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京城部分专家读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中的“热点词汇”
京城部分专家读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中的“热点词汇”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
【五中全会公报解读系列之一】刘尚希解读五中全会三关键词:民生、风险与改革
【五中全会公报解读系列之二】杨宜勇:五中全会“十二五”定位“稳、准、全”
【五中全会公报解读系列之三】周天勇解读公报:最大特色是务实 多可操作举措
【五中全会公报解读系列之四】迟福林:《公报》全面部署“十二五”改革攻坚战
刚刚闭幕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深入分析了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内外形势,指出 “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是对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所作出的基本判断。
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我们应该如何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昨日,北京部分专家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话题不约而同地聚焦在此次公报中的“热点词汇”上。
一切为了科学发展
【热点词汇】五个坚持
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强大动力。
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杨宜勇告诉记者:“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十二五‟的重中之重,也将是日后我们评价„十二五‟的重要标准。”
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张平教授在接受采访时指出,中国经济经过30多年的高速赶超,提升了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但也面临着结构压力和发展不平衡的多方挑战,因此必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步伐,保持未来经济高增长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从实现赶超经济到实现可持续经济发展,重点就是优化空间配置、经济结构和转换机制,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在张平看来,“十二五”期间中国经济仍将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而“城市化是在赶超经济中的最后一块短板,因此城市化带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有很大余地。城市化的规模和空间集聚度能从根本上促进服务业的发展,扩大服务消费将成为我国扩大内需的主导。”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人力资本研究中心主任、美国乔治亚理工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李海峥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与人力资本快速增长相伴随。从1985年到2008年,我国人均人力资本增长3.1倍,而人均GDP增长5.8倍。“高技术的人力必然带来更高的产出,人力资本的市场化流动必然增强全社会的活力。”李海峥说,所以,在此次公报中提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建设人才强国;提出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加快财税体制改革,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势必会成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商务部提供的数据显示,到去年,我国货物贸易上升到世界第二位,贸易顺差由最高时的近3000亿美元下降到去年的1900亿美元,今年还将继续减少。今年1―3季度,我国境内投资者对境外企业实现非金融类直接投资362.7亿美元,同比增长10.4%,其中以收购方式实现的直接投资112亿美元。对此,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特约研究员华黎明认为,“中国要继续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充分用好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区域合作,积极创造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
收入分配改革重点在初次分配
【热点词汇】比重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如果不能从各个方面提高居民的福利,那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杨宜勇说,从现实看来,我国 “十一五”期间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重点工作已全面铺开,“十二五”期间就是要把这篇文章做大,特别是要建立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长效机制。
此前,关于“居民收入将与GDP同步增长”的报道引发了广泛关注。有调查显示,中国要素收入初次分配过程中的系统性低于发达国家相当于我国发展时期的20%,低于新兴市场国家15%。
对此,杨宜勇认为,我国收入分配改革重点在于初次分配,而重中之重在于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他认为,理解“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可以从两方面入手。
一方面,是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我们过去一般对“保低”主要说绝对数,很少提相对数。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的要求,最低工资的国际标准应该为平均工资的40%―60%。因此,在“十二五”期间,我国最低工资标准应该能够进一步向平均工资的40%靠拢。
另一方面,要缩小收入差距,政府不仅能做到“保低”,还要“扩中”和“限高”。杨宜勇说,从国民收入中政府、企业、居民三者比重看,目前居民收入约占50%左右。如果进一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就需要政府减税、企业让利、实行工资集体协商谈判。“当然,最根本的要靠转方式、调结构,做大财富的„蛋糕‟。”
而在张平教授看来,“十二五”规划 《建议》中有一个亮点――“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居民收入分配改革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都成为长效机制的一部分被提了出来。提高居民收入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消费投资失衡、内外需失衡的问题。”张平说,中国劳动收入报酬比率低是导致中国消费率低的一个重要原因,而通过采取提升劳动者报酬等措施,中国居民消费率就有可能从2008年的36%,到“十二五”结束时上升到46%,使扩大内需落到实处。
尊重新兴产业规律发展文化产业
【热点词汇】支柱性产业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这是我看到的国家赋予文化产业的最高地位。”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教授昨日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说。
“以往我们都是讲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并重,但五中全会公报能将„推进文化创新‟放在文化产业发展新要求的第一位提出,已经有了向文化产业倾斜的趋势。”陈少峰教授表示,通常我们所理解的文化事业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它代表建设和谐社会进程中广大人民群众的权益,有很强的公益性。同时,文化产业是一个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少的新兴产业,既能进一步带来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社会效益,也能带来调整结构、提振产业、拉动就业、促进消费的经济效益。
