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诗歌鉴赏题详细解析[优秀范文五篇]

时间:2019-05-13 22:29: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4年诗歌鉴赏题详细解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4年诗歌鉴赏题详细解析》。

第一篇:2014年诗歌鉴赏题详细解析

2014年高考语文试卷诗词鉴赏题汇编

1、(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阮郎归 西湖春暮 [南宋]马子严

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番腾①妆束闹苏堤,留春春怎知? 花褪雨,絮沾泥。凌波②寸不移。三三两两叫船儿,人归春也归。

[注]①番腾:同“翻腾”。②凌波:这里指女子步履。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8.这首词通过人物动作神态表现了西湖游人的不同情感,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4分)

【解析】本题考查了古 代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分析。对诗歌人物形象的情感进行分析,是这道题的答题方向,然而题干还指明了分析的切入口,那就是人物动作神态描写。因此,考生解答这 道题,首先必须从词作中找到词人对西湖游人描写的文字,然后去揣摩不同动作神态的人所具有的不同情感。

【示例】“番腾妆束闹 苏堤”,人们在苏堤上装束鲜艳,翻腾热闹,想要留住春天,表达了留春之意;“凌波寸不移”写观景的女子看到花在雨中褪色,柳絮落在地上沾了泥,无法移步,表达了伤春之情;“三三两两叫船儿”,写雨后春去,人们也纷纷叫船归家,表现了对春归的黯然心伤和无可奈何。

9.这首词描写了暮春之景,请从点面结合的角度作简要赏析。(4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古 诗词中表现手法的鉴赏能力。题干已经指出赏析的角度“点面结合”,赏析的内容“暮春之景”。因此,考生应从点面结合的描写手法中去分析词人的写景之句。“面”即是对晚春季节西湖景色的整体描绘,“点”又是词人从万千西湖景色中撷取的一些独特意象描绘以及写人时的细节描写。

【示例】“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写清明寒食时的鲜花凋谢的暮春总体景色,人们闹苏堤总写游苏堤的人,是“面”;花在雨中褪色,柳絮落在地上沾了泥,这些都是暮春中的一个个细节场面,是点。女子驻足不行,人们陆续叫船回家,也是点。点面结合,描写了苏堤的春暮之景。

2、(四川卷)13.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问题。(8分)

秋暮吟望 赵执信

小阁高栖老一枝,闲吟了不为秋悲。寒山常带斜阳色,新月偏明落叶时。烟水极天鸿有影,霜风卷地菊无姿。二更短烛三升酒,北斗低横未拟窥。

[注释]“一枝”语出《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老一枝”意为终老山林。(1)简要赏析颔联中“常”“偏”两字的妙处。(3分)

【答案】“常”强调时间频度,将随朝暮变化的山色写为常著落日之色;“偏”字突出情态,将新月照落叶的自然现象视为有意为之。“常”与“偏”改变景物的客观性,为情造景,凸显诗人的心绪与情感。(4分)

【解析】语言风格类的 题目,首先考查学生解字的能力,学生需要结合诗歌的意思先将两 个目标字的大意讲出,并结合诗人的情感进行分析。比起前两年的考题,同样是考查能力层级 D(鉴赏评价)的题目,回答起来更脱离格律,单纯用答题模板套作的话恐难得分,表现出四川对考生古诗文素养要求提高的趋势。

(2)本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结合全诗简要分析。(5分)

【答案】诗人看似旷达、闲淡,实则落寞、惆怅。首联即说“了不为秋悲”,诗人心境看似旷达、闲淡;中间两联寒山,落叶,霜风,残菊等意象的悲苦色调,透露出内心深处的忧伤与落寞,尾联在烛光下饮酒的长今,流露出终老山林的惆怅(4分)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情感的理解。较为简易,只要能够找出表达作者情感的词语,情感基调便能准确答出,在第二联后,诗中出现了多个凄清冷峻的意象,所以情感的主要内容是落寞的愁苦心境。加上全诗的景色描绘的寒冷凄清,便能较好回答本题。

3、(重庆卷)阅读下面这首散曲,然后回答问题(7分)

商调·黄莺儿·赠燕

[清]张漸

花落意难堪,向泥中,着意衔,携归画栋修花口。珠帘半城,乌衣半掺,最难消王謝堂前憾。语呢喃,千般诉说,只有老僧谙。

[注]花口:指初开的花。因花开时如口张状,故称。

(1)作着描写燕子,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3分)【答案】(1)拟人,用典,虚实结合。

【解析】本题考查“鉴 赏文学作品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携归画栋修花口”“千般诉说”等是拟人。“王謝堂前”,即王导和谢安,“乌衣巷”,原是三国东吴禁军 的驻地,后东晋王谢再此居住,繁华一时,终归衰落,与“花落”“衔花”等实写对照,既是用典又是虚写。

(2)散曲中的燕子为何不衔泥而衔花?作者这样写抒发了怎样的情?(4分)【答案】(2)怜惜花朵零落,衔花去修补彩绘的房梁上彩绘的花朵。抒发了惜花伤春、痛惜衰败的感情。【解析】本题考查“评 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携归画栋修花口”即修补房梁上斑驳的花朵,“落花”表明是春末。前四句写燕子惜花故衔 花,实则寄托了作者惜花伤春之情。后四句通过写“乌衣巷”的衰落,“王谢”家族的没落以此抒发痛惜衰败之感。

4、(福建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双调·蟾宫曲 自乐

[元]孙周卿

草团标①正对山凹。山竹炊粳,山水煎茶。山芋山薯,山葱山韭,山果山花。山溜响②冰敲月牙,扫山云 惊散林鸦。山色元佳,山景堪夸,山外晴霞,山下人家。

(选自《太平乐府》)[注]①草团标:屋。②山溜响:山间泉流叮咚作响。溜,小股水流。(1)本曲每句都有“山”字,在内容表达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答(1)强调了“山”在作者生活中无处不在;突出了作者的生活充满自然情趣;作者山居生活的自乐之情得到了充分的表现。(意思对即可。)

(2)“扫山云惊散林鸦”与“月出惊山鸟”(王维《鸟鸣涧》)两句中“惊”的起因各是什么?有什么相同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3分)答:

(2)(第一问)孙曲中“惊”的起因是云朵掠过山林(或:扫地发出声响);王诗中“惊”的起因是月亮升起,月光照射过来。(第二问)反衬出山间的幽静。(意思对即可。)

5、(江苏卷)

三、古诗词鉴赏(11分)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 韦应物

九日驱驰一日闲,寻君不遇又空还。怪来诗思清人骨,门对寒流雪满山。

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二)

城郭休过识者稀,哀猿啼处有柴扉。沧江白石樵渔路,日暮归来雨满衣。

(1)请简要分析第一首诗中作者情绪的变化过程。(3分)答(1)乘兴而往——怅惘不遇——欣赏叹慕。

(2)第二首诗中从哪些地方可看出“隐者”的身份?请简要概括。(3分)答(2)城里少有人知:家住深山;与渔樵为伍;居室简陋。

(3)请分别赏析两首诗结句的表达效果。(5分)

答(3)第一首诗的结句,通过描写友人住处环境,揭示其诗歌独特风格的成因,并暗寓对 友人品性的赞颂。第二首诗的结句,通过描写诗人不遇隐者、日暮归来而雨湿衣衫的情景,突出访人的执着和情怀的深挚(或:通过想象隐者日暮归来而雨湿衣衫的情景,展示其生活情趣)。

6、(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点绛唇 ▪ 访牟存叟南漪钓隐 周晋

午梦初回,卷帘尽放春愁去。昼长无侣,自对黄鹂语。絮影蘋香,春在无人处。移舟去。未成新句,一砚梨花雨。

8.“卷帘尽放春愁去”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何妙处?请结合词句赏析。(5分)此句采用了比拟(拟物)的手法,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春愁变得形象、生动。9.此词写春,有人读出了愁,有人读出了喜,请结合全词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案一:此词主要表达了春色恼人的孤独惆怅之感。上片抒发了卷帘放愁愁仍在的无奈、缺少诗朋酒侣而自对鸟语的寂寞之情,下片抒发了大好春光无人欣赏的惋惜、吟诗而未成的遗 憾、梨花飘落如雨的怅惘之情。

答案二:此词主要表达了春景无限的欣悦自得之情。上片抒发了卷帘放去春愁的畅快、虽无友人却独对鸟语的悠然之情,下片抒发了飘飘絮影脉脉蘋香春在无人处的惊喜、梨花飘落如雨诗意盎然的沉醉之情。

答案三:此词既有孤独惆怅的春愁,又有春景无限的欢欣自得。例如上片有午梦初回浓浓的春愁,也有自对鸟语趣味横生的悠然;例如下片有春在无人处的惊喜,也有梨花飘落如雨的怅惘。

7、(北京卷)14.阅读下面诗歌,完成①—③题。奉陪郑驸马韦曲【1】 杜甫

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2】春。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注释:【1】韦曲:唐代长安游览胜地。杜甫作此诗时,求仕于长安而未果。【2】禁:消瘦。①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的首句和辛弃疾的“最喜小儿无赖”,两处“无赖”都传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B.三四句意谓韦曲的满眼春色,让自感老去的诗人也觉得应借酒释怀,消受春光。C.五六句通过“石角钩衣”、“藤梢刺眼”的细致描写,状写韦曲春去夏来的美景。D.此诗运用了“反言”,如“恼煞人”,实际是爱煞人,正话反说,有相反相成之趣。② 诗家常借“韦曲”寓兴亡之感。下列诗句寓有兴亡之感的两项是(4分)A.杜甫诗中韦曲花,至今无赖尚家家。(唐·罗隐《寄南城韦逸人》)B.当年燕子知何址,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宋·张炎《高阳台》)C.莫夸韦曲花无赖,独擅终南雨后青。(元·虞集《题南野亭》)D.花气上林春浩渺,酒香韦曲晚氤氲。(明·胡应麟《寄朱可大进士》)E.韦曲杜陵文物尽,眼中多少可儿坟。(清(此当作明,出题人有误)·王象巽《游曲江》)③ 前人引《南史》注诗中“小乌巾”:“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结合这一注解,谈谈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①(3分)C ②(4分)B E ③(4分)

要点一:借向往隐居生活,表达对韦曲春景的喜爱。(或:因韦曲春色美景而生隐居山林之情)要点二:隐含求仕未果的复杂心情。

8、(湖北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早发 罗邺

一点灯残鲁酒醒,已携孤剑事离程。愁看飞雪闻鸡唱,独向长空背雁行。白草近关微有路,浊河连底冻无声。此中来往本迢递,况是驱羸客塞城。

(1)这首诗是如何表现“早发”之“早”的?请作简要分析。(5分)

【答案】这首借助了典 型的意象来体现“早”。首联“灯残”表明天尚未明,但诗人已经携剑登程;颔联“鸡唱”表明天刚黎明时分,“独”表明由于时间尚早,学科,网路上还没有行 人;颈联“白草”“微有路”写出晨霜犹在,草呈白色,光线尚暗,道路还看不分明;时间较早,气温低,“浊河”也因天寒而“冻无声”。

【解析】本题属于诗词鉴赏中的“一字领全诗”的题型,这类题目解答时,要先总述诗中是“如何体现”的,也就是关键方法,然后结合诗句逐一分析即可。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请赏析“独向长空背雁行”中“背”字的表达效果。(3分)

【答案】“背”是背着,也就是方向相反。诗人独自一人朝着与返乡的大雁相反的方向前行,用返乡的雁反衬出客居边塞的诗人孤独寂寞的飘泊之感和浓重的思乡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中的“炼字”,这类题目答题时既要指出该字含义、所用手法,还要注意分析其在句中以及全诗中的表达效果及作用。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9、(江西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诗,按要求回答问题。(8分)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三首①(其二)苏轼

总角黎家三小童,口吹葱叶送迎翁②。莫作天涯万里意,溪边自有舞雩风。

(1)指出“溪边自有舞雩风”一句所用典故的出处。(2分)【答案】《论语》

【解析】舞雩,出自新课标《先秦诸子选读·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试题分析:本题实际上考的是生对课本的熟悉。考点:识记文常识.层级为识记A。

(2)请结合作者的思想和本诗内容,分析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6分)【答案】诗人被流放到 万里之遥的天涯(海南),处境艰难,但由于受到佛道思想的影响和黎民百姓的热情欢迎,因此表现出曾点曾经有的那种逍遥自在、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或诗人被 流放到万里之遥的天涯(海南),处境艰难,但由于受到佛道思想的影响和黎民百姓的热情欢迎,因此仍然向往曾点描述的礼乐之治,表现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补充:①被酒——带醉,刚喝过酒。②总角——形如今之小辫而短。

③口吹葱叶——吹葱是一种儿童游戏。这三首诗作于公元 1099年(元符二年)。时苏轼六十四岁,已贬谪儋州(州治在今海南岛儋县)两年。他身为“罪人”,初期僦居官舍,后被逐出。幸得王介石等人的帮助,在城 南“污池之侧桄榔树下”,筑了五间泥房以居。他和当地人民有很深的感情。诗中的子云、威、徽、先觉四个姓黎的,就是他在当地的好友。

诗篇浅易如话,毫不雕琢,又写了最粗俗的东西,但读起来使人感受的不是“浅俗”而是雅,不是“粗丑”而是美。把朴素内容写得生动而富有风趣,于毫不经意间呈现出行云流水般的活 泼姿态,确是大家气格。

10、(湖南卷)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8分)桃夭(《诗经》)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①,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③。之子于归,宜其家人。[注]①归:出嫁。②蕡(fén):草木果实繁盛硕大的样子。③蓁蓁(zhēn):草木茂盛的样子。(1)本诗在章法结构上采用了 的形式。(2分)【答案】(1)重章叠句(2)以“桃之夭夭”起兴,通过铺垫和渲染,热烈真挚地表达了对新娘的赞美和祝福,以桃设比,通过对桃花、桃实、桃叶的描写,在赞美新娘美丽贤淑的同时,从不同的角度祝福新娘婚后夫妻和睦、家族兴旺;联想巧妙,形象鲜明,意趣盎然。【解析】(1)乐曲演奏一遍为一章,《诗经》中的诗是合乐歌唱的,所以每一篇都分若干章,犹如今天歌词的分段,章与章往往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这一章法叫做重章叠句。

(2)请从比兴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全诗。(6分)

这是一首贺婚诗。诗的三章都以桃树起兴,以嫩红的桃花、硕大的桃实、密绿成荫的桃叶比兴新娘的美丽容貌、多子多福、人丁兴旺,表达对女子新婚之喜和对新娘的美好祝福。试题分析:第一章以鲜 艳的桃花比喻新娘的年青娇媚。这里所写的是鲜嫩的桃花,纷纷绽蕊,而经过打扮的新嫁娘此刻既兴奋又羞涩,两颊飞红,真有人面桃花,两相辉映的韵味。诗中既 写景又写人,情景交融,烘托了一股欢乐热烈的气氛。这种场面,即使在今天还能在农村的婚礼上看到。第二章则是表示对婚后的祝愿。桃花开后,自然结果。诗人 说它的果子结得又肥又大,此乃象征着新娘早生贵子,养个白白胖胖的娃娃。第三章以桃叶的茂盛祝愿新娘家庭的兴旺发达。以桃树枝头的累累硕果和桃树枝叶的茂 密成荫,来象征新嫁娘婚后生活的美满幸福,真是最美的比喻,最好的颂辞。朱熹《诗集传》认为每一章都是用的“兴”,固然有理,然细玩诗意,确是兴中有比,比兴兼用。全诗三章,每章都先以桃起兴,继以花、果、叶兼作比喻,极有层次:由花开到结果,再由果落到叶盛;所喻诗意也渐次变化,与桃花的生长相适应,自 然浑成,融为一体。人们常说的“桃花运”,当源出于此诗。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1、(广东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望江怨 送别 [清]万树

春江渺,断送扁舟过林杪①。愁云清未了,布帆遥比沙鸥小。恨残照,犹有一竿红。怪人催去早。

[注] ①杪:树梢。

(1)这首词的前四句描写了怎样的送别场景?(3分)

【答案】江水渺茫,扁舟远去,愁云惨淡低垂,帆船在飘荡中越来越远。作者采用了以景衬情的手法,淋漓尽致的表现了离别时难舍难分的缠绵婉恻的情景。【解析】 试题分析:先抓住主要景物,然后再概括景物营造氛围特点及运用的表现手法。综合起来可得出离别时难舍难分的缠绵婉恻的场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2)怎样理解“怪人催去早”?请结合全词分析。(4分)

【答案】残阳即将落 去,责怨人们催促的太早。该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斜阳不愿离去而责怨人催促的情绪,词人以残阳来暗喻自己,抒发了作者与友人离别时的难 舍难分的缠绵之情。全词虽没有一句言离别,却以景衬情的手法、以含蓄蕴藉的语言将景和情表达的韵味十足。【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可结合分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作用,答出作者与友人离别时的难舍难分的缠绵之情即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2、(新课标卷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阮郎归 无名氏①

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帘半卷,燕双归。讳愁无奈眉②。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迟③。[注]①作者一作秦观。②讳愁:隐瞒内心的痛苦。③劫:围棋术语。

8.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5分)答:奠定了词的情感基调。春风吹雨,残红满地,词一开始就给人以掩抑低回之感;接下来写风雨虽停,红日却已西沉,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层暗淡的暮色。9.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6分)答: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思绪纷乱、无法排遣的愁情。是通过人物自身的动作来表现的。回身整理残棋并想续下,借以转移愁情,可又因心事重重,以致犹豫不决,落子迟缓。

13、(浙江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21-22题。(7分)溪行逢雨与柳中庸(唐)李端

日落众山昏,萧萧暮雨繁。那堪两处宿,共听一声猿。

三峡吟(宋)徐照

山水七百里,上有青枫林。啼猿不自愁,愁落行人心。【注】①上有青枫林:《楚辞·招魂》中有“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句。21.这两首诗都以______来写愁。(2分)答案:猿声

解析:两首诗放在一起考查时,往往要找共同的意象。22.简要分析这两首诗抒情手法的差异。(5分)

答案:•第一首寓情于景“昏”“繁”二字点明了愁;第二首景不显愁,借典故写愁‚第一首以“那堪”唱叹抒情诗第二首以理写愁,辨析猿声“不自然”,愁在人心。

解析:这是考查诗歌的表现手法,用景写情,使用典故,抒情、说理都是表现手法,阅读时注意比较。

14、(全国大纲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刘长卿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1)诗人眼中常山道人隐居地周围环境的最大特色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答:幽静。沿途是莓苔,远望白云缭绕,近看芳草当门。白云、静渚、春草、闲门都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气氛。(4分)答出幽静意思的,给2分;说明营造出静遗气氛的,给2分。(2)请分别对第三联中“过”和“随”两个字作简要赏析。

答:“过”字把雨后松树翠绿的颜色丞相了出来。“随”字形象的表现了山道峰湖路转,人在随山转折、缘山寻找“水源,令人有曲径通幽的遐思。(4分)对“过”字简要赏析的,给2分;对“随”字简要赏析的给2分。

15、(新课标卷2)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8-9题。含山店梦觉作 [唐]韦庄

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宿渔家 [宋]郭震

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注] ①韦庄(约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人(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曾流离吴越等地。②郭震:字希声,成都人。生卒年生平不详。

8.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请简要分析。(5分)

【答案】韦庄在诗中用 虚实相生的方法来表现自己的感情。诗的首联先写“实”,写自己“等闲挥袂”“别家”“客天涯”的豪迈和潇洒;诗的第二联写“虚”,虚写自己的“灯前一觉” 所做的梦。这“梦”是“江南梦”,即思家梦。诗人将离家的苦闷转入到梦境,以此寄寓自己现实中的困惑、矛盾和失意之情。末句再用“山月斜”映衬自己的“惆 怅”和孤独,“斜月”意象的加入,使诗人的感伤表露无遗。

【解析】解答此题,要学会运用一些赏析诗词的术语来概括,比如,对抒情诗,有情景交融、借景抒情、触景生情、融情于景等;对说理诗,有托物言志、寓理于物等。其他还有动静结合、有声有色等。

