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基本精神和核心要义
准确把握三中全会的基本精神和核心要义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阐述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全面总结了改革开放35年来的伟大成就和历史经验,鲜明提出了下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是我国新时期全面深化改革的行动纲领,是一份具有里程碑和划时代意义的宣言书。
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的重大政治任务。一、三中全会的基本精神和核心要义
三中全会《决定》回答了“怎么看、怎么办”这样的两个问题。一是对过去的改革怎么看,注重的是价值判断,对不对,行不行;二是今后的改革怎么办,探求的是路径选择,改什么,怎么改。这两个基本问题,贯穿于改革的全过程。也是我们学习《决定》精神应该把握的要点。
(一)《决定》的结构组成
在框架结构上,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以当前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为提领,按条条谋篇布局。除引言和结束语外,共16个部分,60条,2.1万多字。分三大板块。第一部分构成第一板块,是总论(1-4条),主要阐述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总体思路。即怎么看的问题。用六个紧紧围绕,深刻阐述了改革顶层设计和总体思路,另外四个必须长期坚持,系统总结了35年改革开放历史进程、取得的主要成果和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意义。第二至第十五部分构成第二板块,是分论,主要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国防和军队6个方面,具体部署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其中,经济方面开6条(第2-7部分),政治方面开3条(第8-10部分),文化方面开1条(第11部分),社会方面开2条(第12-13部分),生态方面开1条(第14部分),国防和军队方面开1条(第15部分)】。第十六部分构成第三板块,讲组织领导,主要阐述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5+2的改革布局回答了怎么办的问题。内容十分丰富,既要全面把握,又要突出重点,着力把握精神实质,掌握核心要点。
1、牢牢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目标就是指引,有了明确的目标,才能促进思想的统一,汇聚改革的目标。全会明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就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第一,这个总目标着眼未来的发展,体现了改革的决心,解释了改革的方向。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衔接,是全面深化改革总的引领,也是我们必须要把握好的第一位的要求。我们的总目标就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二,这个总目标强调的是基本制度的坚持和完善。既涉及经济基础,又涉及上层建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长期奋斗的根本捷径,是当代中国发展的重要方向。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要求我们通过深化改革,不断的自 我调整,自我完善,更好的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不断增强社会主义制度生机与活力。
2、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这一新的思想为中国今后的发展提供了“核动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决定》第一次提出来的,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创新。邓小平在1992年南巡谈话时候讲过,说再过30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这次全会在邓小平同志战略思想的基础上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并把国家制度建设,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要求具体化。
第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要求我们不断改革创新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第二,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要求我们不断推进治理能力建设,运用制度和法律来治理国家,不断提高党的科学执政,依法执政的水平。如果我们没有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我们国家现代化的目标就很难达到。
3、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方向,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三中全会《决定》的重要标志,支柱性理论。最大、最突出、影响最深远的亮点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们党的一个重大的理论创新,解决了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长期没有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特点。全面深化改革,就要按照全会的要求,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不动摇。
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核心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而政府和市场这个关系里面有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就是体现在资源配置中,市场发挥什么作用,政府发挥什么作用,所以这实际上是我们改革的基本问题。
第二,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的形式,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所以这次全会明确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的作用,这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认识的深化。
第三,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这就是说,发挥市场作用标志着我们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挥政府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的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加强市场监督,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4、牢牢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突进公平正义,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人民福祉是我们党的不懈追求。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第一,公平正义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充分揭示了深化改革的本身要求和价值趋向,只有做到这一点,我们的改革才能更好的汇聚人民群众,才能赢得更加广泛的支持和拥护,获得深厚的源泉和持久的动力。
