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满井游记对比阅读
29.《满井游记》练习
【基础积累】
一、解释词语
1.冻风时作 2.局促一室之内 3.于时冰皮始解 4.波色乍明 5.娟然如拭
6.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7.柔梢披风 8.麦田浅鬣寸许 9.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
10.风力虽尚劲 11.呷浪之鳞
12.夫不能以游堕事 13.而此地适与余近14.恶能无纪
二、翻译句子
1.高柳夹提,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2.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3.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4.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5.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对比阅读】
一、比较阅读《满井游记》与《虎丘记》,完成下列问题。
【甲】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乙】虎丘①去城可七八里。其山无高岩邃壑,独以近城故,箫鼓楼船,无日无之。凡月之夜、花之晨、雪之夕,游人往来,纷错如织。而中秋为尤胜。每至是日,倾城阖户,连臂而至。衣冠士女,下迨蔀屋②,莫不靓妆丽服,重茵累席,置酒交衢间③。从千人石上至山门,栉比如鳞,檀板丘积,樽罍云泻,远而望之,如雁落平沙,霞铺江上,雷辊电霍④,无得而状。布席⑤之初,唱者千百,声若聚蚊,不可辨识;分曹部置⑥,竟以歌喉相斗,雅俗既陈,妍媸⑦自别。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已而明月浮空,石光如练,一切瓦釜⑧,寂然停声,属而和者,才三四辈⑨;一箫、一寸管,一人缓拍而歌,竹肉相发⑩,清声亮彻,听者魂销。
(节选自袁宏道《虎丘记》)
【注释】①〔虎丘〕山名,位于苏州市西北,有虎丘塔、千人石等名胜古迹。②〔下迨(dài)蔀(pǒu)屋〕下至小户人家。③〔交衢间〕指路边。④〔雷辊(ɡǔn)电霍〕雷鸣电闪。⑤〔布席〕安设筵席。⑥〔分曹部置〕分批安排。曹,成对。⑦〔妍媸(chī)〕美和丑。⑧〔瓦釜〕比喻粗俗的歌子。⑨〔属(zhǔ)而和(hè)者,才三四辈〕随着唱和的就只有三四群人。⑩〔竹肉相发〕箫管声伴着歌唱声。竹肉,管乐器和歌喉。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A.髻鬟之始掠也()B.风力虽尚劲()C.得数十人而已()D.虎丘去城可七八里()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于时冰皮始解 告之于帝 B.罍而歌者 一人缓拍而歌 C.竟以歌喉相斗 属予作文以记之 D.郊田之外 齐国之美丽者也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
(2)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
4.文段理解。
(1)甲文写______景,以________ 景观为主,重点描绘了水光山色、柳条麦田等优美景色;乙文绘秋景,以人文景观为主,重点描述了 的热闹场面。
(2)甲、乙两文都采用了点面结合的取景方式,由面到点,极富层次感。请以乙文为例具体说明(可借用原文语句回答)。
二、《满井游记》《初至西湖记》比较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甲】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试,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来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垂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乙】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注释:①棹(zhào),橹,这里指划船。②东阿王,即三国时的曹植。洛神即曹植所写《洛神赋》中人物。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2分)
(1)徒步则汗出浃背(2)从武林门而西(3)土膏微润(4)娟然如试
2.跟例句中的“于”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例句:冷光乍出于匣也。A.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鱼我所欲也》)B.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C.舜发于畎亩之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D.告之于帝。(《愚公移山》)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如倩女之碛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2)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
4.从全文看,【甲】第①段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第②段从哪些方面写满井春色?(3分)
5.【甲】【乙】两文,在描写景物时中都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请举出一例加以分析。(3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甲】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捎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爨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乙】西湖最盛,为春为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
石篑数为余言: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玉照堂故物也,急往观之。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
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未下夕舂,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节选自《晚游六桥待月记》)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2分)(1)柔梢披风(2)泉而茗者
(3)波色乍明(4)石篑数为余言
2.下列句子中的“之”与例句中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呷浪之鳞
A.渔人甚异之(陶渊明《桃花源记》)
B.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周敦颐《爱莲说》)C.宴酣之乐(欧阳修《醉翁亭记》)D.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2)西湖最盛,为春为月。
4.在甲文中,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来表现满井春色?写出了满井早春怎样的特点?(3分)
5.甲乙两文同是写景,甲文作者在游满井时,生发出怎样的感悟?(请用文中的原句回答)乙文抒发了作者游西湖时怎样的感情?(2分)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甲】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满井游记》节选)
【乙】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①。水抵②两岸,悉皆怪石,欹嵌③盘屈,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④。佳木异竹,垂阴相荫。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选民退士⑤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已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右溪记》节选)注:①营溪:即营水,河流名。②抵:击拍。③欹嵌(qīqiàn):石块错斜嵌插溪岸的样子;”欹“.通”敲“;倾斜。④洄悬激注:洄(hui),漩涡。悬,形容触石溅起的浪花。激,形容被石遏制而造石成的急流。注,形容水急如灌注一般。⑤逸民退士:指不为官的隐者扣归隐的官宦。
1、解释下面加着重号的词语。
(1)柔梢披风 披:________(2)罍而歌者 罍:______________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南流数十步,合营溪。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文从哪些方面来写满井春色?突出了满井初春怎样的特点?
