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4(合集5篇)

时间:2019-05-13 22:27: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现当代文4》,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现当代文4》。

第一篇:中国现当代文4

 中国现当代文学

主讲:刘纳

    

一、诗歌

《尝试集》是现代汉语文学史上第一部新诗集。

初期白话诗的基本思想是个性主义和人道主义。湖畔诗社

湖畔诗社成员有汪静之、应修人、潘漠华、冯雪峰。湖畔诗社用新鲜活泼的白话,听凭自我感觉,大胆写爱,大胆写我,这在白话诗歌历史上是首创。 象征诗派代表诗人李金发,时称“诗怪”。

 《十四行集》是冯至最重要的作品,也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最杰出的作品之一。 郭小川的《望星空》因写宇宙的浩渺与无限而受到批评与责难。

 《相信未来》是诗人食指(郭路生)的成名作。

 舒婷的《这也是一切》一诗带有理想主义的特点。

 分析北岛《回答》的主题思想。 北岛写于1976年天安门“四五”运动的《回答》,突出表现了他这个时期的意志理想。一方面,诗有力地指斥了那个社会环境的颠倒、荒谬的性质:“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另一方面,表现了一个挑战者于历史的颠倒者进行抗争的不可动摇的决心,“新的转机和闪闪星斗/正在缀满没有遮拦的天空”的描述,就包含着对民族历史新生的不可逆转的坚定信念。 非非主义  1986年5月,周伦佑、蓝马、杨黎、尚仲敏、何小竹等创办《非非》和《非非评论》报,宣告“非非主义”的诞生。“非非意识是从对语言的不信任开始的”。他们提出包括“感觉还原”、“意识还原”、“语言还原”的“创造还原”,具体途径是:三逃避——逃避知识、逃避意识、逃避意义;三超越——超越逻辑、超越理性、超越语法。 诗人海子的语词具有一种神性色彩,如“王”、“祭司”、“太阳”、“女神”、“大地”都是出现频率极高的语词。

二、小说  《狂人日记》的成就。

 第一篇具有严格现代性意义的白话小说。写的不是一个普通狂人,而是借狂人之口传达自己的思想。在对中国封建礼教的批判和“人”的主题的发掘上表现出深刻性,确立了中国现代文学“人的 1 文学”这一主题。确立了中国现代小说的“现代白话”和“现代思想”这两大原则,宣告了现代白话小说的成熟。 新感觉派作家施蛰存擅长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来写中国古代的历史人物,带有世俗化而非英雄化的倾向。

 巴金著有小说《寒夜》。 《金锁记》的主要内容及题目喻意

 《金锁记》主要内容是写麻油店女儿曹七巧,为了金钱,做了富贵姜家瘫痪少爷的媳妇,于是在黄金的枷锁里挣扎、焦虑,以至于人格扭曲变形的这一过程。《金锁记》题目喻意很明显,就是黄金的枷锁。另一层寓意是黄金所代表的权势、地位及宗法制度的家庭制度。 李劼人的历史小说被文学史誉为“大河小说”。

 路翎的长篇小说《财主底儿女们》曾被誉为“中国的《约翰·克利斯朵夫》”。

 《果园城记》是师陀的小说集。

“中间人物”梁三老汉是《创业史》中最富有历史厚重感的人物。

 王蒙于1956年发表的《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引起了热列的争论。

三、戏剧与散文  郭沫若通过剧本《蔡文姬》为曹操恢复名誉。

 曹禺的《原野》是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复仇故事。 《寄小读者》奠定了冰心在中国现代散文史上不可替代的地位。

 夏衍的《包身工》兼顾“报告”和“文学”的双重特征。

第二篇:《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大纲

一、本大纲适用专业

本大纲适用于广告学本科专业。

二、编写本教学大纲的说明

(一)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中国现当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在20世纪持续获得现代性的长期、复杂的过程中形成的。在这个过程中,文学本体以外的各种文化的、政治的、世界的、本土的、现实的、历史的国量都对文学的现代化发生着影响,这些外因影响着它的萌生、兴起,影响着文学运动、文艺论争、文学创作,形成中国现代文学种种迅速、纷纭的变化,构成一部能折射历史的方方面面的多姿多彩的中国现代文学史。

中国现代文学史是广告学本科专业的专业主干课,它的主要任务是系统的讲授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基本知识以及代表作家、作品,而其中又以叙事性的作品为这,突出名家名作和有特色的作家作品,突出散文和报告文学,以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质。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1、学习和了解中国文学现代的发生和发展,认识现代文学史上纷呈的文学思潮和文学论争。

2、掌握中国现代文学的基础知识,了解众多作家作品的基本情况,尤其是名家名作,学会分析作品和人物形象。

(三)本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1、鲁迅的作品分析。

2、沈从文作品分析。3、80年代、90年代文学思潮和创作。

(四)本课程与其它相关课程的联系和后续课程。本课程与古代文学、外国文学、文学理论联系紧密。

(五)学时分配安排

本课程为72学时,每周4学时。

(六)本课程为的教学方式和其它教学环节的安排

本课程通常采用课堂教学方式,同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多看原文、多讨论,进一步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教学大纲

引言 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2学时)

了解和掌握中国文学现代化发生的背景以及创作实绩。第一章 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1学时)

1、五四文学革命发生的背景。2、20年代文学论争的内容。第二章 20年代小说

(一)(4学时)

1、鲁迅生平及创作道路。

2、《呐喊》与《彷徨》的内容与艺术特点。

3、阿Q的人物形象及小说的社会影响。

4、《故事新编》中“油滑”的写法。第三章 20年代小说

(二)(2学时)1、20年代小说基本概况。

2、叶绍钧、许地山、郁达夫等人的作品。第四章 20年代新诗

(一)(1学时)1、20年代新诗概况。

2、徐志摩、闻一多诗歌的艺术特征。第五章 20年代新诗

(二)(2课时)

1、郭沫若的创作道路及生平。

2、《女神》的内容及艺术特点。第六章 20年代戏剧(1学时)1、20年代戏剧创作概况。

2、田汉作品。

3、《获虎之夜》的艺术表现。第七章 二十年代散文(2学时)

1、二十年代家作品。

2、周作人的“美文”艺术特色及朱自清作品的特点。

3、《野草》体现的主题和艺术特色。第八章 30年代文学思潮(2学时)

30年革命文学思潮、人文主义文学思潮以及文学论争的内容。第九章 30年代小说

(一)(2学时)1、30年小说创作概况。

2、丁玲与张天翼作品。

3、新感觉派小说的概念以及代表作家作品。第十章 30年代小说

(二)(2学时)

1、茅盾的创作道路。

2、《子夜》。

第十一章 30年代小说

(三)(2学时)

1、老舍的创作道路。

2、《骆驼祥子》。第十二章 30年代小说

(四)(2学时)

1、巴金创作道路。

2、《激流三部曲》。第十三章 30年代小说

(五)(2学时)

1、沈从文的创作道路。

2、《边城》。

第十四章 30年代新诗(2学时)1、30年代诗歌创作。

2、戴望舒、卞之琳二作品。第十五章 30年代戏剧(2学时)1、30年代戏剧概况。

2、曹禺生平及创作道路。

3、《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第十六章 30年代散文(2学时)

1、鲁迅杂文的艺术特色。2、30年代小品散文概况。3、30年代报告文学概况。

第十七章 40年代文学思潮(2学时)

1、国统区文学概况。

2、文学论争内容。第十八章 40年代小说(2学时)1、40年代小说概况。

2、张爱玲等作家作品。

3、《围城》、《四世同堂》、《赛夜》。第十九章 40年代新诗(2学时)1、40年代新诗概况。

2、九叶诗派代表作家作品。第二十章 40年代戏剧(2学时)1、40年代戏剧概况。

2、郭沫若的历史剧以及夏衍的作品。第二十一章 解放区文学思潮(2学时)

解放区文学思潮概况。

第二十二章 解放区文学创作(2学时)

1、解放区文学创作概况。

2、赵树理、孙犁等二小说。第二十三章 1949——1976文学思潮(2学时)1、50、60年代文学思潮。

2、文化大革命文学思潮。第二十四章 50、60年代小说(2学时)1、50、60年代小说概况。

2、柳青、梁斌、杨沫、李准、茹志鹃等作家作品。第二十五章 50、60年代新诗(2学时)1、50、60年代新诗概况。

2、郭小川、贺敬之、闻捷等作家作品。第二十六章 50、60年代戏剧(2学时)1、50、60年代戏剧概况。

2、《茶馆》、《关汉卿》等剧作。第二十七章 50、60年代散文(1学时)1、50、60年代散文概况。

2、杨朔、秦牧等散文作品。第二十八章 1976——1989文学思潮(2学时)80年代前、后期二文学思潮。第二十九章 80年代小说(2学时)1、80年代小说概况。

2、王蒙、刘心武、韩少功、莫言等人作品。第三十章 80年代新诗(2学时)1、80年代新诗概况。

2、艾青、舒婷等人诗作。第三十一章 80年代戏剧(2学时)1、80年代戏剧概况。

2、沙叶新、高行健等人作品。第三十二章 80年代散文(2学时)80年代散文、报告文学概况。

第三十三章 90年代文学思潮(2学时)90年代文学思潮概况

第三十四章 90年代小说述评(2学时)

1、“新写实小说”概念及作家作品。

2、“女性小说“概念及作家作品。

3、“新生代“小说概念及作家作品。4、90年代长篇小说创作概况。

第三十五章 90年代新诗散文述评(2学时)90年代新诗。散文创作概况。第三十六章 台湾文学(2学时)

1、台湾文学概况。

2、白光、李昂等人小说。

3、余光中、杨牧等人诗作。

4、梁实秋等人散文作品。

四、参考书目

钱理群等主编《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凌宇等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年 陈思和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散程》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9年 洪子诚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田中阳主编 《中国当代文学史》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年

(陈小波编写)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考试大纲

一、考试对象

修完该课程所规定内容的新闻系广告学本科生。

二、考试目的

考核学生对本门课程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

三、考试的内容和要求

第一章 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考试内容

1、五四文学革命发生的背景。2、20年代文学论争的内容。考试要求

1、记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新月社等文学社团的概念。

2、了解20年代文学论争的内容。

3、掌握文学革命兴起与发展的背景以及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和五四文学的基本特征。

