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一历史必修一周考九
高一历史第九次周考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1.5分,共75分)
1.战国时,各国官吏的任用一般都实行俸禄制度。俸禄制度代替了食邑制度
A.推动了商品经济发展
B.肯定了郡县制进步性 C.促进了分封制的瓦解
D.提高了平民政治地位
2.下图是秦阳陵虎符,铜铸,中分为二,左右各有十二字铭文“甲兵之符,右在_,左在阳陵。”发兵必须左、右半符验合方能生效。上文“右在”后空缺部分应是
A.皇帝
B.太尉
C.御史大夫
D.丞相
3.史学家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写道:“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这种“社会政治大转型”主要是指
A.从土地国有到土地私有
B.从分封制到郡县制 C.从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
D.从奴隶制到封建制
4.魏征以直谏敢言著称,是中国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享有崇高的声誉,曾任侍中等官。有一次太宗得到了一只上好的鹞鹰,把它放在自己的肩膀上,很是得意。但当他看见魏征远远地向他走来时,便赶紧把鸟藏在怀中。魏征故意奏事很久,致使鹞子闷死在怀中。依据你所学的历史知识判断,当时魏征应供职于
A.中书省
B.门下省
C.尚书省
D.枢密院
5.北宋初期,行使监察职能的御史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宰相。至北宋中期,御史则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A.相权成为争夺的焦点
B.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开始改变 C.皇权得到进一步强化
D.监察官员兼职州郡长官势力膨胀
6.在16世纪中期,一位葡萄牙作者将其在广州所见所闻记录下来,出版了《中国见闻录》,其中有一段记载说:“皇帝在省城里成立了一所学校,由政府负担经费,负责审核的官员命令所有成绩优异的学生集合到省城,详细询问每一位学生有关法律等相关问题。” 这段文字最可能是描述
A.官僚监察
B.科举选官
C.中枢决策
D.律令刑狱
7.明太祖曾经写诗一首描述自己的辛劳:“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为解决上述问题,明太祖
A.设置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
B.选拔翰林院官员人值文渊阁 C.授予内阁大学士以票拟权
D.设六部分理全国政务
8.五代以来君主七朝八姓,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北宋后的百余年间,未发生类似的现象,一般认为,北宋统治体制的变革是重要原因。下列各项中能全面反映其体制变革的一项()A.采用文官取代武将任地方长官
高一历史试题 第1
页
(共8页)B.从中央到地方实行财、政、军分权 C.降低将帅之地位疏远将兵关系 D.削弱相权另设枢密院管理军事
9.恩格斯说:“在古希腊和古罗马人那里,如果认为希腊人和野蛮人、自由人和奴隶、公民和被保护人、罗马的公民和罗马的臣民(指广义而言),都可以要求平等的政治地位,那么这在古代人看来必定是发了疯。”这反映出那时的公民社会是 A.平等社会
B.民主社会
C.等级社会
D.专制社会
10.在雅典城邦,只有年满20岁的男性公民,才能参加公民大会;在雅典,只有父母均为雅典公民者,儿子才能成为雅典公民。这体现了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是()A.具有身份限制 B.具有暴政色彩 C.属于直接民主 D.人民主权
11.公元前431年,雅典和斯巴达之间爆发战争。根据当时雅典的政治体制,作出应战决定的是()A.公民大会 B.五百人议事会 C.元老院 D.民众法庭
12.有一个叫奥赫的罗马平民赶着马车在山坡上行走,结果马车退下碾死了一个奴隶的小孩,孩子的父亲向法庭提出诉讼。依据罗马法,法庭应该
A.判处奥赫死刑
B.判处奥赫过失杀人,处一定的罚金 C.判处奥赫向孩子的父亲道歉 D.不予受理
13.“随着商业和帝国的发展,生活愈益复杂,原先的法律不再能满足需要。外国人在罗马可能遭到关押,他的财产可能被没收,就是一个典型的问题。”为此罗马形成了 A.习惯法
B.公民法
C.万民法 D.十二铜表法
14.“国王被赶走,新国王在种种条件限制下登上王位,于是在人们思想里,判断一个人的政治行为,已经不是看他们对国王个人态度,而是看他们对国家态度了。”这描写的是
A.“光荣革命” B.北美独立战争
C.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建立
D. 德国统一
15.1887-1897年,英国内阁占用议会会议的时间平均达到84.5%,议员个人很少有提出议案的机会;在许多重大问题上,议会只规定一般原则,而由内阁去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上述现象表明()A.内阁对议会起到了限制作用 B.代议制民主政治已丧失其存在的基础 C.英国政治制度正在发生变化 D.行政权呈现日益膨胀趋势
16.美国纽约自由岛上有座自由女神像,她右手高擎火炬,左手拿着一铜板,上面用罗马数字镌刻着一个日期:1776.7.4,这是为了纪念下列哪一文献的发表 A.《权利法案》 B.《人民宪章》
C.《人权宣言》 D.《独立宣言》
17.美国1787年宪法第一条第一款规定,各州“不得缔结任何条约、结盟或者组织邦联”,“不得铸造货币,不得发行纸币”。材料充分体现了
高一历史试题 第2
页
(共8页)A.民主共和的原则
B.联邦制的原则 C.自由平等的原则
D.分权制衡的原则
18.1787年美国宪法的一大缺点就是保留了奴隶制。而我们知道,现在的美国却没有奴隶制度。这种制度的废除可能是在
A.美国建国初期
B.民主共和党人杰斐逊当选美国总统之时 C.美国内战爆发之后 D.美国两党制正式确立之后
19.《大外交》中写道:“19世纪末期,它的议会建立在欧洲第一个男性普遍参政的基础上,国会还是无法控制政府,政府由国王指派,只有国王能解散。宰相和国王的关系,比国王和议会的关系更亲密……”其中的“它”指
A.英国
B.法国
C.德国
D.俄国
20.有学者认为,法国1875年宪法“实际上是个怪胎,它在名义上是共和制的,在形式上却是君主制的”。这表明该宪法()A.让步于强大的封建保守势力 B.是共和派与君主派妥协的产物 C.源于人民革命力量的推动 D.宗教神权色彩浓厚
21.有西方学者在分析某次战争爆发的原因时说:“欧洲人渴望中国做出更大的让步以实现其贸易扩张。”这里战争应该是指
A.中英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
22.有学者认为《资政新篇》的价值在于,它在近代条件下给农民革命提示了一条摆脱封建羁绊,甩开落后空想,继续前进的方向和道路。这反映了《资政新篇》 A.有着超前意义并符合历史发展潮流
B.体现了传统社会的平均主义心态 C.克服了农民阶级局限并具有可行性
D.获得了广大下层民众的理解支持
23.有史家指出,没有政治现代化,则军事、科技等方面的现代化往往是徒劳,这便是甲午失败的最基本的原因,至于多开两炮,少打两炮,那是小事也。依其观点,可能对以下哪一条建议的评价相对较高
A.重筹国防,以图将来
B.惩处腐败,整顿吏治
C.抓住时机,全面变革
D.取缔洋教,传播国学
24.“十八好汉站街头,红灯照,烧洋楼,算小事,不赶走鬼子不罢休!女的红灯照,男的义和拳,赶也赶不散,捉也捉不完……红灯照,照红灯,杀了毛子灭大清”上述歌谣有关的是
A.太平天国
B.义和团
C.黑旗军
D.台湾军民
25.1901年,某报纸刊登了一篇评论,抨击清政府已成为“洋人的朝廷”。与该评论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
A.《南京条约》的签订
B.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 C.《马关条约》的签订
D.《辛丑条约》的签订
26.1912年2月孙中山认为“帝制从此不存留于中国之内,民国的目的亦已达到”。导致孙中山得出这一结论的直接依据是()A.武昌起义的胜利
