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必备术语及诗歌鉴赏方法集锦

时间:2019-05-13 22:43: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考语文必备术语及诗歌鉴赏方法集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考语文必备术语及诗歌鉴赏方法集锦》。

第一篇:高考语文必备术语及诗歌鉴赏方法集锦

高考语文必备术语及诗歌鉴赏方法集锦、常见意象示例

一、高考试题题干是解题的“线索”,它给考生指示答题方向、范围、要求等。读懂题干,才能从容抓分。纵观几年来全国各地的高考语文试卷,不难发现题干中隐含着一些相似的“常用术语”。总结如下:

表达方式 :语文常用的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等。

写作手法:

狭义的写作手法即 “表达方式”、广义的是指写文章的一切手法,诸如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先抑后扬、象征、开门见山、托物言志等。

修辞手法 :常用的有比喻、拟人、反复、夸张、排比、对偶、对比、设问、反问等。

语言特点:

一般指口语的通俗易懂,书面语的严谨典雅,文学语言的鲜明、生动、富于形象性和充满感情色彩的特点。分析时,一般从修辞上进行分析。

说明文的类型:事物、事理说明文(内容角度);平实、生动说明文(语言表达角度)。

说明方法:一般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据、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画图表、摹状貌等(一般是三个字)。

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程序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答题时可答得具体些,如: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等),逻辑顺序(先结果后原因,层层递进等)。

说明对象:指文章说明的主要人或事物(一般不必答人或事物的特点)。

议论文题目:论点型、论题型、关系型、寓意型

论证方法:中学要求掌握的的道理论证、事实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归廖法。

论证方式:立论和驳论。

理论论据:包括名人名言、俗语谚语、公式定律等。

事实论据:一切事实、史实、数据等。

有何作用:回答文中某一内容的作用可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内容方面,如深化主题、强调感情等;二是结构方面,如过渡、呼应等;三是语言方面,如引人入胜、生动活泼等。

思想内容:基本是指文章的中心思想或主旨。

思想感情:作者或作品人物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如善恶、好恶、褒贬等。

以上各“常用术语”,暗中考查同学们的语文基础,同时也是题目的赋分点所在,将其理解清楚,可根治“答非所问”的弊病。

二、古代诗歌鉴赏常用名词术语

1、评价主旨类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语言浅近易懂,主旨深远)、言简意丰(语言简洁,内容丰富)、意在言外(言外之意,言在此而意在彼,弦外音,味外味,言有尽而意无穷)、含蓄蕴藉、委婉、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意含而不露,或表达得不明显,耐人寻味)。

2、语言特点类勾勒简洁(介绍事物的大概)、浓墨重彩(描写详尽、细腻)、惟妙惟肖(描写逼真,多指人或动物)、体物入微或穷形尽态(相)(描写细致入微、刻画细致生动)、诗情画意。

3、语言风格类行云流水(结构、语言自然流畅)、形神兼备(语言、结构等形式与内容主旨都无可挑剔)、简洁或洗炼(语言简练利落)、浅显或明白如话(不雕饰,不加修饰)、平淡无奇、质朴清新、淡雅、词藻华丽、明快(明白通畅)。

4、文章结构做铺垫(在情节发生前的交代、暗示)、埋伏笔(前段为后段埋下的线索)、呼应或照应(前后的互相联系)、浑然天成(结构非常完整,如同自然生成的)。

5、其它 构思精巧、新颖、独树一帜、别具一格、不落窠臼、不落俗套、自出机杼(有创新,不沿用陈旧的格式、作法、颇具匠心)、感情细腻、感情真挚、跃然纸上、曲折、层次分明。

三、诗歌赏析方法

1.应试策略:

(1)掌握必要的赏析(鉴赏)知识

意境:是诗中意与境两个因素的和谐统一,是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写的生活图景的有机结合。

抒情方式: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

表现手法:如烘托,衬托,虚实,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等。

风格流派:由于作家的生活经历,感情气质,艺术素养等各不相同,因而在创作中表现出各自独特的格调、气派和趣味,这就形成了作品的不同风格。比如李白的飘逸洒脱,杜甫的沉郁顿挫,苏轼的旷达豪放,柳永的柔美婉丽等。了解诗人的风格,有利于把握他们在诗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语言特色:清新——用语新颖,平淡——质朴真切,绚丽——绚烂奇幻,明快——一语破的,含蓄——意在言外,简洁——言简意赅。

(2)掌握赏析方法

①了解诗人或作品的相关背景,有利于把握诗歌的内容和思想。

②借助联想与想象,有利于把握诗歌的意境,因为诗歌具有张力,尺幅之中韵味无穷。

③品味诗词中作者的炼字,炼句和链意。赏析时对诗人准确传神的用字,精巧贴切的修辞,情与景的交融,物与理的结合等艺术手法要作深入的品析,有利于把握作品的立意与情感,走进作品的真实,感悟诗人的情怀。

文学作品鉴赏是一项综合性很强、能力层次较高的创造性活动,目前,诗词鉴赏教学可说是语文教学的弱项及中考复习的盲点。复习时,要从以下几方面注意鉴赏题考点的设置:

1、对诗词内容的理解:⑴对中心思想的理解;⑵对所抒感情的理解;⑶对抒情主体形象的理解;⑷对象征意义的理解。2.对所用表现手法及其作用的理解。3.对诗词语言的理解:⑴对关键词语的理解;⑵对关键语句的理解。4.对诗词意境的理解。

题型一般为选择、填空、简答三个类型,有些是鼓励学生创新的开放性试题。

解题思路与技巧:

1.从作家、作品的相关背景资料人手,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倾向、诗句的原意。

2.从作家风格(豪放、婉约等)和语言特征(如简约、含蓄等)去领悟诗句的含义及表达的情感。

3.从关键词语着手,如抓住诗词中关键的动词的用法、含义及作用去赏析。

4.从关键句(如主旨句、哲理句、情感句)着手,分析概括、推理解答。

5.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着手,品味语言、想象意境。

6.从诗词的具体内容的全面理解着手,把握各类(送别、咏物、爱国等)诗词的思想内容。对于主观性试题的解答,还应注意文字表述应简洁、明了,切中要害。

熟悉古典诗词鉴赏常用名词术语

⑴评价主旨类

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言简意丰、意在言外、含蓄蕴藉等。

⑵分析手法类

卒章显志、画龙点睛、直抒胸臆、托物言志、象征、以小见大、开门见山、寄寓、寄托、衬托、烘托、渲染、侧面描写、对比、起兴、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借景抒情、以景衬情、融情入景、一切景语皆情语等。

(3)语言特点类

勾勒、浓墨重彩、描写详尽、细腻、惟妙惟肖、体物入微、穷形尽态(相)、富有哲理、淋漓尽致、行云流水、形神兼备、简洁、浅显、明快、明白、通畅、平淡、无奇、质朴清新、淡雅、词藻华丽等。

(4)风格类 沉郁顿挫、豪放、雄浑、旷达、沉郁、苍凉、冲淡、低沉、悲慨、苍劲、舒缓、悲凉、俊爽、等。

(5)文章结构

做铺垫、埋伏笔、呼应、浑然天成等。

(6)行文技巧类

虚实相生、水乳交融等。

7.掌握修辞方法在诗歌中运用的特点

诗词常用的修辞手法是比喻、拟人、对比、夸张、借代、双关、互文、等。

其次,读懂诗要注意运用方法

(1).借助题目、作者、注释。

题目是切入点。古诗的题目很讲究,它往往能揭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是我们解读诗歌的重要切入点,从题目入手,我们可以迅速准确地理解诗歌。

作者:确定朝代、风格,为后面分析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和诗人的观点态度作铺垫。

注释:可以了解作品创作背景。

(2)、学会从内容上分类鉴赏诗歌。

古代诗词的分类

古代,浩如烟海,从《诗经》到清代的诗歌,数量之多,题材之广,令人赞叹。但就其内容而言,大体可概括为:咏史诗、山水田园诗、咏物诗、边塞诗、抒怀诗等。

掌握各类诗的特点极其方法。(具体鉴于篇幅,不赘述)品茗》大

3.借助背景

诗歌鉴赏不应忽视对其背景的了解。这里所说的背景,包括诗人所处的社会时代、生平遭遇、思想主张等多方面的内容。这些方面,对诗人的诗歌创作往往有着直接的影响。因而,我们在欣赏诗歌的时候,就应当借此来理解诗歌、把握诗歌。

4.注意作品中的“细节描写”。

中国古典诗词一般篇幅短小精悍,这样就不象叙事性作品那样有过多的细节描写。但是,即使是短小的篇章哪怕是抒情小品,也同样不能忽视了其中的细节描写。

5、注意作者的“逻辑思维”。

古典诗词人们一般能注意到其中的形象思维,并对此加以充分的分析,而忽视了对作品进行必要的逻辑思维的分析理解,从而在某些时候不能全面客观地鉴赏出作品的真正意蕴。形象思维不能排斥逻辑思维,而且必须以逻辑思维为基础。6.注意作品中的“典故”运用。

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在增强了作品意蕴的同时,也给我们阅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有些时候要是不能正确理解其中典故的含义就直接影响对整个作品的鉴赏。所以必须对作品中的“典故”有个初步的理解,透过原来典故中的本意进而理解出用典后所表达出的新的含义。一般而言,古诗词中的用典要注意以下几种情形。

点化前人语句。点化不同于直接引用,而是将前人语句消化后用自己的话写出。

明用历史故事。在引用历史故事时,明白地指出是何人何事,这是明用

暗用历史故事。比明用隐蔽,因为没有明白地指出是什么,所以难以一眼看出。如果知道所用的历史故事,便能读懂诗词;反之,便要大伤脑筋了。

反用历史故事。明用和暗用历史故事,都是正用其意,反用历史故事,则是反用其意。

二、鉴赏、评价

1.把握诗歌的意象与意境

诗歌的意象:

诗歌的意象是多种多样的,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类:

(一)象征性意象

(二)比喻性意象

(三)描述性意象

(四)通感性意象

2. 鉴赏诗歌中的形象

所谓“形象”就是文学作品中展示出来的生活图画,一般可分为人物形象和自然景物。

(1)人物形象。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者本人)。

(2)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一般的短评写作时要注意先“盖帽”,即说出诗人的形象的总体特征,再以此为“中心论点”,从诗歌的具体语词方面对这个论点进行分析论证。其他三个方面的鉴赏和评价一般也使用这个思路。值得注意的是一定要围绕“这个”论点来写。初学者往往失却重点,在简短的文字中写到各方面的内容。

鉴赏诗人形象的思路与其他文学作品中的方法一致,一般从其“社会地位”“思想意识”“性格特征”等方面入手。但在具体写作过程中不宜出现这些字眼,我们在这时借用的是它的方式和思路。

3、鉴赏作品的语言

诗歌的语言主要特征有:凝练性、形象性、情感性、跳跃性。鉴赏诗歌的语言主要从这几个方面入手。而这几个方面往往是合为一体的。

4.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指诗人在借助语言文字塑造艺术形象时,灵活运用一般创作规则和方法所表现出来的具体而又特殊的艺术手段。主要考查艺术特色和表现形式。

(1)抒情方法。

抒情方法包括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的主要手段有借景或物抒情,借人或物言志,另外还有融情于景、怀古伤今和即事感怀等。

(2)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把握:

1、创作方法:赋、比、兴;

2、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

3、构思技巧:以动写静,乐景写哀、虚实结合、小中见大、点面结合、想象联想、象征寄托等。

在这三个方面中,第三方面为其重点。

(3)用典。

鉴赏诗歌的用典主要明确两点:

1、典故的来源及其含义。

2、用典的作用。用典的作用在唐以前诗歌中主要表现为增加诗歌的容量,使诗典雅耐读,富于文采;在唐以后的诗词曲中主要是怀古伤今,咏史言志。

(4)风格

风格是由创作个性决定的作品在思想与艺术上总的特色。风格就大处而言,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之分。从诗词曲的总体风格来讲有诗庄、词媚、曲谐(俗)之说,词又有豪放和婉约之别。

1、不同的风格有不同的特征:

浪漫主义:善于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夸张手法,语言热情奔放,想象瑰丽神奇。代表的诗人有屈原、李白、李贺、苏轼、龚自珍等。

现实主义:注重按照生活本来的样了精确细腻地描写现实,真实地反映人民的生活与追求。代表的诗人有杜甫、辛弃疾、陆游等。

2、许多诗人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风格:

苏轼、辛弃疾:豪放 柳 永、李清照:婉约李煜、刘禹锡:隽永

谢朓、谢灵运:自然 李 白:清新飘逸 杜甫:沉郁顿挫

屈原:雄浑悲壮 王安石:雄健高峻陶渊明:淡远闲静

王维:恬淡优美 王昌龄:雄壮豪迈 李贺:雄浑奇特

曹操:豪放磅礴

3、不同类型的诗有不同的风格:

宫廷诗:缠绵宛转 田园诗:恬淡宁谧山水诗:清新优美

边塞诗:悲凉慷慨 讽喻诗:沉郁激愤咏史诗:雄浑壮阔(5)修辞:

主要掌握高考所要求的八种修辞手法,考查的形式一般是明辨修辞的艺术手法,分析修辞的艺术效果。

5. 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

第一,思想感情:

考查的主要有三点:

1、情感类别:哀怨、激愤、憎恶、忧愁、欣喜、欢快、向往、离愁别恨、怀古伤今等。

2、情感载体:杨柳——离别 菊花——傲骨 圆月——团圆落叶——失意等。

3、抒情方法:见前“鉴赏表达技巧部分”

第二,内容主旨:

考查的主要有:

1、涉及的文化常识、生活常识、历史典故、神话传说和自然现象。

2、某一诗句的大意或内涵。

3、诗人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志向追求、生活经历等。

4、时代背景、社会现实。

诗歌表现思想内容的形式大致有两种,一是借景物抒情,一是借人物言志。律诗、绝句大多是先描写景物,后抒发情怀;词曲往往是咏物怀古,即借事物、借人物来表明心志。思想内容也就在抒情言志的诗句里得到集中的体现。

对诗歌思想感情的鉴赏,首先从诗歌的基本内容入手,其次写出作者在诗歌中所蕴含的情感。

三、总结、表述

1.灵活运用常见的古诗鉴赏术语,准确得体地表述自己“就诗论诗”的心得。

“写什么”方面:写景抒情; 咏物言志(情); 怀古咏史; 即事感怀;边塞征战; 山水田园;

意象; 意境; 背景;主旨。“怎样写”方面: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诗眼;借景抒情; 融情于景;直抒胸臆; 虚实相济; 绘形绘声绘色;动静结合;化静为动;炼字;起承转合;赋比兴;夸饰;用典;含蓄;对仗;韵脚。

“为何写”方面:抒发……的思想感情; 反映……的社会现实;表现……的情趣;寄托……的情怀(如爱慕、愁绪、惆怅、苦闷等);表达……的追求; 流露……的倾向;发出……的感慨;

袒露……的心迹; 造就……的情致。

2.区分几个概念,明确答题的内容角度

问“表达方式”,则答

叙述、描写(虚实、动静)、议论、抒情、铺陈等;

问“修辞手法”,则答

所运用的修辞格;

问“艺术(表达)技巧”,则答

想像、联想、衬托(正衬或反衬)、对比、象征、用典、化用、含蓄蕴藉等。

4.、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

修辞手法和说明方法在阅读文中的作用(阅读理解)

1、排比、反复:

强烈的抒发了————。排比往往给人一气呵成之感,语言畅达,有气势,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反复强调某个意思或突出某种情感。

2、反问:使——语气更加强烈,比一般陈述句表达的感情更加强烈,比直说意思表达更鲜明。

3、比喻:用比喻来描写事物,可以把事物描写的生动形象,具体可感;用来阐述道理,可以把道理阐述的通俗浅显、易于理解。

4、夸张:用来强调或突出事物某一方面特征,表达某种强烈的思想感情。

5、设问:自己回答问题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还有对——起强调作用。

6、对偶:使句式更加——,语言工整等。

1、打比方:使——更加形象生动。语言生动。

2、分类别:使对—的说明更加清楚。

3、举例子:使读者更加相信——

4、列数字:使读者更加相信,使语言更加准确。

5、作比较:通过比较更鲜明的揭示出——

6、下定义:对——的解释更加准确。对事物本质特点的解释。

7、作诠释:阐明事物的某一特点,也是对——的解释更加准确。

三、诗歌鉴赏答题格式

1、形象:身份+性格

2、诗歌意象、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即解释诗句)

3、所抒感情: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揭露)什么感情

4、体会意境:客观形象+主观感受+交融了什么意境

5、品味关键词句:含义+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6、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7、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

8、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9、概括评价诗歌内容: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诗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通过什么手法+抒发什么情感+评价(总分总式)

常见意象示例 树木类

黄叶:凋零、成熟、美人迟暮、新陈代谢 绿叶:生命力、希望、活力

松柏:坚挺、傲岸、坚强、生命力 竹:气节、积极向上 桐:凄苦

柳:送别、留恋、伤感、春天的美好

花草类

花开:希望、青春、人生的灿烂

花落:凋零、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惜春、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 菊:隐逸、高洁、脱俗

梅:傲雪、坚强、不屈不挠、逆境 兰:高洁

牡丹:富贵、美好

草:生命力强、生生不息、希望、荒凉、偏僻、离恨、身份低微的卑微 禾黍:黍离之悲(国家的昔盛今衰)

3、动物类

子规:悲惨、凄恻

猿猴:哀伤、凄厉

鸿鸽:理想、追求

鱼:自由、惬意

孤雁:孤独、思乡、思亲、音信、消息

鹰:刚劲、自由、人生的搏击、事业的成功

狗、鸡:生活气息、田园生活

瘦马:奔腾、追求、漂泊

乌鸦:小人、俗客庸夫

沙鸥:飘零、伤感

高考语文必备术语及诗歌鉴赏方法集锦、常见意象示例

一、高考试题题干是解题的“线索”,它给考生指示答题方向、范围、要求等。读懂题干,才能从容抓分。纵观几年来全国各地的高考语文试卷,不难发现题干中隐含着一些相似的“常用术语”。总结如下:

表达方式 :语文常用的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等。

写作手法:

狭义的写作手法即 “表达方式”、广义的是指写文章的一切手法,诸如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先抑后扬、象征、开门见山、托物言志等。

修辞手法 :常用的有比喻、拟人、反复、夸张、排比、对偶、对比、设问、反问等。

语言特点:

一般指口语的通俗易懂,书面语的严谨典雅,文学语言的鲜明、生动、富于形象性和充满感情色彩的特点。分析时,一般从修辞上进行分析。

说明文的类型:事物、事理说明文(内容角度);平实、生动说明文(语言表达角度)。

说明方法:一般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据、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画图表、摹状貌等(一般是三个字)。

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程序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答题时可答得具体些,如: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等),逻辑顺序(先结果后原因,层层递进等)。

说明对象:指文章说明的主要人或事物(一般不必答人或事物的特点)。议论文题目:论点型、论题型、关系型、寓意型

论证方法:中学要求掌握的的道理论证、事实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归廖法。

论证方式:立论和驳论。

理论论据:包括名人名言、俗语谚语、公式定律等。

事实论据:一切事实、史实、数据等。

有何作用:回答文中某一内容的作用可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内容方面,如深化主题、强调感情等;二是结构方面,如过渡、呼应等;三是语言方面,如引人入胜、生动活泼等。

