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产品质量的重要性管理控制法规
谈产品质量的重要性
产品质量对于企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注重产品质量,最终会寸步难行,功亏一篑。光意识到质量的重要性还不够,我们还要把他做好,那怎样才能做好高质量的产品呢?联发公司制定的2009年“四质创优工程”实施办法,为落实质量管理工作全面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小事做起,做好细节,把握质量。从产品质量有“检验”到“预防”,由“堵”到“疏”,再到生产的“全面质量管理”,我们不难看出在生产过程中的精细化要求与质量水平要求越来越高。为保障产品质量安全,企业在质量管理方面已以更高的起点,全面导入产品生产的质量管理理念,建立独立于生产管理的质量保证体系,加强产品实现过程的质量检查和质量监督,在解决产量、成本、质量发生冲突时,从根本上杜绝牺牲质量的思想痼疾,实现了质量管理理念的转变。
企业必须在质量管理中推行了全面质量管理模式,层层把关,人人负责,才能使质量控制在每一个产生的源头。在制造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成本,且需要每一个人都要有主人翁意识,对于自己所用的辅助材料价格怎么样,成本怎样算都应该去了解,这样,才知道应该怎样去控制,从那个方面去控制,鼓励持续改进,不断对所有细节问题进行改进,降低所有能够降低的生产成本。在生产过程中减少质量问题,也能相对的降低生产成本。
质量管理没有永恒的答案,只有永远的问题,质量管理与成本控制就是在持续不断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规范起来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是企业力求卓越的质量意识;打造著名品牌,奉献精品产品,是企业生产永恒的追求
产品质量的重要性
随着经济、科学技术日益发展,把质量放在首位,求质量,更要落实到企业的每一名员工心中,形成牢固的质量意识质,更要注重细节,从小事做起,要像呵护生命一样呵护产品质量。
一、论发展,质量才是硬道理。
邓小平说过:“一个企业在市场中立足的根本和发展的保证。发展命运。没有质量就没有市场,没有质量就没有效益,没有质量就没有发展。因此,质量才是硬道理!特别是现在,世界经济处于低迷时期,我们更要狠抓产品质量,做到以质取胜。
二、抓质量,质量意识是关键。
产品质量决定于过程质量,无论是产品质量、服务质量,还是工作质量,归根结底取决于制造产品、提供服务、进行管理的人的“质量”。所以,要高度重视员工的作用,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保证产品质量、因此,要提高产品质量,必须要先增强员工的质量意识。
三、求品质,把握细节是重点。
追求完美品质,要求从小事做起,做好细节。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流,故能就其深。细节是操作过程中的流程要领,工的越来越细和专业化程度的越来越高,争中取胜。因此,追求完美品质,把握细节是提高质量的重点。
四、提高产品质量意义大。
提高产品质量不仅对企业发展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服务质量是决定企业素质、市场最关键的因素,的竞争优势。
我公司始终;乃至企业的;江海不择细产品或公司深刻感受到了提高产品质量的重要性。求品
发展才是硬道理。”在产品质量是就是企业生命的今天,产品质量已成为产品质量的优劣决定产品的生命,过程质量决定于工作质量,工作质量最终决定于员工的素质。服务质量和工作质量。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质量意识是企业生命的灵魂。
掌握好细节也就是把住质量。随着社会分注意抓好细节,精益求精保证质量才能让产品在竞
还将对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企业发展、企业经济实力和竞争优势的主要因素。质量还是争夺谁能够用灵活快捷的方式提供用户满意的产品或服务,谁就能赢得市场
对《产品质量法》的法律思考
《产品质量法》是一部集经济关系与管理关系、民事规范和行政规范为一体的综合性法律,规定了产品质量责任和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并对产品质量的民事、行政、刑事责任作了全面规定,着重解决的是缺陷产品造成消费者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的侵权赔偿问题。这部法律促使了我国产品质量立法体系的初步形成,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其中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我们必须立足本国国情,借鉴国外经验,谋求新的发展,使之更趋完善。本文分析了《产品质量法》的现实意义以及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对产品质量立法的完善进行了探讨。
一、《产品质量法》的现实意义
我国的《产品质量法》将产品责任和对产品质量的监督管理融为一体,是产品责任法和产品质量管理法合一的一部法律,其内容表现出了公法和私法相互融合。政府的干预和介入成为《产品质量法》立法主要的指导思想,其主要体现在我国《产品质量法》中关于产品质量的监督和法律制裁部分,政府在尊重生产者、销售者的自主经营的前提下,从保护消费者的利益、提高一国产品质量水平和维护社会整体利益的角度出发,对生产者、销售者的产品质量进行监督,《产品质量法》第3章对生产者、销售者的产品质量义务做出明确规定。此外,新的《产品质量法》关于产品质量的监督和罚则两章做了较大的修改,修改之后这两章的内容更加丰满,操作性更强,各主体的权力(利)义务更加明确。其主要特点是:进一步明确了各级政府在产品质量工作中的职责,建立了企业产品质量约束机制,加强了行政执法机关的执法手段,特别是对生产、销售违法产品的行为加大了法律制裁的力度。此外,在对产品质量监督部门以及产品质量检验机构、认证机构等社会中介机构赋予质量监督、质量评价等权力的同时,增加了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和防止滥用权力的规定。这表现出立法者正是想通过强化质量监督部门的行政职权来促进产品质量的提高。
《产品质量法》的立法宗旨是加强对产品质量的监督管理,提高产品质量水平,明确产品质量责任,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产品质量法》的实施正是以其立法宗旨为根本,在以上五个方面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加强对产品质量的监督管理方面
通过《产品质量法》加强对产品质量的监督管理,提高了监督工作质量、加大了监督力度、保障了监督效果。特别是国家在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工作中制定的一系列重要方针、政策和制度通过《产品质量法》将其规范化、法律化,这促进和加强了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对产品质量的监督管理工作。此外《产品质量法》的通过实施表明,加强对产品质量的监督管理,保证了产品质量的提高,保护了消费者的切身利益,促使了企业不断增强提高产品质量的内在动力,加强了企业内部的科学管理,提高了市场竞争力。
(二)提高产品质量水平方面
面对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及中国入世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提高我国产品质量的整体水平,是我国当前经济形势发展的迫切要求。目前,我国的产品质量状况远不能适应形势发展和市场变化的需要。主要表现为:产品质量差,抽查合格率低,生产过程中的不良品损失严重,一些中小企业产品质量低劣的问题相当普遍;制假售假的违法犯罪活动屡禁不止,在有的地方已成为区域性问题,假冒伪劣产品造成的重大恶性事故时有发生,给国家财产和人民的身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造成重大损失。《产品质量法》的制定和修改提高了产品质量,其对生产者、销售者的产品质量义务和责任做了一系列规定,加强了政府权力的介入,制定了一整套监督制度并对违法行为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做了一系列规定,加大了打击制假售假的力度。
(三)明确产品质量责任方面
产品质量责任是指生产者、销售者以及对产品质量负有直接责任的责任者,因违反《产品质量法》所规定的产品质量义务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它是一种综合责任,包括有关产品质量的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产品质量法》对违反产品质量的民事责任做了具体规定,比如对责任种类、责任形式、赔偿范围、求偿途径以及发生纠纷的解决途径等一系列问题作了规定。对产品质量行政责任方面也进行了补充、修改,使其规范更加系统。关于刑事责任,《产品质量法》对生产者、销售者,产品质量检验机构、认证机构及其工作人员,有关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以及其他有关人员有违反《产品质量法》的行为,构成犯罪的,作了追究刑事责任的原则规定。
(四)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方面
《产品质量法》第22条规定:消费者有权就产品质量问题,向产品的生产者、销售者查询;向产品质量监督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及有关部门申诉,接受申诉的部门应当负责处理。第23规定:保护消费者权益的社会组织可以就消费者反映的产品质量问题建议有关部门负责处理,支持消费者对因产品质量造成的损害向人民法院起诉。第 40条规定:售出产品不合格时销售者应当负责修理、更换、退货;给购买产品的消费者造成损失的,销售者应当赔偿损失。第47条规定了因产品质量发生民事纠纷当事人的纠纷解决办法。
(五)维护社会经济秩序方面
《产品质量法》也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各地方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打假活动,销毁了一些假冒伪劣产品,取得了一定成效。此外,我国《产品质量法》对产品质量的法律调整主要依靠政府的行政权力,综合运用民事、行政、刑事的调整方法尤其是依靠政府的监督和行政处罚来规范生产者、销售者的行为的法律调整模式即采用经济法的调整模式。这种政府权力的介入对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也发挥了重大作用。当然我国对《产品质量法》采用经济法的调整模式而非民商法的调整模式,也是有其必然性的。首先,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政府宏观调控下的市场经济。产品质量事关国家经济、百姓生活,而目前我国产品质量水平普遍低下,产品质量问题已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这已不仅仅是一个保护消费者利益的问题,面对这种情况,政府权力必须介入,而不能仅依靠市场的作用。其次,我国缺乏行业组织,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缺乏自律,在暴力的驱使下制售大量直接危及百姓生命健康的伪劣产品,致使重大恶性事故频繁发生。同时,我国消费者的权力意识淡薄,消费者遇到损害自身利益的产品质量问题时,往往不能积极寻求法律的保护,即使受害人主张权力,限于我国现有的法律规定,有关责任者也只承担很轻的民事赔偿责任,因此仅靠市场主体监督生产者、销售者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强化政府权力的介入。
从某种意义上说《产品质量法》是经济法理念的综合运用和体现。经济法的理念是经济社会化条件下的实质公平正义,其核心内容是社会整体经济利益的实现。这种社会整体经济利益是客观存在的,它与社会个体利益有紧密联系,但又不同于社会个体利益,不是社会个体利益的简单相加;它也不同于国家政治利益,不能将国家政治利益等同于社会整体经济利益,或将前者凌驾于后者之上。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公有制的目的和本质是为了实现社会整体利益,这是一种社会效益观,它不仅包括经济成果最大化,还包括宏观经济成果、长远经济利益以及人文、自然环境、人的价值等诸多因素的优化和发展。而《产品质量法》表现出的治理综合化的特点体现了经济法的综合性特征。此外,我国的《产品质量法》既明确了产品责任,保护用户、消费者利益,又维护了社会经济秩序和社会利益,将对社会个体利益的保护和对社会整体利益的保护协调结合起来,这种功能的社会化体现了经济法的社会本位特征。从某种程度上讲,我国的《产品质量法》是一部协调法、发展法、融合公法、私法和社会法精神的法律。因此产品立法更多地体现了经济法的理念和特征,就其部门法属性而言,整体上应属经济法体系。
二、现行《产品质量法》的不足之处
(一)产品的定义范畴不明确
《产品质量法》规定:产品是指经过加工、制作,用于销售的产品。该定义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以产品定义产品,违背逻辑规则,属循环定义;第二,法律未对“加工、制作、销售”做出解释,理解和适用时容易产生歧义。
(二)产品缺陷的内涵、外延及缺陷的判断标准在《产品质量法》中尚未明确规定