第二,要加快制度机制的创新,切实把蛋糕分好。蛋糕小的时候,需要分好,大的时候更需要分好。改革那些不符合公平正义要求的体制机制和政策规定。抓紧解决那些 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有违公平正义的问题,更好地保障人们平等参予,平等发展权利。
第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把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体现到各项具体改革的措施中,从根本上抓紧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落实好这样的要求,就能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不断取得新的进展,让人民更多公平地享受改革和发展的成果。
5、牢牢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总开关,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
这三个结合既阐明改革的条件又明确了改革的目的。第一,解放思想是前提,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的总开关。每一次改革的重大突破,每一次体制机制的重大创新,都是以解放思想为前提的。
第二,社会生产力能够充分释放,是检验改革成效的基本尺度,改革要求的举措千条万条,最终都要靠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来体现。我们要在竞争中赢得比较优势,让人民相信社会主义,就要在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社会活力上高出一筹,胜出一筹。
第三,通过深化改革破除制约社会生产力发展,束缚社会活力的体制机制的障碍。最后的目的就是《决定》里面讲到的两句,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等要素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真正做到三个解放,即解放思想,解放生产力,解放社会活力。
6、牢牢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要任务,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牵引和带动其他各领域的改革。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体制改革对其他方面改革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传导作用。重大经济体制改革的进度决定着其他方面体制改革,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第一,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为主轴,牵引和带动其他领域的改革,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的实际运用,是坚持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相结合的一个具体体现。也是我们立足国情,深化改革的一个必然选择。
第二,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市场经济体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构建开放型经济的新体制。二、三中全会的六大亮点与三大关系
三中全会《决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总方向、时间表,有许多新提法、新亮点、新举措。其最为突出者,有六大亮点。而要将全会精神学习好、领会好、落实好,必须注意把握和处理好三大关系
1、三中全会的六大亮点
亮点1 :改革力度前所未有,改革决心坚定不移。
全会通过的《决定》是新一届党中央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全面深化改革的行动纲领、进军号角。对于《决定》的特点和蕴含的思想,我理解主要有五点:
一是主题全面。这次会议确定的主题是全面深化改革,这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前6次三中全会有所不同。尽管前6次会议也都与改革有关,但主题仅是某一方面改革。这次则包括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以及国防和军队改革、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之所以确定这样的主题,一方面是为了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相适应,另一方面也是实践需要,当改革进入攻坚期、深水区,只有坚持全面改革,才能继续深化改革。
二是主线清晰。《决定》提出“6个紧紧围绕”,分别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党建这6个领域的改革主线,反映各个领域改革的基本理念。如第一个主线是“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这就是说,基本经济制度、市场体系、财税金融、宏观调控等经济领域的所有改革,都要围绕这个主线来展开和推进。提出每个领域各自特定的主线和方向,不仅全面深化改革总的方向不会迷失,每个领域的改革也不会偏向。
三是重点明确。《决定》的定位是全面深化改革。与此同时,坚持问题导向原则,把经济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发挥其对其他领域改革的“火车头”牵引作用。15个改革任务中,6个是经济,生态文明体制也与经济密切相关。经济占了所有改革任务近一半。
四是力度空前。《决定》2万字左右,涵盖15个领域、60个具体任务,句句是改革,字字有力度。每一句话的内涵十分丰富,落实下去都会使该领域的体制机制发生重大变化。在起草和修改过程中,坚持两个原则:一是只写改革,特别是重大改革,发展的任务原则上不写;二是修改时,对于有可能削弱改革力度、弱化改革举措的,除非理由特别充足,一般不接受。而增加的改革内容,只要有最大公约数的、有一定共识的都写上。
五是行动扎实。通过一个好的《决定》固然重要,但要把改革任务落实下去,变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变为国家治理能力,必须抓好落实。这次《决定》的落实是有保证的,体现在:组织落实,明确提出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时间落实,鲜明提出到2020年完成《决定》提出的改革任务,改革进程是可检查、可评估的。
亮点2: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总体目标
此次全会主题为“全面深化改革”。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深化”的提法,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从未有过。
第一,全面,而非局部,预示着改革将横向铺开,不再留下死角。发展和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各领域之间有着千丝万缕联系,既相互制约,亦相互促进。在某一特定时期,单一领域的改革或可立见成效,但为长远计,各个关联领域的整体推进、全面改革,方能达到最佳效果。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
第二,深化,而非浅进,预示着改革将纵深推进,不再遇难辄止。改革是一个渐进过程,刚开始,一般总是选择“应改”且“好改”的领域下手,剩下有些难啃的“骨头”,不妨向后搁置。正因此,改革越是向前推进,越容易形成经济社会发展瓶颈,而所面临的利益博弈,也会越来越激烈。一味拖延,迟疑不决,只会丧失改革时机。也正因此,此番改革,可谓背水一战,不留退路。
第三,全面深化,强调了改革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协调性。说明十八大后开启的新一轮改革,已不再是单兵突进,也不再是倚轻倚重,而是在中国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几乎所有关键领域的全面纵深展开。
亮点3: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
三中全会召开之前,社会上即有议论和揣测,既然要全面推进改革,需不需要设立一个统领改革诸多事项、类似过去体改委那样的专门机构?
