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中议论文素材的运用

时间:2019-05-13 22:53: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课本中议论文素材的运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课本中议论文素材的运用》。

第一篇:课本中议论文素材的运用

课本中议论文素材的运用

仿写·分析·升华

——课本中议论文素材的运用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上一节作文课。我们知道,议论文写作,最基础的就是材料,而材料源自于我们平时的日积月累。可是紧张忙碌的高中生活使我们很难有“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时间和精力。那么,如何解决作文素材贫乏的问题呢?纵观这几年的高考优秀作文,我们不难发现,那些文质兼美,意蕴深刻的文章,其素材并非都那么的新颖独特,有很多就源自于我们的课本。下面让我们看一段高考优秀作文的片段。

二、佳作展示

不要因为好看,而买一双小鞋,委屈了你的脚,还怎么行万里路?不要因为美丽而负担一生的幸福,委屈了你,该怎样活下去?钻石项链固然美丽,它就如天空中闪亮的星辰,处在该处的位置才会美丽。可怜的玛蒂尔德,为什么要做别人呢?你就是你,不是贵妇人,也不是俏公主,你应做一个朴实的家庭主妇,做一个最好的自己。无畏的挣扎,在你脸上狠狠刻下一笔,美丽容颜逝去了,如果选择做最好的自己,你也会幸福的像花儿一样……

——2009高考优秀作文《做最好的自己》

1、齐读下面这一段落。

2、写的好吗?这个材料出自于哪篇课文? ——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

3、教师解读:

作者借马蒂尔德这样一个经典的人物形象从反面举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做人不要爱慕虚荣,不要一味追求享乐,而要坦然面对现实,做最好的最真实的自己。

三、素材的选择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运用好课本中的素材,同样可以把作文写的精彩。

其实,课本中的文章,大多是选自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它教会了我们如何让了解自我,怎样感悟自然,以及怎样认识社会。可以说既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又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其中还不乏生动的故事及鲜活的人物。如果对这些内容进行梳理、归纳和提炼,我们就会拥有一个非常丰富的素材库。写作文时,只要根据自己的需要,巧妙地把课文中的素材借用到自己的作文中来,我们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那么下面我们来看一个语段:

【语段展示】

磨难,能历练人生。贝多芬双耳失聪,却能在这样的磨难下创造出不朽的交响曲,震撼心灵;司马迁遭受腐刑,却能在这样的耻辱中写成《史记》,汗青溢光;一代体操王子泪洒汉城后黯然退出体坛,却又另辟天地,让“李宁牌”系列运动用品风靡中国的体育用品市场。磨难,能带领人冲破黑暗,绽放光彩。

1、师朗读这个语段。

2、教师讲解:

这是节选自一篇议论文的一个段落,这一段作者列举了三个例子来证明“磨难,能历练人生”这个观点。从选择材料的角度来说,贝多芬、司马迁是我们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例子,似乎人人写作文时都用到过这些例子,久而久之不免让人感觉有些陈旧,甚至是让人产生了一种审美疲劳。

3、接下来还是这个观点,下面大家从老师给列举出的这些课本的素材里,找出适合于这个观点的材料。(找一名同学回答,老师适当点评。)指导:不是每一则材料都适合这个观点。弱水三千,我们只取一瓢饮之,找最适合这个观点的材料。

点评:大家找得都非常准确,如果把这些材料进行加工,形成自己的文字,我相信你们也可以写出精彩的文章。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可见,课本就是我们写作的源泉。

四、素材的运用

1、现在我们再来看这个文段,大家看这个段落除了在材料的选取上有些陈旧之外,是否还缺点儿什么?(提问1—2个同学)

2、教师总结:

我们看,这一语段从结构上来说先提出观点,然后列举材料,最后加上一句结论。这里大家要注意的是,作为议论文除了要有观点,材料之外,还要具备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这个环节就是在你选择的材料和观点之间要有分析性的语言。而绝不仅仅是把观点提出来,然后罗列一下材料就OK了。而这个段落其实就是在罗列材料。

议论文之所以成为议论文,恰恰在于其中的分析。分析是联系观点和材料之间的桥梁,也是丰富文章内容的关键。有了分析,你的文章才能产生令人信服的逻辑力量,才能体现出你的思辨能力,才能使你的文章走向“ 深刻”。可见,分析在议论文中的重要性。因此我们在写议论文的时候,一定不能单纯地罗列材料,而是在选择材料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分析。

因此老师告诉大家:观点╋材料==失败

观点╋材料╋分析==成功

3、加强记忆

为了使大家记忆深刻,我给大家总结了几句话:

议论文写作要注意,证明论点要有论据。论点论据要分析,细分析讲道理。作文成功属于你!

4、我们知道了,议论文不能缺少分析,那怎么分析呢?如何在观点和材料之间架起这道桥梁呢?其实分析材料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因果分析法、假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条件分析法、归纳分析法等等。下面老师就给大家介绍两种常见的分析方法:(1)因果分析法

①大家用十秒钟再次阅读这段话。②教师分析:

通过再次阅读语段,我们发现,“三位人物在磨难下的结果”已经告知我们了,都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但是对于产生这个结果的原因却只字未提,所以,我们就可以从探究原因的角度来架起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这道桥梁。(也就是为什么能成功?成功的原因是什么?)③展示修改后的文段。修改后:

磨难,能历练人生。贝多芬双耳失聪,却能在这样的磨难下创造出不朽的交响曲,震撼心灵,那是因为他能扼住命运的喉咙,顽强地抗拒厄运,才谱写出人类的心灵之歌;司马迁遭受腐刑,却能在这样的耻辱中写成《史记》,汗青溢光,那是因为他有坚定如山的信念,于诽谤讥嘲中坚持自己的志向,才突围成为“史圣”; 一代体操王子泪洒汉城后黯然退出体坛,却又另辟天地,让“李宁牌”系列运动用品风靡中国的体育用品市场,那是因为他懂得承受失败,不为失败所吓倒,才能在失败中开拓出一条新路。磨难,对于意志坚强者,只不过是人生路上的一帘风雨,只要勇敢地走过去,前方是另一片蓝天。④教师小结:

这种分析法就是从因果关系上把观点与材料联系起来。具体来说,就是对事例中的行为,沿着“为什么”这条思路来进行分析,从而使内容逐步深化。

(2)假设分析法

①除了可以从因果的角度进行分析之外,我们还可以从假设的角度来进行分析,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假设分析法。假设分析法简单来说,就是假设材料中能达到的某种结果的条件不存在,将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②展示修改后的文段。修改后:

磨难,能历练人生。贝多芬双耳失聪,却能在这样的磨难下创造出不朽的交响曲,震撼心灵。如果他屈服于命运的压打,又怎能创造出那辉煌的人生乐章?司马迁遭受腐刑,却能在这样的耻辱中写成《史记》,汗青溢光。面对伤痛与屈辱,假如他没有刚毅如铁的意志,又怎能铸就那流芳百世的辉煌?一代体操王子泪洒汉城后黯然退出体坛,却又另辟天地,让“李宁牌”系列运动用品风靡中国的体育用品市场。假使他心中没有“一切皆有可能”的信念,又怎能开创出人生的另一片天空?磨难,是祸,也是福。是不幸,又是财富!③教师提示:

如果举的例子是正面的,那么就从反面来假设分析;如果举的例子是反面的,那么就从正面来假设分析。

五、练习与展示

1、布置课堂练习

以上就是老师教给大家的两种常见的分析方法,下面我们就来练习一下,还是“磨难,能历练人生”这个观点,大家运用刚刚老师讲过的这两种分析方法,从课本中选取素材来仿写一段话。(全班分为两组,一组用因果分析法,一组用假设分析法,看哪一组写的快。两个例子即可。)

2、学生来读自己的文章,老师进行简单的点评。(每组2名同学)

3、老师展示下水作文。

磨难,能历练人生。史铁生在人生中最美好的季节失去了健康的双腿,从此他便在那个荒芜的园子里思考着生命的意义。终于,他将写作与生命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用残缺的身体诠释了最为健全的思想,用睿智的言辞照亮了我们日益幽暗的心。是磨难让史铁生深刻地体会到了肉体上的痛苦和心灵上的洗礼,真切地有了对于生与死的思考,即便是死也带着回家的温馨。那个在十年前常常为贫贱而满腹牢骚的玛蒂尔德,在经历了严峻生活的考验后,她已不再为自己的寒怆而自惭形秽,也不再为自己的贫穷而自怨自艾。假如没有经历磨难,她又怎能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尊严?什么是生命的意义?

