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不要抛弃学问(胡适)翻译
不要抛弃学问(胡适)
诸位毕业生同学:你们现在要离开母校了,我没有什么礼物送给你们,只好送你们一句话罢。
这一句话是:“不要抛弃学问。”以前的功课也许有一大部分是为了这张文凭,不得已而做的。从今以后,你们可依自己的心愿自由研究了。趁现在年富力强的时候,努力做一种专门学问。少年是一去不复返的,等到精力衰时,要做学问也来不及了。即为吃饭计,学问决不会辜负人的。吃饭而不求学问,三年五年之后,你们都要被后来的少年淘汰掉的。到那时再想做点学问来补救,恐怕也太晚了。
有人说:“出去做事之后,生活问题急需解决,哪有功夫去读书?即使要做学问,既没有图书馆,又没有实验室,哪能做学问?” 我要对你们说:凡是要等到有了图书馆方才读书的,有了图书馆也不肯读书。凡是要等到有了实验室方才做研究的,有了实验室也不肯做研究。你有了决心要研究一个问题,自然会撙衣节食去买书,自然会想出法子来设置仪器。
至于时间,更不成问题。达尔文一生多病,不能多作工,每天只能做一点钟的工作。你们看他的成绩!每天花一点钟看10页有用的书,每年可看3600多页书;30年可以读11万页书。
诸位,11万页书可以使你成为一个学者了。可是,每天看三种小报纸也得费你一点钟的功夫;四圈麻将也得费你一点半钟的光阴。看小报呢?还是打麻将呢?还是努力做一个学者呢?全靠你们自己的选择!
易卜生说:“你的最大责任是把你这块材料铸造成器。” 学问便是铸器的工具。抛弃了学问便是毁了你们自己。
再会了!你们的母校眼睁睁地要看你们十年之后成什么器。
Notes:
1.《不要抛弃学问》是胡适先生在1928~1930年在上海任中国公学校长时为毕业生所作的赠言。胡适(1981~1962)是新文化运动中很有影响的人物。1946年曾任北京大学校长。除学术著作外,他写过不少富有洞察力和启发性的小品文,本文就是其中一例。
“不用抛弃学问”若直译成:Never Give up Learning,意思不明确,统观全文可以了解到这句话的意思是“不用放弃对学问的追求”,必须加字:Never Give up the Pursuit of Learning 更为准确。
2.“毕业生同学”是指即将毕业的学生,所以应该译为:students of the graduating class,而不是graduates。3.“年富力强”,指年纪轻,精力旺盛,在英文中可以表示为:in the prime /flower of life。
4.“少年”通常用来指人在十岁到十五六岁的阶段,即:early youth,但在这里不是确指,而是泛指人们青春年少的时光,即:youth。
5.“做学问”可以译为:to go into scholarship /to devote oneself to scholarly research /to engage in learning。6.“即为吃饭计”的意思是“即便从维持自己生活的角度考虑”,其中的“吃饭”是使用具体的意象来指代抽象的概念,在翻译时应该做抽象化处理,宜译成:in terms of making a living /as a means of subsistence。“学问绝不会辜负人的”译为Knowledge will do you a good return.7.“凡是……也……,凡是……也……”是一个对仗工整句型,翻译这个句子时应注意通过对主语进行选择(如 those who refuse to...)和避免不必要的重复而采用的补偿手段(如 to do so),从而使译文尽可能简洁。
8.“撙衣节食”即“省吃省穿”,“撙”即“节省”,这里可译成:cut down on food and clothing /to economize on food and clothing /to live frugally。
9.“至于时间,更不成问题”,可以译成:Time is not a problem,或使用英语习语:Time is no object。10.“麻将”,根据约定俗成的原则,应该采用通用的音译译名:mah-jong.11.“全靠你们自己的选择”可以译成“the choice lies with you / It is up to you to make the choice”。12.易卜生(Henrik Ibsen,1828~1906),挪威著名戏剧家、诗人。其代表作是《玩偶之家》。
13.“眼睁睁地”,通常是指“无可奈何地”,这里可以理解为“热切而充满期待地注视着”,故译成:watch eagerly。14.“成器”一词在文中出现两次,第一次是因为用在比喻句中与“材料”相照应,故而译成:a useful implement,以突出其形象性;第二次出现在结尾句中,直接译出其内涵意义即可,故而译成:what will become of you。
Never Give up the Pursuit of Learning(Hu Shi)
Translated by Zhang Peiji(张培基)13
1412
1097
863