《产品质量法》中关于产品缺陷的定义是:产品存在危及人身、他人财产安全的不合理的危险;产品有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是指不符合该标准。从该定义我们得知,不合理危险属于产品缺陷的内涵,国家强制性标准只是判定缺陷的一种方法,将这两者混同在一起是不科学的。
(三)产品质量标准不明确
一般来讲,判断产品质量的优劣依据是产品的“标准”。因此,产品标准的水平高低直接影响产品质量的评价。《产品质量法》第26条规定:“质量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一)不存在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不合理的危险,有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应当符合该标准;
(二)具备产品应当具备的使用性能,但是,对产品存在使用性能的瑕疵做出说明的除外;
(三)符合在产品或其包装上注明采用的产品标准,符合以产品说明、实物样品等方式表明的质量状况。”由此可见《产品质量法》产品标准的原则是“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具体的判断以国家、行业制定的标准为准。
可以说,在产品质量标准方面的规定,我国一直予以高度重视关于人的身体健康和财产安全方面,《产品质量法》等法律对产品质量涉及人体健康和财产安全的标准做出了原则而又具体的规定。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产品质量的技术标准也在不断的提高,与此同时,国际上对产品的技术标准要求也日趋严格,某些发达国家以人身和财产安全为幌子,对技术标准进行精心设计和研究,发展中国家一方面由于技术有限,很难达到此技术标准,另一方面由于经济、实验条件有限,无法检测出超标的物质,而如果让发达国家机构检测,费用又相当昂贵,成本增高,从而实现了技术壁垒的目的。
此外,《产品质量法》关于环境保护方面的规定也有待进一步明确。人类社会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工业经济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正成为国际社会、各国政府以及环境保护界共同关注的迫切问题。各国环境保护的环节也在不断拓宽。一方面,限制有害物质含量的标准不断提高。美国、德国、日本、加拿大、法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纷纷制定环保技术标准,相互承认。这些标准都是根据发达国家生产和技术水平制定的,对于发达国家来说,是可以达到的,但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是很难达到的。因此,这些环保技术标准,势必导致发展中国家产品被排斥在发达国家市场之外。另一方面,目前,美国、德国、日本、加拿大、法国等发达国家都已建立了环境标志制度,要求产品的质量不但要符合标准,而且在生产、使用、消费、处理过程中要符合环保要求,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均无损害,则加贴“环境标志”。其他国家进入这些国家市场,也必须提出申请,经批准得到“环境标志”后,方可进口。这就严格控制了进口的产品质量。
(四)关于产品责任方面规定不完善
首先,产品责任的界定不明确。在国外立法和国际公约中,“产品责任”一词专指产品缺陷损害赔偿责任。因此产品责任定义为:生产者或销售者因产品存在缺陷给受害人造成人身伤害或产品以外的财产损失所承担的损害赔偿责任。而我国在《产品质量法》中并未引入“产品责任”这一术语。该法第一条指出立法宗旨之一是“明确产品质量责任”但该法第三章“生产者、销售者的产品质量责任和义务”中的“责任”并非严格意义上的责任,其含义实为义务;第四章“损害赔偿”和第五章“罚则”所规定的法律责任又包括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因此“产品质量责任”一语含义十分广泛、模糊,与国外的“产品责任”一词相去甚远。
其次,产品责任分散规定于属性不一的部门法中。《产品质量法》第40条规定了销售者的瑕疵担保责任,即产品不具备应有的使用性能且事先未作说明以及不符合明示采用的产品标准,实物样品等方式表明的质量状况的责任,属于违反对产品质量担保的合同责任,直接适用《合同法》中的有关合同责任的规定。(见我国《合同法》第111条。)《产品质量法》第41条规定: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人身、缺陷产品以外的其他财产损害的,生产者应当承担赔偿责任。由此可见,我国的《产品质量法》关于产品责任的归责原则借鉴了美国、欧共体及其成员国关于产品责任的立法,采用了严格责任原则。但是,我国严格责任的责任主体仅限于生产者。《产品质量法》第42条规定了销售者因过错造成产品缺陷的损害赔偿责任,属于一般侵权责任,直接适用民法一般侵权的过错责任原则。产品责任分散规定于以上属性不一的部门法中,适用时经常会出现相互交叉,重叠冲突的情形。这种立法模式既反映出立法者对产品责任重要性的认识不够,又直接导致人们在援引法律救济时无所适从。
(五)关于损害赔偿方面的规定不完善
首先,修改后的《产品质量法》的第三章称为“损害赔偿”并不妥当。因为本章不仅规定了产品缺陷损害赔偿责任,又规定了销售者的一般侵权责任和产品瑕疵担保责任。销售者承担产品瑕疵担保责任并不以产品造成损害为前提,其责任形式除损害赔偿外,尚有修理、更换、退货等责任形式。因此笔者认为本章标题定为“产品质量民事责任”更合适。
其次,关于“损害赔偿”的规定十分简陋,缺陷产品损害赔偿的范围和责任主体过于狭窄,其规定过于原则,操作性差。立法者本意是想通过扩大行政机关的监督权力和加大违法行为的行政处罚力度,而不是通过完善损害赔偿制度和依靠市场主体的市场行为来监督生产者、销售者的产品质量行为。但通过立法者本意这种方式来监督生产者、销售者的产品质量行为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再次,缺陷产品致损的精神赔偿问题未在《产品质量法》中规定。这种立法状况对受害人的权益保护不力。近年来,要求确立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呼声越来越高,实践中也发生了一些判处精神损害赔偿的产品责任案件。
最后,《产品质量法》中未设立惩罚性赔偿制度。目前,我国存在的情况是:生产者不重视产品质量,忽视消费者人身安全,大量生产不合格甚至是具有不合理危险的产品。我国关于人身损害赔偿的数额较小,仅要求恶意生产者承担补偿性责任,不利于督促其提高产品的安全性。相反,可能会牺牲消费者的人身安全。在三菱“帕杰罗”越野车事件中,含有同样瑕疵的三菱越野车在美国市场上早被日本三菱汽车公司召回,而对于中国市场上的同样的汽车,该公司却听之任之。这正是因为依据我国现行的《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以及《民法通则》、《合同法》相关条款的规定,三菱汽车出现缺陷问题,其赔偿数额远远小于售出产品中获得的利润,根本无法与美国近似于天文数字的惩罚性赔偿数额相提并论。诉讼标的数额如此之大的汽车质量侵权纠纷尚且如此,消费者在面临几元钱,几十元钱的常见的产品质量纷争时,往往更宁愿息事宁人或自认倒霉。
(六)关于产品质量监督方面的规定不合理
产品质量可能带来的不利后果对于经营者而言,一般只是能否赢利;对于消费者而言,则既有一般产品的使用性能问题,也有诸如食品、药品、电器产品等特殊产品可能带来的人身、财产等的安全问题。而产品的存在也正是以消费为前提的,因此对产品质量进行监督的最终落脚点即在于是否促进了消费者的利益。产品的实用性与安全性虽然都是产品最重要的属性,而对于消费者,产品质量的适用性影响生存质量,产品质量的安全性却关系到生存本身,安全性显然重于适用性。所以为了对产品质量合目的地进行监督,不能对二者等而视之,尤其是在生产者与消费者利益发生冲突时,法律应侧重保护处于相对弱势的消费者。而现行《产品质量法》对于因产品适用性和安全性带来的不同后果并未区分,这导致了个主体间权利义务关系的模糊,产生了严重的不良后果。
关于产品安全性的相关信息,对一般消费者而言难于充分获取,影响了消费者的辨别能力,损害到消费者权利中最根本的安全和健康权。以电器产品安全为例,消费者几乎不可能获知合格生产商名单,进行相关消费时就缺少了最重要的信息。而政府主管部门主要是对产品的一般质量标准进行监督,对关系到保障人体健康、人身和财产安全等方面有所忽视,致使产品安全事件不断发生。
三、《产品质量法》的完善
(一)明确产品的定义范畴
将加工、制作的范畴做广义的理解,将采掘、提炼、提取等均应属于此范畴,由此可将煤气、沼气、天然气等易对消费者造成损害的新型产品纳入产品责任法的范围。对于“用于销售”一词,不应简单地理解为通过销售而交付的物品才算产品。只要产品是为了进入流通领域而加工、制作,都应认为属于产品。
(二)明确产品缺陷的判断标准
判断产品是否存在不合理危险,可以考虑以下几方面:一是生产者制造产品的预期用途;二是具有社会一般认识的普通消费者对其购买使用的产品安全性的合理期望;三是由于人类的认识和技术水平所限,无法在产品效用不变的前提下将其制作得更安全,不应认为这些产品具有不合理危险;四是是否符合国家强制性标准。国家对危及生命、财产安全的产品规定了国家强制性标准。对符合国家强制性标准,而仍具不合理危险的产品致人损害的,可将其规定为抗辩事由。这不致影响和削弱国家对产品质量的监管。
(三)产品质量标准方面 在保障人身健康和财产安全的同时,还要考虑如何设置合理的技术标准及技术壁垒以保护我国国内市场。此外明确关于环境保护方面的规定,仿效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建立环境标志制度,要求产品的质量不但要符合标准,而且在生产、使用、消费、处理过程中要符合环保要求,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均无损害,则加贴“环境标志”。其他国家进入我国市场,必须提出申请,经批准得到“环境标志”后,方可进口。这就严格控制了我国进口的产品质量。
(四)产品责任方面
笔者认为不易将产品责任界定为因产品瑕疵所生之损害赔偿责任,因为修改后的《产品质量法》第26条使用过“瑕疵”一词,其含义与国外用来专指产品责任的产品缺陷的含义不一,因此用缺陷来专指产品责任法中的产品存在不合理的危险的含义,避免混乱。鉴于我国《产品质量法》的指导思想、立法体例和有关法律责任的规定,我国可采用“产品质量责任”这一术语,但其应仅指违反义务的法律后果,并且在内容上应包括产品质量民事责任、产品质量行政责任、产品质量刑事责任,其中的产品质量民事责任既包括产品缺陷损害赔偿责任,又包括产品瑕疵担保责任和销售者一般侵权责任;这样既可以与国外的“产品责任”相区别,又反映了我国的立法现状,涵盖了《产品质量法》的法律责任的规定,以避免“产品责任”和“产品质量责任”相混淆,并在严格意义上使用国际上通行的“产品责任”概念。针对产品责任分散规定于属性不一的部门法中这一现象,我们应在现行《产品质量法》中将产品责任统一、明确加以规定。这既是对国际产品责任立法发展趋势的回应,又是保护厂商、销售商与消费者合法权益的需要。
(五)损害赔偿方面
《产品质量法》应对精神损害赔偿加以规定,因为规定精神损害赔偿不仅能充分保护公民的人身权,有利于缓和被害人精神上的痛苦,同时也能惩罚和教育致害人。此外在我国的产品责任法中应增设惩罚性赔偿制度,这既有必要性,也有可行性。因为实行惩罚性赔偿不仅使生产者无法从恶意生产行为中获取利益,而且对其他人也能起警示作用。在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有惩罚性赔偿规定的先例。在我国的产品责任法中也应增设惩罚性赔偿制度。
(六)产品质量监督方面
对产品质量监督做出明确区分:消费者自行监督的范围只限于一般产品的质量,涉及安全健康因素的产品质量,由政府负责,政府有义务为提高消费者的辨识能力提供必要的条件。对此,关于产品安全性问题应采用包括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在内的一切可能的手段和专门的政府机关的监督。
结语 《产品质量法》是现代社会中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产品质量立法又受到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而由于各国经济技术水平和法律传统的差异,其在具体制度及适用条件上有别。当前,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到我国产品质量状况的严重性,通过修订、完善现行《产品质量法》,加大监督、抽查、曝光、责令整改的力度,落实“打假”工作责任制,认真解决某些企业的、地区的产品质量违法犯罪问题。通过比较分析各国立法的优劣长短,为完善我国产品质量立法提供借鉴素材,使《产品质量法》成为一部既能保护用户、消费者利益,又能照顾到生产者、销售者的利益,使他们不致因过度承担责任而影响经济发展的法律。
也谈增强质量意识的重要性
2006-09-2
5[返回]
撰文/胡俊
提起质量,大家会更多想到的是产品质量,实际这是狭义的概念。所谓质量应涵盖产品质量、工作质量、服务质量、人的质量的多个方面。一个企业从产品研发、原料采购、组织生产到销售的达成,最后到用户的反馈,质量在各个环节起着举足轻重的的作用。一个企业象一辆奔跑的汽车,质量是保障生产运营的基础,顾客需要是发展的导向,其他要素是发展的动力。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
(小标题)何为质量意识
质量意识是一个企业从领导决策层到每一个员工对质量和质量工作的认识和理解,这对质量行为起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和制约作用。质量意识体现在每一位员工的岗位工作中,也集中体现在企业最高决策层的岗位工作中,是一种自觉地去保证企业所生产的交付顾客需求的产品—硬件、软件和流程性材料质量、工作质量和服务质量的意志力。企业以质量求生存,求发展,质量意识则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思想基础。质量意识是通过企业质量管理、质量教育和质量责任等来建立和施加影响的,并且通过质量激励机制使之自我调节而一步步地、缓慢地形成起来的。