4、老师总结

老师只是给大家做个示范,一个段落是这样写,一片文章同样也是这样写。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一篇完整的作文,尽量多运用几种不同的分析方法,这样才能使文章更加生动。

同学们,运用好议论文材料的分析,我们就如同握着一把议论文写作的利刃,这是一把屠龙刀,也一把倚天剑。有了它,就可以为我们的写作增添无穷威力,从而变得游刃有余。

六、拓展练习

多走一步,意味着比别人多付出几分汗水,需要一份坚毅。每天清晨提前五分钟的闹铃是比别人多走一步;每次训练的提前热身,最后离场是比别人多走一步;每个空闲时刻的充分利用,毫不放过,是比别人多走一步。而这些,若想要长期坚持,就必须具备一份坚毅,一份水滴石穿,铁杵磨成针的决心与恒心。而这每多走的一步,一旦积累起来,就能助你走向成功。

1、下面老师来给大家布置课后练习,这个语段,是广州一模标杆作文中的2号文。

2、教师指点:

大家看,这段话有观点、有例子、有分析、有结论,但是这个例子不够具体,给人的感觉说服力不强。所以大家从课本中选择材料分别用因果分析和假设分析的方法写一个语段。还是这个观点。

3、教师下水作文展示

文一(因果分析法)

多走一步,意味着比别人多付出几分汗水,需要一份坚毅。“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是她一生中最奢侈的愿望。终生在黑暗无声中度过的海伦凯勒,无法感受阳光的明媚,无法体会大海的壮阔,也无法聆听音乐的美妙。然而,她却在黑暗无声的世界中学会了五种语言,考上了哈佛大学,成为了著名的教育家。

正是因为海伦凯勒接受了命运的挑战,面对困境,她用坚持多走一步的信念创造了生命的奇迹,她用惊人的毅力驱散了生命的黑暗,因此她终于在黑暗中找到了人生的光明。坚持多走一步,生命因此而美丽。

文二(假设分析法)

多走一步,意味着比别人多付出几分汗水,需要一份坚毅。“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这或许是晚年的华罗庚对于自己一生最好的诠释。而这如果没有在人生中每个阶段都坚持多走一步的毅力又怎能实现?假如当年华罗庚在贫困中放弃了自己的兴趣,哪还有后来那个自学成才的科学巨匠,蜚声中外的数学大家?假如当年华罗庚在左腿残疾后放弃了自己的理想,他又怎能创作数学世界的辉煌?到达成功的彼岸,需要多走一步的决心;坚持多走一步,需要一份坚强的毅力。

第二篇:议论文写作中如何运用素材

议论文写作中如何运用素材

一、学会分析,吃透含义,要给素材定性

对一名学生来讲,要写好作文的重要前提是素材的积累,不断地有新的鲜活的素材补给,能够化为自己的学识见解。而有了这些素材之后,重点在如何发挥它们的功能,体现素材在文章中的效用,正确理解写作素材的意义。素材本身无所谓优与劣,如矿山中的各类矿物质,主要看你的利用提炼的目的,所以先要对自己掌握的素材的内涵分析理解透彻。有些素材含有表层意义与深层意义,如预先不加以深入推究,在使用时其效果可能会适得其反。拿历史材料中著名的有关俄罗斯十二月党人的素材来说,我们知道十二月党人进行的是一场为推翻沙俄制度的贵族革命,他们的革命是为了推翻黑暗旧制度,为了广大底层群众的利益;他们革命甚至与自己的阶级利益决裂、对抗,因为他们本身都是俄罗斯上流社会的贵族,其行为完全不同于后来的十月革命中的工人阶级革命,也不同于中国农民起义或无产阶级工农革命。只有认识这一点才能准确运用。但有的学生作文中把这一素材运用到论证人民推动历史发展,人民是历史的主人,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议论内容中,我想这是很不恰当的。而把十二月党人的材料运用到对人的高贵精神讴歌,人敢于冲破重重思想束缚,敢于解放自己一类的主题内容中则比较妥帖,也可以运用到对真正的爱的歌颂中。如我的学生在一篇文章中也选取运用了十二月党人妻子们的事迹素材。她写道:“这些有着高贵血统的流光溢彩的女性,她们有水一般的柔美,水一般的温情,但在这玫瑰花丛中孕育起来的柔弱的身体中却蕴涵着坚韧的生命意志。这已不只是爱情的力量,而是来自女性生命中潜在的善良,对苦难者同情,对黑暗反抗的伟力,这其实就是水的本质。”

一篇议论文像这样的有思想内涵的素材的应用,能够有力地提升文章的思想层次,加深文章的精神内涵。但在这次作文中,她把水和女子的生命结合起来写,只是简单地理解为韧性、勇敢,把它同中国革命中的女性英雄秋瑾、江姐、刘胡兰、赵一曼等放在一起,认为她们是为民族解放事业而英勇奋斗。这从表面来看似也可以,但仔细辨析也不妥帖。十二月党人的妻子们并不是怀有为民族解放而牺牲的思想与信念,她们也不是一般的英勇奋斗者,她们是站在她们的斗争着牺牲着的亲爱的丈夫爱人的背后,送他们走向绞刑架,陪伴他们走向西伯利亚,是他们丈夫爱人精神信仰的支持者,以她们高贵美丽又广阔的胸怀在承担着厄运灾难。

另外,有的学生在作文训练中为了提升文章的思想文化内涵,常常会引用一些民族传统文化类的材料,如儒道释、孔孟老庄、仁德礼教、黄老哲学、篆隶行楷、阴阳太极等,这当然是很好的写作文化素材,但这类素材大都博大精深、内涵丰厚,对其文化内涵要恰当把握,在一篇文章中引入尤要慎重。我常看到学生在作文中把《六祖坛经》当做道家来说,把《禅说》说成是佛教作品,把诸葛亮《诫子书》理解成学习才能的要义等,又把庄子孤独感与反叛精神理解成人生的励志精神。如有学生这样写:

两千多年前的耶稣知道有人要陷害他,没有像屈原那样惶惶然去自沉汨罗江,也没有像陶潜那样去桃花源做隐士,也没有像文天祥那样血洒刑场而殉大宋皇朝,他超越人类的一切,超越人类的所有苦难,因为他心中装有祖国与人民,以身殉自己以普度众生的理想。

这种文字看似旁征博引,很大气地引用了一系列思想文化类素材,但其实是一知半解。把耶稣同屈原等比较,这本身就是牵强可笑的,尤其不太了解西方基督教的基本教义,而随意地把耶稣当做好像是为共产主义而献身的人一样来写,后面还同佛教知识混淆。这样的运用不是知识面广,视野开阔,而是滥用素材。

二、体味多元,注重选取,素材可一料多用

一个好的素材其内涵与外延是非常丰厚的,它所蕴涵的常常不只是一个人、一件事本身,其中往往可以读到由此想开去的思想情感、政治文化、历史哲理等等。我常给我的学生介绍中国民国以来的一些思想文化名人,如王国维、陈寅恪、蔡元培、顾准等。如讲当代思想家

顾准,他曾在1957年被打成右派,在文化大革命时期遭受种种虐待死于牢狱,而他身处困境却一直坚持思想探求,坚守自己的人格信念,被誉为是“拆下肋骨当火把,烧穿黑森林的思想先驱”,是“中国知识分子的良心”。学生比较感兴趣,他们从材料中读出不同的感受,提炼出各自理解的意义,并在不同的话题中从各自的角度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使其文章的思想内涵得以提升,达到了较好的论证效果。

我在2010届高三学生中布置“发现”的命题作文,黄梦同学在《发现的力量》一文中,从发现的角度突出顾准思想的敏锐,在文革狂热中发现潜伏着的灾难与危机,把一个遗世独立、无所畏惧的知识分子形象揭示了出来。他写道:

“发现”是一种眼光,更是一种精神力量。十年“文革”中被称为“中国知识分子的良心”的顾准,在一片“红色”的海洋中,在一种狂热的“革命”状态里,以敏锐的眼光“发现”这一切背后潜伏着灾难与危机。他以一个真正知识分子的真诚与良知,凭着一个金融专家的敏锐与才华,顶着巨大的压力,冒着生命的危险,坚持探究西方文化经济发展规律,为中国的强大与发展,为民族的未来而不息地思考呐喊,最后被极左思潮迫害,在忧郁与孤独中死去。他的“发现”是一种人类的理性呼唤,一种血泪的控诉。只是中国这种敢于去“发现”的知识分子太少,声音太微弱。今天的中国也需要发现,在一片莺歌燕舞中去发现我们的不足与缺陷,在一片叫好声中去发现其遗留的种种,这样的民族才是一个清醒的民族,是一个真正成熟的民族。

三、贴着行文,顺着思想,素材运用不死搬硬套

上面这个文章片段没有死板地搬用素材,而是活用了,把素材融化在自己的话语中,同自己作文的思考方向、议论角度与中心和谐地结合,读来没有一般学生把素材与自己文章的论述隔开的毛病。

现在我们老师对学生高考作文素材运用中动不动屈原李白苏轼等一类情况颇有看法,称之为“伪崇高”“伪文化”“伪思想”等,因为这些文章中的素材往往不是来自学生真正的情感体验,而是靠死记硬背硬塞到文章中的。这已经引起高考作文复习中许多师生的关注,我们也强调多用现实生活素材,所以学生也小心翼翼不太敢用。对此,我想,若能够对素材有真正的理解感受还是可以大胆使用,不必忌讳。

下面一篇作文片段是以“差别”为话题的作文训练,学生诸思怡在《拉近人性的距离》一文中用了“二战时期,一群德国战俘在莫斯科大街上游众,引起了许多群众围观”的素材。诸思怡同学用得比较自由灵活,文章是从人性的角度去思考,已经较好地把素材融化在自己的思辨之中,使文章角度独到,较有深意。这种对素材的处理方法比较常见,但素材运用时论述性内容很重要。前面的论述要作好必要的铺垫,为下面素材的引入提供有效的语言环境,使接着的材料引出显得自然。诸思怡同学这样写道:

人性的距离有多远,谁也说不清,但纵观古今中外的历史与现实,人性确实有距离,且其差别之远,发人深思,甚至令人震撼。

二战时期,一群德国战俘在莫斯科大街上游众,引起了许多群众的围观。他们大多是些妇女,有的在战争中失去了丈夫,有的在战争中失去了儿女,有的甚至因此失去了家园从此颠沛流离。然而,这时有女人冲进了围观的人群,将手帕中包着的一块黑色的面包塞给了一位即将因虚弱而倒下的士兵。接着,有更多的妇女也跟着这样做。

我为此而震撼,不为别的,就为这莫斯科人民善良的包容的纯洁的人性。我想他们不是已经忘记德军所做的一切罪恶,只是把眼前的已经放下武器的他们,当成了人,一群饥寒交迫的可怜的人,从而向他们伸出了援助之手。作者叶天图科基说:“这时候,敌人已不是敌人,他们成为了人。”

