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论语心得

时间:2019-05-13 22:01: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的论语心得》,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的论语心得》。

第一篇:我的论语心得

我的论语心得

篇一:论语心得

《论语心得》读后感

作者:于丹出版社:出版社中华书局

于丹的《论语心得》增加了我对《论语》这部中华瑰宝的理解,通过我的心得体会,和大家于丹的心得体会做对比,发现自己还有很多认识上的不准确,不透彻性。这本书是以一个亲切的视角传递给我们温暖的灰色的大众的孔子,一个大家都需要的孔子,也就是说,在这个多元的时代,我们需要一位最具普遍性的孔子。“正因为有了生活的五彩缤纷,理论的灰色才不显得死寂;也正因为有了思想的高贵纯粹,纷繁的世界才不至于俗不可耐。灰色提升着品味,而多彩保证了活力。”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几千年来形成的文化积淀是以儒学为中华民族的精神为代表的。“神于天,圣于地”的中国人的人格理想即是有一片理想主义的天空,可以自由翱翔,而不妥协于现实世界的很多规则与障碍;又有脚踏实地的能力能够在这个大地上去进行我们行为的拓展。永远不抛弃,不放弃,在大家所不耻时依然能够遵从自己的内心,在困难贫穷的时候始终保持一种乐观的心态,坚信只要努力付出终有一天会守得云开见月明。

于丹老师说孔夫子教给我们的快乐秘诀是如何找到内心的安宁,我认为论语中的乐感文化是在于强调此岸性,是中国人的本体性生活思维,一个世界,注重经验的积累,不喜玄思、不尚逻辑,乐观豁达;它不是造就匍匐于人格神脚下的子民,而是培育“与天地参”的万物之灵,把人生交给自己,尽管千辛万苦,也乐于眺望未来。相信只要

诉诸前仆后继、百折不挠的实践终会取得长久的幸福。

一个心中有什么,他看到的就是什么,论语的哲学是强调我们能够有担当的品格,作为担当文化使命的特殊知识分子阶层,我们大学生首先要完成学习的三个境界。开始时文化的厚重,要学习的知识内容之多,使得我们“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再到沉醉于学习当中“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再到“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醒悟和豁达。也是于丹老师在文中说的践道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品格,忘却一己得失,把自己融入到一个大的群体中去,把自己有限的情感,有限的才华,留在最应该使用的地方。

所谓成长是内心在历练中逐渐强大,所谓人生归位是把外在的东西变成内心的能量。理想与行动的关系,就如同引线和风筝的关系,这个风筝能走多远,关键在于内心飞愿望,这根手中的线,内心越淡定越从容,就越会舍弃那些激烈的,宏阔的,张扬的,外在的形式,而尊重安静的内心的声音。

我想《论语》这部中华瑰宝,是值得我用一生来体会的,其中的任何一条道理都够我们受用终生,《论语心得》展现的是于丹老师的理解,她说孔子是温暖的,我说《论语心得》也是温暖的,它激发了我的思考和理解。

篇二:论语心得

读《于丹〈论语〉心得》有感

汪彦

虽然高中学过《论语》,但是那时候的学习只是着重字句理解,体会孔子的精神,至于如何把《论语》中蕴含的道理渗入到现实生活中,语文老师并没有作过多的讲解。其实这也是教育的失败,在应试教育的压迫下,师生们只注重理解《论语》的表象,而对其中的内涵道理缺乏思考,因此就不可能应用于生活中。我们要知道这些道理不仅可以发展智育,更可以发展德育。

于丹教授结合其深厚的古典修养,运用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从中国人的宇宙观、心灵观、处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养之道、理想和人生观等七个方面,从独特的个性视角出发来解读《论语》。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这就是于丹教授《论语心得》给我们的启迪。

一、理想之乐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中国人传统的道德理想。而《论语》中孔子与他 的学生们谈到理想时,并不认为志向越高远就越好,真正重要的是一个人内心的定力与信念。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在今天看来,一个人的发展,最重要的往往不在于终 极的理想有多么高远,而在于眼前拥有一个什么样的起点。我们往往不缺乏宏图伟志,而缺少通向那个志愿的一步一步积累起来的切实的道路。在追求理想过程中,或许付出了全部的智慧、激情,又或许付出了汗水甚至血泪,无论成功或是失败,我们都要享受其中的过程。因为我们已经用脚踏实地的能力收获了宝贵的经验,结果如何又何必太在意,享受过程就好,知足常乐。

有了理想,才会付出行动;也正因为有了行动,理想才有实现的可能。但是理想和行动的关系不仅仅只是辩证关系。理想和行动的关系,就如同引线和风筝的关系。这个风筝能飞多远,关键在于你手中的线。而这条线,就是你的内心愿望。你的内心越淡定,越从容,你就越会舍弃那些激烈的、宽阔的、张扬的、外在的形式,而尊重安静,内心的声音。这会使你走到社会角色中的时候,能够不失去自我,能够有担当,能够做到最好。

我们见到一些老师声色俱厉,经常指责他的学生不该如何如何。那是这个老师没有到境界,真正好的老师会像孔夫子这样,平和地跟学生商量着把天地人三才共荣共生的关系讲透。这样一种从容不迫的气度,这样一种谦抑的态度,其实正是中国人的人格理想。在如今的教师中,也有这么一位气度不凡的老师——李镇西老师。他享受职业,不仅仅把教育当作求生的饭碗,还作为事业来追求。因为教师这份职业是他的理想,是他内心真正的追求,他享受其中的快乐。其实理想之道就是给我们一点点储备心灵快乐的资源。

