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农区统筹城乡抓住什么

时间:2019-05-13 22:09: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传统农区统筹城乡抓住什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传统农区统筹城乡抓住什么》。

第一篇:传统农区统筹城乡抓住什么

传统农区统筹城乡发展关键要抓住什么

——关于新乡市统筹城乡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省委办公厅调研组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我们党科学把握发展规律,针对工农、城乡发展不协调和二元结构严重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突出矛盾,努力破解“三农”难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近年来,新乡市按照中央的要求和省委的部署,紧密结合实际,率先创新思路,找到了一把在传统农区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金钥匙。具体说来,就是以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为抓手,以城镇化为龙头,带动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进而实现三化协调发展。最近,省委办公厅组成调研组,到新乡市就统筹城乡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门考察。

一、新乡市为什么要统筹城乡发展

新乡市位于河南的中部,辖两市六县四区、122个乡镇、3571个行政村,面积8169平方公里,人口560万,耕地605万亩。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新世纪以来,新乡作为我省重要的工业大市和农业大市,1

不仅工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工业基础,而且农业生产效益也得到了显著提高,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但是近年来,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长期二元结构造成的一系列矛盾和问题日益突出和尖锐。一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涉农收入增加遇到瓶颈,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渠道不畅,农民工权益得不到充分保障,农民增收困难,城乡收入不断拉大。2005年,新乡市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65:1,绝对值相差5179元,而且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高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2.3个百分点。二是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农业龙头企业少规模小,2005年只有338个,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只有26家;产品基地建设规模不大,全市规模化种植面积仅为 200万亩;农业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特色产业优势不明显,农民增收困难,涉农收入仅为1660元,占总收入的53%。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不健全,产业组织的凝聚力不强,农业合作组织仅有485家。三是城乡公共服务水平相差悬殊。与城市相比,农村公共服务制度缺失,农民在义务教育、公共医疗、文化等方面的公共需求远远得不到满足。例如,2005年 2

市级拥有标准病床6847张,拥有卫生技术人员11614名;而县级以下拥有标准病床仅为1767张,拥有卫生技术人员仅8206名。四是城市工业用地约束瓶颈与农村建设用地闲置浪费的矛盾日益凸显。一方面工业用地资源紧缺,耕地红线必须守住;另一方面大量空心村造成大量农村建设用地闲置,2005年全市农村人均建设用地为193平方米,较国家规定150平方米最高标准,尚有40多平方米的节地潜力可挖;同时省下拔该市工业建设用地年度计划7000亩,而实际需求在1.5—2万亩,缺口达6000—7000亩。

从发展现状看,2005年,新乡市人均GDP已达到1250美元,农业GDP比重降到16%,农村劳动力比重降到56%,城镇人口比重上升到33.7%,表明新乡市已经基本进入了工业化中期阶段,突破二元结构、统筹城乡发展的时机已经成熟。同时新乡市通过调查,近年来大体上每年农村有7%左右的农户要翻旧房盖新房,农村开始进入了第四轮建房高潮。在这种情况下,如何避免沿海地区城市化走过的弯路,避免改革开放初期农村发展乡镇企业“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局面,面临着“农村发展什么样的产业、在什么地方发展产业,农民居住什么样的 3

环境、在什么样的地方居住”这两大突出问题,急需各级党委政府站在最终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角度进行规划引导。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在发展过程中找准一个最有效的切入点,走出一条既不牺牲农业、有效解决“三农问题”、综合提升农业区域的竞争力,又能畅通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通道,从而最终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均衡协调持续发展的道路,成为新乡市必须深入思考的核心课题。

二、新乡市统筹城乡发展抓住了什么

新乡市从2006年开始站在实现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的高度,围绕“农村发展什么产业、在哪里发展,农民居住什么样的环境、在哪里居住”两大课题,针对“城乡统筹谁来统筹、怎么统筹,以城带乡怎么带,以工促农怎么促”的问题,开始布局镇村一体化发展。2008年系统启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统筹城乡进入实质性实施阶段,2010年2月上升为省级实验区。几年来,新乡市按照中央、省委有关统筹城乡发展的精神和部署,紧密结合实际,在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一体化发展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肯定,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新乡市为什么能够取得比较显著的成绩呢?我们认为,关键是他们就是找准了城乡统筹发展的切入点和三化协调发展的结合点,做到了“六个抓住”,从而走出了一条传统农区适度集约的城镇化之路。

一是抓住了一体规划这一基础工程。新乡市在统筹城乡发展过程中,将城乡发展一体规划,一并推进。一是城乡一体规划,成立城乡规划局,建立城乡全覆盖的规划管理组织体系,推进土地利用、城乡发展、产业聚集区和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四规合一”;二是城乡产业布局一体规划,产业布局上统筹考虑,突出各地特点,发展各具特色的产业集聚区,引导商业、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向县城和乡(镇)政府所在地集中,现代农业向城镇建设规划区集中;三是城乡基础设施一体规划,统筹使用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将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建立完善统筹城乡的交通、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和运行机制;四是城乡公共服务一体规划,将公共资源向农村倾斜,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建立城乡协调的公共服务设施和运转机制,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五是城乡劳动就业一体规划,统筹城乡就业工作,整合劳动和社会保障资源,并向产业集聚 5