这种将敌人当成“人”的包容精神多么的难得呀,这个伟大的民族着实让我敬仰。然而,就在仰头对着其他民族佩服得不能自已的同时,我不由自主地又想到了我们的民族,我们的身边,一个堪称有着五千年文化底蕴的伟大的民族,却常常有着一张张冷漠无情的脸。本文的第一段话切入较独到,扣住话题“距离”直入中心,接着的素材运用紧扣前面提出的中心观点的阐发与支撑,素材之后又扣住中心进行阐述,看似一般的介绍评说,关于敌人与人的论述中其实已经深入了一步,使上面的观点得以强化深入。虽然这个素材运用不像上文有关顾准的片段那样融合在自己的论述中,而是整段出现的,但由于论述语言环境结构安排得合理妥帖,没有孤立地使用素材,突出了论据在论证时的力量,语言的表述效果较好。素材的运用能够贴着自己的文脉,顺着自己的思想,不死搬硬套。

第三篇:运用课本素材

聚焦课本,课本素材灵活借用法

先让我们看一看某地模拟考试卷中的一道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春秋时代,鲁国有一条法规:凡是鲁国到其他国家去旅行的人,看到有鲁国人沦为奴隶,可以自己垫钱把他先赎回来,待回到鲁国后到官府去报销。官府还给予一定的奖励。

孔子有个学生到国外去,恰好碰到一个沦为奴隶的鲁国人,就掏钱赎出了他。回国后这个学生没有张扬,也没有到官府去报销垫付的赎金。那个被赎回的人把情况讲给众人,人们都称赞这学生人格高尚。一时间,街头巷尾都把这件事当作美谈。

孔子知道后,不仅没有表扬这个学生,还对他进行了严厉的批评,责怪他犯了一个有违社会大道的错误,是为了小义而不顾大道。

请以“小义与大道”为题,自立文意,自选文体,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这道作文题的最大障碍在于两点:一是审题,必须明确“小义”与“大道”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因为这是写作的前提条件;二是选材,必须选择恰当的材料来表现话题的内涵实质。

很多学生在拿到话题之后感觉无话可说,没有什么东西可写,认为我们“三点一线”的生活太狭窄,作文素材“贫乏”,该话题距离我们的生活太远。其实不然,我们十二年间课内所学的数百篇(部)文质兼美的文章(包括大纲规定阅读的课外篇目),这其中就既有古代的生活、现代生活和当代生活,也有幻想中的未来生活,尽管不是活生生的现实生活,但却是我们写作过程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源泉!

因此,聚焦课本,从课本中攫取写作的素材,是走出作文“素材贫乏”的一条非常有效的途径,也很值得我们重视。课本中可以用作作文素材的内容非常广泛,有课文作者、背景资料、课文内容、文中塑造的形象等等。从课本中选取作文素材以下四种方法值得借鉴:

一、照单签收

根据文章的中心,直接将课本中那些典型的、有说服力的材料运用到作文中,用来说明自己的观点。如上面的话题,语文课本中可以直录为作文的素材,正面的有不因为个人间情同父子之“义”而有违军令如山之“大道”的“孔明挥泪斩马谡”(《失街亭》);反面的有项伯因为要报答张良救命之恩的“小义”而私自通风报信,结果妨碍了项羽原计划攻打刘邦、一战称帝的“大道”等等。

除此之外,学生非常熟悉的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中也有“关羽为小义放走曹操,有违蜀希望统一天下之大道”“刘备为桃园小义而不听劝阻、仓促伐吴,结果落得火烧连营七百里,使蜀实力大减,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蜀攻取的脚步”等反面素材。这些素材都是典型而且生动的,这种方法运用起来也简便而且高效,我们所要做的工作就是选择、概括和分析。这种方法写议论文时可以采用。

二、变向行驶

课本中叙述的事件都是按一定的方向向前推进的,也都有一个众所周知的结局,但是如果我们换一个方向,将事情按照我们设定的方向重新向前推进,那么,就有可能得到完全不同的结果,而这一结果却又正是我们作文观点所需要的,这就是由课文内容“变向行驶”而得到的作文素材。

比如上面提到的《三国演义》中“华容道关云长义放曹操”,是“小义”有违了“大道”,如果直接记叙到自己的作文当中,那就成了套用、复述甚至是抄袭,毫无新意可言;但如果我们“变向行驶”,去写“华容道关云长大义斩曹操”呢?那就不仅符合本文的观点,文章也就有了新意。擅长记叙文的同学这种方法不妨一试。

三、旁逸斜出

一篇课文不可能面面俱到,它为读者留下了很多“空白点”,如果我们尊重课文并充分利用这些“空白点”,适当加以联想和想像,由课文中的某一个“点”向外延伸,使原本比较单薄的内容变得比较丰满,或使课文原本的“点到为止”变成“有血有肉”,这不失为写作时从课本中选取材料的另一个重要渠道。

在“小义与大道”这一话题的写作过程中,我们欣喜地发现,有学生在一篇题为《白帝城在哭泣》的文章中,根据刘备“火烧连营七百里”、最终落败白帝城这一事件,旁逸斜出,创造性地以刘备的口吻给诸葛亮写了一封信,表达了刘备对自己因为一味顾及“桃园三结义”之“小义”而做出有违“大道”之事的忏悔。整篇文章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至深,结果获得了阅卷教师的青睐。这就是由课文旁逸斜出、由“点”丰满出“面”所带来的效果。这种方法多用于记叙文的写作。

四、反弹琵琶

这种方法主要适合于议论性文章。对课本中有关的人物、人物的行为、叙述的事件等等,众人都从某一个固定的、约定俗成的层面上去理解,但如果我们能够多作一点反思,换一种眼光或者换一个角度来思考,也许可以得到不同的甚至全新的结论,这就是作文素材选取过程中的“反弹琵琶”。

这种选材的方法,可以推陈出新,化腐朽为神奇,使作文材料新颖而不落俗套,同时,又可以彰显自己独特的思维,可谓一箭数雕。如果我们带着这种眼光去审视课本,那么,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远离黑暗的官场去过淡然宁静的田园生活是不是也可以说得上是为“小义”而放弃了“大道”呢?《信陵君窃符救赵》中的侯赢为报答信陵君的知遇之恩献“窃符”之策结果陷魏国于被动,不也是为“小义”而放弃了“大道”吗?如能如此,那么,你的作文就多了一份理性,多了一份睿智,多了一份深邃。

以上四点是作文从课本中攫取素材的有效途径,学会并熟练运用,可以帮助我们走出写作材料贫乏的困境。但是,无论采用哪一种方式,有一点必须注意,那就是绝对不能“戏说”

课文,不能出现像有些同学改编朱自清的《背影》而变成“父亲越过铁路去买橘子而违反了交通规则被罚款”这样的现象,反而弄巧成拙。

[范文] 大道之行天下为分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小义;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是大道。岳武穆饮恨**亭,谭嗣同喋血菜市口,是“天下为公”的民族之道最生动的彰显;陶渊明归隐田园,谢灵运纵情山水是小义的完美体现。

行大道者,是豪杰,民族之典范。千万年,汨罗江边踽踽的身影仍在徘徊,高歌于九天的英魂依然回荡盘旋。屈原,沧海横流中一根白芷,叹“约黄昏以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的忠臣贤子,行大道之人!滚滚江水逝去,在他纵身一跃的刹那,湿的是古今千万人的眼,他的功勋,为时代铭记。是他,“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视死如归,傲然挺立如松的民族英雄。南宋的衰亡,我们也许不会扼腕叹息,而为文天祥民族气节折服的又何止是金兵?是的,是大道,使他们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

行小义者,是贤良,人格之楷模。君子修身举性,宽以待人,正如“与善人居,如入芷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这句古训一样,君子人格魅力是无穷的。她是一位弱不禁风的女子,却也是一位对古建筑充满执著热情的女子。林徽因,时代铭记她,共和国国徽的设计者,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者,为我国建筑史添上浓重的一笔。“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流芳四月天”,是她,英年早逝的她,瘦骨嶙峋的她却将不懈追求的足迹印在大江南北,为我国文物的保护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或许她只是行小义者,然而她的精神召唤的是一代学者的风范。

小义与大道并举者,是天地之英雄,人间之韶华。“刚正不阿留得正气凌霄汉,幽而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司马迁,行小义,为李陵辩护,字字顿挫,掷地有声;司马迁,行大道,厉叱小人,直面现实,劝谏国君。紧接着,是一场浩劫,司马迁不幸获罪。在狱中,这位铁骨铮铮的男子汉将字字血汗的《史记》呈给世人,他捍卫大道,真实地表达他客观的评述,他坚守小义,将他对人物的好恶一一表明。作为一名史官,他似乎逾越了他的职权,将历史描绘得有血有肉,读来令人感叹,更令人敬佩!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小义不举公道岂在人心?行小义,举大道,是仁德之源泉,固国之根本,安天下之良策i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匹夫有责,岂独君子也哉?

