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电影淮海战役观后感
电影淮海战役观后感(精选多篇)
《淮海战役》电影观后感
作为一名解放军战士,我在假期观看了多部红色电影。我很喜欢《淮海战役》。现在就让我来谈谈我的观后感。
《淮海战役》属于大决战电影之一。《淮海战役》中,敌我双方兵力对比是80万对60万。但是战争的胜负,不是仅仅从兵力的对比,通过简单的加减法得出来,关键要看是否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要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提升人的素质,发挥人的积极性。众所周知,我方一贯重视对军队的建设,重视对指战员和士兵的思想政治教育,重视实战锻炼和总结,贯彻“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作风优良,作
战能力过硬;在争取人民方面,我党始终贯彻“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实行了一系列包括土地革命等在内的改革,使老百姓翻身得解放,有了土地,建立了与老百姓之间的鱼水情,因此得到了当时解放区约500万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和支持。反观国民党方面,军中媚上欺下,军纪涣散,士气低落,四大家族更是搜刮民脂民膏,将国统区人民置身于水深火热之中,脱离了群众的支持,因此他们的对手不仅仅是60万解放军,还有500万的人民大军。正如陈毅司令员所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老百姓用推车推出来的。”古人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国民党没有搞好军队建设,没有争取人民、为了人民,因此,此役我方的胜利是必然的。
总结淮海战役不难得出“以人为本乃胜利之本”这样的结论。同样道理,对于企业来说,要以人为本。员工是企业
最大的财富,如果真正做到尊重人、理解人、依靠人和为了人,提升人的素质,发挥人的积极性,那么我们的企业必将无往不胜。因此我们在日常工作中,要处理好员工关系,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尊重员工,教育培训好员工,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和鼓励广大员工为企业的改进和发展献计献策,同时使员工的技能和素质不断得到提升,让他们感到自身价值在不断得到实现。
搞好团队建设是成功的保障
淮海战役蒋介石集团为什么会溃败呢?这要归因于蒋介石领导的团队问题。影片中蒋介石集团的众多将领为了保存自己的实力,同时削弱他人的力量而见死不救,等到被自己视为“眼中钉”的同伙兵团被我军各个击破和歼灭后,当然自己也摆脱不了被我军消灭的命运。正如蒋介石所说:“我是被国民党打败的,不是被共产党打败的!”,这句话说得有些夸张,但也不无道理,对于军
队中的派系之争、见死不救、一盘散沙的局面,他是要负主要责任的。另外,蒋介石推行独裁统治,凡事自己说了算,部下迫于他的淫威,既不敢怒也不敢言,同时他提拔亲信、打击异己,弄得整个团队涣散无力。相反,我方领导有方,思想团结,决策民主,执行坚决,行动迅速,军民团结,士气高昂,因此胜利也就顺理成章。我看这部电影次数越多,我的感慨就越升华,思想境界就更能提高一个档次。现在出现了两部分的觉悟。
一、棋在局外,胜利的趋势不可阻挡
淮海战役的过程是跌宕起伏、惊心动魄的,无论是粟裕的忠言直谏、后勤的宣传动员,还是国民党军队的派系矛盾、临战退缩,其实都不是主导战役的根本。仔细分析下淮海战役的背景就可以看出,经过了辽沈战役的胜利,共产党的军事实力已经和国民党军队不相上下,后勤供给能力更是得到了巨大提升,此时的中国,不论是实力对比还是民心向背,共产党都占据了上风,应该说胜利已经是一种必然。
由此想到我们的项目取得成功最根本的依据就是对于整体局势的把握,行业的大环境、地块的发展趋势、建筑规划设计、集团品牌口碑积累,种种局外因素已经决定了项目的走向,成功绝不是依靠几次开盘活动、几个创意广告就可以的。
二、人改变不了结果却可以影响进程
共产党军队在淮海战役过程中的表现是精彩的,也是最值得我们在商场上学习的,虽然胜利是必然的趋势,但是可以取得这样精彩、高效的胜利则是每个环节都做到了极致的成果,是我们在项目营运中要积极运用学习的。
情报=市场调研
情报工作方面的成功,是共产党取得胜利的法宝之一。地下党渗透到国民党内部高层,把情报做到准确详尽,无
疑为共产党夺取胜利起了巨大的作用。正是基于情报数据的全面、正确、及时,才可以制定出完美的计划,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战役部署=项目计划
从首先打黄伯韬兵团,再打黄维兵团以及最后围歼杜聿明率领的三个兵团,每一步都是共产党主动选择的结果,而国民党则是步步受制,十分被动。可以说取得战役成功的完美计划是经过周密思考,反复推敲,精心组织的。
团队作战协作=项目人力+行政+财务
淮海战役过程中最明显的对比就在于团队作战协作,人事调配上,共产党军队可以做到临阵换帅而军心不动,国民党军队却派系林立、勾心斗角、相互诬陷争宠;后勤保障上面,共产党军队统一调配、自力更生而毫无怨言,国民党军却是为争抢补给大打出手、战争中还私藏物资兵力;战斗管理上,共产党军队纪律严明、前仆后继不顾生死,国民党军却不听指挥、见死不救。正是这一系列的对比才使淮海战役在这么短暂的时间内就取得了如此悬殊的胜负差距。
共产党军队每到一地首先要做的就是给老百姓宣传共产党的理想,采取一些政策和口号诸如“打土豪、分田地”等来取得中国广大穷苦大众的热烈响应和拥护。从现在的营销角度来看,无论是宣传的手法还是内容都是符合当时老百姓的信息接收方式和心灵渴求的,这种成功的宣传为淮海战役取得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得民心者得天下,得客户者得天下。
军队政治思想建设=企业文化建设
共产党是有崇高理想的,那就是打倒剥削阶级,解放被剥削阶级,共产党的军人为了理想,可以毫不犹豫的牺牲个人利益甚至宝贵的生命,集体利益永远高于个人利益。正是由于军队思想的巨大差异,导致双方在战场上的表现截
然相反。只有具有共同目标,而且目标是积极向上的一群人才能发挥最大的能力,开创出惊天动地的伟业。
这部纪录片给了我们太多的启示,给了我们必胜的信念!集团公司对于徐泾项目的发展是充满信心的,我们要迎接挑战和压力,用整个项目团队的力量去影响进程,取得徐泾项目的成功。
可见,搞好团队建设,对于一个团体来说是多么重要。所以,在日常工作中,我们要抓好员工的思想教育,及时了解员工的思想动态,同时要抓好员工的技能
培训,使我们的员工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过硬的专业技能,打造一支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开拓创新的员工团队;作为一名解放军战士,我们更要抓好干部队伍的建设,让干部队伍起好模范带头和战斗堡垒作用,抓好作风建设,形成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机制和风气,广开言路,不断改进;同时要积极消除部门之间的隔阂,加强沟通交流,为完成公司的各项目标任务而团结协作、全力以赴!
