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期未复习重点论述题:

时间:2019-05-13 22:18: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期未复习重点论述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期未复习重点论述题:》。

第一篇: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期未复习重点论述题: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期未复习重点论述题:

1.怎样理解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1)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2)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提示社会主义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3)邓小平理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发展的态势和矛盾,进行正确分析,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

(4)邓小平理论形成了新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及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中国问题,指导我们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2.为什么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因为: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紧密联系起来,赋予党的性质、宗旨、指导思想和任务以丰富的时代内容,确定了党的建设的总体部署。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系统概括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成果,科学预测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趋势,规划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宏伟蓝图和一整套发展战略。它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创新作为必须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3.联系实际说明,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观是我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的重大战略思想?

主要从两方面看:

(1)科学发展是在认真总结我国以往的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的。改革开放30年,我国人民的生活总体上已经实现小康,但这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特别是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八大阶段性特征,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它表明,我国已进入发展的关键时期、改革的攻坚时期和社会矛盾的凸显时期,必须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全面认识新形势和新任务,深刻把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和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的道路。

(2)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的重大战略思想。因为: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出发,着眼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要求我们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特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因而是我们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4.怎样理解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因为:

(1)发展是硬道理。只有推动生产不断发展,才能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解决好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才能保证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顺利发展;才能接受时代挑战,尽快缩短同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程度上的差距,提高自身的国际地位。

(2)能否解决好发展问题,直接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坚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5.如何正确理解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坚持改革开放的关系?

(1)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是内在于党的基本路线的两个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基本点;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规定我国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主要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以及如何坚持社会主义的问题;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直接动力,主要解决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以及如何推动社会主义发展的问题。

(2)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必须把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统一起来,改革开放要在四项基本原则的指导下进行,四项基本原则要在改革开放中获得新的时代内容。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统一的基础,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它们都必须服从、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其目的是更好地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6.试论述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意义。

(1)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任务。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建设生态文明。这是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的目标。

(2)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

族生存发展。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

(3)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4)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部署,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缓解资源约束和环境压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的重要任务。

7.如何正确处理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与共同富裕的关系?

(1)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目标和社会主义本质的最重要体现。

(2)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提出了一个大政策,就是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承认和允许人拉在收入方面存在差别,并且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差距的扩大,有其客观必然性:这是贯彻按劳分配原则的必然结果;这是实行多种所有制形式和多种分配方式的必然结果;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这是我国各地自然条件和历史条件不同造成的必然结果。

(3)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并不意味着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愈大愈好,要防止产生两极分北。

(4)为充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加快生产力的发展,我们党提出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为解决在经济发展进程中收入分配差距的不断扩大的问题,党的十六大提出,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针对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矛盾比较突出的问题,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5)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就是要通过完善分配政策,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可避免存在的收入差距保持在合法和适度的范围内。为此必须:取缔非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高节过高收入。通过深化分配制度改革,促进共同富裕。

8.试述党的十七大报告对如何坚持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所作出的强调?

对如何坚持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党的十七大报告着重强调了以下凡点:

(1)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扩大基层群众自治范围,完善民主管理制度,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2)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完善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推进厂务公开,支持职工参与管理,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3)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完善政务公开、村务公开等制度,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

(4)发挥社会组织在扩大群众参与、反映群众诉求方面的积极作用,增强社会自治功能。

9.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

“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和谐文化建设起着统摄和支配作用,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

(1)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是和谐文化的灵魂。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和谐文化的核心。

(3)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和谐文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动力。

(4)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和谐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

10.试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1)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艰苦奋斗。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依靠人民群众,首先的和最主要的是依靠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和广大农民,始终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因为:

①工人阶级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阶级和最基本的动力。②广大农民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中人数最多的依靠力量。

③知识分子在中国社会主义事业承担着重大的历史责任。

④新的社会阶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2)依靠各民族的团结合作;(3)依靠新时期的统一战线; ①社会主义劳动者与爱国者的广泛联盟

②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和人民政治协商制度

(4)人民解放军

11.试述祖国大陆在两岸关系的基本格局中的战略优势。

祖国大陆在两岸关系的基本格局中处于战略主导地位,掌握着打击、遏制“台独”的战略优势。

(1)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国的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已经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2)两岸民间经济文化交流持续发展,密切了两岸同胞的联系,培育和发展了两岸同胞的共同利益,越来越多的台湾同胞要求改善两岸关系,反对“台独”。

(3)中华文化是联结两岸同胞的精神纽带,这是任何力量也难以斩断的。

(4)国际社会承认一个中国的格局始终稳固,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奉行一个

中国政策。

12.为什么说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

(1)重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这个问题,是由要长期保持我们党的执政地位并不断完成党的历史使命而提出的。

