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西方经济学宏观经济部分高鸿业版_期末考试重点复习资料
第十二章 国民收入核算
一、国内生产总值
A.国内生产总值 GDP ——名词解释
经济社会(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在其境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GDP是国民收入核算体系的核心指标 B.GDP 统计注意事项:
第一,GDP 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
第二,GDP 统计的是最终产品,而不是中间产品。
第三、GDP 衡量的是一定时期内所生产而不是所售卖的最终产品的价值。
GDP 是由本期所生产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构成,不包括过去生产的,当前重复交易的产品。GDP 是由本期所生产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构成,不是指售卖的最终产品价值。第四、GDP是流量而非存量。
流量是指一定时期内发生或产生的变量。
存量是指某一特定时点上观测或测量到的变量。存量是流量的积累;流量则是存量的改变量。GDP度量的是一定时期内的产出价值量,所以是一个流量指标。第五、GDP按国土原则计算,是一个地域概念。
凡是在本国领土上创造的收入,不管是否本国国民,都计入本国的GDP。
第六、GDP一般仅指市场活动导致的价值。家务劳动,自给自足生产等非市场活动不计入GDP中。二. 核算国民收入的两种方法 1.支出法
从最终产品的使用出发,把一年内购买的各项最终产品支出加总,计算该年内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GDP=C+I+G+X-M 其中:(C)消费(I)投资(G)政府购买(X-M)净出口 X=出口 M=进口
2.收入法——把生产要素所得到的各种收入加总起来; 收入代表供给,收入法也就是供给法,又称要素支付法
收入法计算公式 GDP=工资+利息+租金+税前利润+折旧+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 三.其他宏观经济指标
1.国内生产净值:NDP 公式: NDP=GDP-固定资产折旧。
固定资产折旧不是新创造价值,是以前价值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价值转移。NDP反映一定时期生产活动的最终净成果。折旧占GDP的比例一般相对稳定,用GDP,还是NDP,表示经济总量变动,没有本质差别。国内外,一般都更习惯采用GDP。
2.国民收入:NI 广义:泛指GDP、NDP等经济总量。或宏观经济学中“国民收入核算”。狭义:指一国一年用于生产的各种生产要素得到的全部收入,即工资、利润、利息和租金的总和。公式 :NI=NDP-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政府补贴
国民收入要加上折旧、间接税等才形成GDP。政府给予企业的补贴,虽然不记入产品价格,但是成为企业收入,然后成为要素收入。
3.个人收入: PI 个人从各种来源得到的收入总和。
PI=NI-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税费)-公司未分配利润+政府给个人的转移支付
4.个人可支配收入: DPI DPI:个人可实际使用的全部收入。指个人收入中进行各项社会性扣除之后(如税收、养老保险等)剩下的部分。
个人收入DPI用来消费C和储蓄S。从长期看 DPI= GDP-Z-T,Z代表折旧基金收入,T代表政府税收收入。DPI=PI-个人所得税-非税社会支出 5.综合 GDP-固定资产折旧=NDP
第十三章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一. 均衡产出的概念
均衡产出:与总需求相等的产出。社会收入正好等于居民和厂商想要有的支出。
均衡,不再变动。总产出=总需求,厂商生产稳定 :产出>需求,厂商非意愿存货增加,减少生产:产出<需求,厂商库存减少,增加生产 公式:y = c + i = E 如果经济要达到均衡,计划投资=计划储蓄,是一个前提条件。是宏观经济战略要考虑的前提条件。二.凯恩斯的消费理论 A.、消费函数
消费函数:指消费支出与决定消费诸因素之间的依存关系。(广义上的概念).影响消费的因素很多,如收入、消费品价格、消费者偏好、消费者预期、消费信贷、利率水平等等。其最重要的是个人收入。a.凯恩斯消费函数
凯恩斯消费函数:随着收入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是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增加的多。
消费和收入之间的这种关系,称为凯恩斯消费函数。凯恩斯消费函数又被直接称之为消费倾向。公式:简单线性消费函数:c=a+βy(1>β>0)a-常数,b.消费倾向
消费倾向:消费与收入的比率。
平均消费倾向 APC :平均每单位收入中消费所占比例。APC<1,消费总量<收入总量(产生储蓄);
=1,把全部收入都用于消费(储蓄为零);
>1,消费总量大于收入总量(负债消费,即产生负储蓄)。
c.边际消费倾向 MPC MPC = dc/dy MPC是消费曲线上任一点切线的斜率。不论MPC是常数还是变数,总是一个小于1的正数。有: 1 > MPC > 0 边际消费倾向 定义——每增减1元国民收入所引起的消费变化。d.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
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消费函数为非线性状态)边际消费倾向随着收入增加而呈现递减趋势。随着收入增加,消费占收入的绝对比例也呈递减状态,APC也有递减趋势。APC>MPC线性中,APC>MPC APC=c/y=a+βy/y=a/y+β随收入增加APC趋于MPC B、储蓄函数
储蓄函数:指储蓄与决定储蓄的各种因素之间的依存关系。(广义上的概念)
影响储蓄的因素很多,如收入、分配状况、消费习惯、社会保障体系、利率水平等,最重要的是收入水平。
a.凯恩斯储蓄函数:储蓄随着收入增加而增加,储蓄随收入增加而增加的比率递增。这种关系称之为凯恩斯储蓄函数。又被直接称之为储蓄倾向。储蓄函数公式
s-储蓄,y-收入: s=s(y)(满足ds/dy>0)
线性储蓄函数 c = a + β y,代入s = y – c;s = y-(a + β y),C消费函数的其他理论
1.a.凯恩斯绝对收入假说 消费支出与收入之间有稳定的函数关系消费函数假设为c =α +β y(α> 0,1 > β > 0)c、y 分别为当期消费和收入,β为边际消费倾向。
凯恩斯提出,边际消费倾向随收入Y的增加而递减,平均消费倾向也随着收入的增加有递减趋势。
注意 :凯恩斯理论的局限 只考虑当期收入影响 没有考虑家庭拥有的财富对当前消费的影响 2相对收入消费理论
a.定义:消费者会受自己过去的消费习惯以及周围的消费水准的影响来决定消费,从而消费是相对的决定地。
b.示范效应:家庭消费决策主要参考其他同等收入家庭,即消费有模仿和攀比性。
c.重点:棘轮效应:家庭消费既受本期绝对收入的影响,更受以前消费水平的影响。收入变化时,家庭宁愿改变储蓄以维持消费稳定。理论核心:消费者易于随收入提高增加消费,但不易随收入降低而减少消费,以致产生有正截距的短期消费函数.即上去容易下来难.消费并不取决于现期绝对收入水平,而是取决于相对收入水平,即相对于其他人的收入水平和相对于本人历史上最高的收入水平。
3、生命周期的消费理论
假说:生命由两期构成:年轻期和年老期
收入由两部分构成:财富收入和劳动收入,期初不拥有财富,期末不保留财富。在给定现在和将来收入的情况下,决定现在和将来的消费,从而使自己的跨时效用达到最大。一个人的储蓄状态取决于他所处的生命周期的具体阶段。尽管收入在一生中的变化很大,但消费始终相当平稳。假说:
1)人在一生过程中,收入将会有规律地波动。
(2)家庭会通过金融资产市场以理性的方式统筹安排一生的资源,实现一生中最平稳的消费路径。
结论:人们偏好平稳消费,工作年份储蓄,退休年份动用储蓄。如果中年人比例增大,消费倾向会下降。反之会增加。遗产的存在,会使得储蓄增加。遗产税很高会降低储蓄。想及时行乐,储蓄减少。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储蓄会减少。人生安全风险加大,储蓄减少。
提出生命周期假说的意义 揭示了一个国家的国民储蓄与该国的人口年龄结构的关系:一国的中壮年人口大于青年和老年人口时,国民储蓄率有可能上升。储蓄率还与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备与否有关,完备的社
会保障体系,可能降低储蓄率。
重点:货币幻觉:物价与货币收入同比例提高,实际收入不变,消费者只注意到货币收入增加而忽略物价上升,误以为实际收入增加,平均消费倾向提高。第四节 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及变动
三、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及变动—使用消费函数决定收入 1.消费函数决定的均衡收入 假设i固定,为自发计划投资。联立y = c + i , c = a + β y.,得均衡收入:y =(a+i)/(1-β)知道消费和投资,就可求得均衡国民收入
2、储蓄函数决定均衡收入 储蓄函数:
s = y – c =-a +(1-β)y 储蓄函数决定均衡收入,知道储蓄函数和投资,也可求得均衡国民收入
四:几个重要乘数
A.投资乘数、.投资乘数=政府购买支出乘数=1/(1 – β);政府购买乘数(三部门的):收入变动对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购买支出变动的比率。
B.三部门中的税收乘数,税收乘数是指收入变动对税收变动的比例。公式——K=– β/(1 – β)C.政府转移支付乘数 指收入变动与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转移支付变动的比率,公式——K= β/(1 – β);D.平衡预算乘数:政府收入和支出以相等数量增加和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与政府收支变动的比率。此时,政府预算是平衡的。此时:政府平衡预算乘数 kb=1。五. 三部门的收入决定及其乘数 1.三部门收入决定