肖智卓
2014年2月2日
参观淮海战役纪念馆所得
6月18日我们参观了淮海战役纪念馆,重温了这段光辉的历史――淮海战役,我深感此次参观学习,对于发扬革命传统,摆正心态,对今后做好各项工作,很有启迪意义。
淮海战役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战争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这一战役的胜利对于全国解放战争战局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但这一胜利的取得是极其不易的。国民党军麾下80万装备精良部队并且有先进的美式装备还占有后勤保障优势。中国人民解放军是各种杂牌武器都有并且刚经历一次大战来不及休整的人民子弟兵。条件相差悬殊。我中国人民解放军以气吞山河的气概、坚忍不拔的毅力,机动的战略战术,经过66个昼夜的浴血奋战,终于夺取了战役的
伟大胜利。
回想起纪念馆中的一幅幅画面,一组组的文字介绍,至今让我的心情久久难以平静!其中打黄伯韬兵团总攻冲锋时要过一条河,那时正是冬天,河水有一层薄薄的冰,战士们抬着木板义无反顾的跳进冰凉的河水为战友们搭桥铺路,扛木板的战士牺牲了,在木板上过桥的战士自动跳下来扛起木板。战士们顺利的通过了大河,取得了总攻的胜利。淮海战役中牺牲的团职干部有的年仅24岁。24岁正是花季的年龄,正是现在的孩子坐在教室里无忧无虑上大学的时候,而他们却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想想当初革命先辈们,看看自己衣食无忧的幸福生活,我们现在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在平时的生活、工作中时常想想那些倒下的先烈们,我们应该知足、惜福。摆正自己的心态,踏踏实实的工作,认认真真的生活才能对得起为我们今天而牺牲的先辈们!
我们要学习淮海战役中广大军民“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的
全局观念,坚决维护和自觉服从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继承和发扬淮海战役中广大军民一往无前、决战决胜的革命精神,保持战争年代那样一股劲,那样一股革命热情,那样一种拚命精神,努力克服前进中的困难。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素有破除一切困难的决心和勇气。让我们在局党组的领导下,发扬淮海战役中广大军民的“亮剑”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一法三规”和《河北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及《实施细则》等等相关法律法规的文件,增创诚信计生先进县市,以“亮剑”的精神打一场计划生育的淮海战役,开创人口计划生育的新局面。
2014年6月23日
淮海战役观后感
前几天和同事们一起观看了纪录片《淮海战役》,给人以极大的思维冲击,都说商场如战场,从这次经典的重大战
役中让我学到了两个道理:
一、棋在局外,胜利的趋势不可阻挡
淮海战役的过程是跌宕起伏、惊心动魄的,无论是粟裕的忠言直谏、后勤的宣传动员,还是国民党军队的派系矛盾、临战退缩,其实都不是主导战役的根本。仔细分析下淮海战役的背景就可以看出,经过了辽沈战役的胜利,共产党的军事实力已经和国民党军队不相上下,后勤供给能力更是得到了巨大提升,此时的中国,不论是实力对比还是民心向背,共产党都占据了上风,应该说胜利已经是一种必然。
由此想到我们的项目取得成功最根本的依据就是对于整体局势的把握,行业的大环境、地块的发展趋势、建筑规划设计、集团品牌口碑积累,种种局外因素已经决定了项目的走向,成功绝不是依靠几次开盘活动、几个创意广告就可以的。
二、人改变不了结果却可以影响进
程
共产党军队在淮海战役过程中的表现是精彩的,也是最值得我们在商场上学习的,虽然胜利是必然的趋势,但是可以取得这样精彩、高效的胜利则是每个环节都做到了极致的成果,是我们在项目营运中要积极运用学习的。
情报=市场调研
情报工作方面的成功,是共产党取得胜利的法宝之一。地下党渗透到国民党内部高层,把情报做到准确详尽,无疑为共产党夺取胜利起了巨大的作用。正是基于情报数据的全面、正确、及时,才可以制定出完美的计划,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战役部署=项目计划
从首先打黄伯韬兵团,再打黄维兵团以及最后围歼杜聿明率领的三个兵团,每一步都是共产党主动选择的结果,而国民党则是步步受制,十分被动。可以说取得战役成功的完美计划是经过周密思考,反复推敲,精心组织的。
团队作战协作=项目人力+行政+财务
淮海战役过程中最明显的对比就在于团队作战协作,人事调配上,共产党军队可以做到临阵换帅而军心不动,国民党军队却派系林立、勾心斗角、相互诬陷争宠;后勤保障上面,共产党军队统一调配、自力更生而毫无怨言,国民党军却是为争抢补给大打出手、战争中还私藏物资兵力;战斗管理上,共产党军队纪律严明、前仆后继不顾生死,国民党军却不听指挥、见死不救。正是这一系列的对比才使淮海战役在这么短暂的时间内就取得了如此悬殊的胜负差距。
战时宣传=广告
共产党军队每到一地首先要做的就是给老百姓宣传共产党的理想,采取一些政策和口号诸如“打土豪、分田地”等来取得中国广大穷苦大众的热烈响应和拥护。从现在的营销角度来看,无论是宣传的手法还是内容都是符合当时老
