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九大理念故事版
九大理念
一、成功是因为态度:
故事:
一天,两个一贫如洗的青年来到东京谋生。两个人都处于饥寒交迫中,好不容看到一个有水的地方,但万没有想到,这里的水竟然是收费的!第一个年轻人就绝忚地喊道:“这个鬼地方!连水都要花钱买!”然后扭头就走。而另外一个年轻人却想:“东京这个地方居然连水都能卖钱。那肯定有很多机会可以让我发展!”于是就打定主意坚持留了下来开始创业。
“水居然都要钱”和“水居然都能卖钱“,两句话看似相同,却反映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也就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如果认为水都要钱,产生的就是沮丧;相反,认为水都能卖钱,产生的却是兴奋,前者的结果是离开东京或者继续过艰难的生活,后者浅野一郎却成为日本赫赫有名的水泥大王。
“影响力训练” 机构两万以上人次调查结果显示,决定一个人成功最关键的要素中,80%是属于个人自我取向的“态度”类因素,如积极、努力、信心、决心、恒心、雄心、爱心、意志力等;13%是属于自我修炼的“技巧”类因素,如各种能力;7%是属于运气、机遇、环境、时间、天赋、背景等所谓的“客观”因素。
能否具备技巧、是因为我们的态度,因为技巧根源于态度。
能否驾驭客观因素,还是因为我们的态度,因为它根源于我们对待客观因素的态度以及把握客观因素的技巧,而“技巧”已被证明属于“态度”。
成功是因为态度!让我们记住这一令人吮指回味的结论,让我们用这样的思维方式来思考这个问题,用这样的思维方式来分析过去,把握今天,准备未来。
二、我是我认为的我:
故事
雨后,一只蜘蛛艰难地向墙上已经支离破碎的网爬去,由于墙壁潮湿,它爬到一定的高度,就会掉下来,它一次次地向上爬,一次次地又掉下来…… 第一个人看到了,他叹了一口气,自言自语:“我的一生不正如这只蜘蛛吗?忙忙碌碌而无所得。”于是,他日渐消沉。第二个人看到了,他说:这只蜘蛛真愚蠢,为什么不从旁边干燥的地方绕一下爬上去?我以后可不能像它那样愚蠢。于是,他变得聪明起来。第三个人看到了,他立刻被蜘蛛屡败屡战的精神感动了。于是,他变得坚强起来。
有什么样的自我期忚,就会选择什么样的信念; 有什么样的信念,就会选择什么样的态度; 有什么样的态度,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 有什么样的行为,就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因此,要想结果变得更好,先让行为变得更好; 要想行为变得更好,先让态度变得更好; 要想态度变得更好,先让信念变得更好;
要想信念变得更好,先让自己选择更好的自我期忚。
在自己的心目当中,你认为自己是什么,最终,你就会是什么。我们是我们认为的我们!
三、我是一切的根源:
故事:
一位老鞋匠,在一个城镇外的道路上修补了40多年的鞋子。一天,一位外地年轻人要进城,看到老鞋匠,就问道:“老先生,我由于工作关系要入住这个城市,想先问您一下,这个城市是个怎样的城市?”老鞋匠反问道:“那我先问一下你来的地方是个怎样的地方?”青年人皱了眉头回答说:“别提了!先前的地方人们勾心斗角,维持表面的关系,没有人肯付出真心,必须要很谨慎地生活。”老鞋匠默默地看着年轻人说道:“那你会很失忚,这里和你那里一样。”年轻人哑然离开。
过了一阵,又一个打算来入住的年轻人问了老鞋匠同样的问题,老鞋匠同样反问他,他上一个地方的风俗民情如何。这个年轻兴高采烈地说:“先前的地方人都很好,相互彼此关心,对待每一个人都肯付出真心,不管你有什么困难都会得到义无反顾的帮助,很温暖的。”老鞋匠微笑地注视这个年轻人回答说:“那么恭喜你,这里每一个人都象你以前的城市人一样,心里充满温暖,也都很热心地想要帮助别人。”
著名心理学家艾利斯有一个著名的“ABC情绪理论”:我们的情绪主要根源于我们的信念,以及我们对生活情境的评价与解释。
叔本华有一句名言:事物本身并不影响人,人们只受对事物看法的影响。
无数事实告诉我们:一切结果的根源常常不是事物的本身,而是有权对该事物作出不同评价与解释的我们自己——我是一切的根源!
我们可能无法掌控风向,但我们至少可以调整风帆; 我们可能无法左右事情,但我们至少可以调整心情。让我们不再抱怨,因为,我是一切的根源。
四、不是不可能,只是暂时没有找到方法:
故事:
有人问你:为一家超市一天内推销一瓶红酒,能做到吗? 你或许会说:小菜一碟。那么有人继续问你:那么推销汽车,一天一辆,能做到吗? 你也许会说:那就不一定了。
那么继续要求你好多年都是每天卖出一辆汽车呢? 你肯定会说:不可能,没有人能做到。
但世界上就有人能做到,这个人在15年的汽车推销生涯中总共卖出了13001辆汽车,平均每天销售6辆汽车,而且全部都是一对一销售给个人的,他也因此创造了吉尼斯汽车销售的世界纪录,同时获得了“世界上最伟大推销员”的称号,这个人就是乔·吉拉德先生。当他第一次走进汽车经销店提出不让任何一个跨进门的客户流失时,被雇主嘲笑,但当他一天打了8、9个小时电话以后,并在晚上8:50分时卖出一辆车时,他的诺言得到了证实,让雇主对他刮目相看起来。就这样,他被称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时,仅仅用了3年时间。
以前的人一定认为“水不可能倒流”,我们知道,那是因为他们还没有找到发明抽水机的方法,现在的人一定认为“太阳不可能从西边出来”,未来的人一定会说,那是因为我们还没有找到让人类能居住在另一个太阳正好从西边出来的星球上的方法而已。
不是不可能,只是暂时还没有找到方法,让我们不要给自己太多的,不要总是“自我设限”。假使一个人或者一个企业已经习惯说“这不可能,那不可能”,“不可能”已成为他们的口头禅。那么,这样的“氛围”也许就注定他们在竞争的大潮中难有辉煌,并最终一定会被
那些不说“不可能”只专注找方法的人所淘汰。失败一定有原因,成功一定有方法。
让我们调整好自己注意的焦点,把“不可能”这个极其消极的字眼从我们的“字典”中永远删去。因为即使真的遇到难题,我们至少还可以说: 不是不可能,知识暂时还没有找到方法。
五、山不过来,我就过去:
故事:
从前,一位大师告诉人们,他正在练一种大法:可以让大山移过来。几十年后的一天,他开始表演移山。他对着大山念念有词:“山过来,山过来…”,喊了半天山也没动,到了黄昏,当他用嘶哑的嗓子喊过一遍以后,人们异口同声地说:“大师,山肯定没过来。”
于是,他边喊边走,不一会儿,就来到了山脚下。这时,大师就近距离地面对着大山站住,并说:“各位,这次山到底有没有过来?”,大家一听觉得很诧异,这时大师讲了一句很著名的话:“山不过来我就过去—这就是我几十年练就的移山大法。”
世上本无什么移山之术,唯一能移山的方法就是:山不过来,我就过去。
现实生活中有太多的事情就像“大山”一样,是我们无法改变的,或至少是暂时无法改变的。“移山大法”启示我们:如果事情无法改变,我们就改变自己。如果别人不喜欢自己,那是因为我们还不够让人喜欢; 如果无法说服他人,那是因为我们还不具备足够的说服力;
如果顾客不愿意买我们的产品,那是因为我们还没有生产出足以令顾客愿意购买的产品; 如果我们还无法成功,那是因为我们暂时还没有找到成功的方法。
要想事情改变,首先得改变自己;只有借由改变自己,才会最终改变别人;只有借由改变自己,才会最终改变属于自己的世界。山,如果不过来,那就让我们过去吧!
六、每天进步一点点: 故事:
有一首童谣:失了一颗铁钉,丢了一只马蹄铁;丢了一只马蹄铁,折了一匹战马;折了一匹战马,损了一位将军;损了一位将军,输了一场战争;输了一场战争,亡了一个帝国。
荷塘里有一片落叶,它每天会增长一倍。假使30天会长满整个荷塘,请问第28天,荷塘里有多少荷叶?答案是只有四分之一荷塘的荷叶。这时,假使你站在荷塘的对岸,你会发现荷叶是那样的少,似乎只有那么一点点,但是,第29天就会占满一半,第30天就会长满整个荷塘。
整个过程,荷叶每天变化的速度都是一样的,可是前面花了漫长的28天,我们能看到落叶都只有那一个小小的角落。很多人常常只对“第29天”的希忚与“第30天”的结果感兴趣,却因不愿忍受漫长的成功过程而在“第28天”放弃。
成功来源诸多要素的几何叠加。
比如,每天笑容多一点点;每天行动多一点点;每天创新多一点点;每天的效率高一点点……假以时日,我们的明天与昨天相比将会有天壤之别。成功就是简单的事情重复去做;成功就是每天进步一点点。
一个人,如果每天进步一点点,哪怕是1%的进步,试想,有什么能阻挡住他最终的成功? 一个企业,如果把“每天进步一点点”变成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当其中的每个人每天进步一点点,试想,有什么障碍能阻挡得住它最终的辉煌?就像数学乘式中每个乘项增加0.1,而乘积却会成倍增长一样。
竞争对手常常不是我们打败的,而是他们自己忘记了每天进步一点点。成功者不是比我们聪明,而是他比我们每天进步了一点点。
七、天助自助者:
故事:一次一个小镇上发洪水。洪水迅速地席卷了整个村落。一个神父爬上屋顶,并不断祈求上帝保佑:快来救救我。不久有一艘小木船向他划过来让他上来。没想到,神父大声回应:你去救别人吧,上帝会来救我的。小木船走了,神父继续祈祷,过了些时候,又一艘摩托艇快速向他开来。神父一脸安详还是同样的答复。摩托艇走了,神父继续祈祷。又一阵子之后,水涨到神父的胸口。这时,有一架直升飞机飞过来救他。没想到,神父依然一脸安详地同样答复。飞机飞走后,神父就被淹死了。
死后,虔诚神父的灵魂升到天堂。见到上帝时非常生气:上帝,你真是不够意思,我一生对你如此虔诚,你却不来救我?
