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建秋声赋练习
一、语段阅读
阅读课文选段,完成1~4题。余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用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嗟乎!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1.下列句子中与例句中“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草拂之而色变
A.悚然而听之
B.丰草绿缛而争茂 C.物过盛而当杀 D.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解析:选C。C项与例句均为连词,表顺承。A项连词,表修饰;B项连词,表并列;D项连词,表转折。
2.下列词语中,古今意义不同的一项是()A.其色惨淡,烟霏云敛 B.其意萧条,山川寂寥 C.黟然黑者为星星
D.凄凄切切,呼号愤发 解析:选C。“星星”古义为点点白发,今义为夜晚天空中闪烁发光的天体。A项,“惨淡”古今义均为默然无光;B项,“寂寥”古今义均为寂静、空旷;D项,“愤发”古今义均为激昂。
3.下列选项对文段的论述错误的一项是()A.文章在文体上属文赋,既有骈赋、律赋的铺陈排比,骈词俪句,又呈现出活泼流动的散体倾向。
B.文章既承袭了写秋天肃杀萧条的传统,又烘托出人事忧劳更甚于秋的肃杀这一主题,使文章在立意上有所创新。
C.文章对秋状的描绘,是为了烘托秋声“凄凄切切,呼号愤发”。
D.作者采用了排比、对偶、对比、双关等多种修辞手法,极力渲染秋气对自然界万物的摧残。
解析:选D。文中没有使用双关的修辞手法。“商,伤也”不属双关,这里是由字的声音来进行引申解释。
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那使花草树木摧败零落的本领,不过是秋气所具有的一点点余威罢了。(2)必然会使那些红润青春的面容变成干枯的木头一般,乌黑的头发化为点点白发。
二、语言运用
5.阅读下面的新闻,说明画线句子包含哪几层意思。交通堵塞历来是北京的老大难问题。如何解决道路资源不足与车辆增多的矛盾,实现和谐交通的理想,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问题。北京让49万辆公车暂时“休克”之策,成功地应对了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向脆弱的北京交通提出的挑战:会议期间,北京交通顺畅,秩序井然,堵车不再是北京的一道“景观”、市区交通呈现少有的畅通。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北京的交通十分脆弱。②在北京召开了中非合作论坛峰会。③会议期间北京采取了让49万辆公车暂时“休克”的措施。④这个措施成功应对了会议的挑战。6.诗配画:有一幅画,画面上是“河边一棵独立的老树”,请展开想象,以“河边一棵独立的老树”为开头,用拟人、比喻或象征的手法续写一组句子。(40字左右)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①河边一棵独立的老树,聆听着河水流淌的声音,眺望鱼儿跃起的身影,心中充满着对大海的憧憬,不再有漂浮寂寞的伤感。②河边一棵独立的老树,像一位倔强的老者,凝视前方;那童年的梦想,那寻海的誓言,明天就将实现。
一、基础考查
1.下列通假字不正确的一项是()A.忽奔腾而砰湃
砰:通“澎” B.暴秦之欲无厌 厌:通“餍” C.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涂:通“途” D.盖夫秋之为状也 盖:通“盍” 解析:选D。D项“盖”,“大概,大约”的意思,并非通假字。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①悚然而听之②草拂之而色变
B.①但闻人马之行声②盖夫秋之为状也 C.①初淅沥以萧飒②常以肃杀而为心 D.①必摇其精②忧其智之所不能
解析:选D。D项都是代词,他的。A项①表修饰,②表顺承。B项①为结构助词“的”;②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C项①相当于“而”,②相当于介词“把”。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与例句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目吴会于云间
A.春生秋实 B.欧阳子方夜读书
C.其色惨淡,烟霏云敛 D.万事劳其形
解析:选A。A项“实”和例句中的“目”都为名词作动词(实,结果实;目,遥望)。B项“夜”名词作状语。C、D两项无词类活用现象。4.下列加点词古今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A.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 B.其意萧条,山川寂寥
C.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 D.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 解析:选D。“所以”古义为“„„的本领”;今义为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A项,“悚然”古今义都为惊惧的样子。B项,“萧条”古今义都为寂寞冷落、毫无生气。C项,“肃杀”古今义都为形容秋冬天气寒冷,草木枯落。
5.下列句子的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夫秋,刑官也 A.此秋声也
B.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 C.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 D.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
解析:选A。A项和例句都是判断句。B项为宾语前置句,C项为定语后置句,D项为一般陈述句式。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6~8题。余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用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盖夫秋之为状也
