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深入学习领会党的十八大报告的基本精神
深入学习领会党的十八大报告的基本精神
【提要】
认真学习党的十八大报告,就要深刻领会和全面把握大会主题,深刻领会和全面把握5年和10年取得的成就,深刻领会和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深刻领会和全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丰富内涵,深刻领会和全面把握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深刻领会和全面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深刻领会和全面把握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的重大部署,深刻领会和全面把握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重大任务。
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是一次高举旗帜、继往开来、团结奋进的大会。党的十八大报告,科学回答了事关党和国家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战略部署,对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提出明确要求,既有鲜明的思想性、前瞻性,又有很强的战略性和指导性,通篇闪烁着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芒,是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政治宣言,是引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行动纲领。党的十八大报告是十八大精神的集中体现,认真学习领会党的十八大报告,就要认真研读报告全文,系统把握报告内容,深刻领会报告的基本精神。
深刻领会和全面把握大会主题
党的十八大报告一开始,就明确阐明了报告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这一主题,简洁而鲜明地宣示了我们党将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目标前进的重大问题,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遵循。确定这样的主题,表明我们党对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的科学分析,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新要求和人民群众新期待的科学判断,这是这一主题的时代背景,它要求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牢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继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的精神状态,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胜利;确定这样的主题,表明我们党对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心和实现新的奋斗目标的坚定信念,反映了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总体布局和党的建设的全面部署,这是这一主题的根本体现,它要求我们必须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团结一致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懈奋斗。
深刻领会和全面把握5年和10年取得的成就
党的十八大报告概括了过去5年工作所取得的十方面的成就,对党的十六大以来10年发展的基本经验进行了总结。
深入学习领会报告的精神,一是要充分认识5年和10年取得的历史性成就。经过十年发展,我国经济总量从世界第六位跃升到第二位,人民生活水平、社会保障水平、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迈上一个大台阶,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这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是要充分认识取得的成就来之不易。十年的成就,是在国际局势风云变幻,综合国力竞争空前激烈,党领导全国人民先后战胜非典疫情、国际金融危机、汶川特大地震等严重自然灾害等严峻挑战,妥善处置一系列重大突发事件,以及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和上海世博会的基础上取得的,成就得来不易,启示弥足珍贵。
三是要充分认识十年奋斗得出的基本经验,这就是“总结十年奋斗历程,最重要的就是我们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一系列紧密相连、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和贯彻了科学发展观”,而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这一认识,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根本的思想指导,为全党全社会明确了必须保持的精神状态和精神气质。
四是要充分认识十年奋斗得出的根本结论,即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个方面。
深刻领会和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
依据这样的认识,报告充实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与内容,深刻揭示了科学发展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一方面,党的十八大报告在党的七大把毛泽东思想,十五大、十六大先后把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党的十七大把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的基础上,明确作出“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的科学定位,实现了党在指导思想上的又一次与时俱进,明确了科学发展观作为科学理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的定位,作为重要指导方针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的定位,这是十八大报告的最大亮点和最突出的历史贡献。另一方面,党的十八大报告以 “四个更加”的认识,提出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这个第一要义,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立场,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坚持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作了阐述,把科学发展观的精神贯穿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体现到了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是坚持科学发展观指导思想的行为准则。
党的十八大报告的这些阐述,对于推进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对于统一全党的意志与行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真正走上科学发展道路,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大的意义。
深刻领会和全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丰富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贯穿党的十八大报告的主线。
围绕这条主线,一要把握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艰辛探索进程,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长期实践取得的根本成就。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成功地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成功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二十一世纪;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成功地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现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接力探索”的不懈追求与成功实践。
二要把握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根本结论。这一结论告诉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是被党和人民90多年奋斗、创造实践证明了的必然选择,是当今时代各种思潮、模式、制度比较之后留给中国社会的必然选择,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进步所必须坚持的必然选择。
三要把握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关系,深刻认识道路是实践途径,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统一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内在关系。
四要把握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据、布局和任务,以“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认识,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框架。这些概括,内蕴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表明了我们“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原则的鉴定遵循和对国内外各种错误思潮的坚决抵御。它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水平,是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科书。
深刻领会和全面把握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 党的十八大报告鲜明地提出了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要求,这就是“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必须坚持和平发展,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这“八个坚持”,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与特征,确定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立业之本、工作重心、发展途径、奋斗目标和根本保障。
党的十八大报告还围绕 “八个坚持”,作出了当代中国社会基本国情、主要矛盾和国际地位“三个没有变”的清醒判断,既揭示了我国改革发展的最大国情和最大实际,也表明了我们坚持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核心内容的党的基本路线、扎扎实实推进事业发展的求实精神,这是我们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胜利的动力、潜力和活力所在,也是保证“八个坚持”得以贯彻应当具有的科学态度。
可以说,做到了“八个坚持”,就一定能够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胜利,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不断丰富与发展,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够以更加丰硕的实践成果、理论成果和制度成果,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
深刻领会和全面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 建设小康社会,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确定的发展目标。在实现这样目标的过程中,党中央根据实践发展,逐步为这一目标赋予了更为充实、丰富、全面的内容,特别是党的十六大、十七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党的十八大在这样的基础上,又制定了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从“建设”到“建成”的“一字之变”,是我们党对全国各族人民的郑重承诺,体现了党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决心和信心,也是党对自己承担的历史使命与时代责任的清醒感知。
为保证这一目标的实现,党的十八大报告具体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五大目标: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二○一○年翻一番的“两个倍增”目标;人民民主不断扩大;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基础更加坚实;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实现了这五大目标,就把习近平同志在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与中外记者见面会上讲话中关于让人民群众 “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变成了现实。而这样一个振奋人心、催人奋进的目标,涵盖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基本领域与方面,是深刻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发展,确定我国仍处于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前提下提出的具有可行性的科学目标,是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深化改革,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才能实现的目标,也是任务十分艰巨,必须埋头苦干、顽强拼搏才能实现的目标。
深刻领会和全面把握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的重大部署
在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布局的认识上,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三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增加了社会建设,把总体布局拓展为“四位一体”;党的十八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又把总体布局拓展为 “五位一体”,由“三位一体”到“四位一体”再到“五位一体”,这是把脉国际国内大势、继续赢得发展主动权的战略部署,是对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的响亮回答。
一次拓展就是一种探索接力,一次拓展就是一次认识飞跃,通过“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党的十八大报告对各方面工作目标、任务与要求作出重大部署,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与经济建设的五项任务,政治体制改革与政治建设的七项任务,文化改革与发展的四项任务,社会建设的六项任务,生态文明建设的四项任务,同时还对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推进“一国两制”实践和祖国和平统一大业、促进人类和平发展等任务作了全面部署,总体勾勒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路线图。
上述几方面的战略部署,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又一次认识深化,具有四方面鲜明的特点:一是科学性,充分体现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体现了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大思路、大目标;二是针对性,重点要求破除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既形成了复杂形势下继续赢得发展主动权的发展谋略,又为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指明了路径;三是全面性,几方面任务涵盖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和各方面,浑然一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四是可行性,每方面的任务部署,都有具体的措施配套和衔接要求,使发展目标与人民群众能够感受到的成果系于一体,大大强化了目标实现的可信性与可行度。
深刻领会和全面把握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重大任务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关键在党。党的十八大报告围绕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党的建设问题,提出了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战略任务,从关系党的建设全局的八方面要求上,对完成这一任务作出部署。这八方面的部署,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的主线为统领,全面体现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和制度建设整体推进的要求,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根本政治保障。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概括为党的建设主线,在党的建设主线中增加了纯洁性建设的内容,向全世界昭告了中国共产党人拒腐蚀、抗风险的决心与信心;把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和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作为党的建设的要求,凸显了我们党由为夺取政权而奋斗的党转变为长期执政的执政党的执政思维和发展创新的精神面貌。同时,按照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的内容,确定了党的建设的布局,提出了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的目标要求,明确了“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等一系列具体任务,并把忧患意识、创新意识、宗旨意识和使命意识作为全党必须增强的四种意识。这些部署,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定位更加清醒,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布局更加全面,对新的实践中党的建设和党的工作新鲜经验的总结更加科学,对新形势下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要求更加明确,对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任务更加具体,表明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进入到了新境界。
深入学习领会党的十八大报告的基本精神,还要对报告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创新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观点有深刻理解。比如关于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观点,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观点,关于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观点,关于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观点,关于坚持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的观点等。这些思想、论断、观点连同“公平正义”“创新驱动”“顶层推动”“政治清明”“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一系列内蕴精神、文化要素的提法,不仅处处闪烁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光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成果的新体现,而且为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打开了广阔的空间。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既是当前的头等大事,也是一项长期的政治任务。在全党正在兴起的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的热潮中,必须坚持传达、学习报告与把握精神实质相统一,坚持领会、把握报告精神与联系实际相统一,坚持以报告精神为指导与注重转化运用相统一,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体现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把学习、领会的成果转化为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山西转型跨越发展的实际行动,为办好“两件大事”、加快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步伐努力奋斗。(李高山 高建生 作者分别为中共山西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副校长)
第二篇:学习领会党的十八大报告辅导提纲3
十八大精神中心组学习资料
学习领会党的十八大报告
辅导提纲
2012年11月8日,党的十八大在北京胜利召开,这是全党全国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举国关注,世界瞩目。胡锦涛同志代表十七届中央委员会作了《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报告》全文分为十二大部分,近3万字。《报告》主题鲜明、高屋建瓴,内涵丰富、思想深刻,求真务实、催人奋进,具有鲜明的思想性、实践性、理论性、时代性、人民性,通篇体现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勾画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宏伟蓝图,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我们要按照中央和省委的部署要求,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并以十八大精神的学习贯彻推动湖南‚四化两型‛建设,加快湖南科学发展、富民强省的进程。
一、深刻认识和把握党的十八大的主题及重大意义 十八大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
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这个主题,鲜明地回答了我们党在改革发展关键时期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目标继续前进的重大问题,反映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意愿,体现了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发展的客观要求。大会极大地统一了全党的思想,极大地振奋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进一步展现了我们党坚持科学发展、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决心,进一步展示了我们党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与时俱进的良好形象,在党和国家的发展历程中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1.大会对科学发展观明确了新定位,对于推进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具有重大意义。这次大会进一步明确了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定位,把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确立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实现了党在指导思想上的又一次与时俱进。科学发展观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十八大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是顺应时代要求和党心民心的历史性决策和历史性贡献,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2.大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意义。这次大会全面回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历程,系统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首次明确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和总任务,进一步提出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八个坚持‛的基本要求,表明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上升到了一个崭新高度,彰显了我们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高度自觉和自信,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很强现实针对性和长远指导意义。
3.大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进行了新拓展,对于把握战略机遇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意义。这次大会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建设和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出了动员令、明确了任务书、制定了路线图。我们要立足于对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变化的科学判断,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奋斗。