区和新农村社区倾斜,形成市、县、乡、村四级劳动保障和就业服务网络;六是城乡社会管理一体规划,建立市、县、乡、村四级便民服务中心网络,实行城乡户籍一体化管理,创新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探索建立面向城乡协调发展的新型社区管理运行机制。

二是抓住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这一有效载体。新乡市在统筹城乡发展时,着力抓住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这一载体,以之实现人口转移和经济结构转换。具体就是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进行“三推动三集中”。一是推动人口向新型社区集中。新乡市将全市3571个行政村规划整合为1050个新型农村社区,实现农村人口的居住集中。他们坚持搞好试点、先易后难、分批分期启动的做法,累计开工263个,建房面积887万平方米,入住农户2.8万户。二是推动产业向聚集区集中。依托城市、县城、集镇和原有产业基础,规划建设28个产业集聚区,引导工商企业向集聚区集中,着力培育一批产业链长、辐射面广、带动就业能力强的特色产业,如孟庄镇产业聚集区形成了建材能源、机械制造、农副产品加工和纺织工业四大特色产业。三是推动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健全流转市场,在依 6

法自愿有偿流转基础上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不断完善激励政策,大力扶持发展龙头企业和各类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推动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和专业化发展。

三是抓住了顺向统筹这一关键环节。新乡市统筹城乡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着力加强顺向统筹,坚持以城带乡、以工促农,以中心城市为主体,发挥辐射带动作用,畅通城乡资源要素流动渠道,密切城乡经济联系,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畅通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向二三产业转移的渠道。依托产业聚集区,大力招商引资、培育产业,促进农民就近就业;开展全民创业活动,通过税收减免、资金扶持措施鼓励农民自主创业;举办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班,加大技能培训力度,有组织地开展劳务输出,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转型就业。二是畅通城市资本、技术等要素向农村流动的渠道。一方面促进“三农”要素的市场化,扩大农民融资担保范围,提高农民抵押、担保等融资能力,另一方面打造城乡交流互动平台,规划建设产业聚集区和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为城市向农村投资、工业向农村转移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三是畅通城市公共服务资源向农村覆盖的渠道。新型农 7

村社区建设减少了公共投资范围,降低了投资成本。新乡市建立健全以政府为主导的资金筹措机制,加大以水、电、路、气为重点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完善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构筑交通物流、电力通信等公共服务网络,推动社会公共资源向农村倾斜、城市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

四是抓住了政府主导这一主要动力。新乡市在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政府深刻分析形势,果断作出决策,自觉把政府主导作为首要原则,充分发挥了政府的第一推动力作用。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采取分包督导、联保帮建等方式推动新农村社区建设,采取市级领导分包督导县(市、区)新型农村住宅社区建设制度,将责任明确到人到岗。二是加强激励引导,在建房和搬迁过程中,政府通过采取免费提供住宅户型设计图样、给予建房资金补贴或材料补助、提供优先培训就业机会等优惠措施,鼓励引导农民积极参与建房、主动自愿搬迁。三是加强舆论宣传,采取媒体宣传、召开座谈会、外出参观考察等多种形式,引导干部群众思想观念转变,调动社会各界参与新农村社区建设的积极性主动 8

性,形成人人接受新村、处处支持新村、时时关心新村、踊跃参与新村的良好氛围。这样,新村建设实现了由“要我建”到“我要建”、由“政府推着群众走”到“群众推着政府走”的彻底转变。

五是抓住了制度创新这一有力保障。新乡市自觉解放思想,把制度创新作为推动全局、活化全局的强大动力,积极探索,大胆尝试,不断改革创新制度机制。针对新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在户籍管理、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宅基地管理等方面,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下发了55个支持统筹城乡发展的配套文件,有力保障了农民的合法权益,有效引导了新农村社区建设朝着科学规范方向发展。为提高政府惠农资金使用效率,新乡市一改过去“撒胡椒面”的做法,积极探索使用新方式,通过调整市县财政支出结构,将市直相关部门的归口资金整合使用,投入到新农村社区建设,有效缓解了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压力,有力推动了新农村社区建设进程。