一个企业应该在全体职工中进行有针对性的质量意识教育,并且利用企业各种媒体—报纸、广告和有限电视等举办质量宣传,包括质量跟踪、各类专题,使质量第一的思想深入人心。企业通过广泛开展生动活泼的质量意识活动,才能加速企业转变全体员工的陈旧质量观念,增强职工的竞争意识和责任感,在企业职工中牢牢树立爱岗敬业精神,追求顾客满意度100%。纵观国内外成功企业的发展史:企业应在质量意识教育中,培植企业文化,增强职工的团队精神,才能真正把全面质量管理落实到实处,充分体现质量意识的内涵和意义。
(小标题)质量管理思想的发展
“在今日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忽视质量问题无异于自杀”这是美国学者约翰.扬说过的一句话。而一个优秀企业(特别是印刷业),印刷企业的工作质量、领导质量和员工质量,在市场上的体现就是产品质量。产品质量是企业质量的最终体现,同是印刷出客户关心的产品,也是产品质量。这样印刷出的产品就里所当然的代表了企业的形象。体现了企业的精神,反映了企业的整体素质。几乎是没有人否定的,所以产品质量就是企业永续的基石。
在当今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的情况下,包括印数行业以变为买方市场和品牌市场。人们宁愿买价高的产品也不愿买伪劣商品。这也成为国内购物心理趋势。随着科学技术和服务技术的飞越发展,印刷客户的高期望值也越来越容易实现。印刷企业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质量不精,就会流失。因此国有企业必须顺应产品质量发展方向,自觉树立优质品牌意识,用过硬的产品质量来赢得客户。
(小标题)对质量的几种理解
1、质量是一种态度。
我们知道态度改变一个人的思维,思维决定了行为,行为决定了结果,结果改变了命运,所以态度决定了命运。一个好的工作态度决定了你工作成果的好坏。许多人把质量认为是领导的事,与自己无关,殊不知一个环节的疏漏,会影响到产品链的质量,影响到企业的成本、利润,以致消费者对企业产品的认知与态度。
一个优质产品的打造,决不是一两个人、部门能完成的,他需要各部门、全体员工的通力合作。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行动方式,当质量是每个人的责任的思维方式被推广,行为方式就会改变。每个人会收到明确的信息 质量是与你相关的!你是提高产品质量的必需因素。我们每个人应明确公司的质量目标,了解影响质量的关键过程,注重效率、责任心、沟通与合作尤为重要。
2、质量是一种标准。
标准是在公司系统的原则和政策要求下,质量是一种可接受的质量标准。标准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是无所不在的,国家有法规、条列,个人有道德水准和行为规范。即使在产品的销售中也讲究陈列的顺序和标准,广告品的张贴和使用。在我们的企业中,从原料和产品的尺寸、规格、到操作的流程、方式和方法,都应该有一定标准,达到标准就是合乎企业质量要求,达不到标准,说明我们质量有问题和差距。
3、废品个个都是宝。
质量提高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废品率的降低,作好生产前的预防是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重要手段,把废品的产生控制在发生之前,而不能充当救火队的角色。但废品产生后,应分析每个废品产生的原因和解决办法,而不能听之任之,所以要重视,把废品作为宝,从中发现问题,是我们质量水平的提升。避免和减少问题的重复出现。我们不怕犯错误,但不能容忍重复性的犯错误。
(小标题)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急措施
1、设立质量保障机构,它直接对企业最高领导层负责,下设品质保证分部,它全权负责产品出厂前的质量管理工作,包括检验和审核生产制造、通报产品质量状况,处理质量问题等。量控部,它负责对所有外购原辅材料、都必须经过严格检验,合格后加盖材料由库房进入车间时也要进行必要的进料质量控制,发现不良品一律退回库房,再退给供货商,与同事群策群力,应达成可接受或满足需求的条件和目标。
检验检测等工作,质量检验部,负责对产品进行事后检验并将结果上报。外购件及外协件进行质量检验和控制,PASS章,方可入库,不合格的则毫不犹豫地退回。而且,这些维系质量管理的过程。拟定并发布质量标准和检验手段,无论新老客户的产品,进料质 所以做事认真、所以我们要求的如此层层进行进料质量控制,自然而然地提高了产品优质率。
2、建立全面激励机制。质量管理的关键要素是人,这就要求在实施过程中必须十分注意发挥每个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刺激职工的竞争心理,公司在质量管理过程中很注意这一点。一方面,在公司内部推行民主管理,积极采用员工的合理建议,制定“零缺陷”活动计划,组织研讨班,增强员工的民主参与意识和质量观念;另一方面,公司把全体员工的工资与质量挂钩,推行质量工资制,即从每个人的工资中提取一定数额作为质量工资,并按每个人的综合工作质量进行考核评分,根据得分进行质量工资的分配。
质量意识的建设是一个过程,需要我们至上到下的参与,通过标准设立、流程的再造、人员技能的提高等方法实现,但质量意识确实最为重要的。因此在印刷企业必须明确质量意识的战略,提高质量标准。提供优质,稳定客户满意的产品。让质量意识深入每一为员工心中,切实树立企业良好的形象,为企业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公司发展伊始就深刻感受到了提高产品质量的重要性。产品质量的好坏,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要发展就要把质量放在首位,更要落实到企业的每一名员工心中,形成牢固的质量意识;求品质,更要注重细节,从小事做起,要像呵护生命一样呵护产品质量。论发展,质量才是硬道理
邓小平说过:发展才是硬道理。在产品质量是就是企业生命的今天,产品质量已成为一个企业在市场中立足的根本和发展的保证。产品质量的优劣决定产品的生命,乃至企业的发展命运。没有质量就没有市场,没有质量就没有效益,没有质量就没有发展。因此,质量才是硬道理!特别是现在,世界经济处于低迷时期,我们更要狠抓产品质量,做到以质取胜。
抓质量,质量意识是关键
产品质量决定于过程质量,过程质量决定于工作质量,工作质量最终决定于员工的素质。无论是产品质量、服务质量,还是工作质量,归根结底取决于制造产品、提供服务、进行管理的人的“质量”。所以,要高度重视员工的作用,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保证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和工作质量。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质量意识是企业生命的灵魂。因此,要提高产品质量,必须要先增强员工的质量意识。
求品质,把握细节是重点
追求完美品质,要求从小事做起,做好细节。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细节是操作过程中的流程要领,掌握好细节也就是把住质量。随着社会分工的越来越细和专业化程度的越来越高,注意抓好细节,精益求精保证质量才能让产品在竞争中取胜。因此,追求完美品质,把握细节是提高质量的重点。提高产品质量意义大
提高产品质量不仅对企业发展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还将对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产品或服务质量是决定企业素质、企业发展、企业经济实力和竞争优势的主要因素。质量还是争夺市场最关键的因素,谁能够用灵活快捷的方式提供用户满意的产品或服务,谁就能赢得市场的竞争优势。
企业在我心中,质量在我手中,我们不要再把这句话只是当作一句口号了,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人人抓质量,人人重质量,新的产品质量,新的工作质量标准从我们身边做起,每个人都要树立牢固的质量意识。
中小企业制造过程的质量控制
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经营主体,最主要有两个目标:一个是经济效益,追求利润最大化,另外是作为社会的一份子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为了完成这两个目标,一般的企业会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加强企业内部管理,特别是企业的质量管理,进而降低生产成本。另一方面是积极开拓市场,扩大业务市场或增加新的业务订单,进而赚取其中的最大差价来实现目标。企业内部的有效管理是开拓市场的基础,企业的产品质量是占有市场的“利器”,因此,要确保企业的产品质量,提升企业的质量管理是关键。
质量管理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质量检验阶段、质量控制阶段和全面质量管理阶段。质量检验是质量管理的基础,是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质量过程控制是质量管理的核心,不管是在质量控制阶段还是在全面质量管理阶段,质量过程的控制始终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质量过程控制打破了原有各部门之间的界限,将相互独立的各部门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贯穿与生产和技术的全过程,它包括了产品的设计过程控制、制造过程的控制、辅助过程的控制和使用过程的控制。让企业的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真正理解,如何通过有效的“过程控制”来达到对结果的控制,将质量管理从事后的处理、落实,推进到过程的管理与控制,进而发展到事前的把关和预防,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面质量控制,最终将企业的质量管理从对产品的质量控制上升到全过程的质量控制,形成全系统的质量控制过程。
中小企业的成长规律告诉我们,他们的发展是从不规范到规范,不完善的到完善的过程,对产品质量的控制还处于质量管理的初期阶段,对质量管理的理解还停留在对产品的检验和把关上,没能认识到质量过程控制的重要性,管理人员更多的是充当英雄式的“消防员”,哪里出现问题就赶往哪里,没有从根本原因去分析发生问题的深层次原因究竟是什么,忽视了对产品实现过程的控制。因此,它们更需要有效地进行制造过程的质量控制。
全面进行质量意识的培训
意识是人的头脑对于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是感觉、思维等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是人们内心活动的一种过程。意识的高低体现在人们的一切活动之中,意识越高则对活动结果的影响越积极。企业要发展,产品质量要提升,离不开对人的意识教育和培训。从现代质量管理的角度来看,意识就是一种内化的心理活动标准,是人们对显性行为的一种评价方式。因此,要提高企业的产品质量,则首先要从提高员工的“质量意识”开始。
企业员工“质量意识”的提升可从多个方面进行,如企业文化、管理的标准化、标准的执行、工作行为及教育培训等等。但这些需要企业全体员工的参与,特别是高层管理人员的加入,因为高层管理人员的关注将明确企业对“质量”的重视程度。对于质量意识的管理,不能简单停留在只喊“口号”或不加度量的定性概念层面上,而没有评价、没有检查。质量意识的管理就是要让无形的质量意识与有形的工作质量结合起来,让模糊的质量意识与员工的绩效结合起来,让质量意识的管理工具起到实质性的作用,最终为企业的发展培育出高质量意识的员工,进而为产品质量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合理设置质量控制点
质量管理控制点的合理设置是产品质量得以保证的前提,因此在质量管理的过程中需要设置相应的控制环节。一般情况下必须设置进货检验、过程检验和最终检验;其次,建立生产部门“三检”制度,设置内部质量控制人员,在生产的各个关键工序建立检验点,同时各级主管为质量第一责任人;最后,可设置专职或兼职的质量监督、检查人员,隶属质量管理部门,而且必须注意的是,质量管理部门必须独立于其它部门,直属企业最高领导管理,这样质量管理才能真正的起到作用。
严格执行工艺规程
在产品的生产加工过程中,作为产品的生产部门“制造”,必须严格执行生产操作规程,并按工艺要求进行生产。因为制造过程是产品形成的直接过程,产品的好坏都直接取决于对生产过程的有效控制,任何一个环节的疏忽都可能导致产品出现不合格。因此,在要求生产操作人员严格按工艺要求生产的同时,还必须提高生产操作人员的操作技能,抓好生产过程中各关键控制点,各环节的质量控制,将影响产品质量、工序能力及生产效率的因素都管起来,真正建立起一支高素质、高技能、高效率,并能持续稳定地生产出高质量产品的生产队伍,最终通过对生产过程的有效控制来达到对结果的控制。
畅通的质量信息传递渠道
质量信息的滞后带来的是产品质量的落后,没有畅通的质量信息反馈渠道,是很难保证所生产的产品质量的。因此“信息的及时性”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如现场检验人员发现质量问题,首先须进行“横向”信息传递,以最有效、快捷的方法对接到责任点,由责任点的相关人员对生产过程进行调整,防止后续问题的发生,并由责任点将信息向所在部门反馈处理。同时检验人员也进行“纵向”信息传递,将问题向上级反馈,通过上级实现部门与部门之间的沟通处理,这样就将原来的单边“纵向”循环,转变为两边“横向”、“纵向”的双向循环。从而做到能通过生产一线操作人员解决的问题,则无需基层管理人员介入;能通过基层管理人员解决的问题,则无需中层管理人员介入;能由两个人解决的问题,则无需第三个人介入;能现场解决的问题,则无需提交到会议上解决等。最终实现对问题的快捷、高效的处理。不良产品的有效控制