课本素材活用

1.烛之武(《烛之武退秦师》)

适用话题 爱国、匹夫有责、口才与成功、艺高人胆大、有志不在年高、发现人才、成大事者应有一颗宽大的心 精彩运用 烛之武,一个须发尽白的老者,夜缒而出是怎样的一种情形?当他拄着拐杖走进秦营时又是怎样的大义凛然?在国家危难面前,他深明大义,义无反顾;在强秦面前,他不卑不亢,能言善辩,聪慧机智。他不计个人得失、处处为郑国安危着想的爱国主义精神,他义无反顾赴她的韶华在这满目的黄沙中消逝了,她的美貌在这千古的冰凉里黯然失色。回眸,是告别时的坚毅,是那凤冠霞帔后的祝福。船头,看着夜空中的皓月,水面上的点点渔火,不远处寒山寺的钟声一声一声地敲击着张继的心,有感而发,写下了《枫桥敌营的信心和勇气让我们敬佩。

2.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荆轲刺秦王》)适用话题 仁厚、情义

精彩运用 人心不是用武力征服的,而是用和平、仁爱。太子丹用仁厚爱人之心获得了樊於期的信任,同时也成就着丹的高洁品质。3.刘邦(《鸿门宴》)适用话题 机智、知人善任、把握机遇

精彩运用 虞姬的自刎,乌骓的投江让更多的人倒向项羽,鸿门宴上的刘邦似乎只是小人,听听汉家小儿高唱“大风起兮云飞扬”便热血沸腾,可历史的车轮证明了刘邦比项羽更能成就一番大业。4.项羽(《鸿门宴》)适用话题 鲁莽、有勇无谋、刚愎自用、听取别人的意见、沉着冷静

精彩运用 缜密的勇者,尤其要坦荡正义。歌德说,善良的人在追求中即使迷惘,也终将意识到有一条正途。项羽虽勇,终因心胸狭窄自刎乌江;李自成虽勇,终因贪图享乐断送江山;汪精卫虽勇,终因心术不正遭千古骂名。心胸坦荡满怀正义的善勇者才是苍茫尘世间的胜者。王蒙在《逍遥》一文中写道,自己善良才能感知世界的美好,自己坦荡了才能逍遥地生活在尘世间。不论周遭诱惑多好,迷雾多少,内心总要点亮一盏正义的明灯。5.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鸿门宴》)适用话题 不拘小节

精彩运用 曾国藩以方圆谋人生,坚持着“定准方向,不把心思花在小事上”的信条;越王勾践,在失败后以当奴隶于吴为“小节”,卧薪尝胆,十年积蓄,一朝灭吴,最终成就了立国的大事;韩信不拘于胯下之辱,最终成了西汉的开国功臣。这些成大事者其志不在小,将目标放远,从大局着眼,不拘小节,最终获得成功。

范文示例㈢ 告别不是悲伤

张潇

当挥手告别,我们看见他们眼中坚定的信念;当转身离去,我们看见他们高大的背影。他们化离愁为和平;他们化离愁为奋起;他们化离愁为忠心。他们独步汗青文化时代!

文成入蕃

她回头,看见秀美的大唐江山在苍茫的古道上渐去渐远,她分明听见家乡那声声燕子的呢喃,那声声亲切的呼喊。但拭干眼泪,她告别繁华,告别亲情,去塞外播种和平的种子。

漫天的飞沙似在哭泣,枝头的苍鹰似在落泪,谁看不到文成公主那欣慰的面颊?

告别不是悲伤,是和平的彩桥。

勾践离国

战后失败的哭声仿佛还萦绕在耳际。他一身奴役装,站在城门下。身边是他心爱的城池,如今早已断臂残损。透透层层送别的人影,他没有看到悲伤,那双双噙满泪水的眼里是期盼,是支持。是的,他就此告别,坚毅地走向吴王的马棚。他可以受尽凌辱,但不会忘记卧薪尝胆。告别总延续着归来,归来是挥军而下的神勇,是青史留名的豪情。

告别不是悲伤,是坚毅的奋起。

屈原投江

独乘小船,渐渐远离了国都。楚怀王冷峻的目光还在脑中回荡。江水,冰凉地让人心寒,他早已无所留恋。站在江边,他看见了百姓们竭力挽留的神情,亦看见孩童高举《离骚》译读。足矣,受辱不如归去。这是生命最后的告别,他在笑,笑庸君,笑佞臣,笑自己的忠心终将名留青史。一跃,他被江水吞没。那是凄凉的告别,还是“路曼曼其修远矣”的延续?

告别不是悲伤,是感人的忠心。

鸟儿告别母亲,是去拥抱天空;落叶告别树枝,是去孕育希望;小帆告别海洋,是去接受挑战。

告别不是悲伤。【老师点评】

屈原投江是同学们非常熟悉的一个历史故事。作者用这个素材紧扣“告别”巧妙又新颖地诠释了其别样的意义。板块式结构,小标题的拟就,将三个不相关的材料连缀成文,告诉我们文成公主的告别牺牲个人,赢得民族团结;勾践的告别忍住悲伤,等待复仇时机;屈原的告别舍去肉身,留下灵魂永恒,因此“告别”这一平常情感在作者笔下有了更丰富深刻的内容。本文语言整齐有气势,读来朗朗上口,实为一篇佳作。

范文示例㈣ 如 意

乔银艺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首张继的《枫桥夜泊》已经成为十岁的孩童都会吟诵的诗,而有多少人知道这首流芳百世的佳作的诗人张继,是在何种情形下写下这首诗的?

十载寒窗苦读,告别父老乡亲,年轻的张继怀着满腔的热情和十足的信心,只身进京赶考。考场上他绞尽脑汁,苦心经营出一篇文章,待到放榜之日,却发现名落孙山。落榜,无疑对张继来说是个沉重的打击,原本热情的心被这一盆冷水浇得刺骨地痛。科考的不如意意味着张继只能回家。回家地路上,船只夜晚在苏州停泊,心中地失落怅然让张继辗转难眠,坐在夜泊》这首流芳百世的名作。当年那些金榜题名的人,现在的人早已不知道他们姓甚名谁了。

如果没有了不如意,人们怎会记得有一座小寺庙叫寒山寺;如果没有了不如意,人们怎么会记得有一首诗叫《枫桥夜泊》;如果没有了不如意,人们怎么会记得有一个落寞的考生叫张继。

说到杭州,人们总会想到西湖和那一首《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继而会想到他的诗人——苏轼。那个二十二岁就拿到礼部考试第二名,二十五岁成为制科考试的百年第一的四川才子苏轼,步入官场后就遇到了一连串的不如意。

宋神宗继位后于公元1069年提拔了王安石为宰相,主持变法,可苏轼是反对派的,各种流言、污蔑都强加到了苏轼头上,因为有了政治上的不如意,苏轼便主动离京去了地方工作。正是因为不如意走出了京城到了地方,开阔了眼界,锻炼了他的思想情感,所以苏轼的诗写得更好了。

如果没有了不如意,人们就不会知道西湖还有个名字叫西子湖;如果没有了不如意,人们就不会知道对一个女子可以说“浓妆淡抹总相宜”;如果没有了不如意,人们就不会知道一个才子也是一个好官。

其实,生活中的不如意十之有八九,然而就看你怎样把遇到的不如意通过自己地努力将它变为如意,这才是最关键的。我们所遇到的不如意是一种磨练,就像我们不可以左右天气但可以左右心情,我们不能预见明天但可以把握今天。珍惜所遇到的一切的如意和不如意,在人生的长河中激流勇进。

【老师点评】

张继的《枫桥夜泊》是初中课本中的名篇,苏轼则是学生都熟知的文学家,作者巧妙地利用了两人在仕途上的不得志却都有不朽的文学成就这一点,提炼出“把不如意努力变为如意”的观点,进而提升到自己的人生哲理认识的高度上来,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专题训练

在教材学习中,也许有些情节引发了你的思考与想象,请你回顾自己熟悉的一段文字,提炼合理的观点,彰显主题。

要求: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写作指导】

一、必须选择自己熟悉的篇目。熟悉的篇目才能驾驭得当,运用起来得心应手,观点提炼才能富有价值。

二、必须是能引发自己共鸣的细节。对自己有所触动、有所震撼的文字,才能够深入其骨髓,运用时也才不致偏离文本原意。

必须有所思考,提炼出明确的观点,并使素材为文所用。

【习作示例】 责 任 翟杨

我知道你是在为自己为朝廷写下自己的伤悲,写下自己的无奈。你的伤悲我明白,但你的无奈也让我痛惜。

河山正飘零,铁骑如水来。家国的耻辱让你痛心疾首,百姓的疾苦使你触目惊心。一切的一切都铭记在心,你知道该怎么做。

烽烟四起,你也骑上骏马奔向战场。起义,表明了你的决心和激情。你兴奋极了,你以为,收复沦丧的河山已指日可待,手段,也是屡试不爽的好方法。然而,长期以来形成的呆板的登场方式(诸如“翻开历史画卷”、“古往今来”)让读者望之生厌,极大地削弱甚至损害了历史人物原本光芒四射的风采。因此,我们不仅要写好历史人物,也要设计好人物的出场,让人物在大地、在长河、在天空、在书卷中,能够“海陆空”立体化多方式闪亮出场。

一、让人物在历史的“陆路”上飘然登场

1.从长长的历史甬道中走出,屈子带着一身凛然正气,带着满腹诗书才华,然而个性的棱角在世故的社会中又何以保全?

12.那个月亮湾,停泊着历史的古船。陆游的“楼船夜雪瓜

洲渡”,李清照的“只恐双溪蚱蜢舟”„„

13.岁月在历史的清河中沉浮,在历史的夹缝中挣扎的人们,一旦忘却了自我,一味地追求不合实际的理想,最终就会在白驹过隙,日月如梭中灰飞烟灭。东施效颦,力士谄谗,失去了自我,失去了本心。

三、让人物在历史的风雨中凛然登场

14.历史风雨冲刷了他们的颜容,却将那些“古来圣贤皆寂寞,只有‘勇’者留其名”的影像雕刻得愈发清晰„„

于是你南下与朝廷商议——准备南归。当你听说叛徒已将义军出卖,满腔热血的你,跨上战马,驰骋千里,斩下了叛徒的首级,义无反顾地率军南归。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你以收复河山为己任,你想借助朝廷这棵“大树”来一展你的雄心,一展你的宏图。

可是,你错了。不,不是你错了,而是你没想到临安的小朝廷根本就不是你施展才华的地方,朝廷也压根儿没想让你去施展才华!远方的战场牵动着你的心,让你辗转反侧,夜不能寐„„置身于“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的杭州街市,让你不知所措,心急如焚。

于是,你小心翼翼地献上了《美芹十论》,“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可你的谏书如石沉大海。镇江北固山上,有一座亭子。你只能每天站在那亭子里,隔江眺望那片你一直想亲手收复的土地,“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你把对敌人的愤怒和对朝廷的失望,化做了心头燃烧的火焰与万千的愁思,“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纵使“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又有谁能理解“凭栏意”呢?吴钩,那是吴国的宝剑,锋利无比,而如今又能用它干什么呢?无数次的北望而泣,无数次的面江而呼“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除了你,谁知你心?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你的伤悲我明白,可你的无奈我却不解。既然当初你能揭竿而起,今天怎么就英雄气短了呢?民族的大义还不能换得一个“忠”字么?