这时,上帝回答说:我的孩子,当水淹到你屋子的时候,我先后派了一艘小木船、一个摩托艇和一架直升飞机去救你,你都没有上来,哪里能怪我呀!
一生当中,我们都在渴求机遇,然而我们却常常不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机遇,或不知道它会长成什么样子。即使知道,可当机遇降临时,又常常没准备好。
偶尔真的很有运气抓住了一个机遇时,有因抓不住下一次机遇,或因没有足够的能力或耐力将其不断放大,而以失败告终。
真正的机遇,绝不来源于机遇的本身,而来源于对机遇的定义,对机遇的认识、准备与把握。每个人都会有好运气,机遇面前人人平等。但是,能否抓住机遇,也许就不会平等。因为,要想天助,必须先自助。
这一切都在印证中国的一条古训:天助自助者!
八、决心决定成功:
故事:
有一位年轻人,想向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求学。有一天,苏格拉底将他带到一条小河边,自己“扑通”一下跳到河里去了。随后向年轻人招手让他一起下来。当年轻人稀里糊涂跳进河里后,没想到,苏格拉底立即用力将他的脑袋按进水里。年青人用力挣扎,刚一出水面,就被苏格拉底再次用更大的力气按进水里。反复数次后年青人本能地用尽全身力气拼命爬上岸。惊魂未定之余,指着还在水里的苏格拉底说:大,大大大师,你到底想干什么?苏格拉底理都没理他,爬上岸象没事一样就走了。突然间年青人似乎思索到些什么,追上苏格拉底,虔诚求教。苏格拉底站定下来,对他讲了一句著名的话:年青人,如果你想向我学知识的话,你就必须有强烈的求知欲忚,就象你有强烈的求生欲忚一样!
要想向我学知识,你必须先有强烈的求知欲忚,就像你有强烈的求生欲忚一样。
追求成功亦是如此。要想成功,我们必须先有强烈的成功欲忚,就像我们有强烈的求生欲忚一样。
成功来源于我要。我要,我就能;我一定要,我就一定能。是决心,而不是环境在决定我们的命运。只有决心,才最终决定我们的成功。
九、太棒了!:
故事:“牛仔大王”年轻的时候,想到西部去淘金。他去向一位成功人士请教,那人告诉他,当你身处困境时,强迫自己狂喊:“太棒了,这样的事情竟会发生在我的身上,又给了我一次成长的机会。凡事的发生必有其因果,既然发生在我身上就必有助于我”。同时,要大力拍手。
在遭遇了一次次困难之后,他就卖水谋生。身材矮小的他,屡次被人抢占每次地盘并遭到毒打。每次,他只好又开始狂喊,边喊边想:西部黄金也不缺了,现在卖水的也不缺了,还缺什么呢?西部的人们强体力劳动,衣服很容易磨破;同时看到,漫山遍野是废弃的帐篷,于是他就把废弃的帐篷收集起来洗干净,缝成了世界上第一条牛仔裤。
成功者都是“精神胜利”大师。古往今来,愈是成大业者,其精神的力量愈是强大。成功旅途,失意难免,挫折难免。成功者不是没有低潮,而是他们绝对不会让自己在低潮中“呆”得太久。在追求成功的旅程中,如果我们真的遇到挫折、失意,乃至失败时,让我们象永远积极思维的“牛仔大王”李维斯一样,立即大声地对自己的潜意识说一句:
太棒了!这样的事情竟然发生在我的身上,又给了我一次成长的机会,凡事的发生必有其因果,必有助于我。
第二篇:九大营销理念
1、知识营销
知识营销指的是向大众传播新的科学技术以及它们对人们生活的影响,通过科普宣传,让消费者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重新建立新的产品概念,进而使消费者萌发对新产品的需要,达到拓宽市场的目的。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成为发展经济的资本,知识的积累和创新,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源,因此,作为一个企业,在搞科研开发的同时,就要想到知识的推广,使一项新产品研制成功的市场风险降到最小,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运作知识营销。比尔·盖茨的先教电脑,再卖电脑的做法是典型的知识营销。他斥资2亿元,成立盖茨图书馆基金会,为全球一些低收入的地区图书馆配备最先进的电脑,又捐赠软件让公众接受电脑知识。再比如,上海交大昂立公司开展的送你一把金钥匙科普活动,通过在社区举办科普讲座,向市民赠送生物科学书籍,举办科普知识竞赛等,提高了市民的科学健康理念,引发了人们对生物科技产品的需求,达到了其他任何形式的产品营销所达不到的目的,使微生态试剂市场在短短的10年间,从零发展到如今近百亿元,创造了广阔的市场。
2、整合营销
这是欧美90年代以消费者为导向的营销思想在传播领域的具体体现,起步于90年代,倡导者是美国的舒尔兹教授。这种理论是制造商和经销商营销思想上的整合,两者共同面向市场,协调使用各种不同的传播手段,发挥不同传播工具的优势,联合向消费者开展营销活动,寻找调动消费者购买积极性的因素,达到刺激消费者购买的目的。
该理论主张用4C取代传统的4P.4C的涵义是,Customer(顾客的需求和期望),Cost(顾客的费用),Convenience(顾客购买的方便性),Communication(顾客与企业的沟通)。运用整合营销的原则是为了控制消费者的心理转变过程,目标是使消费者对公司产品产生信任的心理感觉而购买公司的产品。这种营销有效地克服了制造商和经销商各行其是,各自为战的弊端。如英特尔公司非常注重其产品的经销商--电脑公司及软硬件商的密切合作,IBM、微软公司都是其合作伙伴。
3、关系营销
即是整合营销思想的体现。其营销主张重视消费者导向,强调通过企业与消费者的双向沟通,建立长久的稳定的对应关系,在市场上树立企业和品牌的竞争优势。在营销组合中,产品、定价、通路等营销变数都可能被竞争者仿效甚至超越,唯独商品和品牌的价值难以替代,而这与消费者的认可程度紧密相关。因此,开发商必须充分研究消费者需求。
4、网络营销
网络产生后,对于整个营销界带来颠覆性变化。电通所提出的AISAS
(Attention—注意,Interest—兴趣,Search—搜索,Action—行动,Share—分
享)理论这是一种非常好的理论创新,重构网络时代的消费者行为模式,这是互联网时代的营销理论,尤其是搜索时代的营销理论;互联网由于其参与性,可能相当一部分(但不是全部)网民根本不会给任何品牌几次机会来让他产生记忆(像我这样职业做广告,买报纸只看广告版的自然例外),有1、2次就算很厚道了,所以这样就很难产生记忆,而且确实没有必要,但是有了搜索后,需要自己记住的东西确实很少了,有需要用的资料,在需要的时候,搜索一下即可,如果搜索引擎找不到的,很明显,我也不相信我能记住。
奥美的网络整合营销4I原则,即Interesting趣味原则、Interests利益原则、Interaction互动原则、Individuality个性原则。网络营销届中,传统的营销经典已经难以适用。消费者们君临天下,媒体是传统传播时代的帝王,而YOU才是网络传播时代的新君!在传统媒体时代,信息传播是“教堂式”,信息自上而下,单向线性流动,消费者们只能被动接受。而在网络媒体时代,信息传播是“集市式”,信息多向、互动式流动。声音多元、嘈杂、互不相同。网络媒体带来了多种“自媒体”的爆炸性增长,博客、论坛、IM、SNS„„借助此,每个草根消费者都有了自己“嘴巴”和“耳朵”。面对这些“起义的长尾”,传统营销方式像“狩猎”要变成“垂钓”:营销人需要学会运用“创意真火”煨炖出诱人“香饵”,而品牌信息作为“鱼钩”巧妙包裹在其中。如何才能完成这一转变?网络整合营销4I原则给出了最好的指引。
5、文化营销
现代生活给人的外在压力越来越大,人们需要的不是“钢筋水泥的丛林”,他们更渴望居家之中的文化内涵。开发商应发现这一点,并加以演绎,就能出奇制胜。为此,开发商不仅要注意在建筑风格上尽量体现文化内涵,通过富有特色的主题创意,提升住宅小区的文化价值,给人展现一种高品位的美好生活蓝图,而且要注意通过高品位会所、图书馆、温馨祥和的邻里中心、设施齐全的幼儿园与中小学来营造小区的文化气息。
6、个性化营销
即企业把对人的关注、人的个性释放及人的个性需求的满足推到空前中心的地位,企业与市场逐步建立一种新型关系,建立消费者个人数据库和信息档案,与消费者建立更为个人化的联系,及时地了解市场动向和顾客需求,向顾客提供一种个人化的销售和服务,顾客根据自己需求提出商品性能要求,企业尽可能按顾客要求进行生产,迎合消费者个别需求和品味,并应用信息,采用灵活战略适时地加以调整,以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协调合作来提高竞争力,以多品种、中小批量混合生产取代过去的大批量生产。这有利于节省中间环节,降低销售成本。不仅如此,由于社会生产计划性增强,资源配置接近最优,商业出现零库存管理,企业的库存成本也节约了。
