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幼儿园教师论文
幼儿园教师论文:
幼儿的舞蹈教学
幼儿舞蹈是舞蹈艺苑中的一支鲜嫩的花朵,它除了舞蹈艺术具有的特性外,又有他自身的个性与特点。突出表现在活泼,天真,夸张,有趣。从幼儿的心理和生理的角度来看,它的另一个特性是“小”,既时间短,内容不能复杂,结构简单。其次是“浅”,太深了,悬念多了孩子们看不懂,这就要求舞蹈不要太长,要短小精悍,活泼有趣。幼儿舞蹈是幼儿表演,幼儿观看的,因此幼儿舞蹈姓“幼”,形
成了“幼”的特点。
幼儿园舞蹈教学不是单设的科目,而是音乐教育中的一部分,是幼儿感兴趣且易于接受的一种美育形式,它是实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教育任务的一个部分。喜欢舞蹈是幼儿纯真的共性,作为舞蹈老师是儿童美育教育的启蒙者,是在孩子幼小心灵中播下舞蹈种子的园丁。
为了提升幼儿园舞蹈教学的水准,充分展示幼儿的个性与特长的发展,我从
以下几方面探究。
一、选材的针对性教材内容适合儿童的年龄特点,才能被幼儿所理解。要克服成人化的倾向,舞蹈的动作要简明、活泼、形象,这样才能激发儿童学习舞蹈的兴趣。我在教幼儿舞蹈时,首先将舞蹈内容以故事叙述给幼儿听,便于幼儿理解舞蹈的内容并增添兴趣,促使幼儿在跳舞时能创造性地表达各种舞蹈姿势。如:小班舞蹈《摘苹果》,开始我叙述某果园里,一望无际的苹果鲜艳夺目,果香四溢。告诉幼儿自己在舞蹈中所扮演的角色,以果农阿姨的身份来展示自己。幼儿在跳这则舞蹈时兴趣盎然,十分开心,将果农喜悦的心情展示得惟妙惟肖。
二、示范的引领性舞蹈是时间和空间的艺术,是用肢体语言和节奏来表现思想感情的。在教学中,首先示范动作要准确,节奏感鲜明,要有充沛的感情和优美的舞姿。如:舞蹈《小花猫》,老师在示范时让幼儿仿佛看到一只可爱的小猫在翩翩起舞,使幼儿个个跃跃欲试,以使幼儿全神贯注地投入表演。
三、动作的准确性由于幼儿舞蹈种类丰富多彩,舞蹈动作也多种多样。在教幼儿新舞蹈时,一是要讲清楚动作的要求、规格、要领。二是分解动作一定要做到位,不能图快而一下子教很多,欲速则不达。三是一个一个动作做到位,要求幼儿手到同时眼要到,并让幼儿用心去体会动作要领。
四、训练的有效性教授一个新的舞蹈往往要经过若干步骤才能完成,并且需
要反复训练。
1、节奏训练幼儿节奏差,我现在所教的幼儿都在3——5岁之间,在训练中要求他(她)们能自动的在同一个音乐节奏上,随音乐旋律的变化而变换节奏,以训练幼儿掌握节奏的能力。
2、基本训练幼儿控制能力和稳定性较差,在练习中要求幼儿起得准,收得稳,由易到难,并且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动作训练。我首得先从上肢有节奏的动作训练开始,再练习脚的基本动作,然后将手脚配合动作,以使达到基本的控制
训练。
3、感情训练感情是舞蹈的灵魂,幼儿往往只注意舞蹈步伐和动作而难以表达出感情。感情是通过面部表情、眼睛和柔和的舞姿协调来表达的。在训练中,要启发幼儿的内在感情,让幼儿的眼睛随着老师所指方向移动,眼到、手到、心到,利用假设目标随遐想而转动。如:我在训练中,要求幼儿做数星星的动作时,要感觉自己好像夜晚坐在阳台上,仰望天空无数的星星,用眼睛去告诉观众,自己在喜悦地数星星。这样训练后,跳舞时幼儿有了灵魂,感情也逼真了。
4、创编舞蹈如小班歌曲《秋天》,我先让幼儿根据歌词内容,配合音乐自己创编舞蹈动作,我一边启发一边帮他(她)们进行少量的修改。这样不仅发展了幼儿的分析能力及综合能力还启发幼儿自己将自己所学到、看到的舞蹈动作展
现出来并组合成新的舞蹈。
创作儿童歌舞首先要有一颗童心,一定要根据儿童的心理和动作特点,从儿童的实际生活中去寻找题材,与幼儿打成一片,这样创造出的舞蹈才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天真烂漫的儿童味,才能赢得儿童的喜爱。
儿童舞蹈的动作应形象、直观,不能追求难度。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弱,在表达自己的意愿时,往往需要借助于自然的形体或肢体动作。他(她)们喜欢手舞足蹈,动作棱角突出,同时,受身体比例的限制,动作短促,节奏快,为了让幼儿对舞蹈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地留意、细心地观察,去捕捉儿童动作的造型,并进行提炼,逐步丰富儿童的舞蹈语汇,在实践工作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舞蹈素质及艺术修养,不断积累丰富舞蹈素材和掌握教学方法,将幼儿培养成有个性、有特长、有情趣且天真活泼,使其健康、快乐地成长。
第二篇:幼儿园教师论文
浅谈农村幼儿教师素质的提升
论文关键词:幼儿教师 农村幼儿教育 专业能力 职后培训
论文摘要:从农村幼儿教育现状出发,结合幼儿园自身实际,通过“微型课题研究”、“听课评课”、创设“主题墙”、设计“节日主题活动”、撰写“活动反思”五个途径,提升农村幼儿教师的专业能力。
随着农村幼教事业的稳步发展,学前教育普及率大幅提升,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农村幼儿教师队伍迫在眉睫。然而,在参与相关的调研活动中我们发现,大部分教师缺乏职前职后的专业培训,专业水平偏低;教师培训以集中培训为主,甚少关注教师个体的能力发展;乡镇中心园的“示范辐射”和“支教结对子”方式也无法解决农村幼儿园的特殊教学需求。近年来,我园依据庞丽娟教授在《新(纲要)与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中提出的“幼儿教师五项专业能力”为培养目标,从农村幼儿园的实际出发开展多种活动,有针对性地培训教师专业能力,收效甚佳。现分述如下:
一、开展“微型课题研究”,提升农村教师了解幼儿的能力
了解幼儿的能力是幼儿教师最基本的专业能力,具体包括正确认识幼儿,掌握幼儿学习和发展规律,在与幼儿交往和教育过程中研究幼儿发展。多数农村幼儿教师学历较低,也没有系统地学习过幼教专业课程,难以真正了解幼儿的年龄特征和学习心理,因此在教育过程中缺乏对幼儿有效的针对性指导。
“微型课题研究”关注教师教学细节及其在一日活动中遇到的问题或疑惑,研究的周期短.不需要教师具有很强的理论知识背景,因此能为农村幼儿教师所接受。我园的“微型课题研究”鼓励和引导教师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水平以及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自选课题,自选课题参与成员.共同开展研究工作。如小(1)班的几位教师觉得现在的孩子比较娇惯,偏食挑食,为此确定了微型课题《小班幼儿偏食行为的调查与研究》。而小(2班和小(3)的教师通过联手调查发现,两个班上的留守幼儿比例占了一半以上,同时,隔代教育引发的溺爱现象特别严重,因此他们产生了探讨科学教养方式方面的兴趣,希望通过微型课题《农村园小班家长溺爱孩子的原因分析与对策》的研究,能干预和转变家长的溺爱行为,实现家园合作科学育儿。在开展微型课题研究中,由于教师自主性强.且课题有助于解决当前的教育教学问题,加之管理层提供了园外专家定期定点支持.因此教师们积极查找资料、观察记录、收集数据、主动研讨,并尝试撰写反思,变以往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也密切了师幼之间的互动,从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农村幼儿教师了解幼儿的能力。
二、开展“听课评课”,提升农村教师
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意味着能够强化目标意识,并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来选择教学内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当前,农村幼儿教师此项能力最为欠缺.他们往往将教育内容等同于“教材”,即,幼儿园里订什么教材。他们就教什么.且在组织教育教学活动时普遍存在“小学化”倾向。
听课评课是实现教师与教师之问、园长与教师之间相互沟通的桥梁和媒介,它使教师在教研活动中“有话可说、有据可引”。为了拓宽教师的视野和思维.在互动反思中促进教学水平的提升,我们对活动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在听课过程中,要求教师认真听、记、观察和思考教育教学过程。在评课过程中,要求教师在听课后,先听取执教老师对活动目标的制定、活动内容的选择以及教学活动的组织方面发表的自我反思,然后每位听课老师都要进行评课,包括点评优劣,并提出简要的改进意见最后由园长把握评课的标准,理清主次,带头引导教师进行交流,特别注意从有效教学的几个关键因素出发引导教师开展讨论,促使教师之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形成学习共同体。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可以说既是学生,又是老师,更是研究者。一段时间后,我们再次组织同一主题的执教比赛,由教师主动报名,再进行新一轮的听课评课。必要时邀请乡镇示范园骨干教师参与.让教师在此过程中提升组织教育教学活动能力。
三、创设“主题墙”,提升农村幼儿教师创设环境的能力
在幼儿园里,环境既指健康、丰富的物质环境,也包括充满关爱、温暖、尊重和支持的心理环境。大部分农村幼儿教师在环境创设方面尚存较多问题.这与他们自身的专业能力以及幼儿园的客观条件有关。
为此,我们尝试从创设班级“主题墙”环境人手,希望通过师幼互动来改善班级环境不佳的状况。在学期开学初对各班老师提出要求:从本班幼儿实际出发,依据本园现行教材——南京师范大学整合课程的五个主题(每学期)进行五次主题墙创设,包括每个月在室外的走廊布置主题墙,在室内布置相应的活动区域。在实施过程中我们欣喜地看到。每个班每一期的主题墙都真切地传递出教师与幼儿共同成长的信息,主题墙创设也让师幼的心理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使幼儿园课程与班级环境建设有机融合在一起,间接带动了班级文化建设。在此过程中,幼儿园课程开始走入幼儿生活.教师则走出了班级环境创设的困惑,体验着前所未有的乐趣.真正成了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
四、设计“节日主题活动”,提升农村教师的领导和组织能力
提升农村教师的领导和组织能力,需要教师明确自己在领导和组织方面的责任,积极与家长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和园内其他教师建立学习共同体。但是,由于多种条件的制约,农村幼儿教师在此方面的能力急需培养。