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的发展,中国人民的物质财富有了很大提高,精神文化需求愈发强烈,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显突出。去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我国第一部文化产业专项规划《文化产业振兴规划》,被看成是金融危机期间的“第十一大产业振兴规划”。有数据显示,2004年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年均增速20%以上。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西方国家文化产业占GDP的比重通常在8%以上,而我国大陆只有4%,文化产业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推进文化创新”有哪些路径?陈少峰认为,而今,我国文化产品同质化的现象依然严重,文化创新的任务之一就是内容产业的创新。“政府应尊重这种新兴产业的特殊规律,摒弃以„制造业‟经营文化产业的思路。”陈少峰说,要鼓励创新、尊重知识产权,使市场主体认识到“内容”是最易提高附加值的部分。同时,应加大3D技术、三网融合技术在推动文化产业中的作用,打造文化与科技“双驱动”的内容产业,“用发展现代文化产业的方法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积极参加国际合作建设和谐世界
【热点词汇】和谐世界
要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积极参加国际合作,维护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同世界各国一道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回顾„十一五‟,中国无论在全球合作还是在地区协作中都发挥了日渐显著的作用。”外交部政策研究室原主任杨成绪说,在二十国集团历次峰会上,中国同与会各国共谋克服金融危机、实现经济复苏之道;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金融机构改革中,中国为维护发展中国家利益仗义执言;今年初“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全面启动,更为两大富有活力的经济体装上发展引擎。正如有外电评述的那样,“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地位日益重要,将不仅自身得益更能惠及各方。”
正因此,杨成绪说,全会提出的要“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区域合作,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积极创造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势在必行。
在建设和谐世界过程中,全球气候变化是全人类正在面临的难题。发展经济不能背离环境保护。华黎明说,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不是中国一家之事,去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中国提出的方案得到发展中国家的好评,10月中国又在天津召开了今年第四次气候谈判会议,这一系列举措充分表明,应对气候变化,中国尽了其应尽之力。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必然导致低碳技术快速发展,在“十二五”期间,以高能效、低排放为核心的“低碳经济”将为中国经济发展插上翅膀,其深刻影响力将辐射到中国未来能源、产业、技术、贸易等领域。
而在此次全会上提出的 “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再次表达了中国积极参加国际合作,积极承担责任,构建和谐世界的责任与决心。
如今,站在两个五年规划的时空交替点上,中国经济应该继续坚持“走出去”的战略决策,在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奋发有为。而在区域合作方面,“十二五”期间中国亦大有可为。华黎明说:“在未来,现有中国与东盟合作、中日韩经济合作将结出硕果,而中国与中亚、西亚等地区的经贸往来也会生根开花。”
第二篇:专家解读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中的热点词汇
专家解读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中的四个“热点词汇”
历史方位: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京城部分专家解读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中的“热点词汇”
刚刚闭幕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深入分析了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内外形势,指出 “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是对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所作出的基本判断。
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我们应该如何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19日,北京部分专家接受了解放日报记者专访,话题不约而同地聚焦在此次公报中的“热点词汇”上。
一切为了科学发展
【热点词汇】五个坚持
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强大动力。
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杨宜勇告诉记者:“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十二五’的重中之重,也将是日后我们评价‘十二五’的重要标准。”
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张平教授在接受采访时指出,中国经济经过30多年的高速赶超,提升了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但也面临着结构压力和发展不平衡的多方挑战,因此必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步伐,保持未来经济高增长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从实现赶超经济到实现可持续经济发展,重点就是优化空间配置、经济结构和转换机制,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在张平看来,“十二五”期间中国经济仍将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而“城市化是在赶超经济中的最后一块短板,因此城市化带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有很大余地。城市化的规模和空间集聚度能从根本上促进服务业的发展,扩大服务消费将成为我国扩大内需的主导。”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人力资本研究中心主任、美国乔治亚理工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李海峥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与人力资本快速增长相伴随。从1985年到2008年,我国人均人力资本增长3.1倍,而人均GDP增长5.8倍。“高技术的人力必然带来更高的产出,人力资本的市场化流动必然增强全社会的活力。”李海峥说,所以,在此次公报中提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建设人才强国;提出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加快财税体制改革,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势必会成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商务部提供的数据显示,到去年,我国货物贸易上升到世界第二位,贸易顺差由最高时的近3000亿美元下降到去年的1900亿美元,今年还将继续减少。今年1—3季度,我国境内投资者对境外企业实现非金融类直接投资362.7亿美元,同比增长10.4%,其中以收购方式实现的直接投资112亿美元。对此,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特约研究员华黎明认为,“中国要继续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充分用好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区域合作,积极创造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
收入分配改革重点在初次分配
【热点词汇】比重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如果不能从各个方面提高居民的福利,那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杨宜勇说,从现实看来,我国 “十一五”期间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重点工作已全面铺开,“十二五”期间就是要把这篇文章做大,特别是要建立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长效机制。
此前,关于“居民收入将与GDP同步增长”的报道引发了广泛关注。有调查显示,中国要素收入初次分配过程中的系统性低于发达国家相当于我国发展时期的20%,低于新兴市场国家15%。
对此,杨宜勇认为,我国收入分配改革重点在于初次分配,而重中之重在于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他认为,理解“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可以从两方面入手。