北固亭前的江水,涛声依旧。大宋江山的彻底葬送已是历史,辛弃疾,一个以民族大义为己任的汉子,你依然是我心中的英雄。

【老师点评】

辛弃疾是每个中学生都熟悉的文学家,该考生将教材入文,又有变通,以清醒的旁观者的视角审视这一历史事件,对辛弃疾这个历史人物边叙述,边做客观的评论。同时又独辟蹊径,将把收复河山作为自己的毕生追求的辛弃疾和苟且偷安的南宋小朝廷放在一起对照来写,揭示了辛弃疾悲剧命运的根源。在材料的运用上,小作者灵活运用课本素材,不是大篇幅引用,而是择其精要语句,使文章语言更为精悍。

让历史人物“闪亮”登场

在高考作文中,请历史人物出来“作证”,是考生惯用的于是,为了皓皓之白,为了独醒于世,屈子选择了“悲壮”之路。在滔滔的汨罗江水中,他将自己洗刷得如此透彻清澄。

2.在历史的大路上,走过了太多丰富的生命。而瞿秋白的人生之路,从一个角度告诉我们,该用怎样的眼光去评定身边的一切。不是什么人即什么路,什么路即什么人。

3.在历史的巅峰上,他们岿然屹立。司马迁“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刚正不阿,留作正气满乾坤;幽怨忧愤,著成信史照尘寰”。正是太史公的凛然正气,才能使得他站在人生的高峰上呼啸:“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4.在历史的大树上,累累垂垂挂满了各类果子,正如人类历史的演进中各色人等共同登台„„

5.站在喧嚣的历史舞台,叩问涌动的风云,聆听先贤的足音。同是华夏文坛上的巨人,陶潜、屈子、李白却走出了不同的人生之路。究竟后人应沿着何人的路前行?

二、让人物在历史的“水路”上悠然登场

6.漫步于历史的沙滩,捡拾一枚枚成功的贝壳,上面写满了“双赢”。春秋的征战,战国的争鸣,群雄争霸,逐鹿中原。面对强秦的进攻,是双赢的智慧使廉颇和蔺相如相互配合,救赵国于水深火热之中,拒强秦于国门之外,同时,也使“将相和”的故事成为美谈,使廉蔺二人为后人铭记。

7.我的目光停留在历史的湖畔,流水潺潺,鹤汀凫渚。历史的风猎猎作响,我听到一句响亮的声音:“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一个老人的声音又从远处隐隐约约地飘然而至:“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8.赤足走在水边,历史的潮汐荡涤着岁月留下的痕迹。拾起一片落花,那里有着一个绝美的世界。一曲歌,一个英雄的背影„„

9.历史的演进一如浪潮,总有新生的力量站到风口浪尖,擎起前进的大旗,同时,老迈陈旧的慢慢没入时间的深辨„„

10.沿着海岸漫溯那一道道历史沟渠,有人选择坚毅,有人选择奋起,甚至选择了死亡。在茫茫人生之中,这样的选择可渺小,可伟大,他们无悔做了真实的自己。楚大夫沉吟泽畔,九死不悔;魏武帝扬鞭东指,壮心不已;陶渊明悠然南山,饮酒采菊。

11.滚滚历史长河,许多英雄随波东逝,但那些民族的脊梁永存。为民疾呼的李白,为民请命的海瑞,为民呐喊的鲁迅„„

四、让人物从历史的天空中熠熠登场

15.在历史的星空中,张良与韩信如同两颗熠熠闪光的星辰。张良善谋略,韩信善用兵,二者配合,才有了“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成功,才有了汉王朝的统一兴盛。是双赢的智慧,使张良与韩信在汉朝树立了威信,建立了功业,使历史的星空中又多了两颗耀眼的星辰。

16.在历史的光芒中,我似乎看见蛮荒的远古朝代夸父那如飞的箭步,踏破尘土,踩碎荆棘,朝着那火红的太阳永不停息地奔跑着。

历史人物素材考场热用

综观近几年高考优秀作文,会发现一个很有研究意义的现象,那就是虽然面对不同的高考试题,各地的考生却一同把目光投向历史上那些震撼我们、激励我们的“经典人物”“经典素材”——李白、苏轼、项羽、屈原、司马迁、王昭君、杜甫、李清照„„

苏轼(会挽雕弓如满月)

经典素材

1.《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赠刘景文》:“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3.《蝶恋花》:“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4.《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5.《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6.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考场热用

是那个“拣尽寒枝不肯栖”的寒鸦么?是那个“一蓑烟雨任平生,何妨吟啸且徐行”的行者么?是那个高唱“大江东去”的诗人么?苏轼,一个被宋神宗称赞为“才与李白同,识比李白厚”的千古大家,在遭受小人泼来的污水,遭受贬谪后,忘却了所有的失意。他在黄州种地酿酒,“夜饮东坡醒复醉”,在黄州“倚杖听,江声”,写下“大江东去”。他总是那样的淡泊从容,他总是将所有的痛苦失意抛之脑后,铭记着世间之美丽。不然,何来“亲煮东坡肉”,何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旷达与豪迈?

——四川考生《那阵风吹过》

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

经典素材

1.李清照《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2.杜牧《题乌江亭》:“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3.王安石《乌江亭》:“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4.毛泽东《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5.蒲松龄:“有志者事竞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6.威震江东,历一代兴亡,自有光辉标吏册;歌传垓下,定千秋功罪,莫将成败论英雄。

司马迁在遭受宫刑这一奇耻大辱后,正是因为有了信念、毅力和追求的支撑,才使他完成了《史记》这一历史巨著。

——湖北考生《把握三角形的支撑》

王昭君(独留青冢向黄昏)

经典素材

1.杜甫《咏怀古迹(其三)》:“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2.李白《王昭君(其一)》:“生乏黄金枉图画,死留青冢使人嗟。”

3.王安石《明妃曲》:“汉恩自浅胡自深,人生乐在相知心。”

——四川考生《烟随风逝名随史流》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是太“入”了,忧国忧民、感时伤世,少陵的叹息绵长幽邈、一刻不散。“花近高楼”,他的心被伤了;登楼望远,他的忧思又在心头回旋。一个诗人小小的心胸怎容得下这么沉重的叹息!杜甫若懂得适时而“出”,诗中当更添洒脱吧。

——湖北考生《钓罢归来不系船》

李清照(花自飘零水自流)

经典素材

1.《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威戚。”

考场热用

当拔山举鼎的传奇褪色成一页泛黄的史册,当斜阳下汉家的小儿稚嫩地传唱“大风起兮云飞扬”,你终于远去,留下一个顶天立地的背影。也许你做了鬼雄,跨着随你而去的乌鸦,旌旗十万斩阎罗,你轰轰烈烈地死去,因为有诚信,为你殉葬。

于是,你不朽,你最终还是战胜了刘邦,以你的诚信,刺刘邦于后人的口碑之下!

——河北考生《题乌江亭》

起兵至今,他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难道这垓下一役,前功尽弃?他更承受不了虞姬沉重的话语:“霸王,你可知兵败势孤,原因在你自己。巨鹿大胜,你却活埋降卒二十万,称霸成阳,你却火烧阿房三百里,定都彭城,赐死子婴、黔布,亚父极力反对,你却执迷不悟,一意孤行。霸王啊,你可知西楚早已失尽民心!”

是夜楚歌四起,士卒离散,各谋生计,可怜虞姬,香魂一缕,随风而息„„

——河南考生《英雄》

司马迁(著成信史照尘寰)

经典素材

1.《报任安书》:“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2.《报任安书》:“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3.刚直不阿,留将正气冲霄汉;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4.鲁迅: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考场热用

泪已尽,心已碎,本以为你引刀自决:身已残,心已钝,本以为你引药自戕;朋友弃,亲人离,本以为你悲赴黄泉。而你却活下来,坚强如山,意志如铁,在那个信奉“士可杀不可辱”的时代,在那个推崇“名节重似命”的时代。

文王拘而演《周易》,你想起了父亲的临终之嘱;仲尼厄而作《春秋》,你想起了雄才多磨难;左氏失明而有《国语》,你想起了百炼成钢: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你想起花香自苦寒:韩非囚秦而作《说难》《孤愤》,你想起了英志尚未竟。

——安徽考生《月亮的正面和反面》

4.“青冢”墓碑:一身归朔漠,数代靖兵戎;若以功名论,几与卫霍同。

5.青冢有情犹识路,平沙无处可招魂。

考场热用

水仙花般的明眸,玫瑰花般的脸庞,罂粟花般的樱唇,夜色般的黑发,绝色美女昭君将自己定格在了茫茫大漠中,于是杜甫盛赞“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安徽考生《准确定位,彼岸开花》

拨开纷繁的是非,透过你耀眼的光环,我看见你的宁静,你的淡泊,你的坚贞不渝,你的忠于心灵。当华美的叶片都落尽,你白杨一般屹立的身影,清晰而美好。那一瞬,我忽然理解了你的选择,确在情理之中。