思想内容:基本是指文章的中心思想或主旨。

思想感情:作者或作品人物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如善恶、好恶、褒贬等。

以上各“常用术语”,暗中考查同学们的语文基础,同时也是题目的赋分点所在,将其理解清楚,可根治“答非所问”的弊病。

二、古代诗歌鉴赏常用名词术语

1、评价主旨类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语言浅近易懂,主旨深远)、言简意丰(语言简洁,内容丰富)、意在言外(言外之意,言在此而意在彼,弦外音,味外味,言有尽而意无穷)、含蓄蕴藉、委婉、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意含而不露,或表达得不明显,耐人寻味)。

2、语言特点类勾勒简洁(介绍事物的大概)、浓墨重彩(描写详尽、细腻)、惟妙惟肖(描写逼真,多指人或动物)、体物入微或穷形尽态(相)(描写细致入微、刻画细致生动)、诗情画意。

3、语言风格类行云流水(结构、语言自然流畅)、形神兼备(语言、结构等形式与内容主旨都无可挑剔)、简洁或洗炼(语言简练利落)、浅显或明白如话(不雕饰,不加修饰)、平淡无奇、质朴清新、淡雅、词藻华丽、明快(明白通畅)。

4、文章结构做铺垫(在情节发生前的交代、暗示)、埋伏笔(前段为后段埋下的线索)、呼应或照应(前后的互相联系)、浑然天成(结构非常完整,如同自然生成的)。

5、其它 构思精巧、新颖、独树一帜、别具一格、不落窠臼、不落俗套、自出机杼(有创新,不沿用陈旧的格式、作法、颇具匠心)、感情细腻、感情真挚、跃然纸上、曲折、层次分明。

三、诗歌赏析方法

1.应试策略:

(1)掌握必要的赏析(鉴赏)知识

意境:是诗中意与境两个因素的和谐统一,是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写的生活图景的有机结合。

抒情方式: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

表现手法:如烘托,衬托,虚实,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等。

风格流派:由于作家的生活经历,感情气质,艺术素养等各不相同,因而在创作中表现出各自独特的格调、气派和趣味,这就形成了作品的不同风格。比如李白的飘逸洒脱,杜甫的沉郁顿挫,苏轼的旷达豪放,柳永的柔美婉丽等。了解诗人的风格,有利于把握他们在诗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语言特色:清新——用语新颖,平淡——质朴真切,绚丽——绚烂奇幻,明快——一语破的,含蓄——意在言外,简洁——言简意赅。

(2)掌握赏析方法

①了解诗人或作品的相关背景,有利于把握诗歌的内容和思想。

②借助联想与想象,有利于把握诗歌的意境,因为诗歌具有张力,尺幅之中韵味无穷。

③品味诗词中作者的炼字,炼句和链意。赏析时对诗人准确传神的用字,精巧贴切的修辞,情与景的交融,物与理的结合等艺术手法要作深入的品析,有利于把握作品的立意与情感,走进作品的真实,感悟诗人的情怀。

文学作品鉴赏是一项综合性很强、能力层次较高的创造性活动,目前,诗词鉴赏教学可说是语文教学的弱项及中考复习的盲点。复习时,要从以下几方面注意鉴赏题考点的设置:

1、对诗词内容的理解:⑴对中心思想的理解;⑵对所抒感情的理解;⑶对抒情主体形象的理解;⑷对象征意义的理解。2.对所用表现手法及其作用的理解。3.对诗词语言的理解:⑴对关键词语的理解;⑵对关键语句的理解。4.对诗词意境的理解。

题型一般为选择、填空、简答三个类型,有些是鼓励学生创新的开放性试题。解题思路与技巧:

1.从作家、作品的相关背景资料人手,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倾向、诗句的原意。

2.从作家风格(豪放、婉约等)和语言特征(如简约、含蓄等)去领悟诗句的含义及表达的情感。

3.从关键词语着手,如抓住诗词中关键的动词的用法、含义及作用去赏析。

4.从关键句(如主旨句、哲理句、情感句)着手,分析概括、推理解答。

5.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着手,品味语言、想象意境。

6.从诗词的具体内容的全面理解着手,把握各类(送别、咏物、爱国等)诗词的思想内容。对于主观性试题的解答,还应注意文字表述应简洁、明了,切中要害。

熟悉古典诗词鉴赏常用名词术语

⑴评价主旨类

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言简意丰、意在言外、含蓄蕴藉等。

⑵分析手法类

卒章显志、画龙点睛、直抒胸臆、托物言志、象征、以小见大、开门见山、寄寓、寄托、衬托、烘托、渲染、侧面描写、对比、起兴、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借景抒情、以景衬情、融情入景、一切景语皆情语等。

(3)语言特点类

勾勒、浓墨重彩、描写详尽、细腻、惟妙惟肖、体物入微、穷形尽态(相)、富有哲理、淋漓尽致、行云流水、形神兼备、简洁、浅显、明快、明白、通畅、平淡、无奇、质朴清新、淡雅、词藻华丽等。

(4)风格类 沉郁顿挫、豪放、雄浑、旷达、沉郁、苍凉、冲淡、低沉、悲慨、苍劲、舒缓、悲凉、俊爽、等。

(5)文章结构

做铺垫、埋伏笔、呼应、浑然天成等。

(6)行文技巧类

虚实相生、水乳交融等。

7.掌握修辞方法在诗歌中运用的特点

诗词常用的修辞手法是比喻、拟人、对比、夸张、借代、双关、互文、等。

其次,读懂诗要注意运用方法

(1).借助题目、作者、注释。

题目是切入点。古诗的题目很讲究,它往往能揭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是我们解读诗歌的重要切入点,从题目入手,我们可以迅速准确地理解诗歌。

作者:确定朝代、风格,为后面分析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和诗人的观点态度作铺垫。

注释:可以了解作品创作背景。

(2)、学会从内容上分类鉴赏诗歌。

古代诗词的分类

古代,浩如烟海,从《诗经》到清代的诗歌,数量之多,题材之广,令人赞叹。但就其内容而言,大体可概括为:咏史诗、山水田园诗、咏物诗、边塞诗、抒怀诗等。

掌握各类诗的特点极其方法。(具体鉴于篇幅,不赘述)品茗》大

3.借助背景

诗歌鉴赏不应忽视对其背景的了解。这里所说的背景,包括诗人所处的社会时代、生平遭遇、思想主张等多方面的内容。这些方面,对诗人的诗歌创作往往有着直接的影响。因而,我们在欣赏诗歌的时候,就应当借此来理解诗歌、把握诗歌。

4.注意作品中的“细节描写”。

中国古典诗词一般篇幅短小精悍,这样就不象叙事性作品那样有过多的细节描写。但是,即使是短小的篇章哪怕是抒情小品,也同样不能忽视了其中的细节描写。

5、注意作者的“逻辑思维”。

古典诗词人们一般能注意到其中的形象思维,并对此加以充分的分析,而忽视了对作品进行必要的逻辑思维的分析理解,从而在某些时候不能全面客观地鉴赏出作品的真正意蕴。形象思维不能排斥逻辑思维,而且必须以逻辑思维为基础。

6.注意作品中的“典故”运用。

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在增强了作品意蕴的同时,也给我们阅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有些时候要是不能正确理解其中典故的含义就直接影响对整个作品的鉴赏。所以必须对作品中的“典故”有个初步的理解,透过原来典故中的本意进而理解出用典后所表达出的新的含义。一般而言,古诗词中的用典要注意以下几种情形。

点化前人语句。点化不同于直接引用,而是将前人语句消化后用自己的话写出。

明用历史故事。在引用历史故事时,明白地指出是何人何事,这是明用

暗用历史故事。比明用隐蔽,因为没有明白地指出是什么,所以难以一眼看出。如果知道所用的历史故事,便能读懂诗词;反之,便要大伤脑筋了。

反用历史故事。明用和暗用历史故事,都是正用其意,反用历史故事,则是反用其意。

二、鉴赏、评价

1.把握诗歌的意象与意境

诗歌的意象:

诗歌的意象是多种多样的,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类:

(一)象征性意象

(二)比喻性意象

(三)描述性意象

(四)通感性意象

2. 鉴赏诗歌中的形象

所谓“形象”就是文学作品中展示出来的生活图画,一般可分为人物形象和自然景物。

(1)人物形象。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者本人)。

(2)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一般的短评写作时要注意先“盖帽”,即说出诗人的形象的总体特征,再以此为“中心论点”,从诗歌的具体语词方面对这个论点进行分析论证。其他三个方面的鉴赏和评价一般也使用这个思路。值得注意的是一定要围绕“这个”论点来写。初学者往往失却重点,在简短的文字中写到各方面的内容。

鉴赏诗人形象的思路与其他文学作品中的方法一致,一般从其“社会地位”“思想意识”“性格特征”等方面入手。但在具体写作过程中不宜出现这些字眼,我们在这时借用的是它的方式和思路。

3、鉴赏作品的语言

诗歌的语言主要特征有:凝练性、形象性、情感性、跳跃性。鉴赏诗歌的语言主要从这几个方面入手。而这几个方面往往是合为一体的。

4.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指诗人在借助语言文字塑造艺术形象时,灵活运用一般创作规则和方法所表现出来的具体而又特殊的艺术手段。主要考查艺术特色和表现形式。

(1)抒情方法。

抒情方法包括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的主要手段有借景或物抒情,借人或物言志,另外还有融情于景、怀古伤今和即事感怀等。

(2)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把握:

1、创作方法:赋、比、兴;

2、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

3、构思技巧:以动写静,乐景写哀、虚实结合、小中见大、点面结合、想象联想、象征寄托等。

在这三个方面中,第三方面为其重点。

(3)用典。

鉴赏诗歌的用典主要明确两点:

1、典故的来源及其含义。

2、用典的作用。用典的作用在唐以前诗歌中主要表现为增加诗歌的容量,使诗典雅耐读,富于文采;在唐以后的诗词曲中主要是怀古伤今,咏史言志。

(4)风格

风格是由创作个性决定的作品在思想与艺术上总的特色。风格就大处而言,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之分。从诗词曲的总体风格来讲有诗庄、词媚、曲谐(俗)之说,词又有豪放和婉约之别。

1、不同的风格有不同的特征:

浪漫主义:善于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夸张手法,语言热情奔放,想象瑰丽神奇。代表的诗人有屈原、李白、李贺、苏轼、龚自珍等。

现实主义:注重按照生活本来的样了精确细腻地描写现实,真实地反映人民的生活与追求。代表的诗人有杜甫、辛弃疾、陆游等。

2、许多诗人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风格:

苏轼、辛弃疾:豪放 柳 永、李清照:婉约李煜、刘禹锡:隽永

谢朓、谢灵运:自然 李 白:清新飘逸 杜甫:沉郁顿挫

屈原:雄浑悲壮 王安石:雄健高峻陶渊明:淡远闲静

王维:恬淡优美 王昌龄:雄壮豪迈 李贺:雄浑奇特

曹操:豪放磅礴

3、不同类型的诗有不同的风格:

宫廷诗:缠绵宛转 田园诗:恬淡宁谧山水诗:清新优美

边塞诗:悲凉慷慨 讽喻诗:沉郁激愤咏史诗:雄浑壮阔

(5)修辞:

主要掌握高考所要求的八种修辞手法,考查的形式一般是明辨修辞的艺术手法,分析修辞的艺术效果。

5. 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

第一,思想感情:

考查的主要有三点:

1、情感类别:哀怨、激愤、憎恶、忧愁、欣喜、欢快、向往、离愁别恨、怀古伤今等。

2、情感载体:杨柳——离别 菊花——傲骨 圆月——团圆落叶——失意等。

3、抒情方法:见前“鉴赏表达技巧部分”

第二,内容主旨:

考查的主要有:

1、涉及的文化常识、生活常识、历史典故、神话传说和自然现象。

2、某一诗句的大意或内涵。

3、诗人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志向追求、生活经历等。

4、时代背景、社会现实。

诗歌表现思想内容的形式大致有两种,一是借景物抒情,一是借人物言志。律诗、绝句大多是先描写景物,后抒发情怀;词曲往往是咏物怀古,即借事物、借人物来表明心志。思想内容也就在抒情言志的诗句里得到集中的体现。

对诗歌思想感情的鉴赏,首先从诗歌的基本内容入手,其次写出作者在诗歌中所蕴含的情感。

三、总结、表述

1.灵活运用常见的古诗鉴赏术语,准确得体地表述自己“就诗论诗”的心得。

“写什么”方面:写景抒情; 咏物言志(情); 怀古咏史; 即事感怀;边塞征战; 山水田园;

意象; 意境; 背景;主旨。

“怎样写”方面: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诗眼;借景抒情; 融情于景;直抒胸臆; 虚实相济; 绘形绘声绘色;动静结合;化静为动;炼字;起承转合;赋比兴;夸饰;用典;含蓄;对仗;韵脚。

“为何写”方面:抒发……的思想感情; 反映……的社会现实;表现……的情趣;寄托……的情怀(如爱慕、愁绪、惆怅、苦闷等);表达……的追求; 流露……的倾向;发出……的感慨;

袒露……的心迹; 造就……的情致。

2.区分几个概念,明确答题的内容角度

问“表达方式”,则答

叙述、描写(虚实、动静)、议论、抒情、铺陈等;

问“修辞手法”,则答

所运用的修辞格;

问“艺术(表达)技巧”,则答

想像、联想、衬托(正衬或反衬)、对比、象征、用典、化用、含蓄蕴藉等。

4.、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

修辞手法和说明方法在阅读文中的作用(阅读理解)

1、排比、反复:

强烈的抒发了————。排比往往给人一气呵成之感,语言畅达,有气势,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反复强调某个意思或突出某种情感。

2、反问:使——语气更加强烈,比一般陈述句表达的感情更加强烈,比直说意思表达更鲜明。

3、比喻:用比喻来描写事物,可以把事物描写的生动形象,具体可感;用来阐述道理,可以把道理阐述的通俗浅显、易于理解。

4、夸张:用来强调或突出事物某一方面特征,表达某种强烈的思想感情。

5、设问:自己回答问题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还有对——起强调作用。

6、对偶:使句式更加——,语言工整等。

1、打比方:使——更加形象生动。语言生动。

2、分类别:使对—的说明更加清楚。

3、举例子:使读者更加相信——

4、列数字:使读者更加相信,使语言更加准确。

5、作比较:通过比较更鲜明的揭示出——

6、下定义:对——的解释更加准确。对事物本质特点的解释。

7、作诠释:阐明事物的某一特点,也是对——的解释更加准确。

三、诗歌鉴赏答题格式

1、形象:身份+性格

2、诗歌意象、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即解释诗句)

3、所抒感情: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揭露)什么感情

4、体会意境:客观形象+主观感受+交融了什么意境

5、品味关键词句:含义+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6、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7、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

8、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9、概括评价诗歌内容: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诗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通过什么手法+抒发什么情感+评价(总分总式)

常见意象示例 树木类

黄叶:凋零、成熟、美人迟暮、新陈代谢 绿叶:生命力、希望、活力

松柏:坚挺、傲岸、坚强、生命力 竹:气节、积极向上 桐:凄苦 柳:送别、留恋、伤感、春天的美好

花草类

花开:希望、青春、人生的灿烂

花落:凋零、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惜春、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 菊:隐逸、高洁、脱俗

梅:傲雪、坚强、不屈不挠、逆境 兰:高洁

牡丹:富贵、美好

草:生命力强、生生不息、希望、荒凉、偏僻、离恨、身份低微的卑微 禾黍:黍离之悲(国家的昔盛今衰)

3、动物类

子规:悲惨、凄恻

猿猴:哀伤、凄厉

鸿鸽:理想、追求

鱼:自由、惬意

孤雁:孤独、思乡、思亲、音信、消息

鹰:刚劲、自由、人生的搏击、事业的成功

狗、鸡:生活气息、田园生活

瘦马:奔腾、追求、漂泊

乌鸦:小人、俗客庸夫

沙鸥:飘零、伤感

风霜雨雪水云类:

江水:时光的流逝、岁月的短暂、绵长的愁苦、历史的发展趋势 烟雾:情感的朦胧惨淡、前途的迷惘渺茫、理想的落空幻灭 小雨:春景、希望、生机、活力、潜移默化的教化

暴雨:残酷、热情、政治斗争、扫荡恶势力的力量、荡涤污秽的力量 春风:旷达、欢愉、希望 东风:春天、美好

西风:落寞、惆怅、衰败、游子思归 狂风:作乱、摧毁旧世界的力量

霜:人生易老、社会环境的恶劣、恶势力的猖狂、人生途路的坎坷挫折 雪:纯洁、美好、环境的恶劣、恶势力的猖狂 露:人生的短促、生命的易逝 云:游子、漂泊

天阴:压抑、愁苦、寂寞 天晴:欢愉、光明

器物类

玉:高洁、脱俗 珍珠:美丽、无暇

6:其他类:

古人:明志、自省、鞭鞑

古迹:怀旧、明志、昔盛今衰(国家)、衰败、萧条(古迹一般和古人密切相联)

破晓:初现希望

深夜:愁思怀旧

乡村:思归、厌俗、田园风光、生活气息、纯朴美好、安逸宁静

仙境:飘逸、美妙洁净、忘尘厌俗

月亮:人生的圆满或缺憾、思乡、思亲

夕阳:失落、消沉、珍惜美好而短暂的人生或事物

天地:人类的渺小、人生的短暂、心胸的广阔、情感的孤独

酒:欢悦、得意、失意、愁苦

表达方式 :语文常用的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等。

写作手法:

狭义的写作手法即 “表达方式”、广义的是指写文章的一切手法,诸如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先抑后扬、象征、开门见山、托物言志等。

修辞手法 :常用的有比喻、拟人、反复、夸张、排比、对偶、对比、设问、反问等。

语言特点:

一般指口语的通俗易懂,书面语的严谨典雅,文学语言的鲜明、生动、富于形象性和充满感情色彩的特点。分析时,一般从修辞上进行分析。

说明文的类型:事物、事理说明文(内容角度);平实、生动说明文(语言表达角度)。

说明方法:一般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据、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画图表、摹状貌等(一般是三个字)。

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程序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答题时可答得具体些,如: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等),逻辑顺序(先结果后原因,层层递进等)。

说明对象:指文章说明的主要人或事物(一般不必答人或事物的特点)。

议论文题目:论点型、论题型、关系型、寓意型

论证方法:中学要求掌握的的道理论证、事实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归廖法。

论证方式:立论和驳论。

理论论据:包括名人名言、俗语谚语、公式定律等。

事实论据:一切事实、史实、数据等。

有何作用:回答文中某一内容的作用可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内容方面,如深化主题、强调感情等;二是结构方面,如过渡、呼应等;三是语言方面,如引人入胜、生动活泼等。

思想内容:基本是指文章的中心思想或主旨。

思想感情:作者或作品人物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如善恶、好恶、褒贬等。

以上各“常用术语”,暗中考查同学们的语文基础,同时也是题目的赋分点所在,将其理解清楚,可根治“答非所问”的弊病。

二、古代诗歌鉴赏常用名词术语

1、评价主旨类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语言浅近易懂,主旨深远)、言简意丰(语言简洁,内容丰富)、意在言外(言外之意,言在此而意在彼,弦外音,味外味,言有尽而意无穷)、含蓄蕴藉、委婉、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意含而不露,或表达得不明显,耐人寻味)。

2、语言特点类勾勒简洁(介绍事物的大概)、浓墨重彩(描写详尽、细腻)、惟妙惟肖(描写逼真,多指人或动物)、体物入微或穷形尽态(相)(描写细致入微、刻画细致生动)、诗情画意。

