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游》延伸阅读与训练

时间:2019-05-13 22:31: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逍遥游》延伸阅读与训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逍遥游》延伸阅读与训练》。

第一篇:《逍遥游》延伸阅读与训练

《逍遥游》延伸阅读与训练

课内精题巧解(夯实基础露锋芒)

1.异体字、通假字

三餐而反。(返)

小知不及大知。(智)此小大之辩也。(辨)

而征一国者。(耐)旬有五日而后反。(又、返)而御六气之辩。(变)2.一词多义

志——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名词,志向)——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于议(动词,立志)

——《齐谐》者,志怪者也(动词,记载)——博闻强志(动词,记住)名——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名词,名称)——名之者谁(名词作动词,命名)

——圣人无名(名词,名望)——人虽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动词,说出)置——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动词,安放—郑人有且置履者(动词,购置)

穷——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者(形容词,穷尽)

——子孙习其家风,今多穷困(形容词,生活困难)——复前行,欲穷其林(动词,走到尽头)苍苍——天之苍苍,其正色邪(深蓝色)——两鬓苍苍十指黑(灰白色)3.古今异义

虽然,犹有未树也:古义两个词,虽然这样,今义一个词,连词。众人匹之:众人古义为一般人,今义为大家,多数人。

腹犹果然:古义食饱之状,今义为副词,表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或作连词,表假设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

穷发之北:发古义为毛,指草木,今义为头发。4.虚词用法:

其:不知其几千里也——句中语气助词,舒缓语气。

其翼若垂天之云——代词,代“”鲲“译做“它”

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在选择句中用以加强揣测语气的语气副词。

则其负大舟也无力——代词,代“水”,译做“它”

其广数千里——代词,代“鱼”,译做“它”

彼其于世——代词,代“宋荣子”,译做“他”

奚以知其然也——代词,代“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观点。

而:化而为鸟——表顺承关系的连词

怒而飞——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修饰与被修饰的连词。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表顺承关系的连词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表因果关系的连词,“因而”

水浅而舟大也——表并列关系的连词

而后乃今将图南——表顺承关系的连词

决起而飞——表顺承关系的连词

腾跃而上——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修饰与被修饰的连词。

福鼎五中 潘安编辑 而彼且奚适也——表并列关系的连词

而征一国者——通假字,通“耐”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夫列子御风而行——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修饰与被修饰的连词。

而御六气之辩——表递进关系的连词“并且”

之: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鹏之徙于南冥也——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水之积也不厚——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结构助词“的”

则芥为之舟——代词,代“水”

而莫之夭阏者——代词,代“鹏”

蜩与学鸠笑之曰——代词,代“鹏”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动词,“到”“往”

之二虫又何知——指示代词,“此”“这”

众人匹之——代词,代“彭祖”

汤之问棘也是已——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穷发之北——结构助词,“的”

翼若垂天之云——结构助词,“的”

翱翔蓬蒿之间——结构助词,“的”

此大小之辩——结构助词,“的”

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代词,代“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沮——代词,代“宋荣子”

辩乎荣辱之境——结构助词,“的”。

5列句中“其”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其翼若垂天之云B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C天之苍苍,其正色邪D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答:C。其他三项均为代词,C为“难道”。

6下列句中加点词与“则风斯在下矣”的“斯”意义相同的是()A斯是陋室B礼乐不可斯须去追C有备斯可以无患矣D何故至于斯 答:C(A为这;B为片刻;D为此)7句式与词语活用

---《齐谐》者,志怪者也。(前者语助词,表提顿,后者代词,表志怪的书)判断句----水击三千里 水,名词作状语,表处所-----.去以六月息者也 状语后置

-----奚以知其然也?”宾语前置,译为凭什么知道是如此呢?-----众人匹之,不亦悲乎!反问句------其自视者 宾语前置

8、解答课后练习三参考:

大鹏一日腾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李白)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毛泽东)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毛泽东)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李清照)

课外创新拓展(千锤百炼技艺精)●延伸阅读

翻译下面两段文字。

1.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

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也?‟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地,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2.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

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参考答案:

1.庄周家中贫穷,所以去找监河侯借粮。监河侯答应说:“可以,我将要征收租税,等收下后,我借给你三百金,你看好不好?”