会议决定给了人们预期外的惊喜,不但成立专门机构,而且是级别非常高、超越国务院一般部门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
决定明确指出,改革领导小组具有四项职能,即,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
作为级别如此之高的中央改革领导小组,“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是题中应有之义,而“整体推进、督促落实”则进一步将其职能由“搞设计”拓展到了“抓落实”,这样一种创新设计,在过去也是从未有过的。
领导小组成立后,可以改变原来经济体制改革与其他改革脱节的局面,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各方面改革将统筹考虑,全面推进。亮点4: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丰富了我国现代化的内涵。过去我们说,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分别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角度提出的。而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是从制度层面提出的现代化目标。这样,发展的目标与制度的目标就衔接起来了。
我对这个新目标有几层理解:
第一,内涵是全面的,是整个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方面的治理体制;
第二,制度是成熟的,国家治理水平是检验社会制度是否完善、定型的重要标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改革要形成相对稳定成熟的制度体制,而不是缺乏定势、变来变去的体制机制;
第三,主体是多元的,治理与管理的区别就在于治理是政府、市场、社会组织,党、人大、政府、政协等多元主体一起进行国家治理,而不是仅仅依靠一种力量,因而也是民主的一种表现,这次提出的协商民主就是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的重要一环;
第四,方式是法治的,依法治国,依法治理,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治理方式是法治化的,而不再是简单命令式、完全行政化的管理。
亮点5:建立“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
三中全会召开前,人们对“土地改革”议论颇多,也抱有较大预期。全会决定并未提及“土地改革”,但是,决定提出“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此一提法,字面表述虽不一样,但实际也是“土地改革”的一部分,在观念和体制上已有很大突破。
我国现行的土地制度,在城市是国有土地,农村是集体所有制土地,二者处于相对隔绝的两个市场,农村土地不能进入市场直接交易。
正因此,地方政府往往以极低的价格从农民手中获得农村建设用地,转手后又用城市建设的市场价格售出。导致一些地方政府依赖土地财政,热衷于“以地生财”、“以地套现”,使得农民被动上楼,被城镇化。
在现阶段,广大农民最重要的资产就是土地。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将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将会改变农村建设用地和城市不能公平同权问题。相关链接:
安徽农用地承包经营权改革
安徽柳街镇的鹤鸣村,“是中国第一个完成土地确权的村庄。”农民手里都有了“红本本”,即《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解决了支配权的归属问题。农民的自主意识提高了,目前鹤鸣村2700亩土地中,共有1000多亩土地已被村民自由流转,引进“珍稀水果及农业旅游度假产业园”、“非洲菊种植基地”、“蔬菜种植基地”、“鹤鸣山庄”乡村旅游等项目,最大的一个项目投资额超过亿元。农民人均收入从2000元增加至一万元,翻了五番。
从全国来看,安徽已经先行一步,在20个县进行改革试点,预计在2016年前,农用地承包经营权改革基本完成,在此基础上可能出台全国统一的农村建设用地改革的方案,以实现土地流转,此项改革,很可能融入城镇化改革进程之中。
亮点6:成立“国家安全委员会”
成立国家安全委员会,目标是完善国家安全体制和国家安全战略,确保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其涉及的强力部门之广,需要协调的因素之多,跨越党政军警外交,最终在三中全会这一决定中国未来十年格局的场合登场。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当前,我国面临对外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对内维护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双重压力,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因素明显增多。而我们的安全工作体制机制还不能适应维护国家安全的需要,需要搭建一个强有力的平台统筹国家安全工作。
教学案例: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
第一个国家安全委员会是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它成立于战后的1947年,初衷是当时美国领导人意识到单靠国务院的外交手段已无法应对来自苏联的竞争和挑战,因此需要一个更综合全面的制衡手段和平台。在“冷战”的背景下,1947年美国通过《国家安全法》。根据该法,一个成员涵盖海陆空三军、海军陆战队以及中央情报局(也根据当年的法案成立)高层在内的国安会就此成立。
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由美国总统作为主席,其法定成员包括副总统、国务卿、国防部长和能源部长;军方代表为参谋长联合会议主席;情报机构代表为国家情报总监和中情局局长;常规出席者为总统国家安全顾问、白宫办公厅主任、副主任、以及司法部长;其他参与者包括财长、国土安全部长、常驻联合国大使等。
日本已于2013年12月4日成立国家安全委员会日本首相、内阁官房长官、外务大臣和防务大臣将定期会见,切磋外交和安全政策。如果有紧急事件产生,相干部门大臣同样会参加会议。
2、把握和处理好三大关系
要学习好、领会好、落实好三中全会《决定》,必须注意把握和处理好三大关系。
第一,务虚与务实。仔细阅读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历次决定,你会发现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即在处理务虚和务实问题上,非常一致。历次决定均以务虚为主,主要提出大的方针战略,指出总的改革走向。对于在此走向前提下具体的改革措施和办法,一般并不涉及。
细心的读者发现,此次三中全会公报中,同样没有提及户籍改革等城镇化相关的制度改革,也没有就人们关心的房价和股市问题发表具体意见,这是因为,作为一次全会,其使命更多是务虚,提出宏观原则,指出总的方向,而不会细微到出台具体政策。此番决定明确提出“市场在资源分配中起决定性作用”,这就暗示,房价股市之类具体事情,且让市场去解决吧。
第二,渐变与突变。中国改革,多年来走的是一条渐进式改革之路。其基本方法是,凡是推出一项改革,大都有横向和纵向两方面考虑。
首先,从横向看,先不全面推开,只在一些条件相对成熟的地区进行试点,待试点总结出经验教训后,再将经验尽可能放大、推广,而将教训尽可能减小、归零。
其次,从纵向看,刚开始,推进的速度不是太猛,进展不会太快,先从表层进入,层层深入、递进,遇到难点和一时啃不下来的“硬 骨头”,则先放一边,另作它议。