1Dear the Students of Graduating Class, As you are leaving your alma mater, I have nothing to offer you as a gift except a word of advice.My advice is, “Never give up the pursuit of learning.” You have perhaps finished your college courses mostly for obtaining the diploma, or, in other words, out of sheer necessity.However, from now on you are free to follow your own bent in the choice of studies.While you are in the prime of life, why not devote yourselves to a special field of study? Youth will soon be gone never to return.And it will be too late for you to go into scholarship when in your declining years.Knowledge will do you a good turn even as a means of subsistence.If you give up studies while holding a job, you will in a couple of years have had yourselves replaced by younger people.It will then be too late to remedy the situation by picking up studies again.Some people say, “Once you have a job, you’ll come up against the urgent problem of making a living.How can you manage to find time to study? Even if you want to, will it be possible with no library of laboratory available?”
Now let me tell you this.Those who refuse to study for lack of a library will most probably continue to do so even though there is a library.And those who refuse to do research for lack of a laboratory will most probably continue to do so even though a laboratory is available.As long as you set your mind on studies, you will naturally cut down on food and clothing to buy books or do everything possible to acquire necessary instruments.Time is no object.Charles Darwin could only work one hour a day due to ill health.Yet what remarkable man he was!If you spend one hour a day reading 10 pages of a book, you can finish more than 3,600 pages a year, and 110,000 pages in 30 years.Dear students, 110,000 pages will be quite enough to make a learned man of you.It will take you one hour to read three tabloids a day, and one and half hours to finish four rounds of mah-jong a day.Reading tabloids, playing mah-jong or striving to be a learned man, the choice lies with you.Henrik Ibsen says, “It is your supreme duty to cast yourself into a useful implement.” Learning is the casting mould.Forsake learning, and you will ruin yourself.Farewll!Your alma mater is watching eagerly to see what will become of you ten years from now.
第二篇:胡适《不要抛弃学问》(参考译文)
不要抛弃学问(1)
胡适
诸位毕业同学,你们现在要离开母校了,我没有什么礼物送给你们,只好送你们一句话罢。
这一句话是:“不要抛弃学问。”以前的功课也许有一大部分是为这张文凭,不得已而做的,从今而后,你们可以依自己的心愿去自由研究了(2)。趁现在年富力强的时候,努力做一种学问。少年是一去不复返的,等到精力衰时,努力做学问(3)也来不及了。即为吃饭计,学问决不会辜负人的(4)。吃饭而不求学问,三年五年后,你们都江堰市要被后来少年淘汰掉的。到那时再想做点学问来补救,恐怕已太晚了。
有人说:“出去做事之后,生活问题急需解决,哪有工夫去读书?即使要做学问,既没有图书馆,又没有实验室,哪能做学问?”
我要对你们说:凡是要等到有了图书馆才读书的,有了图书馆也不肯读书。凡是要等到有了实验室才做研究的,有了实验室也不肯做研究。你有了决心要研究一个问题,自然会撙衣节食(5)去买书,自然会想出来法子来设置仪器。
至于时间,更不成问题(6)。达尔文一生多病,不能多作工,每天只能做一点钟的工作。你们看他的成绩!每天花一点钟看 10 页有用的书,每年可看 3600 多页书,30年可读 11 万页书。
诸位,11 万页书可以使你成一个学者了,可是,每天看三种小报也得费你一点钟的工夫,四圈麻将也得费你一点半钟的光阴。看小报呢,还打麻将呢?还是努力做一个学者呢?全靠你们自己的选择(7)!