(2)新中国成立以后,共产党就成了在全国执政的党。党在执政的50多年时间里,总的来说工作是努力的,成绩是显著的,得到了各族人民的信任和拥护。但由于种种原因也有过失误,党在执政的过程中也出现过挫折。

(3)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面临着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承担着十分艰巨的领导任务。如何能够长期保持党的执政地位并且领导人民按照预定的目标取得成功,还是一个很大的课题。

(4)党在执政之后的所有实践活动,都是围绕着执政来展开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党的一项基本建设,它贯穿于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

13、怎样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

(1)它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科学把握社会发展规律,更好地推进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了新的理论概括;

(2)它坚持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为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科学战略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

(3)它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不断实现最广大 人民的根本利益提出的新的理论要求;

(4)它坚持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为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断在实践中推进理论创新打开了新的理论视野。

14、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要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极为丰富,它的核心思想是以人为本。因为:

(一)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为本

西方的人本主义在本质上是为资产阶级取得和维护统治地位服务的。我们现在讲的以人为本,坚持的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和基本观点,古代的民本思想和西方的人本主义,则是站在唯心史观的立场上。

(二)以人为本体现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

中国共产党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三)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是由人民共享。

所谓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所谓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就是要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

所谓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是要把改革发展取得的各主面成果,体现在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状况上,体现在不断提高人民的思想道

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上,体现在充分保障人民享有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权益上,让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15、试述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科学发展观所追求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协调的发展、可持续的发展。

(一)科学发展强调全面发展

就是指各个方面都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二)科学发展观要求协调发展

就是指各个方面的发展要相互适应。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互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设与经济基础相互协调。

(三)科学发展观主张可持续发展 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的永续发展。

16、为什么说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1)市场经济是从资源配置的角度来界定的,不涉及经济成分的性质,不同的经济成分在市场关系中相互联结,不可分割。

(2)市场经济是以不同产权主体的存在为前提的。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标志着我国多元产权主体的形成,并能加速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

(3)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密不可分。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企业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基础设施、能源、交通及原材料的供应,非公有制经济的灵活机制,较强的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为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4)外资企业的进入不仅会带来资金、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而且会带来经营方式和资本组织形式,可提供借鉴。

17、试述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因为我国现在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很落后,与发达国家相比相差很远,所以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因为

第一、发展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重要的原则之一,执政党只有致力于发展生产力,提高生产人民的生活水平,才能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第二、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1)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的根本体现,一种制度是否先进,就看其能否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创造出更高的生产力。(2)发展生产力是解放我国现阶段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此矛盾的解决有待生产力的发展。

(3)大力发展生产力,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物质基础,才能体现出优于资本主义。

(4)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我们必须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摆在首位,才能真正实现“三个代表”,体现出党的先进性。

18、试述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

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不断提高我们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不断增强我们党的拒腐防变的能力;

(1)始终把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要坚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和科学发展观武装全体党员,在全党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3)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是党的建设的突出环节。,必须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巩固和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培养和选拔德才兼备的领导干部;提高领导干部的领导能力。

(4)加强作风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核心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发挥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坚决反对和防止腐败。

19、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什么必须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了我国目前必须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2)社会主义社会个人收入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是由其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条件;在社会主义社会,旧的分工还没有消失,劳动还存在着重大差别,劳动还是谋生的手段,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3)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包括资本、劳动力、土地、技术信息、管理经验等。生产要素所有者投入各种生产要素,取得相应的收入,有利于生产要素充分发挥作用,调动起各方面的积极性。随着混合所有制经济和生产要素市场的发展,按生产要素分配将越来越重要。

(4)在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前提下,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分配理论的重大突破。

20、为什么说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

础?

(1)一个中国具有不可动摇的事实和法理基础。台湾自古以来属于中国。历史文献记载、出土文物、民族语言、文化宗教、人伦道德、风俗习惯以及两岸人民之间的亲属血缘等,都证明台湾和大陆是一个整体。台湾是中国的领土,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这一点从来就不以由谁占领和统治台湾所决定或改变。

(2)一个中国是国际社会公认的事实和原则。1971年前,台湾国民党政府一直窃取了中国在联合国中的代表席位。1970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第2758号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作为中国的合法代表在联大及一切机构的合法席位,同时将台湾代表驱逐出联合国。这是对一个中国原则的肯定,现在世界上已有160多个国家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所有这些同我们建交的国家都承认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惟一合法的政府,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3)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及亚太地区和平与稳定的基础。近20多年来,海峡两岸的关系取得历史性的突破,两岸人民往来和交流不断扩大,两岸经济合作、互补互利的局面正在形成。两岸关系所以取得这些进展,一个根本基础和保障就是一个中国的原则。一个中国的原则也是中美关系稳定发展,并保持海峡两岸和亚太地区和平与稳定的基础。

