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九年级历史手抄报内容
九年级历史手抄报内容
一、选择题 1.“再现历史场景,弘扬民族精神”是历史影视剧的主题,若要再现民族英雄邓世昌率领中国军队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悲壮场景,应该选 择的素材是()A.威海卫战 役
B.平壤战役 C.黄海战役
D.辽东战役
解析: 1 894年9月,在中日黄海海战中,邓世昌指挥“致远”舰一直冲杀在前。邓世昌命官兵毅然驾舰全速撞向日本第一游击舰队旗舰“吉野”号时,不幸为一条鱼雷 所中而沉没。邓世昌与全舰官兵250余人一同壮烈殉国。答案: C 2.1894年10月西方列强报刊评说:“日本是披着文明的皮而带有野蛮筋骨的怪兽。”这揭露了日本在甲午战争中的野蛮暴行是()A.朝鲜丰岛海面不宣而战 B.镇压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C.在旅顺对和平居民进行大屠杀 D.出兵镇压东学党起义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从材料内容分析“日本是披着文明的皮而带有野蛮筋骨的怪兽”分析,应是日在旅顺进行大屠杀。答案: C 3.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和《马关条约》的签订,代表了帝国主义列强的普遍要求。这里的“要求”是指()A.实施“以华治华”策略 B.满足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需要 C.阻止英国势力独霸中国 D.展开对中国长江流域的争夺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历史问题的分析能力。19世纪末,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并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正值列强向帝国主义过渡阶段。此时它们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经济侵略,由以商品输出为主变成以资本输出为主。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取得了在华开设工厂的特权,正反映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需要。答案: B 4.下图中的情景反映的应是哪一次战争带来的影响()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图片的能力。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大 大刺激了列强争夺中国的野心。1897年冬,从德国侵占胶州湾开始,帝国主义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答案: C 5.《马关条约》中,最有利于列强在华经济扩张的条款是()A.开辟新的内河航线
B.在苏、杭富庶地区开放新的通商口岸 C.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D.给予日本巨额赔款
解析: 本题学生易误选D项或B项,主要原因是不能准确理解《马关条约》中每一项内容对中国的危害。就本题来说,应结合当时列强侵华的新阶段来理解。甲午中日战争后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由以前的商品输出为主变为资本输出为主。四个选 项中体现列强资本输出的是C项,列强在中国投资设厂,产品运销内地免征内地税,这最有利于列强的经济侵略。答案: C 6.义和团与太平天国运动都是中国近代典型的两大农民运动,那么,与太平天国运动相比,义和团运动的时代特点最突出地表现在()A.群众基础
B.救国主张 C.革命矛头
D.革命方式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历史比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太平天国运动时期的时代特点是民族矛盾激化了阶级矛盾,阶级矛盾成为当时社会最主要的矛盾;而义和团运动时期,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矛盾成为当时最主要的矛盾。答案: C 7.20世纪的大幕拉开了,紫禁城依然巍峨庄严,但太和殿前却留下了中国在20世纪的第一个国耻。这里的“国耻”是指()A.清政府中国战败
B.《辛丑条约》 C.英法联军攻占北京
D.慈禧太后出逃
解析: “国耻”应是指外来的侵略活动,根据时间20世纪,可判断出是1901年的《辛丑条约》。答 案: B 8.右图是《八国联军洗劫北京》照片,以下对这张照片的解释,正确的是()①这张照片拍摄于1899年 ②参与抢劫的国家有英、俄、日、法、德、美、西、奥 ③它使中国文化遭受严重损失 ④它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产物 A.①②③
B.③ C.②③
D.①③④
解析: 八国联军洗劫北京的时间应该是1900年,参与抢劫的国家不包括西班牙,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答案: B 9.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作为外国使馆区,不许中国人居住。其主要目的是()A.打开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 B.开辟外国租界
C.控制清政府,防范中国的反帝斗争
D.扩大外国传教士的活动范围
解析: 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主要目的在于镇压和防范中国人民的反抗,并把清政府 作为镇压中国人民的工具。答案: C 10.结合右图,说出《辛丑条约》作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秩序完全确立的标志,是因 为其签订导致了()A.清政府在财政上完全受制于帝国主义 B.清政府在军事上完全受制于帝国主义 C.清政府完全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D.形 成帝国主义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理解。只要正确理解这一概念,便不难得出正确答案是C项。答案: C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 料:
材料一 凡大英商民在粤贸易,向例全归额设行商,亦称公行者承办,今大皇帝准以嗣后不必仍照向例,乃凡有英商等赴各该口(五个通商口岸)贸易者,勿论与何商交易,均听其便。——中英《南京条约》
材料二 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定进口税。——中日《马关条约》 请回答:
(1)材料一中英国对清政府提出了什么要求?