最后,顶层与基层。改革到底需不需要顶层设计?是从下而上还是自上而下?三中全会前曾引起一番争论。其实答案是明确的。任何改革,只要涉及全局性,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都必须是有项层设计的。至于顶层设计的思路从何而来?无一例外,又都是从基层实践中来。
习近平在三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指出:“制定出一个好文件,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关键还在于落实文件,真正把全会精神转化成改造现实世界的强大力量。”我们要以党的十八大精神指针,发扬“钉钉子”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决定》精神,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好我们的各项工作。
第二篇: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精神
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精神
十八届三中全会,是继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改革开放“大门”后,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又一次全局意义上的战略性深化和革命。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不仅是改革开放35年来“道路自信”、“理论自信”的实践和创新的结果,更将是新时期“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跃升至“制度自信”新境界的现实来源和指导纲领。全面深化改革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学习宣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必须坚定深化改革的信心、坚持深化改革的正确方向、凝聚深化改革的共识、注重深化改革的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各项改革;必须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把全社会的力量更好凝聚到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奋斗目标和工作部署上来。
第三篇:十八届三中全会重要讲话精神
十八届三中全会重要讲话精神
只有全党思想和意志统一了,才能统一全国各族人民思想和意志,才能形成推进改革的强大合力。
这里,我围绕全会提出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就贯彻落实全会精神提几点要求。
第一,坚持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国家治理能力则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有机整体,相辅相成,有了好的国家治理体系才能提高治理能力,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才能充分发挥国家治理体系的效能。
实际上,怎样治理社会主义社会这样全新的社会,在以往的世界社会主义中没有解决得很好。我们党在全国执政以后,不断探索这个问题,虽然也发生了严重曲折,但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上积累了丰富经验、取得了重大成果,改革开放以来的进展尤为显著。我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民族团结,同世界上一些地区和国家不断出现乱局形成了鲜明对照。这说明,我们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总体上是好的,是适应我国国情和发展要求的。
第二,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全会决定提出的这“三个进一步解放”既是改革的目的,又是改革的条件。解放思想是前提,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的总开关。没有解放思想,我们党就不可能在十年**结束不久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启我国发展的历史新时期;没有解放思想,我们党就不可能在实践中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有效化解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把改革开放不断推向前进,始终走在时代前列。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是解放思想的必然结果,也是解放思想的重要基础。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根本最紧迫的任务还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思想,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是为了更好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邓小平同志说: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我们要通过深化改革,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等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
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同时,要处理好活力和有序的关系,社会发展需要充满活力,但这种活力又必须是有序活动的。死水一潭不行,暗流汹涌也不行。
我们讲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要有坚如磐石的精神和信仰力量,也要有支撑这种精神和信仰的强大物质力量。这就要靠通过不断改革创新,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比资本主义制度更有效率,更能激发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更能为社会发展提供有利条件,更能在竞争中赢得比较优势,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充分体现出来。
第三,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提供了坚实物质基础和有利条件。同时,在我国现有发展水平上,社会上还存在大量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特别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公平意识、民主意识、权利意识不断增强,对社会不公问题反映越来越强烈。
中央全面审视和科学分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态势,认为这个问题不抓紧解决,不仅会影响人民群众对改革开放的信心,而且会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要在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 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