一方面,是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我们过去一般对“保低”主要说绝对数,很少提相对数。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的要求,最低工资的国际标准应该为平均工资的40%—60%。因此,在“十二五”期间,我国最低工资标准应该能够进一步向平均工资的40%靠拢。
另一方面,要缩小收入差距,政府不仅能做到“保低”,还要“扩中”和“限高”。杨宜勇说,从国民收入中政府、企业、居民三者比重看,目前居民收入约占50%左右。如果进一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就需要政府减税、企业让利、实行工资集体协商谈判。“当然,最根本的要靠转方式、调结构,做大财富的‘蛋糕’。”
而在张平教授看来,“十二五”规划 《建议》中有一个亮点——“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居民收入分配改革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都成为长效机制的一部分被提了出来。提高居民收入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消费投资失衡、内外需失衡的问题。”张平说,中国劳动收入报酬比率低是导致中国消费率低的一个重要原因,而通过采取提升劳动者报酬等措施,中国居民消费率就有可能从2008年的36%,到“十二五”结束时上升到46%,使扩大内需落到实处。
尊重新兴产业规律发展文化产业
【热点词汇】支柱性产业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这是我看到的国家赋予文化产业的最高地位。”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教授昨日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说。
“以往我们都是讲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并重,但五中全会公报能将‘推进文化创新’放在文化产业发展新要求的第一位提出,已经有了向文化产业倾斜的趋势。”陈少峰教授表示,通常我们所理解的文化事业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它代表建设和谐社会进程中广大人民群众的权益,有很强的公益性。同时,文化产业是一个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少的新兴产业,既能进一步带来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社会效益,也能带来调整结构、提振产业、拉动就业、促进消费的经济效益。
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的发展,中国人民的物质财富有了很大提高,精神文化需求愈发强烈,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显突出。去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我国第一部文化产业专项规划《文化产业振兴规划》,被看成是金融危机期间的“第十一大产业振兴规划”。有数据显示,2004年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年均增速20%以上。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西方国家文化产业占GDP的比重通常在8%以上,而我国大陆只有4%,文化产业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推进文化创新”有哪些路径?陈少峰认为,而今,我国文化产品同质化的现象依然严重,文化创新的任务之一就是内容产业的创新。“政府应尊重这种新兴产业的特殊规律,摒弃以‘制造业’经营文化产业的思路。”陈少峰说,要鼓励创新、尊重知识产权,使市场主体认识到“内容”是最易提高附加值的部分。同时,应加大3D技术、三网融合技术在推动文化产业中的作用,打造文化与科技“双驱动”的内容产业,“用发展现代文化产业的方法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积极参加国际合作建设和谐世界
【热点词汇】和谐世界
要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积极参加国际合作,维护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同世界各国一道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回顾‘十一五’,中国无论在全球合作还是在地区协作中都发挥了日渐显著的作用。”外交部政策研究室原主任杨成绪说,在二十国集团历次峰会上,中国同与会各国共谋克服金融危机、实现经济复苏之道;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金融机构改革中,中国为维护发展中国家利益仗义执言;今年初“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全面启动,更为两大富有活力的经济体装上发展引擎。正如有外电评述的那样,“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地位日益重要,将不仅自身得益更能惠及各方。”
正因此,杨成绪说,全会提出的要“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区域合作,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积极创造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势在必行。
在建设和谐世界过程中,全球气候变化是全人类正在面临的难题。发展经济不能背离环境保护。华黎明说,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不是中国一家之事,去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中国提出的方案得到发展中国家的好评,10月中国又在天津召开了今年第四次气候谈判会议,这一系列举措充分表明,应对气候变化,中国尽了其应尽之力。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必然导致低碳技术快速发展,在“十二五”期间,以高能效、低排放为核心的“低碳经济”将为中国经济发展插上翅膀,其深刻影响力将辐射到中国未来能源、产业、技术、贸易等领域。
而在此次全会上提出的 “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再次表达了中国积极参加国际合作,积极承担责任,构建和谐世界的责任与决心。
如今,站在两个五年规划的时空交替点上,中国经济应该继续坚持“走出去”的战略决策,在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奋发有为。而在区域合作方面,“十二五”期间中国亦大有可为。华黎明说:“在未来,现有中国与东盟合作、中日韩经济合作将结出硕果,而中国与中亚、西亚等地区的经贸往来也会生根开花。” 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出炉 专家解读“关键词”
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18日出炉。扩大内需、推进改革、城镇化„„针对诸多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词”,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了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主任范剑平和申银万国首席宏观分析师李慧勇。
扩大内需
公报: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
范剑平:“十二五”期间的一个重要政策意图是,将经济增长原先过于依靠投资、出口拉动转变为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提振消费的含义一方面包括提高消费率,另一方面则是继续推动消费结构升级。对于提高消费率,目前的乐观估计是“十二五”期间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在前些年我国消费率连续下滑的背景下,事实上如果每年提升0.7-0.8个百分点也是可以接受的。
李慧勇:未来五年间我国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自2011年开始,中国有望进入新一轮上升周期,上升周期持续3年左右。强调扩大内需,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加快形成三大需求协调拉动经济的局面,属于经济结构转型的应有含义。
推进城镇化
公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完善城市化布局和形态,加强城镇化管理。
范剑平:相对于土地、基础设施等要素的“城镇化”,事实上,人的城镇化是最重要的,这意味着要还原城镇化的本质,城镇化不能“见物不见人”。城市化率的提高一方面将扩大投资和消费需求,另一方面可能导致社会管理的难度加大。这就要求完善城市化布局和形态,加强城镇化管理。避免由此引发一些新的社会矛盾,形成新的二元经济结构。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公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发展活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李慧勇:本次公报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文化产业的发展重点包括演艺业、动漫业、文化娱乐业、游戏业、文化会展业、文化旅游业等。
