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语交友心得
学习于丹论语心得
郭清云
学习了《于丹论语心得》之交友之道后,我有一点点收获与感悟。
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社会环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从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其实,人这一生有什么样的朋友,直接反映了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好朋友就是一本书,他可以打开你的整个世界。我们经常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什么样的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子,从这样一个外在环境可以看到他内心的价值取向。那么什么样的朋友对我们来说才算是好朋友,好朋友的标准是什么,会给我们的生活、事业带来什么样的帮助;什么样的朋友算是坏朋友,会给我们的人生带来怎样的影响,我们又如何来分辨好朋友和坏朋友呢? 于丹教授在讲论语时,谈及交友就有非常明确的标准,谓之,‘益者三友,损者三友’。也就是说,好朋友有三种,坏朋友也有三种:友直、友谅、友多闻,是好朋友;友偏辟、友善柔、友便妄,是坏朋友。友直就是说要为人正直,要坦荡,要刚正不阿,一个人不能有谄媚之色,要有一种朗朗人格,在这个世界上顶天立地。朋友的人格可以映照、校验你的人格,可以在你怯懦的时候给你勇气,可以在你犹豫不决的时候给你一种果断,这是一种好朋友;友谅,也就是宽容的朋友。其实,宽容大多数时候是一种美德,是这个世界上最深沉的美德之一,我们会发现,当我们不小心犯了过错或者对他人造成伤害的时候,有时候过分的苛责和批评,都不如其实,交什么样的朋友,怎样与朋友相处,考验的是我们的眼光和智慧,我们读论语,听于丹讲论语,从中学习到的是一种审视、明辨的能力,是宽容、不为己堪的态度。选择一个朋友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而能够选择什么样的朋友,先要看自己配交什么样的朋友,自己站在一个什么样的人生坐标上,只有明确了自己的修养,才是交到好朋友的前提。
论语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他是一个循循诱导的老师,又是一个正直、坦率、宽容的朋友,它是一个映射着我们道德情操、品性修养的镜子,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己的方向,多一份艺术和智慧,多一份清醒与闲暇,多一份享受生活馈赠的心情。
2014.5
第二篇:论语交友心得
<论语>中关于交友的智慧
交友,是人生的一个重要内容,大学生正处在人格形成的过程中,朋友的影响更深刻。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是也。故对于交友之道,中学生朋友不可不察。
我们常说,朋友不分你我。但先哲却告诉我们,还是应该知道你的朋友是属于哪一类的人。《论语》关于交友的言语很多例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1、君子之交淡如水。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呼?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第一)
3、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公冶长》第五)
4、颜渊、季路待。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字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公冶长》第五)
5、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子罕》第九)