第四,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我们的力量源泉。改革开放之所以得到广大人民群众衷心拥护和积极参与,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我们一开始就使改革开放事业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全会决定归纳了改革开放积累的宝贵经验,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强调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没有人民支持和参与,任何改革都不可能取得成功。无论遇到任何困难和挑战,只要有人民支持和参与,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越不过的坎。我们要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
推进任何一项重大改革,都要站在人民立场上把握和处理好涉及改革的重大问题,都要从人民利益出发谋划改革思路、制定改革举措。汉代王符说:“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就是说,大鹏冲天飞翔,不是靠一根羽毛的轻盈;骏马急速奔跑,不是靠一只脚的力量。中国要飞得高、跑得快,就得依靠13亿人民的力量。
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遇到关系复杂、难以权衡的利益问题,要认真想一想群众实际情况究竟怎样?群众到底在期待什么?群众利益如何保障?群众对我们的改革是否满意?提高改
革决策的科学性,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及时总结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充分调动群众推进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最广大人民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改革上来,同人民一道把改革推向前进。
第四篇:十八届三中全会学习精神
11月15日,省局召开机关党员干部、局属单位领导班子成员大会,省局党组书记、局长陈则生传达学习了14日召开的省委常委(扩大)会议精神,重点学习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及省委书记尤权在省委常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精神,并就做好学习贯彻工作提出意见:一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实质,充分认识十八届三中全会的重大意义。要把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列入党组中心组、各支部学习的重要内容,通过多种形式广泛组织开展学习讨论,迅速掀起学习热潮,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和省委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重大决策部署上来,坚决拥护、切实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决定》,结合当前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工作,结合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牢牢把握方向,形成改革共识,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贯彻落实全会的决策部署上来。二要联系粮食工作实际,认真研究当前全面深化粮食改革发展工作。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导和推动各项工作,找准贯彻落实结合点、切入点、着力点,深入分析新时期粮食工作改革发展的形势,找准改革难点和发展瓶颈,针对粮食改革的重点任务,按照即将召开的省委全会的具体部署要求,结合粮食系统的实际,认真做好机构改革、转变职能、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国企深化改革、增强发展活力等工作,同心同德做好粮食各项工作。三要用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导谋划好明年工作。继续跟踪了解国家“粮安工程”规划编制进展情况,提前谋划我省“粮安工程”与国家规划衔接工作,认真做好2014部门预算安排跟踪落实工作,结合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设计好、谋划好明年的粮食业务项目、建库项目和局属企业整合优化改革等工作。四要认真抓好年底全省粮食工作。当前要认真抓好秋粮收购、储备粮轮换、加快省市县粮库建设步伐、农户科学储粮罐建设等重点工作。开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专题民主生活会,并切实抓好整改措施的落实工作;加强“年关廉政”工作,进一步加强班子建设、干部队伍建设、机关作风建设、效能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以求真务实的工作精神,集中精力,脚踏实地,真抓实干,确保今年粮食工作目标任务的全面完成
第五篇:十八届三中全会:改革方案基本成型
以下是由
自1978年以来,多届三中全会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比如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确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1993年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则制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提出了包括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等政策方向。
外界对于本次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期待不亚于上述几届。更值得一提的是,据昨天的会议报道披露,备受外界期待的改革方案已经基本成型。
“未来十到十五年正好处在中国第二波转型和第三波转型的交叉期,前瞻性来看,可能是第三波历史性大转型的启动期。”这需要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环境制度改革,各个领域的改革有望在全方位转型的大框架下一并突破和深化。
xiexiebang.com范文网[CHAZIDIAN.COM]
根据新华社的报道,中共中央政治局听取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稿在党内外一定范围征求意见的情况报告,决定根据这次会议讨论的意见进行修改后将文件稿提请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
会议认为,这次征求意见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各地区各部门各有关方面和党的十八大代表对文件稿提出许多很好的意见和建议,要逐条研究、认真吸收,集中全党和各方面智慧制定好文件,使之成为新形势下全面深化改革的纲领性文件。
会议强调,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会议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