对不良产品的处理方式通常有让步放行、返工、返修、改作它用、报废等,然而大部分的中小企业在处理不良产品的时候,往往忽视处理后的原因分析、措施制定等有效控制手段,或者说虽有在做,但也仅局限性于表面的处理,责任的落实与处罚,导致同样的问题重复出现。因此在进行质量问题的处理过程中,同样必须坚决执行“三不放过原则”,即:不良原因的分析不清不放过、造成产品不合格的责任人未受处理不放过、未制定纠正预防措施不放过。质量检验人员的职能转变
在新市场经济环境条件下,仅仅从事质量检验的质量检验人员已无法满足企业快速发展的需要,产品质量管理的控制手段已由事后的鉴定与处理,逐步转变为事前的控制与预防,质量控制的重点将是对产品实现的“全过程”进行控制。因此,作为质量检验人员的职能将同样进行转变,大部分的质量检验工作将在生产部门内部进行,而质量检验人员则由原来单一的“检验把关”转变为技术指导,由原来的质量问题反馈者转变为寻找、分析、解决问题的工程人员,并在质量事故的处理过程中扮演“仲裁者”,在质量意识、质量观念的提升上扮演质量文化的“传播者”。这样,就要求原有的质量管理控制检验人员在知识、能力、思维方式等方面不断地完善和提高自己,为自己从质量检验向质量管理的飞跃奠定基础,真正实现企业的全面质量管理。
2、质量意识―――质量意识是一种理性认知成分,指人们对产品质量、工作质量、服务质量的认识、了解、掌握质量知识的程度,对质量的思想认识、信念以及质量素养,对质量的评价等,都属质量意识的范畴。质量意识对质量态度的影响最大,可以说质量意识是度量质量态度的基础。
3、质量态度―――质量态度是人们(职工)对产品质量、工作质量、服务质量相对稳定的心理倾向。态度通过意见和举止反映出来。意见是态度的言语表现,态度不仅反映在言语所表现的意见上,更主要是反映在不属于言语的行动上。行动上反映出来的态度往往才是真正的态度。态度具有稳定性,人们(职工)的质量态度一旦形成,在类似的甚至不同的情境中都会表现出来,而且将持续一段时间不会轻易改变。
4、质量态度的功能―――质量态度一般具有以下的功能:
(1)对行为的方向性和对象的选择性具有调节作用。如一个职工对质量工作抱有肯定态度,就会乐意参加质量工作,重视质量工作;相反质量态度不端正,就会反感,忽视质量工作。
(2)对信息的接受、理解与组织作用。人们对抱有积极态度的事物容易接受,对抱有消极态度的事物则不容易接受,学不好,记不牢,易出差错等,都与态度有关。
(3)预定对对象事物的反映模式。态度是在过去认识和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经形成之后,就会使人对某种对象或事物采取相应的行为模式,重视质量,在工作中把质量放在首位。相反,质量态度差,一听到质量误码题就会产生反感,也难以把质量放在重要的位置上,更谈不上把质量放在首位。
(4)导致情绪上的不同体验。人们对事物的态度不一样,所产生的情绪体验也不相同,质量态度是一种习惯的心理倾向,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通过后天环境,特别是在工作和生产环境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质量态度一旦形成,又反过来对产品质量、工作质量、服务质量的形成过程产生相一致的反应,在连续不断的影响和反应作用和被作用下,人们不断修正并完善自己的质量态度,从而逐渐与社会对企业要求趋于一致。
5、质量情感―――质量情感是人们(职工)对质量工作的好恶习及情绪反应。情绪和情感在人的心理生活中有着广场的影响,情感成分在态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情感又是态度的一种反映。质量情感的正负强弱,往往影响质量意识的形成、巩固和发展,改变着质量意识的方向。
6、质量行为 ―――质量行为的人们(职工)对产品质量、工作质量、服务质量的实际反应或行动,是质量意识和质量情感的外在表现。行为受认知成分和情感成分的影响,又有其独立地位。质量行为直接作用于工作质量、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人的行为的非常复杂的,不公受意识和情感的制约,而且还受客观环境、生理机制、社会因素等的制约。
7、质量风气―――质量风气反映了群众的质量态度,群众质量态度通过质量风气表现出来。质量风气是群体对质量重视程度的反映,是综合评价的结果。质量风气又是一种群体心理动势,表现为群体压力和内聚力,反过来又对个体心理产生影响和作用。
8、质量能力 ―――质量能力指人们(职工)保证自己的工作顺利达到一定质量水平的能力。能力是一种个性心理特征,包括一般能力(如观察、记忆、注意、思维、想象能力等)、特殊能力(如组织、技术、业务、演说、交际能力等),能力是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综合评价的结果。
9、社会对质量的认可―――社会在接受产品(商品)时,不仅要接受数量,而且要接受质量。对质量的接受就是对质量的认可。社会人群对质量的认可就是用户的认可,表现为在购买产品(商品)时,对质量的考虑和鉴别。社会组织对质量的认可,主要是各级各类管理机关的认可,表现为对质量的考核和检验。产品符合标准或合同规定的技术质量指标,社会组织就认可了,但这并不意味着社会人群也认可。如技术质量指标低于用户的需求;另外是用户不理解或不清楚技术质量标准,仅凭经验或直观去认可质量。
质量意识的内涵
质量意识是一个企业从领导决策层到每一个员工对质量和质量工作的认识和理解,这对质量行为起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和制约作用。质量意识体现在每一位员工的岗位工作中,也集中体现在企业最高决策层的岗位工作中,是一种自觉地去保证企业所生产的交付顾客需求的产品—硬件、软件和流程性材料质量、工作质量和服务质量的意志力。企业以质量求生存,求发展,质量意识则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思想基础。质量意识是通过企业质量管理、质量教育和质量责任等来建立和施加影响的,并且通过质量激励机制使之自我调节而一步步地、缓慢地形成起来的。
一个企业应该在全体职工中进行有针对性的质量意识教育,并且利用企业各种媒体—报纸、广告和有限电视等举办质量宣传,包括质量跟踪、各类专题,使质量第一的思想深入人心。企业通过广泛开展生动活泼的质量意识活动,才能加速企业转变全体员工的陈旧质量观念的竞争意识和责任感,在企业职工中牢牢树立爱岗敬业精神,追求顾客满意度外成功企业的发展史:企业应在质量意识教育中,培植企业文化,增强职工的正把全面质量管理落实到实处,充分体现质量意识的内涵和意义。
[ 质量意识构成的心理成分
(1)对质量的认知。所谓对质量的认知,就是对事物质量属性的认识和了解。任何事物都有质量属性,这种属性只有通过接触事物的实践活动才能把握。一般说来,人们总是先接触事物的数量属性,例如事物的大小、多少,然后才可能接触事物的质量属性。质量相对于数量,可能更难把握。通常情况下,数量可能是事物的现象,而质量可能涉及到事物的本质。要认知事物的本质,没有一番艰苦的过程,往往是不行的。因此,对质量的认知过程可能比对数量的认知过程更长,也更难一些。从这个角度看,对质量的认知更需要通过教育培训来强化。对员工来说,对他们认知产品质量特性、认知质量的重要性,仅仅通过他们自发的、盲目的、放任自流的实践过程可能是很不够的。因此,加强对员工的质量教育培训很有必要。
(2)对质量的信念。对质量的认知是解决“什么是质量”的问题,而对质量的信念是解决量应当怎样”的问题。质量信念往往可以使人形成一种质量意志,也就是在具体的工作中,能够左右员工去完成相应的质量要求。质量信念还可能左右人对质量的情感,使员工对量工作形成热爱的感情。从心理学角度看,质量信念联系着与质量相关的知、情、意三个方面,在质量意识中具有核心作用。当然,质量认知是形成质量信念的基础,但仅仅有质量认知往往并不一定就能形成质量意志,也不一定就能产生对质量的情感。也就是说,质量认知还不能起到控制人的质量行为的作用。事实上,企业中不少人,包括一些厂长经理,说起质量来头头是道,但由于其没有树立起质量信念,依然不把质量当回事。从这个角度来说,树立质量信念的意义更重要。
(3)相关的质量知识。所谓质量知识,包括产品质量知识、质量管理知识、质量法制知识等等。一般说来,质量知识越丰富,对质量的认知也就越容易,对质量也越容易产生坚定的信念。质量知识丰富,也能够提升员工的质量能力,从而使其产生成就感,增强对质量的感情,增强职工。纵观国内,才能真“质产品质量和质。可以说,100%团队精神质量知识是员工质量意识形成的基础和条件,但是,质量知识的多少、质量意识的强弱并不一定成正比。质量意识是质量方针在员工思想中的扩展内容
[编辑] 质量意识的功能
质量意识在产品质量形成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质量意识差,是工作质量差的根本原因。心理状态不佳,可能造成差错,发生质量事故,但毕竟是偶发性的。质量能力弱,工作质量当然不会好,但能力弱可以通过学习训练而提高往往就追究到质量意识上。质量意识如何,往往可以衡量一个员工的工作质量,也可以衡量一个组织的质量管理成效。并列。作为培训的主要内容。关于意识和培训,比能力和培训规定得更具体、更详细。从字面上看,其中一些内容,例如正说明质量意识所需要的知识、思想、信念等,是相当广泛的。
质量意识具有对员工质量行为的控制功能到冲击出现波动的情况下,质量意识往往能够坚定员工质量意识所指导的行为,扰而动摇或改变自己的质量行为。质量意识又具有对质量的评价功能。品质量水平的能力,而是质量意识在对产品质量、工作质量和质量管理功能的表现,反映了员工的价值观,或者说是质量在员工价值观中所占的地位及所起的作用。质量意识在工作中还具有调节功能损害等等,需要员工进行必要的调节。质量意识就能起到这样的调节功能。它是质量意识的具体表现,但又有其独特的意义。[编辑] 质量意识的作用
(1)对行为的方向性和对象的选择,具有调节作用。意识能够驱使人们趋向或逃离某种对象或事物,影响着一个人对某事、某物或某人作出他个人的选择。员工对产品质量的意义与自己利益的关系)质量;相反,质量意识淡薄,态度不端正,就会反感质量管理活动,忽视工作质量。
(2)对信息的接受易接受,感知也清晰;对没有认识并抱有消极态度的事物则不容易接受,感知模糊,有时甚至给予歪曲。质量教育的实践表明,质量意识强的员工,学习积极性高,学得快,学得好;相反,质量意识差的员工,学习往往出现困难,学不好,记不牢。意识和态度对信息还具有这种作用甚至反映到实际操作中。操作中看错数据,往往也与质量意识有关。质量意识差,对相关的质量要求注意往往不够而且注意。
。产品质量长期上不去ISO9004:20000专门规定了“能力、意识和培训“文化和社会的习俗”、“组织未来的设想,使其行为符合质量意识的要求。员工在工作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因而会 看错。而质量意识很强的员工、冲击、(特别是 作用,,工作质量经常出差错,追究起来,”,把质量意识与质量能力”之类,似乎与质量无关,但那
特别是在质量遇不因为外界的干这种评价功能不是判断产价值评价中的具体,包括对质量的干扰有深刻认识,对质量工作抱有肯定态度,就会乐意参加质量管理,重视工作、理解与组织作用。一般来说,人对有深刻认识并抱有积极态度的事物容“过滤,对相关质量要求不仅敏感
(3)预定对象或事物的反应模式。意识是在过去认识和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经形成之后就会使人对某种对象或事物采取相应的行为模式。质量意识强的员工,就会重视质量,对质量工作抱积极态度,在接受新任务时,会积极考虑新任务的质量问题,在完成新任务过程中就会时时把质量放在首位,而不论领导是否给他交待或强调过质量;相反,质量意识差的员工一听说质量二字,心中就会反感,不管领导如何强调,也难以把质量放在首位。
(4)导致情绪上的不同体验。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不一样,态度不一样,所产生的情绪体验也就不相同。一般地说,对认识深刻并抱肯定态度的事物和行为,可以给人带来满足、愉快、喜爱等内心体验;对认识和态度上否定的事物和行为,则可能带来相反的内心体验。质量意识强的员工,质量态度往往积极,不但能积极参加生成就感;相反,员工的质量意识差,烦躁、冒火、生气;或者恼怒、痛苦、不安。[编辑] 质量意识培养的前提质量意识的形成、巩固和发展都有赖于成、巩固和发展当然,这儿所说的质量教育是广义的,不仅包括了办班上课、各种培训,更重要的是平时通过开展质量活动对员工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
任何一项行为,其内容、形式和方法往往源于其目的。目的明确了,内容、形式和方法也就明确了。目的不对,内容、形式和方法也就可能出偏差。教育总有两个方面,教育的组织者)怎样把它们结合起来呢先说教育者或教育的组织者,即企业方面的目的。不错,企业进行质量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产品质量,以求获得更好的这就是质量意识的质量能力以及由它们所决定的质量行为的质量意识,提高员工的质量能力。产品质量仅仅是质量意识和质量能力以及由它们所决定的质量行为的功能作用之产物,离开质量意识和质量能力以及质量行为这些中间环节品质量以及经济效益几乎难以发生直接联系。
不少企业对这些中间环节重视不够,研究甚少,幻想着速则不达。人们往往又把教育理解得过于狭窄今年讲这一套,明年还讲这一套。教育内容和现实需要脱节,再加上质量教育中其他形式主义作法,反而使质量教育达不到提高产品质量的目的,因此其内容、形式和方法都应当有所改变。
再说受教育者即员工的目的。心理学告诉我们,学习者必须有强烈的学”的心理倾向,才能学习得好。学习者的学习行为是由学习动机促成的。学习动机是对学习起推动作用的心理因素,它不仅决定着学习者的学习性质,而且也影响着学习成效。如果缺乏学习?,而且能产生肯定性情感,心情舒畅,容易产质量教育,质量教育就是为了质量意识建设。(或者说其动机)又有什么不同呢和产品质量之间毕竟还存在一些中间环节。质量教育的直接目的当然是增强员工“立竿见影 TQM,—是教育者?如果不同,又,质量教育和产ISO9000,学习动机,即有(包括。PDCA,“我要质量改进质量态度就会消极,也就会感到这也不对那也不是,或者
质量教育。质量教育的目的就是促进员工质量意识的形。也就是说,质量意识的建设依赖于,一是受教育者。这两方面的目的
经济效益。但是,在质量教育
”,追求急功近利,结果欲,似乎就是上课讲讲讲动机,不管外界如何施加压力也是徒劳的。那么,员工接受质量教育或学习质量知识的动机又应当是什么呢?