六是抓住了利民为民这一根本宗旨。新乡市明确提出了“不跟农村争土地,不与农民争利益”的理念,把“农村怎么发展,农村的产业怎么做”确立为统筹城乡 9

发展的核心问题,坚持“就业为本,群众自愿”,在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不断维护和发展农民的利益。一方面,积极构建社区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通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畅通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渠道,积极引导农民转型就业,持续提高社区农民的非农业劳动收入;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建设,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和农民组织化程度,持续提高社区农民的务农收入;增强农民的土地、房产、劳动力等资源的投资能力,引导农民参与项目开发、产业发展,持续提高社区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另一方面,充分保障社区农民的合法权益,在新社区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村支两委等基层组织作用,认真落实“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尊重群众意愿,通过政策引导、示范带动、典型引领等方式,引导群众自觉参与、主动参与,不搞强迫命令,无论是规划编制、户型选择、建设模式,还是成本核算等,都广泛听取群众意见,接受群众监督,确保农民群众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三、新乡市统筹城乡发展带来了什么

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新乡市统筹城乡发展取得 10

了显著成效。

一是有效提高了城镇化水平。新乡市通过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逐步实现居住环境、公共服务、就业结构和消费方式的城镇化,有力地推动了城镇化进程。2005—2008年新乡城镇化率分别为33.7%、35.5%、37.33%、39.16%,大致保持着1.8个百分点的增长率,到2009年新乡市城镇化率达到40.96%。

二是有效集约了资源。土地资源得到节约,全市正在启动建设的369个新型农村社区,建成后可节约土地近30万亩,节约率达50%左右。目前已有2.8万农户在社区建房,拆除旧宅基地腾出土地1.17万亩,复耕1571亩。劳动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2009年全市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17万人,从事二三产业农村劳动力占全市农村劳动力总数的二分之一,大大提高了劳动力的使用效率。而且,涉农资金的使用率也得到显著提升。

三是有效发展了产业。产业聚集区实现了快速发展,初步形成了起重、制冷、电池、汽车及零部件、医疗器械、机械振动和纺织服装等七大产业集群,2009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产值935亿元,占全市工业总量的半壁江山;现代农业发展势头良好,全市优质粮比重达85%,11

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70%,全市规模化种植面积达到300万亩,建成养殖小区395个,95%的奶牛、83%的生猪实现规模饲养,成长起来的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7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139家,带动了36%的农户,建成农产品深加工企业1580家、万亩以上生产基地27个、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24个。新建社区的餐饮、零售业基本同步布局推进,以服务业为代表的新建社区第三产业发展呈现喜人态势。

四是有效改善了民生。目前累计启动的263个新型农村社区建设,2.8万户农民入住,改善了农村居住环境和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教育、文化、卫生以及水、电、路、气、房等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实现了电话、光缆、宽带、公路村村通,截至2009年60%以上的行政村建有标准化卫生室,41万余人参加农村新型养老保险,29.1万农民享受低保政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9.2%,农民收入和消费水平持续提高,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431元,城乡收入差距由2002年的2.8:1缩小到2.6:1,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由2002年45.6%下降到31.8%。

五是有效拉动了内需。根据调查测算,平均每一个 12

新型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约519万元,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投入约434万元。按照每个社区1500户,每户建房、装修、家具消费15—17万元,按照户均15万元概算,全市建成重点区域369个新型社区,投入35亿元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能拉动消费投资近830亿元,起到1:24的投资拉动效应。

六是有效促进了和谐。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改变了农村以往“有新房无新村”和延续几千年的生产生活方式,打破了旧有的传统势力和家族势力对农村社会的控制,促进了乡风文明和社会和谐;实现社区化管理,推进了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加强了党的领导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有效维护了群众利益,巩固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一批成功企业家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反哺乡土参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既是农村城镇化的积极要素,又成为引领社会风尚、构建和谐的重要力量。

四、新乡市统筹城乡的实践说明了什么

传统农区的二元结构问题是国家实现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所在,也是优化社会结构、深入推进现代化进程的重点和难点所在。新乡作为我国传统农区的典型代表,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使传统农区统筹发展所共 13

同面临的“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就业怎么保,民生怎么办”这些问题和难题,得到了初步的解决,其实践具有很高的标本性,其探索具有很高的启示性。

(一)思路创新是传统农区推进城镇化、开辟“三化”协调新局面的先决条件。城镇化是区域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新农村顺利成长、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从目前农村城镇化的主要途径看,反响较大的有两种,一种是发挥大城市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以成都-重庆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代表;另一种是依托政府的雄厚财力和农村产业的快速发展推进农村直接城镇化,以苏南模式为代表。但是,我国传统农区一般缺乏大城市的辐射和带动能力,也没充足的政府财政实力和发达的产业基础,其城镇化工业化的路径选择就必须另辟新径。新乡作为传统农区的典型代表,立足自身实际,创造性的探索出了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作为突破口,推动人口向新型社区集中、产业向聚集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走出了一条量力而行、整体推进的阶段性城镇化道路,实现了城乡协调发展,无论是对工业化中期、还是对工业化前期的传统农区城镇化,都具有典型的示范和借鉴意义。新乡市之所以能 14