状:情状 B.烟霏云敛 霏:很盛的样子 C.丰草绿缛而争茂 缛:繁茂 D.物既老而悲伤 悲伤:伤心
解析:选D。D项中的“悲伤”意思是为受损害而悲愁。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①悚然而听之②乃其一气之余烈
B.①此秋声也②故其为声也 C.①其色惨淡②其气栗冽 D.①常以肃杀而为心②夷则为七月之律 解析:选C。两个“其”均为代词,代秋声。A项,前者为代词,“代秋声”;后者为结构助词,“的”。B项,前者为表判断;后者为句末语气助词。D项,前者为动词,“作为”;后者为判断词,“是”。
8.将文中画线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这是秋天的声音。它是怎样发出来的?(2)所以它发出的声音时而凄凄切切,时而呼啸激昂。
(二)(2010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南阳县君谢氏墓志铭 欧阳修
庆历四年秋,予友宛陵梅圣俞来自吴兴,出其哭内之诗而悲曰:“吾妻谢氏亡矣。”丐我以铭而葬焉。予未暇作。
居一岁中,书七八至,未尝不以谢氏铭为言,且曰:“吾妻故太子宾客谢涛之女、希深之妹也。希深父子为时闻人,而世显荣。谢氏生于盛族,年二十以归吾,凡十七年而卒。卒之夕,殓以嫁时之衣,甚矣吾贫可知也。然谢氏怡然处之,治其家,有常法。其饮食器皿,虽不及丰侈,而必精以旨;其衣无故新,而浣濯缝纫必洁以完;所至官舍虽庳陋,而庭宇洒扫必肃以严;其平居语言容止,必怡以和。吾穷于世久矣,其出而幸与贤士大夫游而乐,入则见吾妻之怡怡而忘其忧,使吾不以富贵贫贱累其心者,抑吾妻之助也。吾尝与士大夫语,谢氏多从户屏窃听之,间则尽能商榷其人才能贤否,及时事之得失,皆有条理。吾官吴兴,或自外醉而归,必问曰:‘今日孰与饮而乐乎?’闻其贤者也则悦;否,则叹曰:‘君所交皆一时贤隽,今与是人饮而欢邪?’是岁南方旱,仰见飞蝗而叹曰:‘今西兵未解,天下重困,盗贼暴起于江淮,而天旱且蝗如此。我为妇人,死而得君葬我,幸矣!’其所以能安居贫而不困者,其性识明而知道理多类此。呜呼!其生也迫吾之贫,而殁也又无以厚焉,谓唯文字可以著其不朽。且其平生尤知文章为可贵;殁而得此,庶几以慰其魂,且塞予悲。此吾所以请铭于子之勤也。”若此,予忍不铭?(选自《欧阳修全集》,有删节)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年二十以归吾
归:出嫁 B.其平居语言容止 容止:形貌 C.谓唯文字可以著其不朽 著:彰显 D.庶几以慰其魂 庶几:希望 解析:选B。“容止”译为“仪容举止”。
10.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梅圣俞夫妇情深的一组是()①出其哭内之诗而悲
②其衣无故新,而浣濯缝纫必洁以完 ③入则见吾妻之怡怡而忘其忧 ④闻其贤者也则悦
⑤我为妇人,死而得君葬我,幸矣 ⑥且其平生尤知文章为可贵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⑥ D.④⑤⑥
解析:选B。②表现谢氏治家有法;④意在陈述梅妻善于相夫的一面,乐于丈夫结交贤人;⑥说的是梅妻重视文章。这三项均与“梅圣俞夫妇情深”无关。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梅圣俞在妻子去世后,请求好友欧阳修为她写墓志铭,后来在给欧阳修的多封信中,又一再提及此事。
B.谢氏出身于名门望族,但安贫乐道,治家有方,并且十分关心丈夫与士大夫的交往,是名副其实的贤内助。
C.西兵进攻江淮地区,随后又相继发生旱灾、蝗灾,谢氏仰天长叹,忧心忡忡,可见她关注百姓疾苦。
D.谢氏秉性明慧,懂得事理,时不时和梅圣俞探讨来访者才能高下,以及世事得失,都能讲得头头是道。
解析:选C。据文中“今西兵未解,天下重困,盗贼暴起于江淮,而天旱且蝗如此”一句可知,C项中“西兵进攻江淮地区”的表述有误。1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殓以嫁时之衣,甚矣吾贫可知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使吾不以富贵贫贱累其心者,抑吾妻之助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君所交皆一时贤隽,今与是人饮而欢邪?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用出嫁时的衣服(给她)穿上入棺,我的贫穷超乎寻常,就可以知道了。(2)让我不因为财富多少、地位高低而焦虑,这或许是妻子对我的帮助吧。
(3)您所交往的都是当今品德高尚、才能杰出的人,现在竟与这种人喝酒取乐了? 参考译文:
庆历四年的秋天,我的朋友宛陵梅圣俞先生从吴兴来看我,拿出他悼念亡妻的诗作,并悲伤地说:“我的妻子谢氏死了。”请我写一篇墓志铭来安葬她。我当时没有空闲写作。一年之中,他写了七八封书信,书信中没有不提到给谢氏写墓志铭的。并且说:“我的妻子是已故太子宾客谢涛的女儿、希深的妹妹。希深父子都是当时有名的人,家世荣耀。谢氏出生在名门望族,20岁的时候嫁给了我,过了17年后去世。死后,我用出嫁时的衣服(给她)穿上入棺,我的贫穷超乎寻常,就可以知道了。然而谢氏却安适愉快地对待这一切,治家,有她自己的办法。那些饮食器皿,虽然不是很多,但每一样都是精心挑选的;我们的衣服无论新旧,一定全部洗好,缝纫好;所到的官舍虽然简陋,一定很严肃认真地打扫庭院;她平时说话和容貌举止,必定是愉快和气的。我在社会上困顿久了,出门在外时以能与贤能的士大夫交游而感到荣幸和快乐,在家时看到我妻子那么安静愉快,也就忘记了忧愁,让我不因为财富多少、地位高低而焦虑,这或许是妻子对我的帮助吧。我曾经和士大夫说话,谢氏常在屋内屏风后暗听,很快就能谈论这个人的才能高低,以及时事的得失了,说的都很有条理。我在吴兴做官,有时从外面喝醉了回来,她一定会问:‘今天和谁一块饮酒这么快乐呢?’听到是与品行高尚的人一起就高兴;否则,就叹息道:‘您所交往的都是当今品德高尚、才能杰出的人,现在竟与这种人喝酒取乐了?’那年南方大旱,她仰头看到空中的蝗虫,就叹息说:‘现在西夏的战争威胁尚未解除,天下困顿,盗贼从江淮间突然出现,而天下大旱,蝗虫如此严重。我作为妇人,死了还有夫君安葬我,这已经是幸运了!’她能够安于贫穷,不为这些所困,品性明达,懂得道理大多类与此。哎!她活着时我贫穷得厉害,死了我又没办法厚葬她,我觉得唯有文字可以彰显她的不朽。况且她平时就特别懂得文章的可贵;死后能够得到(您的祭文),希望可以慰藉她的灵魂,减少我的悲伤了。这就是我向你频繁请求写墓志铭的原因啊。”像这种情况,我能忍心不为她写墓志铭吗?