4.【甲】【乙】两文在写景的同时都抒发了作者独特的感受,结合文中语句说说,你从两文中分别读出了作者怎样的心境。29.《满井游记》参考答案: 【一乙文译文】虎丘离城约六七里路,这座山没有高峻的山峰与幽深的峡谷,只不过因为靠近城市,因此奏着音乐的游船,没有一天不到那儿去。凡是有月亮的夜晚,开花季节的早晨,下雪天的黄昏,游人来往穿梭,犹如织布一样,而以中秋最为繁盛热闹。每到这一天,全城闭户,携手并肩而来。士大夫乡绅、大家妇女,以至贫民百姓,全都涂脂抹粉,鲜衣美服,重重叠叠地铺设席毡,将酒肴摆在大路中间,从千人石一直到山门,如梳齿鱼鳞般密集相连。檀板聚积如小山,樽罍似云霞般倾泻,远远望去,犹如成群的大雁栖落在平坦的沙滩,彩霞铺满江面,电闪雷鸣,无法具体描绘它的形状。刚开始陈设席位时,唱歌的人成百上千,声音如团聚在一起的蚊子,没法分辨识认。等到分队安排,争相以歌喉比高低;雅乐和俗乐各各陈献后,美和丑自然区别开了。不多时,摇头顿脚按节拍而歌的,只不过几十个人而已。一会儿,明月升到天空,月光照在石上犹如洁白的绢绸,所有粗俗的歌乐,不再发出声响,跟随着唱和的,只有三四个人。一支箫,一寸管,一人慢慢地打着歌板唱着,管乐伴着歌喉,声音清脆浏亮,使听的人深受感动。
一答案1A梳掠 B猛、强有力 C有 D大约
2B 3(1)柳条将要舒展却还没有舒展,柔软的梢头在风中飘荡,麦苗破土而出,短小如兽颈上的毛,才一寸左右。(2)过了会儿摇头、跺脚的人,就有了数十个 4(1)春(初春之、早春之)自然 游人聚饮斗歌(意对即可。若只扣住“聚饮”或“赛歌”一个元素不得分)
(2)答案 示例:① 面:“箫鼓楼船,无日无之。凡月之夜、花之晨、雪之夕,游人往来,纷错如织。” 点:“而中秋为尤胜。每至是日,倾城阖户,连臂而至。”
② 面:“中秋为尤胜。每至是日,倾城阖户,连臂而至。” 点:“从千人石上至山门,栉比如鳞,„„无得而状。”
③ 面:“布席之初,唱者千百,声若聚蚊,不可辨识。”
点一:“分曹部置,„„才三四辈。” 点二:“一箫、一寸管,一人缓拍而歌,„„听者魂销。”
【二乙文译文】从武林门往西走,就望见保叔塔高耸在重山叠岭之中,这时我的心已经飞到了西湖上面。午间进入昭庆寺,用茶过后,立即雇小船划向湖中。山是青黑色的,如同美女的秀眉;桃花嫣红,好似少女的面颊;暖风拂面,使人如饮醇酒;微波荡漾,像绫罗般轻软柔滑。我刚刚抬头一看,就已心醉神迷。这时我想用一个词来描绘眼前的光景,竟然想不出来,大约像东阿王曹植最初见到洛神时一样了。我游西湖就从这一次开始,时间是万历二十五年二月十四日。
二答案1(1)湿透(2)向西。(3)肥沃(4)美好的样子。2 C从、在
3(1)像美丽的少女洗了脸刚梳好的发髻一样。
(2)这时想用一个词语来描写(眼前美景),却终不可得。4欲扬先抑。美好的景物和欣喜的人们。
5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示例一:【甲】中“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乍出于匣也”写出了水光的明丽,贴切而有新意。
示例二:【乙】中 “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写出了西湖的妩媚与迷人。
【三乙文译文】西湖景色最美的时候是春天,是月夜。白天里最美的是早晨的烟雾,是傍晚的山岚。今年春雪很多,梅花被寒气所抑制,和杏花、桃花次第开放,景观更是奇特。石篑多次告诉我:“傅金吾园中的梅花,是张功甫玉照堂中的旧物,应该赶快去观赏。”我当时迷恋着桃花,竟舍不得离开湖上。从断桥到苏堤一带,绿草成烟,红花似雾,弥漫二十多里。歌吹的声音,如风阵阵传来;仕女的粉汗,如雨纷纷落下;罗衫纨裤的游客,多于堤畔的草,真是艳丽极了。然而杭州人游览西湖,却仅在上午十一时到下午五时之间;其实湖光翠绿之美,山岚颜色之妙,都在朝日初升,夕阳未下时才最浓艳。月景之美,更是难以形容。那花的姿态,柳的柔情,山的颜色,水的意味,更是别有情趣韵味。这种乐趣,只能留给山中的和尚与识趣的游客享用,那能和俗人说呢!