三部门经济:两部门+政府部门,考虑进税收和政府支出 税收、政府支出(包括政府购买和政府转移支付)都是财政政策工具。
2.三部门经济 均衡收入公式:
.定量税条件下的均衡国民收入水平
假设消费函数为c =α +βyd,yd 表示居民可支 配收入,定量税为T,投资为 i,政府购买为 g,试求均衡的国民收入水平。方法1(总需求---总供给法)
解:因为yd= y –T,根据均衡方程式,有:
y=c+i+g=α+βyd+i+g=α+β(y–T)+i+g 到: y=(α+i+g–βT)/(1–β)方法2(投资---储蓄法)根据消费函数,我们可以知道,储蓄函s = yd – c = –α +(1–β)yd 于是,我们可以得到总储蓄函数
S=sp+sg=–α+(1–β)yd+(T–g)=–α–g+βT+(1–β)y 由储蓄和投资均衡方程式,得到:
i = S = – α – g +βT+(1 – β)y 解得: y =(α + i + g – β T)/(1 – β)六.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 1.四部门经济中的收入决定
公式:y=1/1–β+γ(a+i+g-βt+β tr+x-m0)Y=c+i+g+x-m c=a+βy Yd=y-t+tr t,i,g, tr,x都假定是外生变量,和收入无关。其中m0表示自发性进口,γ表示边际进口倾向,即收入增加1单位时,进口的增加量。
2.四部门经济中的乘数
对外贸易乘数:是指出口变动 1 单位时所引起的国民收入水平的变动量。K= 1/1 – β+γ
第十四章 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
一.资本边际效率
定义:MEC,是一种贴现率,这种贴现率正好使资本品使用期内各项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等于资本品供给价格或重置成本的贴现率。资本边际效率曲线 二.IS曲线
1.IS曲线及其推导
IS曲线就是说明产品市场均衡条件。
产品市场均衡,是指产品市场上总供给与总需求相等。二部门经济中的均衡条件是总供给=总需求, i = s s=y-c,所以y = c + i ,而c = a + by.求解得均衡国民收入:y = a+i/1-b i= e-dr 2.IS曲线及其斜率
斜率的含义:总产出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
斜率越大,总产出对利率变动的反应越迟钝。反之,越敏感。IS斜率:取决于投资函数和储蓄函数的斜率 IS 曲线的斜率
d 是投资需求对利率的敏感程度,如果d 值较大,即投资对于利率变化比较敏感,则IS 曲线的斜率就较小,IS 曲线越平缓。
β 是边际消费倾向,如果β 较大,则IS 曲线的斜率就较小,则 IS 曲线也较平缓。
在三部门条件下,IS 曲线的斜率还与税率有一定关系,此时IS曲线的斜率公式:1-β(1-t)/d 当d和β一定时,税率t越小,IS曲线的斜率越小,IS曲线就越平缓;税率t越大,IS曲线的斜
率越大,IS曲线越陡峭。4.IS曲线的经济含义
(1)描述产品市场达到宏观均衡,即i=s时,总产出与利率之间的关系。
(3)均衡的国民收入与利率之间存在反方向变化。利率提高,总产出趋于减少;利率降低,总产出趋于增加。
(2)处于IS曲线上的任何点位都表示i=s,偏离IS曲线的任何点位都表示没有实现均衡。
(4)如果某一点位处于IS曲线右边,表示i<s,即现行的利率水平过高,从而导致投资规模小于储蓄规模。如果某一点位处于IS曲线的左边,表示i>s,即现行的利率水平过低,从而导致投资规模大于储蓄规模。5..IS曲线的移动
利率不变,外生变量冲击导致总产出增加,IS水平右移 利率不变,外生变量冲击导致总产出减少,IS水平左移 如增加总需求的膨胀性财政政策:
增加政府购买性支出。减税,增加居民支出。减少总需求的紧缩性财政政策:
增税,增加企业负担则减少投资,增加居民负担,使消费减少。减少政府支出。
6.增加或减少政府支出和税收如何使IS曲线移动:
1.当政府支出(g)增加或减少△ g时,国民收入增加或减少量为: △y=1/1-β(政府购买乘数)x △ g,即IS曲线右移或左移1/1-β x △ g;2.当税收(t)增加或减少 △ t时,国民收入减少或增加量为 △y= β/ 1-β(税收乘数)x △ t ,即IS曲线左移或右移β/ 1-βx △ t.7.利率决定于货币的供给与需求
储蓄不是决定于利率,而是决定于收入。利率不是由储蓄和投资决定的,而是由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共同决定的。货币供给是一个外生变量,一般由国家控制的。货币需求是内生变量,需要着重进行研究。
三.利率的决定
1..流动性偏好与货币需求动机
流动性偏好:人们持有货币的偏好。是指由于货币具有使用上的灵活性,人们宁肯以牺牲利息收入而储存不生息的货币来保持财富的心理倾向.由于货币是流动性和灵活性最大的资产,随时可作交易之用、预防不测之需和投机。2.货币需求的三个动机
(1)交易动机:消费和生产等交易所需货币。取决于收入。
(2)谨慎动机或预防性动机:为应付突发事件、意外支出而持有的货币。个人取决于对风险的看法,整个社会则与收入成正比。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的动机
假定:可供人们选择的金融资产只有两种:货币和有价证券。人们心目中对于利率的看法都有一个正常值水平。结论:利率越高,即有价证券越低(该价格已降到正常水平以下),人们会及时买进有价证券,因此人们持有的投机货币量就会减少;而利率越低,即有价证券越高(该价格已涨到正常水平以上),人们会及时卖出有价证券,因此人们持有的投机货币量就会增加。
(3)投机动机:为了抓住有利时机买卖证券而持有货币的动机。是为了准备购买证券而持有的货币。人们预计债券价格将下跌(利率上升)而需要把货币保留在手中的情况,就是对货币的投机性需求。货币的投机需求与利率成反向变动的关系。
3.流动偏好陷阱(凯恩斯陷阱)当利率极低时,人们手中无论增加多少货币,都要留在手里,不会去
购买证券。此时,流动性偏好趋向于无穷大。
当处于流动偏好陷阱时,银行无论增加多少货币供给,也不会使利率下降。
流动偏好陷阱:利率极低时,人们认为利率不可能再降低,或者证券价格不再上升,而会跌落,因而将所有证券全部换成货币。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有在手中,以免证券价格下跌遭受损失。凯恩斯陷阱
结论:
1.收入的变动对货币需求曲线的影响表现为:当国民收入增加时,货币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反之则向左下方移动。
2.货币需求量与利率的反向变动关系是通过每一条需求曲线都是向右下方倾斜来表示的.四.LM曲线
.LM曲线的推导—— 定义: LM 曲线是指货币市场达到均衡状态时,利率和国民收入之间的对应关系
1..LM曲线的经济含义
(1)描述货币市场达到均衡,即 L=m时,总产出与利率之间关系的曲线。
(3)LM曲线上的任何点都表示 L= m,即货币市场实现了宏观均衡。反之,偏离LM曲线的任何点位都表示 L≠m,即货币市场没有实现均衡。
(2)货币市场上,总产出与利率之间存在正向关系。总产出增加时利率提高,总产出减少时利率降低。
(4)LM 右边,表示 L>m,利率过低,导致货币需求>货币供应。LM左边,表示 L<m,利率过高,导致货币需求<货币供应。2.LM 曲线的斜率
h 是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化的敏感程度,如果h 值较大,即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化比较敏感,则LM 曲线的斜率就较小,LM 曲线就越平缓。
k 是货币需求对收入变化的敏感程度,如果k值较大,即货币需求对收入变化比较敏感,则LM 曲线的斜率就较大,LM 曲线就越陡峭。LM 曲线斜率: k / h 经济意义:总产出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斜率越小,总产出对利率变动的反应越敏感;
反之,斜率越大,总产出对利率变动的反应越迟钝。3..LM曲线的移动
LM曲线移动是由于实际货币量m变动;m=M/P,因此造成LM曲线移动的因素有两个:y r% LM曲线的水平移动: 右移 左移
一、名义货币供给量M变动,价格水平P不变: M增加,则m增加,LM右下方移;反之左上方移。
二、价格水平P变动,名义货币供给量M不变: P上升,则m减少,LM左上方移;反之右下方移。
第十五章 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一. 财政政策效果
一.经济萧条时的感性认识(膨胀性财政政策)
(1)减税,给个人和企业留下更多可支配收入,刺激消费需求、增加生产和就业。但会增加货币需求,导致利率上升,影响到私人投资。
(2)改变所得税结构。使高收入者增加税负,低收入者减少负担。可以刺激社会总需求。
3)扩大政府购买,多搞公共建设,扩大产品需求,增加消费,刺激总需求。也会导致货币需求增加。
(4)给私人企业以津贴,如通过减税和加速折旧等方法,直接刺激私人投资,增加就业与生产。
财政政策效果:变动政府收支,使IS变动,对国民收入变动产生的影响。财政政策乘数:货币供给量不变,政府收支变化导致国民收入变动的倍数。
二.财政政策效果 财政政策效果的大小
指政府收支变化(包括变动税收、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等)使IS曲线变动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
财政政策的效果大小与支出乘数有关(与税收 乘数也有关); 财政政策效果还与IS和LM的斜率有关。三.挤出效应
挤出效应:政府支出增加引起利率上升,从而抑制私人投资(及消费)的现象、四.货币幻觉
货币幻觉:人们不是对收入的实际价值作出反应,而是对用货币表示的名义收入作出反应。幻觉:短期内,当名义工资不变、但实际工资下降时,人们感觉不到工资下降。政府支出增加引起价格上涨,存在挤出效应,但由于工人存在货币幻觉,企业劳动力成本相对产品价格下降,企业增加用工,国民收入增加。短期内,在非充分就业状态中,由政府支出增加而导致增加的国民收入会大于由政府支出增加引起价格上涨而存在挤出效应导致的国民收入减少。五.货币政策效果
货币政策,如果能够使得利率变化较多,并且利率变化导致的投资较大变化时,货币政策效果就强。二.古典主义的极端情况
水平IS和垂直LM相交,是古典主义的极端情况: 货币政策十分有效,财政政策无效。古典主义极端下的货币政策十分有效 古典主义的观点