百姓的信息接收方式和心灵渴求的,这种成功的宣传为淮海战役取得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得民心者得天下,得客户者得天下。
军队政治思想建设=企业文化建设
共产党是有崇高理想的,那就是打倒剥削阶级,解放被剥削阶级,共产党的军人为了理想,可以毫不犹豫的牺牲个人利益甚至宝贵的生命,集体利益永远高于个人利益。正是由于军队思想的巨大差异,导致双方在战场上的表现截然相反。只有具有共同目标,而且目标是积极向上的一群人才能发挥最大的能力,开创出惊天动地的伟业。
总之,这部纪录片给了我们太多的启示,给了我们必胜的信念!集团公司对于徐泾项目的发展是充满信心的,我们要迎接挑战和压力,用整个项目团队的力量去影响进程,取得徐泾项目的成功。
淮海战役纪念馆观后感
纵观我国的解放战争,其规模之大堪称世界罕见的。而这场战争的高潮部分又集中在三大战役。作为三大战役之一的的淮海战役堪称军史上的奇迹。直至今日,回顾这场战役时,也不得不击节赞叹,着实是一场当领导下,以解放人民为目标的精彩之战。本人有幸,同事们一起参观了淮海战役纪念馆,不仅从视觉上,更在思想上收到了极大的震撼。下面,针对从这次经典的重大战役的几点理解,汇报如下:
一、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回顾淮海战役的整个过程,堪称惊心动魄,跌宕起伏。但是,对比敌我双方,虽然作为我军指挥的粟裕同志的忠言直谏、后方宣传动员在决策和后勤上为最终战役的胜利提供了根本保障;同时,作为敌军的国民党军队内部派系矛盾激化、临战退缩也客观上注定了其失败的历史命运,但是,个人认为都不是是主导战役的最根本因素。结合淮海战役的大背景,不难发现:得益于辽沈战
役的胜利,我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的实力已经和国民党的所谓机械化部队在伯仲之间,不相上下,后勤供给能力更是得到了巨大提升,特别是当时的民心向背,代表广大人民利益的中国共产党已经占据绝对的上风。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我解放军的胜利已然是一种必然趋势。
由此想到我更深刻的认识到,作为人民代表的中国共产党才是救民于水火,并且代表人民利益的唯一正确领导,党的绝对领导才是广大人民群众实现自己当家作主的前提和保障。
二、个人不能阻挡历史的车轮前进,但是却可以推动其加速发展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解放军在淮海战役过程中的表现是精彩的,这也是最值得我们在日常工作学习中应该引以为榜样,时刻激励自己的。客观上,我们认识到,无论解放战争还是和谐社会、学习型组织的建立,以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伟大的中国国共产党领
导下,最终的成功和胜利都是可预见的必然趋势,但是要取得淮海战役这样精彩、高效的胜利则是每个环节,每个指战员都尽心竭力的成果。这种发自内心的、主动积极的战斗、工作、学习态度,会在日常生活中客观的体现为,跟党走、听党话、做党要求和提倡的事,从而从思想意识形态上明确了代表正确发展方向的建设由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目标,并使得每个党员和党员积极分子都能自觉地紧密团结和围绕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不懈努力,为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建设添砖加瓦。
三、树立崇高理想,高起点严要求
中国共产党从建立之初就是抱有崇高理想的,那就是打倒剥削阶级,解放被剥削阶级,党的战士为了这个理想,可以毫不犹豫的牺牲个人利益甚至宝贵的生命,来实现集体利益永远高于个人利益誓言。正是由于思想上的巨大差异,导致敌我双方在战场上的表现截然相
反。只有具有共同目标,而且目标是积极向上的一群人才能发挥最大的能力,开创出惊天动地的伟业。而这群人就是群众的先进代表和榜样,也是服务人民的生力军,他们有着一个共同的名字,中国共产党党员。
总结:历史棋局早已终了,胜负也已经成为过往,感慨之余,蓦然回首,深感毛泽东同志“枪杆子里出政权”的战略决策。我们看到,在战役之初,国民党在中原战场上是掌握有战略主动权的,他们集结着80万武装到牙齿的机械化重兵集团,可以用现代化的交通工具来保障军队供给。而在我党一边,物资供给上仅仅是“小米加步枪”的低劣装备,后勤给养也处于极其原始的地步,可是在民心所向的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号召下,解放区的老百姓发出了倾家荡产为前线的呼声,动员了大量人力物资,保障了大规模战争得以顺利进行。就像陈毅元帅曾经指出的,淮海战役的胜利是老百姓用手推车推出来的,民心的向
背似乎可以成为战争胜负的风向标。
对比我军指战员的英勇奋战和国民党反动军队的贪生怕死,节节败退,战争的胜利离不开那些勇于献身的普通士兵,而当普通士兵们真正明白要为何而战的时候,他们的生命所焕发出来的能量是国民党永远无法明白和极度害怕的。从中,我们更能深切体会到光明和黑暗的强烈反差,这也从一个侧面更加证明我中国共产党的伟大。
我,作为党员积极分子,在今后的工作、学习中,不仅要时刻以一个共产党员的要求指导自己的一言一行,在本职工作上任劳任怨,积极要求进步,更应该树立崇高的理想,不断深入学习党的章程和资料,加强自我修养,提高政治觉悟,接受党和人民的考验,争取早日正式加入向往已久的党组织,成为一名正式的党员。因为,这不仅仅是一份荣誉,更是一种责任,一种全心全意服务人民群众,无私奉献自己点滴能量,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历史责任。