4.大会对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提出了新要求,对于经受任何考验、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具有重大意义。这次大会对党的建设主线、方针、总体布局、总体目标和要
求等作出了一系列新概括,对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作出了一系列新部署,进一步明确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正确方向和基本要求,显示了我们党应对‚四大风险‛、经受‚四大考验‛的信心和决心,体现了我们党对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更为深刻和全面,对于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实现党的执政使命,永葆党的生机活力具有重要意义。
5.大会选举了党中央新班子,对于我们党继往开来、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具有重大意义。这次代表大会和十八届一中全会选举产生了新一届中央委员会和中央领导机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顺利实现了新老交替。许多同志带头从党中央领导岗位上退了下来,表现了共产党人的远见卓识和高风亮节。一批德才兼备、年富力强的领导干部进入中央领导集体,反映了我们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这为我们党既往开来,继续完成历史和时代赋予的庄严使命,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坚强有力的保证。
二、深刻认识和把握党的十八大《报告》作出的对过去十年辉煌成就和宝贵经验的科学总结
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十年,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齐心协力,锐意进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展现出勃勃生机的十年;也是在危机和忧患中开辟与发展、在质疑和挑战中不断突围与突破的十年。
1.深刻认识十年发展的背景。从发展方位看,这是一个‚战略关键期‛。这十年,中国正处于本世纪头20年重要战略机遇期的重要时段,是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的关键十年,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举足轻重的十年。从发展阶段看,这是一个‚转型碰撞期‛。这十年,发展快车道上的中国迎来了全新的挑战,工业化进入中后期,城镇化进入加速期,经济社会转型进入攻坚期,人民群众政治参与进入活跃期,思想文化进入碰撞期,国际地位进入上升期,这给一个人口多、底子薄的发展中大国,带来巨大挑战。从发展环境看,这是一个‚特殊敏感期‛。这十年,随着中国的崛起,大国实力的起伏消长,深刻地重塑着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世界历史500年未见的转型‛,引发了守成国家疑惧重重的复杂心态。对‚另一种制度‛的强烈担忧,让社会主义中国遭遇了冷战以来最为露骨的防范,既有‚木秀于林‛的骄傲,更有‚风必摧之‛的烦恼。从发展动力看,这是一个‚寻找驱动期‛。这十年,原有的人口红利、开放红利、国企改革红利渐渐消减,制度红利还未完全释放,传统的增长模式不可持续,粗放的发展方式难以为继,正在现代化进程中艰难爬坡的中国,不进则退。从发展风险看,这是一个‚危险高发期‛。这十年,经过了20多年的高速增长,跨入人均GDP4000美元门槛,经历着传统价值解构的社会转型,遭遇了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的中国,面临众多挑战和考验。如何避免‚东亚困境‛、能否规避‚中等收入陷阱‛、怎样重塑时代的核心价值、如何巩固执政的信任基础等一系列问题,中国在艰难和自信中奋力前行。
2.深刻认识十年发展的成就。一方面,我们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大建设加上党的建设来看十年取得的成就。过去十年,我们经受住各种困难和风险考验,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第一,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国内生产总值从不到20万亿元增长到接近47万亿元,年均增长10%以上,经济总量一路超过英国、法国、德国和日本,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从第六大经济体成长为第二大经济体,外汇储备世界第一,美国第一大债权国、世界第一大出口国,第一大钢铁生产国、全球最大汽车产销国。经济效益明显提高,财政收入连年显著增加,物价基本稳定。第二,政治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民主法制建设迈出新步伐。‚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社会主义民主不断向前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切实贯彻,行政管理体制、司法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第三,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2007年至2011年,国家投入的文化事业费达1454.99亿元,相当于前50年两倍有余,文化产业年均增速超过15%,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丰富。第四,社会建设取得新进步。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就业规模日益扩大,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和基本医疗服务不断健全,社会管理逐步完善,社会大局稳定,人民安居乐业,自感幸福的人群从2003年的37.3%上升到2010年的72.6%。第五,生态文明建设大力推进。节能减排、生态环境保护取得突出成就,‚十一五‛期间,我国共关停小火电机组7210万千瓦,淘汰落后炼铁产能12000万吨、炼钢产能7200万吨、水泥产能3.7亿
吨,全国单位GDP能耗下降19.1%,累计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4.6亿吨;到2011年底,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分别比2005年下降14.29%和12.45%。第六,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建设、思想理论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卓有成效,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党内民主建设亮点频出,修改党章、完善党代会和党内选举制度、建立党建工作责任制度等制度创新强力推进。国防和军队建设、港澳台工作和外交工作取得新成就。
另一方面,我们从大事、喜事、难事来看10年取得的成就。过去十年,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急难险重的考验下、在疾风暴雨的跋涉中前进,这是国家强盛的十年,是经济飞翔的十年,是温暖人心的十年,更是脱颖而出的十年。一是办成了一系列大事。我们加快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步伐,通过扩大内需、拉动消费,积极推进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政策措施;我们出台了党政领导干部问责暂行规定,修改了人大代表选举法实行‚同票同权‛,推进了政协履行职能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颁布了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服务型政府和责任型政府初步形成;我们出台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重大政策,实施了一系列文化惠民工程,改善了基层群众文化生活,转企改制了一大批经营性文化单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年均增速超过15%,成为经济发展的新亮点;我们把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当做党和政府的工作重心,消绵了延几千年的农业税,加大保障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实现了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城乡全覆盖和农村免费义务教育;我们对单位GDP能耗设定了约束性目标,把‚建设生态文明‛写在中国发展的旗帜上,推进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施重大环境保护建设项目,推广低碳技术,发展循环经济,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正在逐步形成。二是办好了一系列喜事。我们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书写了人类文明史上的新华章;我们实现了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载人深潜、超级计算机、高速铁路等尖端科学技术领域实现重大跨越,提升全体国民国家认同感的精神洗礼。三是办妥了一系列难事。我们战胜了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和历史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自然灾害,铭记了汶川、玉树、舟曲地震灾害的悲泣悲壮,让世界看到了一个坚强伟大的中国;我们在应对新世纪以来最困难、最严峻的全球金融危机过程中,迎来了迈向创新型国家的重大历史机遇,彰显了年轻共和国领导科学发展的国家能力,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驾驭复杂局面的执政水平;我们承受了拉萨‚3〃14‛事件、乌鲁木齐‚7〃5‛事件的分裂闹剧,夯实了国家认同的坚实基础,凝聚起民族复兴的强大动力。
3.深刻认识发展中的不足与宝贵经验。在总结十年辉煌成绩的同时,报告实事求是地指出了前进道路上存在的六个突出问题,即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
成就非同寻常,经验弥足珍贵。总结十年奋斗历程,最重要的就是我们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一系列紧密相连、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和贯彻了科学发展观。
三、深刻认识和把握党的十八大《报告》作出的战略部署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进行全面部署,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和新举措。
1.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确立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地位,表明我们党又一次实现了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
把科学发展观正式列入党的指导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的重大政治事件,这是一个历史性决策,这是一个历史性贡献。对于党的全局工作,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建设和谐世界都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报告》对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作了进一步的阐释。第一,强调了科学发展观的实践基础。十六大以来,我们战胜一系列重
大挑战,取得一系列新的历史性成就,最重要的就是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和贯彻了科学发展观,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第二,揭示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与理论内涵。十八大《报告》强调,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第三,强调了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报告》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
《报告》进一步提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即四个‚更加自觉‛的要求。《报告》强调,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必须更加自觉地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更加自觉地把统筹兼顾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
2.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历程、科学内涵和基本要求
十八大《报告》第一次全面、系统、精辟地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历程、科学内涵、中国特色和基本要求,表明我们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前所未有的高度。
(1)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意义。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国家探索民族复兴道路,是极为艰巨的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2)把握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历程。九十多年来,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革命建设改革伟大胜利,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础,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二十一世纪,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3)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第一,建设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中国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4)把握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第一,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第二,我们一定要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第三,必须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第四,必须牢牢把握‚八个必须坚持‛的基本要求,并使之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信念。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必须坚持和平发展,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第五,必须胸怀理想、坚定信念,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3.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深化改革开放目标的新要求 《报告》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提出了新要求。特别
是提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从‚建设‛到‚建成‛,这一字之变,是个质的飞跃;同时提出要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等。这是我党首次明确提出居民收入倍增目标,确定了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时间表‛。
(1)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报告》描绘了21世纪中国道路‚三步曲‛。十八大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规划了中国未来发展,这就是21世纪中国道路的‚三步曲‛。第一步是到2020年如期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新的要求,即: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第二步是到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全面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三步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提出了深化改革开放的新目标新任务。《报告》明确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这里明确提出了‚五个加快‛的制度建设任务。第一,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分配制度,完善宏观调控体系,更大程
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第二,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第三,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基本建立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健全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形成有利于创新创造的文化发展环境。第四,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管理体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基层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网络,建立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体制机制。第五,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4.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报告》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报告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丰富和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和部署。党的十八大报告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从‚四位一体‛扩展为‚五位一体‛,清晰明了为我们指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路线图‛。这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从认识到实践都达到新的水平。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重点就是要全面准确把握五位一体建设的战略部署,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
(1)经济建设战略部署。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加快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攻方向,扎实推进经济建设。十八大《报告》提出了经济建设的总体要求:一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决不能有丝毫动摇。二是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三是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四是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同步发展。
十八大《报告》还提出了推进经济建设的五个重大任务:一要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二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三要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四要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五要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经济建设方面的新亮点,一是阐述了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辩证关系,强调中国特色四化同步发展等新思想;二是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三是首次明确今后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问题。四是首次明确城乡一体化战略,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改革征地制度提高农民在土地增殖收益中的比例。
(2)政治建设战略部署。以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为基本遵循,扎实推进政治建设。十八
大《报告》提出了政治建设的总体要求:一是继续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二是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三是‚三个更加注重‛。四是要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十八大提出了推进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七项重要任务:一是要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二是要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三是要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四是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五是要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六是要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七是要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政治建设的新亮点,一是调整人大代表的两个比例,提高基层人大代表特别是一线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代表比例降低党政领导干部代表比例。二是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三是提出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目标。四是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进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五是完善了权力监督体系,推进权力阳光下运行。
(3)文化建设战略部署。以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奋斗目标,扎实推进文化建设。十八大《报告》提出了文化建设的总体要求:一是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二是必须走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三是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报告》提出了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建设的五项重要任务:一是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是要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三是要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四是要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文化建设的新亮点,首次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倡导‛:国家层次,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次,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个人层次,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4)社会建设战略部署。以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为工作重点,扎实推进社会建设。十八大《报告》提出了社会建设总体要求:一是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二是必须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三是必须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报告》强调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和社会建设要抓好六项重要任务:一是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二是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三是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四是要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五是要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六是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社会建设的新亮点,一是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社会管理体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现代社会组织体系、社会管理机制)。二是提出了教育的根本任