范剑平:国家提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前者属于政府公共服务范围,后者则属于市场产业范畴。对于文化产业而言,进一步放松管制和激发活力,除了可以为居民提供更丰富的文化产品,拉动经济发展,还有助于在国际上增强我国的软实力。
调整收入分配
公报: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范剑平:调节收入分配比重,有两个重要的目标需要在“十二五”期间关注。首先是努力使居民收入增速不低于GDP增速,其次是劳动者收入增长不慢于生产率提高的速度。
李慧勇:十二五期间,国民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有望取得新进展。公报提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此前热议的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可能将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突破口之一。此外,公报提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的不平等也是造成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原因之一。“十二五”期间我国将从多角度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
公报: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财税体制改革,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要素市场改革。
范剑平:尽管在一些领域进步明显,但从整体来说,“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未取得根本性突破。对于“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通过经济体制改革来作出制度上的带动,将是最好的选择。
李慧勇:对于经济结构调整以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提法,本次公报措辞比以往更为强烈,显示国家希望在“十二五”期间能够取得成效。
第三篇:专家解读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中的
专家解读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中的“热点词汇”
刚刚闭幕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深入分析了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内外形势,指出 “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是对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所作出的基本判断。
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我们应该如何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北京部分专家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话题不约而同地聚焦在此次公报中的“热点词汇”上。
一切为了科学发展
【热点词汇】五个坚持
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强大动力。
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杨宜勇告诉记者:“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十二五’的重中之重,也将是日后我们评价‘十二五’的重要标准。”
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张平教授在接受采访时指出,中国经济经过30多年的高速赶超,提升了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但也面临着结构压力和发展不平衡的多方挑战,因此必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步伐,保持未来经济高增长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从实现赶超经济到实现可持续经济发展,重点就是优化空间配置、经济结构和转换机制,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在张平看来,“十二五”期间中国经济仍将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而“城市化是在赶超经济中的最后一块短板,因此城市化带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有很大余地。城市化的规模和空间集聚度能从根本上促进服务业的发展,扩大服务消费将成为我国扩大内需的主导。”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人力资本研究中心主任、美国乔治亚理工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李海峥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与人力资本快速增长相伴随。从1985年到2008年,我国人均人力资本增长3.1倍,而人均GDP增长5.8倍。“高技术的人力必然带来更高的产出,人力资本的市场化流动必然增强全社会的活力。”李海峥说,所以,在此次公报中提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建设人才强国;提出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加快财税体制改革,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势必会成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商务部提供的数据显示,到去年,我国货物贸易上升到世界第二位,贸易顺差由最高时的近3000亿美元下降到去年的1900亿美元,今年还将继续减少。今年1—3季度,我国境内投资者对境外企业实现非金融类直接投资362.7亿美元,同比增长10.4%,其中以收购方式实现的直接投资112亿美元。对此,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特约研究员华黎明认为,“中国要继续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充分用好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区域合作,积极创造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
收入分配改革重点在初次分配
【热点词汇】比重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如果不能从各个方面提高居民的福利,那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杨宜勇说,从现实看来,我国 “十一五”期间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重点工作已全面铺开,“十二五”期间就是要把这篇文章做大,特别是要建立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长效机制。
此前,关于“居民收入将与GDP同步增长”的报道引发了广泛关注。有调查显示,中国要素收入初次分配过程中的系统性低于发达国家相当于我国发展时期的20%,低于新兴市场国家15%。
对此,杨宜勇认为,我国收入分配改革重点在于初次分配,而重中之重在于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他认为,理解“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可以从两方面入手。
一方面,是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我们过去一般对“保低”主要说绝对数,很少提相对数。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的要求,最低工资的国际标准应该为平均工资的40%—60%。因此,在“十二五”期间,我国最低工资标准应该能够进一步向平均工资的40%靠拢。
另一方面,要缩小收入差距,政府不仅能做到“保低”,还要“扩中”和“限高”。杨宜勇说,从国民收入中政府、企业、居民三者比重看,目前居民收入约占50%左右。如果进一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就需要政府减税、企业让利、实行工资集体协商谈判。“当然,最根本的要靠转方式、调结构,做大财富的‘蛋糕’。”
而在张平教授看来,“十二五”规划 《建议》中有一个亮点——“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居民收入分配改革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都成为长效机制的一部分被提了出来。提高居民收入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消费投资失衡、内外需失衡的问题。”张平说,中国劳动收入报酬比率低是导致中国消费率低的一个重要原因,而通过采取提升劳动者报酬等措施,中国居民消费率就有可能从2008年的36%,到“十二五”结束时上升到46%,使扩大内需落到实处。