6、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季氏》第十六)
在这里,孔子不仅告诉我们什么样的人可交,什么样的人不可交,还使我们知道应做什么样的人,不能做什么样的人。
在《论语》中,还有一个关于交友的秘诀,你知道吗?这就是忠告而善导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该秘诀讲的是如何对待朋友的过错,这确是朋友之间难以处理的一个问题。孔子的办法是:对朋友的过错,不可视而不见,否则不够朋友。既是朋友,就要给他以诚心的劝导,但若他听不进去,就不必再多说了,否则,就可能引起对方的反感,因为听不听你的忠告,完全凭对方的判断力,你也应尊重朋友的自主性,不可一味劝说。同理,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也应该如此。面对过错,可见文野之分窘迫之中,展示人格之高下。面对过与穷的智慧,过者,过失、过错也。人们常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何况中学生呢?但如何面对错误,却能看出一个人境界的高下。
《论语》中有一句话:小人之过也必文。这句话的含义是,小人一有过错,就找些毫无疑义的理由来掩饰。这种人,面对错误不是寻找原因、反省自己,进而改正错误,而是一味的掩饰、塞唐,所以不会进步,是为小人也。相反,《论语》中还告诉我们:过而不改,是为过矣。即真正的过错不在于过错的本身,而在于知错而不改。有鉴于此,对于过失,我们应该坚持两点:一是为了自己人格的完善,应尽可能的少犯错误;为此,孔子曾每日三省乎己。二是对一些难以避免的错误,必须知错、认错、改错。这样,过错和失败才能真正成为我们走向成熟和成功的阶梯。故孔子曰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孔子一生多困苦,仕途不得志。据说孔子晚年周游列国,有次他们一行人被敌国的士兵所包围,在荒野中进退不得。大家又饥又累,精神沮丧,孔子却毫不在意。这时子路问老师说:君子也会有这样穷困的时候吗?孔子告诉他:君子故穷,小人穷斯烂矣。即君子当然也会有窘迫的时候,但他却能临危不惧,泰然处之;小人则不同,一旦陷入困境就惊慌失措,甚至胡作非为。可见,这是两种多么不同的人生境界。
朋友,当你面临窘困和危机的时候,是象孔子一样沉着冷静,还是象小人一样胡作非为呢?诸如口吐脏话、聚众打架、离家出走、跳楼自杀……等等,这都是穷斯滥矣的典型表现,在你的周围、你的身上发生过吗?对于朋友你做到了论语中的准则吗?这值得我们去深思。
古往今来,统治者无不希望长治久安。其实《论语》中早已揭示了个中秘诀:一是对人民的态度如何,二是统治者的德性如何。正是在这两点上,集中体现出--为政者的大智慧政事,即治理国家、管理众人之事。这与中学生有关吗?有!从目前来看,我们每一个班都有一个管理者的群体,如班长、班委、组长、课代表等。从长远来看,你们中间的很多人都会走上领导岗位,上至国家主席,下至厂长经理。因为未来的一切都是属于你们的。故对于为政之道不可不察。
对此,《论语》揭示了两个最重要的方面,希望你现在就能理解和掌握:
1、利民、和惠民的思想,孔子把因民之所利而利之,作为教导弟子从政的一个主要原则,既要根据老百姓的要求,使他们得到能够得到的利益。这一点看似简单,但却包含着治国安邦的大秘诀,邓小平则一语道破:不能使老百姓富起来,什么主义都行不通。孔子还说惠则足以使人,即让百姓衣食富足之后,就容易对他们进行管理和教化了。朋友,从这一思想中,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了解了孔子利民惠民的思想,还有助于我们理解三个代表中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主张以及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我们古代先哲的思想啊,至今仍然是我党治国安邦的智慧之源。