庄周听到这话,气愤得变了脸色,说道:“我昨天上你这里来,听见有在路中间呼喊的声音。我回头去看,原来车辙中有一条鲋鱼在喊。我问它道:„鲋鱼,来吧!您是干什么的?”它回答道:„我呀,是东海的居民。(今天不幸,落到这步田地)您或许有一升半斗的水,可以救活我,使我活命吧?‟我说:„可以,我将要向南去游说吴越的君王,引过西江的水来迎接您,可以吗?‟鲋鱼听了这话,气愤得变了脸色,说道:„我离开了我惯住的地方,我没有地方生存。现在,我只要一点水就能活下去。您却说这种空话,你不如干脆及早地到干鱼店里去找我吧!‟”

2.庄子在濮水边垂钓,楚王派遣两位大臣先行前往致意,说:“楚王愿将国内政事委托给你而劳累你了。”

庄子手把钓竿头也不回地说:“我听说楚国有一神龟,已经死了三千年了,楚王用竹箱装着它,用巾饰覆盖着它,珍藏在宗庙里。这只神龟,是宁愿死去为了留下骨骸而显示尊贵呢,还是宁愿拖着尾巴活着在泥水里呢?”两位大臣说:“宁愿拖着尾巴活在泥水里。”庄子说:“你们走吧!我仍将拖着尾巴生活在水里。” 类文荐读 匠石之齐 《庄子》

匠石之齐,至于曲辕,见栎社树。其大蔽数千牛,絜之百围,其高临山十仞而后有枝,其可以为舟者,旁十数。观者如市,匠伯不顾,遂行不辍。

弟子厌观之。走及匠石,曰:“自吾执斧斤以随夫子,未尝见材如此其美也。先生不肯视,行不辍,何邪?”

曰:“已矣,勿言之矣!散木也!以为舟则沉,以为棺椁则速腐,以为器则速毁,以为门户则液③

②①,以为柱则蠹。是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寿。”

⑤④

匠石归,栎社见梦曰:“女将恶乎比予哉?若将比予于文木邪?夫柤梨橘柚,果蓏之属,实熟则剥,剥则辱,大枝折,小枝泄。此以其能苦其生者也,故不终其天年而中道夭,自掊击于世俗 者也。物莫不若是。且予求无所可用久矣,几死,乃今得之,为予大用。便予也而有用,且得有此大也邪?且也若与予也皆物也,奈何哉其相物也?而,几死之散人,又恶知散木!”

匠石觉而诊其梦。弟子曰:“趣取无用,则为社何邪?”

曰:“密!若无言!彼亦直寄焉!以为不知己者诟厉也。不为社者,且几有翦乎?且也彼其所保与众异,而以义喻之,不亦远乎!”

注:①匠石:匠,木匠;石,其名。之:往。②絜(xié):用手臂匝量。百围:“围”指五寸或一尺,“百围”即五丈或十丈。③液⑨诟厉:辱骂、嫌弃。⑩翦:斩除。

阅读提示:以无用为大用,是庄周处世哲学的重要方法之一。栎社树,商丘之大木,“支离疏者”,均以“无用”而全其天年。此段文字借栎社见梦之语,较充分地阐述了这一观点。

(选自《〈庄子〉导读》谢祥皓著 巴蜀书社)

高考真题

2003年全国高考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6题。

裴矩字弘大,河东闻喜人,襁褓而孤,为伯父让之所鞠。及长,博学,早知名。隋文帝为定州总管,召补记室,甚亲敬之。文帝即位,累迁吏部侍郎。大业初,西域诸番款张掖塞与中国互市,炀帝遣矩监其事。矩乃访西域风俗及山川险易、君长姓族、物产服章,入朝奏之。帝大悦,每日引至御座,顾问西方之事。帝幸东都,矩以蛮夷朝贡者多,讽帝大征四方奇技,作鱼龙曼延、角觝于洛邑,以夸诸戎狄,终月而罢。又令三市店肆皆设帷帐,盛酒食,遣掌番率蛮夷与人贸易,所至处悉令邀延就座,醉饱而散。夷人有识者,咸私哂其矫饰焉。帝称矩至诚,曰:“裴矩大识朕意,凡所陈奏,皆朕之成算,朕未发顷,矩辄以闻。自非奉国用心,孰能若是?”矩后从幸江都。及义兵入关,帝问矩方略,矩曰:“太原有变,京畿不静,遥为处分,恐失事机。唯銮舆早还,方可平定。”矩见天下将乱,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虽至胥吏,皆得其欢心。是时,帝既昏侈逾甚,矩无所谏诤,但悦媚取容而已。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或闻诸曹案典,多有受赂者,乃遣人以财物试之。有司门令史受馈绢一匹,太宗怒,将杀之,矩进谏曰:“此人受赂,诚合重诛。但陛下以物试之,即行极法,所谓陷人以罪,恐非导德齐礼之义。”太宗纳其言,因召百僚谓曰:“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每事如此,天下何忧不治!”贞观元年卒,赠绛州刺史,谥曰敬。

(节选自《旧唐书·裴矩传》)

臣光曰:“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

(《资治通鉴·唐纪八》)

注:①款:至,到。②鱼龙曼延、角觝:均为古代杂戏名。③表:测量日影以计时的标竿。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讽帝大征四方奇技