二、关注心灵世界

物质的繁荣,生活节奏的加快要求我们以加法的方式生活,就是不断从这个世界上 收集我们所需的东西,比如经验、财富、情感、名誉等等。但是,物质意义上的幸福生活,它仅仅是一个指标,真正的幸福快乐与贫富无关,却同内心相连。其实,一个人本有两种功能:一个是向外去,无限宽广地拓展世界;另一个是向内来,无限深刻地去发现内心。我们的眼睛,总是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

记得于丹老师在书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人过得很不开心,觉得自己有抑郁症的前兆,就去看心理医生。这个医生给了他一个建议说,在我们这个城市里,有一

个非常著名的喜剧演员,他的喜剧演得好极了,所有人看了以后都会开怀大笑,忘怀得失。你是不是先去看看他的演出?等看上一段时间后,我们再聊一聊,看你这种抑郁症前兆是不是有所缓解,然后我们再来商量方案。听完医生的话,这个人很久很久没有说话。他抬起头来看着医生的时候,已经是满面泪水。他艰难地对医生说,我就是那个喜剧演员。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但是在匆匆忙忙周而复始的工作节奏中,还有多少时间,多少空间能让你去关注自己的内心呢?我们所看到的往往只是一个社会的角色,被遮蔽的恰恰是我们心灵的声音。我们需要在每一天忙碌的间歇里面,给自己一点心灵的仪式,而不至于像那个人格分裂的演员一样不敢面对自己的内心。

我想起了演员陈坤发起的公益活动——行走的力量。通过行走,使自己的心静下来,看我们的内心究竟需要什么。不懂得静心的人,有如整个人生活在红尘之海,既不见鱼,又不见鸥,被波涛淹没。懂得静心的人,是幸福的。在一整天忙碌的生活里,一有空就静下来,静观、思维,思考我们的心灵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学会舍弃那些不是心灵真正需要的东西。

三、孝顺父母、尊敬他人

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 对孩子的爱。作为子女,我们一定要孝顺父母。人真正的成熟就是懂得感恩,我们要从内心上尊敬父母、关心父母。

现代人一般都希望能得到他人的关爱、得到他人的尊敬。但自己付出了什么呢?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自己心中没有别人,很难得到别人的尊重。特别是生活中本来有诸多不如意的人,忧患多于欢乐的人,更不容易做到自尊、自爱,并对他人的付出。我们任何时候都要保持一颗诚敬的心,真心赞扬他人,真诚对待他人,真心接受他人的好意。对待不友好的人,要“以德报恩,以直抱怨”。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去尊重每一个人,彼此之间留一点分寸,有一点余地。

四、安贫乐道

穷有两种:穷得消沉和穷得开朗。安贫乐道就是穷得开朗,能平和地对待生活中的缺憾和不如意。我认为人要真正获得自在、宁静、最要紧的就是安贫乐道。我们不排斥富裕,我们不崇尚贫穷,但如果在富贵中,要学子贡一样,要同情、周济贫困的人,并且不要名利。如果在贫困中,不能怨天尤人,要有安贫乐道精神。

安贫乐道,在现代人眼中颇有些不思进取的味道。在如此激烈的竞争面前,每个人都在努力发展着自己的事业,收入多少、职位高低,似乎成了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志。因此,有多少人为了自己的私欲,丧失道德信仰,丧失道德底线,无廉耻,无原则,为了自己目的确实到了不择手段的地步。

安贫是种态度,乐道是种修养。现在人真的应该有点“安贫乐道”的精神了,安于清贫,心如规矩,正直如绳。

篇三:论语心得

《论语心得》

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1303常林

党和国家大力提倡党员诵读经典书籍以弘扬民族廉洁文化提高党员自身素修养,我们的“嘉园”学子都积极响应号召读好书好读书。这个金秋九月我怀着对中华古典文学和现代“中国梦”的敬仰之情细细品味《论语》,身心收获颇丰,感慨万千:几任凭它在岁月的风箱里被剥落的斑驳朱漆,千年的中华文化仿佛沉淀在这一本散发着油墨书香的《论语》之中,《论语》作为一部涉及人类生活诸多方面的儒家经典著作,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昔日赵普半部论语可治天下,今朝党员手捧经典追“中国梦”。

美德之馨

《论语》的核心和精华是告诉我们如何做人,鼓励教导人们有“仁爱”之心,做仁人志士的思想言论贯穿了论语的始终。《论语》中有“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这句话,在孔子看来,一个人要正直,只有正直才能光明磊落的活着,不正直的人能生存只是靠侥幸而避免了灾祸。不正直的人靠侥幸避免灾祸的人迟早要跌跟头,这与我们当前开展的反腐倡廉工作和八项规定纠正“四风”的工作不谋而合。十八大以来无数骑在人民头上不正直的官员落马,这警告我们无论身处哪个级别拥有多大的功劳,只要曾经做过有损人民利益的坏事,都要依法处置,绝不手软姑息。“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孔子强调人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做学问才有意义,而不是我们简答的“学而优则仕”,这句话警醒了当今社会上学富五车的的官员,有没有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上,有没有对待每位群众都做到尊敬和爱护,有没有在物质世界迷失了自己抛弃了美德?我们“中国梦的实现”也要求每个中国人都要做有道德,有社会责任感,有文化,有梦想的贤德之人,“德”对现代人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拥有美德是一个人做出一番事业的基本要求。