三、语用创新
13.(原创)请以“老龄化社会”为开头,重组下面的句子,不得遗漏信息,不得改变原意。跨入21世纪后,很多国家都将面临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挑战。根据国际惯例,当一个城市或国家60岁以上人口所占比重达到或超过总人口数的20%时,这个城市或国家的人口就称为“老龄型人口”,这样的社会就称为“老龄化社会”。社会老龄化的形成其实也是社会进步的一种体现,反映出人类衰老的延迟,寿命的延长,死亡率和出生率之比的下降。要客观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老龄化程度,应考察包括人口平均寿命、老年人口比例、长寿水平等在内的若干指标。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老龄化社会”,指的是根据国际惯例,当一个城市或国家60岁以上人口所占比重达到或超过总人口数的20%,这个城市或国家的人口就称为“老龄型人口”的社会:这是跨入21世纪后很多国家都将面临的严峻挑战。不过,社会老龄化的形成其实是社会进步的一种体现,反映出人类衰老的延迟,寿命的延长,死亡率和出生率之比的下降。要客观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老龄化程度,应考察包括人口平均寿命、老年人口比例、长寿水平等在内的若干指标。
14.(2011年高考浙江卷)仿照下面的示例,另写一段话。
世上有多少这样的事呢?树在,叶去;叶在,花去;花在,香去;香在,闻它的人去。世上有多少这样的事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本题时,首先要做到句型一致。其次要注意所仿写的句子是由四个分句构成的,要注意每个分句中两个事物之间的关系,即“树和叶”、“叶和花”、“花和香”、“香和人”,以及相邻分句间事物相承相继的关系。仿写时做到事物的相关性。再者仿写时要使语言富有文采性、哲理性。
答案:示例1:天在,风去;风在,云去;云在,雨去;雨在,听它的人去。示例2:池在,荷去;荷在,水去;水在,鱼去;鱼在,赏它的人去。
余曰:①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 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②风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笼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1.画线句①在这节文字中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画线句②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秋声为什么会是“凄凄切切,呼号愤发”的情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1.点题,统领下文。
2.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更能衬托秋气之烈。
3.秋声之所以“凄凄切切,呼号愤发”,是因为“其色惨淡”“其气栗冽”“其意萧条
第二篇:苏教版必修四《秋声赋》练习
BatchDoc-Word文档批量处理工具
《秋声赋》练习
搜集整理:严永祥
1.下列各组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D)
A.悚然(sǒnɡ)
萧飒(fēnɡ)..
淅沥(xī lì)..B.栗冽(lìn liè)
吹拂(fú)
... 肃杀(sù).C.杀戮(lù)
戕贼(qiānɡ).. 黟然(mò).D.飘泊(bó)
丘墟(xū)
渥...然(wò)
2.下列各组词语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B)
A.礼上往来 秋高气爽 皎洁 零落
B.豁然开朗 秋毫无犯 惨淡 烟霏
C.挺而走险 卓有成效 寂寥 葱茏
D.丰富多彩 贻笑大方 凄切 针贬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BatchDoc-Word文档批量处理工具
BatchDoc-Word文档批量处理工具 的一项是(C
A.①悚然而听之
②乃其一气之余烈..
B.①此秋声也
②故其为声也..
C.①其色惨淡
D.①常以肃杀而为心 ②夷则为七月之..
4.请解释下列加点词语。欧阳子方夜读书 声非加疾也,而闻..在夜里 者彰
快 常以身翼,衔.蔽沛公
又如赴敌之兵.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枚疾走 士兵 又如赴敌之兵,衔又兵象也,于行用.枚疾走
快速地 金 战争 .君有疾在腠里,不兵刃既接,弃甲曳..治将恐深 小毛病 兵而走 兵器 君子疾夫舍曰欲今南方已定,兵甲已..之而必为之辞 憎恶
BatchDoc-Word文档批量处理工具
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 战略物
BatchDoc-Word文档批量处理工具
资
天之于物,春生秋实 结果实 .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 .使……感(劳累)BatchDoc-Word文档批量处理工具
BatchDoc-Word文档批量处理工具
5.将文中画线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
定语后置句
(2)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
(3)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
主谓倒装句
6.有人认为童子是个蒙昧无知的孩子,他对于主人要求“汝出视之”只是敷衍了事,亦不能应答主人的问话,只知“垂头而睡”,在文中出现只是用于陪衬欧阳子的形象;也有人认为童子天真无邪,既无“百忧感其心”,亦无“万事劳其形”,更无忧思“动于中”,所以是作者倡导的人生境界。你怎么看?
7.对于《秋声赋》的主题,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这是一篇典型的悲秋之作,如《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所说的“这是一篇以悲秋为主题的赋体散文,BatchDoc-Word文档批量处理工具
BatchDoc-Word文档批量处理工具
抒发了作者在政治上不能有所作为的郁闷心情”。另一种认为“同以往的许多‘悲秋’之作相比,本文既无失意的惆怅,又无身世的感伤,体现了作者豁达超然的情怀”。你认为哪一种观点能够成立? 8.丰乐亭游春 欧阳修
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游人不管春将尽,来往亭前踏落花。这首诗写了暮春怎样的特征?游人对此怀着什么样的情感?