古典主义认为,货币需求仅仅与产出水平有关,与利率没有关系,即货币需求的利率系数几乎为0,LM垂直。
第十六章 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一、经济政策目标
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充分就业 物价稳定 经济持续均衡增长 国际收支平衡 四大目标的内在矛盾:
1.充分就业不利于物价稳定。
2.充分就业有利于经济增长,却不利于国际收支平衡。居民有钱后购买外国商品,会形成逆差压力。3.经济增长不利于物价稳定。A、充分就业
充分就业是宏观经济政策的第一目标。它在广泛的意义上指一切生产要素(包括劳动)都有机会以自己愿意的报酬参加生产的状态。通常用失业率来衡量充分就业与否。凡在一定年龄范围内有劳动能力并愿意工作(劳动力)而没有工作,并正在寻找工作的人都是失业者。失业的种类
1.一般分类: 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 周期性失业
摩擦性失业指在生产过程中由于难以避免的摩擦造成的短期、局部性失业。如劳动力流动性不足、工种转换的困难等所引致的失业。
结构性失业指经济结构变化等原因造成的失业,特点是既有失业,又有职位空缺,失业者或没有适当技术或居住地点不当,因此无法填补现有的职位空缺,因而也可看做是摩擦性失业的较极端的形式。
周期性失业指经济周期中的衰退或萧条时,因需求下降而造成的失业。2.凯恩斯分类
自愿失业 : 是指工人不愿意接受现行工资水平而形成的失业。
非自愿失业 : 是指工人愿意接受现行工资水平但仍找不到工作的失业。凯恩斯将失业分为:摩擦性失业、自愿失业和非自愿失业三种。3.失业的经济损失 对个人来说,一、自愿失业减少收入但却给他带来闲暇的享受;
二、非自愿失业会使得他的收入减少,从而生活水平下降。精神上带来莫大的痛苦。
对社会来说,一是损失了本应有的产出量;二是失业会增加社会福利支出,造成财政困难;三是失业率过高也会影响社会安定,带来其他社会问题。二.奥肯定律
该定律说明了实际GDP变化和失业率变化之间存在的稳定关系。这一定律表明:实际GDP每增加 2%,则失业率大约下降1% ;反之,实际GDP每减少2%,则失业率约上升1%。
三、价格稳定
价格稳定是宏观经济政策的第二个目标。
价格稳定是指价格总水平的稳定,是一个宏观经济概念。价格稳定不是指每种商品的价格固定不变,而是指价格指数的相对稳定,即不出现通货膨胀。西方国家的通货膨胀已无法完全消除,把存在一般轻微通货膨胀视为基本正常的经济现象。*
四、经济持续均衡增长
经济持续均衡增长是宏观经济政策的第三个目标。如何维持较高的增长率以实现充分就业,是各国宏观经济政策追求的目标。经济增长是指在一个特定时期内经济社会所生产的人均产量和人均收入的持续增长。通常用一定时期内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衡量。
五、平衡国际收支
当一国国际收支处于失衡状态时,就必然会对国内经济形成冲击,从而影响该国国内就业水平、价格水平及经济增长。总之,政府制定经济政策时应整体考虑及安排。将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保持在社会能够接受的范围内;经济要适度增长;国际收支则既无逆差也无顺差。六.财政政策
一.财政政策的一般定义是 : 为促进就业水平提高,减轻经济波动,防止通货膨胀,实现稳定增长而对政府支出、税收和借债水平所进行的选择,或对政府收入和支出水平所作的决策。国家财政由政府收入和支出两个方面构成。政府支出:政府购买 转移支付:政府收入:税收 二. 自动稳定与斟酌使用(重点)
A.自动调节指西方财政制度本身有自动抑制经济波动的作用,即自动稳定器;主动调节指政府有意识地实行所谓反周期的相机抉择的积极财政政策。
B.自动稳定器 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须政府采取行动。自动稳定器是调节经济波动的第一道防线,适用于轻微经济波动。自动(内在)稳定器
内在稳定经济的功能主要通过三项制度得以发挥
一是政府税收的自动变化衰退时,产出下降,个人收入下降,税率不变,税收会自动减少,可支配收入会自动少减少一些,使得消费和需求下降的少些。累进所得税,衰退使得收入自动进入较低 纳税档次,税收下降幅度超过收入下降幅度。反之,如此。
二是政府支出的自动变化:主要指政府转移支付经济衰退时,失业增加,符合救济条件的人数增多,社会转移支付增加,抑制可支配收入下降,抑制需求下降。经济繁荣时,失业人数减少,失业救济等福利开支减少,从而抑制可支配收入和消费的增长。
三是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经济萧条时,国民收入下降,农产品价格下降,政府要维持农产品价格,就必须按支持价收购农产品,使农民收入和消费维持在一定水平上。经济繁荣时,国民收入上升,农产品价格上升,政府要抑制农产品价格上升幅度,减少对农产品的收购并抛售农产品,抑制农民收入的增长,减少总需求量的增加。
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
由于政府支出中转移支付和税收乘数的效果比政府购买和投资支出所产生的效果要小,即自动稳定器的作用毕竟有限。因此,西方学者认为:为确保经济稳定,政府要审时度势,主动采取一些财政措施,变动支出水平或税收以稳定总需求水平,使之接近物价稳定的充分就业水平。这就是斟酌使用的或权衡性的财政政策。
扩张性财政政策:当总需求水平过低,产生衰退和失业时,政府应通过削减税收、降低税率、增加支出等多手段刺激需求。
紧缩性财政政策:当总需求水平过高,产生通货膨胀时,政府应增加税收、提高税率、减少开支等手段抑制总需求。
这种交替使用的扩张性和紧缩性财政政策,被称为补偿性财政政策。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
扩张性财政政策:萧条时,总需求< 总供给,存在失业。政府采取增加支出、减税、降低税率等措施,来刺激需求的政策。
紧缩性财政政策:繁荣时,总需求> 总供给,存在通货膨胀。政府采取减少开支、增税等措施,以刺激供给、抑制需求的政策。
七、功能财政和预算盈余
扩张性财政政策造成预算赤字,紧缩性财政政策产生预算盈余,加剧通胀。功能财政
功能财政:政府为了实现无通货膨胀的充分就业,需要赤字就赤字,需要盈余就盈余,而不应为实现财政收支平衡妨碍政府财政政策的正确制定和实行。
功能财政思想是凯恩斯主义者的财政思想。反对机械地用财政预算收支平衡的观点对待预算赤字和预算盈余,而应从反经济周期的需要来利用预算赤字和预算盈余。它的提出,是对原有财政平衡预算思想的否定。八.货币政策
存款创造和货币供给
活期存款,是指不用事先通知就可随时提取的银行存款。存款准备金,是经常保留的供支付存款提取用的一定资金。存款准备金率:准备金在存款中占的比率。
法定准备金:由政府(中央银行)规定,按法定准备率提留的准备金是法定准备金。一部分是银行库存现金,另一部分存放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帐户上。
货造乘数:公式;M/H=rc+1/rc+rd+re=(Cu/D+1)/Cu/D+Rd/d+Re/D 其中:re 代表 超额准备金率,rc代表现金在存款中的比率,rd代表法定准备金率.。Cu表示非银行部门持有的通货,Rd表示法定准备金,Re表示超额准备金,H表示基础货币。十.货币政策三大基本工具
A.再贴现率政策:再贴现率是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放款利率。再贴现率政策是中央银行通过变动给商业银行及其他存款机构的贷款利率来调整货币的供应量。往往做为补充手段和公开市场业务政策结合运用。
缺点:
一、满足商业银行临时准备金不足,是一种紧急求援手段,平时少利用;
二、是一个被动政策,中央银行只能等待商业银行向其借款,而不能主动要求。
B.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债券以控制货币供给和利率的政策行为。
优点:
一、操作灵活:便于为中央银行及时用来改变货币供给的变动方向和时间和规模;
二、政策反应快速,没有政策时滞,且能迅速纠正某些错误决策;
三、政策温和,没有法定准备率政策那么凶猛。
C.法定准备率:
降低法定准备率,实际上等于增加了银行准备金,而提高法定准备金率,就等于减少了银行准备金。变动法定准备率是中央银行调整货币供给最简单的办法。但不轻易使用。
缺点:一存在政策时滞;
二、政策作用十分猛烈,会导致所有银行的信用扩张和收缩。
AD-AS模型
一.实际货币余额效应:价格水平上升,使得人们所持有的货币及其他以固定货币价值衡量的资产的实际价值降低,人们会变的相对贫穷,消费水平相应减少的现象。
第十八章 失业与通货膨胀
一.奥肯定律
A.奥肯定律的内容:
失业率每高于自然失业率1个百分点,实际GDP将低于潜在GDP2个百分点。反之亦然。结论:实际GDP必须保持与潜在GDP同样增长,以防止失业率上升。奥肯定律的意义:
揭示了产品市场和劳动市场之间的联系。可以根据该理论互相预测。如实际失业率为8%,高于自然失业率2个百分点,则实际GDP比潜在GDP低4%。B.奥肯定律公式
y-yf/yf=-a(u-u*)其中:y: 实际产出; yf:潜在产出; u:实际失业率; u* 自然失业率。二.通货膨胀的描述
A.通货膨胀的定义:信用货币制度下,流通中的货币数量,超过经济实际需要,而引起的货币贬值,和物价水平全面而持续的上涨。指一般价格水平持续的普遍的上涨。当一个经济中的大多数商品和劳务的价格连续在一段时间内普遍上涨时,称该经济经历着通货膨胀。B.通货膨胀率:从一个时期到另一个时期价格水平变动的百分比。不是指一种或几种商品的物价上升; 不是指物价水平一时的上升。指全面、持续的上涨。三.通货膨胀的分类
1.按价格上升的速度分:
A.温和通货膨胀,年物价上升水平10%以内。
B.严重通货膨胀,10%-100%;奔腾式的通货膨胀。C.恶性通货膨胀,100%以上,超级通货膨胀。2.按人们的预期成度分:
A.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价格上升速度超乎意料。B.预期到的通货膨胀:物价有规律的变动。3.按对价格影响的差别分:
A.平衡型通货膨胀:每种商品的价格都同比例上升
B.非平衡型通货膨胀:各种商品价格上升比例不完全相同。
四.通货膨胀的原因 一.货币供给的过度 二.需求拉动通货膨胀
A.需求拉动通货膨胀:超额需求、即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上涨。“过多的钞票追逐过少的商品”。B.几种类型
水平的凯恩斯总供给曲线:总需求增加,不会导致价格上涨,此时资源充足。
中间的常规总供给曲线:总需求增加,价格上涨,是由于劳动、资本等不足,导致成本提高。即供给瓶颈。该区域的通货膨胀被称为瓶颈式通货膨胀。