从何人手去培养并调动教师自身参与的积极性,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主题活动是当前幼儿园课程教学的热点,它蕴含了领域整合、课程资源整合、组织方式多样化等要素。在教学研讨过程中,我们发现:每学年众多的节日使设计、组织节日活动成为每位教师的一项重要教学任务。基于此,我们引导教师设计和实施节日主题活动,一方面学习整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如课程、家长、社区、民间文化等对幼儿进行教育;另一方面.通过节日主题活动充实园本课程的过程也培养了教师领导和组织能力,如预设与生成活动的能力、与同事互动协调的能力、与家长交往的能力以及与社区各界人士沟通的能力等。
五、撰写“活动反思”,提高农村幼儿教师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第一,循序渐进,布置具体写作任务。首先,要求教师在每次听课评课后,根据评课中自己或别人的发言写出一小段感受,字数和形式不限。其次,一段时间后,教师在写作方面开始有了一些信心,我们将上述不定期的写感想演变为固定在每周五下午幼儿离园后,将教师们集中在一起,谈谈自己本周进行的教学活动或组织的游戏活动中印象最深之处。大家畅所欲言后,请他们就一周内自己最满意的一节活动写出不少于200字的活动反思。然后.抽取部分老师所写反思及时进行点评,点评以鼓励和辅导为主。其三,在上述基础上,我们缩短写作周期,请每位老师每周写两篇短评(自评和他评不限)。这样,大家渐渐形成了写作教育教学反思习惯,从中也切实体会到活动反思的撰写使自己专业水平得到了提高。因而不再将它当成负担和任务,慢慢有了写作的自主性。
第二,明确目标,提高反思写作质量。为了促进教师自身理论水平和写作水平进一步提高。我们又新设了一个项目:园内、组内每开展一项活动之后,请教师们就该活动写出反思。如本学期,我园的老师分批到周边园参加了语言教研活动,他们是带着写听课反思的任务参与的。由于目的明确,教师们非常认真地作了记录,积极与他园教师互动.回来后在集体研讨活动中主动谈了自己的看法,内容较以往翔实,让其他教师深受启发。从中我们看到,教师开始具备初步的获取知识能力。与此同时,我们注意启发教师认识到,有效提升专业知识水平还需理论的引领,要更留心日常教育教学工作,更细致地观察幼儿的行为,多阅读专业书籍和报刊,多参与培训和教研活动,多反思、多练笔才能写出属于自己的有价值的文章,才能有效提升获取知识的能力。
农村幼儿教师现状分析及几点思考
幼儿教育是启蒙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石。然而,我国农村幼儿教师整体素质低、缺乏专业发展意识,这已成为制约农村幼儿教师专业成长和农村幼儿教育事业发展的瓶颈。
一、农村小学教师专业素质的现状
1、缺乏现代幼儿教育观。大多数农村幼儿教师没有经过正规培养培训,她们对幼儿教育的理解,都是通过园长或在园“老教师”那儿认识的,她们对现代幼儿教育观缺乏深刻理解。
2、缺少专业知识。农村幼儿园从初中、高中毕业生中直接招聘成为幼儿教师的份额占的比例非常大,她们的知识结构单
一、面窄,教学没有方法,实践技能严重缺乏,难以适应幼儿教育的需要。
3、自我发展意识不强。笔者走访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幼儿教师学历达标率不到30%。教师学历层次普遍偏低,对自身专业素养的培养和专业水平的提高要求不高,缺乏热情和进取意识,认为自己初中毕业(有的高中毕业),完全可以应付幼儿园的教学,以“老教师”教学经验取代教学理论,排斥教学理论的学习和指导,没有专业发展的意识和愿望。
二、造成现状的原因
1、环境差、待遇低,影响农村幼儿教师的专业情意。
农村幼儿园的数量急促增多,有的根本就是“家庭幼儿园”。农村幼儿园大部分环境差,教学设施简陋,文化生活不丰富,交通不便利,教师队伍不稳,人心思动。其一,经济收入不高,农村幼儿教师的职业地位在人们的心目中并不突显。其二,农村幼儿教师的工作压力大,学生的安全他们不敢有稍微的忽视与松懈。其三,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更新快,对教师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使农村幼儿教师产生了职业恐惧感、倦怠感。
2、负担过重,制约了农村幼儿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
实际上,大多数农村幼儿园的师生比都达不到规定要求。农村幼儿园基本上都是一人包教一个班的所有课程,甚至存在一个教师包教小班、中班、大班的现象。教师基本上每天守在幼儿身边,既是教师又是保育员,处理从教学到生活的各项事情,说她们是老师,不如说她们是保姆!她们没有时间、没有精力参加相关的专业提升。
3、自我发展意识淡薄,缺乏内在的发展动力。
农村幼儿教师专业素质不高,除了外在的因素影响,教师的主观因素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由于农村幼儿教师的文化素养偏低,业余文化生活不丰富,她们在业余时间里,很少或几乎不看教育、科学、文化方面的书,更不要说撰写论文、参与课题研究。
4、培训不到位,影响了教师专业发展。
由于农村幼儿园大多是私立的,相对比较封闭,加上师资相对较弱,平时接受专家引领,指导的机会少,理论水平得不到提升。
三、提升农村幼儿教师专业素质的对策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依托专业组织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并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以笔者管见,提升农村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关键是“知存、知识、知做”的整体提高。