3、语言风格类行云流水(结构、语言自然流畅)、形神兼备(语言、结构等形式与内容主旨都无可挑剔)、简洁或洗炼(语言简练利落)、浅显或明白如话(不雕饰,不加修饰)、平淡无奇、质朴清新、淡雅、词藻华丽、明快(明白通畅)。

4、文章结构做铺垫(在情节发生前的交代、暗示)、埋伏笔(前段为后段埋下的线索)、呼应或照应(前后的互相联系)、浑然天成(结构非常完整,如同自然生成的)。

5、其它 构思精巧、新颖、独树一帜、别具一格、不落窠臼、不落俗套、自出机杼(有创新,不沿用陈旧的格式、作法、颇具匠心)、感情细腻、感情真挚、跃然纸上、曲折、层次分明。

三、诗歌赏析方法

1.应试策略:

(1)掌握必要的赏析(鉴赏)知识

意境:是诗中意与境两个因素的和谐统一,是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写的生活图景的有机结合。

抒情方式: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

表现手法:如烘托,衬托,虚实,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等。

风格流派:由于作家的生活经历,感情气质,艺术素养等各不相同,因而在创作中表现出各自独特的格调、气派和趣味,这就形成了作品的不同风格。比如李白的飘逸洒脱,杜甫的沉郁顿挫,苏轼的旷达豪放,柳永的柔美婉丽等。了解诗人的风格,有利于把握他们在诗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语言特色:清新——用语新颖,平淡——质朴真切,绚丽——绚烂奇幻,明快——一语破的,含蓄——意在言外,简洁——言简意赅。

(2)掌握赏析方法

①了解诗人或作品的相关背景,有利于把握诗歌的内容和思想。

②借助联想与想象,有利于把握诗歌的意境,因为诗歌具有张力,尺幅之中韵味无穷。

③品味诗词中作者的炼字,炼句和链意。赏析时对诗人准确传神的用字,精巧贴切的修辞,情与景的交融,物与理的结合等艺术手法要作深入的品析,有利于把握作品的立意与情感,走进作品的真实,感悟诗人的情怀。

文学作品鉴赏是一项综合性很强、能力层次较高的创造性活动,目前,诗词鉴赏教学可说是语文教学的弱项及中考复习的盲点。复习时,要从以下几方面注意鉴赏题考点的设置:

1、对诗词内容的理解:⑴对中心思想的理解;⑵对所抒感情的理解;⑶对抒情主体形象的理解;⑷对象征意义的理解。2.对所用表现手法及其作用的理解。3.对诗词语言的理解:⑴对关键词语的理解;⑵对关键语句的理解。4.对诗词意境的理解。

题型一般为选择、填空、简答三个类型,有些是鼓励学生创新的开放性试题。

解题思路与技巧:

1.从作家、作品的相关背景资料人手,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倾向、诗句的原意。

2.从作家风格(豪放、婉约等)和语言特征(如简约、含蓄等)去领悟诗句的含义及表达的情感。

3.从关键词语着手,如抓住诗词中关键的动词的用法、含义及作用去赏析。

4.从关键句(如主旨句、哲理句、情感句)着手,分析概括、推理解答。

5.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着手,品味语言、想象意境。

6.从诗词的具体内容的全面理解着手,把握各类(送别、咏物、爱国等)诗词的思想内容。对于主观性试题的解答,还应注意文字表述应简洁、明了,切中要害。

熟悉古典诗词鉴赏常用名词术语

⑴评价主旨类

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言简意丰、意在言外、含蓄蕴藉等。

⑵分析手法类

卒章显志、画龙点睛、直抒胸臆、托物言志、象征、以小见大、开门见山、寄寓、寄托、衬托、烘托、渲染、侧面描写、对比、起兴、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借景抒情、以景衬情、融情入景、一切景语皆情语等。

(3)语言特点类

勾勒、浓墨重彩、描写详尽、细腻、惟妙惟肖、体物入微、穷形尽态(相)、富有哲理、淋漓尽致、行云流水、形神兼备、简洁、浅显、明快、明白、通畅、平淡、无奇、质朴清新、淡雅、词藻华丽等。

(4)风格类 沉郁顿挫、豪放、雄浑、旷达、沉郁、苍凉、冲淡、低沉、悲慨、苍劲、舒缓、悲凉、俊爽、等。

(5)文章结构

做铺垫、埋伏笔、呼应、浑然天成等。

(6)行文技巧类

虚实相生、水乳交融等。

7.掌握修辞方法在诗歌中运用的特点

诗词常用的修辞手法是比喻、拟人、对比、夸张、借代、双关、互文、等。

其次,读懂诗要注意运用方法

(1).借助题目、作者、注释。

题目是切入点。古诗的题目很讲究,它往往能揭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是我们解读诗歌的重要切入点,从题目入手,我们可以迅速准确地理解诗歌。

作者:确定朝代、风格,为后面分析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和诗人的观点态度作铺垫。

注释:可以了解作品创作背景。

(2)、学会从内容上分类鉴赏诗歌。

古代诗词的分类

古代,浩如烟海,从《诗经》到清代的诗歌,数量之多,题材之广,令人赞叹。但就其内容而言,大体可概括为:咏史诗、山水田园诗、咏物诗、边塞诗、抒怀诗等。

掌握各类诗的特点极其方法。(具体鉴于篇幅,不赘述)品茗》大

3.借助背景

诗歌鉴赏不应忽视对其背景的了解。这里所说的背景,包括诗人所处的社会时代、生平遭遇、思想主张等多方面的内容。这些方面,对诗人的诗歌创作往往有着直接的影响。因而,我们在欣赏诗歌的时候,就应当借此来理解诗歌、把握诗歌。

4.注意作品中的“细节描写”。

中国古典诗词一般篇幅短小精悍,这样就不象叙事性作品那样有过多的细节描写。但是,即使是短小的篇章哪怕是抒情小品,也同样不能忽视了其中的细节描写。

5、注意作者的“逻辑思维”。

古典诗词人们一般能注意到其中的形象思维,并对此加以充分的分析,而忽视了对作品进行必要的逻辑思维的分析理解,从而在某些时候不能全面客观地鉴赏出作品的真正意蕴。形象思维不能排斥逻辑思维,而且必须以逻辑思维为基础。

6.注意作品中的“典故”运用。

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在增强了作品意蕴的同时,也给我们阅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有些时候要是不能正确理解其中典故的含义就直接影响对整个作品的鉴赏。所以必须对作品中的“典故”有个初步的理解,透过原来典故中的本意进而理解出用典后所表达出的新的含义。一般而言,古诗词中的用典要注意以下几种情形。

点化前人语句。点化不同于直接引用,而是将前人语句消化后用自己的话写出。

明用历史故事。在引用历史故事时,明白地指出是何人何事,这是明用

暗用历史故事。比明用隐蔽,因为没有明白地指出是什么,所以难以一眼看出。如果知道所用的历史故事,便能读懂诗词;反之,便要大伤脑筋了。

反用历史故事。明用和暗用历史故事,都是正用其意,反用历史故事,则是反用其意。

二、鉴赏、评价

1.把握诗歌的意象与意境

诗歌的意象:

诗歌的意象是多种多样的,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类:

(一)象征性意象

(二)比喻性意象

(三)描述性意象

(四)通感性意象

2. 鉴赏诗歌中的形象

所谓“形象”就是文学作品中展示出来的生活图画,一般可分为人物形象和自然景物。

(1)人物形象。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者本人)。

(2)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一般的短评写作时要注意先“盖帽”,即说出诗人的形象的总体特征,再以此为“中心论点”,从诗歌的具体语词方面对这个论点进行分析论证。其他三个方面的鉴赏和评价一般也使用这个思路。值得注意的是一定要围绕“这个”论点来写。初学者往往失却重点,在简短的文字中写到各方面的内容。

鉴赏诗人形象的思路与其他文学作品中的方法一致,一般从其“社会地位”“思想意识”“性格特征”等方面入手。但在具体写作过程中不宜出现这些字眼,我们在这时借用的是它的方式和思路。

3、鉴赏作品的语言

诗歌的语言主要特征有:凝练性、形象性、情感性、跳跃性。鉴赏诗歌的语言主要从这几个方面入手。而这几个方面往往是合为一体的。

4.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指诗人在借助语言文字塑造艺术形象时,灵活运用一般创作规则和方法所表现出来的具体而又特殊的艺术手段。主要考查艺术特色和表现形式。

(1)抒情方法。

抒情方法包括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的主要手段有借景或物抒情,借人或物言志,另外还有融情于景、怀古伤今和即事感怀等。

(2)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把握:

1、创作方法:赋、比、兴;

2、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

3、构思技巧:以动写静,乐景写哀、虚实结合、小中见大、点面结合、想象联想、象征寄托等。在这三个方面中,第三方面为其重点。

(3)用典。

鉴赏诗歌的用典主要明确两点:

1、典故的来源及其含义。

2、用典的作用。用典的作用在唐以前诗歌中主要表现为增加诗歌的容量,使诗典雅耐读,富于文采;在唐以后的诗词曲中主要是怀古伤今,咏史言志。

(4)风格

风格是由创作个性决定的作品在思想与艺术上总的特色。风格就大处而言,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之分。从诗词曲的总体风格来讲有诗庄、词媚、曲谐(俗)之说,词又有豪放和婉约之别。

1、不同的风格有不同的特征:

浪漫主义:善于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夸张手法,语言热情奔放,想象瑰丽神奇。代表的诗人有屈原、李白、李贺、苏轼、龚自珍等。

现实主义:注重按照生活本来的样了精确细腻地描写现实,真实地反映人民的生活与追求。代表的诗人有杜甫、辛弃疾、陆游等。

2、许多诗人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风格:

苏轼、辛弃疾:豪放 柳 永、李清照:婉约李煜、刘禹锡:隽永

谢朓、谢灵运:自然 李 白:清新飘逸 杜甫:沉郁顿挫

屈原:雄浑悲壮 王安石:雄健高峻陶渊明:淡远闲静

王维:恬淡优美 王昌龄:雄壮豪迈 李贺:雄浑奇特

曹操:豪放磅礴

3、不同类型的诗有不同的风格:

宫廷诗:缠绵宛转 田园诗:恬淡宁谧山水诗:清新优美

边塞诗:悲凉慷慨 讽喻诗:沉郁激愤咏史诗:雄浑壮阔

(5)修辞:

主要掌握高考所要求的八种修辞手法,考查的形式一般是明辨修辞的艺术手法,分析修辞的艺术效果。

5. 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

第一,思想感情:

考查的主要有三点:

1、情感类别:哀怨、激愤、憎恶、忧愁、欣喜、欢快、向往、离愁别恨、怀古伤今等。

2、情感载体:杨柳——离别 菊花——傲骨 圆月——团圆落叶——失意等。

3、抒情方法:见前“鉴赏表达技巧部分”

第二,内容主旨:

考查的主要有:

1、涉及的文化常识、生活常识、历史典故、神话传说和自然现象。

2、某一诗句的大意或内涵。

3、诗人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志向追求、生活经历等。

4、时代背景、社会现实。

诗歌表现思想内容的形式大致有两种,一是借景物抒情,一是借人物言志。律诗、绝句大多是先描写景物,后抒发情怀;词曲往往是咏物怀古,即借事物、借人物来表明心志。思想内容也就在抒情言志的诗句里得到集中的体现。

对诗歌思想感情的鉴赏,首先从诗歌的基本内容入手,其次写出作者在诗歌中所蕴含的情感。

三、总结、表述

1.灵活运用常见的古诗鉴赏术语,准确得体地表述自己“就诗论诗”的心得。

“写什么”方面:写景抒情; 咏物言志(情); 怀古咏史; 即事感怀;边塞征战; 山水田园;

意象; 意境; 背景;主旨。

“怎样写”方面: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诗眼;借景抒情; 融情于景;直抒胸臆; 虚实相济; 绘形绘声绘色;动静结合;化静为动;炼字;起承转合;赋比兴;夸饰;用典;含蓄;对仗;韵脚。

“为何写”方面:抒发……的思想感情; 反映……的社会现实;表现……的情趣;寄托……的情怀(如爱慕、愁绪、惆怅、苦闷等);表达……的追求; 流露……的倾向;发出……的感慨;

袒露……的心迹; 造就……的情致。

2.区分几个概念,明确答题的内容角度

问“表达方式”,则答

叙述、描写(虚实、动静)、议论、抒情、铺陈等;

问“修辞手法”,则答

所运用的修辞格;

问“艺术(表达)技巧”,则答

想像、联想、衬托(正衬或反衬)、对比、象征、用典、化用、含蓄蕴藉等。

4.、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

修辞手法和说明方法在阅读文中的作用(阅读理解)

1、排比、反复:

强烈的抒发了————。排比往往给人一气呵成之感,语言畅达,有气势,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反复强调某个意思或突出某种情感。

2、反问:使——语气更加强烈,比一般陈述句表达的感情更加强烈,比直说意思表达更鲜明。

3、比喻:用比喻来描写事物,可以把事物描写的生动形象,具体可感;用来阐述道理,可以把道理阐述的通俗浅显、易于理解。

4、夸张:用来强调或突出事物某一方面特征,表达某种强烈的思想感情。

5、设问:自己回答问题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还有对——起强调作用。

6、对偶:使句式更加——,语言工整等。

1、打比方:使——更加形象生动。语言生动。

2、分类别:使对—的说明更加清楚。

3、举例子:使读者更加相信——

4、列数字:使读者更加相信,使语言更加准确。

5、作比较:通过比较更鲜明的揭示出——

6、下定义:对——的解释更加准确。对事物本质特点的解释。

7、作诠释:阐明事物的某一特点,也是对——的解释更加准确。

三、诗歌鉴赏答题格式

1、形象:身份+性格

2、诗歌意象、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即解释诗句)

3、所抒感情: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揭露)什么感情

4、体会意境:客观形象+主观感受+交融了什么意境

5、品味关键词句:含义+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6、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7、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

8、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9、概括评价诗歌内容: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诗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通过什么手法+抒发什么情感+评价(总分总式)

常见意象示例 树木类

黄叶:凋零、成熟、美人迟暮、新陈代谢 绿叶:生命力、希望、活力

松柏:坚挺、傲岸、坚强、生命力 竹:气节、积极向上 桐:凄苦

柳:送别、留恋、伤感、春天的美好

花草类

花开:希望、青春、人生的灿烂

花落:凋零、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惜春、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 菊:隐逸、高洁、脱俗

梅:傲雪、坚强、不屈不挠、逆境 兰:高洁

牡丹:富贵、美好

草:生命力强、生生不息、希望、荒凉、偏僻、离恨、身份低微的卑微 禾黍:黍离之悲(国家的昔盛今衰)

3、动物类

子规:悲惨、凄恻

猿猴:哀伤、凄厉

鸿鸽:理想、追求

鱼:自由、惬意

孤雁:孤独、思乡、思亲、音信、消息

鹰:刚劲、自由、人生的搏击、事业的成功

狗、鸡:生活气息、田园生活

瘦马:奔腾、追求、漂泊

乌鸦:小人、俗客庸夫

沙鸥:飘零、伤感

风霜雨雪水云类:

江水:时光的流逝、岁月的短暂、绵长的愁苦、历史的发展趋势 烟雾:情感的朦胧惨淡、前途的迷惘渺茫、理想的落空幻灭 小雨:春景、希望、生机、活力、潜移默化的教化

暴雨:残酷、热情、政治斗争、扫荡恶势力的力量、荡涤污秽的力量 春风:旷达、欢愉、希望 东风:春天、美好

西风:落寞、惆怅、衰败、游子思归 狂风:作乱、摧毁旧世界的力量

霜:人生易老、社会环境的恶劣、恶势力的猖狂、人生途路的坎坷挫折 雪:纯洁、美好、环境的恶劣、恶势力的猖狂 露:人生的短促、生命的易逝 云:游子、漂泊

天阴:压抑、愁苦、寂寞 天晴:欢愉、光明

器物类

玉:高洁、脱俗 珍珠:美丽、无暇

6:其他类:

古人:明志、自省、鞭鞑

古迹:怀旧、明志、昔盛今衰(国家)、衰败、萧条(古迹一般和古人密切相联)

破晓:初现希望

深夜:愁思怀旧

乡村:思归、厌俗、田园风光、生活气息、纯朴美好、安逸宁静

仙境:飘逸、美妙洁净、忘尘厌俗

月亮:人生的圆满或缺憾、思乡、思亲

夕阳:失落、消沉、珍惜美好而短暂的人生或事物

天地:人类的渺小、人生的短暂、心胸的广阔、情感的孤 酒:欢悦、得意、失意、愁苦

第二篇: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常见方法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常见方法大全

一、诗词基本知识

诗歌分为古体诗(又称“古风”)、今体诗(又称“格律诗”)。

古体诗: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前的除“楚辞”以外的所有诗作,也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后的除“今体诗”以外的所有诗作。“歌、行、吟”分别是古体诗的一种体裁。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居易的《琵琶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远故乡的眺望,对温馨家庭的憧憬。(12)悼亡诗:悼亡诗多是通过作者追忆往昔,回忆妻殁之前彼此相濡以沫、同甘共苦或其他具体生活情境,或以“记梦”的形式,来表达对亡妻的悼伤与思念。(13)干谒诗:干谒诗是古代文人为推销自己而写的一种诗歌,类似于现代的自荐信。一些文人为了求得进身的机会,往往十分含蓄地写一些干谒诗,曲折地表露自己的心迹。

三、熟悉古典诗词鉴赏常用的格式 ⑴概括评价诗歌内容的常用表述方式:“这首诗是一首什么样的诗+采用(某种表达方式、修辞方式、表现方法)+写出了(某个意象的某种)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种思想、感情+起到了某种作用。”

⑵赏析表达方式的常用格式:这首诗使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抒情、议论)+叙(描写、抒情、议论)什么+这种表达方式的作用。

⑶赏析表现手法的常用格式:这首诗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其表达作用是(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⑷赏析思想感情的常用格式:通过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主旨+抒发了什么感情(寄托了什么情怀、袒露了什么心迹、表达了什么的追求)。今体诗:分为律诗、绝句。律诗每首八句,有五律(五字)、七律(七字)。首联(一、二句)、颔联(三、四句)、颈联(五、六句)、尾联(七、八句),颔联、颈联必须对仗。绝句每首四句,有五绝(五字)、七绝(七字),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词:是今体诗之后产生于盛唐,流行于中唐,发展于晚唐与五代,成就于宋代的一种新诗体。词又称长短句(句子字数不等、长短不一)、诗余(由诗歌发展而来)。根据词的长短,词又分单调(也叫小令,一般认为58字以内)、中调(一般分上下阙,58-96字)、长调(96字以上,三阙以上)。词有词牌,词牌严格律定了每首词的格律和音韵。曲:即散曲,分为“小令”、“套数”。是宋金时期逐渐形成的一种新诗体。曲与词的最大不同,是曲可在词规定的字数中增加衬字,从而增加语言的生动性,更自由灵活地表达思想与情感。

二、诗歌分类鉴赏知识汇总

(1)送别诗是古诗词中的一个大类。它一般是按照时间、地点来描写景物,一般是叮嘱对方,表达一种依依不舍的感情或别后的思恋。

四、诗歌的艺术技巧(表达技巧、表达手法)

(一)表达方式:

1、记叙: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

如: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用叙述的方式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的值得纪念的往事。(2)怀古诗的主题不外乎有两大类,一类是通过昔盛今衰,来借古讽今;一类是通过赞扬古人建功立

业的事迹,表达自己渴望建立功业的心情,同时,委婉的对现实进行批评。

(3)边塞诗大都以描写战争为主题,表现战士们奋勇杀敌,或者揭露战争的残酷性,非正义性;一般来说,边塞征战诗表现英勇作战、保家卫国这样壮丽主题的比较少,而表现对战争的厌恶,表现对家乡亲人的思念的比较多。

(4)思乡诗往往和战争联系在一起,反映征人厌倦战争,渴望安宁的平静生活。

(5)咏物言志诗是通过对物的独特观察和描写,来表达自己的精神、品格和理想。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象征、兴寄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融于某种具体事物的一类诗歌,往往是表现诗人自己与众不同、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或者表达自己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的伤感,或表现其他或喜或悲的感情。

(6)借景抒情诗通过描写景物,抒发自己的忧愁哀思或远大理想以及对人生独特的体验和认识。即诗人因所见的景物而引起了心中的某种感触,于是描绘当时的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感慨。

(7)闺怨诗一类是妇女对丈夫的思念,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一类是对易逝青春的哀怨,对自由自在幸福生活的向往。

2、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人物描写: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细节等; 景物描写:(1)、描写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2)、描写角度:视觉、嗅觉、听觉、味觉、感觉;(3)、描写手法: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声色结合、远近高低结合、衬托、白描、工笔等。补充:白描与工笔:白描手法,只用线条勾画,不加烘托而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乍一见平淡无奇,细嚼之如饮醉酒,回味无穷。工笔是指对事物注重细部,进行精雕细刻、重彩浓墨的描绘。

3、议论: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如:“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这是诗的后两句,点出喜爱菊花的原因和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8)谈禅说理诗,诗人把自己类似禅宗的顿悟或事理的体察诉之于笔下,这类诗歌往往具有似不食人间烟火的空灵之境。

(9)山水田园诗: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代表诗人:陶渊明、大小谢、王维、孟浩然

(10)闲适隐逸诗:某些诗人看惯了官场的勾心斗角,世俗社会的浑浊不堪,退居田野乡间,与乡人为伍,与明月作伴,抒写清闲安逸生活,吟咏情性。

(11)羁旅行役诗:出门在外的游客浪子,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感都包含着由此触发的对遥

4、抒情: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爱乐等主观感情。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直接抒发感情。直接抒情,尤见出豪爽与飘逸文风。间接抒情:有即景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1)即景抒情是指遇到眼前的景物或场景油然而生感慨。(2)借景抒情顾名思义就是借助景物来抒发情感。(3)寓情于景就是把感情融入到所描写的景物之中。(4)借物抒情:宕开一笔,似有意似无意更显多情。(5)托物言志:似在咏物,实为表志;物耶人耶,融为一体。(6)情景交融:一切景语皆情语。1

(7)以乐景写哀情:表面上写的是一种欢乐的场景,而实际上借此来表达一种悲哀、凄楚的情绪。如欧阳修的《踏莎行》“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以散发芳香的青草与和暖的春风这种乐景反衬

词人无穷的离愁别绪这一哀情。又如李煜的《望江南》“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

正春风”,昔日游上苑时的热闹与美好正显示了今日处境的凄凉。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已逝之景之境,设想的未来之境。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柳永《雨霖铃》)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实情,写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的心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虚实结合,淋

漓尽致写出了离别的依依不舍。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的区别:

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借景抒情的“景”

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

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二)修辞手法

1、比喻 :本是一种把一事物比成另一本质不同的事物的修辞手法,运用在诗歌当中,也

称比兴。诗词当中经常运用这一手法以达到形象生动和化实为虚的艺术效果。

如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早春新叶萌发,诗人在一

阵惊喜中忽发奇想,是春姑娘用她那双灵巧的手,摆弄那富有灵性的剪刀,裁出那片片细叶的吧!比喻使描写化实为虚,形象更生动了,情感更浓郁了。

3、用典: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如:“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除了回顾作者43年前南下经历一层外,全是用事。“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作者借赞

4、联想:说明 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例句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赏析 诗人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运用巧妙的比喻,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一改杨柳抒离情的象征义。

2、借代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

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如: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

梦令》)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3、夸张 :即故意地对事物进行夸大或缩小的描写,借以表达诗人异乎寻常的情感。有更

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在浪漫主义诗歌中,夸张的手法随处可见。如: “白发三

5、想象:说明 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例句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的《望洞庭》)赏析 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6、衬托 或 烘托 :说明 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有正衬和反衬两种。用于诗歌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借描绘别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的事物以突出主要对象。可以是人烘托人,可以动静结合,也可以是喜景衬喜情,哀景衬哀

4、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情。“情乐则景乐,情哀则景哀”,诗人的高妙之处就是把情融入景中,通过景传达自己的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喜怒哀乐,做到情景的交融。或喜景衬哀情。以乐景写哀,更见其哀。

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从篇法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

然,不见斧凿之痕。“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

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例句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赏析 这首词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写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 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

5、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

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如:“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

7、渲染:说明 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例句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赏析 首联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逋《山园小梅》)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染秋江景物的特点。

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的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8、象征 :说明 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6、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思想和感情。例句“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李德裕《登崖州城作》)赏析 这两句描写青山环绕,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纯用名词组合,构成典型环境。层峦叠嶂,自己所处的郡城正在严密封锁,重重阻隔之中。象征了自己被政敌迫害的景况,书写思归不得的忧伤。

7、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9、对比与对照:说明 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互相比较。

例句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李白《越中览古》)赏析 前三句描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如: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元曲小令,阿鲁

威作)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写昔日繁荣和最后一句描写今日冷落凄凉形成强烈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其中蕴含着诗人深沉的历史思考。

8、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10、抑扬:说明 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如:“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叠题乌江亭》)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

例句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高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

9、双关: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获得双重意义,使语言更加含蓄、风趣。

如刘禹锡的《竹枝词》“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赏析 这首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愁”,后面才说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

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三)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又叫艺术手法,是指诗歌的章法和技巧

1、比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如:“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李商隐的《锦瑟》)首联用瑟这种乐器起兴,由此而思及“华年”。

2、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

11、照应:说明 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答。恰当运用这种方法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例句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赏析 首联两句写黄昏时分诗人伫立在细雨蒙蒙的江边,这里点明了诗题中的“暮雨”,又照应了诗题中的“送”字。

12、动静:说明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张九龄的委婉蕴藉李煜的细腻感人李清照、柳永的缠绵悱恻

例句 沙头宿鸟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杜甫《漫成一首》)赏析 第四句鱼跳的“动”更衬托出前三句景物的“静”。贾岛的萧瑟悲愁元稹的艳丽浅近王维的恬淡含蓄,气韵生动

13、正/侧面描写:说明 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陆游的悲壮爱国辛弃疾的气势雄壮苏轼的雄健豪放,旷达高远 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例句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陶渊明的朴素自然白居易的通俗易懂韩愈的气势磅礴、奇特新颖 尽日无人属阿谁?”(白居易《杨柳枝词》 赏析 白诗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杜牧的清健俊爽刘禹锡的清峻明朗李白的豪迈飘逸,清新雄奇

14、直抒胸臆:说明 即景抒怀,表达诗人面对自然景象所产生的富有哲理性的思想。晏殊的明朗疏淡杨万里的新鲜活泼陆游的雄浑奔放、明朗流畅 例句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赏析 前两句写景,后两句直接韦应物的清新典雅欧阳修的清丽明媚姜夔的精心刻意、清妙秀远 抒发在这样的环境里产生的情怀,天然的形势、阔大的气象与诗人在这景象面前产生的富有哲理的思想融合在一起。高岑的雄浑悲壮孟浩然的恬静浑健

15、借景抒情 融情于景:说明 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正面不着一字,全然寓于眼前的自

2、评价诗歌语言的常用术语:

然景象之中,借自然景物抒发感情。例句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质朴 淡雅 自然 苍凉 低沉 苍劲 生动形象 沉郁顿挫 淡笔勾勒 舒缓 悲凉 雄健 雄浑 之广陵》)赏析 故人的身影越来越远,最后完全消失,滚滚的江水有如对友人的不断思念。准确 浓墨重彩 艳丽多彩 含蓄蕴藉 富有哲理 清新明快,平淡有趣 简洁巧妙,入木三分

16、托物言志: 说明 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寄托作者的心志。语言凝练,生动传神属对工切,声韵和谐 低回婉转,沉郁深微 娓娓而谈,庄谐杂出 例句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白居易《杨柳枝词》)自然宏丽,饶有风骨 音节和谐流畅,语极工整朴实无华,淡雅含蓄 炼字精巧,悠扬轻赏析 托物言志,写柳树独处荒园无人观赏,抒发人才被埋没的感慨。快,行云流水含蓄隽永,精巧蕴藉 清而不淡,秀而不媚,柔和隽永,色调和谐 通俗生

17、含蓄。含蓄顾名思义,不直说、不明说,委婉曲折地表达主观感情。动,平易炙热 惟妙惟肖、字字是泪,声声哀叹,感人至深

18、移情。移情就是将人的情感转移到事物身上,使外物与人同喜同悲。

五、评价主旨类

19、叠词:增强语言的韵律,让情感的表达更深沉。

如李清照的《声声慢》开头“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十四个字,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凄苦、复杂而

1、意境深远、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深切的心理状态,为全诗定下了一个孤独的感情基调。意境多种多样,有雄浑壮丽的,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有悲壮苍凉的,如“无边落木萧萧

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有幽美恬静的,如“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王维《田园乐》);有缠绵

凄切的,如“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杜牧《赠别》)。20、曲笔:曲笔是写文章时故意离开本题而不直书其事的写法,使诗歌更含蓄。

21、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

(四)篇章结构: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欲扬先抑等。

1、卒章显志:在文章末尾点明主旨。

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2、言近旨远:语言浅近易懂,主旨深远。如孟郊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通过缝衣的动作刻画,把母亲的心情剖析得十分细腻。以小见大,表现了深沉博大的母爱。

2、以景结情:离情入景,以景托之,其实景中见情。

如王昌龄的“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秋月高照下的长城壮阔悲凉,此景撩动人心,此情难以言传,故“以

不尽尽之”。

3、言简意丰:语言简洁,内容丰富。如陈子昂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当诗人站在幽州台上,极目广袤的北方平原,天高地阔,他心里想的应该不只是一己的命运和得失了。这是一首五七言交错的古诗,慷慨悲凉,大气磅礴,完全挣脱

了形式的羁绊,文意纵横驰骋,苍劲有力。诗中的感悟已经跳出了个人的悲欢,反映了人类对自身命运的普遍思考,具

有超越时代的哲学意义。

3、重章叠句:上下句或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语言更具有音乐美,内容上形成鲜明对比。

如辛弃疾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

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上片写的是年轻时候无所事事,无病呻吟的“闲愁”,下片写的是而今关怀国

事报国无门的“哀愁”。上下两片采用了重章叠句的结构形式,在反复咏唱中,既使语言具有音乐美,又在内容上形成鲜

明对比。

4、意在言外、言外之意、言在此而意在彼、弦外音、味外味、言有尽而意无穷、含蓄蕴藉委婉、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意含而不露耐人寻味等。如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雨,真的“好”,春天是万物萌发、蓬生长的季节,正需要雨水,雨就顺时而下了。“好”的春雨是伴随着和风细细地滋润万物的,这就表明今夜的雨是有意润物的,所以,它选择了一个不妨碍人们工作和劳动的时间悄悄地来,在人们酣睡的夜晚无声、细细地下。

4、画龙点睛:用一两句精彩的话点明主旨。

5、开门见山:文章开头就进入正题,不拐弯抹角。

(五)诗歌的语言风格:

1、诗歌的个人风格类

杜甫的沉郁顿挫(所谓“沉郁”是指杜甫的诗歌反映现实广阔深厚、意境雄浑、感情深沉,所谓“顿挫”,是指与沉郁相适应的艺术表现形式,主要指表达感情是曲折跌宕,音调起伏

变化。)

三曹的苍凉雄健王昌龄的雄健高昂范仲淹的苍凉悲壮

李商隐的朦胧隐晦温庭筠的绮丽香艳李贺的奇诡变幻、忧郁激愤

六、诗歌中常见的人物形象分类:

1、忧国忧民、心系社稷的形象 如杜甫《春望》中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描写一片萧条的景象,而诗人感时落泪,展现了其忧国忧民、心怀社稷的形象。

2、历经磨难、坚持追求的形象 如屈原《离骚》中:“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再现了一位不愿同流合污,不低头,不屈服,执著地追求真理的形象。

3、胸怀宽广、豪放洒脱的形象 如苏轼《定**》中“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让我们看到了词人在风雨中拄着竹杖,穿着芒鞋,吟啸徐行豪放洒脱的形象。

4、转战沙场、舍身保国的形象 如王昌龄《出塞》:“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我们仿佛看到一位

亘古如新、千载不变的雄伟战士,战争的艰辛与磨难不能改变他保家卫国的雄心壮志。

5、寂寞愁苦、身世飘零的形象 如李清照《声声慢》中,我们看到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一变而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漂泊江南的形象。国恨家愁,像铅一样压在她的心头,在她身上融合了亡国之痛、孀居之悲。沦落之苦。

6、孤傲高洁、坚持操守的形象 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

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7、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 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

光的喜爱。

8、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如陆游《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大志落空,奋斗落空,而揽镜自照,却是年华不再,衰鬓先斑!一位悲怆、郁愤的不遇之士形象栩栩如生。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

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的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9、慷慨愤世、矢志报国的形象 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

明。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

10、送别友人、思念故乡的形象 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1、反对征伐、同情疾苦的形象 杜甫的《石壕吏》、《兵车行》则是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的情感。

12、重情重义、儿女情长的形象 如杜牧《赠别》:“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尊前笑不成。”将有情人别离时独

特的表情生动地表现了出来,诗中两位依依惜别的多情人形象缠绵深挚,别有一番风神韵致。

13、辛苦劳作、纯朴善良的形象 如白居易《卖炭翁》:“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活画出一个年

迈而善良的卖炭翁的肖像,劳动之艰辛也得到了形象的表现,这样一个最下层的劳动者多么生动、感人,令人扼腕悲叹。山河沦丧的痛苦。如陆游《示儿》、文天祥《过零丁洋》 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如苏轼《水调歌头•赤壁怀古》 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如杜甫《兵车行》 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如屈原《涉江》

3、思乡怀人 羁旅愁思。如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温庭筠《商山早行》 思亲念友。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边关思乡。如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闺中怀人。如王昌龄《闺怨》、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李白《乐府》(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4、生活杂感 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如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 昔胜今衰的感慨。如姜夔《扬州慢》、刘禹锡《乌衣巷》 借古讽今的情怀。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青春易逝的伤感。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仕途失意的苦闷。如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告慰平生的喜悦。如杜甫《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

5、长亭送别 依依不舍的留念。如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李白《金陵酒肆留别》 情深意长的勉励。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坦陈心志的告白。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七、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常用词语: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

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蔑视权贵、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归隐田园、惜春悲秋、羁旅

愁思、思乡念亲(友)、忆友怀旧、别恨离愁、相知相思、儿女情长、坚贞爱情、怀古伤今、借古讽今、愤世嫉俗、登高览胜、寄情山水、热爱自然等。

情感分类

1、忧国伤时

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如杜牧《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

荔枝来。

反映离乱的痛苦。如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

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八、诗歌鉴赏有关写作手法的名词术语 写作手法属于艺术表现手法(即:艺术手法和表现手法,也含表达手法(技巧))常见的有:夸张,对比,比喻,拟人,悬念,照应,联想,想象,抑扬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衬托对比、伏笔照应、托物言志、白描细描、铺垫悬念、正面侧面、比喻象征、借古讽今、卒章显志、承上启下、开门见山,烘托、渲染、动静相衬、虚实相生,实写与虚写,托物寓意、咏物抒情、构思精巧、新颖、独树一帜、别具一格、不落窠臼、不落俗套、自出机杼、有创新,不沿用陈旧的格式、作法、颇具匠心 感情细腻、感情真挚、跃然纸上、曲折、层次分明

九、古典诗歌鉴赏的一般思路

一、辨识类型

二、寻找意象

三、确认感情

四、确定内容

五、分析技巧

六、品评风格 同情人民的疾苦。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卖炭翁》 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如杜甫《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这是一首感时抚事的诗。作者写登楼望见无边春色,想到万方多难,浮云变幻,不免伤心感喟。进而想到朝廷就象北极星座一样,不可动摇,即使吐蕃入侵,也难改变人们的正统观念。最后坦露了自己要效法诸葛亮辅佐朝廷的抱负,大有澄清天下的气概。

2、建功报国

建功立业的渴望。如曹操《龟虽寿》、陆游《书愤》

保家卫国的决心。如王昌龄《从军行》

报国无门的悲伤。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

古典诗歌鉴赏的一般思路

一、辨识类型。

(1)送别诗(2)怀古诗(3)边塞诗(4)思乡诗(5)咏物言志诗(6)借景抒情诗

(8)谈禅说理诗(9)山水田园诗:(10)闲适隐逸诗:(11)羁旅行役诗:(12)悼亡诗:

(13)干谒诗: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4)、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5)、对比:强调了……突出了……(6)、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7)、夸张:突出了……的本质特征(8)、对偶:句式整齐有节奏。

二、寻找意象。

诗歌鉴赏的重点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正确把握诗歌所描写的意象,即诗歌中所描写的形象,即人、物、景、事。比如,梅的清高芳洁、傲雪凌霜;竹的气节、劲健、积极向上;菊的高洁、脱俗、隐逸;松的坚贞、傲雪斗霜、有凌云志;柳的柔情、惜别怀远;梧桐的凄凉、悲伤;桃花的美人之喻;杨花的离散、漂泊之意;杜鹃的凄凉哀伤、有归家之意;牡丹的富贵、美好;禾黍代表国家昔盛今衰之悲情;青鸟往往与男女恋情与婚嫁有关;鸾鸟、凤

凰喻忠臣、贤士;鹧鸪、寒蝉喻离愁别绪、羁旅伤感之情;鸿雁借指书信,也表思乡之情;

鸿鹄骏马大鹏喻志向远大之人;月喻思乡怀远;飞星传恨;日落、夕阳、秋天、流水代表

生命短暂,时光飞逝;灞桥易水多怀送别有关;夕阳、西风、残照既表示个人沉浮的身世

命运,也代表历史的沧桑变化;阳关三叠多写故人友谊;关山月、梅花落多指乡思乡愁;

杜康喻酒;贾生、屈原指怀才不遇之人;陶朱、猗顿喻富商巨贾;琴瑟喻夫妇感情和谐,也喻兄弟朋友的情谊。3.表现手法:象征、烘托、对比、想象、照应、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虚实相生、卒章显志、明贬实褒、由远及近、由外而内、即事抒怀、欲扬先抑、以乐景写哀情等。

4、篇章结构: 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重章叠句、画龙点睛、开门见山 等

六、品评风格。诗歌鉴赏的最后,或者说到了细微之处,要能体会出作者的语言风格及语言所要达到的表达效果。而与相关的一些术语有:刚健、雄奇、悲壮、旷达、苍凉、沉郁、飘逸、含蓄、缠绵、清新、明丽、秀丽、恬淡、凄美、明快等。语言表达效果:真挚感人、动人心魄、催人泪下、意境高远、情景交融、耐人寻味、言有尽而意无穷。以上六点看起来很分散,似把诗歌给拆开来读了,但实际鉴赏过程绝非如此。但 是,一个初学者只有让学生懂得了诗歌鉴赏的门道,才能逐步掌握赏析的方法,进而在不断的赏析中培养起一种属于自己的赏析风格。

