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知识产权课程论文
中国计量学院法学院课程论文
中国计量学院
课程论文
浅谈中国植物新品种的知识产权保护
学生姓名 单维维 学号 0600702118
学生专业 知识产权 班级 一班
二级学院 法学院 任课教师 雷刚 老师
中国计量学院
2009年 06月
中国计量学院法学院课程论文
浅谈中国植物新品种的知识产权保护
06产权一班 单维维 0600702118 指导教师:雷刚
摘要
进入21世纪,生物技术正在成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之一,其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也日益凸显。植物作为生物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人类生活、生产的重要资源,与人类社会息息相关。植物品种在食品、医药、能源、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对人类所产生的重要影响,也凸显着国家保护植物新品种的必要性,如何更全面、更完善地保护植物新品种,是每个国家都在不断思考和实践的。
关键词
植物新品种;植物新品种权;知识产权;保护模式
引
言
进入21世纪,生物技术正在成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之一,其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也日益凸显。不仅体现在推进农业发展、保障食物安全方面,其在增进人类健康、增加能源供给、改善环境状况、确保生物安全等方面也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①可以说,21世纪,谁掌握了生物技术,谁就握得了一个国家的发展主动权。而生物资源作为生物技术发展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正逐渐成为各国争相竞夺的主要对象。知识产权作为竞争的有利武器和保护生物资源的有效手段,也不断被各国高层所高度重视,在相继出台一系列有关生物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的同时,各国保护行动也正紧锣密鼓地展开。
植物作为生物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人类生活、生产的重要资源,与人类社会息息相关。植物品种在食品、医药、能源、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对人类所产生的重要影响,也凸显着国家保护植物新品种的必要性,如何更全面、更完善地保护植物新品种,是每个国家都在不断思考和实践的。
1.植物新品种定义
目前国际上对植物新品种的定义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②从广义上讲,植物新品种系指已知植物最低分类单元中单一的植物群体,不论授予育种者的权利的条件是否充分满足,该植物群可以是以某一特定基因型或基因组和产生的特性表达来确定;至少表现出一种特性以区别于任何其他植物群;并作为一个分类单元,其适用性经过繁殖不发生变化(《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公约》(UPOV公约1991年文本))。目前荷兰是完全按照此定义的要求定义植物新品种的。从狭义上讲,植物新品种是指经过人工培育或者对发现的野生植物加以开发,具有新颖性、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并具有适当命名的植物品种。我国1997年3月所颁布的《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第二条即是这样定义的,可见我国采取的是狭义的定义。由此定义可知,该植物新品种特指由生物学或非生物学的方法人工培育而成和从自然界发现并经过开发的野生植物,其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征相对一致,遗传性状比较稳定,这样将一些不具备一致性和稳定性的品系及没有加入人工劳动的野生植物品系排除在外。
2.植物新品种权
2.1植物新品种权定义
植物新品种权,是指完成育种的单位或者个人对其授权品种享有排他的独占权,即除法律、法规等另有规定外,任何单位或者个人未经品种权所有人许可,不得为商业目的生产或者销售该授权品种的繁殖材料,不得为商业目的将该授权品种的繁殖材料重复使用于另一品种的繁殖材料。
其与专利权的相同之处主要在于:二者均是具有排他性的独占权,权利人均有权禁止他人未经
中国计量学院法学院课程论文
许可,为商业目的对受保护对象进行使用、制造或生产、销售。不同之处主要在于二者的保护对象不同:专利权的保护对象为具体的技术方案而非产品本身,在我国体现为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而植物新品种权的保护对象是特定植物品种的材料,包括苗树、块根、块茎或者籽种等。从物理学上讲,该繁殖材料均可以被认为是产品。③
2.2植物新品种权内容
植物新品种权,具体而言包括:
(1)生产权,即品种权人有权禁止未经自己许可的其他人,基于商业目的生产该授权品种的繁殖材料。该权利表明,品种权人既有权自己生产繁殖材料以获得合法收益,同时也有权禁止其它任何未经许可的单位或个人生产该品种的繁殖材料以获得非法利益。
(2)销售权,即任何人销售该授权品种的繁殖材料都必须要经过品种权人的许可,是一种排他的独占性权利。
(3)使用权。知识产权的专业性表现为独占使用,即对于相同或近似的客体,不可能由多个主体同时享有完全相同的完整权利,即客体具有不兼容性。现实生活中,侵权行为人利用品种繁殖材料的自身繁殖功能或者与其他品种的繁殖材料结合(比如杂交)以生产另一品种的繁殖材料以获得非法利益的行为。将会导致品种权人的利益严重受损,而这是不符合立法目的的。因此,法律赋予品种权人有权禁止他人未经许可,将该授权品种的繁殖材料为商业目的,重复用于生产另一品种的繁殖材料并获得赔偿。
(4)许可权。根据品种权人拥有的独占权,品种权人不仅自己可以实施授权品种,还有权许可他人实施。许可他人实施的,双方应订立书面合同,明确规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如许可的方式,内容、数量、区域范围、以及利益分配等等。
(5)转让权。转让权是品种权人对自己拥有的品种申请权和品种权的处分权。转让申请权或者品种权的,当事人应当订立书面合同,并由审批机关登记和公告。
(6)名称标记权。即品种权人有权在自己的授权品种包装上标明品种权标记。如注明某年某月某日某国授权品种、品种权申请号、品种权号以及品种的名称、品种权人名称等。从某种程度上说,该权利是一种精神性权利,因为该品种权名称的登记注册常与育种人的声誉相连。
(7)追偿权。即品种权被授予后,品种权人有权在自初步审查合格公告之日起至被授品种权之日止的期间内,对未经申请人许可,为商业目的生产或者销售该授权品种的繁殖材料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追偿。④
3.植物新品种保护的必要性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知识产权保护已成为各国发展经济和参与国际竞争的关键因素之一,而包括植物新品种在内的知识产权制度是市场经济的一项基本制度,也是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植物新品种保护更是我国农林业现代化、国际化、市场化的基础和先导性制度。
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不仅能够保障农业科技人员的应有利益,激励农业技术持续创新和实现农业科技资源的有效配置,也能够规范农村种子市场经济秩序,提高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参与国内、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⑤
新品种是推动林业发展最活跃、最重要的生产要素。特别是现代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给农林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转基因技术的应用,更是加快了优质品种的培育进程,并通过种子这个载体,促进了育种技术与植保、水肥技术的融合。加快优良品种的选育,是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林业的最重要的物质基础。因此,对植物品种知识产权的攻防布阵一直是国际农业博弈的焦点。
植物新品种保护不仅涉及一个国家生物资源的安全,也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农林业发展和粮食、中国计量学院法学院课程论文
生态安全保障。如果我们的农林业生产受控于外国掌控的知识产权品种,那么我们实际上也就失去了生产的主动权,也失去了发展的主动权。
所以保护植物新品种是必要并且必须的。