(2)材料二中日本取得了什么权益?与前者相比,它更具有危害性,为什么?
(3)综上述材料,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经济侵略的手段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过程?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归纳、概括能力。提炼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是解题关键。如材料一中的“不必仍照向例,乃凡有英商等„„”和材料二中的“从事各项工艺制造”等。
答案:(1)取消政府严格控制的商行制度,自由贸易。
(2)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利用中国的原料和劳动力,直接在中国进行生产销售,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更加直接、方便。(3)由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
第二篇:初二历史手抄报内容
初二历史手抄报内容
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内容:
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隆重举行,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大会决定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以北平为首都并改名为北京,采用公元纪年。大会还决定在首都天安门广场建立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以表示对革命先烈的无限崇敬和缅怀。2、10月1日下午2时,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在中南海勤政殿举行首次会议,政府领导人宣布就职,会议决定以“共同纲领”为中央人民政府的施政方针,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国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
3、开国大典:时间:10月1日下午
过程:毛泽东等国家领导人登上天安门城楼,首都30万军民齐集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开国大典。毛泽东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他亲自按动电钮,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冉冉升起。这时,乐队奏起《义勇军进行曲》,54门礼炮齐鸣28响。广场上响起暴风雨般的欢呼声,欢庆新中国的诞生。毛泽东宣读了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宣布,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的唯一合法政府。接着,盛大的阅兵式和群众游行开始。
4、国内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
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丽花丝,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
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世界意义: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
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战争。
5、西藏和平解放:1951年,西藏地方政府派出以阿沛•阿旺晋美为首席代表的代表团到达
北京,与中央人民政府谈判,双方达成了和平解放西藏的协议,西藏获得和平解放。至此,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第三篇:历史手抄报
历史手抄报——资料
2015年9月3日,是中国首个法定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也是首个决定放假的抗战胜利纪念日。为隆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2015年3月国务院专门发布活动通知,活动的主题是“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并对纪念活动作出总体安排。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和民族解放战争,是20世纪中国和世界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要战场。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英语: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国际上称作第二次中日战争,(英语:Second Sino-Japanese War)是指20世纪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场民族性的全面战争;从1937年七七事变国民政府发表《告全体将上书》至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历时八年,被称为八年抗战,简称抗战;另外一种说法 :抗战时间从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开始算起,至1945年结束,共十四年抗战。
1931年,侵华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后,完全侵占中国东北,并成立伪满洲国,此后陆续在华北、上海等地挑起战争冲突,国民政府则采取妥协政策避免冲突扩大。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北平附近挑起卢沟桥事变,中日战争全面爆发。
1931年11月4日,中国军队在时任黑龙江省代主席马占山指挥下,在黑龙江省泰来县江桥镇的哈尔戈江桥阻击日本侵略军的战争。江桥抗战被评为有组织、有领导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的第一枪,也被评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第一枪。