考点定位:此题考点为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9.两首诗都写到“灯前”,这两处“灯前”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6分)

【答案】虽然两首诗都写到“灯前”,但是,这两处“灯前”所表达的诗人的感情是不同的。韦诗的 “灯前”透露出诗人的孤独与无奈。郭诗的“灯前笑说”描写了渔人待客的热情,主客之间无拘无术、愉快交谈的生活情象,从而引出了下文渔人笑说的内容,用平易朴素的语言表达出艰辛人生中的诗意美。

【解析】解答此题,要注意到,虽然题目只是问的两个“灯前”所表达的不同意思,答题时必须紧扣这个基调。

考点定位:此题考点为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6、(山东卷)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回答问题。(8分)寻诗两绝句 陈与义

楚酒困人三日醉,园花经雨百般红。无人画出陈居士,亭角寻诗满袖风。爱把山瓢莫笑侬,愁时引睡有奇功。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

[注]居士:指文人雅士。山瓢:天然粗陋的酒器。

(1)“园花经雨百般红”与“乔木峥嵘明月中”两句所描写的景色特点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4分)(l)①艳丽②清幽

①“园花经雨百般红”描写的是雨后园林的美景,一场雨后,园中姹紫焉红,色彩艳丽。②“乔木峥嵘明月中”描写的是月夜下的美景,明月高照,树木高耸峭拔,意境清幽。(2)诗中“陈居士”的形象特点是什么?请结合两首诗加以分析。(4分)(2)①行为洒脱 ②情趣高雅

①“楚酒困人三日醉”“爱把山瓢莫笑依”,从陈居士喜欢喝酒可以看出他洒脱的性格特点。②“亭角寻诗满袖风”“醒来推户寻诗去”,白天寻诗,夜晚寻诗,表现了陈居士沉迷于诗歌创作的高雅情趣。

17、(天津卷)阅读下面两首诗,按要求作答。〔8分 暮春 [宋]黄庚

芳事阑珊三月时,春愁惟有落花知。柳绵飘白东风老,一树斜阳叫子规。

暮春山间 【宋]黄公度

缓步春山春日长,流莺不语燕飞忙。桃花落处无人见,濯手惟闻涧水香。(1)《暮春》一诗,春之“暮”体现在何处?(2分)体现在三月花凋谢,柳絮飘飞,东风吹和子规啼叫上。(2)《暮春山间》这首诗是怎样描写桃花的?〔2分)①侧面描写,桃花落处无人看见,洗手时闻到流水中有桃花的香味。②动静结合。(3)两首诗都写了暮春之景,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4分)

《暮春》通过写落花、柳绵、斜阳、子规等暮春意象,表达了伤春之愁、流年之叹;《暮春山间》写作者缓步春山所见,描绘了一幅幽美的暮春景象,表现了作者的闲适之情。

18、(广西卷)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刘长卿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1)诗人眼中常山道人隐居地周围环境的最大特色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答:幽静。沿途是莓苔,远望白云缭绕,近看芳草当门。白云、静渚、春草、闲门,都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气氛。

(2)请分别对第三联中“过”和“随”两个字作简要赏析。

“过”字把雨后松树翠绿的景色显现了出来,“随”字形象地表现了山道峰回路转,人随山转折,缘山寻找“水源”,令人有曲径探幽的遐想。

19、(上海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16题。(8分)镜湖女(南宋)陆游

湖中居人事舟楫,家家以舟作生业。女儿妆面花样红,小伞翻翻乱荷叶。日暮归来月色新,菱歌缥缈泛烟津。到家更约西邻女,明日湖桥看赛神。

14、从体裁上看,本作品属于()(1分)A、古体诗 B、近体诗 C、歌行 D、诗余 答案:

14、A

15、对本作品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事舟楫”写湖边的人家日常靠船为生。B、“乱荷叶”写女子摆动的伞把荷叶搅乱。C、“月色新”写傍晚景色,暗示时间转换。D、“泛烟津”写若有若无的歌声随波荡漾。

15、B

16、结合作品,对作者塑造的“镜湖女”形象加以赏析。(4分)

评分说明:按如下三个 方面评分。

一、镜湖女的身份和形象特点如年轻美丽(外貌)、活泼可爱(性格)、热爱生活(态度)等;

二、作品如何塑造人物形象,如用描写和叙述的手法塑造 形象、浅显直白的语言使人物形象更具有生活气息、以清新的景色烘托镜湖女的清丽等;

三、结合例子作具体分析。

第二篇:诗歌鉴赏详细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做答(8分)【全国卷1】

春行即兴/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1)三四句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具体说明。

(2)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自诗。【参考答案】(1)修辞方法:对偶。“芳树”对“春山”,“花”对“鸟”,“自落”对“空啼”。(2)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者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

二、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全国卷2】

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1)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 【参考答案】(1)“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抱膝独坐的“影”陪伴抱膝者的“身”,显得形影相吊。这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时的一种孤寂心情。(2)①作者主要通过一幅想像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的。(想向1分,画面描绘2分)②诗的语言朴实无华。(平易通俗)(意思答对即可)

三、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全国卷3】

雨后池上/刘攽[bān]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1)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

(2)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参考答案】(1)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柱,以此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2)

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

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四、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江西卷】

绝句 吴涛

游子春衫已试单,桃花飞尽野梅酿。任来一夜蛙声歇,又作东风十日寒。

此诗体现了怎样的季候特点?钱钟书称此诗表现了某种“情味”,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参考答案】 第一问较为简单,只要结合诗中所描写的“春衫试单”、“桃花飞尽”、“野梅酸”、“蛙声歌”等细节,就可以推知它写的是春夏之交乍暖忽寒的季候特点。至于钱先生所说的“情味”,通过典型细节和景物描写,表现游子对季候变化特别敏感的某种心理。

五、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天津卷】

湖州歌(其六)南宋-汪元量 北望烟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

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西四百州。

[注]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

(1)简析“望”在诗中的作用。

(2)简析“大江东去水悠悠”与苏东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表达的不同情感。【参考答案】(1)“望”字起到全诗景物描写的统领作用。(2)“大江东去水悠悠”抒发了作者身处国家衰亡不可挽救之时的悲痛心情,侧重现实。苏轼的诗句表达了对历史流转、英雄不在的感慨,侧重怀古。

六、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福建卷】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 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1)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4分)

(2)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2分)【参考答案】(1)“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且更新颖。(意思对即可)答“雁别秋江去”,言之成理亦可。(2)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意思对即可)

七、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广东卷】

春日登楼怀归①/寇准

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旧业遥清渭②,沉思忽自惊。

注:①此诗约作于980年,诗人时年十九,进士及第.初任巴东知县。②旧业,这里指田园家业。清渭,指渭水。

(1)请写出这首诗颈联中一组对仗的词语。

(2)从首句的“聊”到末句的“惊”,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变化?请联系全诗进行分析。

(3)北宋翰林图画院曾用“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作为考题,夺魁者画的是“-船夫睡舟尾,横-孤笛”。你认为这幅画能表现这两句诗的内容吗?请说明你的理由。

【参考答案】⑴荒村与古寺,断霭与流莺,生与语 ⑵诗人登楼远望,本是闲情,却触景生情,联想起家乡,当他从乡思中醒悟,发现自己身在异乡,心中不由一惊。这前后感情的变化,突出了作者的思乡之情。⑶画上有小船和船夫,而没有行人,表现了“野水无人渡”的情景,而船夫睡在船尾,衬托过客稀少,凸现出小船“尽日”等待的漫长和寂寞。从画面上可以揣摩,船夫边吹笛边等渡客,久久无人过渡,困倦不堪,只得放下笛子,自己睡去。这幅画传神地表现了诗句的内容。

八、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江苏卷】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李 益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苗发、司空曙是李益诗友。

⑴诗以“微风”开头,并贯穿全篇。请对此作具体说明。

⑵“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两句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⑶诗中哪一句可以使人联想到“知音”的故事? 【参考答案】颔联:微风吹开门,吹动竹子(引起怀念故友之情)。颈联:微风吹落枝上露水(滴在阶下青苔上);尾联:希望微风吹进帘幔(拂去尘埃)⑵清冷、幽静;孤单、寂寞 ⑶“为拂绿琴埃”

九、阅读下面的诗和相关材料,完成第14—16题(8分)【上海卷】

望庐山瀑布/李 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庐山瀑布/徐 凝

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苏轼《东坡志林•记游庐山》:“仆初入庐山,山谷奇秀。„„是日有以陈令举《庐山记》见寄者,且行且读,见其中云徐凝、李白之诗。„„旋入开元寺,主僧求诗,因作一绝云:‘帝遣银河一派垂,故古来惟有谪仙辞。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 [注]谪仙:李白。

⑴古人有“七言诗第五字要响。„„所谓响者,致力处也”的评述,请以李白诗中的“挂”字为例,加以赏析。

(2分)

⑵以下诗句都运用了修辞手法,它们的表达效果是(2分)飞流直下三千尺:

千古长如白练飞:

⑶你是否同意苏轼对李、徐两诗的评价,请结合作品谈谈自己的看法。(4分)【参考答案】⑴化动为静,描绘出遥看瀑布飞泻时的景象。⑵(用夸张手法)突出瀑布的磅礴气势

(以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瀑布的色彩和形态。⑶同意。要点:李诗更为雄奇瑰丽,想像更为奇特,富有创造力,给读者留下了回味的余地。不同意。要点:徐诗分别从视觉、听觉等不同角度切入,气势显得壮阔。(如有其他看法,只要言之成理,自圆其说,也能给分)

十、元曲鉴赏【湖北卷】

元代马致远的杂剧《汉宫秋》第三折戏中,汉元帝在灞桥送别王昭君出塞和亲时,有下面一段曲词。阅读这段曲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汉宫秋》第三折[梅花酒]

呀!俺向着这迥野悲凉。草已添黄,兔早迎霜。犬褪得毛苍,人搠[shuò]起缨枪,马负着行装,车运着糇粮,打猎起围场。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蜇①;泣寒蜇[zhé],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

注:①寒蜇:寒蝉。

(1)有人赞赏《汉宫秋》的词曲“写景写情,当行出色”。这段曲词描写了汉元帝所见、所想的哪两种情景?表现了汉元帝什么样的感情?(4分)

(2)这段曲词中运用了对仗、顶真的修辞手法,试简析它们各有怎样的艺术效果。(2分)【参考答案】 ⑴旷远悲凉的深秋塞外景况;凄清阴冷的秋夜王宫景象。感叹昭君远去塞外的艰辛,伤心离别;想象独自返回王宫的凄凉,痛感孤独。(4分)⑵对仗:显示了语言的对称美,达到了意境美的完美结合。顶真:具有回环跌宕的旋律美,表现了汉元帝离恨未已、相思又继、千结百转的愁绪。(2分)

十一、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浙江卷】

齐安郡中偶题/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________时刻的景色,均以荷与_______为诗歌的主要意象。(2分)

(2)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分)【参考答案】(1)傍晚 西风(2)拟人表现手法。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

十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重庆卷】

从军行七首(其二)/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1)“琵琶起舞换新声”与“边愁”是否矛盾?为什么?

(2)“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参考答案】(1)不矛盾,这样的对照写法更能显示出听者深重的别情边愁,这是任何欢乐的新曲都无法排遣的。(2)前三句叙事抒情,后一句写景。以景作结,寓情于景;创造意境,含蓄无限。

十三、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①-③题(7分)【北京卷】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①/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释: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⑴下列对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雪晓清笳乱起”句突出了边地风光特色,也渲染了战争气氛。

B.“想关河”中的“想”是“推测”、“猜想”的意思。

C.“雁门西,青海际”两句,代指宋金对峙的前线地区。

D.“漏声断”中“断”,是断断续续的意思。

⑵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铁骑无声望似水”句,形象地描绘了军队阵容的整肃与声势的浩大。

B.词的上片写梦境,下片写梦醒后的情境和感想,衔接自然,结构紧凑。

C.“清笳乱起”和“铁骑无声”一动一静,以动衬静,手法巧妙。

D.作者通过“雪晓”、“寒灯”“漏断”、“月斜”等意象,写出了清冷的意境。

⑶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3分)相同点: 不同点:

【参考答案】⑴D ⑵C ⑶相同点:词句和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之志和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不同点: a 词句抒发了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突出了烈士墓年壮心不已的心境。b诗句着重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已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

十四、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6分)【湖南卷】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登崖州城作 李德裕

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两诗写作之时,作者都是贬谪之身,正值壮年的柳宗元被贬为柳州刺史,曾任宰相的李德裕则在垂暮之年被弃置崖州。从诗中看,两人的处境与心境是有所不同的。

(1)两诗都着一“望”字。李诗之“望”在首句,实写登楼,引领全篇,既表达了对君国的眷念与向往,又蕴含了对“帝京”遥不可及的感伤。柳诗之“望”。

(2)两诗都写到了“山”。李诗曰“青山留人”,是面对群山阻隔欲归不能的自我安慰。诗人运用拟人和象征手法,抒发了看似平静超然,实则深沉悲凉的情感。柳诗曰“尖山似剑”。【参考答案】(1)在末句,虚写置身峰头,收束全篇。既表现了对故乡的思念,更表选了对“京华亲故”一为援手的急切期待。(2)表达的是在草木变衰的秋天,思念家国愁肠如割的痛楚。诗人在运用比喻手法的基础上展开想象,直接抒技了奔迸而出的强烈感情。

十五、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山东卷】

江阴浮远堂/戴复古

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

〖注〗戴复古,字式之,号石屏,南宋后期诗人。

前人认为,“最苦无山遮望眼”在本诗中最具表现力,你对此有何看法?请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这首诗写作者登江阴浮远堂遥望中原时,因国土沦陷而产生的忧愁和痛苦,“最苦无山遮望眼”一句对此表现的最为强烈和集中。该句一反常人登高时希望极目远望地惯常心理,在写法上别出蹊径,通过诗人望之则不忍、不望又不能的矛盾心理,充分表达了国耻不报、国土不归的极度悲愤心理。

十六、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辽宁卷】

江宁夹口三首(其三)

宋•王安石

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

舟下建溪 宋•方惟深

客航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倒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

(1)两首诗的首句均用了“月黄昏”三个字,且用意基本相同。请问,两诗借此营造的是一种什么氛围?表达的又是怎样的心绪?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4分)

(2)两首诗的末句,一用“应有”,一用“犹有”,哪个更好?为什么?请简要赏析。(4分)【参考答案】(1)“月黄昏”三字为两诗营造氛围、表达心绪定下了基本色调。客船、“无灯”野(小)店、半死枫树,这一切都笼罩在昏黄的月光中,暗淡朦胧,营造了一种凄迷、萧索、沉寂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孤寂怅惘的心绪。“氛围”“心绪”各2分。(2)可以有三种答案:①“应有”更好。“应有”二字蕴含丰富,传达出了诗人在孤寂中力寻旧影时的复杂心情,其中既有希冀与自信,也有失意与怅惘,更有寻而未见的不甘心,可谓传神之笔;“犹有”二字则无此意趣。“心情”只要答出其中两个方面即可,不要求全面。②“犹有”更好。“犹有”二字,自然道出,却出人意料,去年系舟的痕迹还保存到现在,说明在此停留的旅客不多,进一步传达出了诗人那种孤寂怅惘的心绪;而“应有”二字却不能道出此意。③二者各有其妙。(理由见上)只答出哪一个更好而没有具体分析的,不给分。

一、考查修辞类

修辞是人们在语言交际、文学创作过程中经常用到的手法,它有消极修辞和积极修辞之分。消极修辞即注意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得体,目的是把话说得准确;积极修辞是采用一定的修辞手法把话说得形象生动。高考诗歌鉴赏题所涉及的是后一种类型。一般说来,诗歌创作中经常用到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对比、对偶(对仗)、双关、借代等,涉及这方面的题型常见的有按图索骥、指名道姓、分析效果等。

1、按图索骥

所谓“按图索骥”是根据所给的修辞方法在原文中找相关的信息。这类题目特点是命题者先给出一种修辞手法,然后要求考生在诗文中找出相关句子或词语,能力要求最为简单。如: 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2005年广东卷)

春日登楼怀归①

寇准

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旧业遥清渭②,沈思忽自惊。

注:①此诗约作于980年,诗人时年十九,进士及第,初任巴东知县。②旧业,举里指田园家业。清渭,指渭水。

(1)请写出这首诗颈联中一组对仗的词语。

【试题解析】这道试题要求考生写出颈联中对仗的词语。大家知道律诗的中间两联一般要求对仗,对仗是严格意义上的对偶,它不但要求上下句字数相等,相同位置上词语的词性相同,内容相对或相似,而且要求平仄相反。此题只要把上下联中相应位置的词语写出即可。这道题相当于送分给学生,不过首先要能知道哪一联是颈联,才能按这个图去“索”骥,否则张冠李戴也是难以得分的。此题答案只要将“荒村”与“古寺”、“断霭”与“流莺”、“生”与“语”三组词语任写一组即可。

2、指名道姓

这类题目的特点一般是命题人提供一两个诗句,让考生指明用了什么修辞,并加以简单的分析,能力要求较按图索骥稍有增加。如: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5年全国卷

一、安徽卷)

春行即兴/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这首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请具体说明。【试题解析】这道试题是就所供绝句的三、四句要求考生指出修辞手法,通过分析可知,这两句用了对偶的修辞,其中“芳树”对“春山”,“花”对“鸟”,“自落”对“空啼”。

3、分析效果

这类题目一般要求考生指出相关语句的修辞并分析其作用或给定某种修辞,分析它在诗歌中的作用,它不但要考生会指认,还要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表达效果,难度较上述两种题型有所增加,如:

元代马致远的杂剧《汉宫秋》第三折戏中,汉元帝在灞桥送别王昭君出塞和亲时,有下面一段曲词。阅读这段曲词,然后回答问题。(2005年湖北卷)

《汉宫秋》第三折[梅花酒] 呀!俺向着这迥野悲凉,草已添黄,兔早迎霜。犬褪得毛苍,人搠起缨枪,马负着行装,车运着糇粮,打猎起围场。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螀①;泣寒螀,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

注:①寒螀:寒蝉。

(2)这段曲词中运用了对仗、顶真的修辞手法,试简析它们各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试题解析】题目涉及到的对仗、顶真手法在诗词中常见,考生不会感到陌生,都能找出相应的词语。但它不是指认,而要分析各自的艺术效果。一般说来,对仗显示语言的对称美,如“马负着行装,车运着糇粮,”顶真具有回环跌宕的韵律,如“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当然,光这样答太笼统,不能得全分,要想答案完善,还要结合曲词的内容作具体分析,这个层面要求考生在理解诗词的基础上作答,如本曲词中对仗将意境与韵律结合起来,顶真表现了汉文帝离恨未已、相思又继的愁情,据此,可得出本题的答案:对仗显示了语言的对称美,达到了意境美和韵律美的完美结合;顶真具有回环跌宕的旋律美,表现了汉元帝离恨未已、相思又继、千结百转的愁绪。

综上所述,今年有四省市试题直接涉及到修辞知识的分析鉴赏,难度系数较小,但不单纯考修辞,而是把它放在几个题目中考,较好地体现了试题的梯度,增强学生答题的信心,体现了一定的人文关怀。

二、品味语言类

品味语言是诗歌鉴赏的基础,它是沟通作者与读者心灵的桥梁,读诗如果对诗歌的语言意思不了解,则很能把握作者的情感,因此,今年各地高考诗歌鉴赏比较注重对语言的考查。品味诗歌语言主要有理解词语在诗中的意思、分析关键词语在诗中的作用、辨别诗歌用词的妙处等。

1、理解词语在诗中的意思

这是诗歌鉴赏中最基本的一个环节,它考查考生平时阅读积累的能力,如: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①题(2005年北京卷)

夜游宫

记梦寄师伯浑①

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释: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①下列对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雪晓清笳乱起”句突出了边地风光特色,也渲染了战争气氛。

