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哈尔滨市建筑容积率及相关内容管理规定》
哈尔滨市建筑容积率及相关内容管理规定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科学有效利用城市土地资源和空间资源,建设节约型城市,依法规范城乡规划、国土、建设、房产、城市管理等部门行政许可办理,加强我市建设项目容积率及相关内容的管理,结合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及哈尔滨市土地利用现状,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哈尔滨市城市规划区建设项目确定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挂牌等出让条件及建设项目行政许可办理。
第二章 建设项目容积率规定
第三条 建筑容积率是指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地上建筑面积与规划建设用地面积的比值。
一般情况下建设项目容积率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范,并符合控制性详细规划;特殊情况下,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新区建设项目
松北、群力、哈西等新区的建设项目应统一规划,在确定国有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挂牌规划条件时,新建区域内住宅及 周边现状住宅主要居室的日照时间不低于大寒日2小时;新建住宅与相邻现状住宅日照间距应满足《哈尔滨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
多层住宅容积率不应大于2.0;高层住宅容积率不应大于4.5;公共建筑容积率不应大于8.0。
(二)旧城区建设项目
为构建和谐社会,保证旧城区环境协调,旧城区建设项目在进行规划和建筑设计时,应充分考虑用地周边现状条件。周边现状住宅的主要居室日照时间应不低于大寒日2小时;新建区域内住宅的主要居室日照时间一般不低于大寒日1小时。新建住宅与相邻现状住宅日照间距应满足《哈尔滨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
1、旧城区成片改造项目(用地面积超过10000平方米)多层住宅容积率不宜超过2.0;高层住宅容积率不宜超过4.2;公共建筑容积率不宜超过7.0。
2、旧城独立地段(插建)改造项目(用地面积小于10000平方米,大于3000平方米)
多层住宅容积率严格控制在1.8以下;高层住宅容积率严格控制在3.5以下;公共建筑控制在5.0以下。
3、旧城区面积小于等于3000平方米的用地原则上只允许拆除,鼓励建设公园、绿地、停车场(楼)或其它公益性服务设施,并由各相关行政主管部门逐步实施。确需改造的,容积率严格控制在1.0以下。
(三)公寓项目
公寓建设项目分为居住型公寓及公建型公寓。
居住型公寓用地分类为居住用地。容积率根据所处区位,参照住宅项目确定容积率;公建型公寓用地分类为公建用地,容积率根据所处区位参照公共建筑项目确定容积率。
第四条 松北、群力、哈西等新区中心地区;松花江沿线地段;按照国家、省、市有关政策、文件确定的重点工程、重大城市基础设施及统筹建设项目、棚户区改造及企业改制项目,在符合城市规划、相关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的前提下,容积率可根据城市设计及城市建设实际需要进行确定。
第五条 为缓解城市中心区交通压力,解决停车泊位不足的问题,对建设项目配建停车泊位容积率作如下规定:
(一)公共建设项目配建停车泊位标准按照《哈尔滨市建设项目配建停车场(库)和公共停车场(库)规划建设管理暂行规定》(哈规联[2009]1号)的上限值配建停车泊位。
二环路以内的商品住宅项目,按照1.5泊位/户标准配建停车泊位;经济适用住房项目按照1泊位/户标准配建停车泊位。二环路以外的商品住宅项目,按1个/泊位标准配建停车泊位;经济适用住房项目、廉租住房项目按照0.5泊位/户标准配建停车泊位。配建停车泊位中,地下停车库、结建式停车库的泊位应不小于总需求泊位的70%。
(二)为鼓励建设单位在建设项目中配建停车场(库),按照本条第一款有关规定配建的室内停车库,市国土行政主管部门在核定用地出让底价时,地上部分按照《哈政发[2009]17号》文件确认评估地价的50%核定;地下一层按照确认评估地价的10%核定;地下二层按照确认评估地价的7.5%核定;地下三层及以下部分按照确认评估地价的5%核定。
按照本条第一款规定,建设单位额外配建室内停车泊位的(采用立体停车设施配建的停车泊位除外),市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对每个额外配建的停车泊位予以奖励建筑面积120平方米。奖励建筑面积应交纳土地出让金和城市建设配套费,但不计入容积率。建设单位额外配建的室内停车泊位,可根据实际需要由建设单位进行销售、出租或按照市物价行政主管部门确定的收费标准,对社会开放使用。
(三)市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在出具规划条件、办理行政许可时必须依据本条第一款规定,明确配建停车泊位数量,不得擅自降低停车泊位配建标准。
(四)建筑设计单位必须按照市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定的停车泊位数量合理布局、精心设计,建筑设计技术指标必须真实反映新建建筑各层停车泊位数量。
(五)建设单位在建设项目中,按本条第一款规定配建停车泊位后,额外建设立体停车库的,当产权、使用权归建设单位所有时,除享受本条第二款奖励政策外,立体停车楼建筑面积不计入建设项目容积率和建筑密度。
额外建设的立体停车库产权归建设单位所有,使用权无偿交城市管理行政主管部门的,市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对每个停车泊位予以奖励建筑面积240平方米,其它奖励政策同上述规定。市城市管理行政主管部门须按国家有关规定对停车楼进行日常管理,并向社会开放。
(六)建设项目配建停车场(库)应与建设项目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同步交付使用。建设单位没有按照市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定的建筑总平面图和建筑设计图纸配建停车场(库)的,不得进行验收和交付使用。
第六条 为突出哈尔滨地域特色和建筑风格,城市重要景观节点新建建筑或现状建筑立面进行改造时,在满足现行法律、法规的前提下,通过增设塔楼或立面装饰构件等方式来体现哈尔滨市建筑风格和地域特色,并没有实际使用功能的,每平方米可奖励建筑面积6平方米。奖励建筑面积免交纳土地出让金和城市建设配套费。
新建项目涉及建设坡屋顶的,市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在规划条件中应明确坡屋顶的建筑面积,市国土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实 际情况进行评估;现状建筑增设坡屋顶的,市国土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哈政综[2008]52号文件规定处理。
第七条 建设项目中,建设单位能够沿城市主、次干道提供常年开放且面积不小于400平方米,供市民自由使用的广场、绿地,并负责广场、绿地日常维护管理的,每提供1平方米开放空间可奖励建筑面积2平方米。
第八条 一般情况下,建设项目奖励建筑面积不超过规划地上建筑面积的10%。
第三章 建设项目容积率调整规定
第九条 国有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挂牌项目,《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签订后,容积率及建筑面积不得擅自增加。建设单位提出调整容积率的,应当依法履行控制性详细规划调整程序后,按规定交纳相关费用后依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监察部关于加强建设用地容积率管理和监督检查的通知》(建规[2008]227号)规定办理相关手续。