务,即立德树人,提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任务。三是提出了收入分配改革指导思想,即实现‚两个同步‛提高‚两个比重‛。四是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5)生态文明建设战略部署。以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为美好愿景,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十八大《报告》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总体要求:一是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二是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十八大《报告》提出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四项基本任务:一是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二是要全面促进资源节约。三是要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四是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生态文明建设的新亮点,一是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倡导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新理念。二是提出一系列建设美丽中国、海洋强国的新目标。三是提出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新要求。四是提出了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美好愿景。
关于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一是突出国家核心安全需求,这是国防军队建设的导向。二是推进三步走战略构想实施,完成机械化信息化双重任务。三是高度关注海洋、太空、网络空间安全,积极运筹和平时代军事力量运用。
四、深刻认识和把握十八大《报告》作出的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新要求
形势的发展、事业的开拓、人民的期待,迫切要求我们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党的十八大《报告》清醒认识到世情、国情、党情变化带来的考验和危险,深刻分析了新形势下党的建设面临的‚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明确了加强党的建设的新任务新要求,对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作出了有针对性的重大部署。
1.把握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总体思路
《报告》以党的建设需要把握的主线、方针、内容和目标等几个方面展示了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总体思路。
‚三条主线‛的首次提出充分展示了我们党的自信。《报告》明确提出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作为党的建设的主线。这是中国共产党自信的一种表现,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历史、对人民、对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追求。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发展先进性和纯洁性,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和前途命运。报告以居安思危的战略思维,对面临的挑战和危险不回避,对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有实招,对提高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有信心,抓住了关键和要害,体现了党心和民心。
‚两个坚持‛是我们党的建设必须坚持的方针。《报告》提
出,‚要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解放思想是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前提和基础,开拓创新是重要途径和方法。只有解放思想,勇于改革,勇于创新,勇于进取,党才能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党要管党须臾不可懈怠,从严治党一刻不可背离。只有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党才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五大建设‛是我们党的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内容。《报告》强调要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这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思想建设是根本,组织建设是基础,作风建设是关键,反腐倡廉建设是重大政治任务,制度建设是保证。党的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经济建设等‚五位一体‛共同构成党和国家战略新布局。如果说新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体现着自然界的净化,那么作为重大政治任务的反腐倡廉建设,则体现的是中国共产党党的肌体的自我净化。
‚四自‛‚三型‛是我们党的建设的新目标。《报告》提出增强‚四自‛能力这个目标,是加强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的政治要求,也是广大党员干部加强党性修养与党性锻炼的实践要求。增强自我净化能力,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增强自我完善能力,塑造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增强自我革新能力,彰显共产党人的先进品质;增强自我提高能力,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报告》提出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这个目标,表明我们对执政党建设规律的把握更自觉、更全面、更深 20
刻。学习是立身之本、成事之基,服务是发展之要,创新是动力之源。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政党是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一个重要举措,是实现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目标的鲜活时代内涵。
2.把握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主要任务
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任务,具体而艰巨,任重而道远。《报告》大篇幅提出了‚要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要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要积极发展党内民主,增强党的创造活力;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设高素质执政骨干队伍;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要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要坚定不移反对腐败,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要严明党的纪律,自觉维护党的集中统一‛等八个方面具体任务。
在党的思想建设上提出了‚三个抓好‛与‚三个教育‛的要求。《报告》指出,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要抓好思想理论建设这个根本,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矢志不渝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抓好党性教育这个核心,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坚定政治立场,明辨大是大非。抓好道德建设这个基础,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模范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要做到‚三者‛,即‚社会主义道德的示范者、诚信风尚的引领者、公平正义的维护者‛,以实际行动彰显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在党的组织建设上提出了‚基层组织建设‛与‚人才建设‛ 21
两个重点。《报告》指出,要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党的基层是党建新的伟大工程的承载平台,要把党的基层工作作为一项永久的战略任务常抓不懈,使党的基层组织充分发挥推动发展、服务群众、促进和谐的作用,成为践行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坚强堡垒。《报告》还强调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形成激发人才创造活力,开创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生动局面。
在党的作风建设上提出了要更加重视‚加强血肉联系‛和‚人民利益至上‛等要求。《报告》指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我们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在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行动上依靠群众,使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不断得到巩固。要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必须始终把群众关切利益诉求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殷切改善民生的需求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急切排忧解难的满意作为第一标准。
在反腐倡廉建设上提出了‚建设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及‚建立廉洁清明政治‛等要求。《报告》提出:‚要全面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坚持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方针。‛同时指出,要加强廉政文化建设,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为此,必须让行政立法和反腐败立法使权力职责‚规范化‛,政务信息公开和官员财产信息公开使权力运行‚透 22
明化‛,多层次的监督机制使权力监督‚立体化‛,构筑起一道有效的廉政‚防火墙‛、‚安全网‛。
在党的制度建设上提出了‚健全制度体系‛与‚制度改革‛等重大课题。《报告》指出:‚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健全党内民主制度体系,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制度的建设是否科学将直接影响到党建科学化水平。我们要在实践中健全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的党的制度体系,更好地以党章为根本大法,学习、遵守、贯彻、维护党章,既高度发展党内民主,又高度提升党的纪律和党的统一团结。《报告》还要求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健全干部管理体制。我们必须全面准确贯彻民主、公开、竞争、择优方针,完善竞争性选拔干部方式;必须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使各方面优秀干部充分涌现、各尽其能、才尽其用。
3.把握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政治要求
要正确认识和把握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极端重要性,努力在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方面迈出新步伐。《报告》提出‚全党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必须增强创新意识、必须增强宗旨意识、必须增强使命意识‛等‚四个意识‛,强调了‚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等‚四个始终‛。牢固树立‚四个意识‛,是我们以实际行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的政治要求。
深刻领会‚四个意识‛提出的背景与意义。‚四个意识‛是对广大党员提出的政治要求,是对全党同志提出的殷切希望,是 23
对执政党加强自身建设基本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对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战略部署。这是党中央对全党同志从政治立场、工作作风、精神状态、形势观念四个方面提出的要求,这四个方面的要求是基于当前党员队伍思想状况、应对新形势下面临的考验和未来10年乃至更长远任务的要求等三方面来考虑的。
深刻领会‚四个意识‛的丰富内涵。增强忧患意识,就是要求我们在国内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向好的局面下不沾沾自喜,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必须坚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扎实工作、努力奋斗,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增强创新意识,就是要求我们在体制、机制、技术等各个层面大胆创新,争创优势、克服弊端;就是要求我们用创新的思路探索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途径,切实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水平。增强宗旨意识,就是要求我们全体党员干部必须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增强使命意识,就是要求我们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增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责任感,以清正廉洁赢得群众信赖,努力创造出经得起检验的业绩。
深刻领会‚四个意识‛是全面提升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前提和保证。深刻领会‚四个意识‛是全党保持先进性、纯洁性的关键,是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的保证。党的建设的历史经验证明,保持了这‚四个意识‛,我们党的事业就会得到广大 24
人民群众的支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就会创造出辉煌成就;抛弃这‚四个意识‛,就会走弯路甚至遇到挫折。‚四个意识‛的提出,既是对即将跨上新的历史征程的全党的谆谆告诫,一个优秀的政党总是能够从历史的教训中总结出自己以后的道路该如何走;这也是对全体党员的重要鞭策,告诫同志们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提醒同志们永远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才能越走越远。
第三篇:学习领会党的十九大精神-抖擞精神,有所作为
学习领会党的十九大精神,抖擞精神,有所作为
党的十九大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迈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续写新篇章的一次历史性盛会,在党和国家发展历程中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党的十九大传递出坚如磐石的战略定力、与时俱进的理论勇气、实事求是的实践品格、勇于担当的无畏精神、勤政为民的赤子之心,令人鼓舞、催人奋进。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这是党的十九大的主题,也是我们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必须深刻领会的首要内容。
党的十九大主题,鲜明地回答了我们党在新时代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担负什么样的历史使命、实现什么样的奋斗目标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表明了我们党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强决心和信心,对我们党带领人民奋发图强、开拓前进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新时代,我们国家进入了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阶段,向着第二个百年目标阔步迈进,正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前所未有地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前景十分光明,挑战也十分严峻。我们一定要深刻学习领会十九大精神,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锐意进取,埋头苦干,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不断开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加光
围,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不断开辟新境界、创造新辉煌、谱写新篇章。
第四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学习领会党的十九大精神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学习领会党的十九大精神(上)主讲人:秦刚
大家好,党的十九大做出了一个重要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体会我们把握了这个重要判断,就可以更好地把握党的十九大精神,也可以更好地把握我们中国社会发展未来的走向和需要解决的问题。进入新时代我们要明确新矛盾,确立新战略,坚持新思想,落实新方略。我觉得把握了新时代、新矛盾、新战略、新思想、新方略,就可以更好的利用领会和把握党的十九大精神。
一、明确新方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今天我们的学习交流就围绕这样几个问题展开。首先我们要明确的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个问题,这是对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一个明确定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从开创以来,经过近40年来的发展从党的十八大开始进入了新时代。进入了新时代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个新进程,同时也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一个新高度,一种新局面。
(一)体现之一:迎来一个新飞跃
从党的十九大报告来看,这个新时代的体现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迎来了一个新飞跃,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时代以后,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对这个飞跃的认识和理解和把握,我体会要跟中国近代以来我们社会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历史任务放到一起去说。中国近代以来我们社会发展面临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国弱民穷,在这样一个突出问题面前强国富民实现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它必然会成为一种历史要求。面对这种历史要求的时候,中国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政治力量,也形成了各种各样的主张,其中力量最强、影响最大的就是国民党与三民主义,还有就是共产党与社会主义。中国的前途命运和后来的社会发展走向,就是在这两个力量、两种主义比较中决定的。总书记有句话,他说一个国家实行了什么主义,关键要看这种主义能不能解决问题。国民党主张用三民主义改造中国,强调民族、民权、民生,要把中国引上西方那一种发展路径,不是没有进步意义。那么国民党在推行三民主义过程中,别说把所有的问题都能解决好了,如果它当时把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两个问题处理到位,第一中国共产党没有这么大的发展空间,第二中国的历史恐怕在相当长的时期里也不是今天看到的这种走向。什么问题呢?一个就是农民土地要求问题。解决了农民土地要求问题,这就解决了当时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最突出一个问题。中国历史上为什么总是有动荡?其中有个很重要的原因,土地兼并农民就失去了最基本的生存和依靠。中国的工业化革命一上来那么多人没饭吃没事干,社会流氓无产者一多社会就动荡了。那么在一个农村人口占多数的国家里,谁要给了农民土地,谁要让农民过上了安稳的日子,吃饱了肚子,谁就有了稳固的社会基础,谁就有了推动社会变革的强大支撑力量。但这件事当时的国民党做得实在是太差。还有一件事就是资本主义发展问题。资本主义起来了它就包含着反封建内容,资本主义要真起来,还真包含着强国的内容。很多国家都在资本主义道路上实现了现代化,难道我们中国一点可能性没有吗?还有资本主义要真发展起来了,中国的中间力量它也就不会跟着共产党走了。中国的中间力量毛主席在《新民主主义论》中说得非常清楚,就是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而且这两个群体一开始还真倾向于资本主义发展。
我们看五星红旗,现在好像没人琢磨这五星红旗的设计思路了。这个五星红旗的设计其实特别符合毛主席当时对中国各个革命阶级的分析和界定,中间这个大星是中国共产党,周围的四个小星是指当时中国四个阶级的联盟,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所以我们的国体它为什么不叫无产阶级专政叫人民民主专政?这个人民一开始指的就这四个阶级的联盟。在中国它为什么会有共产党跟民主党派长期合作的历史存在?因为这个民主党派它主要就是在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形成发展起来的。既然这两个阶级也参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接受了共产党的领导,那么就有了共产党跟民主党派长期合作的社会基础存在嘛。如果资本主义发展起来了,这四个阶级的联盟是不存在的,共产党跟民主党派合作的社会基础也是不存在的,我们看到那四个星肯定会少两个星的。但是资本主义在国民党手里它被弄成了官僚资本主义,官僚资本主义跟封建主义交织在一起,导致了什么问题出现呢?权力和资本的恶性结合。一个社会发展过程中,一旦产生了权力和资本的恶性结合,这就会成为一切社会问题、一切社会矛盾的总根源。我们教科书上说的那四大家族,它实际上就是权力和资本恶性结合以后产生的怪胎。由历史的经验说来,今天我们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一定要处理好几个问题,尊重劳动、解放资本一定要约束权力,千万别让权力跟资本产生恶性的结合。权力有寻租的本能,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权力干净了社会才能干净。
回到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点,中国后来选择了社会主义,它根本不是因为社会主义好资本主义不好做出这种选择,它也不是因为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已经到了可以高升的时候做出这种选择,这是因为中国不能正常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不得不做出一种新的选择。国民党堵塞了中国正常走资本主义发展的路径,共产党就不得不开创新的途径,社会主义在中国是被历史逼出来的。中国共产党一成立就提出了用社会主义拯救中国的这样一个主张,围绕这样一个主张我们就先开创了一条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革命道路。这一条道路的突出特点它就是以农民为主体,以土地为中心,而且是四个阶级在共产党领导下的联合革命。在这条道路的开创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首先化出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首先解答了在中国这么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怎么样进行革命才能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怎么样进行革命才能找到一条强国富民的新途径。这条道路加上毛泽东思想带来的结果,就是新中国的诞生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新中国的诞生、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党的十九大报告有一个明确说法,叫为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政治前提、制度基础。没有新中国的诞生,没有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我们今天说的一切做的一切都不存在。那么社会主义制度建设以后对中国共产党来说接下来一件事干什么呢?那肯定是考虑如何用社会主义发展中国。中国共产党自从成立到今天,其实就是两件事:一件事用社会主义拯救中国,还有一件事用社会主义发展中国。经历了三个时期,新民主主义时期、社会主义改造建设时期、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时期,然后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进入了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对新时代的体现我们首先先把握这样一个新飞跃。
(二)体现之二:破解一个历史难题
体现之二呢,我觉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破解了一个历史难题。这个历史难题是什么呢?就是在东方经济文化落后国家,怎么去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问题。
东方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超出了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那么东方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它的理论依据哪里来呢?东方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依据其实是列宁提供的。列宁提供了什么样的依据呢?如果从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讲社会主义发展他这个思路来看,他强调的是先发展后变革。等列宁在谈到社会主义问题的时候,他结合东方国家的国情强调了先变革后发展。列宁说了经济文化落后国家还没有达到搞社会主义程度,但是革命力量有的,革命条件在,那么面临那些突出问题的时候,资产阶级和它的政党不争气,那么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先革命,然后利用新政权为社会主义创造条件再追赶西方国家?这种先革命后发展正好给经济文化落后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直接的依据,中国不也是先革命后发展吗?