员工学习的目的当然应当是提高自己的质量意识和质量能力,这是企业对员工的要求,员工自己也应当这样要求自己。但是,员工的质量意识和质量能力提高后,得不到认可,得不到“用武之地”,得不到相应的报酬(包括精神和物质的),员工就不可能有较强的学习动机。质量教育必须与质量奖惩联系起来,质量奖惩反过来又成为质量教育的基本前提。在质量奖惩不分明的企业,质量教育肯定是搞不好的。学习报酬不仅仅是指奖学金之类的物质报酬,主要还是在学习中获取知识满足员工需要的程度,也就是员工自己对自己的“报酬”。对学习优异者适当给予奖励(如奖金、合格证书、表彰等
为了激发员工的学习动机,首先应当对员工进行学习的目的性教育。在质量教育中,要使员工充分认识到学习对提高产品质量,对提高自己的质量意识和质量能力的意义,内容与他们的工作密切相关,很有价值,他们的学习动机就会强烈起来。其次,在教学中要注意研究质量教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激发员工的学习兴趣,使员工通过学习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再次,还应当适当地采取奖惩、竞赛、考试等动机诱因,激发员工的学习动机。如果对员工的习动机注重不够,质量教育不仅不能吸引员工参加,反而使员工容易产生反感。理,把质量教育当成负担,员工就不愿意参加学习,或者人到心不到,达不到质量教育的目的。那种用惩罚方式强迫员工参加学习的方法,更是不对的。
A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命脉。面对市场竞争愈加激烈的今天,质量显得龙为重量,那么,怎样把好质量关?提高我们的质量意识呢?就个人而言结合工作实际作如下看法:首先:提高质量意识,就要自己知道这种意识潜在的重要性,面对当今市场如此竞争激烈,同企业比产品,同产品比价格,同价格我们就要比质量,一个让消费者百分百放心的产品质量。在平常的实际工作中加强专业知识学习和积累工作实践经验,多了解相关方面的知识,在实际工作中充实自我,把好质量关,提高这种意识,同时也是每个品控员义不容辞的责任。每个人的意识,特别是一线实际操作的人员,而不单一性的认为产品下来以后,对该产品工艺,质量通过确认制出一个统一的标准,然后把这个标准下达给每一位员工,并说明这样做的目的及反之的危害,同时与员工沟通让其知道现有市场的情况及同产品所存在的诸多问题,让他们脑海中始终绷着一根弦。真正从心理上接受质量与效率不是排斥的,而是相辅相成的。最后:提高质量意识,更要从现场实际操作中监控好,特别是每一道流水线的检验及重岗人员,把制定的标准贯穿并象烙印一样刻在脑海中,一切可利用的时间结合现场对他们进行不间断的关于质量方面的学习,多听听他们的意见与看法,让他们融入其中,当产品质量出现问题,第一时间反馈,并一起找出解决的办法,把他们的责任心与积极性充分发挥调动起来。产品质量关,才是我们的根本命脉,也只有这条源远流长。B 的出口贸易食品事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在巨大的挑战和艰苦的困难面前,我们如何去应付呢?对于如何提高产品意识,我浅谈一下个人的几点看法:)也是必要的。
如何提高质量意识
作者:xiejing9020731 加入时间: “质量让他们真正明白为什么这样做?不这样做会怎样?利用 2008年新的一年,新的起点,激情奥运,魅力美佳。提高质量意识,把好“生命线“才能为我们的美佳保驾护航,让我们的美佳
1、培养我们的危机感,危机意识:目前,在许多
使他们感到学习学—旦形成逆反心2010-3-2 游览次数:6995
其次:提高质量意识,就要提高”就是品控员的责任,一个新的随着现代社会不断进步,人们开始追求优质的生活,更加追求健康的绿色食品。今年人身上还存在事不关已,漠然置之的态度。
2、全员参与产品质量:我们现在缺乏的就是全员参与质量意识,有时会出现为一个其空地带,谁都管谁又都不管这种局面,而且在有的时候,在生产现场出现管而执行不到位现象。我个人感觉,有时候靠一个品控员来管理这种事,想做的尽善尽美是不可能的,这需要我们全体员工的配合以及各级管理人员的配合是密不可分的,没有员工的配合和管理人员的齐抓共管,是完成不了的。
3、坚持持久的进行产品质量管理:我们做任何事都缺乏一个持久性,我们搞产品质量管理不是一种运动,一阵过去就风平浪静了,又恢复到以前的老样了,需要一阵搞一阵,我们缺乏的是持久的把它做好,我们的企业想做大、做好、做久没有一个好的基础是不行的,而产品质量就是我们生存的根本,我们必须持久的进行下去。C 每一个厂家都把自己的产品质量视如生命,正所谓“质量决定效益”。只有高质量的产品才具有强大的竞争力,才能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才能更好的发展,否则将会被淘汰,这是一个很现实也很残酷的问题。那么怎样才能把质量提高上去呢?我认为我们的每位员工都应该先具备质量安全意识。首先,每一位员工都应该从思想上,打心眼儿里意识到产品质量的重要性,自己每天都应该时刻提醒自己: “视质量如生命”。其次,关于质量。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见解,看法以及衡量标准,我们都应该以自己最高的标准要求自己,同时还应向他人学习,因为只有吸收了别人的优点,学习了别人的技巧,领悟更高的质量标准是什么,才能更加严格的要求自己,只有做到这些,我们所生产的产品质量才会有更大提高。再次,“提高产品质量”这不是一句空话,它就真真切切的表现在我们的行动上,就拿我们水产四车间生虾为例:从“扒虾—分规格—摆盘—包装”这一系列来说,它的质量不是由某一个环节来决定的,它取决于整体。所以说,每个环节的每一位员工都应注意,自己所做的不仅关系到自己,它还直接影响其它环节员工的操作,因此,我们都应该意识到:做好自己该做的,这不仅是一项义务,它更是一种责任。最后,我们要提高产品质量,就需要每位员工端正一下工作态度;积极努力、专心致志,因此纪律就成了我们必不可少的约束,我们只有遵守纪律,服从领导合理的安排,才能让产品质量有所提高。综上所述,只有我们大家齐心协力,共同努力,上下一心,才能让我们的质量日渐提高,我们的美佳家园才会有更加美好的明天!D 质量是生命。而企业的生命掌握在每一个员工手里。例如人,一个人的身体健康就是一个人的自身质量,自身的健康如果出现问题,还能工作、学习发展吗?答案是肯定不行的。我们要把企业当成家,把产品质量当成自己的身体,我们不能让我们的身体垮掉,不能让我们的家垮掉。首先,应从源头抓起,应从每一道工序的源头抓起。要严格按照工序,不可以凭着自己的感觉来,应该定期培训定期学习,定期考核,时刻提醒,树立正确的思想。再者,就是加工时注意事项,加工产品时我们要做到三勤:勤消毒,勤检查,勤自检,以确保我们的产品质量。总之,要让我们的员工有一个正确的心态,养成良好的质量意识习惯,只有保证我们的食品质量安全,才能保证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E 浅谈品控意识与产品质量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以前有口皆碑的产品品质,现在好象越来越难于让客户满意了。也许我们的品质并没有降低,而是顾客随着社会的变化而不断提高消费水平和质量要求,因此,客户也随着市场竞争的白热化,以不断提高商品质量来作为讨好消费者的手段。我们经常收到客户这样那样的质量反馈,客户的对产品质量的要求有时甚至到了“苛刻”的程度。但这是环境所逼,也是时代所需,我们别无选择!既然如此,为了保证我们的产品品质能符合广大客户的要求,我们的精力应集中在生产监控上,品控意识更要与时俱进,大力加强。意识决定行为,方法决定效果,控制产品质量安全亦应如此,各个层面的管理除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水平与经验外,亦有必要多在食品质量安全意识与思维方法等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
一、首先要正视认识上的差距。俗话说,有对比就有差距。有时我们常有偏执认识:质量已经够好,就是客户要求太苛刻了!不可否认有极少数客户因各种原因对产品提出不合理的反馈,但大多数还是由于在质量标准上与客户确实存在认识上的差距,有时就相差那么一点,效果就截然不同,就会影响公司形象而令客户因此丧失竞争力,而我们也失去了客户的信赖!用简单的开水理论更易理解:即九十九度的水就是差那么一度却没法沸腾!
二、在强化品质意识的基础上,对产品质量的把关要防范于未然。生产工人与品控人员都应对品质问题有高度的敏感性,从而把品质问题及时消除在每个生产环节。例如在生产过程中,常常会产生品种与品种之间产生交*污染的现象。因此,很多时候需要在不同的车间生产,即可有效地防范由产品之间本身所产生的质量问题。在解决已发生的生产质量问题时,应注意改善问题的方法与结果。如果生产质量一次性就能达到目的,那么,就会因少返工而有效保证货期,企业经常焦虑的生产成本也就因而降低了。
三、要使一个公司的品质达到具有竞争力的水平,不仅需要有好的品控意识,还需要有一个综合的系统的工程与及团体的努力,须由上至下,各级管理人员配合执行,各个部门、每个流程的综合治理,而并非单靠
一、两个部门。除此之外,它还涉及到生产员工的稳定性与技能的熟练程度;管理人员的品控意识与管理水平等等。例如:日常工作中,经常看到一些管理人员,不能将品控措施贯彻到位,几次三番都难达目的,细究原因,除企业缺乏对员工生产品质的奖惩机制外,管理人员也缺乏在员工面前应有的权威,当然“权”可以是授予,但“威”是靠自己树立起来的。总之,假如我们能够在整体、局部、细节上制定一套完善的品控程序,对各个员工的品质意识进行强化,对操作行为进行规范化,对各地客户的质量标准进行量化,那么我们的产品质量就可以得到很好的保证,企业品牌必将长久立于世界不败之地!