够有所作为,决定因素就是他们能够结合实际、解放思想、大胆创新,从而转换视角、拓展视野,最终走出一条新路子。

(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传统农区实现城乡统筹的重要载体。长期以来,由于受村庄自然分布的影响,公共服务成本过大,严重影响了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新乡市通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推动村庄整合、人口集中,不仅构建了一个工业反哺农业的有效载体,而且搭建了一个城市带动农村的有效平台,从而降低了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成本,使政府掌握的公共财政、公共服务资源向农村转移覆盖更加便利高效,有效推进了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尤其重要的是,新型社区也是农村进行政策创新的重要载体。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一项新生事业,创造性地运用有关政策。如果上下一般粗,照搬照套上级文件,就不能充分发挥政策的效应。新乡市正是创造性地运用上级支农惠农政策,将多项惠农支农资金捆绑使用,并在户籍管理、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宅基地管理等方面大胆创新探索,正确处理了“破”和“立”的关系,才取得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显著成效。

(三)产业支撑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传统农区进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就是要通过人口的集聚,带动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这种实践既不同于产业先行的苏南模式,也不同于大城市辐射的成都-重庆模式。如果仅有人口的集聚,没有工业和现代农业的及时配套,不能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有可能造成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变成新房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沦落为“新社区农村”。从新乡市的实践看,他们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资源、功能完善的原则进行统筹规划,依托产业集聚区,加强招商引资,培植新产业,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转移农民就近就业,真正实现了“离土不离乡,就业不离家,进厂不进城,就地市民化”。

新乡市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抓手,推动城乡统筹发展的实践,是一个新生事物,更是一个新的探索、新的创造,还面临着很多障碍和挑战,需要更多的支持。一是建议中央、省里给予必要的政策、资金扶持;二是建议及时总结经验,适时推广,放大实验成果;三是建议以新乡为基础,勾连郑、焦、汴、鹤、濮、安,扩大实验区域,上升为国家级统筹城乡发展试验区。

第二篇:城乡统筹

攻坚克难砥砺奋进

切实推进连云区城乡统筹发展工作

连云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全市农村工作暨城乡统筹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市委提出的统筹城乡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业社保、社会管理“六个一体化”为工作思路,深入开展调研,积极制定政策,明确工作重点,切实推进城乡统筹工作顺利进行。

一、加强组织领导,搭建机构平台。为扎实贯彻落实全市农村工作暨城乡统筹发展会议精神,连云区委、区政府及时召开专题会议,学习传达会议精神。结合区实际情况,成立了由党政主要领导牵头,党政分管领导指挥的连云区城乡统筹建设指挥部,负责城乡统筹的组织领导、协调推进、督查监督和考核奖惩等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内设综合管理、宣传督查、规划建设、环境整治4个工作组,并及时抽调工作人员。形成了党委统筹、党政共管、部门配合、整体联动的工作推进机制。

二、确定总体目标,切实推进执行。2012年,在全市现代农业发展明显提速的大背景下,连云区富民强区的步伐也在不断加快。按照市委提出的六个一体化”为工作思路,连云区结合区情实际,制定任务目标。具体目标是:确保全区村集体收入超千万元的1个,超400万元的4个,全区村集体年收入均超20万元,2012年,计划将板桥街道的张跳新

村等2个村确立为新的农民康居示范点,2012年全区粮食综合补贴、水稻直补和良种补贴资金超60万元,种粮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超100元。抓好农机监理及农机购机补贴工作,争取中央和省级财政购置补贴资金100万元,2012年力争争取农业项目6个,金额300万元以上,建立海珍品养殖示范园区,力争建设规模达到40000亩以上。全区农产品年出口额力争突破6000万美元。

三、加速城乡建设、制定统筹政策。2012年,将是连云区一个大干快上、大发展的突破之年。连云区在紧扣确保实现“八连冠”这一主题,紧紧围绕BRT及特色街区建设,海棠路、平山转盘、海城广场、在海一方等重要节点出新,连云新区及零公里入口的规划建设等“563”重点工作,突出规划引领、推动集约发展、实施重点突破、强化多点支撑,快速提升城市化推进水平,迅速打造了一批优势产业,不断壮大乡街经济实力,全力办好民生实事和系列惠民工程。同时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意见》、《关于做好2012年全市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的意见》以及市委副书记张同生在全市城乡统筹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结合连云区农业农村发展现状,深入分析城乡统筹面临的形式和任务,科学规划设计全区城乡统筹目标、路径和措施,编制一系列的意见和措施,作为全区城乡统筹工作的参考依据。

四、突出集群优势,发展现代农业。一是发展高效农业。随着我区大开发、大建设的发展,我区耕地面积逐年缩小,为避开这一致命的 “短处”,我区将把农业转型升级作为农业发展、农民致富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来抓,大