第十条 确因城市建设需要,使已取得土地使用权的建设项目建筑面积发生改变,并影响经济收益的,建设单位应委托有资质的中介机构核定收益损失概算和需要增加的建筑面积,经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后报市政府审定。市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市政府审定的建筑面积,重新审定修建性详细规划,确定容积率。第十一条 市国土行政主管部门在与建设单位签订《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时,依据市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确定的容积率,可向上浮动3%作为《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中容积率的上限值,下限值以市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确定的容积率为准。由于容积率向上浮动增加的建筑面积部分,按规定收取土地出让金。
(一)建设项目因规划建筑造型需要或建筑外饰面材料全部采用高档石材的,市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可按不高于《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中容积率的上限值审定建筑面积。
(二)市国土行政主管部门在与建设单位签定《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时,未按照市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确定的容积率,向上浮动3%设定容积率上限值的,因建筑造型需要,市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可参照第六条规定予以建筑面积奖励。建设单位应按照新增建筑面积向国土行政主管部门补交土地出让金,但不计入容积率。
第十二条 非招标、拍卖、挂牌的建设项目,因建设单位原因提出增加容积率的,建设单位应向市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符合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市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办理行政许可,市国土和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重新核收土地出让金和城市建设配套费。
第十三条 市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对需要重新核收土地出 让金的项目,应函告市国土行政主管部门,在收到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重新核收土地出让金的确认意见函后,方可办理相应城乡规划行政许可。
第四章 建设项目相关内容规定
第十四条 建设单位提出调整在建项目建筑使用性质的,符合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经市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并履行相应程序后报市政府审定,市国土行政主管部门按照调整前后的楼面地价高者核收土地出让金。
建设单位申请增加地下建筑面积、调整高层建筑与多层建筑面积比例的,经市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建设单位应向市国土和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补交相应土地出让金和城市建设配套费后。
第十五条 建设项目的建筑密度规定:
建筑密度是指各类建筑的基底总面积与规划建设用地面积的比率;住宅建筑净密度是指住宅建筑基底总面积与住宅用地的比率(%)。
(一)多层住宅项目的住宅建筑净密度不得大于28%,建筑密度不得大于35%;高层住宅项目的住宅建筑净密度不得大于20%,建筑密度不得大于25%。多层、高层住宅混合项目的住宅建筑净密度不得大于25%,建筑密度不得大于30%。
(二)城市中心区的公共建筑项目在不影响停车和人流集散 的前提下,一般情况下建筑密度不得超过40%;特殊地段可适当提高建筑密度,但不应超过60%。
(三)居住型公寓建筑密度参照住宅项目有关规定执行;公建型公寓建筑密度参照公共建筑项目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六条 建设项目绿地率的规定
绿地率是指建设用地范围内的绿地总面积占建设用地面积的比率(%)。
(一)旧城区住宅改造项目的绿地率不应低于25%,新城区住宅建设项目规划绿地率不应低于30%。公共建筑项目及工业项目的绿地率按照《哈尔滨市城市绿化条例》有关规定执行。
(二)特殊情况下,建设项目的绿地率确实不能满足上款规定的,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依据详细规划方案,确定需要补偿的绿地面积,建设单位向城市管理行政主管部门交纳绿地补偿金(补偿金具体标准由城市管理行政主管部门另行制定),绿地补偿金由城市管理行政主管部门专款专用,统一用于本规定第三条规定的公园、绿地、停车场或其它公益性服务设施建设。
第十七条 根据城市街道景观和环境需要,一般情况下,新建建筑后退道路红线距离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当道路红线宽度大于等于60米时:
新建多层住宅建筑后退红线距离不小于5米。新建多层公共建筑(含住宅底层商服)后退红线距离不小于10米。当新建高层建筑小于等于50米时,高层住宅建筑后退红线距离不小于10米。高层公共建筑(含住宅底层商服)后退红线距离不小于15米。
当新建高层建筑大于50米、小于等于100米时,高层住宅建筑后退红线距离不小于15米。高层公共建筑(含住宅底层商服)后退红线距离不小于20米。
当高层建筑高度大于100米时,新建建筑后退红线距离不少于25米。
(二)当道路红线宽度大于等于40米、小于60米时 新建多层住宅建筑后退红线距离不小于5米。新建多层公共建筑(含住宅底层商服)后退红线距离不小于8米。
当新建高层建筑小于等于50米时,高层住宅建筑后退红线距离不小于8米。高层公共建筑(含住宅底层商服)后退红线距离不小于12米。
当新建高层建筑大于50米、小于等于100米时,高层住宅建筑后退红线距离不小于12米。高层公共建筑(含住宅底层商服)后退红线距离不小于15米。
当高层建筑高度大于100米时,新建建筑后退红线距离不少于20米。
(三)当道路红线宽度小于40米时:
新建多层住宅建筑后退红线距离不小于3米。新建多层公共 建筑(含住宅底层商服)后退红线距离不小于5米。
当新建高层建筑小于等于50米时,高层住宅建筑后退红线距离不小于5米。高层公共建筑(含住宅底层商服)后退红线距离不小于8米。
当新建高层建筑大于50米、小于等于100米时,高层住宅建筑后退红线距离不小于8米。高层公共建筑(含住宅底层商服)后退红线距离不小于12米。
当高层建筑高度大于100米时,新建建筑后退红线距离不少于15米。
(四)特殊情况下,考虑旧区改造的可实施性、综合考虑沿街建筑界面的连续性和城市景观因素,为沿街形成广场空间、集中绿地或停车场地,新建建筑后退道路红线距离可根据城市设计或规划设计竞赛确定,但最小距离不得低于第三款有关规定。
(五)本规定实施前,已经确定规划条件或核发拆迁许可的可按照原规定确定规划建筑后退红线距离。
第十八条 沿街高层建筑高度小于等于50米时,其最大连续展开面宽不大于65米;沿街高层建筑当高度大于50米时,其最大连续展开面宽不大于55米。
第十九条 建设单位在竣工验收前,应做好与城市公共空间之间的地面铺装和绿化。开发建设单位在新建项目中应单独设置雨水、污水收集系统。同时,应做好灯饰亮化照明系统和公共安 全技术防范措施。否则,不予验收。
第五章 监督检查和法律责任
第二十条 因建设单位原因,造成建筑面积超过市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定建筑面积的,各有关行政执法主管部门应依法对违法建设项目给予行政处罚。