第二章 20年代小说

(一)考试内容

1、鲁迅生平及创作道路。

2、《呐喊》与《彷徨》的内容与艺术特点。

3、阿Q的人物形象及小说的社会影响。

4、《故事新编》中“油滑”的写法。考试要求

1、了解鲁迅的生平及创作道路。

2、分析《狂人日记》和《阿Q正传》表现出来的主题,以及进行人物分析。

3、掌握《呐喊》与《彷徨》中的主题。

4、掌握《故事新编》体现出来的“油滑”。第三章 20年代小说

(二)考试内容 1、20年代小说基本概况。

2、叶绍钧、许地山、郁达夫等人的作品。

考试要求

1、掌握问题小说、乡土小说、抒情小说的作家作品。

2、掌握叶绍钧、许地山、冰心、的作品及艺术特色。

3、掌握郁达夫的作品,以及对《沉沦》的作品分析和“零余者”的概念。

第四章 20年代新诗

(一)考试内容 1、20年代新诗概况。

2、徐志摩、闻一多诗歌的艺术特征。考试要求

1、了解新诗的发展历程。

2、掌握徐志摩、闻一多的诗歌所表现的主题及特色。第五章 20年代新诗

(二)考试内容

1、郭沫若的创作道路及生平。

2、《女神》的内容及艺术特点。考试要求

1、了解郭沫若的生平和创作道路。

2、掌握和分析《女神》的主题及特色。第六章

20年代戏剧 考试内容 1、20年代散文作家作品。

2、田汉剧作的思想特色和艺术特征。考试要求

1、了解20年代散文作家作品。

2、掌握田汉剧作的思想特色和艺术特征。第七章

20年代散文 考试内容 1、20年代散文作家作品。

2、周作人的“美文”艺术特色及朱自清作品的特点。

3、《野草》体现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考试要求

1、了解20年代散文作家作品。

2、掌握周作人的“美文”艺术特色及朱自清作品的特点。

3、掌握《野草》体现的主题和艺术特色。第八章

30年代文学思潮 考试内容

1、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产生和理论主张,识记“左联”的概念。

2、人文主义文学思潮及其理论主张。

3、四次大的文学论争。考试要求

1、了解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产生和理论主张,识记“左联”的概念。

2、了解人文主义文学思潮及其理论主张。

3、掌握四次大的文学论争。第九章 30年代小说

(一)考试内容 1、30年代小说的作家作品概况。

2、丁玲的创作经历和她笔下的女性形象系列,张天翼作品的讽刺特色。

3、新感觉派小说的概念,作家作品。考试要求

1、了解30年代小说的作家作品概况。

2、掌握丁玲的创作经历和她笔下的女性形象系列,掌握张天翼作品的讽刺特色。

3、识记新感觉派小说的概念,掌握作家作品。第十章

30年代小说

(二)考试内容

1、矛盾的创作道路及其小说。

2、《子夜》的艺术特色以及人物特点。考试要求

1、了解矛盾的创作道路及其小说。

2、分析《子夜》的艺术特色以及人物特点。第十一章

30年代小说

(三)考试内容

1、老舍的创作道路及其作品,作品中的讽刺特色。

2、《骆驼祥子》的艺术特色和人物性格。考试要求

1、了解老舍的创作道路及其作品,掌握他作品中的讽刺特色。

2、分析《骆驼祥子》的艺术特色和人物性格。第十二章

30年代小说

(四)考试内容

1、巴金的创作道路及其作品。

2、《激流三部曲》的艺术特色,主要人物。考试要求

1、了解巴金的创作道路及其作品。

2、掌握《激流三部曲》的艺术特色,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第十三章

30年代小说

(五)考试内容

1、沈从文的创作道路及其作品,作品特色。

2、《边城》的主题及人物。考试要求

1、了解沈从文的创作道路及其作品,并掌握其作品的特色。

2、分析《边城》的主题及人物。第十四章

30年代新诗 考试内容 1、30年代新诗概况。

2、戴望舒、卞之琳的作品及其不同的艺术风格。考试要求

1、了解30年代新诗概况。

2、掌握戴望舒、卞之琳的作品及其不同的艺术风格。第十五章

30年代戏剧 考试内容 1、30年代戏剧概况及作家作品。

2、曹禺的创作历程,《雷雨》、《日出》、《原野》的内容,繁漪、陈白

露、仇虎的人物性格。

3、《北京人》体现的主题及艺术特色。考试要求

1、了解并掌握30年代戏剧概况及作家作品。

2、了解曹禺的创作历程,掌握《雷雨》、《日出》、《原野》的内容,分析繁漪、陈白露、仇虎的人物性格。

3、掌握《北京人》体现的主题及艺术特色。第十六章

30年代散文 考试内容

1、鲁迅杂文的特色。

2、小品散文的发展及作家。

3、报告文学的发展。考试要求

1、掌握鲁迅杂文的特色。

2、了解小品散文的发展及作家。

3、了解报告文学的发展。第十七章

40年代文学思潮 考试内容

1、国统区文学的发展。

2、文学论争。考试要求

1、了解国统区文学的发展。

2、掌握这一时期的文学论争。第十八章

40年代小说 考试内容

1、四十年代小说的概况。

2、沙汀作品的讽刺特色。

3、钱钟书的创作历程,《围城》的艺术特色。

4、《四世同堂》的特色,祁瑞宣的性格特色。

5、《寒夜》的主题以及巴金创作风格的转变。

6、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

7、现代通俗小说的发展以及张恨水的作品。考试要求

1、了解40年代小说的概况。

2、掌握沙汀作品的讽刺特色。

3、了解钱钟书的创作历程,分析《围城》的艺术特色。

4、掌握《四世同堂》的特色,分析祁瑞宣的性格特色。

5、掌握《寒夜》的主题以及巴金创作风格的转变。

6、掌握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

7、了解现代通俗小说的发展以及张恨水的作品。第十九章

40年代新诗 考试内容

1、四十年代新诗概况。

2、艾青诗歌的艺术特色。

3、“九叶诗派”的概念,其作家作品。考试要求

1、了解40年代新诗概况。

2、掌握艾青诗歌的艺术特色。

3、识记“九叶诗派”的概念,了解其作家作品。第二十章

40年代戏剧 考试内容 1、40年代戏剧概况。

2、郭沫若历史剧的内容和特色。

3、夏衍的剧作及其艺术特色。考试要求

1、了解40年代戏剧概况。

2、掌握郭沫若历史剧的内容和特色。

3、掌握夏衍的剧作及其艺术特色。第二十一章

解放区文学思潮 考试内容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内容。考试要求

了解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内容。第二十二章

解放区文学创作 考试内容

1、解放区文学的概况。

2、赵树理小说的特色及小说人物。

3、孙犁、丁玲、周立波小说的艺术特色。考试要求

1、了解解放区文学的概况。

2、掌握赵树理小说的特色及小说人物。

3、掌握孙犁、丁玲、周立波小说的艺术特色。第二十三章

1949-1976文学思潮 考试内容 1、50年代、60年代文学思潮以及三大批判。

2、“文化大革命”十年文艺思潮。考试要求

1、了解50年代、60年代文学思潮以及三大批判。

2、了解“文化大革命”十年文艺思潮。第二十四章 50年代、60年代小说 考试内容 1、50、60年代小说概况。

2、柳青、梁斌、杨沫的小说及艺术特色。

3、王蒙等人的作品。考试要求

1、了解50、60年代小说概况。

2、掌握柳青、梁斌、杨沫的小说及艺术特色。

3、了解王蒙等人的作品。

第二十五章

50年代、60年代新诗 考试内容 1、50年代、60年代新诗概况。

2、郭小川、贺敬之、闻捷诗歌的艺术特色。考试要求

1、了解50年代、60年代新诗概况。

2、掌握郭小川、贺敬之、闻捷诗歌的艺术特色。第二十六章

50年代、60年代的戏剧 考试内容 1、50年代、60年代戏剧概况。

2、《茶馆》的艺术特色及其人物性格。

3、田汉历史剧的内容与艺术特色。考试要求

1、了解50年代、60年代戏剧概况。

2、掌握和分析《茶馆》的艺术特色及其人物性格。

3、掌握田汉历史剧的内容与艺术特色。第二十七章

50年代、60年代散文 考试内容 1、50、60年代散文概况。

2、杨朔、秦牧、刘白羽散文的特色。考试要求

1、了解50、60年代散文概况。

2、掌握杨朔、秦牧、刘白羽散文的特色。第二十八章

1976-1989文学思潮 了解80年代前期、后期的文学思潮。第二十九章 80年代小说 考试内容 1、80年代小说概况,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寻找文学的概念。

2、王蒙、刘心武、陆文夫、高晓声的作品及其艺术特色。

3、蒋子龙、张洁、谌容的作品及其艺术特色。

4、汪曾祺、林斤澜、邓友梅、冯骥才的作品。

5、张贤亮、贾平凹、王安忆的作品及其艺术特色。

6、张承志、韩少功作品及其艺术特色。

7、徐怀中、莫言小说的艺术特色。

8、“先锋小说”的概念,作家作品。

考试要求

1、了解80年代小说概况,识记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寻找文学的概念。

2、掌握王蒙、刘心武、陆文夫、高晓声的作品及其艺术特色。

3、掌握蒋子龙、张洁、谌容的作品及其艺术特色。

4、掌握汪曾祺、林斤澜、邓友梅、冯骥才的作品。

5、掌握张贤亮、贾平凹、王安忆的作品及其艺术特色。

6、掌握张承志、韩少功作品及其艺术特色。

7、掌握徐怀中、莫言小说的艺术特色。

8、识记“先锋小说”的概念,并掌握其作家作品。第三十章

80年代新诗 考试内容 1、80年代新诗概况。

2、艾青、舒婷、顾城等人的诗歌及其艺术特色。考试要求

1、了解80年代新诗概况。

2、掌握艾青、舒婷、顾城等人的诗歌及其艺术特色。第三十一章 80年代戏剧 考试内容 1、80年代戏剧概况。

2、沙叶新、高行健的戏剧及艺术特色。考试要求

1、了解80年代戏剧概况。

2、掌握沙叶新、高行健的戏剧及艺术特色。第三十二章

80年代散文 考试内容

80年代散文、报告文学的概况。考试要求

了解80年代散文、报告文学的概况。第三十三章 90年代文学思潮 考试内容

90年代文学思潮概念。考试要求

了解90年代文学思潮概念。第三十四章 90年代小说述评 考试内容

1、“新写实小说”概念。

2、“女性小说”的作家及其特色。

3、新生代小说的创作特色。4、90年代长篇小说的概况。考试要求

1、识记“新写实小说”概念。

2、掌握“女性小说”的作家及其特色。

3、掌握新生代小说的创作特色。

4、掌握90年代长篇小说的概况。第三十五章

90年代新诗散文述评 考试内容 1、90年代诗歌、散文的概况。

2、余秋雨散文的艺术特色。考试要求

1、了解90年代诗歌、散文的概况。

2、掌握余秋雨散文的艺术特色。第三十六章 台湾文学 考试内容

1、台湾现当代文学概况。

2、白先勇等人作品及其艺术特色。

3、台湾乡土派作家作品。

4、余光中等人诗歌。

5、梁实秋等人散文创作。

6、台湾通俗小说的发展。考试要求

1、了解台湾现当代文学概况。

2、掌握白先勇等人作品及其艺术特色。

3、了解台湾乡土派作家作品。

4、了解余光中等人诗歌。

5、了解梁实秋等人散文创作。

6、了解台湾通俗小说的发展。第三十七章 香港文学 考试内容

1、香港文学的概况。

2、全篇小说的特色。考试要求

1、了解香港文学的概况。

2、掌握全篇小说的特色。

四、考试的方法和时间:

闭卷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五、评估标准:

学生修完本课程并参加期末考试后,期末成绩占80%、平时成绩占20%。

六、考试设计结构

试卷题型为名词解释20分、简答题30分、论述题20分、赏析题30。其中客观题占50%,主观题占50%。

(陈小波编写)

第三篇: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文学的性质:文学是人学。

中国文学的分期: 当代文学的分期:十七年文学(1949-1966);文革文学(1966-1976);新时期文学;新世纪文学(1)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1942)奠定了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方向(2)毛泽东的文学思想:关于文学的社会政治功能——文学从属并影响政治。“在现在世界上,一切文化和文学艺术都是属于一定的阶级,属于一定的政治路线的。为艺术的艺术,超阶级的艺术,和政治并行活互相对立的艺术世界上是不存在的。“党的文艺”工作”,“是服从党在一定革命时期内所规定的革命任务的”。革命对文学的规范性要求:(1)题材:工农兵生活

题材的处理、方法、艺术风格:塑造先进人物和英雄典型;主要写生活的光明面,即以歌颂为主;必须揭示历史本质,展现生活的客观规律;表现对历史发展的乐观主义;

创作方法、艺术风格:风格、形式要通俗易懂、明朗,反对晦涩朦胧;文学批评要坚持“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

(2)关于文化遗产:言行不一继承文化遗产是有选择的,50年代将民歌确定为新诗的发展方向,对苏联文学的推崇,对欧洲文化的态度,对“言必称希腊”的批判。

(3)关于文学队伍——新文化的建设者。依靠工农兵,建立无产阶级的文学队伍;始终对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保持高度警觉。“卑贱者最聪明,高贵者最愚蠢”。当代文学的起点

第一次文代会的召开及意义:1949年7月2日-19日在北平召开,确定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规定了新中国的文艺方向。成立“文联”(中华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最重要最活跃的是中华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1953年9月改名中国作家协会,即现在的“作协”。第一次文代会缺席作家:沈从文,张爱玲。

概述

当代文学是指从建国后开始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文学。

1性质:中国当代文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社会主义性质的文学。2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当代性和整体性。3特点:“新时期”文学:文艺战线进行了拨乱反正,从内容到形式恢复和发展了革命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空前繁荣;理论批评空前活跃;“二为”方针扩大了文学的功能;从“伤痕文学”到“反思文学”“到改革文学”等文学大潮的走向标志着文学对现实的关注;文学主题开阔与深化;创新与探索活跃。50-70年代的文学界批判运动:

1..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1950-1951年)2.对萧也牧的批判(1951年)小说《我们夫妇之间》 3.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和胡适的批判(1954-1955年)4.对胡风集团的批判(1955年),胡风曾写有30万字的申辩文章。5.文艺界的反右派运动及对丁玲、冯雪峰反党集团的批判(1957年)

6.对资产阶级人性论、人道主义的批判(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初)1963年开始哲学、史学、经济学、文学艺术等领域的全面批判运动。7.1966年开始十年的“文化大革命”。

一、电影《武训传》的批判

批判的焦点:A:批判电影的历史违心主义和资产阶级改良主义B:批判影片宣扬的阶级投降主义和个人苦行主义C:批判影片对中国农民战争的否定,歪曲历史的本来面目。

二、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批判

批判内容:

1、认为俞平伯以自然主义的唯心观点分析和评论《红楼梦》。

2、形式主义地理解《红楼梦》对古典传统的继承,以模仿性代替了作品的独创性。

3、以考证代替科学的 2

分析,而且有时不免流于烦琐

三、胡风集团的批判(1955年)

胡风文艺思想:(1)主观战斗精神:认为“主观战斗精神”来源于“生活的深入和胸怀的扩大”,来源于“作家的献身的意志和仁爱的胸怀”。(2)“写真实论”:真实的生活写照——不断揭示民众的“精神奴役的创伤”

真实的体验传达——高扬“主观战斗精神”。(3)关于世界观与创作方法的关系:认为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可以弥补作家世界观上的缺陷。(4)关于民族形式问题:强调吸收外来文艺和外来形式。

四、文艺界的反右(1957年)