力发展生态、高效、外向农业,把培育高附加值、强带动力的龙头农产业和企业作为重点,全力扶持,常抓不懈。目前,我区已成为国家级连云港出口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现有区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38家,主要集中在云山农产品加工区和板桥海洋食品加工区内,板桥海洋食品加工区同时也是市级农产品集中加工区,年出口创汇居全市前列;二是培育农业龙头企业。2012年,我区将继续培育发展骏都生物科技、国盛食用菌和顺福食品等一批规模较大、技术先进、带动力强的龙头骨干企业,力争使农产品加工业成为带动我区农业经济发展的引擎。积极为龙头企业争取省级现代农业发展资金,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健康发展。目前,我区省级龙头企业已达6家,市级龙头企业已达7家,全区农产品年出口额近6000万美元。在扩大我区农民就业、增加我区农民收入的同时,还辐射和带动了东海、赣榆、灌云等周边县区主要蔬菜产区的发展,直接带动20000余户从事蔬菜种植;三是抓好农业项目争取工作。积极为龙头企业争取省市现代农业发展资金,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健康发展。2012年力争争取农业项目6个,金额300万元以上;四是大力发展海洋产业经济。积极加快渔业经济结构调整步伐,以重点产业为载体,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以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为突破口,立足我区加快建设国际性海港城市、奋力争当江苏沿海开发第一区的新形势,充分发挥独特的资源优势,建设具有本地特色、布局合理、生态高效的现代渔业体系,加快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转变。积极推进渔港建设,抓住当前国家、省、市各级对渔港等渔业基础设施建设高度重视的有利时机,全力争取农业部和发改委将我区连岛中心渔港建设和高

公岛一级渔港建设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科学制订我区的海岛开发利用整体规划,多方引进资金开发前三岛、竹岛等岛屿,探索有连云特色的海岛经济发展模式,把休闲渔业建成我区海洋经济的亮点产业。加大前三岛海珍品基地建设,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充分开发前三岛海洋自然资源,加快海参、鲍鱼、海胆等海珍品增养殖基地建设,推动深水网箱养殖,要使海珍品养殖示范园区建设规模达到40000亩以上。

五、强化农经管理,维护农村稳定。一是落实好农村“三资四化”管理机制。加快推进农村“三资四化”网络平台建设,实现农村“三资四化”网络全覆盖;抓好村级经费专项审计,提高村级经费的使用效率,查处村级经济违法违纪行为;抓好村级财务管理薄弱村治理,积极抓好扶贫村的债务化解工作;加强农村会计人员和民主理财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农村会计人员和民主理财人员业务素质和监督水平。二是进一步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严格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和不改变农用地的原则,实行土地流转信息、台账定期上报制度;指导各乡街在条件具备的村组,积极创建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组织,健全规章制度,扩大办社规模,加快推进土地规模经营;三是加快推进农经“一站式”窗口服务。拓宽服务领域,把农民最关心、最需要,对改善干群关系最见效的“三资四化”、农村土地流转、农业保险等纳入“一站式”窗口服务,作为农经改革的品牌打造好、维护好;四是着力提升农民组织化的程度。围绕农业转型升级,提高农村干部群众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认识,增强合作办社的积极性、主动性,引导农民组建适应当地生产发展的特色农民专业合作社,消灭农民专业合作社空白村,培养一批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组建合作组织联合社。整合农民专业合作社现有资源,对规模较小,组织化程度低,带动能力弱的同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合并建立联合社,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示范带动能力;积极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承担土地治理项目试点,支持具备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直接实施产业化经营项目,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凝聚力、覆盖率和带动力。

六、完善服务体系,加强基础建设。引导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组织、专业服务组织等参与农业服务,加快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主导、合作经济组织和龙头企业为基础、其它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业性服务与综合性服务相协调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方式,开展生产资料供应、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农产品加工流通、农民教育培训等服务,强化农村金融、农业保险、农业信息等方面的服务。

于此同时,加大对乡镇,村各种公共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2012年,我区计划新增海滨花园、连岛新村、高公岛新村、板桥新村等居民集中居住区9万平方米。全面实施农村环境整治,重点推进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工业污染源、农业废弃物、河道沟渠整治,建立长效管护机制。

第三篇:城乡统筹

大学生村官考试农村方面知识:统筹城乡发展

一、中央国务院有关规定

(一)2006年中央国务院有关规定

200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1号)强调指出,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该《意见》关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内容有:

1.建设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加速推进现代化,必须妥善处理工农城乡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农村人口众多是我国的国情,只有发展好农村经济,建设好农民的家园,让农民过上宽裕的生活,才能保障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才能不断扩大内需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当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加大力度扶持“三农”的能力和条件。“十一五”时期,必须抓住机遇,加快改变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2.围绕新农村建设做好农业和农村工作。“十一五”时期是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基础的关键时期,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迈出重大步伐的关键时期,是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取得突破进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加速推进的关键时期。“十一五”时期要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当前,要完善强化支农政策,建设现代农业,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确保新农村建设有良好开局。