4.国际上植物新品种的保护模式
国际上对植物新品种进行保护的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美国为代表的采用专门法和专利法进行保护的双轨制,另一种是采用专门法或者专利法进行保护的单行制。下面将简单分述之。
4.1美国双轨制保护植物新品种制度
双轨制保护方式是指采用专利法和专门法两者并存的方式,针对不同植物品种的种植方式,由专利局或农业局分别领导。4.1.1专利法的保护方式。
这种保护方式主要通过植物专利和普通专利制度,对植物品种实行全面保护。(1)植物专利的保护方式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给予植物新品种以知识产权保护的国家之一。1930年5月美国颁布了《植物专利法》(PlantpatentAct,简称PPA),宣布对无性繁殖的植物授予专利。该法后来并入美国专利法第161条~164条,其立法宗旨在于明确以下概念:“人工培育产生的植物发现是独特的、孤立的,大自然既不能重复,也不能在无人帮助下产生”。第161条对植物专利的规定为:“无论谁发明或发现无性繁殖任何独特的和新颖的植物品种,包括培育的变种、异种、胚种和新发现的秧苗,而非试管培植的植物或在未培育状况下的发现,均可依据本法之条件要求取得专利。”植物专利只能给无性繁殖植物的变种以保护,凡申请获得植物专利,其客体必须符合以下要求:①是发明人以无性方式繁殖取得;②必须具备可与现在品种明确区分的特征;③具有非显而易见性;④在申请专利前在美国销售和使用未超过1年。植物专利所提供的保护是授予发明人“排除他人以无性方式繁殖该植物或销售或使用无性繁殖获得的植物”的专有权。
(2)植物普通专利的保护方式。普通专利保护方式指美国专利法所规定的除了方法专利、植物专利、外观设计专利以外的产品类专利。它要求具有新颖性、实用性、非显而易见性。植物品种之所以可获得普通专利,是因为它是一种新的物质组成,“如果一项新技术被认为是工业产品、物质的组成或是机器,便有可能获得专利。” 4.1.2.专门法的保护方式
1971年美国开始实施《植物新品种保护法》,1983年加人UPOV联盟,1994年国会通过植物新品种保护法修订案,1999年加人UPOV公约1991年文本。《植物新品种保护法》的保护范围是以有性繁殖方法培育的植物新品种、野生植物、自然生长的植物和其他的植物品种,由美国农业部植物品种保护办公室负责审查并颁发植物品种保护证书。目前美国植物新品种保护办公室受理植物属和种共计134类。品种保护证书的申请费用较低,其审查也不如专利那么严格。
植物专利、普通专利、品种保护证书等三种法定保护方式,形成了美国比较完备的植物品种保护体系。
4.2单行法保护植物新品种的制度
目前国际上保护植物新品种采用单行法,一种是采用专利法的方式;一种是采用专门法的方式。4.2.1专利法的保护方式
专利法的保护方式是指对植物新品种提供专利法的保护,并由专利局负责对植物新品种予以管理。目前只有少数国家以专利制度保护植物新品种,如意大利、匈牙利、新西兰和乌克兰。专利法保护方式强调保护植物发明的方法和产品;其授予保护的条件也比较高,要求具备新颖性、非显而易见性和工业实用性,必须充分公开以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再现。4.2.2专门法的保护方式
中国计量学院法学院课程论文
它是根据UPOV公约的规定,通过国内专门立法对植物新品种的知识产权进行保护。目前采取专门法保护方式的国家有:阿根廷、智利、乌拉圭、巴西、委内瑞拉等南美洲的一些国家;澳大利亚、捷克斯洛伐克、芬兰也先后采用专门法的保护方式。根据UPOV公约的规定,专门法着重保护繁殖材料,要求取得品种权保护的植物品种的条件必须具备新颖性、区别性、一致性、稳定性并且有适当的命名。
一般来说,农业比较发达的国家多采用美国式的“双轨制”保护方式;农业不太发达的国家采用单行法保护植物品种,或专利法或专门法。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传统农业仍占主导地位,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以及农业的产业化程度还处于较低水平。因此我国对于植物新品种保护方式的选择,和大多数国家一样,采用了专门法的保护方式。1997年3月,我国颁布了《植物新品种条例》,并于1999年3月正式加人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联盟,成为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公约(1978年文本)第39个成员国。⑥
5.我国植物新品种保护立法现状与不足
正如上面所说,中国于1997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1999年4月23日正式加入了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联盟UPOV,并同时启动实施《条例》,至此,中国的农业植物新品种正式得到了保护。
但是,中国在保护植物新品种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缺陷。由于中国加入的是UPOV1978年文本,因此有学者对此提出了质疑,认为在立法上中国与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差距,应缩小这种差距,采纳UPOV1991年文本。
下面我们先来看下1991年文本与1978年文本相比主要的改进之处:
(1)保护对象由过去各国的自行确定扩充为所有植物种类;
(2)保护期由过去的最少15年延长为最少20年;
(3)保护条件由区别性、一致性、稳定性改为新颖性、特异性、一致性、稳定性;
(4)品种权的范围由过去的为商业营利目的而繁殖、销售被保护的同一植物品种扩大到受保护品种繁殖材料的收获物及其加工产品、受保护品种的进出口及受保护品种的依赖性派生品种。
通过上述比较,我们可以看出,1991文本对育种者权利的保护更充分,但对农民权利的限制则更大。对种子企业来说,如果该企业是单纯从事生产和销售职能,则1978文本对其更有利;如果该企业担当起品种培育的角色并拥有自己的技术成果,则1991文本对其保护更有利。根据中国目前的国情,中国在植物新品种的国际竞争中还不具有技术优势。谁拥有的技术多,谁将从植物品种权保护制度中获得更大利益;反之,谁将在贸易中付出更大代价。因此,从维护企业利益和农民利益的角度而言,中国采用UPOV1978年文本我们认为是适宜的。
当然我们也应当看到,从国际上来说,UPOV1991年文本已逐渐成为发展潮流,到2009年5月12日,UPOV成员国中已有44个国家适用该文本,因此,随着中国拥有的植物品种数量逐渐增多和国际贸易的发展,适用1991年文本是大势所趋。⑦
然而,为了尽快应对已经出现的有关植物新品种保护方面的问题,同时在现阶段将《条例》这个行政法规上升为法律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都太高不足以应对目前态势的情况下,出台新的实施细则是一个相对来说比较好的应对措施。2007年修改颁布、2008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实施细则(农业部分)》(下文称新《细则》)即对1999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实施细则(农业部分)》(下文称原《细则》)进行了多方面的修改,将对我国植物新品种的保护产生重大影响。相对原《细则》,具体而言,在内容上,新《细则》删繁就简,内容更集中,原《细则》共计10章80条,新《细则》缩减为8章61条,少法律条文近20条,要将原《细则》的“第六章品种权的无效宣告”和“第九章罚则”除少部分法条修改调整后予以保留外,其他内容均被删掉了;同时,新细则也增加了新规定,如新《细则》第2条在保留原《细则》第2条关
中国计量学院法学院课程论文
于农业植物新品种范围基础上增加了“藻类”的规定,将原《细则》第2条第2款关于“食用菌”的规定合并在新《细则》第2条当中,再单独设一款条文,又比如,关于授予品种权的条件的修改,原《细则》对授予品种权的条件的规定只有第14、15条两个条文,而新《细则》从第14~18条规定授予品种权的条件共有5个条文,其增加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对授予品种权的条件的“新颖性”、“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进行了具体化,提高了可操作性。在立法语言规范化和立法技术方面,新《细则》也有明显的提高,比如关于农业植物新品种权的具体审批机关的简称的修改,原《细则》第3条第2款规定,农业部植物新品种保护办公室,简称“农业办公室”,而新《细则》第3条第2款修改为,农业部植物新品种保护办公室,简称“品种保护办公室”,更加容易体现审批机关的职能,也符合审批机关的名称在现实中的使用情况。在行政手续方面,新《细则》明显简化了原先的手续,其第10条第2款调整了原《细则》第10条关于同一个新品种由两个以上申请人分别同时申请品种权时如何授权的方式;原《细则》第10条采用“先证明谁最先完成者,后自行协商”的方式,而新《细则》第10条采用“先自行协商,后证明谁最先完成者”,应该说,这样的规定既有利于有关申请人更方便简易获得授权的可能,也更好地体现了首先尊重当事人意思自治的原则,彰显了品种申请权的民事私权的性质。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比如,“申请文件的纸张只限单面使用”的规定仍然保留,在办公电子化、信息化的时代,保留如此规定,既可能造成资源浪费,也不利于环境保护,⑧但这样的规定是该部门规章性质的法律文件所不能解决的,所以可以包容。