观《淮海战役》电影有感
作为《大决战》系列的第二部,本片延续了同系列电影气势恢宏的特点。黄维兵团登场时,使用了长达一分钟左右的航拍全景式镜头,充分表现了黄维兵团的规模。而聚歼黄维兵团的那场战斗,同样使用了长时间的航拍。电影从大处着眼,一些历史细节上也未放松,比如黄维兵团被围时,曾将卡车装满土摆成一线,以抵挡子弹,在影片中亦有显示。电影中还展示了解放军自行研制的一种土火炮—飞雷。电影使用大篇幅表现了解放区人民群众冒着国民党狂轰滥炸,对解放军的大力支持,同时客观反映了国民党军队内部的一系列问题,通过对比说明了战争胜负的客观性。电影把主要重点放在对主要人物的刻画和对战争氛围的渲染上,通过作战双方的备战过程,战略谋术的对比,体现了两个政党两个军事集团的斗智斗勇。
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中原野战军在以徐州为
中心,东起海州,西迄商丘,北起临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第二个战略性进攻战役,也是决定解放军胜利的三大战役中歼敌人数最多,战争过程最惨烈,战术运用最充分的一场战役。
淮海战役的基本过程如下:根据中央军委的部署,战役自1948年11月6日开始,至1949年1月10日结束,共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48年11月6日,华东野战军分路南下。8日,国民党军何基沣、张克侠率部2万余人战场起义。10日,我军把黄百韬兵团分割包围于徐州以东的碾庄地区。经过10天逐村恶战,至22日全歼敌军10万余人,敌兵团司令黄百韬自杀。同时,中原野战军为配合作战,出击徐蚌线。11月16日,攻克宿县,完成对徐州的战略包围。这时,中共中央军委决定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组成总前委,邓小平为书记,统一指挥淮海战役。第二阶段,11月23日,中原野战军在宿县
西南的双堆集地区,包围了从华中赶来增援的黄维兵团12个师。28日,蒋介石被迫决定徐州守军作战略退却。徐州“剿总”总司令刘峙撤至蚌埠,副总司令杜聿明留在徐州指挥。12月1日,敌弃徐州向西南逃窜。4日,华东野战军追击部队将徐州逃敌包围。6日,敌孙元良兵团妄图突围,即被歼灭,孙元良只身潜逃。同日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集中9个纵队的优势兵力,对黄维兵团发起总攻。经过激战,至15日全歼敌12万余人,生俘黄维。此后,为配合平津战役,按照中共中央军委的统一部署,部队进行了20天休整。
第三阶段,1949年1月6日至10日,华东野战军对被包围的杜聿明集团发起总攻,经过4天战斗,全歼邱清泉、李弥两个兵团共30万人,俘获杜聿明,击毙邱清泉,李弥逃脱。
淮海战役无论是从政治上还是军事上亦或是战略局势上都起着极其重要的意义。首先政治上起到了进一步打击
国民党反动派的气焰,使得蒋介石军事集团愈加慌乱,中国共产党的威信得到进一步提高,政策思想在中原大地传播开来,民心向背,自然可见一斑。其次军事上来说,淮海战役是在辽沈战役刚刚取得胜利,东北广大地区获得解放的时候及时发起的,体现了党中央领导高瞻远瞩、放眼全局、注重各个战役之间的密切配合的战略总思路。在国民党方才溃败,军心不稳的情况下,总指挥之一的粟裕积极向党中央进言,发动淮海战役。以兵家贵神速的思想,主动进攻,再次发动第二轮巨大攻势,让敌人防御不及。战术上以邓小平、刘伯承、粟裕,谭震林为首的总前委统一正确指挥,以毛泽东、朱德、周恩来为首的党中央领导的运筹帷幄,协调大局,采取分割敌人,各个击破,攻城与打援、牵制相结,以及军事打击为主,辅之以政治攻势 三种主要的战术思想相结合,灵活应用,集中优势兵力,重点进攻敌重要据点,以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作为整个战略的基
本指导,徐州包围战是整个战役的重点。同时淮海战役的胜利,使得其后的平津战役成为南北合围夹击之势,可以说直接为后来的北平和平解放起到促进作用。最后从战略局势上讲,这次战役,我军参战部队60万人,敌军先后出动兵力80万人,历时65天,共歼敌55.5万余人,使蒋介石在南线战场上的精锐部队被消灭干净,基本上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华东和中原广大地区,使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处于人民解放军的直接威胁之下,为后来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直捣南京,解放全国奠定了坚实基础。
淮海战役可以说是一场人民的战争,正如在陈毅在1951年2月11日会见苏联驻华大使尤金时,介绍淮海战役情况,这些原因中,人民的支援才是胜利的根本保证。正如中野在《双堆集作战总结》中所说的,作战中的物资供应,是达到较圆满之要求的,无论在粮食弹药的接济,还是医疗救护等方面,都未感到意外的特殊困难,这是此次作战胜