第二十一条 建设项目配建的停车泊位和室内停车库面积不能满足市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定停车泊位和室内停车库面积的,由市公安交警和房产验收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建设单位进行整改,达到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要求之前,不得对建设项目进行验收和投入使用。
第二十二条 建设项目配建的停车库不得改变用途,建设单位擅自改变用途的,相关行政主管行政部门应及时予以查封,并责令恢复使用功能。如确实不能恢复使用功能的,由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对改变使用功能部分予以没收。
第二十三条 按照第五、七条有关规定,建设单位通过额外增设停车泊位或沿城市主次干道设置广场、绿地,并享受奖励政策的建筑面积的,停车泊位或广场、绿地规模没有达到规划要求的,由市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对享受奖励政策的建筑面积,每平方米建筑面积按照该项目建筑面积实际平均销售价处以罚款或予以没收。第二十四条 建设单位属于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违反本规定时,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将其失信行为纳入《哈尔滨市建设企业综合信用评价管理信息系统》,并按照《房地产开发企业资质管理规定》、《黑龙江省城市房地产开发管理条例》(该条理于1997年10月1日实施)对开发建设单位予以处罚。
第二十五条 城乡规划或建筑设计单位没有按照国家有关标准及本规定计算建筑面积、容积率、建筑密度、停车泊位及绿化率等经济技术指标,或没按照本规定后退红线距离的,市城乡规划和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建设工程勘察设计资质管理规定》给予警告,责令改正,并处以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暂停受理其设计文件;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并建议由原发证机关降低资质等级或者吊销资质证书。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对违反本规定的城乡规划或建筑设计人员,属于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建筑师的,由市城乡规划和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注册城市规划师注册登记办法》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建筑师条例》责令停止执行业务;情节严重的,提请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撤消注册或吊销注册城市规划师、建筑师证书。
第二十六条 建设项目在确定国有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挂牌规划条件及办理相应行政许可时,各行政主管部门须严格遵守本规定。国家工作人员违反本规定的,由公务员任免机关及监 察机关按照管理权限给予相应行政处分。涉嫌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行事责任。
第六章 附 则
第二十七条 本规定根据市政府确定的各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能,由各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相应条款的解释。
第二十八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实施,2007年7月10日发布实施的《哈尔滨市建筑容积率及相关问题管理暂行规定》(哈规联〔2007〕1号)同时废止。
第二篇:哈尔滨市建设用地容积率管理规定
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哈尔滨市建设用地容积率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
哈政发法字〔2010〕33号
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
现将《哈尔滨市建设用地容积率管理暂行规定》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哈尔滨市人民政府
二〇一〇年十一月三日
哈尔滨市建设用地容积率管理暂行规定
第一条为加强建设用地容积率的管理,维护城市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规范建设市场秩序,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在本市城市规划区内建设用地上进行各项规划建设活动,涉及容积率管理的,应当遵守本规定。
第三条本规定所称容积率是指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地上建筑面积与规划建设用地面积的比值。
第四条市城乡规划部门负责组织实施本规定。
国土资源、城乡建设、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城管行政执法等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相关管理工作。
第五条城乡规划部门应当严格依据本市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确定建设用地容积率指标。
国家、省、市重大公益性建设项目、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国企改制项目,受地块条件限制,确需提高容积率才能实施的,在其他技术指标符合法定要求的条件下,经市政府批准,可以在相应容积率指标的基础上提高10%至20%。
第六条公寓项目属居住用地上的,容积率指标应当按照住宅项目确定;属公共设施用地上的,应当按照公共建筑确定。
第七条同一建设项目中包括住宅和公共建筑的,应当按类别划分用地范围,分别确定容积率;住宅和公共建筑混合开发建设的,应当确定综合容积率。综合容积率的计算方法由市城乡规划部门确定。
第八条国有土地使用权一经出让,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无权擅自更改规划条件确定的容积率。建设单位应当严格按照所确定的容积率进行建设,未经批准,不得擅自变更。
第九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建设单位方可申请调整容积率:
(一)因经法定程序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修改造成建设用地发展条件变化的;
(二)因城市基础设施、公益性服务设施等公益性建设需要的;
(三)因国家、省、市的有关政策发生变化的。
第十条符合本规定第九条规定情形的建设项目,申请调整容积率的,应当按照下列程序办理:
(一)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向城乡规划部门提出书面申请并说明理由;
(二)城乡规划部门应当从建立的专家库中随机抽取专家,并组织专家对调整的必要性和规划方案的合理性进行论证;
(三)在本市主要媒体上对规划调整内容进行公示,并采取多种形式征求利害关系人的意见,必要时应当组织听证;
(四)经专家论证、征求利害关系人意见后,城乡规划部门应当依法提出容积率调整建议并附论证、公示(听证)等相关材料报市政府批准;
(五)经市政府批准后,城乡规划部门方可办理后续规划审批,并及时将依法变更后的规划条件抄告国土资源等部门备案;
(六)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应当根据变更后的容积率办理补交土地出让收入、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等手续。
涉及容积率调整的相关批准文件、调整理由、调整依据、规划方案以及专家论证意见、公示(听证)材料等应当按规定移交档案管理机构备查。