“知存”即指教师的价值观、信念和职业道德。一位教师如果没有坚定的教师职业道德信念,教育动机不强烈,很难想象他会努力去做好各项教育工作。首先,农村幼儿教师要有“三个热爱”、“四个意识”。所谓“三个热爱”即热爱幼教事业、热爱自己所任教的幼儿园、热爱全体幼儿。“四个意识”,即敬业意识、乐业意识、职业规范意识和勤业意识。这些体现了“以人为本,敬业奉献”为主题的师德要求的根本宗旨,体现了师德的实质。其次,增强教师师德修养的意识。“教者必以正”,“善为师者,即美其道,又慎其行”,“以身立教,其身亡而教存”。这些永远是教师道德规范的精华。笔者认为,一个教师应该知责任、明责任、负责任;应该坚持自我监督,静心内省,严于解剖自己并认识自己,并自我改造,扬长避短,努力使自己的师德修养达到很高的境界,这有利于自身专业的发展。
“知识”即指教师的文化知识和关于学前儿童的知识。文化知识和文化素养是从事好幼教事业的前提;关于学前儿童的知识则是保证。这就要求一个幼儿教师必须做到“二个提高”即提高教师自我专业发展意识及反思意识和提高教师对“职业”与“事业”的区别力。大多数农村幼儿教师都把在当地当老师看作是谋生的手段,是在家门口打工,是避风雨的家庭妇女。不否认教师需要谋生,但仅仅停留在谋生上是远远不够的,也是狭隘的。要知道教师职业也是一种事业,并且是担当培养祖国未来和社会发展希望的事业,因此,决不能用“谋生”的态度来对待这一崇高的事业。当教师区别了“职业”与“事业”,筹划未来的自我的内在动力就激发了,自我提高的紧迫感就增强了,“要我学”就变成了“我要学”。
“知做”即指教师组织和管理幼儿园活动能力及校内外所需的其他能力。要提高农村幼儿教师组织和管理幼儿园活动这个的核心能力,就必须做到“三个完善”。即完善互助的学习共同体、完善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和完善继续教育的平台。(1)同伴互助是促进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核心。现代幼儿教育,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行为、专业技能要求越来越高,教师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需要教师组成研究共同体,彼此信任、互为伙伴,交流协作,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农村幼儿园更应该充分利用同伴互助和同行交流,通过集体备课、评课等形式,促使教师彼此间共享信息、加强沟通。既注重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又注重老教师与新教师的传、帮、带和精诚合作,促进幼儿园教师的整体发展。(2)要想真正改善教师的教育行为,就必须改革教师评价制度,完善一个能够引导和鼓励教师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提高自身专业水平的发展性评价制度,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3)农村幼儿教师工作任务重,几乎没有机会脱离岗位学习。笔者认为,农村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的提高,必须搭建好继续教育的平台,坚持“三多四为主” 的培训原则。“三多”即“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职务培训、新教师上岗培训,骨干教师培训和提高学历层次的培训等。“四为主”即“以园本为主、业余为主、短训为主、自学为主。”
我们建议,为农村幼儿教师创造更多专业引领的机会,如本地区骨干教师的引领、教研人员的引领、师范院校和研究机构专业研究人员的引领等,对于有条件的农村幼儿园,还可以搭建教育网络平台,在网上选择优秀的专家、寻找优秀的教学资源,通过网络进行引领,加速实现农村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捷著,《专业化、挑战21世纪的教师》教育科学出版社
[2] 叶澜等著,《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控》教育科学出版社
[3] 刘建琼主编,《走进新课程》中南大学出版社
[4] 教育网站,徐君著,《校本教研: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治核策”》
第三篇:幼儿园教师论文
发挥教师在教科研活动中的主体作用
教师是教科研活动的主体。只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依靠教师,群策群力,教科研活动才能产生更好的效果。反之,教科研活动则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在以往的教科研活动中,教师常常处于被动的地位,心态与情绪都是很消极的,究其原因有三点:一是教师对教科研活动意义缺乏正确的认识。认为幼儿园接触的是3—6岁幼儿,把孩子带好,用不着花很多精力搞教科研。再说,幼儿教师毕业于幼儿师范学校,虽专业素质好,但理论功底薄,研究水平低,没法搞教科研。二是教科研活动形式单一,总是业务园长或教研组长说、念、讲,教师则一味地记录、听讲。三是教科研活动内容经常跟着“流行风”走,外面流行研究什么,幼儿园也就跟着模仿照搬,不会在分析别人之长和自身特点的基础上有选择地吸收,搞得教师随“风”摇摆不定,兴趣不大。好范文版权所有!