那么先革命后发展给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加快发展有了一种新的选择,但是它一下子就把社会主义放到一个很低很低的起点上,在马克思那个地方这个社会主义肯定是高于资本主义的,在经济文化落后国家这个社会主义是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低到什么程度呢?我们拿中国的事儿来说。1949年时候中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多少呢?只有27美元。27美元是个什么状态呢?亚洲平均水平是44,亚洲的大国印度56,这就是我们的起点,这都不要跟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去比了。那么在这样基础上搞社会主义,这个社会主义先天不足,基础特别薄弱,怎么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怎么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
那么对这种探索在俄国从列宁就开始了。列宁的探索他找到了一个新的路径,他强调发展商品经济去建设社会主义。后来邓小平对列宁的探索有个评价说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那么列宁去世比较早,他的探索中断了。到了斯大林这地方,斯大林转换了路径,他用计划经济的方式去加快推进国家的工业化建设。那么用计划经济应该说推进工业化的进程,加快了苏联工业化的进程,使苏联很快变成了工业化的强国,那么当时应该说计划经济发挥了它的历史作用。但是长期推行计划经济也带来了几个非常明显的问题。比如经济上没有市场,政治上缺少民主,思想文化上没有自由,社会生活中没有法治。这些问题的存在久了不仅抑制社会活力,它会给制度造成扭曲的。
那么在中国我们一开始也多数是照搬了苏联那种体制,通过计划经济的方式来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但是我们很快发现了问题。所以从毛泽东开始我们就进行探索,寻求一条符合自己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毛泽东的探索我们党的说法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提供了宝贵经验,提供了理论准备,提供了物质基础,这意味着什么呢?那一段的探索有成就。还有一点什么呢?那一段的探索没有取得成功。为什么没有成功?原因非常复杂,那么最深层次的原因可能就是两个。
一个就是毛泽东和我们党当时在考虑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问题的时候,始终没有摆脱计划经济思维和计划经济体制的局限。不摆脱计划经济意味着什么?根本无法摆脱苏联模式。那么还有个问题呢,毛泽东和我们党当时在考虑中国各种矛盾和问题解决的时候,始终没有摆脱阶级斗争思维,总是用阶级斗争的眼光去看中国各种矛盾各种问题。从反右斗争开始,因为我们在阶级斗争问题上的认识偏差越来越大,理论上就逐步形成了无产阶级专项继续革命理论,根据这样的理论衍生出了以阶级斗争为纲。正是这样的理论、这样的路线,导致了那一段的探索一波三折,最后产生了严重的失误。为什么说最深层次的原因?因为长期以来我们把计划经济看成了社会主义本质特征,把阶级斗争看成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一旦理论上有这样的认定,实践中就很难不出现偏差。那么改革开放以后我们第一件事破除了以阶级斗争为纲。
第二件事我们想办法摆脱计划经济体制,我们通过不断的改革探索把社会主义跟市场经济结合在一起了,形成了市场经济体制。那么把社会主义发展跟民主法治联系在一起,加强民主建设推进法治建设,建设法治国家,这样摆脱利用阶级斗争思维去解决社会矛盾那种思路。然后我们把社会主义的发展跟现代化的建设又结合在一起,通过现代化的建设为社会主义奠定基础。那么通过社会主义方式加快现代化的进程,那么中国特色整个开创形成这样一些新特点、新方式,应该说解决了一个在经济文化落后国家,怎么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个历史性难题。所以党的十九大报告有一个说法,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是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了强大的生机和活力。
(三)体现之三:开创一条新途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体现之三呢,就是开创了一条现代化的新路径。中国共产党用社会主义去实现中国的现代化,这是对历史对人民作出的承诺。用社会主义去实现现代化,也是中国共产党在人类历史上进行的一次伟大的探索。这个实现现代化都是那资本主义路径实现的,想当年苏联共产党准备用社会主义实现现代化,但是社会主义在这个进程中垮掉了。那么中国共产党就要完成这样一种探索,应该看到随着我们探索的不断推进,我们已经开创了一条不同于资本主义的现代化路径。
那么资本主义开启现代化的进程中,由于个人主义的存在导致了社会利益的分立,这种分立造成了社会利益冲突,由这种冲突也酿成了社会的利益对抗。资本主义核心就是个人主义,这种个人主义从哪里来呢?反封建来的。在欧洲中世纪封建社会的时候上有神权下有王权,人是什么?上帝的奴仆,王权的臣民,人在社会生活中没有自己的地位,社会是按着土地分封形成了严格的等级。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商品经济一发展有两类人自然产生,一类人是商人,还有一类人是手工业者。那么这些人的利益跟王权没有关系,关键这些人的利益经常受到王权的侵害。所以随着商品经济一发展,社会就有了保护个人利益维护个人权利的要求,这种要求就逐步形成了一种保护个人利益,维护个人权利的理论主张,个人主义由此产生。
那么个人主义产生以后,它的意义在哪里呢?两个。一个给资本阶级起来反封建提供了依据。还有呢,给资产阶级革命以后建立资本主义制度提供依据。个人权利、个人利益、个人价值正好构成了资本主义的核心价值。那么资本主义制度就围绕着个人权利、个人利益、个人价值建立起来,那么资本主义的民主自由都是围绕着个人利益、个人权利展开的。这些东西按理说进步意义很大,问题出现在什么地方?问题就出现在当一个社会把个人利益、个人权利、个人价值放到至高无上位置的时候,跟私有制一结合,再跟商品经济结合,首先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活力,但同时也使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利益冲突非常严重。为什么呢?因为这种个人主义很容易导致利己主义,这种利己主义它很容易造成社会的物欲横流。那么当每个人都不顾一切的时候,为了自己的利益不顾一切的时候,当自己做的一切都用金钱去衡量的时候,这个社会各种关系都发生扭曲了。那么面对这种问题,一种新主张才产生了,强调不能把个人利益、个人权利放到首位,应该把集体利益、整体权利放到首位,在这个前提下去维护保障个人利益。这样的主张就被称为社会主义,我们中国讲社会主义强调什么?整体利益。整体利益意味着什么?整体利益在中国的表达从毛泽东到习近平从来没变过,人民利益至高无上。那么人民利益展开,国家、集体、社会、个人。我们中国无论怎么保护个人权利,绝对不会把个人权利、个人利益置于首位。看我们的大政方针,看我们国家的法律法规都是这种体现。那么我们坚持整体利益至上,用我们语言表达围绕人民以人民为中心展开我们整个社会发展建设意味着什么呢?我们避免了个人利益至上造成的那种社会分立,由那种社会分立造成的社会冲突和社会利益对抗。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有矛盾,有利益冲突,但是没有利益对抗。从这一点说我们应该说,从理论和实践上都实现了对资本主义的超越。那么社会主义在把中国带向世界的时候,我们强调合作共赢,强调共同发展,避免了资本主义在走向世界过程中产生的殖民主义,由那种殖民主义造成的对外扩张和掠夺。资本主义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带来了一种扩张和掠夺,给很多国家都造成了很大的灾难,而且到现在都有历史的创伤。那么从这样的角度来看,我们在发展,无论从内部发展和走向世界的过程中,都应该说实现了对资本主义理念和实践的超越。也正是因为有这样一种超越,党的十九大报告在说,我们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新途径。这是第一个问题。
二、把握新变化—— 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深刻变化
把握了新时代,我们接着就要把握矛盾的新变化。就是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我们的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把握社会主要矛盾意义在哪里呢?就是要解决我们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党的十九大对我们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作出了一个新的判断,强调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是我们社会主要矛盾。
那么过去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讲社会主要矛盾的时候强调的是什么呢?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生产之间的矛盾。长期以来人们的需要只是物质和文化需要,那么相对社会生产比较落后。那么走到今天也可以看到,我们可以看到人们的需要已经不仅仅是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需要了,需要也更多了,人们需要蓝天还需要呼吸新鲜的空气,还需要社会的公平正义,还需要体现方方面面的权利,所以要求肯定是更多了。
那么社会生产呢?我们在社会生产在发展过程中,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很多方面可能已经走到了世界的前列,再说社会生产落后好象也不符合事实了。那么应该看到呢,我们的发展主要是一个不平衡和不充分的问题,根据这样的变化我们党才对社会主要矛盾作出了新的判断,强调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是我们社会的主要矛盾。作出这样一个新的判断意味着什么呢?首先是社会主义整个初级阶段进程中的社会矛盾的转化,我们依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过在初级阶段进程中社会矛盾发生了转化,国情没变矛盾发生变化。矛盾发生变化意味着什么呢?我们依然要明确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是我们决定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今天的发展我们要着力解决的就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关键点在这。
用十九大报告的思想来讲,就是强调要用新的发展引领新的实践。强调用新的发展理念引领新的实践,就要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那么在实践中我们要在推动经济发展基础上,要使整个社会发展有一种协调发展、整体发展的局面。经济发展是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工程,这个基础工程还要跟得上来,如果经济建设这个基础跟不上,很多事儿话也不好说,事儿也没法做。你比如在我们一段时间经济下行压力比较大的时候,我们感到了我们好多事儿有点力不从心。这个世界处在经济低迷状态的时候,这个世界都不灵。所以从我们的经验来看,从世界各国发展的情况来看,在整个现代化的进程中,经济发展、经济建设依然是个基础工程,这个基础工程一定要跟上来。那么发展它本身不是目的,要落脚在人的身上,要为人们的生产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让人们活得更有尊严,更有幸福感。所以发展它那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要关注人民对我们生活方方面面的一种新期待,那么这种期待正是我们所要发展过程中格外关注的问题。
所以发展过程中我们又需要有重点,还要把握好薄弱环节。薄弱环节就是我们发展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去解决好的问题。其实把握薄弱环节补短板,这是党的十九大报告特别强调的一个问题。短板在不同的领域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体现,要从我们整个国家情况来看,从总书记多次强调的方面来看,我觉得至少有三个方面的问题需要我们关注。
一个是农村。农村的发展,农民的收入提高跟不上来,农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没有根本性的改变,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瓶颈就在这。我们现在集中扶贫,中国还有贫困人口4000多万,我们的贫困县还有500多个,那么到2020年我们要完成扶贫攻坚任务,应该说这个任务非常艰巨。那么扶贫攻坚任务完成了,可不意味着中国农村都发展起来了,也不意味着我们所有的农民都富起来了,这是两回事。这种扶贫攻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期这个全面要求,对中国这样的国家来说农民、农业、农村问题,是我们整个现代化进程中的重点中的重点问题,我们叫重中之重。所以十九大报告特别强调了,农业现代化、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等一系列问题。对我们国家来说,农村发展起来了,中国才算真的发展起来了。农民都富起来了,中国老百姓才算真的富起来了。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缩小差距。我们的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包括群体收入之间的差距还很大,那么缩小收入差距也是我们在发展过程需要解决的问题。那么我就说一个群体收入差距吧。2016年我们国家的基尼系数是0.465,0.4国际上公认的警戒线,那么超过0.4意味着收入差距拉大社会不稳,那么我们是0.465应该说还是很高的。而且这是从2012年以来是逐步开始回落,我们还在这样一个水平上。那么意味着什么呢?缩小收入差距是我们要做好的一件事情。现在我们强调的是提低、限高、扩中,然后税收、社会保障再加上转移支付,从这几个方面进行去解决好这个问题。那么为什么解决好收入差距问题?因为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果没有共同富裕的趋势,老百姓是不认的。那么十九大报告我们可以看到,未来的现代化是走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我们的新时代也是走向共同富裕的新时代,所以这是我们在进入新时代以后在发展过程中需要着力解决好的一个问题。
还有个问题就是保护生态环境问题。我们在发展过程中一直想避免西方走过的路径先污染后治理。但是好像我们认识到这个问题也没怎么避免了。为什么认识到问题没避免了呢?仔细想想回顾工业化的进程,我们感到先污染后治理在工业化的初始阶段好像带有一定的规律性,什么事带上规律性以后就很难超越了。你说没有金山银山的时候人们对青山绿水会有感觉吗?我觉得不会有什么感觉的。那么追求金山银山追求温饱,我们都从高端开始,恐怕又是不可能的事情。可能怎么方便怎么来,怎么挣钱怎么来,这是难免对环境造成破坏,对自然造成浪费。发展到一定程度了有了一定的积累了,其实一定到了发展一定程度有了一定积累了才能说话。这时候真怀念青山绿水了,这时候真知道环境的破坏给生活造成的危害了,这时候集中去治理,这可能就是发展中的问题。既然发展中的问题也别怨天尤人了,说早干吗了?早没到那时候,说可能意义也不大。
既然发展中问题,今天我们就要集中力量解决发展过程中短板问题。我经常想你说大家都没坐上汽车的时候,你告诉人骑自行车好,绿色出行不堵车不污染,谁有这种感觉啊?我觉得不会这么感觉的。反正我骑了一辈子自行车,我都没有找到绿色出行的感觉,你这时候再强调一下,大家真觉得是那个意思。但是你知道大家都坐上汽车以后,你回头让大家都骑自行车去?那是不可能的事了。那么共享单车别看闹的很热,那只是解决公共交通最后1公里的问题。对中国来说,别说对中国来说,对整个世界来说我们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大家都坐上汽车之后,我们怎么去绿色出行的问题?这就是我们今天所需要面临的发展中的问题。
三、推进新战略—— 分两步走 全面建成现代化国家