9.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陶渊明的诗文辞赋给人最突出的印象是真率自然,每一篇都是他的肺腑之情的自然流露,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他的田园诗风格平淡朴素,清新隽永。但他也写过一些歌颂神话传说中的牺牲者和历史上反抗暴政的壮士的诗,风格悲壮豪放,被鲁迅先生称誉为“金刚怒目式”〔《题未定草
(六)》〕的作品。陶BatchDoc-Word文档批量处理工具
BatchDoc-Word文档批量处理工具
渊明重在“写心”“写意”,并不着意描摹物象。但他一旦对景白描写生,只须 ① 的几笔,便能捕捉住景物最突出的特征,妙摄其意态、神韵,并自然融入自己的主观情感。他的诗文语言生动精练,明白如话而情意深厚,犹如“大匠运斤,无斧凿痕”,于质朴中含有文采,貌似枯槁实则丰腴,这就是宋代文学家苏轼所指出的“质而实绮,癯而实腴”(《与苏辙书》)境界。例如:“ ② ”,诗人用一个“ ③ ”字表现盛夏树木清荫的浓郁,使无形无状的凉意,顿时可见可触,成了贮积在浓郁中的一汪清潭。又如“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十个字,不仅写出雪的 ④,而且传出雪野在静穆中仿佛发出微妙的声音。再如“有风自南,翼彼新苗”“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把迎风拂动的禾苗写得生意盎然,活泼可爱,仿佛有性灵,有生命。
(1)在①④处填入的词语,最恰当一项的是()
BatchDoc-Word文档批量处理工具
BatchDoc-Word文档批量处理工具
A.①疏疏朗朗
④轻虚洁白
B.①疏疏朗朗
④轻盈洁白
C.①萧疏简淡
④轻虚洁白
D.①萧疏简淡
④空灵洁白
(2)在②③处填入的诗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②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 ③没
B.②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 ③余
C.②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 ③贮
D.②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 ③绕
(3)下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蔼蔼堂前林”,蔼蔼是树木稀疏的样子。
B.“孟夏草木长”,孟夏是初夏时节。C.“有风自南,翼彼新苗”,“风”是春风,“翼”是比拟手法。
D.“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的意思是:远风掠过平旷的田野,秀美的BatchDoc-Word文档批量处理工具
BatchDoc-Word文档批量处理工具
禾苗饱含新的生机。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陶潜的诗不是一味飘逸,也有“金刚怒目式”。这说明评论作品要“知人论世”。
B.“大匠运斤,无斧凿痕”这一比喻说法既是赞美陶诗艺术造诣之高,又是对其真率自然诗风的肯定。
C.陶诗的风格是表面质朴而实际华丽,表面单薄而实际丰满。
D.“写心”“写意”,实质上就是鲁迅先生提倡的白描手法。(5)下列陶渊明的诗句,属“金刚怒目式”的两项是()
A.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
B.扬楫越平湖,泛随清壑回。
C.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D.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E.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F.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
BatchDoc-Word文档批量处理工具
BatchDoc-Word文档批量处理工具
1.答案:D 2.答案:B 3.解析:A项,第一个为代词,代秋声;第二个为结构助词,的。B项,第一个表判断;第二个是句末语气助词。D项,第一个是动词,作为;第二个相当于判断词,是。C项,两个“其”均为代词,代
答案:C
4.答案:作者对秋声直接评价的语句有:(1)噫嘻悲哉!此秋声也。(2)
5.答案:(1)这是秋天的声音。它是怎样发出来的?(2)秋天衰败零落的原因,是秋风的余威(造成)的啊。
6.7.答案:示例1:这首诗写暮春时节一望无际,郁郁葱葱的美景,写出了游人对春天的眷恋不舍之情。
示例2:这首诗写了暮春时节草木青翠、落红满地的特征。游人对此怀着喜BatchDoc-Word文档批量处理工具
BatchDoc-Word文档批量处理工具
爱和恋恋不舍的感情。
8.解析:回答时应从文章内容出发,并结合作者生平经历。从这篇文章中读到的是欧阳修的一种超然情怀,但这种超然不同于那种从容地面对现实,襟怀旷达的人生态度,而是历尽沧桑之后的一种透悟,一种淡泊的心境。欧阳修为人刚正,敢于直言,但他的一生历尽艰辛,宦海沉浮20多年,29岁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主张被贬夷陵;39岁再度因参与“庆历新政”被贬滁州。他本来体弱多病,40岁就白发萧疏了。虽然自至和元年开始结束贬谪外放的生活,重新获得朝廷重用,官职也一路升迁,但长年的政治斗争使他感到心力交瘁,所以在这篇53岁时写成的《秋声赋》里流露出了这种希望与世无争,修身养性的