2、德教为先和以身作则的思想,在治理国家中,儒家主张德主刑辅和德教为先。就是在法制和德治的关系中,更加重视道德教育的作用。这在《论语 为政》篇有比较集中的论述。如: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就是说,只用政令和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可以免于犯罪却不知道犯罪是可耻的;若用道德感化和伦理规范来约束他们,老百姓不仅不犯罪,而且还知道犯罪是可耻
朋友,你看出二者在治人的效果上有什么不同吗?那就是政令和刑法,只能管住人的行为,使人不敢作违法的事情;而道德规范则可以管住人的心灵,使人们不愿去做违法的事情;显然,德治是一种更高的境界。在此,我们可以看到江泽民提出以德治国主张的历史源渊。但刑与法作为最后的防线又是不可缺少的。由此可见我国古代的先哲们德主刑辅和德教为先的思想包含着何等丰富的政治智慧。懂得了这一点,你就懂得了儒家即要德教
又要刑法的两手并用的思想,人们把它叫做宽猛相济。中学生朋友只要掌握了这两手,就足以成为治世的高手。现在就练练,如何?要对老百姓实行德教,为政者自己首先必须道德高尚,对此,儒家强调以身作则的重要性。在《论语》中,孔子讲过很多这样的话:政者正也,子率以正,孰敢不正?孔子还特别指出为政者颁布的政令能否得到执行,与领导者自身的正与不正关系密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懂得了这些,聪明的中学生朋友也许立刻就明白了当前社会许多不正之风的源头。作为未来的领导者,你同时也懂得了为政者的立身之本是什么。
第三篇:看《论语》悟交友心得
看《论语》悟交友心得
孔子曰: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这是论语。季氏篇》中的一段话。什么意思?就是说,有意的朋友有三种,要和正直诚信的人交朋友,要同有包容心得人交朋友,要同见闻广博的人交朋友,就非常友益了。
世间最美好的事情,莫过于和心底正直的人交朋友。试想,如果你身边的朋友上网玩游戏,一玩就是几个小时,每天和拟讨论的就是游戏话题,久而久之,你也跟他一样沉迷游戏。
人生最美好的事情是交到有包容心的朋友,这样做让人才会大气。试想,如果你亲近的朋友斤斤计较,爱生气,时间久了你就会和他一样小气。
生活中最开心的事情就是交到有学问,见识广博的朋友,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像海绵吸水一样吸取更多的知识,用知识的力量指导我们健康快乐的成长。
益友就像一道五颜六色的彩虹,让我们的生活像彩虹那样绚丽多彩。益友像一阵阵细雨,滋润着我们心田,让我们的人生一路欢歌笑语。益友就像冬天里的一把火,在你最最需要帮助是时候,带给你温暖,照亮我们人生的方向。。。
让我们洒下友谊的种子,与友谊为友。
第四篇:论语交友之道读后感
论语交友之道读后感
论语交友之道读后感
古往“交友之道” 今来“绿色交往'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打开《论语》,穿越几千年的时空隧道,看到了一位充满智慧的古人正向我们走来——孔子,一个春秋末期的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一个影响中国两千年教育文化、社会礼仪、文明道德的伟人,一个儒家思想的创始人,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被后世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列“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尽管他的思想言论尚不全部与当今所处的时代完全吻合,但可成为一面镜子,供后人们照出自己的面貌。
《论语·交友之道》:“同门曰朋,同志曰友。”在现代社会中,交往,特别是“绿色交往”是一种符合时代发展要求、体现道德行为规范的新型人际交往关系。在美学意义上,绿色意味着蓬勃的生机、旺盛的活力与绵延的生命,意味着理解、宽容、善意、友爱、和平与美好。“绿色交往”就是摒弃了庸俗化、功利化的交往观,杜绝了铺张浪费、腐化堕落的利益关系,富有生机与活力、可持续的人际交往,是一种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和谐友爱、互相促进、整体动态和谐的人际关系。作为机关公务人员只有学会“绿色交往”,不断提高交往能力和交际质量,才能使自己的生活环境健康纯洁,使自己的工作氛围清正和谐。