马蹄扬起细小的沙尘,折射着皎皎月光,折射出一个安宁而美好的未来。

——安徽考生《昭君出塞》

杜甫(天下寒士俱欢颜)

经典素材

1.《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蜀相》:“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3.《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4.《丹青引赠曹将军霸》:“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

5.《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6.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

考场热用

看着你在成都郊外过着悠闲的日子,人们惊诧于你的轻松。你忘记了自己的不得志,却依然记得黎民百姓的日子。因此,你说“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心胸何等博大,爱民何等情深!你忧国忧民的情感,你宽广无边的胸襟,让后来人铭记于心。你的佳作,流传百世。“诗圣”之称,你当之无愧。

2.《醉花阴》:“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3.《一剪梅》:“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4.《渔家傲》:“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5.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章有后主遗风。

考场热用

深阅读似茗,需细品,需在风静人定的夏夜想起那“留得残荷听雨声”的闲情:需在金风袅袅的黄昏想起那“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婉约;需在浩浩江水边想起那“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豪放,深阅读,是一种更贴近心灵的阅读。

——《深阅读之美》

读惯了李清照“寻寻觅觅”的婉约,“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儿女情长,那么。“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迈诗句,是不是如羽调商声转成黄钟大吕般出人意料呢?追本溯源,却是那离乱之世,家国之恨,才使这位柔肠百转的女词人对着滚滚湘江、一弯残月,把浅唱低吟换成仰天长啸。意外吗?不,这种变化是同情理紧密相合的。意外,是飘荡在情理玉颜上的一层薄纱,揭开了它隐隐约约的掩盖,情理便露出了最意味深长的微笑。

——河北考生《意外花开在情理枝头》

高考作文与经典素材对接,可使文章立意高远,尽现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尽现其个性的气质才华。正如北大教授钱理群所言:与巨匠大师“进行心灵的交流,精神的对话。你们将触摸集中了人世大智大勇的高贵的头颅,融会了人间大欢喜、大悲悯、大憎恨的博大情怀的颗颗大心。这是燃烧的大海,你不能隔岸观火,你必定要把自己也烧了进去,把你的l心交出来。”

苏轼说:“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亦即此理。

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同学们在积累经典素材时,应深入挖掘其丰富的内涵,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融进自我的主观感受,才能变古老的素材为鲜活的文字,用历史的厚重紧扣时代的脉搏,写出“熔铸古今、学贯中西”的考场佳作。

第四篇:议论文写作中素材

议论文写作中,是否掌握了素材运用技巧,决定了文章质量的高下。因为在议论文中,素材就是借以论证论点的论据,充当论据的素材运用恰当了,论证才更有力,论点才能得到强有力的支撑,文章就更有说服力。在此,我们以2010年山东省高考的一篇标竿作文为例,来谈谈议论文写作中素材运用的方法和技巧。

一考生

人生的一切变化、一切魅力、一切美都是由光明和阴影构成的。我们渴望光明,但人生难免有阴影,当阴影笼罩我们时,我们要做的不是听天由命、束手待毙,而是走出阴影,在阴影中撑起一片光明。[开篇点题,亮出观点。]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引用孟子的言论作论据,直接运用素材。]孟子的话鲜明地表达了阴影对光明的铺垫作用。古今中外,将阴影转化为光明从而取得成功的人不胜枚举。[分析论据。这是运用素材的重要环节,不可或缺。]

年少得意的张居正参加会试,却意外落榜。对于这位天才来说,这无疑是人生的阴影,但他没有灰心丧气,而是更加努力,走出了阴影,连过会试、殿试,后来作为首辅,领导了万历新政,扶大厦之将倾,挽狂澜于既倒。[引述张居正的事例作论据,概括运用素材。]试想,张居正如一帆风顺,大明帝国可能只会再多一个唐寅,而正是阴影使他的心态更成熟、阅历更丰富,为变法打下基础。张居正勇敢面对阴影,在阴影中撑起了一片光明。[分析论据从反面切入,从正面突出观点。析例颇见功力。]

古人如此,今人亦不逊色。[由古及今,承转自然。]篮球界传奇巨星乔丹在1985~1988赛季严重受伤,甚至必须以轮椅代步,这显然是人生一大阴影,但他没有因此放弃,而是趁此机会观看比赛录像,找出自身不足,最终,在下一个赛季,人们看到了一个更加强大的23号。同时,也正是这次阴影让他学会了保护自己,而这一点保证了其职业生涯达17年之久,成为其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引述篮球巨星乔丹的事例作论据,概括运用素材。]面对阴影,坦然面对,在阴影中积蓄力量,才有了世界篮坛神话——红色23号。乔丹面对阴影,不垂头丧气,在阴影中撑起了一片光明,为成功做了很好的铺垫。[分析论据从正面切入,论证观点。析例紧扣论点。]

苏轼面对人生阴影,选择了一蓑烟雨任平生,最终获得光明;海伦·凯勒面对人生阴影,用心灵看世界,最终获得“光明”;张海迪面对人生阴影,选择了身残志坚,最终获得光明……仁人志士用生命诠释了让阴影撑起一片光明这句话。[概括引述古今中外三位名人的人生经历,集中论述论点。]

人生的一切变化、一切魅力、一切美都是由光明和阴影构成的。阴影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将阴影转化为光明。莫因阴影遮望眼,走出阴影,去创造属于我们90后的辉煌![概括作结,重申论点。]

【特色点评】

这篇文章之所以被阅卷专家评定为标杆范文,除了文章具有论点明确、内容充实、结构严谨、衔接合理的突出特色外,作者巧妙运用作为论据的素材也是文章出彩的重要因素。

文章开篇提出论点,接着引用孟子的名言,历史名人张居正登上首辅的经历、“红色23号”越过生命阴影的历程,以及苏轼等对自己人生阴影的看法和态度。这些事例不仅涉及范围广,而且都能相当精准地说明作者所提出的论点“当阴影笼罩我们时,我们要做的不是听天由命、束手待毙,而是走出阴影,在阴影中撑起一片光明”。大量的实例有力地支撑了论点,使得文章论点明确,内容充实。

在结构的安排上,作者运用了典型的议论文结构,无懈可击。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遥相呼应,使其结构更加紧凑。段与段之间的起承转接自然、顺畅,毫无凝滞之感。如第四段作者用“古人如此,今人亦不逊色”一句过渡,承转十分自然;第二段末用“古往今来,古今中外,将阴影转化为光明从而取得成功的人不胜枚举”一句总领,使下文大范围的引例论证,自然、顺畅,合情亦合理,凸显结构严谨,衔接合理之特色。

至于作者是怎样巧妙运用素材作论据使文章出彩的,请看下面的分析——

【技巧借鉴】

一、精心筛选素材

积累丰富而广博的素材,是写作议论文所必需的知识储备和写作前提。这些素材应该包括古今中外名人名言、格言警句以及古今中外历史名人和当代风流人物的典型事迹等等。建立了如此丰富而广博的素材库,写议论文就不愁找不到作为论据的素材。然而,事物总是具有两面性的,素材的丰富广博,也相应地增加了选择素材的难度。因此,写作议论文时,必须学会精心筛选素材。

从某种程度上说,事例素材选取的优劣直接决定文章的成败。因而我们选取事例要注意两点:一是“四性”,二是“三重三轻”。所谓“四性”即事例的真实性、针对性、典型性、新颖性。尤其是典型性、新颖性,在选取事例素材时要格外注意。所谓“三重三轻”,一是“重文轻理”,就是选取事例要多偏重一些带有文学色彩的人和事,因为写成的文章很容易有书卷气息;二是“重冷轻热”,就是要避开热点事例,不选“曝光率”过高的事例,而是要在“四性”要求下选取不太常用的事例,以达到奇特的效果;三是“重今轻古”,多选一些现代的例子,少用一些古代的例子,就可避免文章中出现“古气”太重的现象,以使“新气”扑面而来。

坚持以上述标准筛选素材,还能杜绝“古代名人不知要被摧残多少次:司马迁被割来割去,项羽的刀在脖子上就没有拿掉过,韩信在别人的胯下永远站不起来,屈原不知跳了多少次江,简直是一名优秀的跳水运动员”的事例“扎堆”现象。

上述例文中引用的孟子的言论、张居正登上首辅的经历、“红色23号”越过生命阴影的历程以及苏轼等对自己人生阴影的看法和态度,都是通过作者精心筛选出来的典型言论和事例,具有“四性”的特点,达到了“三重三轻”的要求。

二、恰当处理素材

写作议论文之前,我们虽然有目的地积累和准备了一些事例,但是很难达到每一个事例对应一个观点的效果。如何根据不同的观点有效地利用素材进而写出高水准的议论文,这就需要我们对已有的事例进行灵活变通,恰当处理。这是因为,任何客观材料所包含的意义都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只要我们对同一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灵活变通运用,就会使素材达到不同的论证效果。我们可以根据事例的大致情节、关键语句等,依据文章的主旨,遵循其内在规律引发联想,或补充、或引申、或添加枝叶等,使其变得既能有力地支撑论点又光彩照人,使万“例”皆为我所用。

变通和处理的方法有两种:一是依据故事的情节拓展故事;二是抓住关键语句复活故事。需要强调指出的是,我们在“变通”事例时,必须依据文章的主旨,遵循其内在的规律,对已有的事例进行增加或扩展,切不可搞游离于主旨之外的“变通”。

上述例文在变通和处理素材方面做得很恰当。按说,苏轼、张居正、海伦·凯勒和张海迪四人的人生都是复杂、坎坷、曲折的,其生命的内涵也是极为丰富的,既能论证走出阴影、在阴影中撑起一片光明的论点,也能论证坚韧不屈、不向命运称臣等观点。但作者却对他们的人生经历予以适当变通,进行恰当处理,仅选择他们正确面对人生阴影,用心灵看世界,最终获得“光明”的一面,足见作者变通和处理素材的能力。