高一历史试题 第3
B.中华民国的成立
页
(共8页)C.清帝下诏退位 D.《临时约法》颁布
27.有学者说,因辛亥革命,中国人的脑袋与双膝不再为磕头而准备着,而是为思考问题、为走路而准备着。这里强调的是辛亥革命()A.提供了可以大胆尝试的民权政治舞台 B.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 C.促进了民主精神以及平等意识的觉醒 D.奠定了中国实行民主宪政的制度框架
28.“试观此次学生运动,不过因被激而发,而于此甚短之期间,收绝伦之巨果,可知结合即强也。”这次“结合”是指()A.反帝与反封建相结合 B.知识分子与工人阶级相结合 C.工人阶级与农民阶级相结合 D.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合作
29.英国的宪章运动、法国的里昂工人起义,无产阶级一直在为建立新“世界”而努力,请问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是
A.英国宪章运动
B.十月革命
C.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D.巴黎公社
30.在解释巴黎公社失败的原因时,列宁这样说道:“胜利的社会革命至少要有两个条件:生产力高度发展和无产阶级准备成熟。但是在1871年这两个条件都不具备。”列宁的这段话可理解为()A.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导致革命
B.1871年是革命条件成熟与否的分水岭 C.革命的成功需要成熟的主客观条件作保证 D.在无产阶级准备成熟以前不能进行革命斗争
31.“依靠工兵农代表苏维埃的工农政府,向一切交战国的人民及其政府建议,立即就公正的民主和约进行谈判”,该呼吁应出自下列哪一事件后 A.巴黎公社建立后
B.俄国二月革命胜利后后 C.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
D.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建立后
32.“工人代表苏维埃是革命政府唯一可能的形式……只要我们还是少数,我们就要进行批评,揭发错误,同时宣传全部国家政权归工人代表苏维埃的必要性,使群众从实际经验中来纠正自己的错误。”列宁说这段话的目的是号召群众()A.推翻沙皇政府 C.推翻临时政府 B.增强革命力量 D.反对外来干涉
33.“很显然的,日本帝国主义既要进行华北的分离运动,那么,它就必须在军事上造成以控制华北的首脑——平津的形势,才能遂行其政治阴谋;卢沟桥在地理上既占着很重要的地位,是以一旦日军占据卢沟桥……日本在华北即取得了政治和军事的两重控制。”材料应该是
A.日本军部发动侵华战争的文件 B.全面侵华战争爆发的原因分析 C.国民政府正面战场抗战的证据
D.发动百团大战的必要性之说明
34.“一旦强掳寇边疆,慷慨悲歌奔战场。首战平型关,威名天下扬,嘿 , 游击战敌后方,铲除伪政权,游击战敌后方,坚持反扫荡!”依据所学知识判断,这首歌词应出自近代哪支人民军队的军歌?
高一历史试题 第4
页
(共8页)A.中国工农红军 B.八路军
C.新四军 D.中国人民解放军
35.1949年3月,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的报告中指出,取得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毛泽东提出这一观点的历史背景是 A.战略决战的时机成熟
B.国民党主力基本被消灭 C.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结束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36.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前,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要求接送在港民主人士,进入解放区,参加筹备新政协。据统计,从1948年8月到1949年8月,共安排秘密北上的民主人士20批,其中有119人参加了政协会议。中共的这一举动主要是为了
A.团结民主人士共同筹建新中国
B.恢复民主党派的各级组织 C.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 D.协商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
37.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不同,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A.确立了政治协商制度
B.标志着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完成 C.提出了民族区域自治
D.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法律保证
38.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近代以来,各国人民为之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下列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三部法律的表述,错误的是
A.分别颁布于1912年、1949年、1954年
B.分别由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新政协、全国人大制定
C.分别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宪法、新中国临时宪法、社会主义类型宪法的性质
D.标志着近代民主革命的高潮、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过渡时期政治建设的成就 39.“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一系列新的政策。就国内政策而言,最重要的有两条,一条是政治上发展民主,一条是经济上进行改革……”“政治上发展民主”直接体现在新时期
A.实行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B.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提出“一国两制”的方针
40.据统计,2014年人民法院和检察院以坚决果断的态度依法纠正12起重大的冤假错案,原案犯多因“事实不清,证据不足”改判无罪。这从本质上表明新时期我国()A.坚决纠正冤假错案 C.严格司法审判程序
B.法制建设日益完善 D.司法过程贯彻民主
41.香港的确没有变:驾驶汽车依然右舵左行;每到周三晚上和周六下午,人们依然会涌入马场。但香港的确又发生了变化:一些关注政治的市民有了被街坊们选为立法会议员的可能,而这样的事情在港英时期根本无从发生。这里的变与不变 A.体现了香港居民生活方式的多元化
B.说明香港回归没有对民众产生深刻地影响 C.说明“一国两制”得到很好的实施
D.反映了回归前后香港社会制度的根本变化
42.1981年9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在谈话中提出:“国家实现统一后,台湾可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并可保留军队。中央政府不干预台湾地方事
高一历史试题 第5
页
(共8页)务。”这一主张()A.蕴涵了“一国两制”的精髓 B.首次宣布实行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 C.提供了港、澳回归的法律依据 D.直接推动了“九二共识”的达成
43.伯特在《欧洲史》中说:“欧洲国家曾建立起政治、经济和文化壁垒……今天这些边界毫无意义,人员和思想来往畅通无阻,而且在欧洲十五国内部,已经到了拆除边境哨所的时候了。”这些变化主要源于
A.冷战政策
B.马歇尔计划
C.杜鲁门主义
D.欧洲一体化