利的有力保障,没有这种保障,要想取得这次作战的胜利,是无法想象的。陈毅对尤金特别强调,五百万支前民工,遍地都是运粮食、运弹药、抬伤员的群众,这才是我们真正的优势。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以人民的利益为重,是共产党的立党之根本,也是解放战争获胜的根本,国民党不得人心,虽兵力强大,但是失败在所难免。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贯彻和运用是淮海战役得以胜利的思想保证,解放军舍生忘死、不怕牺牲的精神是淮海战役获胜的关键,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也当是值得我辈青年学习的。
~ 26 ~
第二篇:《淮海战役》电影观后感
《淮海战役》电影观后感
作为一名解放军战士,我在假期观看了多部红色电影。我很喜欢《淮海战役》。现在就让我来谈谈我的观后感。
《淮海战役》属于大决战电影之一。《淮海战役》中,敌我双方兵力对比是80万对60万。但是战争的胜负,不是仅仅从兵力的对比,通过简单的加减法得出来,关键要看是否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要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提升人的素质,发挥人的积极性。众所周知,我方一贯重视对军队的建设,重视对指战员和士兵的思想政治教育,重视实战锻炼和总结,贯彻“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作风优良,作战能力过硬;在争取人民方面,我党始终贯彻“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实行了一系列包括土地革命等在内的改革,使老百姓翻身得解放,有了土地,建立了与老百姓之间的鱼水情,因此得到了当时解放区约500万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和支持。反观国民党方面,军中媚上欺下,军纪涣散,士气低落,四大家族更是搜刮民脂民膏,将国统区人民置身于水深火热之中,脱离了群众的支持,因此他们的对手不仅仅是60万解放军,还有500万的人民大军。正如陈毅司令员所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老百姓用推车推出来的。”古人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国民党没有搞好军队建设,没有争取人民、为了人民,因此,此役我方的胜利是必然的。
总结淮海战役不难得出“以人为本乃胜利之本”这样的结论。同样道理,对于企业来说,要以人为本。员工是企业最大的财富,如果真正做到尊重人、理解人、依靠人和为了人,提升人的素质,发挥人的积极性,那么我们的企业必将无往不胜。因此我们在日常工作中,要处理好员工关系,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尊重员工,教育培训好员工,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和鼓励广大员工为企业的改进和发展献计献策,同时使员工的技能和素质不断得到提升,让他们感到自身价值在不断得到实现。
搞好团队建设是成功的保障
淮海战役蒋介石集团为什么会溃败呢?这要归因于蒋介石领导的团队问题。影片中蒋介石集团的众多将领为了保存自己的实力,同时削弱他人的力量而见死不救,等到被自己视为“眼中钉”的同伙兵团被我军各个击破和歼灭后,当然自己也摆脱不了被我军消灭的命运。正如蒋介石所说:“我是被国民党打败的,不是被共产党打败的!”,这句话说得有些夸张,但也不无道理,对于军队中的派系之争、见死不救、一盘散沙的局面,他是要负主要责任的。另外,蒋介石推行独裁统治,凡事自己说了算,部下迫于他的淫威,既不敢怒也不敢言,同时他提拔亲信、打击异己,弄得整个团队涣散无力。相反,我方领导有方,思想团结,决策民主,执行坚决,行动迅速,军民团结,士气高昂,因此胜利也就顺理成章。我看这部电影次数越多,我的感慨就越升华,思想境界就更能提高一个档次。现在出现了两部分的觉悟。
一、棋在局外,胜利的趋势不可阻挡
淮海战役的过程是跌宕起伏、惊心动魄的,无论是粟裕的忠言直谏、后勤的宣传动员,还是国民党军队的派系矛盾、临战退缩,其实都不是主导战役的根本。仔细分析下淮海战役的背景就可以看出,经过了辽沈战役的胜利,共产党的军事实力已经和国民党军队不相上下,后勤供给能力更是得到了巨大提升,此时的中国,不论是实力对比还是民心向背,共产党都占据了上风,应该说胜利已经是一种必然。
由此想到我们的项目取得成功最根本的依据就是对于整体局势的把握,行业的大环境、地块的发展趋势、建筑规划设计、集团品牌口碑积累,种种局外因素已经决定了项目的走向,成功绝不是依靠几次开盘活动、几个创意广告就可以的。
二、人改变不了结果却可以影响进程
共产党军队在淮海战役过程中的表现是精彩的,也是最值得我们在商场上学习的,虽然胜利是必然的趋势,但是可以取得这样精彩、高效的胜利则是每个环节都做到了极致的成果,是我们在项目营运中要积极运用学习的。
情报=市场调研
情报工作方面的成功,是共产党取得胜利的法宝之一。地下党渗透到国民党内部高层,把情报做到准确详尽,无疑为共产党夺取胜利起了巨大的作用。正是基于情报数据的全面、正确、及时,才可以制定出完美的计划,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战役部署=项目计划
从首先打黄伯韬兵团,再打黄维兵团以及最后围歼杜聿明率领的三个兵团,每一步都是共产党主动选择的结果,而国民党则是步步受制,十分被动。可以说取得战役成功的完美计划是经过周密思考,反复推敲,精心组织的。
团队作战协作=项目人力+行政+财务