三、确认感情。意象找到之后,全诗感情自然显现。能够表现诗歌感情色彩的词语有:愉悦、欢快、激愤、沉痛、悲愤、哀伤、悲凉、赞美、仰慕、惜别、依恋、豪迈、闲适、恬淡、迷恋、热爱、忧愁、寂寞、伤感、孤独、烦闷、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四、确定内容。

即确定诗歌所表现的思想内容,这是诗歌创作的核心,同时也是诗歌鉴赏的核心。诗歌的思想内容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忧国忧民、怀古伤今、反对战争、追

求和平、蔑视权贵、愤世嫉俗、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登高览胜、惜春悲秋、忆友怀旧、思乡念亲、相知相亲、别恨离愁等

五、分析技巧。

1.表达方式:常用的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抒情(直接抒情、间接抒情)、议论、说明

等五种。

2.修辞手法:夸张、拟人、对比、比兴、比喻、借代、设问、反问、对偶、反复、重章叠

唱等。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第三篇:诗歌鉴赏专用术语

诗歌鉴赏专用术语

一、各类诗歌的基本特点

(一)怀古诗

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

咏史怀古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感慨个人遭遇,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年过半百,功业无成。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表达对朝廷苟且偷生的不满,抨击社会现实。也有的咏史怀古诗只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与评价,或仅是客观的叙述,诗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诗人的感慨只是画外之音而已。如刘禹锡的《乌衣巷》,今昔对比,表达了诗人的历史沧桑之感。

1、形式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

2、内容特点:① 表达像古人那样建立功业志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② 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 ③ 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但由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④ 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

(二)咏物诗

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

1、形式标志:

①以物象为题;

②咏(题、赠、赞)+物象 ;特征(意象);松、竹、梅、菊、蝉、花、山,水等。

表现要点:托物言志,以中心物象的本质特征,寄寓诗人的情怀。

2、内容特点:咏物言志,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志向或品质;或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对人事的评价。

(三)写景诗(山水田园诗)

南朝谢灵运开山水诗先河,东晋陶渊明开田园诗先河,发展到唐代,有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山水田园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这类诗抒情上常常是借景抒情、寄情于景,写法上常常是白描、衬托。

1、内容范围:一般写景诗和山水田园诗;

2、写法特点:借景抒情,融情入景;

3、分析重点:景物特征;

4、山水田园诗得主题:

①归隐田园,钟情山水;

②描绘山川美景,热爱祖国河山;

③厌弃官场黑暗,抒发闲适情调,表达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四)战争诗(边塞诗)

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由于战争频仍,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壮丽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

1、形式标志:题目中多出现“塞”、“征”、“军”等字眼;也有用乐府旧题的,如《凉州词》、《少年行》、《关山月》、《从军行》等;

2、基本主题:建立功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山河沦丧的痛苦;久居边关的乡愁;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惨烈;报国无门的怨愤和归家无望的哀痛。

(五)行旅诗和闺怨诗

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长期流离漂泊,或久戍边关,总会引起浓浓的思乡怀人之情,所以这类诗文就特别多,他们或写羁旅之思,或写思念亲友,或写征人思乡,或写闺中怀人。写作上或触景伤情,或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伤春悲秋、日暮思归),或托物传情(月、雁、笛、柳),或因梦寄情,或妙喻传情。

行旅诗:主要表现行旅之人旅途的艰辛、寂寞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特征(意象):驿道、征铎、马、船(舟)、杜鹃、鸿雁、客、浮萍、飞蓬等。

表现要点:旅途艰辛、漂泊无依、浪迹天涯、孤独彷徨、思乡思亲等。

闺怨诗:一是表现妇女对出征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鼓励丈夫建功立业的情怀;

二是表达对出门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达女子的柔情别绪,忧愁伤感;

三是表现宫中女子对自由被禁锢、遭人冷落的处境的怨恨,表达对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向往。

(六)送别诗

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因各人的情况不同,故送别诗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1、形式标志: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

意象为柳、酒、歌、船、长亭短亭、江边水边、亭里

桥上、南浦等。

2、基本主题: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

3、感情色彩:

依恋与不舍——低沉哀婉,伤感惆怅;

安慰与祝愿——旷达刚健,乐观向上。

二、意境特点的分类

(1)宏阔、苍凉、雄浑、莽苍、辽阔、高远、壮阔、深远

(2)细腻、空寂、缠绵、幽静、幽美、宁谧、婉转、朦胧

(3)繁复、繁丽、热烈、高亢、繁华、淳朴、喧闹

(4)清冷、暗淡、渺茫、寥落、萧条、荒凉、冷寂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雄浑壮丽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悲壮苍凉

“花落家童未归,莺啼山客犹眠”(王维《田园乐》)幽美恬静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杜牧《赠别》)缠绵凄切

孤寂冷清、萧瑟凄凉、恬静优美、华美壮丽、清新自然

三、情景方式

①以意取胜:直抒胸臆

诗人在其诗作中袒露襟怀,不加掩饰地抒发积郁在心头的激情、快意或愁绪,如鲠在喉,不吐不快。如: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满江红》)

②意与境浑:情景交融

a触景生情:面对某种特定的景物产生某种特定的感情。如《春夜洛城闻笛》

b缘情布景:先有了某种情感,再想象一些与这种情感相一致的景物来渲染。如《闻雁》: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

c 寓情于景:描绘一种景象,感情寄寓在写景文字里。如《田园乐》(王维):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待春烟。花落家童未归,莺啼山客犹眠。

③以境胜:以景为主,较少。

如刘攽的《雨后池上》一诗:“一雨池塘水上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四、思想感情

诗歌,无论是写景还是叙事,无论是咏物还是怀古,都会寄寓着诗人一定的思想感情,对诗歌内容情感的感悟是诗歌鉴赏的重点。

1、忧国忧民

①战乱离散的痛苦:杜甫《春望》

②同情人民的疾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③反映社会黑暗,揭露统治者腐朽:

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④表达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林升《题临安邸》“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⑤表达对山河沦落国破家亡的痛楚:陆游《示儿》

⑥揭露统治者的横征暴敛穷兵黩武:杜甫《兵车行》

2、建功报国

①保家卫国的决心,建功立业的豪情:

王昌龄《从军行》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边塞诗

②贬官谪居的怨恨,仕途失意的苦闷: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③怀才不遇的寂寞,报国无门的激愤:

辛弃疾《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

④年华消逝的感慨,壮志难酬的悲叹:

苏轼《水调歌头•赤壁怀古》 3.思乡怀人

①天涯羁旅的愁思:温庭筠《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②思亲念友的孤独: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③边关征夫的思乡: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④闺中怨妇的怀人:王昌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高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⑤依依惜别的深情: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

⑥情深意长的勉励: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4、超尘脱俗

①寄情山水的悠闲,退隐田园的淡远:

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

②厌离官场的险恶,归耕隐居的自在:

陶潜《归园田居》

5、感时伤逝

①昔胜今衰的沧桑,时事变迁的感慨:

刘禹锡《乌衣巷》

②青春易逝的伤感,时不我予的焦虑:

戴淑伦《苏溪亭》

五、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

(一)表达方式:主要为记叙、议论、描写、抒情(说明)。

1、记叙: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如:“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用叙述的方式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的值得纪念的往事。

2、议论 :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如:“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这是诗的后两句,点出喜爱菊花的原因和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3、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常见的角度有:形、声、色、态、味。“形”、“色”是视觉角度;“声”是听觉角度;“态”分为动态和静态;“味”是触觉角度。如:“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连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杜甫《漫成一首》)诗歌从水中月影写起,生动描写了白鹭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船尾大鱼跃出水面而发出拔刺的响声,一动一静构成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

4、抒情: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爱乐等主观感情。如:“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温廷筠《商山早行》)首联中起句以时间、事件、环境三者相互照应,写出旅客的辛劳,对句直抒诗人的感慨。“客行”与“故乡”相比较,自然生出一个“悲”字来。

(二)修辞: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

1、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如:“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2、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如:“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3.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4、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从篇法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5、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如:“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得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4、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从篇法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5、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如:“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得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三)抒情方式

“情”、“志”的区别:

在诗歌里,“情”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一般都是通过景物描写表达出来的;“志”就是我们平时说的理想、抱负、情操、品格等,一般都是通过对物的描写表达出来的。

例:杨万里《小池》“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及对新事物的喜爱之情,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属于言志。

1、直接抒情:也称直抒胸臆,是一种不要任何“附着物”,而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

如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作者的感情如江河直下,直抒对亡妻的怀念之情。

2、间接抒情:触景生情、缘情布景、寓情于景(情景相生、情因景生、借景抒情、以景衬情、以景结情、托物言志)

①乐景写乐情,哀景写哀情:“情乐则景乐,情哀则景哀”, 诗人的高妙之处就是把情融入景中,通过景传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做到情景的交融。如: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此诗描写作者夜泊枫桥时的情景,属写景诗。诗中所描写的景物带有凄清萧疏孤寂特点,这正与作者的羁旅之愁相融。

②乐景写哀情,哀景写乐情,更见其哀乐。如:如欧阳修的《踏莎行》“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以散发芳香的青草与和暖的春风这种乐景反衬词人无穷的离愁别绪这一哀情。唐代谢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上联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诗意的景色,反衬诗人离愁别恨。总之,在诗歌中,以景传情达意(间接抒情)的往往具有一定的固定性。如:以“故乡明月”传达“乡思情”;

以“松风山月”传达“隐逸情”;

以“寒林残月”传达“诗人的忧愁”;

以“中秋圆月”传达“相思情苦”;

以“风雨落花,双燕孤飞,重阁玉枕”传达“闺怨情”;

以“长亭折柳”传达“惜别情”;

以“江湖扁舟,月落乌啼”传达“诗人的羁旅之苦”;

以“梦后酒醒,烟柳断肠,寒雨斜阳,残烛啼鹃”传达“悲欢离合情”;

以“昔荣今非,几度夕阳红”传达“对世事沧桑的感叹”;

以“空城落花”传达“对国势衰危的哀叹、一腔的爱国情”;

(四)表现手法

1、比兴:所谓比,就是比喻,比拟。所谓兴,就是在诗的开头“先言他物”,以引出后面的正文。如:《李商隐的《蝉》“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首句闻蝉鸣而起兴。“高”指蝉栖高树,暗喻自己的清高,蝉在高树吸风饮露,所以“难饱”,这又与作者的身世感受暗合。由“难饱”而引出“声”来,所以哀中有恨。比兴常在诗歌中连用,能更好地收到托物言志、寓情于景的效果。

2、铺排 :即《诗经》中的“赋”,它指的是对事物的特点不厌其烦的多角度地进行铺排陈述。如:《孔雀东南飞》中的“……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由足至头、至腰、至耳、至指、至口、至步,一连串夸张性的铺陈,旨在描写兰芝的美,更表现她的从容镇定。

3、虚实结合:实写是指对事物进行直接的正面的叙述和描写,虚写是指侧面交代或烘托性的叙述和描写。虚实结合,可以使作品的结构更加紧凑,形象更加鲜明,并使作品增加容量。

如唐朝诗人陈陶的《陇西行》:“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三四句“无定河边骨”和“春闺梦里人”,一边是现实,一边是梦境;一边是悲哀凄凉的枯骨,一边是年轻英俊的战士,虚实相对,荣枯迥异,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一个“可怜”,一个“犹是”,包含着深沉的感慨,凝聚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

①诗歌的“实”:在中国画中,实是指图画中笔画细致丰富的地方。而在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虞美人》中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阙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赤壁险峻的形势;《雨霖铃》中上阙所写的两人分别的情形,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等。

②诗歌的“虚”

a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例:《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一个虚象。诗云:“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李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图景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黑暗。

b已逝之景之境: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例:李煜《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再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c设想的未来之境: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例:柳永《雨霖铃》中云:“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设想的别后的景物: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

③虚实关系:

(1)虚实相生 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a 虚实对比: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例如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是指“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景是“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由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b 虚实相应: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的中心的。

如欧阳修的《踏莎行》:“侯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上阙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阙写虚。通过设“行人”想: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来写愁思。妻思夫,夫想妻。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4、用典: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① 明用典故 古典诗词在使用典故时,如果能使读者从字面一看便知使用了某个典故的就是明用典故。这种现象在古典诗词中是常见的,如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这是明用《史记•冯唐列传》中的故事,东坡居士在这里明用这个典故,意在以魏尚自况,希望有一个象冯唐那样识才敢谏之人,为自己在宋神宗面前保荐,派人将自己召回,委以重任。这是古人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的反映。

②暗用典故 古典诗词在使用典故时,有时表面上看用典处似乎与上下文句融合为一,不细察则不知为用典,这就是暗用典故。例如《江城子•密州出猎》的末句是:“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面看来好象是写“出猎”,描写猎人弯弓射狼的情况。其实这是暗用了《楚辞•东君》“举长矢兮射天狼”的典故。天狼,是星名,古代用以代表贪残掠夺,作者在此代指辽和西夏统治者;“射天狼”则表明自己御敌保国的决心。

③正用典故

李白的《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有“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以典代人,通过文章既以赞李云,也以自赞。“蓬莱”,为海中神山名,传说仙府中难得的典籍,均藏于此。《后汉书•窦章传》言:“是时学者称东观(后汉政府的藏书机构)为老氏藏室,道家蓬莱山。”这首诗中的“蓬莱”,是借指校书郎李云。“建安骨”为建安风骨之简称。东汉末建安时期,以曹操父子和建安七子为代表的诗歌,风格清新刚健,被后人称为建安风骨。“小谢”,指谢眺;区别于“大谢”(谢灵运)。李白非常推崇谢眺,这里有自比的意思。这两句中,上句称赞李云文章得建安风骨,清新刚健;下句谓自己的诗歌应像谢眺那样清新隽永。

④反用典故

有的词人取典故所述之人事而反其意用之,如辛弃疾的《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极力鼓励李入蜀做一番事业,首句化用李白《蜀道难》中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将其概括为“蜀道登天”。本来,李白在《蜀道难》中要突出的是蜀道的高危艰险,辛弃疾在《满江红》中却强调通过艰苦的攀登可以上达青天,这就是典型的反用典故了。

5、渲染:本是一种国画技法,一般是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用于艺术创作,就是指正面着意描写。通过对环境、景物或人物的行为、心理的描写、形容或烘托,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的一种表现手法。

如:赵师秀的《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诗中以“家家雨”“处处蛙”渲染一种气氛,衬托夜的深和夜的静。

6、衬托:衬托是烘托的一种,指的是为了使事物的特色突出,用另一些事物放在一起来陪衬或对照。衬托手法又分两种:一种是正衬(陪衬),用相同的东西来衬托;一种是反衬,是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一事物。

如:杜甫《绝句二首》(其二)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以江碧衬鸟翎的白,碧与白相映生辉;以山青衬光的红艳,青与红相互斗丽。

7、烘托:烘托属侧面描写,原是国画的一种画法,后用于写作技法,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此种手法常与渲染手法结合起来使用。

如:2001年高考题选韦应物的诗《赋得暮雨送李胄》“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此诗除了首句提到“微雨”以外,下面都没有直接写雨,而是通过别的事物把雨写出来:船上的布帆变得重了,鸟儿飞得不那么轻巧了,天灰蒙蒙的一片,远处都看不真切,而江边的树却显得十分滋润。颔联和颈联虽未直接写雨,但烘托手法的运用使我们感到,在船帆上,鸟羽上,在天际,在大树上,全都是蒙蒙的细雨。“烘托”与“衬托”不同,“烘托”是通过别的事物把想要表达的事物写出来,所以,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就叫烘托。与“衬托”不同,因为“衬托”是两种事物都写。

8.动静结合:指在诗中诗人、事、景的动静有机地结合起来描写的一种手法。如:

杜甫的《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诗的尾句与第三句动态的飞燕相对照,动静相间,相映成趣。

9、化动为静: 就是在诗中将动景化为静景来写。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中“遥看瀑布挂前川”一句,将富有动态的瀑布化为静态来写,一个“挂”字,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形象,包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神奇伟大的赞颂。

10、寓褒于贬 [似贬实褒]:对值得歌颂的对象不正面褒扬,而寓褒于贬,正话反说,用贬抑的语气来褒扬,看似贬抑实为褒扬。[似褒实贬]:对应该贬抑的对象不直接贬抑,而寓贬于褒,反话正说,用褒扬的语气来贬抑,看似褒扬实为贬抑。

11、抑扬

在褒贬人、事、物的时候,为了使人信服,或预先防止别人的反驳,常对要褒的先写其不足,对要贬的先写其长处,这种手法就是抑扬。如:“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高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这首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愁”,后面才说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欲扬先抑]:欲扬先抑又叫先抑后扬,即文势先下抑后上扬,或文意先贬抑后褒扬,犹如登山,由谷底到山顶。

[欲抑先扬]:欲抑先扬又叫先扬后抑,即文势先高扬后下抑,或文意先褒扬后贬抑,好像瀑流,从高处飞泻而下。

12.白描与工笔

白描原是国画的一种画法,指纯用线条勾画,不加色彩渲染,后用于文学创作,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而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的一种描写手法。

工笔是指对事物注重细部,进行精雕细刻、重彩浓墨的描绘。

如: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送灵彻上人》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前者苍山,风雪,白屋,柴门,犬吠,归人,层次分明,有远有近,有声有色,形成了“风雪夜归人”的画境。通过“夜归人”刹那间的感触,来写主人的美好心灵,透出主人的好客之情。后者竹林,寺院,钟声,斜阳,僧人,青山,表现出云闲飘逸的闲适的感受,使读者心灵在“夕阳送友图”中得到澄澈虚空。这两首诗写得含蓄空灵,启人深思。

而在《山居秋暝》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两联四句,则采用了工笔的手法,动静结合,描绘出了一幅轻盈淡雅,飘渺空灵,清新而富有生气的秋日傍晚、雨后山林景色,令“王孙自可留”。

13.曲笔: 曲笔是写文章时故意离开本题而不直书其事的写法。

如:杜牧的《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商女不知亡国恨”就是曲笔,因为商女是侍侯他人的歌女,她们唱什么是由听者的趣味而定的,可见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那座中的欣赏者——封建贵族、官僚、豪绅。最后两句于婉曲轻丽的风调之中,表现出辛辣的讽刺、深沉的悲痛和无限的感慨。表达了封建知识分子对国事怀抱隐忧的的心境,反映了官僚贵族正以声色歌舞、纸醉金迷的生活来填补他们腐朽空虚的灵魂。

14、叠词:叠词是指为了表达的需要,把同一词接二连三地用在一起的修辞手法。如李清照的《声声慢》开头“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十四个字,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凄苦、复杂而深切的心理状态,为全诗定下了一个孤独的感情基调。

15、倒装:倒装是指故意颠倒顺序,以达到加强语势,错综句法等修辞效果的一种修辞手法。如辛弃疾《西江月》中“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应为“天外七八个星,山前两三点雨”;最后两句“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头)忽见”,应为“溪桥路转,忽见社林边旧时茅店”。在山前疏雨将来时,“忽见”从前歇过的那家茅店,心情是惊喜的,用倒装句除了满足韵律的需要外,将“忽见”后移也可强调惊喜之情。