B.“想关河”中的“想”是“推测”、“猜想”的意思。

C.“雁门西,青海际”两句,代指宋金对峙的前线地区。

D.“漏声断”中“断”,是断断续续的意思。

【试题解析】这是一道选择题,四个选项涉及到对四个词句的理解,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答案为D项,前三项都符合诗境,D项中“断”只有“断绝”,不含“续”的意思,“漏声断”即更漏声停止了,这个常识大家一般都掌握,D项解释为“断断续续”,命题者所设陷阱迷惑性不大。

2、分析关键词语在诗中的作用

古人写诗,往往以一字一词提挈全篇,这种能提挈全篇的字词被称为“诗眼”,也是常是高考考查的对象。如:(1)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05年天津卷)

湖州歌(其六)南宋•汪元量 北望烟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西四百州。

[注]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简析“望”在诗中的作用。

【试题解析】这个“望”就是诗眼,全篇的景物描写皆因此而起,它在诗中就起到了统摄全篇的作用。再如:

(2)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2005年湖南卷)

与浩初上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登崖州城作

柳宗元

李德裕

海畔尖山似剑芒,独上高楼望帝京,秋来处处割愁肠。

鸟飞犹是半年程。若为化作身千亿,青山似欲留人住,散向峰头望故乡,百匝千遭绕郡城。

【试题解析】两诗写作之时,作者都是贬谪之身,正值壮年的柳宗元被贬为柳州刺史,曾任宰相的李德裕则在垂暮之年被弃置崖州。从诗中看,两人的处境与心境是有所不同的。

两诗都着一“望”字。李诗之“望”在首句,实写登楼,引领全篇,既表达了对君国的眷念与向往,又蕴含了对“帝京”遥不可及的感伤。柳诗之“望” 同样着一“望”,不过二诗位置不同,李诗在篇首,作用同上,柳诗在篇末,收束全诗,其作用可仿照提示进行回答:柳诗之“望”在末句,虚写置身峰头,收束全篇。既表现了对故乡的思念,更表现了对“京华亲故”一为援手的急切期待。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5年江苏卷)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李 益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苗发、司空曙是李益诗友。

诗以“微风”开头,并贯穿全篇。请对此作具体说明。

【试题解析】“微风”是全诗的线索,或明或暗地贯穿全篇。除了首联明写之外,下面三联都是暗写微风的,颔联写微风吹开门,吹动竹子(引起怀念故友之情),颈联写微风吹落枝上露水(滴在阶下青苔上),尾联写希望微风吹进帘幔(拂去琴上尘埃)。

以上考查的是对关键字的理解,下面再看对关键句的理解,如: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05年山东卷)

江阴浮远堂/戴复古

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

〖注〗戴复古,字式之,号石屏,南宋后期诗人。

前人认为,“最苦无山遮望眼”在本诗中最具表现力,你对此有何看法?请作简要分析。

【试题解析】此题不仅要理解关键句的作用,更要结合诗句进行具体分析:这首诗写作者登江阴浮远堂遥望中原时,因国土沦陷而产生的忧愁和痛苦,“最苦无山遮望眼“一句对此表现的最为强烈和集中。该句一反常人登高时希望极目远望地惯常心理,在写法上别出蹊径,通过诗人望之则不忍、不望又不能的矛盾心理,充分表达了国耻不报、国土不归的极度悲愤心情。

3、辨别用词的妙处

这类题目一般是对诗中的某个用字(词)换个字眼或将两首诗中相似的字眼进行比较,让考生说出哪个更好,好在哪里,这是诗歌鉴赏中能力要求较高的一道题目。如: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5年福建卷)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

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1)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试题解析】“引愁心”“别秋江”都有拟人色彩,都形象生动,至于哪个更好,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一般说来,“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妙,结合注释可知,“雁引愁心去”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因而“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更新颖。再如: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05年辽宁卷)

江宁夹口三首(其三)

宋•王安石

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

舟下建溪 宋•方惟深

客航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倒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

(2)两首诗的末句,一用“应有”,一用“犹有”,哪个更好?为什么?请简要赏析。【试题解析】这两首诗句末有个相似的词“犹有”、“应有”,要求分析其妙处。这是一道开放性的试题,二者各有千秋,只要答出理由即可,如答“应有更好”:“应有”二字蕴含丰富,传达出了诗人在孤寂中力寻旧影时的复杂心情,其中既有希冀与自信,也有失意与怅惘,更有寻而未见的不甘心,可谓传神之笔;“犹有”二字则无此意趣。或答“犹有”更好:“犹有”二字,自然道出,却出人意料,去年系舟的痕迹还保存到现在,说明在此停留的旅客不多,进一步传达出了诗人那种孤寂怅惘的心绪;而“应有”二字却不能道出此意。或答二者各有其妙也可。(理由见上)

三、分析意象类

诗歌是借助意象抒发感情的,而诗歌的意象浸染了作者特有情感的具体形象,这个形象一般指某个特定景物如明月、山水、杨柳、杜鹃等,把握诗歌的形象有助于理解作者的感情,因此,分析意象也是历年来高考诗歌鉴赏热考的内容。常见的题型有指认形象、体会画面、揣摩情感等。

1、指认形象

所谓指认形象,是要考生在阅读诗歌的基础上大体把握诗歌所描绘的意象,如: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2005年浙江卷)

齐安郡中偶题/杜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____时刻的景色,均以荷与___为诗歌的主要意象。

【试题解析】这里考的是填空题,要求考生找出两首诗中除“荷”以外的共同意象,只要考生细读原诗,一比较就能找出来它是“西风”,这是能力要求最低的考查形式。除了考意象之外,还比较了两首诗所写的时间,从杜诗“落日”、杨诗的“入塞”可知,两诗写景的时间均为傍晚时分。

2、体会画面

画面是由一个个具体的形象构成的整体。诗歌抒情言志所借助的形象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通过许多形象营造意境、构筑画面,从而达到表达感情的效果。王维的诗读了令人觉得“诗中有画”,就是因为他善于利用不同色彩、状态的形象构筑生动和谐的画面。鉴赏古诗词要善于领会诗人所营造的画面。如: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2005年广东卷、诗歌内容见上)

春日登楼怀归①

寇准

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旧业遥清渭②,沈思忽自惊。

(3)北宋翰林图画院曾用“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作为考题,夺魁者画的是“一船夫睡舟尾,横—孤笛”。你认为这幅画能表现这两句诗的内容吗?请说明你的理由。【试题解析】这句诗借“野水”、“渡口”、“孤舟”的形象,描绘了孤寂的心绪。如何使这几个简单的形象与作者的心绪融为一体,这就需要考生通过想象营造充实画面了。这道题本来是见仁见智的,但这毕竟是考语文,不是考绘画,命题者于是降低了难度,给出一个夺魁考生的画面,要求学生思考画面的形象有何突出之处,为什么夺魁,这相对容易做些。我们可结合诗意进行联想,诗面上说“无人”,但画面上却“有人”,可谓构思奇特,反意为之。画上只有小船和船夫,而没有行人,表现了“野水无人渡”的情景;而船夫睡在船上,衬托出过客稀少,凸显出小船“尽日”等待的漫长和寂寞。从画面可以揣摩,船夫边吹笛边等渡客,久久无人过渡,困倦不堪,只得放下笛子,自己睡去。这幅画传神地表现了诗句的内容,不愧为夺魁之作,较之一般画渡船空自在河边漂荡的意境要新颖丰富得多了。

3、揣摩情感

形象是为抒情服务的,鉴赏诗歌归根到底要透过诗歌的形象把握的感情,因此高考命题往往注重这方面能力的考查。如: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2005年湖南卷、诗歌内容见上)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登崖州城作 李德裕

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2)两诗都写到了“山”,李诗曰“青山留人”,是面对群山阻隔欲归不能的自我安慰。诗人运用拟人和象征手法,抒发了看似平静超然,实则深沉悲凉的情感。柳诗曰“尖山似剑”,这里就“山”的意象分析作者的情感,命题人先示范分析了李诗的形象与情感,要求考生比照分析柳诗,这样由此及彼,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难度,也是对考生的一种人文关怀。

【试题解析】答案如下:柳诗曰“尖山似剑”,表达的是在草木变衰的秋天,思念家国愁肠如割的痛楚。诗人在运用比喻手法的基础上展开想象,以剑喻山,形象生动,抒发了奔迸而出的强烈感情。

再如: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05年辽宁卷、诗歌内容见上)

江宁夹口三首(其三)

宋•王安石

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

舟下建溪 宋•方惟深

客航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倒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

(1)两首诗的首句均用了“月黄昏”三个字,且用意基本相同。请问,两诗借此营造的是一种什么氛围?表达的又是怎样的心绪?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试题解析】这也是一道结合意象分析感情的题目。“月黄昏”三字为两诗营造氛围,表达心绪定下了基本色调。客船、“无灯”野(小)店、半死枫树,这些形象笼罩在昏黄的月光中,显得暗淡朦胧,从而营造了一种凄迷、萧索、沉寂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孤寂怅惘的心绪。

四、表现手法类

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今年高考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动静结合

动静结合是诗歌写作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就写作角度而言,它能使所描写的形象更加生动,富有主体感;就阅读角度而言,也比较容易理解,因而此点在高考中考查的频率比较高,如: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2005年全国卷三)

雨后池上/刘攽[bān]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槛。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1)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2)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试题解析】这两道题目都是考查动静结合的常识的。(1)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槛柱,以此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2)

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槛”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

三、四两句用“想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当然,动静结合是相对于所描写的中心景物而言的,一般说来所写景物往往一主一次,以次衬主,理解上不能望文生义、似是而非,否则就会掉入命题人设置的陷阱里。如: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题目(2005年北京卷、诗歌内容见上)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①/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释: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⑵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铁骑无声望似水”句,形象地描绘了军队阵容的整肃与声势的浩大。B.词的上片写梦境,下片写梦醒后的情境和感想,衔接自然,结构紧凑。C.“清笳乱起”和“铁骑无声”一动一静,以动衬静,手法巧妙。D.作者通过“雪晓”、“寒灯”“漏断”、“月斜”等意象,写出了清冷的意境。【试题解析】此题答案为C项,这里“清笳乱起”写边关敌情,“铁骑无声”写军纪之严、阵容之大,二者都是正面描写,看起来有动有静,但实际上并没有主次关系,故而谈不上“以动衬静”,这就是一个明显的陷阱。

2、暗用修辞

借助修辞手法刻画形象、表达感情,是诗歌写作中常用的方法,修辞除了上面讲到的直接考查之外,在表现手法中也常间接考查到,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1)比兴。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物。(2)比喻。(3)拟人。(4)夸张。(5)双关。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暗指感情的“情”。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反语、拟人、夸张、对比等。如:(1)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2005年浙江卷、诗歌内容见上)

齐安郡中偶题/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2)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试题解析】此题即间接考查修辞手法的运用。答:用了拟人表现手法来刻画形象。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5年福建卷、诗歌内容见上)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 自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

【试题解析】此题分析表现手法,仍要从修辞角度考虑,此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5年重庆卷、诗歌内容见上)“琵琶起舞换新声”与“边愁”是否矛盾?为什么?

从军行七首(其二)/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试题解析】此题看似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实际上仍是考查修辞知识,因为一般矛盾的语句不合逻辑,要么构成对比(对照)。此题不矛盾。这样的对照写法更显示出听者深重的别情边愁,这是任何欢乐的新曲都无法排遣的。

3、寓情于景

古人写诗离不开写景,往往景中寓情,情景交融,从而有力地表达作者的感情,因面高考中也比较注重这种表现手法的考查,如: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5年全国卷

一、诗歌内容见上)

春行即兴/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试题解析】这题要求从景和情两个角度分析诗歌,因此答案时须从这两个角度分别作答。从景的角度看,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从情的角度看,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5年重庆卷、诗歌内容见上)

从军行七首(其二)/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试题解析】这道题考查学生对表达方式的理解能力,前三句叙事抒情,后一句写景。以景作结,寓情于景;创造意境,含蓄无限。

4、细节描写

描写是诗文写作中常用的表达方式,其对象可以是人,可以是物,其内容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通过描写可以使所咏之物更加形象生动、具体感人,因而它也是高考考查的设题点。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05年江西卷)

绝句/吴涛

游子春衫已试单,桃花飞尽野梅酸。径来一夜蛙声歌,又作东风十日寒。

此诗体现了怎样的季候特点?钱钟书称此诗表现了某种“情味”,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试题解析】此题有两问,第一问较为简单,只要结合诗中所描写的“春衫试单”、“桃花飞尽”、“野梅酸”、“蛙声歌”等细节,就可以推知它写的是春夏之交乍暖忽寒的季候特点。至于钱先生所说的“情味”,通过典型细节和景物描写,表现游子对季候变化特别敏感的某种心理。

5、用典抒怀

古人写诗常通过典故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感情,大家记得中学课本中学过的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词中用大量典故恰当地抒发了作者的志在抗金而报国无门的苦闷之情。当然用典不能滥,太滥易掉书袋,也不能深,太深则晦涩难懂。高考考查用典一般是常见的人所共知的,如: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5年江苏卷,诗歌内容见上)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李 益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苗发、司空曙是李益诗友。

⑶诗中哪一句可以使人联想到“知音”的故事? 【试题解析】这首诗抒写的是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一般写朋友特别是知心朋友,常用到伯乐鼓琴钟子期善听的“高山流水”的典故,引诗也不例外,不过它考查形式比较简单,问“哪一句使人想到‘知音’的故事”,仅在指认层面,不要铺开来。知音典故离不开“琴”,因此只要找到含琴字的句子即可,此题答案为“为拂绿琴埃”。意即钟子期不在,伯牙也就没有了弹琴的意绪,什么时候故人真能如风来似的掀帘进屋,我当重理丝弦,以慰知音,那该多好啊!

五、把握感情类 诗言志,诗歌创作的目的是为了抒发作者感情,既然如此,读诗就要以把握诗歌情感为目标,前面讲的种种手法、内容都是为了把握作者情感服务的,因而高考诗歌鉴赏题一般都涉及到对作者感情的分析评价,考查形式或直接分析诗歌思想内容,或通过比较找出诗歌内容的异同处。

1、分析情感

所谓分析情感,即要求考生根据诗歌所描写的景物及心理变化,直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如:(1)马致远的杂剧《汉宫秋》第三折戏中,汉元帝在灞桥送别王昭君出塞和亲时,有下面一段曲词。阅读这段曲词,然后回答问题。(2005年湖北卷、诗歌内容见上)

《汉宫秋》第三折[梅花酒] 呀!俺向着这迥野悲凉。草已添黄,兔早迎霜。犬褪得毛苍,人搠[shuò]起缨枪,马负着行装,车运着糇粮,打猎起围场。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蜇①;泣寒蜇[zhé],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注:①寒蜇:寒蝉。

有人赞赏《汉宫秋》的词曲“写景写情,当行出色”。这段曲词描写了汉元帝所见、所想的哪两种情景?表现了汉元帝什么样的感情?

【试题解析】这道题目有两问,前一问指向明确,要求分析所见、所想的景物,只要概括出曲词中虚实的景物描写即可,后一问要求考生通过景物描写,分析抒情主人公的思想感情。据曲词可知,文中所见之景是旷远悲凉的深秋塞外景况;所想之景是凄清阴冷的秋夜王宫景象。通过景物描写,抒写了汉元帝感叹昭君远去塞外的艰辛,伤心离别;想象独自返回王宫的凄凉,痛感孤独。

(2)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2005年广东卷、诗歌内容见上)首句的“聊”到末句的“惊”,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变化?请联系全诗进行分析。

春日登楼怀归①/寇准

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旧业遥清渭②,沉思忽自惊。

注:①此诗约作于980年,诗人时年十九,进士及第.初任巴东知县。②旧业,这里指田园家业。清渭,指渭水。

【试题解析】这题分析诗人思想感情变化,要求从首句到末句进行分析。诗人登楼远望,本是闲情,却触景生情,联想起家乡,当他从乡思中醒悟,发现自己身在异乡,心中不由—惊。这前后的感情变化,突出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2、比较异同

所谓比较异同,一般是提供两首内容相关或一首新诗、一首为考生在课本中学过的诗歌,要求考生阅读后分析其中的相同之处,比较不同之处,以加深对诗歌的了解,其难度比直接分析一首诗的情感稍有增加。如:(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题目。(2005年北京卷、诗歌内容见上)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①/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释: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试题解析】这题就陆游的词与课本中学过的诗句进行比较分析。陆游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其诗歌创作的情感比较集中在抗多报国及壮志难酬上。根据这个常识,本题相同点也就好把握了,即“词句和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之志和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关键是不同之处,要考生结合诗句进行具体分析,通过分析可知:词句通过自问自答的形式抒发了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突出了烈士墓年壮心不已的心境,而诗句则用“塞上长城”的典故着重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已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

(2)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05年天津卷、诗歌内容见上)简析“大江东去水悠悠”与苏东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表达的不同情感。

湖州歌(其六)南宋-汪元量 北望烟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西四百州。

[注]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

【试题解析】此题要比较不同的情感,由词句可知,“大江东去水悠悠”抒发了作者身处国家衰亡不可挽救之时的悲痛心情,侧重现实。苏轼的诗句表达了对历史流转、英雄不在的感慨,侧重怀古。

总之,今年高考诗歌鉴赏题选诗范围广,有唐诗,有宋词,还有元曲;考查知识点丰富,涉及到语言、形象、表现手法、情感把握;能使选诗有机地与课本结合,引导学生注重所学知识的牵移;题型有填空,有选择,有问答:可谓百花齐放,从各方面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也反映了各地自主命题的特色。这是值得肯定的。

不过也有一点美中不足之处,如浙江卷第二小题,“这两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刻画‘荷’的形象的”,答案为“拟人手法”固然不错,但若有考生答成“借景抒情”也未尝不可,可据答案则要丢分。诗歌鉴赏主观题答案一般比较开放,允许考生见仁见智,但若答案标准过窄,限制过死,则可能导致对考生的不公平等,希望以后命题能更加开放点,确实体现出语文考试百花齐放的色彩。

诗歌鉴赏练习8题

一、阅读张继的《枫桥夜泊》,回答问题。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1、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有一诗句的意境与“月落乌啼”相似,这句诗是______。

2、第一句的“霜满天”应如何理解?

3、“江枫渔火对愁眠 ”中的“对”怎么解释?“愁眠”指的是什么人?