44.“二战后欧洲经济的重建很明显地需要一个更长的时间并且需要比已经预见到的更大的努力……美国应该尽力协助世界回复至经济健全的常态。”为此,美国的行动是 A.发表“铁幕”演说 B.实施马歇尔计划 C.促使德国分裂
D.组建北约组织
45.1950年,法国提出欧洲应该超越国家的藩篱联合起来。这一建议得到联邦德国等国家的支持,但英国等一些国家反对成立超国家的机构,只有法、德、意等六国实现了联合。六国率先实现联合的直接原因是这些国家()A.屡遭战争重创 B.社会制度相同 C.发展水平相近 D.历史上关系紧密
46.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曾在一次演讲中说:“朋友,是的。盟国,是的。但是他们正在与我们竞争。”他指的国家是()A.苏联和东欧各国
B.日本和西欧大国 C.中国 D.英国
47.1953年底,美国情报部门一封电报写道:“中国外交政策的目标是在其周边地区(指新兴民族独立国家)促进和建立可以作为缓冲的友好国家。”该情报的主要依据是中国
A.签署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B.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开始了中美关系的正常化
D.参加了日内瓦会议
48.《人民日报》评论说:国家不分大小强弱,在国际关系中都应该享有平等的权利,它们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都应该得到尊重,而不应受到侵犯。……任意摆布亚非人民命运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它评论的是
A.日内瓦会议 B.万隆会议
C.不结盟运动
D.“上海五国机制”
49.2001年,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六国元首相聚上海,共同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这一外交实践 A.形成了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模式
B.开创了发达国家加强经济合作的新模式
C.确立了处理国家与国家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D.丰富了结伴而不结盟为核心的新型国家关系
50.“伴随着‘冷战’的结束,最直接、最明显的损失是两个前超级大国建立的联盟体系的消失……全球失去了对混乱和暴力的威慑,相应的,世界的未来少了一种确定性。”对材料观点概括最准确的是()A.结束美苏“冷战”不利于国际社会的稳定 B.美苏联盟体系曾经维护了世界和平C.动荡的国际局面需要建立单极霸权
D.“冷战”结束后新的国际力量对比尚未定型
高一历史试题 第6
页
(共8页)第Ⅱ卷(非选择题,共25分)
51.(20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指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 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素养一:时空观念,指对事物与特定时间及空间的联系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
图1 中央人民政府公函 图6 周恩来总理参加日内瓦会议 图4 巴黎和会中国代表与英国首相会晤 图5 中美建立外交关系
(1)某班级制作历史墙报,题目是“现代中国外交风云”。请按时间顺序挑选出符合主题的图片资料,并说明你的理由。(8分)
素养二:历史价值观,指对历史的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辩证统一。
1937年7月7日夜,在北京郊外的卢沟桥,发生了有人向日本军队开枪的事件。第 二天,中国方面继续开枪,进入战斗状态。事件本身不过是一个小摩擦,虽然人们希望
高一历史试题 第7
页
(共8页)
图2 不
就地解决,但是与日本方面的冲突事件不断发生,解决变得困难起来。
——(日)扶桑版《新历史教科书》
1937年7月7日在北京郊外的卢沟桥,日本军突然地攻击的中国军。这样,所谓“七 七”事变——日本对中国的不宣而战的战争——就开始了。”
——(日)井上清《日本的历史》
(2)比较以上两段材料的不同之处,(4分)并指出不同的原因。(2分)
素养三:历史解释,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 断。
(3)这幅漫画形象地描绘了欧洲的百年历程。结合所学,请你续写对漫画的理解,并为此作品起个适当的题目。(6分)
第一部分: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欧洲分成 协约国和同盟国两大阵营进行混战,遍地战火,欧洲经济受到重创。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题目:
高一模块测试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2016.1
一、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
高一历史试题 第8
页
(共8页)符合题目要求。
1-5 CABBC 6-10 BABCA 11-15 ADCAD 16-20 DBCCB 21-25 BACBD 26-30 CCBDC 31-35 CCBBB 36—40 ADDAB 41—45 CAABA 46—50 BBBAD
二、(25分)51.答案要点
(1)符合主题的时间排序:图
1、图
6、图
5、图3。(2分)
挑选理由:“现代中国外交”指的是1949年到今天的中国外交发展历史,图
1、图
6、图
5、图3符合这一主题要求。(2分)图2不结盟运动,中国虽然奉行不结盟政策,但是没有正式加入不结盟运动。(2分)图4巴黎和会,涉及的是中国近代外交,(2分)所以图2和图4不符合主题要求。
(2)不同:一方指责中国挑起了战争,推卸日本的战争责任,否定历史;(2分)另一方则基于史实,承认是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2分)
原因:不同的价值观,使编写者对事实做出了不同的判断。(2分)
(3)第二部分:二战结束后,欧洲陷于美苏的全面“冷战”对峙中,虽然战争最终没有爆发,但加剧了紧张的局势,欧洲国家的关系出现了裂痕。(2分)(或:二战后,欧洲国家联系日益紧密,逐渐走上联合的道路,1967年成立了欧洲共同体,经济合作不断加强。图中的裂痕表示关系正在愈合)
第三部分:冷战结束后,欧洲的一体化向纵深发展。1993年欧洲联盟正式成立,欧洲走向统一。(2分)
题目:“从战争到联合”或“从分裂到联合”。(2分)(开放性试题,史实准确,逻辑清晰,言之成理即可)
高一历史试题 第9
页
(共8页)
第二篇:高一历史必修一综合测试
高中历史必修一综合测试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70分)1.《说文解字》解释说:“宗,尊祖庙也。”也就是说,宗法的“宗”的本义是宗庙。这说明我国宗法制纽带是()。
A.财产
B.地域
C.信仰
D.血缘 2.“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孟子•告子》)上述材料不能反映的是()。
A.描述了西周分封制的情况
B.天子与诸侯都是宗族、姻亲关系 C.诸侯有保护天子的义务
D.当时常有诸侯“不朝”的现象 3.“君主近臣,代起执政,品位既高,退居闲曹。”是汉武帝为加强皇权而实行一项措施。对这一措施的正确叙述应是()。
A.布衣为相,由近臣组成决策机构
B.剥夺三公权限,扩大尚书权力 C.置三公,事归台阁
D.实行三省体制,相权一分为三 4.《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该材料反映 了西周分封制()。
A.同姓亲族的封地居于富庶之地
B.同姓亲族的封地处在战略要地
C.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
D.通过分封,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 5.美籍华裔史家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一书中写道:“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在这次“转型”中()。①封建官僚制度逐渐代替世袭制