1957年春,中共开展反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官僚主义的整风运动。6月8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这是为什么》,形势陡然一变,中共发动了反右派运动。6月18日,公开发表毛泽东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从1957年的6月至9月,中国作协党组连续举行了25次扩大会议,从丁玲、陈企霞对1954年检查《文艺报》不满的所谓“反党”行为开始,进而指责冯雪峰1936年从延安到上海后与鲁迅、胡风的合作,“造成了革命文艺事业的分裂 ”,进而延及诗界的艾青、美术界的江丰,戏剧界的吴祖光等一批党内的老艺术家,都被打成反党分子,右派分子。这场斗争以周扬的题为《文艺战线上的一场大辩论》作结。《文艺报》1958年第二期开辟专栏,对1942年在延安批判过的一批文章(王实味的《野百合花》丁玲的《三八节有感》萧军的《论同志之“爱”与“耐”》罗烽的《还是杂文时代》,艾青的《了解作家、尊重作家》,以及丁玲的小说《在医院中》进行“再批判”

五、毛泽东关于文艺问题的批示(1963—1964)

(1)批示出台的背景:a毛对政治形式的错误估计,八届十中全会重提阶级斗争扩大化理论。b文艺再次成为阶级斗争扩大化的突破口,提出写“十三年“的口号,文艺思潮和文艺运动急 3

剧地向左转。(2)1963—1966的一系列大批判 “有鬼无害论” “时代精神汇合论” “中间人物论”和“现实主义深化论”

六、“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记要”

1966年2月2日至20日,江青在上海纠合陈伯达,张春桥、姚文元,召开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炮制了《林彪同志委托江青同志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简称《纪要》,于4月10日由中央批发全国。

《纪要》内容:

(一)文艺黑线论:理论黑、作品黑、队伍黑

(二)唯心主义理论 “根本任务论”:“要努力塑造工农兵的英雄人物,这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任务。”

“三突出”原则: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最主要英雄人物。“主题先行论”是指:“老干部等于民主派,民主派等于走资派,走资派还在走,必须要打倒。”

50-70年代的文学界批判运动

(一)五十年代:“双百方针”:毛泽东于1956年5月2日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二)“双百”方针的影响:如何贯彻“双百”方针,毛泽东明确指出:“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利用行政力量,强制推行一种风格,一种学派,禁止另一种风格,另一种学派,我们认为会有害于艺术和科学的发展。艺术和科学中的是非问题,应当通过艺术界科学界的自由讨论去解决,通过艺术和科学的实践去解决,而不应当采取简单的方法去解决。” 在文学创作方面,出现了三个突破:

1.敢于大胆正视人民内部矛盾,揭露生活中的矛盾冲突,突破了“无冲突”论的禁锢。其代表作有王蒙的《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2.突破了人民内部不适用讽刺这一文学手段的囿见。3.4

突破了回避描写爱情或爱情不能作为作品题材的禁区。这一方面的作品有宗璞的《红豆》

(三)六十年代文艺政策的调整:

1.新侨会议:1961年6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在北京新侨饭店召开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和全国故事片创作座谈会,周恩来到会作《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和故事片创作会议上的讲话》。讲话强调要“尊重艺术规律,发扬艺术民主”,要改变动辄套框子、抓辫子、挖根子、戴帽子、打棍子的“五字登科”的作法。

2.广州会议:1962年3月,文化部、中国剧协在广州召开了话剧、歌剧、儿童剧创作座谈会。周恩来到会作了《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陈毅也于3月6日作了报告,他们在报告中,对中国的知识分子在党的领导下所取得的进步和作出的贡献给予很高的评价。这些讲话标志着党中央对知识分子的政策正酝酿着一个重大转变。

3.大连会议:1962年8月在大连召开的“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创作座谈会”,邵荃麟主持会议。会议的目的在于纠正农村题材小说创作上的浮夸思想和人物形象上的单一化。邵荃麟在总结发言中,对文艺现状进行了分析,正式提出了“写中间人物”和“现实主义深化“的主张。

文革文学

文革文学的特征:政治的直接审美化,革命浪漫主义,“三突出”的创作原则。

1“样板戏” 的培育。“八个样板戏”:《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海港》;《沙家浜》;《奇袭白虎团》;《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1970年达到高潮。被作为“文艺新纪元”的标志

2文革时期的小说。浩然的小说:《艳阳天》;《金光大道》等。手抄本小说:张扬的《第二次握手》

知青的小说:赵振开的《波动》;靳凡的《公开的情书》;礼平的《晚霞消失的时候》 3文革时期的诗歌。公开的诗界:红卫兵的诗;工农兵的诗。代表作:张永枚的《西沙之战》; 5

集体创作的《理想之歌》72年之后,李瑛等的诗穆旦的诗:不能公开发表的诗。天安门诗抄 起因:纪念周总理。时间:1976年1-4月。实质:声讨“四人帮”的罪行。形式:广场集会,张贴、传抄诗歌。被指控为“反革命政治事件”。性质:政治事件。历史意义:美学日常生活化和诗歌政治化的典型体现。

“白洋淀诗群” 食指(郭路生),芒克,多多,根子等。代表作:《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相信未来》等诗人大多是北京知青,出身于知识分子获“高干”家庭

(四)本时期小说形态:“单一化”是这一时期小说形态的总体特征。

表现在:1.言情、武侠小说失去了合法化的地位2.讽刺、幽默的小说也不能继续推进3.诗化、散文化的小说也没了生存空间4.与小说形态的单一相关联的是小说风格的单一,奔放、雄伟、刚健、热烈

杨沫及《青春之歌》

生平:原名杨成业,祖籍河南湘阴县。先后做过小学教师、家庭教师、书店店员等职。1933年入党,1934年开始写作。之后,主要做文职工作。出版了短篇小说集《红红的山丹丹花》,中篇小说《苇塘纪事》、长篇《青春之歌》、《东方欲晓》、《芳菲之歌》。

(三)文本解读

1.情节与主题:小说以193109018—193501209这段时代为背景,以党领导下的学生爱国运动为主线,艺术的再现了这一时期知识分子的心灵变化和精神面貌。是对现代知识分子成长史的成功演绎。形象地说明知识分子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的得到解放,才有值得歌颂的青春。

2、林道静的形象

(1)个性解放的新内涵。子君:大胆的叛逆者 沙菲:迷茫的叛逆者。林道静:进步的叛逆者(2)是一个从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向无产阶级知识分子发展的典型形象。林道静的 6

双重性(起点)、余永泽:人道主义(第一阶段)、林道静: 卢嘉川:马克思主义(第二阶段)、江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第三阶段,完成阶段)

(3)形象意义:作者通过林道静这一人物的性格发展,揭示了旧中国知识分子走向革命道路的主要特点:他们接受革命常常是从个人遭遇和理论认识开始的,他们从民族矛盾进而认识阶级矛盾,从求个人解放到争民族解放,从个人奋斗、幻想个人英雄式的事业,到参加集体的阶级斗争、革命的英雄主义;从对劳动人民自上而下的人道主义同情到同呼吸共命运的阶级感情。并且,作品通过林道静的“成长”来指认知识分子唯一的出路。

3《青春之歌》解读

a情爱故事 b寓言故事:现代知识分子成长史《青春之歌》将知识分子作为叙述主体,同时也创造了这一叙述的基本范型,即“反抗/追求/考验/命名”。c成长小说:在性与政治之间李扬的小说解读定位到了“性别游戏”与“政治认同”的纠葛关联中:即私人的“性”与超然的“政治”相互借力,政治的审美表达通过“性”的征服显示魅力。

余永泽拯救的是身体,它是传统“英雄救美”模式的再现;卢嘉川拯救的是灵魂,是一个必然伴随革命者勇猛前行的战斗单位。余永泽的失败、卢嘉川的成功标志着革命阶段性的转折。4艺术特色:对比手法的运用、通过语言和行动刻画人物、性格与命运结合、语言抒情色彩。

梁斌及《红旗谱》

梁斌原名梁维周,《红旗谱》1957.12.中国青年出版。

一朱老忠形象朱老忠是一个处于动态的时间关系中的不断成长的新的形象。朱老忠的成长动因——个人复仇,起初共产党对于他具有的只是“靠山”意义,与“一文一武”的复仇理想如出一辙。按照无产阶级的阶级理论,阶级意识的建构意味着对个人意识的超越,阶级斗争终将取代个人复仇。在某种意义上,朱老忠的“成长”甚至取决于他在多大的程度上克服和升华这种个人仇恨。始终在复仇意识中延宕的朱老忠,在等待着神启和拯救,等待着对自第我的超 7

越。一,家族乃至阶级的世仇,孕育了他强烈的反抗性。第二,20余年闯荡江湖的传奇经历,造就了他为“朋友两肋插刀”的侠义性。第三,不寻常的人生磨难,曲折的斗争历程,使他逐渐加深了对现实生活的认识,养成了“出水才看两腿泥”的坚韧性。

二文本叙事逻辑和作家主观意图的错位

主要表现为《红旗谱》中的朱老忠形象作为作家主观意图中的中心人物而在文本中实际呈现为非中心人物的错位 三中被遮蔽的知识分子形象

江涛:英雄人格的内在缺陷。张嘉庆:阶级谱系中的另类。严萍:男性权威下的性别符号。严知孝:“道”与“势”冲突的苦痛灵魂 四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

1、《红旗谱》在艺术上重视文学的民族形式

2、刻画人物形象,既采用白描手法,让人物自身的言行来表现人物性格,又适当吸收了西方小说心理描写细腻的长处

3、在语言方面,小说从词汇到语法、都注意语言的个性化、口语化、生活化

4、小说还注意描写中国北方农村的风俗画与风景画

五、其他著名作品

1《红日》吴强2《红岩》罗广斌1924杨益言1925 ,“文化大革命”中被斥为“叛徒文学”。3革命历史的传奇化:革命英雄传奇 :曲波《林海雪原》 “它比普通的英雄传奇故事要有更多的现实性,、”“又比一般的反映革命斗争的小说更富于传奇性。《林海雪原》的“独创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艺术方面的“民族特色”,即借鉴中国古典小说如“水浒”“三国”、“说岳”等的结构和叙事方式。二是夸张、神奇化赋予故事、人物的“传奇性”,这包括人物活动的环境(深山密林)

赵树理的小说

一、赵树理,山西人。《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李家庄的变迁》

(一)解放区文学的一面旗帜

1.在解放区文学中,小说的成就最为突出,并形成了农村和战争两大题材。农村题材以赵树理和丁玲为代表,战争题材则以孙犁和马烽、西戎为代表。

2.1942年以后,解放区的短篇小说创作,呈现出明朗纯净的总体风格,在表现形式上又形成了两种不同的类型:一是以赵树理为代表的“写实型”,一是以孙犁为代表的“抒情型”。

(三)赵树理被树为旗帜的原因

1.赵树理是土生土长的农民作家,他虽然曾受到“五四”新文学的影响,但想绕过新文学传统,将民间文化直接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站在农民的立场上,用小说的形式表现老百姓的声音。2.为实现“老百姓喜欢看,政治上起作用”的创作理想,即以文学的通俗方法,宣传和传达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紧密配合当时的实际工作。3.自觉的民间立场形成了赵树理小说特有的叙事美学和艺术风格,并与毛泽东的《讲话》精神相一致。

(四)新中国小说的右倾典型

1、新中国的小说创作

(1)50年代的小说创作正是在解放区小说的基础上起步的。以赵树理、柳青为代表的农村题材小说,以孙犁、杜鹏程为代表的战争题材小说,都直接继承了解放区小说的传统和风格。(2)在赵树理小说影响下,马烽、西戎、束为、孙谦、胡正等长期生活在山西农村的作家,以当地的农村生活为创作的主要内容,逐步形成了一个具有突出地域特点的创作流派,史称“山药蛋派”或“山西派”。(3)在50年代的创作中,刚刚结束不久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是众多作家竞相描写的热门题材。受抗战以来形成的“战争文化规范”影响,在创作中普遍存在着“二元对立”思维模式。(4)这时期几乎所有的作品都以“歌颂”为主,即使是赵树理敢于揭露现实矛盾的小说也是以歌颂为目的的。

(五)赵树理成为右倾典型的过程

1.《邪不压正》(1948)是赵树理第一次遇到批评的小说。中农女儿软英被地主的儿子看中,9

狗腿子小旦为虎作伥,强下聘礼。解放后,农会主席小昌唆使成为积极分子的小旦逼迫软英嫁给自己的儿子。最后,小昌挨批,软英与小宝终成眷属。

2.《三里湾》(1955)是我国第一部反映农业合作化运动的长篇小说,后被改编成电影《花好月圆》和各种舞台剧。但与《不能走那条路》、《创业史》,以及《山乡巨变》等表现农村阶级斗争的作品相比,仍然受到了明显的冷落。

3.《“锻炼锻炼”》(1958)虽然“是想批评中农干部中的和事佬的思想问题”,维护农村中的新干部,让自私落后的人出点丑,但客观上却表现了当时农村中日趋激化的“干群矛盾”,一经发表,便受到了批判。

4.处在既无法回避,又不愿违心地说假话唱赞歌的两难境地的赵树理,1959年8月向《红旗》杂志投寄《公社应该如何领导农业生产之我见》,正赶上“庐山会议”,文章被陈伯达转批给作协党组,成为“反右倾”运动的靶子。

(六)赵树理成为右倾典型的原因

1.时代在变,而赵树理的创作思想却几乎没变,仍然是站在农民的立场上,为农民说话。特别是他对农村实际情况的了解,使得他总是“右倾”,一再受到批判。

2.赵树理意识到了自己与时代的差距,也努力地想加入“时代的大合唱”,也想写歌颂农村新生事物的作品,但他又不肯违背生活的真实,《“锻炼锻炼”》实际上将歌颂也写成了揭露和批判,特别是对农村中的坏干部的批判。