治学之道

我们众所周知《论语》历经万世而不衰,孔子被誉为“万世师表”,这其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全面发展”和“有教无类”的治学思想。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举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与我们大力提倡的素质教育思想不谋而合,这也是我们社会主义培养新一代接班人的要求。孔子成为万

世师表受世人的推崇备至,是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个人教学素养。《论语》中“学而篇”孔子倡导:“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告诉我们“学”与“思”之间的相辅相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告诉我们其实学习也是一件十分快乐的事,重要的是把握好自己的心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告诉我们要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地治学;“温故而知新”告诉我们学了就要重新再复习一遍才能学到更多的东西??孔子作为老师的伟大还表现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谦虚;“我不如老农,我不如老圃”的实事求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豁达分享。孔子在治学方面可谓仁德兼备,学问渊博,成为冠绝一时的大学问家,这些做学问态度与我们党反对的“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的要求一样,在学术方面也对当今社会浮夸的学术氛围具有深刻的教育和鞭策意义。

相处之道

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越来越便利,可令人奇怪的是我们之间的感情似乎越来越淡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针对国家社会和公民层面都提出了现代的要求,其中诚信和友善是每个公民具备优良品格。孔子是公认的社会学家,他对人与人相处之道有独特的高见,《论语》中“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为人津津乐道,他告诉我们不要担心自己的才能被埋没,没有伯乐欣赏自己,主动去了解关心他人是自己要做的,这也是人际交往的第一步。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我们每天要对自己的行为做出反省,有没有落实“三严三实”的规定,有没有做出违背道德和法律的规定,有没有落实真心实意的为百姓利着想。反省之后才能知错就高,善莫大焉。孔子还强调从自身出发的同时能够将心比心,他最精辟的论述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不仅已经成为现代人与人相处的圭臬,甚至在全世界也成为各个国家之间和平相处的信条。我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坚持与世界各个国家一道走和平发展,这也是我们在经历过日本帝国主义的野残暴入侵后的伤痛后得出的结论,相交贵在能心心相印。

孝敬之义

孝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可如今的人们渐渐地对孝这个字的认识越来越淡薄,原本闪光的字眼似乎逐渐褪色逝去了原本的光彩。我们不禁会问孔子心中的孝顺是怎样的呢?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

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孝,是在心理上的安慰和履行自己的承诺,而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丰富。但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人也就因此这样坠入了一个他们自认为的美丽却又失重的世界,以为孝就是听父母的话,帮父母干活,有好吃的就给他吃,那你可就大错特错了!起初我感到十分诧异,真正的孝顺原来是完善和成就自己吗?当你回忆起母亲和父亲在我上学的日子里期待的眼神,当你想起即将毕业的自己要面临的就业问题操碎了父母的心,我突然顿悟了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希望我们接受好的教育具有良好的品德。对于国家而言,党员都是祖国和人民的儿子,我们对待祖国最好的方式就是履行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把党和国家的利益放在首位,而不是用形式上和金钱上来证明自己的功绩,身为党员的我们要做的就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到严守中央八项规定,一心为人民谋利益做好事,这就是对人民和祖国最大的孝敬。

人才之美

在《论语》中有一句话令我十分欣赏:“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才能,就是我们班这个小小的集体也会有“姚明”“王羲之”“达芬奇”“宋祖英”“冰心”等。有的人学习不好,可是打球却是如有神助;有的人体育不好,可是书法却是龙飞凤舞;有的人书法不好,可是绘画却是栩栩如生;有的人绘画不好,可是唱歌却是娓娓动听;有的人唱歌是五音不全,却是数学奇才;有的人对数字一点儿也不感兴趣,倒是写文章能妙笔生花了??正可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我在身边的每一位同学都有自己的特长,他们身上每个人的优点都值得我们去学习,每一个不起眼的普通人都能够成为我们的良师益友使我们更上一层楼。我们要多向我们身边的人学习他们好的一面,这就像是置身在一片树丛中的一小株嫩苗,在旁边许多的植物滋养下茁壮成长,并且长成一棵博采众长的参天大树。

读圣贤书,立君子品,做有德人是我们此次“读廉洁经典书籍,弘扬党员正气”活动的主要目的。《论语》正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是中华文明的汇聚,它教会了我许多为人处事的道理。习主席带领我们中华民族一起实现德的中国梦,无论是经济、文化、科技、环保、农业等方方面面“梦”,这一切都是中华民族的强国复兴梦,就是为了人民幸福。即根源于那句“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每个嘉应学院的党员同

志都是践行“中国梦”的一份子,我们为了实现中国人民的伟大复兴,就要严格要求自己从我做起,从不抱怨做起,从与人为善做起。我们一同努力做一个正直的人,有文化修养的人,孝敬父母的人,与人为善的人,善于发现社会之美的人。让我们一起努力让这个社会弱势群体安然有养,人与人之间做到彼此信任,各个民族和不同群体能够平等相处,一起携手践行社会核心价值观,实现我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书籍名称:《于丹论语心得》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2009-04-01

第二篇:我的“《论语》心得”

我的“《论语》心得”