4、诗人在《枫桥夜泊》中得到的最鲜明、最深刻、最具有诗意美的印象就是______。

5、这幅画,情景交融,在写景中融进了______。枫、火本为无情之物,着一“______”字皆成有情之景,意境优美。

【试题解析】l、明月别枝惊鹊

2、月落夜深,繁霜暗凝,在幽暗静谧的环境中,侵肌砭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舟,使他感到身外茫茫夜气中弥漫着满天霜华。

3、“对”当作“伴”理解。“愁眠”者,是怀着羁愁躺在船上的旅人。夜泊的小舟,使他感到身外茫茫夜气中弥漫着满天霜华。

3、“对”当作“伴”理解。“愁眠”者,是怀着羁愁躺在船上的旅人。

4、寒山寺夜半钟声;

5、诗人的思乡之情;愁。

二、阅读刘禹锡《石头城》,完成各题。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注)石头城位于南京市西,孙权修筑,贮藏军器财宝,置兵戍守。六朝均建都于南京,石头城常用来象征这一历史时期统治者权势的盛衰。

1、有人说第一句的“在”字,容量极大,用得极好,请加以分析。答:

2、诗人在最后两句抓住月亮仍照着女墙这个典型情节,所表达的言外之意是什么?答:

3、这首诗通过描写石头城这一古迹,感叹______, 寄托了诗人对现实的讽喻之情。【试题解析】

1、“在”说明只有周围的城墙仍在,旧时的繁华景象已化为乌有。

2、言外之意是石头城已变成一座空城,只有月光仍照着它,以自然景物的不变来衬托人事的无常。

3、历史兴亡、时代变迁、故国萧条、人生凄凉。

三、阅读下面一首词,解答1一3题

摸鱼儿(并序)辛弃疾

淳熙已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注)①长门事:汉武帝时,陈皇后失宠,别居长门宫。陈皇后闻司马相如文名,奉黄金百斤,请司马相如写《长门赋》代为陈情,武帝阅后深为感动,陈皇后复得宠幸。②蛾眉曾有人妒:屈原遭奸臣妒忌和排挤,被放逐后,屈原在《离骚》中将此事比成“蛾眉”(美貌女性)遭妒。

1、词的上阙,作者在借景抒情的过程中所运用的主要修辞手法是

2、杨玉环、赵飞燕曾以美貌受唐玄宗、汉武帝宠幸,但都死于非命,所以词中的“玉环飞燕皆尘土”的寓意是______

3、这首词的主题集中体现在—个“愁”字上。“愁”指什么?为什么说“闲愁最苦”?答:

【试题解析】l、比喻、拟人;

2、主和派(奸臣贼子)绝没有好下场。

3、“愁”指的是抗金主张不被采纳,报国无门的情绪,“闲愁最苦”指的是这种想抗敌但又不能抗敌的空闲之愁最苦.四、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各题。

小重山(岳飞)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自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注)蛩:蟋蟀

l、词中的“心事”指:______

2、这首词的主旨句是:______

3、有人评岳飞词说:“一种壮怀能蕴籍(含蓄而不露),诸君细读《小重山》。”结合这首词所表达的情感,谈谈你的理解。答:

【试题解析】l、希望抗金报国

2、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3、此词表现了立功不易、苦无知音的沉郁情怀,含蓄地表达了希望抗金报国的心愿,实质上与作者通常所表现出来的豪迈雄健、慷慨激昂的精神相一致。

五、阅读赵师秀的《约客),回答问题。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1、本诗第三句点题,以“ ______”说明诗人在久久等候,但______ 只听到______

2、“闲敲棋子”是一个典型细节,表现了人物的什么心情?答:

【试题解析】

1、过夜半

客人未至

阵阵雨声、蛙声;

2、表现了久久等候,约客未至而逐渐烦躁的心情。

六、读宋人蒋捷的《一剪梅•舟过吴江》,完成下面各题。

一片春愁诗酒烧。江上舟摇,______,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______,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1、从下面选择恰当的句子补在原词空缺处

①烟未敛,楚山杳;②五湖秋晓;③何日归家洗客袍;④旧院隔霜帘不卷;⑤楼上帘招;⑥金粉屏边醉倒

2、作者让游子面对“风又飘飘,雨又萧萧”时,表达了什么心情?

3、为什么是“流光”把人抛?这句与下文“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有什么关系? 【试题解析】

1、楼上帘招

何日归家洗客袍

2、对风雨飘摇的描写加入两个“又”字,表达了心中的恼恨倦游思归,情急心躁,偏天公不作美,风吹雨注,加重了游子的愁思。

3、“流光”是时光,这句以久客不归的焦躁引出对年华流逝的感慨,后面樱桃、笆蕉颜色的变化也就具体形象的展示了时光的脚步,暗含对人生易老的感喟。

七、阅读清代诗人黄逢旭《台湾竹枝词》(其一),回答问题。

海天鳌柱峙中流,千里台疆水上浮。雪浪银涛环四面,我来疑即是瀛州。

1、这首诗将______与写景巧妙地结合起来,描绘了台湾的整体风貌、地理特征。

2、第一句用______的修辞手法写出了______

3、第二句的“浮”字用得十分巧妙,试加以分析。

4、诗人来到台湾岛,疑似______,借联想抒发了______。

【试题解析】l、神话传说

2、比喻

台湾岛的雄姿

3、“浮”以动态写静态,写出台湾岛飘然犹如神仙境界的壮观景象

4、身临仙境

对祖国领土的热爱之情。

八、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题。

春日——秦观

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春日——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风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干红总是春。

l、两首诗同题为“春日”,都写出了______,不同的是,秦诗的风格显得更 ______些,朱诗显得更______

2、这两首诗都着力描写了春光之美,但落笔的角度不同,请加以分析。

3、秦诗中“无力蔷薇卧晓枝”形象地写出了______的情形,而______修辞手法的运用,更使诗句富有情趣。这一诗句与杜甫《春夜喜雨》诗中的“______”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试题解析】l、春的美好

细腻

奔放

2、秦诗聚焦于庭院一角,行同“特写”镜头;朱诗则从大处着眼,色彩绚烂。

3、花朵被雨露沾湿

拟人

花重锦官城

一、作者及作品风格

1、孟浩然(689-740)湖北襄阳人。早年隐居鹿门山。年四十,游长安,应进士不第。后为荆州从事,患疽卒。曾游历东南各地,与王维齐名,称为“王孟”。其诗清淡,长于写景,多反映隐逸生活。

2、王昌龄(?-约756)陕西西安人,也有说是山西人的。开元进士„„因世乱还乡,道出亳州,为刺史吕丘晓所杀。起诗擅长七绝,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也有愤慨时政及宫怨之作。

3、李白(701-762)字太白,号清莲居士。二十五岁离蜀,长期在各地漫游,天宝初供奉翰林,仅一年余就离开长安。安史乱中,曾为永王李麟幕僚,因李兵败,流放夜郎。中途遇赦东还,晚年漂泊困苦,卒于当涂。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化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富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

4、刘长卿(?-786)字文房,河间人(今河北人)。天宝进士,曾任长州县尉,因事下狱,两遭贬谪。诗多政治诗意之感,也有反映离乱之作,善于描绘自然景物,长于五言,称为“五言长城”。

5、杜甫(712-770)字子美,诗中尝自称少陵野老,开元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在长安寄居近十年,安禄山之乱中,官左拾遗„„后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上。晚年出蜀,病死湘江途中。诗歌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

6、岑参(约715-770)长于七言歌行。所作善于描绘塞上风光和战争景象,情词慷慨,语言变化自如。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

7、司空曙(?720-790?)为“大历十才子”之一。诗多写自然景色和乡旅情思,或表现幽寂的境界,或直书哀愁,较长于五律。

8、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曾被贬二十三年,后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上书。诗歌通俗清新。《竹枝词》、《柳枝词》和《插田歌》等组诗,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

9、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其诗语言通俗,相传老妪也能听懂。

10、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人。唐皇室远支,家世早已没落,生活困顿。曾官奉礼郎。因避家讳,被迫不得应进士科考试。早岁即工诗,见知于韩愈,死时仅二十七岁。诗歌长表现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善于熔铸词采,驰骋想象,运用神化传说,创造新奇瑰丽的诗境。有些作品情调阴郁低沉,语言过于雕琢。

11、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西安)人。当官经历略。后人称“小杜”。以济世之才自负。(名诗《赤壁》在含蓄而又精警地议论中流露出对周郎只是运气好的看法)诗歌中多指陈时政之作。写景抒情的小诗多清丽生动。(如《山行》)

12、李商隐(约813-约858)字义山。一生因受牛李党争的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生。所作“咏史”诗多托古以讽;“无题”诗很有名。擅长律、绝,富于文采,具有独特风格,然用典太多,意有隐晦之病。

13、皮日休(约834-约902)字逸少,后改袭美,湖北襄阳人。部分诗篇暴露统治阶级腐朽,反映人民所受的压迫和剥削,继承了白居易新乐府的传统。

14、聂夷中(约837-884?)字坦之,河东人。家境贫寒,仕途不得意。其诗多为五言,《伤田家》、《公子行》等,描绘农民疾苦和豪族生活的淫奢,语言通俗,为晚唐诗中优秀之作。

二、作品训练

昼居池上亭独吟

①刘禹锡 日午树阴正,独吟池上亭。静看蜂教诲,闲想鹤仪形。法酒调神气,清琴入性灵。浩然②机已息,几杖复何铭。

注:①刘禹锡,一个很有政治抱负的诗人,在二十三年的被贬期间,倍受打击,却仍然抗历不屈。②机,指“机心”,世人为了争权夺利,机心百出,刘禹锡无意于此,所以说“机已息”。

【问题】从本诗颔联和颈联中,你可看出诗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意象)?请结合两联诗具体赏析。【参考答案】颔联着一“看”“想”字,一实一虚:池边花草丛生,蜜蜂飞舞,他静静看去——从蜜蜂勤劳勇敢中得到启示;“鹤仪形”也就是君子的仪形。这两句抓住蜂的勤劳勇敢和鹤的志趣高尚的属性来自比,表明自己的态度。颈联进一步刻画诗人自我形象。“法酒”是为了调节精神,“清琴”是为了陶冶性灵。两联表达了诗人勤劳勇敢,进德修身的精神。诗人虽被排挤虽很苦闷,但在寂寞苦闷中仍追求正直高尚的人格的一个伟岸形象。

竹枝词九首

①刘禹锡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问题】

1、本诗前两句的景与后两句的抒情之间主要是什么关系? 托物其兴,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前两句描绘了一幅山恋水依的图画。“满”和“拍”可展开,这两句写景,景中也含又女主人公的复杂感情。)

2、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诗歌的语言特点。诗歌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意象?

【参考答案】语言清新简洁,格调明朗自然,就像所描绘的红花绿水一样明媚动人。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让女主人公对景抒情,直接吐露热恋中的少女心绪,同时含有怕他变心的淡淡清愁,就像绕山流淌的江水一样无尽无休。全诗表现了初恋少女微妙、细腻而又复杂的心理。

罗隐

浪淘沙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千套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问题】请简要赏析一下全诗。诗无达诂,本诗可引起你哪些联想?(不低于80字)

【参考答案】

①“欲抑先仰”或“正言欲反,欲夺故予”的表现手法。前两举句几乎用矜夸的口吻,用“不论”“无限”突出蜜蜂占尽风光,后两句一跌,将“尽占”二字一扫而光,引人思考。②叙述反诘,唱叹有情。前三句叙述,末句议论反问。“百花成蜜”已够辛苦了,却来一反问,反复咏叹,令人感慨不已,而诗人怜悯之意则不言而喻。③寓意深远,可以多解。A、叹世人之劳心于利禄者,像那种“终朝敛聚苦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似的人物。B有人认为是借蜜蜂歌颂辛勤的劳动者(像那种“终日辛苦不寻常,为它人作嫁衣裳”似的人),而对那些不劳而获的剥削者的无情讽刺。

①阁夜

杜甫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五更②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野哭千家闻战伐,③夷歌数处起鱼樵。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④漫寂寥。

注:①杜甫寓居夔州西阁时所作。当时西川军阀混战,连年不息;吐蕃也不断侵略蜀地,而好友李白、严武、高适相继死去。②四川境内少数民族的歌谣。③鼓角,指古代军中用以报时和发号施令的鼓声、号角声。④谩,任便

【问题】胡应麟赞此诗“气象雄盖宇宙,法律细入毫芒”,并说它是七言律诗的“千秋鼻祖”之一,请你谈谈本诗如何扣题?联系相关诗句,说说景物与作者情感的抒发中起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诗人围绕题目“阁夜”,从几个重要侧面书写夜宿西阁的所见所闻所感:从寒宵雪霁写到五更鼓角,从天空星河写到江上洪波,从山川形胜写到战乱人事,又从当前现实写到千年往事。气象雄阔,仿佛把宇宙笼入毫端,有上天下地,俯仰古近之概。

首联诗人面对“岁暮、霜雪、寒宵”之寒冷凄怆的夜晚,怎不感慨?颔联用“鼓角、五更、声悲壮”等意象的组合,自然传达出兵革未熄、战争频仍的气氛;而下句天上玉宇无尘,群星参差,映照峡江,星影在湍急的江流中摇曳不定。两句一对比,就把诗人对时局的关怀和三峡夜深美景的欣赏有声有色地表现出来。在气势苍凉恢廓、音调铿锵悦耳、辞采清丽夺目的伟丽景色中蕴涵诗人深沉悲壮之景。

采莲曲

白居易

菱叶萦波荷颤风,荷花深处小船通。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骚头落水中。

采莲曲

王昌龄

菏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问题】白居易和王昌龄在诗中都写到了采莲女,两首诗在选取意象和手法上都有一些相同之处。请结合诗句,展开联想和想象,看看两首诗的“情趣”是否一样,并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两首诗都以“采莲曲”为题,都以荷叶、荷花、池塘为背景来描写人物。

白诗刻画了一个遇见恋人娇羞腼腆的采莲女的可爱形象。“低头笑”的那种娇羞,特别是最后一句玉簪落水的细节:是不小心,还是故意?她的恋人会有何表现?全诗生动活泼、妙趣横生,余味无穷。

王诗营造了自然环境与采莲女浑然统一的整体背景,然后写了诗人的一个错觉:令人想见十亩荷瑭,荷花盛开,菱歌四起和观望者闻歌神驰、伫立凝望的情景。

北陂杏花

王安石

一①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纵被春风吹作雪,绝剩南②陌碾作尘。

注:①陂,池塘,水边。②陌,田间小路。

【问题】请指出本诗的表现手法及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王安石托物言志。一二句侧重写景水映花影,花傍水开。三四句借景抒怀杏花即使被风吹作雪飞,也不零落路上,遭受践踏。诗人借杏花来抒发自己坚贞不屈的顽强意志,表现了即使处于逆境也决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暮春归故山草堂

钱起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问题】请指出本诗的表现手法及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首联扣题,以黄鸟稀、辛夷尽、杏花飞的情景来反衬翠竹的“不改”,诗人爱的是内在美和外在美和谐统一的翠竹。后两句用由人及物、由物及人的写法,营造了诗人与翠竹物我相亲的意境,寄寓了诗人对幽竹对那种不畏春残、不畏秋寒、不畏俗屈的高尚节操的赞美。

题扬州禅智寺

杜牧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注:杜牧因弟弟眼病急剧扬州禅智寺。唐制:“职事官假满百日,即合停解。”杜牧因假满百日而离职。【问题】请简析本诗写景特点以及作者的心境。【参考答案】抓“蝉躁”“秋”,蝉躁从听觉的角度反衬禅智寺的静,秋雨秋风则烘托禅智寺的冷寂;青苔、白鸟从视觉的角度暗示禅智寺的空寂人稀;“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才明暗的角度写静;最后把热闹的扬州与自己只能在禅智寺的静寂中凄凉度日作对比,突出了“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的伤感之情,写景中蕴涵了诗人多少身世感受、凄凉情怀。

齐安郡后池绝句

杜牧

菱透浮萍绿锦池,夏莺千啭弄蔷薇。尽日无人看微雨,鸳鸯相对浴红衣。

【问题】本诗画面优美,引人入胜,请简析诗歌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

【参考答案】画面优美,引人入胜:一座幽静无人的园林,微雨笼罩,那透出水面的菱叶、铺满池中的浮萍、穿叶弄花的鸣莺、花枝披离的蔷薇、双双戏水的鸳鸯的景物一组合仿佛让人看到了一幅清幽 而妍丽的画图,给人以赏心悦目的美感。(还可从色彩层次、动静角度深入赏析)

但景中自有人在,自有情在。第三句是作者“志”披露的关键。“尽日无人看微雨”,隐然还有一个尽日看雨之人,他是何等的百无聊赖;菱叶、浮萍、鸣莺,蔷薇是诗中人在细雨纷纷之下的无奈选择,再加上戏水的对鸳鸯,反衬出看雨人的孤独寂寞。

马诗

李贺

此马非凡马,房星本是星。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

注:房星,指马,是天上的星宿。

【问题】请指出本诗的表现手法及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用托物言志中的拟物的手法写人。前两句点明马的身份,后两句写马的形态和素质。“瘦骨”写形,表现马的处境;“铜声”写马的素质。“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显示马在困境中仍保持骨力坚韧的美好品质,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境况凄凉的怨愤之情。

添字丑奴儿.芭蕉

李清照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问题】请分析本词的语言特点。

【参考答案】本词与《声声慢》有相似之处,整首词语言浅显,音韵和谐,叠语的应用不仅有一种音乐上的回旋之美,更进一步的表达了词人强烈的感情。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问题】请赏析作者的“梦”,在词的表现方法上,该词呈现何种风格?

【参考答案】可能是理想,追求三山的理想。本词有豪迈词风,可从相关意象中看出。

第三篇:2010高考诗歌鉴赏题及解析

2010高考诗歌鉴赏题及解析

1(2010全国冲刺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送别杜审言① 宋之问

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别路追孙楚,维舟吊屈平。

可惜龙泉剑,流落在丰城。② ①公元698年,杜审言坐事贬吉州(今江西吉安)司户参军,宋之问写此诗以赠。②《晋书。张华传》:“斗牛之间,常有紫气。豫章雷焕曰:”宝剑之气,上彻于天。„华问在何郡?焕曰:“在豫章丰城。‟即补焕丰城令。焕到县掘狱基,入地四丈余,得一石函,光气非常。中有双剑,并刻题,一曰龙泉,一曰太阿。是夕斗牛间气不复见焉。”丰城(今江西丰城县)与杜审言的贬谪地吉州同属江西。(1)这是一首送别诗,首联“嗟”字用得好,说说诗人嗟叹什么?(2)试分析此诗末联用典手法。【解析】(1)一是惜别,因同知己离别而怅惘;二是伤怀,为故人被贬而感伤;三是慨叹,由友人被贬而感慨宦海沉浮,宠辱无常。

(2)作者在此用龙泉剑被埋没的故事,分明是喻友人的怀才不遇,用龙泉剑终于被有识之士发现,重见光明,喻友人也终将脱颖而出,再得起用,于愤懑不平中寄托了对友人的深情抚慰与热切期望。

2(2010全国冲刺卷Ⅱ)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白

王 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1)、在这首诗中,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什么?突出了它的哪些特征?(4分)

(2)、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解析】(1)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梅花;突出了它耐寒(冰雪林中著此身)、清高(不同桃李混芳尘)、报春(散作乾坤万里春)的特征。(2)主要运用了衬托(用冰雪衬托梅之坚毅)、对比(用桃李对比以显示梅之高洁守志)的手法;表达了坚持理想操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3.(2010安徽模拟卷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宿王昌龄隐居

常建

清溪深不测,隐处唯孤云。

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

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

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

⑴从本诗看,隐居者有怎样的人生情趣?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本诗作者对王昌龄的隐居是怎样的态度?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齐梁隐士陶弘景对齐高帝说:“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而常建说王昌龄“隐处唯孤云”。你是怎样理解本诗中“孤云”这一意象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⑴隐居者有清高的人生情趣,独居而情不孤,遁世而爱生活。从其屋前有松、屋边种花、院里莳药可以看出来。诗人对王昌龄的隐居很认可并表示自己也将归隐。

⑵白云孤,更见隐者之清高。清人徐增说:“唯见孤云,是昌龄不在,并觉其孤也。”这种说法也有道理。(不求统一答案,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即可。)4.(2010安徽模拟卷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苦寒行 刘克庄

十月边头风色恶,官军身上衣裘薄。

押衣敕使①来不来?夜长甲冷睡难着。

长安城中多热官②,朱门日高未启关;

重重帏箔③施屏山,中酒不知屏外寒。

[注]①敕使:奉皇帝命令办事的使者。②热官:指有权有势的大官僚。③幛箔:帐幔和帘子。

(1)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人在这里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可分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写初冬边疆骤冷,战士衣寒难睡;后四句为第二层,写京城官僚暖床醉酒,长睡不起。

(2)诗人运用了强烈的对比手法,既表现出他对战士们的同情,又表现出对达官贵人的不满,从而反映出自己的爱国思想。

6.(2010安徽模拟卷九)阅读下面两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题米元晖潇湘图二首 尤袤

万里江天杳霭,一村烟树微茫。

只欠孤篷听雨,恍如身在潇湘。

淡淡晓山横雾,茫茫远水平沙。

安得绿蓑青笠,往来泛宅浮家。

⑴第一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第二首诗中的“安得”二字反映了诗人内心怎样的矛盾?如此作结,有何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⑴分为两个层次。前两句为第一层次,对画中景物作客观描写:远处是万里江天,近处是一村烟树,杳霭微茫,一派烟雨迷蒙的景象。后两句为第二层次,写诗人看画时的主观感受,赞叹观赏米元晖画笔如见真山水,好像已置身于潇湘之上。

⑵画中的境界确是令人神往的,可是,要披戴绿蓑青笠,就得抛弃纱帽官服;长在江湖之上泛宅浮家,也就免除了尘俗的纷烦和仕途的荣辱。这在诗人的确是个矛盾,“安得”二字便是发自内心的感慨。如此作结可谓一箭双雕,既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又表现了对米元晖更高的评价:能绘出如此境界的画家,其人之清高绝俗不言可知。