3.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推进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繁重的历史任务,必须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必须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不断创新农村体制机制;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切实让农民得到实惠;必须坚持科学规划,实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逐步推进;必须坚持发挥各方面积极性,依靠农民辛勤劳动、国家扶持和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使新农村建设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在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中,要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要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要民主商议,不强迫命令;要突出特色,不强求一律;要引导扶持,不包办代替。

4.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顺应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变化和建设新农村的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重点在“多予”上下功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国家财政支出、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放,要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不断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2006年,国家财政支农资金增量要高于上年,国债和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要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要高于上年,并逐步形成新农村建设稳定的资金来源。要把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重点转向农村。提高耕地占用税税率,新增税收应主要用于“三农”。抓紧制定将土地出让金一部分收入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管理和监督办法,依法严格收缴土地出让金和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部分和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安排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都要将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作为重要内容,建设标准农田。进一步加大支农资金整合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金融机构要不断改善服务,加强对“三农”的支持。要加快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实行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多种形式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推进征地、户籍等制度改革,逐步形成城乡统一的要素市场,增强农村经济发展活力。

(二)2009年中央国务院有关规定

200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中发〔2009〕1号)强调指出,要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该《意见》关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内容有:

1.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建立稳定的农村文化投入保障机制,尽快形成完备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文化室建设、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巩固农村义务教育普及成果,提高农村学校公用经费和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补助标准,改善农村教师待遇,推进农村中小学校舍安全排查、加固和改造。加快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2009年起对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实行免费。国家新增助学金要向农村生源学生倾斜。巩固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坚持大病住院保障为主、兼顾门诊医疗保障,开展门诊统筹试点,有条件的地方可提高财政补助标准和水平。进一步增加投入,加强县、乡、村医疗卫生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抓紧制定指导性意见,建立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加大中央和省级财政对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补助力度,提高农村低保标准和补助水平。加快研究解决农垦职工社会保障问题。

2.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调整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规划,加大投资和建设力度,把农村学校、国有农(林)场纳入建设范围。扩大电网供电人口覆盖率,加快推进城乡同网同价。加大农村水电建设投入,扩大小水电代燃料建设规模。加快农村公路建设,2010年底基本实现全国乡镇和东中部地区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油(水泥)路,西部地区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公路,加大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农村公路建设投资力度,建立农村客运政策性补贴制度。增加农村沼气工程建设投资,扩大秸秆固化气化试点示范。发展农村信息化。加快国有林区、垦区棚户区改造,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

3.积极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对当前农民工就业困难和工资下降等问题,各地区和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最大限度安置好农民工,努力增

加农民的务工收入。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支持企业多留用农民工,督促企业及时足额发放工资,妥善解决劳资纠纷。对生产经营遇到暂时困难的企业,引导其采取灵活用工、弹性工时、在岗培训等多种措施稳定就业岗位。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增公益性就业岗位,要尽量多使用农民工。采取以工代赈等方式引导农民参与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输出地、输入地政府和企业都要加大投入,大规模开展针对性、实用性强的农民工技能培训。有条件的地方可将失去工作的农民工纳入相关就业政策支持范围。落实农民工返乡创业扶持政策,在贷款发放、税费减免、工商登记、信息咨询等方面提供支持。保障返乡农民工的合法土地承包权益,对生活无着的返乡农民工要提供临时救助或纳入农村低保。同时,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就业潜力,拓展农村非农就业空间,鼓励农民就近就地创业。抓紧制定适合农民工特点的养老保险办法,解决养老保险关系跨社保统筹地区转移接续问题。建立农民工统计监测制度。

4.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按照着力增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到2012年基本完成改革任务的要求,继续推进乡镇机构改革。推进“乡财县管”改革,加强县乡财政对涉农资金的监管。力争用3年左右时间,逐步建立资金稳定、管理规范、保障有力的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总结试点经验,完善相关政策,扩大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范围,中央和试点地区省级财政要增加试点投入。积极稳妥化解乡村债务,2010年基本完成全国农村义务教育债务化解,继续选择与农民利益直接相关的农村公益事业建设形成的乡村债务进行化解试点。

5.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调整财政收入分配格局,增加对县乡财政的一般性转移支付,逐步提高县级财政在省以下财力分配中的比重,探索建立县乡财政基本财力保障制度。推进省直接管理县(市)财政体制改革,将粮食、油料、棉花和生猪生产大县全部纳入改革范围。稳步推进扩权强县改革试点,鼓励有条件的省份率先减少行政层次,依法探索省直接管理县(市)的体制。依法赋予经济发展快、人口吸纳能力强的小城镇在投资审批、工商管理、社会治安等方面的行政管理权限。支持发展乡镇企业,加大技术改造投入,促进产业集聚和升级。