一是择友有标准——多而不滥。社会越发展,交际越广泛。“多个朋友多条路”,越来越成为大众认同的交友观念。朋友越多越好吗?孔子的看法是肯定的。孔子讲过人生“益者三乐,损者三乐”,其中有益的一“乐”,就是“乐多贤友”。可见,孔子是提倡广交天下朋友的。朋友多了,学习、工作、生活等诸方面都可以得到有益的帮助,当然不失为人生一大乐趣。特别是公务人员,通过“绿色交往”,充分利用友情资源,加强横向联络和上下沟通,拓宽信息渠道,促进个人进步,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有益之处颇多。不过,孔子提倡的是多“贤”友,不是滥交友。“无友不如己者”,姑且不论不与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对不对,孔子的真实意思是强调择友的标准要高一点、严一点。对不如自己的人,可以“容”,但不一定“交”。“交”和“容”是两码事,并不矛盾。现在,社会上认为朋友越多路越宽的人不在少数,甚至出现了“职业交友者”,整日游走于官场商界,上下其手,左右逢源,遇事帮人穿针引线,铺路搭桥。当然,其中也不乏顺手牵羊、捞取好处者。一些公务人员因交友不慎,被所谓的朋友模糊了视线,热衷于和“老板”、“大腕”称兄道弟,成天与他们吃喝玩乐,堂而皇之地出入声色场所,毫无顾忌地享受奢侈“服务”,腐蚀了思想,甚至陷入圈套,可以说就是被“朋友圈”给“圈”进去了。因此,交友还是要像孔子说的那样,坚持一定的标准,有所交,有所不交,最好是多而不滥,贤而有益。
二是交友有目的——偲而不侫。为了什么交朋友,交了朋友干什么?孔子有一句很著名的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交朋友是为了互相借鉴,共同提高。“绿色交往”而结成良好的朋友和珍贵的友谊是事业发展的“助推剂”。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就是说,朋友在一起,应当有高尚的目标,做高雅的事情。如果“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聚在一起只是东拉西扯侃大山,张长李短嘀咕人,甚至晒人私密、传播小道消息,那就是庸俗的朋友关系。孔子慨叹这些人真是“难矣哉”。他还说:“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侫,损矣。”特别是对于“侫”,孔子最讨厌,坚决反对“巧言令色”、“巧言乱德”,并且直说“焉用侫?御人以口给,屡僧于人”。现在,一些人对朋友净说好听的,甚至在领导面前逢迎献媚、奉承恭维、巧言令色。什么“头呀”、“老大呀”,领导者如果对朋友的好听话不加分析,全盘笑纳,就会被捧得飘飘然、晕乎乎,发现不了缺点,掌握不了实情,实际是收了“语言贿赂”,最终可能被花言巧语击倒。孔子把这些没有原则标准,只会四方讨好、八面玲珑的人称为“乡愿”,说他们是“德之贼也”。孟子称孔子“恶侫”、“恶利口”、“恶乡愿”。朋友有了缺点、失误乃至错误,到底应该怎么做?孔子也有明确的表述。他说:“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就是说,朋友之间要互相切磋琢磨、监督鼓励,兄弟之间要快快乐乐、和和气气。朋友和兄弟相处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兄弟讲快乐和睦,朋友讲勉励监督。敢于批评、直言缺失,才是真正的良师益友。