但是,《条例》在保护植物新品种方面也存在着不足之处:
(1)《条例》第七条规定职务育种植物新品种申请权归属于单位;申请被批准后,品种权属于申请人。但是,《条例》未提及职务育种之育种人的权益。职务育种之育种人除其育种关系国家利益或公共利益并有重大应用价值可得到政府奖励外,依《条例》将会一无所有。这在我国职务育种情况十分普遍的情况下,无疑会挫伤育种人的积极性。《条例》至少应规定职务育种人有权标明自己为育种人并有权获得奖励。
(2)《条例》中规定了先申请原则,补充以同时申请时的先完成原则。该规定的问题是:如果先完成品种培育之人没有申请授权而被后培育出同一品种之人申请并获得授权,那么先完成之人是否有权继续使用或销售?或者说先申请原则是否有必要绝对化?这种情况下,剥夺先培育成之人“先用权”是不公平的。我国《专利法》明文规定了先用人的“先用权”。日本《种苗法》则有植物新品种先育成人可继续使用的规定。另外,《条例》第7条第二款规定:委托育种或合作育种,品种权的归属由当事人在合同中约定。依《条例》第2条:品种权需审批机关授予。试问当事人怎能在合同中约定一种需审批机关最终确权的权利之归属?联系到第7条“申请被批准后,品种权属于申请人。”据此方知当事人能约定的只能是品种权的申请权。可见,《条例》对有些规定的表达不够明确。⑨
(3)假设某一育种人之育种方法取得了方法专利,而另一育种人取得了相同植物品种之品种,方法专利专利权人利用方法专利育成的植物繁殖材料生产、销售时,与植物新品种的品种权如何调和?《条例》没有规定。日本种苗法则有专利优先的明文规定。
(4)《条例》第四十条规定假冒授权品种,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问题是在此之前修订的新刑法确立了罪刑法定原则,而刑法中却无假冒植物授权品种罪之罪名。可见《条例》的规定是空的。对此,我们可以修改植物品种不授予专利权的规定,适用刑法之假冒专利罪;也可以修改刑法,增加新罪名假冒植物授权品种罪。但相比之下,前者比较简便易行且成本低。
6.我国植物新品种保护实践中面临的问题
在实际社会中,我国植物新品种保护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
首先,植物新品种保护意识淡薄,认识不足。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部分单位育种工作者认为育种开发的资金由国家提供,育种成果理应由国家来享有,不存在品种权归谁所有的情形,将该新品种广而泛之是一种好的现象,从而在观念的根源上导致新品种的保护不力。
中国计量学院法学院课程论文
其次,种子市场管理紊乱,影响育种者保护的积极性。目前我国的种子市场管理比较紊乱,假冒伪劣、无证经营、非法垄断等现象时有发生,究其原因,是行政管理手段软弱,市场管理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导致培育者投入大量资金花费数年心血的新品种往往还没回收成本便被他人以各种途径获得生存和销售,损失极大。
再次,植物新品种违法侵权现象普遍,不容易对侵权人实施经济制裁。
另外,司法机关、行政机关执法不力,维权困难,并且维权诉讼程序复杂,导致育种者维权的意念大减。
最后,繁殖材料保密难,易被窃取。这是由植物新品种本身的特殊性所决定的。植物新品种产生之后,一般都需要在田间进行种植,逐步扩大品种数量和种植规模,这种特定的生产环节为繁殖材料的窃取提供了条件,一旦窃者窃得了繁殖材料,其全部的技术秘密也将不攻自破。
7.推动我国植物新品种保护的相关建议或意见
第一,我们要加强宣传,深入普及新品种保护法律知识,提高全社会的植物新品种保护意识和维权能力,增强全社会尊重和保护品种权的意识,定期对农业科研单位、种子企业、农业管理部门等有关单位进行检查监督,督促其有关政策的执行,通过各种教育培训,提高育种者的认识,使其懂得培育出植物新品种后,只有及时向国家提出品种权申请,才能真正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第二,要发挥政府宏观调控职能,为农业科技和经济发展创造更为广阔的空间。各级农业行政管理部门要制定切实有效的政策和措施,运用法律、行政和经济手段加强新品种保护管理,为有效发挥知识产权在科技进步中的作用提供正确的政策导向,为育种技术创新和产业化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要引导和推动科研、教学和企业单位建立相应的新品种保护制度,调整国家、单位和个人利益分配机制,激发技术创新活力。要积极争取财政投入,建立新品种保护专项资金,用于补助重大品种权申请、审查和维持等费用,提升品种权的数量和质量,增强农业科技和经济的竞争力。
第三,要建立健全新品种保护行政执法体系,依法保护育种者的权益。我们可以将品种权管理纳入农业科技管理的全过程,扩大新品种的保护范围。同时,各省农业厅局要尽快组织建立健全本省新品种保护行政执法体系,落实机构、落实人员,并且积极争取将新品种保护行政执法经费纳入当地财政预算,保障行政执法工作正常开展。各级行政机关也要定期检查,加强督导,及时制止侵权行为,坚决打击各种违法行为,依法处罚,有效地维护品种权人的合法权益。
第四,要积极发展品种权中介组织,不断充实和扩大品种权代理人队伍,以适应国内外品种权代理服务的需要。有条件的单位,可根据品种权代理规定,积极培养自己的品种权代理人才,申办品种权代理机构,面向广大育种单位和育种人员,来提供不同层面的品种权中介服务。同时我们也要鼓励各企事业单位自发组建新品种保护自律性和维权性的区域性社会组织,建立自我约束和自我保护的机制,开展研究,提供咨询,建立市场公平竞争规则,协调内部品种权纠纷,促进我国植物新品种保护社会化管理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⑩
第五,要完善新品种保护体系,推进保护工作有序运行。要按照UPOV的原则和国际测试规则,完善品种权的审查和审批程序,特别是要建立、健全完全独立的品种权繁殖材料保藏和品种权DUS测试机构,确保品种权保藏和测试工作的公正性。
第六,要加大司法力度,认真查处植物品种权案件,各级法院要高度重视植物新品种的司法保护工作,将其纳入知识产权审批的整体工作计划。
另外,我们还要加强植物新品种保护战略研究和国际交流。要按照UPOV和Trips协议精神。建立有利于品种权人的争端解决机制和司法救济的原则和方法,对于品种权人权益受到核即将受到侵害时,要从行政和司法两个方面给予品种权人以及利害关系人以行政和司法救济。
最后,要结合新《细则》完善《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相关规定,不足之处前面内容已有相关阐述,在此不再赘述。另外,应将该《条例》——行政法规尽快上升为法律,提高其法律效力,并
中国计量学院法学院课程论文
注意其与专利法的衔接,同时也要顺应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之趋势,尽快做出调整以达到UPOV公约1991年文本所要求的水平,为国际间的沟通与交流扫除不必要的障碍。
除此之外,生活在信息时代,我们还应该建立农业知识产权信息系统数据库,加快创建植物品种信息平台,确保信息畅通,避免重复开发。
结 语
植物新品种的知识产权保护对育种者和国家都有着重大影响,在生物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生物时代,需要我们更全面更完善地保护植物新品种,因为这是一个具有时代意义的主题。
参考文献
国②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编委会.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辅导读本[M].知识产权出版社,第266页,2008年版 蔡亮.品种权保护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07.5.③丁丽英著.柳经纬主编.知识产权法(二版)[M].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2 ④李晓昱.植物新品种权的侵权认定[J].郑州大学.2003.5 ⑤周露.植物新品种知识产权保护研究[J].西南政法大学.2005.4 ⑥李春华.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方式的比较研究[J].山东农业大学法学院.法学杂志2004.5 ⑦杜菁.植物新品种权立法保护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07.19 ⑧李瑞.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实施细则(农业部分).政法论丛No.5.2008.10.⑨付丽洁.潘蓉.胡伟论.中国农业植物品种的知识产权保护[J].2006.7.⑩2002年农业部下发的《关于加强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工作的意见》.
