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积累的重要性
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会有家长和学生问我:张老师,现在高中语文要改革,有这么多变化,我们怎么学啊?
每次听到这样的问题我都哭笑不得:这些提问的家长和同学们,大部分人连基础的字音字形、成语词语、文言实词都没解决,诗歌鉴赏、阅读、作文没有一个能拿到高分,就着急怎么解决新题型的10分20分了。大家要知道,无论高考改不改,怎么改,这些最核心最基本的能力要求从来都没有改变过。听说分值增加就赶紧开始学、听说有改革就急着自己也变一变,这样的举动都是舍本逐末,完全不可取的。
踏踏实实把该学的东西学好一定是最重要的原则。不止对语文,对任何学科都是一样。打个很简单的比方:一个人每个月挣2000元,柴米油盐哪一样涨价他都会胆战心惊;而一个亿万富翁,无论菜价怎么变化也从来也不会为吃穿发愁。就语文一科来讲,要成为“亿万富翁”最基本的要求有二:积累知识和迁移能力。
其中,足够的知识积累是学好语文的基础。积累的对象包括字词的读法、写法、意义,文言文的实词词义、诗歌的基本意象等。而迁移能力指的是在阅读课外文言文时能认识课内学过的词汇、句式,在鉴赏诗歌、阅读散文时能用上阅读课内诗歌、散文的方法。
积累和迁移是相辅相成的:有足够的积累才有迁移的工具;学会了迁移才能把积累的东西学以致用。而现在的高中生,尤其是理科生,就是卡在了积累这一步上,还没有开始做迁移的工作,因此我们常常听到“语文都是死记硬背”的错误说法。说句实话,现在的高考连文学常识和默写都不考课内内容了,哪里还死记硬背呢? 更何况,随着高考改革的逐步深化,语文高考题的灵活性、综合性越来越强,对“能力”的要求远远高于对“知识”的要求。就拿出现在2013年北京高考里的一道新题来讲: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运用,不同于其它三句的一项是[
] A.微风习习,远处飘来阵阵歌声,也飘来了缕缕的花香。B.蜜蜂酿出了甘甜的蜂蜜,也为人们酿出了美好的生活。C.萧瑟的秋风吹落枝头的黄叶,却吹不去她满腹的惆怅。D.风和日暖,小院关闭了柴门,却关不住那满园的春色。
这道题考察的是一种叫“粘连”的修辞手法,高中课内是不学的。然而,我们根本不需要“知道”这种修辞手法,只需要发现BCD三项中的动词和宾语都是不规范搭配(酿出生活,吹去惆怅,关住春色),而A的搭配是恰当的(飘来花香),就足够解决问题了。
不得不说,迁移能力的培养才是学好语文的重中之重,而这恰恰是现在的高中语文教学中非常缺少的一环。
当然,有时候迁移能力解决不了的问题还是得靠积累来解决。2014年的自主招生考试中,北大考了一道奇妙的对联题:高端大气上档次,______________。要从“读对联”练就“写对联”的迁移能力实在是太难了,但只要留心生活时事,人人都能答出下联的“低调奢华有内涵”。语文的积累不仅仅是读书,更是读社会、读生活,这是语文学习永恒的话题。
第二篇:积累的重要性
积累的重要性
北川永安小学
杨翠华
俗语云:“团结就是力量!” “众人拾柴火焰高!”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 团结的精神流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贯穿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因此,语文教材无论怎样改变,都少不了“积累、运用” “积少成多”等环节。所以,笔者认为,“积累”无论在语文学习的哪一个阶段,都尤为重要。那么,“积累”的重要性特别体现在初学语文的时期。
语文初学者(低中年级)能养成积累的好习惯,倘若能一如既往地坚持,那么对于学习语文乃至学习其他各科都有好处;交谈时,可以让你口若悬河;与人交际时,能让你信心百倍;尤其作文时,可以充分展示你的文学才华,为你的作家之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昔日,古人就非常重视积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不怕读得少,只怕记不牢”等就是“积累”的真实写照。在国外,也有“积累”成功的典范:爱迪生一生勤奋并不断积累,每天要读三本书,而且随身携带一个小本子,一有什么新的灵感,就马上拿出本子记下来。这给他的实验帮了许多忙。理所当然,我们应该学习“积累”的方法,以便把他更好的用于学习生活中。
(一)在语文积累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语言积累。语言积累应包括三方面内容:
一是语言材料的积累;二是语言规律的积累;三是语言典范的积累。
(二)语文学习还必须注意文化积累。
(三)生活积累也很重要。
语文学习与生活联系十分密切:一方面,语文学习需要一定的生活积累。另一方面,语文又是生活的工具,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地了解认识生活,更好地参与生活、改造生活,让自己、让他人生活得更有意义、更美好。语文教育不仅要注重语文工具的操作性教育,还要加强语文工具的目的性教育,指导学生了解语文学习与生活的关系,指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学会生活,在生活实践中学习语文,并最终能够有效地运用语文工具更好地生活。生活积累无需孤立地进行,语文教学中注意指导学生学习生活、积极参与生活,做生活观察、思考的有心人,生活积累的任务就自然而然地完成了。
所以说,积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只有坚持下来,才能看到结果的。生活是一本“无字书”。“积累”不光是简单的识记、简单的训练,而应包括更为丰富的内容,“无字书”的积累,更容易激活学生所积累的“有字书”。“无字书”的积累也需要教师的激活。
一、观察积累
小学生要养成处处留心观察的良好习惯、观察自然界的万事、万物,观察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并要把观察的所得、所知、所感的各种细微特征及时记录、随时积累,才会使材料越来越丰富,写作时便能厚积薄发,得心应手地选择材料,正确立意。
二、视听积累
高度重视引导学生有目的地从现代化视听渠道中积累丰富的材料,如新闻联播、环球45分钟、好望角、动物世界、假日晨曲、各种节日晚会节目、爱国主义影片展播等,都对学生有益智、开拓视野、丰富生活体验等作用,均属积累范畴;同时要帮助学生提高自控能力,克服纯消遣趣味性收视倾向,并学会动态观察,提高观察水平和积累的材料质量。
三、活动积累
在亲身经历的各种活动实践中,体验生活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也是中学生积累。的重要途径。活动中所积累的材料往往由于富有情趣而印象深刻,记忆牢固,再现容易,而且写作中使用起来容易抒发情感,达到文情并茂。
四、练笔积累
(1)阅读练笔,古人语:“不动笔墨不读书。”即动笔墨读书,包括词语摘抄,内容概括,佳句警句抄录,读后感,书刊评论等。
(2)观察练笔,主要是写观察片断、观察日记。
(3)视听练笔、活动练笔等,均可用日记形式写观后感、活动收获等。
生活的内容是我们永远也挖掘不完的,学生之所以只会单调的积累,是教师没有把学生的兴趣激活。解读《语文课程标准》,其中关于语言积累的基本理念应该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语言材料的积累,如识字、写字,掌握最基本的字、词,积累大量的词汇等,这是语言发展的基础。二是语言运用规律的积累。口语交际、阅读习作,都有自己的规律,了解这些规律是语言发展的内核。小学生虽然“不必进行较系统、集中的语法修辞知识教学”,但学生在长期的模仿学习、语言实践中能积累近乎于模糊直觉的对于语言规律的敏感。三是语言典范的积累,如教材文本的学习、记诵古今中外优秀作品精彩片断等。学生通过语言典范的学习,不仅能积累到其丰富的语汇、深刻的思想、美好的情思,还可以学习其创造性地运用语言规律的成功范例。既提高了语文综合修养,又为语言发展获得了有益的借鉴。
学生的积累,呈现的是广泛的、多层的态势,除了学只是长技能外,还要习得许多语文学习的方法、习惯,要培植健全的心理品质,奠定文化的精神的底蕴。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积累的内容至少应该包括:
1.语言积累。也即我们平常所说的字词句的积累。
2.古诗文积累。这是时下比较流行的做法,很多试卷上也都以“默写”的形式出现。
3.语文能力积累。语文积累,不仅是语言、古诗文的积累,还包括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积累。
4.文化积累。这是指与语文相关的古今中外文化知识的基础性积累,体现语文之树要常青必须根深须厚、广延阔伸的特点。
5.生活积累。语文与生活是相联系的,这一点毋庸置疑。面对火热的社会生活,语文与生活的关系似乎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密切。“生活有多么广阔,语言就有多么广阔”,“生活处处有语文”等成了近年来许多语文教育工作者都愿意接受的观点。