三、刻意锤炼素材

议论中的事例素材用来证明、阐析道理,这固然很重要,但陈述事例的语言枯燥、乏味,文章将为之减色,实在令人惋惜。因此,我们在引述事例时,应该学会锤炼所用的事例素材,就能使文章的语言闪烁出熠熠光彩。

议论文在叙述事例时,若能适当运用一些四字或六字短语,就能使语音铿锵有力、节奏感强,文章便会在众多平庸的叙例中脱颖而出。例如上文引述篮球巨星乔丹的事例素材时,有“面对阴影,坦然面对”的四字句;引述历史名人张居正登上首辅的经历时,有“扶大厦之将倾,挽狂澜于既倒”的六字句。这都是对素材加以锤炼的结果。此外,如能有意识地将事例素材组成排比句,或在叙述事例时使用排比,能够产生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的效果。例如上文倒数第二段:“苏轼面对人生阴影,选择了一蓑烟雨任平生,最终获得光明;海伦·凯勒面对人生阴影,用心灵看世界,最终获得„光明‟;张海迪面对人生阴影,选择了身残志坚,最终获得光明……”这段文字选取了古今中外的三位名人事例作为素材,集中论述了文章的论点,且将事例素材加以锤炼,组成排比句。这不仅加强了语势,而且更有力、更集中地表达了文章的观点,的确为文章增色不少。

四、深刻分析素材

在议论文中,如果说论点和论据是文章的灵魂和血肉,那么,论证就是文章的骨骼了。一篇议论文,如果缺少了对素材的分析,文章就会犯下罗列事例、以叙代议的毛病,从而出现论证缺乏、骨骼缺少的毛病。那么,文章的论点就难以“立”起来,说服力就更谈不上。

因此,议论文写作中很有必要在引述素材作论据的基础上,对所引述的素材作出深刻而全面的分析,掘出素材的实质和内核,以让素材与论点产生必然的联系,起到它作为论据所应有的支撑和论证论点的作用。只有这样,事例素材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证明论点的论据。只有这样,论点也才会更加鲜明有力,说服力才能增强。

用形象的说法,议论文中周密的思维、周全的论证、严密的逻辑就好比架设在论点和论据之间的一座桥梁,有了这座桥梁,论点和论据之间才有联系的纽带,所引述的素材才能成为证明文章论点的强有力的论据,欣然投入论点的怀抱,二者自然融为一体,从而有力地突出文章的论点,增加文章的说服力。

上述例文中,注重了对文中所引素材的深刻分析。例如文章第二段,作者引述了孟子的著名言论后,用“孟子的话鲜明地表达了阴影对光明的铺垫作用”一句,揭示了这一素材论据对论点的证明作用;第三段在引述了张居正的事例素材后,作者对之做出了这样的分析——“试想,张居正如一帆风顺,大明帝国可能只会再多一个唐寅,而正是阴影使他的心态更成熟、阅历更丰富,为变法打下基础。张居正勇敢面对阴影,在阴影中撑起了一片光明”,使这一素材论据有力地支撑了论点;第四段在引述了“红色23号”的突出事例后,作者做出如此分析——“面对阴影,坦然面对,在阴影中积蓄力量,才有了世界篮坛神话——红色23号。乔丹面对阴影,不垂头丧气,在阴影中撑起了一片光明,为成功做了很好的铺垫”,分析中始终紧扣了论点。由于析例深刻、到位,文章便产生了令人信服的力量。

第五篇:紧扣高中语文课本挖掘议论文写作素材

紧扣高中语文课本挖掘议论文写作素材

议论文写作素材的缺乏一直是困扰广大中学生的一个难题,对高三学生来说,广泛搜集课外写作素材已成为“天方夜谭”。我们可以从自己熟悉的教材入手,发动学生充分发掘其中的写作素材,进行多角度思维,思考材料可以为哪些观点服务、如何为观点服务,使课本成为议论文写作素材的“源头活水”。笔者曾经从以下七个方面发动学生进行过整理:家国天下篇、立志立业篇、求师求学篇、道德品行篇、生活哲理篇、评诗论文篇、情感爱情篇。共发掘素材200余例,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对写作也起到积极的作用。现略举几例,仅供参考。

(一)家国天下篇

1、课文素材:①历史在前进中,不免有挫折,有迂回,有进退,有失败。自然也就不免有清谈者,有酣睡者,有摇头者,有叹气者,有彷徨者,有哭泣者。但是他们不是历史的脊梁,他们像蛛丝一般无力,绊不住历史的脚步。(刘征)②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鲁迅)

服务观点:①谁才是历史的脊梁;②怎样做一个有历史责任感的中国人;③真正的爱国者。

2、课文素材:①假若我只是一只鸟,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艾青)②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裴多菲)③拜伦,为自由而战的歌者;拿破仑,为民族解放而战的英雄。

服务观点:①真正的爱国情怀;②对崇高理想执著追求的精神;③人生的价值。

3、课文素材:①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冯唐,西汉人,有才能却一直不受重用。汉武帝时选求贤良,有人举荐冯唐,可是他已九十多岁,难再做官了,后以慨叹生不逢时或表示年迈。李广,汉光武帝时的名将,多年抗击匈奴,军功很大,却终身没有封侯。后来慨叹功高不爵,命运乖舛。②周公吐哺:《史记》记载,周公在吃饭时多次把饭从嘴里吐出来,为接待贤士人才而中途停止吃饭。曹操有“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诗句。

服务观点:①呼唤伯乐;②正确选才;③善待人才的作用与埋没人才的恶果;④改革用人机制,人尽其才。

(二)立志立业篇

1、课文素材:①封狼居胥:汉朝霍去病追击匈奴至狼居胥山(现在内蒙古自治区西北部),封山(筑土为坛以祭山神,纪念胜利)而还。后指建功立业。②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毛泽东)③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主,稍逊风骚……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毛泽东)

服务观点:①成大事者必立大志;②要有胸怀天下的志向;③不同时代、世界观的人志向不同;④立志关键还要有践志的豪情。

2、课文素材:卧薪尝胆:春秋时,越王勾践战败,为吴所执。既放逐,欲报吴仇,苦心焦思,置胆于坐,饮食尝之,欲以不忘会稽败辱之耻。(见《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服务观点:①忍常人之不能忍,才能做常人不能做的大事;②刻苦自励,发愤图强,才能成功;③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④直面挫折,勇敢崛起。

(三)求师求学篇

1、课文素材:①或作讲演,则甲已丙丁、一二三四的一大串;或作文章,则夸夸其谈的一大篇,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华而不实,脆而不坚,自以为是,老子天下第一,“钦差大臣”满天飞。(毛泽东)②北大的传统为“爱国、进步、民主、科学”,北大的学风为“钻研、求实、创新、向上”。

服务观点:①学习应当实事求是,刻苦钻研;②主观主义是学习的大敌;③谦虚、求实是学习的基本原则。

2、课文素材:①囊萤趁月:囊萤,晋代车胤家贫买不起油灯,夏季聚萤火虫于囊中,就其光而读书。(《晋书·车胤传》)趁月,南齐江泌家贫点不起灯,常在月光下读书。(《南齐书·江泌传》)②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1

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报任安书》)

服务观点:①学习应有“穷且益坚”的韧劲;②逆境出人才;③学问来自不懈的努力。

(四)道德品行篇

1、课文素材:①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②1936年10月19日,鲁迅于上海逝世,成千上万的普通人自发地为他送行,在他的灵柩上覆盖着一面旗帜,上面写着“民族魂”。

服务观点:①德怀天下的人,才是真正的伟人;②高尚的德行是世间最美的情怀;③要赢得别人的尊重,必须要爱人的德行。

2、课文素材:①负荆请罪:蔺相如凭“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 的机智与勇敢拜为上卿,官位在有攻城野战之功的廉颇之上,廉颇扬言要羞辱蔺相如,蔺相如退避再三,处处先考虑国家的危难而把个人恩怨放在脑后,打动了廉颇,廉颇背负荆条,上蔺相如府上请罪,结为生死之交。(《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宽容是一种美德,是一种胸怀。宽容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思想观念中,对异己要宽容;宽容不仅体现在人类之中,也体现在人与自然之间。(《〈宽容〉序言》)

服务观点:①过而能改,善莫大焉;②宽容是一种美德;③宽容是人与人友谊的桥梁;④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五)生活哲理篇

1、课文素材:①尼采自诩为太阳,光热无穷,结果发了疯。(鲁迅《拿来主义》)②苍蝇坐在车轮的轴心,嗡嗡地叫道:“车子的前进,都是我的力量。”(钱钟书《读〈伊索寓言》)③狂妄的人自称命运的主人,谦卑的人甘为命运的奴隶。除此之外还有一种人,他照看命运,但不强求,接受命运,但不卑怯。走运时,他会揶揄自己的好处。倒运时,他会调侃自己的厄运。他不低估命运的力量,也不高估命运的价值。他只是做命运的朋友罢了。(周国平)

服务观点:①自夸者终究要灭亡;②怎样做命运的主人(既不狂妄,也不自卑);③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应对人生的命运。

2、课文素材:人是由三部分组成的:对往事的追忆,对现时的把握和对未来的憧憬。没有回忆的人是残缺的人,干巴巴的。没有希望的人,就是绝望的人。希望是精神的细胞,是精神的白血球和红血球。把握不了现时的人是一个不能成其为人的人,是一个丧失了自我的人。(赵鑫珊《人是什么》)