9.1.C 2.C 3.A 4.D 5.CF
BatchDoc-Word文档批量处理工具
第三篇:秋声赋读后感
导语:《秋声赋》是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的辞赋作品。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秋声赋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秋声赋读后感
1《秋声赋》作于嘉佑四年(1059),欧阳修时年53岁,是他继《醉翁亭记》后的又一名篇。它骈散结合,铺陈渲染,词采讲究,是宋代文赋的典范。
读罢全文,唯其肃杀,却见清明,即悟未悟,将以何种心境应和这秋声。感秋之悲犹如体验死亡,不知归于消极还是坦然面对人生,更增添了明白与勇气。秋声自然,叶落如归,人又有何不同,随其荣发,终归沉寂,散失如尘。既然任谁不过如此,何须有悲。“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此句有前文为证,凡伤皆因心,启人无争。而我却体会到另一种真,那就是于肃然中看到清明,常怀一颗平常心,少一些名利计较,多一些涉世的勇气。自然,淡然,坦然。
“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这是自然规律,于人如何呢。
读欧阳修的《秋声赋》正值乍暖还寒的时节。虽不是秋日,但和着欧阳子叹息般的呓语,我仍然依稀从扑面而来的暖风中辨认出肃杀的气息。让我试试聆听我自己的秋声。
秋声赋读后感
2最先响起的是琵琶,玉珠般错落而出的声响,悄悄地以共鸣的方式拨动了我的心弦,节奏清脆简短,却又如思念般悠长,它彻彻的落寞,在无形中感染着它的听众,如孤独的飞禽在旷野呼喊一般的声音从我的耳朵进去,如麻药般哽咽了我的喉咙。接下来,有笛声从遥远的天边传来,与琵琶的低语错杂交织在一起,带着弥漫起荒沙的征人之思来到我的身边。它的声音似乎是忧伤的化身,它淡然地环绕着我,从未靠近,也从未离开,它拂过的时候,不带有丝毫的踪迹,但它离去的时候,却会发现它已改变了一切。不经意间,箫声从笛声之中傲然脱出,开始了独奏,水面回荡开来它的回声,如传说般落寞,如月光般冰冷。它浸染了被时间擦干的泪水,它包容了有爱恨交织的回忆;它拾起了让过往遗弃的忧伤,它揭示了被繁盛遮盖的空荡;它收拢了如细网交织的思绪,它错乱了如梦般朦胧的音符;它焚烧了记载着往事的丘陵,它冻结了曾经炙热着的感情。它如同黄昏的余晖,在晚风未吹拂到的地方,默默地将秋思埋葬,只余下一个孤独的墓碑,上面空无一字。于是乐章从低谷涌向了高-潮,如繁星般在一瞬间将我的思绪闪烁成了一片空白,被遗忘的记忆就此复苏,将我的心残酷地撕开,在光影交织中将我的灵魂映成了透明的形体,我无从躲避这来自内心的审判,任凭亘古未变的悲哀,将我心底的微震扩大成风中响亮的呼喊,直到这乐声消逝。
《秋声赋》仍如同刚才一样放在桌上,它旁边的时钟还在嘀嗒地走,丝毫没有注意到之前到来的时光与心灵交错碰撞。我自己都不知道我会存留有那些记忆,也许是这篇《秋声赋》把它们唤醒的吧。我明明听见了,隔着书页穿越千年的吟诵正与我心里盛大而落寞的乐章交织成辉煌的交响。但是,秋声注定是寂寞的,它不孤独,但它寂寞。
秋声赋读后感
3近读欧阳文忠的散文,尤为喜爱这一篇《秋声赋》。虽然我们耳熟能详的《醉翁亭记》、《伶官传序》似乎也是脍炙人口的篇章,然而现今我独爱此一篇,就如周敦颐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刘禹锡独爱其陋室之安宁一般。
纵观全文,欧阳修由秋风扫过之声而悲秋,而悲人,最后笔锋一转,道出秋声之悲不过是自然之声,何苦来“亦何恨乎秋声”!我以为这与道家的思想有有一些相承的因素。道家讲求无为,事物自有其规律,有意为之往往会适得其反。然而我们看他慢慢说来,便可渐渐看出“体物言志”的特点。
欧阳修夜读书,忽闻风吹草动,于是叫童子出去看看。童子回报星汉灿烂,天上银河高挂,并无人迹,声音乃是由树林中传出。由此欧阳修长叹一声,感秋之意油然而生。第二段分为三层来写;第一层写秋之“为状”,从色、容,气、意四个角度来写,渲染秋之萧条,惨淡;第二层写秋之“为声”,写秋对于草木的摧残之力;第三写秋之“为心”,这是从物到人的递进,把秋比作刑官,兵象,商声,夷则之律,种种物事都是主凶事的,醉翁意在进一步说明秋风之摧残力。正是“秋风无力百花残”,在秋风面前,万物均要凋蔽。
文章最末,作者说完,童子早就昏昏睡下,独有鸣虫作伴。倒也有些意境,童子纵是醒着,又怎么能理解作者所论何义。恐怕作者只有如《醉翁亭记》里那种“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那番心境罢了。
第四篇:《秋声赋》教案
一、教师激趣导入
时日匆匆,风寒如雨,雨寒如风。人心总是不耐风雨,坐听窗外风音雨韵绵绵不绝,牵引出多少载不动、卸不去的沁凉透骨的秋情。秋风秋雨,秋花秋月曾引发多少古今文人墨客书写下一行行或凄清或优雅的文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九百多年前,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由“秋声”而引发的一段流传千古的文思――《秋声赋》(板书课题、作者)
二、讨论学习内容
作为文言文,哪些内容是必学的?学习的基本顺序是怎样的?