垂直的古典总供给曲线:充分就业。总需求继续增加,导致价格上涨,产量不变。C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凯恩斯主义的解释
当产量达到充分就业水平(潜在的产量)以后,由于生产能力的制约,总需求增长不再引起产量的增加,而只导致物价水平按同一比例增长,凯恩斯称之为真正的通货膨胀。三.成本推动通货膨胀
A.成本推动通货膨胀:又称成本通货膨胀或供给通货膨胀,是指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的上涨。B.成本推动通货膨胀的三种情形 1.工资成本推动:
个别部门工资增加导致整个社会工资水平上升。工资与物价互相推动,形成通货膨胀。是指在不完全竞争劳动市场中,工会组织、工资刚性等原因,工资过高,工资增长率超过生产增长率,导致成本过高。2.利润推动:
垄断利润推动产品销售价格上升。不完全竞争的产品市场中,少数大企业可以操纵商品价格,定价很高,价格上涨超过成本上涨的速度。3.进口成本推动:
进口原材料价格上升而引起通胀。如世界性商品价格上涨。
工资-价格螺旋:工资提高引起价格上涨,价格上涨又进一步导致工资提高的这种螺旋式上升。混合型的通货膨胀 四.结构性通货膨胀
1.结构性通货膨胀:指经济结构不平衡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假设:
经济结构中仅有两个部门(先进部门和落后部门); 两个部门在生产增长速度或世界市场联系及市场需求状况上存在差异;两个部门的名义工资是一致增长的,并由增长更快的部门来决定; 2.结构性通货膨胀的机制
现代社会经济结构一般不容易使生产要素从低生产率的部门向高生产率部门的转移。要保护所谓的基础产业。3.结构性通货膨胀的形成:
由于生产率提高的快慢不同,两个部门的工资增长的快慢也应当有区别,但生产率提高慢的部门要求工资增长向生产率提高快的部门看齐,结果使全社会工资增长速度超过生产率增长速度,因而引起通货膨胀。五.通货膨胀的持续
通货膨胀螺旋:大多数人预期到通货膨胀,这种预期会变成现实,使通货膨胀产生一种惯性,具有不断持续下去的趋势。这种情况被称为通货膨胀螺旋。如通货膨胀时期,个人要求工资提高,以保证实际工资不降低;银行贷款要求提高名义利率,以获得一定的实际收益率。只要通货膨胀一发生,成本推动和需求拉动就同时发挥作用。六.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
一.通货膨胀的再分配效应
不利于依靠固定货币收入维持生活的人。如领取救济金、退休金、依靠转移支付和福利支出的人最显著。
依靠工资生活的长期被雇佣者,工资变化缓慢。牺牲债权人的利益,债务人获利。发行公债的国家,获利丰厚。对于储蓄者不利。各种形式的储蓄、存款的实际价值下降。有闲置现金的人损失最大。依靠变动收入的人受益,如企业主。其货币收入与通货膨胀同步增长,甚至要早于通货膨胀。二.产出效应 有3种情况 A.有利论:
温和的通货膨胀,有利于经济发展,不可缺少。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使产出增加。存在闲置资源、通货膨胀未被预期且较温和的情况下:促进了产出增加。物价上涨扩大了厂商的利润空间,促进投
资扩大再生产,减少失业。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引起失业,产出下降。不存在闲置资源。
超级通货膨胀,产出减少,经济趋于崩溃。当人们对于信用货币失去信心时,货币的交易和储藏等作用丧失,等价交换难以实行,投机盛行。B.有害论通货膨胀政策是饮鸩止渴。七.菲利普斯曲线
A.定义: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工资上涨率)成反向关系的曲线。工资上涨意味着物价水平上涨:通货膨胀总是可以通过忍受较高的失业率加以解决。失业率可通过承受较高通货膨胀率得到降低。B.菲利普斯曲线方程 π=-ε(u-u*)π=通货膨胀率,ε=价格对于失业率的反应程度;u=失业率;u*=自然失业率 C.经济意义:
失业率>自然失业率,价格水平下降。
失业率<自然失业率,价格水平上升。升降幅度,取决于ε。D.菲利普斯曲线的政策含义
失业与通货膨胀存在着此消彼长的替代关系。
即:通货膨胀率的增加可以换取一定的失业率的减少; 反之亦然。
E.几种菲利普斯曲线
1..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
工人对通货膨胀有预期。工人关注的是实际工资。人们预期通货膨胀率越高,名义工资增加越快。
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方程(现代菲利普斯曲线方程)π= πe-ε(u-u*)
2.实际通货膨胀=预期通货膨胀时:失业处于自然失业率水平。
短期菲利普斯曲线:预期通货膨胀率保持不变时,表示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关系的曲线。附加预期的短期菲利普斯曲线
西方学者看来,在解释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方面是成功的。
表明:在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低于实际的通货膨胀率中,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着替代关系(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在短期中引起通货膨胀率上升的扩张性财政与货币政策可以起到减少失业的作用。
3.长期菲利普斯曲线
从长期来看,工人预期的通货膨胀=实际通货膨胀率。
在长期中,经济社会能够实现充分就业,失业率将处在自然失业率水平。长期菲利普斯曲线:与自然失业率重合。
垂直于自然失业率,不存在失业与通货膨胀的替换关系。
从长期看,运用扩张性政策不能降低失业率,还会使得通货膨胀不断上升。短期和长期菲利普斯曲线
第二篇:西方经济学宏观经济部分高鸿业版_期末考试重点复习资料(最终版)
第十二章 国民收入核算
一、国内生产总值
国内生产总值 GDP ——名词解释
经济社会(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在其境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GDP是国民收入核算体系的核心指标 B.GDP 统计注意事项:
第一,GDP 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
第二,GDP 统计的是最终产品,而不是中间产品。
第三、GDP 衡量的是一定时期内所生产而不是所售卖的最终产品的价值。
GDP 是由本期所生产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构成,不包括过去生产的,当前重复交易的产品。GDP 是由本期所生产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构成,不是指售卖的最终产品价值。第四、GDP 是流量而非存量。
流量是指一定时期内发生或产生的变量。
存量是指某一特定时点上观测或测量到的变量。存量是流量的积累;流量则是存量的改变量。GDP 度量的是一定时期内的产出价值量,所以是一个流量指标。第五、GDP 按国土原则(常住生产单位)计算,是一个地域概念。
凡是在本国领土上创造的收入,不管是否本国国民,都计入本国的GDP。
第六、GDP 一般仅指市场活动导致的价值。家务劳动,自给自足生产等非市场活动不计入GDP中。二. 核算国民收入的两种方法 1.支出法——又称最终产品法
从最终产品的使用出发,把一年内购买的各项最终产品支出加总,计算该年内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GDP=C+I+G+X-M 其中:【C】消费【I】投资【G】政府购买【X-M】净出口 X=出口 M=进口
2.收入法——把生产要素所得到的各种收入加总起来; 收入代表供给,收入法也就是供给法,又称要素支付法
收入法计算公式 GDP=工资+利息+租金+税前利润+折旧+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 三.其他宏观经济指标
1.国内生产净值:NDP公式: NDP=GDP-固定资产折旧。
固定资产折旧不是新创造价值,是以前价值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价值转移。NDP反映一定时期生产活动的最终净成果。折旧占GDP的比例一般相对稳定,用GDP,还是NDP,表示经济总量变动,没有本质差别。国内外,一般都更习惯采用GDP。
2.国民收入:NI 广义:泛指GDP、NDP等经济总量。或宏观经济学中“国民收入核算”。
狭义:指一国一年用于生产的各种生产要素得到的全部收入,即工资、利润、利息和租金的总和。公式 :NI=NDP-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政府补贴
国民收入要加上折旧、间接税等才形成GDP。政府给予企业的补贴,虽然不记入产品价格,但是成为企业收入,然后成为要素收入。
3.个人收入:PI 个人从各种来源得到的收入总和。
PI=NI-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税费)-公司未分配利润
+政府给个人的转移支付(和支付利息等)。
4.个人可支配收入: DPI DPI:个人可实际使用的全部收入。指个人收入中进行各项社会性扣除之后(如税收、养老保险等)剩下的部分。
个人收入DPI用来消费C和储蓄S。从长期看: DPI=GDP-Z-T 以Z代表折旧基金收入,以T代表政府税收收入。DPI = PI-个人所得税-非税社会支出 5.综合 GDP -固定资产折旧=NDP P374页 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
第十三章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会计算均衡收入)
一,均衡产出:与总需求相等的产出。经济社会收入正好等于居民和企业想要有的支出。
均衡,不再变动。总产出=总需求,厂商生产稳定 :产出>需求,厂商非意愿存货增加,减少生产:产出<需求,厂商库存减少,增加生产 公式:y = c + i = E
如果经济要达到均衡,计划投资=计划储蓄,是一个前提条件。是宏观经济战略要考虑的前提条件。二.凯恩斯的消费理论