笔者正在操作的积累方法:
(一)、请学生看电视记笔记。
(二)、阅读课外书,写读书笔记。
这样经过学生一段时间地坚持,效果明显体现在他们的口语表达方面,阅读练习题的准确方面,作文水平的提高方面。因此,只要你明白“积累”的重要性,积累的方法,你就有丰收的喜悦。
第三篇:小学语文语言积累的重要性
小学语文语言积累的重要性
学生在写作文及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时,往往语言干瘪、苍白。怎样才能让语文生动起来,充满生命的活力呢?这是许多教师一直探讨的问题,在这次语文考试分析会中寨南小学的李丽老师的发言中谈到积累对学好语文是很重要的。在这里我从语文教学实践中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只有厚积,才能薄发
没有积累,就谈不上有真正的听说读写的能力,更不能学好语文。而且,语文的学习很难做到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才能形成有效的语言积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语言积累的薄弱成了他们的语文能力持续发展的瓶颈。由于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作奠基,那些方法和技能就成了空中楼阁,学生语文能力的持续发展也就缺乏后劲。每次写作文,语言平铺直叙,写读后感,就是先写读了什么,再写今后我要怎么做。想想,这是多么苍白的语文生活!多么吝啬的语文生活啊!我想,要传承我们民族的语言文化,最好的方式就是扩大古典名著的阅读和积累,只有厚积,才能薄发。当学生有充分的知识准备时,在学课文时,储备的知识被激活,在强烈的表现欲望的驱动下,学生就会产生一种急于表达的冲动。这种表现欲一旦得到满足,就会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探求未知的范围与领域便会越广,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二、丰富的积累,能形成好的语感
语感的能力,来自于语言的积累。书读多了,有了丰富的语言库存,感觉自然灵敏,对语言材料理解和领悟的能力自然加强。学生通过语言积累的运用,既感受了言中之情,又训练了语感、陶冶了情操
语言是约定俗成的,语感是以感性认识为基础的。语感的形成是过去的知识、经验在心理结构中的积淀。只有博览才能给大脑皮层形成多侧面语言刺激,逐渐形成语感。语感敏锐的人,能很快地捕捉到文章丰富的内涵,还可以体味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妙处。只有给学生更多的机会积累语言,才能激发学生真实感情与此产生共鸣,从而通过丰富的语言表达出来。
然而,仅仅局限于阅读,那还是表层的,深层次的在于积累和运用语言材料。一本书读完,对很多学生来说,只是雨过地皮湿,大脑皮层没刻下深刻的印记。这就要求学生摘录一些好的语句,经常阅读。要使学生记住所摘录的优美语句,除了要求学生自己经常看看、背背外,教师可以利用早自习时间,让学生朗读自己摘录的语句。这种形式多样的识记法,既有助于学生积累语言材料,也有助于提高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但积累只是手段,目的在于运用。在语文课本上,有很多写景状物的句子,可以叫学生用自己学到的语句来替换。也可以结合课文出一个小作文题,叫学生运用摘录下的句子做口头作文。至于每周的大小作文,教师更应鼓励学生多多地运用摘录下来的语句。经过这样长期的积累与运用,学生的语感能力就大为加强。
三、丰富的语言积累,开启灵感之门
从儿童发展的角度看,作文是他们思想水平、认识水平和文字表达能力的具体体现,是学生生活实践、情感体验、思维和语言的统一。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在教学中由于忽略了作文内容的指导,从而导致学生的作文空泛、单调,反映生活面过于狭窄,思想认识水平达不到应有的高度和深度。许多同学因缺乏对社会生活的体验和了解,常常笔下无物可写,写出来的也是空洞无物,难以动人。又何谈灵感,即使有了灵感,也不会运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就需要学生有丰富的语言积累,才能补缺心中的空洞。多给学生体验生活的机会,让学生对积累充满激情和神秘感,注重积累,定能为学生打开一个全新的窗口。