那么接下来说第三个问题,进入新时代我们要推进新战略,这个新战略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强调,就是分两步走全面建成现代化国家。这是我们在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以后,再分两步走全面建成现代化国家。这是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用社会主义去实现现代化这是我们中国共产党顺应历史做的选择。所以社会主义在中国一起步就跟现代化相联系,毛主席当年经常用工业化、现代化来描绘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前景。同时毛泽东和我们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也对中国怎么去实现现代化做了两步走的设想。这个两步走明确提出来是周恩来总理1964年在三届人大会上明确提出的。这两步走说的是什么呢?
第一步用15年的时间全面建成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这是从1964年开始到1980年,那么这个任务尽管中间折腾了一下,但是应该说也基本完成了。还有一步是从80年到20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这一步因为经过一番折腾没有实现。其实不经过一番折腾恐怕也很难在20世纪末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那么为什么当时是这样考虑呢?我觉得还是把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估计过快,估计过高。
进入改革开放时期以后,邓小平重新考虑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时候,他就明显的感觉到20世纪末中国不可能实现“四个现代化”。然后他提出一个新的说法,他说到20世纪末结束的时候,中国实现小康,他用小康实现了我们过去说到20世纪末实现现代化。这个小康是什么呢?摆脱了贫困,解决了温饱,不穷也不富。而且邓小平说这就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的雄心壮志。其实到20世纪末要达到小康水平,这是几千年来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历史性飞跃。因为几千年来中国老百姓啥时候过上安稳日子过?啥时候都吃饱过?
那么同时邓小平对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又做出了新的分析,在新的分析基础上,明确的提出了“三步走”战略。邓小平这“三步走”战略非常有特点:第一步1981到1990解决温饱,10年;第二步1990年到20世纪末实现小康,前两步各10年非常清晰;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这一步是50年,那么其实就是个大致的设想。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面临完成前两步之后,面临一个问题,就是第三步这50年该怎么走。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把这50年做了一个划分,前20年就是21世纪前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然后后3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所以党的十五大的时候我们就确立了两个一百年的发展目标,到建党100周年的时候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建国100周年的时候基本实现现代化。
那么党的十六大、十七大一直到十八大,都围绕这样的两个目标展开做出我们的规划,尤其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一些新的要求。
到了十九大的时候,我们面临一个问题。就是说十九大到二十大的时候,是我们两个目标的交汇期,我们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然后要面临一个开启现代化新征程的这样一个任务。那么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这未来是30年,30年该怎么去规划呢?因为我们党的事业推进的特点是用阶段性目标反映发展过程性,这种目标越贴近现实,越能让人看得见摸得着,它越有感召力越有影响力。所以根据我们的历史经验,党的十九大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的30年做了新的规划,明确提出了新的两步走,这两步走在十九大报告中阐释的非常清楚。从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到2035年15年的时间基本实现现代化。这样呢首先把我们基本实现现代化提前了15年。为什么提前15年?提前15年的意义?一是我们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明显的加快,还有呢我们已经有了非常强的基础,还有呢我们已经对推进我们的事业从理论到实践中形成了一套成熟的做法,我们有了自信。那么第二步呢,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我们要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强国,建成现代化强国这是一个新目标。那么而且这个现代化强国体现在什么?五大文明同时提升。这两步可以看到第一步是打基础,第二步是跃升,所以这两步应该说紧密衔接,而且明确了时间表和路线图。那么中国共产党我觉得是世界上最大的政党,也是最强的政党,由此可以看到中国共产党把自己的使命这么明确以后,然后又做出这样的规划以后,也可以看到中国共产党是世界上最有自信的政党。这是第三个问题。
四、坚持新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第四个问题呢,我们进入了新时代就要坚持新思想。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是我们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指导思想。那么我们要用这个思想武装头脑、引领实践。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
党的十九大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了明确的概括,用“八个明确”来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容。那么这“八个明确”其实就是围绕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开的,大致的一种逻辑结构是什么样的呢?我体会首先是明确一个总任务,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就是一个历史总任务。
然后明确了两个布局,围绕这样一个总任务要推进两个布局,一个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还有一个是“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那么这两个布局是什么关系呢?用一句话说“五位一体”更多的强调了我们要做什么,“四个全面”更多的强调了我们要怎么做,以及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其实就是一个做什么怎么做的关系。围绕这样一个总任务,我们就要协调推进这两个布局。
接下来就是“三个目标”,两个总目标一个具体目标。一个叫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完善制度。还有一个呢?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两个总目标相联系,因为制度的完善体现在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上,同时制度的完善也需要有法律体系、法律制度作保障。这是说到国家整个制度层面的两个总目标。然后还有一个具体目标,建设世界一流军队,那就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的人民军队。这是我们整个社会主义的一种保障。接下来还有三个要求。一个要求要把握主要矛盾的变化,把握主要矛盾的变化就知道我们怎么去推进我们的事业发展;还有要建立新型国家关系,建立互利合作共赢的新型国家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更好的外部环境;还有一个叫坚持共产党的领导,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那么对八个这样的明确,我觉得我们就从这样一个逻辑结构上去把握它可能更合适。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定位,党的十九大报告说了两句话。一句话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我们首先把握好这样的定位。我们中国共产党是一个靠讲马克思主义,用马克思主义起家的政党。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去解决中国问题,在解决中国问题过程中我们这个党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用发展中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我们的实践,这就是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条件。我们为什么要强调把我们的最新成果、把我们的新的理论创新,都归结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呢?首先我们得明确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共产党意味着什么。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共产党首先意味着是一面旗帜,而且是一面政治旗帜。旗帜下才能组建政党,所以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马克思主义政党、马克思主义旗帜不能丢,要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那么旗帜倒了,旗帜丢了组织就散,组织散人也散。这是一点。第二点,我们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意味着我们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信仰、政治追求、政治立场。大家都有共同的政治立场、政治追求、政治信仰意味着什么?志同道合。那么志同道合的人集中在一起干什么呢?要做事业。做事业就要说事情,说事情完全可以有不同看法,不同的主张,但是准则必须一致。准则不一致说不到一起去,说不到一起去你还真干不到一起去。那么我们共产党人说是准则是什么呢?唯物史观辩证法,我们叫它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我们共产党人都是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辩证法上说事的,这是我们的世界观方法论。所以党的十九大报告说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候,也强调了坚持唯物史观和辩证法。那么我们事业的遵循,我们的事业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为什么确立这样的目标?现实目标和远大目标,都得从马克思讲的历史发展规律说起。那么由此可以看到什么呢?马克思主义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理论的思想根基,那么我们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根基也是马克思主义。离开了这样的思想根基,很多事说不清楚,所以我们无论要把自己的理论创新到什么程度上,发展到哪里,都要强调这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最新最新最新的发展。如果要让自己思想乱,那把前面一扔后面随便说那肯定就断。所以外面的人要把共产党人思想搞乱,几乎办不到。因为他必须把唯物史观辩证法彻底给推翻,这是办不到的。那么共产党人要让自己思想乱,瞬间就可以完成,把唯物史观辩证法一扔全都可以乱。所以我们必须强调我们的思想根基。
那么中华文化呢?中华文化这是我们的思想资源,思想资源的东西我们可以随时拿,随便拿,拿多拿少都没关系。那拿多拿少都是为了让我们讲的理论,具有中华文化的底蕴,有中华文化的特点,或者用中华文化的一些表达方式来反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比如说实事求是、三个代表,还有小康社会等等这都是中华文化中的一种表达方式,但是它反映的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另外我们讲的马克思主义还包含着列宁主义,这个需要强调一下。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的十九大报告在讲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候,还强调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就是我们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继往开来的事业,那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与时俱进的理论,事业不间断话就要接着说,事业在发展,话要不断地往新里说。用新的理论引领新的实践,才是我们事业发展的一种内在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我们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实现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带来的新成果。
那么这个理论体系的形成,首先是由邓小平理论的创立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而来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我们党做了两件重要的事情,一个是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然后开启了改革开放的进程。那么邓小平理论就是在我们不断解放思想,不断推进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党的十五大的时候,我们党把邓小平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做了一次系统化的总结,明确地提出了邓小平理论,而且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指导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成果了,那么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也奠定了我们今天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建设基础。那么我们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其实主要就是在邓小平理论上形成发展起来的。邓小平理论形成以后,成了党的指导思想以后,我们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有个显著的特点,这个特点是什么呢?实践的脚步在加快,理论创新的脚步也在加快。