7.(2010安徽模拟卷九)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清平乐?五月十五夜玩月刘克庄

风高浪快,万里骑蟾背。曾识姮娥真体态,素面原无粉黛。身游银阙珠宫,俯看积气濛濛。醉里偶摇桂树,人间唤作凉风。

(1)概括这首词的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曾识姮娥真体态”中的“曾”字用得很好,好在哪里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作者运用大胆而丰富的想象,描写了遨游月宫的美妙情景。

(2)“曾”字告诉读者,“我”原是从天上来的,与姮娥本来相识,这样就进一步加强了这首词的浪漫主义色彩。

8.(2010安徽模拟卷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兰溪棹歌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⑴有人说“半夜鲤鱼来上滩”最是生动传神,你认为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没有写到“人”,也没有写到“情”,你认为“人”是什么职业?诗人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⑴是。小诗前两句写静景,后两句写动景。“半夜鲤鱼来上滩”一笔勾勒,静动相融,把整个画面写活了。使人感到美好的兰溪充满了生机、充满了情趣。

⑵渔人。诗人将山水的明丽,月色的皎洁,渔民的欢畅,融于明澈秀丽的画卷中,既赞美了兰溪一带的山水之美,又抒发了渔家的欢乐之情,还表达了田园生活的自得与闲适。

9.(2010安徽模拟卷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青玉案

贺铸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注释]贺铸(1052-1125)字方回,号庆湖遗老。横塘:地名。据记载,贺铸曾小住在苏州盘门外十余里处,地名横塘。黄庭坚评:“解作江南断肠句,只今唯有贺方回。”

(1)关于这首词,有人认为作者写路遇一位女子,引起对生活的感慨;有人认为写对一个女子的怀念;也有人认为是写梅雨时节的幽居生活中的闲愁。你认为哪一说法比较恰当?请结合诗句简要说明理由。(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罗大经《鹤林玉露》:“贺方回有„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盖以三者比愁之多也,尤为新奇,兼兴中有比,意味更长。” 请对这一诗论作简要分析,说明其意味深长的理由。(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作者邂逅一位女子兴起感慨,抒写幽居孤独闲愁。美人香草是诗人理想的寄托或理想中人物的代称,托意美人,言自己的理想不能实现而郁郁不得志的“闲愁”。上片写相恋和怀念,下片开头写昏暮景色,暗示出抒情主人公等待盼望那位“凌波仙子”直到黄昏仍不见踪影,“闲愁”太多,“美人”可望而不可及,以此喻指理想不能实现。(或者:上片写路遇佳人而不知所往的怅惘情景,也含蓄地流露其怀才不遇的感慨。下片写因思慕而引起的无限愁思。全词虚写相思之情,实抒悒悒不得志的“闲愁”。)

(2)“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以江南景色比喻忧愁的深广,以面积广大喻愁之多,“满城风絮”以整个空间立体地比喻愁之深广,“梅子黄时雨”以连绵不断比喻愁之时间长和难以断绝,既是写景又是比喻,兴中有比,意味深长,因此被誉为绝唱。(或者:他把抽象的闲愁化为可感可知的“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不仅形象、真切地表现出词人失意、迷茫、凄苦的内心世界,同时也生动、准确地展现了江南暮春时烟雨迷蒙的情景,可见其意味深长。)

10。(2010安徽模拟卷十).阅读下面的两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观书有感朱熹

昨夜河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琴诗苏轼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1)这两首哲理诗各揭示了什么道理?(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两首哲理诗表现理趣的方法各有不同,试作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⑴朱诗说明大战船自在航行,有其自身的规律,离不开必要的条件,硬是用人力“推移”,即使发挥了冲天干劲,也无济于事。

苏诗说明,只有好的客观条件或主观条件,还不能取得好效果,只有把二者完美地结合起来,才能取得好效果。

⑵朱诗有鲜明的形象,由形象本身来体现理趣。苏诗用两个假设、两个提问表现理趣。

11.(2010安徽模拟卷四)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1)~(2)题。(8分)清平乐?独居博山王氏庵辛弃疾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1)词的上片描绘的是什么样的景象?写“鼠”是“饥”的,说明了什么?“破纸窗间自语”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词的下片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感情?表现出词人什么思想?(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词的上片描绘夜宿的王氏茅屋中凄凉破败的景象。“鼠”是“饥”的,说明这里已经长时间断了“烟火”。“破纸窗间自语”一句,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这样写更渲染了凄凉的气氛,衬托出作者百无聊赖的寂寞心情。

(2)抒发词人感慨而不悲观,失意时仍不忘抗金报国、恢复中原大业的感情,表现出词人崇高的爱国主义思想。

12.(2010安徽模拟卷五)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 分)

鹊桥仙?夜闻杜鹃 陆游

茅檐人静,莲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鹃。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乡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1)这首词的开头三句描写了什么景象?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词中“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鹃”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这三句描写了春晚寂静、昏暗、风雨凄迷的景象。其作用是为杜鹃出场作铺垫,也为后文表达词人飘零身世和凄凉的心境作铺垫。

(2)运用烘托手法,其好处是以“静”衬托出杜鹃啼声的悲切。13.(2010安徽模拟卷一).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临江仙?探梅 辛弃疾

老去惜花心已懒,爱梅犹绕江村。一枝先破玉溪春。更无花态度,全是雪精神。剩向空山餐秀色,为渠著句清新。竹根流水带溪云。醉中浑不记,归路月黄昏。⑴“花态度”、“雪精神”具体指什么?请用自己的话表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有人认为“醉中浑不记”中的“醉”是“酒醉”,结合全词,谈谈你对“醉”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⑴花态度:花鲜艳娇嫩的样子;雪精神:梅傲雪耐寒的神韵。⑵“醉”非醉酒,而是心陶醉于梅,作者赏梅不知不觉中天色昏暗,足见探梅之时久,爱梅之意深。

14.(2010安徽安庆一中三模)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上 太 行① 于

西风落日草斑斑,云薄秋空鸟独还。两鬓霜华千里客,马蹄又上太行山。[注]①此诗作于作者巡抚山西、视察太行山时。(1).试分析“云薄秋空鸟独还”一句景物描写的特点。

(2).结合全诗,分析“千里客”的形象。

【解析】(1).动静结合,鸟的飞动点活了天高云淡的静态画面,使整幅画面有了生气;衬托,用鸟的渺小衬托秋空的辽阔,使诗歌意境更为开阔。(2).西风劲草,落日暮云,高天归鸟,何等苍茫、壯阔的境界,大自然的壮阔正衬托出诗人的胸襟。诗人两鬃霜华却壮心不已,立马太行,雄视千里,全诗塑造了一位虽年事渐高,仍不倦为国事四处奔忙,矢志报国的志士形象,一位忧国忘家的政治家形象。

14.(2010 北京海淀区查漏补)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回答问题。越调·凭阑人

金陵道中(元)乔吉

瘦马驮诗天一涯,倦鸟呼愁村数家。扑头飞柳花,与人添鬓华。(1).这首小令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简要概括。(2).此曲构思奇特,写法巧妙,试从表现手法“移情及物”这一角度对这首元曲进行赏析。

【解析】(1).描写了一个落魄困顿的诗人形象。(2).示例:“倦”“愁”借鸟儿道出诗人心曲。听到鸟的啼声,不禁想到“鸟倦而知还”,自己却奔波于途,走过一村又一村,有家不得归。诗人不说自己对漂泊生活感到厌倦,而说鸟儿知倦;不说自己哀愁,而说鸟儿呼愁,曲折地写出了异地游子的无穷乡思。15.(2010福建泉州五中5月模拟)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塞外杂咏①

林则徐 天山万笏②耸琼瑶③,导我西行伴寂寥。

我与山灵相对笑,满头晴雪共难消。注释:①这是林则徐被遣戍新疆伊犁途中写下的一首诗。②笏,古代大臣朝会时所拿的手板,长方形。③琼瑶:美玉。(1)请简析首句运用的修辞手法。(2分)(2)简析诗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4分)【解析】(1)本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万笏”为喻,描绘了天山山峰众多连绵的景象;用“琼瑶”比喻天山山顶积雪。

(2)作者前两句描绘了天山雄伟壮丽的的景象,写自己被谪贬伊犁,旅途中只有天山相伴,表现了寂寞孤独之感。后两句写“笑”写“难消”,表面上写开朗旷达,实际上流露出身处逆境的无奈,表达了年事已高、壮志未酬的伤感之情。16.(2010广东考前热身)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岁暮归南山①

孟浩然 北阙②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年老,青阳③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注] ①该诗写于四十岁的孟浩然来长安考进士落第之后。②北阙:指帝宫。③青阳:指春天。⑴这首诗是在诗人心绪极端复杂的情况下写出来的,请分点概括诗人在诗歌中表达的情感。(4分)⑵结合全诗,简要赏析“松月夜窗虚”的妙处。(3分)【解析】⑴①仕途失意(或壮志难酬)之悲 ②世态炎凉之苦

③年华已老之哀④万念俱灰的无奈(或绝望、失望)(1点1分,2点2分,3点4分)⑵窗前松下一片月光增加了空虚(松间明月照着我的窗台,一切是那么空寂!注:意思相近即可。)该句以清冷寂寥之景写绵长不尽之愁,以景结情(或情景交融、借景抒情、语意双关),韵味悠长。(划线处各1分,答对3处即可)17.(2010长沙一中二模)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7分)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从军北征 李益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注】《梅花落》:古曲,《行路难》:笛曲,声情哀怨,内容“兼及离别伤悲之意”。(1)边塞诗中的写景常常语言蕴藉,含意深厚。高诗的“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描写的是:冰雪消融,北地春回;战士们有的牧马晚归,有的在戍楼吹起羌笛。画面开阔,气氛和平宁谧。暗示了边关此刻烽烟暂息,胡马北去。李诗的“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描写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两首诗都采用融情于景的手法写征夫的思乡之情。高诗的“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是虚写,诗人从曲名“梅花落”生发出联想,描绘出风送梅花,一夜之间落满关山的画面,借征夫幻觉中的故乡花落含蓄表达其心中思乡之情。意境优美,感而不伤。李诗的“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大雪遮道,寒风割面;《行路难》的笛声在北征的队伍中此起彼和。画面悲壮,气氛凝重压抑。暗示了将士们行军的艰难,心情的沉重。

(2)是实写,描绘出北征途中,征人一齐回首望月的特定场景,借征夫的动作(神态)来显示出笛声的哀怨和征人怀乡的普遍心情。意境悲壮,情感悲怆。18.(2010湖南六大名校仿真模拟)阅读下面两首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7分)二月二日出郊

王庭珪①

二月二日②

李商隐

日头欲出未出时,雾失江城雨脚微。

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

天忽作晴山卷幔,云犹含态石披衣

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烟村南北黄鹂语,麦垅高低紫燕飞。

万里忆归元亮井,三年从事亚夫营。谁似田家知此乐,呼儿吹笛跨牛归?

新滩莫悟游人意,更作风檐夜雨声。

【注】①王庭珪,宋代诗人,弃官筑草屋于卢溪,隐居五十年。②写此诗时,李商隐为了生计,只身远赴梓州,任职柳仲郢幕府。亚夫,借指幕主柳仲郢。二月二日,农历踏青节。

(1)两首七言律诗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3分)

(2)两首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试加以分析。(4分)【解析】(1)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1分),王诗中的 “云犹含态石披衣”,云摆弄着姿态,山石好像披着衣裳,形象地写出了云雾缭绕山石的情状(1分),(或“烟村南北黄鹂语”,烟霭笼罩的山村,黄鹂叽叽喳喳地鸣叫,就像人在兴奋地说话)李诗中的“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生动地写出了早花柳丝竞相争艳,成群蜂蝶含情飞舞的情景(1分)。

(2)两首诗均写踏青所见,王诗前三联写了一幅雨后放晴,万物怡然的春景图,最后用一反问表现了诗人隐逸田园的乐趣(2分)。李诗前两联描绘了一幅生动明媚,竞艳含情的春景图,以乐景写哀情,后两联转折,写出了自己潦倒的身世,表达了诗人羁泊天涯、欲归不能的凄苦和愁闷郁抑、无人理解的失意情怀(2分)。19.(2010湖南岳澧二校三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庆全庵桃花 谢枋得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见一年春。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注]谢枋得,宋末元初人。宋亡后,只身隐居,多次坚拒元朝征召。请简要分析“桃花”在全诗中的作用。【.答】:①借桃花引出世外桃源,将隐居山间的眼前现实(实)和陶渊明笔下的理想世界(虚)巧妙地结合了起来。(3分)②作者借写隐居之地桃花开放之景,表达了避世山中的孤寂之情;“又”字表示年复一年,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感情。(2分)③作者希望“花飞莫遣随流水,”曲折表现了隐居绝仕之意。(2分)(第①点可紧扣诗题来答,第②点可紧扣第二句诗来答,第③点可紧扣最后两句诗及诗后注释来答)

20.(2010岳阳一中九次质检)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完成后面问题。(7分)城东早春(杨巨源)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赏花人。(1)诗题《城东早春》,在诗中作者是如何扣题的?(3分)

(2)“清景”中 “清”字的含义是什么?(4分)【答案】(1)一是抓住早春最有代表性的景物绿柳来描写;二是用“才”、“半”突出早春的特点;三是虚拟“花似锦”的热闹反衬赏春人少从而突出早春。

(2)一是“清新”,写早春之景的清新可爱。二是“清净”,春景刚露,赏春人少。21.(2010宿迁市模拟卷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宿云门寺阁 孙逖

香阁东山下,烟花象外幽。悬灯千嶂夕,卷幔五湖秋。画壁余鸿雁,纱窗宿斗牛。更疑天路近,梦与白云游。

(1)诗题中的“宿”字贯串全诗,请对此作具体说明。(4分)

答:

(2)颔联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3分)

答:

(3)“云门寺”的特点是什么?试结合颈联作具体分析。(3分)

答:

【答案】(1)首联,诗人尚在投宿途中,远看云门寺(1分);颔联,诗人初到宿处,点燃油灯,卷起帷幔,观赏窗外的夜色(1分);颈联,诗人睡下,一时还未入眠,游目于室内和窗外(1分);尾联,诗人入睡,进入梦乡(1分)。

(2)想象(1分)。在茫茫夜色中,任你卷起窗帘或借助于所悬之灯,是看不到千嶂奇景和五湖秋色的,这纯属想象之辞(1分),诗人借此写出了“千嶂”、“五湖”的高远气象和云门山寺的势派(1分)。(答出对偶或夸张,只得1分)(3)“云门寺”的特点是“古” 与“高”(1分)。颈联上句写因年深日久,壁画的大部分已剥落,只剩下大雁,足见“云门寺”之“古”(1分); 颈联下句写闪烁的群星象是镶嵌在窗户上,足见“云门寺”之“高”(1分)。

22.(2010银川一中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11分)灞上秋居 马戴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注】 ①灞上:地名,位于长安东,为作者来京城后的寄居之所。

8、诗的颈联上下两句写景各用了什么表现技巧?描绘出怎样的意境?(6分)

9、这首诗哪两个字最能抒发诗人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5分)【答案】(1)、颈联中“空园白露滴,”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突出夜阑人静,只有露珠滴落在枯叶上的声响的静寂,(2分)“孤壁野僧邻“则是运用烘托,以只有“野僧”这样一个邻居,衬托作者的孤身一人的情景。(2分)营造出孤寂、凄清的氛围,抒发了作者独处空园,与野僧为伴的孤苦无依。(2分)

9、(1)“独”与“久”最能抒发诗人孤苦无依的情感。(1分)面对急飞的雁群,诗人触景生情,引发了乡思之情;在他乡落叶时节,孤独人独对寒灯,一“独”字写尽了他乡的孤独。(2分)尾联直接说出心中的感慨:寄居已久,却不知何时才能找到机会?率直地道出了怀才不遇的苦楚和希望的渺茫。(2分)23(2010银川一中三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中牟道中

(宋)陈与义

杨柳招人不待媒,蜻蜓近马忽相猜。如何得与凉风约,不共尘沙一并来。

8.诗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5分)9.有人曾用“奇趣”评论这首诗,你是否同意?为什么?(6分)

【答案】8.愉悦、兴奋〔回答类似词语即可得分,如:轻松、高兴、和悦、陶醉、兴致勃勃、快乐等。〕 9.同意〔如不同意不得分〕。首句写微分中,杨柳摇曳多姿,像是不等待媒介就向行人讨好;次句写蜻蜓低飞,当它近过往人马时,又好像有所猜疑,远远飞走。凉风也卷来尘沙,凉风随适意,尘沙却恼人,于是诗人突开异想,怎能与凉风约定,不要挟带尘沙同来!作者用运拟人手法,并展开合理想像,无论“杨柳”“招人”表现出的亲昵情意,“蜻蜓”近马“相猜”活泼而又顽皮,还是与“凉风”相约都引人遐想。幽默风趣,奇思妙想中充满生活情趣,饱含诗情画意。24.(2010济南市三模)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2)两个小题。(8分)柳州榕叶落尽偶题 柳宗元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1)通观全诗,是什么原因让诗人产生“春半如秋”的感觉?(4分)(2)诗中的“共”和“乱”用得精当,耐人寻味,请作简要分析。(4分)【答案】 14.(1)一是春天,雨后榕叶落满庭院,让人错以为秋风扫落叶。二是自己仕途不顺(被贬柳州),远离故乡,心中凄苦,虽是春日却感觉如秋天一般。

注:必须答出意思;答对一点得2分,两点得4分。(2)“共”字说明“凄凄”之感是双重的,是宦情的凄凄加上羁思的凄凄,突出其分量之沉重。“乱”字写出了诗人此时的心境,莺啼本无所谓“乱”,是听莺啼之人的心绪烦乱,所以才有“莺乱啼”的感受。

注:分析一个词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25.(2010山东诸城、安丘、兰山、五莲四县模拟)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文后题目。(8分)长沙过贾谊宅 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注:作者因遭诬陷被贬睦州司马,本诗写于赴任途中。(1)

本诗颔联景物描写有何作用?试作简析。(4分)(2)

试分析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4分)【答案】(1)颔联通过对“人去后”、“日斜时”的“秋草”、“寒林”等景物的描写,渲染了长沙贾谊故宅的萧条、冷落、寂寥的氛围,(2分)烘托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境,(1分)为下文抒发感慨做铺垫。(1分)

(2)本诗借古伤今,借贾谊被逐长沙之事,表现自己无罪被贬的悲愤和痛苦,(2分),对不合理的社会现实进行了强烈的控诉。(2分)26.(2010山东威海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8分)浣溪沙 李清照

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沉水袅残烟,梦回山枕①隐花钿。海燕未来人斗草②,江梅已过柳生绵,黄昏疏雨湿秋千。【注】①山枕:枕头。古之枕多以木、瓷为之,中凹,形似山。②斗草:古代以花草相赛之民俗游戏。一名斗百草。

(1)请分析“黄昏疏雨湿秋千”中“湿”字的表达效果。(4分)

(2)评者认为这首词以物写人、以景写情,有“无我之境的妙趣”,请简要分析。(4分)【答案】(1)(4分)黄昏时分,疏疏落落的细雨打湿了空挂着的秋千,一“湿”字将暮春、黄昏、细雨连在一起,(2分)营造了一种空寂的意境(或氛围),表现出词人感伤、凄清的心境。(2分)(2)(4分)这首词描写了熏香、花钿、斗草、秋千等典型的少女时代的事物,(1分)并通过对暮春风光(例“江梅已过柳生绵”)和闺室景物(例“玉炉沉水袅残烟”)的描绘,(1分)以物写人,以景写情,把春日少女的姿态和惜春的情感写得活灵活现,(2分)有“无我之境的妙趣”。27.(2010山东莘县三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鹧鸪天

范成大

嫩绿重重看得成,曲阑幽槛小红英。酴醿[注]架上蜂儿闹,杨柳行间燕子轻。

春婉娩,客飘零,残花残酒片时清。一杯且买明朝事,送了斜阳月又生。

[注]酴醿:一种观赏植物。

(1)词的上片运用哪些手法来描写春目风光的?试作简要分析。(4分)(2)结合词的下片简要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4分)【答案】(1)运用色彩对比、动静相衬的手法来描写春日风光的,(2分)“嫩绿”与“红英”对比,静态的嫩叶及小红英与动态的蜂儿及燕子相衬。(2分)(2)面对春的离去,作客在外的词人只好借酒消愁,混过这恼人的花月良宵,迎接新一天的到来;(2分)表达了词人的伤春之情和飘零之感。(2分)28.(2010天津耀华中学一摸)阅读_F面的诗,按要求作答。(6分)

. 江行(宋)严羽

瞑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行。离家今几宿,厌听棹歌声。[注]棹歌:行船时船工所唱的歌。(1)诗人为什么“厌听棹歌声”?