消费函数:指消费支出与决定消费诸因素之间的依存关系。(广义上的概念).影响消费的因素很多,如收入、消费品价格、消费者偏好、消费者预期、消费信贷、利率水平等等。其中最重要的是个人收入。a.凯恩斯消费函数
凯恩斯消费函数:随着收入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是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增加的多。
消费和收入之间的这种关系,称为凯恩斯消费函数。凯恩斯消费函数又被直接称之为消费倾向。公式:简单线性消费函数:c=a+βy(1>β>0)a-常数,消费倾向:消费与收入的比率。平均消费倾向 APC :平均每单位收入中消费所占比例。APC<1,消费总量<收入总量(产生储蓄);
=1,把全部收入都用于消费(储蓄为零);
>1,消费总量大于收入总量(负债消费,即产生负储蓄)。
c.边际消费倾向 MPC = dc/dy MPC是消费曲线上任一点切线的斜率。不论MPC是常数还是变数,总是一个小于1的正数。有: 1 > MPC > 0 边际消费倾向 定义——每增减1元国民收入所引起的消费变化。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消费函数为非线性状态)
边际消费倾向随着收入增加而呈现递减趋势。随着收入增加,消费占收入的绝对比例也呈递减状态,APC也有递减趋势。APC > MPC 线性中,APC > MPC APC=c/y= a + β y /y= a/y+ β 随收入增加 APC 趋于 MPC 储蓄函数:指储蓄与决定储蓄的各种因素之间的依存关系。(广义上的概念)
影响储蓄的因素很多,如收入、分配状况、消费习惯、社会保障体系、利率水平等,最重要的是收入水平。
a.凯恩斯储蓄函数:储蓄随着收入增加而增加,储蓄随收入增加而增加的比率递增。这种关系称之为凯恩斯储蓄函数。又被直接称之为储蓄倾向。
储蓄函数公式 s-储蓄,y-收入: s = s(y)(满足ds / dy > 0)线形储蓄函数 s=-a +(1-β)y b.储蓄倾向 储蓄倾向:储蓄与收入的比率。
平均储蓄倾向:储蓄总量与收入总量的比率, APS。——储蓄与收入之比=储蓄/收入 APS = s / y 边际储蓄倾向:MPS ——每增减1元国民收入所带来的储蓄的变化。公式:储蓄增量与收入增量的比率 MPS=Δs/Δy 边际储蓄倾向MPS 当Δs与Δy趋于无穷小时,MPS = ds/dy 储蓄函数为线性时,MPS为常数(1- β)。非线性时,MPS有随收入递增趋势。MPS和APS都递增,但是MPS>APS。消费函数的其他理论(简单看一下)知道有什么什么意思。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及变动—使用消费函数决定收入 1.消费函数决定的均衡收入
假设i固定,为自发计划投资。联立y=c+i,c=a+βy.,得均衡收入y=(a+i)/(1-β)知道消费和投资,就可求得均衡国民收入
2、储蓄函数决定均衡收入
储蓄函数:s=y–c=-a+(1-β)y 储蓄函数决定均衡收入,知道储蓄函数和投资,也可求得均衡国民收入 几个重要乘数
A.投资乘数、.投资乘数=政府购买支出乘数=1/(1–β);政府购买乘数(三部门的):收入变动对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购买支出变动的比率。
B.三部门中的税收乘数,税收乘数是指收入变动对税收变动的比例。公式——K=–β/(1–β)C.政府转移支付乘数 指收入变动与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转移支付变动的比率,公式——K= β/(1–β);D.平衡预算乘数:政府收入和支出以相等数量增加和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与政府收支变动的比率。此时,政府预算是平衡的。此时:政府平衡预算乘数 kb=1。
三部门的收入决定及其乘数
三部门经济:两部门+政府部门,考虑进税收和政府支出 税收、政府支出(包括政府购买和政府转移支付)都是财政政策工具。
2.三部门经济 均衡收入公式:y=(α+i+g–βT)/(1–β)六..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
1.四部门经济中的收入决定 公式:y=1/1–β+γ(a+ i+g-βt+βtr+x-m0)四部门经济中的乘数
对外贸易乘数:是指出口变动 1 单位时所引起的国民收入水平的变动量。K=1/1–β+γ 第十四章 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计算题 简答题)
一.资本边际效率:MEC,是一种贴现率,这种贴现率正好使资本品使用期内各项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等于资本品供给价格或重置成本的贴现率。
二.IS曲线 1.IS曲线及其推导 IS曲线就是说明产品市场均衡条件。产品市场均衡,是指产品市场上总供给与总需求相等。
二部门经济中的均衡条件是总供给=总需求, i = s s=y-c,所以y = c + i , 而c = a + by.求解得均衡国民收入:y = a+i/1-b i= e-dr 2.IS曲线及其斜率
斜率的含义:总产出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
斜率越大,总产出对利率变动的反应越迟钝。反之,越敏感。IS斜率:取决于投资函数和储蓄函数的斜率
IS 曲线的斜率 d 是投资需求对利率的敏感程度,如果d 值较大,即投资对于利率变化比较敏感,则IS 曲线的斜率就较小,IS 曲线越平缓。
β 是边际消费倾向,如果β 较大,则IS 曲线的斜率就较小,则 IS 曲线也较平缓。
在三部门条件下,IS 曲线的斜率还与税率有一定关系,此时IS曲线的斜率公式:1-β(1-t)/d 当 d 和β 一定时,税率 t越小,IS 曲线的斜率越小,IS 曲线就越平缓;税率 t 越大,IS 曲线的斜率越大,IS 曲线越陡峭。4..IS曲线的经济含义
(1)描述产品市场达到宏观均衡,即i=s时,总产出与利率之间的关系。
(3)均衡的国民收入与利率之间存在反方向变化。利率提高,总产出趋于减少;利率降低,总产出趋于增加。(2)处于IS曲线上的任何点位都表示i=s,偏离IS曲线的任何点位都表示没有实现均衡。
(4)如果某一点位处于IS曲线右边,表示i<s,即现行的利率水平过高,从而导致投资规模小于储蓄规模。如果某一点位处于IS曲线的左边,表示i>s,即现行的利率水平过低,从而导致投资规模大于储蓄规模。5..IS曲线的移动
利率不变,外生变量冲击导致总产出增加,IS水平右移 利率不变,外生变量冲击导致总产出减少,IS水平左移 如增加总需求的膨胀性财政政策:
增加政府购买性支出。减税,增加居民支出。减少总需求的紧缩性财政政策:
增税,增加企业负担则减少投资,增加居民负担,使消费减少。减少政府支出。
6.增加或减少政府支出和税收如何使IS曲线移动:
1.当政府支出(g)增加或减少△ g时,国民收入增加或减少量为: △y=1/1-β(政府购买乘数)x △ g,即IS曲线右移或左移1/1-β x △ g;2.当税收(t)增加或减少 △ t时,国民收入减少或增加量为 △y= β/ 1-β(税收乘数)x △ t ,即IS曲线左移或右移β/ 1-βx △ t.7.利率决定于货币的供给与需求
储蓄不是决定于利率,而是决定于收入。利率不是由储蓄和投资决定的,而是由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共同决定的。货币供给是一个外生变量,一般由国家控制的。货币需求是内生变量,需要着重进行研究。利率的决定
1..流动性偏好与货币需求动机
流动性偏好:人们持有货币的偏好。是指由于货币具有使用上的灵活性,人们宁肯以牺牲利息收入而储存不生息的
货币来保持财富的心理倾向.由于货币是流动性和灵活性最大的资产,随时可作交易之用、预防不测之需和投机。2.货币需求的三个动机(1)交易动机:消费和生产等交易所需货币。取决于收入。(2)谨慎动机或预防性动机:为应付突发事件、意外支出而持有的货币。个人取决于对风险的看法,整个社会则与收入成正比。(3)投机动机:为了抓住有利时机买卖证券而持有货币的动机。是为了准备购买证券而持有的货币。人们预计债券价格将下跌(利率上升)而需要把货币保留在手中的情况,就是对货币的投机性需求。货币的投机需求与利率成反向变动的关系。3.流动偏好陷阱(凯恩斯陷阱)
当利率极低时,人们手中无论增加多少货币,都要留在手里,不会去购买证券。此时,流动性偏好趋向于无穷大。当处于流动偏好陷阱时,银行无论增加多少货币供给,也不会使利率下降。
流动偏好陷阱:利率极低时,人们认为利率不可能再降低,或者证券价格不再上升,而会跌落,因而将所有证券全部换成货币。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有在手中,以免证券价格下跌遭受损失。
凯恩斯陷阱 结论:1.收入的变动对货币需求曲线的影响表现为:当国民收入增加时,货币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反之则向左下方移动。2.货币需求量与利率的反向变动关系是通过每一条需求曲线都是向右下方倾斜来表示的..LM曲线的推导—— 定义:LM 曲线是指货币市场达到均衡状态时,利率和国民收入之间的对应关系 1..LM曲线的经济含义
(1)描述货币市场达到均衡,即 L=m时,总产出与利率之间关系的曲线。
(3)LM曲线上的任何点都表示 L= m,即货币市场实现了宏观均衡。反之,偏离LM曲线的任何点位都表示 L≠m,即货币市场没有实现均衡。
(2)货币市场上,总产出与利率之间存在正向关系。总产出增加时利率提高,总产出减少时利率降低。
(4)LM 右边,表示 L>m,利率过低,导致货币需求>货币供应。LM左边,表示 L<m,利率过高,导致货币需求<货币供应。
2.LM 曲线的斜率
h 是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化的敏感程度,如果h 值较大,即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化比较敏感,则LM 曲线的斜率就较小,LM 曲线就越平缓。
k 是货币需求对收入变化的敏感程度,如果k值较大,即货币需求对收入变化比较敏感,则LM 曲线的斜率就较大,LM 曲线就越陡峭。LM 曲线斜率: k/h 经济意义:总产出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斜率越小,总产出对利率变动的反应越敏感;
反之,斜率越大,总产出对利率变动的反应越迟钝。3..LM曲线的移动