三是亲近有原则——周而不比。朋友志同道合,互相之间亲近一些是很自然的事。但亲近到何种程度?孔子说:“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强调人要合群,但不能勾结,不能因为是朋友关系,就无原则地拉小团体,搞宗派主义。一些机关公务人员以老乡、同学乃至姓氏等为纽带,结成所谓的朋友关系,遇到诸如民主评议、干部选拔、绩效考核等问题,事先谋于密室,统一意见,干扰测评结果,谋取团伙私利,有时甚至依仗人多势众左右领导意志,影响领导决策,成为机关工作正常运转的“绊脚石”。对于公务人员来讲,要“绿色交往”,交朋友要心胸宽阔,待人要五湖四海而不拉帮结派,处事要出于公心而不囿于私利。孔子还有与“周而不比”意思十分相近的一句话,叫“群而不党”。做到“群而不党”,对公务人员来讲尤为重要,也更不容易把握。在思想见解、政治利益等方面,一部分公务人员容易结党而争。历史上诸如晚唐的朋党之争、北宋的新旧党争、明朝的东林党与阉党之争等,表面上看是为国为民、大义凛然,但实际上都把集团利益、个人恩怨、权力争斗掺杂其中,把朝政搞得乌烟瘴气。大到国家、小到机关,领导者如果“党同”,群众就会“党附”,最终都会发展成为“党争”。所以,孔子提倡“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其借鉴意义至今仍然十分深刻。朋友之间的“周、群”与“比、党”问题,实际是个亲近的程度与团结的原则问题。究竟该如何正确把握?正如朱熹在诠释孔子这一思想时所说:“然究其所以分,则在公私之际,毫厘之差耳。”朋友是朋友,公私当分明。净化“交往圈”,管好“生活圈”,要始终把是否“绿色交往”、是否“出于公心、为了公事”作为团结与处事的原则,只为事业而合力,不因私利而结伙。
四是帮忙有分寸——诚而无过。朋友之间互相帮忙是应该的,也是必需的。孔子提倡“信于友”,处朋友要诚心诚意,帮朋友要尽心尽力,不能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光说好话、不使真劲儿。但同时他也强调帮朋友要适度,要恰到好处。《论语》中记载了关于孔子“帮忙”的两则故事。一是说孔子最心爱的学生颜回去世,颜回的父亲颜路想请孔子把车卖了给颜回买椁,孔子觉得颜路的要求有点过分,所以不答应。二是说孔子的弟子公西赤出使齐国,另一个弟子冉求为公西赤的母亲向孔子支借粮米,孔子认为公西赤出使齐国“乘肥马,衣轻裘”,家里并不穷,给得够用就行了,结果冉求擅自提高标准,由八斗八升涨到八百斗,超了近百倍,孔子便很不高兴。不答应帮颜路的忙,是因为孔子觉得他的要求有点“越规”,不合礼数;不赞同冉求的做法,是因为孔子认为他做得有点“过分”,帮忙失度。从这两件事可以看出,孔子主张帮助朋友要讲究尺度,把握分寸,尽力而不过头,合理而不违规。孔子说“君子周急而不继富”,实际上就是提倡为朋友雪中送炭的事一定要做,锦上添花的忙未必去帮。朋友有了困难,要真诚地伸出援助之手,尽力帮忙,但也要辩证、理性地看,不能过分强调“为朋友两肋插刀”而意气用事,不顾一切。对于公务人员来讲,特别要注意“绿色交往”,不能用手中的权力违法帮忙、帮违法的忙。孔子还强调要提升助人的境界。孔子说:“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显然,孔子认为,仅在物质利益上为朋友提供一些帮助是低层次的,要通过普施仁爱,创造老少皆安、老少皆怡的理想境界。由此看来,公务人员的助人之心要更加宽阔、更加厚重,注重“绿色交往”,跳出狭隘的“友情圈”,把眼光和精力更多地放在单位的进位与争先上、放在社会的进步与和谐上,尽力推动和实施人间大爱。
五是往来有疏密——淡而不数。朋友需要天天在一起吗?需要有事没事都凑到一块儿吗?孔子认为:“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意思是说,如果你有事没事总是跟在国君(领导)旁边,看起来很亲近,但离自己招致羞辱也不远了;你有事没事总是跟朋友处在一块儿,看起来亲密,但离疏远也就不远了。这就像老百姓平常所说的:“好得很,臭得准”、“有一好必有一恼”,无论对朋友还是对领导,都要掌握好往来的次数,保持一定距离,不能天天泡在一起,吃喝玩乐不分家。要本着理性的态度,坚持“绿色交往”,彼此之间留一点空隙,留一点余地。保持一种纯美理智、恰到好处的距离感。正如禅宗所推崇的那种境界:“花未全开,月未全圆”。花全开了,面临的就是凋谢;月全圆了,迎来的将是缺损。有所缺憾,就会有新的期待,新的憧憬。上下级之道,朋友之道,亲人之道,无不如此。最知心的朋友,应该是内心亲近而往来适度的朋友。做到“三不”:一不矜持,登门拜望,交心谈心;二不弄虚,理解支持,排忧解难;三不自恃,未面虚襟,学而不厌。平时交往淡一些,关键时候能够想得到、用得着,有了心事,敞开心扉说一说,有了难事,真心实意地帮一帮,还是那句话:“君子之交淡如水。”)
第五篇:《论语》交友四则教学反思