每人独立思考,在备用纸上列出几个关键词,然后在小组内相互交流,形成基本共识;之后教师随机抽点小组内相互交流,形成基本共识。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基本理解,继续促进学习共识的形成(可能与学生意思相近,但用词会有差异):文言文言,自然有“文”有“言”。因此文言文的必学内容有两个,一个是“文”,一个是“言”。“文”和“言”应该先学哪个?应该先“言”后“文”,因为字词句的意思正确理解了,才能顺利地学习其作为文章和文化作品所表达的内容和思想、形式和技巧。其中的“言”包括字词句的音和义的理解;“文”包括表达的内容和表达的形式,因此可以切分成四个学习板块,一是“言”的字词音义,二是“言”的句子意义,三是“文”的表达内容,四是“文”的表达形式。
三、介绍学习方法
浅易文言文的学习方法主要有两个,一是自主诵读,二是自主梳理。每人要在自主诵读中疏通整理,进而自主获得,独立过关。在此基础上,听取同学和老师的发言,从中获得启发,深化自己的学习。同时,每诵读一次,就要让自己对课文再熟悉一步;经历四次诵读后,就能开口背诵。
讨论学习内容、介绍学习方法,体现了“把人当人、自主成长”的“非指示性”教育理念。或许学生对文言文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不太存在认识上的差异和差距,但学生思考、讨论的过程,就是唤醒他们自主学习意识的过程,也是让他们意识到教师把他们当做学习主人的过程;而学生思考、讨论的结果,则让他们懂得了文言文该学什么、怎么学。以后他们离开教师也就能独立学习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也要求:“内容的确定和教学方法的选择,都要有利于学生„„掌握自学的方法,养成自学的习惯,不断提高独立学习和探究的能力。” 四、一读,梳理“言”的字词音义 学生先自主诵读和梳理。诵读前教师先引导,介绍任务、要求和时间:请每人独立诵读课文,边诵读边梳理字词的音和义,一个也不放过,每个都要过关;边看课文边注意下面的注解,没有注解的随时查阅《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从它原有的义项中查找答案,再适合参阅手头资料;还是不懂的先用铅笔做上记号;时间12分钟左右。梳理结束后,每人出两三个字词音义的题目,考考全组同学,在检测中加深理解,巩固提高。最后教师检测。在全体学生都认为已掌握了字词的音和义后(让学生自主举手示意),教师将课前准备好的测试题通过多媒体亮出,要求解释括号前的字词音义,全体学生一起开口说或一起动笔写。检测一遍后教师再亮出括号内的答案,边亮边通说一遍,以强化印象,加深记忆。本文共有四段,为保证学习效果,将依次进行,逐段过关。下面只是样例——
题1:字音 悚(song)、淅(xi)沥(li)、鏦(cong)、铮(zheng)、砭(bian)、缛(ru)、渥(wo)、黟(yi)、戕(qiang)题2:字词 悚然(惊惧的样子)、淅沥(细雨声)、萧飒(形容风声)、砰湃(同“澎湃”,波涛汹涌的声音)、鏦鏦铮铮(金属相击的声音)、明河(银河)、状(情状)、惨淡(黯然无色)、日晶(日光明亮)、栗冽(寒冷)、砭(古代用来治病的石针,这里引申为刺的意思)、绿缛(碧绿繁茂)、拂(掠过,拂拭)、余烈(余威)、兵象(征伐之象)、摇(摇落,损耗)、精(精神,精气)、渥然丹者(指红润青春的面容)、黟然(乌黑的样子)、星星(指点点白发)、戕贼(残害)„„ 题3:虚词
叹词:异哉!噫嘻悲哉!嗟呼!1.而
(1)连词,表修饰。悚然而听之/童子莫对,垂头而睡(2)连词,表承接。木遭之而叶脱/物过盛而当杀(3)连词,表并列。忽奔腾而砰湃 2.者(1)代词,“有„„者”为固定结构。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有„„的东西”)(2)代词,“所以„„者”为固定结构。其所以摧败零落者(“„„的原因”)(3)代词。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的面容)3.之
(1)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盖夫秋之为状也(2)助词,的。乃其一气之余烈(3)代词。木遭之而叶脱(代秋声)4.其
(1)第三人称代词。其触于物也(代“秋声”)/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代“它们”)(2)领属性定语。其意萧条(,译为“它的”)题4: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欧阳子方夜读书(在夜间)(2)名词用作动词。天之于物,春生秋实(结果实)(3)动词使动用法。百忧感其心(使„„有感触)(4)形容词使动用法。万事劳其形(使„„受劳苦)题5:古今异义
(1)其容清明,天高日晶
古义:清朗明秀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政治)有法度,有条理(2)其色惨淡
古义:黯淡无色今义:今多形容“萧条”和“苦费心力”(3)物过盛而当杀
古义:必然衰败今义:应当杀害(4)有动于中
古义:内心今义:方位名词(5)黟然黑者为星星
古义:形容鬓发花白今义:星;比喻细小的、分散的点儿或别的东西 五、二读,梳理“言”的句子意义
学生先自主诵读和梳理。诵读前教师先引导,介绍任务、要求和时间:请以句子为对象,边诵读边梳理,将全文翻译一遍;逐字逐句依次翻译过来,不能漏译或跳译,不放过任何一个字词;以直译为本,忠实于每个字词的固有意思,不能想当然;语句不通顺或不完整时,可适当加上字词,但加上去的要用括号标示;无法直译时可意译,意译尽量要保留原来的意思;无法解决时才可参阅手头资料,还是无法解决的用铅笔做上记号;时间8分钟左右。梳理结束后,每人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疑难,小组不能解决的参与全班交流,主动提问,主动解决,直至一一过关。
然后小组检测,每人出两三个句子翻译,考考全组的同学,在检测中加深理解,巩固提高。最后教师检测。在全体学生都认为已掌握了句子的意义后(让学生自主举手示意),教师将课前准备好的句子翻译题通过多媒体亮出,全体学生一起开口说或一起动笔写。检测一遍后教师再说一遍,并随时解释翻译的技巧和方法。下面是样例—— 1.判断句
(1)是谓天地之义气(直接表判断)
(2)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乃”表判断)
(3)此秋声也(“也”表判断)
(4)夫秋,刑官也(“也”表判断)
(5)商,伤也(“也”表判断)
(6)夷,戮也(“也”表判断)2.疑问句
(1)此何声也(疑问代词“何”,表疑问)
(2)胡为而来哉(疑问代词“胡”与语气词“哉”,表疑问)
(3)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争荣(疑问词“奈何”,表反问)
(4)亦何恨乎秋声(疑问词“何”,表反问)3.倒装句
(1)胡为而来哉(为胡,宾语前置)
(2)有动于中(于中有动,状语后置)六、三读,梳理“文”的表达内容
学生先自主诵读和梳理。诵读前教师先引导,介绍任务、要求和时间:请认真诵读课文,边诵读边自主梳理。
清人吴楚材在《古文观止》中评价《秋声赋》说:“秋声,无形者也,却写得形色宛然,变态百出”。下面我们就欣赏这篇千古美文,看看欧阳修是如何将无形的秋声写得形色宛然的。说说本文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秋声的。要求简洁、准确、全面(三级要求逐级提升);随时在备用纸上写下来,细化、深化自己的学习;时间10分钟左右。
每人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相互交流,并相互评判,说说达到了三级要求中的哪一级,然后自我完善。之后教师随机抽点,全班同学随时插话,即时评判。