B.咸私哂其矫饰焉

③②

⑩⑧

:流脂液。“”即松心,多脂。④蠹(dù):虫蛀。⑤泄:散失,被抛弃。⑥乃今:直到今日。“乃”言其得之难也。⑦而:你。⑧诊:通“畛”,告,诉说。

讽:劝告。

哂:讥笑。

C.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

D.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

遇:优待。务:致力。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裴矩“佞于隋”和“忠于唐”的一组是()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裴矩自幼而孤,在伯父身边长大,由于博学而很早知名。隋文帝、炀帝都十分赏识他,委以要职;炀帝更因他熟悉西域风土民情,经常向他咨询西方之事。

B.裴矩工于心计,投炀帝之所好,为向戎狄夸耀强盛,建议作奇技、杂戏于洛邑,又热情款待以笼络其心;尽管“夷人有识者”对此不以为然,但深得炀帝欢心。

C.义兵入关之后,裴矩向炀帝献计,主张当即平定,以免错失良机;又见天下将乱,为全身远祸计,对人尽皆礼遇,对炀帝更是“无所谏诤”,“但悦媚取容而已”。

D.唐太宗是开明的君王,但难免有失误,他先以行贿试探,后又欲诛受贿之人;裴矩直言谏劝,认为是陷人以罪,不合礼义,使太宗收回成命,并受到高度赞扬。

15.联系全文看,下列对文末司马光一段话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史家的眼光,评价唐太宗能够从善如流,隋炀帝则爱好面谀逢迎。

B.强调“表动则景随”,裴矩由隋入唐后,其品性也由卑下而趋于高尚。

C.借用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的事例,说明君王表率作用的重要性。

D.启示后世君王,治国时应当注意从裴矩的变化过程中吸取经验教训。

1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

(2)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

参考答案:

11.C 12.C 13.B 14.C 15.B

16.(1)裴矩竟然能够当廷辩驳,不肯当面顺从。

(2)国君厌恶听到自己的过错,那么忠诚就会变为奸伪;国君喜爱听到正直的言论,那么奸伪就会变为忠诚

满分作文鉴赏(清茶一杯回眸笑)

04年北京卷

宽容是阳光

写下这个题目的时候,我想到了很多相关的话。

哲学家康德说:“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优雅的康德大概是不会有暴风骤雨的,心情永远是天朗气清。别人犯错了,我们为此雷霆万钧,那犯错的该是我们自己了。

现代的戴尔?卡内基不主张以牙还牙,他说:“要真正憎恶别人的简单方法只有一个,即发挥对方的长处。”憎恶对方,狠不得食肉寝皮敲骨吸髓,结果只能使自己焦头烂额,心力尽瘁。卡内基说的“憎恶”是另一种形式的“宽容”,憎恶别人不是咬牙切齿饕餮对手,而是吸取对方的长处化为自己强身壮体的钙质。

狼再怎么扮演“慈祥的外婆”,发“从此吃素”的毒誓,也难改吃羊的本性,但如果捕杀净尽,羊群反而容易产生瘟疫;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但一旦英雄寂寞,不用关进栅栏,凶猛的老虎也会退化成病猫。把对手看做朋友,这是更高境界的宽容。

林肯总统对政敌素以宽容著称,后来终于引起一议员的不满,议员说:“你不应该试图和那些人交朋友,而应该消灭他们。”林肯微笑着回答:“当他们变成我的朋友,难道我不正是在消灭我的敌人吗?”一语中的,多一些宽容,公开的对手或许就是我们潜在的朋友。

三峡工程大江截流成功,谁对三峡工程的贡献最大?著名的水利工程学家潘家铮这样回答外国记者的提问:“那些反对三峡过程的人对三峡工程的贡献最大。”反对者的存在,可让保持清醒理智的头脑,做事更周全;可激发你接受挑战的勇气,迸发出生命的潜能。这不是简单的宽容,这宽容如硎,磨砺着你意志,磨亮了你生命的锋芒。

虽然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有义务捍卫您说话的权利。这句话很多人都知道,它包含了宽容的民主性内核。良言一句三冬暖,宽容是冬天皑皑雪山上的暖阳;恶语伤人六月寒,如果你有了宽容之心,炎炎酷暑里就把它当作降温的空调吧。

宽容是一种美。深邃的天空容忍了雷电风暴一时的肆虐,才有风和日丽;辽阔的大海容纳了惊涛骇浪一时的猖獗,才有浩淼无垠;苍莽的森林忍耐了弱肉强食一时的规律,才有郁郁葱葱。泰山不辞抔土,方能成其高;江河不择细流,方能成其大。宽容是壁立千仞的泰山,是容纳百川的江河湖海。