第二篇:产品质量控制
产品质量控制
*********公司的质量管理方针政策是“开拓创新、领导潮流、品质保证、顾客满意”。我公司质量,目标:整机客户开箱合格率100%;客户满意率≥95%;重大质量事故投诉每年≤5起。由于严格的管理和即定方针的贯彻执行,公司已于2010年通过了中质协质保中心的ISO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证。
为贯彻执行公ISO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实现我公司的质量方针及目标,公司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切实做好过程策划工作,提高设计及工艺的准确性
过程策划是过程质量控制的重要内容,是确保各产品质量形成过程按程序文件的规定、程序和方法在受控状态下长期有效运行的一项重要工作。在产品设计开发初期,就应以用户要求为基础,并超过产品要求进行产品生产的基础策划,制订详细的过程开发计划,充分考虑现有人员、工装、装备、技术能力、物流、生产环境等各方面的因素,明确各接口部门的工作任务和职责,将各项任务的目标值和时间表具体细化到各接口部门,并按照任务要求进行检查督促,确保按规定要求完成工作任务。
切实做好过程策划工作,准确地进行人员、工装、设备、技术能力、物流、生产环境等方面的调研与分析,组织必要的方案设计与评审,做到计划落实,目标明确,措施具体。只有准确地做好这些前期策划工作,才能合理地组织开展全面的开发工作,提高设计开发工作的准确性,减少盲目投资,避免造成不良资产积压和资源浪费,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建立工序质量控制点,提高工序的质量能力
工序质量控制是过程质量控制的基本点,是现场质量控制的重要内容。在产品质量的形成过程中包括多个工序过程,其定义分为三类:(1)一般工序:对产品形成质量起一般作用的工序;
(2)关键工序:对产品形成质量,特别是可靠性质量起重要、关键作用的工序;
(3)特殊工序:其结果不能通过后面的检验和试验,而只能通过使用后才能完全验证的工序。
建立工序质量控制点,即在加强一般工序质量控制的同时,采取有效的控制方法,对关键工序和特殊工序进行重点控制,保证工序经常处于受控状态。主要工作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根据有关原则确立工序质量控制点,在工艺文件中编制关键工序控制点表,列出重要的控制参数和控制内容,并将关键工序和特殊工序标识清楚;(2)在生产现场设立标识牌,车间工段长负责控制点的日常工作,技术部门主管产品的项目工程师负责产品的监督及抽查;
(3)编制工艺规程和作业指导书,对人员、工装、设备、操作方法、生产环境、过程参数等提出具体的技术要求;
(4)工艺文件重要的过程参数和特性值必须经过工艺评定或工艺验证;(5)操作人员必须严格遵守工艺纪律,及时进行首检和自检,坚持做好生产原始记录,由控制点负责人检查确认;
(6)检验人员必须严格按工艺规程和检验指导书进行检验,做好检验原始记录,每周报品管部;
(7)品管部负责人必须坚持进行日常检查和收集原始记录资料,运用调查表、控制图、因果图等统计技术进行统计分析与监控;
(8)生产设备、检验及试验设备、工装器具、计量器具等必须处于完好状态和受控状态。
当发现工序质量控制点的控制方法不能满足工序能力要求时,生产负责人应立即向技术工艺部门汇报,并组织有关人员进行分析、改进和提高,保证工序处于受控状态,使工序能够长期稳定地生产合格产品。
三、加强过程质量审核,提高工艺管理水平
质量审核是为了验证质量活动是否符合计划安排,以及其结果能否达到预期目标所进行的系统的、独立的质量工作。企业外部的质量审核,是以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为代表的第三方质量体系认证机构的权威认证及供应商质量能力认证。企业内部的质量审核,是以内部质量体系审核、过程质量审核、产品质量审核为核心的一系列质量活动。
过程质量审核是内部质量审核的重点,其目的是为了验证影响生产过程的因素及其控制方法是否满足过程控制和工序能力的要求,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有效的纠正或预防措施进行改进和提高,确保过程质量处于稳定受控状态。
加强过程质量审核,就是要参照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和上海大众、武汉神龙等公司的供应商质量能力审核的模式,以关键工序和特殊工序为重点,以影响过程质量的诸多因素进行全面的审核。为此,必须做好如下几方面的工作:(1)有计划地组织进行过程质量审核,对审核的内容、时间、频次、人员等作出具体的部署,每年一般不得少于两次;
(2)审核现有人员的技术水平和业务能力是否符合过程质量控制的要求;(3)审查外购件、外协件、原材料的产品质量和分承包方的质量能力,对A类配套件模拟上海大众公司的审核模式定期进行质量跟踪审查,综合评分;(4)审查工艺规程、作业指导书的正确性、完整性和可操作性,过程控制的重要参数和特性值必须经过工艺评定或工艺验证,有形成文件的工艺评定书或工艺验证书;
(5)原材料、半成品、产品的贮存、包装、搬运、标识必须符合程序文件的规定,不得有磕碰、损坏、变质的现象;
(6)审查生产设备、检验及试验设备、工装器具、计量器具的完好率、专管率、周期检验率等是否满足过程控制的质量要求;
(7)重点审查工序质量控制点的工序质量能力、质量记录和统计分析结果;(8)审查各接口部门的工作质量,接口部门之间的衔接应具有连续性和稳定性;
(9)运用数理统计技术进行过程能力分析和缺陷分析,找出过程质量控制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的纠正或预防措施,不断地改进和提高过程质量能力。
四,控制产品一致性,提高产品可靠度 对所有已通过出口产品质量认证的批量生产的产品与型式试验合格的产品的一致性进行控制,使认证产品持续符合认证标准的要求。品管部负责产品的全面实施工作,技术部负责产品一致性的控制。
我公司对产品一致性的检查检查要求:产品的铭牌、合格证、使用说明书等上的产品名称、型号规格、各项性能技术参数均应与型式试验报告、认证证书相一致;产品的结构(主要涉及安全性能的结构)应与型式试验样机相一致;产品所用的材料、关键件应与型式试验时申报并经认证机构所确认的相一致。
对照产品形式检验报告、产品描述、产品图样和设计文件、产品认证证书、认证产品变更批准文件等逐一核对、检查产品的铭牌、标记、外包装印刷、说明书等所描述的产品名称、型号、规格等内容是否一致。对照BOM、产品描述(含关键件、材料供方名单)产品图样和设计文件等逐一核对关键件、关键材料的牌号、规格、结构、关键特性或参数是否一致。还应核对是否从合格供方采购的。核查产品结构,初步判定与产品型式检验(试验)报告、认证产品标准、产品图样和设计文件等描述的型式检验合格样品特性的一致性。对抽查的样品进行指定试验。以判定认证产品一致性控制的效果。指定试验的项目是法律法规中规定的确认检验项目。
相关控制措施如下:
1)技术部负责有关技术文件的控制,确保文件发放前得到批准及文件使用场所得到有效版本,具体按《文件控制程序》有关规定进行;
2)品管部负责对进货检验(特别是关键件、原材料)和过程检验进行严格控制,确保产品符合要求; 所有获证产品的变更未经认证机构批准,不得更改产品的材料、关键件、供应商和产品结构。
第三篇:产品质量控制
产品质量控制
*********公司的质量管理方针政策是“开拓创新、领导潮流、品质保证、顾客满意”。我公司质量,目标:整机客户开箱合格率100%;客户满意率≥95%;重大质量事故投诉每年≤5起。由于严格的管理和即定方针的贯彻执行,公司已于2010年通过了中质协质保中心的ISO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证。
为贯彻执行公ISO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实现我公司的质量方针及目标,公司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切实做好过程策划工作,提高设计及工艺的准确性
过程策划是过程质量控制的重要内容,是确保各产品质量形成过程按程序文件的规定、程序和方法在受控状态下长期有效运行的一项重要工作。在产品设计开发初期,就应以用户要求为基础,并超过产品要求进行产品生产的基础策划,制订详细的过程开发计划,充分考虑现有人员、工装、装备、技术能力、物流、生产环境等各方面的因素,明确各接口部门的工作任务和职责,将各项任务的目标值和时间表具体细化到各接口部门,并按照任务要求进行检查督促,确保按规定要求完成工作任务。
切实做好过程策划工作,准确地进行人员、工装、设备、技术能力、物流、生产环境等方面的调研与分析,组织必要的方案设计与评审,做到计划落实,目标明确,措施具体。只有准确地做好这些前期策划工作,才能合理地组织开展全面的开发工作,提高设计开发工作的准确性,减少盲目投资,避免造成不良资产积压和资源浪费,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建立工序质量控制点,提高工序的质量能力
工序质量控制是过程质量控制的基本点,是现场质量控制的重要内容。在产品质量的形成过程中包括多个工序过程,其定义分为三类:
(1)一般工序:对产品形成质量起一般作用的工序;
(2)关键工序:对产品形成质量,特别是可靠性质量起重要、关键作用的工序;
(3)特殊工序:其结果不能通过后面的检验和试验,而只能通过使用后才能完全验证的工序。
建立工序质量控制点,即在加强一般工序质量控制的同时,采取有效的控制方法,对关键工序和特殊工序进行重点控制,保证工序经常处于受控状态。主要工作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根据有关原则确立工序质量控制点,在工艺文件中编制关键工序控制点表,列出重要的控制参数和控制内容,并将关键工序和特殊工序标识清楚;
(2)在生产现场设立标识牌,车间工段长负责控制点的日常工作,技术部门主管产品的项目工程师负责产品的监督及抽查;
(3)编制工艺规程和作业指导书,对人员、工装、设备、操作方法、生产环境、过程参数等提出具体的技术要求;
(4)工艺文件重要的过程参数和特性值必须经过工艺评定或工艺验证;
(5)操作人员必须严格遵守工艺纪律,及时进行首检和自检,坚持做好生产
原始记录,由控制点负责人检查确认;
(6)检验人员必须严格按工艺规程和检验指导书进行检验,做好检验原始记
录,每周报品管部;
(7)品管部负责人必须坚持进行日常检查和收集原始记录资料,运用调查表、控制图、因果图等统计技术进行统计分析与监控;
(8)生产设备、检验及试验设备、工装器具、计量器具等必须处于完好状态
和受控状态。
当发现工序质量控制点的控制方法不能满足工序能力要求时,生产负责人应立
即向技术工艺部门汇报,并组织有关人员进行分析、改进和提高,保证工序处于
受控状态,使工序能够长期稳定地生产合格产品。
三、加强过程质量审核,提高工艺管理水平
质量审核是为了验证质量活动是否符合计划安排,以及其结果能否达到预期目
标所进行的系统的、独立的质量工作。企业外部的质量审核,是以ISO9000质量
体系认证为代表的第三方质量体系认证机构的权威认证及供应商质量能力认证。
企业内部的质量审核,是以内部质量体系审核、过程质量审核、产品质量审核为
核心的一系列质量活动。
过程质量审核是内部质量审核的重点,其目的是为了验证影响生产过程的因素
及其控制方法是否满足过程控制和工序能力的要求,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采
取有效的纠正或预防措施进行改进和提高,确保过程质量处于稳定受控状态。
加强过程质量审核,就是要参照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和上海大众、武汉神龙
等公司的供应商质量能力审核的模式,以关键工序和特殊工序为重点,以影响过
程质量的诸多因素进行全面的审核。为此,必须做好如下几方面的工作:
(1)有计划地组织进行过程质量审核,对审核的内容、时间、频次、人员等
作出具体的部署,每年一般不得少于两次;
(2)审核现有人员的技术水平和业务能力是否符合过程质量控制的要求;
(3)审查外购件、外协件、原材料的产品质量和分承包方的质量能力,对A
类配套件模拟上海大众公司的审核模式定期进行质量跟踪审查,综合评分;
(4)审查工艺规程、作业指导书的正确性、完整性和可操作性,过程控制的重要参数和特性值必须经过工艺评定或工艺验证,有形成文件的工艺评定书或工
艺验证书;
(5)原材料、半成品、产品的贮存、包装、搬运、标识必须符合程序文件的规定,不得有磕碰、损坏、变质的现象;
(6)审查生产设备、检验及试验设备、工装器具、计量器具的完好率、专管
率、周期检验率等是否满足过程控制的质量要求;