LM曲线移动是由于实际货币量m变动;m=M/P,因此造成LM曲线移动的因素有两个: y r% LM曲线的水平移动 右移 左移
一、名义货币供给量M变动,价格水平P不变: M增加,则m增加,LM右下方移;反之左上方移。
二、价格水平P变动,名义货币供给量M不变: P上升,则m减少,LM左上方移;反之右下方移。第十五章 宏观经济政策分析(概念 简答 计算)
财政政策 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
货币政策 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P440表15-1 财政政策效果
一.经济萧条时的感性认识(膨胀性财政政策)
(1)减税,给个人和企业留下更多可支配收入,刺激消费需求、增加生产和就业。但会增加货币需求,导致利率上升,影响到私人投资。
(2)改变所得税结构。使高收入者增加税负,低收入者减少负担。可以刺激社会总需求。
(3)扩大政府购买,多搞公共建设,扩大产品需求,增加消费,刺激总需求。也会导致货币需求增加。(4)给私人企业以津贴,如通过减税和加速折旧等方法,直接刺激私人投资,增加就业与生产。财政政策效果:变动政府收支,使IS变动,对国民收入变动产生的影响。财政政策乘数:货币供给量不变,政府收支变化导致国民收入变动的倍数。
财政政策效果的大小指政府收支变化(包括变动税收、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等)使IS曲线变动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财政政策的效果大小与支出乘数有关(与税收乘数也有关); 财政政策效果还与IS和LM的斜率有关。挤出效应: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效果
货币幻觉:人们不是对收入的实际价值作出反应,而是对用货币表示的名义收入作出反应。货币政策效果
货币政策,如果能够使得利率变化较多,并且利率变化导致的投资较大变化时,货币政策效果就强。
二.古典主义的极端情况 水平IS和垂直LM相交,是古典主义的极端情况:货币政策十分有效,财政政策无效。古典主义极端下的货币政策十分有效 古典主义认为,货币需求仅仅与产出水平有关,与利率没有关系,即货币需求的利率系数几乎为0,LM垂直。
三.货币政策的局限性 P447 两种政策的混合使用 P448表15-2 第十六章 宏观经济政策实践(概念 简答)经济政策目标
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充分就业 物价稳定 经济持续均衡增长 国际收支平衡
四大目标的内在矛盾:1.充分就业不利于物价稳定。2.充分就业有利于经济增长,却不利于国际收支平衡。居民有钱后购买外国商品,会形成逆差压力。3.经济增长不利于物价稳定。
充分就业是宏观经济政策的第一目标。它在广泛的意义上指一切生产要素(包括劳动)都有机会以自己愿意的报酬参加生产的状态。通常用失业率来衡量充分就业与否。凡在一定年龄范围内有劳动能力并愿意工作(劳动力)而没有工作,并正在寻找工作的人都是失业者。
失业的种类1.一般分类: 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 周期性失业
摩擦性失业指在生产过程中由于难以避免的摩擦造成的短期、局部性失业。如劳动力流动性不足、工种转换的困难等所引致的失业。
结构性失业指经济结构变化等原因造成的失业,特点是既有失业,又有职位空缺,失业者或没有适当技术或居住地点不当,因此无法填补现有的职位空缺,因而也可看做是摩擦性失业的较极端的形式。周期性失业指经济周期中的衰退或萧条时,因需求下降而造成的失业。
2.凯恩斯分类自愿失业:是指工人不愿意接受现行工资水平而形成的失业。非自愿失业:是指工人愿意接受现行工资水平但仍找不到工作的失业。凯恩斯将失业分为:摩擦性失业、自愿失业和非自愿失业三种。
3.失业的经济损失对个人来说,一、自愿失业减少收入但却给他带来闲暇的享受;
二、非自愿失业会使得他的收入减少,从而生活水平下降。精神上带来莫大的痛苦。对社会来说,一是损失了本应有的产出量;二是失业会增加社会福利支出,造成财政困难;三是失业率过高也会影响社会安定,带来其他社会问题。二.奥肯定律该定律说明了实际GDP变化和失业率变化之间存在的稳定关系。这一定律表明:实际GDP每增加 2%,则失业率大约下降1% ;反之,实际GDP每减少2%,则失业率约上升1%。价格稳定是宏观经济政策的第二个目标。
价格稳定是指价格总水平的稳定,是一个宏观经济概念。价格稳定不是指每种商品的价格固定不变,而是指价格指数的相对稳定,即不出现通货膨胀。西方国家的通货膨胀已无法完全消除,把存在一般轻微通货膨胀视为基本正常的经济现象。
经济持续均衡增长是宏观经济政策的第三个目标。如何维持较高的增长率以实现充分就业,是各国宏观经济政策追求的目标。经济增长是指在一个特定时期内经济社会所生产的人均产量和人均收入的持续增长。通常用一定时期内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衡量。
平衡国际收支当一国国际收支处于失衡状态时,就必然会对国内经济形成冲击,从而影响该国国内就业水平、价格水平及经济增长。总之,政府制定经济政策时应整体考虑及安排。将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保持在社会能够接受的范围内;经济要适度增长;国际收支则既无逆差也无顺差。
财政政策的一般定义是:为促进就业水平提高,减轻经济波动,防止通货膨胀,实现稳定增长而对政府支出、税收和借债水平所进行的选择,或对政府收入和支出水平所作的决策。国家财政由政府收入和支出两个方面构成。政府支出:政府购买 转移支付:政府收入:税收
自动稳定与斟酌使用自动调节指西方财政制度本身有自动抑制经济波动的作用,即自动稳定器;主动调节指政府有意识地实行所谓反周期的相机抉择的积极财政政策。
B.自动稳定器 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须政府采取行动。自动稳定器是调节经济波动的第一道防线,适用于轻微经济波动。
内在稳定经济的功能主要通过三项制度得以发挥
一是政府税收的自动变化衰退时,产出下降,个人收入下降,税率不变,税收会自动减少,可支配收入会自动少减 少一些,使得消费和需求下降的少些。累进所得税,衰退使得收入自动进入较低 税档次,税收下降幅度超过收入下降幅度。反之,如此。
二是政府支出的自动变化:主要指政府转移支付经济衰退时,失业增加,符合救济条件的人数增多,社会转移支付增加,抑制可支配收入下降,抑制需求下降。经济繁荣时,失业人数减少,失业救济等福利开支减少,从而抑制可支配收入和消费的增长。
三是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经济萧条时,国民收入下降,农产品价格下降,政府要维持农产品价格,就必须按支持价收购农产品,使农民收入和消费维持在一定水平上。经济繁荣时,国民收入上升,农产品价格上升,政府要抑制农产品价格上升幅度,减少对农产品的收购并抛售农产品,抑制农民收入的增长,减少总需求量的增加。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
由于政府支出中转移支付和税收乘数的效果比政府购买和投资支出所产生的效果要小,即自动稳定器的作用毕竟有限。因此,西方学者认为:为确保经济稳定,政府要审时度势,主动采取一些财政措施,变动支出水平或税收以稳定总需求水平,使之接近物价稳定的充分就业水平。这就是斟酌使用的或权衡性的财政政策。
扩张性财政政策:当总需求水平过低,产生衰退和失业时,政府应通过削减税收、降低税率、增加支出等多手段刺激需求。
紧缩性财政政策:当总需求水平过高,产生通货膨胀时,政府应增加税收、提高税率、减少开支等手段抑制总需求。这种交替使用的扩张性和紧缩性财政政策,被称为补偿性财政政策。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 具体应用:逆经济风向而行
扩张性财政政策:萧条时,总需求<总供给,存在失业。政府采取增加支出、减税、降低税率等措施,来刺激需求的政策。
紧缩性财政政策:繁荣时,总需求>总供给,存在通货膨胀。政府采取减少开支、增税等措施,以刺激供给、抑制需求的政策。八 货币政策
存款创造和货币供给 活期存款,是指不用事先通知就可随时提取的银行存款。存款准备金,是经常保留的供支付存款提取用的一定资金。存款准备金率:准备金在存款中占的比率。法定准备金:由政府(中央银行)规定,按法定准备率提留的准备金是法定准备金。一部分是银行库存现金,另一部分存放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帐户上。货造乘数:公式;M/H=rc+1/rc+rd+re=(Cu/D+1)/Cu/D+Rd/d+Re/D 其中:re 代表 超额准备金率,rc代表现金在存款中的比率,rd代表法定准备金率.。Cu表示非银行部门持有的通货,Rd表示法定准备金,Re表示超额准备金,H表示基础货币。十.货币政策三大基本工具
再贴现率政策:再贴现率是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放款利率。再贴现率政策是中央银行通过变动给商业银行及其他存款机构的贷款利率来调整货币的供应量。往往做为补充手段和公开市场业务政策结合运用。缺点:
一、满足商业银行临时准备金不足,是一种紧急求援手段,平时少利用;
二、是一个被动政策,中央银行只能等待商业银行向其借款,而不能主动要求。
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债券以控制货币供给和利率的政策行为。优点:
一、操作灵活:便于为中央银行及时用来改变货币供给的变动方向和时间和规模;
二、政策反应快速,没有政策时滞,且能迅速纠正某些错误决策;
三、政策温和,没有法定准备率政策那么凶猛。
法定准备率:降低法定准备率,实际上等于增加了银行准备金,而提高法定准备金率,就等于减少了银行准备金。变动法定准备率是中央银行调整货币供给最简单的办法。但不轻易使用。
缺点:一存在政策时滞;
二、政策作用十分猛烈,会导致所有银行的信用扩张和收缩。上述三大货币政策工具需要配合使用。
此外还有其他,如道义劝告:是指中央银行运用自己在金融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和威望通过对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劝告,影响其贷款和投资方向,以达到控制信用的目的。第十七章 AD-AS模型 重点看 第一节 第七节 一.实际货币余额效应:价格水平上升,使得人们所持有的货币及其他以固定货币价值衡量的资产的实际价值降低,人们会变的相对贫穷,消费水平相应减少的现象。*