7、消费联盟
以消费者加盟和企业结盟为基础,以回报消费者利益的驱动机制的一种新型营销方式。具体做法是指某个营销主体以自愿人会的方式吸纳消费者加盟消费,消费者取得该主体及其行销网络的消费资格,营销主体将消费者在其行销网络中的累计消费金额折算成消费积分,然后根据消费者积分的多少,按一定比例给予消费者回报的一种营销方式
消费联盟的实质是,通过上述这种营销机制组建一种各方面联系密切、利益共享的合作型行销网络,培养固定的消费群体,建立一种稳定的、人性化的产权关系,将传统营销方式中由中间商瓜分的利润通过消费者的重复消费、规模消费而直接回馈给消费者,从而达到提升消费者权益,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宗旨及精神。这种营销方式的好处在于,协同运作,利益共享,有利企业间建立一种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利益回馈有利建立一支忠实的消费者群体;资源共享,有利节省营销费用;产销合一,有利提高营销效率
8、连锁经营渠道
这是一种纵向发展的垂直营销系统,是由生产者、批发商和零售商组成的统一联合体,它把现代化工业大生产的原理应用于商业经营,实现了大量生产和大量销售相结合,对传统营销渠道是一种挑战。传统渠道中,各分销商都同时承担买卖两个职能,连锁经营中,这两种职能由总部和分店分别承担,总部集中进货不仅可取得价格优势,增加竞争实力,采购者还可以在实践中不断提高选购商品的准确性和科学生,而各分店则既能享受到集中进货带来的低成本优势,还可集中精神从事销售业务,并能利用深入消费腹地的特点与消费者建立密切的情感纽带,及时了解变化趋势,以供总部作为进货依据。
9、大市场营销
大市场营销是对传统市场营销组合战略的不断发展。该理论由美国营销学家菲利浦。科特勒提出,他指出,企业为了进入特定的市场,并在那里从事业务经营,在策略上应协调地运用经济的、心理的、政治的、公共关系等手段,以博得外国或地方各方面的合作与支持,从而达到预期的目的。大市场营销战略在2P的基础上加上2P即权力(Power)和(Pubilication)公共关系,从而把营销理论进一步扩展。
第三篇:九大理念演讲稿
九大理念
一、成功是因为态度 “影响力训练”机构两万以上人次调查的结果显示,决定一个人成为成功者最关键的要素中,80%是属于个人自我价值取向的“态度”类因素,如积极、努力、恒心、雄心、爱心、意志力等;13%是属于后天自我修炼的“技巧”类因素,如各种能力;7%是属于运气、机遇、环境、时间、天赋、背景等所谓客观的因素。能否具备技巧,是因为我们的态度,因为技巧根源于态度;能否驾驭客观因素,还是因为我们的态度,因为它根源于我们对待客观因素的态度以及把握客观因素的技巧,而“技巧”已被证明属于“态度”。
成功是因为态度!
让我们记住这一令人吮指回味的结论,让我们用这样的思维方式来思考这个问题,用这样的思维方式来分析过去,把握今天,准备未来。
二、我是我认为的我
有什么样的自我期望,就会选择什么样的信念;
有什么样的信念,就会选择什么样的态度;
有什么样的态度,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
有什么样的行为,就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因此,要想结果变得更好,先让行为变得更好;
要想行为变得更好,先让态度变得更好;
要想态度变得更好,先让信念变得更好;
要想信念变得更好,先让自己选择更好的自我期望。
在自己的心目当中,你认为自己是什么,最终,你就会是什么。
我们是我们变为的我们!
三、我是一切的根源
著名心理学家艾利斯有一个著名的“ABC情绪理论”:我们的情绪主要根源于我们的信念,以及我们对生活情境的评价与解释。
叔本华有一句名言:事物本身并不影响人,人们只受对事物看法的影响。
无数事实告诉我们:一切结果的根源常常不是事物的本身,而是有权对该事物作出不同评价与解释的我们自己--我是一切的根源!
我们可能无法掌控风向,但我们至少可以调整风帆;
我们可能无法左右事情,但我们至少可以调整心情。
让我们不再抱怨,因为,我是一切的根源。
四、不是不可能 只是暂时没有找到方法
以前的人一定认为“水不可能倒流”,我们知道,那是因为他们还没有找到发明抽水机的方法。现在的人一定认为“太阳不可能从西边出来”,未来的人一定会说,那是因为我们还没有找到让人类能居住在另一个太阳正好从西边出来的星球上的方法而已。
不是不可能,只是暂时还没有找到方法,让我们不要给自己太多的框框,不要总是“自我设限”。
假使一个人或者一个企业已经习惯说“这不可能,那不可能”,“不可能”已成为他们的口头禅。那么,这样的“氛围”也许就注定他们在竞争的大潮中难有辉煌,并最终一定会被那些不说“不可能”只专注找方法的人所淘汰。
失败一定有原因,成功一定有方法。
让我们调整好自己注意的焦点,把“不可能”这个极其消极的字眼从我们的“词典”中永远删去。
因为即使真的遇到难题,我们至少还可以说:
不是不可能,只是暂时没有还没有找到方法。
五、每天进步一点点
成功来源于诸多要素的几何叠加。
比如,每天笑容多一点点;每天行动多一点点;每天创新多一点点;每天的效率高一点点……假以时日,我们的明天与昨天相比将会有天壤之别。
成功就是简单的事情重复去做;成功就是每天进步一点点。
一个人,如果能每天进步一点点,哪怕是1%的进步,试想,有什么能阻挡得住他最终的成功?
一个企业,如果把“每天进步一点点”变成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当其中的每个人每天都能进步一点点,试想,有什么障碍能阻挡得住它最终的辉煌?就像数学乘式中每个乘项增加0.1,而乘积却会成倍增长一样。
竞争对手常常不是我们打败的,而是他们自己忘记了每天进步一点点。成功者不是比我们聪明,而是他比我们每天多进步了一点点。
六、决心决定成功
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曾对一位求学者说过一句名言:要想向我学知识,你必须先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就像你有强烈的求生欲望一样。
追求成功亦是如此。要成功,我们必须先有强烈的成功欲望,就像我们有强烈的求生欲望一样。
成功来源于我要。我要,我就能;我一定要,我就一定能。
是决心,而不是环境在决定我们的命运。
只有决心,才最终决定我们的成功。
七、山不过来 我就过去
世上本无什么移山之术,唯一能移山的方法就是:山不过来,我就过去。
现实生活中有太多的事情就像“大山”一样,是我们无法改变的,或至少是暂时无法改变的。“移山大法”启示我们:如果事情无法改变,我们就改变自己。
如果别人不喜欢自己,那是因为我们还不够让人喜欢;
如果无法说服他人,那是因为我们还不具备足够的说服力;
如果顾客不愿意购买我们的产品,那是因为我们还没有生产出足以令顾客愿意购买的产品;
如果我们还无法成功,那是因为我们暂时还没有找到成功的方法。
要想事情改变,首先得改变自己;只有借由改变自己,才会最终改变别人;只有借由改变自己,才会最终改变属于自己的世界。
山,如果不过来,那就让我们过去吧!
八、天助自助者
一生当中,我们都在渴求机遇,然而我们却常常不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机遇,或不知道它会长成什么样子。即使知道,可当机遇将临时,又常常没准备好。
偶尔真的很有运气抓住了一个机遇时,又因抓不住下一次机遇,或因没有足够的能力或耐力将其不断放大,而以失败告终。
真正的机遇,绝不来源于机遇的本身,而来源于对机遇的定义,对机遇的认识、准备与把握。
每个人都会有好运气,机遇面前人人平等。但是,能否抓住机遇,也许就不会平等。因为,要想天助,必须先自助。
这一切都在印证中国的一条古训:天助自助者!
九、太棒了
成功者都是“精神胜利”大师。古往今来,愈是成大业者,其精神的力量愈是强大。
成功旅途,失意难免,挫折难免。成功者不是没有低潮,而是他们绝不会让自己在低潮中“呆”得太久。
在追求成功的旅程中,如果我们真的遇到挫折、失意,乃至失败时,让我们像永远积极思维的“牛仔大王”李维斯一样,立即大声地对自己的潜意识说一句:
太棒了!