(7)重点审查工序质量控制点的工序质量能力、质量记录和统计分析结果;
(8)审查各接口部门的工作质量,接口部门之间的衔接应具有连续性和稳定
性;
(9)运用数理统计技术进行过程能力分析和缺陷分析,找出过程质量控制存
在的问题,采取有效的纠正或预防措施,不断地改进和提高过程质量能力。
四,控制产品一致性,提高产品可靠度
对所有已通过出口产品质量认证的批量生产的产品与型式试验合格的产品的一致性进行控制,使认证产品持续符合认证标准的要求。品管部负责产品的全
面实施工作,技术部负责产品一致性的控制。
我公司对产品一致性的检查检查要求:产品的铭牌、合格证、使用说明书等
上的产品名称、型号规格、各项性能技术参数均应与型式试验报告、认证证书相
一致;产品的结构(主要涉及安全性能的结构)应与型式试验样机相一致;产品
所用的材料、关键件应与型式试验时申报并经认证机构所确认的相一致。
对照产品形式检验报告、产品描述、产品图样和设计文件、产品认证证书、认证产品变更批准文件等逐一核对、检查产品的铭牌、标记、外包装印刷、说明
书等所描述的产品名称、型号、规格等内容是否一致。对照BOM、产品描述(含
关键件、材料供方名单)产品图样和设计文件等逐一核对关键件、关键材料的牌
号、规格、结构、关键特性或参数是否一致。还应核对是否从合格供方采购的。
核查产品结构,初步判定与产品型式检验(试验)报告、认证产品标准、产品图
样和设计文件等描述的型式检验合格样品特性的一致性。对抽查的样品进行指定试验。以判定认证产品一致性控制的效果。指定试验的项
目是法律法规中规定的确认检验项目。
相关控制措施如下:
1)技术部负责有关技术文件的控制,确保文件发放前得到批准及文件使用
场所得到有效版本,具体按《文件控制程序》有关规定进行;
2)品管部负责对进货检验(特别是关键件、原材料)和过程检验进行严格
控制,确保产品符合要求;所有获证产品的变更未经认证机构批准,不得更改产品的材料、关键件、供应商和产品结构。
第四篇:产品质量的重要性
质量问题关系到广大消费者的权益,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质量管理直接影响企业产品和服务的竞争优势及市场占有率。大多数企业都将质量列入战略计划之中。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质量就是生命”的理念逐渐成为企业界的共识。质量竞争日趋激烈,质量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日渐重要。
品质量的重要性
在质量管理的发展过程中,企业的质量管理思路已发生了质的转变,从产品质量有“检验”到“预防”,由“堵”到“疏”,再到生产的“全面质量管理”,我们不难看出在生产过程中的精细化要求与质量水平要求越来越高。
为保障产品质量安全,现在很多企业在质量管理方面已以更高的起点,与国际质量管理模式接轨,全面导入产品生产的质量管理理念,建立独立于生产管理的质量保证体系,加强产品实现过程的质量检查和质量监督,在解决产量、成本、质量发生冲突时,从根本上杜绝牺牲质量的思想痼疾,实现了质量管理理念的转变。
质量管理应由事后质量检验把关控制转变为“预防式”的事前控制和事中控制;质量管理如同医生看病,治标不能忘治本,许多企业虽然高悬着“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的标语,而现实中存在“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重结果轻过程”质量管理误区。为了彻底走出“事后控制”的误区,提高事前控制和事中控制的执行力,企业必须在质量管理中推行了全面质量管理模式,层层把关,人人负责,才能使质量控制在每一个产生的源头。
质量问题的处理“由堵向疏”的转变。由质量问题责任追究和结果考核,向原因分析、持续推行质量改进的转变。质量问题的发生必然有其产生的原因,如果一味追究责任和进行经济处罚,会导致隐瞒小问题,最终集结成大质量事故,为此倡导提出问题,商讨改进和预防措施,避免同样的问题重复发生。采用定期召开质量分析会的方式,通过“头脑风暴法”,对产生的或可能产生的质量问题进行原因剖析,找出问题产生的根源,成立QC专题攻关小组,研究制定质量问题的解决方法和预防措施。
由于现实竞争中对于价格的竞争尤为激烈,在制造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成本,且需要每一个人都要有主人翁意识,对于自己所用的辅助材料价格怎么样,成本怎样算都应该去了解,这样,才知道应该怎样去控制,从那个方面去控制,鼓励持续改进,不断对所有细节问题进行改进,降低所有能够降低的生产成本。
在生产过程中减少质量问题,也能相对的降低生产成本。
质量管理没有永恒的答案,只有永远的问题,质量管理与成本控制就是在持续不断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规范起来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是企业力求卓越的质量意识;打造著名品牌,奉献精品产品,是企业生产永恒的追求。
企业质量管理的意义
产品质 >品质量是一个日益受到普遍重视的问题,因为它不仅关系到企业的经济效益,也关系到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现在,各个国家都把提高产品质量作为工业发展的重要方针。显然,各企业必须以质量求生存,质量管理的重要意义显而易见。让我们举几个案例来谈谈质量管理的重要意义吧。
(案例一)海尔为了抓好产品质量管理,制订了一套易操作的以“价值券”为中心的量化质量考核体系,行使“质量否决权”。简单他说,如果干一件得一分钱的活,干坏了一件则罚一元钱,即干坏一件等于白干了100件,并即时兑现。“质量否决权”的管理方式在每一位员工心里深植了“质量第一”的观念。生产中,职工把每一道工序都想象成用户,产品依次流转,质量层层把关,环环扣紧,保证了出厂的都是全优的产品。
从1990年开始,海尔先后通过1SO 9001国际质量保证体系认证和美国UL、德国GS等一系列产品安全认证,在102个国家、地区注册商标406本。
分析
(一):海尔的成功是质量管理的成功,优良的质量管理是提高产品竞争能力的支柱,质量对提高企业的经济利益有巨大的作用。以质量开拓市场,以质量占稳市场,这是许多器乐提高产品在市场中竞争能力的行动准则。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市场,产品质量不好,就没有竞争力,就无法取得很好的经济利益。
案例
(二)1940年日本松下创业之初提出:第一、制作满足一切消费者需求的产品;第二、不生产和销售一台不合格的产品;第三、注意产品的购买趋势,科学预见消费者的需求,以便提供优良服务。1942年后又提出:第一、要生产非常有人情味的、人性化的、有情趣的、高尚的并能够使消费者拿到商品以后非常高兴的商品;第二、不能为了追求利润>利润而偷工减料,使产品质量下降;第三、与其它公司相比较,连产品的细微部分都不能逊色;第四、在任何情况下,也不能为了节约材料而降低产品的质量;第五、生产与松下品牌名副其实的产品。
松下公司已发展为一个跨国性公司,在全世界设有230多家公司,为世界、制造业500强 >500强的第26位。
分析
(二):松下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辉煌与它当初的品质思想是离不开的,在松下品质思想之中多次提到质量问题。正是由于它非同一般的质量的质量管理,大大提高了它的企业和社会利益。从单纯追求产值、产量到以提高经济上来的关键之一就是重视提高产品质量。
案例
(三)福特汽车公司世创始人老亨利Ÿ福特1903年创业,请来汽车工业专家库兹恩斯担任总经理,运用科学的质量管理手段,建成了世界上第一条汽车装配流水线,使生产率提高了十几倍,成本和售价大幅降低,一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制造企业,福特也由此获得了汽车大王的称号。但是后来老亨利Ÿ福特被一时的成功冲昏了头脑,1915年辞退了为公司发展立下汗马功劳的库兹恩斯。福特公司的经营状况很快陷入困境,濒临破产。小亨利Ÿ福特接管公司后,聘用布里奇全面主持公司的业务,破格聘用后来的美国国防部长麦克马拉在内的年轻人,终于坐上了美国汽车制造业的第二把交椅。分析
(三):福特汽车公司的兴盛,衰败又兴盛的曲折历史,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对质量管理人员的调用引起的,间接证明了质量管理对企业的作用。
总结:质量管理对企业的作用是很明显的,质量管理水平不仅影响到企业的经济利益与竞争能力,还能反映一个企业的综合管理和技术水平,也能反映企业的精神文明建设状况。
海尔集团原本是一个生产电动葫芦的集体小企业,通过争取才获得我国最后一个生产冰箱的定点资格。经过12年的裂变,到1996年底,生产电冰箱168万台,洗衣机104万台,空调器48万台,冰柜34万台,产品均名列前茅,形成了七大门类3000多个规格的产品系列,并已把发展范围伸向金融和生物工程。1984年,海尔亏损147万元,到1996年,企业销售收入达61.2亿元,税利4·7亿元,成为拥有职工21.2万人,101个下属企业的大型集团,品牌价值77. 36亿元,仅次于红塔山和长虹。那么,海尔集团成功崛起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回答是肯定的,那就是完善的质量管理。1.高科技开发是产品质量的基础
每一家企业部盼着兴旺,靠什么兴旺,各有各的高招,各有各的利剑。但千招万剑不能离开一条,就是质量。海尔集团清楚地意识到质量对于企业发展的意义,从创业开始,就紧紧地抓住质量这个纲,以质量立厂,以质量兴厂。
但是,质量从何而来?海尔人懂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一流的产品需要一流的先进科技作为基础,否则质量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海尔人创业10多年来,紧紧盯住世界高科技领域的最新目标,把握世界家电高科技发展的趋势,始终把重视科技发展作为企业的重大经营方针之一,在一切企业行为中,把科技当作头等大事来抓。
1984年12月,海尔抓住改革开放的有利时机,拜德国利勃海尔公司为师,引进了利勃海尔家电生产的先进技术与经验,高起点地开始了创业历程。以后,他们又引进了先进的生产线,集中了强大的科研攻关队伍,边引进,边消化,边开发,边创新,走出了一条高科技、高创汇、高附加值的名牌道路,不断地以众多高科技、高质量的产品给予消费者一个广阔的选择空间。一台台填补国内空白并具国际尖端技术的新产品相继在海尔问世。例如洗衣机系列,中国第一台集洗衣、脱水、烘于于一身的三合一“玛格丽特”滚简系列洗衣机,第一台极限设计、全塑外壳的“小神童”波轮全自动洗衣机,普及型滚筒式洗衣机“丽达十八姐妹”等,都是家电高科技的结晶。海尔已拥有8大系列50多个规格的洗衣机产品,成为中国第一家也是世界唯一一家可同时规模生产欧、亚、美三种风格洗衣机的企业。又如空调器系列,1993年他们研制的第一台智能变频空调器,就是高科技的产物。他们仅用3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20年走过的路。他们研制开发出的单冷型一拖二,冷暖型一拖二,以及超远距离送风家用2P柜式机,中国第一台“小超人,智能变频一拖二空调器等新式产品,使海尔空调的高科技产品保持世界先进水平,其中一拖二空调还获得了青岛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海尔以比国内同行业快2.5倍的科研开发速度,开发、生产出窗式、分体式、柜式、吊顶式、落地式等共10大系列空调器。
海尔正是依靠高科技作基础和后盾,使得层出不穷的新产品、新技术推动了市场。一个个具有世界水平填补国内空白的高科技产品不断在海尔问世,来源于科技人员的无穷的智慧和辛勤的付出。一批批高技术人才纷纷涌向海尔,在海尔这块天地里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
2·严格的经营管理是产品质量的保证
海尔之所以能创出中国的名牌,除了得益于雄厚的高新技术实力和以高科技新产品创造市场的经营理念作为坚实的基础外,还得益于海尔严格的质量管理。
海尔在生产经营中始终向职工反复强调二个基本观点:用户是企业的衣食父母。在生产制造过程中,他们始终坚持“精细化,零缺陷”,让每个员工都明白“下道工序就是用户”。这些思想被职工自觉落实到行动上,每个员工将质量隐患消除在本岗位上,从而创造出了海尔产品的“零缺陷”。海尔空调从未发生过一起质量事故,产品开箱合格率始终保持在100%,社会总返修率不超过于分之四,大大低于国家的规定标准。许多久居海外的华人使用海尔空调后激动万分:中国人制造的家电产品是一流的。再拿海尔洗衣机来说:1996年第四季度国家技术监督局全国质量抽查,海尔洗衣机质量荣登榜首,全自动洗衣机无故障运行达到7000余次,一举改写了中国洗衣机无故障运行5000次的历史。