3.努力的方向与时代的要求恰恰相反。时代要求他写出农村中“无比复杂和尖锐的两条道路的斗争”和两个阶级的斗争,但他在实际生活中认识到“两条道路”和“两个阶级”的斗争并不是农村中的主要矛盾。

4.当时文艺界激进主义的文艺思潮越来越高涨,公式化、概念化的创作倾向越来越严重。

(七)民间立场的曲折表现:《锻炼锻炼》 绵里藏针,用“春秋笔法”

1.《锻炼锻炼》所反映的50年代新农村“大跃进”的现实:

A.从干部与群众角度看:小说名为《锻炼锻炼》,指干部需要“锻炼锻炼”,而暗含群众需要“改造改造”。B.从民主与专政看:在作品中写民主有两种形式:大字报和大辩论,这是整风时期群众发扬民主的武器,利用他们向领导提意见。但在“发右运动”以后则变成了领导干部整治群众的工具,而且干部嘴里口口声声挂着“法院”“乡政府”,他们对群众的蛮横态度是依仗了国家机器作为后台。辩论中干部句句逼人,不断。

C.从理想和现实看:当时的理想是“共同致富”,事实上一方面农民想发家致富,一方面又具有无法根除的小农意识(争而不先,甘于落后;合作不合,各怀私心)这是50年代中国农村实况。D.表达方面:小说是评书体小说,讲究故事性、情节性,小说讲了五章,五章环环相扣:大字报**—动员—拾花—偷花—转变。通过故事情节将人物带出,结构紧凑,悬念设置巧妙。E:语言运用方面:语言通俗流畅,用的是地道朴素的农村语言。柳青《创业史》

1.生平与创作:陕西人。a.尝试期:(1935—1942)b.转折期:(1942—1951)c.成熟期、丰收期:(1952—1956)梁生宝:社会主义的创业者

1、将梁三老汉设置为继父,切断了梁生宝与传统农民的血缘关系,摆脱了伦理关系的缠绕,成为“党的儿子”。梁生宝近乎圣徒,天生地具有一种新农民的品质:对党忠诚,对私有制本能地仇视。

2、梁生宝的行动:买稻种、分稻种、砍竹子、实行新法栽秧、组织互助组等意味着社会主义是实现经济正义的唯一手段。梁生宝的情爱生活凸现了他的道德境界。

3、严家炎指出梁生宝形象塑造上的“三多三不足”——写理念活动多,性格刻画不足;外围烘托多,放在冲突中表现不足;抒情议论多,客观描绘不足。

4、柳青认为:“梁生宝只不过是一个由于新旧社会不同的切身感受而感到党的无比伟大,服服帖帖想听党的话,努力琢磨 11

党的教导,处处想按党的指示办事的朴实农民出身的年轻党员”,“简单一句话来说,我要把梁生宝描写为党的忠实儿子,我以为这是当代英雄最基本,最有普遍性的性格特征”。

“旧农民”序列

A梁三老汉的形象:既有小生产者意识,又有勤劳、善良、朴实的品质,性格具有明显的两重性。B三大能人:郭世富、姚士杰、郭振山

富农、中农占有较为丰富的物质基础,因而他们比一般贫农更容易发家,引发乡村人际关系紧张。这被看成是一种新的阶级斗争的表现,以革命方式把庄稼人中的另一部分看成是革命的敌人。在修辞上采用了政治道德化的方式。

评价:从《创业史》看,一方面是柳青显而易见的激进主义企图,另一方面是来自于民间的真实的力量。这种民间的力量使得文本不断暴露民间生命生活的真相。

艺术成就:宏大的结构与精细的描写、心理的刻画与哲理性的议论相结合;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人物的不同性格

王蒙及《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

一、《 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的时代语境和写作原由:

(1)王蒙对自己以往激情式的歌颂青春和革命的旧作不满意,酝酿和寻求突破。(2)苏联文学界兴起的“干预生活”的改革潮流波及中国。(3)中共中央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三、作品解读:

(一)开放性叙事主题:1.揭露官僚主义2.个人的理想激情与现实环境的冲突。3.党文化与知识分子文化的冲突。

(二)苏联文学界兴起的“干预生活”的改革潮流波及中国。

(三)中共中央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茹志鹃

《百合花》《如愿》《春暖时节》《静静的产院》

一、选材特点:截取一片微澜,一朵浪花,加以精细挖掘和描绘,以反映时代风貌,是茹志鹃小说选材立意上的显著特点。如《百合花》,再如写社会主义新生活的作品。作者从来不去正面描写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激烈搏斗,往往是从生活中的矛盾斗争在夫妻之间(《春暖时节》)、母子之间(《如愿》《里程》)、婆媳之间(《在果树园里》)、妯娌之间(《妯娌》)、同志之间(《静静的产院》)所激起的波澜,来描写人们怎样与旧的东西告别,向新的目标前进,反映出时代面貌的变化。

二、人物塑造上的特点:不展开对人物思想性格的广度的描写,而往往从人物性格某一突出之点深入下去,作纵深的挖掘,展开细腻的心理刻画,揭示人物的心灵奥秘。《如愿》中的何大妈不愿“闲”;《静静的产院》中,作者对主人公谭婶婶对自己由先进到后进到最后的觉悟的过程的描写。(潘奶奶—谭婶婶—荷妹)

三、构思精巧:根据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受,提炼出一两件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作媒介,展开对人物的心灵历程的描写。如《百合花》中的新被子,《高高的白杨树》中的白杨树,《里程》中的大石头,《如愿》中的大苹果和小绒狗,《春暖时节》中的清水虾等,既是人物思想感情的寄托,又是作者展开描写的凭借,它们在作品中反复出现,很巧妙地把全篇各部分的内容贯串起来,构成一个艺术的整体。新时期文学 伤痕文学 刘心武《班主任》

内容:小说讲述了某中学教师张俊石如何尽力挽救 一个在四人帮毒害下不学无术的中学生的故事,作者以“救救孩子”的呼声,震动了被文革麻木了的人们的心灵,拉开了人们回顾苦难的序幕。这是新时期文学第一次揭露出文革中推行的蒙昧主义和愚民政策,如何危害着青少年的纯洁心灵。

卢新华《伤痕》伤痕文学的标志,1978年8月发表于在《文汇报》

内容:这部小说以悲剧的艺术力量,震动了文坛,作品中对人性、人道主义的描写,突破了长期以来关于文艺的清规戒律,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争论,而讨论最终得出的肯定性结论,又使这部作品成为我国文学界在政治上彻底否定文革的先声。(揭示“左”倾思潮对青少年的毒害与创伤。)反思文学

主题:人道主义”的刻意张扬,婚恋主题的开掘,人的生命价值的赞颂。主要作品:茹志娟《剪辑错了的故事》、张弦《记忆》、刘真《黑旗》等。表现手法:采用大段的议论和心理独白,带有浓厚的思辩色彩。

伤痕和反思:如果说伤痕文学是对疼痛的本能反应的话,那么反思文学就是对疼痛原因的追问。

1“人道主义”的刻意张扬:

A谌容的中篇小说《人到中年》从主题上看,这部小说关注的是“人”的基本生存境况,探讨人的价值和“人”所应该得到的权力,可以说,《人到中年》是一篇典型的人道主义的宣言。B作者的创作目的,是呼吁社会关注他们的生存状态,同时指出他们的生存状况及价值实现与我们国家的发展密切相关。这样便使作品具有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忧患意识,从而以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关注性,成为社会问题小说中的一篇出色作品。婚恋主题的开掘:

确立爱情的位置,呼吁婚姻选择的自由,是八十年代初期的一个重要的文学主题。

一、第一类作品或针对影响“爱情”正常发展的外部阻力进行描写,或将爱情放在讴歌“善”或抨击“恶”的道德层面上进行描写。张弦的短篇小说《被爱情遗忘的角落》通过偏僻山村中一家三个女性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爱情遭遇,揭示了封建意识如何凭借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贫 14

困和政治生活中的不正常状况,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之交继续吞噬着年轻的生命,扭曲着正常的人性,压抑着美好的感情,小说中明显充溢着对自由“爱情”的呼唤。《被爱情遗忘的角落》重心并非“爱情”而是“婚姻自主”。《人生》的主题:是对这一类主题的深化,小说讲述了农村少女刘巧珍的爱情悲剧--她的美好、善良、痴情结合起来构成的“爱情”攻势在高加林的“事业”面前崩溃,最终只好含泪嫁给一个老实本份的丈夫。作为补充,城市姑娘黄亚萍则在高加林事业受挫时立即放弃了与后者的“恋爱”关系。尽管路遥从道德层面上对高加林进行了抨击,但在路遥眼中,“事业”无疑要高于“爱情”这一局限于“儿女之私”的人生插曲,在“现实”,后者更是不堪一击。

二、另一类作品则对“爱情”本身进行了反复的诘问与思考,而且进行这种深层思考的大多是女性作家的创作。《爱,是不能忘记的》(张洁)作品在叙述的口吻更加切近作者本人,它是从个体的角度,从个人经历遭遇和现身说法中来表现婚姻悲剧,呼吁爱情位置的。这是一个非常值得重视的信息,它意味着除了泛泛的爱情肯定外,作家的个性正在觉醒,对个体的生存价值,情感要求的呼吁和追寻,意味着新时期文学正从朦胧、混浊中一步步向人、同生命逼近。

人的生命价值的赞颂:

在对人的各种社会属性进行思考的同时,经历了对个人权力、力量甚至生命极端无视的“文革”的作家们把目光投放在对个体“人”的生命力量的肯定和赞颂上,因此塑造出一批被称为“硬汉子”的人物形象,如《迷人的海》中的“老海碰子”、《北方的河》中沉默、冷峻的“他”、《新星》中的李向南、《今夜有暴风雪》中的曹铁强

改革文学 开篇之作 :蒋子龙的中篇小说《乔厂长上任记》

背景:中国自1978底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便开始了自上而下的全国性经济体制改革。与此同时,许多作家开始把创作目光由历史拉到现实,一边关注着现实中的改革发展,一边 15

在文学中发表自己关于祖国发展的种种思考和设想。这就是风骚一时的“改革文学”。

划分(从作品反映的地域上): “农村题材” “城市题材” 农村题材:代表作:高晓声的“陈奂生系列”何士光短篇《乡场上》,张一弓短篇《黑娃照像》,张炜中篇《秋天的愤怒》,蒋子龙中篇《燕赵悲歌》,贾平凹中篇《腊月.正月》,《鸡窝洼的人家》。

背景:对于农民来说,最重要的莫过于“土地”,因而1979年后,土地承包和生产责任制的实行在农村掀起了一次经济和精神上的巨大变革。许多敏感的作家便抓住拥有土地支配权后农民的新状态进行了大量的创作。

城市题材:相对于农村来说,城市的改革更加繁杂艰难,因而作家们反映城市改革的小说作品也更为多样、深刻。城市题材的改革小说涉及的领域上至国家的要害行政部门,下至街道小厂、普通人的内心世界,反映出作家对社会、时代的广泛思索。

张洁《沉重的翅膀》,张贤亮《男人的风格》李国文《花园街五号》,柯云路长篇《新星》 寻根文学

八十年代中期,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寻根文学的主要代表人物:韩少功、郑万隆、李庆西、郑义、阿城。

主要作家作品:阿城《棋王》,韩少功《爸爸爸》,陆文夫《美食家》。主要观点:理论倡导文化寻根派的作家们始终保留着一份政治、人文理想。阿城的《棋王》

主题:小说蕴含着对不受约束的自由人格的追求。一个是“吃”,一个是“棋”,阿城津津乐道地写王一生们的“吃”,既有社会主义,更有生命意义,因为吃乃是生存之必需。而下棋是精神之必需,是对自身的一种精神修炼。小说文化探索的意义:他的人生态度和人生境界,显 16

示了内在的充分自由性,而对自由境界的自觉追求,折射出现代人所面临的精神困境与自觉超脱的意向。王一生的人生哲学恰是中国文化精神的一种体现。具体表现在:不随流,不合污,矢志弥坚,操守如一,超然于世,解忧散怀,寄情养性,凝神遐思,妙悟自然,物我两忘,离形去智。

寻根文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及主张:(1)韩少功认为文学“寻根”,“是一种对民族的重新认识”,“去揭示一些决定民族发展人类生存的根”。(2)郑万隆认为:“寻根”是“力求揭示整个民族在历史生活积淀的深层结构上的心理素质,以寻找推动历史前进和文化更新的内在力量。(3)”李庆西说,文学成文化的“根”,并不在儒学里面,而是在区域文化中--发源于西部诸夏的老庄哲学、以屈原为代表的绚丽多彩的楚文化,以幽默、风骚、游戏鬼神和性观念开放、坦荡为特征的吴越文化等等。(4)郑义、阿城还对五四以来新文化建设中对传统文化的扬弃提出批评,认为五四运动“对民族文化的虚无主义态度”,“有阻碍民族文化之嫌”,造成了民族文化的断裂。总之认为五四以来的文化是一种“无根”的文化。