为了调动教师参加教科研活动的积极性,我园着力从以下三方面入手,积极鼓励教师参加教科研活动,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充分发挥教师在教科研活动中的主体作用。
一、加强思想管理,强化教科研意识。
教育科学研究是运用科学的理论与方法,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教育领域中的现象与问题进行研究的认识活动。通过教育科学研究,能探索和认识教育教学规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动教育的发展,因此可以说,教育科学研究是新世纪教育工作的需要,是培养未来人才的需要,是提高教师素质的需要,也是教育管理规范化的需要。作为园长,应把教科研放到幼儿园工作的重要位置上,优先考虑和安排,树立“科研兴园”的工作指导方针,加强教科研思想管理,反复宣传教科研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消除教师的畏难情绪,帮助教师从教育发展、自身发展的角度去认识理解教科研的必要性,从而唤起教师投身教科研的自觉性。园领导要身体力行,带动骨干教师进行示范,结合实际工作,扎实开展教科研工作。如:园领导参与进行了“幼儿一日活动中保教结合思想的渗透”、“如何开展幼儿体育教育活动”、“幼儿珠心算教育”、“幼儿听读游戏识字教育”等研究,从而激发了教师参与教科研的热情。
二、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研究氛围。
首先,园领导和教研组长作为教科研活动的管理者,应树立正确的教师观,尊重教师,了解每一个教师的实际水平与需求,允许教师之间存在个体差异。在教科研活动中,与教师保持人格上的平等,既做指导者,又做平等的参与者,与教师共同研讨,虚心听取意见,及时鼓励和肯定教师的创见,善于提出教师存在的问题,启发教师思考。在这种宽松、和谐的研究氛围下,管理者与教师之间心理上的距离缩小了,使教师产生被认同感和自我价值感,乐于无所顾忌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第二,管理者应从实际出发,了解教师研究的需要,以解决教师工作中的难点、困惑为重点,将研究的需要融入教师的需求之中,以教师不断增长的需要为研究的“突破口”。我园常采用现场观察法、问卷调查法和小组讨论法来了解教师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疑惑和对教科研活动内容的意见和建议,这样确定的教科研活动内容受到了教师的欢迎,因为它切合了教师的实际需要,增强了教师主人翁意识。比如,以前我园的教研观摩活动,基本上都是由园领导确定观摩内容与人选,在调查表中,许多教师认为这样做有一定的局限性,不利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因此,园领导根据大家的意见,将指定观摩与“自报观摩”结合起来,一方面通过层层竞争选拔,选出优秀教师参加教研观摩活动;另一方面,对于能力弱一些的教师也要提供机会,通过个别指导,为她们参与教研观摩活动并取得成功打下基础。
第三,改变以往管理者的“一言堂”、“独角戏”的教科研活动方式,采用丰富多彩的形式开展教科研活动,注重发挥群体的智慧,集思广益,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共同研讨,提高活动的质量。我园的教科研活动形式有:
1、运用集体学习与自学相结合的方法,组织教师学习研究幼儿教育学、心理学、教育科研知识等基本理论。好范文版权所有!
2、邀请有关幼教专家来园作教科研专题讲座或是现场观摩,就教师存在和提出的问题进行释疑与指导。
3、教师围绕一定主题进行轮流主讲,主讲人事先要做好准备工作,熟悉主讲内容,设计出讨论题目,组织大家开展讨论,最后并进行总结。
4、经常开展教研观摩活动,并认真进行评析,提出合理建议。
5、有计划分期分批地组织教师到南京、上海、苏州等地幼儿园进行观摩活动,回来向大家传达他人的经验和做法,开展研究和讨论。
6、向家长或同行开展教科研成果汇报评比活动。
三、鼓励教师积极实践、主动学习、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努力发挥自身的潜力。
教研的过程是教师将正确的教育理论转化为教育实践的过程,是教师将日
常教育活动向研究性实践活动转化的过程。因此,管理者要鼓励教师主动学习,将教育理论创造性地运用于实践中,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努力发挥自身潜力,促使自己从经验型教师向学者型教师转变,成为适应二十一世纪幼教事业发展的教育工作者。比如,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教师怕开展体育活动,在活动中求稳怕乱,竞赛时总让孩子排着长长的队伍在等待,活动内容
没有新意,结果,幼儿玩得不尽兴,活动量也达不到。针对这一情况,们组织教师查阅有关资料,并认真研究存在问题,商讨对策,共同设计了大班体育游戏“扭扭虫”这一教育活动,利用“迷彩”布袋作为“扭扭虫”这一体育活动器具,受到了孩子们的欢迎。在开始的试教过程中,幼儿虽兴趣很浓,但通过对幼儿的脉搏测试,发现幼儿活动量的高潮过早地出现在准备阶段。于是,我们又通过教师们的学习、思考,建议执教者在活动中,注意集体活动与自由活动相结合,运用“慢慢爬、快快爬,滚一滚,躺下休息”等口令使活动动静交替,将四路纵队依次进行比赛改为十字队形,向场地四角同时比赛,减少幼儿等待时间,并增加教具“饼干”,从而也就增大了“扭扭虫”运“饼干”的频率,有效地控制了幼儿活动量。这项体育活动在参加扬州市学科观摩活动中取得了圆满成功,获得了有关专家的高度评价。
通过以上一系列措施,我园教科研活动的开展有了明显的起色,教师们参加教科研活动由外部要求转化为内部动机,出现了争着搞课题研究,自费外出参观学习等前所未有的现象,这也说明了教师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
《幼儿园教师论文》
第四篇:幼儿园教师论文
如何对待孩子
“妈妈,老师不好!”如果孩子“投诉”幼儿园和老师,你该如何应对?
1“我不想睡午觉,可老师总看着我!”
孩子“投诉”区
球球:“妈妈,我不想去幼儿园,每天中午睡午觉,我都睡不着。老师就坐在我旁边看着我,真难受!”