易卜生说:“你的最大责任是把你这块材料铸造成器。” 学问便是铸器的工具。抛弃了学问便是毁了你们自己。
再会了!你们的母校眼睁睁地要看(8)你们十年之后成什么器。
Never Give Up the Pursuit of Learning
Hu Shih
Dear students of the Graduating Class, As you are leaving your alma mater, I have nothing to offer you as a gift except a word of advice.My advice is, “Never give up the pursuit of learning.” You have perhaps finished your college courses mostly for obtaining the diploma, or, in other words, out of sheer necessity.However, from now you are free to follow your own bent in the choice of studies.While you are in the prime of life, why not devote yourselves to a special field of study? Youth will soon be gone never to return.And it will be too late for you to go into scholarship when in your declining years.Knowledge will do you a good turn even as a means of subsistence.If you give up studies while holding a job, you will in a couple of 13 years have had yourselves replaced by younger people.It will then be too late to remedy the situation by picking up studies again.Some people say, “Once you have a job, you’ll come up against the urgent problem of making a living.How can you manage to find time to study? Even if you want to, will it be possible with no library or no laboratory available?”
Now let me tell you this.Those who refuse to study for lack of a library will most probably continue to do so even though there is a library.And those who refuse to do research for lack of a laboratory will most probably continue to do so even though a laboratory is available.As long as you set your mind on studies, you will naturally cut down on food and clothing to buy books or do everything possible to acquire necessary instruments.Time is no object.Charles Darwin could only work one hour a day due to ill health.Yet what a remarkable man he was!If you spend one hour a day reading 10 pages of a book, you can finish more than 3600 pages a year, and 110000 pages in 30 years.Dear students, 110000 pages will be quite enough to make a learned man of man.It will take you one hour to read three tabloids a day, and one and half hours to finish four rounds of mah-jong a day.Reading tabloids, playing mah-jong or striving to be a learned man, the choice lies with you.Henrik Ibsen says, “it is your supreme duty to cast yourself into a useful implement.” Learning is the casting mould.Forsake learning, and you will ruin yourself.Farewell!Your alma mater is watching eagerly to see what will become of you ten years from now.注释:
本文是胡适 1928-1930 年在上海任中国公学校长时为毕业生所作赠言,至今仍有参考价值。(1)“不要抛弃学问”在这里的意思是“不要放弃对学问的追求”,因此不能直译为 Never Give up Learning,必须加字:Never Give up the Pursuit of Learning。(2)“你们可以依自己的心愿去自由研究了”译为 you are free to follow your personal bent in the choice of studies,其中 to follow one’s bent 是成语,和 to follow one’s inclination 同义,作“做自己感兴趣或爱做的事”解。
(3)“做学问”译为 to go into scholarship, 等于 to engage in learning。(4)“学问决不会辜负人的”译为 Knowledge will do you a good turn,其中 to do one a good turn 是成语,作“做对某人有益的事”解.(5)“撙衣节食”即“省吃省穿”,现译为 cut down on food and clothing,其中to cut down on 是成语,与 to economize on同义,作“节约”解。又上语也可译为 to live frugally。(6)“至于时间,更不成问题”译为 Time is no object,其中 no object 是成语,等于 no problem,作“不成问题”或“不在话下”解。
(7)“全靠你们自己的选择”译为 the choice lies with you 或 it is up to you to make the choice。(8)“你们的母校眼睁睁地要看„„”中的“眼睁睁地”通常的意思是“无可奈何地”,现 在这里作“热切地”解,故译为 eagerly。
第三篇:不要抛弃学问范文
不要抛弃学问
教学目标: 1.教育学生热爱学习,不要抛弃学问,树立终生学习观。2.理解文章内容,谈谈自己受到的启发。3.学习课文针对性强,用语得体,有真情实感等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1、激发学生热爱学习,终生不要抛弃学问。
2、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表达情感的方法。
教学方法:朗读感悟法、情境教学法、合作讨论法
一、导入
每到临近毕业是我们都准备毕业纪念册,里面有我们的老师和同学送给我们的毕业赠言,其中包含了他们对我们的美好祝愿。有的祝我们能够继续深造;有的祝我们工作顺利;还有的同学祝我们天天开心。我们的老师也会对我们寄以殷切的期望,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胡适先生给学生的《毕业赠言》。
揭题:《毕业赠言》这篇文章是胡适先生1929年在中国公学18级毕业典礼上的演讲。
二、走近作者
胡适(1891.12—1962.2),字适之,汉族,安徽绩溪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毕生倡言“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言必有证”的治学方法,以及“认真做事,严肃做人”的做人之道。
三、读悟结合,理清层次
A、你认为胡适这篇《毕业赠言》的主题是什么? “不要抛弃学问” B、课文围绕这句话写了几部分内容? 第1段:提出赠言,揭示中心话题——不要抛弃学问。
第2段:论说学问的重要性。这段,能凸现全段的主要意思的句子是——趁现在年富力强的时候,努力做一种专门学问。
第3--6段:提出怎样做学问。采用总分式,表达看法——要创造条件做学问,要抓紧时间坚持做学问。第7--9段:表达了作者的希望与祝愿。
四、讨论探究,理解文章内容。A、为什么不能抛弃学问?
少年一去不复返,等到精力衰减时,要做学问就来不及了;三五年不学习,就会被后来少年淘汰,到那时想补救就来不及了。B、怎样做学问?创造条件珍惜时间
(主动创造条件做学问;抓紧时间做学问。)
启示:无论什么时候,什么境遇都不要放弃学问;学习要趁年轻,要珍惜时间,多做学问。
五、拓展延伸
小沙弥对老方丈说:“方丈,我己经读了许多经书,肚子里的学问己经满了。”老方丈并不答话。他拿出一个瓶子,先用大石块把瓶子填满,然后问小沙弥:“瓶子满了吗?”小沙弥说:“满了。”老方丈又把一些小石子放进瓶子,问小沙弥:“满了吗?”他说:“满了。”老方丈又把一些沙土放了进去,继续问:“满了吗?”小沙弥想了想,小心地说:“满了。”老方丈听了,又往己满的瓶子里倒了些水,转身而去。小沙弥望着老方丈远去的背影,看着眼前的瓶子,似有所悟。
感悟:瓶子就像我们的脑子,当你认为学问放满了的时候,其实还没满。做事要认真,当你认为做好了的时候,实际上还有很多细节要做。
六、警句
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要落后。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现代社会,没有谁能够不学习,还能在竞争中生存的。学习是终身的,处处留心皆学问。希望大家铭记胡适先生的话“不要抛弃学问。”希望大家能把自己“这块材料铸造成器”,祝同学们都能成为有用之材。
A.母校十年之后要看你们成什么器.B.三五年之后,再想做点学问来补救,恐怕已太晚了.C.抛弃了学问,便是毁了你自己.D.努力做一个学者,全靠自己的选择.
第四篇:爱——观《妈妈不要抛弃我》有感
爱——观《妈妈不要抛弃我》有感
带我走进这世界,是您让我懂得了爱。
有一部电影,很美很感人;有一种爱,很平凡却很伟大——那就是《妈妈不要抛弃我》和母爱。
《妈妈不要抛弃我》讲述了一个以捡破烂为生的瘸腿老人在冬天一个垃圾桶旁发现了弃儿(小雪),并含辛茹苦地抚养她长大。后来小雪的妈妈被小雪卖身救奶奶的行为唤醒了她内心深处的母爱,最终她认回了小雪,还认了老太为母亲,从此以后三人过上了幸福美满的平凡日子。
这部电影的爱让我想到了母亲的爱。
我想起了妈妈每次做家务的样子——总是用心的、无怨无悔的;我想起了我每次和妈妈一起做家务时妈妈的表情——总是很开心的、很幸福;我想起了妈妈每次批评我的样子——总是很严厉、很失望;我想起了……
妈妈,这个生我养我爱我的人,我却是怎样回报她的呢?