尊重新兴产业规律发展文化产业
【热点词汇】支柱性产业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这是我看到的国家赋予文化产业的最高地位。”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教授昨日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说。
“以往我们都是讲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并重,但五中全会公报能将‘推进文化创新’放在文化产业发展新要求的第一位提出,已经有了向文化产业倾斜的趋势。”陈少峰教授表示,通常我们所理解的文化事业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它代表建设和谐社会进程中广大人民群众的权益,有很强的公益性。同时,文化产业是一个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少的新兴产业,既能进一步带来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社会效益,也能带来调整结构、提振产业、拉动就业、促进消费的经济效益。
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的发展,中国人民的物质财富有了很大提高,精神文化需求愈发强烈,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显突出。去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我国第一部文化产业专项规划《文化产业振兴规划》,被看成是金融危机期间的“第十一大产业振兴规划”。有数据显示,2004年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年均增速20%以上。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西方国家文化产业占GDP的比重通常在8%以上,而我国大陆只有4%,文化产业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推进文化创新”有哪些路径?陈少峰认为,而今,我国文化产品同质化的现象依然严重,文化创新的任务之一就是内容产业的创新。“政府应尊重这种新兴产业的特殊规律,摒弃以‘制造业’经营文化产业的思路。”陈少峰说,要鼓励创新、尊重知识产权,使市场主体认识到“内容”是最易提高附加值的部分。同时,应加大3D技术、三网融合技术在推动文化产业中的作用,打造文化与科技“双驱动”的内容产业,“用发展现代文化产业的方法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积极参加国际合作建设和谐世界
【热点词汇】和谐世界
要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积极参加国际合作,维护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同世界各国一道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回顾‘十一五’,中国无论在全球合作还是在地区协作中都发挥了日渐显著的作用。”外交部政策研究室原主任杨成绪说,在二十国集团历次峰会上,中国同与会各国共谋克服金融危机、实现经济复苏之道;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金融机构改革中,中国为维护发展中国家利益仗义执言;今年初“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全面启动,更为两大富有活力的经济体装上发展引擎。正如有外电评述的那样,“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地位日益重要,将不仅自身得益更能惠及各方。”
正因此,杨成绪说,全会提出的要“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区域合作,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积极创造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势在必行。
在建设和谐世界过程中,全球气候变化是全人类正在面临的难题。发展经济不能背离环境保护。华黎明说,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不是中国一家之事,去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中国提出的方案得到发展中国家的好评,10月中国又在天津召开了今年第四次气候谈判会议,这一系列举措充分表明,应对气候变化,中国尽了其应尽之力。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必然导致低碳技术快速发展,在“十二五”期间,以高能效、低排放为核心的“低碳经济”将为中国经济发展插上翅膀,其深刻影响力将辐射到中国未来能源、产业、技术、贸易等领域。
而在此次全会上提出的 “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再次表达了中国积极参加国际合作,积极承担责任,构建和谐世界的责任与决心。
如今,站在两个五年规划的时空交替点上,中国经济应该继续坚持“走出去”的战略决策,在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奋发有为。而在区域合作方面,“十二五”期间中国亦大有可为。华黎明说:“在未来,现有中国与东盟合作、中日韩经济合作将结出硕果,而中国与中亚、西亚等地区的经贸往来也会生根开花。”
第四篇: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
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
中共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 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抵御风险能力显著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于2010年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
出席这次全会的有,中央委员202人,候补中央委员163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和有关方面负责同志列席了会议。党的十七大代表中部分基层同志和专家学者也列席了会议。
全会由中央政治局主持。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作了重要讲话。全会听取和讨论了总书记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总理就《建议(讨论稿)》向全会作了说明。
全会充分肯定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以来中央政治局的工作。一致认为,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严重影响和国际国内环境的深刻变化,中央政治局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一中、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隆重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有效实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一揽子计划,有针对性地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巩固和发展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成效,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有力应对玉树强烈地震、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等严重自然灾害,胜利完成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功举办上海世博会,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和各项工作取得新的显著进展。
全会认为,“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科学制定“十二五”规划,对于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全会高度评价“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认为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实施正确而有力的宏观调控,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使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经过五年努力奋斗,我国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谱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篇章。五年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创造的精神财富影响深远。