所以邓小平理论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以后,我们很快就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接下来很快又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其实说是很快,也是有接近20年的间。那么十八大以后觉得我们的理论创新脚步才加快的,真的加快了。为什么理论创新的脚步加快?因为实践的脚步一快,我们面临的问题就多,我们党不断提出新的理论观点,不断作出新的理论判断,其实就是应对这些问题而来的。我们党的理论是和中国问题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所以我们平时也说学习我们党的理论要有问题意识,没有问题意识理论学习不会特别到位。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它是和人类社会发展问题联系在一起的,所以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解把握也有要问题意识。
那么我们在推进事业发展过程中,先后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它都是在邓小平理论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都是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展开的,而且都是以改革开放为实践基础的,这三个理论成为一个体系应该说顺理成章。所以党的十七大的时候,我们把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整合在一起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那么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解答了我们党和事业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那么形成了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十九大把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做了系统的归纳和总结,明确地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那么这个新思想就是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发展,因为它还是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开的。那么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开,解决我们在新时代坚持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怎么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那么它就是明确了我们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明确了解决我们问题的新要求。那么在我们今天,我们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可以体现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坚持和发展,也可以体现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最好实践。我们党的理论它是个整体,又体现阶段性的发展,用阶段性的理论来引领实践就可以提升对整体理论的坚持和发展。
五、贯彻新方略—— 坚持和发展的实践要求全面落实“十四个坚持” 接下来我们说第五个问题,进入新时代我们还要贯彻新方略。这个新方略就是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十四个坚持”,这“十四个坚持”实际上是我们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要求。那么“八个明确”更多的讲的是理论层面的问题,这“十四个坚持”是总结了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几十年的经验,明确的一种实践要求。那么怎么去贯彻落实这个实践要求啊?我说几个主要的综合性的说,说几个主要问题。
(一)深化改革 扩大开放
首先第一点我觉得我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改革开放对中国的意义特别大,十九大报告说在改革开放中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这是我们党作出的最重要的决策,我觉得这也是我们党作出的最英明的决策。那么改革开放它的意义在哪里呢?就是更新体制,完善制度,通过制度的完善去激发社会的活力。30多年来,随着我们改革开放地不断推进,我们整个社会发展最显著的变化体现在什么地方呢?我觉得最显著的变化就是体现在这两个方面。一方面我们通过改革创新的体制和基本制度,更新了建设方式。尤其建设方式的更新,使我们整个社会发展出现了一种新的局面。过去我们实行计划经济的方式去推进现代化的建设,推进国家发展。那么计划经济在一定的时期有它的作用,那么长期计划经济后来发现肯定不合适了,我们转换体制我们用市场经济的方式取代了计划经济,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破除了计划经济体制。那么这种建设方式的改变,对整个社会发展来说意义特别大。现在我们国家的建设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然后强调政府的宏观调控,然后再强调举国体制。这个市场经济可以激发市场活力,政府的宏观调控可以把握方向,那么举国体制可以集中力量办难事办大事。我们的扶贫其实是一种举国体制来做的。
那么还有个方面呢,我们通过开放把中国的发展跟世界的发展融合在一起。那么走到今天看十九大报告就强调了,我们要有两个大局意识,要利用两个市场来推进我们的发展。那么随着这样的一种联系的扩大,随着中国和世界发展的融合,我觉得是拓展了我们发展空间,随着这个空间拓展,中国正在实现两个方面的跨越。一个跨越我们由产品输出走向了产业输出,最早中国不就是往外卖东西嘛,现在中国企业走出去了,我们现在走出去的企业是3万多。那么多企业走出去意味着什么?企业能走出去是资本和技术的结合。当一个国家可以向外输出技术、输出资本的时候,对自身、对世界的影响都特别大。
那么还有个跨越,我们从学习、遵循别人的规则,已经开始走向倡导规则的制定。这个世界的格局早都变了,什么没变呢?规则没变,谁定的规则?发达国家定的规则,强者定的规则,我们改变得了吗?改变不了。我们进入规则中随着中国我们自身做大做强,我们开始倡导一些新的规则。你比如亚投行的倡导建立、金砖五国机制的形成,上合组织的建议,一带一路的倡议,还有新开发银行的建立。那么这些新的规则提出来以后,意味着什么?中国的这种作用越来越大,话语权越来越强了。所以十九大报告才有句话说,中国从世界里边缘开始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那么通过规则的制定来发挥自己的作用。
党的十九大报告在讲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性问题,改革开放的方向性问题的时候,特别强调了两个不走。这是总书记十八大以来特别强调的,党的十九大报告也强调了这两点。一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这是针对党内一些错误看法来的。我们党内总有人把我们今天面临这些问题,都归结为发展市场经济导致的。关键认为什么呢?搞了市场经济已经离社会主义越来越远了。我觉得我们今天发展这些问题还真的跟市场经济有关系,但面临这些问题的时候拿老办法能解决吗?面临这些新问题的时候在琢磨计划经济体制还有意义吗?如果计划经济体制能走得通,我们真的不至于这么开创新路了,所以面对新问题就要想新办法。市场经济改革的趋势不可逆转,不容逆转,这是十九大报告特别强调的一点。如果否定了市场经济改革的趋势,就否定了近40年我们党的探索。还有一个不走呢,就是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这是针对党外一些错误看法来的。我们党外总有人把我们今天讲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啊,这些事情好像理解不到位,好像这些问题解决不了中国问题,尤其政治上好像把西方那套搬过来才可以。我们有些专家学者在这个问题上的解读,好像不怎么到位。你比如说有人特别强调,不能走资本主义的邪路,也不能走民主社会的邪路,我觉得这些说法都有点似是而非。另外不好我们把资本主义路叫邪路吧,更不好在把民主社会主义路再叫邪路吧。你说把那路都叫了邪路以后,别的不说这打击面可够大的了,你说全世界多少人都在走邪路啊,只有我们中国人在走正路,好像也不是那回事。其实资本主义它也不是什么邪路,它就是改造社会的一套主张、一套方式。它从改造封建社会来,在改造封建社会过程中,在建构资本主义社会过程中,资本主义又产生了新矛盾、新命题、新弊端。面对这些新矛盾、新命题、新弊端的时候,一种改造社会主义的新主张、新方式又产生了,人们叫它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其实就针对资本主义那些矛盾问题而来的,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其实都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相继产生的改造社会的一套主张一套方式而已,不过在我们看来一个比一个更进步。
那么社会主义到了中国,到了中国我们不是改造资本主义社会,中国它根本就没有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我们改造的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改造的对象变了,你说改造的内容方式能没有所变化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我们党改造中国、发展中国、建设中国的一套新主张,一套新方式。对我们国家来说,对我们党来说,放弃这套新主张新方式往哪里走都是邪路。所以改旗易帜说的是我们自己,跟别人那些路没有什么大的关系。这一点我们应该有个明确的认识。
(二)整体发展 全面进步
第二点我们贯彻落实新方略,应该推进社会的整体发展,全面进步。那么就要按照“五位一体”的要求去推进我们现代化的建设。这“五位一体”,我觉得我们从新方略的角度去看的时候,要着重把握原则性的、方向性的、战略性的问题。首先是经济建设,经济建设从十九大报告来看,主要强调了两个内容。一个是建设现代化的经济体系,还有一个优化经济结构。建设现代化的经济体系这是一个新课题,但是我觉得在我们整个现代化的进程,建设这样一个经济体系要有体制和制度的支撑,这个体制支撑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制度支撑就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最重要的制度创新我觉得就是建立和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没有这个体制创新,我们整个现代化都不是今天这种局面。那么我们现在的改革叫全面改革,全面改革是以经济改革为重点,经济改革是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中心,关键核心问题解决的就是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问题。那么现在我们在改革过程中,包括推进供给侧的改革我们按照什么要求来?不能按着人的愿望来,得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来,不断考虑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我们就知道,我们在哪些环节上,哪些问题上还要有突破,这样才有助于我们去考虑建设现代化的经济体系。那么这种支撑就是供给侧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关于这个基本经济制度涉及的问题很多,我就说一个问题,说公有制占主体。为什么说这个问题呢?因为经常有人说公有制还占主体吗?还有人说非占主体不占主体行不行?占主体的讨论有各种各样的看法,要从我们党的理论来看,占主体三句话清清楚楚。按第一句话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不强调数量强调质的控制。第二句话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在涉及到国家安全、经济命脉领域起支配作用。我觉得国有经济做强做大真的不能含糊。在一段时间里我们听到一种议论,什么国进民退啊,民进国退的一种说法。我觉得这种讨论思路不对,这是用对立思维看问题。中国的事不能再用对立思维看,别说中国的事这个世界上好多事也不能用对立思维看。对中国来说,国有经济做强做大真的不应含糊,非公有制经济放开发展也不应含糊。谁进了?谁优谁进,谁强谁进。所以党的十九大报告,也特别强调了良好不动摇。
那么第三句话呢,就是把股份制作为公有制实现的主要形式,把混合经济作为基本经济制度实现主要形式。那么未来我觉得我们基本经济制度要体现什么呢?要把公有的非公有的融合在一起,让它成为现代化的经济体系的支撑。优化经济结构,这是现实要求。我们一般看发展可以看成财富的积累,要从学理上讨论发展,我觉得发展是结构的优化。所以我们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强调转变发展方式,其实主要是结构调整。比如说一产、二产、三产扩大三产,投资、出口、消费扩大消费,这就是结构调整。结构调整就能体现结构的优化,等我们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时候,那不是优化中国社会结构吗?回头当我们再看我们强调科学发展的时候,什么是科学发展呢?我觉得结构的优化就能体现科学发展的要求。那么政治建设政治发展,政治建设政治发展它的意义就是优化权力结构。优化权力结构要坚持一个统一,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统一。这是原则,其实也是结构。只有结构优化到位了,才能统一到位。
那么现在我们要在党的领导这个前提下,通过依法治国做好两件事情。一件事保障权利,一件事约束权力。保障权利就要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个什么政治结构呢?它是一种三权合一的政治结构,立法权至高无上,行政权、司法权从属于立法权,如果这三权分立那就是西方的政治结构。我们为什么强调三权合一?我们的理论支撑是人民是国家社会的主人,人民有共同利益存在,人民的权利不可分割。那么西方强调三权分立的时候,它的利益关系分析是什么样的呢?它强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利益,每个群体都有自己的利益要求,这没有问题。但是它强调必须由不同的政党,不同的组织来反映不同的要求,然后通过议会进行利益整合,实行的政党只能是部分利益代表,那么权力要凌驾于这个政党之上。这种利益关系分析不一样,权力的建构肯定不一样。这种先分后合是那样的架构,我们是先合再强调差异后分,我们是这样的一种架构。那么在三权合一的情况下,依然要强调权利对权力的制约,权利对权力的监督这是机制问题。
那么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要做的事很多,十九大报告也强调了很多。那么现在比如强调人大常委会在立法中的作用,建立代表联络机构,完善代表联系群众制度等等。那么还有报告推进协商民主等等。那么十九大特别强调,我们要形成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所以这项工作得一步一步向前推进。
在保证权力的同时要加大对权力的约束力度。在一个时期里我们看到那么多领导干部出事,给你个什么感觉呢?在权力约束方面,我们的制度短板太多了。西方的制度你别说效果怎么样,好像在约束权力方面它格外注重。它为什么要约束权力呢?它有两个说法,一个说法是人是自私的,谁获得权力都有可能为自己谋私。公权是恶的,公权有可能对个人权利产生伤害,所以要约束权力。这个人是自私的,公权是恶的,我觉得这套东西在西方那套话语体系怎么说都没事,拿到我们共产党这套话语体系里恐怕就说不成了。你别看现在说,也有人说人是自私的,那随便说说可以,你说拿到我们共产党这套话语体系中说人自私能说通吗?说人是自私的,想想共产党人一开始投身革命,加入共产党,那随时要掉脑袋的。所以我们的理论起点,十九大报告强调了是为民谋利,为民族谋复兴的。权力也是用来为民谋利为民族谋复兴的,所以我们那个制度构建的时候,一开始对权力是充分信任的,也可能考虑出问题,加强思想教育,加强自我修养。后来发现革命时期不出问题,到了和平时期尤其到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制度的约束跟不上,单纯的思想教育不能从根儿上解决问题,所以我们要重新认识问题。重新认识问题怎么认识?