当她叮嘱我时,我嫌她罗嗦、烦人,暴躁时甚至大声反驳几句就冲回房间,或者随便敷衍几句就作罢……原来,我一直是这样对待她的啊……真对不起,妈妈……
是什么使老太毅然决定抚育小雪长大?是爱——人间的大爱。是什么使小雪的妈妈良心发现回到小雪身边?是爱——苏醒的母爱……又是什么,无论我怎样伤她心,我的妈妈却永远都会原谅我呢?是爱——人世间最最伟大的母爱!因为爱。
因为爱,就会常常遗忘自己,眼里只有那个最在意的人,处处为他着想。我想,我对妈妈的爱还不够,还不够包容,还不够温柔,还不够体贴,还不够呵护……我会尝试做到这些,更深更浓地去爱着我世界上最伟大的母亲。
广宁初级中学初一:范晓敏
第五篇:学记翻译不要原文
《学记》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专著。是《礼记》中的一篇,写作战国晚期,据考证作者是孟子的学生乐正克。本文的内容是学记翻译不要原文,以供大家参考。
学记翻译不要原文
【翻译】
(执政者)思虑要合于法度,征求品德善良(的人士辅佐自己),可以得到小小的声誉,不能够耸动群众的听闻;(如果)亲近礼贤下士,宽容异己体恤百姓,可以耸动群众的听闻,但不能起到教化百姓的作用。君子想要教化百姓,并形成好的风俗,就一定要重视设学施教啊!
玉石不经雕琢,就不能变成好的器物;人不经过学习,就不会明白道理。所以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统治人民,首先要设学施教。《尚书·兑命》篇中说:“始终要以设学施教为主”,就是谈的这个道理啊!
尽管有味美可口的菜肴,不吃是不会知道它的美味的;尽管有高深完善的道理,不学习也不会了解它的好处。所以,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通过教人才能感到困惑。知道自己学业的不足,才能反过来严格要求自己;感到困惑然后才能不倦的钻研。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兑命》篇说:“(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是一个事情的两个方面”,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啊!
古代设学施教,每二十五家的“闾”设有学校叫“塾”,每一“党”有自己的学校叫“庠”,每一“术”有自己的学校叫“序”,在天子或诸侯的国都设立有大学。
(学校)里每年招收学生入学,每隔一年对学生考查一次。第一年考查学生断句分章等基本阅读能力的情况,第三年考查学生是否专心学习和亲近同学,第五年考查学生是否在广博的学习和亲近老师,第七年考查学生讨论学业是非和识别朋友的能力,(这一阶段学习合格)叫“小成”。第九年学生能举一反三,推论事理,并有坚强的信念,不违背老师的教诲,(达到这一阶段的学习标准)叫做“大成”。唯有这样,才能教化百姓,移风易俗,周围的人能心悦诚服,远方的人也会来归顺他,这就是大学教人的宗旨。古书上说:“(求学的人)应效法小蚂蚁衔土不息而成土堆的精神(不倦地学习)”。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啊!
大学开学的时候,(天子或官吏)穿着礼服,备有祭菜来祭祀先哲,表示尊师重道,学生要吟诵《诗经·小雅》中(鹿鸣、四牡、皇皇者华)三篇(叙述君臣和睦)的诗,使他们一入学就产生要作官的感受;要学生按鼓声开箱取出学习用品,使他们严肃地对待学业;同时展示戒尺,以维持整齐严肃的秩序;(学生春季入学,教官)没有夏祭不去考查学生,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按自己的志愿去学习。(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先观察而不要急于对学生的问题给予解答,(用以)反复详审学生的思维活动;年长的学生请教教师,年少的学生要注意听,而不要插问,因为学习应循序渐进,不能越级。这七点,是施教顺序的大纲。古书上说:“在教学活动中,教宫首先要尽职,读书人要先立志”,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啊!