韩少功的《爸爸爸》以强烈的“寻根”意识和扑朔迷离的形式感来发掘人性中的惰性和冥顽不化的国民劣根性。神奇的意象,把丙崽作为一种意象成人生的象征,把他所生活的氛围和环境看成一种凝固了的社会空间。作者把一种具有远古意识、初民思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呈现在读者回前,意在把愚昧、蛮荒、冥顽不化的“集体无意识”加以抨击与放大。这种原始意识表现在:1万物有灵论2畏天祭神3千奇百怪的迷信解释、预兆、禁忌和行为4咒语拜物教5巫师文化6盲目的祖先崇拜和长辈权威7对人的兽性摧残,人、好勇斗狠、集团仇杀

目的:小说中揭示出的这种生命形态成为我们边远地区和落后地区至今还保存着的民族生存形态,同时,它也成为一种稳态的意识结构渗透于我们民族的“集体无意识”之中,韩少功将它进行变形的夸张与放大,其目的是想引起疗救的注意。

小说在文体上的贡献:全文弥漫着一种飘忽不定的、扑朔迷离的神秘感。整个作品在神秘的叙述之中所透露出来的象征意蕴,能促发读者去思考更探层的意蕴。小说对山地的风俗和自然景观的描写,以及糅进的神话描写则为小说的内容表达和形式表现增添了赏心悦目的色彩效果。

艺术手法:采用了“打破生与死,人与鬼的界限,打破时空界限,吸收欧美现代派时序颠倒、多角度叙述、幻觉与现实交错等艺术手法”。先锋文学

文化背景:西方文化大规模“入侵”中国,在“五四”时期已有过先例,其结果导致了新文学在中国的全面确立。文学主张:先锋小说作家公开宣称文学的“非功利性”,追求主观内省式的“唯美主义”的“纯文学”。

审美倾向:其作品有时刻意渲染“丑”,他们笔下的美与丑也不再具有传统批判现实主义的力度,不再承担疗救社会、指导人生的责任。特点:一是在文化上表现为对旧有意义模式的反叛与消解,作家的创作已不再具有明确的主题指向和社会责任感。二是在文学观念上颠覆了旧的真实现,一方面放弃对历史真实和历史本质的追寻,另一方面放弃对现实的真实反映,文本只具有自我指涉的功能。三(叙事策略)是在文本特征上体现为叙述游戏,更加平面化.结构上更为散乱、破碎,文本意义的消解也导致了文本深度模式的消失,人物趋于符号化,性格没有深度,放弃象征等意义模式,通常使用戏拟、反讽等写作策略。

先锋小说的意义:先锋小说对小说叙述方式和语言形式的大胆探索为中国当代小说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它对后来的小说创作有着一定的影响。先锋小说的局限:它将“叙述”和“语言”视为小说写作活动的全部意义显然过于偏颇,它对意义的放逐也使自身丧失了广泛的交流基础,从它的历史发展来看,这都是导致其渐趋衰落的重要原因。

先锋作家代表作品:苏童的《妻妾成群》,叶兆言的《枣树的故事》,格非的《敌人》,余华 18 的《古典爱情》等。马原小说的特点

(一)他在小说中频频出现“马原”的形象并以此来拆除真实与虚构之间的界线,使得小说呈现出既非虚构亦非写实的状态。

(二)马原所叙述的故事往往是缺乏逻辑联系的互不相关的片断,这些片断只是靠了马原的叙述“强制性”地拼合在一个小说之中。

(三)马原将小说的叙述过程与叙述方法视为其创作的最高目的,他的故事也因此丧失了传统小说故事所具备的意义,他更关心他的故事形式。

马原的《冈底斯的诱惑》:1.以剧中人物构成小说故事行动者。“我”、“马原”、叙事人三者或合而为一,或各自独立。人称多变转换频繁。2.小说情节具有发散性特点。以非逻辑的因果关系组合成复式结构。3.对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借鉴。

“马原叙事圈套”及其对经典现实主义“似真幻觉”的瓦解。《冈底斯的诱惑》中“元叙事”手法的运用。马原的叙事革命在当代文学史上的重要意义。苏童的《一九三四年的逃亡》

中篇小说《1934年的逃亡》是苏童的成名作。原载于《收获》1987年第5期。《1934年的逃亡》是一篇家族史小说,它以凄艳哀伤的笔调叙述了陈姓家族史上惊心动魄的悲剧性衰败,叙述了畸形、疯狂和充满肉欲的性爱与不可捉摸的灾变、狂暴和死亡。在小说之中,生命显得是那样的苍白、沉重、脆弱而且无常,而由这一切所组成的家族历史又是极其晦暗与缭乱。小说对偶然性因素的强调。小说讲述了陈姓家族的历史故事,但是作家却并无理性地审视历史进而索解历史之谜的主体意向,而是“力求将其未经选择和误读的原生态呈现出来”,小说的“历史背景与氛图以及所呈现的主题意蕴也更为多义和不确定”,这样,历史仍然是浑茫和杂乱的。

余华小说的特点

先锋性:余华小说最明显的先锋性在于他的“冷漠叙述”。在他的大量作品中,余华总是近乎偏执地迷恋于对暴力、灾难尤其是死亡的叙述。叙述语言都表现出近乎残酷的冷漠,叙述者的主体意向已降至感情的冰点。《古典爱情》《现实一种》

颠覆性:主题性颠覆(作为一种极端的后现代主义叙述方法,余华的冷漠叙述极好地实现了对于历史、时间、理性、爱情、伦理的彻底颠覆。理性:《河边的错误》爱情:《爱情故事》。文类性颠覆即对旧有的文类实行颠覆性戏仿。由于已经程式化的旧有文类更多接纳和保留的是封建社会及其他历史时期僵化的价值观念与正统意识形态,因此余华小说“文类颠覆的目的依然是价值现的颠覆”。《一个地主的死》是对抗战小说的颠覆;《古典爱情》是对古老的才子佳人小说的颠覆。余华的《现实一种》

主题:小说讲述的是兄弟仇杀的故事。故事情节:山岗四岁的儿子皮皮无意间摔死了自己的堂弟即山峰的儿子,由此便引发了一场家庭内部的互相仇杀。先是弟弟山峰出于复仇踢死了侄子皮皮,接着哥哥山岗又杀死了弟弟山峰,最后山岗因杀人罪而被枪决。叙述策略:冷漠。余华在叙述这一家族令人惊心动魂的灾变与毁灭时所用的叙述语调却是惊人的冷漠与安详。在讲述这一悲剧时,叙述主体既无激愤,亦无悲悯,相反,却是用一种极其精细且略显调侃的语调来叙述一系列的死亡与杀戳,包括一群医生对山山岗尸体的肢解。

《现实一种》以一种极端的叙述对伦理文化及人性本质实行了极端的颠覆,其先锋性是极为突出的。新写实小说

标志:1987年,池莉《烦恼人生》的发表。主要作家:方方,池莉,刘恒,刘震云等

“新写实”是理论批评界对这一创作现象的概括。

(1)“新写实”产生的文化背景:“新写实主义”是开端于80年代后期的一种小说思潮。它对应 20

于80年代后期以后中国社会大写的“人”解体、文学中的终极理想消失、政治热情降温、个体生存艰难答复杂的现实,以及1987年之后先锋小说道遇冷落的艺术现状,是对于现实和小说的双重反应。

(2)以写实为主要特征,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代表作品:方方:《风景》池莉:《烦恼人生》、《不谈爱情》刘恒:《狗日的粮食》、《伏羲伏羲》刘震云:《单位》、《一地鸡毛》

(3)从总体的文学精神来看,具有了一种新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善于吸收、借鉴现代主义各流派在艺术上的长处。从作家队伍的构成上看.新写实小说是先锋作家和现实主义作家的“合谋”。从艺术态度上看,新写实主义小说则是新闻技术与写实手法的互相妥协。

(4)新写实小说的文本特征:粗糙素朴的不明显包含文化蕴涵的生存状态,不合异质性的和特别富有想象力的生活之流。简明扼要的没有多余描写成分的叙事,纯粹的语言状态与纯粹的生活状态的统一。压制到“零度状态”的叙述情感,隐匿式的缺席式的叙述。不具有理想化的转变力量,完全淡化价值立场。尤其注重写出那些艰难困苦的,或无所适从而尴尬的生活情境。前者刻画出生活的某种绝对化状态;后者揭示生存的多样性特征,被客体力量支配的失重的生活。“ 方方:《风景》

(1)小人物的生存哲学:小说写的是武汉底层社会一个贫民家庭在几十年间的遭遇,故事情节的主线是父母与七哥的故事,其中又依次串起其他八个孩子的经历。小说对每段故事的叙写都集中于对生存景象的刻画,所有人物都为他们的生存境况所紧紧捆绑着,他们生活中任何跌爬滚打和生死忧乐都生成于他们最基本的生存欲求与所处境遇之间的磨擦和冲突。(2)叙述视角:小说的叙述者被设置为一名死者,即那个夭折的小儿子。由死者的视角来讲述生存故事,显然是一种机智的安排,这使得作品中的生存景观看来异常的冷漠和残酷。21

(3)突现出生存本身的意义:小说通过描写人物对其生存处境的应对方式来使生存意义得到明确无疑的显现。《风景》的文化意义正是在于使我们对生存本身恢复了应有的警醒与思考。

日常生活的诗性消解:《一地鸡毛》

(1)《一地鸡毛》以非常冷峻而又略带微讽的笔触,叙写出了极其平庸琐碎的当代日常生活景况。小说揭示出作者所理解的生存本相:生活就是种种无聊小事的任意集合,它以无休无止的纠缠使每个现实中人都挣脱不得,并以巨大的销蚀性磨损掉他们个性中的一切棱角,使他们在昏昏若睡的状态中丧失了精神上的自觉。

(2)小林的迷失:考察小林的精神发展轨迹,可具体看出这种生活的严峻性及其对个人精神磨损的效用。《单位》是写生活迫使小林在公共生存空间中(即工作场所)放弃了自我的个性追求,而在《一地鸡毛》中,这种生活的严峻性和销蚀力则更渗透进他的私人生存空间,使他在更本己的层面上也必须彻底摈弃自我意识。(3)冷静客观的写实:小说始终以不动声色的平静口吻叙述小林遭遇的林林总总,把创作主体的感受与判断几乎完全排挤干净,只是按照日常经验逻辑,依次地呈现出各种琐碎事件,其中极少有观念意义的直接添加。

冷峻深刻的人文意图:小说隐约闪烁着一种尖锐的讽刺精神。它活生生地勾画出人们所处的那种无可抗挣的处境,揭示出这种处境的荒谬性,从而体现了通常认为新写实小说所缺失的现实批判立场。90年代现实主义小说

(1)90年代中期,河北的“三驾马车”——谈歌、何申、关仁山的崛起,标志着现实主义文学创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被人称为“现实主义冲击波”。

代表作:谈歌的《大厂》、关仁山的《大雪无乡》、何申的《信访办主任》、刘醒龙的《分享艰难》、张继的《黄坡秋景》、张宏森的《车间主任》和范小青的《百日阳光》等。

现实主义冲击波(评论界称:他们的创作是对新写实小说的全面超越,是“现实主义的大潮

再起”,是“主旋律”文学创作的重要成果。)

现实主义冲击波与“新写实”的比较:(与新写实小说相比,他们的创作仍有着对于人的生存本质的勘探、对于个体生存困境的表现的特色,但他们小说的当下性特征和情感性特征显然得到了强化,艺术表现上也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并为90年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某种新的可

能性。)

新历史小说:(概念阐释)小说的作者以转型后的先锋派作家和致力于拓展题材的新写实小说家们为主,其创作的最大特征是不再把自己的小说作为演绎“官方历史”的工具,而是从各个角度对史有实录或乏人问津的往事做出种种设想,表现出解构历史的强烈愿望及以现代哲学思想认识历史的新观念。这种重新审视历史的思想方法,被称为是”新历史主义“,体现这种思想的作品被称为”新历史小说"。《妻妾成群》、《红粉》、《红高梁》、《鲜血梅花》。展现一个家族历史 :《家族》、《纪实与虚构》、《丰乳肥臀》、《许三观卖血记》。直接针对、解构历史的作品:苏童的《新天仙配》 池莉的《以当代为背景的历史掌故》。

中国文学由五四文学革命起进入1917-1949年的30年迅速发展期

一、1917-1927年以五四为代表的20年代文学

二、1928-1937年左翼革命文学、人文主义文学并存的30年代文学

三、1937-1949年以全民族的抗战文学开端以及继承、发展的多地域、多元化、大众化的40年代文学

填空:

1、严复翻译的几部西书将西方19世纪主要思潮的一部分介绍到中国来,《天演论》(赫胥黎原著《进化论与伦理学》)把进化论思想带进中国。

2、1902年——1917年,以“小说”命名的杂志就创办过27种(含报纸一种)

3、“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等变革观念都是由梁启超提出的。

4、中国文学发展到清代,以诗文为正统,以古人约束今人为特点。

5、诗界革命要达到三个标准:“第一要新意境,第二要新语句,而又须以古人之风格入之,然后成其为诗。

6、真正以诗人面目倡言诗界革命的是黄遵宪。

7、提倡戏剧观念更新的代表有陈独秀8、1905年,后来为南社领导人的陈去病、柳亚子创办了我国最早的戏剧杂志《二十世纪大舞台》

9、1906年李叔同、曾孝谷在日本东京发起了春柳社10、11、最早提出“言文合一”主张的是黄遵宪

从文学出发论白话的还是梁启超,他在《小说丛话》中指出:“文学之进化有一大关键,即由古语之文学变为俗语之文学是也。12、13、14、15、真正体现出现代意义上的文学观的,是王国维