2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其理论意义主要是:

第一,它是中国共产党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建设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逐步将其变成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目标和具体措施的见证。

第二,它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由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三位一体”深化拓展为包括和谐社会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

第三,它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执政规律、执政方略的新认识,为我们紧紧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提供了重要思想指导。其实践意义主要是:

第一,适时地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了科学部署,有利于我们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第二,切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切实维护和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第三,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有利于进一步解决好人民群众了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第四,社会和谐是应对外部挑战的重要条件,保持国内安定和谐的社会政治局面,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

科学发展的各方面需要。

总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党要带领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必须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

22、试述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

党的十六大报告对建设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从三个方面提出了总的指导原则和要求: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要“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这是新世纪、新阶段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建立富强、民主、文明社会主义国家的必然要求。

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必须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 重点。

教育和法制是搞好道德建设的两种基本手段和途径。

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要把广泛开展道德教育与道德实践活动结合起来。

23、如何正确理解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和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1)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2)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由公有制的性质以及它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决定的。

(3)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4)国有经济是同较高的社会化生产力相适应的一种公有制形式。国有经济对于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具有关键作用。

(5)在公有制经济中,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第二篇: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期未复习重点简答题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期未复习重点简答题:

1.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现实依据主要是指什么?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领导我们党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设计和领导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大力推进改革开放,使社会生产力获得了新的解放和巨大的发展,并在这场伟大的实践中积累了大量新的实践经验,这些实践和实践经验成为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现实依据。

2.为什么说邓小平理论是一个科学的思想体系?

因为在邓小平理论中:

(1)有一种坚实的哲学思想: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2)有一个明确的主题思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3)有一系列内在联系的重要论断(9个方面、16条),特别是其中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论断等,既互相区别,又紧密联系,奠定了这个理论体系中的一块块基石。

3.试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

“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规律,不断推进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要求,从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党的理论、方针、纲领、路线、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三个面向”,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路线、纲领、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把坚持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缩,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人民不断获得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4.中国共产党的80多年的历史实践有哪些经验最重要?

第一,必须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第二,必须始终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前进的不竭力量;第三,必须始终自觉地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永葆党的生机和活力。

5、为什么说实践的不断发展需要科学理论的与时俱进?

(1)因为科学理论的基础是实践,而实践是不断发展的,理论必须随实践的发展与时俱进,才是科学的理论。

(2)因为实践需要科学的理论指导,没有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科学的理论只有随着实践的发展与时俱进,才能给

实践以正确的指导。

(3)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对着十分复杂的社会矛盾,我们党必须使自己的思想理论及领导方式与时俱进,必须使自己的执政能力不断提高。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党站在人民的立场上,为了人民的利益,从新的实践出发,对自身工作思想的新探索和新要求。

6、简述如何统筹城乡的发展。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更加注重农村的发展,解决好“三农”问题,坚决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实行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7、简述如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就是要高度重视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推进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8、简述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重新确立的重要意义。

(1)保证了拨乱反正的顺利进行,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2)保证了党的政治路线的贯彻执行,正确的思想路线对于制定和坚持正确的政治路线具有重要意义;

(3)保证了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的贯彻执行。

9、为什么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发展是硬道理?

(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发展是硬道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

(2)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我国现阶段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

(3)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发展是硬道理,是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顺利发展的保证。,(4)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发展是硬道理,是增强综合国力、接收时代的挑战的需要。

10、“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意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党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行动指南,对全面开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将产生极重要的作用,因为:

(1)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根本指针;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理论武器。

全面贯彻落实“三个代表”思想,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关系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关系民族的伟大复兴,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远发展,因而是我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

想。

11、建国以来我们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认识上的主要教训是什么?

(1)对中国的国情缺乏全面的了解;(2)错误地提出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忽视发展生产力;(3)制定的政策超越了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12、简述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不发达。这种不发达,既表现在生产力上,也表现在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上,归根到底,生产力的落后是最基本的特征。

13、为什么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有长期性?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起,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在我国基本实现为止,至少需要一百年的时间。这种长期性,是由历史前提、现实国情和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决定的。

1、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前提决定了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2、我国现实的国情决定了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3、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决定了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14、简述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论断的含义。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必须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发展阶段。

(2)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科学论断,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还没有从根本上摆脱贫穷落后的不发达状态。我们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15、简述党的十五大“新三步走”战略。

(1)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在邓小平的“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基础上,又提出了“新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即在21世纪前50年,我们的目标是:(2)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100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4)到21世纪中叶建国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16、为什么要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

(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稳定是整个社会稳定的基础,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根本问题。这是我们党从长期实践中确立的处理农业问题、农村问题和农民问题的重要指导思想。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认真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一个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全局的根本性问题。

(2)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17、怎样正确理解改革、发展和稳定的相互关系?