全会深入分析了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内外环境,强调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我们要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全会指出,制定“十二五”规划,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全会强调,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全会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提出了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抵御风险能力显著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全会提出,要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要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要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改造提升制造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加强现代能源产业和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发展海洋经济。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完善城市化布局和形态,加强城镇化管理,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扶持力度,构筑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格局。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保护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建设人才强国,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奠定坚实科技和人力资源基础。
全会提出,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就业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全面做好人口工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全会提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推进文化创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发展活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全会强调,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使上层建筑更加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变化,为科学发展提供有力保障。要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加快财税体制改革,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要素市场改革,加快社会事业体制改革。要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优化对外贸易结构,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区域合作,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积极创造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全会强调,党的领导是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根本保证。必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不断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水平。各级党委要准确把握发展趋势,科学谋划发展蓝图,努力创新发展模式,加强对发展的统筹协调,切实提高发展质量。全体共产党员要坚定不移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理念。切实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带领广大群众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树立正确政绩观,努力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要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大力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以优良党风凝聚党心民心,形成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力量。
全会提出,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要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提高以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能力为核心的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能力。要坚定不移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严格按照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办事,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要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主题,深化两岸经济合作,积极扩大两岸各界往来,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大业。要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积极参加国际合作,维护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同世界各国一道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全会全面分析了当前形势和任务,强调经过全党全国共同努力,国民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各项事业取得新的成绩,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全党必须增强党的意识、宗旨意识、执政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抓住机遇而不可丧失机遇,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大力发扬真抓实干精神,把党和人民赋予的职责看得比泰山还重,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以党同人民更加坚强的团结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扎扎实实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努力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全会强调,今年以来,我国连续发生严重自然灾害,给受灾地区群众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在各部门各地区共同努力下,抗灾救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当前,安置受灾群众、开展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很繁重,中央有关部门、受灾地区各级党委和政府一定要高度重视,科学规划,加大投入,精心组织,全力抓好。要切实安排好受灾群众基本生活,抓紧制定和实施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全面抓好各项生产特别是农业生产,帮助受灾群众重建家园,促进灾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要坚持兴利除害结合、防灾减灾并重、治标治本兼顾、政府社会协同,尽快启动水利重点薄弱环节工程建设,加快建立地质灾害易发区调查评价体系、监测预警体系、防治体系、应急体系,提高对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和抵御能力。全会决定,增补习近平为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
全会按照党章规定,决定递补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焉荣竹为中央委员会委员。
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关于康日新问题的审查报告》,决定撤销康日新中央委员会委员职务,确认中央政治局2009年12月29日作出的给予康日新开除党籍的处分。全会号召,全党同志和全国各族人民要紧密团结在以总书记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切实贯彻全会精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万众一心为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而奋斗!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