教师准备的基本理解是:用一句话总说就是摹秋之声、绘秋之状、议秋之气最后抒秋之叹。课文第一段“初淅沥以萧飒„„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作者用一连串的比喻,风雨声、波涛声、金属撞击声、夜行军的人马声等,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体,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秋的色、容、气、意四个方面来描绘秋状的;欧阳修由感自然而叹人生,想到人事忧劳甚于秋的肃杀,不禁一声长叹,“奈何以非金石之质,在此基础上,让每人对本文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观点:或说说感想,或说说评价,或说说疑问;但都要真诚、深刻、新颖(三个要求逐级提升)七、四读,梳理“文”的表达形式
学生先自主诵读和梳理。诵读前教师先引导,介绍任务、要求和时间:请认真梳理语言表达的形式和技巧,欣赏作者的表达之美;通过梳理说说本文在表达技巧上最大的特色是什么,有什么表达效果;结合具体的语句,形成个性化的理解,一要自圆其说,二要尽可能细致、深入;边梳理边在备用纸上写下关键词句,细化、深化自己的学习;时间10分钟左右。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每人不少于1分钟,不超过2分钟。然后推选出小组代表向全班介绍。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基本理解,努力给学生启发—— 本文有三个特色:
①大量运用比喻。文章通过形象的比喻,使无形、无色的秋声,成为可听、可见、可感的具体、生动的自然现象,表现了作者高超的像声、状物和驾御语言的能力。例如: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
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②以景物喻人。以秋声使无情的草木“摧败零落”,比喻人生坎坷、忧愁劳顿使有情之人衰老、颓唐。把秋声、秋景和作者自己的秋感融合在一起,自然贴切。以景抒情,情与景泯和无间,使文章达到了优美、和谐、深刻感人的境界。
例如: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物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
③骈散结合。既部分保留了骈赋、律赋的铺陈排比、骈词俪句及设为问答的形式特征,又注意运用长短不齐的句子,使赋的形式活泼起来,变得散文化,增加了赋体的抒情意味。例如: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
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
八、美读成诵
在前面四次诵读的基础上,换一种读的方式;全班齐读。在齐读中读出感受,读出享受,读出对内容的理解和形式的领悟;同时读出气势,读出氛围,把课堂学习气氛推向高潮。然后现场背诵,并现场默写。
九、了解作者及写作特点
教师综合相关资料,现成介绍给学生,让学生了解作者及写作特点,深化学习,提升认识——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别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喜欢以“庐陵欧阳修”自居。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卓越的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唐朝)韩愈、柳宗元、(宋朝)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一生的主要著作,有周必大等编定的《欧阳文忠公文集》153卷,约百万言。另外,史学著作有奉诏与宋祁等合作编著的《新唐书》,并有他自己独家编纂的《新五代史》74卷。《秋声赋》被公认为是写秋的经典。文章都是作者心灵的再现,其实,欧阳修写《秋声赋》也是由原因的。本文写于作者53岁时。作者晚年虽身居高位,但回首往事,屡次遭贬内心隐痛难消,面对朝廷内外的污浊、黑暗,眼见国家日益衰弱,改革又无望,不免产生郁闷心情。对政治和社会时局心情郁结,对人生短暂、大化无情感伤于怀,让作者此时处于不知如何作为的苦闷时期,又加上这一年的秋天又如期而至。所以他对秋天的季节感受特别敏感,《秋声赋》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十、学生自主总结
下课前,每人用一句话来总结自己的学习收获或学习启示。要求总结收获准确、全面,总结启示深刻、独到。先在学习单上写下来;时间2分钟左右。每人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相互交流,相互完善,形成基本共识。然后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说说本组的基本共识,边说说自评和互评,形成班级的基本共识。
最后教师说说自己的总结,继续提升学生的认识,与学生分享,并让学生评价:;《秋声赋》写秋以立意新颖著称,从题材上讲,悲秋是中国古典文学的永恒题材,但欧阳修选择了新的角度人手,虽然承袭了写秋天肃杀萧条的传统,但却烘托出人事忧劳更甚于秋的肃杀这一主题,这就使文章在立意上有所创新。更应该提到的,应是《秋声赋》在文体上的贡献。即赋的散文化,使赋的形式活泼起来,既部分保留了骈赋、律赋的铺陈排比、骈词俪句及设为问答的形式特征,又呈现出活泼流动的散体倾向,且增加了赋体的抒情意味。这些特点也使《秋声赋》在散文发展史上占有了一席很重要的地位。
十一、教师推荐课外阅读篇目 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内”,同时“得益于课外”,需要课外阅读。现在我向各位推荐两类课外文章,一是评价《秋声赋》的文章;二是欧阳修的其他文章。文章已经粘贴在班级语文学习的博客上,请直接打开阅读,每篇读完后留下你的一句话感想或评论,同学间相互交流,相互促进。
曹志平
第五篇:秋声赋实用教案
秋声赋
【教学目标】
1、文章用各种手法,将无形的秋声写得具体可感。
2、作者在描写中融入的感情。【教学重点和难点】
通过研读文本,理解作者摹写秋声、化抽象为形象的方法 【教学方法】探究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中国的诗句中,颂赞秋的文字特别的多。回忆描写秋的诗句。比如本单元中学习的登高(唐?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雨霖铃(宋?柳永):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描写的秋天景物凋零,一片萧条的景象。那么,在欧阳修的笔下秋天又是怎样一幅场景呢?今天我们就学习一下他的《秋声赋》(板书题目)。
二、相关知识回忆与补充
1、赋:回忆“赋”作为一种文体,它的定义和特点。(可以结合学过的《阿房宫赋》和《赤壁赋》以及导学练内容提问一两个同学)
2、欧阳修:回忆有关作者欧阳修的文学常识,请学生读一下课下注释,并作适当补充。
3、补充文题背景:本文写于作者五十三岁时。作者晚年虽身居高位,但回首往事,屡次遭贬内心隐痛难消;面对朝廷内外的污浊、黑暗,眼见国家日益衰弱,改革又无望,不免产生郁闷心情。就是在这种情绪驱动下,写出了这篇以悲秋为主题的赋体散文。
三、研读课文
探究一:本文写作手法,通过文章的具体讲解来感知文章化虚为实,多种修辞手法描写秋声的好处和作用。
上节课我们已经把整篇文章进行了预习,初步掌握了文章的意思。这节课我们着重来探究几个问题,加强对文章的理解。课后练习二中提到清代人在《古文观止》中评价《秋声赋》说:“秋声,无形者也,却写得形色宛然,变态百出。”欧阳修是如何将无形的秋声写的具体可感的?