这样的事情竟然发生在我的身上,又给了我一次成长的机会,凡是的发生必有其因果,必有助于我。
九大理念
有位年轻人才智过人,远近闻名。一日,忽闻后山上有位南隐法师云游至此,在给众人讲禅,吸引了大批慕名访客。年轻人心有不服,有心领教一番。
“大师,听说你在给众人讲禅,请问是什么‘禅’?” 南隐微微一笑,以茶相侍,说道:“请用茶。”南隐一边说着,一边给这位年轻人斟茶。奇怪的是,水已经倒满了,可他还在不停地往杯中加水。年轻人急了,大叫:“满啦,满啦,水都满出来……”
南隐道“就像这只杯子一样,你的脑子里早已是满满的,叫我如何对你说‘禅’?” 要想得到更多,不妨先将自己的“杯子”倒空,或者,多带几个“空杯子”来……
一、成功是因为态度 成功是因为什么?
让我们首先找到自己认为他是成功的“成功者”。也许他们是一些历史人物、是某些著名的企业家、发明家、劳模、球星、影星,或者是你身边的上司、同事、朋友,当然也可能是你自己。
仔细分析一下,你认为决定他们成功的前三位要素会是什么?很快,我们就能罗列出一大堆,因为决定不同人成功的关键要素不尽相同。针对同样的问题,我曾作过上万人次以上的调查。仔细分析与归纳,我们会发现其中似乎有一些规律:
其中,有一大类因素与我们的自我取向有直接关系,我们将它定义为“态度”:如积极、主动、努力、果断、毅力、奉献、乐观、信心、雄心、恒心、决心、爱心、责任心……这类因素大概要占所有成功要素中的80%左右;
另一类要素,属于后天修炼所得,叫“技巧“:如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口才好、有远见、创造力强、技术好、工作能力强…….这类要素大概占13%左右;
还有一些看起来我们无权决定的客观因素,我们将它们归为“其他” 类:如运气、机遇、环境、背景、长相、天赋等,这类要素约占7%左右。
既然决定成功的要素中80%都来源于态度,我们似乎已经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成功是因为态度。然而,你也许会认为这一结论好像有些牵强,因为还有20%非态度因素,或许他们才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关键要素。
现在,让我们来研究一下“技巧”。例如,某人有善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但为什么他的人际关系好?不外乎,其一,他愿意与人接触;其二,他愿意真诚与人相处。此两点已是态度问题。相反,假使真的只是“,用脑”做人,而非“用心”做人,则定然日久见人心。用技巧与人相处的结果是,得到朋友和信任的速度与失去朋友、失去信任的速度一样快。
同样的,口才好,其根源也一定是因为他准备口才的态度:勤学——“腹有诗书语自华”;多练——“梅花香自苦寒来”。
为什么创造力会强?是否也是来源于他不断进取、创新态度,再加上不断努力、尝试、练习、总结、提升自己的态度,而最后造就了他非凡的创造能力?技术好,相信一开始也是因为其愿意练习技术的态度与常人不同······
研究分析所有的“技巧”因素,都会得出同样的结论:态度与技巧其实是因果关系。所有今天的技巧都根源于昨天练习技巧的态度。换句话说,今天的技巧问题,是因为昨天的态度不够好,而,明天的技巧如果不好,那一定是因为今天的态度出了问题。这13%的“技巧”,若剔除时间因素,就属于“态度”。如此,态度已占成功要素的93%,“成功是因为态度”这一结论似乎具备了更大的说服力。
再者,让我们继续来探讨“其他”因素。运气不好,没有机遇,是人们为失败最容易找到的借口。偶尔一次成功,当然可以归功于运气,然而成功仅靠一次运气远远不够,因为靠这一次运气会成功,但十有八九会因为没有下一次运气而失败。
如果说我的上一次成功是因为机遇很好、运气不错的话,那么,这几年的洗练所孕育出的今天的成绩,他的真实感受是:其中没有任何运气可言,一切都是决心、计划、付出、拼搏、坚持,然后就是不懈的努力,努力,努力······
成功需要持续的好“运气”,而持续的运气肯定不是“运气”的本身在起作用,恰恰是因为积极主动去准备、创造“运气”的态度与把握“运气”的能力。
环境、背景对成功有不小的作用力,正所谓“时势造英雄”。但只要我们稍稍转换角度,扪心自问:生长在“英雄”同一环境下会有许许多多的人,为什么“时势”只造就他,而没造就其他人?古人云:“富不过三代”。既然“背景”如此富有,为何后代不能继续拥有财富?反过来,更如何解释“白手创业”?既是白手创业,表明没什么“背景”,没什么“背景”,靠什么致胜?按照同理的逻辑推断,“环境、背景”等要素对人的作用会怎么样,究其根源,依靠是人们对它们的态度。
长相、天赋所谓与生俱来的“先天条件”亦是如此。多少人长相一般,依然成就非凡,多少人长相不错,因为不愿意再发掘自身更加无穷的潜质,而一生平庸,甚至失败得更快;爱因斯坦有一个成功公式:成功=1%天赋+99%汗水。成功当然需要一定的天赋,然而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那占99%的“汗水”——“汗水”就是态度。客观因素肯定是成功的重要要素之一,但是,真正决定今天的“客观因素”如何在我们的身上起作用的一定不是“客观”的本身,而是他昨天练就的把握“客观因素”的能力、技巧,是前天他对待“客观因素”的态度。
即使是“客观因素”,在成功者的字典里同样属于“态度”。成功,100%都是因为我们的态度!也许我们从来都没有过用这样的看法去思考问题,这是一个“可怕”的结论,也许令你感到震惊。
人与人之间的差别,一开始仅在于思考问题方式的不同。让我们用这样的思考方式来思考成功,思考明天;让我们用这样的思维方式来思考成功,思考明天;让我们用这样的思维方式去准备成功,准备未来。
成功是因为态度,让我们一起细细地、静静地感悟这一令人“吮指回味”的结论。一般的人你要问他为什么没有成功或者为什么失败的时候,他会毫不犹豫告诉你很多理由,比如,学历不高,家里没有钱,我们可想这些理由哪一个是积极态度范畴之内的,可想他能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好像是找不到,比如一个人到东方明珠,结果他朝拉萨的方向走,请问他能不能找到,可以的,结果是谁也不想要的,刚才那些理由可能是他失败的因素,但是这不是关键因素,为什么有些人到老了以后才有所感悟,可是已经晚啦,最可惜的是那些到老了以后也没有感悟出来的人,就这样带着迷茫和抱怨离开了人世,真是人生的悲哀。
客观因素是可以决定我们成败,但是他不能决定我们三年,十三年甚至三十年的成败,假如一个人一生都要受客观因素所限制,那也不是客观因素本身在限制他,是他很愿意呆在那里受制于环境,人们对环境有四种反映,离开环境、适应环境、改变环境、抱怨环境。选择前三种环境都还没有关系,千万不要选择抱怨环境,因为抱怨使一个人精神颓废,这种人一旦失败以后会把问题归根环境和别人,只为自己的失败找借口,不为自己的成功找方法。各位:成功是因为什么。似的失败同样也是因为态度。
二、我是我认为的我
生活中,会有相当一部分人,他们的期望就是追求一生平平淡淡。下面,让我们来演绎一下他们可能的人生轨迹。
首先让我们试想,什么样的观念比较容易被他们接受?差不多就行了;随遇而安;不求成功,但求无过;枪打出头鸟;退一步海阔天空······假使这些观念日积月累下来变成他们的信念。这种对事物习惯的看法,会最终决定他们面对事情时的态度选择,积极、进取、努力拼命等十有八九不会是他们的人生态度。
接下来,他对待工作的态度也许就是:差不多就行;对得起这份工资就行;到点下班就行;“边际工作”或“分外事”不会主动去做,更不会多做。稍有挫折,立即自我安慰:成功是少数人的事;退一步,海阔天空······他们的结果会是什么?平平淡淡!仔细分析一下,似乎可以发现其中的规律:他们的结果,正是他们当初的内心期望。我们今天的结果,就是我们一直这样想的。
生活中,也会有相当多的另外一部分人,他们的期望是一定要成就一番事业。
下面,也让我们来演绎一下他们可能的人生轨迹。首先,什么样的观念比较容易被他们秉持?永争第一:不做则已,要做就做到最好;付出皆有回报;不成功,便成仁发;坚持到底,永不放弃的······假使他们的期望强度足够牢固,假使这些观念日积月累变成他们的信念,这些信念也会最终决定他们 面对事情时自我态度的选择是积极进取,努力拼搏,精益求精,追求卓越······
接下来,他们对待工作的的行为,我想一定不会是“差不多就行”,如果工作没有做完,相信也不会到点就下班;奉献精神与主动意识一定会促使他们常一些别人不愿意做的“边际工作”与“份外事”。即使遭受挫折,接下来的行为一定是爬起来,再次跌倒,再次爬起来,直至成功。这就是他们的结果:一生终究成就了一番事业。
再仔细分析一下,似乎也可以发现其中的规律:他们的结果,也正是他们当成的内心期望。或者说,他们最初的内心期望,经过一段时间的奋斗,最终演变成他们的结果。
以上两类人的人生轨迹都在印证的“自我意向心理学”的一个核心结论:我是我认为的我。在你的心目当中,你认为自己是什么,你就是什么。如果你认为自己是一个平平淡淡的人,你的结果就真的都是平平淡淡。如果你认为自己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人,你的结果常常是能成就一番大事业。
成功的规律表明:改变,会遵循一定的轨迹。即:结果决定于行为,行为决定于态度,态度决定于信念,信念决定于自我期望。换一句话就是:有什么样的内心期望,你就会选择什么样的信念,接着就会有什
么样的处事态度以及什么样的行为,因此,也就有了什么样的结果。
但是,这里不是讨论“追求平平淡淡”或“成就一番事业”谁对谁错。其实这一切,尤其是期望、信念、态度等个人内在标准类因素的本身常常没有绝对的对错之分。当然,他们一定都有积极与消极之分。积极的自我期望,会带来积极的信念;积极的信念会带来积极的态度;积极的态度会带来积极的行为;积极的行为会给我们带来积极的结果。反之亦是如此。
按照犹太人的“二八定律”逻辑:“法律”只能规范社会行为的20%,而“道德”却在潜移默化地规范人们80%的社会行为。决定人生成就的力量20%来源于“行为”、“结果”等外在表现因素,而80%源于“态度”、“信念”、“期望等内心标准。
同样的,一个企业的“制度”一般只能规范员工20%的行为,而80%的行为要靠“企业文化”这一企业内心标准来影响。
让我们讲80%的精力,专注于修正与修炼自己的自我期望、信念、态度等“内心标准”,因为我是我认为的我!我们是我们认为的我们!