家园对对碰
父母反应
球球从小精力非常旺盛,没上幼儿园前,中午没有按时睡午觉的习惯,有时玩累了才会睡。上了幼儿园后,他的觉也很少,经常不睡,或者睡半个小时就醒了„„可是睡不着却要躺到规定的时间,还不如让他自己去玩一会儿.老师反应
幼儿园的午休是根据孩子的需要安排的,可以帮助孩子缓解疲劳、储蓄能量,为下午的活动做准备。有的孩子明明玩得很累了,但就是睡不着,如果不坐在他身边拍拍他,那下午的活动他一定没精神参加。
解读专区
通过了解我们发现,受访的孩子中有1/3的孩子没有形成睡午觉的习惯。形成孩子不睡午觉的原因通常有以下几点:
不爱睡觉的孩子多是精力旺盛、敏感好动的孩子。
家庭作息时间与幼儿园作息时间冲突。
午饭吃得太饱。
睡眠环境直接影响了睡眠质量。
分析一下你的孩子是属于哪种原因。观察午睡对宝宝下午的精神状态和夜晚的睡眠是否有影响,依此来调整宝宝的午睡时间,慢慢形成比较规律的生活作息。
对于实在不肯午睡的孩子,强迫午睡会给他造成压力。这时不用要求孩子必须躺着不动,可以晚一点儿再睡;醒得早的孩子也可以先起来,做一些安静的活动,但是有一个前提,不能影响到别人。
这样帮助他
午睡也许不是必需的,但是午间休息是必需的午睡时间是一天当中精力下降的阶段,几乎所有孩子的生物钟都是这样的。在计划家庭周末活动时,要充分考虑这一点。
如果你的孩子对你抱怨幼儿园午睡让他感到有压力,首先要想办法帮助孩子放松下来。你可以和他说:“没事的,睡不着就不睡了,可以休息一会儿,但是不能影响周围的小朋友哦。” 安排与幼儿园一致的作息时间
向老师咨询孩子在园的作息时间,除了午睡的时间外,进餐间隔时间与户外活动时间也尽量与幼儿园一致。
满足每日所需活动量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对活动量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如果活动量不够,孩子的剩余精力无处发泄,可能就会表现出浮躁、注意力不集中、午觉睡不着等现象。
营造温馨适宜的午睡环境
午睡时需要一个安静温馨的睡眠环境。寝室内要保持安静,亮度适合,室温不宜过高,空气流通,风不要直接吹在孩子身上。为帮助孩子入睡,还可以在寝室内播放一些柔和舒缓的音乐。 午睡前的准备活动很重要
孩子午饭后,可安排进行一些轻松、安静的活动。如:散步、听故事等。午睡前10分钟要提醒孩子大小便,排除生理上的干扰。“我输了,老师还说我„„”
孩子“投诉”区
成成:“丫丫今天和我打赌,谁先跑到教室就把恐龙书给谁。我输了,可是我也想要恐龙书,老师就说我了。”
家园对对碰
父母反应
一本书不算什么,但是我觉得孩子的事情老师最好不要插手,应该让他们自己解决。小孩子不定性,过两天也就忘了,大人一掺和,问题的性质就变了。
老师反应
孩子年龄小,各方面都不成熟,他并不了解自己的强项和弱项,在人前或是在集体活动中,一旦输于人时,他就会表现出不满。这是他们人生中最初的挫折,如果不能正确面对,以后还怎么承受更多的挫折与困难呢?
解读专区
从孩子心理发展的角度来讲,“输不起”是一种正常的现象。无论什么事情,孩子总希望自己能做到更好,比别人强,获得周围人的认可,这种想法推动他不断努力、坚持进取。
虽然说好强是孩子正常的心理,但如果过分强调输赢,可能会造成两种结果:或是一旦输了就会情绪失控,大发脾气、哭闹不休,影响到与他人的相处;或是影响到他对待挑战的态度——因为害怕失败而拒绝尝试。
这样帮助他
端正心态
父母首先要平衡自己的心态,正确看待孩子的失败。将孩子的注意力从“结果”引向“努力”,多多体味“过程”的快乐。此外,可以帮助孩子分析失败的原因,鼓励他尝试挑战:“这一次出发时慢了一点儿,下一次肯定能更快一点!”
适当创设“受挫”的机会
幼儿阶段,父母应该尽可能协助孩子体验成功,建立自信。但是,失败在生活中又是不可避免的。在学习和游戏中,父母可以适当创设一些“小挫折”,增加孩子的情感体验。“棋类”和益智竞赛都是比较好的选择。
当孩子受挫情绪低落时,父母要积极鼓励,帮助孩子建立自信,积极面对挫折。失败的经验可以让孩子更好地认识自己和别人,学会欣赏别人,和小伙伴合作;另一方面,在小朋友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影响中,学会克服困难、解决问题。
3“在幼儿园里我没有朋友!”