《宋元戏曲考》推许元杂居为“一代之绝作”,是“中国最自然之文学”。在文学史上对现代化具有实际意义的是政论散文和小说(含翻译)

1909年成立的南社是这一时期影响最大的诗歌社团,以反清为主要特色,主要人物中的高旭、马君武原来就与梁启超等同是“诗界革命”中人。16、17、五四后第一个十年的文学成就以小品为最大

章炳麟(1869-1936)字枚叔,号太炎,浙江余杭人,民主革命家、学者。章太炎国学造诣精深,是“有学问的革命家”,文章“所向披靡,令人神旺”。其文章的突出主题是鼓吹排满、反清的民族民主革命。

18、1906-1910年清末小说的高峰期,1907年则是翻译小说的高峰,与创作的繁荣持 24

同步发展水平。

19、林纾(1852-1924)字琴南,号畏庐,冷红生,福建闽侯(今福州)人,文学家、翻译家。他一生译欧美的小说180多种,1200万字,译作著名的有《巴黎茶花女遗事》、《迦因小传》、《黑奴吁天录》、《撒克逊劫后英雄略》。20、21、民处言情小说的代表作是徐枕亚的《玉梨魂》。

鸳鸯蝴蝶派作家中最有影响的人物是被誉为“五虎将”的徐枕亚、李涵秋、包天笑、周瘦鹃、张恨水。22、23、24、25、26、他们的“四大说部”《玉梨魂》、《廣陵潮》、《江湖奇俠傳》、《啼笑因緣》。中国现代文学,以五四文学革命为标志全面步入文学现代化历程。五四文学革命的直接背景和动力是五四新文化运动

《青年杂志》于1915年在上海创刊,1916年9月改名为《新青年》

1917年1月,《新青年》刊出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是提出文学改良的第一人,并从“八事”入手,主张书面语与口头语接近,要求以白话文文学为“正宗”,是五四文学革命的“一个‘发难’的信号”,也是这场革命的第一篇宣言。27、28、1917年2月的《新青年》上发表了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明确提出“三大主义”。文学革命首先是思想革命,1985年5月,鲁迅发表了他的第一篇短篇小说《狂人日记》29、30、在各文艺团体中,影响最大、最有代表性的是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

鲁迅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人,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樟寿,字豫山。1918年5月,鲁迅在《新青年》发表了在现代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标志五四新文学时代的伟大开端。1936年10月19日,鲁迅在上海逝世。

31、叶绍钧(1894-1988),名圣陶,江苏苏州人。1928年发表的长篇小说《倪焕之》作为新文学初期少见的长篇创作(也是他自己唯一的长篇小说),具有拓荒的价值。

32、许地山(1893-1941),笔名落华生,以其第一个短篇小说集《缀网劳蛛》为代表,特点是异域色彩与其小说中的宗教氛围及在情节上几乎都贯穿着一条爱情的线索。

33、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今属福州市)人。爱、童心、自然是她的“爱的哲学”之鼎的三足。《超人》提出了“人生究竟是什么”的问题,是冰心宣扬“万全之爱”、讴歌伟大的母爱的代表性作品。处女作《两个家庭》。

34、郁达夫(1896-1945),名文,浙江富阳人,是创造社的发起人和最重要的小说家。从1920年在日本留学期间写作小说处女作《银灰色的死》到1922年回国,这期间除《银灰色的死》以外,郁达夫还写了《沉沦》、《南迁》,这三篇小说于1921年10月结集为《沉沦》,这是郁达夫自己第一部,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短篇小说集。35、36、胡适(1891-1962)有诗集《尝试集》,它是新文化运动中第一部白话新诗别集。1938年3月27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称“文协”)在武汉成立,标志着第二个十年中的各种成分的文艺运动(无产阶级文艺、民主主义文艺、自由主义文艺乃至国民民族主义文学进行着大联合)汇和,形成了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文协“提出的“文章下乡,文章入伍”的口号得到作家们的积极响应,是抗战期间成立唯一的全国性文学组织——文协。

37、《激流三部曲》(包括《家》、《春》、《秋》)是巴金的代表作品,特别是它的第一部《家》,具有永恒的艺术价值。

38、徐志摩(1897-1931),原名徐章垿,浙江海宁人。他的四本诗集:《志摩的诗》(1925)、《翡冷翠的一夜》(1927)、《猛虎集》(1931)、和《云游集》(1932)。P86

39、闻一多(1899-1946),原名家骅,湖北浠水人,前期新月派的重要代表和新格律诗理论的奠基者。1931年发表长诗《奇迹》,1920-1927年间《红烛》(1923)与《死水》(1928)。P90(“三美”P92-P3)40、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1921年诗集《女神》的出版,不仅确立了郭沫若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卓越地位,同时也为中国新诗开辟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41、田汉(1898-1968),原名田寿昌,是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也是该社最重要的剧作家。1920年完成处女作《梵峨璘与蔷薇》,第一个正式公演的剧本是一幕三场剧《灵光》

42、巴金(1904-2005),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巴金”是他1928年写完《灭亡》时开始使用的笔名。43、44、沈从文(1902-1988),湖南凤凰县人。原名沈岳焕。最负盛名的代表作《边城》。臧克家(1905-?),是一位出自新月诗之门又兼收各派之长的诗人。用冷峻中带有热情的笔,写出中国农民的深远的苦痛和坚忍,仇恨与不平,为新诗反映农村生活开辟了天地,被称为“泥土诗人”。

45、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浙江杭州人。现代著名诗人,文学翻译家。成名作《雨巷》,被称为“雨巷诗人”。

46、洪深(1894-1955),与欧阳予倩、田汉被称为“中国话剧的三个奠基人”。洪深的《农村三部曲》——《五圭桥》(1930)、三幕劇《香稻米》(1931)、四幕劇《青龍潭》(1932)

47、曹禺(1910-1996),是一位对中国现代戏剧的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剧作家。《雷雨》、《日出》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现代话剧文学的成熟。

48、剧 1910年任天化在上海组织成立第一个职业剧团进化团,成员有汪优游、陈大悲等,27

49、《狂人日记》是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篇现代型短篇白话小说,1985年5月发表在《新青年》,它标志着五四新文学创作的伟大开端。《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一个杰出创造,也是最早被介绍到世界去的中国现代小说。

50、郭沫若是中国现代历史剧的开拓者。“女神三部曲”—《棠棣之花》、《湘累》(1920)、《女神之再生》(1921)。

51、周作人(1885-1967),浙江绍兴人,初名櫆寿,号星杓。其散文历来就有浮躁凌厉和冲淡两种风格。

52、丁玲(1904-1986),原名蒋冰之,又名之丁冰之,湖南临灃人。丁玲是中国现代小说史上,最早以明确强烈的女性意识写作的女作家,是20世纪中国女性主义文学的先驱。

53、张天翼(1906-1985),原名张元定,又名之,原籍湖南湘西。

54、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省桐乡县乌镇人。《蚀》是茅盾小说的处女作。由三个系列中篇所组成:《幻灭》、《动摇》、《追求》。整个作品是以大革命前后一群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的生活经历和心灵历程为题材,深刻地揭示了革命营垒中林林总总的矛盾和在动荡斗争中阶级分化。作品表现“现代青年在革命壮潮中所经过的三个时期:(1)革命前夕的亢昂兴奋和革命既到面前时的幻灭。

(2)革命斗争剧烈时的动摇

(3)幻灭动摇后不甘寂寞尚思作最后之追求

55、老舍(1899-1966),本名舒庆春,字舍予,原籍北京,满族正红旗人。处女作《她的失败》于1955年5月发表。《四世同堂》是他40年代小说的代表作,《微神》是他唯一的爱情小说。名词解析:

1、春柳社在日本演出的新派剧和上海春阳社等以话剧中渗透戏曲因素的表演称为“文明戏”。

2、文明戏的特点是“言论老生”类角色往往脱离情节去评议政治,戏的分幕按传奇的传统,在换布景时常常演些幕外戏。

3、文学研究会(成立最早,影响最大)于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发起人有周作人、朱希祖、蒋百里、郑振铎、耿济之、瞿世英、郭绍虞、孙伏园、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王统照12人。宣称要“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在创造方法上,文学研究会强调写实主义反对唯美主义和浪漫主义,以《小说月报》为阵地,积极倡导文学革命,体现其“为人生”的宗旨。

4、创造社1921年7月成立于日本东京,最初的成员是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田寿畅、穆木天、张风举、徐祖正、陶晶孙、何畏等人。他们创办《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洪水》等刊物。主要倾向于欧洲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初期主张“文艺而艺术”,强调文学必须忠实地表现作者自己“内心的要求”。讲求文学的“全”与“美”,推崇文学创造的“直觉”与“灵感”,比较重视文学的美感作用。文学活动以1925年五卅为界,后期提倡“表同情于无产阶级”的革命文学,思想明显“左”倾,1929年2月创造社被当局查封。

5、《语丝》周刊创办于1924年11月,多发表针砭时弊的杂感小品,以倡导这种幽默泼辣的“语丝文体”而获“语丝派”的称号。鲁迅被称为语丝派主将,语丝社成员有:周作人、林语堂、章川岛、孙伏园等。

6、莽原社、未名社是20年代中期成立于北京,得到鲁迅扶持的青年作家社团,办有《莽原》、《未名》

7、1927年冬南国电影剧社改组,正式定名南国社,南国社是出自创造社的田汉领导创立的一个综合性艺术社团,以戏剧的成就与影响最大8、1924年夏成立新月社,最初主要开展戏剧活动,主要成员有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29

陈源、胡适、余上沅等。

9、在上海创办新月书店,他们倡导新格律诗,闻一多主张诗的“音乐美(音节韵律)、绘画美(辞藻)、建筑美(匀称整齐)”

10、《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一个杰出创造,也是最早被介绍到世界去的中国现代小说。

11、《故事新编》共有8篇,写作时间从1922年起至1935年止,历时13年,其中《补天》、《奔月》、《铸剑》3篇写作于1922-1926年间,属于鲁迅前期的作品。而《理水》、《采薇》、《出关》、《非攻》、《起死》比较集中地写于1934-1935年,是鲁迅后期之作。认为是一部“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的总集。

12、问题小说是充满各种矛盾的社会现实和写实派作家热心上下求索的创作心态碰撞的产物,也是五四启蒙精神和作家的人生思考相结合的产物,它适应了当时的社会精神心理的需求。代表作家冰心、叶绍钧、许地山、庐隐、王统照等人。

13、中国诗歌会由左联诗歌组发起组织的,成立于1932年9月,发起人有蒲风、穆木天、杨骚、森堡(任钧)等,在1933年2月创办机关刊物《新诗歌》,以注重诗歌的现实性、提倡诗歌的大众化为主旨,史称“新诗歌派”。影响较大的诗人有蒲风、穆木天、任钧、杨骚、王亚平,柳倩等,代表人-蒲风,诗歌刚健质朴,面临崩溃的**的农村和中国人民反帝的激烈情绪,是蒲风诗歌的两大主题。

14、七月诗派,是以文艺理论家胡风主编的《七月》和《希望》等刊物为主要阵地而形成的一个现实主义抒情诗流派。主要代表人有鲁藜、绿原、阿垅、曾卓、芦甸、孙佃、化铁、方然和牛汉等。

15、九叶诗派,是在40年代中后期形成的一个追求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相结合的诗歌流派。

16、京派:指30年代前后新文学中心南移上海后继续在北京活动的一个自由主义作家群。

17、海派:除沈从文当年特指的张资平、曾今可、章衣萍等海派商业文人外,在这里主要指20年代后期开始活跃于上海的新感觉派。

18、现代派指施蛰存受现代书局委托创办文艺刊物《现代》,所刊诗歌的作风不尽相同,但其中相当多的诗特征突出而醒目,从艺术到思想都有若干共同倾向。

提示:

1、五四后期从文学革命走向革命文学

2、胡适由1919年提倡“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到1923年大力提倡“整理国故”,开始背离五四精神。

3、鲁迅创造于五四时期的白话短篇小说曾分别收入1923年8月由新潮社出版的《呐喊》和1926年8月由被北新书局出版的《彷徨》两本小说集中。

4、鲁迅从事过多种体裁的文学创作,数量最多的是他的杂文,彻底的反封建的精神是贯穿他杂文始终的灵魂。

5、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和散文集《朝花夕拾》均为中国现代散文中的精品。

6、《狂人日记》中并用着两种创作方法:实写人物,用的是现实主义;虚写寓意,用的是象征主义。

7、鲁迅的小说在艺术上一方面大胆借鉴了西方小说的表现手法,另一方面又融合了中国传统小说的长处,从而创造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新形式,鲁迅小说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精湛的艺术,深远地影响着中国现代小说的发展。