(2010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于2010年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
出席这次全会的有,中央委员202人,候补中央委员163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和有关方面负责同志列席了会议。党的十七大代表中部分基层同志和专家学者也列席了会议。
全会由中央政治局主持。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作了重要讲话。
全会听取和讨论了总书记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总理就《建议(讨论稿)》向全会作了说明。
全会充分肯定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以来中央政治局的工作。一致认为,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严重影响和国际国内环境的深刻变化,中央政治局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一中、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隆重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有效实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一揽子计划,有针对性地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巩固和发展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成效,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有力应对玉树强烈地震、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等严重自然灾害,胜利完成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功举办上海世博会,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和各项工作取得新的显著进展。
全会认为,“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科学制定“十二五”规划,对于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全会高度评价“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认为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实施正确而有力的宏观调控,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使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经过五年努力奋斗,我国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谱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篇章。五年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创造的精神财富影响深远。
全会深入分析了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内外环境,强调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我们要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全会指出,制定“十二五”规划,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全会强调,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全会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提出了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抵御风险能力显著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
全会提出,要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要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要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改造提升制造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加强现代能源产业和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发展海洋经济。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完善城市化布局和形态,加强城镇化管理,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扶持力度,构筑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格局。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保护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建设人才强国,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奠定坚实科技和人力资源基础。
全会提出,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就业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全面做好人口工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全会提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推进文化创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发展活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全会强调,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使上层建筑更加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变化,为科学发展提供有力保障。要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加快财税体制改革,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要素市场改革,加快社会事业体制改革。要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优化对外贸易结构,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区域合作,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积极创造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全会强调,党的领导是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根本保证。必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不断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水平。各级党委要准确把握发展趋势,科学谋划发展蓝图,努力创新发展模式,加强对发展的统筹协调,切实提高发展质量。全体共产党员要坚定不移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理念。切实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带领广大群众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树立正确政绩观,努力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要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大力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以优良党风凝聚党心民心,形成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力量。