1、首先找到具体描写“秋声”的语句,再加以分析。(学生找出文章第一段的具体语句)
明确: “初淅沥以萧飒”至“但闻人马之行声”
2、评价:这几句话向来为人称道,把无形的秋声写的惟妙惟肖。(小组比赛背诵)
3、追问:这几个句子运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对于表现秋声有什么好处呢?
明确:比喻。具体可感,能够让人如同看到一幅画面(可以让学生按照原文翻译来描绘一下这幅画面:这秋声刚开始像淅沥萧飒的细雨,忽然变得像澎湃的波涛,让人想象到大雨急至的场面。又把它比喻成衔枚疾走的赴敌之兵,让人想象到行军队伍那种虽无号令却又急骤前行的场面,似乎能听到行军脚步的“唰唰”声。)
4、小结:第一段文字运用比喻手法,写从秋风初起到秋风越来越大,渲染声色,为我们营造了一幅令人“悚然”,令人感到“异哉”的动人心魄的秋声图。这是用比喻的手法正面描写秋声。
第2段有没有写到“秋声”呢?
1、快速阅读,并回答描写秋声的语句。明确: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
2、这段文字在具体写到这句有关秋声的特点以前,先写了什么? 明确:先写“秋之状”
3、写秋之状分别从那几个方面来写的? 明确:色,容,气,意。
4、为什么作者不直接写秋声,而用大量笔墨写秋之状呢,是不是离题了?(这里要求学生分组讨论并回答)
明确:不是离题
A.为写秋声做一个铺垫,使写秋声的笔触不至于太突兀。B.是烘托,使“秋之声”更为形象而有声势,是通过写秋天的悲凉,来表现秋声的悲,是烘托的写法。古人云:“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烘托”是通过别的事物把想要表达的事物写出来,所以,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就叫烘托。
5、下面的一小段文字,是对秋之状的引申,先写春夏之交的草木之色,再写秋风过后的草木萧条之色。这里写前后草色之变,运用了什么手法呢? 明确:对比。用前后色差之大来显示秋风的萧杀之力度。
6、文章写至此,我们已经感受到了秋天的凄凄切切和秋之萧条。但是作者还嫌不够。接下来作者又写哪几方面来秋?
这里讲到“五行”“时令”“乐音”,看起来非常杂乱,但最终都归结到秋声上面。
7、这种看似漫无目的,类似于意识流的写法,我们称之为什么修辞手法呢?
明确:“夫秋”至“物过剩而当杀”。联想和想象的手法,分别从几个方面来阐述秋萧条、伤夷的本质属性——“常以肃杀而为心”“物过剩而当杀”。
总结写法:作者运用正面比喻手法,铺垫烘托手法,联想想象以及对比的手法,从秋之声、秋之状、秋之性几个方面来描绘秋的肃杀。而“秋之声”始终是描写的核心。
探究二:文章主题思想
宋人写文章有一个比较普遍的特点那就是:由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中得到感悟、得出哲理。那么欧阳修通过写秋声,想告诉我们什么人生感悟呢?浏览第三段,用我们自己的语言,来对欧阳修的感悟做一下概括。(分小组自行翻译讨论,最后老师总结)
明确:
A.人生的忧虑烦恼、劳顿困乏会耗损人的经历。B.力所不及、智所不能的事会使人快速老去。C.人应该知足常乐,不要与人争荣。这一段,作者联系人生,抒情言志,由秋声及草木,由草木及人生,其伤感悲秋之情溢于言表。
四、小结:文章到此才在童子的瞌睡状态下结束,作者以对话开始,又以对话结尾,中间作者极力描写渲染了秋风的萧瑟,万物的凋零:并且联系人生,发出了世事艰难,人生易老的沉重感慨。无形的秋声,在作者的笔下却形态可掬。
五、课后作业:学习作者欧阳修的写作手法,写一篇描写夏日之景的文章。
六、板书: 秋声赋 欧阳修
秋之声:淅沥萧飒,奔腾澎湃。(比喻)
秋之状:色、容、气、意。(铺垫、烘托、对比)秋之性:肃杀为心、伤戮为责。(联想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