(2)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4分)【答案】(1)诗人离家日久,思乡情切,厌倦了长期的漂泊生活,所以听到棹歌声便心生厌倦。(从整首诗来看,作者那种离家日久、思乡情切的情感主要通过“厌听棹歌声”尤其是“厌”来得以表露。前三联主要写自己旅途所见,最后一联写自己的感觉。)(2)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雪残、雁断、月新、潮生的凄迷景致,景中寄寓了诗人的羁旅之情、思乡之感。(答案要涉及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赏析的景的区域为颔联。情为全诗:二是答山运用的表达技巧:三是指出这种表达技巧下的景;四是写出诗中所体现出来的情。)29(2010浙江菱湖二模)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22—23题。(6分)金陵驿二首

(一)文天祥

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漂泊复何依? 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蹄鹃带血归。[注释]:①这是文天祥被俘北上,经过金陵(今南京)时所作的诗。22.诗中哪一句是“述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2分)23.本诗用多种方法写亡国之悲,试说出一种并作简要分析。(4分)【答案】22.末句。(1分,答其他不得分)表达了作者决不曲膝求生的崇高气节,和心向故国、哪怕死了也要让一腔忠魂化鹃而归的心志。(1分,意思对即可)

23.4分(1)用 典。本诗主要化用典故,委婉而深沉地表达了作者的亡国之恨,全诗沉郁雄捷,充分体现出诗人的爱国精神。“山河风景元无异”化用《世说新语》记王导“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语,“城郭人民半已非”化用丁令威“去年千年今始归,城郭犹是人民非”句,表现了“国破山河在”的深深悲慨。“芦花”句暗用刘禹锡《西塞山怀古》“故垒萧萧芦荻秋”,寓“一片降幡山石头”的亡国之恨。这在刘禹锡是怀三国的东吴之古,而在文天祥是写今日之悲,他的沉痛要深切的多。“旧家燕子”句化用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榭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一典故。

(2)对比,如颔联,以物是人非的对比写出山河“无异”而人民“半非”的令人痛心的现状,强烈地表达了“国破山河在”的沉痛情感。

(3)托情于景,情景交融。如首句皇家行宫日渐湮没在夕阳的草丛中,亡国之产能尽在这无声的画面中。

(4)设问。颈联说到自己年岁已老,国破家亡,不知以前屋檐下的燕子将有谁为新主人,深切表达了自己家园不再的亡国之痛。

评分细则:答对一种手法即可得1分,赏析合理3分。

30(2010浙江学军中学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22—23题。(6分)定**·暮春漫兴 【宋】辛弃疾

少日春怀似酒浓,插花走马醉千钟。老去逢春如病酒,唯有,茶瓯①香篆②小帘栊。

卷尽残花风未定,休恨,花开元自要春风。试问春归谁得见?飞燕,来时相遇夕阳中。

【注】①茶瓯:一种茶具。

②香篆:指焚香时所起到烟缕。

22.上片词人通过对“少日”时和“老去”时行为表现和____________的对比,抒发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慨。(2分)23.下片的“飞燕,来时相遇夕阳中”一句历来为人称妙。试分析其妙处。(4分)【答案】22.内心感受(1分)

春光易逝,人生易老。(1分)23.作者运用拟人手法,(1分)想像离此而去的春天,与飞来的燕子在金色的夕阳中相遇,(1分)巧妙地回答了上句的疑问,(1分)想像奇特,生动形象,引人联想。(1分)31.(天津市十二区县重点中学2010届高三联考一)阅读下面的古诗,按要求作答。(6分)清平乐

春晚 王安国

留春不住,费尽莺儿语。满地残红宫锦污,昨夜南园风雨。

小怜初上琵琶,晓

来思绕天涯。不肯画堂朱户,春风自在杨花。注释:①王安国,王安石之弟,为人耿直,一生不得志;②小怜,北齐后妃,擅弹琵琶,后常借指歌女。

(1)上片构想奇特,别开生面,勾勒出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分析上片用什么艺术表现手法造成了强烈的抒情效果?(4分)

(2)有人说此词“成一家风骨”“结笔品格自高”,你是否有同感?请简要分析。(2分)

【答案】13.(6分)

(1)描写了一幅夜雨过后,万花凋谢,残花遍地的暮春图。(1分)比喻,将“满地残红”比之美丽的宫锦被污,表现出面对残春的痛惜之情;(1分)拟人,赋予禽鸟以人的感情,不说自己无计留春之苦,而是借莺儿之口吐露此情,手法新巧,饶有趣味;(1分)借景抒情,强化了伤春、惜春之情。(1分)(只写手法不分析不得分)

(2)结句由伤春的琵琶声写到触目皆是的杨花始终不肯飞入画堂朱户权贵之家,寄托了个人身世之慨,写出了自己的真性情,(1分)是作者耿直不阿人格的象征。(1分)

只写是否有同感,但不分析不得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酌情给分。32.(2010 江苏南通市三模)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题宣州开元寺水阁 杜 牧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惆怅无日见范蠡①,参差烟树五湖东。注:①范蠡:春秋时越国大夫,曾助越王勾践灭吴复国,功成身退,泛游五湖。(1)“六朝文物草连空”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首联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3分)

(2)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4分)(3)尾联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3分)【答案】9.(1)借代(1分)。寄寓了六朝兴废、自然永恒的感慨(2分)。(2)颔联写生机永恒的自然景色和生老更迭的尘世生活情景。(2分)颈联写阴晴变幻,朦胧明丽的自然美景。(2分)(3)对隐逸古人的缅怀仰慕之情(1分),厌倦官场、纵情山水的逍遥之念(1分),无法像范蠡那样泛舟五湖的惆怅之意(1分)33.(2010 江苏南通市三模)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____________,衣冠简朴古风存。(陆游《游山西村》)

(2)射者中,弈者胜,____________,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3)____________,子无良媒。____________,秋以为期。(《氓》)(4)人间如梦,________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5)位卑则足羞,____________。(韩愈《师说》)

(6)____________,有容乃大;壁立千仞____________。(林则徐)【答案】(1)箫鼓追随春社近

(2)觥筹交错

(3)匪我愆期

将子无怒

(4)一尊还酹江月

(5)官盛则近谀

(6)海纳百川

无欲则刚 评分建议:每空1分,有错即不得分。

33.(2010南京三模)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别舍弟宗一① 柳宗元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②瘴来云似墨,洞庭③春尽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④树烟。

注:①宗一:柳宗元的从弟,元和十一年春,自柳州赴江陵。②桂岭:这里泛指柳州附近的山。③洞庭:在柳州至江陵途中。④郢:古楚都,今湖北江陵西北。(1)

作者心情“黯然”的原因有哪些?(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颈联中两处比喻各有何妙处?(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请简析尾联抒发的感情及其表达特色。(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长期被贬到“蛮荒”之地,受尽磨难②忠而见斥,内心悲愤③与堂弟离别

(2)“云似墨”是说乌云密布,象征自己处境险恶。“水如天”是以洞庭水阔天长,相思绵长,相见很难。

(3)抒发了与从弟弟的依依惜别之情。表达特色:相象,融情于景,想象在梦中和宗一于江陵相会。34.(2010淄博六中期末测试)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塞上听吹笛 高适

霜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1)诗人通过写“听吹笛”,描写出了“塞上”一幅怎样的景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三、四句在写法上有什么特色?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寒霜后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入夜明月清朗,哨所里战士吹起悠扬的羌笛,边地一片和平安宁的开朗壮阔景象。(2)①借吹奏的曲名《梅花落》的拆用,将笛声变成落梅的花片,四处飘散,色香洒满关山,以形以色写无形的声音。②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之落,句中含有思乡的情调。③以想象中的笛音的美妙,与一、二句中胡天战士牧马而归月夜吹笛的实景构成虚实相应的边塞和平宁静的动人意境和全诗乐观开朗的基调。(答对两点给满分)15.(2010淄博六中期末测试)填空。(6分)(1)曹操在《短歌行》中引用了《诗经》里描写女子思念情人的诗,借以表达自己对贤才的渴慕,这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国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展现秋天不同景象的名句。如,王维《山居秋暝》中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又如,杜甫《登高》中的“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2)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35..(2010淄博一摸)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采桑子·彭浪矶①

朱敦儒

扁舟去作江南客,旅雁孤云。万里烟尘,回首中原泪满巾。碧山对晚汀洲冷,枫叶芦根。日落波平,愁损辞乡去国人。注①:这首词作于金兵南侵后词人离开故乡南下避难,途经今江西彭泽县的彭浪矶时。

词的上片和下片在感情抒发上各具特点,试分别作具体分析。(8分)【答案】(4分)①上片侧重记事抒情。词人独驾扁舟,避乱江南,如同失群旅雁和孤零飘荡的浮云,(1分)兴起浓重的羁旅孤寂之感。(1分)回首北望烽烟弥漫的中原大地而泪洒“满巾”,(1分)直接抒发了无限的国破家亡之痛。(1分)②(4分)下片偏重写景抒情。暮色笼山,芦根残存,枫叶飘零,景色冷清黯淡,(1分)表露了词人国家残破、颠沛流离的情绪。(1分)日落时分,作者的寂寞感、凄凉感更加强烈;(1分)江面平缓恰恰反衬了词人难以平静的思乡心绪。(1分)

15.(2010淄博一摸)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个小题)(6分)⑴时不可兮骤得,______________。(屈原《湘夫人》)悦亲戚之情话,______________。(陶渊明《归去来兮辞》)⑵五更鼓角声悲壮,______________。(杜甫《阁夜》)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______________。(孟子《寡人之于国也》)⑶______________,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锦瑟》)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______________,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王羲之《兰亭集序》)⑷______________,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______________,羽化而登仙。(苏轼《赤壁赋》)

【答案】15.(6分)⑴聊逍遥兮容与 乐琴书以消忧

⑵三峡星河影动摇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⑶沧海月明珠有泪 所以游目骋怀

⑷莫道不销魂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每句1分,有错该句即不得分。)

36.(2010烟台二中3月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8分)题扬州禅智寺 杜牧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①这首诗用字很讲究,请简要分析“青苔满阶砌”中“满”字的表达效果。(4分)②尾联“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4分)

【答案】14.①“满”字写出台阶上青苔之密,间接写出了来人稀少;(2分)渲染了环境豹空寂凄消。(2分)(共4分,每点2分)

②衬托(或“以乐景衬哀情”、“反衬”、“对比”)。(2分)用歌舞喧闹、市井繁华的扬州反衬出禅智寺的静寂,更突了诗人孤独凄清和有所失落的心境(暗含诗人的身世之感和凄凉情怀)。(2分)

37.(2010烟台二中3月月考)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个小题)(6分)

(1)执手相看泪眼,______________。(柳永《雨霖铃》)

______________,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2)______________,而不知其所止。

潦水尽而寒潭清,______________。

(王勃《滕王阁序》)(3)母、孙二人,更相为命,______________。(李密《陈情表》)______________,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4)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______________,用之如泥沙?(杜牧《阿房宫赋》)羽扇纶巾,谈笑间,__________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答案】(1)竞无语凝噎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烟光凝而暮山紫

(3)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梧桐更兼细雨

(4)奈何取之尽锱铢

樯橹灰飞烟灭(每题1分,句中有错该句不得分)38.(莱西一中3月月考)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初授官题高冠④草堂 岑参

三十始一命,宦情多欲阑。自怜无旧业,不敢耻微官。涧水吞樵路,山花醉药栏。只缘五斗米,辜负一渔竿。[注】①高冠:山谷名。

(1)请简要赏析颈联中“吞”和“醉”两个字的表达作用。(4分)(2)尾联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4分)【答案】14.(4分)(1)“吞”写出谷水淹没山间小路的动态:“醉”写出了山花醉人的情态。

(2分)两个字既表现了高冠谷秀丽清幽的白然环境,义表现了作者对原来隐逸生活的留恋之情。(2分)(2)(4分)用典、借代(2分),表现诗人为微官薄禄不得不割舍闲适自得的隐逸生活的矛盾心情。(2分)39.(莱西一中3月月考)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个小题)(6分)(1)舳舻千里,旌旗蔽空,______________,横槊赋诗。(苏轼《赤壁赋》)黄鹤之飞尚不得过,_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2)层峦耸翠,上出重霄;______________,下临无地。(王勃《滕王阁序》)吴楚东南坼,______________。

(杜甫《登岳阳楼》)(3)想当年,金戈铁马,______________。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民为贵,______________,君为轻。

(《孟子》)(4)______________,唯见江心秋月白。

(白居易《琵琶行》)君子生非异也,______________。

(《荀子·劝学》)【答案】(6分)(1)酾酒临江

猿猱欲度愁攀援(2)飞阁流丹

乾坤日夜浮

(3)气吞万里如虎

社稷次之

(4)东船两舫悄无言

善假于物也(6分,每空1分,有错该空不得分。)39.(2010青岛3月质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游庐山宿栖贤寺 王安国

古屋萧萧卧不周,弊裘起坐兴绸缪。千山月午乾坤昼,一壑泉鸣风雨秋。迹入尘中惭有累,心期物外欲何求。明朝松路须惆怅,忍更无诗向此留。

①第二联是运用什么手法来写庐山夜色的?这样写具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②这首诗抒写了诗人怎样的内心世界?请简要概括。(4分)【答案】14.(8分)①动静结合的手法(或“以动衬静”)(1分)。上句描写了山中月色的皎洁,下句写山间的流水潺潺,动静结合,(1分)勾勒了一个明净、幽寂、清寒的世界(1分),为第三联表达内心的情感营造了氛围(1分)。评分标准:共4分,手法1分,分析诗句1分,作用2分。②一方面展现了诗人登临庐山的洒脱胸襟,对淡泊人生的追求;另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对世俗桎梏的不满与不甘。评分标准:共4分,每点2分。40.(2010青岛3月质检)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个小题)(6分)①知我者,______________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诗经·黍离》)

______________,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李白《蜀道难》)

②玉不琢,不成器;______________,不知道。

(《礼记》)

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______________?

(杜牧《阿房宫赋》)③生我所欲也,______________,故不为苟得也。

(《孟子·告子上》)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______________?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④子在川上曰:“ ______________,不舍昼夜。”

(《论语·子罕篇》)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______________ ;

(韩愈《师说》)

【答案】①谓我心忧

剑阁峥嵘而崔嵬

②人不学

不霁何虹

③所欲有甚于生者

千古兴亡多少事

④逝者如斯夫

犹且从师而问焉评分标准:共6分,每句1分,错一处该句不得分。40.(2010胶州期末测试)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金陵怀古

王硅

怀乡访古事悠悠,独上江城满目秋。

一鸟带烟来别渚,数帆和雨下归舟。萧萧暮吹惊红叶,惨惨寒云压旧楼。

故国凄凉谁与问,人心无复更风流。注:王硅:时任北宋左相,写作此诗时北宋在与西夏的两次战争中均遭失败。(1)试分析诗歌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4分)(2)作者在诗中是怎样表达“凄凉”的。(4分)【答案】14.(1)①开篇点题,点明时间和地点。(2分)②“悠悠”“独上”“满目秋”等词,开篇即为全诗笼罩了一层孤寂、萧索的气氛。(2分)③与尾联的“故国凄凉”“谁与问”形成首尾呼应。(2分)(任意两点得满分)(2)①别渚孤乌,数帆归舟,晚风劲吹、红叶凋零,寒云阴沉、楼阁昏暗等意象,融情于景,营造了凄凉的意境;②尾联直抒胸臆,表达凄凉心境(或尾联作者直抒胸臆,抒发不复应有往日那种激扬奋发、踌躇满志的风情气韵,体现了诗人深沉的忧思)。(每点2分)15.(2010胶州期末测试)补写出下列名旬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个小题)(6分)①吾尝终日而思矣,______________。

(荀子《劝学》)想当年,金戈铁马,______________。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②歌台暖响,春光融融;______________,风雨凄凄。

(杜牧《阿房宫赋》)细草微风岸,______________。

(杜甫(《旅夜书怀》)③日削月割,以趋于亡。______________!

(苏洵《六国论》)绿杨烟外晓寒轻,______________。

(宋祁《玉楼春》)④______________,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论语·子路》)六朝旧事随流水,______________。

(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答案】①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气吞万里如虎②舞殿冷袖/危樯独夜舟

③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红杏枝头春意闹④欲速则不达/但寒烟衰草凝绿

41.(2010济宁一摸)阅读下面一首清词,回答后面问题。(8分)减字木兰花 纳兰性德

相逢不语,一朵芙蓉着秋雨。小晕红潮,斜溜钗心只凤翘。待将低唤,直为凝情恐人见。欲诉幽情,转过回廊叩玉钗。(1)这首词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试作简要概括。(4分)

(2)“转过回廊叩玉钗”是让人津津乐道的名句,试结合全词谈一下此句的妙处。(4分)【答案】14.(1)塑造了一个情窦初开,对于爱情既向往又羞涩,急于表达自已的心情而又欲言又止的少女形象。(4分。意思对即可)

(2)此句是细节描写,细致描绘了少女轻叩玉钗的微妙动作。通过这一细微的动作描写,含蓄地表现了少女心怀幽情、娇羞难言的复杂心境。(4分。句号前后各2分。意思对即可)15.(2010济宁一摸)补写出下面各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个小题)(6分)

①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______________。(《诗经·采薇》)

月明星稀,______________,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曹操《短歌行》)

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______________。

(王羲之《兰亭集序》)

______________,鸟倦飞而知还。

(陶潜《归去来兮辞》)

③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______________,用之如泥沙?(杜牧《阿房宫赋》)

______________,蓝田日暖玉生烟。

(李商隐《锦瑟》)

④欲寄彩笺兼尺素,______________?