②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
③中央集权制度逐渐得到巩固
④王位世袭制逐渐趋于衰落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6.某历史学家曾这样描述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这一描述反映 了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是
A.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
B.内阁制度日渐成熟
C.中央的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
D.丞相权力被分割 7.汉武帝倡导“独尊儒术”,后来,汉宣帝反对专任儒生时说:“汉家自有制度,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此处 所谓“周政”主要是指周代的()。
A.分封制度
B.井田制度
C.宗法制度
D.礼乐制度 8.“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释教(佛教),及得西域,世祖以地广而险远,„„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土番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这里的“官”隶属于()。A.宣政院
B.中书省
C.理藩院
D.行中书省
9.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其目的是()。
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
B.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
D.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 10.明成祖时,“特简(选拔)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据此,对明代内阁的说法正确的是()。
A.开辟了入仕做官的新途径
B.自设立起即为法定决策机构 C.六部逐渐成为内阁下属机构
D.地位虽有变化但职能基本未变 11.公元前5世纪的一天,全体雅典公民集会于卫城。人们对泰米斯托克利言论纷纷,说这位民主派领袖、反波斯英雄正变得专横跋扈,并将他的名字划在碎陶片或贝壳上,最终他得票过半而遭放逐海外。由此可见,古代雅典民主是()。
A.直接民主
B.民主派专有的民主
C.代议制民主
大多数居民的民主 12.“尽管罗马法律在妇女继承财产上做了严格限制,但一些聪明人往往能找到法律的漏洞„„随着罗马在地中海地区的扩张,妇女们也开始占有大宗财产。„„许多妇女管理着家庭的财政事务和大地产。”这段话表明
A.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逐渐与男子平等
B.罗马法关于财产关系的规范不够严密 C.妇女的财产继承权富有自然法的精神
D.妇女的财产占有体现公民法的灵活性
13.古罗马法学家盖尤斯记述过一个案例:有人砍伐邻居家的葡萄树,被告上法庭,原告虽提供了确凿证据,却输掉了官司。原因是原告在法庭辩论中把“葡萄树”说成了“葡萄”,而《十二铜表法》只规定了非法砍伐他人“树木”应处以罚金。该案例说明当时在罗马()。A.不重视私有财产的保护
B.法律具有形式主义特征
C.审判程序缺乏公正性
D.审判结果取决于对法律的解释 14.“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社会结构,经济的持续增长造成中等阶级与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贵族、大地主的地位与经济实力都大为下降了,但他们仍把持政治权力,造成权力分配与社会力量对比高度脱节的状态。”为了解决这种“状态”,英国在政治上()。
A.发动光荣革命,与新贵族阶层妥协
B.颁布《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主权
C.建立内阁机构,限制国王的行政权
D.改革议会制度,中等阶级更多参政
15. 1841年,英国辉格党政府首相墨尔本在一次内阁会议上就阁员之间的意见分歧表态说:“我实际上不在乎哪一个好,我在乎的是,不管我们对外说什么,我们要说同样的话。”后因托利党在议会选举中获得多数,墨尔本内阁辞职。这反映出,当时英国()。A.内部意见一致是内阁制主要原则
B.首相与普通阁员享有平等权力 C.内阁集体责任制基本成形
D.政党之间的斗争决定内阁政策 16.安妮女王没有子嗣,她去世后王位就要复归詹姆士二世及其世系,“光荣革命”的成果将要功亏一篑。因此,1701年英国通过法律规定,安妮去世后王位将转入詹姆士二世的德意志表亲索菲亚手中。此举体现了英国政体的本质特点是()。
A.以和平方式过渡政权
B.完善王位继承制度 C.深受欧洲大陆王室影响
D.议会权力高于王权
17.美国首都华盛顿所在地原是一片荒无人烟的灌木丛林。联邦政府机构位于城市中心,国会大厦建在全城最高点“国会山”上,在其两侧分别是总统府和联邦最高法院。以建都时各州名称命名的15条大道由内向外辐射,覆盖全城。华盛顿的建筑规划体现的美国政治文化是()A.白手起家的开拓精神
B.议会中心与共和意识 C.三权分立与制衡原则
D.平等独立的州权观念 18. 1792年《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第十条修正案规定:“宪法未授予合众国、也未禁止各州行使的权利曾由各州或其人民保留之。”该宪法修正案确立的新体制是()A.代议制
B.分权制
C.共和制
D.联邦制 19.《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联邦议会与帝国议会的召集、开会、延会、闭会之权属于皇帝。”“联邦议会的主席职位及其事务的领导权属于 由皇帝任命的帝国宰相。“”建议并公布帝国法律及监督其执行之权属于皇帝。”由此反映出德意志帝国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是()。
A.德国立法权控制行政权
B.德国的皇帝凌驾于议会之上
C.皇帝兼任联邦议会的主席
D.皇帝无权中止法律的执行
20.一个英国商人曾说过这样的话:“只要每个中国人衣服的下摆长一寸,就够曼彻斯特所有的工厂生产几十年。”这揭示了
()。
A.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
B.中国传统服饰的变化 C.曼彻斯特纺织厂生产能力有限
D.中国纺织生产落后
21.1861年,进入天津口岸的各类洋布折银3250582两,占当年天津口岸进口总值的64﹪,鸦片折银948480两,占进口总值的18.9﹪。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进口货物中洋布占主要份额
B.中国近代商业贸易落后 C.西方国家向中国倾销商品
D.鸦片贸易合法化
22.1895年,外国在中国设立的工厂约80余家,到1900年迅速增加到933家,并深入到中国的各个经济部门。产生这种变化的因素是()。
① 列强割占了中国大量领土
② 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
③ 列强享有“片面最惠国待遇”
④ 列强实施“以华治华”的政策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3.据《中国报学史》统计,武昌起义胜利后半年内,全国报纸由100多家迅速发展到500多家,总销量达到4200万份。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人们关心社会变革,希望了解世界变化
B.《临时约法》规定有言论、出版等自由 C.大力提倡白话文使阅读报纸的人数激增
D.人们普遍赞成民主共和,反对君主专制 24.“四十年前会上逢,南湖泛舟语从容。济南名士知多少,君与恩铭不老松。”这是董必武同志于20世纪60年代写的一首诗。诗中“四十年前会上逢”的“会”是指()。A.