首先认识到共产党人首先是人,是人就有人性的弱点,这人性是有弱点的。这个黄赌毒为什么在全世界都挡不住?它抓住和利用人心的弱点。还有权力是把双刃剑,一旦脱轨它就容易危害社会,不管在谁手里。还有权力对人有腐蚀。有了这样的认识以后,我们上升到理论上就两句话,一句话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还有句话把权力关到制度的笼子里,党的十九大报告也强调了这两个内容。怎么运行?怎么关?就要打造制度啊,看我们现在的制度建设。
十九大报告强调了我们政治体制改革有一个重大的举措,要建立国家监察委员会。那么在我们现在在试点,要把试点铺开在县、市、省、国家建立四级国家监察委员会,然后推出国家监察法给监察委员会授权,并且用留置权取代双规。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把国家监察委员会和纪律检查委员会要合到一起办公,这是我们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个重大举措。
再看十八大以来,我们在党内的法规建设和制度建设方面,也推出来很多。因为这个治国先治党,用制度治党建党,这是我们十八大以来党的建设一个突出特点。所以你看我们推出的两个准则廉洁自律准则、党内生活准则,还有条例,这个监督条例、问责条例、处分条例,还有八项规定、巡视制度、派驻制度,我们还有一个制度也在搞试点,就是领导干部的配偶子女亲属经商制度。随着我们这些制度的不断推出,应该说在约束权力方面我们已经产生了明显的效果。随着我们的制度不断建设不断完善,应该说在约束权力方面,我们中国共产党绝对会打造出一套不亚于西方一套制度,对权力约束的制度来。在这一点上,我们应该有自信。
文化建设从十九大报告强调的内容来看呢,首先是思想引领。我们是一个走向现代化的大国,必须有思想旗帜有文化旗帜,所以加强意识形态建设其实就是加强思想引领问题。这个问题对我们各级党委来说,做好执政工作意义非常大。接下来就强调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文化强国的问题了。因为大国影响世界,从眼前来看是经济、军事加科技,从长远来说大国影响世界,最久远的是思想的力量、文化的力量。所以我们中国面对着西方它们的强大,除了经济、军事加科技,思想、文化力量真的很强大。我们到校园里跟年轻人聊一聊会感觉到吧,来自西方的那种思想文化的冲击力真的很强。我们中国现在也对世界开始产生冲击,我们的冲击力主要是经济方面,在经济产生影响的同时怎么让我们的思想文化力量起来,这是我们今天要做好的事情。
总书记在强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候,他特别强调我们要把这项工作做实做细。我觉得文化化人,价值观也是这个人的行为的一种引领。做实做细,我体会就要跟我们的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包括家庭伦理联系在一起,形成一套简洁、明确的规范,让人们生活中处处有遵循。我觉得现在我们都是倡导多,规范没起来,怎么把它变成规范,这是我们应该做好的一些事情。社会建设其实主要是两件事,一个是保障改善民生,党的十九大强调的是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这为什么呢?在民生建设方面我们已经做了很多工作,尤其是十八大以来这方面工作真是加强了。怎么样提高进一步水平?提高水平这是我们要做好的,民生连着民心的,连着千家万户的。只要我们共产党执政,把我们的政府为人民做工作,都要体现在老百姓的新期待上。加强创新社会治理啊,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党的十九大又明确提出了这方面的要求。中国这个国家我们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加强社会治理这方面的创新意义特别大。因为中国这个国家,我们在物质生活方面可能已经很难,或者不易于再创造一个超越西方国家的那种样板了。为什么呢?因为中国人都像美国人那样生活,这个地球恐怕也受不了。我们追求富裕,在追求富裕的同时我们要创造一个和谐的样板,和谐有序稳定安全。现在和谐还没到那个程度,有序也在不断地去推进,但是稳定安全可以了吧。中国这么一个大国,这么多的人口,我们有这样的相对稳定安全很了不起的事情。看看世界今天这地方炸了,明天那地方突突了,就感觉到我们中国在这方面应该说做得非常有特点。我们中华有和谐文化,我们有这种制度优势,我们应该给世界树立起这样一个样板。那么涉及到这种治理体制、治理理念,经常有人说这是从西方过来的理念和做法。我觉得这是我们共产党过去一种强项,在新条件下的一种体现。当年中国社会多乱啊,农民多散啊,共产党多有本事,把社会把农民组织起来。组织起来可不是把大家管起来,是让我们的民众一起参与生活的改造、生活的建设、生活的发展,然后大家一起享有社会的进步。今天我们要用新机制把我们的社会再组织起来,然后大家一起参与我们的社会治理,把我们的社会推向和谐。所以政府主导、社会协同、民主参与、依法治理这种共建、共享,其实就是过去那种强项,在新条件的一种体现。
第五个方面就是生态文明建设。十九大报告特别强调了绿色发展,目标美丽中国。应该看到十八大以来,我们在推进绿色发展方面下的功夫很大,力度也很大。我们从源头治理、过程控制、损害赔偿、责任追究四个方面去推进我们的制度完善,去推出一系列相应的法律法规,然后加大了督察力度。应该说随着我们的工作力度不断加大,中国的生态问题应该说有了明显的向好趋势。但是有些事情可能还要不断地去下功夫解决才好,比如雾霾问题,这个难度比较大,所以十九大报告才有一种蓝天保卫战之说。我们为什么说从整体上讲事情?一方面这是我们事业发展的特点就整体发展,还有我们讲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的时候也讲全面性,还有中华文化说事的时候、看事的时候也讲整体。所以读过《孙子兵法》的人也会记住一句话,叫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领导者必须有全局意识,对全局整体把握好了,才有助于把自己那份工作做好。
(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第三点就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为我们创造更好的外部环境,走和平发展的道路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这是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明确主张。那么为什么强调这个?我们自己的依据一个是判断,和平发展是时代主题,十九大报告也强调了。还有我们强调一个事实一个理念,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无论从哪个角度讲,追求和平追求发展都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要求。既然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大家都要生存吧,要生存就要和平,要生存还要发展,要发展你想自己把自己的日子过好,是不是也应该让别人把日子过好?否则你自己的日子也不一定过得很好,所以发展应该是共同的发展。
我觉得西方国家的日子过得真是可以了,不管怎么说都是可以了,但是难民潮一来,恐怖主义现象一多,那它们的日子过得不怎么踏实。为什么会有那样的难民潮?为什么会有那样的恐怖主义现象?我觉得西方国家还真要反思一下对有些过的做法,为什么把人家搞乱了呢?所以用我们中国人的眼光看,这有点像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回头再看,我们中国强调发展的时候,强调发展的合作性、共赢性、互利性怎么讲都有道理了。这不是我们中国共产党的主观愿望,这是人类社会发展走到今天一种客观要求。再看总书记强调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形成的时候,说的什么意思?这是给当今世界明确了一个合理的走向。那么回头我们再看各种制度、各种道路,那就是各个国家自己的选择。各种道路各种制度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优势,要在比较中相互借鉴,在比较中相互学习,在比较中去一见高低。我觉得我们有自信以后,应该看到各种道路各种制度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优势。反正我觉得美国那个制度,要是没有优势,美国它真的就不至于打造出这么一个强国来。美国那个制度真的有毛病,没有毛病也不至于这么老出事。中国制度没有优势?中国制度没有优势,怎么会让一个大中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迅速崛起?我们的制度有问题,没有问题我们强调完善制度干什么?美国那个制度强调的是调动个人积极性,中国的制度更多的发挥整体的作用。这两种制度各有特点,还各有一个大国强国做支撑,未来这个世界的发展恐怕就在这两个制度的比较中、两个制度的影响中向前发展。这两种制度在可预见的将来,也很难去见到它的相互取代的趋势。
(四)坚持党的领导
最后一个问题,我觉得进入新时代推进我们事业的发展,完成我们新的规划,必须坚持一个最根本的东西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总书记多次强调。人类的政治走到今天,基本都是民主政治,民主政治差不多都是法治政治。在民主政治、法治政治推进过程中,政党政治已经成为民主政治非常重要一个组成部分。好多国家的民主政治差不多首先体现为政党政治,那么政党政治还多种多样,有一党的也有两党的还有多党的。我们经常停留在说一党好,两党好,还是多党好的问题上,一党制有一党的弱点,两党多党肯定有它的长处,两党多党也有它致命的不足。一个国家到底形成了什么样的政党结构,多种因素的结果。
我们中国是九个政党,本质上是一党执政八党参政,是历史形成的,真不是一党也不是多党,它真有中国的特点。这样的政党制度优点在哪?问题在哪?我们先说优势。在一党领导多党合作的政治制度下,它容易使社会精英、社会优秀人才往一党里进,往一党周围靠。为什么呢?因为社会精英、社会优秀人才都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那么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靠近党有助于理想抱负的实现。我们中国共产党现在集中的人是8900万还挂一个零,我们在讲到中国共产党通过民主党派社会组织又联系和团结了社会方方面面的优秀人才社会精英,加起来数量可不少啊。不敢说在中国所有的优秀人才、社会精英都在共产党内,或者被共产党团结在自己周围了,但是我们可以肯定的说大多数,甚至可以说绝大多数优秀人才、社会精英真的都在共产党内,真的都被共产党团结在自己周围了。这么多优秀人才涌进一个党内,团结在一个党周围意味着什么呢?在中国这样的党要干不成做不好的事,换了谁都很难,换了谁都不行。回头再想换谁啊?差不多都集中在一起了。
回头看看我们的事业发展,应该说这优势发挥得不错。有优势肯定有问题,问题在哪呢?我觉得这个问题和优势从执政党的角度来看,好像是一个硬币上的正反两面。一党做大要做成这么大,谁来看呢?谁都看不了了,自己看自己,自我监督、自我净化、自我更新。自我监督、自我净化、自我更新对这么一个大党来说,难度真的太大。这个世界上它就没有一个大党长期能把自己看好的,看不好的一大片。那么这对中国共产党来说就面临着一个挑战,能不能自我监督、自我净化、自我更新问题。按照西方的理论往下推,这是个死结。我们中国共产党就要破解这个难题,破解这个难题我们不是为了跟西方较劲,我们是涉及到自己的生存发展问题。如果这个难题破解了,我们中国共产党真的会给人类政治文明提供新的经验的,未来我们的现代化在政治上肯定不会按照西方那套路子走的,我们肯定会有中国方案,那个现代化我们正式发展以后,绝对会给人类文明提供新的经验的。
现在我们从制度建设入手去解决问题,那么通过制度约束权力,让权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那么应该说通过我们不断地努力,十八大以来我们应该说抑制了腐败现象的蔓延,权力不敢腐基本应该说达到了。所以十九大报告有句话叫在反腐败方面我们形成了一个压倒性态势,尽管说现在处理的事好像还不少,那都是存量问题,增量应该说基本控制住。接着下我们要解决一个不能腐的问题,不能腐靠制度建设,制度反腐防腐。那么所以打造制度,这是我们未来一个时期要着力做好的事情。在制度建设同时还要解决一个不想腐的问题,强化观念意识。因为制度的建设就是织网,网眼再细都漏水,如果一个人的观念意识跟不上的话,再严密的制度都很难解决问题。因为有些权力作用是隐性的,所以我们在制度建设同时要强化观念意识,这是我们现在正在做的事情。那么应该说随着我们不断强化党的领导,不断解决我们自身问题,有这样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我们的事业肯定会取得成功。
今天围绕十九大报告,我跟各位交流了学习体会,供大家在学习中参考。谢谢大家!
