也许是疯狂的行为,在他看来确是理所当然。
三毛和荷西没有经历山盟海誓就结婚了。他们的婚姻是自由的。要维持一段自由自在的婚姻不是容易的,那个度的把握需要双方通透的了解。荷西永远知道三毛什么情况需要他的陪伴,什么时候又仅仅是想自己走走。同样,三毛了解荷西在朋友面前希望自己很贤惠,而又真正爱她是的那些独特。
沙漠中的二人世界并没有因为失去距离而失去没=美,小小的酸甜苦辣,混淆不清,也正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感受爱情或婚姻,只需要对的人和一片小小的天地。
我越读到后面越是害怕,怕某一篇荷西已离开。终究是读到了,那个精神走在死亡线上的三毛,靠着对父母的不忍心才支撑下去。这个时候,死亡对于三毛来说的确是件幸福的事。但是她不能,她承诺过自己要变为一只“不死鸟”。此时的她精神已经与肉体隔离了,痛苦早已将她淹没,坐在荷西的墓碑前,我无法猜测当时三毛的想法,她与她丈夫一起“死了”!我们再也看不到撒哈拉沙漠里那位美丽的中国女子与一位大胡子在傍晚开车,在海边捕鱼,在夜里仰望。回不去了,无论是生活还是文字,三毛失去了荷西,失去一半自己。那段艰难的日子的确实过去了,但有些东西她逃不掉,过不了,几年都是无效。痛苦平淡了些,确依旧那么汹涌在深夜泛滥,涌向那个无边的沙漠,荷西一点点被淹没,她的妻子也留在那片黑夜中。你可以去看她,但她不舍得出来,因为荷西在那里。
但愿这真是解脱。
第四篇:三毛读后感
三毛读后感
《不弃》:
没有人能在世界“弃你”,除非你自己自暴自弃,因为,我们属于自己的并不属于他人。事情已经发生了,要面对的情况才是实际的。不要去想未来的事情,也不要去想前途茫不茫然,在目前来说,这不是当务之急是要使自己的心平静。学着主宰自己的生活,没有了爱人,你也有能力一个人过活。你有死的勇气,难道就没有生的勇气吗?给自己时间,不要急,请相信生命的韧性是惊人的,跟自己向上的心去合作,不要放弃对自己的爱护。
—————我们总是认可活着的人比死去的人更困难,翻了一个页面,却又说死比生更有勇气,想想并不能挑出什么不妥之处来,可见人的思想,总是游走得那么矛盾。
《快乐》:
比较快乐的人生看法,在于起床时,对于将临的一日,没有那么深沉的算计。完全没有缺乏的他不可能有更多的快乐了。快乐是一种等待的过程。突然而来的所谓的“惊喜”,事实上叫人手足无措。一般性的快乐往往可以言传。最深刻的快乐,没有可能使得他人意会。快乐和悲伤都是寂寞的。快乐是不堪问的鬼东西,不相信,请问自己三遍,我快乐吗?快乐是另一种一件国王的新衣。这一回,如果国王穿着它出来游街,大家都笑死了,笑一个国王怎么不穿衣服出来乱跑呀!
—————对于最后那句话,我读了很多遍,想了很多遍,可是仍然不理解三毛蕴刻在其中的深意,而为什么这一次大家都会嘲笑国王的新衣了呢?原来我真是个如此浅显的一个人,文字对于我来说虽然视若珍宝,却惜终只是倾吐自己的烦闷而已,因为孤独……
第五篇:三毛 读后感
三毛《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
前天晚上把《撒哈拉的故事》看完了,很喜欢,不过很可惜,没有记一下就给还了。有一些感受......1:自己好落伍:看这本书的一星期时间里,同学见了都说:“我看过了,不错,好好看。”想起郭敬明17岁写《爱与痛的边缘》时都看过那么多人的书而且有许多自己见解,他对三毛好像是这样说的‘曾经有段时间我迷三毛迷得紧。不为别的,只为只身跑到沙漠的神经质。那时候娶一个像三毛一样的女子为妻然后一起远行成为我最大的梦想。但它高高在上地悬在我的头顶使我不得不仰望,在脖子酸痛的同时让我明白:它遥不可及。’想着自己太亏了,小时候不知道看书也没有条件看,如今狂补着涉猎各类书籍却觉得有些晚,因为此时的记忆力真如老徐那样:记得特快忘的也神速。
2:羡慕三毛:
羡慕三毛有那样的父母:有着健康的身体、聪敏的头脑,使孩子从小物质上得到充分满足,即使在三毛成家后仍给予很大的帮助与支持;一心爱着孩子教育很好并不约束孩子成长,试想有多少的家长愿意让孩子一辈子随自己性情流浪。