中共一大
B.中共三大
C.八七会议
D.遵义会议
25.1922年,中共“二大”在宣言中指出“中国三万万的农民,乃是革命中的最大要素。农民因为土地缺乏、人口稠密、天灾流行、战争和土匪的扰乱、军阀的额外征税和剥削、外国商品的压迫、生活程度的增高等原因,以至日趋穷困和痛 苦。”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A.以发动农民运动作为党的中心工作
B.提出了由国民革命转向土地革命的方针
C.认识到农民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重要地位
D.决定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实行工农武装割据
26.美国著名记者史沫特莱说:“西安事变可能已经以一种地方性的失败告终了,却仍然是一次全国性的胜利。一个统一的中国,虽然缓慢而且伴有剧痛,终 于在渐渐诞生。”她所说的历史现象指的是
A.国民政府实现了形式上的全国统一
B.蒋介石获释并宣布实行全民抗战
C.国共两党停止对峙走向合作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完全建立
27.中国共产党曾提出“赞助建立全中国统一的民主共和国”。当“全中国统一的民主共和国建立之时,苏维埃区域即可成为全中国统一的民主共和国的一个组成部分,苏区人民的代表,将参加全中国的国会,并在苏区实行与全中国一样的民主制度。”中国共产党提出这一主张有利于()。A.推动国民革命不断深入
B.创立苏维埃革命根据地 C.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夺取解放战争最后胜利
28.美国记者约翰•里德是十月革命的亲历者,他在《震撼世界的十天》中写到:布尔什维克党代表了工人、士兵和农民那种纯真而简单的愿望,并且据此来制定 他们当前的纲领。根据所学知识判断,材料中的“愿望”应该是()。
A.实现共产主义
B.推翻沙皇专制
C.建立苏维埃共和国
D.获得“面包”与“和平”
29.1971年7月,中美两国同时发表公告,宣布美国总统尼克松将访问中国,以谋求两国关系的正常化。尼克松后来回忆说,宣读公告只用了三 分钟,“但却成了20世纪最出人意料的外交新闻之一”。这主要是因为()。
A.继日本之后,美国也结束了对中国的敌对态度
B.它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并影响世界格局的调整
C.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影响到中美关系的改善 D.不同意识形态的两个大国外交关系的改善对国际关系产生了重大影响
30.邓小平说:“要实现统一,就要有个适当方式,所以我们建议举行两党平等会议,实行第三次合作,而不提中央与地方谈判。双方达成协议后,可以正式宣布。”对这段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谈判是国共两党的平等会谈
B.统一后国共两党要继续合作 C.国民党不以地方性代表参谈
D.统一后台湾与中央地位平等 31.1950年,法国提出欧洲应该超越国家的藩篱联合起来。这一建议得到联邦德国等国家的支持,但英国等一些国家反对成立超国家的机构,只有法、德、意等六国实现了联合。六国率先实现联合的直接原因是这些国家()。
A.屡遭战争重创
B.社会制度相同 C.发展水平相近
D.历史上关系紧密 32.1961年9月,南斯拉夫总统铁托说:“当我们走上独立的道路而不同两个对立阵营的国家集团结盟的时候,当我们反对分裂世界的政策和拒绝这个政策所 带来的一切时,我们选择了一条艰苦的道路。”这番话反映了()。
A.两大阵营开始对立
B.多极化世界格局开始形成C.不结盟运动正在兴起
D.冷战出现 33.冷战期间,美国政府的一份秘密报告认为,(美国)实力上的优势,正处于最严重的危险之中„„冷战事实上是一场维系着世界的生死存亡的真正战争。该报告认为 A.全面“热战”不可避免
B.要用“热战”代替冷战 C.冷战实际上是一场“热战”
D.冷战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34.1964年4月,77个发展中国家在日内瓦发表《七十七国联合宣言》,提出了建立平等互利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的要求。这表明()。
A.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趋势
B.经济区域集团化进一步发展 C.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瓦解
D.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35.中产阶级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其成分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它包括①中世纪的城市市民②近代握有生产资料的资本家③中世纪的僧侣贵族④当代知识分子和科技工作者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二、材料题。
31.阅读下列材料:(11分)
材料一:未经议会同意,国王无权废除法律或停止法律的执行;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征税;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在和平时期招募或维持常备军;议会必须定期召开:议员的选举不受国王的干涉等等。
——摘自《权利法案》
材料二:本宪法所授立法权,均属于由参议院与众议院组成之合众国国会;行政属于美利坚合众国大总统,大总统任期为四年;合众国之司法权属于最高法院及国会随时规定并设立的各种低级法院
——摘自《美利坚合众国宪法》 材料三:美国政体图
请回答:
(1)材料一这一法律文件的出台,使英国确立了怎样的政体?这一政体的核心是什么?(2分)
(2)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回答,美国的政体主要体现了哪三项原则?请对材料三中A、B两处的内容作注解。(5分)4
(3)结合所学史实指出英、美两国政体的实行对中国近代前期产生了什么影响?(4分)
32.政体的演变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请阅读下列材料:(19分)
材料一:《权利法案》确定: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
设立审理宗教事务之钦差法庭之指令,以及一切其他同类指令与法庭,皆为非法而有害。凡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出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
除经议会同意外,平时在本王国内征募或维持常备兵,皆属违法。……
材料二:1787年《美国宪法》规定:本宪法所制定的立法权,均属合众国国会,国会由一个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众议院由各州人民每两年选举的议员组成…… 行政权力赋予美利坚合众国总统。……总统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总统应为联邦的陆海军及奉调为联邦现役的各州民兵的总司令……合众国的司法权属于一个最高法院以及由国会随时下令设立的低级法院。
材料三:康有为说:“(臣)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人群与千百万之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吾国行专制政体,一君与大臣数人共治其国,国安得不弱?……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计日可待也。”
材料四: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人民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信仰等自由;人民有请愿、诉讼、考试、选举及被选举等权利……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权利法案》在哪些方面限制了国王的权力?据此英国确立了什么政体?(4 分)
(2)根据材料二,1787年《美国宪法》体现了哪些原则?(2分)
(3)依据材料三指出,康有为认为中国的出路是什么?(4分)
(4)结合材料一、二,从材料四中可以看出,中国资产阶级在推进近代政治民 主化进程中向西方学习了什么?(4分)
(5)综合上述材料,从近代各国政体的发展历程中你能得出哪些结论?(3分)
高中历史必修一综合测试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70分)1-10:DBACC CDABD 11-20:ABBDC
DCDBA 21-30:CBAAC
CCDBD
31-35:ACDAD
二、材料题。31:
(1)君主立宪制。(1分)责任内阁制。(1分)(2)联邦制原则、分权制衡原则、民主共和原则。(3分)A.国会可以三分之二多数通过总统所否决的法律。B.总统任命联邦法官。(2分)(3)以康梁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君主立宪制,掀起戊戌变法运动;(2分)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辛亥革命,以三权分立原则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2分)32:
(1)立法权、征税权、军事权;君主立宪政体。(4分)(2)三权分立或分权与制衡原则、民主共和原则(2分)(3)颁布宪法、开设国会,建立君主立宪制,实行三权分立。(4分)
(4)废除君主专制,建立民主共和制,实行三权分立,保障人民主权和自由。(4分)
(5)近代以来,各国政治逐渐从人治走向法治,从专制走向民主;各国政体的确立都必须符合本国的国情;各国政体之间相互借鉴、相互学习。(3分,言之成理即可。)
第三篇:高一历史必修2教学计划[模版]
高一历史必修2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高一下学期学习历史必修2“经济史”,着重反映人类社会经济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经济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社会政治、文化活动密切相关,相互作用。了解中外历史上重要经济活动、重大历史事件及重要人物,了解经济活动的发展历程,探讨其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及其影响。
二、学生现状简析
今年任教高一的历史教学工作。通过初步接触和了解发现学生历史学科基础相当薄弱,缺乏学习兴趣,基本的学习方法和习惯都没有养成,而且对历史学科一惯当作“副科”,所以教学将在基础环节中展开。
三、教学目标
依据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整合人教版历史教材,在改革中创新,在探索中提高,逐渐建构带有珠海一中平沙校区特色的高中历史教学模式,争取高一年级在期末联考中历史成绩能取得更好的成绩。
四、工作措施
1.强化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质,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水平。
2.加强对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学习能力的培养 :
针对前面分析的学生在知识迁移能力、提取有效信息能力、思维能力、审题能力等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要采取得力措施。
3.加强学生行文答卷的规范性
初步设想通过老师明确要求和样卷展览、个别指导、限期做到等四个环节来落实加强学生行文答卷的规范性的训练。
五、课时安排
1、预算总计课时:约18周,除去五