要上诗意盎然的国学课
——《论语》交友四则教学反思
安乐小学袁丹
2011年6月14,对于我来说是一个特别紧张的日子,我要当着全区各街道的一两百名教师的面来上《论语》交友四则一课,虽然之前区教研员和街道教研员都前来指导过我这节课,但都是借别班学生上的。区教研员唐老师说不用试上,但是我还是心里没底。
直到走上讲台,听着我班学生整齐地唱着《论语》时,我的心才平静下来,慢慢地拉开了这节公开课的序幕。回首这节课,我自己认为亮点还是有的,当然也有着很多的漏洞。我将这节课的目标设为:结合已经学过的教材,学习四则《论语》,理解其深刻的内涵,并结合生活实际谈感受;背诵《论语》四则,落实“学《论语》用《论语》”的精神;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及综合分析运用能力;让经典浸润学生的人生,让智慧启迪学生的心灵。
我自己认为,从课堂学生的表现来看,这堂课的教学目标已经达到了。特别是以下几方面,我认为做得较好:
一、“温故”与“知新”巧妙地结合从学生的角度来分析,学了六年,教材中几乎包罗了各样的文章,文字本身传达给学生的信息有很多,在学生心中留下的形象、情感也是那么丰富多彩。如何能让这些有形象有情感的东西和《论语》中的哲思话语联系在一起,在学生心中留下更为深刻的想象,甚至说将语言扎根在学生的心底里。
我长期从事高年级的语文教学,不熟悉低年级的教材。所以,在课前,我花了很多时间去读一至六年级的文本,费尽了很多的心思去将《论语》中交友的几则归类出来,然后又能结合到已经学过的古诗或者文章里边去,以此引起学生的共鸣。课堂中,当我点击课件出示《去年的数》和《我不能失信》的时候,我看到了学生那兴奋的表情,和跃跃欲试的样子,显然,这样的设计已经牵动了他们过去的学习经验,这也是符合学生的建构型学习特点的。
二、读写结合,学以致用,诗意盎然
有人说语文课应该做到书声朗朗,但是,我觉得有书声还不够,还应该有学生写的文字,即使是粗糙的,也好过没有写。这堂课中的写,将课堂推向了一个高潮。当我点击课件,优美又略带忧伤的音乐响起了,和着音乐,我深情地说:“朋友,就快毕业了„„”我能感受到,学生的心一下子被拉到了我创设的情境中。接下来,随着我的提示,学生文思泉涌,笔下滔滔的文字是那样打动人心,让这节课一下子变得诗意盎然!看学生写的那些话,我着实感动。“朋友,就快要毕业了,我们将走向不同的中学,请记住我们一起学过的《论语》中的这一则‘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不管我们到了哪里,最牵挂我们的永远是父母。因为我们是子女,我们要孝敬父母。”
课后,我几次地读到那些写得好的话语,我感动于学生们如此灵性的思维。
三、经典的《论语》,智慧的课堂结尾
如果有听课老师问我,“这节课,你觉得最有深度的地方在哪
里?”我会毫无保留地说“结课时”。“课堂上应该留有学生独立思考的空白。”这是多年前听一个小语专家讲的。是的,我深切地理解这句话。这节课我的这一问,“我们从一至六年级学了那么多经典的课文、古诗„„为什么我们今天还要学《论语》呢?”短暂的空白之后,却是精彩的回答:“它精辟。”“它是我们的文化。”“它博大精深„„”
我听出来了,虽然有些学生的语言比较含糊,没那么准确,但他们说了一个很关键的词,“文化”,一个国家有它自己的文化,我们应该传承自己的文化,并将它发扬光大。那时,我从心底,真的欣赏我这一班学生。
当然,之前我也说课是有很多漏洞和缺憾的,这几方面做得不好: 首先,课堂应该是学生的课堂,然而从选择教材到学习方式的选择方面,我作为一个引导者,将自己放在了主动的位置上,而导致了学生的被动性。
其次,课堂用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温故而知新”,材料呈现给学生的方法也比较单一。
再次,课堂中,有多处学生的回答很精彩,我却没有就势把学生的回答引导到一个高的层面上,也就是课堂引领还不够,在跟学生的对答中还没有深度,也就是课堂的理答做得不够。
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我还要多多地学习,多多地提升自己自身的文化修养和教育教学素养。
201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