淮海战役过程中最明显的对比就在于团队作战协作,人事调配上,共产党军队可以做到临阵换帅而军心不动,国民党军队却派系林立、勾心斗角、相互诬陷争宠;后勤保障上面,共产党军队统一调配、自力更生而毫无怨言,国民党军却是为争抢补给大打出手、战争中还私藏物资兵力;战斗管理上,共产党军队纪律严明、前仆后继不顾生死,国民党军却不听指挥、见死不救。正是这一系列的对比才使淮海战役在这么短暂的时间内就取得了如此悬殊的胜负差距。
共产党军队每到一地首先要做的就是给老百姓宣传共产党的理想,采取一些政策和口号诸如“打土豪、分田地”等来取得中国广大穷苦大众的热烈响应和拥护。从现在的营销角度来看,无论是宣传的手法还是内容都是符合当时老百姓的信息接收方式和心灵渴求的,这种成功的宣传为淮海战役取得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得民心者得天下,得客户者得天下。
军队政治思想建设=企业文化建设
共产党是有崇高理想的,那就是打倒剥削阶级,解放被剥削阶级,共产党的军人为了理想,可以毫不犹豫的牺牲个人利益甚至宝贵的生命,集体利益永远高于个人利益。正是由于军队思想的巨大差异,导致双方在战场上的表现截然相反。只有具有共同目标,而且目标是积极向上的一群人才能发挥最大的能力,开创出惊天动地的伟业。
这部纪录片给了我们太多的启示,给了我们必胜的信念!集团公司对于徐泾项目的发展是充满信心的,我们要迎接挑战和压力,用整个项目团队的力量去影响进程,取得徐泾项目的成功。
可见,搞好团队建设,对于一个团体来说是多么重要。所以,在日常工作中,我们要抓好员工的思想教育,及时了解员工的思想动态,同时要抓好员工的技能
培训,使我们的员工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过硬的专业技能,打造一支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开拓创新的员工团队;作为一名解放军战士,我们更要抓好干部队伍的建设,让干部队伍起好模范带头和战斗堡垒作用,抓好作风建设,形成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机制和风气,广开言路,不断改进;同时要积极消除部门之间的隔阂,加强沟通交流,为完成公司的各项目标任务而团结协作、全力以赴!
肖智卓
2012年2月2日
第三篇:淮海战役观后感
淮海战役纪念馆观后感
纵观我国的解放战争,其规模之大堪称世界罕见的。而这场战争的高潮部分又集中在三大战役。作为三大战役之一的的淮海战役堪称军史上的奇迹。直至今日,回顾这场战役时,也不得不击节赞叹,着实是一场当领导下,以解放人民为目标的精彩之战。本人有幸,同事们一起参观了淮海战役纪念馆,不仅从视觉上,更在思想上收到了极大的震撼。下面,针对从这次经典的重大战役的几点理解,汇报如下:
一、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回顾淮海战役的整个过程,堪称惊心动魄,跌宕起伏。但是,对比敌我双方,虽然作为我军指挥的粟裕同志的忠言直谏、后方宣传动员在决策和后勤上为最终战役的胜利提供了根本保障;同时,作为敌军的国民党军队内部派系矛盾激化、临战退缩也客观上注定了其失败的历史命运,但是,个人认为都不是是主导战役的最根本因素。结合淮海战役的大背景,不难发现:得益于辽沈战役的胜利,我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的实力已经和国民党的所谓机械化部队在伯仲之间,不相上下,后勤供给能力更是得到了巨大提升,特别是当时的民心向背,代表广大人民利益的中国共产党已经占据绝对的上风。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我解放军的胜利已然是一种必然趋势。
由此想到我更深刻的认识到,作为人民代表的中国共产党才是救民于水火,并且代表人民利益的唯一正确领导,党的绝对领导才是广大人民群众实现自己当家作主的前提和保障。
二、个人不能阻挡历史的车轮前进,但是却可以推动其加速发展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解放军在淮海战役过程中的表现是精彩的,这也是最值得我们在日常工作学习中应该引以为榜样,时刻激励自己的。客观上,我们认识到,无论解放战争还是和谐社会、学习型组织的建立,以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伟大的中国国共产党领导下,最终的成功和胜利都是可预见的必然趋势,但是要取得淮海战役这样精彩、高效的胜利则是每个环节,每个指战员都尽心竭力的成果。这种发自内心的、主动积极的战斗、工作、学习态度,会在日常生活中客观的体现为,跟党走、听党话、做党要求和提倡的事,从而从思想意识形态上明确了代表正确发展方向的建设由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目标,并使得每个党员和党员积极分子都能自觉地紧密团结和围绕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不懈努力,为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建设添砖加瓦。
三、树立崇高理想,高起点严要求
中国共产党从建立之初就是抱有崇高理想的,那就是打倒剥削阶级,解放被剥削阶级,党的战士为了这个理想,可以毫不犹豫的牺牲个人利益甚至宝贵的生命,来实现集体利益永远高于个人利益誓言。正是由于思想上的巨大差异,导致敌我双方在战场上的表现截然相反。只有具有共同目标,而且目标是积极向上的一群人才能发挥最大的能力,开创出惊天动地的伟业。而这群人就是群众的先进代表和榜样,也是服务人民的生力军,他们有着一个共同的名字,中国共产党党员。