与朋友交往,宽容是鲍叔牙多分给管仲的黄金。他不计较管仲的自私,也能理解管仲的贪生怕死,还向齐桓公推荐管仲做自己的上司。

与众人交往,宽容是光武帝焚烧投敌信札的火炬。刘秀大败王郎,攻入邯郸,检点前朝公文时,发现大量奉承王郎、侮骂刘秀甚至谋划诛杀刘秀的信件。可刘秀对此视而不见,不顾众臣反对,全部付之一炬。他不计前嫌,可化敌为友,壮大自己的力量,终成帝业。这把火,烧毁了嫌隙,也铸炼坚固的事业之基。

你要宽容别人的龃龉、排挤甚至诬陷。因为你知道,正是你的力量让对手恐慌。你更要知道,石缝里长出的草最能经受风雨。风凉话,正可以给你发热的头脑“冷敷”;给你穿的小鞋,或许能让你在舞台上跳出漫妙的“芭蕾舞”;给你的打击,仿佛运动员手上的杠铃,只会增加你的爆发力。睚眦必报,只能说明你无法虚怀若谷;言语刻薄,是一把双刃剑,最终也割伤自己;以牙还牙,也只能说明你的“牙齿”很快要脱落了;血脉贲张,最容易引发“高血压病”。“一只脚踩扁了紫罗兰,它却把香味留在那脚跟上,这就是宽恕。” 安德鲁?马修斯在《宽容之心》中说了这样一句能够启人心智的话。

第二篇:《逍遥游》之延伸阅读..-教学教案(模版)

张连生 学习目的:

提高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 学习重点 文言翻译 学习难点 文言词汇积累 学习方法

阅读、体会、分析 学习过程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鲁施氏有二子,其一好学,其一好兵。好学者以术干齐侯①,齐侯纳之,以为诸公了之傅②。好兵者之楚,以法干楚王,王悦之,以为军政③。禄富其家,爵荣其亲。施氏之邻人孟氏同二子,所业办同,而窘于贫。羡施氏之有,因从请进趣之方,二子以实告孟氏。孟氏之一子之秦,以术干秦王。秦王曰:“当今诸侯力争,所务兵食而已,若用仁义治吾国,是灭王之道。”遂宫而放之。其一子之卫,以法干卫侯。卫侯曰:“吾弱国也,而摄乎大国之间,大国吾事之,小国吾抚之,是求安之道,若赖兵权,灭亡可待矣。若全而归之,适于他国,为吾之患不轻矣。”遂刖④之而还诸鲁。既反,孟氏之父子,叩胸而让施氏,施氏曰“凡得时者昌,失时者亡。子道与吾同而功与吾异,失时者也,非行之谬也。”(《列子》)(注:①干:求取。②傅:辅佐国君儿子的官,指教师。③军政:即军正,国中执法官。④刖:断足。古代的一种酷刑。)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因从请进趣之方 趣:同“取”。b.而摄乎大国之间 摄:迫近,夹迫。c.遂宫而放之 宫:(在)宫廷 d.叩胸而让施氏 让:责备

2.比较下列各句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①好兵者之楚 ②羡施氏之有

③孟氏之一子之秦 ④若全而归之 a.①句和③句不同,②句和④句相同 b.①句和②句相同,③句和④句不同 c.①句和③句相同,②句和④句不同 d.①句和②句不同,③句和④句相同

3.下列句子的“兵”字的解释应该是(只填序号)()①土兵 ②武器 ③战争 ④军事 ⑤武 ⑥用兵 a.其一好兵()b.所务兵食而已()c.若赖兵权()4.文中“遂刖之而还诸鲁”的“诸”与下面各句中的“诸”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句是()a.以为诸公子之傅 b.子路问:“间斯行诸?” c.以断洄曲及诸道桥梁 d.乃赏成,献诸抚军 5.文中“大国吾事之”的“事”与下面各句中的“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句是()a.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b.赵太后新用事

c.厚币委质事楚 d.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6.“而窘于贫”一句应译为 a.但是贫穷使(孟氏)陷入困境 b.而且被贫困所迫 c.可是陷于贫困之中 d.却被贫穷所困

7.“若全而归之,适于他国,为吾之患不轻矣”应译为()a.如果放你去,你适逢到别的国家,就会成为我国的极大祸害。b.假使成全你回去,你适合在别国,我的祸害就不轻了。

c.如若成全你回去,你到别的国家,成为我们的祸患就不轻了。d.如果保全你的身躯而让你回去,(你)又跑到别的国家,定会 成为我国的极大祸害。

第三篇:逍遥游

庄子轶事

• 庄子临死前,他的心情很平静。弟子们想厚葬老师,庄子倒觉得难过了:弟子们在这关键时刻并没有勘破生死关。于是他说: “我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陪葬的)美玉,以星辰为珍珠,天地用万物来为我 送行,我的葬物还不齐备吗?” 弟子们不觉垂泪,说:“我们怕乌鸦和老鹰吃您的遗体。” 庄子笑道:“天上有乌鸦和老鹰来吃,地上也有蝼蚁来吃啊,要是夺了前者的 食物给后者享用,不是太偏颇了吗?”(《列御寇》)

神龟 •

• • 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sì)而藏之庙堂之上。庄子拿着鱼竿没有回头看(他们),说:“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死了已有三千年了,国王用锦缎包好放在竹匣中珍藏在宗庙的堂上。

《庄子》中的典故

• • 庄周梦蝶 庖丁解牛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

庄子在濮河钓鱼,楚国国王派两位大夫前去请他(做官),(他们对庄子)说:“想将国内的事务劳累您啊!”