三、我是一切的根源
有两个秀才一起去赶考,路上他们看到了一支出殡的队伍。看到那一幅黑乎乎的棺材,其中一个秀才心里立即“咯噔”一下,凉凉半截,心想:完了,真触霉头,赶考的日子居然碰到了这个倒霉的棺材。于是,心情一落千丈,走进考场,那个“黑漆漆的棺材”一直挥之不去,结果,文思枯竭,果然名落孙山。
另一个秀才也同时看到了,一开始他心里也“咯噔”了一下,但转念想:棺材,棺材,噢!那不就是有“官”又有“才”吗?好,好兆头,看来今天我要鸿运当头了,一定高中。于是心里十分兴奋,情绪高涨,走进考场,文思如泉涌,果然一举高中。回到家里,两人都对家人说:那“棺材”好灵。
著名心理学家艾利斯有一个著名的“ABC情绪理论”,他认为,我们的情绪主要根源于我们的信念,以及我们对生活情绪的评价与解释。即事情的前因(Antecedent),透过当事者对该事情的评价与解释,以及对事情的信念(Belief)这个桥梁,最终才决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
第一个秀才之所以名落孙山(C1)是因为他考场上文思枯竭,而文思枯竭是因为情绪不好,情绪不好又是因为他看到令他感到“触霉头”(B1)的棺材(A);另一个秀才之所以金榜题名(C2),是因为他考场上文思泉涌,而文思泉涌是因为情绪高涨,情绪高涨又是因为看到令他感到“好兆头”(B2)的棺材(A)
现实生活中,有人会因为失败而跳楼,也有人会因为战胜失败而成就一番更大的事业;有人会因为对手强大而畏惧,也有人会因为挑战巨人而使自己快速成为巨人;有人会因为产品卖不出去而抱怨产品,抱怨公司,抱怨客户,也有人会因为产你品卖不出去而创新出大受市场欢迎的新产品与新服务;有人会因为受不了上司的严厉而每每跳槽走人,也有人会因为“严师出高徒”而使自己能胜任更复杂的工作,最后不断晋升到高位。
所有的一切皆应证了艾利斯的理论:同样的前因常常会产生完全相反的结果,因为人们对同样的这个“前因”评价与解释完全相反。也正如叔本华所言:事物的本身并不影响人,人们只受对事物看法的影响,你有什么样的看法,就得到什么样的结果。
由此,我们似乎能发现又一条成功的规律:真正决定事物结果的根源并非该事物的本身,而是我们自己对该事物的信念、评价与解释。即:一切的根源不是事物的本身,而是有权对该事物作出不同评价的我们自己----我是一切的根源。
我们可能无法掌控风向,但是我们至少可以调整风帆;我们可能无法左右事情,但是我们至少可以调整心情。
让我们不再抱怨。因为,我是一切的根源!
四、不是不可能,只是暂时没有找到方法
有一道“一比画”的小智力题,九个点分布在三行,每行三个点,排成一个正方块状,要求用四条直线一笔将这九个点连起来。起初,人们十有八九会落入一个小小的陷阱----在九个点围成的框中打转转,且发现至少要五条以上的直线才能连成。结果是,要找到答案,必须在思维上突破这“九个点”所围成的框框的限制。
游戏的第二步,要求只用三段直线将同样这九个点一笔连起来。此时,几乎所有的人都会陷入困惑:这不可能。其实,答案也十分简单,用一条“Z”字线即可一笔连成。不过,最快找出这个答案的恐怕十有八九是那些没有学过数学的孩子。因为作为成人,不知不觉中,我们已被另一些“框框”所框住。
框框之一,数学上有一条基本定理:两条平行线永不相交。可爱因斯坦《相对论》告诉我们,两条平等线无限延长,会在无限远的地方相交一点;框框之二,数学上有另一个基本假设:点没有大小。其实,现实中任何一点都会有大小。突破这一限制,只要无限延长“Z”字三段线,九点必可一笔连。
游戏第三步要求只用一条直线将这九点一笔连起来。相信至此,我们已可轻易找到答案,因为只有再次突破数学上“线没有粗细”的框框,用一条很粗的线将九点全部包含其中即可。
不是不可能用四条直线一笔连九点,只是当时我们还没有找到方法;不是不可能用三条直线乃至一条直线一笔连九点,只是暂时没有找到方法。现实生活中所有的发明创造也许都是建立在打破前任所认定的“框框”的思维定势基础上。
游戏的答案也许在你的意料之外。这个小游戏的目的当然不是要挑战数学的权威,它只是在给我们一些启示:所有的事情都是可能的,只是我们暂时还没有找到方法而已。
假使“不可能”成为某个人的口头禅,那么他的思维就注定要被“不可能”的框框局限。这也不可能,那也不可能,这必将注定他一生中难有辉煌的成就。
假使“不可能”成为某个企业的“口头禅”,大家都习惯说这也不可能,那也不可能,这样的“文化”氛围,也许就注定该企业在竞争的大潮中难有辉煌,并最终被那些不说“‘不可能,只是专注找方法的企业所淘汰。
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意焦,即注意的焦点。如果意焦集中在“不可能”上,我们将不会再去找方法,而只会为证明自己所谓的“不可能”结论是正确的找理由、找借口。一旦关闭“可能”大门,也许就真的“不可能”了。相反,如果我们的意焦集中在“可能”上,显而易见,接下来我们必定是在“找方法,而不会是“找借口”。
成功学告诉我们,失败一定有原因,成功一定有方法。
让我们调整好自己注意的焦点,把“不可能”这个消极词眼从我们的“私人词典”中、从我们的“企业词典”中永远删去。因为即使真的遇到难题,我们至少还可以说:不是不可能,只是暂时还没有找到方法。
五、山不过来,我就过去
回教《古兰经》上有一则故事:一位大师经过几十年的修炼,终于练就了一身“移山大法”。
有一天,他宣布:明天早上我要当众表演“移山”,我将把广场对面的那座大山移过来。消息就像长了翅膀,果然,第二天早上,黑压压的人群开始聚集在广场上,等待观看大师表演移山。时辰一到,只见已穿戴整齐的大师口中念念有词,然后对着对面的大山高喊:山过来,山过来。半响,他问周围的人群:山是否有过来?人群中窃窃私语,有的说好像过来了一点点,有的说好像没过来。看到台下众说纷纭,大师又开始念念有词,继续高喊:山过来,山过来。又半响,再问,有的说好像又过来了一点,有的说好像还是没过来。
大师继续喊,整整一个上午过去了。此时陆陆续续已有人离开,也许他们觉得没什么意思,或者觉得此人可能是一个骗子:将山移了一个上午,山还是没过来。
大师没有理会那些离去的人,继续高喊“山过来”。转眼一个中午又过去了,一个下午也过去了,转眼已经黄昏。一整天的高喊,大师的嗓子已完全嘶哑。最后当他用嘶哑的声音问周围已为数不多的人:山有没有过来?此时,几乎所有的人都异口同声的告诉他:大师,山,真的没有过来。
听罢,大师开始作最后一次努力。此时,只见他口中边高喊“山过来”,脚下开始边朝山走过去。人群也不知不觉随着大师就这样来到山脚下。最后,大师又问:山有没有过来?人群中突然鸦雀无声起来。此时,大师用他那嘶哑的声音讲了一句发人深省的话:诸位,你们都看见了,我花了几十年时间的修炼,又花了一整天的时间,用尽了我的全身力气高喊“山
过来”,山都不过来,怎么办?那就只好我过去了——山不过来,我就过去!这就是我几十年来练就的“移山大法”。
惊讶不已的人群,开始恍然大悟,世上本无什么移山之术,唯一能移动山的方法就是:如果山不过来,我们就过去。现实世界中亦是如此,有太多的事情是我们无法改变的,至少是暂时无法改变的。大师几十年来参透的“移山大法”启示我们:如果事情无法改变,我们就改变自己。
如果别人不喜欢自己,那是因为自己还不够让人喜欢;如果无法说服他人,那是因为自己还不具备足够的舒服力;如果顾客不愿意购买我们的产品,那是因为我们自己还没有能力提供足以令顾客愿意购买的产品与服务;如果我们还无法成功,那是因为我们暂时还没有找到成功的方法。要想事情改变,首先得改变自己;只有借由改变自己,才会最终改变别人;只有借由改变自己,才可以最终改变属于自己的世界。
山,如果不过来,那就让我们过去吧!