(晏殊《蝶恋花》)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______________。

(苏轼《定** 》)

【答案】①雨雪霏霏/乌鹊南飞

②亦足以畅叙幽情/云无心以出岫

③奈何取之尽锱铢/沧海月明珠有泪

④山长水阔知何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42.(2010九江二次月考)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听流人水调子 王昌龄

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

[注]流人,流落江湖的乐人;水调子,水调歌。(1)第一句写景,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3分)

(2)这首诗中的“断弦”二字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请就“断弦”这一细节作简要赏析。(3分)【解析】(1)①交代了环境;②为全诗定下了冷清的基调,烘托了气氛;③通过写景抒发了一种寂寞惆怅的心情。(2)①断弦反映了筝曲的激越。(前句“岭色千重万重雨”是筝曲创造出来的音乐形象,想像瑰丽,表现音乐的繁促酣畅,“断弦”表明激越的音乐达到了琴弦的极限。)②断弦表现了弹筝人的忘情。(弹筝人创造着音乐形象,又被自己创造的音乐形象所感动,心潮澎湃,不能自己,拨断了琴弦。)③断弦也揭示了“泪痕深”的原因。(正因为筝曲激越,乐人倾情演奏,乃至“断弦”,才深深打动了客心。43.(2010苏锡常镇四市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同答问题。旅次洋州寓居郝氏林亭 方干

举目纵然非我有,思量似在故山时。鹤盘远势投孤屿,蝉曳残声过别枝。凉月照窗欹枕倦,澄泉绕石泛觞迟。青云未得平行去,梦到江南身旅羁。

(1)颔联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蕴含了什么样的感慨?(5分)【】写出了鹤从高空向孤屿盘旋而下、蝉鸣不已拖着尾声飞向别的树枝等景象。寄寓了怀才不遇随自视清高脱俗而又无可奈何的感慨。44.(2010南通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① 王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②醉,狂歌五柳前。【注】①辋川:水名,在陕西蓝田县终南山下的辋谷川口。诗人晚年隐居于此。裴迪:唐诗人,关中人,王维的好友,天宝后官蜀州刺史、尚书省郎。②接舆:春秋时楚国隐士,曾“凤歌笑孔丘”。⑴诗歌首联勾勒出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结合“转”“日”二字略加分析。(3分)

⑵本诗颈联是从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点化而来,但在写法上却与陶诗不尽相同,请简要说明。(4分)

⑶全诗尾联连用两个典故,请你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解析】⑴转,改变。日,天天。(1分)著此二字,山泉就有了人的感情。(1分)勾勒出一幅静中有动,动中有静(静谧和谐而又富有生机)的山中秋色图。(1分)⑵陶诗是以拟人手法表现远处村落上方炊烟缓缓飘动依依不舍的情味,王诗却以白描手法分写夕阳和炊烟一落一上的意趣;陶诗借“暧暧”、“依依”两个叠字形容词传情,王诗以“余”、“上”两个动词绘态写意,表现出落日将尽未尽和孤烟悠然直升的动态。(4分)(加点部分为得分点,下同)⑶尾联诗人以陶渊明自况,在自况中表达了诗人对陶渊明的仰慕之情、效法之心(或:自己对隐居生活的喜爱之情),而将裴迪比作楚狂接舆,表达了对友人高尚品格的高度赞扬以及薄暮时分遇见友人的由衷喜悦和欢迎之情。(3分)

45.(2010南通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酒泉子 潘阆

长忆西湖,尽日凭栏楼上望。三三两两钓鱼舟,岛屿正清秋。

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别来闲整钓鱼竿,思入水云寒。⑴有人说“长忆西湖”的“忆”字是全词关键,请简要分析。(3分)

⑵这首词两片之间有多处照应,请举出三处。(3分)

⑶这首词运用了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请任选一种表现手法,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4分)

【解析】⑴一方面显示西湖风景十分美好,令作者念念不忘;另一方面,全词围绕“忆”展开对西湖美景的描写。

⑵长忆与别来;钓鱼舟与钓鱼竿;正清秋与水云寒。

⑶言之成理即可。a.情景交融。钓鱼舟三三两两,悠然闲散,自由自在,雪白的芦花,雪白的鹭鸟,泛舟垂钓,以高洁、闲雅的景物描写表现诗人对西湖的热爱,以及急于归隐的情感。b.虚实结合。起首两句写作者念念不忘西湖,终日登楼怅想,结尾两句写收拾鱼竿,急欲归隐西湖,抒现实情,是实;中间写景部分则是转入回忆,描摹往昔的西湖美景,写昔日景,是虚。

三、名句名篇默写(5分)

(2010南通联考)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⑴陛下亦宜自谋,______________,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诸葛亮《出师表》)⑵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_____________。(荀子《劝学》)⑶后人哀之而不鉴之,______________。(杜牧《阿房宫赋》)⑷ ______________,而不知其所止,______________,羽化而登仙。(苏轼《赤壁赋》)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知者动,仁者静。(《论语· 雍也》)【答案】⑴以咨诹善道 ⑵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⑶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⑷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⑸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46(溧阳中学2010届高三第四次月考).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西 江 月 苏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1)《古今词语》云:“东坡”在黄州,对月独酌,作《西江月》词。词中“月明多被云妨”一句写的是眼前实景,却有更深的内涵。请品读全词,谈谈你的理解。(6分)

(2)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举例说明。(4分)【答案】(1)“明月”用以象征词人美好的理想和高洁的人格,“云”象征小人,明月多被云遮,含蓄地抒发了词人含冤被贬的愤懑心情。

(2)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夜来风叶已鸣廊”,中秋之际,西风飒飒,落叶萧萧,烘托了悲凉气氛,以引出下句词人的迟暮之悲。(或:“月明多被云妨”惨淡之景,暗寓对小人当道,才高人妒,忠而被谤的愤懑之情。)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溧阳中学2010届高三第四次月考)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8分)

(1)故木受绳则直,______________,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2)廊腰缦回,______________。各抱地势,钩心斗角。(杜牧《阿房宫赋》)(3)______________,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前赤壁赋》)

(4)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______________,愁空山。(李白《蜀道难》)

(5)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______________。(屈原《离骚》)

(6)醉不成欢惨将别,______________。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白居易《琵琶行》)

(7)______________,观千剑而后识器。(刘勰《文心雕龙》)(8)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______________。(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答案】(1)金就砺则利(2)檐牙高啄(3)寄蜉蝣于天地(4)又闻子规啼夜月

(5)来吾道夫先路(6)别时茫茫江浸月(7)操千曲而后晓声(8)不尽长江滚滚流 47.(2010湘潭三模)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下面的问题(7分)答张十一①

韩含

山净江空水见沙,裹猿啼处两三家。贳笛竞长纤纤笋,踯躅②闲开艳艳花。未报恩波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吟君诗罢看双鬓,斗④觉霜毛一半加。

注:①张十一:名暑,与韩愈同任监察御史,因劝谏德宗皇帝,两人同时被贬。韩愈被贬到广东阳山,张暑被贬到湖南临武。②踯躅。即羊踯躅,杜鹃花科,二月开花。③恩波:皇帝的恩泽。④斗:通“陡”。

(1)前四句描写景物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略加分析。(3分)

(2)前人评价尾联写得婉转含蓄,对此你是怎么理解的?(4分)【答案】(1)衬托:以卢衬静,猿的哀鸣打破了山村的宁静;拟人:“竞长”“闲开”写出了春天的生机。“竞”字把嫩笋争相滋生的蓬勃景象写活了,而“闲”字则把羊踯躅随处开放、清闲自得的意态揭示了出来;寓情l丁景:猿的哀鸣触动了诗人内心的悲愁,色彩鲜艳、充满生机的春景反衬了诗人的哀怨之情。(每点1分)

(3)诗人不直接说张诗的幽怨,引起了自己的共鸣,而是说读张署来诗使自己白了鬓发;不正面写自己哀怨之深切,只是从侧面说“霜毛陡加”。这一联写得曲折迂同,诗意婉转,韵味浓厚。(每点2分)

48(2010西南师大附中5月模拟)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暮春归故山草堂 钱 起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兰竹诗 郑板桥

四时花草最无穷,时到芬芳过便空。唯有山中兰与竹,经春历夏又秋冬。

(1)钱起在《暮春归故山草堂》中是如何表现暮春景象的?(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上面两首诗歌的主旨有哪些相似之处?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点?(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作者既以“春残”二字概括点题,又用“黄鸟稀”“辛夷花尽”和“杏花飞”来具体表现花落鸟稀、春光逝去的暮春之景。

(2)两首诗都通过对“不改清阴”的幽竹的描写,寄寓了诗人对其不为俗变的高尚节操的赞美。在写法上两首诗都运用了反衬手法,用众芳的凋零来突出翠竹的“不改”之情志。49.(2010成都石室三诊)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8分)(双调)庆东原·京口夜泊 汤式

故国一千里,孤帆数日程,倚篷窗自叹飘泊命。

城头鼓声,江心浪声,山顶钟声。一夜梦难成,三处愁相并。

注:汤式,生卒年不详,宁波(今属浙江)人。元末曾补本县吏,后落魄江湖间。明成祖朱棣时曾为文学侍从。

(1)找出这首元曲的诗眼,并阐释其具体含意。(2分)

(2)简要赏析曲中“城头鼓声,江心浪声,山顶钟声”三句。(6分)

【答案】(1)“愁”,(1分)表达了作者远离家乡,流离飘泊的失意怅惘(愁苦也可)之情。(1分)

(2)这三名胜由近及远的写出了黑夜中传来的种种声意,(1分)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格(1分),句式整齐,节奏鲜明(1分);以动衬静(1分),渲染了作才此时长夜难眠的孤寂(1分),深化了作者漂泊的慨叹(1分)(愁苦、愁思亦可)。

50.(2010宁德质检)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发潭州①

[唐]杜甫

夜醉长沙酒,晓行湘水春.岸花飞送客,樯燕语留人. 贾傅②才未有,褚公③书绝伦.名高前后事,回首一伤神. [注]①唐代宗大历三年正月,杜甫由夔州出峡,拟归洛阳,终因时乱,亲友尽疏,北归无望,惟以舟为家,漂泊江陵、公安、岳州、潭州一带。本诗作于大历四年离潭州赴衡州时。②贾傅:即西汉贾谊,有才名,曾因遭群臣忌恨,被贬为长沙王的太傅。③褚公:指初唐时书法家褚遂良,因诛阻立武则天为皇后,被贬为潭州都督。

(1)第二联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2分)(2)牖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这首诗作简要赏析。(4分)【答案】(1)(2分)本诗描绘了一幅迷离凄清的春色图.诗人扬帆启航,环顾四周,只有岸上春风中飞舞的落花在为他送行,船桅上的春燕呢喃作语,似乎在亲切地挽留他,渲染出悲凉冷落的气氛.(概述1分,分写1分)(2)(4分)本诗所用的表现手法主要有;①寓情于景;颔联用岸花送客、樯燕留人的景象来反衬孤苦无依的境遇.(或说“反衬”手法亦可)②拟人:将“送客”“留人„这些写人的动作用来写岸花、樯燕,反映诗人孤苦无依的境遇和寂寥悲凉的心境.⑧用典抒情:颈联借西汉时怀才不遇的贾谊、初唐时被贬的褚遂良的不幸遭遇,抒发自己感叹身世、忧国伤时的愁绪.④直接抒情:尾联直接抒发自己沦落他乡、抱负不能施展的情怀.(说出一种得2分.说出两种得4分;要求结合原诗举例分析。其中,指明手法各1分,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各1分)51.(2010福建省枫亭中学四次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6分)沁园春

苏轼①

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渐月华收练,晨霜耿耿,云山摛锦,朝露漙漙。

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微吟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

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②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

用舍由时,行藏在我③,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注释:①苏轼当时三十九岁,由杭州通判调知密州(山东诸城),其弟苏辙当时在齐州(山东济南)。②二陆:西晋诗人陆基、陆云兄弟,二陆入洛阳,文章为当时士大夫所推重。③化用《论语》:“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1)词的上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2分)

(2)词人在下阕写少年时与弟弟的往事和此时身居外任的现实,思想情感有怎样的变化?请简要分析。(4分)【答案】(1)词的上阕描绘了一幅清冷孤寂(1分)的旅途早行图(1分)。

(2)答:诗人回忆少年时与弟弟共客长安,自恃才华满腹,有远大的抱负,当时踌躇满志(意气昂扬、充满自信);而现在兄弟俩仕途不顺(不被重用),词人怀有不满和伤感;(2分)但是苏轼最后还是能用超然豁达的心态面对人生(学生答借酒浇愁,有消极的情绪,也可)(2分)。52.(2010福州3月质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6分)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①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注】①驼褐:一种用兽毛制成的上衣。

(1)诗人在第一句诗中是怎样表现造型“早行”的?请举例作简要分析。(3分)

(2)此诗三、四句主要用了哪一种表现手法?有何效果?(3分)【答案】(1)第一句诉诸感觉,(1分)写出清早露侵驼褐、寒意袭人的特点,同时也写出诗人“行”之“早”。(1分)诗人穿上露水不易湿透的驼褐出行,可见其上路之早,而“露侵驼褐”,以至于感到“晓寒”,其行之久,也不言而喻。(1分)

(2)主要用了反衬手法。(1分)“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和羁旅中的孤独寂寞之感。(2分)53.(2010莆田质检)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贼平后送人北归 司空曙

世乱同南去,时清独北还。他乡生白发,旧国见青山。晓月过残垒,繁星宿故关。寒禽与衰草,处处伴愁颜。[注]①本诗是作者于安史之乱平定后所作。②愁颜:指友北归途中见此景象时的表情。

(1)请简要分析这首诗颈联和尾联主要运用的表现手法。(3分)(2)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试作简要分析。(3分)【答案】(1)(3分)这首诗的颈尾二联运用了想象的手法(1分,答“虚写”.“衬托”等亦可),想象友人北归途中所见到的种种景象(1分),突出荒凉破败之感(1分)。(2)(3分)诗歌通过残垒、寒禽、衰草等意象(1),写出战后荒凉破败的景象(1分),表达了作者对故园残破的哀痛之情(1分)。(答‟惜别”“独居愁绪”等感情,分析合理;得2分。)

54.(2010厦门质检)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6分)泛吴松江 [宋]王禹偁

苇蓬疏薄漏斜阳,半日孤吟未过江。唯有鹭鸶知我意,时时翘足对船窗。

[注]此诗系作者第二次被贬时所作。

(1)诗歌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情景?(3分)

(2)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诗歌的后两句。(3分)【答案】(1)天色己晚,余晖从稀疏的苇蓬缝隙里漏进船舱,但诗人仍无意过江,吟诵声在苍茫的江面上显得格外清晰和孤寂。

(2)拟人(反衬、衬托亦可)示例一:拟人手法。诗歌赋予鹭鸶人的情态,鹭鸶如同知己一样知晓诗人的心思,频频对窗,使诗人在孤寂中获得宽慰。

示例二:反衬手法。诗人用“唯有”鹭鸶“翘足对窗”来宽慰自己,反衬自己的孤独,表现了诗人被贬后的寂寞和苦闷。55.(2010江门一模)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耶溪泛舟 孟浩然

落景余清辉,轻桡弄溪渚。澄明爱水物,临泛何容与!白首垂钓翁,新妆浣纱女。相看似相识,脉脉不得语。【注】①此诗为诗人在长安求仕未成,离开长安,在江浙一带漫游时所作。②耶溪:在今浙江省绍兴市南,相传西施曾在溪畔浣纱。③落景:落日。④轻桡:轻舟。桡,船桨。⑤水物:指水中生物。⑥容与:谓自得也。”⑦脉脉:相对而视的样子。

(1)作者通过写耶溪泛舟抒发了怎样的感情?(3分)

(2)简析“白首垂钓翁,新妆浣纱女”两句诗所表现的生活情景。(4分)【答案】(1)(3分)表达作者从大自然中汲取生活欢乐的愉悦心情。(2)(4分)白首老翁在夕阳中悠然自得垂钓,表现了江南生活的恬静安谧;梳妆整齐、淡雅的村姑少女在耶溪水边洗衣、谈笑更衬托出山村的幽静安宁。

第四篇:诗歌鉴赏题

古诗鉴赏过关检测题

一、分析意境型

1、阅读下列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绝句二首(其一)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答:

2、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宁夹口三首(其三)舟下建溪

宋 王安石

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

江宁夹口三首(其三)舟下建溪

宋 方维深

客船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

问:两首诗的首句均用了“月黄昏”三个字,且用意基本相同。请问,两诗借此营造的是一种什么氛围?表达的又是怎样的心绪?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4分)答:

二、分析技巧型

1、阅读下列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注】驼褐:驼毛制的上衣。阑干:纵横错落的样子。这两句是说,露水浸湿了外衣,寒气袭人;星斗横斜下沉,天将要亮了。

问:此诗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三江小渡 杨万里

溪水将桥不复回,小舟犹倚短篙开。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去又来。【注】将:行,流过。问:(1)本诗的“诗眼”是什么?

(2)诗人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答: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端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问: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3分)答:

三、分析语言特色型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春怨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叫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问: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题义公禅房

孟浩然

义公习禅寂,结宇依空林。户外一峰秀,阶前众壑深。夕阳连雨足,空翠落庭阴。看取莲花净,方知不染心。

问:这首诗的语言特征怎样? 答:

四、炼字、炼句型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问: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阴浮远堂 戴复古

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注]戴复古,字试之,号石屏,南宋后期诗人。问:前人认为,“最苦无山遮望眼”在本诗中最具表现力,你对此有何看法?试作简要分析。答: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端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问: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它词?请简述理由。(3分)答:

五、分析“诗眼”型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 归 周密

夜深归客依筇行,冷风依萤聚土塍。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注]筇:此代指竹杖。问:(1)本诗是怎样以“夜归”统摄全篇的?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2)“竹窗斜漏补衣灯”这一耐人寻味的画面中蕴含了哪些感情?请简要赏析。

答: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东坡①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确:山多大石貌。

问:(1)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2)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

答:

诗歌鉴赏综合题:

1、阅读下面这首诗,按题后要求答题。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此诗没有一个“望”字,却句句写望,且层次清晰,试作简要分析。

(2)明人莫如忠评价首尾下句说:“齐鲁到今诗未了,题诗谁能继杜陵”,认为这句诗无人能继,你怎么看?

(3)后人以其深刻的思想意义把此诗誉为“绝唱”,请就此作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词,按题后要求答题。

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1)词首句“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有何言外之意?在结构上起何作用?

(2)下片前半部分,作者极力称赞孙权有何用意?

(3)末句用了什么典故?作者在这里想表达什么意思?

3、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题后问题。

蝶恋花

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离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1)试分析上片“草色山光残照里”一句的意境。

(2)请说说此词在行文结构上的特点。

4、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题后问题。

踏莎行

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1)试分析上片“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的表达效果。

(2)你认为这首词的情韵怎样?请结合词作谈谈你的理解。

5、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题后问题。

渭川田家

王维

斜光照虚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1)此诗的核心字是什么?围绕此字共写几幅画面?

(2)结句用了什么典故?其作用是什么?

6、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题后问题。

菊花 黄巢

待到今秋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气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1)试析“待到”二字中蕴含的感情。

(2)诗人称“菊花”为“我花”,有何深刻用意?

(3)前人评述此诗,多下“奇”字按语,认为此诗有“奇语”和“奇想”,试结合三四两句谈谈你的看法。

7、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题后问题。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1)试分析此诗所蕴含的感情。

(2)请分析此诗的艺术特色。

8、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题后问题。

子夜吴歌 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时平胡虏,良人罢远征?(1)作者是如何层层铺写“玉关情”的?

(2)有人认为此诗应删去末两句作绝句,更觉浑含无尽,你的看法怎样?