• 涸辙之鲋

庄子生活在社会矛盾极其复杂的乱世。战时,诸侯征战不已,暴君佞臣杀人如麻。他的志向抱负在现实中不可能实现,无法获得生命的自由,于是,他以追求精神上的自由来逃避纷乱的现实。希望在精神上天马行空、无所羁绊,让精神的生活去解放作为形体的生命,从而达到物我两忘、超然物外的绝对自由。

题解

“逍遥”也写“逍遥”也写作“消摇”,意思是优游自得的样子;“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

 造成庄子思想的社会原因:庄子生活的年代,正是我国古代社会大变革、大动荡、大战乱的时代,其时周王朝名存实亡,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愈演愈烈。 庄子本身的主观原因:庄子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及统治者深为不满,时时进行尖锐的批判,发出沉痛的抗议;但他对自己无力改变这样的社会现实心有不甘,想用自己的一套思想和人生观来影响和改造人们。

 天下无道,庄子有两种选择:入世与出世,庄子选择了出世,他拒绝权势媒聘,坚决不与统治者合作。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 《逍遥游》

《逍遥游》 是《庄子》中的代表作品,列于《内篇》之首。逍遥游的意思,是指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复杂的时代,他追求自由的心灵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

庄子家贫,所以去向监河侯借粮。监河侯说:“好。等我收到地租,就借给你三百金,可以吗?”庄子见监河侯不愿马上借粮,有点生气,脸色都变了,说:“我昨天来这儿的时候,听到路上有个声音在叫我。我回头一看,只见车轮碾过的车辙中,有一条鲋鱼。”我问:„鲋鱼啊,你在这儿干什么呢?‟鲋鱼说:„我是从东海来的,被困在这儿了。您有一斗或者一升水救活我吗?‟我说:„好。我去游说吴越之王,请他开凿运河,把长江的水引过来救你,可以吗?‟鲋鱼生气地说:„现在我被困在这儿,只需要一斗或者一升的水就能活命。如果象你这么说,不如早点到卖干鱼的店里去找我好了!‟”(涸辙之鲋)

 运斤成风

惠子是庄子的朋友,也是辩论对手。两个人经常为了:“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绝”等观点相互争论。惠子死后,庄子去送葬,回头对门徒说:“楚国郢都有个人捣石灰时把一滴泥土溅到了鼻尖上,这滴泥土就象苍蝇翅膀一样薄。捣石灰的人请匠石替他削掉。匠石挥动一把大板斧,挥得呼呼作响,若无其事地随手一斧劈了下去,把那一滴泥土完全削去,但鼻子却没有丝毫损伤。捣石灰的人站着神色不变。宋元君听说了这件事,就把匠石找来,说:'你能不能给我表演一下?'匠石说:'我过去可以这么削,但现在不行了。因为能站着让我用斧子劈去泥点的人已经死了。'自从惠子去世,我就没有对手了,没有可以推心置腹谈论的对象了。”

第四篇:逍遥游浅析

沉重之肉体与逍遥之精神的矛盾

--------浅析《逍遥游》

庄子是一位奇人,《庄子》是一部奇书。其人其书充满了传奇色彩,可谓是神龙见首不见尾。在先秦诸子作品中,《庄子》说理与文采兼美,鲁迅先生评价曰:“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钱穆先生又说:“庄子真是一位旷代的大哲人,同时也是一位绝世的大文豪。你只要找读过他的书,他自会说动你的心。他的名字,两千年来常存在人心中”。读庄子的文字,初读时你会觉得这真是一位大哲人,他把复杂的问题看得那么明白,那么透彻,那么了然于胸。但是细读之后,总觉得行云流水,跌宕起伏的文字背后隐藏着深深的矛盾与伤感:沉重的肉体与逍遥的精神之间的矛盾。但是这种矛盾不是庄子想要的生存状态,于是乎庄子最终用自己的方式化解矛盾,消解抑郁,借文字浇心中不悦之块垒,以期达真正的逍遥之境界。这也许就是钱穆先生所说的“你只要找读过他的书,他自会说动你的心”的真实意蕴吧。