孩子“投诉”区
5岁的甜甜这两天突然不喜欢上幼儿园了。
她说:“来来和壮壮他们都不和我玩,我没有好朋友„„”
家园对对碰
父母反应
他们不和你玩你还可以找其他的小朋友一起玩呀,班里那么多的小朋友都可以做你的好朋友呀!小朋友在一起要友好相处,不要因为一点小事就不高兴。
老师反应
小朋友在一起难免会有一些小矛盾。家长和老师应该多关注孩子,发现小摩擦背后的“秘密”。比如:是因为孩子过于内向,还是在游戏中不知道互相谦让,或是与小伙伴之间缺少共同的兴趣爱好?帮助孩子找到原因再对症下药。
解读专区
3~4岁的孩子喜欢与人交往,有了与其他小朋友一起玩的愿望;4~5岁的孩子能关心他人的情感反应,出现最初步的友好、合作行为;5~6岁的孩子与同伴交往的愿望更加强烈。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渴望交往的需求也随之增长,交往频率增加,“矛盾”也就随之而来——这是普遍的规律,老师和父母应该多多合作,接纳孩子的情绪,帮助孩子提高交往技能。
孩子在幼儿园里“落寞”,也可能与他的气质特点有关。有些孩子天生敏感、谨慎、启动缓慢,结交朋友会比别人更困难一些。没有必要一定要求他和别的孩子一样“善于交际”。让孩子学会喜欢自己的处世方式,喜欢自己的个性——这比让他像别人那样更重要。这样帮助他
耐心倾听
和别人一起游戏的时候,孩子是不是处在矛盾之中?他喜欢的角色是不是不属于他?他是不是喜欢安静的游戏,打打闹闹的游戏群体他参与不进去?你可以做的是,耐心倾听,帮助孩子把这些关系理清,让他的思路清晰起来。
发展技能
孩子想玩又不知该如何加入小朋友的群体?等一等,别急于插手,先让孩子自己去想办法。最多给孩子一些建议:“看看小朋友们愿不愿意和你一起来玩滑板?”促使他发展出自己的交往技能。
在家中可以和孩子一起玩下跳棋、打扑克牌的游戏,在游戏中学会轮流、等待等社交规则。
共同话题
如果孩子缺少和别人的共同点,比如相类似的兴趣、知识、技能,对他的交往也会有影响。但是只要和其他孩子多接触,这方面的差距会逐渐缩小,你也可以有意识地帮助他。
比如,妈妈可以教孩子讲讲幽默小故事,和老师沟通好,请孩子在班级中给小朋友们讲一讲。还可以鼓励孩子把自己喜欢的玩具带到幼儿园,与小朋友一起分享。“老师不帮我穿衣服!”
孩子“投诉”区
早上起床时,妈妈给妮妮穿衣服。妮妮说:“妈妈好!老师就不帮我穿衣服,还让我自己穿!”家园对对碰
父母反应
孩子还太小,老师应该帮助孩子穿衣服。天气凉了不赶快给孩子穿衣服,孩子很容易感冒。老师反应
老师不是不帮助孩子穿衣服,是给孩子锻炼的机会,帮助孩子学习穿衣服的技能。另外,宝宝所说的不帮助穿衣服,通常并不是“老师什么也不管”。
其实,老师会考虑到孩子自身的能力水平来“帮一帮”。比如,把小裤子的前后摆好,让他自己试着将裤子提到腰间;把袜子穿到脚尖上,再让孩子自己拽上来等。
解读专区
帮孩子学习穿脱衣服,从而养成独立穿脱衣服的习惯是养成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自己系纽扣、拉拉链,可以提高孩子手指动作的灵活性,促进手、眼动作协调发展。
穿脱衣服还可以加深孩子对自己的身体和事物之间对应关系的认识,如身体与衣服、纽扣与扣眼、上衣与裤子,促进孩子空间知觉、形状知觉的发展和数概念的形成。这样帮助他
充分沟通
与老师进行沟通,了解孩子在园穿衣服的实际情况,是否与宝宝的“投诉”一致。如果孩子的身体不舒服,可以对老师提出特别的要求。另外,了解幼儿园对宝宝穿脱衣服的要求。 穿衣游戏
穿上衣时,妈妈可以用游戏的口吻,说:“抓领子,盖房子,小老鼠(胳膊)出洞子,刺溜刺溜上房子(拉拉链的动作)。”
穿袜子时,妈妈可以说:“小袜子,摆放好,脚底在下要记牢;小袜子,脚上套,一点点,向上提,跑到脚跟对一对,再把袜筒整理好。”
适宜穿脱
家长为孩子选衣服时,最好选择适宜穿脱的款式和大小。特别是选套头的衣服时,一定要试一试领口是否足够大,有的上衣领口过小,不便于孩子学习穿着。小年龄的孩子最好选领子侧面有开口的衣服。选裤子时,要注意腰部不要太紧。选袜子时要看看袜子的袜口是否有弹性,如果过紧,勒着脚踝会影响血液流通,孩子也不好提穿。
第五篇:幼儿园教师论文
幼儿园教师论文:“艺术领域中的新《纲要》解读”的点滴体会
在重视素质教育的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幼儿园意识到艺术教育对开发孩子的智力、陶冶孩子的情操、激发孩子的自信、锻炼孩子的意志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也清楚地认识到艺术对一个人生理和心理的调节,受益于终身的好处。因此我们有必要尝试通过对孩子的艺术启蒙来教育孩子,发展孩子,使之健康、和谐、全面地成长。
今天,我着重阅读了“<纲要>与幼儿艺术教育改革”的文章,文章第一段就简明扼要地阐述了新《纲要》在艺术领域中的重要精神:传统的艺术教育与新纲要中幼儿艺术教育的新取向,要在全国范围内建树新的艺术教育理念,并要求在新理念的指导下,实施新型的、科学型的艺术教育。审视幼儿园艺术教育,我们清晰的发现这样一种现象,传统的艺术教育注重以下三个方面。
1、重视技能的模仿和训练,忽视创造力培养
2、重视灌输知识技能,忽视情感体验和态度倾向
3、重视教师对艺术活动的评价,忽视幼儿个体差异性
3、重视教师对艺术活动的评价,忽视幼儿个体差异性
在传统的艺术教育中,教育者经常以同一个主题要求每一位,不考虑幼儿现有水平,不知道怎样去接纳和赏识,在评价中把幼儿作品作横向比较,挫伤了幼儿自信心,增加幼儿自卑感,最终使幼儿逃离艺术。《纲要》指出:“在艺术活动中面向全体幼儿,要针对他们的不同特点和需要,让每个幼儿都得到美的熏陶和培养。” 对有艺术天赋的幼儿要注意发展他们的艺术潜能,严格区分幼儿艺术教育和艺术专业教育的界限,艺术接纳各种不同智力水平的儿童,给他们提供表现自我、发挥所有的机会,它不会让幼儿做“陪读生”而浪费时间和智力资源。