16、象征: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李德裕《登崖州城作》)这两句描写青山环绕,层峦叠嶂,自己所处的郡城正在严密封锁,重重阻隔之中。象征了自己被政敌迫害的景况,书写思归不得的忧伤。

通篇用比喻就是象征,如于谦的《石灰吟》。

17、正侧: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

如:“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白居易《杨柳枝词》

诗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王昌龄《从军行》)

诗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诗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势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18、联想: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诗人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运用巧妙的比喻,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一改杨柳抒离情的象征义。

19、想象: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的《望洞庭》)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六、诗歌语言特点

1、形象生动。

2、含蓄。“言有尽意无穷。”思想感情寓于形象之中。

3、精炼。用最少的语言概括丰富的内容。

4、清新。用语新颖,不落俗套。

5、平淡。选用确切 的字眼直接陈述,或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

6、绚丽。富丽的词藻,绚烂的文采,奇幻的情思。

7、明快。斩钉截铁,一语破的。

8、简洁。干净利落、言简意赅。

七、诗歌评析常用词语:

a、简洁---洗练(语言简练利落)

---浅显、明白如话

b、质朴清新

淡雅,自然。

C、词藻华丽。

d、明快:明白通畅。

e、雄健

雄浑:雄壮、强健、浑厚。

f、沉郁顿挫

苍凉:低沉、苍劲、舒缓、悲凉。

第四篇:诗歌鉴赏专用术语

诗歌鉴赏常用词语、术语暨意象

评价诗歌内容的词语:咏物抒怀、怀古之作、思乡思亲、爱国颂歌、游子生涯、山水田园、军旅生活、乡土气息、城市风貌,爱国热情、忠贞爱情、青春颂歌、校园生活等。

评价诗歌主旨(主题)的词语:咏物言志、怀古伤今、怀古咏史、即事感怀、边塞征战、羁旅生活、深化主旨、意味深长、言近旨远、言简意丰、意在言外、耐人寻味、发人深思、含蓄蕴藉、富有哲

理、画龙点睛等。

评价诗歌意境的词语:恬淡闲适、华美壮丽、清新自然、安谧娴静、雄伟壮阔、明快高旷、深化意境、意境深远、意境优美等。

评价诗人心情(感情)的词语:愉悦、欢快、激动、激愤、沉痛、悲愤、哀伤、伤感、忧愁、寂寞、孤独、烦闷、憎恨、厌恶、不满,赞美之情、仰慕之情、惜别之情、依恋之情(思念之情)、豪迈之情、闲适恬淡之情、哀怨忧愁、激愤憎恶、欣喜欢快、离愁别恨、怀乡思亲、追古伤今、坚守节操、忧国忧民。

评价古诗语言特色的词语:平淡、清新、绚丽、质朴、明快、含蓄、简洁、洗炼、凝练、幽默、诙谐,质朴自然、清新秀丽、生动形象,有节奏感、有音乐美、有艺术感染力等。

评价诗歌结构特点的词语:开门见山、逐层推进、环环相扣、前后呼应、自出机杼、别具一格、不落窠臼、不落俗套、颇具匠心、新颖奇特、浑然天成、层层铺垫、巧埋伏笔、层次分明、曲折有致、复沓手法等。

评价诗歌总体风格的词语:刚健、雄奇、悲壮、旷达、苍凉、沉郁、飘逸、委婉、含蓄、缠绵、清新、明丽、秀美、恬淡、凄美、明快、豪放、雄奇、直率、婉约、含蓄、清新、风趣、淳朴、自然等。

评价诗歌表达效果的词语:真挚感人、动人心魄、催人泪下、意境高远、情景交融、耐人寻味、言有尽而意无穷等。

修辞手法:夸张、拟人、比喻、比兴、对偶、对比、借代、烘托(衬托:正衬、反衬)、象征等等。

评价诗歌总体表现手法(写作手法、写作特点)的语词:卒章显志、托物言志、类比象征、夸张衬托、烘托渲染、起兴寄托、状物移情、以小见大、点面结合、对比突出、虚实相生、以动写静、想象联想、粗笔勾勒、浓墨重彩、诗情画意、抑扬结合(先扬后抑、先抑后扬)、明贬实褒、抑扬结合、移步换形、怀古伤今、借古讽今、借古言志等。

评价诗歌抒情的词语: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融情入景、缘境生情、状物移情、感情细腻、感情真挚、托物言志等。

直接抒情:或说“直抒胸臆”、“即事抒怀”。

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用典抒情、借古讽今、叙事抒情、托物言志等。

诗歌鉴赏题答题表述程式:这首诗通过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特点,表现(突出)了……思想感情,起到了……作用。

附录:中国古典诗歌中具有普遍的象征意义的景物

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是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在我国古典诗歌漫长的历程中,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它们蕴含的意义基本是固定的。如果我们熟悉这些意象,会给鉴赏诗歌带

来很大帮助。

一、送别类意象(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

1、杨柳: “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以至许多文人用它来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

2、长亭: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长亭”成为一个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在古代送别诗词中不断出现。

3、南浦: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

4、酒:元代杨载说:“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写一时之景以兴怀,寓相勉之词以致意。”酒在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将美酒和离情联系在一起的诗词多不胜举。

二、思乡类意象(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

1、月亮: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

2、鸿雁: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奋力飞回故巢的景象,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

3、莼羹鲈脍:典出《晋书·张翰传》。传说晋朝的张翰当时在洛阳做官,因见秋风起,思家乡的美味“莼鲈之思””,便毅然弃官归乡,从此引出了“莼鲈之思”这个表达思乡之情的成语。后来文人以“莼羹

鲈脍”“莼鲈秋思”借指思乡之情。

4、双鲤:鲤鱼代指书信。古时人们多以鲤鱼形状的函套藏书信,因此不少文人也在诗文中以鲤鱼代指书信。

此外,还有行为类意象,如“捣衣”,也表达对亲人的牵挂。月下捣衣,风送砧声这种境界,不仅思妇伤情,也最易触动游子的情怀,因此捣衣意象也是思乡主题的传统意象之一。

三、愁苦类意象(或表达忧愁、悲伤心情,或渲染凄冷、悲凉气氛)

1、梧桐: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是凄凉悲伤的象征。

2、芭蕉:在诗文中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3、流水:水在我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多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

4、猿猴:古诗词中常常借助于猿啼表达一种悲伤的感情。

5、杜鹃鸟:古代神话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肺腑。于是古诗中的杜鹃就成为

凄凉、哀伤的象征。

四、抒怀类意象(或托物显示高洁的品质,或抒发感慨)

1、菊花:菊花一直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

2、梅花: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傲雪、坚强、不屈不挠的品格,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

3、松柏:《论语·子罕》中说:“岁寒,然后知松柏后凋也。”作者赞扬松柏的耐寒,来歌颂坚贞不屈的人格,形象鲜明,意境高远,启迪了后世文人无尽的诗情画意。松柏常常象征坚贞、高洁、正直、孤直坚强的品格。

4:竹:竹象征坚定顽强、不屈不挠的风骨和不畏逆境、蒸蒸日上的品格。

5、黍离:“黍离”常用来表示对国家今盛昔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6、冰雪、草木:古代诗歌中,常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以“冰心在玉壶”比喻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

五、爱情类意象(用以表达爱恋、相思之情)

1、红豆:传说古代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边疆,哭于树下而死,化为红豆,于是红豆又称“相思子”,常用以象征爱情或相思。如王维《相思》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

思。”诗人借生于南国的红豆,抒发了对友人的眷念之情。

2、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即深长的思念和爱情的纯洁。

3、连理枝、比翼鸟:连理枝,指根和枝交错在一起的两棵树;比翼鸟,传说中的一种鸟,雌雄老在一起飞,古典诗歌里用作恩爱夫妻的比喻。

六、战争类意象(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表达对和平的向往)

1、投笔。《后汉书》载:班超家境贫寒,靠为官府抄写文书来生活。他曾投笔感叹,要效法傅介子、张骞立功边境,取爵封侯。后来“投笔”就指弃文从武。

2、长城。《南史·檀道济传》记载,檀道济是南朝宋的大将,权力很大,受到君臣猜忌。后来宋文帝借机杀他时,檀道济大怒道:“乃坏汝万里长城!”很显然是指宋文帝杀害将领,瓦解自己的军队。

后来就用“万里长城”指守边的将领。

3、楼兰:《汉书》载,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后来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以后诗人就常用“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

4、柳营:指军营。后代多以“柳营”称纪律严明的军营。

5、请缨:汉武帝派年轻的近臣终军到南越劝说南越王朝。终军说:“请给一根长缨,我一定把南越王抓来。”后以其喻杀敌报国。

6、羌笛: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羌笛发出的凄切之音,常让征夫怆然泪下。

七、闲适类意象(或表达清闲恬淡的心情,或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1、五柳:陶渊明《五柳先生传》载:宅边有五柳树,因以号为焉。后来“五柳”就成了隐者的代称。

2、东篱、三径: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后来多用“东篱”表现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娴雅的情致。三径,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有“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句子,后来“三径”

就用来指代隐士居住的地方。

以上介绍的只是意象的最常见寓意。其实,不少意象是有着丰富多样的寓意。如:蝉,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而寒蝉则是悲凉的同义词。

第五篇:高考古诗鉴赏常用术语

高考古诗鉴赏常用术语大全

一、作用效果

1出神入化◇ 2催人泪下◇ 3登峰造极◇ 4动人心魄◇ 5对比鲜明◇ 6富有音乐性◇ 7富有哲理◇ 8给人以哲理的启迪(心灵的慰藉)◇ 9过渡自然◇ 10脍炙人口◇ 11联想丰富◇ 12淋漓尽致◇ 13炉火纯青◇ 14内涵丰富◇ 15耐人寻味◇ 16巧用、妙用◇ 17巧用修辞◇ 18入木三分◇ 19色彩丰富◇ 20深化意境◇ 21深化主旨◇ 22生动形象◇ 23舒缓◇ 24水乳交融:紧密结合在一起◇ 25体物入微、穷形尽态相:描写细致入微、刻画细致生动◇ 26惟妙惟肖、字字是泪,声声哀叹,感人至深◇ 27惟妙惟肖:描写逼真,多指人或动物◇ 28细节真实、准确、传神◇ 29细节中见真情◇ 30细腻传神◇ 31衔接自然◇ 32详略得当◇ 33新颖◇

34行云流水:结构、语言自然流畅◇ 35形散而神不散◇ 36形神兼备:语言、结构等形式与内容主旨都无可挑剔◇ 37形象、生动◇ 38形象鲜明生动◇ 39一切景语皆情语◇ 40意味深长◇ 41音节和谐◇ 42音节和谐流畅,语极工整◇ 43音韵和谐◇ 44引起共鸣◇ 45用字精练◇ 46有节奏感◇ 47有艺术感染力◇ 48有音乐美◇ 49语言凝练,生动传神◇ 50语意含而不露,耐人寻味◇ 51跃然纸上◇ 52蕴藉◇ 53真挚感人◇ 54缜密◇ 55属对工切,声韵和谐◇ 56准确◇ 57自出机杼:有创新,不沿用陈旧的格式、作法、颇具匠心◇ 58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

二、语言风格

1沉郁顿挫◇ 2冲淡:冲和、淡泊,含有闲逸、静穆、淡泊、深远的特点。王维的山水诗有闲、静、淡、远的特点,他是冲淡派大师。如《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深涧中。”《鹿砦》“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这里,没有城市的喧嚣,没有人间的纷争,没有外界的纷扰,只有大自然的宁静,山水花鸟的生机。诗人尽情地消受着、欣赏着、陶醉着,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之中,变成了大自然的有机体了。诗人笔下的大自然,无不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回旋着诗人的声音,震荡着诗人的灵魂,因此,大自然已被人格化了。诗人笔下的大自然,就是诗人自己,它反映了诗人冲淡的心情。诗人自己已消融在大自然中了。这种消融,是把主观的情思化入客观的景物中,追求忘我无我的空寂境界,这就是冲淡的极至。不过,冲淡不是幻灭、死寂,而是富于生机的,它是诗人把活跃的生命转化为凝固的生命的结果,生命力由流动而转为静谧◇ 3词藻华丽◇ 4淡雅◇ 5刚健◇ 6刚劲◇ 7含蓄隽永,精巧蕴藉◇ 8含蓄有韵味◇ 9含蓄蕴藉◇ 10含义隽永◇ 11豪放:豪迈奔放,谓之豪放。其特点既表现了作为主体的诗人的特点,又表现了作为客体的描绘对象的特点。就主体而言,情感激荡,格调昂扬;想象奇特,夸张出格;志向高远,襟怀旷达;气呑宇宙,力拔山河;傲骨嶙峋,狂荡不羁。就客体而言,往往拥有巨大的体积、伟大的力量而显示出特有的壮美、崇高,或显示出浑茫、浩淼的无限阔大的景象,因而气势峥嵘,场面壮阔,境界缥缈,极目无垠。李白是豪放风格之集大成者,情感激荡,格调昂扬,想象奇特,夸张出格,是李白豪放诗风的特点。“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气势浩荡,一泻千里;“草绿霜已白,日西月复东。”(《古风》)描绘光阴流逝之快,人事变迁之速,一气呵成,天衣无缝;“燕山雪花大如席“(《北风行》)“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秋浦歌》)夸张虽不合理却合情。宋词中的豪放派,以苏、辛为最杰出代表,苏词注重将慷慨激昂、悲壮苍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善于在写人、咏景、状物时,以奔放豪迈的形象,飞动峥嵘的气势、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念奴娇•赤壁怀古》是代表作,大江东去二句,将在广阔悠久的空间与时间中活动的人物一笔收尽,气魄恢宏,“故垒西边”至“灰飞烟灭”是咏古,感情高昂而浓挚,而“乱石穿空”数句,将峥嵘的态势、鲜明的色彩、巨大的音响,融于一体,气势磅礴,给人以“挟海上风涛之气的感觉”“故国神游”数句转到自己,感情也由高昂跌入沉郁,全词的音调豪壮,“须关西大汉,执铁板”而唱◇ 12豪放俊逸◇

13豪放飘逸◇ 14诙谐、风趣◇ 15简洁、洗练:语言简练利落◇ 16简洁:干净利落,言简意赅如贾岛的诗◇ 17简洁巧妙◇ 18俊爽:即英俊豪纵,飒爽流利。代表诗人是杜牧。他的诗,纵横古今,雄视万代,畅谈历史,痛砭时弊,总结教训,忧国忧民,怀撑天之宏志,感报效之无门,另一方面,又矫健豪举,潇洒风流,流转飞动,畅快爽利。如《过华清宫绝句》“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以含蓄讽刺的笔调,深刻揭露了唐玄宗纵情声色,骄奢淫逸,醉生梦死的生活。再如《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的节奏明快,《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的轻盈飘拂,《江南春绝句》(千里莺啼绿映红)的俊逸秀美,“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倖名”(《遣怀》)的秀而不冶,艳而不妖,均是脍炙人口的佳作◇

19旷达:即疏狂不羁,通脱豁达,潇洒飘逸,高洁特立,代表作家是苏轼。苏轼的词除了豪放外,更多的是旷达的词风。有雄才大略而又怀才不遇的苏轼,既要坚持不苟合随俗,又要随缘自适;既要“尽人事”,又要“知天命”,使其性格中带有典型的“旷达”的特征。“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念奴娇•赤壁怀古》)“老夫聊发少年狂”(《江城子•密州出猎》)这样的诗句,就带有明显的旷达的色彩。苏轼有时是尽力摆脱自我,把自己融化到大自然中,让自己有限的人生在大自然无始无终的运动中得到永恒;让人生的种种苦恼在超乎现实的纯美的大自然中得到解脱,让自己从与社会的种种矛盾中净化出来,与大自然天造地设的规律相和谐。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人生现象与自然现象、人生哲理与自然规律等量齐观,泯灭了时空物我的界限。上阕才以不能“乘风归去”为憾,马上又以“何似在人间”自解;下阕才以人有悲欢离合为憾,马上又以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自解,从而从大自然中得到慰藉与启迪,摆脱了人生苦恼。苏轼有时又极力地充实自我,使自我的精神世界得到最大限度的加强,从而抵御外界的一切侵扰,达到超脱。有时还以淡泊明志、向往归隐、洁身自好,甚至是痛饮纵欢、谈禅论道、自我麻醉的手段,求得对痛苦人生、黑暗现实、龌龊官场的心理超脱◇

20琅琅上口◇ 21炼字精巧◇ 22明白晓畅◇ 23明快:明白通畅,斩钉截铁,一语中的。如白居易的新乐府诗◇ 24明丽◇ 25明了◇ 26凝练◇ 27浓墨重彩:描写详尽、细腻◇ 28浓郁顿挫◇ 29飘逸◇ 30平淡(朴素)之中见真情◇ 31平淡纯朴◇ 32平淡有趣◇ 33平淡质朴:选用确切的词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真切深刻,平易近人如陶渊明的诗,李煜的词。◇ 34平和◇ 35平实直白◇ 36平中见奇◇ 37朴实无华◇ 38朴素自然◇ 39浅显、明白如话:不雕塑饰,不加修饰◇ 40清而不淡,秀而不媚◇ 41清婉◇ 42清婉(新)秀丽:如李清照《声声慢 寻寻觅觅》等婉约派,其他象山水田园诗人◇ 43清闲淡雅◇ 44清新◇ 45清新隽永◇ 46清新明快◇ 47清新飘逸◇ 48清新秀丽◇ 49清新质朴◇ 50清新自然:用语新颖,不落俗套,如王维的山水诗◇ 51通俗生动,平易自然◇ 52婉约◇ 53婉约派:笔调柔和,感情细腻,委婉缠绵,韵味深远。代表人物:刘永、姜夔、秦观、李清照◇ 54委婉含蓄◇ 55娓娓而谈,庄谐杂出◇ 56味外味◇ 57犀利◇ 58洗炼◇ 59现实主义:提倡客观地观察现实生活,精确细腻地描写现实,真实地表现典型环境的典型人物。源头:《诗经》;代表作家:杜甫、白居易、陆游等◇

60雄浑:雄浑指力的至大至刚,气的浑厚磅礴。其特点是,骨力挺健,气壮山河,气呑宇宙,气度豁达,气慨恢宏,气宇轩昂,气势浩瀚,气魄雄伟。它如奔腾咆哮、汹涌澎湃的大海,而不像碧波荡漾、涟漪粼粼的西湖;它若横空出世、千嶂连云的昆仑山,而不是一丘一壑、小巧宜人的苏州园林。在具体作品中,有的壮志凌云、刚毅雄健,如刘邦《大风歌》;有的慷慨悲歌、视死如归,如项羽《垓下歌》;有的胸襟豁达,豪情横溢,如曹操的《观沧海》。雄浑是盛唐诗歌的时代风格,它反映了盛唐欣欣向荣的景象和朝气蓬勃的活力。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气势浩瀚,雄伟壮丽;王之涣的《出塞》(黄河远上白云间)想象丰富,境界辽阔;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临洞庭》)气魄宏大,气势壮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何其高远,多么壮丽!而真正能够称为“雄浑”的是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人。在他们的笔下,有狼山,有大漠,有绝域,有孤城,有奇寒,有酷热,有同仇敌忾的愤慨,有誓死戍边的决心◇