首先简单了解庄子与其生活的时代。庄子是战国时期宋国蒙地人,据杨义先生考证,其先人是楚国的贵族,后因政治斗争失败,举家北迁,定居蒙地。到了庄子的时候,其家族已经基本没落了,但是庄子毕竟有着贵族的血统与传统,所以司马迁在《史记》里称其“其学无所不窥”,显赫的家世也许是其能够博览群书的原因之一吧!庄子并不是一位开始就全无入世之心的人,也曾经从事过行政工作,司马迁说他做过“蒙漆园吏”。但是战国是一个“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的时代,上层政治斗争的黑暗,诸侯各国的杀伐捋掠,以致尸横遍野,生灵涂炭,民不聊生。面对黑暗的政治与动荡的社会现实,庄子坚守不参与的态度,不屑与权贵们伍。庄子喜诙谐,放荡不羁,不喜约束,行政能力所应具备的素质稍显不足,所以“王公大人不能器之”。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庄子最后决定抛弃世俗的无生命的有秩序,追求精神世界的有生命的无秩序,在无始无终无边无际的精神世界中遨游,摆脱肉体的束缚,以达逍遥之境界。《逍遥游》是《庄子》的第一篇文章,此文在全书中有着提纲挈领的作用,奠定了庄子思想的基本基调。马叙伦先生说:“开宗不了‘逍遥游’,空读南华三十篇”,说明理解《逍遥游》的内涵对理解庄子思想的重要性。《逍遥游》中,庄子发挥其登峰造极的不可思议的想象力,为我们营造了一个常人难易想象的宏大时空背景。在庄子的时空中,鲲鹏翱翔九万里之高空,蜩、学鸠与斥鴳像人一样能够思维、说话和辩论,冥灵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大椿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等时空是何其诡谲,也正是在此等背景下庄子提出自己的观点:世间万事万物都是不自由的,都是有所待的,都是有所限制的,要想通向真正的自由王国,必须去追求绝对的精神自由,所谓“乘天地之正,驭六气之辩,游无穷”和“无己,无功,无名”。但是细读文本以及参考其他文字,我发现庄子在沉重的肉体与逍遥的精神之间是矛盾的,挣扎的痛苦让庄子决心暂时走出这一困境,以求暂时解脱。