丰富的语言积累,才能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大自然是我们最亲近的朋友,增加学生的生活色调,让学生有话可写,有话可说。
语言的积累是多方面的,潜移默化的。从动手、动耳、动眼、动脑为自己提供丰富的积累素材。这些积累,不仅是学习语文本身的需要,更是学生生命发展的需要。学生能够就积累的语言学以致用,整个学习过程开展会很饱满,课堂上更是充满了活力和生机。苏霍姆林斯说过:学习要在一种多方面的、丰富的精神生活的广阔背景下进行。生活与语言生成和发展的源泉。生活是人的精神孕育和生长的土壤。有着丰富的语言积累,学生的精神世界也必然五彩缤纷学生的言语当然也不会贫乏枯燥。积累越丰富,生活的土壤越肥沃,精神和语言嫁接的言语之树就越繁茂。因此,要让学生拥有学习语文的大背景,就是要靠点点滴滴的语言积累来促进学生成长。可见,丰富得语言积累对学生一生都产生很大的影响。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积累大量的语言后,一辈子受益无穷。然而学生不仅能在课堂上才思如泉水般汩汩流出,徜徉于古典文化殿堂;生活中,与别人交谈中也处处洋溢着自己的文采。学生心里有了足够的底气,才能为培养一个有才气、有文采的学生打下结实的基础。
第四篇:谈谈语文知识积累的重要性范文
谈谈语文知识积累的重要性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加强积累,培养语感”。语文是一门积累的学科,没有积累,一切语文活动都无从下手,也毫无意义。学好语文需要多阅读书籍,积累语文知识。简言之能否学好语文关键在于语文知识的积累。当代中学生,思维活跃,对新人新事新概念反应快速,易于接受。但积累少,语感差,这是语文素养难以提高的根本原因。
那么教师如何指导学生科学高效地进行语文积累呢?
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如果说语文的学习是一幢大楼的建设,那些零碎的小知识便是砖砖瓦瓦,而积累则是将砖瓦堆砌成高楼的过程。
语文需要积累些什么呢?简而言之,需要积累字词,需要积累阅读方法,名句格言需要积累,作文技巧同样需要积累。
怎样积累?课本是积累的第一阵地。无论是基础学习,还是综合复习,我们一定不要把课本抛开。一篇篇的课文看上去似乎没什么大作用,其实看细了,字音字型、成语应用、写作方法方面都有我们学习的内容。此外,文言文的字词、句式的积累绝大部分是在阅读课本时进行的。现代文主要看写作方法和表达技巧以及书下注释,文言文则要记忆各个文言实、虚词的含义,特殊文言句式,并且要善于联想,举一反三。
积累的第二大阵地是平日的学习资料试卷讲义。将平时读错的字、写错的词、不理解的成语摘录下来,经常拿出来读一读看一看,就不会犯错了。除了基础知识,从试卷中获取的还有看不到摸不着的财富——解题技巧。例如诗歌赏析,从练习中,我们可以总结出诸如常用写作手法、常用抒情方式以及常用意象表达的特殊感情等。
积累的第三大阵地为课外读物。不要认为初中的学习很紧张,读一篇文章不如做几道题。虽然每次我们从书中得到的很少很少,但是一旦缺乏,健康就会有问题。通过看书,我们积累到的是阅读能力,是语感,是写作技巧。现代文阅读一直是许多人难啃的骨头。一旦对中心的领会有了偏差,答题就很难正确。多阅读能帮助我们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自己喜欢的文章和故事中寻找乐趣、得到启迪;多阅读能帮助我们更快地找到阅读的感觉,更准确地体会到作者的用心和情感;多阅读能帮助我们扩大知识面,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避免写作时的内容空洞;多阅读能帮助我们调节紧张的学习带来的疲惫,体验生活的丰富多彩,感悟人生的悲欢离合,让我们在感动中学会以情作文。
此外,作文水平的提高讲求“多练习”。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同样,笔一旦离开手久了,对写作的感觉生疏了,就很难写出令人满意的文章。应该坚持四五天写一篇短文或者天天写读书笔记,主要是记录下生活中值得关注的事情,记录下自己的感情与想法,这样不但能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又练了笔,同时积累下写作素材,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
当我们学会了“积”,学会了“累”,学会了持之以恒,那么,建设一座金碧辉煌的语文学习大厦便不再是梦想。
第五篇:语言积累的重要性