《论语》,顾名思义,就是讨论孔夫子的言语。

有人说:“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本《〈论语〉心得》。

两千五百多年来,有无数的文人墨客阐述了自己对《论语》的看法和体会。如今,于丹的《论语》心得,是站在现代人的角度,从《论语》中解读现代社会的细枝末节和为人处事的原则。

于丹说:孔子只有温度,没有色彩;易中天说:孔子是灰色的,世界是多彩的。乍看起来,这两句话似乎自相矛盾;但实际上,却恰恰相辅相成。世界上没有绝对的黑与白,就像没有绝对的对与错,这只是个人的理解不同罢了。钱大昕在《弈喻》中说:“道之所在,各是其所是,各非其所非。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我觉得颇有道理。

而人们之所以把孔子奉为圣人,正是因为每一个人都能从他的话中获得收益。一部《论语》,不过了了两万多字,却蕴涵了无数人生的哲理。这些哲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需要我们用一生去领悟。

公元前六世纪,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和印度的释迦牟尼恰好与中国的孔夫子,是同一时代的人。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妙的巧合。这三位先哲虽然来自不同的国度,却同样散发着人类智慧的光芒。

两千五百多年前的孔子与两千五百多年后的我们,跨越了历史,那么是否会有时代的隔阂呢?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如今,时过境迁,又有谁能做到这看似平凡的事?

在还未出生时,父母就在筹划着应该如何实施胎教,可谓“可怜天下父母心”。牙牙学语时,便贯彻“决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思想,被父母逼着学这学那。上学了,更是奔波在各大补习班,没有一丝空闲的时光。

十有五时,正面临着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中考,即使不“志”于学,也“迫”于学。

待到三十,手上操着博士、硕士、国外留学生的文凭,却少有人是能真正“立”起来的。

四十将近,正是“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纪,天天为了一家人的生计疲于奔命,不是“不惑”,却真的没时间“惑”。

年过半百,应是“知”天命的时候,却变成了“安”于天命。

时值花甲,理应“耳顺”,但此时便忙于照顾孙子辈的人物。

年逾七十,最享受的便是含饴弄孙,享尽天伦之乐,但这“不逾矩”的小事也不能“从心所欲”,儿孙各有烦心事,落得二老守空房。

如此想来,一个人只要能做到《论语》中的任何一句话,即使不能成为圣人,至少也是一个伟人。

在当今社会,通过网络、电视、广播、报纸„„无数获取信息的渠道,我们所面临的问题不是匮乏,而是泛滥。试想:有多少人会静下心来,只捧一本书,细细品读?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拥有上下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来说,经典文化积淀的流失是多么可惜而可悲的事啊!

因此,我们不仅要读《论语》,更要涉猎我国博大精深的文学宝库,用“心”体会,有所“得”益。

二OO七年八月二十二日2

第三篇:我的论语心得

[我的论语心得]论语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自古以来讲解的人非常多,我的论语心得。我读论语时间不长,也没有什么文化,但我也想就读论语的整体思想和体会谈一下自己的心得。(我认为应结合现实社会来解读论语)

论语是一部散在的语录体,散在的背后有一个整体的思想,但得需要总结,(论语的思想博大精深,因为他的很多的一句简单的话就是一个原理,很难用简单的语言进行总结)另外他的话是前后对应的(比如说子日朝闻道夕死可矣与原壤),从不同的角度解释的同一个问题。(比如讲孝)也就是说论语看似是散在的实际上是整体的。涉及到了人与社会的方方面面,也就是说整部论语讲的就是人与社会。

人与社会是一个整体,是不可分的,人是社会化的人,社会是由人构建的社会。(这是一)从人的角度讲主要讲的是命与仁。也就是我们现代讲的人的生物性特征和社会性特征。是不可分的。从社会的角度上讲,讲的是德与法。是社会的两个方面也是不可分的。(这是二)关于人的命是什么,我私下给命下了一个定义,是指人的生物性存在及其社会关系。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说他首先界定了一个范围,就是讲的是人而不是其他的生物,其次他是存在的,有生命的,而且生命的表现也是不同的。再次是人的生命不是独立的是有社会化的。关于命,实际上分为两部分,生命和使命。生命又分为三个方面,生命的来源;生命的现实表现以及生命的传承。这里主要说的是生命的现实表现。

就个人生命而言是外在和内在的统一。外在的主要表现在性别身高体态等,也就是我们一眼就能看到的。(这在论语当中几乎没有什么体现,但我们心理必须的清楚。)内在讲的是能力(又分为体能和智能)和性格(也分为内外),这就是孔子为什么能因人施教和因材施教的原因。因为人的能力和性格有他的先天性基础,(主要是讲先天性而不讲后天性)是与生俱来的不可更改的但人是可以感知到的。这也就是我们说的(生)命,(父为天母为地,我们的命是父母给的(生命的来源)。同时我们又把生命传承给了子女,因此人类才能代代相传。)论语当中讲到唯上智与下愚不移就是讲人的先天性智能不同。性格方面,从现代理论主要讲的是人的四种气质类型(有后天性因素)论语当中讲到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就是讲人的性格的不同。性格和能力也是不可分的。(从现代讲就是人的遗传基因,是先天性的。)人的后天性,就是人的社会化特征,就是人的学习和锻炼,人是生物性特征和社会性的结合体(一个社会化程度再好的人总是带有他生物性的影子),人的生物性自己是不能把握的,而后天性是完全由自己把握的。这也是孔子为什么特别强调学习的原因。从人的生命的社会化上讲,每一个生命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有天地才有万物,有父母才有子女,)有父母祖父母以至往上是我们的祖宗(血缘之间的高度),有兄弟姐妹叔伯姑舅姨等(血缘之间的范围),由血缘关系的远近一直往外扩散而形成了我们的家国天下。天地父母国家天下养育了我们,并不是仅仅要我们以单纯的生物个体而存在(我们也不能在社会上仅仅表现生物性特征),实则我们是要为这个社会服务为社会做贡献的。一个人有能力有条件出将入相,要为天下国家做贡献,一个人能力小条件不足,要为工作,家庭做贡献,家庭也是社会,是社会的最小单元(高度相同而范围不同)。这就是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使命。生命和使命是我们命中的两个方面,是命的统一。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知道的,所以孔子讲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一个君子不仅要知命,还要知仁,只有知仁才能保障为社会服务。