全会提出,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要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提高以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能力为核心的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能力。要坚定不移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严格按照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办事,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要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主题,深化两岸经济合作,积极扩大两岸各界往来,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大业。要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积极参加国际合作,维护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同世界各国一道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全会全面分析了当前形势和任务,强调经过全党全国共同努力,国民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各项事业取得新的成绩,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全党必须增强党的意识、宗旨意识、执政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抓住机遇而不可丧失机遇,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大力发扬真抓实干精神,把党和人民赋予的职责看得比泰山还重,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以党同人民更加坚强的团结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扎扎实实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努力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
全会强调,今年以来,我国连续发生严重自然灾害,给受灾地区群众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在各部门各地区共同努力下,抗灾救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当前,安置受灾群众、开展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很繁重,中央有关部门、受灾地区各级党委和政府一定要高度重视,科学规划,加大投入,精心组织,全力抓好。要切实安排好受灾群众基本生活,抓紧制定和实施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全面抓好各项生产特别是农业生产,帮助受灾群众重建家园,促进灾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要坚持兴利除害结合、防灾减灾并重、治标治本兼顾、政府社会协同,尽快启动水利重点薄弱环节工程建设,加快建立地质灾害易发区调查评价体系、监测预警体系、防治体系、应急体系,提高对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和抵御能力。
全会决定,增补习近平为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
全会按照党章规定,决定递补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焉荣竹为中央委员会委员。
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关于康日新问题的审查报告》,决定撤销康日新中央委员会委员职务,确认中央政治局2009年12月29日作出的给予康日新开除党籍的处分。
全会号召,全党同志和全国各族人民要紧密团结在以总书记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切实贯彻全会精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万众一心为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而奋斗!
第五篇:专家解读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关键词”
专家解读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关键词”
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2010-10-18 23:04:00 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18日出炉。扩大内需、推进改革、城镇化„„针对诸多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词”,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了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主任范剑平和申银万国首席宏观分析师李慧勇。
扩大内需
公报: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
范剑平:“十二五”期间的一个重要政策意图是,将经济增长原先过于依靠投资、出口拉动转变为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提振消费的含义一方面包括提高消费率,另一方面则是继续推动消费结构升级。对于提高消费率,目前的乐观估计是“十二五”期间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在前些年我国消费率连续下滑的背景下,事实上如果每年提升0.7-0.8个百分点也是可以接受的。
李慧勇:未来五年间我国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自2011年开始,中国有望进入新一轮上升周期,上升周期持续3年左右。强调扩大内需,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加快形成三大需求协调拉动经济的局面,属于经济结构转型的应有含义。
推进城镇化
公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完善城市化布局和形态,加强城镇化管理。
范剑平:相对于土地、基础设施等要素的“城镇化”,事实上,人的城镇化是最重要的,这意味着要还原城镇化的本质,城镇化不能“见物不见人”。城市化率的提高一方面将扩大投资和消费需求,另一方面可能导致社会管理的难度加大。这就要求完善城市化布局和形态,加强城镇化管理。避免由此引发一些新的社会矛盾,形成新的二元经济结构。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公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发展活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李慧勇:本次公报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文化产业的发展重点包括演艺业、动漫业、文化娱乐业、游戏业、文化会展业、文化旅游业等。
范剑平:国家提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前者属于政府公共服务范围,后者则属于市场产业范畴。对于文化产业而言,进一步放松管制和激发活力,除了可以为居民提供更丰富的文化产品,拉动经济发展,还有助于在国际上增强我国的软实力。
调整收入分配
公报: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范剑平:调节收入分配比重,有两个重要的目标需要在“十二五”期间关注。首先是努力使居民收入增速不低于GDP增速,其次是劳动者收入增长不慢于生产率提高的速度。
李慧勇:十二五期间,国民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有望取得新进展。公报提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此前热议的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可能将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突破口之一。此外,公报提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的不平等也是造成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原因之一。“十二五”期间我国将从多角度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
公报: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财税体制改革,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要素市场改革。
范剑平:尽管在一些领域进步明显,但从整体来说,“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未取得根本性突破。对于“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通过经济体制改革来作出制度上的带动,将是最好的选择。
李慧勇:对于经济结构调整以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提法,本次公报措辞比以往更为强烈,显示国家希望在“十二五”期间能够取得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