61雄浑豪迈◇ 62雄浑壮丽: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63雄健◇ 64雄健高昂◇ 65雄奇◇ 66绚丽:色彩绚丽,词藻华丽,渲染气氛,极尽铺陈之能事如李商隐的诗◇ 67严谨细腻◇ 68言简意丰:语言简洁,内容丰富。如陈子昂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当诗人站在幽州台上,极目广袤的北方平原,天高地阔,他心里想的应该不只是一己的命运和得失了。这是一首五七言交错的古诗,慷慨悲凉,大气磅礴,完全挣脱了形式的羁绊,文意纵横驰骋,苍劲有力。诗中的感悟已经跳出了个人的悲欢,反映了人类对自身命运的普遍思考,具有超越时代的哲学意义◇ 69言简意赅◇ 70言近旨远:语言浅近易懂,主旨深远。如孟郊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通过缝衣的动作刻画,把母亲的心情剖析得十分细腻。以小见大,表现了深沉博大的母爱◇ 71言外之意◇ 72言有尽而意无穷:如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雨,真的“好”,春天是万物萌发、蓬生长的季节,正需要雨水,雨就顺时而下了。“好”的春雨是伴随着和风细细地滋润万物的,这就表明今夜的雨是有意润物的,所以,它选择了一个不妨碍人们工作和劳动的时间悄悄地来,在人们酣睡的夜晚无声、细细地下◇ 73艳丽多彩◇ 74用语华丽 ◇ 75用语平易◇

76幽默◇ 77幽清明净: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78悠扬轻快◇ 79语言高亢◇ 80语言简洁◇ 81语言平易:浅显易懂,口语化,但含义隽永◇ 82语言绮丽:重视修饰,色彩绚丽,词藻华丽,极尽铺陈之能事,如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鳃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 83语言清鲜自然◇ 84质朴◇ 85质朴清新◇ 86质朴自然◇ 87自然◇

三、整体结构

1层层深入◇ 2层次分明 ◇ 3伏笔与照应:诗作者在读者不经意处的暗示交代,使诗歌结构严谨,首尾呼应,文题呼应◇ 4构思精巧◇ 5构思新颖◇ 6过渡◇ 7呼应、照应:前后的互相联系。浑然天成:结构非常完整,如同自然生成的◇ 8画成点睛:用一两句精彩的话点主旨。如“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 9环环相扣◇ 10浑然天成:结构非常完整,如同自然生成的◇ 11开门见山:文章开头就进入正题,不拐弯抹角◇ 12开篇点题◇ 13埋伏笔:前段为后段埋下的线索◇ 14内容丰富◇ 15颇具匠心◇

16铺垫:既以一系列非主要情节做主要情节的准备或高潮到来前的气氛酝酿。必要的铺垫可以制造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注意和情感上的期待,使读者的注意力随情节的发展而延伸。如杜牧的《山行》,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这些景物不是并列地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子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 17首尾照应、呼应◇ 18先景后情◇ 19先叙后议◇ 20先扬后抑◇ 21先抑后扬◇ 22先咏古后议论抒情◇ 23先总后分◇ 24有总有分◇

四、形象意境

1`诗人自我形象:①豪放洒脱的形象;②忧国忧民、青衫泪湿的形象;③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④归隐田园、钟情山水的形象;⑤儿女情长的形象⑥爱民惜才的形象◇

2悲凉◇ 3悲壮◇ 4悲壮苍凉◇ 5奔放◇ 6苍劲◇ 7苍凉◇ 8缠绵◇ 9缠绵悱侧◇ 10超脱世俗◇ 11沉郁中见豪放◇ 12淡雅高远◇ 13低沉◇ 14低回◇ 15富丽堂皇◇ 16高远辽阔,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17瑰丽◇ 18和平壮阔◇ 19和谐静谧,如“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20华美◇ 21华妙艳丽◇ 22荒寒◇ 23境界壮阔◇ 24隽永◇

25峻伟奔腾◇ 26开阔苍凉:如“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27旷达洒脱◇ 28凄惨萧条◇ 29凄凉◇ 30凄美◇ 31柔和隽永,色调和谐◇ 32深邃◇ 33生机勃勃◇ 34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画往往一体,如王维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青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色彩斑斓,豁人耳目◇ 35肃杀◇ 36恬淡◇ 37恬静安谧◇ 38婉转,沉郁深微◇ 39秀丽 ◇ 40秀美◇ 41虚幻飘渺◇ 42意境高远◇ 43意境深远◇ 44意境优美◇ 45优美◇ 46幽静◇ 47庄重、严肃◇

五、情感主旨

1`情感主旨类型:A忧国忧民型:①反映社会黑暗,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②边塞征战的壮烈,穷兵黩武的惨状,山河沦丧的痛苦;③对百姓离乱的忧愁,对人民疾苦的同情;④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⑤昔盛今衰的感慨,借古讽今的情怀。B志向理想型:①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②宦海浮沉,仕途失意;③年华消逝的感慨,壮志难酬的悲叹;④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⑤怀才不遇的寂寞,报国无门的激愤;⑥贬官谪居的怨恨,仕途失意的苦闷;⑦ 洁身自好,不与当权者合作;⑧寄情田园,归隐山林(寄情山水的悠闲,退隐田园的淡远;厌恶尘世的高洁,归隐山林的快乐;厌离官场的险恶,归耕隐居的自在)。C思乡怀人型:羁旅愁思,思亲念友,边关思乡,闺中怀人。D生活杂感型:伤春悲秋之情;人生短暂,青春易逝的伤感,时不我予的焦虑;世事多变,沧海桑田;告慰平生的喜悦。E长亭送别型: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报负理想的悲愤。F其它类型:黍离之情,表达的是对物是人非的无限惋惜及悲痛之情;怀古之情;讽喻之情;咏景之情;宫怨之情,对宫女的同情,对自由的渴望,对青春空度的伤感,对统治者的控诉◇

2哀伤◇ 3报国无门的愤慨之情◇ 4悲愤◇ 5悲慨:触景生情,睹物伤怀,悲壮慷慨,谓之悲慨。大凡诗人,慨叹风云变幻之疾,痛惜韶光流逝之速,目击人民灾难之重,身受命运坎坷之苦,郁积壮志未酬之愤,而忧心忡忡、慷慨悲歌者,均以悲慨目之。可见,悲慨是时代的心声,诗人的呼喊,诗人面对**的现实,出于严肃的责任感,遂作悲慨。陈子昂的诗,就以悲慨而驰誉诗坛。《登幽州台歌》是最激动人心的悲慨之诗。诗人怀着壮志难酬的极度悲愤,登上城楼,泫然流涕,感慨万端。面对着悠悠苍天,茫茫大地,用如椽之笔,勾勒出过去、现在、未来的连绵不断的时间图卷,描绘出辽阔无垠的宇宙空间画面。其悲壮歌声,响彻云霄,慷慨之气,横绝太空◇

6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主旨含而不露,或表达得不明显,耐人寻味。如果贺之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一个多年客居他乡的游子回到了故土,离家时青春年少,风华正茂,归来已变成化发稀疏的耄耄老人。几十年的岁月就在简单的“少小”与“老大”之间倏忽而过,真是分分秒秒催人老,韶光易逝,人生短暂,不由得让人伤感唏嘘◇

7沉痛◇ 8沉郁孤愁,如“野旷天底树,江清月近人”◇ 9惆怅◇ 10烦闷◇ 11烦闷◇ 12繁华热闹◇ 13奋发向上◇ 14感情细腻◇ 15感情真挚 ◇ 16感伤◇ 17孤独◇ 18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19含蓄:不直接叙述,意在言外,言此而意他,引而不发,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耐人寻味。如杜牧的绝句,李清照后期的词。如刘禹锡的“春风无限潇湘意,欲采蘋花不自由”。以采蘋花表达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也暗寓自身不自由之意◇ 20豪迈之情◇ 21豪爽◇ 22怀才不遇◇ 23怀古伤今、借古讽今:追念古代,伤感现实◇ 24欢快◇ 25欢乐◇ 26积极◇ 27激昂澎湃◇ 28激动◇ 29激愤◇ 30激愤◇ 31激越高亢:如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等豪放派,其他象边塞诗中反映诗人渴望建功立业,保家卫国决心的诗作◇ 32羁旅愁思◇ 33寂寞◇ 34坚守节操◇ 35见解独到◇ 36空虚◇ 37空虚◇ 38控诉◇ 39留恋◇ 40迷恋◇ 41伤感◇ 42思念◇ 43恬淡◇ 44同情关怀◇ 45痛心◇ 46颓废◇ 47惜别之情◇ 48喜悦◇ 49喜悦◇ 50闲适◇ 51闲适◇ 52闲适恬淡之情◇ 53弦外音◇ 54消极◇ 55消极避世◇ 56辛酸◇ 57仰慕◇ 58仰慕之情◇ 59依恋之情◇ 60意在言外◇ 61忧愁◇ 62忧国忧民◇ 63幽怨◇ 64愉快◇ 65郁闷◇ 66郁闷◇ 67怨恨◇ 68赞美之情◇

六、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时所采取的特殊的表现手法。它既包括比喻、拟人、对比、夸张、双关等修辞手法,也包括白描、渲染、想象、象征、衬托、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直抒胸臆、情理相应、虚实相生、动静结合等各种表现手法,还指艺术构思上的巧妙之处。

6-1修辞手法

1比拟:有两种,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好处是,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如林逋《山园小梅》“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得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2比兴:所谓比,就是比喻,比拟;所谓兴,就是在诗的开头“先言他物”,以引出正文。好处是,比兴连用,能更好地收到托物言志、寓情于景的效果,也更显形象具体。如《孔雀东南飞》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从孔雀因顾恋配偶徘徊不前的情形,引出仲卿和兰芝的不忍分离又不得不分离,最后双双徇情的故事。李商隐的《蝉》“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首句闻蝉鸣而起兴。“高”指蝉栖高树,暗喻自己的清高,蝉在高树吸风饮露,所以“难饱”,这又与作者的身世感受暗合。由“难饱”而引出“声”来,所以哀中有恨◇

3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好处是,在写景状物时能突出形象,强化对特定意境的渲染;议理抒情时能以生动的形象强化表情达意,从而深化诗歌的主题;总之,就是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能使诗歌所描绘的意象更加形象生动。如刘禹锡《望洞庭》“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再如李煜的“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写了“似春水”的“愁之多,之源源不断”。如贺知章的《咏柳》巧妙而形象地将春风喻为剪刀,表现得自然有活力◇ 4对比:在作品中把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互矛盾的两方面并举出来的一种方法,目的是突出其中一方。好处是,突出形象特征,揭示形象意义,使好的事物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对于主题的表达也易产生犀利、深刻的效果。如张可久的《〔中吕〕卖花声•怀古》“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以英雄美人的穷途末路和民生疾苦对比,表达了对普通百姓的深切同情。“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李白《越中览古》前三句描写昔日繁荣和最后一句描写今日冷落凄凉形成强烈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其中蕴含着诗人深沉的历史思考◇

5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好处有,音乐美,表意凝练,抒情酣畅;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从篇法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6反衬:古诗词表达技巧中的反衬是相对“正衬”而言的一种表达技巧。在作品中为了使对某事物的描写更清楚、突出,而采用相反的、相对立的事物从旁陪补的方法。它与“对比”不同,对比的两个事物间的关系是并列的,结果是突出对比双方;反衬却可以明显地分出衬托的事物和被衬托的事物,突出被衬托的一方◇

7反复◇ 8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叠题乌江亭》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9互文:在连贯性话语中,将本应含在一起的词语,分别安排在上下两句,或一句的上下段中,既省字又表意,也即,在相邻句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意思的一种修辞手法。如白居易的“主人下马客在船”,实际是说“主人下马在船,客人下马在船”。“东西置松柏,左右种梧桐”中的“东西”、“左右”兼及“置松柏”和“种梧桐”。“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中的“秦”、“汉”兼及“明月”和“关”◇ 10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好处是,使语言简练、含蓄,富于变化,容易引起人们的联想。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中的“朱门”代“权贵豪门之家”,“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中的“风骚”。李清照《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11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借以表达诗人异乎寻常的情感。合理的夸张虽不符合事理,却符合情理。在浪漫主义诗歌中,夸张的手法随处可见。好处是,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提示事物本质,给人以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如辛弃疾的“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可见愁思的深重。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李白《侠客行》“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以五岳为轻来夸张侠客然诺之重; 李白《箜篌谣》“轻言托朋友,面对九凝峰。”用山峰来夸张朋友之间的隔膜与猜疑◇

12拟人◇ 13拟物◇ 14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夕阳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纯用名词组合,构成典型环境◇ 15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好处是,引人注意,启发思考;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元曲小令,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 16双关:使某一字、词,凭借其本身具有的语音或语意的条件,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获得双重意义就是双关,如果是依其含义而成的,叫“语义双关”;如果是依其读音的相似相同而成的,叫“谐音双关”。好处是,意在言外,言此而意他,含蓄蕴藉;使语言含蓄、风趣。谐音的如“道是无晴却有晴”“春蚕到死丝方尽”。语义的,如韦庄的《忆昔》“昔年曾向五陵游,子夜歌秋月满楼。银烛树前长似昼,露桃花里不知秋。西园公子名无忌,南国佳人号莫愁。今日乱离俱是梦,夕阳唯见水东流。”诗人不把“无忌”作专名看,取其“无所顾忌”、“肆无忌惮”之意,这是双关;诗人言愁却借善歌少女之名“莫愁”,意在反讽,这也是双关。[注]①西园公子:曹魏时,曹丕、曹植为公子时曾居“西园”,在此夜宴文士。②无忌:战国时魏国公子信陵君的名字。③莫愁:相传是南国一善歌少女的名字。乐府诗《莫愁乐》云:“莫愁在何处?莫愁石城西。”石城即今南京。④首诗巧用典故,诗人把讽喻唐末王孙贵族生活奢糜之意寄寓在曹丕和信陵君这些历史上值得称道的风流人物身上,这是用典;诗人用传说中善歌少女的名字,讽喻浮华女子不解国事艰难,深寓“隔江犹唱后庭花”的沉痛,也是用典。⑤“夕阳唯见水东流”用借景抒情的手法,抒发了对唐王朝颓势难挽,行将覆灭的悲伤◇ 17通感:把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沟通起来,如林逋的“暗香浮动月黄昏”,用视觉“暗”写嗅觉“香”、突出梅香的特点◇ 18引用◇

19用典:有引用前人诗句和用事两种。前者即“引用、化用”,可以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产生联想而寻意于言外,如姜夔《扬州慢》“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化用杜牧“春风十里扬州路”的诗句,表现往日扬州繁华景象,是虚写,“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景,是实写,寄予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后者指是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在作品中或鲜明强烈,或含蓄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好处是,使语言精炼,内容丰富,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把握典故的思想,需要了解作者的身世,熟悉典故的来历。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就用了孙权、刘裕、宋文帝、佛狸、廉颇5个典故◇ 6-2表现手法

1白描:白描与工笔白描原是国画的一种画法,指纯用线条勾画,不加色彩渲染,后用于文学创作,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而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的一种描写手法,也即不加渲染烘托而粗笔勾勒,乍一见平淡无奇,细嚼之如饮醇酒。好处是“真切深刻,回味无穷”。如孟浩然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与之相对的是“工描”〕◇ 2衬托、烘托:用一个事物来陪衬或对照另一个事物,以使后者更突出。衬托是烘托的一种,又分两种,一是正衬,一是反衬。正衬是用相同的东西来衬托,如白居易的《长恨歌》,写杨贵妃“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以美衬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这首词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写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反衬是用相反的东西来衬托,有以动衬静,以美衬丑,以乐衬苦等。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等都是以闹衬静。《鹊桥仙》陆游“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日夜常啼杜鹃。”以“静”突出杜鹃悲切的叫声◇

3倒装:是指故意颠倒顺序,以达到加强语势,错综句法等修辞效果的一种修辞手法。如辛弃疾《西江月》“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天外七八个星,山前两三点雨),“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头忽见”(溪桥路转,忽见社林边旧时茅店)。在山前疏雨将来时,“忽见”从前歇过的那家茅店,心情是惊喜的,用倒装句除了满足韵律的需要外,将“忽见”后移也可强调惊喜之情。再如“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应为“神游故国,应笑我多情,早生华发”◇ 4叠词:是指为了表达的需要,把同一词接二连三地用在一起的修辞手法。典型的如李清照的《声声慢》开头“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十四个字,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凄苦、复杂而深切的心理状态,为全诗定下了一个孤独的感情基调◇

5动静结合:指在诗中诗人、事、景的动静有机地结合起来描写的一种手法。在写景状物的文章中,孤立地写动态或静态,往往不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若能将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结合起来,以静写动,以动衬静,动静相对,则会塑造出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如王维《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前一句写山上一尘不染的松树,皎洁的月光,以及月光穿过树叶的缝隙在林间留下班驳的影子,都给人以明净清幽的感受——这是通过静态描写来突出山中的静谧。第二句写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这是动态描写,以动衬静,更反衬出山中的宁静。再如他的“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静山因“转”而动,流水因“日”而静,一经诗人之眼,一切饱蕴诗意。又如杜甫《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诗的尾句与第三句动态的飞燕相对照,动静相间,相映成趣◇

6动与静◇ 7对比烘托: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 8反语◇ 9化动为静:就是在诗中将动景化为静景来写。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中“遥看瀑布挂前川”一句,将富有动态的瀑布化为静态来写,一个“挂”字,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形象,包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神奇伟大的赞颂◇ 10化无形为有形:如李清照《武陵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再如“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11化用、活用◇

12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托物言志、象征: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如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抒发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如孟浩然的《岁暮归南山》“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人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作者落第的失意,多病的苦痛,年华的流逝,种种哀情都借迷蒙空寂之景表达出来,含蓄委婉,余味无穷。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全词以梅自喻,借梅花的悲惨遭遇,喻托作者报国无门、屡受排挤与打击的不平心境◇ 13借物抒情:宕开一笔,似有意似无意更显多情。如杜牧的“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烛泪如人泪,物犹如此,人何以堪◇ 14借形象说理、寓道理于形象之中:《琴诗》苏轼“若言弦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诗人从“琴”与“指”这两个形象入手,通过两个假设句和两个反问句,揭示了“天下事物的完成都有赖于主、客体的紧密配合”这样一个深刻的哲理◇ 15景物描写的正侧法: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也可以用侧面描写的手法,通过对其它事物的描写,来揭示该事物的特点,而且还能提供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被描写的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更加突出◇ 16景中见情:如王昌龄的“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秋月高照下的长城壮阔悲凉,此景撩动人心,此情难以言传,故“以不尽尽之”◇

17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一倍增其哀乐◇ 18情景交融、一切景语皆情语:间接而含蓄,景色描写之中,寄寓着诗人的情感爱憎。如李白的“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脉脉无语之中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寂寞◇ 19情景相生◇ 20情因景生◇ 21曲笔:曲笔是写文章时故意离开本题而不直书其事的写法。杜牧的《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商女不知亡国恨”就是曲笔,因为商女是侍侯他人的歌女,她们唱什么是由听者的趣味而定的,可见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那座中的欣赏者——封建贵族、官僚、豪绅。诗作最后两句于婉曲轻丽的风调之中,表现出辛辣的讽刺、深沉的悲痛和无限的感慨。表达了封建知识分子对国事怀抱隐忧的的心境,又反映了官僚贵族正以声色歌舞、纸醉金迷的生活来填补他们腐朽而空虚的灵魂◇ 22融情入景◇