第二篇:知识产权课程论文(模版)
浅谈专利对企业的重要性
摘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竞争的焦点逐渐转移到专利能力竞争上。在企业发展战略中,知识产权战略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知识产权战略往往被许多企业所忽视,岂不知知识产权正是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手段。事实证明,创新是企业兴旺发达的生命源泉和不竭动力,而企业获得的专利数量的多少及专利质量的高低是衡量企业创新能力的突出特征和重要指标。本文以华为公司为例,说明专利对企业提高竞争能力、增强经济效益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华为;专利;创新能力;知识产权
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使企业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发生了根本变化,创新能力已成为决定企业持续竞争能力的主要因素。事实证明,创新是企业兴旺发达的生命源泉和不竭动力,而企业获得的专利数量的多少及专利质量的高低是衡量企业创新能力的突出特征和重要指标。近年来,我国企业专利的申请数量和授权数量都有大幅度增加,充分显示了企业的创新能力在不断提高,正在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1、中国企业专利现状
1.1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专利拥有量大幅提高
近年来,为了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和抗风险能力,我国企业已经意识到培养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性。经过多年的积累与实践,我国的一些企业已逐步形成和发展了自己的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大大提高,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也大幅加,2007年企业的专利申请量为223478件,2008年为295510件,2009年达到394299件,占国内申请总量的比重,分别为38.1%、41.2%、44.9%,每年的增长幅度都在40%左右,并于2011年超过美国和日本,成为全球最大的专利申请国。这说明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正在形成,企业的创新能力在逐步增强,企业逐渐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力量。
1.2与发达国家相比,企业专利数量较少,水平较低
专利分为3种类型,即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其中发明专利的技术含量较高,而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技术含量相对较低。近年来,我国的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申请量已经连续几年居世界第一位,发明专利申请也连续几年位居 1 全球前几位。但从数量上看,仍远不及发达国家的水平。我国的专利授权主要是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两者之和占全部专利授权的87%~89%,发明专利仅占11%~13%。而国外来我国申请的专利主要是发明专利,约占80%,因此说,我国的技术创新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差距很大。
从专利质量看,具体表现在:一是国内申请人所取得的专利集中的领域并不是高技术领域,比如说IT、新药、无线通信、高清电视、卫星通信等领域。这些高技术领域的发明专利申请主要来自国外,我国专利申请质量仍有待提升。二是国内专利的维持时间短。这是市场经济规律对专利质量评价的体现。就发明专利来说,我国发明专利的平均寿命是六七年,国外则可达十几年。
2、中国企业专利不强的主要原因
2.1企业没有较强的创新意识,缺乏创新精神是根本原因
企业缺乏创新的积极性和内在动力,没有较强的创新意识,不能在企业内部建立有利于创新力培养的文化。我国企业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研发成果总的来说不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专利申请的比重不足10%。2007年国家统计局创新调查数据显示: 2004— 2006年期间在我国近30万家规模以上企业中有专利申请的有2.6万家,仅占企业总数的8.8%。对技术秘密进行内部保护的有6.2万家,占总数的20.7%。拥有自主品牌的有10.4万家,占总数的34.8%。另外,我国企业对创新风险和收益估计不足。由于创新不仅存在很大风险,新技术在产业化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暗礁,企业家们总结为“领先半步是先进,领先一步是先烈”,所以大多数企业为安全起见,多采用跟随战略或模仿战略,而不是技术创新战略。
2.2企业的研发经费投入不足,技术创新资金少,制约着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
技术创新资金不足一直是制约着开发专利、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的瓶颈。据统计,我国大中企业R&D(研究与开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例平均只有0.5%,而发达国家一般在5%~ 10%。国际上普遍认为R&D经费投入低于5%,企业缺乏竞争力;低于1%,企业难以生存。技术创新资金投入少,直接影响技术创新的成果,制约企业的发展。中国企业由于长期科技投资严重不足,因而在选择技术创新模式方面缺乏选择能力和选择的自由度,不仅其产品的国际市场开拓受到严重制约,而且也严重影响企业的人才培养和智力资本的生产及再生产。此外,在企业R&D人员指标上,如按每万名劳动力中R&D人员比较,我国企业只是日本、德国企业的1/10。我国工业企业技术设备普遍落后,重点企业关键设备达到或接近国际水平的仅占15%。设备的落后致使我国企业缺乏技术进步产业化和市场化的必要条件和实力。不论是从资金、人员等投入因素,还是从专利产出情况来看,我国工业企业的技术开发能力都还远远不能令人满意。
2.3企业用人机制和激励机制不健全
人是技术创新的决定因素和关键因素,企业用人机制和激励机制不健全,影响着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制约着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我国许多企业对科技人员的重视不够,科技人员地位、待遇偏低,影响了其工作的积极性。比如最近播出的《大国工匠》前几集,分别介绍了给火箭焊“心脏”的高凤林、在中国载人潜水器组装中实现丝级精密度的钳工顾秋亮和中国商飞大飞机制造首席钳工胡双钱。说到他们的待遇时,画风出奇地相似。“很多企业试图用高薪聘请他,甚至有人开出几倍工资加两套北京住房的诱人条件。”“他原来所在的实验室一直希望他回去,收入能多一半,这对于他这个单职工、女儿上学急需用钱的家庭来说,能起不少作用。”“私营企业的老板甚至为他开出了三倍工资的高薪,但是胡双钱拒绝了。”“老胡没有给家里挣来更多的钱,却带回了一摞摞的奖状证书。”正如有人总结的,长期以来宣传给人的印象是:好工人停留在脏乱差穷不顾家,好干部停留在清廉绝症不要命,好受害者停留在原谅宽容倒贴钱。总而言之,不把为国效力搞成最惨的事,就不罢休啊!
3、苹果开始向华为交专利费对国内其他企业的启示
与国内大部分企业的研发经费投入不足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华为2015年研发投入92亿美元进行新技术和新产品的研发,占销售额的15%,已经超过苹果的85亿研发投入,占销售额3.5%。
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最新公布的许可备案登记信息显示,2015年华为向苹果公司许可专利769件,苹果公司向华为许可专利98件。在其中,作为长年手机终端业界翘楚的苹果,竟然在专利授权上严重落后于华为;而更可怕的是,按照《北京商报》此前的初步估算,苹果每年向华为支付的专利费可能甚至高达数亿美元!