6.积极开拓农村市场。支持流通企业与生产企业合作建立区域性农村商品采购联盟,用现代流通方式建设和改造农村日用消费品流通网络,扩大“农家店”覆盖范围,重点提高配送率和统一结算率,改善农村消费环境。鼓励设计开发适合农村特点的生活消费品和建筑材料。2009年在全国范围实施“家电下乡”,对农民购买彩电、电冰箱、手机、洗衣机等指定家电品种,国家按产品销售价格一定比例给予直接补贴,并根据需要增加新的补贴品种。保证下乡家电质量,搞好售后服务。加强农资产销调控,扶持化肥生产,增加淡季储备,保障市场供应。支持供销合作社、邮政、商贸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加快发展农资连锁经营,推行农资信用销售。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改造建设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加强农村市场监管,严厉查处坑农害农行为。

7.完善国家扶贫战略和政策体系。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制定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扶贫开发有效衔接办法。实行新的扶贫标准,对农村没有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低收入人口全面实施扶贫政策,尽快稳定解决温饱并实现脱贫致富,重点提高农村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继续增加扶贫资金投入,加大整村推进力度,提高劳动力转移培训质量,提升产业化扶贫水平。优先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扶贫开发,积极稳妥实行移民扶贫,对特殊类型贫困地区进行综合治理。充分发挥行业扶贫作用,继续动员社会各界参与扶贫事业,积极开展反贫困领域国际交流合作。来源:考试大-公务员

第四篇:加强城乡统筹

加强城乡统筹,推进同城化建设

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升级、城镇化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利用3年多时间完成了受灾群众的住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重建任务,全县的城市建设以及人民的居住环境得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推动了经济和社会事业跨越式的发展,使城市建设向前迈进了20余年。

目前重建工作已经基本完成,接踵而至的后重建时代是推动新型城镇化和同城化发展的重大机遇期。如何在后重建时代变援建资源为发展优势,变外部的政策优势为内部的潜在动力,取得持续的发展动力是置于安县面前的重要问题。

一、加强城乡统筹,推动产业调整升级,促进城镇化发展

城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标志。在新的历史时期,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经济强县,必须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统筹城乡发展,通过产业发展和城乡建设,提升城镇综合竞争力,促进城镇化进程。

(一)狠抓科学规划,有力促进城乡统筹

立足于全域规划,加强城乡统筹研究。根据自然条件和现状城镇的发展条件,结合县域重点交通建设,发挥“全域谋划、城乡统筹”的发展思路,对安县进行全域谋划,确定生态农业发展区、重点城市化地区的相应发展策略。进而落实中心城市、重点城镇、新农村的规划对策。

重要交通设施的建设带来良好的发展优势,结合重点交通调整县域重点镇的发展战略,突出县城、重点小城镇和一般集镇三个层面的重点,狠抓城乡统筹规划,推动城镇化的进程。同时加强农村集体资金、集体资源管理,搞好新农村建

设。

做好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的编制工作,站在响应区域发展需求、呼应发展诉求、回应发展渴求三个维度加以审视,确定安县城市定位、城市拓展方向和功能分区。

(二)优化产业格局,调整产业布局

2006年前全县的产业格局为“一、二、三”,目前已逐步过度为“二、三、一”。按照“整合、提升、一体”的发展理念,立足安县自身的优势资源,将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空间布局有机结合,以产业体系研究为突破点,探索新型工业化推动城镇化的健康之路。

进一步巩固和优化这一格局,功能完善,基础设施齐备,产业支撑力强,是城镇可持续发展的前提。结合成绵高速复线、成兰铁路等重要交通设施的建设和城镇等级升级,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严格控制入驻企业的种类,遴选优质一类、科技含量高的企业,同县城配套发展,园区融合商业、服务业的发展,使生产、生活有机融合;可进行工业园区扩区,能有效节约公共资源配置的成本。在工业园扩区的同时,应充分考虑生活商业服务业的配套,完善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

(三)以产业培育和城镇建设为基础动力,增强城镇的吸引力

通过良好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在确保生态安全的前提下,有序引导产业布局,遵循资源禀赋型和产业承接型产业布局的客观规律,寻求产业布局与城镇发展之间的匹配度,以产业来引导人口向重点城镇区集中,带动城镇发展,增强城镇的吸引力

县城的发展更应站在“响应区域发展需求、呼应发展诉求”的基础上充分定位。把县城作为都市区西部综合性服务型核心新城来打造。找准引领县城建设的战略,明确核心定位,建设成为绵阳都市区中高新技术价值链集群的重要功能环,以滨水休闲为吸引点的品质生活宜居城市。在吸引县城以外的择业者的同时,营造一个舒适的有归属感的良好氛围。