三答案1(1)开,分散(2)煮茶喝(3)初、始(4)屡次、多次 2 C 3(1)亮晶晶的,好像明镜刚打开,清冷的光辉突然从镜匣中射出来一样。(2)西湖景色最美的时候,是春天,是月夜。
4柳条、麦田、水波、山峦、鱼鸟、游人(1分)乍暖还寒、万物复苏。5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1分)喜悦、赞美。(意思对即可)(1分)
【四乙文译文】在道州城西边一百多步的地方,有一条小溪。它向南流几十步远,并入营溪。溪水两岸,全都是怪石,它们倾斜嵌叠,回旋盘曲,姿态奇特,无法用语言来形容。清澈的溪流冲击到岩石,便激起腾空的浪花和股股洄流。岸边还有美丽的树木和珍奇的青竹,垂下荫影相互遮蔽。这条溪水如果在空旷的山野,那是很适合隐士游览和居住的;如果在人烟辏集的地方,也可成为城市居民游览的胜地,和爱清静者休憩的园林。可是自从道州城成为州的治所以来,却至今没有人们来欣赏它和喜爱它;我在溪水旁徘徊,为此怅然惋惜!四答案1(1)开、分散。(2)酒杯,这里名词用作动词,意思是端着酒杯。2(1)风力虽然还很强,但走路就汗流浃背。(2)它向南流几十步远,并入营溪。
3水光山色、柳条麦田、游人欢欣、鱼鸟之乐;乍暖还寒,万物复苏。4对春回大地的喜悦,对自然界重新焕发生机的欣赏和赞美,对城居者不知大好春光的惋惜。对右溪景色的喜爱和赞美,对有大好景色却无人欣赏的怅然和惋惜,(借此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感慨。)
第二篇:满井游记对比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6题。(20分)(甲)满井游记
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砂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始,恶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
(乙)湖心亭看雪
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4分)
(1)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2)是日,更定矣(3)冻风时作,作则飞砂走砾(4)泉而茗者
2、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白话文。(4分)(1)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2)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3、与“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中的“之” 的释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A、而城居者未之知也B、局促一室之内C、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 D、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4、这两篇写景散文在写法上都运用了白描,试从两文中各找一例赏析。(4分)
5、甲文则表现了满井早春 的特点。乙文写出了雪后西湖之景
的特点;(2分)
6、甲、乙两文在写景的同时,都抒发了作者独特的感受。说说你从这两篇文章中分别读出了作者怎样的心境。(4分)答案 :
1、(1)客居(2)这(3)起(4)汲泉水 2.(1)别说相公您痴,还有比您更痴的人。(2)这才知道郊外田野未尝没有春天,可城里居住的人却不知道啊。
3.B
4、甲文如“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用极为简练的笔法写出天气转暖,湖冰消融的情景,令人精神一振。又如“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简练又鲜明的写出柳条初展的神韵。乙文:如“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里运用了白描,抓住了景物的突出特征,颇有韵味。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宛如中国画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传达出景物的形和神
5、甲:万物复苏、乍暖还寒 乙:凝静清绝(开阔辽远、纯洁静谧、清新淡雅)6.答案要点:甲文(1)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寄情于山水的情怀。(2)表现作者淡泊名利,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之情。(3)表现了作者对自由的渴望,个性的张扬。乙文(1)表达了作者闲适恬静、远离世俗的雅趣。(2)含蓄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表达了作者幽深的眷恋和感伤的情怀。(3)寄托了作者对人生渺茫的深沉慨叹。
第三篇:满井游记
满井游记
袁宏道
一、基础
1、原文
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
2、单字翻译
1、燕:指北京地区。
2、冻风时作:冷风时常刮起来。作,起。冻风,冷风。
3、局促:拘束。
4、廿日:二十二日。
5、稍和:略微暖和。
6、土膏:肥沃的土壤。膏:肥沃。
7、若脱笼之鹄:好像是从笼中飞出去的天鹅。
8、于时:在这时。
9、波色乍明:水波开始发出亮点。乍,初、始。
10、鳞浪:像鱼鳞一样的波浪。
11、新开:新打开。
12、匣:指镜匣
13、山峦为晴雪所洗:山峦被融化的雪水洗干净。晴雪:晴空之下的积雪。
14、娟然:美好的样子。
15、冷光乍出于匣也:乍,突然。匣,指镜匣。
16、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像美丽的少女洗好了脸刚梳好髻鬟一样。
倩女。美丽的女子。靧,洗脸。掠,梳掠。
17、柔梢披风:梢:柳梢。披风:在风中散开。披,开、分散。
18、劲:猛、强有力。
19、浃:湿透。
20、未始无春:未尝没有春天。
21、夫不能以游堕事:堕,坏、耽误。
22、而此地适与余近:适,正好。
23、恶能:怎能。恶,怎么。
24、凡曝沙之鸟: 在沙滩上晒太阳的鸟;曝,晒太阳。
25、呷浪之鳞:浮到水面戏水的鱼; 呷,吸,用其引申义。鳞,指鱼。
26、毛羽鳞鬣:毛,指虎狼兽类; 羽,指鸟类;鳞,指鱼类;鬣,指马一类动物;
1合起来,泛指一切动物。
27、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泉,用泉水煮; 茗,茶,泡茶喝;
罍,酒杯,端着酒杯;红装,穿着艳妆; 蹇,驴,骑驴。
28、辄返:辄,就
3、译文
北京一带气候寒冷,花朝节过后,冬天余下的寒气还很厉害,冷风时常刮起来,刮起
来就飞沙走石。拘束在一室之内,想要出去不能够,每次冒着风疾行,不到百步就被迫返回。
二十二日天气稍微暖和,同几个朋友一起出了东直门,到了满井。
高大的柳树夹立在堤旁。肥沃的土地有些湿润,一望空旷开阔,觉得自己好像是从笼
中飞出去的天鹅。在这时河的冰面刚刚融化,水波开始发出亮光,像鱼鳞似的浪纹一层一层,清澈得可以看到河底,亮晶晶地好像明镜新打开,清冷的光辉突然从镜匣中射出来一样。山峦被融化的雪水洗干净,纯净新鲜,好像刚擦过的一样娇艳明媚,像美丽的少女洗了脸刚梳好髻鬟一样。柳条将要舒展却还没舒展,柔软的柳梢在风中散开,麦苗破土而出短小如兽颈上的毛才一寸左右。游人虽然还不多,汲泉水煮茶喝的,端着酒杯唱歌的,穿着艳装骑驴的,也时时能看到。风力虽然还很猛,但是走路就汗流浃背,举凡那些在沙滩上晒太阳的鸟,浮到水面戏水的鱼,都悠然自得,羽毛鳞鳍之中都透出喜悦的气息。
我才知道郊野之外未尝没有春天,可是住在城里的人却不知道它啊!