根据统计,华为从2006年以来,其研发投入累计超过2400亿人民币(约370亿美元),2006年,华为研发投入仅为68亿人民币,此后每年保持阶梯式增长。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公布的2015年国际PCT专利申请数量统计,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申请了3898项专利,较上年增加了456项。截止2015年底,华为在全世界范围内累计获得授权专利50377件,这些专利包括对智能手机具有很高价值的LTE通信、智能手机操作系统、用户界面等专利。华为曾表示,其累计申请了52550件国内专利和30613件外国专利,专利申请总量位居全球第一。
如今,华为胆敢向世界级的科技公司公开叫板,要求收取“保护费”,其背后 真正的逻辑却始终未变——怎管他外界喧嚣不断,保持定力,甘坐冷板凳。华为正是因为坚持二十几年不动摇,才走到今天,非常难,不容易。
与华为目前的踌躇满志形成鲜明对照的,便是小米如今受制于专利保护的窘境。虽然一度靠营销方面的惊人表现,小米一度取得过骄人的业绩,但在大量产品组件都得靠买的情况下,小米无疑要为此付出巨大的成本。2014年初,雷军曾表示,今年要进10个国家,包括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俄罗斯、土耳其、巴西等。当年年底,刚刚进军印度的小米,就收到爱立信的专利诉讼,随即,印度德里高等法院下发禁令,要求小米停止在印度销售和进口手机。小米不得不答应每台设备预缴100印度卢比(约9.7元人民币)于法院提存的条件,以能继续向印度销售基于高通芯片的手机。专利对于国产手机厂商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没有足够多、足够广的专利支持,海外市场扩展将会困难重重。
4、进一步完善企业的专利战略,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
近一百年的工业化发展明显地表明,一个国家在核心工业产业上的研发、生产、流通上投入的人力物力越多,工业化的程度就越高;在研发中投入的越多,工业化越高级。我国企业必须根据自身特点和实际研究技术创新战略,采取有效措施全面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4.1加强创新意识,培育创新文化,结合自身实际,制定正确的专利战略
(1)要大力营造创新文化,通过创新文化的建设,培养创新精神,激发创新热情,使自主创新成为全体员工的自觉行为,形成员工人人参与创新、关心创新、保护创新、支持创新的文化氛围。要大力宣传献身创新并作出重大贡献的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提倡勇于创新、宽容失败、敢为人先的精神,努力营造敢于突破、和谐包容的创新环境。
(2)制定专利战略。中国企业要借鉴日本技术创新经验,实行由引进、消化、吸收、国产化再到创新从而出口到国际市场上去的总体战略。这样可以尽快实现引进技术的直接经济效益,提高引进技术的综合效益,使企业技术引进成为中国技术进步总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目前资源优势较弱的条件下,中国企业应更多地采用能够带来后发优势的模仿创新模式。
(3)更多采用模仿创新模式。当前中国企业技术引进要实现“三个根本转变”:由以引进进口生产线和成套设备为主转向以引进软件技术为主;由以企业单位单独引进的方式转向以贸技相结合引进的方式;由以生产使用为主转向以吸收、开发、再生产为主。4.2持续加大研究开发投入
企业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必须提高研发经费在销售收入中的比重,并且要持续加大研发投入。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全社会技术创新投入保障体系,解决技术创新中的资本瓶颈问题。首先落实各项财税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增加技术创新的资金投入,增加政府公共财政投入,大力鼓励社会资金投入。要借鉴韩国、日本近年来高强度科技投资的经验,在科技投资的总量上要有一个较大的提升。建议政府把国家R&D总投资占GDP的比重提高到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
4.3培养和造就敢于创新并善于创新的人才队伍
要善于发现创新人才,使敢于创新并善于创新的优秀人才能够脱颖而出。要制 定长期有效的培养规划,加快培养高水平的创新人才,积极吸引海外高层次的创新人才。要加强人才的培训和教育,不断提高员工的素质和能力,为创建创新型企业培养结构合理、素质良好的各类人才。要在科技人才队伍中,引入竞争机制,建立 激励机制,完善人才的选聘和评价机制,完善薪酬分配制度。
参考文献
[1] 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报告
[EB/OL].(2012-04-25)[2010-08-17].http:// [5] 袁岚峰.《中国科技实力正以多快的加速度逼近美国》.http:// [6] 路风.《走向自主创新》
[7] 唐卫国.中国专利质量现状及提升对策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 2008 [8] 程良友.我国专利质量分析与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 2006 [9] 曾洁.企业专利战略研究[J].科技资讯.2015(05)[10] 李瑞茜,白俊红.政府R&D资助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基于门槛回归的实证研究[J].中国经济问题.2013(03)
第三篇:知识产权课程论文
论计算机软件的著作权保护
摘 要
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的飞速发展,计算机、互联网技术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市场上有关计算机的软件也越来越多。然而伴随着软件产业的迅猛发展,软件产品带来的经济价值之大诱发了许多人越过授权而直接进行销售、使用或传播,严重侵犯了软件开发者的著作权。
目前,计算机软件可以享有多种法律保护手段,但是对于大多数的软件而言,一般都能得到的是著作权法保护。因此,著作权法俨然是保护计算机软件的最普遍、最主要的一种法律形式。但是如何对计算机软件这一崭新形式的劳动成果给予充分的保护还是值得探讨的。本文从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保护的角度出发,结合国内外在软件著作权保护方面的现状,论述了我国在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保护上存在的相关问题,并提出自己关于软件著作权保护的相关建议,以保护软件制作者的合法权益,从而推进软件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关键词:软件;著作权保护;问题;建议
前言
对计算机软件进行知识产权保护发源于上个20世纪60年的,当时美国国家专利局同意对有效地计算机软件进行专利的保护,而所谓的“有效软件”仅仅指能够在硬件上运行并有实际作用的软件。
随着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逐步发展,软件技术给开发者所带来的收益快速增加,各国对其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视程度也逐渐增加,并体现在法律之中。知识产权保护的对象,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无形的并且非常容易被人复制传播的、以智力劳动成果为主要部分的劳动成果。这种劳动成果虽然有其特殊性,但是在需要对其专利权进行保护这一方面来说,同其他类型的劳动成果是一致的——只有对计算机软件的知识产权进行了严格的法律保护,才能保证软件开发者能够从其劳动成果中获取收益,能够激发计算机软件从业人员开发、创新、创造的积极性,才能保持软件行业持久的活跃和发展,在促进本行业进步的同时更能够推动社会的发展。
计算机软件的研发、编写是一个持久的、耗费大量脑力活动的、具有强烈的创新性的工作,属于复杂的社会劳动范畴。而复杂的社会劳动范畴所能带来的社会收益是难以估量的,一个成功的计算机软件所带来的社会生产力提升的潜力是无限的。因此,保持计算机软件开发人员的活跃性、积极性是非常有必要的。但同时,计算机软件易于复制传播的特性也导致软件作者的对其劳动成果的产权十分容易遭到侵犯,受到的经济损失也往往十分巨大,从而会极大地降低软件作者进行推陈出新的积极行,严重损害行业的创新能力,甚至会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变革和发展,延缓新型、高效的社会方式的产生,影响人类文明的进步。因此,对计算机软件进行全面而且有效地知识产权保护,是为推动软件行业持续发展、推动科技持续进步所必需的。
1.计算机软件的著作权保护概况
1.1计算机软件的概述