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之间,有着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的辩证关系:

(1)发展是目的。发展首先指经济发展,同时也包括政治和文化诸方面的全面进步。中国解决自身内部一切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特别是社会生产力和国民经济的发展。

(2)改革是动力。要发展就必须改革。改革是指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在内的全面改革。只有广泛而深入的改革,才能解决生产力发展过程中新出现的各种问题,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出广泛的空间。一方面离开改革不可能发展,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另一方面离开发展也不可能真正的改革,发展是改革的目的。

(3)稳定是前提。稳定是指国家政局的稳定和基本路线、基本政策的稳定不变。无论是改革还是发展都需要有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作保证。

(4)我们要把改革的力度(深度和广度)同发展的速度、同社会可以接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把不断发送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18、简述“三个有利于”标准。1992年邓小平南巡时,提出“三个有利于”标准。“三个有利于”是指“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它是判断我们改革开放和各项工作得失成败的标准。

19、试述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

党的十六大报告对建设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从三个方面提出了总的指导原则和要求: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要“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

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必须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 重点。

教育和法制是搞好道德建设的两种基本手段和途径。

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要把广泛开展道德教育与道德实践活动结合起来。

20、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关系如何?

(1)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和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不可偏废。(2)从法治和德治所属的领域看,它们同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都是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思想和行为的重要手段。(3)从实践看,只有把这两个方面的工作都抓好,并使它

们在实际生活中紧密配合,才能保证社会的良好秩序,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

21.政治体制改革的方针和方法是什么?

(1)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2)必须从我国的具体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3)必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深化,与人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4)必须要有领导、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确保国家的安定团结。

22、怎样理解公有制经济实现形式的多样化?

(1)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公有制可以有多种实现形式。主要指资本组织形式和资产的经营方式可以多样化;

(2)公有制的资本组织形式上可以采取独资企业、股份合作制、合作社、股份公司等形式;

(3)在经营方式上可以实行公有公营、公有民营、租赁或承包经营等方式;

(4)多样化的形式有利于筹集、扩充资本金,有利于强化产权约束,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效率,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23、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是什么?

(1)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

(2)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3)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

(4)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24、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

(1)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2)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3)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4)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2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1)民主法治;(2)公平正义;(3)诚信友爱;(4)充满活力;(5)安定有序;

(6)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上述六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它们既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和总体特征,也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是我们努力搞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前提。

26、十七在提出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是什么?

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是:

(1)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

(2)社会就业更加充分;

(3)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

(4)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

(5)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6)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健全。

27、简述“一国两制”构想的含义及基本内容。

“一国两制”构想的含义可以概括为: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和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1)在“一国两制”中,坚持“一国”的原则,“一国”是“两制”的前提。

(2)在“一国两制”中,坚持两种制度都不变的思想。

(3)保证香港、澳门、台湾的高度自治和稳定的局面。

28、“一国两制”构想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1)民族的愿望和国家的根本利益是“一国两制”的出发点。

(2)国际形势的新变化为“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提供了前提条件。

(3)“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是贯彻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结果。

(4)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一国两制”的力量所在。

29、实行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重要性及其任务。

重要性:

(1)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保证。

(2)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

(3)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

主要任务:

(1)努力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

(2)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全民的法律意识。

(3)依法治国还要加强对执法活动的监督,推进依法行政,维护司法公正,提高司法水平,并且要进一步拓展和规范法律服务,积极开展法律援助以及按照“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必须保障在全社会实现公平和正义”的原则,推进司法体制改革。

30、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1)独立自主是中国对外政策的根本原则。(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处理同一切国家关系的基本准则。(3)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是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足点。

31、为什么说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1)对外开放就是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积极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实现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对接互补,国内市场与世界市场的相互衔接。(2)对外开放是我们优化资源配置,推动科技进步,提高经济效益,加快我国经济发展,不断提高国际竞争能力必不可少的条件。

(3)邓小平关于“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两个重要观点。

(4)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这是对中国发展的深刻总结。

(5)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需要。

32、如何正确理解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和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1)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2)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由公有制的性质以及它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决定的。

(3)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4)国有经济是同较高的社会化生产力相适应的一种公有制形式。国有经济对于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具有关键作用。

(5)在公有制经济中,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3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第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第二,必须坚持科学发展; 第三,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第四,必须坚持民主法治;

第五,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第六,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3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举措:

第一,坚持协调发展,加强社会事业建设;

第二,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第三,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

第四,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

第五,激发社会活力,增进社会团结和睦。

35、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什么?为什么要提这个宗旨?