而这种成绩的取得,正是海尔严格管理的结晶。海尔洗衣机生产车间里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情:一天,一名员工在下班前的每日清扫时,发现多了一枚螺丝钉。他惊呆了,因为他知道,多了一枚螺丝钉就意味着是哪一台洗衣机少了一枚螺丝钉。这关系到产品的质量,维系着企业的信誉。因此,分厂厂长当即下令:当天生产的1000余台洗衣机全部复检。而复检的结果:成品机没有什么问题。可原因出在哪里呢?已经很晚了,员工们谁也没走,又用了两个多小时,才查出原来是发货时多放了一枚。
产品质量是创造名牌的基石。海尔为了抓好产品质量管理,制订了一套易操作的以“价值券”为中心的量化质量考核体系,行使“质量否决权”。简单他说,如果干一件得一分钱的活,干坏了一件则罚一元钱,即干坏一件等于白干了100件,并即时兑现。“质量否决权”的管理方式在每一位员工心里深植了“质量第一”的观念。生产中,职工把每一道工序都想象成用户,产品依次流转,质量层层把关,环环扣紧,保证了出厂的都是全优的产品。即使是在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等极为抢手的第一次家电消费浪潮中,不少企业日夜加班向市场倾销产品,“萝卜快了不洗泥”。而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却领着工人砸了76台质量有问题的冰箱。博锐25
正是这种“零缺陷”的质量管理,使得海尔产品的消费“投诉率为零”。海尔人虽然不在产量争第一,但却人人在质量上争第一。海尔空调在5年间,几乎囊括了国家在空调器上所设立的全部奖项。
3.完善的垦级服务是产品质量的根本
高质量的产品,还必须有完善的服务,才能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永存活力,才能创立出真正的世界名牌。尤其是现代管理中,完善的服务更是成为产品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没有好的服务,就谈不上有好的产品质量。海尔人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在同行业中首家推出海尔国际星级一条龙服务,为消费者提供与其质量与信誉相符的服务。如果想购买一台海尔冰箱,或者老冰箱更新,只需打一个电话,从型号选择、现场功能演示,直到送货上门、跟踪服务,海尔实行一条龙全过程星级服务。如果购买一台海尔空调,压缩机包修五年,比国家规定高出两年,终身保证服务;即买即安,24小时服务到位;定期回访用户,实行全国质量跟踪;提供热情详尽的技术咨询服务,保证一试就会;免费送货,免费安装,免收材料费。购买海尔洗衣机,能享受到真诚的售前、售中、售后服务。
名牌产品实行名牌服务,海尔首推的“星级服务”,在社会和广大用户中引起了强烈反响。1995年6月,西安太白商厦超市经理登门求援,说已经试机完好的展示柜“出了毛病”。展示柜厂迅速派出两名技术人员直奔西安。原来是商场的电压不稳所造成的故障。
当两名技术人员发现商场的电气线路安装不对时,又主动帮助把线路重新调整,并向营业员当场讲授了展示柜的正确使用方法。北京市朝阳区甘露寺十里铺有一对老夫妇无儿无女,靠一台海尔sn302电冰柜卖冰棍。1996年7月22日晚,北京市下了一场罕蹿的暴风雨,老人的冰柜停了,电也没了。情急之中他托邻居打电k向海尔北京售后服务中心求援。北京售后服务中心即刻派出两名技术人员,冒着倾盆大雨,扛着修理工具直奔用户家中。他们不但给用户修好了电源,而且免费修好了因雷电导致电容器烧坏的电冰柜。看着浑身湿透的海尔售后人员,两位老人感动得热泪盈眶。
诸如上述感人的事,在海尔集团人人都能说上几件。海尔人把情感融入销售活动之中,使得原本单纯的买卖交易行为,变得富有人情味,让消费者感受到一丝丝温馨。1997年春节,仅海尔空调服务中心就在全国16个大城市动用服务人员600多人,走访了21600个用户,开通了66部24小时热线电话。1997年7月~8月,北京天气奇热,空调器销售火爆,安装队伍告急。海尔集团从全国各地抽调了300多名安装人员,乘飞机到北京,保障了消费者及时安装空调器的需要。服务被看作是海尔产品链条上最重要的环节。海尔的爱心、真心、诚心就是这样一次次地送给消费者,给消费者“意外”的惊喜。海尔“真诚到永远”,就是在给用户一次次的服务中得到体现;海尔的企业形象,也就是在这种一件件的星级服务中树立起来的。
海尔用圆满的服务,带走用户的烦恼,留下海尔的真诚。不久前,当美国优质服务科学协会在全球范围内搜集用户对海尔产品的不满意见时,最终结果竟然是零。美国人不禁惊呼:海尔人的服务意识将为全球服务行业树立起典范。海尔集团成为亚洲第一家也是目前唯一一家荣获国际星级服务顶级荣誉——五星钻石奖的家电企业,张瑞敏总裁也因此成为美国优质服务科学协会有史以来第一个被授予“五星钻石个人终身荣誉奖”的中国人。
4.开拓国际市场是对产品质量的检验
海尔产品以“零缺陷”的质量,圆满的服务,最大地占领了国内市场。根据1997年3月几次全国35个大中城市109家有代表性大商场的销售统计,海尔空调和电冰箱的市场占有率遥遥领先,洗衣机和冷柜也名列前茅。但是,一种优秀的产品,仅仅占领国内市场还不够,还要走向世界市场,到世界市场上去检验产品的质量。博锐25
基于上述认识,海尔把企业现代化、经营规模化、市场全球化作为向国际化迈进的目标。国际化是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海尔人以昂扬的精神,提出了“创海尔最佳信誉,挑战国际名牌”的口号,并提出了市场国际化的“三个1/3”战略,即国内生产国内销售1/3,国内生产国外销售1/3,国外生产国外销售1/3。这种战略的提出,体现了海尔以世界市场为出发点的远见卓识。在JL京国际家电博览会,在上海国际制冷设备展览会,在第80届广州交易会上,海尔家电响彻九州,名扬海外。1997年2月18日,在德国科隆举办的家电博览会上,中国展台的1/2是海尔产品,许多欧洲经销商纷纷要求经销海尔产品,莱茵河畔涌起了一股海尔潮。
到1996年底,海尔在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5769个代理销售点,1996年出口冰箱22.6万台,洗衣机11万台,空调4.1万台,创汇5442万美元。在印尼投资的年产10万台冰箱的合资企业已经投产,在中东、南美、波兰、南非等地合作建厂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西方不亮东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海尔的市场回旋空间是国内任何一家家电企业都无法比拟的。
振兴民族工业,挺进国际市场,海尔产品依靠卓越的质量,大:创国际名牌打下了基础。从1990年开始,海尔先后通过1SO 9001国际质量保证体系认证和美国UL、德国GS等一系列产品安全认证,在102个国家、地区注册商标406本。海尔冷柜在1996年10月同行业率先通过了由世界著名认证机构DNV组织的1SO 9001国际认证,取得了通向国际市场的通行证,成为世界的合格供应商。海尔产品信誉已蜚声海内外,号称“家电王国”的日本市场也已经注意到了海尔产品,海尔将在近期内实现系列家电产品出口1/3的目标。海尔产品的“零缺陷”质量已经得到并将继续得到国际市场的验证。海尔将在未来的国际化进程中,给中华民族企业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给世界家电工业开辟出更为广阔的前景。
企业质量管理是组织为了使企业产品质量能够满足不断提高的质量要求,达到顾客满意而开展的计划、组织、实施、检查和改进等所有相关的全部管理活动。概括起来,企业质量管理主要包括下面五个方面的工作: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的制定、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
一、质量房展和质量目标的制定
质量方针是组织最高管理者正式发布的该组 织总的质量宗旨和质量方向。质量方针是质量管理的核心和出发点,是组织全体成员开展质量行动的准则,为质量目标的制定提供了框架和方向。它反映了最高领导的质量意识和决心。
第五篇:浅谈产品质量的重要性
浅谈产品质量的重要性
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企业间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质量对于一个企业的重要性日益明显,产品质量高低是企业有没有核心竞争力的体现之一,提高产品质量是保证企业占有市场,从而能够持续经营的重要手段,一个企业想做大做强,就必须在增强创新能力的基础上,努力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纵观国内外,每一个长久不衰的知名企业,其产品或服务,都离开不了过硬的质量。所以,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是企业的灵魂,任何一个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要千方百计致力于提高质量,不断创新和超越,追求更新,更高的目标。一个企业唯有不懈追求,精益求精,方有希望处于领先之列。
目前我国执行的GMP标准(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是为保证药品在规定的质量下持续生产的体系。它是为把药品生产过程中的不合格的危险降低到最小而订立的,包含从厂房到地面、设备、人员和培训、卫生、空气和水的纯化、生产和文件等方面的要求。它是一套适用于制药、食品等行业的强制性标准,要求企业从原料、人员、设施设备、生产过程、包装运输、质量控制等方面按国家有关法规达到卫生质量要求,形成一套可操作的作业规范帮助企业改善企业卫生环境,及时发现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加以改善。简要的说,GMP要求生产企业应具备良好的生产设备,合理的生产过程,完善的质量管理和严格的检测系统,确保最终产品的质量(包括食品安全卫生)符合法规要求。
那么我们该如何保证产品质量呢?
首先,从小事做起,做好细节,把握质量。从产品质量有“检验”到“预防”,由“堵”到“疏”,再到生产的“全面质量管理”,我们不难看出在生产过程中的精细化要求与质量水平要求越来越高。为保障产品质量安全,企业在质量管理方面已以更高的起点,全面导入产品生产的质量管理理念,建立独立于生产管理的质量保证体系,加强产品实现过程的质量检查和质量监督,在解决产量、成本、质量发生冲突时,从根本上杜绝牺牲质量的思想痼疾,实现了质量管理理念的转变。
其次,每个环节都制定详细的质量管理标准。从产品开发、工艺流程设计到原料采购,从第一道工序到产品下线,从装箱到运输,每个环节必须制定详细的、可控制的管理标准。事前控制的重点放在产品开发和标准制定上。技术和标准一旦出现失误会给质量管理带来很大麻烦,因此应当从根本上尽量减少质量事故、降低质量管理难度。事中控制主要指从原料进厂到产品下线期间,按照工艺标准进行质量监督的过程,也是质量管理的核心工作。
最后,客户和员工是最好的质量改善者。客户是产品质量的裁判。应当及时对客户反馈的意见进行调查和整改。客户的不满是企业改进的方向,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是企业长兴不衰的法宝。员工是产品质量的一线情报员,他们熟悉制造环节的每一个细节,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改善质量的做好措施。
因此,企业必须在质量管理中推行了全面质量管理模式,层层把关,人人负责,才能使质量控制在每一个产生的源头。在制造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成本,且需要每一个人都要有主人翁意识,对于自己所用的辅助材料价格以及成本都必须积极了解,这样,才知道应该如何去控制,从哪个方面去控制,鼓励持续改进,不断对所有细节问题进行改进,降低所有能够降低的生产成本。同时在生产过程中减少质量问题,也能相对的降低生产成本。质量管理没有永恒的答案,只有永远的问题,质量管理与成本控制就是在持续不断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规范起来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是企业力求卓越的质量意识;打造著名品牌,奉献精品产品,是企业生产永恒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