羡慕三毛有那样的朋友:什么叫真朋友?就我的理解:真正的朋友是共分享共患难的朋友,当你在尖峰时并不急于沾取你的光芒,当你在低谷时又能给予帮助关心。而三毛交到的都是些真性情的朋友,不舍得她到沙漠受苦,但真要去了就尽力寄些所需东西,急人之所需雪中送炭都不夸张,即使是那些追求三毛的男性朋友,亦给予尊重和帮助(我始终认为男女朋友间应保持尊重,底线很重要)。
羡慕三毛有那样的爱人:荷西!怎样说他呢?看这本书,就觉得越看越喜欢荷西,最后就觉得以后找人过一辈子的话就找这样的。
a:他是如此的爱三毛:他爱三毛矢志不渝,小时候就对三毛讲‘从小的愿望就是娶三毛为妻’;他爱三毛一辈子为了她可以牺牲一切:撒哈拉沙漠,这是怎样的地方?稍有常识的人就会知道这里的气候、物质上的贫瘠,更不用说风俗不同宗教不同......有多不同?你能想象那里人几年不洗一次澡甚至许多人一辈子不洗澡;你能想象那里人不知道自己几岁,女孩子8——10岁就要结婚;你能想象那里还有《汤姆叔叔的小屋》里如汤姆命运的黑奴买卖。我觉得不可思议。而就是这样的环境,荷西听说三毛坚持要去时不笑话不阻止更不拖累,默默的收拾了行李,先去沙漠的磷矿公司找到了事,安定下来,等三毛单独去非洲时好照顾我。他知道三毛是个一意孤行的倔强女子,不会改变计划的。前一段看《传闻中的七公主》迷上雪七和小跟班的爱情,小跟班也是为了雪七自愿到战争下的伊拉克,当这种只可能发生在影视剧中的场景切切实实摆在我面前时,亦真亦幻,让我着实感动了一番。
b:善良:让沙漠人搭便车,和三毛一起帮助哑奴,成为撒哈拉威人的修理匠工匠。
c:信任:对爱人的信任,对朋友的信任。
d:负责:少说,多做,将一切付诸行动中。
e:孝心:当他们刚到沙漠时那样的艰苦条件,荷西坚决不用三毛父母的钱说:“给父母养老,你的父母以后我们离开沙漠,安定下来了,都要接来。”他了解三毛的孝心,自己也是绝对的孝顺。他们用自己的双手白手起家。
f:稳重,男人味:在温饱问题未解决之时绝对不会儿女情长但也尽量不让三毛受苦;当遇到危险与困难时会第一时间保护三毛;当发生战乱时也没有优柔寡断,马上投身大义之中,但会冒生命危险抽身安抚安排三毛。这样的男人总是理智的给你踏实安心的感觉。
g:可爱:但要相信f并不代表荷西没有情调,他会搞浪漫、会调皮。和三毛抢车、捉鱼.....可爱极了。
h:爱国、是非分明:我很感动的一点就是当荷西的同事讲:“殖民主义又不是只有我们西班牙,人家香港的华人,巴不得讨好英国,这么多年来,唯命是从,这种榜样,沙哈拉威人是看不见,我们是看得见„„”时荷西的愤怒,绝对的明辨是非。
说不清楚荷西还有哪些优点,总之他的言行证明了这样的男人值得爱,也无怪乎三毛讲她的男朋友中只有荷西没有车,但荷西与她最合适;无怪乎三毛给父母信中说自己并不十分爱河西但当荷西意外失事时痛不欲生并写过文章荷西我爱你。
越写越觉得像雪七和小跟班,哦不对,是雪七和小跟班像极了三毛和荷西。不知道《传闻中的七公主》的编剧是不是看过三毛的小说来的灵感改编成这样的电视剧。哈哈,不管怎样,都让我喜欢。
3:敬仰三毛:
我不怎么真心说这个词的,敬仰的对象太神圣了,举个例子我敬仰周总理。所以说在此真心说敬仰三毛说明真的很喜欢、佩服她。
我也不多举例说三毛那些和荷西共同的优点了,比如说善良、孝顺、正义、信任、宽容、爱憎分明......不举例并不代表我的偏向,只是许多例子都是重复的。只想告诉大家三毛的这些优点比荷西有过之而无不及,只不过男女有别,他们做事的方式、感情的表达上有所区别。
他们很重要的一点区别也是我佩服三毛的很重要一点是她的博学,文学我就不用说了,三毛是辍学生,但三毛有一句经典的话:学校可以滚,但书不可以不读。听听三毛读的书:天文、地理、妖魔鬼怪、侦探言情、动物、哲学、园艺、语文、食谱、漫画、电影、剪裁,甚至于中药秘方、变戏法、催眠术、染衣服„„混杂得一塌糊涂,她是那样的兴趣广泛,所以对于三毛的悬壶济世、将饭做成中国饭店、将撒哈拉的屋子设计的如画报似的美丽......就不足为奇了。
还有就是三毛的好奇心、大胆、冒险性、机智,天哪,看着生动的沙漠观浴记、荒山之夜就能感受到这些特性。太佩服三毛了....好了,暂时就想起这些,觉得三毛的一生真是精彩,我也只有羡慕敬仰的份了。在我看来,人生有这样的亲情、友情、爱情足矣,有这样的人生经历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