计算机软件是计算机的灵魂,是计算机应用的关键。如果没有适应不同目的需要的计算机软件,人们就不可能将计算机广泛地应用于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科研、教育等几乎所 以领域,计算机也只能是一具没有灵魂的躯壳。计算机软件技术作为信息技术的基础之一,已成为信息产业的主要组成部分。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在其发表的《保护计算机软件示范法条》中,将软件的概念定义为:计算机软件不仅包括软件的程序代码本身,而且应该将该程序代码中的语句说明部分和软件作者为了便于用户使用软件而编写的所有辅助资料等。根据我国《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以下简称《保护条例》)的规定,计算机软件是指计算机程序及其有关文档。作为著作权法所保护的知识产品,计算机软件必须具备原创性和固定性两个条件,即该软件必须由开发者独立开发,受保护的软件必须固定在一定存储介质上,如磁盘、磁带等。仅存在于软件开发者脑中的设计理念并不受著作权法的保护。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 3 条规定了著作权法所保护的作品类型,其中第八项为“计算机软件”。依据《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第 8 条的规定,软件著作权人享有发表权、署名权、修改权、复制权、发行权、出租权、信息网络传播权、翻译权等权利。软件著作权人可以许可或者转让他人行使部分著作权,并有权获得报酬。任何人在未经著作权人许可或者转让其权利的情况下行使以上权利,将构成侵害他人著作权的行为。
1.2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的保护模式选择
目前,世界各国对计算机软件进行知识产权保护的方法主要有三种,分别是版权保护(即著作权保护)、专利保护和商业秘密保护。其中,软件著作权保护的方法被大部分国家采纳。
在国际范围内,软件受著作权保护已然成为事实,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除了软件本身的可版权性以外,还考虑到著作权的即时性、广泛性等特点可以简单方便地使大多数软件作品处于著作权法的保护之下。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著作权法保护作品的历史较长,己经形成了比较完备的保护体系和国际著作权保护网,可以使软件权利人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保护。此外,虽然当今世界各国倾向于用著作权法保护软件,但有不少国家是迫于美国等软件产业发达国家的压力,为了尽快与国际接轨,才选择著作权法作为保护软件的法律制度。正如波普尔所说:“我们绝不可以因为一个一般解释符合于所有的记载,就认为它已经被证实了。”[1]
各国在学术研究和司法实践中已经明确意识到,把软件纳入著作权法进行调整并不具有天然的合理性,更多的是少数国家出于自身利益考虑而强行推销制度的结果。
总体而言,赞成用著作权制度对软件进行保护的理由主要有:人不能直接阅读软件并不妨碍软件成为作品,录音、录像作品和视听作品同样不能直接阅读;具有实用功能不妨碍软 件成为作品,地图同样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即使采用专利制度,同样不能满足保护软件“思想”的需要;国际传统的著作权制度正在自动和有效地保护各种作品,而建立全新的国际制度来保护软件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保护外国作品不一定不利于本国,如果外国作品不受保护,本国人就会倾向于使用外国作品而不使用本国作品,从而不利于本国发展。
[2]1.3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的保护现状
1.3.1 国内软件著作权保护现状
我国的软件产业起步较晚,政府对软件著作权的保护有待改善,很多企业也因为侧重于技术问题而无暇顾及知识产权管理。此外,社会对盗版软件的使用和传播监督力度较小,软件著作权侵权愈发普遍。
当前我国在对计算机软件知识产权保护上主要以著作权、商标权、合同法及专利和商业秘密等形式实现,而最主要的就是以著作权的形式实现。计算机软件作为专利形式保护还必须和计算机硬件结合在一起,单纯的计算机软件本身并不能作为专利得到保护。因此,我国计算机软件的著作权保护仍处于一个较为薄弱的地位,这也是导致我国的软件产业的发展在全球软件行业内相对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软件的著作权保护的法律制度的不健全使得软件开发整个过程中各个利益相关者的经济利益不能实现平衡。对于计算机软件的侵权行为主要涉及非法复制和传播,这使得软件的构思者和开发者开发新的软件的积极性会受到极大的打击,极不利于软件行业的有序稳定发展。
[3]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一版颁布至今,已有 20 余年,我国一直积极致力于著作权保护的工作。我国国内的法律法规以及同外国签订的不同层次的规范性文件中,与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保护有关的法规有很多,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中美两国政府关于保护知识产权的谅解备忘录》 等等。近年来我国著作权保护也取得一定成就,2010 年第一季度,中国版权保护中心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15938件,同比增长14.1%;计算机软件著作权转让合同登记 7 件;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专有许可合同登记 11 件;计算机软件著作权质押合同登记 27 件;软件登记事项变更或补充登记 814 件;查询软件登记档案 2150 件;法院查调档 16 件;法院查封软件 1 件;软件源代码封存保管1件。
[4] 1.3.2 国外软件著作权保护现状
软件的法律保护问题,最初在 20 世纪 60 年代由德国学者提出,引起了各国的广泛关注。各国学者就此提出了多种保护方案,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也成立了专门工作小组,于1978 年发表了《保护计算机软件示范法条》,并于 1983年提出了《计算机软件保护条约》草案,以期建立软件的国际保护制度。
美国版权局早在1964年已接受计算机程序进行版权登记。当然,仅仅进行了登记并不能使其得到版权保护,但版权局内有识之士认为,计算机程序具有足够的独创性,可享有版权。但那时美国并无版权法,甚至于1976年10月19日颁布、1978年1月1日生效的《版权法》对此也无规定。
到1980年12月,美国修订了《版权法》,正式把计算机程序列入版权法保护的范围,从而结束了美国法院有关计算机程序是否属于版权法客体的争论。修订后的版权法第101条给计算机程序作了如下定义:“计算机程序是为了产生某种结果而直接或间接地用于计算机的一组语句或指令。”由于这个定义仅对计算机程序作了一个抽象的概括,具体哪些内容属于法律意义上的计算机程序,就有待于美国法院在判例中作出解释了。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美国对权利主体的规定比我国立法更细致。对合作开发、受雇佣开发等权利的归属都做了规定。保护范围方面美国与我国类似,著作权法只保护软件作品的表现形式而非设计思想。美国立法比我国先进还体现于对数据库的保护。在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后,美国对数据库知识产权的保护已有相对完善的体制;而我国的数据库行业才刚刚起步,虽然学界对此已有诸多争论,但实质性的立法尚未出台,只能将数据库作为汇编作品纳入著作权法的保护之中。在保护期限方面美国比我国更久。这则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在著作权人权利方面美国法律中并无身份权一项。在侵权救济中,因美国属于英美法系,大量的司法判例极大的丰富了其救济的手段,远胜我国。
日本亦采用版权保护主导的保护手段,但对软件的专利申请有专门的审查机制,此点优于我国。通过专利申请而取得软件专利的数量也远远超过我国。日本IT业较之我国发达,专利保护功不可没。
欧洲各国除德国于版权保护中包含对软件的相关文档的保护外,其余各国皆与我国类似。欧洲各国认为软件设计思想即算法属于自然科学不应归于专利,因此没有对软件的专利保护。不过各国皆认为承载了某种特定软件的设备应归于具备新型功能的发明因而可以实施专利保护。在数据库的保护方面,欧盟早已通过单独立法对数据库的知识产权进行保护,其进步 [5]性值得我国借鉴和学习。
从近来发达国家的立法和司法判例来看,这些国家都有缩减保护范围、防止垄断的倾向。而发展中国家软件行业的一个普遍现象是:相较于花费高昂的正版软件,普通公众更乐于选择价格低廉的盗版软件。因而发展中国家立法保护相对都较落后且宽松。然而这种现状会导致国家之间的摩擦和冲突。要改变这种现状还需要发展中国家在立法时注重各方面的平衡。
2.我国在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
2.1 软件保护带来的知识产权问题
软件的特殊性给软件的知识产权保护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其中第一个问题在于软件极易被复制和改编。软件本身的可复制性决定了软件可以很容易地得到广泛传播和有效利用,从而创造经济和社会效益。但软件开发技术要求高、成本高,软件复制则非常容易、成本低廉。软件开发必须经过功能限定、逻辑设计和编码三个步骤,而开发软件又必须具备相应的物质和技术条件,有充足的资金和良好的开发环境。软件的复制则是把软件转载于有形物体的行为,其成本相对于开发成本而言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且,软件的程序代码比较容易从一种计算机语言转换为另一种计算机语言。没有多少人会否认有必要制止这种直接复制和直接翻译的行为,因为这类行为将从根本上动摇开发者开发软件的积极性。
然而,应当给予软件制作者哪些权利是难以定论的。对软件进行分解是反向工程的一部分,问题是用户有分解软件的权利吗?当开发者认为源程序的大纲及一部分程序是开发方案的一部分时,问题就更复杂了,因为即便是两个完全独立的开发过程,也可能产生相同的程序大纲,某些情况下甚至源程序也相同,此时是否应该授予软件权利人制止其他人使用相同的源程序,以及相同的程序大纲?是否应该保护软件为用户所接触、感受到的外在部分?新算法是否受保护?与软件联系在一起的用户界面是否受保护?装置了人工智能的专家系统该享有什么样的财产权?