第十一条建设项目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予以容积率奖励:
(一)超过配建标准额外为城市配建停车泊位的;
(二)超过规定标准额外为城市提供公益性服务设施的;
(三)额外为城市无偿提供面积不小于200平方米,供市民自由使用的广场或者绿地,并由建设单位负责日常维护管理的;
(四)城市重要景观节点的新建建筑或者现状建筑立面节能改造时,通过增设没有实际使用功能的塔楼、坡屋面层或者立面装饰构件来体现哈尔滨建筑风貌和地域特色的。
第十二条容积率奖励按下列标准执行:
(一)超过配建标准,额外为城市配建室内停车泊位(采用立体停车设施配建的停车泊位除外),并将额外配建的室内停车泊位所有权和使用权无偿移交市城市管理部门的,一个停车泊位可以奖励建筑面积100平方米;
(二)超过配建标准,额外为城市建设立体停车楼,并将所有权和使用权无偿移交市城市管理部门的,立体停车楼每平方米建筑面积可以奖励建筑面积6平方米;
(三)超过《哈尔滨市居住区公益性服务设施配建标准》,额外为城市提供公益性服务设施,并将所有权和使用权无偿移交市政府的,额外提供1平方米建筑面积可以奖励建筑面积4平方米;
(四)额外为城市无偿提供面积不小于200平方米,供市民自由使用的广场或者绿地,并由建设单位负责日常维护管理的,每平方米广场或者绿地可以奖励建筑面积4平方米;
(五)城市重要景观节点的新建建筑或者现状建筑立面节能改造时,通过增设没有实际使用功能的塔楼、坡屋面层或者立面装饰构件来体现哈尔滨建筑风貌和地域特色的,每平方米塔楼面积可以奖励建筑面积6平方米,每平方米坡屋面层面积可以奖励建筑面积4平方米。
各项奖励面积的总和不得超过核定建筑面积的20%。
第十三条城乡规划部门在确定建设项目规划条件时,应当根据本规定第十二条有关规定实施建筑面积和容积率奖励。奖励标准和奖励内容应当纳入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
建设单位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后,在符合本规定有关建筑面积和容积率奖励的条件下,申请建筑面积和容积率奖励的,应当按照本规定第十条规定履行相应调整程序。
第十四条实施容积率奖励新增的建筑面积由城乡规划部门负责核实。
城乡规划部门在审核中发现实施容积率奖励的建设项目违反相关国家标准或者侵害相邻权人合法权益的,应当告知建设单位改正。
第十五条城乡规划部门应当将经核实的新增奖励建筑面积抄告国土资源等相关主管部门。
建设单位应当按规定缴纳土地出让金和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等相关费用。
第十六条城乡规划、国土资源、城乡建设、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公安交通、城管行政执法等部门应当依据各自职责加强对建设用地容积率管理,及时依法制止和处理违反本规定的建设行为。
民政部门及各区政府配合完成公益性服务设施的验收和交接工作。
第十七条行政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规定审批建设项目、怠于履行监管职责或者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从严问责,情节严重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提请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八条本规定自2010年12月15日起施行。
第三篇:关于实施《哈尔滨市建筑容积率及相关问题管理暂行规定》的通告
关于实施《哈尔滨市建筑容积率及相关问题管理暂行规定》的通告
为了集约化利用城市土地资源和空间资源,建设节约型城市,进一步完善我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经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同意发布哈尔滨市城市规划局、哈尔滨市建设委员会、哈尔滨市国土资源局、哈尔滨房产住宅局2006年3月2日联合制定的《哈尔滨市建筑容积率及相关问题管理暂行规定》,现已实施一年,根据社会反馈的意见和我市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完善。现予发布实施。
哈尔滨市城市规划局 哈尔滨市建设委员会 哈尔滨市国土资源局 哈尔滨市房产住宅局
二00七年七月十日
哈尔滨市建筑容积率及相关问题管理暂行规定
第一条 为了集约化利用城市土地资源和空间资源,建设节约型城市,进一步完善我市控制性详细规划,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及有关法规、规章,结合我市土地利用现状,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哈尔滨市城市规划区内建设项目的城市规划行政许可办理。
第三条 容积率是指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全部建筑面积(建筑面积按照建设部《建筑工程建筑面积计算规范》有关规定计算)与规划建设用地面积的比例。
一般情况下,建设项目容积率应当符合:
(一)新区建设项目
群力、松北、哈西、哈东等新区的建设项目,在符合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和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基础上,原则上必须成片开发。其中多层住宅容积率不应超过2.0;高层住宅容积率不应超过4.5;公共建筑容积率不应超过8.0。
(二)旧城区建设项目
为构建和谐社会,保证旧城区环境协调,旧城区的建设项目应当充分考虑周边现状条件,日照间距和日照时间必须满足《哈尔滨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
1、旧城区成片改造项目
(1)旧城区高层建筑集中区域的建设项目,高层住宅容积率不超过4.2;公共建筑容积率不超过7.0。
(2)市中心区的公共设施建设项目,容积率不超过7.0。
(3)旧城危棚房改造项目,多层住宅容积率不超过2.2;高层住宅容积率不超过4.5。
2、旧城独立地段(插建)改造项目。
(1)多层住宅容积率严格控制在1.8以下;高层住宅容积率严格控制在3.5以下;公共建筑控制在5.0以下。
(2)一般情况下,旧城区小于2000平方米的用地原则上只允许拆除,鼓励建设公园、绿地、停车场或其它公益设施。确需改造的,容积率严格控制在1.0以下。
(三)、工业、仓储等项目的容积率原则上0.8—2.0。
第四条 群力、松北、哈西、会展中心等新区中心区及松花江沿线的建设项目,在符合城市规划,符合地方性法规日照间距规定,不影响城市景观、城市交通等因素的前提下,容积率可根据城市设计和城市景观需要确定。
第五条 建筑容积率计算有关规定。
(一)在同一个建设项目中,同时建设多层建筑和高层建筑的、同时建设住宅和公共建筑的,应分别划出多层建筑和高层建筑、住宅和公共建筑的用地范围,分别计算容积率。
(二)多层和高层、住宅和公共建筑建设用地划分困难的,容积率控制指标可采用以下办法确定。即容积率控制指标=多层住宅面积/总建筑面积*多层住宅控制容积率+高层住宅面积/总建筑面积*高层住宅控制容积率+公建面积/总建筑面积*公建控制容积率(以上面积均不包括地下建筑面积)。
(三)临近城市主干道、广场、公园、内河水系等城市重点地段的建设项目,在测算建筑容积率时与其相对应的城市干道、广场和公园的30%用地可参与容积率平衡,平衡后的容积率不得超过第三条有关容积率的规定。
(四)建筑平改坡工程新增的建筑面积按照《建筑工程建筑面积计算规范》有关规定计算。
第六条 因城市建设需要,使已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的招标、拍卖、挂牌项目或其它住宅项目的容积率发生改变而影响建设项目经济收益时,分别由市国土资源部门或市房产住宅部门核定收益损失概算和需要增加的建筑面积,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据此重新审定修建性详细规划,确定容积率。
第七条 招标、拍卖、挂牌项目因中标人或竞得人建设意向发生变化,并提出调整容积率等规划设计条件的,一般应重新组织招标、拍卖、挂牌。