关于仁,仁是人的社会性特征,论语当中讲的就是仁义礼知信。(这是我们千百年来总结出来的,这在我没有读论语的时候就听说过)他们之间是一个整体,是以仁为核心的外在的义礼智信。是一个内外关系。由外在而看内在,由内在而反映外在。强调的是以个体为中心的社会化的扩散。就是儒家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那么仁是什么,孔子给出最标准的答案就是爱人,其他关于仁的表述都是围绕这个答案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进行的解释。仁本身也有他的具体内涵,我个人的理解是有具体的,有表现的,就是我们说的孝悌和忠恕。他们两者之间有高度和范围之分,孝悌和忠恕是小范围和大范围的关系(家庭与社会)孝是高度(针对的是特定的人父母祖父母等)悌是范围(兄弟姐妹不止一个)忠是即有高度也有范围,是对大的社会化范围而言的,针对的是自己的领导和朋友。恕是与忠相对的,从反面而言的,在社会上从正反两方面来反映人的爱心。从论语当中开篇就讲到孝乃仁之本与。

义是什么,论语当中没有给出标准答案,后世的解释是义者宜也。我个人的理解是,人的行为应当符合社会的行为规范,(正当的社会行为规范道义)并且是积极的。主要从人的行为以至行为的习惯而言的。阳货第23章子路日君子尚勇乎子日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就是说不论君子还是小人不符合社会的行为规范是不行的。当然这里的君子主要是指有位的人。(这里的君子注意与女子区分)仁与义的关系,是内外的关系,是过程与结果的关系,后世孟子讲到义尽方能仁至。义是培养爱心的必由之路,也是爱心的外在表现。虽然论语当中提到的义并不是最多的,但义在反映爱心的外现当中是最重要的。

关于礼,论语当中也没有给出标准答案,但林放问到了礼之本,孔子说,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检丧与其易也宁戚。我个人的理解是,礼是人应当遵循的社会礼仪规范是仁爱之心的外现。是以仁爱之心为本的外在应当遵循的社会礼仪规范。他们之间也是内外关系。孔子日人而不仁如礼何。义与礼是仁爱之心最直接最主要的表现。是仁爱之心表现在外的最主要的两个方面。应用的范围也不同,可大可小,大到遵循社会的礼仪规范,小到尊重他人(礼节礼貌)。另外有子还说道,礼之用和为贵。讲的是礼在社会上的功用性。礼在论语当中讲的很多,因此中华民族也有礼仪之邦的美称。关于知,孔子给出的标准答案是知人,也就是说,要了解人。(知也是仁爱之心的外现,孔子说,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后又讲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这是讲到了知的社会化功能,就是要了解人,并且在社会上推荐提拔贤能之人,从而使社会健康,和谐,可持续的发展。

关于信,论语当中有没有给出标准答案。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又说信近于义言可赴也。我个人的理解是,被他人感知的仁爱之心就是信,也才能被他人信任。作用是人在社会上才能走的更远,才有更大的社会空间,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关于人之道,讲的就是君子之道。论语当中讲的,文胜质则史,质胜文则野,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也就是说一个人把内在和外在很好的结合起来,生物性特征和社会性特征很好的结合起来,才能成为一个君子。君子之道的根本原理就是平衡原理(原则)。与君子对讲的是小人,但我们必须清楚,并不是把人二分,非君子即为小人。因为在论语当中孔子说到,圣人这一辈子是见不到了,能见到君子就不错了。如果按正常的理解,社会当中除了及少数的社会精英之外,我们所有的人都是小人。不是的,实则讲君子是我们每个人都应当积极追求的,而小人是每个人都应当绝弃的。

关于君子和小人,君子和小人是一对矛盾,有着不同的内外表现。是作为社会化的人的两个方面。是关于描述人的重中之重,在论语当中讲的很多。那么什么是君子什么是小人,他们的区别在哪里,第一,君子知命小人不知命,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命而不畏也 大人侮圣人之言。(与不知命无以为君子对讲)畏是敬畏,慎重的对待之意,大人指有位的人,社会权力的执行者,圣人是天下位置最高最有道德的人,讲出来的话句句是真理的人,心得体会《我的论语心得》。畏后两者的前提是畏天命。小人不知自己的能力性格,不知来到这个世界上要干什么,就不会慎重的对待社会法度,就不会慎重的对待有极高道德理想信念的人的话。代表了对生命感悟的能力不够。二,君子有很好的社会化特征而小人没有,从外在反映,比如说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君子求褚己小人求诸人等。内心的反映,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知己。君子疾没世而命不称焉等。总体上讲君子知命小人不知命,君子有高远的志向宏大的气魄而小人看中的是现实的利益,君子为他人小人为自己。君子做事求中而小人只看外在而不看内在等。