在战争初期,中国投入大量军队以遏制日军的进攻;随后交战双方即转入相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力量逐渐发展壮大,1941年12月7日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后,美国的罗斯福政府正式对日宣战,中国战场成为二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简称)的主战场之一。
1945年9月2日,日本在密苏里号上向包括中国在内的同盟国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对中国造成了巨大的人员和财产损失,但战争过程中民众的国家观念得到了增强,战争的胜利极大的提高了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战火牵扯到了五大洲的居民。战争分为西、东两大战场,即欧洲北非战场和亚洲太平洋战场,是继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发生的人类史上最大规模的战争。1939年9月1日,以德国、意大利、日本等轴心国及保加利亚、匈牙利、罗马尼亚等卫星国为一方,以中国、美国、英国、苏联等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为同盟国进行的第二次全球规模的战争。从欧洲到亚洲,从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作战区域面积2200万平方千米。战争中军民共伤亡7000余万人,损失达约5万多亿美元。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以中国、美国、苏联等反法西斯国家和世界人民战胜法西斯侵略者赢得世界和平而告终。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德、日、意等法西斯国家实行侵略扩张、争世界霸权所挑起的,经过多次局部战争逐渐演变而导致全球战争。
第四篇:手抄报内容
手抄报内容
“中国梦”的体现是一个由国到家的过程,而“中国梦”的实现是一个有家到国的过程。一方面来看,有了强的国,才有富的家。历史一再证明,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中国梦”的日益清晰和临近,13亿中国人“个人梦”的实现也驶入了快车道,农业税的取消、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民生状况的改善……中国人的幸福梦正在“中国梦”的图景中渐次展开。另一方面来看,中国梦的实现也无法脱离每个人个体梦的自我实现。中国梦是13亿中国人的共同愿望,只有充分发挥民智、凝聚人心,把中国的个人之梦、小家之梦都汇聚到中华民族的中国梦中来,才能够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实现共同的中国梦。今天,人民群众的梦想变得真实和具体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当这些梦想一一实现之时,“中国梦”也离我们不远了。
中国梦是家国梦。每个中国人的梦想都与国家民族的梦想联系在一起。“国之梦”联系着千千万万的“家之梦”。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实现个人梦想与实现国家梦想相互交融。对每个中国人而言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由13亿中国人的个体梦想汇聚、升华而成,蕴含着13亿中国人改变自身命运的希望,凝聚着13亿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国家而言,每个人梦想的生长,都必须深深植根于“中国梦”的土壤,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每个中国人才有做梦的基础和圆梦的希望。
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梦想开始的地方,也是奇迹开始的地方。习近平主席所指出的:“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只要13亿中国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一定能用13亿人的智慧和力量汇聚起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推动“中国梦”早日实现。中国梦要靠有梦想的人来实现。梦想是目标,是希望,也是前进的力量。有梦想就有追求,有追求就有奋斗。无论现实与梦想之间有多大的距离,只要坚持走在实现梦想的路上,就会有无尽的力量。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对民族而言,梦想可以凝聚力量,改变历史;对每个个人而言,梦想可以超越现实,创造生命奇迹。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理想有追求,都应该有自己的梦想,并将自己的梦想与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结合在一起,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成就自己的梦想。
人生如船,梦想是帆,每个人都有一个只属于自己的梦,可每个人的梦又与国家民族兴衰荣辱紧密相连。抗日时的中国,那是因为外敌入侵、山河破碎、政治腐败。所以,先贤顾炎武早就发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 责”的呐喊。因为,国家好,大家才能好!“中国梦” 里,有“强国”也有“富民”。“中国梦”里,有期盼也有实干。中华民 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只有民族、国家全面科学发展,个人才能实现梦想。同样,只有每个人都充满激情和梦想,“中国梦” 才够美丽,才够坚实。
第五篇:手抄报内容
手抄报内容
题目:
漫步书林
快乐阅读
书香满园
书海拾贝
读书的名人故事:
高尔基救书
世界文豪高尔基对书感情独深,爱书如命。有一次,他的房间失火了,他为了抢救书籍,险些被烧死。他说:“书籍一面启示着我的智慧和心灵,帮助我在一片烂泥塘里站起来,如果不是书籍的话,我就沉没在这片泥塘里,我就要被愚蠢和下流淹死。”
闻一多醉书
闻一多读书成瘾,一看就“醉”。就在他结婚的那天,洞房里张灯结彩,热闹非凡。亲朋好友都来登门贺喜,直到迎亲的花轿快到家时,人们还到处找不到新郎。急得大家东寻西找,结果在书房里找到了他。他仍穿着旧袍,手里捧着一本书人了迷。怪不得人家说他不能看书,一看就要“醉”。
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6、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8、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9、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