邓小平将争取世界的和平作为中国对外政策的“目标”和“首要任务”,并认为我们确立的政策要“立足于中国自身的发展”。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我们愿同各国人民一道,共同推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

提出这个宗旨是因为:

(1)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维护和平,促进发展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

流。

(2)是由中国的历史和国家性质决定的。

(3)是我国进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4)发展不仅代表了中国人民的利益,还代表了全人类的共同利益。维护和平,促进发展,事关各国人民的福祉,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增大,一国经济的发展同地区经济的发展,以至同世界经济的发展紧密相联,共同发展成为各国的一致利益。

36、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1)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2)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为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是由人民共享。

(3)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4)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就是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

37、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目标的统一

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总体目标中,“富强”是指经济现代化,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民主”是指政治现代化,建立一个充满活力的民主政治制度;“文明”是指文化现代化,建设精神文明。“和谐”是指社会现代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它们是不可分割的,缺一不可的。

38、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现实依据

邓小平理论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生产力获得了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成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奋斗目标。邓小平领导我党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从历史和现实的经验与教训中提炼总结,提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规律,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并设计和领导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积累了新的经验。这些实践和新的经验成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提供了现实依据。

39、简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意义。(1)建设创新型国家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生活的重大举措;

(2)是解决我国当前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紧迫要求;

(3)明确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任务,既反映了党对世界经济、科技发展趋势和内在规律的准确反把握,也反映了对

我国基本国情和战略需求的科学分析,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40、怎样正确理解和把握“三个有利于”标准?

(1)“三个有利于”标准继承、发展了生产力标准,回答了“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2)“三个有利于”标准与社会主义有着内在的不可分割的联系,是由社会主义本质所规定的衡量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

(3)“三个有利于”标准要求我们从抽象的姓“社”姓“资”的争论中跳出来,以一种新的观念、新的标准来衡量我们的工作,在改革开放中放开手脚,大胆地试验。

(4)“三个有利于”标准不仅是衡量经济工作的标准,也是衡量一切工作的标准。

41、为什么说解放思想是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

(1)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人的思想只有适应变化的情况而发展,才能做到实事求是。坚持实理求是,必须解放思想。

(2)解放思想必须以实事求是为指针和方向。其目的冲破偏见,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做到实理求是。

(3)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保证。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观存在的问题,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各个领域。

42、如何理解“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1992年,邓小平在视察南方的谈话中明确指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使中国人民的生产力获得解放,这是革命,所以革命是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43、简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内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具有丰富的内涵:(1)突破了过去公认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代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经济制度本质属性的观念,认为它们都是经济手段。(2)把计划和市场作为调节经济的两种手段,它们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两者都有自身的不足和缺陷,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存在着复杂经济关系的条件下,市场经济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更强的适应性、更显著的优势和较高的效率。(3)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但它与社会主义相结合而形成的经济体制则必须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征。(4)把发展市场经济与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机结合起来,既可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又可以充分利用市场经济对发展生产力的作用。

44、社会主义社会个人收入为什么要实行劳分配的原则?

社会主义社会个人收入实行劳分配的原则,是由其客观条件决定的。

1、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

2、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条件;

3、在社会主义社会,旧的分工还没有消失,劳动还存在重大差别,劳动还是谋生的手段,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45、为什么说中国搞现代化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1)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保证中国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方向。

(2)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找到符合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规律的正确道路。

(3)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制定合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所需要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4)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形成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大军。

(5)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是一支具有极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核心力量。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才能形成统一的意志、统一的行动,才能铸成一个坚强的整体。只要我们党的领导是正确的,那就不仅能够把全党的力量,而且能够把全国人民的力量集合起来,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就一定能实现。

46、什么是按劳分配?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经济分配原则,它要求凡是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应尽自己的能力为社会劳动,社会以劳动作为分配个人收入的尺度,按照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收入,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

47、经济全球化整为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带来了哪些机遇?

(1)经济全球鞋化为我国对外开放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2)全球资本市场为弥补我国资金不足提供了便利;

(3)国际产业结构调整为加快我国产业升级提供了有利条件;

(4)科学技术在全球的交流与传播为我国吸引国外先进技术、实现跨越式发展战略提供了机会。

48、简述坚持党的领导与改善党的领导之间的关系。

(1)一方面,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业,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对于党内外任何企图削弱、摆脱、取消、反对党的领导的倾向,必须进行批评、教育以至必要的斗争;

(2)另一方面,为了坚持党的领导,又必须努力改善党的领导,使党能真正适应新的形势发展的需要,切实克服自身建设中的种种缺点和不足;

(3)这两个方面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

49、简述社会公平与社会正义是和

谐社会的核心价值。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公平和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

(1)维护公平和正义,涉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2)维护公平和正义是我们党执政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3)维护公平和正义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与不公平、不合理的资本主义社会对照,社会主义就是公平与正义的社会。

50、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政府对台方针政策是什么?