关于提出君子小人的意义。孔子提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这句话自古以来有不同的说法,对这句话有很多的批评和质疑,我认为这对孔子非常的冤枉,实际上孔子讲的这句话非常的经典,是对小人的一个全面总结及其现实意义。应该说这句话并不是孔子的原创,实则是孔子对易经观卦初爻和二爻的总结或感悟。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女子并不是我们平时所指的性别上的女人,实则是用女子取相(当然有贬低女性的含义,但不是最主要的)来表现的社会上的另一种小人,(说的是相女子一样只是为自己的小范围的,家庭的利益着想,而不能相君子一样为天下着想,为天下服务。)也就是说女子和小人,同属于小人,只是两种(两类)不同的小人而已。这里的小人主要有三种表现,无位,无能,无德。比较难理解的是女子,这里的女子主要讲的是为小集团(小范围)利益着想的人,用现代的一句话来解释就是结党营私。这两种小人的一个根本点就是极端的追求物质利益。讲这句话的根本意义就是这两种小人在社会权力构建上是不能为用的。而且所说的女子这种小人比单纯的小人在社会上的危害性更大。

关于社会。孔子讲的就是德于法,为什么这样认为,孔子在论语当中讲的是政,我们现在讲政治是社会的集中体现,也就是社会是通过政治来体现出来的。在政治当中表现为两个方面就是德政与法政,也是社会的两个方面,是缺一不可的。人是社会的基础,由众多的人才能构成社会,由大的社会范围才讲德(小的社会范围讲仁爱)。由于社会的发展人形成了不同的社会分工,由于分工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意识和行为也会有不同,但社会总的有一个基本的统一性,并且有强制力保障就形成了法。法的最基本的原则就是公平公正。能否做到公平公正,又是与人的德息息相关的。法是社会的制度,人是社会的基础,人在社会上是以德为表现的,因此说德是法的基础,法是德的具体集中体现。德与法是一体的,两者之间又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德不足就会显出法的重要性,法不足就会显出德的重要性。反过来讲,太过于强调一方面也是不行的。因此孔子特别强调中庸(主要强调在做事上,当然也可以反映在社会思想上),强调的还是平衡原理,不管是大事还是小事,治理国家也是一样。因此江泽民同志提到,以德治国以法治国。只有把德与法很好的结合起来就是胡锦涛同志提倡的和谐社会。关于德是什么。他的外显涉及到人的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很难用一句话说清楚,但是他的本质就是仁爱(德与仁爱也是相互影响的,孔子讲到居仁地)。因此我认为,德就是人的仁爱之心在社会上的展现。他也是有高度(主要与时与位有关)和范围之分的,在社会上我们更主要强调的是范围,也就是强调的社会风气。孔子讲的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就是强调的人在社会上的高度和范围。德更主要强调的是社会的内在,而法则更主要强调的是社会的外在,是一个内外关系,同时又是一个目的与手段的关系。(德是目的法是手段)是一体的。

关于法。法是人们统一遵循的用强制力作保障的社会规范。他也有高度和范围之分。法的制定是范围,(同时法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法的执行是高度。***同志提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我想指的就是这个意思。现代的法主要强调的是高度,但高度必须以范围为基础。(具体到执法者个人身上必须以道德为基础)两者之间也要做到一个平衡,一部不能做到很好执行的法律是无效法律。

在论语当中关于政(德与法)的最关键的描述。一,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是说,国君依靠品德教化统治国家,就会相北极星一样泰然处在自己的位置上群星环绕在它周围。也就是说治理国家的最高标准是以德治国,只有实行德政,国家社会秩序才是最稳固的。也可以理解为执政的终极是为谁服务的问题,后面子贡问道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可谓仁乎,孔子说何事于仁必也圣乎。表明了最好的君主(圣人)是为最广泛的人民谋利益的,这是仁爱在政治上的表现。二,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礼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我的理解是,首先治国的两个方面是刑与德,其次刑控制的是社会的外在,而德控制的是社会的内在。再次刑治不如德治,德治才是根本,刑治只能解决表面的问题。三,哀公问,何为则民服孔子说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从此问当中可以看出当是的,当权者看重的是怎样使老百姓才能服从,而没有看到为官的使命,而孔子的回答是要把正直的人提拔上来,人民才能服从。也就是说执政的关键在于如何提拔人和使用人。(用人的关键就要用君子。论语当中还有多处提到,比如子游为武城宰,舜有臣而天下治,)从这一问一答当中,也可以看出当时的当权者与孔子看问题的方向不同,也就是道不同,暗指孔子的思想在当时不能实现。四,季康子问政,孔子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强调的是执政的人自身要有德,尤其是身居高位的统治者。其他的论述还有。综上所述,1,主要强调的还是执政者的德(自身)与责任(提拔贤能之才),这都要求统治者自身要有仁爱之心(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也暗指当时的当权者没有仁爱之心,在当时家国一体的社会当中,孔子还是把希望寄托(也只能寄托)在有位的人身上,这可能就是人治思想的来源。2,在社会上,孔子把德看的很高,不仅把德看成社会治理的最终目的,也把德育看成了治理社会的最好手段。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对日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首先,孔子不赞成用刑罚治国,其次,强调应以德治国,同时也暗指季康子自己做的不好,再次,强调了有位的人的德 的重要性,只有有位的人有德,才能教育影响整个社会。因此就会看轻法的作用(也可能当时的当权者施用刑罚太重了,因此更重点强调德,但不管怎么样都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把道德纳入了法律,比如说,大不敬,欺君罔上等。从而没有把二者很好的分开,在解决具体的问题上只能表现为用重刑。3,从现代的社会看,问题在于,把个人的仁爱之心直接应用到政治上(社会),在个人的执政实践上是对的,但在社会的管理上是不对的,社会管理必须依靠法。因为执政者不是社会的全部,(执政者个人要有德,同时执政者与执政者之间也有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就是公务员系统之间的关系)社会当中还有被管理的一方人民群众。社会的两个方面是德与法。法是需要用制度的管理了完成的,而德是需要用教育来完成的。并且德是社会的基础,法是社会的集中体现。也就是说社会是否稳固,依靠的是德,社会能否持续的发展依靠的是法。并且由德来决定法,由法来展现德。在社会的管理上,必须以法为显现,(法是具体的可操作的)而不能把德作为社会的高度(德是不可具体操作的)。我们每一个人作为社会(天下)的一个成员从思想认识和行为都应当以法为准则,而在较小的社会范围(家庭亲戚朋友之间)则重点培养我们的仁爱之心。这是我们每个人,从小社会到大社会的转化问题(针对于父为子隐子为父隐)。我们的社会出现的很多问题,都在于对人与社会转化的问题认识的不清晰。