第十八章 失业与通货膨胀(简答)重点 第四五六七节 通货膨胀的描述
A.通货膨胀的定义:信用货币制度下,流通中的货币数量,超过经济实际需要,而引起的货币贬值,和物价水平全面而持续的上涨。指一般价格水平持续的普遍的上涨。当一个经济中的大多数商品和劳务的价格连续在一段时间内普遍上涨时,称该经济经历着通货膨胀。
B.通货膨胀率:从一个时期到另一个时期价格水平变动的百分比。不是指一种或几种商品的物价上升;不是指物价水平一时的上升。指全面、持续的上涨。通货膨胀的分类 按价格上升的速度分:
A.温和通货膨胀,年物价上升水平10%以内。
B.严重通货膨胀,10%-100%;奔腾式的通货膨胀。C.恶性通货膨胀,100%以上,超级通货膨胀。2.按人们的预期成度分:
A.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价格上升速度超乎意料。B.预期到的通货膨胀:物价有规律的变动。3.按对价格影响的差别分:
A.平衡型通货膨胀:每种商品的价格都同比例上升 B.非平衡型通货膨胀:各种商品价格上升比例不完全相同。 通货膨胀的原因 P512 一.货币供给的过度二.需求拉动通货膨胀 作为货币现象的通胀
需求拉动通货膨胀:超额需求、即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上涨。
成本推动通货膨胀:又称成本通货膨胀或供给通货膨胀,是指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的上涨。
结构性通货膨胀:指经济结构不平衡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
通货膨胀的持续 通货膨胀螺旋:大多数人预期到通货膨胀,这种预期会变成现实,使通货膨胀产生一种惯性,具有不断持续下去的趋势。这种情况被称为通货膨胀螺旋。如通货膨胀时期,个人要求工资提高,以保证实际工资不降低;银行贷款要求提高名义利率,以获得一定的实际收益率。只要通货膨胀一发生,成本推动和需求拉动就同时发挥作用。
六.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 一.通货膨胀的再分配效应
不利于依靠固定货币收入维持生活的人。如领取救济金、退休金、依靠转移支付和福利支出的人最显著。
依靠工资生活的长期被雇佣者,工资变化缓慢。牺牲债权人的利益,债务人获利。发行公债的国家,获利丰厚。对于储蓄者不利。各种形式的储蓄、存款的实际价值下降。有闲置现金的人损失最大。
依靠变动收入的人受益,如企业主。其货币收入与通货膨胀同步增长,甚至要早于通货膨胀。二.产出效应有3种情况
A.有利论:温和的通货膨胀,有利于经济发展,不可缺少。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使产出增加。存在闲置资源、通货膨胀未被预期且较温和的情况下:促进了产出增加。物价上涨扩大了厂商的利润空间,促进投资扩大再生产,减少失业。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引起失业,产出下降。不存在闲置资源。
超级通货膨胀,产出减少,经济趋于崩溃。当人们对于信用货币失去信心时,货币的交易和储藏等作用丧失,等价交换难以实行,投机盛行。
B.有害论:通货膨胀政策是饮鸩止渴。七.菲利普斯曲线
A.定义: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工资上涨率)成反向关系的曲线。工资上涨意味着物价水平上涨:通货膨胀总是可以通过忍受较高的失业率加以解决。失业率可通过承受较高通货膨胀率得到降低。
B.菲利普斯曲线方程 π=-ε(u-u*)π=通货膨胀率,ε=价格对于失业率的反应程度;u=失业率;u*=自然失业率
C.经济意义:失业率>自然失业率,价格水平下降。失业率<自然失业率,价格水平上升。
升降幅度,取决于ε。D.菲利普斯曲线的政策含义失业与通货膨胀存在着此消彼长的替代关系。即:通货膨胀率的增加可以换取一定的失业率的减少;反之亦然。
计算题
例题
1.假设某经济的消费函数为C=100+0.8yd,投资i=50,政府购买性支出g=200,政府转移支付tr=62.5,税收t=250(单位均为10亿美元)。(1)求均衡收入。(2)试求投资乘数、政府支出乘数、税收乘数、转移支付乘数、平衡预算乘数。(3)假定该社会达到充分就业所需要的国民收入为1200,试问:1)增加政府购买;2)减少税收;3)以同一数额增加政府购买和税收(以便预算平衡)实现充分就业,各需多少数额? 解:(1)方程组:c=100+0.8yd
yd=y-t+tr
y=c+i+g 可解得y=100+0.8(y-t+tr)+i+g=100+0.8(y-250+62.5)+50+200=1000 则均衡收入水平为1000亿美元。
(2)我们可直接根据三部门经济中有关乘法的公式,得到: 投资乘数Ki=1/(1-β)=1/(1-0.8)=5;政府购买乘数Kg=5; 税收乘数Kt=-β/(1-β)=-0.8/(1-0.8)=-4;转移支付乘数Ktr=β/(1-β)=0.8/(1-0.8)=4平衡预算乘数Kb=1(3)由题意知,△y=200(a)增加政府购买△g=△y/Kg=200/5=40(b)减少税收△t=△y/Kt=200/4=50(c)增加政府购买和税收数额△g=△t=△y/Kb=200/1=200 即同时增加政府购买200和税收200就能实现充分就业。
2.假定货币需求为L=0.2y-5r.(1)画出利率为10%、8%、6%而收入为800亿美元、900亿美元和1000亿美元时的货币需求曲线;(2)若名义货币供给量为150亿美元,价格水平P=1,找出货币需求与供给相均衡的收入与利率;(3)画出LM曲线,并说明什么是LM曲线;(4)若货币供给为200亿美元,再画一条LM曲线,这条LM曲线与(3)这条LM曲线相比,有何不同?(5)对于(4)中这条LM曲线,若r=10%,y=1100亿美元,货币需求与供给是否均衡?若不均衡利率会怎样变动? 解:(1)由于货币需求为L=0.2y-5r,所以当r=10,y为800,900,1000亿美元时的货币需求量分别为100,130,150亿美元;当r=8,y为800,900,1000亿美元时的货币需求量分别为120,140,160亿美元;当r=6,y为800,900,1000亿美元时的货币需求量分别为130,150,170亿美元。
(2)货币需求与供给均衡,即L=m,由L=0.2y-5r.,m=M/P=150/1=150,可得y=750+25r.则有均衡时的收入和利率分别为:r=10,y=1000;r=8,y=950;r=6,y=900.(3)LM曲线是从货币的投机需求与利率的关系,货币的交易需求和谨慎需求与收入的关系以及货币需求与供给相等的关系中推导出来的。满足货币市场均衡条件下的收入y和利率r的关系的图形成为LM曲线,也就是说在LM曲线任意一点都代表一定的利率和收入的组合,在这样的组合下,货币需求与供给都是相等的,即货币市场是均衡的。
(4)货币供给为200亿美元,则LM曲线为0.2y-5r=200即y=1000+25r这条LM曲线与(3)中得到的LM曲线相比,平行向右移动了250个单位。
(5)对于(4)中的LM曲线,若r=10%,y=1100亿美元,则货币需求L=0.2y-5r=0.2*1100-5*10=170亿美元,而货币供给m=200,由于货币需求小于货币供给,所以利率会下降,直到实现新的平衡。3.假设一个只有家庭和企业的两部门经济中,消费c=100+0.8y,投资i=150-6r,实际货币供给m=150,货币需求L=0.2y-4r(单位亿美元)。(1)求IS和LM曲线(2)求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时的利率和收入。解:(1)可知 S=-100+0.2y 令150-6r=-100+0.2y 可得 IS曲线:0.2y+6r=250 LM曲线:0.2y-4R=150(2)联立方程组 0.2y+6r=250
0.2y-4R=150 解得:y=950,r=10
4.假设货币需求为L=0.2y-10r,货币供给量为200亿美元,c=60+0.8yd,t=100,i=150,g=100.(1)求IS和LM方程(2)求均衡收入、利率和投资(3)政府支出从100亿美元增加到120亿美元时,均衡收入、利率和投资有何变化?(4)是否存在“挤出效应”?(5)用草图表示上述情况。解:(1)由c=60+0.8yd,t=100,i=150,g=100.和y=c+i+g,yd=y-t可得 IS曲线:y=1150 由L=0.2y-10r,m=200,L=m可得 LM曲线:y=1000+50r(2)由y=1150与y=1000+50r联立得均衡收入y=1150,均衡利率r=3,投资i=150(3)若政府支出增加到120亿美元,则会引起IS曲线发生移动,此时由y=c+i+g可得新的IS曲线为y=1250.与y=1000+50r联立可得均衡收入y=1250,均衡利率r=5,投资i=150,y增加100,r增加2,i不变。
(4)当政府支出增加时,由投资无变化可以看出不存在挤出效应。这是因为投资是一个固定常量,不受利率变化影响,也就是投资与利率的变化无关,IS曲线是一条垂直与横轴的直线。
5.某两部门经济中,假定货币需求L=0.2y,货币供给为200亿美元,消费为c=100+0.8y,投资i=140-5r(1)根据这些条件求IS和LM的方程,画出曲线(2)若货币供给从200亿美元增加到220亿美元,LM曲线如何移动?均衡收入、利率、消费和投资各为多少?(3)为什么均衡收入增加量等于LM曲线移动量? 解:(1)由L=m得 LM曲线:y=1000 由y=c+i得
IS曲线:y=1200-25r(2)若m=220亿美元,则
LM曲线:y=1100
LM曲线向右平移
c=100+0.8y=980;
1100=1200-25r , r=4;
i=140-5r=120 即r=4,y=1100,c=980,i=120.(3)由于h=0,货币需求与利率无关,因此增加的货币供给完全用来作为产出的交易媒介,即货币供给增加多少,相应的产出需要增加多少。按照LM曲线,货币供给增加带来产出增加100亿美元,相应均衡产出从1000亿美元增加到1100亿美元,表现为图形上,均衡收入增加量等于LM曲线移动量。1.为什么人们从公司债券中得到的利息应计入GDP,而从政府公债中得到的利息不计入GDP?
解答:购买公司债券实际上是借钱给公司用,公司将从人们手中借到的钱用作生产经营,比方说购买机器设备,这样这笔钱就提供了生产性服务,可被认为创造了价值,因而公司债券的利息可看作是资本这一要素提供生产性服务的报酬或收入,因此要计入GDP。可是政府的公债利息被看作是转移支付,因为政府借的债不一定用于生产经营,而往往是用于弥补财政赤字。政府公债利息常常被看作是用从纳税人身上取得的收入来加以支付的,因而习惯上被看作是转移支付。
2.下列项目是否计入GDP,为什么?