让我们来细读文本吧。开头讲:“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文章的开头犹如黄河之水天上来气势磅礡,犹如海啸狂奔而来摄人魂魄。鲲鱼之大,鹏鸟之大,已经超出常人的想象。鲲鱼在北海畅游,鹏鸟在天空翱翔,那么我们就可以想象到北海的广阔和天空的广袤。横无际涯的北海与浩渺空旷的天空是鲲鹏活动的场所,这也也是庄子无边无际无始无终精神世界的象征。请注意呀,鲲变成鹏,庄子用了一个“化”字;鹏风万里,庄子用了一个“怒而飞”的句子。一个“化”字,鲲变成了鹏,活动场所由低洼的地面变成了高高的天空,视野由于高度的升高而变得更加开阔。《庄子》常是“寓言十九”以及“以寓言为广”,用寓言来说明深刻的道理。鲲鹏转化,鹏飞万里,这难道不可以理解为庄子摆脱世俗生活的痛苦以翱翔精神世界的象征么?但是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道路是曲折的,必然受到各种条件的制约,鹏飞南溟,展翅万里,在通往自由王国路上的它凭借的是海水运动和六月的风,此限制就是不自由,就是有所待,这也是人必须面临的沉重的物质的肉体束缚的象征。这也是庄子通往逍遥游境界中所面临的矛盾:本想摆脱不自由,但是不得不经历不自由。接着讲:“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想吹也。”前面讲了大的事物的不自由,但是小的呢?在一般人看来呀,雾气和尘埃这种小的事物应该是自由的吧,应该是无拘无束、无所羁绊的吧,它们在山野中游荡,在空气中漂浮,自由自在,真是帝力于我何有哉!但是庄子认为其实不然:即使它们是这样,但是它们的形成受到气息的制约。这难道不是一种矛盾么?优哉游哉的生活方式原来从根本上就是有限制的。行文至此,庄子告诉我们:不管事物多大与事物多小,其总是不自由的,即使能摆脱不自由,其过程也是不自由的。后面接着讲:“且夫水之积也不够,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而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一杯水倒在堂上的低洼之处,它只能浮起芥草。面对体积与重量比较大的杯子,它就显得无能为力了。同样的道理,大鹏飞到九万里的高空,其凭借的是雄厚的旋风的积累。只有积累到一定程度,其飞行才可能一帆风顺,顺风顺水。这段文字告诉我们厚积的重要性,正所谓:所为者大,所凭者也大;艰难险阻多,根柢也要深厚。难道人摆脱肉体的束缚以达精神上彻底的解放不需要深厚的积累么?天纵圣人,大智大贤,智力超群者世间是有的,但是他们真的是凤毛麟角呀。就普通人而言,要想摆脱一种束缚和一种不如意的状态,这是需要一定的过程,需要一定时间的积淀,这很像禅宗中北宗的渐悟,渐悟过程本身就是痛苦的。这难道不是一种矛盾么?本想冲破牢笼的束缚,但是冲破的过程是痛苦的,是需要等待的。面对这种不自由,“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其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止,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笑,讥笑者也,这两个小动物瞧不起大鹏翱翔九万里然后图南的行为。他们认为他们自己的飞翔是自由自在的,是无拘无束,是没有任何限制的。其实不然呀!决者,奋起而飞之意也,小鸟不遗余力地飞翔,自以为没有什么限制,但是“抢榆枋而止”,其自由飞行受到飞行高度的限制。所以后面庄子讲:“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此二虫的视野是那么的狭隘,只见树木不见森里,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原来是大自由有限制,小自由有效限制,总之是有限制。第一段主要说明这样一个观点:万事万事都是不自由,都是有所待的,都是有所限制的。第二段主要证明这样一个观点: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小年。开头讲:“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夜。”作者运用了举例论证与对比论证的方式讲述了自己的观点:这一边是寿命短暂的朝菌和不知春秋的蟪蛄,另一边是寿命长的冥灵和大春。二者对比,显而易见,很容易得出小年不及大年的结论呀。此还是物证,作者还举出来人证。接着讲“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夫?”我个人觉得这几句话写的挺有深意,仔细琢磨,别有一番滋味。人生七十古来稀,更何况是在医疗条件和卫生条件都不太好的古代呢?彭祖是人中之仙,一般人总想与他比寿命的长短,这难道不是一种悲剧与自寻烦恼么?二者根本就没有什么可别性。道理很简单,普通人谁会拿自己的财富和比尔盖茨一比高下呢?没有可比性的比较这本身就是无可奈何,是一种庸人自扰,但是纷纷攘攘的世间不知存在多少这样的悲剧呀。接着讲:“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此段文字鲲鹏与斥鴳形成对比,说明小知不及大知的道理,但是不管是小知还是大知,它们都要受到限制,只是限制的范围与程度不同罢了。第三段作者通过层层否定和步步推进提出自己的观点:无己、无功和无名。开头讲“若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就智慧、能力和品德而言,这些才华卓绝之人都是超一流的人,但是庄子说“亦若此矣”,也不过这样罢了。他们呀,汲汲于功名,自鸣得意,但其目光短浅犹如斥鴳。这难道不是一种人生矛盾么?每一个人都觉得自己活的自由自在,惬意潇洒,但是在某些人看来,这种生活是“卑身而伏,中于机辟,死于网罟”。接着讲“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宋荣子是战国时代的著名思想家,其主张“见侮不辱,救民之斗”以及“情欲寡浅”、“禁攻寝兵”。这种人的思想境界可谓高矣,能够宠辱不惊,但是庄子对其还是持否定态度,这可能与庄子的观念有关。庄子主张得鱼忘筌和得意忘言,你宋荣子汲汲于替世人解除纷争,这种行为有价值么。所谓动辄得咎,世间万事万物都是这样:只要你有所行动,不管目的何在,就有可能犯错误,就有可能事与愿违,就有可能好心办坏事。这难道不是一种人生的矛盾么?追求逍遥自由之境,却陷入逍遥之境的陷阱。接着讲:“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应该说列子达到的人生境界已经很接近庄子了。对于富贵功名,权势利禄,列子是“未数数然也”。自由自在,逍遥快活,与自然天地相往来,这可谓是神仙一流的人啦。但是庄子认为这还不够逍遥,因为列子是有所凭借的。最后庄子提出自己的观点:“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哦,原来这才是庄子的真正的世界:率性而为,顺应自然的变化,让精神在漫无边际的精神时空中遨游,破除物我的限制,破除功名的桎梏,一切一切的物质都灰飞烟灭,惟精神的空间永世长存。

此种人生境界何其令人向往,反过来说,庄子自己达到这种人生境界了吗?让我们看看庄子自己的行为吧:

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

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耶?’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 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物质的困顿让这位旷代的大哲人低下了高贵的头颅。庄周家贫,去借粮食,这件事本身就说明物质的真实性决定真实的人的存在。在面临饥肠辘辘以及嗷嗷待哺的情景时,庄子也顾不得其他了。这难道不是一种无奈与矛盾吗?更甚者,面对监河侯诚意略显不足的借钱,庄子更是忿然作色以及挖苦讽刺。这说明庄子在面临实际问题时,其“无己”的观念也被抛到九霄云外了。