大概说是不能因为游玩而耽误公事,流连往返在山石草木之间的,只是这个官罢了,而这个地方正好离我近,我将从现在开始出游,怎能没有记录,这是万历二十七年的二月啊!
二、问题研讨
1.白描的笔法。
作者写景,不堆砌词藻,而是用极为简练的笔法勾勒出来。如写水为“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写柳条为“将舒未舒,柔梢披风”。这种表现方法,没有夸张、渲染和烘托,而形象却鲜明如画。
2.拟人的写法。
作者写山,用倩女新妆作喻,写鱼鸟,说它们洋溢着喜气,都是用了拟人的写法。这种表现方法,可以增加景物的动感或“灵气”,同时也融入作者的主观情感。
3.比喻的妙用。本文在记叙描写中多处运用比喻,比如作者将初春旷野中的自己比作“脱笼之鹄”。你能从文中再找出几例吗?结合上下文体会其表达效果。
如“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以新开明镜比喻新绿水波,写出了水光的明丽,贴切而有新意;
如“如倩女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以新妆倩女比喻被晴雪洗过的山峦,写出了春山的“鲜妍明媚”,生动而又传神;
如“麦田浅鬣寸许”,以兽颈之毛比喻还没有长高的麦苗,简明而又形象。
4、这篇游记写初春景象,抓住了乍暖还寒、万物复苏的特点。
如“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一句,写出了柳枝初展的神韵。熟读课文,试找出几处
这样的景物描写,略加分析,想一想,作者在这样的描写中渗透了怎样的感情。
文中这样的景物描写还有几处,如“土膏微润”,写冬去春来大地解冻复苏的情景,简练而传神;
“冰皮始解,波色乍明”,写天气转暖湖冰消融的情景,令人精神为之一振;
“麦田浅鬣寸许”,写麦苗破土初芽的情景,准确而生动。
作者在这样的描写中,无不渗透了对春回大地的喜悦之情,对自然界重新焕发生机的欣赏和赞美。
5、下列三组短语中的“之”字,有的表示修饰关系,可译成“的”;有的表示限定关系,可译成“以”;有的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可不译。试加以辨析,并说说这些用法现在是否还在用。
一室之内、郊田之外(表示限定关系,可译为“以”。这种用法现在的书面语中还常用,如“四海之内”“国门之外”。)
脱笼之鹄、曝沙之鸟(表示修饰关系,可译为“的”。这种用法现在的书面语中也常用,尤其保留在成语中,如“惊弓之鸟”“一丘之貉”。以上两种,也都兼有舒缓语气的作用,但主要起结构作用。)
倩女之面、髻鬟之始掠(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可不译。这种用法现在已不用。)
6、课文和《小石潭记》《记承天寺夜游》在写景的同时,都抒发了作者独特的感受。试说说你从这三篇课文中看出了三位作者怎样不同的心境。
《小石潭记》和《记承天寺夜游》的作者都有抱负未酬和被贬谪的遭遇,因此在文中流露出某种忧愁和愤懑,而《满井游记》的作者只是官小、职务清闲,并无被贬的遭遇,性情又比较达观,所以不仅没有忧愁,甚至为此而庆幸、自慰。《小石潭记》全文突出描写了小石潭环境的幽美静穆,写水、写鱼、写树木、写岩石,写得很细腻,笔调又很清新。显示出作者善于用清词丽句描画它们的细微之处,又能用明快的笔触,勾勒出整体形象,宛如一幅富有诗情画意的图画。尤其是文中对清冽空明的潭水中形象逼真的优秀山水游记。全文布局紧凑,构图简明,描写生动,逼真细致,语言精洁,含蓄不露,这正是柳文“清深”、“峻洁”的特色。他的笔中有情,那贬官后羁旅孤寂的心情,隐约可见。因此全文有着一种高洁、幽邃、凄清的美。文中大体上用韵,句子很短,但句句实在,没有空泛之语。巧妙、适当的比喻丰富了形象,使人产生联想,又丝毫无矫揉做作的感觉这是一篇以游记形式抒发“闲人”之“闲情”的散文小品,《记承天寺夜游》全文仅84字,却蕴涵深厚。夜间赏月,自然是别有一番情致,但不同的赏月者却有着不同的心理感受。本文以独到的手法表达了作者作为“闲人”独有的思想感情。文中的“闲”,决非清闲之“闲”,决非不理政事,而是作者对贬谪后担任闲职之身份的自嘲。对于一个胸怀大志却遭受打击的“闲人”来说,其抑郁和忧愤是不言而喻的。但作者并未因此而委靡,而是以乐观豁达的态度面对挫折,在美好的大自然中寄托“闲情”,因而才能在“月色人户”之时“欣然起行”,并找到志同道合的“为乐者”张怀民一同赏月。而也只有在这样的心境之中,看到的月景才能那样迷人。“空明”二字既是对如水的月光的描绘,也是这种“闲情”的写照,亦即作者旷达胸襟的体现。也正因为如此,作者才能发出“何夜五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的感叹。作者将这种超脱的情感融人记叙、描写之中,看似无情,却处处用情,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阅读此文,眼前犹如展开一幅笔墨淡雅的画卷。虽无雄阔的气势,却给人以清新、恬适的感受。
《满井游记》袁宏道始终无意于仕途,他万历二十年(1592)就中了进士,但不愿做
官,而去访师求学,游历山川。他曾辞去吴县县令,在苏杭一带游玩,写下了很多著名的游记,如《虎丘记》《初至西湖记》等。他生性酷爱自然山水,甚至不惜冒险登临。他曾说“恋 3 活泼生趣的游鱼描写,用笔清妙,更使作品增添了神韵色泽。《小石潭记》是一篇语言精美,躯惜命,何用游山?”“与其死于床第,何若死于一片冷石也。”(《开先寺至黄岩寺观瀑记》)。
7、读第二段,说说此段描写了京郊初春的哪些景色,其中有两个比较独特的比喻句,分别描写了什么景物,突出了怎样的特色。此段文章描写了京郊初春山、水、柳树、麦苗的变化,写了游人的种种情态和鸟、鱼的“悠闲自得”。两个比喻句极为独特,分别表现了水的清澈和山色的明媚亮丽。在登山临水中,他的思想得到了解放,个性得到了张扬,文字创作的激情也格外高涨。重点
8难点突破(1)“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体现作者怎样的思
想情感?作用是什么?揭示了什么道理?
揭示全文的主旨,回应开头困居局促之状,表现了作者厌弃官场,寄意于
山川草木的潇洒情怀。表达作者投身自然怀抱的欢快、恬适的心情和热爱自然的疏放不羁的性情。既高度概括了上述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的内容,也反映了作者对哲理的追求。