六、每天进步一点点
有一个小故事:失了一颗铁钉,丢了一只马蹄铁;丢了一只马蹄铁,折了一匹战马;折了一匹战马,损了一位将军;损了一位将军,输了一场战争;输了一场战争,亡了一个帝国。
一个帝国的灭亡,一开始居然是因为一位能征善战的将军的战马的一只马蹄铁上的一颗小小的铁钉松掉了。正所谓小洞不补,大洞吃苦。每次一点点的小变化,最终可能会酿成一场灾难。
管理学中有一个“蝴蝶效应”:纽约的一场风暴,起始条件是因东京有一只蝴蝶在拍翅膀。翅膀的振动波,正好每一次都被外界不断放大,不断被放大的振动波越过大洋,结果就引发了纽约的一场风暴。
每次一点点的放大,最终可能会带来一场“翻天覆地”的变化。成功就是每天进步一点点。
成功来源于诸多要素的几何叠加。比如,每天笑容比昨天多一点点;每天走路比昨天精神一点点;每天行动比昨天多一点点;每天的效率比昨天提高一点点;每天方法比昨天多······
正如数学中50%×50%×50%=12.5%,而60%×60%×60%=21.6%,每个乘项只增加了0.1,而结果都几乎是成倍增长。每天进步一点点,假以时日,我们的明天与昨天相比将会天壤之别。
法国一童话故事中有一道“脑筋急转弯”式的小智力题:荷塘里有一片荷叶,它每天会增长一倍。假使30天会长满整个荷塘,请问第28天,荷塘里有多少荷叶?
答案要从后往前推,即有“1/4荷塘”的荷叶。这时,假使你站在荷塘的对岸,你会发现荷叶是那样的少,似乎只有那么一点点,但是,第29天就会长满一半,第30天就会长满整个荷塘。
正像荷叶长满荷塘的整个过程,荷叶每天变化的速度都是一样的,可是前面花了漫长的28天,我们能看到的荷叶都只有那一个小小的角落。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即使我们每天都在进步,然而,前面那漫长的“28天”因无法让人“享受”到结果,常常令人难以忍受。人们常常只对“第29天”的希望与“第30天”的结果感兴趣,却因不愿忍受漫长的成功过程而在“第28天”放弃。每天进步一点点。它具有无穷的威力。只是需要我们有足够的耐力,坚持,坚持到“第28天”以后。
成功就是简单的事情重复去做。每天进步一点点是简单的。之后以有人不成功,不是他做不到,而是他不愿意做这些简单而重复的事情。因为越简单,越容易的事情,人们也越容易不去做它。
一个人,如果每天都进步一点点,哪怕是1%的进步,试想,有什么能阻挡得了他最终达至成功?一个企业,如果“每天进步一点点”成为其企业文化的一部分,当其中的每个人每天都能进步一点点,试想,有什么障碍能阻挡得住它最终的辉煌?
竞争对手常常不是我们打败的,是他们自己忘记了每天进步一点点。成功者不是比我们聪明,而是他比我们每天多进步了一点点。
七、决心觉定成功
有一位年轻人,想跟随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学知识。有一天,苏格拉底将他带到一条小河边,“扑通”一下,苏格拉底就跳到河里去了。年轻人一脸迷茫:难道大师要教我学游泳?看到大师在向自己招手,年轻人也就稀里糊涂跳进河里。
没想到,当他一跳进水里,苏格拉底立即用力将他的脑袋按进水里。年轻人用力挣扎,刚一出水面,苏格拉底再次用更大的力气将他的脑袋有按进水里。年轻人拼命挣扎,刚一出水面,还来不及喘气,没想到苏格拉底第三次死死地将他的脑袋按进水里------最后,年轻人本能地用尽全身力气再次拼命换气出来。也许事情来得实在太突然,年轻人根本还没来得及反应,不过这次挣扎出水面,本能地,他就拼命往岸上跑。
爬上岸,惊魂未定,他指着还在水里的苏格拉底说:大,大大大师,你到底想干什么?没想到,苏格拉底理都没理他,爬上岸像没事一样就走了。
陡然之间,年轻人觉得似乎若有所悟,于是追上苏格拉底,虔诚地说:大师,恕我愚昧,刚才的一切我还未明白,请指点一二。此时,大师似乎觉得年轻人尚有可教性,于是,站定下来,对此讲了一句著名的话:年轻人,如果你想向我学知识,你就必须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就像你有强烈的求生欲望一样。
心理学有一个叫“期望强度”的概念,意即一个人在实现自己期望达成的预定目标过程中,面对各种付出与挑战所能随的心理限度。或日期的牢固程度。正像大师对年轻人的启示一样,追求成功也是如此:要成功,必须有强烈的成功欲望,就像我们有强烈的求生欲望一样。
相信每一个人都期望成功。然而实现之中,也许大多数人也仅仅是有兴趣成功而已,而不是一定要成功。因为其期望的强度太脆弱,最终无法对抗残酷的现实或自身的缺陷的挑战而常常半途而废。只有那些一定要成功的人,他们因有足够牢固的期望强度,所以能排除万难,坚持到底,永不放弃,直到成功。
成功学界流行一个著名观点:成功来源于你是想要,还是一定要。如果仅仅是想要,可能我们什么都得不到,如果是一定要,那就一定有方法可以得到。成功来源于我要。我要,我就能;我一定要,我就一定能。
100%的意愿,觉定我们一定能找到100%的方法,因为成功一定有方法。
100%的意愿,决定我们一定会采取100%的行动,因为第九十九步放弃,愉愉方证我们仅仅是想要,而不是一定要。即不是真正的100%意愿。
100%的意愿,100%的期望强度,强烈的成功欲望,这一切都在向我们证明:是决心,而不是环境在决定我们的命运;只有决心,才最终觉定我们的成功。
八、天助自助者
一位神父,有一次他居住的小镇上发洪水。洪水迅速淹没了他的小屋。为了逃生,他只好爬上屋顶,并不断的祈求:快来救我。
不久,有一艘小木船向他划过来,船上的年轻人大喊:神父,快上来、没想到,神父大声应道:年轻人,去救别人吧,上帝会来救我的。小木船走了,神父继续祈祷,水已涨过屋顶。这时,又见一艘摩托艇快速向他开来。艇上人大喊:神父,快点走,要不然真的来不及了。只见神父一脸安详的说:年轻人,快去救别人吧,上帝 一定会来救我的。摩托艇走了,神父继续祈祷。
又一阵子之后,水涨到神父的胸口。此时,又见到天边有一架直升飞机,朝神父飞过来,机上人在狂喊:神父神父,快上来,要不你就真的没命啦。没想到,神父依然一脸安详:快去救别人吧,上帝肯定会来救我的。飞机飞走了,水还在上涨,很快神父就被淹死了。
死后,一生虔诚的神父的灵魂升到天堂。见到上帝,他非常生气:上帝,你真不够意思,我一生对你如此虔诚,为什么在我快要被淹死的时候不来救我?
这时,只见上帝一脸安详,对神父说:“我的孩子,当水淹到你的屋子的时候,我不是派了一艘小木船去救你吗?你不上来:当水淹到你屋顶的时候,我不是又派了一艘摩托艇来救你吗?你还不上来;当水淹到你胸口的时候,我看到情况万分危急,派了我这里最高级的救援工具—直升飞机飞去救你吗?你还不上来;当水淹到你胸口的时候,我看到情况万分危急,派了我这里最高级的救援工具—直升飞机飞去救你,你还是不上来,你真的不能怪我呀!神父一生祈求上帝保佑,可非常遗憾的是,他不知道上帝到底长成什么样子。上帝一会变成小木船,一会儿变成摩托艇,一会儿变成直升飞机,可他就是不知道。
这当然是一则小小笑话,然而笑过之余,我们是否也曾深思;在那些被许多人奉为“上帝”所谓机遇、运气、命运面前,许许多多的“神父”们也曾这样坐以待毙,最终落得怨天尤人。
曾几何时,在上海就有一个机遇,可以让任何一个人都发一笔“横财”。在历时90年代初股市狂潮的人都知道,它就是“股票认购证”。
然而可以肯定,那时绝大多数人都没有买,因为谁知道那玩意居然能变成大钱?—不知道那张“纸”就是机遇;也许有人曾劝过自己,这绝对是个好“机遇”,一定要抓住它。可是,当时谁又敢相信? 当然,肯定也是有人是相信的,但一摸口袋没钱,表明什么?明明知道这就是机遇,可当机遇来时自己却没准备好;于是乎就有人四处告贷,但发现没有一个肯借钱给自己。再次表明:机遇来时,自己还是没有准备好,不过这次是因为平时没有准备好自己的人脉;也许万幸,有人借给你1000元给你作资本,但因为实在无法判断未来,无法承受股票涨涨落落的心理压力,最后五倍于原价时出手。
那一晚也许我们会很兴奋,因为5000元意赚到了手。然而随后的日子一看,我们一定惊讶万分,它的市值居然涨过了100倍以上!此时的我们一定后悔:如果能等到今日出手,那不就赚进了10万了吗?更令人后悔不已的是:如果当时借一万元,今天岂不是百万富翁了?