8、问题小说是提出一种问题,借小说来研究它,求人解决的。

9、1933年出版了王统照最重要的长篇小说《山雨》

10、鲁迅散文诗集是《野草》于1927年出版,标志着散文诗的成熟。

11、异域色彩、宗教氛围、爱情线索的交织融合构成了许地山初期小说倾向于浪漫主义传奇的三个主要因素。实际上,隐伏在其下是作者深沉的身世之痛、家国之感和良苦用心。

12、冰心的问题小说围绕着“爱的哲学”经历了发展变化的阶段,从追寻到宣扬,最后信疑参半,这是冰心小说独特的旋律。

13、1923年1月冰心出版了她的第一部诗集《繁星》,同年出版了她的短篇小说散文集《超人》。

14、1927年发表的《过去》与1928年发表的《迷羊》,形成了郁达夫创造路向的转折。他开创了现代抒情小说或称“自我小说”的新体式。

15、诗。

16、周作人、钱玄同、刘半农、胡适等人在批判过程中倡导建立中国现代戏剧理论,其《卖萝卜人》是中国现代最早出现的无韵诗,《窗纸》、《无聊》是现代最早的散文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把戏剧当作改善人生的工具,二是提倡写实主义戏剧。17、18、19、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上大量尝试散文诗创造的第一人。

30年代的小说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就是“革命+恋爱”的小说模式出现。张恨水可以称得上是中国现代通俗小说史上的集大成作家。

简答题:

(1)五四文学的基本特征:

一、理性精神的张扬(五四文化思潮对国民的作用在于启蒙)

二、感伤的精神标记

三、个性化的追求(五四是中国文学史上“个人”表现最突出的时期)

四、创造方法的多样化探索

(2)鲁迅杂文的艺术特点:

1、善于抓取类型,画出富有典型意义的形象,使议论和形象相结合

2、善于运用生动、幽默的语言,展开逻辑严密的论证

3、善于运用联想,将不同时空发生的现象联系起来分析,增强了作品的历史底蕴和深邃内涵

4、篇章短小精悍,笔墨凝练犀利,锐利如匕首投枪

(3)郁达夫《沉沦》、》《出奔》、《迟桂花》的浪漫派抒情小说有何特点?

1、自我的抒情。他的小说大多带有“自叙传”的色彩,在相当的作品中可以清晰的看到作者个人出身、经历、个性、气质、教养、人际交游、审美趣味。从初期的作品《沉沦》到《春风沉醉的晚上》、《茫茫夜》,直至《过去》、《迟桂花》没有一个不带有作者本人的身影和精神气质。而且第一人称主观叙事的角度尤为郁达夫所喜用,(在他全部50多篇小说中,采用第一人称的就有40来篇。)

2、感伤的抒情。他认为:“小说的表现,重在感情”,并且把“情调”二字视为衡量小说优劣高下的主要标准。

3、结构的散文化。其小说既以抒情为中轴而轻视情节的结构,也就必然造就其小说的散文化倾向,如《沉沦》虽无贯穿前后的情节线索,而主人公“他”的孤独感、苦闷感及感伤情调却一以贯之,形成作品内在的一种凝聚力量。因此它被视为郁达夫的代表作。

4、流丽、清新的文笔。他的用笔与其主观色彩、抒情倾向相契合,饱孕感情,富有色彩与节奏,一如春水行云,流动感强,很少使用静观的笔触叙事、抒情、写景。如异国的苍天皎日(《沉沦》),古都的芦荡残照(《小春天气》)等,都显出“清、细、真”的特色。(4)新文学始于文学革命,于20年代呈现繁荣景象,而新文学运动中,造成了现代散文的繁荣,也决定了现代散文的主要特点。

第一,五四运动对于“人”的观念的发现,影响于散文,便是表现个性,革新了散文的内容。第二,扩大了表现生活的范围。第三,文体多样,表现自由,不拘一格。

第四,承受了世界文学的广泛影响,英国的小品,蒙田的随笔,尼采的箴言警句,屠格涅夫的散文诗,泰戈尔、厨川百村在20年代对我国散文的文体、风格都或直接或间接地发生过影响。

第五,新文学运动初期和20年代的散文,都表现着散文作家们的深厚的学养,在思想、艺术上达到了很高的成就。

(5)新的人文主义文学观的四个特征:

1、根本是受外国的影响

2、推崇情感轻视理性

3、所采取的对人生的态度是印象的

4、主张皈依自然并侧重独创 论述题:

(1)阿Q是一个什么的人物形象,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其意义是什么? 阿Q的人物形象:

《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一个杰出创造,也是最早被介绍到世界去的中国现代小说。而阿Q是被认为是一个落后不觉悟的、带有精神病态的农民形象。(2)对郭沫若诗集《女神》的论述。(P97——103)

第一部成熟的诗集,“五四”精神的代表,冲破樊篱,呼唤自由,泛神论(3)对《子夜》的理解P172-177(吴荪甫)(4)对《骆驼祥子》的理解P184——189 34

艺术成就——人物形象——祥子、虎妞

(5)巴金代表作《家》的人物形象:高觉新、觉慧P197(6)老舍的创作道路

(7)沈从文的创作特点《边城》P210——212(8)戴望舒诗歌创作的特点P216——219(9)曹戏剧的意义与贡献P242(10)曹禺《雷雨》周朴园直接引起了2个家庭的30年的矛盾冲突

人物形象:(周朴园、繁猗)重点、周萍、鲁妈

第一个十年的社团:

文学研究会P23 ;创造社P24 ; 新月社P80 ;

第二个:

左联成立P132;中国诗歌会P213 ; 新感觉派P158 ;现代派P215 ;东北作家群派P203 第三个:

文协P255 ;七月诗派

P293; 九叶诗派 P300 三十年代有较大影响的作品有:

茅盾的《蚀》(包括《幻灭》、《动摇》、《追求》三个中篇),《子夜晚》

巴金《灭亡》、《爱情三部曲》(包括《雾》、《雨》、《电》三个中篇)、《家》、《春》、《秋》、《春天里的秋天》、《雪》、《新生》、《砂丁》 老舍的《猫城记》、《骆驼祥子》、《离婚》 叶绍钧《倪焕之》 王统照《山雨》 鲁彦的《愤怒的乡村》

蒋光慈的《咆哮了的土地》 柔石的《二月》 丁玲的《韦护》 沈从文的啊《边诚》 萧军的《八月的乡村》 萧红的《生死场》 李劼人的《死水微澜》等 有影响的三部曲作品

茅盾的《蚀》三部曲、《农村三部曲》(包括《春蚕》、《秋收》、《残冬》三部短篇)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包括《家》、《春》、《秋》三部长篇)、《爱情三部曲》 李劼人的“大波”系列(包括《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三部长篇)等

第四篇: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1)

1、什么是鲁迅气氛? 《在酒楼上》通过那些具体内容酿造了“鲁迅气氛”?鲁迅通过“吕纬甫”的形象展示了“五四”时期中国知识分子的何种思想情绪与状态?

(1)鲁迅气氛指的是鲁迅的精神气质在小说里的折射。是二十世纪知识分子灵魂深处的现实之痛与未来之思,是一种孤愤,索然,凄清和漂泊感,也是一种求索的坚韧与不息。

(1)《在酒楼上》通过三个方面酿造了鲁迅气氛:

其一是通过吕纬甫和我的两种不同调子的叙述,展示了知识分子灵魂深处的反思,批判,求索,坚韧;

其二是环境的描写,包括小说开头关于s城的环境,废园中的景色,老梅,山茶花,等描写;

其三是鲁迅叙述吕纬甫的经历时特有的外冷内热风格,吕纬甫在无聊的迁坟,吃荞麦背后所包蕴的手足亲情,浓浓的人情味。

2、《铸剑》中有哪两种叙述调子?《铸剑》通过那些具体情节表现了批判的主题?

(1)鲁迅在这短文字叙述中始终采用了两种语调:悲壮与嘲讽此起彼伏,最后推向嘲讽的高峰。昏庸的统治者,愚昧的百姓形成了更强烈的嘲讽效果。(2)《铸剑》的这段文字包括了:辨头的闹剧,三头并葬的滑稽戏,“大出丧的狂欢”三个情节,三环相推把嘲讽与荒谬的主题推向极致。用生命向一群愚蠢、无能的官吏复仇,复仇的行为也随之走向愚昧。这是这段文字的寓意所在。

3、分析《纺纸记。楔子》及其它《菱荡》《桥,灯笼》、《莫须有先生传》等四个片段的语言特色。

(1)《纺纸记。楔子》的语言犹如好戏连台,胡言乱语,白日说梦,信马由缰,一切语言皆成风行水上,起落无痕。西方小说的现代手法,中国古典文学的笔调于一炉后的格调。如:大凡做文章必须切题,文不对题。。。只是喜欢撒野罢了。

(2)《菱荡》是一篇没有故事而只有单纯意境构成的小说。小说的语言及其精练,具有唐诗绝句的简练与洗练,表现了明显的受到中国诗词影响的特点,诗意盎然、淳朴恬静是它的语言风格。

(3)《桥,灯笼》的语言具有古典,极端俭省的特点,充满诗意与跳跃的语言表达了人物的心象,这是一种心绪的象征。

如:琴子答,眼睛依然没有离开灯火,————忽然她替史家庄唯一的一棵梅花开了一树花。。。等(4)《莫须有先生传这一回讲到三脚猫》是废名另辟“奇涩”蹊径语言的表现,整部小说不仅诗意淡出,而晦涩、繁琐。这里诗人已没有诗话的单纯美,有的是作者的人生感慨与絮语。唠叨不休,冷漠与嘲讽是这篇语言的特点。

4、释“社会剖析小说”的概念。请按吴老太爷下船进入市区的顺序说出吴老太 爷的都市感觉,及这段文字对小说主题思想的象征意义

(1)所谓社会剖析小说是指以理性分析的创作方法,开拓形象思维的深广维度,从典型环境中解释并塑造典型人物,在戏剧性的情节中凸现人物性格及其成长史的小说。

(2)社会剖析小说有两个鲜明特征:一是人物阶级身份明显,二是情节的展开与时代社会的进程紧相联系,反映作者对时代与社会重大问题与事件的态度与思想。

(3)吴老太爷的都市感觉: 这段文字分三层次描绘了吴老太爷对都市的拒绝,刺激,再拒绝,再强刺激,最终彻底崩溃的状况。

从吴荪甫不耐烦的说到他坚决拒绝了和儿子的妥协,亦概有十年之久了。是第一层,这是吴老太爷初入上海的精神拒绝状态。

第二层从虽然此时开始到好像塞上辣椒。这是上海的灯光与建筑对吴老太爷的刺激,上海的色情诱惑对吴老太爷的刺激。

第三层从此时交通的灯光换了颜色到有什麽异样。这是集中描写吴老太爷的的崩溃。

这段文字通过吴老太爷到上海先是感到刺激,拿出《太上感应篇》抵制,然后遭到强烈的刺激最终猝死的描绘。

寓意了以吴老太爷为代表的旧封建地主阶级的结束,象征了中国新兴资产阶级新的历史的开始。

5、《边城》通过哪些内容展现了诗化小说的特点?

《边城》的诗话小说特点是;以舒缓的节奏,细腻的描画,清丽的语言,构建了悠远、简朴、原始的神化世界,以提纯净化的人性美,环境美歌颂原始的、醇厚的自然生活,反衬现代都市生活的病态和丑恶。

6、为什麽说《骆驼祥子》文本对“祥子”和“车”的描写是诗意语言? 对祥子与车的描写的诗意;

(1)环境与背景的层层造势(2)直叙与抒情交融

7、分析《梅雨之夕》“我”与“姑娘”邂逅的心理过程。

写主人公在梅雨之夕与一位不知姓名的少女的“奇遇”下意识接近这少女,开始是目光相遇时的局促,然后用雨伞荫蔽着送她在雨中行走,途中怕两人的熟人看见,怕自己的妻子看见,以及误以为是初恋时的女友,最后为雨停办手而惋惜,回到家中向妻子隐蔽了“奇遇”的实情。小说没有波澜起伏的情节,对话也不过简短的四五句。主要写了“我”对少女的留心,关注和同情、怜悯,以及内心里的缠绵之情。

8、分析《呼兰河传》独特的叙述视角。

萧红在《呼兰河传》中使用了第一人称的成人和童年互相融合的叙事视角,儿童视角是小说的显著特征,给小说带来显著审美效果。9《倾城之恋》的“传奇”色彩是通过哪些内容表现出来的?(1)见面的传奇,不会见面的范,白二人见面了(2)恋爱的传奇,不可能谈恋爱的范,白二人谈了(3)结局的传奇不会有结果的结婚了

10、如何理解《倾城之恋》中“城”与“墙”的意象?

(1)“城”象征着“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爱情理想境界。

(2)“墙”有多重寓意:既是两人婚姻的现实阻隔,又是时空的停顿,又是暗示未来传奇姻缘的凝固载体。

11、结合《故里三陈》具体谈谈汪曾増祺小说刻画人物的散文化特征。小说散文化:指将散文的特地引入小说,又不改变小说的特质(1)重气氛描写,看重风俗描绘,使小说结构松散(2)写小人物平凡的生活,使小说情节散漫

12、《棋王》作者把“吃”与“下棋”放在一起写有何用意?