第五篇:学习领会党的十九大0526
学习领会党的“十九大”精神
遵循党章,牢记使命
2017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九大”圆满完成各项议程后胜利闭幕。党的十九大的一项重要议程是:审议通过了党章修正案。哪些内容修改了?为什么要改?意义何在?这些问题都是大家会去思考的。今天,我就将自己学习十九大精神时梳理的这方面内容与大家分享,一起再次走进十九大。
首先,为什么党章那么重要?一是从地位看,党章是中国共产党的最高法规,在党内制定的所有法规中,处于最高地位。二是从作用和性质看,它是管根本的,是管党治党的根本大法。三是从内容看,党章规定了党的性质、宗旨和指导思想,集中体现了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规定了党的组织制度和党组织的作用,规范了党员和干部的条件和作用,明确了党的纪律。四是从适用范围看,它适用于党的所有组织和全体共产党员。因此,全党都要按照总书记的要求,尊崇党章,遵守党章。
新党章哪里进行了修正?为何进行修正?单单从十九大一次会议上是无法获得满意答案的,我们首先需要回顾历届党代会和党章的修改历程。下面是我为大家梳理的一些主要内容。
一、党的“一大”至“十八大”
党的一大于1921年7月在上海召开,主要内容: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规定了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规定了党员的条件;规定了党的纪律、党的纲领;规定了党成立后中心任务是
─ 1 ─ 开展工人运动,以共产主义精神教育人;选举产生陈独秀、张国焘、李达组成党的领导机构,陈独秀任中央局书记。一大的文件多数没有保留下来,所以党史一般认为一大没有制定党章。
党的二大于1922年7月在上海召开,通过了第一部党章《中国共产党章程》,它对党员条件、党的各级组织的建设和党的纪律作了具体规定。标志着我们党从此有了自己的最高行为规范,标志着党的创建工作的完成。
党的三大于1923年6月在广州召开,通过《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修正章程》。严格了党员入党手续,首次规定了候补党员的候补期制度(现称预备党员),还分别规定了候补党员和正式党员的权利和义务。
党的四大于1925年1月在上海召开,大会通过《中国共产党第二次修正章程》,规定“凡有党员三人以上均得成立一支部”,第一次将党的支部规定为党的基层单位。将中央委员会委员长改称为中央委员会总书记,首次将党的最高领导人称为总书记。
党的五大于1927年4月底至5月上旬在武汉召开,《党章》委托五届中央政治局修订。第一次明确规定“党部的指导原则为民主集中制”。规定中央委员会除选举总书记外,还要选举“中央正式委员会若干人组织中央政治局指导全国一切政治工作”。
党的六大于1928年6月18至7月11日在莫斯科召开,唯一不是在国内修改和通过的党章。规定民主集中制是党的组织原则。同时规定,中国共产党为共产国际的一部分,突出强调了共产国际的领导。
─ 2 ─ 党的七大于1945年4月23至6月11日在延安召开,大会通过了新的党章,新党章确定了毛泽东思想为全党的指导思想。特别强调了党的群众路线。完善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对扩大党内民主和实行集中统一领导作了详细的规定,明确了党的性质、领导地位、宗旨和作风。明确规定:努力地学习和领会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每个共产党员的义务。
党的八大于1956年9月在北京召开,是中国共产党取得全国执政地位后召开的第一次党代会。邓小平作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提出了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对党的组织机构也作了一些新的规定。首次规定党的代表大会实行常任制。
党的九大于1969年4月在北京召开, 九大修改了的党章,背离了八大党章的正确纲领。
党的十大于1973年8月在北京召开,继续了九大的“左”倾错误。十大党章沿袭了九大党章的总纲和条文,只作了个别的补充和修改,是“左”倾指导思想的产物。
党的十一大于1977年8月在北京召开,大会通过了经过修改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恢复了八大关于把中国建设成四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的提法。规定在党的中央委员会,地方县和县以上、军队团和团以上各级党的委员会,都设立纪律检查委员会。但新党章未能从根本上纠正十大党章中一些“左”倾错误观点。
党的十二大于1982年9月在北京召开,这次党代会对党章做了非常大的修改,可以说是制定了一个新党章,新党章坚持了
─ 3 ─ 七大、八大的优良传统,同时除去了九大、十大、十一大那些错误部分。对全体党员、党的干部提出比过去历次党章更加严格的要求,对党的民主集中制作了比较充分、比较具体的规定。同时首次载入入党誓词。是我们党章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党的十三大于1987年10月在北京召开,修改后的党章,首次规定完善选举制度,实施差额选举。更加重视发展党内民主,更加重视发挥党的基层组织的作用,调整了党组设置的规定。
党的十四大于1992年10月在北京召开,党章修订,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载入党章。在“党的纪律”一章中增加了关于党的纪律重要性和对党组织、党员执行纪律的要求一条。恢复了设立党组的规定。
党的十五大于1997年9月在北京召开,把邓小平理论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起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规定党员和党的干部要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党的十六大于2002年11月在北京召开,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党的十七大大会主要内容,把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即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把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中的奋斗目标表述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 4 ─ 党的十八大于2012年11月在北京召开,把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确立为党的行动指南。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一道写入党章。将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党章,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更加完善。充实了坚持改革开放的内容。充实了关于党的建设总体要求。
二、党的十九大主要内容及党章修改主要部分
到党的十九大,我们党的思想有了新发展,事业有了新进步,对于党的建设又提出许多新要求,所以这次大会对党章进行了比较适度的修改。这次对党章的修改分为两部分:
一是对总纲部分的修改,主要有九方面内容:
1、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党的指导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一道,确立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
2、增写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定位的内容,反映了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3、充实了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的内容,也就是在原来归结的: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上,增写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 5 ─
4、调整充实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方面的内容,主要是根据十九大报告作出的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重大判断,(过去,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对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作了相应修改。同时,进一步明确了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第一个一百年,是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2021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二个一百年,是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2049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5、充实完善党的基本路线方面的内容,强调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既要长期坚持不动摇,又要与时俱进深化认识。(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6、充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内容。
7、充实国防和军队建设、民族关系、统一战线、外交方面的内容。
8、调整充实党的建设总体要求的内容,对原有的四项基本要求的内容进行充实,特别是在基本要求的第一项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中,增写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一思想、统一行动的内容。同时,增写坚持从严管党治党的基本要求,将党的建设基本要求由四项扩展为五项。
9、把总书记关于党的领导的重要思想写进总纲部分
─ 6 ─ 的最后一段,增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重要内容。
二是对条文部分的修改,主要有五方面内容:
1、充实党员义务和发展党员标准等内容,重点对党员义务进行完善,为的是从源头上保证党员队伍的质量,充分发挥每个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2、充实党的组织制度、党的中央组织、党的地方组织、党的基层组织部分的相关内容。大家知道,党的力量在于组织。所以,把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制度建设和组织建设取得的重要成果,吸收到党章中来,可以更好地发挥党的制度建设和组织建设的作用。
3、充实干部选拔和党的干部条件等内容,重点完善选拔任用党的干部的条件和标准,强调按照好干部“二十字”标准和忠诚干净担当的要求,培养选拔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
4、充实党的纪律、党的纪律检查机关部分的相关内容,主要是吸收近几年党的纪律建设和纪律检查体制改革的新成果,对党的纪律和党的纪律检查机关两章进行了充实修改。
5、充实党组任务等内容,主要是明确了党组要履行全面从严治党的主体责任。三、十九大修改党章有什么重要意义
从十九大修改党章的主要内容看,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 7 ─ 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主要有以下五点:
第一,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一道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顺应了时代发展,是这次修改党章的最大亮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其补充进党的指导思想,对于全党进一步统一思想、统一行动,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第二,党章把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修改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反映了我国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有利于制定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和长远战略。与此同时,党章进一步明确了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宏伟目标,有利于全党坚定信心,奋发有为,完成新时代赋予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
第三,党章充实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国防和军队建设等方面的内容,有利于全党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有利于贯彻“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有利于实现全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跨越。
第四,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扎实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在管党治党方面取得了许多成功经验和重大成果,这次修改党章,吸收充实了这方面的内容,强调从严管党治党。做如此修改,有利于
─ 8 ─ 全党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定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永葆党的生机和活力。
第五,把总书记关于党的领导的重要思想写进党章,作这样的修改,进一步明确了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领导核心地位,确保党和人民的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为做好党和国家各项工作提供根本政治保证。
─ 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