总结:历史棋局早已终了,胜负也已经成为过往,感慨之余,蓦然回首,深感毛泽东同志“枪杆子里出政权”的战略决策。我们看到,在战役之初,国民党在中原战场上是掌握有战略主动权的,他们集结着80万武装到牙齿的机械化重兵集团,可以用现代化的交通工具来保障军队供给。而在我党一边,物资供给上仅仅是“小米加步枪”的低劣装备,后勤给养也处于极其原始的地步,可是在民心所向的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号召下,解放区的老百姓发出了倾家荡产为前线的呼声,动员了大量人力物资,保障了大规模战争得以顺利进行。就像陈毅元帅曾经指出的,淮海战役的胜利是老百姓用手推车推出来的,民心的向背似乎可以成为战争胜负的风向标。
对比我军指战员的英勇奋战和国民党反动军队的贪生怕死,节节败退,战争的胜利离不开那些勇于献身的普通士兵,而当普通士兵们真正明白要为何而战的时候,他们的生命所焕发出来的能量是国民党永远无法明白和极度害怕的。从中,我们更能深切体会到光明和黑暗的强烈反差,这也从一个侧面更加证明我中国共产党的伟大。
我,作为党员积极分子,在今后的工作、学习中,不仅要时刻以一个共产党员的要求指导自己的一言一行,在本职工作上任劳任怨,积极要求进步,更应该树立崇高的理想,不断深入学习党的章程和资料,加强自我修养,提高政治觉悟,接受党和人民的考验,争取早日正式加入向往已久的党组织,成为一名正式的党员。因为,这不仅仅是一份荣誉,更是一种责任,一种全心全意服务人民群众,无私奉献自己点滴能量,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历史责任。
第四篇:淮海战役观后感
淮海战役观后感
前几天和同事们一起观看了纪录片《淮海战役》,给人以极大的思维冲击,都说商场如战场,从这次经典的重大战役中让我学到了两个道理:
一、棋在局外,胜利的趋势不可阻挡
淮海战役的过程是跌宕起伏、惊心动魄的,无论是粟裕的忠言直谏、后勤的宣传动员,还是国民党军队的派系矛盾、临战退缩,其实都不是主导战役的根本。仔细分析下淮海战役的背景就可以看出,经过了辽沈战役的胜利,共产党的军事实力已经和国民党军队不相上下,后勤供给能力更是得到了巨大提升,此时的中国,不论是实力对比还是民心向背,共产党都占据了上风,应该说胜利已经是一种必然。
由此想到我们的项目取得成功最根本的依据就是对于整体局势的把握,行业的大环境、地块的发展趋势、建筑规划设计、集团品牌口碑积累,种种局外因素已经决定了项目的走向,成功绝不是依靠几次开盘活动、几个创意广告就可以的。
二、人改变不了结果却可以影响进程
共产党军队在淮海战役过程中的表现是精彩的,也是最值得我们在商场上学习的,虽然胜利是必然的趋势,但是可以取得这样精彩、高效的胜利则是每个环节都做到了极致的成果,是我们在项目营运中要积极运用学习的。
情报=市场调研
情报工作方面的成功,是共产党取得胜利的法宝之一。地下党渗透到国民党内部高层,把情报做到准确详尽,无疑为共产党夺取胜利起了巨大的作用。正是基于情报数据的全面、正确、及时,才可以制定出完美的计划,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战役部署=项目计划
从首先打黄伯韬兵团,再打黄维兵团以及最后围歼杜聿明率领的三个兵团,每一步都是共产党主动选择的结果,而国民党则是步步受制,十分被动。可以说取得战役成功的完美计划是经过周密思考,反复推敲,精心组织的。
团队作战协作=项目人力+行政+财务
淮海战役过程中最明显的对比就在于团队作战协作,人事调配上,共产党军队可以做到临阵换帅而军心不动,国民党军队却派系林立、勾心斗角、相互诬陷争宠;后勤保障上面,共产党军队统一调配、自力更生而毫无怨言,国民党军却是为争抢补给大打出手、战争中还私藏物资兵力;战斗管理上,共产党军队纪律严明、前仆后继不顾生死,国民党军却不听指挥、见死不救。正是这一系列的对比才使淮海战役在这么短暂的时间内就取得了如此悬殊的胜负差距。
战时宣传=广告
共产党军队每到一地首先要做的就是给老百姓宣传共产党的理想,采取一些政策和口号诸如“打土豪、分田地”等来取得中国广大穷苦大众的热烈响应和拥护。从现在的营销角度来看,无论是宣传的手法还是内容都是符合当时老百姓的信息接收方式和心灵渴求的,这种成功的宣传为淮海战役取得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得民心者得天下,得客户者得天下。
军队政治思想建设=企业文化建设
共产党是有崇高理想的,那就是打倒剥削阶级,解放被剥削阶级,共产党的军人为了理想,可以毫不犹豫的牺牲个人利益甚至宝贵的生命,集体利益永远高于个人利益。正是由于军队思想的巨大差异,导致双方在战场上的表现截然相反。只有具有共同目标,而且目标是积极向上的一群人才能发挥最大的能力,开创出惊天动地的伟业。
总之,这部纪录片给了我们太多的启示,给了我们必胜的信念!集团公司对于徐泾项目的发展是充满信心的,我们要迎接挑战和压力,用整个项目团队的力量去影响进程,取得徐泾项目的成功。
第五篇:观《淮海战役》电影有感(范文)
观《淮海战役》电影有感
作为《大决战》系列的第二部,本片延续了同系列电影气势恢宏的特点。黄维兵团登场时,使用了长达一分钟左右的航拍全景式镜头,充分表现了黄维兵团的规模。而聚歼黄维兵团的那场战斗,同样使用了长时间的航拍。电影从大处着眼,一些历史细节上也未放松,比如黄维兵团被围时,曾将卡车装满土摆成一线,以抵挡子弹,在影片中亦有显示。电影中还展示了解放军自行研制的一种土火炮—飞雷。电影使用大篇幅表现了解放区人民群众冒着国民党狂轰滥炸,对解放军的大力支持,同时客观反映了国民党军队内部的一系列问题,通过对比说明了战争胜负的客观性。电影把主要重点放在对主要人物的刻画和对战争氛围的渲染上,通过作战双方的备战过程,战略谋术的对比,体现了两个政党两个军事集团的斗智斗勇。