“吃”是物质需要,“下棋”是精神追求,两者构成生命的现实性整体存在,共同塑造出一个具体的王一生。

在作品发生的苦难时代,“吃”的缺乏与“下棋”一道成为生命的考验,“吃”向人的精神层次的渗透与拓展,是对苦难的超越,对自由的或求,从而与“下棋”获得一致性与同在性。

13、《透明的红萝卜》表现了一种何样的文化氛围?它与其它作品的乡村基调有何不同?

《透明的红萝卜》运用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通过奇特的想象与神奇技巧构造了一幅荒凉,粗糙,苦难残酷,动荡年代,扭曲人性,悲惨命运的乡土苦难图。这幅图景既有苦难的悲凉,也有红萝卜的光亮,冷漠的坚韧与执着的追求是它特有的文化氛围。

与其它乡村基调不同的是:莫言的小说没有东方传统的牧歌情调,一反和谐宁静,温馨,安详的基调,悲凉,苦难是它的特色。

14、为什麽说《纪实与虚构》可以称为 “自传性”小说?(1)个人经验的虚构,是作者个体感悟及存在体验的虚构(2)对虚构行为的纪实性呈现,创作主体语言进入小说

15、《纪实与虚构》中的“纪实”与“虚构”具体指的是什麽?

(1)“纪实”是指作者在历史的长河中的往事与经验,是作者心灵的写实。这种纪实无疑是作者生存境域的具体展开,以及由此而发的真切的个体感悟和存在体验。

(2)虚构是指纪实境界中寻求生命本真的一种失落与茫然,一种反讽与悖论,一种不断追求中的消释与结构。

(3)“纪实”以“虚构”为终,而“虚构”本身即为“纪实”。如果说“纪实”消解了人生存在的意义的话,那麽“虚构”

则试图对被解构的一切予以重建。虚构在孤独的纪实背景上展开,他以现实的纪实作依凭最终把现实中的线索经想象系统化、实体化了。

16、分析《许三观卖血记》的叙事特点,并结合小说内容具体谈谈。

(1)叙事上的主要特点是运用对白。用对白来交代叙事背景、故事情景和结构转换,也用对白来呈现人物的特征、性格和行为,对白成了叙事本身,离开了对白,叙事就不存在了。(2)大量的重复(3)语言冷酷、残忍

17、《许三观卖血记》中的人物对话造成了“重复”感觉,谈谈这种“重复”的效果。

(1)强调时代特征及社会特征(2)强调话语中所表达意思的主题(3)强调生存现状(4)强调时空的转换

18、《春之声》的结构方式是什麽?

《春之声》的结构方式是以岳之峰春节回家探亲坐在火车上所见、所想的意识流动为小说的主要内容,以火车上的时间与空间包容岳之峰大半生的人生历程。是意识流小说的结构方式。

第五篇:中国现当代诗歌精选

中国现当代诗歌精选

错误

郑愁予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底心如小小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乡 愁

席慕容

故乡的歌 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 响起

故乡的面貌 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望 仿佛雾里的 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历史博物馆

-----席慕容

人的一生,也可以像一座博物馆吗?

最起初 只有那一轮山月 和极冷极暗记忆里的洞穴 然后你微笑着向我走来 在清凉的早上 浮云散开 既然我该循路前去迎你

请让我们在水草丰美的地方定居 我会学着在甲骨上卜凶吉 并且把爱与信仰 都烧进 有着水纹云纹的彩陶里 那时候 所有的故事 都开始在一条芳香的河边 涉江而过 芙蓉千朵 诗也简单 心也简单

雁鸟急飞 季节变易 沿着河流我慢慢向南寻去 曾刻过木质观音浑圆的手 也曾细雕过 一座 隋朝石佛微笑的唇

迸飞的碎粹之后 逐渐呈现 那心中最亲爱与最熟悉的轮廓 在巨大阴冷的石窟里 我是谦卑无怨的工匠 生生世世 反复描摹

可是 究竟是哪里有了差错 为什么 在千世的轮回里

我总是与盼望着的时刻擦肩而过 风沙来前 我为你

曾经那样深深埋下的线索 风沙过后 为什么

总会有些重要的细节被你遗漏 归路难求 且在月明的夜里 含泪为你斟上一杯葡萄美酒 然后再急拔琵琶 催你上马 知道再相遇又已是一世

那时候 曾经水草丰美的世界 早已进入神话 只剩下

枯萎的红柳和白杨 万里黄沙

去又复返 仿佛

总有潮音在暗夜里呼唤

胸臆间满是不可解的温柔需求 用五色丝线绣不完的春日 越离越远 云层越积越厚 我斑驳的心啊

在传说与传说之间缓缓游走

今生重来与你相逢 你在柜外 我已在柜中 隔着一片冰冷的玻璃 我热切地等待着你的来临

在错愕间 你似乎听到一些声音 当然你绝不可能相信 你当然绝不可能相信 这所有的绢 所有的帛 所有的三彩和泥塑 这柜中所有的刻工和雕纹啊 都是我给你的爱 都是 我历经千劫百难不死的灵魂

在暮色里你漠然转身渐行渐远 长廊寂寂 诸神静默

我终于成木成石 一如前世 廊外 仍有千朵芙蓉 淡淡地开在水中 浅紫 柔粉

还有那雪样的白 像一幅佚名的宋画

在时光里慢慢点染 慢慢湮开

重量

-----韩翰

她把带血的头颅,放在生命的天平上,使所有的苟活者,都失去了

———重量!

思念

舒婷

一幅色彩缤纷但缺线条的挂图 一题清纯然而无解的代数 一具独弦琴,拨动檐雨的念珠 一双达不到彼岸的桨橹 蓓蕾一般默默地等待 夕阳一般遥遥地注目 也许藏有一个重洋

但流出来,只是两颗泪珠 呵,在心的远景里 在灵魂的深处

神女峰

-----舒婷

在向你挥舞的各色手帕中 是谁的手突然收回 紧紧捂住了自己的眼睛 当人们四散离去,谁 还站在船尾

衣裙漫飞,如翻涌不息的云 江涛 高一声 低一声

美丽的梦留下美丽的忧伤 人间天上,代代相传 但是,心

真能变成石头吗 为眺望远天的杳鹤 错过无数次春江月明

沿着江岸

金光菊和女贞子的洪流 正煽动新的背叛

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 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泰戈尔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生与死的距离 而是我站在你面前 你不知道我爱你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我站在你面前 你不知道我爱你 而是爱到痴迷 却不能说我爱你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我不能说我爱你 而是想你痛彻心脾 却只能深埋心底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我不能说我想你 而是彼此相爱 却不能够在一起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彼此相爱 却不能够在一起 而是明知道真爱无敌 却装作毫不在意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树与树的距离 而是同根生长的树枝 却无法在风中相依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树枝无法相依 而是相互了望的星星 却没有交汇的轨迹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星星之间的轨迹 而是纵然轨迹交汇 却在转瞬间无处寻觅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瞬间便无处寻觅 而是尚未相遇 便注定无法相聚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是鱼与飞鸟的距离

一个在天,一个却深潜海底

距离

-----蔡其矫

在现实和梦想之间 你是红叶焚烧的山峦 是黄昏中交集的悲欢; 你是树影,是晚风 是归来路上的黑暗。

在现实和梦想之间 你是信守约言的鸿雁 是路上不预期的遇见; 你是欢笑,是光亮 是烟花怒放的夜晚。

在现实和梦想之间 你是晶莹皎洁的雕像 是幸福照临的深沉睡眠; 你是芬芳,是花朵 是慷慨无私的大自然。

在现实和梦想之间 你是来去无踪的怨嗔 是阴雨天气的苦苦思念; 你是冷月,是远星 是神秘莫测的深渊。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

-----顾城 也许

我是被妈妈宠坏的孩子

我任性

我希望

每一个时刻

都象彩色蜡笔那样美丽

我希望

能在心爱的白纸上画画

画出笨拙的自由

画下一只永远不会

流泪的眼睛

一片天空

一片属于天空的羽毛和树叶

一个淡绿的夜晚和苹果

我想画下早晨

画下露水

所能看见的微笑

画下所有最年轻的没有痛苦的爱情

她没有见过阴云

她的眼睛是晴空的颜色

她永远看着我永远,看着

绝不会忽然掉过头去

我想画下遥远的风景

画下清晰的地平线和水波

画下许许多多快乐的小河

画下丘陵——

长满淡淡的茸毛

我让他们挨的很近

让它们相爱

让每一个默许

每一阵静静的春天的激动

都成为一朵小花的生日

我还想画下未来

我没见过她,也不可能

但知道她很美

我画下她秋天的风衣

画下那些燃烧的烛火和枫叶

画下许多因为爱她

而熄灭的心

画下婚礼

画下一个个早上醒来的节日——

上面贴着玻璃糖纸

和北方童话的插图

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

我想涂去一切不幸

我想在大地上

画满窗子

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 都习惯光明

我想画下风

画下一架比一架更高大的山岭

画下东方民族的渴望

画下大海——

无边无际愉快的声音

最后,在纸角上

我还想画下自己

画下一只树熊

他坐在维多利亚深色的从林里

坐在安安静静的树枝上

发愣

他没有家

没有一颗留在远处的心

他只有,许许多多

浆果一样的梦

和很大很大的眼睛

我在希望

在想

但不知为什么

我没有领到蜡笔

没有得到一个彩色的时刻

我只有我

我的手指和创痛

只有撕碎那一张张

心爱的白纸

让它们去寻找蝴蝶

让它们从今天消失

我是一个孩子

一个被幻想妈妈宠坏的孩子

我任性

我在你的视线里

乡 愁

——余光中 小时侯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呵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就是那一只蟋蟀

------流沙河

就是那一只蟋蟀 钢翅响拍着金风 一跳跳过了海峡 从台北上空悄悄降落 落在你的院子里 夜夜唱歌

就是那一只蟋蟀

在《豳风·七月》里唱过 在《唐风·蟋蟀》里唱过 在《古诗十九首》里唱过 在花木兰的织机旁唱过 在姜夔的词里唱过 劳人听过 思妇听过

就是那一只蟋蟀 在深山的驿道边唱过 在长城的烽台上唱过 在旅馆的天井中唱过 在战场的野草间唱过 孤客厅过 伤兵听过 就是那一只蟋蟀 在你的记忆里唱歌 在我的记忆里唱歌 唱童年的惊喜 唱中年的寂寞 想起雕竹做笼 想起呼灯篱落 想起月饼 想起桂花

想起满腹珍珠的石榴果 想起故园飞黄叶 想起野塘剩残荷 想起雁南飞

想起田间一堆堆的草垛 想起妈妈唤我们回去加衣裳 想起岁月偷偷流去许多许多 就是那一只蟋蟀 在海峡那边唱歌 在海峡这边唱歌

在台北的一条巷子里唱歌 在四川的一个乡村里唱歌 在每个中国人脚迹所到之处 处处唱歌

比最单调的乐曲更单调 比最谐和的音响更谐和 凝成水 是露珠 燃成光 是萤火 变成鸟 是鹧鸪

啼叫在乡愁者的心窝 就是那只蟋蟀 在你的窗外唱歌 你在倾听 你在想念 我在倾听 我在吟哦

你该猜到我在吟些什么 我会猜到你在想些什么 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心态 中国人有中国人的耳朵

送别

李叔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杯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见与不见

仓央嘉措

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

不悲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我情就在那里

不来不去

你爱,或者不爱我 爱就在那里 不增不减

你跟,或者不跟我我的手就在你手里

不舍不弃

来我的怀里

或者

让我住进你的心里

默然相爱

寂静欢喜

下载中国现当代文4(合集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现当代文4(合集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下)第一章中国现代文学的转向第一节现代文学新方向的确立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的讲话》发表,确认了现代文学的新方向 一、《讲话》发表的现实背景 40年代......

    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 专业简介: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注重学理研究与现实问题的紧密结合。它主要是对20世纪以来的文学理论与文学思潮予以重审,对现当代文学的历史发展、思潮流变、文......

    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 一.当代文学的分期 (1949年第一次文代会为标志.第一段1949-1966『十七年文学』延安文艺方针影响文学创作政治性目的强,五四传统与之对抗。 第二段1966-1976『......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整理汇总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整理汇总 一、 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要求:书写规范,不得有错别字。 1、鲁迅原名周树人,与著名散文家周作人在新文化运动中并称“周氏兄弟”。 2、“五四”新......

    中国现当代文化史

    《中国现当代文化史》考查 1、总结归纳20世纪10-30年代,中国学术界发起了哪几次有关东西文化(中西文化)的争论。列举每次争论双方的代表人物、主要的观点,以及每次争论的结果。......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2) 作业1一、填空题 要求:书写规范,不得有错别字。 1.1943年产生了两位重要作家,一是沦陷区的张爱玲,一是解放区的(赵树理)。 2.在《沙家浜》“智斗”一场中的三个......

    中国现当代诗歌

    现当代诗歌是诗歌的一种,与古典诗歌相对而言,现当代诗歌一般不拘泥格式和韵律。接下来小编搜集了中国现当代诗歌合集,仅供大家参考。1、舒婷诗集2、席慕容诗集3、汪国真诗集4、......

    中国现当代诗歌大全

    诗歌是用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表达作者丰富情感,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体裁。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中国现当代诗歌大全,一起来看一下吧。1.教我如何不想她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