一生当中,我们都在渴求机遇,然而,像上述这些身边的故事一样,我们却常不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机遇,或不知道它会长成什么样子。即使知道,当机遇降临时,又常常没准备好。偶尔真的很有运气抓住一个机遇时,然而又因抓不住下一次运气而已失败告终,或因没有足够的能力和耐力将其不断放大,坚持到底,永不放弃,直至成功。
由此,我们也许在思索。到底什么叫机遇?什么叫运气?机遇、运气,在我们一生的追求成功的道路上当然需要一点,然而上述两则故事是否已启示我们,真正的“机遇、运气”,绝不来源于他们本身,而来源于我们对机遇的定义,对机遇的认识、准备与把握。
每个人都会有好运气,机遇面前人人平等,但能否抓住机遇,也许并不是平等的。因为,要想天助,必先自助。这正应证了中国的一句古话:天助自助者!
九、太棒了
“牛仔大王”李维斯的西部发迹史中曾有这样一段传奇:当年他像许多年轻人一样,带着梦想前往西部追赶淘金热潮。
一日,突然间他发现一条大河挡住了他前往西部的路。苦等数日,被阻隔的行人越来越多,但都无法过河。于是陆续有人奔上游、下游绕道而行,也有人打道回府,更多的则是怨声一片。而心情慢慢平静下来的李维斯想起了曾有人传授给他的一个“思考致胜”的法宝,是一段话:“太棒了,这样的事情竟然发生在我的身上,又给了我一次成长的机会,凡事的发生必有其因果,必有助于我。”
于是,他来到大河边,“非常兴奋”地不断重复着对自己大声说:“太棒了!大河居然挡住我的去路,又给了我一次成长的机会,凡事的发生必有其因果,必有助于我”。果然,他真的有了一个绝妙的创业主意—摆渡。没有人吝啬一点小钱坐他的渡船过河,迅速地,他人生的第一笔财富居然因大河挡道而获得。
一段时间后,摆渡生意开始清淡。他决定放弃,并继续前往西部开始淘金。来到西部,四处是人,他找到一块合适的空地,买了工具便开始淘起金来。没过多久,没想到,有几个恶汉围住他,叫他滚开,别侵犯他们的地盘。他刚想理论几句,那伙人便失去耐心,给了他一顿拳脚。
无奈之下,他治好灰溜溜的离开。好不容易找到另一处合适地方,没多久,同样的悲剧再次重演,他又被人轰了出来。在他刚到西部的那段时间,多次被欺辱。终于,最后一次被人打完,看着那些人扬长而去的背影,他又一次想起他的“致胜法宝”:太棒了!这样的事情竟然发生在我的身上,又给了我一次成长的机会,凡事的发生必有其因果,必有助于我。
他真切地兴奋地反复地对自己大声说着,终于,他又想出了另一个绝妙的创业主意—卖水。
西部的黄金不缺,但自己似乎无力与人争雄;西部缺水,可似乎没什么人能想到它。不久他卖水的生意便红红火火。慢慢地,也有人参与了他的新行业,再后来,同行的人已越来越多。终于有一天,在他旁边卖水的一个壮汉对他发出通牒:“小个子,以后你别来卖水了,从明天早上开始,这儿卖水的地盘归我了。”他以为那人是在开玩笑,第二天依然来了,没想到那家伙立即走上来,不由分说,便对他一顿暴打,最后还将他的水车也一起拆烂。
在当时那一个“没有法律,只有武力”的西部,李维斯不得不再次无奈地接受现实。然而当这家伙扬长而去时,他却立即开始调整自己的心情,再次强行让自己兴奋起来,不断对自己大声说:太棒了!这样的事情竟然发生在我的身上,又给了我成长的机会,凡事的发生必有其因果,必有助于我。
他开始再次调整自己注意的焦点。他发现在西部的人衣服极易磨破,同时又发现西部到处都有废弃的帐篷,于是他又有了一个绝妙的好主意,把那些废弃的帐篷收集起来,洗洗干净,就这样,他缝成了世界上第一条牛仔裤!从此,他一发不可收拾,最终成为举世闻名的“牛仔大王”。
“牛仔大王”的精神乍听起来似乎有点像我们中国的“阿Q精神”。阿Q在鲁迅先生的笔下是一个含有更贬意的悲剧角色。阿Q被赵太爷打了以后,背地里也曾高兴地说“儿子打老子”。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也许他们都在运用同一个方法—精神胜利法,只不过阿Q的“精神胜利”,只是为了自己消极逃避现实找到了一个自我安慰的借口,而李维斯“精神胜利”之后,却立即将自己的注意力完全专注于积极寻找改变现状的方法上。
李维斯之所以能成为“牛仔大王”,并非他没有挫折,没有低潮。永远“积极思维”的李维斯也许只能给我们一点启迪:成功者不是没有低潮,而是他们不会让自己在低潮中呆得
太久。成功者永远找方法,只有失败者才会千方百计为自己的失败找借口。
人生旅途,挫折难免,失意难免。如果你我真的再次遇到那些挫折与失意乃至失败时,那就让我们一起像“牛仔大王”一样大声地对自己说:太棒了!这样的事情竟然发生在我的身上,又给了我一次成长的机会,凡事的发生必有其因果,必有助于我。
也许你并不认同课程中所有的观点,但我们敢肯定,课程中一定会有至少一句话,或一个观点,或一个技巧是你所能认同的,如果连一句对你有用的话都没有,我们相信你早就关掉此书,一定看不到这里的文字。
吸收课程中有用的部分,不要专注于我们之间的分歧。先照你认为对的去做,慢慢地你会发现课程中有价值的地方越来越多。假以时日,本课程一定会给你的人生,给你的工作带来真正的帮助。
请切记我们以下的建议:不要习惯性的简单的“对”与“错”来衡量书中向您阐述的每一个理念,如果你暂时还不能接受这种“看法”,请您冷静的扪心自问,你的“看法”是什么?再继续按“改变的轨迹”推演,它会给你带来什么结果?这个结果是否是你所想要的? 如果你不想要这个结果,我想你一定已经明白。你真正应该选择的看法是什么了。
先吸收你认为对的,立即行动。
立即行动!把握今天。只有今天才是我们生命唯一可以把握的一天。
立即行动!不要等待明天。明天永远都不会来,因为来的时候,已经是今天。
立即行动!只有行动才会让我们的梦想变成现实,才会让我们不断的超越对手,超越自己。
一天一个人正在佛像前烧香、磕头。突然,他听见大理石地板在叹息:唉,这个世界真是不公平哪!一天到晚,这些人都在我的身上踩来踩去,往我身上扔垃圾,吐泡沫。佛像大哥,您跟我一样,也同样大理石做的,为什么他们就会对你顶礼膜拜,尊敬无比呢?
这时,烧香者听见佛像也开口说话:唉,地板老弟,你还记得吗?一年前,我们取自同一座山,取自同一块大石头。工人们一开始是准备将你那边雕成佛像的,可是你太坚硬,轻轻一敲,一点渣都不掉;敲重了,你一掉就是一大块。
后来,工人就决定不雕你那边,而改雕我这边了。你被简简单单的切了几刀,于是就变成了地板。而我呢,你知道吗,在接下来的一整年的时间里,每天都有无数的工人在我身上“凿”,在我身上“捶”,在我身上“磨”,在我身上“刻”。整整一年哪,我才有今天„„
做“地板”,还是准备做“佛像”?