大学的教育活动,按时令进行,各有正式课业;休息的时候,也有课外作业。课外不学杂乐,课内就不可能把琴弹好;课外不广泛运用比喻,课内就不能写好诗句;课外不学好如果做好家室,课内就学不好礼仪。不喜欢那些才艺学问,就不可能乐于对待所学的正课。所以,君子对待学习,课内受业要学好正课;在家休息,要学好各种杂艺。唯其这样,才能安心学习,亲近师长,乐于与群众交朋友,并深信所学之道,尽管离开师长辅导,也不会违背所学的道理。《兑命》篇中说:只有专心致志谦逊恭敬,时时刻刻敏捷地求学,在学业上就能有所成就',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啊!
今天的教师,单靠朗诵课文,大量灌输,一味赶进度,而不顾学生的接受能力,致使他们不能安下心来求学。教人不能因材施教,不能使学生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学的方法违背了教学的原则,提出的要求不合学生的实际。这样,学生就会痛恶他的学业,并怨恨他的老师,苦于学业的艰难,而不懂得它的好处。即使学习结业,他所学的东西必然忘得快,教学的目的也就达不到,其原因就在这里啊!
大学施教的方法:在学生的错误没有发生时就加以防止,叫做预防;在适当的时机进行教育,叫做及时;不超越受教育者的才能和年龄特征而进行教育,叫做合乎顺序;互相取长补短,叫做相互研讨。这四点,是教学成功的经验。
错误出现了再去禁止,就有产生抗拒而难以克服;放过了学习时机,事后补救,尽管勤苦努力,也较难成功;施教者不按不按教学内容的一定顺序传授知识,打乱了条理,就不可收拾;自己一个人瞑思苦想,不与友人讨论,就会形成学识浅薄,见闻不广;与不正派的朋友来往,必然会违逆老师的教导;从事一些不正经的交谈,必然荒废正课学习。这六点,是教学失败的原因。
君子不但懂得教学成功的经验,又懂得教学失败的原因,就可以当好教师了。所以说教师对人施教,就是启发诱导:(对学生)诱导而不牵拉;劝勉而不压制;指导学习的门径,而不把答案直接告诉学生。(教师对学生)诱导而不牵拉,则师生融洽;劝勉而不强制,学生才能感到学习是件愉快的事;启发而不包办,学生才会自己积极思维。能做到师生融洽,使学生感到学习容易,并能独立思考,可以说是做到了善于启发诱导了。
学生在学习上有四种过失,是施教的人必须要了解的:人们学习失败的原因,有人是失于贪多务得,有人是失于学习过于偏狭,有的人失于见异思迁不求甚解,有的人失于学习上不能持久,浅尝辄止。这四点,是由于学生的不同心理和才智所引起的。教师懂得受教育者的不同心理特点,才能帮助学生克服缺点。教育的作用,就是使受教育者能发挥其优点并克服其缺点。
会唱歌的人,要使人情不自禁地跟着唱;会教人的人,要诱导学生自觉地跟着他学。教师讲课,要简单明确,精练而完善,举例不多,但能说明问题。这样,才可以达到使学生自觉地跟着他学的目的。
君子要知道最完美的教学境界中的难易甘苦等种种情况,才能知道教学过程中表现出的正确的与错误的不同思想倾向和教学方法,才能对学生多方面灵活的启发诱导。能够多方面启发诱导,才能当好教师。能当好教师才能做官长,能做官长才能当人君。所以说,当教师的,就是凭借(老师)来学习成为君上的。因为这个缘故,所以选择教师不可不慎重。古书上说:“古代君王只尊敬老师”。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啊!