(1)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开展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局面;

(2)明确定义两岸关系的现状,提出“反独”、“遏独”是当前对台工作的主要任务;

(3)建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策与法律框架;

(4)推动海峡两岸的交流与合作,这实现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三篇: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学习体会

专业:10秋行政管理专科

学号: 1033001460433

姓名:李万兵

本人通过学习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得到了很大的启发!

在努力学习业务知识的同时,还注重提高政治思想素质。因为在总结国内外的大事的经验和教训时,深刻认识到政治思想的指导作用。同时作为一个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的,更注重政治理论知识的学习,用作为党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在这段时间学习的最大收获就是学习了关于三个代表重要论述:

们党所以赢得人民的拥护,是因为 们党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通过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实现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奋斗。邓小平曾说过:“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在邓小平理论的研究和学习过程中,我时刻能感受到那股朴实而执着的爱。或许我们从小就被所谓的爱国主义教育封闭在革命烈士为国捐躯的小圈里,以至于在今天和平、安定,物质文化飞速发展的环境中淡薄了爱国主义的主题。我觉得爱国并不是在大使馆被炸之后上街游行示威就可以了,而是要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譬如说,珍惜淡水,节约能源、保护环境,也许有人觉得太离谱了,但我认为,一个人如果对自己祖国的一草一木都不想爱护,他怎能会是一个真正的爱国者。如今,许多人的热点依然是出国,依然有很多的人向往那看起来更加美好的生活,可是当我学习了邓小平理论,了解了共和国艰辛的成长史之后,我越发热爱我的祖国,我越发可以理解她与别人相比不足的地方,而正是这些不足之处应当成为我们年青人奋发的动力。立志建设她、美化她应当成为我们最崇高的理想。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科学地概括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和根本任务,集中反映了党的先进性和阶级性特征,是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审时度势、治党治国、创造性运用唯物史观的重大成果,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与方法,对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与必然趋势的深刻和精辟的揭示,是对 们党的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新发展。三个代表是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体认,是对党的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三个代表的思想体现了对于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和必然趋势的深刻认识。三个代表是对于历史规律性与必然性的把握,而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归根到底是为了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

们党从建立伊始就以中国社会的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和人民利益代表的姿态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在民主革命时期,们党在政治上实行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和民主集中制,在经济上节制资本和平均地权,掌握了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三大法宝,从而成为全民族的领导核心,掌握了革命的领导权。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们党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提出了双百方针,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然而,由于 们党在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准备不足,又缺乏经验,使得 们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走了许多弯路,使人民的利益受到了损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们党恢复和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科学分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时代特点,科学的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提出并坚持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使 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也赢得广大人民的支持与拥护。历史的经验表明,只要 们党坚持和把握了三个代表,们就能在前进的道路上取得胜利,什么时候 们背离了三个代表,们在前进的道路上就会遭受挫折和失败。能否坚持三个代表,是关系到党能否保持先进性和领导核心地位的人问题,是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的大问题。对于“三个代表”的思想,我们认为“先进生产力”就是以现代高新科学技术为代表的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根本是提高科技水平,而要发展科技,就要依靠教育。文化的先进与否要看它所基于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说要代表建立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之上的文化,不断把它推向前进。而“始终代表中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一点在我们党的理论中一贯是非常明确的,但重新强调它很有意义。

历史的经验表明,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坚持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赢得了人民的拥护。而面向21世纪,党只有始终站在时代前列,更加敏锐地把握先进生产力发展的特点和趋势,坚持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为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懈奋斗,才能保持党的先进性,保持党的生机和活力,继续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

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推进党的思想建设、政治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都应贯穿三个代表的要求。

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要继续加强理论学习,坚定理想信念,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理论的共同理想,增强贯彻党的理论路线和根本宗旨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脚踏实地的做好工作。

第四篇: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复习思考题

复习思考题

总论

1.简述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条件。2.简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条件。3.简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

4.为什么说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5.邓小平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第一章 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1.我们党的思想路线是什么?这条思想路线是怎样重新确立起来的? 2.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科学内涵是什么? 3.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辨证关系是什么?

4.为什么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5.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什么意义? 6.为什么说“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第二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1.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特点

2.在当前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如何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 3.简述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形成过程 4.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科学内涵 5.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提出的重大意义 6.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7.怎样完整、准确地理解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

8.如何理解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解决中国全部问题的关键?