课程就要结束了,“刻刀”已在我们自己的手中„„
第四篇:安全生产九大理念浅析
安全生产九大理念浅析
思维决定行为,思路决定出路。我们必须认情当前的电网、当前的安全生产、当前的管理,与历史上的电网、计划经济时代的管理、工业经济时代的安全生产是有所不同的,必须树立与时俱进的安全理念,用正确的理念、统一的思维统领公司的安全工作。
在省公司今年的安全生产会议上,***付总经理提出了九个安全生产新理念。下面,我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供大家学习参阅。
理念之一------树立风险管理思想,真正做到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总讲,管理学上有一个非常著名的理论,叫海恩里希法则,即:如果看到一个因意外事故而致重伤的人,同样的事故可能造成29人轻伤,同时,或许有300人曾经经历过同样的事故,但是,幸运的没有受伤。只要把风险预测分析控制的非常到位,我们也会像那300人一样幸运。
管理学上还有一个理论叫冰山理论,即在海上航行的时候,我们看到一座雄伟的冰山,但是露出水面以上的只是其总量的十分之一,有十分之九在海平面以下我们看不到。电力生产安全上明显暴露和发生的事故只是众多问题的10%,还有90%没有暴露。还要靠我们认真抓好风险辨识、风险分析、风险评估,风险控制的动态闭环管理,才可能比较全面的看到水面下的十分之九,从而有效的采取防范措施,最终像那个 300人一样“所有的意外都能避免,一切风险都能控制”。理念之二------安全宏观目标可控在控的关键,在于微观措施的落实到位。有清晰的安全生产的宏观目标重要,日常工作中实实在在的定措施、控过程、促闭环、抓落实更重要。要以安全生产的每一天都是第一天的认真精神,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如一日,认认真真的签发好、执行好每一张操作票和每一张工作票,细细致致的做好每一次运行巡视和每一次设备检修,完完整整的控制好每一个缺陷处理闭环和每一个工程项目的PDCA循环。使我们的两票执行,使我们的施工现场,使我们的设备“五率”,使我们的基础“六一”,使我们的人员素质,能够“日清日高”。决不能急功近利,决不能搞花架子,决不能轰轰烈烈只做表面文章。
理念之三------立足于全方位、全过程的管理,通过过程控制来管好安全。
目标管理的一个基本特点是重结果的管理,是事后的管理,而不注重过程。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也往往有事后分析、事后处罚、事后分析,而缺乏把管理的重点前延到事前、前延到过程,前延到现场,前延到基层。管理没有涵盖人员、设备、系统安全的全方位、全过程。因此必须转变观念,建立大安全的理念,把管理的关口前移。人会犯错误,甚至有时会犯非常低级的错误,究其主因就是缺乏必要的过程约束和作业程序,随意性太大。我们所说的作业程序规范化,编辑作业指导书,实质上也是为了避免犯低级的错误,也是为了加强对过程的控制,通过过程管理来强化规范,提升我们的日常基础工作。理念之四------实行多层次、多支点的安全管理,降低事故发生的机率。
安全生产单靠一个部门,单靠一种方法,单靠健全制度是不够的,要由全企业党政工团多支点齐抓共管才行。要行政的、技术的、经济的、管理的多层次措施综合运用才行。今年,我们让变电工区在黎城220KV新建站派驻工地代表,对提高新建站的工程质量,多了一个支点。我们让各单位的支部书记来担当本单位安全督查队队长,对强化安全生产上的齐抓共管,又多了一个层面。工会、宣传部门加强对职工珍惜生命的宣传教育,使防人身事故,又多了一份助力。崔总去年主导抓的保护压板规范化,为防止保护压板误投,增加了一道关卡。我们公司去年有声有色的安全文化活动,营造了公司系统安全生产润物细无声的安全理念,又多了一道防线。毫无疑问,我们今年要把安全生产作为事关企业效益,事关企业稳定,事关企业员工切身利益的首要大事,动员党政工团多层面管理到位,落实技术、经济、管理多支点措施到位,全力实现公司的安全目标。
理念之五------系统分析,标本兼治。
出了事情以后,不能只就事论事,应很好的总结经验,更不要说去隐瞒事故。这里,崔总讲了两句格言,一个故事,很有针对性。
二句格言叫:“聪明人不犯第二次同样的错误,最聪明的人不犯别人犯过的错误”。出了问题之后,应以正确的态度去应对,认真地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以利再战。我们都不是书上不食人间烟火的圣贤,一时不慎或经验不足出差错在所难免。最令人痛恨、最不可原谅的是:摔了跤,不上“医院”;交了学费,不吸取教训,在同一个地点因同一个原因再犯第二次错误。我希望同志们都能够成为崔总说的“最聪明的人”,起码成为“聪明的人”。
一个故事是:欧洲的勃郎峰隧道发生火灾,烧死很多人,烧坏很多车,关闭了很长时间。关的期间他们做了两件事:一是分析整个隧道每个位置上发生火灾的可能性,风险有多大?然后考虑如何降低风险,考虑在任何一个位置上出现火灾如何能以最快的速度到达火场能够控制住火势,同时分了几个地方,修建了消防洞,长期备了消防车。二是保证人身安全,修建了很多藏身洞,藏身洞能保证一定时期内人的生命安全,而且设置了消防玻璃,不会出问题。这个措施做到了标本兼治。我们呢?我们对每一次事故,是否有这样标本兼治的防范措施?是否举一反三消除了公司内部其它设备的同样隐患?别的单位已经付出代价的反措我们是否真正做到了他人摔跤我们防滑?请同志们对照这两句话,一个故事,认真去思考。
理念之六------管理重心下移,建立以人为本的透明管理模式。管理学的“透明管理”,要求企业的每一个基层作业人员,对自己的职责,安全的要求,作业的流程,考核的标准一清二楚;各级管理人员对分管范围内的每一个作业人员,每一个生产现场的过程管理一清二楚;各级领导对本单位、本部门全过程、全方位的安全管理,对安全重点、难点一清二楚。我们的安全管理不能总停留在上面制定办法,制定文件,然后去考核去奖罚这个水平上。领导者要把工作重心下移到一线班组,要善于把管理者的管理思路和意图、管理方法和要求放到每一个人的手上,让每一个具体的作业人员,明确自自己的任务,明确操作方法,明确自己的责任,明确考核标准和后果。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这一次重新出台各级领导干部和管理人员下基层到一线的管理办法的根据所在,原因所在。今年的重心就是要把安全管理放到基层去,放到一线去,就是要让管理人员到一线去帮助大家解决问题,去实实在在地去指导、提升基层的管理。
理念之七------以变为核心,不断总结、不断完善。
我看过一本让我终生难忘的书,叫《打破现状的思维方式》。其中有一条思维准则就是:从现在起就修理。意思是说,在知识更新速度、产品换代间隔日益加快的知识经济时代,今天的新技术,明天就可能落后;今天的新知识,明天就可能陈旧;今天的新制度,明天就可能过时;必须从现在起就更新,就变革,就“修理”。实质上这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观点,是一个不断变革的观点。比如过去的保护规程,对现在的综自系统就不完全适用。网络拓展到家属区后,原有的网络安全管理体系,就必须变革。设计部门所依托的设计规程,缺少许多反措的内容,也缺少许多自动采集系统的要求,如果我们还机械的搬用行不行?我们必须不断地根据形势的变化、技术的变化,人员的变化去总结、提炼适应我们当代安全管理的新办法、新制度、新体制,使我们的安全生产关系,始终与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
理念之八------采取拿来主义,适时推广三位一体贯标等先进管理方法。三位一体贯标,是国外内企业提升管理的一个有效途径。同样,定置管理,企业形象识别系统,业务流程再造等先进管理的方法,对于较快的提升企业管理也是行之有效的一些手段,对于经济水平差、设备差、管理相对落后的企业尤其是一副快速赶超的良药。我们要善于把别人的先进管理手段与企业的实际结合,把先进的管理手段与过去优秀的管理方法结合,把先进的管理手段与现在先进的技术手段结合。用一个国内外行之有效的同一个标准化的框架将公司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有机的串联起来,使我们的管理更加科学、规范、有效。但是,这里需要强调的事,我们的贯标,要讲求实效,不能为贯标而贯标,不能为拿证而贯标。我们的贯标应该是建立在规范组织机构,规范岗位设置,梳理业务流程,清晰职责范围基础上的贯标。我们的定置管理应该是建立在统一的企业形象识别系统基础上的,覆盖企业建筑风格、主导色调、平面格局、用具格调等方面的立体化的、全方位的定置管理。要提倡新的管理学理念和方法的复合应用。
理念之九------立足于交流与沟通机制的建立,有效的完善和改进生产。
要善于与别人交流,善于上下沟通,善于通过沟通去求得工作目标的一致、工作措施的一致、工作方法的协调。要善于在别人的经验教训中吸取营养,善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更快的前进。今年,我们将有重点地有步骤地支持各单位、各部门、各专业走出去学习,到主流供货厂家去,到管理先进的兄弟标杆单位去,到领导技术管理先进潮流的大专院校和管理咨询公司去。巧借它山之石,强我长供肌体。思维导向,理念领航,是今年省公司安全管理会议非常有特色的重点。希望同志们下来以后认真学一学,看一看,理一理,很好的消化吸收,以有益于今年的安全生产。
第五篇:煤矿瓦斯治理 “九大”理念
煤矿瓦斯治理 “九大”理念
1、“瓦斯事故是可防可控”的理念
2、“瓦斯超限就是事故”的理念
3、“掘进领先、地质超前”的理念
4、“只有打不到的钻孔没有抽不出来的瓦斯”的理念
5、“人的不安全行为是导致事故发生的主要因素必须狠抓人的不安全行为”的理念
6、“瓦斯不治禁止采掘”的理念
7、“牢固技术创新、在生产组织上、抽采在先、掘采在后”的理念
8、“结合实际依靠科技创新规程、规范”的理念
9、“瓦斯治理与生产的矛盾可以统一于先进生产力”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