一、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等累计占用的4-5周,正常上课时间为14周,每周4课时,共56课时。
2、教授内容及课时安排
必修二 《经济史》共计24课44-48课时
期中考试前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共计需要7-9课时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2课时
第2课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2课时 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
1.5课时
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
1.5课时
第一单元复习
1-2课时
第二单元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共计需要6-7课时
第5课 开辟新航路
1.5课时
第6课 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2课时
第7课 第一次工业革命
1.5课时
第8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 1课时
第二单元复习
1-2课时
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共计需要5-6课时
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2课时
第10课 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2课时
第三单元复习
1-2课时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共计需要7-8课时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2课时
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2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2
第四单元复习1-2
期中考试后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共计需要4-5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1
第15课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第五单元复习
1-2课时
第六单元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共计需要5-6课时
第17课 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
第18课 罗斯福新政
第19课 战后资本主义的变化
2课时
第六单元复习
1-2课时 第七单元 共计需要5-6课时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2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第七单元复习
1-2课时 第八单元
共计需要5-6课时
第22课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1
第23课 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
第24课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1课时 第八单元复习
1-2课时
第四篇: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
有知识者与无知识者的区别,是前者受了苦会抱怨,会诉苦,后者却讷讷不能言。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1
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一、中国军民的反侵略斗争
1、三元里人民抗英
(1)原因:英军入侵;清政府无能;中华民族传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2)地位(意义):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表现了中国人民不畏,抵抗外侮的爱国精神。
2、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1)背景:甲午战败,台湾被日本割占。
(2)主要的爱国人士:徐骧、丘逢甲,以及刘永福黑旗军等。
3、义和团反帝斗争
(1)原因:根本原因: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民族危机严重,民族矛盾空前激化。客观原因:戊戌变法失败后,清政府无法承担反帝重任。直接原因:山东人民反洋教斗争。
(2)结果:失败。
失败的原因: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3)意义:是中国近代史上反侵略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阻止了列强瓜分中国的企图。
二、爱国官兵的反侵略和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1、左中堂收复新疆
(1)背景:西方列强进入到帝国主义阶段;列强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西北和西南内地;俄、英支持中亚浩罕国阿古柏侵占中国新疆,企图。
(2)经过:通过反侵略斗争和谈判收回了新疆和伊犁地区。
(3)意义:粉碎了英、俄利用阿古柏侵略新疆的阴谋,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中国领土完整。在此之后清政府在新疆设省。
2、黄海海战中的爱国官兵斗争
(1)爱国官兵:邓世昌、林永生、刘步蟾、丁汝昌等。
(2)北洋水师覆亡的原因: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李鸿章的避战保船战略的失误等。
三、知识拓展和补充
1、近代中国落后的根源在于在实现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缺乏应变的思想意识。
2、近代反抗西方侵略的斗争失败的原因:主观上是清政府的腐朽落后制度;客观原因是西方列强的制度的先进和军事上的强大。
3、近代中华民族危机的根源在于西方的侵略。
4、要辩证地看待西方的侵略:既要看到其对中华民族的危害,也同时要看到客观上对中国的进步作用。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2
伟大的抗日战争
一、侵华日军的罪行
1、日军的军事侵略:
(1)原因:
①根源在于为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寻找出路
②1927年,日本东方会议制定了“征服满蒙”的计划。
③受1929年经济危机的影响,日本迫切要求摆脱经济危机。
④国共对峙,国民政府全力围剿红军,给日本以可乘之机。
2、日本的侵华过程:
(1)局部战争:九一八事变、长城会战、华北事变等。
(2)全面侵华: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等。
(3)结果:中国失去了大片的领土,其原因是:敌强我弱;国民政府的战略部署及片面的抗战路线;缺乏国际力量的支持等因素。
3、侵华日军的罪行:
(1)罪行:屠杀、细菌战、化学战、劳工与慰安妇以及野蛮的殖民统治等。
(2)殖民统治:①政治:以华制华。②经济:野蛮掠夺。③文化教育:奴化教育。
二、关内外的抗日救亡运动
1、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1)背景: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不断扩大侵略;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
(2)表现:中共发表抗日宣言;东北义勇军以及中共领导下的抗联;国民党爱国将领的抗日行动等。
2、救亡运动的高涨
(1)背景: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2)表现:关外抗日救亡运动;平津“一二九运动”;西安事变等。
注意: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的意义: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
三、全民族的抗战
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1)初步形成到最终形成。西安事变到国民政府公布国共合作的宣言。
(2)性质:由国共合作为基础并领导的全民族的抗日合作组织。
2、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
(1)主要战役: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
(2)结果:消耗了日军大量的有生力量,但是未能阻止又是敌人的进攻。到1938年10月,中国的抗日战争进入到战略相持阶段。
3、中共敌后战场的抗战
(1)洛川会议:内容:制定了全民抗战路线。
(2)敌后根据地的建立:
(3)陕甘宁边区政府的建立:1937年9月成立,成为全国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枢和总后方。
(4)百团大战:沉重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
(5)少数民族抗日武装斗争:蒙古、回民抗日武装等。
4、国民政府正面战场继续抗战:张自忠牺牲。
四、抗战的伟大胜利
1、中国战区盟军最高统帅部成立
(1)背景: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世界反法西斯阵营形成;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战场之一。
2、中共七大召开
(1)背景:敌后抗日战争发起局部反攻。(2)时间地点:
(3)目的:为了取得抗战的最后胜利。
(4)内容:制定了当时的中共的任务;
(5)意义:为抗战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政治和思想基础。
3、抗战胜利
(1)背景:德国战败投降;美苏发表《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苏联对日宣战并出兵中国东北;美国投放原子弹;
(2)日本投降:宣布投降、正式签署投降书。
4、意义:
(1)是中国近代史上是第一次完全的反侵略的伟大胜利;(2)捍卫了民族尊严,提高了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3)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4)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付出了巨大代价,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五、知识拓展和补充
1、日本法西斯所犯的罪行:(在东京国际法庭审判日本战犯的时根据国际法而起诉的罪名)
(1)发动战争罪:日本法西斯分子发动的一系列的侵略战争。
(2)反人道罪:屠杀平民、屠杀战俘、生化武器、人体试验等。
2、抗战胜利的原因
(1)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的抗战。
(2)世界反法西斯的统一战线的相互配合和支持。
(3)国际友人、爱国华侨的大力支持等。
3、抗日战争分为三个阶段:战略防御、相持、反攻。
4、如何看待抗战初期的国民政府的抗战?