三、幼儿艺术教育中该如何体现《新纲要》理念
新纲要把艺术教育定位在审美教育范畴内,强调对幼儿的审美感受能力的培养,新纲要把艺术教育放在普通教育的范畴内,强调创造意识、创造能力、创造个性的培养,首先从文章的基本思想及原则的三方面可看出:要达到这一目标,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发展幼儿的艺术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会像催化剂一样,激发幼儿不断去实践,去探索。对幼儿来说,没有兴趣的学习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因此,兴趣培养是对幼儿进行艺术教育的前提。
由于幼儿的兴趣具有偶然性、不稳定性等特点,他们自发的兴趣多属于浅层兴趣,往往带有情绪色彩,容易停留在“好玩”“我喜欢”的水平上。这种兴趣容易转移,也易于波动。艺术教育激发兴趣的目的是将浅层兴趣引申,并提高到有一定深度的动机水平上。从而使他们成为积极主动的参与者。而孩子的兴趣还来自教师积极的评价,每个孩子都有被老师肯定的心理需要。如:在艺术教育中我常用赏识、赞扬的口气肯定幼儿独特的构思,奇异的想象抓住作品中某一闪光点加以肯定、表扬,常以“你进步了”“要是你……,那会更棒”的口气来培养幼儿在活动中的兴趣。
二、通过艺术活动体验审美愉悦。
1)创设良好的艺术环境,幼儿艺术教育是一种操作教育,是培养幼儿手、眼、脑协调活动的操作教育,也是感受和创造美的过程,在教室里有意识设置艺术角,提供油画棒、颜料等绘画材料,提供录音机磁带、打击乐器、文学作品、故事书等,给幼儿充分的自由度,为他们创设一种宽松、自由民主的氛围,创设良好的艺术氛围和环境让他们自由思索、大胆想象。
另外,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也为幼儿提供了自由空间,所以幼儿在操作过程中要创设游戏化的练习,创设愉快积极的情绪,要尊重不同寻常的提问,尊重不同寻常的想法,要向孩子表明他的想法,为自发的学习提供机会并给予肯定,给实践提供一段不受评价的时期。
三、创造适合我国国情的幼儿艺术教育途径——艺术教育要走向幼儿生活
《纲要》指出:教师要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生活中美好的人和事,要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的各种材料表现美化自己的生活。这既符合当代教育改革的趋向-----教育回归学生的生活,又体现了教育走近幼儿的生活世界。
幼儿感知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是长期的,在充满艺术氛围的环境中和无数次的艺术活动中得到发展的。因此,艺术教育应贯穿于幼儿一日生活之中。首先,教师带领幼儿到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中积累感性经验,寻找艺术要素,培养艺术感知能力,如寻找自然中的审美教育资源(春天的绿芽、各种花卉)。其次,在幼儿各领域活动中渗透艺术教育。艺术的个方面内容都能给幼儿愉悦,音乐相当于兴奋的语言,它对幼儿的预约功能有时其他任何艺术形式都比能与只相比的,绘画可以感受美,事抒发情感,也能发泄情感,因此,艺术于幼儿心理健康息息相关,同时,科学中有美,语言中有韵味,健康可以帮助幼儿发泄不愉快情绪,充满了未知,充满了可供探求的新领域,充满了更多的希望和机遇,所以,艺术是幼儿教育不同领域交叉的地带。
四、幼儿个性化的活动取向
《纲要》非常鲜明地体现了“面向全体幼儿,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艺术部分指出:幼儿的创作过程和作品是他们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的重要方式,应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活动要尊重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尊重幼儿的差异性,为幼儿提供符合身心发展水平的活动内容和方式,让幼儿在游戏、探究、操作、探索和交往中学习,要接受幼儿不同的发展水平,更多地提供选择性的活动机会,鼓励幼儿运用不同的、自己喜爱的方式进行艺术活动,不追求所有幼儿一刀切的发展,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独特价值,形成个性的审美情绪。
在美术教育中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有的孩子专心致志地画画,有的却拿着笔在纸上瞎涂,没有象样的东西,究其原因,是教师为幼儿提供统一的绘画工具,没注重个体差异,使幼儿感到操作困难而失去信心,如何使幼儿大胆、不拘一格的活动呢?如在绘画“春天的柳树”时,我采用了分组教学,提供了难易不同的绘画工具,如美工纸、蜡笔、水粉、毛笔,让能力差的幼儿用手指蘸颜料进行作画,能力中等的幼儿用蜡笔构图、涂色或用美工纸撕出形状粘贴,能力强的幼儿直接用毛笔蘸上水粉进行作画,多种材料满足了不同能力孩子的需要,结果孩子们兴致盎然,都体验到满足和成功感,能力差的幼儿对自己有了信心,开始喜欢画画了。总之,教育必须高度重视《纲要》中以幼儿为本的理念,让每个幼儿在其艺术天性的引领下,按他们自己的能力水平,在艺术活动中大胆、自由地以自己的方式表达他们对周围世界与生活中美好事物的感受,体验自由表达与创造的乐趣,从而实现艺术教育促进幼儿形成健全人格的美育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