整部论语最终讲的重点还是在人,做人要做君子而不要做小人,在社会政治的构建当中要用君子而不要用小人。这样政治法治才能清明,社会风气才能好转。也才能真正的实现和谐社会。

附;关于儒家思想对当代法制的影响

新刑诉法修改草案中关于;人民法院可以强制证人到庭作证,但被告人近亲属可以免除。这个规定就是亲亲相隐不为罪的法治思想,在当代法制中的延续。我认为这个规定从思想上认识是不对的。他违背了在现代社会管理当中以法为准则的原则。而亲亲相隐强调的是以亲情为准则,这从思想上涉及到小社会与大社会的转化问题。在家庭这个小社会应当以亲情为准则,在国家这个大社会必须以法制为准则。这主要是从思想上的认识。但对这一条款的实施我不反对,因为,一,亲亲相隐不为罪应该是自汉朝以来至新中国建立,一直作为很重要的一个法治思想,直到现在还有影响,很多人都认可,这是一个习惯的延续。二,他的影响范围相对较小,这一部分证人相对较少,在所有的刑事案件当中所占的比重较小,对整体影响不大。还能兼顾到亲情。虽然我不反对这一条款的实施,但是在司法解释当中,应当清楚的阐明这一思想,我们还是要鼓励大义灭亲的行为,不仅是高尚的,应当受到人们的尊重的,也是作为一个法治社会的公民应当做到的。反过来讲,不能认为惩罚就是单纯的打击,打击的目的是为了教育,有谁希望自己的近亲属一直在犯罪或者有犯罪的思想存在呢。总之,这一条款是不合理(主要的)当中有合理性。很多事物都是这样,不合理当中有合理性,合理性当中有不合理性,绝对的事物是没有的。但我们思想上必须要清楚,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做好宣传工作及对当事人的说服教育工作。

注:以上仅为个人观点,欢迎有不同见解的朋友共同讨论!

第四篇:论语心得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里讲的是如何调和“学”和“思”的矛盾。作为一个理科的学生,我觉得我对这个问题有相对深入的理解。只学而不思,不易发现别人的错误,也不容易有自己的思想。就像读《论语》,买一本书回来,刷刷几下读完,即使过目不忘,学到的也是别人的东西。思而不学,则会进展缓慢,而且容易钻进牛角尖出不来。这时如果能够参考一下以往人们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则很可能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荀子也说过“吾常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所以,孔子告诉他的弟子,在学习中要把握好“学”和“思”这对矛盾。

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话,我竟然不知出于《论语》。像“父母在,不远游。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道不同,不相为谋,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也。三十而立……”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这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贪污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础。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就说我们班上的吧。在这个近80人的班集体里,就有篮球上的猛将、绘画巧匠、书法好手、象棋大师。有的是上晓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满脑子的数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个几岁的小朋友当然不如四十开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但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许多伟人。

孔子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居敬兴简,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我想对各行各业的人们都有所启发。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指孔子说:“弟子在家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则谦恭有礼,对人如兄弟一般,谨慎而诚实可信,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知识。”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在团结友爱,有爱心,以贤德的人为榜样,不断激励自己,努力实践,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这些做人的立身原则做好了以后,再学习文献知识,以开阔视野,丰富思想。“德,人之本也,本立而道生。”