(1)意义:打破了日军速战速决的三个月战略部署和计划;消灭了敌人的有生力量,为中国持久的抗战赢得了充分的时间;中国军民的奋勇抗战改变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的看法,为后来争取国际援助准备了条件。
(2)失利的原因:客观上日本军事实力的强大和准备充分,缺乏国际的必要支援;主观上战略部署,及其片面抗战路线等。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3
太平天国运动
一、从金田起义到定都天京
1、金田起义:
(1)背景: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列强的侵略加剧了灾难。
(2)洪秀全的组织宣传:
创建拜上帝会并进行思想宣传等
(3)起义:1851年初。
永安封王意义:奠定了太平天国政权的初步基础。
2、定都天京(鼎盛)
(1)意义:建立了与清王朝对峙的革命政权。
(2)鼎盛:定都天京后,相继进行了北伐、西征、东征等军事行动。这是太平天国运动鼎盛的标志。
二、政权建设
1、前期《天朝田亩制度》
(1)目的:定都天京后,为了巩固政权。
(2)内容:
①生产资料分配形式:废除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
②产品分配形式: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
③目的等方面:建立一个绝对平均的理想社会。
(3)评价:
①进步性: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愿望,是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②空想性:绝对平分土地不切合实际;绝对平分一切财富,追求人人平等的思想观念,是农民阶级的平均主义空想。
③未能真正实行。
2、后期《资政新篇》
(1)目的:为了振兴太平天国。
(2)内容:政治上。经济上。社会事业上。
(3)评价:
①意义: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一个改革方案,集中反映了当时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
②未能实行:
三、转折与失败(天京事变到天京陷落)
1、转折:天京事变
(1)原因:根源在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2)过程略。
(3)影响:
①清政府得到了喘息的机会;②是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2、失败:
(1)标志:天京陷落。
(2)原因:
①主观: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②客观: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③根本原因是:农民阶级局限性。
四、评价
1、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2、教训:农民阶级不能承担起领导民主革命的重任。
五、知识拓展和补充
1、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1)、经济:狭隘、自私、保守和分散性。
(2)、政治:不可能提出切实可行的革命纲领。其纲领或口号有致命的缺陷。
(3)、思想:没有科学理论指导,多用封建迷信思想组织宣传。
(4)、组织:很难形成统一坚强的领导核心。(5)、时代局限:
(封闭保守、缺乏合作;追求平均、缺乏进取;与世无争、满足现状;多子多福、求稳怕乱;重经验,轻理论等。)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4
辛亥革命
一、辛亥革命(武昌起义)
1、背景:
(1)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清政府的“新政”、“预备立宪”,为资产阶级革命准备了一些条件。
(3)组织上:兴中会等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纷纷建立。同盟会的成立,标志资产阶级革命进入到一个新阶段。
(3)实践上:同盟会成立后,发动了一系列的武装起义,加速了革命的进程。
(4)契机:四川保路运动的兴起。
2、起义(过程):略
3、结果(影响):
(1)各省纷纷独立。(2)清政府统治土崩瓦解。
二、中华民民国成立。
1、时间、地点、国旗、纪元。
2、性质:是一个以革命派为主体的政府。
3、巩固政权的措施:
(1)政治上:颁布《临时约法》
①目的:根本是维护民主共和;直接是限制袁世凯专权。
②内容:国家主权、人民的基本权利;政治体制的原则(三权分立);政体形式是内阁制。
③评价:
性质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
意义:法律上宣告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建立,是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里程碑。
(2)经济上:颁布保护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法令或措施。
(3)社会风俗:颁布了一系列的移风易俗的法令。
(4)外交上:《告各友邦书》等。
三、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1、清政府覆亡与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
2、历史功绩:
(1)性质: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革命。
(2)意义:
①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沉重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②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自由权利,提高了人民参政议政的意识。
③辛亥革命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显著地里程碑。
四、知识拓展与补充
1、同盟会的成立标志着资产阶级革命进入到一个新阶段:
(1)有了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政党。(2)有了一个统一的革命纲领和奋斗目标。
2、清政府的覆亡主要是三股势力共同努力的结果:资产阶级革命派;资产阶级立宪派;袁世凯北洋军等。
3、袁世凯能够就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原因:
(1)袁世凯自身的实力、政治野心和心计。
(2)帝国主义的支持。
(3)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等。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5
新民主主义革命一、五四运动和中共成立
1、开端:五四运动
(1)背景:
①根本原因: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②直接原因:巴黎和会中中国代表的正当要求被拒绝。
(2)过程:略,注意其口号。
(3)评价:
①结果:对内:释放了被捕的学生;罢免了派卖国贼的职务。对外:中国代表拒绝在合约上签字。
②性质:是广大人民群众直接参与的、毫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③意义: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④为中共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2、中共成立
(1)背景:
①中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为中共的成立创造了条件。
②十月革命的影响,为中国的革命指明了新的方向。
③共产国际的帮助和指导等。
(2)成立:略。党的名称、党的任务、党的中心任务等。
(3)评价:
①中共成立是近代社会进步和革命发展的客观要求。
②中共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和实现富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③中国革命面貌此次焕然一新。
(4)民主纲领的制定(中共二大):
①内容:最高纲领;最低纲领,即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②意义:是中国近代以来第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纲领。
二、国民革命(国共合作)
1、国共合作的背景:
(1)中共:中共领导的工人运动遭到北洋军阀和帝国主义的残酷镇压,认识到建立统一战线的必要性。
(2)孙中山在历次的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中的失败,以及受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影响,感受到人民群众力量的强大。接受中共和共产国际的建议。
(3)共产国际的帮助和指导。
2、国共合作的实现:
(1)标志:国民党一大召开。(2)合作的方式:党内合作。
(3)意义:革命统一战线正式成立;国民革命运动由此兴起。
3、国共合作的评价:
(1)性质:是近代史上前所未有的人民大革命。
(2)意义: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基础,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4、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
(1)主观上:中共的年轻幼稚,中共的右倾错误等。
(2)客观上: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
三、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
1、背景:国民大革命的失败。
2、中立领导中国革命:
(1)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2)八七会议:内容是开展土地革命、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决定发动秋收起义等。
(3)秋收起义:开始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
3、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
4、长征:
(1)原因: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2)转折:遵义会议:
①内容
②意义: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3)长征的意义:战略转移完成;锻炼和保存了一大批骨干,也为中国革命留下来宝贵的精神遗产。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1、国共第二次战争:
(1)背景: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国民政府坚持内战独裁,维护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统治,发动内战。
(2)过程:略。
(3)解放区的土改:意义是废除了解放区的封建土地所有制,解放区一亿多的农民分到了土地,极大地调动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2、意义:略。
五、知识拓展与补充
1、新旧民主革命的异同
(1)同:革命的性质和目标一致。
(2)异:①领导阶级不同;②指导思想不同;③最终的奋斗目标不同等。
2、二大制定的中共纲领的依据:一个是教条,一个是国情。
第五篇:历史高一必修二知识点
梦想,是坚信自己的信念,完成理想的欲望和永不放弃的坚持,是每个拥有她的人最伟大的财富。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历史高一必修二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历史高一必修二知识1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1)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演变