表明:美是一种客观存在,而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常常由于这样那样的限制而看不到它,这是很可惜的。懂得了这个道理,人们才能自觉地摆脱某种限制,不断地去扩大自己的视野,去发现生活中本来就有美好的东西。
飞沙走砾”句中的“作”、“飞”、“走”三个动词形象地描绘出寒风刺耳、沙石漫天的肃杀景象。两句中的“寒”、“冻”也集中地表现了自己欲出不能的懊丧、郁闷的心情。第二段中,“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一句,一“始”一“乍”,把初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一句中,“拭”字写出山色纤尘不染、鲜妍明媚的特传神
⑶.妙用衬托,起伏多姿。
第二段满井风光的;用城内的“寒”衬托满井郊野的“暖”;用城内的“冻风”“飞沙走砾”衬托满井的水色山光、飞鸟游鱼;用囚于一室“欲出不得”的烦闷衬托游于满井山水中那种“若脱笼之鹄”的“悠然自得”的欢愉。
9、需掌握的字的读音
燕(yān)地寒 花朝(zhāo)节 飞沙走砾(lì)廿(niàn)二日 土膏(gāo)脱笼之鹄(hú)乍出于匣(xiá)鲜妍(yán)明媚 倩(qiàn)女(huì)面 髻(jì)鬟(huán)浅鬣(liè)泉而茗(míng)罍(léi)而歌 红装而蹇(jiǎn)汗出浃(jiā)背 曝(pù)沙之鸟 呷(xiā)浪之鳞 堕(huī)事 恶(wū)能无纪
10、作者 袁宏道(1568~1610治现实有所批判。作品风格率真自然,清新茂俊。
11、文章结构 主旨 :本文以优美清新的语言描绘了郊外满井初春秀丽的景色,表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闲适意趣。,第二段:写满井早春的景色,以及作者游满井的喜悦心情。(写满井所见
所感)
第一层:交待出游日期、气候、同行者及出游路线。
第二层:描写满井的自然春色。
第三层:写春色中人与动物的活动。
第四层:表现作者欢快的心情。
第三段:议论作结,表述了自己乐寄情山水的情趣。抒发感受,写此文的目的。
第四篇:满井游记
《满井游记》教学设计
(袁宏道)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增强文言语感。
2、感受北方初春景象,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意趣。能力目标
1、重视诵读,在朗读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体味作者个性化的写景抒情风格。
3、体会本文白描和拟人手法的运用以及比喻句的表达效果,引导学生把握形象生动的写景技巧。德育目标
感受北方早春宜人的春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1.品读课文,体会本文写景的技巧,学习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生动传神地进行描写的方法。
2.理解“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的丰富意蕴。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与讨论点拨相结合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板书课题。2分钟
我国的南方,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前面我们在柳宗元的陪同下游览了湖南永州市的小石潭;与范仲淹相伴,登临岳阳西北的岳阳楼;在欧阳修的指引下,观赏了安徽滁州的醉翁亭。今天,我们将“挥师北上”,看看北京东直门的满井一带又有什么好看的景致。二 出示学习目标2分钟
1掌握本课生字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第一次先学后教8分钟
(一)读课文
1、自学指导
(1)学习巩固生字,扫除文字障碍,把握句子节奏(2)强调长句子的断句
2、学生自读体会
3、指名学生读课文
要求:学生听读,并点评(①读音是否正确;②停顿是否分明)四第二次先学后教23分钟
(二)译课文 自学指导:
1、学生自由读课文,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发现疑难词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3、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多媒体显示)内容如下: ① 常用实词。②一词多义。③难句翻译。
▲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译:游人虽然还不算多,(但)用泉水煮茶喝的,拿着酒杯唱歌的,身着艳装骑驴的,也时时能看到。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译:(我这)才知道郊野之外未尝没有春天,可住在城里的人(却)不知道啊。
▲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译:大概说是不能因为游玩而耽误公事的,流连忘返在山石草木之间的,只这个官儿罢了。
五、当堂检测15分钟
配套1 2 3 4题必做,15分,4 5题选做8分 六课下作业: 笔译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1分钟 检查课文翻译
二、出示学习目标2分钟 1品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2研读课文,分析文章特色。
三、第一次先学后教23分钟
品读课文
自学指导:请学生读课文,边读边把文章的段落标上序号,并思考 阅读思考:
1.北京一带早春气候有什么特征? 2.写城中余寒景象表达作者什么心情?第l自然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3.第2自然段描写初春景物,抓住了“乍暖还寒”、万物复苏的特点,分析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怎么描写的? 4.第3自然段表达了作者什么愿望?
5.本文在记叙描写中用了很多比喻句。有的是以物比人,有的是以人比物,有的以物比物。试举例说明。讨论明确,归纳要点:
1.气候特征是“余寒犹厉”“冻风时作”“飞沙走砾”。
2.表达作者“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的无奈心情。作用是:用烘托、反衬的手法,欲扬先抑,写出燕地的气候特征,暗示作者渴望出游的心情,为后文做了铺垫。
3.先写全景:“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及其独特的感受:“若脱笼之鹄”;再以独特感受为审美中心,分别描写“冰皮”“山峦”“柳条”“麦田”“游人”“鸟”“鱼”等种种景物,抓住了初春的特征,运用新颖生动的比喻,描绘了一幅幅生机勃勃、喜气洋洋的画卷。在景物的描写中也寄寓了作者欢快、恬适的心情。写得景中有情,情景交融。4.“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是全文的主旨所在,既高度概括了上述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的内容,表现了作者的欢快心情,也反映了作者对哲理的追求。5.(1)若脱笼之鹄:以人比物(把人比作物)。
(2)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以物比物。(3)如倩女之酿而髻鬟之始掠也:以物比人(把物比作人)。(4)麦田浅鬣寸许:以物比物。
四、第二次先学后教10分钟
自学指导:学生进一步研读课文,找出文中写景的语句。小组讨论交流
研讨文章的写作特色
思路:品春————绘景
五、当堂检测:10分
9分钟
导学,1,2,3题,必做,10分4,7题选做 6分
六、课下作业:
完成《导学训练》的相关内容。
第五篇:满井游记
《满井游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积累文言词语,增强文言语感。
⑵ 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而微妙的思想感情。
⑶ 感受北方初春景象,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意趣。
2、能力目标:
⑴ 重视诵读,在朗读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⑵ 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体味作者个性化的写景抒情风格。
⑶ 体会本文白描和拟人手法的运用以及比喻句的表达效果,引导学生把握形象
生动的写景技巧。
3、德育目标:
感受北方早春宜人的春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品读课文,体会本文写景的技巧,学习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生动传神地进行
描写的方法。
2、理解“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的丰富意蕴。
【教学法】
1、讨论点拨法。
2、比较阅读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文意;品读课文,感受文章优美的意境,学习作者写景状物的高超技巧;深层探究,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比较阅读,感受袁宏道游记散文的独特魅力。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教师出示中国地图,指图评说:
同学们,我国的南方,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前面我们在柳宗元的陪同下游览了湖南永州市的小石潭;与范仲淹相伴,登临岳阳西北的岳阳楼;在欧阳修的指引下,观赏了安徽滁州的醉翁亭。今天,我们将“挥师北上”,看看北京东直门的满井一带又有什
么好看的景致,走,我们踏青去!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多媒体显示)
1、袁宏道(1568~1610),明朝文学家。字中郎,号石公,明公安(今湖北人),万历年进士,官至吏部中郎,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为“公安派”的创始者。作品真率自然、清新活泼,内容则多写闲情逸致,部分篇章反映民间疾苦,对当时政治现实有所批判。有《袁中郎集》。
2、游记,散文的一种。以轻快的笔调和生动的描写,记述旅途中的见闻,反映某地的山川景物、名胜古迹、风俗习惯和社会状况等,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本文属山水
游记,又因其短小,称“山水小品”。
3、写作背景:
万历二十七年(1599),袁宏道再次做官,任顺天府教授,终日又得和拜谒酬答打交道了,这使他颇为苦闷,更使他苦闷的是有政见却得不到申诉。好在袁宏道所担任的职务比较清闲,有空暇就游览北京附近的名胜古迹。《满井游记》就作于此时。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选两位同学播放预先录制好的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并点评。
教师提示评点应注意的问题:
⑴ 读音是否正确;
⑵ 停顿是否分明;
⑶ 语调的轻重缓急有无区别;
⑷ 能否恰如其分地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师顺势检查学生预习情况,督促学生积累词语。
(多媒体显示)
请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燕地
廿二月
花朝节
靧面
曝沙
呷浪
浃
罍而歌者
浅鬣
倩女
蹇者
髻髻
堕事
飞沙走砾
恶能
教师选四位同学回答,分四组。
明确:
yān niàn zhāo huì pù xiā jiā
léi liè qiàn jiǎn jì huán huī
lì wū
2、学生自由读课文,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⑴ 学生自行翻译课文,画出疑难词句。