仁义礼智信,国人都按这一标准去做,社会会更加和谐,我们的国家会成为文明、昌盛、礼仪之邦。

第五篇:论语心得

《论语心得》读后感

我读过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后第一个感触就是万物归一。这是一个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万古规律。综观人的一生,人这辈子,要么忙着生存,要么赶着去死。生命在逝水流年中悄然凋零,什么是看见的,什么是看不见的?大多数人都在为自己平凡而朴实的生活忙碌打拼,却忘记适时停下休息欣赏自然之力与自然之美。人有追求与信仰,为实现自己理想进行能动性的创新与改进,以最大限度适应自身生存的环境,但或许就会渐渐迷失自我,迷失人的本性,做出愚蠢疯狂幼稚傲大的可悲行为。从地球看我们生活的城市,很小;从银河看地球,微小;从宇宙看银河,微乎其微。而我们每一个个体,每个人,根本微不足道。可是还是有那么多的人在争,在斗,为了无休止的利益,为了满足与吞噬无限膨胀的欲望,在我们生存的小星球上拼命去捕捉原本并不属于任何人的东西,我记得网络上有一个签名:天上的星星,为何象人群一样拥挤,地上的人群,为何象天上的星星一样疏远?我想,这就可以用来解释人与人之间的心态问题罢!简言一句话,人,应该学会看透生命的本质,看穿亘古广漠,潮起潮落,看清事物潜在的规则与本质。

如果说把寰宇看得宽阔透明,那么把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就应该看得坦然释怀。四海之内皆朋友,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则是我的第二个感触。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王维简单的一首诗十足勾画出了朋友之间的真挚情谊。古人以人生得到一知己足以来形容人的一生要找到一个十分了解自己的人有多么困难。在今天,我们仍然也会以拥有一个和多个知己而感到自己人生存在的价值意义。可是,上帝总是带有一丝幽默,他可以把人相隔千里之外,也可以让人如亲邻一样贴近。我们总是期望别人有多么了解自己,然后便有了被充分了解后的感叹,然而事实上没有谁能比我们自己更了解自己,只有认清自己,才会更好去了解他人。否则就会做出许多不该发生的事情,产生出许多不必要的麻烦。现在,地球更象一个小的村落,只要有足够的旅费,每个人都可以去他想去的任何地方,当然,如果可能,我们也可以认识任何一个在从前想都不可能想过未曾谋面的家伙,我们所生存的环境被无限地扩大与扩展。而我们对待他人的态度也因此该得到阔延和释放,古人所云比较封闭的交友概念现在也已经绝迹,与人为善,就是与己为善。

与人产生争执和争吵再所难免,因为我们的头脑中存在成千上万个不同的主意,因此人与人的思维方式和思考模式并不相同,对待同样一个问题的处理方式和反应程度也不尽相同,于是偏差和误解便产生。对待这种事情的我们该如何面对处理?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用直率去对待所有的问题,我们想让别人了解和理解我们真正不被歪曲的想法,那么我们就要学会用最简明最直接的说话方式去将我们的想法陈述给对方去听。可惜的是,许多人并不愿将他们的直率使用到应该使用的地方,因为我们都很自我,都很主观。我们认为自己应该是独特的、独一无二的,这没有问题,问题出在我们过于自我,过于固执,固执得乃至无法放下偏执。这就严重得多了,回头想想,我们连宇宙都可被认识,那么我们为什么就不能把自己头脑中的想法真实地放映在对方面前呢?事实上我们可以做到。

古人云: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我们也许无法做到最好,但我们起码可以用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去对待我们的朋友,家人,爱人和我们所认识的一切善良的人们。孔老夫子说帮人锦上添花不如帮人雪中送碳,能及时带给别人最迫切的需求,那是我们道义上的责任。我相信人本善良,只是在成长中受到了种种诱惑吸引,自己定力不够才渐渐变成各种各样的形态出现在人间。把握住内心的尺码,不论外在怎样,我本善良。希望自己在学习过此书后能用更高一层的心境和态度来释怀面对身边的一切事物。那才是我最终学习此书的目的。

下载我的论语心得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的论语心得.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语心得

    严于律己善待他人 ----体味孔子“恕” 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是儒家思想文化的创始者,二千多年来,人们称他为“君子”、“圣人”,“教育家”、“思想家”。“半部《论语》制天下”......

    论语心得(定稿)

    为政篇 1、原文: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译文:孔子说,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3、原文:子曰:“道......

    论语心得

    于丹《论语》心得 人生之道 在这天地悠悠,物序流转中,每一个人都是一个渺小的、转瞬即逝的生命,我们需要有一种什么样的人生规划,孔子给后人描述了这样的人生轨迹:五十有五而志于......

    论语心得

    论语心得 我觉得《论语》在今天最重要的的是给了我们现代人一双眼睛,一双看心灵的眼睛,让我们在这个物化的时代,了解到在我们的内心其实还有一片广阔的天空。我们的快乐其实来......

    论语心得

    学院:法学院 班级:101 姓名:董俊 学号:1002100110 浅谈读《论语》的心得 人生需要感悟,有感悟的人生才是睿智的人生。先哲的人生不能复制,但可以创新;先哲的智慧不能抄袭,但可以借鉴......

    论语心得

    《论语心得》读后感 《论语》这部书,教给我们很多为人处世的方法,做人的规矩、道理,这些办法通过于丹的白语化,用许多浅显的故事,而变得懂俗易懂,看起来很朴素的 语言,但在原则中透......

    论语心得

    于丹论语心得 星期一早上通过学习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让我学习了很多为人处世的方法,做人的规矩、道理,这些办法通过于丹的白语化,用许多浅显的故事,而变得懂俗易懂,看起来很......

    论语心得(定稿)

    《论语心得》读后感 假期有时间细细品读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确实使我受益匪浅。于丹教授对《论语》从七个方面进行了拆讲与分析。我想重点从交友之道来浅谈一些自己粗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