第八条 已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的建设项目因特殊原因,建设单位拟调整地上或地下建筑面积的,建设单位应向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同意调整容积率或地下建筑面积后报市政府备案。地上或地下建筑面积调整后建设单位按照以下规定向市政府补交土地出让金,同时缴纳相应的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
(一)地上建筑面积增加部分,综合考虑地类级差因素,建设单位按该项目土地用途的楼面地价2-4倍补交土地出让金。
(二)地下建筑面积增加部分,地下第一层建筑面积增加部分按照该项目的地下楼面地价的30%补交土地出让金;地下第二层建筑面积增加部分按照该项目的地下楼面地价的15%补交土地出让金;地下第三层建筑面积增加部分按照该项目的地下楼面地价的7.5%补交土地出让金。
第九条 建设单位提出调整建筑性质的,经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后的,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综合考虑地类级差因素,土地出让金按照调整前后较高的楼面地价1.2-1.5倍核收。
第十条 建设项目地上和地下土地出让金实行单独核算。因中标单位原因调整规划致使土地出让金减少的,已缴纳的土地出让金不予退返。
第十一条 实施本规定后,对以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出让的国有土地,由市国土资源部门与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共同组织修建性详细规划方案设计竞赛,确定规划方案,用于该地块土地使用权的招标、拍卖、挂牌出让。
第十二条 公建或住宅建设项目为城市提供公共空间及公益设施的建设项目可适当增加容积率。
(一)为城市提供常年开放,面积不小于150平方米的供市民自由使用的广场、绿地,并负责开放空间日常维修管理或承担日常维护管理费用的,每提供1平方米开放空间,根据开放空间地区控制容积率核定允许其增加建筑面积数量。
(二)额外为城市提供公益设施(公共厕所、文化活动场所及警务室、未成年人活动室、老年活动室等),并向公众提供无偿使用的。每提供1平方米使用面积的,允许增加建筑面积6平方米。
(三)建设项目为保护建筑提供观赏空间或维护资金的,每提供1平方开放空间的,允许增加建筑面积6平方米。修缮国、省、市级保护建筑的可以按其修缮工程费用的2倍,按项目的楼面地价折算成容积率予以奖励。
第十三条 建设单位擅自增加容积率并超面积建设的建设项目,原则上超建部分必须拆除。符合城市规划,并确需保留的,市城市规划、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罚;同时建设单位按第八条、第九条规定补交相应的土地出让金和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
第十四条 建设项目的建筑密度的规定:
建筑密度是指各类建筑的基底总面积与规划建设用地面积的比率;住宅建筑净密度是指住宅建筑基底总面积与住宅用地的比率(%)
(一)一般多层住宅项目的住宅建筑净密度不宜大于28%,高层住宅项目的住宅建筑净密度不宜大于20%。
(二)城市中心区的公共建筑在不影响停车和人流集散的前提下,一般建筑密度不应超过40%;特殊地段可适当提高建筑密度,但不宜超过60%。
第十五条 建设项目绿地率的规定
绿地率是指建设用地范围内的绿地总面积占建设用地面积的比率(%)。
(一)旧城区住宅改造项目的绿地率不应小于25%,新城区住宅建设项目规划绿地率不应小于30%。公共建筑项目的绿地率参照住宅项目绿地率规定执行。
(二)特殊情况下,建设项目的绿地率确实不能满足上款规定的,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依据详细规划方案,确定补偿绿地面积。建设单位参照项目所在地段土地出让金的标准向市政府补交征建绿地的土地出让金。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在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前,必须审核建设项目补偿绿地的交费手续,符合条件的核发《建设工程规划可证》。
第十六条 本规定由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解释。
第十七条 本规定自公布之日起实施。
第四篇:广电电视剧内容管理规定
广电总局公布电视剧内容管理规定 7月
1日起施行
http://www.xiexiebang.com 2010年05月20日12:06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5月19日电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在其官方网站发布《电视剧内容管理规定》,规定分为六章,对电视剧内容的备案和公示、审查和许可、播出管理、法律责任等作出详细说明。规定自2010年7月1日起施行。以下是电视剧内容管理规定全文:
电视剧内容管理规定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电视剧内容管理工作,繁荣电视剧创作,促进电视剧产业的健康发展,根据《广播电视管理条例》,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从事电视剧内容的制作、发行、播出活动,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 本规定所称电视剧是指:
(一)用于境内电视台播出或者境内外发行的电视剧(含电视动画片),包括国产电视剧(以下简称国产剧)和与境外机构联合制作的电视剧(以下简称合拍剧);
(二)用于境内电视台播出的境外引进电视剧(含电视动画片、电影故事片,以下简称引进剧)。
第四条 电视剧内容的制作、播出应当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原则,确保正确的文艺导向。
第五条 电视剧不得载有下列内容:
(一)违反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煽动抗拒或者破坏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实施的;
(二)危害国家统一、主权和领土完整的;
(三)泄露国家秘密,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荣誉和利益的;
(四)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侵害民族风俗习惯,伤害民族感情,破坏民族团结的;
(五)违背国家宗教政策,宣扬宗教极端主义和邪教、迷信,歧视、侮辱宗教信仰的;
(六)扰乱社会秩序,破坏社会稳定的;
(七)宣扬淫秽、赌博、暴力、恐怖、吸毒,教唆犯罪或者传授犯罪方法的;
(八)侮辱、诽谤他人的;
(九)危害社会公德或者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
(十)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或者有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
(十一)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禁止的其他内容。
国务院广播影视行政部门依据前款规定,制定电视剧内容管理的具体标准。
第六条 国务院广播影视行政部门负责全国的电视剧内容管理和监督工作。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广播影视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电视剧内容管理和监督工作。
第七条 国务院广播影视行政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广播影视行政部门应当积极建立和完善电视剧审批管理的电子办公系统,推行电子政务。
第二章 备案和公示
第八条 国产剧、合拍剧的拍摄制作实行备案公示制度。
第九条 国务院广播影视行政部门负责全国拍摄制作电视剧的公示。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广播影视行政部门负责受理本行政区域内制作机构拍摄制作电视剧的备案,经审核报请国务院广播影视行政部门公示。