⑵ 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⑶ 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内容如下:
① 掌握下列实词:
东风时作
作:起。
土膏微润
膏:肥沃。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
于时:在这时。波色:水波的颜色。乍:初,始。
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乍出于匣也
新开:新打开。匣:指镜匣。
娟然如拭
娟然:美好的样子。
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
泉、茗、罍、蹇,都是名词用作动
词,用泉水煮、喝茶、端着杯、骑着驴之意。
作则飞沙走砾
飞,使沙飞;走,使砾走。
② 一词多义:
冻风时作(经常)
于时冰皮始解(这时)
然徒步则汗出浃背(但是)
娼然如拭(„„的样子)
于是冰皮始解,波色乍明(初始)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乍出于匣也(突然)
冰皮始解(开始)
髻鬟之始掠也(刚)
欲出不得(能够)
悠然自得(得意)
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乍出于匣也(表承接)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表转折,却)
泉而茗者,罍而歌者(表修饰)
一室之内,郊田之外(表示限度关系,可译为“以”)
脱笼之鹄 曝沙之鸟(表示修饰关系,可译为“的”)
倩女之峟面 髻鬟之始掠(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可不译)
③ 难句翻译:
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译:游人虽然还不算多,(但)用泉水煮茶喝的,拿着酒杯唱歌的,身着
艳装骑驴的,也时时能看到。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译:(我这)才知道郊野之外未尝没有春天,可住在城里的人(却)不知
道啊。
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译:大概说是不能因为游玩而耽误公事的,流连忘返在山石草木之间的,只这个官儿罢了。
3、理清行文思路,整体把握文意:
学生自由发言,明确:这是一篇写景小品,文章以清新的笔调写出北京近郊早春时节的秀美景色。第一段写城中“余寒景象”,写了欲游不能的苦恼。第二段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郊游的所见所感。先交待出游日期、天气、同行人物及出游路线;接着写满井春色,先总写满井全景轮廓,后分写山、水、柳条、麦田、游人、鸟、鱼,并点明文章主旨: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第三段交待出游缘由及作记
时间,结束全文。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如下:
四、品读课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1、探究文章优美的意境:
⑴ 学生齐读课文,想象文中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体会文章的意境。
⑵ 选三位同学发言,其余同学补充、评价。
⑶ 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教师稍加粗拨。
明确:作者用细腻而充满诗情的笔调,为我们呈现了一幅生机勃勃、活力无限的满井春光图:河面浮冰刚刚融化,波光粼粼,一池春水清亮得如同新开之镜;山峦积雪刚刚消融,座座青山秀丽,好像晨妆少女;柳条鹅黄初染;麦苗冬眠初醒;鸟儿晒太阳;鱼儿戏水戏浪。这些富于早春特征的景物组成一幅层冰解冻、波光粼粼、山川氤氲、田野生机勃勃的图画,给人以高度谐和的美的享受。游人相偕出游,作者将品茶、饮酒、骑驴观赏诸画面合为一组镜头,热闹非凡。自然风光与人物活动相映成趣。
一幅满井春光图,显示了早春的蓬勃生机,物我交融,情致盎然。既表达了一种轻快喜悦的心情,又流露了对自然重新焕发生机的欣赏和赞美之情。
2、深入研读课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提问: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讨论,并自由发言。大家一致认为:本文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教师稍作点拨:请同学们思考文中的关键语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知也”和“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的内涵。
学生思考,交流。
明确:作者重在抒写“性灵”。
文章开篇写城内的枯燥局促,与城外春色春意形成鲜明对比,从而得出结论“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这反映了作者对城市、官场的厌弃和投身于大自然怀抱的欣喜之情,暗含着“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式的人生哲理。
结尾“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表明自己和庸俗之人的区别。“不能以游堕事”是对那些热衷仕途功名的官僚而言的。至于作者本人,本无意于在政治上进取,何况他现在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教官,当然可以“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惟此官也”,有不虚此行的满足心情,既是自嘲,也是自傲。他在官场感到孤独,大自然给他以慰藉,山水鱼鸟都成了他的知己。
所以,这篇山水游记,与其说描绘满井一带的二月春色,还不如说作者借游春在抒写性灵,反映了他对官场和对大自然、人生的态度。
五、赏读课文,体会作者写景的妙处
1、关于白描:
提问:白描是一种怎样的描写方法?能从以往学过的课文中找几例吗?