语言积累的重要性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从整体上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这段话道出了积累语言的重要性。古人十分重视诵读。重视诵读,其实强调的就是语言积累问题。古人认为,学生学习课文,不是教师架空分析,主要是自己反复诵读,加上教师讲解来理解课文。只有读得多,记得多,聚沙成塔,才能博闻强记;厚积薄发,应用起来才会左右逢源,得心应手。事实证明,古人这种做法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和遗忘规律,反映了汉语学习的内在要求。应该说,重视语言积累,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本途径,更是尽快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和手段。
一、诵读中培养语感
课前10分钟,带领学生在轻松愉快没有压力的氛围下进行诵读,不仅有利于学生积累知识,且书声琅琅,情绪昂扬,造成了课堂上应有的文学气氛,有利于集中注意力,上好语文课。同时,多次的训练,潜移默化、熏陶感染,可激发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例如在诵读诗词时,能让学生感受文字的节奏、音乐性和灵敏度,这真是人生的一大享受。好文章诵读得多,灵巧的修辞、畅达的造句,铿锵的声韵,周密的谋篇,口诵心维,不知不觉,变成自己能力的一部分,在写作教学中也可提供有关诗词为引用材料,使之联系所写内容,体会意境、感情,达到借鉴、练笔目的。背诵最有价值的经典,如我们学生吟咏背诵的《三字经》、《弟子规》,趁学生心性纯净时,常常耳濡目染于圣贤光的智慧思想之中,以潜移默化其气质。经典的价值将伴随其人生经验的成长而如吐芬芳,绽放光明,能扶持他克服人生的逆境难题。而长期的诵读薰习,可养成他阅读古文的能力,那么,中华文化的智慧宝藏,将任其悠游探取,必可陶冶他的性情,开阔他的心胸,端正他的品行。
二、阅读中积累语言
多读多写,是获得语文能力的唯一途径。引导学生广泛阅读,扩大阅读量,其实也是在积累语言,充实语言仓库。吕淑湘先生说:问语文学得好的人,无一不得力于课外阅读。叶圣陶先生也强调指出:为养成阅读习惯,为充实自己的生活,都非多读不可。可见大量阅读的重要。学生在小学阶段有一二百万字的阅读量,脑子里装着上百篇文章,八十几首古诗,有比较丰富的语言积累,读写能力定会增强。因此,语文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浏览、泛读、速读、精读四种不同的读书方法,让学生学会采用不同的读书方法。在当今时代,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在阅读基础上写读书笔记,既积累语言,又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同时应结合教学内容,补充与课文相关的阅读材料,让学生在博览群书中提高语文能力。
三、学习中提升自己 “腹有诗书气自华”, 一个人读书多了就会有学问,有一种非凡的气度,这也是说要有丰厚的语言积累。大量阅读保证了学生阅读的量,为积累丰富的语言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此基础上还要引导学生积累一些经典语言,尤其是积累那些经过时间证明了的优秀典范的言语作品,例如蕴蓄着中华民族精神和品格的古典诗词文赋。江泽民同志曾说:“中国的古典诗词,博大精深,内涵深刻,意存高远,也包含很多哲理。学一点古典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有助于弘扬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要让那些凝聚着智慧、映射着丰富情感、蕴涵着优美意境的古诗文陶冶学生的情趣,培养文化底蕴,使他们成为有良好修养的人。
在教学活动中以诵读为基础,以大量阅读为保证,在品读经典中升华,这样才能逐步达到培育学生文化底蕴的目的。打造书香校园,浸润学生心田。倘若在语文教学中强调诵读,学生诵读了大量的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再能加以融会贯通地运用,日积月累,学生说起话来,一定会妙语连珠;作起文来,一定会妙笔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