23使用叠词:增强韵律感,起强调作用◇ 24象征与比喻:比喻本是一种把一事物比成另一本质不同的事物的修辞手法,运用在诗歌当中,也称比兴。诗词当中经常运用这一手法以达到形象生动和化实为虚的艺术效果。如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早春新叶萌发,诗人在一阵惊喜中忽发奇想,是春姑娘用她那双灵巧的手,摆弄那富有灵性的剪刀,裁出那片片细叶的吧!比喻使描写化实为虚,形象更生动了,情感更浓郁了。如果通篇贯穿着这种比兴的意象,则是象征。如李白常借雄奇不平凡的事物,如大鹏、天马、雄剑及高山大河,来寄托他的理想,象征他的才能;喜欢选取高洁美好的事物如明月、凤凰、松柏、美人等,来象征报的人品节操;又常选取遭摧残、受拘羁的人物事件来比喻他的经历和处境◇

25渲染:本是国画得一种画法:在需要强调的地方,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显出物象阴阳项背,以加强艺术效果。这种加强形象的手法,就是渲染。诗歌中则是指通过对环境、景物或人物的行为、心理的描写、形容或烘托,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的一种表现手法。如:《雨霖铃》上片描写送别的环境,作者浓墨重彩,极力渲染一种凄凉的气氛,加重了离愁别恨。“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首联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秋江景物的特点。白居易《问刘十九》“绿蚁醅新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前三句,诗人尽情渲染,自己酿造的米酒,呈黄绿色,面上还浮有一些悬浮物,细如蚁;那酒正放在红泥抹的小火炉上温着,火炉是新的,红的色泽;这时天快黑了,看来要下雪了。经过这一番渲染,最后一句的法问“能饮一杯无?”也就水到渠成,得到了突出◇ 26一切景语皆情语◇ 27移情入(于)景:把自己的情感“强加”到所描绘的景物的身上,使它们仿佛也具有这种情感似的。如杜甫《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28以动衬静◇ 29以动写静◇ 30以简代繁◇ 31以景衬情◇ 32以静衬动:与“以动衬静、以闹衬静”相反,是通过写环境的“静止”或“无声”来反衬或暗示出事物的动荡或热闹,仿佛“暴风雨前的平静”,仿佛“此时无声胜有声”◇ 33以静写动:把动态的事物当作静态的事物来写,如李白《望庐山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一个“挂”字,把流动的水写成了仿佛静态的布匹◇ 34以乐景写哀情:反衬的一种,表面上写的是一种欢乐的场景,而实际上借此来表达一种悲哀、凄楚的情绪。与之相对的是“以哀景写乐情”,不过很少见。如欧阳修的《踏莎行》“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以散发芳香的青草与和暖的春风这种乐景反衬词人无穷的离愁别绪这一哀情。又如李煜的《望江南》“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昔日游上苑时的热闹与美好正显示了今日处境的凄凉◇ 35以实代虚◇ 36意象组合:意象组合类似于电影中的蒙太奇手法,蒙太奇是电影导演为表现影片的主题思想,把许多镜头组织起来,使之构成一部前后连贯、首尾完整的影片。诗歌中的意象组合是作者根据表达的需要,将一些意象按照生活的逻辑,有机地组合在诗中,给人以鲜明的形象感。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此曲由前三句九个名词组成不同景物意象,它们巧妙地组织在一个画面里,渲染了一派凄凉萧瑟的晚秋气氛,从而含蓄地烘托出旅人的哀愁。温庭筠的《商山早行》中“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写了“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六个意象,这两句纯用名词组成的诗句,写早行情景宛然在目,确实称得上是意象俱足的佳句◇ 37语序倒置◇ 38寓褒于贬◇ 39寓道理于形象之中:《琴诗》苏轼“若言弦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诗人从“琴”与“指”这两个形象入手,通过两个假设句和两个反问句,揭示了“天下事物的完成都有赖于主、客体的紧密配合”这样一个深刻的哲理◇

40寓情于景(或物),情景交融: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如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景之中包含着对春雨的喜悦之情;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场景描写之中,寄寓着诗人的离愁别恨◇ 41远近高低相结合◇ 42重章叠句:指上下句或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表现手法,如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上片写的是年轻时候无所事事,无病呻吟的“闲愁”,下片写的是而今关怀国事报国无门的“哀愁”。上下两片采用了重章叠句的结构形式,在反复咏唱中,即使语言具有音乐美,又在内容上形成鲜明对比◇ 6-3表达方式

1基本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

2赋比兴◇ 3工笔:是指对事物注重细部,进行精雕细刻、重彩浓墨的描绘。如苏轼的《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采撷生活中的两个小景,以白描手法加以表达,融情于景,造成了一种别有情趣的美感◇ 4勾勒:简洁的语言描写,介绍事物的大概◇ 5极尽铺陈之能事◇ 6记叙,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用叙述的方式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的值得纪念的往事◇ 7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和寓情于景或物、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 8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杜甫《漫成一首》诗歌从水中月影写起,生动描写了白鹭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船尾大鱼跃出水面而发出拔刺的响声,一动一静构成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

9描写方式:有动静、虚实、点面、正侧、明暗、抑扬、远近高低等不同角度;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用“蝉噪”“鸟鸣”—动景,写山林的“幽静”;汉乐府《陌上桑》对秦罗敷的描写“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搔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前四句是正面描写,写罗敷的服饰美;后八句是侧面描写,写周围的人为罗敷所吸引的神态。《望庐山瀑布》,前三句写眼前所见,是实写;第四句“疑是银河落九天”,以银河来比喻庐山瀑布,为虚写◇ 10铺排:即《诗经》表现手法中的“赋”,它指的是对事物的特点不厌其烦的多角度地进行铺排陈述。如《孔雀东南飞》中的“„„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由足至头、至腰、至耳、至指、至口、至步,一连串夸张性的铺陈,旨在描写兰芝的美,更表现她的从容镇定◇ 11抒情方式: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爱乐等主观感情,有直接、间接两种,具体为,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融情入景、一切景语皆情语等。“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温廷筠《商山早行》首联中起句以时间、事件、环境三者相互照应,写出旅客的辛劳,对句直抒诗人的感慨。“客行”与“故乡”相比较,自然生出一个“悲”字来◇ 12议论: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元稹《菊花》“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点出喜爱菊花的原因和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13直接抒情:也称直抒胸臆、即事抒怀,是一种不要任何“附着物”,而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尤见出豪爽与飘逸这风。如李白的“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狂放得意这情溢于言表。再如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城,无处话凄凉。”感情如江河直下,直抒对亡妻的怀念之情。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前两句写景,后两句直接抒发在这样的环境里产生的情怀,天然的形势、阔大的气象与诗人在这景象面前产生的富有哲理的思想融合在一起◇ 6-4艺术构思

1别具匠心◇ 2别具一格◇ 3不落窠臼◇ 4不落俗套◇ 5点面结合: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被描写的景物也一样,它们总是和周围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我们在写景状物时,不能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必须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柳宗元在《江雪》中就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方式。“蓑笠翁”在画面上显得比较小,但处在非常显眼的位置,是诗的中心,“孤舟蓑笠翁”属于点的描绘;前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属于面的铺陈,诗句从“鸟飞绝”、从“人踪灭”写尽了人物处境的苦寒与孤寂,并在“山”“径”前冠之以数量词“千”“万”,对突出人物坚忍不拔、卓然而立的品格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6独树一帜◇ 7化实为虚:由此物想到彼物。如“暧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南宋统治者和那些麻木的人们偏安一隅,歌舞升平,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直把”透露出虚写的信息◇ 8即景抒情◇ 9寄寓、寄托:把感情、主题放在一种事物上表现◇ 10借古讽今◇ 11借古抒怀◇ 12借历史人物自比自慰◇ 13浪漫主义:善于抒发对理想的热烈追求,用热情奔放的语言、奇特的想象和夸张手法、神话故事来塑造形象。源头,《楚辞》;代表作家,屈原、李白、李贺、龚自珍等。◇ 14联想◇ 15联想和想象: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多为浪漫主义诗人所采用。如李白常把现实与梦境、仙境,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打成一片,他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以飞越的神思结构全诗,诗人的想象犹如天马行空,所描绘的梦境、仙境,正是他所向往追求的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小时不识月,呼着白玉盘”“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郞西”“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都是奇思遐想与自然天真相结合的神来之笔。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诗人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运用巧妙的比喻,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一改杨柳抒离情的象征义◇ 16明暗对比◇ 17明褒实贬◇ 18明贬实褒◇

19逆笔◇ 20起兴,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李商隐的《锦瑟》首联用瑟这种乐器起兴,由此而思及“华年”◇ 21曲折◇ 22设问与悬念◇ 23托物言志、感物抒怀: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种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表达出来。特点是,隐晦的表情达意,含蓄蕴藉;似在咏物,实为表志;物耶人耶,融为一体;一般兼用了“象征”手法。如陆游《卜算子•咏梅》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王安石《北陂杏花》“一陂春水绕花身,身影妖娆各占春。纵被春风吹着雪,绝胜南陌碾成尘”两首,分别用“梅花”“杏花”象征着不随俗,出类拔萃、性格坚强的人,是诗人自己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写照。杜荀鹤《小松》“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开头两句描写小松由小而大,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特征。以“小松”喻人,写“小松”初始不为人注意而最终长成凌云大树,批判了世人以身世取人的浅陋目光◇ 24想象: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刘禹锡的《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25象征: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好处是,形象、生动、具体,化实为虚。李德裕《登崖州城作》“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这两句描写青山环绕,层峦叠嶂,自己所处的郡城正在严密封锁,重重阻隔之中。象征了自己被政敌迫害的景况,书写思归不得的忧伤◇ 26虚构想象◇

27虚实结合、虚实相生:前者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后者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好处是,①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上片除“念、阔”外,写的都是眼前的实景实事,写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离又不得不分离的心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写出了离别的依依不舍。②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的中心。如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上阙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阙实虚。通过设“行人”想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来写愁思。妻思夫,夫想妻。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③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例如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是指“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景是“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由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④可以使作品的结构更加紧凑,形象更加鲜明,并使作品增加容量。如唐朝诗人陈陶的《陇西行》“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三四句“无定河边骨”和“春闺梦里人”,一边是现实,一边是梦境;一边是悲哀凄凉的枯骨,一边是年轻英俊的战士,虚实相对,荣枯迥异,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一个“可怜”,一个“犹是”,包含着多么深沉的感慨,凝聚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

28虚与实-关系:①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如书上所言,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②实写是指对事物进行直接的正面的叙述和描写,虚写是指侧面交代或烘托性的叙述和描写。③实景是诗人描写的现实客观景物,也即眼前之景、可观之景;虚景是诗人通过感觉、联想或想象而虚拟出的景物,也即心中之景、可想之景◇

29虚与实-实:在中国画中,实是指图画中笔画细致丰富的地方。而在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虞美人》中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阙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赤壁险峻的形势;《雨霖铃》中上阙所写的两人分别的情形,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等◇

30虚与实-虚:①设想的未来之境。这类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例如柳永《雨霖铃》中云:“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设想的别后的景物: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在《西厢记•长亭送别》中崔莺莺送别张生唱词很多是设想的未来之境。今夜中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②多指文章想象的分。如辛弃疾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实。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生后名,可怜白发生虚!”写出了理想和现实的巨大矛盾,理想在现实中幻灭,这正是辛弃疾一生的悲愤。③已逝之景、之境。这类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例如李煜《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象。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再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故也是虚景◇

31言此意彼◇ 32以古喻今◇ 33以景结情: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如王勃的《山中》“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最后两句写山上望见实景,映衬一二句之情,以景寓情,用秋风萧瑟,黄叶飘飞来衬托自己的悲苦。张可久的《〔中吕〕卖花声•怀古》“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起玉楼,隋堤古柳缆龙舟。不堪回首,东风还又,野花开暮春时候。”诗人叙事时只写淫乐不写败亡,这种以景结情的手法余味无穷,耐人寻味◇ 34以小见大:写的是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的是重大的主题。如司空曙《江春即事》“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春月落正堪眠。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全诗以小见大,通过“不系船”这样一件小事,表现江村宁静幽美的自然环境和主人公悠闲安逸的情调。我们透过诗的画面和形象感受到的是一种单纯朴实的社会生活◇

35以虚象显实境:在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中,虚,是指图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它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让人回味无穷。诗画同理,诗歌借鉴了中国画的这种方法。诗歌的“虚”,是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此外,诗人往往借助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描绘了一幅美好的仙境图景,图景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黑暗◇

36抑扬:包括“先抑后扬、先扬后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等。王昌龄《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毁教夫婿觅封侯。”先写少妇“不知愁”,后写“悔”——先扬后抑。通过对少妇情绪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37由上而下◇ 38由虚入实◇ 39由远而近◇ 40欲擒故纵◇ 41欲扬先抑◇ 42欲抑先扬◇ 43照应: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答。恰当运用这种方法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首联两句写黄昏时分诗人伫立在细雨蒙蒙的江边,这里点明了诗题中的“暮雨”,又照应了诗题中的“送”字◇

44正侧:包括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正侧结合三种。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如白居易《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再如王昌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诗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势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45卒章显志:在文章末尾点明主旨。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46做铺垫:在情节发生前的交代、暗示,又叫“埋伏笔”◇ 诗歌名家风格特色

隋唐五代:王勃 劲健婉畅 韩愈 古朴奇险 陈子昂 古朴雄浑 柳宗元 明净幽峭 高适 苍凉高壮 白居易 流丽坦畅 岑参 雄奇瑰丽 元稹 精警浅切 王昌龄 自然雄浑 刘禹锡 清新豪丽 王之涣 晴朗雄健 李贺 奇诡璀灿 孟浩然 闲静淡远 杜牧 俊爽明丽 王维 幽静谐和 李商隐 幽婉典丽 李白 飘逸豪放 温庭筠 精巧艳丽 杜甫 沉郁顿挫 李煜 凄婉柔丽

宋金:梅尧臣 朴素平淡 陈师道 雄劲幽邃 苏舜卿 轩昂奔放 欧阳修 清新疏畅 王安石 遒劲峭拔 晏殊 闲雅婉丽 柳永 伤感缠绵 苏轼 豪放旷达 秦观 清丽典雅 黄庭坚 瘦硬新奇 范成大 清新妩媚 杨万里 浏亮晓畅 周邦彦 富丽精工 陆游 雄放流畅 李清照 凄婉清丽 姜夔 峭拔雅丽 辛弃疾 沉郁豪放 文天祥 沉郁悲壮

元明清:萨都剌 清丽俊爽 王冕 纯朴自然 马致远 清隽流畅 关汉卿 泼辣清新 张养浩 警辟深远 睢景臣 新奇辛辣 于谦 朴直浅近顾炎武 苍劲沉郁 王士祯 含蓄清远 袁枚 空灵浮坦 朱彝尊 清新疏淡 纳兰性德 抑郁婉约 龚自珍 清奇瑰丽 郑燮 刚劲清新 黄遵宪 浅俗新颖

不同流派的不同风格

1浪漫主义:善于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夸张手法,预言热情奔放,想象瑰丽神奇◇现实主义:注重按照生活本来的样子精确细腻地描写想象。

2豪放派:气势豪放,意境雄浑◇婉约派:语言清丽含蓄,抒情婉转缠绵。独特风格对应的著名作家

豪放:苏轼、辛弃疾 婉约:柳永、姜夔、李清照 隽永:李煜、刘禹锡 自然:谢朓、谢灵运 清新飘逸:李白 沉郁顿挫:杜甫 雄浑悲壮:屈原 雄健高峻:王安石 淡远闲静:陶渊明 恬淡优美:王维

值得注意的是,某一风格的诗人的特例又往往是命题点。如,李清照长于婉约词,也有“九万里风鹏正举”的豪放词;苏轼以“大江东去”的豪放著称,却有“十年生死两茫茫”“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这般凄惋之作。不同诗类的不同风格

宫廷诗:缠绵宛转 田园诗:恬淡宁谧 山水诗:清新优美 边塞诗:悲凉慷慨 讽喻诗:沉郁激愤 咏史诗:雄浑壮阔 其它说法: 三曹诗风的苍凉雄健;李白诗愤世疾俗的人生,清新飘逸的风格;杜甫诗忧国忧民的人生,沉郁顿挫的风格;张九龄诗风的委婉蕴藉;孟浩然诗风的语淡者味重、恬静浑健;王维诗风的恬淡含蓄,气韵生动(“诗中有画”);王昌龄诗风的雄健浑厚且情思婉约;高适、岑参诗风的雄浑奇拔;韦应物诗风的清新典雅;韩愈诗风的气势磅礴、奇特新颖;贾岛诗风的萧瑟悲愁;李贺诗风奇诡变幻、忧郁激愤;元稹诗风的艳丽浅近;白居易诗风的平白清新,雅俗共赏;刘禹锡诗风的清峻明朗;李商隐诗风的清丽俊逸;杜牧诗风的含蓄绰约;温庭筠为代表的“花间派”词人韦庄、欧阳炯、李询、孙克宪等词风既有农艳香软的一面,又有清新疏朗的一面;李煜词风的颓靡伤感、细腻感人;欧阳修词风的清丽明媚、语近情深;范仲淹词风的苍凉悲壮;晏殊词风的明朗疏淡;苏轼词风的雄健豪放,旷达高远;柳永词风的缠绵悱恻;黄庭坚词风的流畅自然;秦观词风的情真意切;李清照词风的婉约凄切;杨万里词风的新鲜活泼;陆游诗风的雄浑奔放、明朗流畅;辛弃疾词风气势雄壮之外,还不乏婉转悱恻;姜夔词风的精心刻意、清妙秀远。

下载高考语文必备术语及诗歌鉴赏方法集锦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考语文必备术语及诗歌鉴赏方法集锦.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考诗歌鉴赏题答题方法(范文)

    高考诗歌鉴赏题答题方法汇编 解答古诗歌鉴赏题要注意三个方面:一是整体感知,即阅读诗歌时不忘题目、作者、注解,注意辨析诗歌类别。二是意象情感,即把握意象意境,并透过意象意境......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教案

    诗 歌 鉴 赏 一 鉴赏诗歌的形象: 1 形象分类:①人物形象:主人公和抒情主人公(或说诗人)。 ②物象:包括景、物等。 2 塑造形象的方法: 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②渲染和白描;③烘托衬托......

    2012高考语文试题 诗歌鉴赏专题(★)

    22001122高高考考语语文文试试题题诗诗歌歌鉴鉴赏赏专专题题 一、全国卷(广西、贵州、甘肃、青海、西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 落 叶 修 睦 雨过闲田地,重重落叶红......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答题

    诗歌鉴赏 鉴赏评价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一、分析意境;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

    2013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 意象 诗人往往选择日常生活中可见可闻可感的事物入诗,根据事物的特性兴怀。 陪伴在我们周围的各色植物,如:梅、兰、竹、菊、莲、丁香、松柏、杨柳、梧桐、落......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和默写

    1、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始安秋日 宋之问 桂林风景异,秋似洛阳春。 晚霁江天好,分明愁杀人。 卷云山角戢,碎石水磷磷。 世业①事黄老,妙......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万能公式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万能公式 (1)意象特点:解释意象在句中的表层含义+该词描写的景象,该词表达的情感或意境 本诗(本联)选用XX的XX、XX的XX,渲染了XX的氛围,术语的概括作用(如委婉含蓄......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答题

    诗歌鉴赏 ①一般提问: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变式提问: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题套路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的画面,营造了一种()的氛围,从而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