凡是学习的关键,严师是难能可贵的。教师严格才能重视他传授的道。在上的君王能尊师重道,百姓才能专心求学。所以君王不以臣子相待的臣子有两种人:一是正在祭祀中作为神的替身的人,不以臣子相待;二是教师,不以臣子相待。根据礼制,(这二种人)虽被天子召见,可以免去朝见君王的礼节,这就是为了表示尊师重道的缘故。
会学习的人,能使教师费力不大而效果好,并能感激教师;不会学习的人,即使老师很勤苦而自己收效甚少,还要埋怨教师。会提问的人,象木工砍木头,先从容易的地方着手,再砍坚硬的节疤一样,(先问容易的问题,再问难题),这样,问题就会容易解决;不会提问题的人却与此相反。会对待提问的人,要回答得有针对性,象撞钟一样,用力小,钟声则小,用力大,钟声则大,从容地响,留有提问者充分回味和消化的时间;不会回答问题的恰巧与此相反。以上这些,讲的是有关进行教学的方法。
单靠死记一些零碎的知识,不能作个好教师,一定(要有渊博的知识),随时准备根据学生的提问并给以圆满的回答才行。如果学生提不出问题,就要引导启发他们;告诉了他以后,仍不能理解,可以暂时放在一边不管了。
(若要学到父亲高超的手艺),高明的冶金匠的儿子,一定要先去学缝皮袄;高明的弓匠的儿子,一定要先去学编撮箕,训练学拉车的小马的人会先反过来,让马在车后跟着走。君子懂得了这三例(是通过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反复练习、循序渐进)使事业成功的道理,就可以搞好教学工作了。
古代求学的人,能够对同类事物进行比较,举一反三。鼓不等同于五声,而五声中没有鼓音,就不和谐;水不等同于五色,但五色没有水调和,就不能鲜明悦目;学习不等同于五官,但五官不经过学习训练就不可治理;师不等同于五服之亲,但没有教师的教导,人们不可能懂得五服的亲密关系。
君子说,德行很高的人,不限于只担任某种官职;普遍的规律,不仅仅适用于那一件事物;有大信实的人,用不着他发誓后才信任他;因时制宜的人无所不可不拘于一途。懂得这四点,(就可以领会到做事求学),也要抓住根本的道理了。古代的三王祭祀江河的时候,都是先祭河而后祭海,这是因为河是水的本源,而海是水的归宿。这才叫抓住了根本!
【释义】
发虑宪,求善良,--深谋远虑(思虑规律),物色好人(求贤纳士),足以謏(sǒu,小有声音)文,不足以动众.--可以赢得一些好名声,但还不能够鼓动民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如果礼贤下士,亲近与己疏远的人,就可以鼓动民众,未足以化民.--但还不能够感化,教化民众.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如果要想感化和教化民众,养成良好的风俗习惯,就必须通过学校教育才行.玉不琢,不成器;--玉质虽美,不经雕琢,不能成精美玉器;
人不学,不知道.--人有天赋但不学习,就不能明白至道.“道”--“贵贱”“长幼”“尊卑”;“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中庸》);“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所以古代君王建设国家,统治人民,都把教育作为首要任务.“兑(yuè说)命”曰:--《尚书》(《礼记集说》今亡)“兑命篇”说:
“念终始典于学”,--“人君应当始终念念不忘以教育为本”,(典--本,主)
其此之谓乎!--就是这个意思!
发虑宪,求善良,--深谋远虑(思虑规律),物色好人(求贤纳士),足以謏(sǒu,小有声音)文,不足以动众.--可以赢得一些好名声,但还不能够鼓动民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如果礼贤下士,亲近与己疏远的人,就可以鼓动民众,未足以化民.--但还不能够感化,教化民众.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如果要想感化和教化民众,养成良好的风俗习惯,就必须通过学校教育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