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中原野战军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迄商丘,北起临城(今枣庄市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第二个战略性进攻战役,也是决定解放军胜利的三大战役中歼敌人数最多,战争过程最惨烈,战术运用最充分的一场战役。
淮海战役的基本过程如下:根据中央军委的部署,战役自1948年11月6日开始,至1949年1月10日结束,共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48年11月6日,华东野战军分路南下。8日,国民党军何基沣、张克侠率部2万余人战场起义。10日,我军把黄百韬兵团分割包围于徐州以东的碾庄地区。经过10天逐村恶战,至22日全歼敌军10万余人,敌兵团司令黄百韬自杀。同时,中原野战军为配合作战,出击徐(州)蚌(埠)线。11月16日,攻克宿县,完成对徐州的战略包围。这时,中共中央军委决定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组成总前委,邓小平为书记,统一指挥淮海战役。第二阶段,11月23日,中原野战军在宿县西南的双堆集地区,包围了从华中赶来增援的黄维兵团12个师。28日,蒋介石被迫决定徐州守军作战略退却。徐州“剿总”总司令刘峙撤至蚌埠,副总司令杜聿明留在徐州指挥。12月1日,敌弃徐州向西南逃窜。4日,华东野战军追击部队将徐州逃敌包围。6日,敌孙元良兵团妄图突围,即被歼灭,孙元良只身潜逃。同日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集中9个纵队的优势兵力,对黄维兵团发起总攻。经过激战,至15日全歼敌12万余人,生俘黄维。此后,为配合平津战役,按照中共中央军委的统一部署,部队进行了20天休整。
第三阶段,1949年1月6日至10日,华东野战军对被包围的杜聿明集团发起总攻,经过4天战斗,全歼邱清泉、李弥两个兵团共30万人,俘获杜聿明,击毙邱清泉,李弥逃脱。
淮海战役无论是从政治上还是军事上亦或是战略局势上都起着极其重要的意义。首先政治上起到了进一步打击国民党反动派的气焰,使得蒋介石军事集团愈加慌乱,中国共产党的威信得到进一步提高,政策思想在中原大地传播开来,民心向背,自然可见一斑。其次军事上来说,淮海战役是在辽沈战役刚刚取得胜利,东北广大地区获得解放的时候及时发起的,体现了党中央领导高瞻远瞩、放眼全局、注重各个战役之间的密切配合的战略总思路。在国民党方才溃败,军心不稳的情况下,总指挥之一的粟裕积极向党中央进言,发动淮海战役。以兵家贵神速的思想,主动进攻,再次发动第二轮巨大攻势,让敌人防御不及。战术上以邓小平、刘伯承、粟裕,谭震林为首的总前委统一正确指挥,以毛泽东、朱德、周恩来为首的党中央领导的运筹帷幄,协调大局,采取分割敌人,各个击破,攻城(围点)与打援、牵制相结,以及军事打击为主,辅之以政治攻势 三种主要的战术思想相结合,灵活应用,集中优势兵力,重点进攻敌重要据点,以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作为整个战略的基本指导,徐州包围战是整个战役的重点。同时淮海战役的胜利,使得其后的平津战役成为南北合围夹击之势,可以说直接为后来的北平和平解放起到促进作用。最后从战略局势上讲,这次战役,我军参战部队60万人,敌军先后出动兵力80万人,历时65天,共歼敌55.5万余人,使蒋介石在南线战场上的精锐部队被消灭干净,基本上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华东和中原广大地区,使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处于人民解放军的直接威胁之下,为后来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直捣南京,解放全国奠定了坚实基础。
淮海战役可以说是一场人民的战争,正如在陈毅在1951年2月11日会见苏联驻华大使尤金时,介绍淮海战役情况,这些原因中,人民的支援才是胜利的根本保证。正如中野在《双堆集作战总结》中所说的,作战中的物资供应,是达到较圆满之要求的,无论在粮食弹药的接济,还是医疗救护等方面,都未感到意外的特殊困难,这是此次作战胜利的有力保障,没有这种保障,要想取得这次作战的胜利,是无法想象的。陈毅对尤金特别强调,五百万支前民工,遍地都是运粮食、运弹药、抬伤员的群众,这才是我们真正的优势。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以人民的利益为重,是共产党的立党之根本,也是解放战争获胜的根本,国民党不得人心,虽兵力强大,但是失败在所难免。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贯彻和运用是淮海战役得以胜利的思想保证,解放军舍生忘死、不怕牺牲的精神是淮海战役获胜的关键,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也当是值得我辈青年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