第三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主要内容,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的主要内容。3.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4.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验的主要内容。5.如何正确理解我国正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6.如何才能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7.如何正确坚持党的最高纲领与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统一?

第四章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

1.我国“三步走”战略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特点是什么? 3.为什么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4.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怎样实施这一战略? 5.简述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大意义。6.“三农”问题的重要性是什么?

7.加快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主要措施是什么? 8.我国的工业化为何要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 9.什么是科学发展观?

第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3.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是怎样体现的?

4.为什么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5.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按劳分配有什么特点? 6.试述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重大创新。7.为什么要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8.如何理解公有制经济的实现形式?

9.如何理解现阶段我国要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分配方式? 10.如何理解邓小平的“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思想?

第六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1.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意义是什么? 2.什么是依法治国?实施依法治国的意义是什么? 3.政治体制改革的原则是什么? 4.简述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关系。5.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6.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主要内容及其特征是什么? 7.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容是什么?

8.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第七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作用

2.简述培育“四有”新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3.简述思想道德建设对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所起的作用。4.简述在新世纪如何弘扬民族精神。

5.试述思想道德建设与教育科学文化建设的关系。6.如何牢牢把握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

第八章 国防和军队建设理论

1.实行国防建设指导思想转变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2.如何建立健全平战结合的动员体制? 3.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4.如何加强军队的正规化建设? 5.如何加强军队的革命化建设?

6.怎样加强国防教育,增强全民国防观念? 7.新时期我国军队如何走有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

第九章 “一国两制”与祖国完全统一

1.“一国两制”科学构想提出的客观依据是什么? 2.“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3.简述香港、澳门回归后落实“一国两制”的实践。4.解决祖国大陆与台湾统一问题必须坚持什么原则?

5.试述江泽民“八项主张”对“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丰富和发展。6.为什么我们力求实现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7.什么是一个中国的原则,为什么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不能动摇? 8.“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第十章 国际环境和外交政策

1.简述“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内涵。2.简述经济全球化主要表现。

3.邓小平关于独立自主的思想的内涵。4.简述正确处理党际关系的四项原则。

5.我国关于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要主张是什么? 6.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格局是什么?

7.论新时期如何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开放战略,全面提高我国的对外开放水平?

第十一章 领导核心与依靠力量

1.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什么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2.简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党的建设的关系。3.应如何巩固和发展新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

4.在新世纪如何继续把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 5.如何按照 “三个代表”的要求,抓好党的作风建设?

6.试述在新形势下应如何改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7.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第五篇:《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考试重点整理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考试重点整理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含义:

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进一步同中国革命建设的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民族化和具体化。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1.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2.把中国的经验提升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3.把马克思主义用中华民族形式表达出来。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个理论成果之间的显著特点:

1.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集体智慧的结晶 2.具有中国特色 3.体现中华民族特点。

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重要意义:

第一,指引党和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第二,为全党和全国人民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柱,使中华民族以崭新的面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第三,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地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5、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2.毛泽东思想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3.毛泽东思想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6、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邓小平理论是指导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指南。2.邓小平理论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3.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个重大理论成果。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集中概括的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共8页,当前页是第1页-内容: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相互关系:“三个代表”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7、“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指导方针。

2.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3.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重大理论成果。

8、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1.第一要义是发展。2.核心是以人为本。

3.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4.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9、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

1.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2.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3.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重大理论成果。

10、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1.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2.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3.继续深化改革开放 4.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11、基本内容

一切从实际出发 理论联系实际

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12、怎么做到实事求是

1.必须解放思想

共8页,当前页是第2页-2.必须与时俱进 3.必须求真务实)

13、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

1.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关系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前途和命运的根本问题。

2.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中国共产党制定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的基础。

3.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探索执政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强大的思想武器。

4.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中国共产党永葆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

14、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怎么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一,必须坚定不移地继续解放思想。

第二,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

第三,必须坚定不移地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第四,必须坚定不移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15.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特点(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有哪些特点?)1. 在本质和目标的层次上认识社会主义 2. 突出了生产力的基础地位

3. 强调了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最终目标 4. 在动态中描述社会主义的本质。

16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之间的关系。

17.为什么说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1. 大力发展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思想,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物质基础。2. 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

3. 发展生产力,是显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4. 当前发展生产力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根本手段。

18.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深刻内涵

第一、中国发展得越强大,世界和平越靠得住。第二、最终说服不相信社会主义的人要靠我们的发展。第三、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

共8页,当前页是第3页-第四、善于把握时机来解决我们的发展问题。

19.为什么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第一、党的执政地位和党所承担的历史责任决定了党必须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第二、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党的先进性根本体现。第三、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一条重要经验。