按照有关规定向国务院广播影视行政部门直接备案的制作机构(以下简称直接备案制作机构),在将其拍摄制作的电视剧备案前,应当经其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同意。
第十条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制作机构,可以申请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
(一)持有《电视剧制作许可证(甲种)》;
(二)持有《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三)设区的市级以上电视台(含广播电视台、广播影视集团);
(四)持有《摄制电影许可证》;
(五)其他具备申领《电视剧制作许可证(乙种)》资质的制作机构。
第十一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广播影视行政部门、直接备案制作机构向国务院广播影视行政部门申请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表》或者《重大革命和重大历史题材电视剧立项申报表》,并加盖对应的公章;
(二)如实准确表述剧目主题思想、主要人物、时代背景、故事情节等内容的不少于1500字的简介;
(三)重大题材或者涉及政治、军事、外交、国家安全、统战、民族、宗教、司法、公安等敏感内容的(以下简称特殊题材),应当出具省、自治区、直辖市以上人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或者有关方面的书面意见。
第十二条 国务院广播影视行政部门对申请备案公示的材料进行审核,在规定受理日期后二十日内,通过国务院广播影视行政部门政府网站予以公示。公示内容包括:剧名、制作机构、集数和内容提要等。
电视剧公示打印文本可以作为办理相关手续的证明。
第十三条 国务院广播影视行政部门对申请备案公示的电视剧内容违反本规定的,不予公示。
第十四条 制作机构应当按照公示的内容拍摄制作电视剧。
制作机构变更已公示电视剧主要人物、主要情节的,应当依照本规定重新履行备案公示手续;变更剧名、集数、制作机构的,应当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广播影视行政部门或者其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同意后,向国务院广播影视行政部门申请办理相关变更手续。
第三章 审查和许可
第十五条 国产剧、合拍剧、引进剧实行内容审查和发行许可制度。未取得发行许可的电视剧,不得发行、播出和评奖。
第十六条 国务院广播影视行政部门设立电视剧审查委员会和电视剧复审委员会。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广播影视行政部门设立电视剧审查机构。
第十七条 履行电视剧审查职责的广播影视行政部门,应当建立健全审查制度,规范审查程序,落实审查责任;聘请有较高学术水平、良好职业道德的专家对申请审查的电视剧履行审查职责。
第十八条 审查人员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履行职责,客观公正地提出审查意见。审查人员与送审方存在近亲属等关系、可能影响公正审查,或者参与送审剧目创作的,应当申请回避。
第十九条 国务院广播影视行政部门电视剧审查委员会的职责是:
(一)审查直接备案制作机构制作的电视剧;
(二)审查聘请相关国外人员参与创作的国产剧;
(三)审查合拍剧剧本(或者分集梗概)和完成片;
(四)审查引进剧;
(五)审查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广播影视行政部门电视剧审查机构提请国务院广播影视行政部门审查的电视剧;
(六)审查引起社会争议的,或者因公共利益需要国务院广播影视行政部门审查的电视剧。
第二十条 国务院广播影视行政部门电视剧复审委员会,负责对送审机构不服有关电视剧审查委员会或者电视剧审查机构的审查结论而提起复审申请的电视剧进行审查。
第二十一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广播影视行政部门电视剧审查机构的职责是:
(一)审查本行政区域内制作机构制作的、不含国外人员参与创作的国产剧;
(二)初审本行政区域内制作机构制作的、含国外人员参与创作的国产剧;
(三)初审本行政区域内制作机构与境外机构制作的合拍剧剧本(或者分集梗概)和完成片;
(四)初审本行政区域内电视台等机构送审的引进剧。
第二十二条 送审国产剧,应当向省、自治区、直辖市以上人民政府广播影视行政部门提出申请,并提交以下材料:
(一)国务院广播影视行政部门统一印制的《国产电视剧报审表》;
(二)制作机构资质的有效证明;
(三)剧目公示打印文本;
(四)每集不少于500字的剧情梗概;
(五)图像、声音、字幕、时码等符合审查要求的完整样片一套;
(六)完整的片头、片尾和歌曲的字幕表;
(七)国务院广播影视行政部门同意聘用境外人员参与国产剧创作的批准文件的复印件;
(八)特殊题材需提交主管部门和有关方面的书面审看意见。
第二十三条 送审合拍剧、引进剧,依照国务院广播影视行政部门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四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以上人民政府广播影视行政部门在收到完备的报审材料后,应当在五十日内作出许可或者不予许可的决定;其中审查时间为三十日。许可的,发给电视剧发行许可证;不予许可的,应当通知申请人并书面说明理由。
经审查需要修改的,送审机构应当在修改后,依照本规定重新送审。
电视剧发行许可证由国务院广播影视行政部门统一印制。
第二十五条 送审机构对不予许可的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收到该决定之日起六十日内向国务院广播影视行政部门提出复审申请。国务院广播影视行政部门应当在收到复审申请五十日内作出复审决定;其中复审时间为三十日。复审合格的,发给电视剧发行许可证;不合格的,应当通知送审机构并书面说明理由。
第二十六条 已经向广播影视行政部门申请审查,但尚未取得电视剧发行许可证的,送审机构不得向其他广播影视行政部门转移送审。
第二十七条 已经取得电视剧发行许可证的电视剧,国务院广播影视行政部门根据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作出责令修改、停止播出或者不得发行、评奖的决定。
第二十八条 已经取得电视剧发行许可证的电视剧,应当按照审查通过的内容发行和播出。
变更剧名、主要人物、主要情节和剧集长度等事项的,原送审机构应当依照本规定向原发证机关重新送审。
第二十九条 国务院广播影视行政部门应当定期将全国电视剧发行许可证颁发情况向社会公告。
第四章 播出管理
第三十条 电视台在播出电视剧前,应当核验依法取得的电视剧发行许可证。
第三十一条 电视台对其播出电视剧的内容,应当依照本规定内容审核标准,进行播前审查和重播重审;发现问题应当及时经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广播影视行政部门报请国务院广播影视行政部门处理。
第三十二条 国务院广播影视行政部门可以对全国电视台播出电视剧的总量、范围、比例、时机、时段等进行宏观调控。
第三十三条 电视剧播出时,应当在每集的片首标明相应的电视剧发行许可证编号,在每集的片尾标明相应的电视剧制作许可证编号。
第三十四条 电视台播出电视剧时,应当依法完整播出,不得侵害相关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五条 违反本规定,擅自制作、发行、播出电视剧或者变更主要事项未重新报审的,依照《广播电视管理条例》第四十八条的规定予以处罚。
第三十六条 违反本规定,制作、发行、播出的电视剧含有本规定第五条禁止内容的,依照《广播电视管理条例》第四十九条的规定予以处罚。
第三十七条 违反本规定第二十六条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上人民政府广播影视行政部门对转移申请不予受理;以欺骗等不正当手段取得发行许可证的,由原发证机关撤销电视剧发行许可证;原发证机关有过错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第三十八条 广播影视行政部门工作人员违反本规定,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或者未依照本规定履行职责的,依法给予处分。