神农氏时代:创制了原始农具耒耜;春秋战国时期:采用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汉朝: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逐渐普及,曲柄锄、大镰、耦犁、一牛挽犁、铁铧犁等得到推广.(2)古代中国著名的水利工程
战国:李冰主持的都江堰和郑国主持的郑国渠工程,关中农民创造“井渠”,现流行于新疆地区;东汉:王景治理黄河.(3)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基本特点: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2.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1)汉唐丝织业的主要成就
汉代:在考古出土中发现很多技巧高超、品种繁多的丝绸实物,如长沙马王堆出土的丝织品素纱禅衣和起绒锦等.丝织品远销到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沿岸.唐代:唐朝中期以后,私营纺织作坊兴起,官营纺织业也有相当大的规模.(2)商周青铜器的铸造和汉代冶铁技术的进步
商周时期,青铜器的铸造工艺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商代青铜器的出土地点分布广泛,生产规模相当大.汉代冶铁开始使用煤做燃料,供风形式由自然通风演进到人力皮囊通风,然后又到畜力马排鼓风,东汉初,南阳太守杜诗创造出以水力为动力的鼓风装置.(3)唐宋陶瓷业的主要成就
唐代:唐三彩、越窑的青瓷、邢窑的白瓷、江西景德镇和四川大邑的白瓷,长沙铜官窑首创釉下彩绘,并把绘画和诗文用于瓷器装饰.唐宋以来,河北定窑、河南钧窑、江西景德镇窑、浙江龙泉窑、陕西耀州窑等闻名天下.3.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1)“市”在历代的发展
①秦代规定,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②汉代进行集中贸易的“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③六朝时期,形成了民间集市——“草市”,政府设“草市尉”进行管理.④唐代“草市”逐渐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夜市”比较繁荣.⑤宋代的“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⑥明清都市中的商业区相当繁华.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1)“重农抑商”政策及其影响
重农抑商政策:主张重视农业而限制打击工商业的经济思想和政策,开始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后历代封建王朝都推行这种政策.影响:积极方面,有利于农业人口的稳定,农业经济发展,有利于加强对农民的控制,维护政治的稳定,巩固君主的地位;有利于打击富商,发展官营商业,强化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消极方面,这一政策使社会经济受到了压抑,阻碍了新的生产方式的萌芽,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2)“海禁”政策及其影响
“海禁”政策:明清王朝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影响: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和资本主义萌芽.历史高一必修二知识2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1、近代中华民族工业的兴起
(1)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标志及影响
标志:中国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标志着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影响: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①自然经济的破坏,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商品市场.②大量农民和手工业者的破产,又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市场.(2)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时间、途径与著名企业
时间:19世纪70年代前后.途径:①一种是一部分中小地主、官僚、买办、商人、华侨等,投资于近代工矿企业.②另一种是部分手工工场开始采用机器生产,转变为近代工矿企业.著名企业:上海发昌机器厂、南海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
(3)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1、发展不均衡①集中于沿海地区②轻工业发展迅速,重工业发展缓慢
2、发展艰难 在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夹缝中艰难发展.3、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很小
(4)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历史条件、时间和著名实业家张謇、荣氏兄弟
初步发展的条件:①甲午战争后,列强侵略的加剧,使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②为挽救民族危机,许多爱国人士“设厂自救”“实业救国”③清政府为解决财政危机,暂时放松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
著名实业家及企业:①张謇的江苏南通创办的大生纱厂②荣宗敬、荣德生的江苏无锡创办的保兴面粉厂③周学熙 河北唐山创办的新洋灰公司④刘懋赏、冯济川在山西成立的保晋矿务公司
2、民国年间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1)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的原因和主要表现
原因:内因①辛亥革命的推动②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的推动③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
外因①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松侵略
主要表现:①实业团体不断涌现②海外投资增加③新建厂矿多④新增资本多⑤纺织、面粉等轻工业发展快⑥重工业有一定发展
(2)国民党统治后期民族工业发展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
主要原因:①恶性通货膨胀政策②官僚资本的压迫③繁重的捐税负担④美国的经济侵略⑤内战的破坏
历史高一必修二知识3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1)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基本标志
1956年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2)中共八大提出的全党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
1956年中共八大提出的全党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解决国内的主要矛盾,即人民对于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之间的矛盾,把中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它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所取得的初步成果.(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原因:由于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刚刚起步,人们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等问题在理论和思想上缺乏深刻认识,从而导致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过程开始出现曲折和失误.开展:1958年,在急于求成和片面强调经济建设发展速度的错误思想指导, “大跃进”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接着全国农村大办人民公社.危害:“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社会生产力受极大破坏.(4)“对我国经济建设的破坏
① 给中国的经济建设造成极其严重的破坏,使正常生产和社会秩序出现严重混乱.②从20世纪70年代起,正是国际局势趋向缓和、许多国家经济起飞或开始持续发展时期,中国不仅没有缩小与发达国家已有的差距,反而拉大了差距,失去了一次极其宝贵的发展机遇.2、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及其作用
主要内容:“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农民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作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中国农村经济体制的一次重大变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2)国营企业改革的原则
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的原则.(3)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及特点
形成:①1980年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设立经济特区.②1984年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14个沿海港口城市.③1985年起,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经济开放区;海南岛为经济特区.④1990年,开放上海浦东地区.到20世纪90年代初,初步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对外开放格局.特点: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3、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
(1)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提出
1992年12月,中共十四大明确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的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的阶段.1993年11月,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使中共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基本原则具体化.历史高一必修二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