人呀,毕竟是物质性的动物。离开的物质需求,连生命的延续都无法保证,何谈精神的遨游呀。对于庄子,当时的人评价庄子的言论是“大而无当,往而不返”,我想这在一定程度上是有道理的:物质的需要是人生命的第一需要,没有这一需要的基本满足,思维和精神这些抽象的概念动力何来,人是不会饿着肚子写诗的。反过来,人又不能被物质的海洋淹没,物质欲望的沟壑用物质是填不满的,填不满就不满足,不满足就出现烦恼。面对这窘境,庄子的办法是“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故面对物质与精神的矛盾时,庄子告诉我们可以甩掉物质太重的负担,可以遨游精神的世界,暂时忘却有生命无秩序的烦恼。

总之,沉重的肉体与逍遥的精神之间的矛盾永远存在的,那不仅是庄子的矛盾,更是普罗大众的矛盾。要想达到逍遥之境界,必须物质与精神二者兼顾,比翼双飞,才是真的逍遥。

第五篇:逍遥游

《逍遥游》读后感

旅游***孙瑾

庄子的《逍遥游》作为不朽名篇,文采斐然,想象绮丽,构造诸多神仙事物以警醒世人,奠定了庄子哲学的基调,也使读者得以一窥庄子文采的精妙。《逍遥游》成为传世经典之作,历千年而不衰,也向我们昭示了庄子勃勃生机的哲学。而其中的超脱时间空间的大是大非。

《逍遥游》借鲲鹏的徒南来预示人之渺小,其对当代人的启示,在于其超脱精神,提升自我的心灵境界。在庄子的眼中,敬畏自然,天地,人世间的一切争斗,权谋,名利,都不过是“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陷于其中,不能自拔是可笑的。而如今的我们没有做到淡泊,潇洒,为这为那所困。人们终日忙碌却无为,人类如何可以远离所谓“野马,尘埃”,与藐视鲲鹏的蜩与学鸠相区分?!怀一颗谦卑之心,对一切都可以开阔胸襟。而不是蔑视自然,自以为是。以自我为世界之中心的时候,想想几千里的大鹏,腾跃直上几万里,有没有羞愧之心?自称文明人的我们,却对地球造成了极大地破坏,自毁家园,最终后悔的还是我们。我们应深思,人类历史,文化发展了,进步了,可是为何独对自然逐步失去了敬意,畏意。庄子的哲学值得我们学习,研究,不是枯燥的会背书,会默写,其中妙处不可言,自有有心人体会,也许红尘的我们——庄子知音未尝不可说。

“朝菌不知晦朔,惠姑不知春秋”,说明人的认识是有局限的,所以说自称有大智慧抑或参透什么天理的言论,甚是无语。不可否认,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有盲点的,真正智慧的人也不是我们想的那么多。俗夫寻找智慧的过程即是智慧的行为,即使不够尽善尽美,不能看透期间,但有这种想法已是非常人了。

大用与小用,有用与无用,在乎于你。庄子不在乎,或者他在乎的和我们不一样,所以名利于他,生死于他,都是惘谈,一生潇洒,才是活着的意义。

下载《逍遥游》延伸阅读与训练word格式文档
下载《逍遥游》延伸阅读与训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逍遥游

    《逍遥游》课例赏鉴 【课例实录】 师:我们在上节课已经对《逍遥游》中的文言知识点进行了梳理,并大致了解了文意。那么,今天让我们走入文本深处,一起来探寻,在这短短的三段文字......

    《逍遥游》

    《逍遥游》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通过本文的学习,了解庄子及庄子的思想,学会读老庄的书;在现代社会乐观地生活;适当掌握一些文言的虚词实词句式等。 【教学方法】填鸭式、讨论式......

    逍遥游

    御气乘风来,逍遥天地间 ——读庄子《逍遥游》有感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而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於......

    逍遥游(本站推荐)

    《逍遥游》优秀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疏通文句,弄懂文意 2、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以及文言特殊句式 3、学习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

    逍遥游

    逍遥游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而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於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

    逍遥游

    逍遥游 一、夯基训练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抢榆枋而止.B.我决起而飞.C.绝云气,负青天 .抢:触、碰。 决:快速的样子。 绝:阻挡。 志:记载。 D.《齐谐......

    拓展心得体会——拓展训练帮团队延伸好习惯

    拓展训练帮团队延伸好习惯 虽然这次在明阳天下拓展公司拓展的时间较短,却收获颇丰,记得刚刚到目的地时,我和同事们都不够了解此次活动的目的,认为只不过是一次类似游式的活动而......

    逍遥游读后感范文大全

    《逍遥游》读后感初读逍遥游,是感叹鲲鹏之大,世间无有。鲲广数千里而不知其修,鹏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在脑海中浮现如此庞然大物,气势无穷,顿是心胸宽广,神思游弋。而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