[6] 2.2 软件著作权保护方式存在缺陷
从整体上来说,目前世界各国在保护计算机软件的过程中采取的主要模式是版权保护和专利保护,二者存在着本质区别: 对于版权保护来说,软件自登记注册之日起自动获得保护,著作权人取得人身和财产权利,以上的权利属于排他权,权利效力较弱,然而其获得保护的条件比较宽松,只要求作品具有独创性即可,保护的对象宽泛,即所有的计算机软件,保护内容是软件的表现形式,期限为 50 年。对于专利保护而言,研发者应申请并经审查通过,内容仅包括财产性权利,且属于独占权,权利效力较强,但是其保护条件严格,必须满足创造性、新颖性和实用性,保护的对象较狭窄,只是部分具有可专利性的软件,保护内容包括软件的思想、算法、数据处理过程以及商业方法等,此外,专利保护的期限较短,最多20 年。
从版权保护与专利保护模式的对比中可以发现,版权保护有很多优势。首先,自动保护原则的适用可以省去复杂的法律程序,节约时间和成本;其次,版权保护的条件宽松,范围较广且只保护软件的表现形式,可防止过度保护。然而,其弊端也很明显: 一方面,版权保护的内容不包括软件的思想、算法以及设计方案等,使软件著作权存在漏洞,容易被侵害;另一方面,计算机软件获得版权保护的条件只有一点,即独创性,因此,只要与原软件之间没有过接触,研发人员发明的软件即使与原软件存在实质性相似或相同也不构成侵权,这一点不利于对软件的保护;此外,对计算机软件长达 50 年的版权保护容易对软件研发人员的创造性形成阻碍。[7]2.3 软件著作权侵权案件的取证困难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诉讼作为民事诉讼的一种,适用“谁主张谁举证”这一证明责任的分配原则。
从内容上来讲,软件著作权人在承担举证责任时,除了要提交登记证明等文件来证明其资格及权利外,还要提出侵权和赔偿证据。在侵权证据这一环节,按照实质性相似加接触原则的要求,权利人证明被告接触过或者存在合理的可能接触过自己的作品之外还要证明双方的作品在源程序、目标程序和文档等方面存在实质性的相似。然而,取证中负有举证责任的人面临着诸多障碍,加上软件有很高的技术性和隐蔽性,甚至需借助高科技设备和专业知识才可能获取,且易在短时间内被修改或销毁,导致原告著作权人取证非常困难。此外,赔偿证据也需要由软件著作权人来收集,其举证责任总体来讲还是相当大的。2.4 软件著作权保护意识较弱
我国的软件产业起步较晚,政府对软件著作权的保护有待改善,很多企业也因为侧重于技术问题而无暇顾及知识产权管理。此外,社会对盗版软件的使用和传播监督力度较小,软件著作权侵权愈发普遍。
实践上来说,软件版权侵权案件的处理对时间、效率的要求更为严格,然而国家版权局等有关行政机关在程序上的规定繁琐,无法在短时间内制止侵权人的行为或避免损失的扩大,同时,行政机关与法院没有有效配合也是软件权利人维权时面临的不利因素之一。
3.完善我国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保护的建议
3.1 著作权保护法的法律规定应更切合计算机软件本身
由于计算机软件的自身特性,我们不能将之与传统的作品划等号。《保护条例》中有关合理使用的规定和有关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保护期限的问题等均未考虑到计算机软件的特殊性。在以后的立法中应当更加结合计算机软件自身的特性进行规制,比如可以参考计算机软件的商业寿命,可以不将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的保护期限定为与其他作品一样。此外,我们不仅要保护软件的表现形式,更要保护该软件核心的思想方法,以此才能从根本上达到保护著作权人的利益的效果,促进软件产业的发展。
3.2 以版权保护为主,强化专利保护
与版权保护相比,专利保护具有一些独特的优势,但是,根据我国《专利法》的规定,专利权的保护范围不包括智力活动的规则和方法。因此,单独的计算机程序不受专利保护。然而,在符合专利法所要求的“三性”条件的前提下,作为一项发明的一部分存在的计算机程序是可以被授予专利权的。从这一规定可以看出,我国对于计算机软件的专利保护仍采取较为保守的态度。然而,从国际软件保护的角度来说,计算机软件从当初的不可专利性到现在的可专利性,其专利保护趋势不断加强,美国、日本也先后修改了相关法律法规以加强对软件的专利保护。因此,我国也应当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逐步加强对软件的专利保护,做到以版权保护为基础,辅以专利保护,并加强专门立法保护的研究,形成综合保护的体系,更好地适应计算机软件的特殊属性。
3.3 培养公众意识,加强行政监督与社会监督
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尤其是对于计算机软件的著作权保护正处在发展阶段,离不开公众的配合,处于起步阶段的时候也是培养公众尊重他人智力劳动成果的最佳时期。循序渐进,使大家都参与到保护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的行列中来。
一方面,要强化行政执法力量,逐级建立专门的版权执法队伍,加强其执法力度,与司法机关相配合,共同打击侵犯软件著作权的不法行为;另一方面,要加强社会监督,著作权人可以联合建立反盗版组织,通过与民间的版权保护组织合作来更好地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同时,国家应当加强对于软件著作权保护的宣传,提升人们的版权保护意识,鼓励社会大众积极举报侵犯软件著作权的行为,协助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的工作。
4.结论
计算机作为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必然产物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已被广泛的应用,网络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也推动了计算机软件行业的快速发展。作为新的行业在发展中必然会出现一些问题,但是不可否认计算机软件行业的发展对繁荣的经济和社会的进步所做出的贡献。因为软件具有不同于传统作品的特点,软件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模式一直未有定论,国际社会在此问题上的探索和尝试始终不曾间断。采用著作权法保护软件知识产权是目前的通行做法,这一国际潮流的形成既有其合理因素,也是美国等发达国家强行推销的结果。我国软件著作权保护的立法进程,同样有着美国施加影响的明显痕迹。
我国当前的软件著作权保护采取的是虽然纳入著作权法保护体系、但不是在著作权法中直接添加若干条款、而是在著作权法之外单独制定行政法规的模式。我认为,选择立法模式应考虑两方面要求:既要有利于完善著作权法体系,又能为软件提供更为有效的保护。计算机软件的开发运营是人类的精神智力的结晶,这也使得软件自身极易被侵权,盗版和其他形式的不同程度的侵权极不利于软件行业的发展,也扰乱了市场秩序,更重要的是打击了构思者创作的积极性,这对于我国软件行业的长期发展是极不利的。因此,在软件行业不断发展的同时积极增强软件公司自身的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以及普及公民对软件著作权的保护意识,并不断完善软件知识产权保护的系统性的法律法规。参考文献
[1] 刘春田,中国知识产权二十年,知识产权出版社[M],1998.[2] 郑成思,知识产权论,法律出版社[M],2001.[3]李冬玲.试论计算机软件的知识产权保护[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4(18).[4]胥沁庆.浅谈计算机软件的著作权保护[J].法制与社会,2012(21).[5]陈红.国外对计算机软件知识产权的保护[J].政治与法律,2002(1).[6]吴汉东,胡开忠等.走向知识经济时代的知识产权法[M],法律出版社,2002(68).[7]石伟.浅议我国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的保护[J],知识经济,2014(17).