第三十九条 审查人员违反本规定第十八条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以上人民政府广播影视行政部门给予警告;情节严重的,不得再聘请其担任审查人员。
第六章 附则
第四十条 重大革命和重大历史题材电视剧的管理,以及合拍剧、引进剧审批和播出管理,分别依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四十一条 本规定自2010年7月1日起施行。2004年9月20日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发布的《电视剧审查管理规定》(总局令第40号)、2006年11月14日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发布的《〈电视剧审查管理规定〉补充规定》(总局令第53号)同时废止。
第五篇:哈尔滨市物业管理规定
哈尔滨市物业管理规定
(2004年4月23日哈尔滨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2004年6月10日黑龙江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批准)
哈尔滨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
第25号
《哈尔滨市物业管理规定》业经哈尔滨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于2004年4月23日通过,黑龙江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于2004年6月10日批准,现予公布,自2004年8月1日起施行。
哈尔滨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04年7月13日
第一条 为了规范物业管理活动,维护业主和物业管理企业的合法权益,根据国务院《物业管理条例》,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的物业管理活动。
第三条 市房产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市物业管理活动的监督管理工作,组织实施本规定。
县(市)房产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辖区内物业管理活动的监督管理工作。
建设、规划、城市管理、工商、物价、公安、环保、供热、供水、排水、供电、供气、有线电视、通讯等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和单位,按照各自治则配合实施本规定。
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协助做好物业管理工作。
第四条 第四条 房产行政主管部门划分物业管理区域应当主要考虑下列因素:
(一)业主共用供水、排水、供电、供热、消防等设施设备;
(二)属于一个自然街坊或者封闭小区;
(三)与社区居民委员会设置大体相适应。
第五条 业主大会有一个物业管理区域内的全体业主组成。
一个物业管理区域内,房屋出售并交付使用的建筑面积达到50%以上,或者首个房屋出售并交付使用满2年的,应当召开首次业主大会会议。
第六条 具备召开首次业主大会条件的,建设单位应当书面通知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通知后30日内,会同物业所在地房产行政主管部门组建业主大会筹备组。
筹备组由业主代表、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和建设单位所派人员组成。参加筹备组的业主代表由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组织业主推荐产生。
筹备组组建后7日内,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在物业管理区域内书面公告筹备组成员名单;建设单位应当向筹备组提供业主花名、物业建筑面积、物业出售交付时间时间等必要的资料。
筹备组按照《业主大会规程》有关规定组织召开首次业主大会会议。
第七条 住宅物业业主在首次业主大会会议上的投票权,按套计算,有单独房屋产权证的一套计一票。非住宅物业业主在首次业主大会会议上的投票权,按物业建筑面积计算,不超过100平方米有单独房屋产权证的计一票;超过100平方米的,每超过100平方米再计一票。
单个业主在首次业主大会上的投票权最高不超过全部投票权的30%,剩余投票权按照其他业主占全部投票权的比例分摊给其他业主。
第八条 首次业主大会应当在房产行政主管部门指导下制定业主大会议事规则。
业主大会议事规则应当就业主大会的仪事方式、表决程序、业主投票权决定办法,业主委员会的组成,委员的资格、任期、改选、罢免,经费筹集、使用、管理等事项作出约定。
第九条 首次业主大会应当在房产行政主管部门指导下选举产生业主委员会。
业主委员会委员应当有热心公益事业、责任心强、有一定组织能力的业主担当;但不得同时在所聘物业管理企业中任职。业主委员会应当由3人以上单数委员组成,具体人数由业主大会确定。
第十条 业主委员会选举产生后应当及时在业主管理区域内公告;并在选举产生之日起30日内,将业主大会会议决定、业主大会议事规则、业主公约、业主委员会委员名单等材料向物业所在地房产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一条 业主委员会应当按照业主大会议事规则的规定组织召开定期业主大会会议;经20%以上的业主提议或者发生重大事故、经济事件需要及时处理的,业主委员会应当组织召开业主大会临时会议。业主大会会议可以采用集体讨论或者书面征求意见的形式;但应当有物业管理区域内持有1/2以上投票权的业主参加。
业主可以委托代理人参加业主大会会议,代理人应当出具书面授权委托书。
业主大会作出决定,必须经与会业主所持投票权1/2以上通过。业主大会做出制定和修改业主公约、业主大会议事规则、选聘和解聘物业管理企业,专项维修资金筹集和使用方案的决定,必须经物业管理区域内的全体业主所持投票权2/3以上通过。
第十二条 物业管理企业应当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取得资质证书后,放可从事与自治登记相适应的物业管理活动。
新设立的物业管理企业办理资质,应当依法取得供上行政管理部门和发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后,再向市房产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市房产行政主管部门经审查,符合条件的,按照有关规定和发资质证书。
房产行政主管部门应当通过网络信息系统等渠道公开物业管理企业资质、诚信情况等内容。
第十三条 外地物业管理企业进入本市从事物业管理活动的,应当在市房产行政主管部门备案。未办理备案手续的,由方铲形整主管部门责令限期备案,并予以通报。
第十四条 建设单位在销售物业前,应当选聘具有相应资质的物业管理企业实施物业管理,并与其签订前期物业服务合同。
建设单位在于物业买受人签订物业买卖合同时,应当明确约定前期物业服务内容、服务费用、物业保修范围和和时限、违约责任等物业管理具体事项。
前期物业服务合同在期限届满或者到业主委员会与物业管理企业签订的物业服务合同生效时终止。第十五条 住宅物业的建设单位,应当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选聘具有相应资质的物业管理企业实施前期物业管理。但投标人少于3个或者建筑面积不超过5万平方米的,经物业所在地房产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可以采取协议方式选聘具有相应资质的物业管理企业实施物业管理。