20,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的深刻内涵 第一、必须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第二、必须充分发挥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第三、必须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努力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第四、必须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2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丰富内涵(为什么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第一、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起第一位的变革作用。第二、科学技术在生产力诸要素中起着第一位的作用。第三、现代科学使管理日趋现代化、科学化。第四、高科技在知识经济中的作用更加突出。

22.我们为什么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

第一、我国是独立的社会主义国家,必须维护国家的政治、经济的独立自主权利,决不允许别国干涉。第二、我国是拥有十几亿人口的社会性主义大国,现代化建设不可能依靠别人,必须立足于依靠本国人民的力量。

第三、强调自力更生,可以调动全国人民的积极性,迫使我们奋发努力,振奋起整个国家奋发图强的精神,把人民团结起来,就比较容易克服面临的各种困难。

第四、取得外援要付出代价,放弃自力更生,就会丧失自主的权利。

23.我国必须实行对外开放的主要原因(必要性)(为什么说对外开放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第一、是对当代世界经济、科技发展和国际形势发展敏锐观察的结果。第二、是对中国长期停滞落后的历史教训深刻总结的结果。第三、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

所以,坚持对外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性主义的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共8页,当前页是第4页-24.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特征:

1. 同信息化等现代高科技发展紧密结合。2. 注重经济发展同资源环境相协调。3. 坚持城乡协调发展。

4. 实现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同劳动密集型产业相结合。

25.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 生产发展 生活宽裕 乡风文明 村容整洁 管理民主

26.解决好“三农”问题的必须性(重要性和迫切性): 第一、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第二、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关键问题。

第三、是提高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扩大内需和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保证。

27.简述发展现代农业的必要性(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必要性)第一、是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农业工作的客观需要。第二、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第三、是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的迫切需要。第四、是提高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根本出路。第五、是持续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重要条件。

28.为什么必须坚持公有经济的主体地位?

第一、公有制经济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同社会发展的方向相一致。第二、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特征,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第三、公有制经济控制国民经济的命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支柱。

第四、是满足社会成员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实现劳动人民经济上、政治上的主人翁地位和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富裕的不可缺少的物质保证。

29.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共8页,当前页是第5页-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30.为什么必须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第一、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决定了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第二、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以及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决定了分配形式的多样化。第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要求有多种分配方式。

31.简述依法治国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的深刻内涵 第一、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辩证统一。第二、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第三、依法治国必须重视依法治权。

第四、依法治国和党的领导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第五、依法治国的核心是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以宪法和法律为依据治理国家。

32.依法治国对于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深远的重义

第一、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第二、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第三、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第四、实行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3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意义: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34.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

就是以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着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3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

第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第二、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共8页,当前页是第6页-第三、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的方针。第四、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第五、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

36.简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37.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

第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第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与目标的统一。

38.“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的科学含义(基本内容)第一、一个中国。第二、两制并存。

第三、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第四、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关键靠中国人自己。

39.“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的意义

第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构想,体现了照顾历史实际和现实可能性的灵活性,有利于保持港、澳、台地区稳定和繁荣,是实现国家统一的最佳方案。

第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构想,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第三、“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构想,是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第四、“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构想,为解决国际争端和遗留问题提供的新的思路和范例。

40.试述台湾问题的由来和实质

台湾是中国的第一大岛,总面积36000平方公里,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神圣领土。1894年,日本发动了甲午侵华战争,次年,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把台湾和澎湖列岛等割让给日本。1945年,日本在共8页,当前页是第7页-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败,台湾重新回到祖国怀抱。1949年,国民党政权在反共反人民内战中失败,从大陆退踞台湾。在美国等反华势力的扶持下,在台湾继续维持其反共的政治架构。台湾再次与祖国大陆处于分离状态。

台湾问题最初是同于中国内战而形成的暂时分离状态,完全是中国的内政,不容许外国干涉,要由中国人自己来解决。新中国成立伊始,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就把解决台湾问题、实现国家统一摆上自己的议事日程。就在人民解放军准备解决台湾时,美帝国主义发动了侵略朝鲜的战争,并直接干涉中国内政,公然派兵进入台湾,派遣第七舰队封锁台湾海峡。与此同时,还抛出“台湾地位未定”之说,妄图将台湾分裂出中国。其后美国又同台湾当局签订《共同防御条约》,将台湾列入军事保护伞之下,形成了台湾与大陆长期对峙局面。直至今日,美国仍然未停止出售先进武器给台湾,没有停止干涉中国内政,从而助长了台湾分裂势力。这就是台湾总是的实质。

共8页,当前页是第8页-

下载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期未复习重点论述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期未复习重点论述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