(四)区域交通一体化

伴随着重大交通设施的建设,区域重大交通设施一体化还应加强。增强互通性。在现有的道路骨架上,还应加强火车站、高速出口等的对接和道路等级升级。

二、为适应同城化发展的需要,做好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和县城规划的同时,还应协助做好区域大规划的编制,积极推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区域发展战略规划,区域交通规划(包括轨道交通),给排水、电力电讯等专业规划的对接编制,实现公共资源共享。协调两地政府的行政关系,消除各种形式的地方保护主义,为区域统一市场的建设和区域经济的一体化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是协调机制最为重要的任务。在此过程中,就要强化“区域经济”或“经济区经济”的概念,淡化“行政区经济”的概念,切实按照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促进区域的协调发展。同时,在基础设施推进的过程中,逐步寻找两地经济交往和文化上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第五篇:城乡统筹

一、工作推进情况

(一)认真编制各类专项规划。区统筹办先后组织召开了三次会议,分解落实各项规划编制任务,要求各专项规划的编制牵头部门要高度重视,深入调研,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切实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确保按期高质量完成编制任务。同时,还成立了对各类专项规划的专门审查机构。目前,各专项规划编制工作正扎实有序推进。

(二)认真修改总体方案。11月11日,区统筹办相关工作人员到市统筹办听取了对总体实施方案的修改意见,并向市统筹办报告了我区总体方案编制等方面的有关情况。为充分突出元坝特色,提高总体方案的纲领性、指导性和实效性,确保我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在重点领域和区域率先重点突破,11月14日,区委、区政府召开专题会议,认真研究了市统筹办和市级各部门对我区总体方案的修改意见,进一步完善了我区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思路、目标、措施,明确了我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点区域、重点领域和推进路径。11月15日,区统筹办结合市上的反馈意见开始对总体实施方案进行认真修改。

(三)积极争取上级支持。结合市委、市政府下达我区的土地管理使用制度专项改革和社会事业设施一体化专项改革任务,区国土资源分局、教育局、文体旅游局等部门进一步加大了向省、市有关部门的衔接力度,积极争取上级部门在专项规划编制指导、政策扶持、项目资金倾斜等方面的支持。同时,区发展和改革局会同区经济和商务局、招商局,积极与省、市发改委协调沟通,上报了有关农产品加工、工业发展集中区基础设施配套等方面的项目,为统筹城乡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工业项目支撑。

二、存在的问题

(一)由于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总体方案还在进一步修订完善,影响了各类专项规划的编制进度;

(二)各专项规划编制进度存在不平衡现象,部分规划已经编制完毕,但个别规划要按期完成编制工作还有一定困难;

(三)统筹城乡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多部门、多层次,加之该项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推进和协调的难度较大。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今后,我区将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安排部署,着重抓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强化组织领导,进一步建立健全组织机构,不断完善推进机制,确保统筹城乡改革试点工作顺利推进。二是组织精干力量,加快总体方案的修改和各项专业规划的编制工作步伐,着力在提高可操作性上下功夫,确保规划的贯彻落实。三是进一步加强与省、市统筹办及相关部门的衔接沟通,积极争取支持,确保各项任务按时完成。

下载传统农区统筹城乡抓住什么word格式文档
下载传统农区统筹城乡抓住什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城乡统筹

    城乡统筹综合改革 “城”与“乡”,相互依存的对立统一体。在转型发展的节点上,我市以新型城市化为龙头、统筹城乡发展的综合改革,将从根本上破除城乡二元体制,解决“三农”问题......

    2010统筹城乡工作总结

    重庆市****管委会关于报送2010年度统筹城乡改革与发展工作总结的报告区城乡统筹办:2010年,***管委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统筹城乡......

    统筹城乡实施方案

    围绕“一促两推三提升”六大任务,今年重点抓好以下20项目工作的落实 (一)促进产业优化升级 1.结合兰山山地生态公园二、三期项目建设,打造文化、生态、休闲一体化发展的“大兰山......

    城乡统筹总结(定稿)

    我县自2007年全面启动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工作以来,全县上下大胆探索、锐意进取、攻坚克难、先行先试,努力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在推动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

    城乡统筹发展

    关于社会管理的思维创新与路径社会管理与群众利益有着内在的相关性,要从根本上解决公权力与群众的关系。“党建统领、社会协同”其内在的机理是处理好预算跟服务的关系,社会管......

    城乡统筹专题规划

    刘老庄城乡统筹发展专题规划 一、规划背景和任务 1、 规划背景 (1) 政策背景 (2) 理论研究背景(城乡统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集聚要素(村镇体系的 优化调整、城市和乡村双向互动......

    统筹城乡学习心得

    统筹城乡学习心得 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始终把着力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作为加快推进现代化的重大战略。”统筹发展城乡,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统筹城乡ll

    统筹城乡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相对于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而言的,它要求把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纳入整个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全局之中进行通盘筹划,综合考虑,以城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