第四篇:知识产权课程论文
知识产权课程论文
论文名称:《学习知识产权的体会与见解》
姓名学号:
专业:
论文提交日期:
任课老师:
学习《知识产权》的体会与见解
经过这一段时间对知识产权的学习,我慢慢了解了很多关于关于这方面的一些知识,也知道知识产权在生活中十分的重要。尊重别人的知识产权在生活中显得尤为重要,并且对于自己在生活中也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行为,不然的话自己就会在不知不觉中侵犯了别人的知识产权,而造成违法行为,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尊重别人的知识产权是每一个合法公民应该做到的,同时尊重别人的知识产权也是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一种体现,根据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对知识产权的宣传力度还大大不够,并且还有很大一部分人对知识产权了解不够,这也是为什么最近进出现侵犯别人知识产权的违法行为频频发生的原因。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我国现在对知识产权越来越看重,并且管理力度越来越大,国家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的专项行动越来越越多。
下面我就对知识产权做一些简单的叙述:
知识产权是指人们对其自己合法的智力劳动成果所享有的专有权,其中包含有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等。专利权包含有对发明、实用新型和工业产品外型设计专利的专有权;商标权包含有对商业商标、服务商标和制造商标的专有权;著作权也称为版权,其包含有对艺术、文学、音乐、电影、电视、摄影、软件等专有权,以及由此产生其他权利。下面我想谈一下关于我对商标权以及著作权的一些看法。
首先我谈谈商标权:商标是产业活动中的一种识别区分的标志,因此商标权是用来维护产业活动秩序的。商标权有以下主要特征:专有性、时间性、地域性、不可继承性。商标权的内容包括专有使用权、禁止权、转让权。商标权
只用来转让而不能用来继承。随着社会发展商标权在社会中越来越重要,并且因此引发的案件也越来越多。下面来看一个案例,即天津狗不理集团有限公司诉济南市大观园商场天丰园饭店侵犯商标一案,在此案中涉及到商标权与的地域性以及时间性,虽然天津狗不理是国际驰名商标,但是由于历史因素济南天丰园并不存在恶意侵犯的现实,根据保护在先权利、维护公平市场竞争、遵守商业道德、以及诚实守信原则,济南天丰园不承担法律责任。但是为了维护商标权法律禁止济南天丰园使用此商标进行宣传。但此次不承担任何责任。此案件就涉及了地域以及时间历史因素。由此可以看出商标法的重要性,维护社会的公平竞争以及稳定发展保护原作者的合法权利。
接下来谈一谈我对著作权的了解;
著作权分为著作人身权和著作财产权,著作权人享有使用、或根据议定的条件许可他人使用其作品的专有权。著作人身权包括公开的发表权、姓名表示权和禁止他人以扭曲、变更方式,利用著作损害著作人名誉的权利。著作财产权是一种无形的财产权,是人类智慧产生的一种权利,是智慧财产权。著作权的主要作用是保护思想的表达方式。在中国实行自行登记原则。通过著作权可以使作者的精神权利得以充分的重视。著作人身权包括发表权、署名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等,其含有不可转让性、不可剥夺性、个别权能的继承性、永久性等性质。著作财产权包含复制权、发行权、出租权、展览权、表演权广播权、放映权、传播权、改编权、翻译权、汇编权等权利。下面举一侵犯著作权的实例,即钱钟书、人民文学出版社诉胥智芬、四川文艺出版社侵犯著作权。其中胥智芬与四川文艺出版社在未经过著作人以及版权所有人同意的情况下私自出版《围城》一书,而在被告人告知以后,表面承诺不再侵犯别人著作人以
及人民出版社的权利但是随后仍然继续进行出版,严重的侵犯了著作权,以及违反了民法通则里的诚实守信和尊重社会公德的原则。因此其属于侵权行为。尊重别人的著作权是一种基本的社会公德与作为合法公民基本要求。如果不尊重别人著作权,也就是一种不尊重别人合法智力劳动成果的行为。
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学习,我学习到了很多的知识以及作为一位合法公民的基本原则。尊重知识产权也是尊重别人的智力,同时这种行为也会促进社会平稳有秩序的发展。作为一位大学生尊重别人的知识产权应该从自身做起,并且要学会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要严格自律,避免自己对别人的知识产权造成侵犯。同时对自己也要严格要求,自己作为一名信息安全的学生更要注重对于知识产权的学习,并且严格遵守法律。
第五篇:知识产权课程论文要求
《知识产权法》课程论文考核要求
一、选题
1、学习本课程的认识和体会(也可自拟标题)
二、基本要求
字数:1500字以上。
写作基本要求:立论正确,语句通顺;言之成理,持之有故;有真情实感,无空乏之论。
三,其他要求
学风要求:严禁各种抄袭、剽窃行为。
及时交论文,否则该课程无成绩,后果自负。
课程论文用A4标准大小的白纸单面打印;论文在打印时,要求纸的四周留足空白边缘。每一面的上边距为3cm,下边距为2.5cm,左边距为2cm,右边距为2cm。所有文字的行间距均设置为“1.5倍行距”。论文一律采用阿拉伯数字分页编排页码,页码由主体部分首页开始,作为第1页,注意页码一定要标注在页底中央。
封面是论文的外表面,须提供应有的信息。主要包括“知识产权课程论文、论文名称、学号、学生姓名、专业、任课老师、所在院系和论文提交日期”等字样和内容。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位论文写作规范可以作为课程论文写作的参照性依据
作者在规定的时间完成论文写作后,须同时提交书面论文和电子文档。电子文档的名称应当是姓名和学号,论文完成后有班长统一收取电子版压缩后提交,书面形式的由班长统一收取后按照约定时间提交.2011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