9、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题后问题。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请分析诗的前两句写景上的特点。

(2)试阐述结句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10、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题后问题。

清平乐

辛疾弃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1)试赏析结拍句“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展示的形象。

(2)请分析此词在构思上的特色。

11、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题后问题。

江城子 记梦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恩爱夫妻,撒手永诀,时间转瞬十年,过去的美好的情景当然是“自难忘”,可是为什么在“自难忘”之上加了“不思量”呢?这不是矛盾吗?请说说你的理解。

12、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题后问题。

送梓州李使君 王维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1)试分析首联的修辞表达及其效果。

(2)诗的尾联用了文翁的典故,有何用意?古诗鉴赏分类练习题答案

一、分析意境型

1、答:①此诗描绘了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春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②这是一幅明丽的春景图。③表现了诗人结束了颠沛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2、答:①山雨初霁,万物一新;初秋的傍晚,幽清明净。清泉淙淙、翠竹成林、月下青松、水中碧莲,②是空山秋天恬静幽美的景象。③通过诗一般景物的描写,反映了诗人过安静淳朴生活的理想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诗中以物芳而明志洁,以人和而望政通。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也是为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3、答:①“月黄昏”三字为两诗营造氛围,表达心绪定下了基本色调。客船、“无灯”、野(小)店、半死枫树,②这一切都笼罩在昏黄的月光中,暗淡朦胧,营造了一种凄迷、萧索、沉寂的氛围。③表达了诗人孤寂怅惘的心绪。

二、分析技巧型

1、①主要采用了反衬手法。②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环境的寂静。③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流露出由漂泊引起的孤独寂寞之感。

2、答案:(1)交情(交情得似山溪渡)

(2)①全诗围绕“交情”展开描写,诗人采用对比、比喻以及象征等手法。②用“溪水将桥不复回”与“不管**去又来”进行对比,以“山溪渡”比喻“交情”,赋予“山溪渡”、“**”象征意义。③从而表达了友情恒久不变,能经得起风浪考验的主旨。

3、答:①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②诗人借助对“青苔”、“虹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③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

三、分析语言特色型

1、答:①此诗的语言特色是清新自然,口语化。②“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③自然贴切地表达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2、答:①表现自然明快、词句清谈秀丽。②山谷秀美、山峦清净、空气清新、和润阴凉、自然幽雅。③表现了作者恬淡高雅、纯净脱俗的心境。

四、炼字、炼句型

1、答:同意。①“看”在诗中指回望。②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首,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③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了离别的酸楚。

2、答:①这首诗写作者登江阴浮远堂遥望中原时,因国土沦陷而产生的忧愁和痛苦,“最苦无山遮望眼”一句对此表现的最为强烈和集中。②该句一反常人登高时希望极目远望的惯常心理,在写法上别出蹊径,通过诗人望之则不忍,不望又不能的矛盾心理。③充分表达了国耻不报,国土不归的极度悲愤之情。

3、答:不能换成“对”或其它词。①用“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②抒发了诗人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③用“对”或其它词难以速到这种表达效果。

五、分析“诗眼”型

1、答:(1)本诗写景扣住“夜”字,写情扣住“归”字。首句直接点明“夜深”,刻画出“归客”拄杖而行的疲惫之态。随后,诗人以“冷风”、“萤”、“月”等意象渲染夜色的凄凉,以夜深仍在田塍、泥径中孤身前行的艰难表现出归家的心切。而最末一句以深夜犹见“补衣灯”的感人画面收束全诗,与先前的艰难和凄清形成反差,更烘托出游子深夜归家的复杂心情,6 意味深长。

(2)这幅画面描绘的是诗人想象(见到)的情景:竹篱茅舍中,一缕昏黄的灯光从竹窗里斜漏出来。青灯之下,诗人日思夜盼的妻子(母亲)正在一针一线地缝补着衣服。诗人那怀乡思归的急切心情,家中亲人对游子的关切和思念之情,正从这幅画面中流溢出来。

2、答:(1)①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②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③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3分)(2)①“铿然”一词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撞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②与月下东坡的宁静清幽形成鲜明对比;(3分)③联系前文对道路坎坷的交代,可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2分)

附[参考答案]:

1、(1)全诗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思想将来的登岳。首联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接着自我作答。颔联两句写近望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颈联两句是写细望,细望中蕴含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尾联两句写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2)“齐鲁青未了”是经过诗人一番揣摩后得出的答案,可谓惊人之句。它既不是抽象地说泰山高,也不是象谢灵运那样用“崔峨刺云天”这类一般化的语言来形容,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衬托泰山之高。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所以这一句描写写出了地理特点,写其它山岳时不能移用。

(3)后人把此诗称为杜诗的绝唱,是由于此诗最后一联诗。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位伟大的诗人的关键所在,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不可缺少的。这也是为什么这两句诗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至今仍能引起我们强烈共鸣的原因。

2、(1)首句要表述的是,举目远望,我们的中原故土在哪里呢?所能收入眼底的就只有北固楼周遭一片美好的风光了,作者翘首遥望江北金兵占领区,大有风景不殊、山河改异之感。其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我有了!于是站在北固楼上,词人不禁兴起了千古兴亡之感,自然引出下文。(2)作者在这里极力赞颂孙权的年少有为。突出他的盖世武功,其原因是孙权“坐断东南”,形势与南宋极相似,显然作者热情赞颂孙权的不畏强敌,坚决抵抗,并战而胜之,正是为了反衬当朝文武之辈的庸碌无能,懦怯苟安。

(3)末三句用了两个典故。其一是曹操煮酒论英雄,但在这里,作者进行了改造,将孙权作为三国时代第一流叱咤风云的英雄来赞扬,而让曹刘当配角,其实是借凭吊千古英雄之名,慨叹当今南宋无大智大勇之人执掌乾坤。其二是曹操一褒一贬的典故,据《三国演义》说,曹操与孙权第一次对垒,见孙权之威严仪表,就喟叹道:“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作者在这里引用了前半句,没有明言后半句,实际上是借曹操之口,讽刺当朝主议的那些大臣们都是刘景升儿子一类的猪狗,这种别开生面的表现手法,真是曲尽其妙,而又意在言外,令人叫绝!

3、(1)“草色烟光”写春天景物极为生动逼真。春草铺地如茵,登高下望,在夕阳的余辉下,闪烁着一层迷蒙的如烟似雾的光色。这本是一种极为萋美的景象,但加上“残照”二字,整个意境便带上了一层感伤的氛围。

7(2)我们可以看出,词人所谓的“春愁”,不外乎“相思”二字,但他却迟迟不肯说破,只是从字里行间向读者透露一些消息,让读者去猜。眼看要写到了,却又煞住,掉转笔墨远远发来;迤逦写到之时,又煞住,另起笔墨,更端发来。如此影影绰绰,扑朔迷离,千回百折为读者设下一个迷魂阵,让这个悬念导引读者沿着曲曲折折的路走下去,直到最后一句,著把词人精心捆结起来的“包袱”抖开,使真相大白。枸思巧妙,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在词的最后两句,相思的感情达到设高潮的时候,戛然而止,激情回荡,又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4、(1)这两句是对离情的描写,其意思是离愁随着分别时间之久,相隔路程之长越积越多,就像眼前这伴着自己的一溪春水一样,来路无穷,去程不尽。这个比喻,妙在即景设喻,触景生情,亦赋亦比亦兴,是眼中所见与心中所感的悠然神会。从这一点来说,他比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显得更加自然。

(2)这首词所写的是一个常见的题材,但却展现出一片情深意远的境界,让人感到整首词本身就具有一种“迢迢不断如春水”式的含蓄蕴藉,令人神远。这固然取决于感情本身的深挚,但和构思的新颖、比喻的自然、想象的优美也分不开。上片写行者的离愁,下片写行者的遥想,这遥想实际上是离愁的深化,它使整首词意境更加幽远。而上下两片结尾的比喻和想象所展示的情意和境界,更使人觉得,词中所展示的画面,虽然有限,情境却是无限的。俞平伯评说下片结尾两句“似乎可画,却又画不到”,这“画不到”处不只是春山外的行人,更是那悠远的情韵。

5、(1)“归”字 围绕“归”字写了四幅画面:野老念牧童、野鸡唤伴侣、蚕儿造窝、农夫絮语。(2)、《式微》是《诗经》中的一篇,诗中反复咏叹:“式微,式微,胡不归?”诗人借以抒发自己归隐田园的心情,不仅在意境上与首句“斜光照虚落”相映照,而且在内容上也落在“归”字上,使写景与抒情契合无间,浑然一体,画龙点睛式地揭示了主题。读完这最后一句,我们才恍然大悟:前面写了那么多“归”,实际上都是反衬,以人皆有所归,反衬自己独无所归;以人皆归得及时、亲切、惬意,反衬自己归隐太迟,以及自己混迹官场的孤单、苦闷。这最后一句是全诗的重心和灵魂所在。

6、(1)“待到”二字,似脱口而出,其实分量很重。因为作者要“待”的那一天,是天翻地覆、扭转乾坤之日,因而“待”字是充满热情的期待,是热烈的向往。(2)作者亲切地称“菊花”为“我花”,显然把它作为广大被压迫人民的象征。那么,与之相对应的“百花”自然是喻反动腐朽的封建统治集团。(3)三四两句极写菊花盛开的壮丽情景,“冲天香气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整个长安城,都开满了带着黄金盔甲的菊花,它们散发出阵阵浓郁香气,直冲云天,浸透全城。这是菊花的天下,菊花的王国,也是菊花的盛大节日。想象的奇特、设喻的新颖、辞采的壮丽、意境的瑰丽,都可谓前无古人。正因为这样,作者笔下的菊花也就一变过去那种幽独淡雅的静态美,显示出一种豪迈粗犷、充满战斗气息的动态美。它既非“孤标”,也不止“丛菊”,而是花开满城,占尽秋光,散发出阵阵浓郁的战斗芳香,所以用“香阵”来形容。因此这首诗,无论意境、形象、语言、手法都有“奇”的特点,使人耳目一新。

7、(1)诗的前两句抒写自己离开了自己的故乡,等马在西域路上。回望长安,一种从未有过的孤寂凄凉之感袭上心头,不禁思乡念亲,双泪痛流。这里真实而率直地抒写了诗人的这种心情,令人感到亲切可信。后两句生动传神地写了路逢入京使急切地托其带个报平安的口信回家的情景,这里突出了环境的荒凉和相逢的意外,从中也再次表现了诗人对亲人真挚、深厚的眷念之情。

(2)此诗不假雕琢,信口而成,而又感情真挚。诗人善于把许多人心头所想、口里要说的话,用艺术手法加以提炼和概括,使之具有典型的意义。在平易之中而又显出丰富的韵味,自能深入人心,历久不忘。

8、(1)“长安一片月”是写景同时又紧扣题面写出了秋的季节特点。而见月怀人是古典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加之秋来是赶制征衣的季节,故写月又亦有兴义。此外,月明如昼,正好捣衣。而那月光,那由长安城此起彼落的砧杵的捣衣组成的“秋声”,对于思妇又是何等的一种挑拨啊!秋风,也是撩人愁绪的,“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便是对思妇的第三重挑拨。月朗风清,风送砧声,声声都是怀念玉关征人的深情,著“总是”二字,情思益见深长。(2)这种说法其实没有理解作者的深意。从内容上看,结尾两句使诗歌思想内容大大深化,更具有社会意义,表现出古代劳动人民冀过和平生活的善良愿望。从手法上看,全诗如同电影,有画面,有画外音,结尾两句的插曲决不多余。它是画面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回肠荡气,激动人心。

9、(1)诗的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写得景象壮观,气势雄阔。这里诗人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高度形象而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的十个字中。首句写落日西沉,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方景;次句写黄河流归大海,这是由地面望见天边,由东望到远,由西望到东。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就次句而言,诗人身在黄鹤楼,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主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和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

(2)三四两句诗,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过程,而含意深远,耐人寻味。这里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

10、(1)结拍句“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写了小儿子不懂世事,只是任意地调皮玩耍,把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吃的神情写得饶有情趣,栩栩如生,其中的“卧”字把小儿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活跃纸上,可谓神来一笔。

(2)这首词构思巧妙,颇为新颖。茅檐、小溪、青草,这本是农村司空见惯的一般化的东西,然而作者把它们组合在一个画面里,就显得格外清新优美。这是写景。在写人方面,写一对翁媪,身边有大、中、小三子。翁媪饮酒聊天,大儿锄草,中儿编织鸟笼,小儿卧剥莲蓬,通过这样简单的情节安排,就把充满着一片生机、和平宁静、朴素安定的农村生活景象真实地反映出来了,真是诗情画意,清新悦耳。这样的构思,不仅颇为巧妙,而且色彩也显得和谐而鲜明,能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11、这里并不矛盾,相反是觉得加得好。因为它真实。苏妻王弗逝世这十年间,苏因反对王安石的新法,政治上受压制,心境是悲凉的;到密州后,又逢凶年,忙于处理政务。生活上到了以食桤菊以维持的地步,而且继室王润之(即王弗堂妹)及儿子均在身边,哪能年年月月,朝朝暮暮都把逝世已久的妻子总记挂在心间呢?不是经常悬念,但决不是经常忘却!十年忌辰,正是触动人心的日子,往事蓦然来到心间,久蓄心怀的感情潜流,忽如闸门打开,奔腾澎湃而不可遏止,因此这里的“不思量,自难忘”是真实而又自然的。

12、(1)首联两句互文见义,起得极有气势:万壑千山,到处都是参天的大树,到处是杜鹃的啼声。既有视觉形象,又有听觉感受,读来使人恍如置身其间,大有耳目应接不暇之感。这两句气象阔大,神韵俊迈,被后世诗评家奉为律诗工于发端的范例。

(2)尾联运用了有关治蜀的典故。文翁是汉景帝时的蜀郡太守,他曾兴办学校,教育人才,使蜀郡“由是大化”。王维运用此典故来勉励李使君,希望他效法文翁,翻新教化,而不要倚仗文翁等先贤的政绩,碌碌无为。联系上下文看,既然蜀郡环境如此之美,民情风俗又如此之淳,到那里去当刺史,自然更应当克尽职事,有所作为。寓劝勉于典故之中,寄厚望于送别之时,委婉而得体。

第五篇:诗歌鉴赏题画面鉴赏

诗歌鉴赏题

(1)对表达技巧的鉴赏要注意他的格式是:手法,用法+效果分析。

(2)分析诗歌“意境”,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3)意境(氛围)特点术语: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萧条、繁华热

闹等。

九、全国卷Ⅰ(8分)

次石湖书扇韵①

姜 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jianghu,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答:

(2)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

答:答案:这首七言绝句《次石湖书扇韵》描绘了范成大的石湖别墅周边——一幅绿水环绕,清幽静雅的画面。这幅画面是由小桥、曲水、村落、岸阁、绿萍、荷花、人家、院门等

景物,有机组合构成的。

观点一:这种说法有道理。此诗赞誉石湖美景,也包含对石湖主人的歌颂。“人”是指势利小人,这些人在范氏去职归隐后不再与他来往,范氏却不以为意,反而享受田园之乐,这与作者终生不仕的人生态度相契合。

观点二:这种说法不确切。此诗描写了石湖清幽恬静的美景,表现的是作者对石湖主人归隐田园生活的赞赏之情。“人”是只泛指,无人相烦正是幽静的要素,不是写范氏失势后的世态炎凉。

十、全国II卷(8分)

军城早秋

严武[注]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善军队七万多人。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答案】(1)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局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浓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关的将领,斗志昂扬的豪迈情怀。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一.2005江西卷(6分)

绝句吴 涛

游子春衫已试单,桃花飞尽野梅酸。

径来一夜蛙声歌,又作东风十日寒。

此诗体现了怎样的季候特点?钱钟书称此诗表现了某种“情味”,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

析。

答:答案:春夏之交乍暖忽寒。

通过典型细节和景物描写,表现游子对季候变化特别敏感的某种心理。

二.2006江西卷(6分)

初入淮河四绝句

(三)杨万里

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

只余鸥鹜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注】淳熙十六年十二月,金人派遣使者来南宋贺岁,杨万里奉命送金使北返途中,来到原为北宋腹地,现已成为宋、金国界的淮河时,感慨万端,作诗以抒怀。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答案:前两句实写淮河两岸舟船背驰、泪痕接触也难以做到,虚写作者对国家南北分离的痛苦与无奈;后两句实写鸥鹜可以南北自由飞翔,虚写作者对国家统一、人民自由往来的强烈愿望。

【解析】从【注】中提供的背景可知,这首诗因眼前景物起兴,以抒发感慨。题目要求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那么只要找出作者眼前的景(“实”)和心中的情(“虚”)即可。

这首诗因眼前景物起兴,以抒发感慨。淮河两岸舟船背驰而去,了无关涉;一过淮水,似乎成了天造地设之界。这里最幸运的要数那些在水面翱翔的鸥鹭了,只有它们才能北去南来,任意翻飞。两者相比,感慨之情自见。“波痕交涉”之后,著以“亦难为”三字,凝聚着作者的深沉感喟,藏锋不露,含思婉转,颇具匠心。

三.2007江西卷(6分)

金陵晚望金陵图

高蟾韦庄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谁谓伤心画不成? 画人心逐世人情。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古城。

【注】高蟾、韦庄,均为晚唐诗人。

(1)这两首诗都写到了“伤心”,诗人为什么伤心?

答:

(2)两位诗人一位说“一片伤心画不成”,一位说“谁谓伤心画不成”。请结合诗歌对此作简要分析。

陵,从“落日”“秋声”等意象中,生出一片伤心之情,诗人认为这种深重的伤心,世上的画家是看不出来的。韦诗作者通过观看金陵图,认为画家用“老木”

喜外弟卢纶见宿

司空曙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

【注】蔡家亲:表亲

(1)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

【答案】 此诗表达了诗人悲喜交加(或悲中有喜,喜中带悲)的感情。

(2)前人认为全诗动人之处在“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两句,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分析其独到之处。(4)

【答案】以悲景写哀情;不着悲字而悲情自现(或寓情于景,不直接写情,而将情完全寄予在景物中)。

六.2010江西卷

送人归京师①

陈与义②

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注】①京师:指北宋都城汴梁。②陈与义:南宋初年爱国诗人,河南洛阳人。

(1)指出诗中“子规”意象的含义。(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故园便是无兵马”与“犹有归时一段愁”是否矛盾?为什么?(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辽宁卷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晚泊岳阳 欧阳修

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

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

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

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去如飞。

8.诗中有三处写到“月”,请就此作简要赏析。(6分)描绘意象+作者的情感。

【答案】第三句写明月“来”悬空江,表现作者人在旅途,只有明月为伴;第五句用拟人方法呈现静夜“月弄清辉”的画面,也为下句渔人归家作因;第六句写月光引领水上人伴着歌声飞去归家,带出作者一丝思乡之情。

9.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的?(5分)

【答案】这首诗表达了作者触景而生的思乡之情。是通过卧闻钟声、系舟树下、静赏江月、倾听歌声等举动,城里钟、水上歌等听觉感受,城下树空江月、水上人、云水苍茫、轻舟飞逝等视觉形象,以境寓情来表现的。句句写景,景景关情。

【思路点拨】 主题情感是诗歌的灵魂,所以在鉴赏任何一首诗词的时候都要先把握住诗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思想情感体的解答格式是——通过意象抒发感情,或这首诗抒发了„„感情。

八.山东卷(8分)

寄远

杜牧

南陵水面慢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

正是客心孤回处,谁家红袖凭江楼?

(1)首句中“悠悠”在诗中有何作用?(3分)

答:一方面描绘水流的悠长和江面的空寂,另一方面也以景写情,烘托客子思归的孤寂之情。)

“悠悠”,写出了水面的平和、水流的悠长、也透露出江上的清寂。这景象既显出舟行者的心情比较平静容与,也暗透出他一丝羁旅的孤独。为第三句的“客心孤迥”作了准备,打下了铺垫。

(2)本诗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变化?请作简要分析。(5分)

答:这两句写正当客心孤寂之时,忽见红袖凭楼而更增思家之情。世人看到红袖凭楼情景时一下子联想起家人也在盼望自己回家,于是思家之情更浓重了。

下载2014年诗歌鉴赏题详细解析[优秀范文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4年诗歌鉴赏题详细解析[优秀范文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黄鹤楼诗歌鉴赏题

    《黄鹤楼》诗歌鉴赏 班级姓名学号 成绩 1.想象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展现的画面,用生动的语言进行描绘。(3分) 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3.诗的一、二两联借今昔变......

    诗歌鉴赏训练题

    夜发分宁寄杜涧叟 黄庭坚 阳关一曲水东流,灯火旌阳一钓舟。 我自只如常日醉,满川风月替人愁。 注:①分宁:今江西修水县,诗人的家乡。杜涧叟是他的友人。此诗写于诗人早年离开家......

    2011诗歌鉴赏题学案

    2011高考诗歌鉴赏题汇编 一、【全国卷】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关河令 周邦彦①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影③。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

    诗歌鉴赏题答题格式

    诗歌鉴赏题答题格式 一、基本概念 1、表达方式: 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抒情方......

    诗歌鉴赏70题

    第 页高考语文古典诗歌鉴赏专项训练题 新东方语文组 第一部分,语言题 1、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6分) 蟾宫曲•九日① 张可久 对青山强整乌纱②,归雁横秋③,倦客思家。......

    最新诗歌鉴赏专题训练题

    最新诗歌鉴赏专题训练题 一、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答题: 序曰:“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定** 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

    诗歌鉴赏题答题格式

    诗歌鉴赏题答题格式 (一)、解题入格 1、诗歌意象、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即解释诗句) 2、体会意境:客观形象+主观感受+交融了什么意境3、诗歌形象:身份+性格4、所抒感情:通过......

    诗歌鉴赏新题

    2017新考纲诗歌鉴赏十三首 (一)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次韵黄斌老所画横竹① 黄庭坚 酒浇胸次不能平,吐出苍竹岁峥嵘。 卧龙偃蹇雷不惊,公与此君俱忘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