第十六条 建设单位应当在新建物业综合验收合格之后,同物业管理企业办理物业管理承接验收。物业管理企业承接物业时,应当重点对物业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及其他又管事项进行查验。建设单位、物业管理企业违法第一款规定为办理物业承接验收的,由房产行政主管部门给予警告,并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拒不改正的,对责任方处以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十七条 建设单位应当按照总建筑面积的0.3%的比例在物业管理区域内提供必须要得物业管理用房,但最低不低于50平方米,最高不超过300平方米。
物业管理方属于全体也住共同共有;未经业主大会同意,物业管理企业不得将物业管理用房转让、出租或者挪作他用。
第十八条 业主大会可以通过公开招标或者根据业主委员会的推荐选聘物业管理企业。
业主委员会向业主大会推荐后选物业管理企业时,应当至少推荐3个以上具备资质条件的物业管理企业。
第十九条 业主委员会应当与业主大会选聘的物业管理企业签订书面的物业服务合同。
物业服务合同一般应对物业服务范围、服务项目、收费标准、违约责任等内容加以约定。
业主委员会在于物业管理企业签订物业服务合同时,可以根据物业大会要求就物业共用部分和共用设施设备维护管理、公共区域保洁、公共绿化管理、公共秩序和安全维护、车辆停放管理、物业管理资料管理等服务事项进行约定。
第二十条 物业滚利企业应当自物业服务合同生效之日起30日内,将物业服务合同报物业所在地房产行政主管部门及公伤行政管理部门备案。
如果一方不准备前物业服务合同的,应当自合同期满前60日通知对方。
第二十一条 物业管理企业应当在物业服务合同终止或者解除后的10日内,向业主委员会移交下列事项:
(一)预售的物业服务费用;
(二)全部物业档案资料;
(三)物业滚利用方、场地和其他财务。
违反前款第(一)、(二)项规定,由房产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仍不移交的,予以通报,并处以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违法欠款第(三)项规定,由房产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仍不移交的,处以5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二条 业主委员会与新选聘的物业管理企业签订物业服务合同时,应当办理物业承接验收手续。同时移交本规定第二十一条规定的事项。
第二十三条 物业管理企业提供物业管理服务,应当按照物业服务合同的约定,并遵守下列规定:
(一)按照国家、省、市规定的技术标准和操作规范实施管理服务;
(二)向业主和物业使用时用人告知物业共用部位、共同设施设备使用的方法、要求及注意事项;
(三)定期听取业主大会、业主的意见和建议、改进和完善管理服务;
(四)及时劝阻和制止业主违反法律、法规、规章及业主公约的行为,并向业主委员会和有关行政管理部门报告。
第二十四条 物业服务收费应当遵信合理、公开以及费用与服务水平相适应的原则。
物业服务收费应当实行政府指导价或者市场调节价,具体收费项目、标准和方式按照国家和有关物业服务收费办法执行。
市人民政府制定指导价时应当按质论价、分等计价,按照物业服务范围、项目、要求却顶各级各类物业服务收费标准,报省物价部门批准后实施。
物业管理企业应当实行明码标价,在物业管理取悦内的显著位置,将服务内容、服务标准已经收费项目、收费标准等有关情况进行公示。
第二十五条 前期物业服务合同生效之日至物业交付物业买受人前发生的物业管理相关费用,由建设单位承担。物业交付物业买受人后至前期物业合同终止之日发生的物业服务费用由建设单位和物业买受人在房屋买卖合同中约定承担;未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由建设单位承担。
第二十六条 房屋自由部位、自由设备的维修养护由业主自行负责,业主委托物业管理企业对自用部位、自用设备进行维修养护的,服务费用由双方约定。
第二十七条 物业使用中禁止下列行为:
(一)破坏房屋承重结构、主体结构;
(二)损坏或者擅自占用物业共有部位、共用设施设备,移动共用设备;
(三)破坏房屋外观;
(四)违法搭建建筑物、构筑物;
(五)擅自改变物业的使用性质;
(六)侵占绿地,损毁花草树木;
(七)随意停放车辆;
(八)随意堆放、倾倒或者抛弃垃圾、杂物;
(九)违反规定放置易燃、易爆、剧毒、放射性物品,排放有毒、有害物质或者产生超过规定标准的噪声;
(十)擅自设置摊点;
(十一)法律、法规、规章禁止的其他行为。
业主、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企业发现前款行为的,有权劝阻制止;对拒不改正的有权向有关行政管理部门举报。
违反前款第(一)、(二)项规定,有房产行政主管部门予以警告,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对个人处以1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罚款,对单位处以5万元以下10万元以上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二十八条 业主需要装饰装修房屋的,应当事先告知物业管理企业。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需要办理有关审批手续的,办理后方可进行。
物业管理企业应当将房屋装饰装修中的禁止行为和注意事项告知业主,并与业主就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损坏赔偿、废弃物清运处置、装修人员管理等有关事项签订协议。
物业管理企业发现业主、使用人在房屋装饰装修中出现违反法律、法规、规章或者业主公约的行为,应当依据有关规定或者约定予以劝阻制止;对拒不改正的,应当及时报告业主委员会并报有关行政管理部门依法处理。
第二十九条 发生危及他人房屋使用安全或者公共安全的紧急情况时,物业管理企业应当立即组织维修、更新或者采取应急措施,并及时通知业主委员会,维修费用由相关业主承担。
第三十条 业主对设置于房屋内部的共用设备负有监管责任。
业主应当配合物业管理企业对物业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实施维修养护。违反规定,由房产行政主管部门予以警告,责令限期改正,并可处以1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三十一条 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擅自占用、挖掘物业管理区域内的道路或者场地。
供水、排水、供电、供气、供热、通讯、有线电视等单位因维修、养护等需要,临时占用、挖掘道路、场地的,应当事先通知物业管理企业,完工后及时恢复原状;造成损失的,应当予以赔偿。
第三十二条 在不影响通行、消防和安全的前提下,确需经常占用道路或者场地停放机动车辆的,应当征得业主大会的同意,并按规定交纳场地占用费。所得收益归全体业主所有,主要用于共用设施设备的维修养护,也可以按照业主大会的决定使用。
对车辆停放有保管要求的,由车主或者车辆使用人与物业管理企业另行签订保管合同。
第三十三条 住宅物业区域内属于建设单位所有的机动车停车库、停车场在同等条件下应当优先租、售给本物业管理区域内的业主、物业使用人。
第三十四条 住宅物业、住宅小区内的非住宅物业或者与单栋住宅楼结构相连的非住宅物业的业主,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交纳专项维修资金。
专项维修资金属业主所有,专户存储,专项用于保修期满后物业共用部位、设施设备的维修、更新、改造、不得挪作他用。
第三十五条 业主、业主委员会、物业使用人和物业管理企业在物业管理活动中发生纠纷时,可以向房产行政主管部门投诉。
房产行政主管部门接到物业管理纠纷投诉后,对属于本部门职责范围内的,应当及时调查、核实、及时处理,并将处理意见回复投诉人;对属于其他部门职责范围的,应当及时移送有关部门处理,并告知投诉人。
第三十六条 物业管理企业未能履行物业服务合同的约定,业主大会可以决定解除物业服务合同,由物业管理企业承担违约或者赔偿责任。
业主未按照物业服务合同约定交纳物业管理服务费用的,应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
第三十七条 违反本规定应当由其他行政管理部门处罚的,由相应的行政管理部门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予以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