服务观点:①回忆是抚慰精神的良药;②希望是人生前行的动力;③把握现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④人不能只是活在对过去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憧憬中,更重要的是把握现时。

(六)评诗论文篇

1、课文素材:关于秋的句子:①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②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③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④秋并不是名花,也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郁达夫《故都的秋》)

服务观点:①世界是丰富多彩的;②一切景语皆情语;③不同的审美观照产生不同的情感。

2、课文素材:关于灯的名言:①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向光明。②天暮了。在这渺渺的河中,我们的小舟究竟归向何处?远远的红灯啊,请挨近一些罢。(巴金《黑夜行舟》)③几盏灯甚或一盏灯的微光固然不能照彻黑暗,可是它也会给寒夜里给一些不眠的人带来一点勇气,一点温暖。(巴金《灯》)

服务观点:①灯是光明的化身,更是理想的象征;②灯光虽然不能带来太阳一样的光芒,但可以给迷失的人找到心灵的家园。

(七)情感爱情篇

1、课文素材:宝黛的爱情悲剧是中国古典文学史上描写最生动、表现最成功的、意蕴最丰富、影响最深远的爱情故事。他们的爱情超越了世俗的功利性,表现为生活理想及自我实现意义上的志同道合,表现为不约而同的怀疑传统人生所规定的道路和终极目的。

服务观点:①伟大的爱情是发自灵魂深处的融合;②传统和世俗的束缚是爱情悲剧的根源;③典型人物离不开典型环境。

2、课文素材:①古代神话,有一妇人天天到山上望夫归来,竟变成了石头,人称“望夫石”。②《诗经·静女》中静女纯真而浪漫的爱情故事。③《诗经·氓》中女主人公对爱情的追求及对丈夫始乱终弃的怨恨。

服务观点:①爱是人类永恒的主题;②美好的爱情是纯真和执著的;③忠贞是爱情的基石。

新课程标准指出:“不同阶段学生的写作都需要占有真实、丰富的材料,评价要重视写作材料的准备过程。不仅要具体考察学生占有什么材料,更要考察他们占有各种材料的方法。要用积极的评价,引导和促使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谈、阅读、思考等多种途径,运用各种方法搜集生活中的材料。” 常言道:“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通过积累,学生具备了丰富的写作素材,使写作成为有本之木,有源之水。“有了源头才会倾注出起初的水来。”拥有了丰富的知识和充足的材料,一旦有机会表达,它就会将之灵活生动地运用于写作实践中,拥有了“车薪”自然容易煮开“杯水”。积累得很多,思路就开阔,写起来就比较顺手。

其实,我们的课本就是这样一个巨大的材料宝藏,只是我们没有有意识地去开掘罢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语文教材是一座富矿,等待着我们去开发。问题在于不少同学身在宝山而不知山中有宝,空手而回,留下了遗憾。如果能灵活运用好我们课文中的素材,一定能克服作文写作时“巧妇难为无米之吹”的难题,也可以增加文章的文学内涵及文化底蕴,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司马迁是学生写作中必不可少的一个历史人物,从他的身上,我们可以发掘出许多人生的启示,因此,它又被称之为“万能材料”,援引不好,就会事倍功半,那么,怎样开发利用教材,积累作文材料呢?希望同学们能从以下片段的展示中感悟出写作之道。下面就让我以《报任安书》一课的学习为例加以展示:

一、课本素材积累:

1、人固有一死,或重于太山,或轻于鸿毛。

2、刚直不阿,留将正气冲霄汉;

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3、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二、挖掘课本素材,学生写作片段展示:

(一)一句话评价司马迁:

1、真正高洁的象征者。

2、忍一时之辱,成就千秋伟业。

3、人中君子,鸟中凤凰。

4、一条蛟龙横空出世,一位伟人镌刻历史。

5、无限风光在险峰,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6、真的男儿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7、苦难是我们成功的垫脚石。

8、死,可以明志;生,亦可以践志。

(二)一段话评价司马迁:

1、活在历史尽头的老者;用铁笔成就梦想的大者;甘受腐刑隐忍苟活的智者。

2、人生在世,或碌碌无为,平淡一生;或建功立业,留千古美名;

或经商治国,创百世财富;成龙成虫,尽在一念之间。

人生当拼搏闯荡,方无悔与天地间。

3、舍弃小我,成就大我,坚定心中的梦想;

即使身处险境,信念的力量亦能助你鼓起前进的风帆。

(三)话题链接:

1、感谢苦难:

司马迁对“苦难”的体悟似乎更深,他曾深有感慨地说出下列掷地有声的话语:“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此真乃千古良言,历久弥珍!我们不妨再将司马迁的名句续写下来:太史公受辱而作《史记》,杜甫流落乃成《三吏》、《三别》,吴敬梓落第方有《儒林外史》,曹雪芹困顿而著《红楼梦》。中国历史上这些辉煌灿烂的文明成果,无一不是因作者饱受苦难而成。只有经过苦难的磨炼,生命的火花才会闪光发亮;只有在苦难中奋进,生活的花朵才会灿烂芬芳。

2、逆境成材: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可见,“逆境出人才”是古今不变的道理。让“自古英雄多磨难,纨绔子弟少伟男”这句话激励你,作为战胜逆境而获得成功的榜样。

3、精彩人生:

平凡人生因奋斗而精彩,奉献人生因无悔而精彩,坎坷人生因挫折而精彩,滚滚红尘,大千世界,何谓精彩?活出自我,展现自我,让世界感染自己的色彩便是精彩。司马迁的人生堪称精彩。面对命运的不公,他没有自怨自艾,而是勇敢的面对生活,积极投身自己热爱的事业,他扼住了命运的咽喉,活出了精彩的人生。

4、转换思维:

不知你是否还记得那个刚正不阿,留得正气冲霄汉的司马迁,面对残酷的宫刑,他没有退缩,没有放弃,而是转换了一种思想去面对,去思索,当夜深人静时,他独自坐在烛台下思索着写着,即使汗水滑过,他也只是轻轻拭去,继续写着,不知黑夜白天的写着,他忘记了痛苦忘记了自己的遭遇,化作动力,始终无止息的写着,最后他站在人生的颠峰中呐喊: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再大的困难在他的心中也早已化作了一缕缕轻烟,渐渐散去,留下的也只有灰烬,原来在困难面前只要改变思想,换一种方位思考,也许你就能迈过那个槛,走的更远。

(四)方法探究:援事说理

用事实证明道理,这是议论文最常见的说理技法,也是学生在议论文写作中广泛运用的手法之一,其关键在于事例的选择。优秀的学生往往能够从熟知的事例中出新、出巧,转换思维,给读者以多方面的艺术震憾,从而更好的论证话题。从以上片段的写作中我们可见一斑。

综上所述,作文语言的提高是有文可模,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教师要帮助学生消除语言“有文采”高不可攀的思想,帮助他们确立适合自己实际的语言目标,掌握方法,认真训练,在较短的时间使文章展现出亮丽的语言色彩。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循序渐进的原则,可以是写一句话、写几句话、写一段话、写几段话,这样,一篇文章或者说一种文章模式就形成了。“石蕴玉则山朗,水含珠而川媚;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只要肯下苦功,立足课内,多积累,多训练,多运用,是完全可以扮靓作文语言的。

总之,语文课本蕴藏着丰富的语文资源,是积累材料的宝库,是传授章法的“例子”,是揣摩写作的标本,是认识生活的桥梁,是激发想象的触媒,是学习语言的捷径。我相信,“以本为本”,充分开发和利用课本资源,坚持阅读与写作的结合,坚持积累与训练的结合,课本资源一定能够成为一个有效提升我们写作素养的平台。

下载课本中议论文素材的运用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课本中议论文素材的运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议论文运用素材的技巧(教案)

    议论文中素材的运用(教案) 学习目标: 1.认识积累素材的重要性,养成积累、梳理素材的好习惯。 2.学会多角度运用素材的方法。 学习过程: 一、高考作文的材料哪里找? ①从各科教材中。......

    议论文素材运用与分析说理

    素材是文章的血肉,素材运用得当才能让议论文中心明确、内容充实。而分析说理是议论文的基本特征,理性地展示自我是对写作的基本要求。议论文写作在立意和论点非常明确、论据选......

    初中语文课本中的作文素材

    课本中的作文素材57例 1、《再别康桥》:现实与天堂的距离,理想与黑暗的反差,曾经的回忆是最美丽的温暖,于是,你轻轻的招手,悄悄的挥袖,感叹一声,竟成了文学史上经典的徐氏康桥. 2、......

    课本作文素材

    ★ ★课本作文素材--------抒情篇★★ 1、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2、沉默呵,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3、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4、我想......

    课本写作素材

    ★★课本作文素材——事例篇★★ 1、 霍金:英国物理学家,身残志坚,著《时间简史》,被誉为“当代的爱因斯坦”。 2、 曹雪芹:(清)举家食粥,著《红楼梦》。“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字......

    万能议论文素材(本站推荐)

    万能议论素材精选 李白 1、李白道“行路难”,却一直在走。走着笑红尘,走着别故友。一壶浊酒,“歌遍山河八万里”;一叶轻舟,“惟见长江天际流”。然而李白同样是位被上苍嫉妒的文......

    议论文素材集锦[合集]

    议论文素材集锦 国内部分: 1.司马迁在遭受了腐刑之后,发愤继续撰写《史记》,并且终于完成了这部光辉著作。 2. 晋代著名书法家王曦之写字,用尽18缸水,终于成为一代书法大师. 3.......

    议论文素材。

    No.1梨虽无主,我心有主。 宋元之交,世道纷乱。一天,学者许衡外出。天气炎热,口渴难忍。路边正好有棵梨树,行人都去摘梨,唯独许衡不为所动,有人便问:“你何不摘梨解渴?”他回答:“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