明确:白描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
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如《三峡》中“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直写山“连”;“夏水襄陵,沿溯阻绝”直写大水猛涨,江水汪洋。如《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
粒而已”,高度抽象概括地写出了西湖雪景。
提问:本文哪些写景文字运用了白描?
明确:如写水,“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写柳条为“将舒未舒,柔梢披风”,笔法极为简练,却又鲜明如画。
2、关于比喻:
提问:文中哪些句子运用了比喻?请画出来,品味其表达效果。
学生明确:作者将初春旷野中的自己比作“脱笼之鹄”,表现自己从局促小屋投身到大自然怀抱的欣喜、舒朗的心情。“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以新开明镜比喻新绿水波,写出了水的明丽,贴切而有新意。“如倩女之峟面而髻鬟之始掠也”,以新妆倩女比喻被晴雪洗过的山峦,写出了春山的“鲜妍明媚”,生动而又传神。如“麦田浅鬣寸许”,以兽颈之毛比喻返青还没有长高的麦苗,简明而又形象。
这些比喻,新奇、形象、生动,读来妙趣横生。
3、关于拟人:
提问:文中运用拟人辞格的句子有哪些?仔细体会其表达效果。
学生自由选例,品评。
如写鱼鸟,说它们悠然自得,洋溢着喜气,这样写,增加了景物的动感或“灵
气”,同时也融入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4、学生背诵文中运用白描、比喻、拟人的文句,增加语言积累。
5、至于章法上的欲扬先抑(第一段写城中余寒,为下文写田郊春光作铺垫)、生动的场面描写(游人欢乐、喜庆的场面)等,可提示学生自行品味,此处不再赘言。
六、比较阅读,感受袁宏道游记散文的独特魅力,总结全文
1、教师提示:这个单元有四篇文章均为山水游记,试将本文与前三篇课文比较,体会它们的不同特点。
学生思考,同桌之间交流。
明确:前三篇课文,如柳宗元《小石潭记》、范仲淹《岳阳楼记》、欧阳修《醉翁亭记》,重寄托重理念。袁宏道更注重对大自然的客观描写,也揭示出人们游山玩水的愉悦心情。
教师可指导学生就创作动机、内容、艺术风格等方面作一些比较,然后集体交流,达成共识。
2、请两位同学对课堂学习进行总结,其余同学补充评议。
七、布置作业
1、整理课上讨论的内容,写一段话,表明自己的观点、看法。
2、袁宏道的游记散文现存九十多篇,成就很大,请同学课外选读一篇,谈谈你的感想。
3、选出对加粗词的解释全部错误的一项()
A、冒风驰行(坐车)
呷浪之鳞(吸而饮)
B、麦田浅鬣寸许(左右)
汗出浃背(湿透)
C、泉而茗者(茶)
倩女之靧面(洗)
D、偕数友出东直(全、都)柔梢披风(披挂)
4、选出对修辞手法分析不当的一项()
A、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比喻)
B、冰皮始解,波色乍明。(对偶)
C、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排比)
D、呷浪之鳞。(比喻)
5、续写填空,使之构成排比句,然后再填写一句带有哲理性的话语。
一朵鲜花点缀不出绚丽的春天,一个音符谱写不了动人的乐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有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
3、D(A、B正确。C项“茗”应为“煮茶喝”。D项“偕”为“一起,一同”,“披”应为“开、分散”)
4、D(应为借代,用“鳞”代“鱼”,部分代整体)
5.略 【板书设计】
【活动与探究】
一、探究性思维训练
袁宏道,“公安三袁”之一,提出“性灵说”,认为文学应当“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在创作上坚决反对摹拟古人,强调写自己所想、所感,也就是“独抒性灵”。课外收集有关资料,与同学一起交流自己的看法。
二、组织一次春游,仿照本文的风格,写一篇游记,要求语言简练,写出家乡特有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
三、开放探究
阅读袁宏道《西湖游记二则》之一,回答题目:
晚游六桥待月记
西湖最盛,为春为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放,尤为奇观。石篑数为余言:“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玉照堂故物也,急往观之!”余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歌吹为风,粉汗如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江,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chōnɡ 夕阳)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特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
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注:
勒:制约。
岚:山间雾气。
1、结合文段写出下列句子中“为”字的意思:
A、为春为月()
B、为朝烟()
C、梅花为寒所勒()D、尤为奇观()
E、歌吹为风()
F、石篑数为余言()
G、余为桃花所恋()
H、安可为俗士道哉()
2、午、未、申三小时按今天的计时法应指的是_______点至______点钟。“急往观之”的“急”是_________。“玉照堂故物”的“故”是__________的意思。“相次开放”的“放”与《大自然的语言》中“_____________”中的“放”同义。
3、用“‖”给文段
分成三层,并写出其各层大意。
一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A、是
B、是
C、被
D、成为
E、化作
F、对
G、被
H、对
2、上午11
下午5
赶紧
旧
次第开放
3、一层:开头至“竟不忍去”,写西湖春色未退,梅、桃、杏相次开放;
二层:“湖上由断桥”至“艳冶极矣”,写西湖堤上游春盛况;
三层:“然杭人”至尾,写朝暮西湖别有一番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