(1)政府转移支付;(2)购买一辆用过的卡车;(3)购买普通股票;(4)购买一块地产。
解答:(1)政府转移支付不计入GDP,因为政府转移支付只是简单地通过税收(包括社会保险税)把收入从一个人或一个组织手中转移到另一个人或另一个组织手中,并没有相应的货物或劳务的交换发生。例如,政府给残疾人发放救济金,并不是因为残疾人创造了收入;相反,是因为他丧失了创造收入的能力从而失去了生活来源才给予其救济的。(2)购买用过的卡车不计入GDP,因为卡车生产时已经计入GDP了,当然买卖这辆卡车的交易手续费是计入GDP的。
(3)买卖股票的价值不计入GDP,例如我买卖了一万元某股票,这仅是财产权的转移,并不是价值的生产。(4)购买一块地产也只是财产权的转移,因而也不计入GDP。
11.假设某国某年发生了以下活动:(a)一银矿公司支付7.5万美元工资给矿工开采了50千克银卖给一银器制造商,售价10万美元;(b)银器制造商支付5万美元工资给工人加工一批项链卖给消费者,售价40万美元。(1)用最终产品生产法计算GDP。
(2)每个生产阶段生产了多少价值?用增值法计算GDP。
(3)在生产活动中赚得的工资和利润各共为多少?用收入法计算GDP。解答:(1)项链为最终产品,价值40万美元。
(2)开矿阶段生产10万美元,银器制造阶段生产30万美元,即40万美元-10万美元=30万美元,两个阶段共增值40万美元。
(3)在生产活动中,所获工资共计 7.5+5=12.5(万美元)在生产活动中,所获利润共计(10-7.5)+(30-5)=27.5(万美元)用收入法计得的GDP为 12.5+27.5=40(万美元)可见,用最终产品法、增值法和收入法计得的GDP是相同的。
380页第12题解答:(1)1998年名义GDP=100×10+200×1+500×0.5=1 450(美元)。(2)1999年名义GDP=110×10+200×1.5+450×1=1 850(美元)。(3)以1998年为基期,1998年实际GDP=1 450美元,1999年实际GDP=110×10+200×1+450×0.5=1 525(美元),这两年实际GDP变化百分比=(1 525-1 450)/1 450≈5.17%。
(4)以1999年为基期,1999年实际GDP=1 850(美元),1998年的实际GDP=100×10+200×1.5+500×1=1 800(美元),这两年实际GDP变化百分比=(1 850-1 800)/1 800≈2.78%.(5)GDP的变化由两个因素造成:一是所生产的物品和劳务数量的变动,二是物品和劳务价格的变动。“GDP的变化取决于我们以哪一年的价格作衡量实际 GDP的基期的价格”这句话只说出了后一个因素,所以是不完整的。(6)用1998年作为基期,1998年GDP折算指数=名义GDP/实际GDP=1 450/1 450=100%,1999年GDP折算指数=1 850/1 525=121.3%。
1.在两部门经济中,均衡发生于()之时。
A.实际储蓄等于实际投资; B.实际消费加实际投资等于产出值;C.计划储蓄等于计划投资;D.总投资等于企业部门的收入。解答:C 2.当消费函数为c=a+by(a>0,0
A.大于边际消费倾向; B.小于边际消费倾向;C.等于边际消费倾向; D.以上三种情况都可能。
解答:A 3.如果边际储蓄倾向为0.3,投资支出增加60亿元,这将导致均衡收入GDP增加
()。
A.20亿元;
B.60亿元;
C.180亿元
D.200亿元。解答:D 6.什么是凯恩斯定律,凯恩斯定律提出的社会经济背景是什么?
解答:所谓凯恩斯定律是指,不论需求量为多少,经济制度都能以不变的价格提供相应的供给量,就是说社会总需求变动时,只会引起产量和收入的变动,直到供求相等,而不会引起价格变动。这条定律提出的背景是,凯恩斯写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时,面对的是1929—1933年西方世界的经济大萧条,工人大批失业,资源大量闲置。在这种情况下,社会总需求增加时,只会使闲置的资源得到利用从而使生产增加,而不会使资源价格上升,从而产品成本和价格大体上能保持不变。这条凯恩斯定律被认为适用于短期分析。在短期中,价格不易变动,社会需求变动时,企业首先是考虑调整产量而不是变动价格。408页13题解答:(1)由方程
可解得y=1 000(亿美元),故均衡收入水平为1 000亿美元。(2)我们可直接根据三部门经济中有关乘数的公式,得到乘数值
投资乘数:ki=11-β=11-0.8=5
政府支出乘数:kg=5(与投资乘数相等)
税收乘数:kt=-β1-β=-0.81-0.8=-4
转移支付乘数:ktr=β1-β=0.81-0.8=4平衡预算乘数等于政府支出(购买)乘数和税收乘数之和,即
kb=kg+kt=5+(-4)=1 408页15题解答:(1)可支配收入:yd=y-tn=y-50
消费:c=30+0.8(y-50)=30+0.8y-40 =0.8y-10
均衡收入:y=c+i+g+nx
=0.8y-10+60+50+50-0.05y =0.75y+150 解得y =1500.25= 600,即均衡收入为600。(2)净出口余额:
nx=50-0.05y=50-0.05×600=20(3)投资乘数ki=11-0.8+0.05= 4。(4)投资从60增加到70时,有
y=c+i+g+nx =0.8y -10+70+50+50-0.05y=0.75y+160 解得y=1600.25= 640,即均衡收入为640。
净出口余额:nx=50-0.05y=50-0.05×640=50-32=18(5)净出口函数从nx =50-0.05y变为nx = 40-0.05y时的均衡收入:
y=c+i+g+nx= 0.8y -10+60+50+40-0.05y= 0.75y +140 解得y=1400.25= 560,即均衡收入为560。
净出口余额:nx=40-0.05y=40-0.05×560=40-28=12 1.自发投资支出增加10亿美元,会使IS()。A.右移10亿美元;
B.左移10亿美元;
C.右移支出乘数乘以10亿美元;
D.左移支出乘数乘以10亿美元。
解答:C 2.如果净税收增加10亿美元,会使IS()。
A.右移税收乘数乘以10亿美元;
B.左移税收乘数乘以10亿美元;
C.右移支出乘数乘以10亿美元;
D.左移支出乘数乘以10亿美元。
解答:B 3.假定货币供给量和价格水平不变,货币需求为收入和利率的函数,则收入增加时()。A.货币需求增加,利率上升;
B.货币需求增加,利率下降;
C.货币需求减少,利率上升;
D.货币需求减少,利率下降。
解答:A 4.假定货币需求为L=ky-hr,货币供给增加10亿美元而其他条件不变,则会使LM()。A.右移10亿美元;
B.右移k乘以10亿美元;
C.右移10亿美元除以k(即10÷k);D.右移k除以10亿美元(即k÷10)。解答:C 5.利率和收入的组合点出现在IS曲线右上方、LM曲线左上方的区域中,则表示()。
A.投资小于储蓄且货币需求小于货币供给;
B.投资小于储蓄且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
C.投资大于储蓄且货币需求小于货币供给;
D.投资大于储蓄且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
解答:A.如果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没有同时达到均衡而市场又往往能使其走向同时均衡或者说一般均衡,为什么还要政府干预经济生活?
解答: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非均衡尽管通过市场的作用可以达到同时均衡,但不一定能达到充分就业收入水平上的同时均衡,因此,还需要政府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干预经济生活,使经济达到物价平稳的充分就业状态。11.(1)若投资函数为i=100(亿美元)-5r,找出利率为4%、5%、6%、7%时的投资量;(2)若储蓄为S=-40(亿美元)+0.25y,找出与上述投资相均衡的收入水平;(3)求IS曲线并作出图形。
解答:(1)若投资函数为i=100(亿美元)-5r,则当r=4时,i=100-5×4=80(亿美元); 当r=5时,i=100-5×5=75(亿美元); 当r=6时,i=100-5×6=70(亿美元); 当r=7时,i=100-5×7=65(亿美元)。
(2)若储蓄为S=-40(亿美元)+0.25y,根据均衡条件i=s,即100-5r=-40+0.25y,解得y=560-20r,根据(1)的已知条件计算y,当r=4时,y=480(亿美元); 当r=5时,y=460(亿美元); 当r=6时,y=440(亿美元); 当r=7时,y=420(亿美元)。(3)IS曲线如图14—1所示。
14.假定名义货币供给量用M表示,价格水平用P表示,实际货币需求用L=ky-hr表示。(1)求LM曲线的代数表达式,找出LM曲线的斜率的表达式。
(2)找出k=0.20,h=10;k=0.20,h=20;k=0.10,h=10时LM的斜率的值。
(3)当k变小时,LM斜率如何变化;h增加时,LM斜率如何变化,并说明变化原因。
(4)若k=0.20,h=0,LM曲线形状如何?
解答:(1)LM曲线表示实际货币需求等于实际货币供给即货币市场均衡时的收入与利率组合情况。实际货币供给为MP,因此,货币市场均衡时,L=MP,假定P=1,则LM曲线代数表达式为
ky-hr=M 即
r=-Mh+khy 其斜率的代数表达式为k/h。
(2)当k=0.20,h=10时,LM曲线的斜率为
kh=0.2010=0.02 当k=0.20,h=20时,LM曲线的斜率为
kh=0.2020=0.01 当k=0.10,h=10时,LM曲线的斜率为
kh=0.1010=0.01(3)由于LM曲线的斜率为kh,因此当k越小时,LM曲线的斜率越小,其曲线越平坦,当h越大时,LM曲线的斜率也越小,其曲线也越平坦。
(4)若k=0.2,h=0,则LM曲线为0.2y=M,即
y=5M 此时LM曲线为一垂直于横轴y的直线,h=0表明货币需求与利率大小无关,这正好是LM的古典区域的情况。15.假设一个只有家庭和企业的两部门经济中,消费c=100+0.8y,投资i=150-6r,实际货币供给m=150,货币需求L=0.2y-4r(单位均为亿美元)。(1)求IS和LM曲线;
(2)求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时的利率和收入。解答:(1)先求IS曲线,联立
得y=α+βy+e-dr,此时IS曲线将为r=α+ed-1-βdy。于是由题意c=100+0.8y,i=150-6r,可得IS曲线为
r=100+1506-1-0.86y 即
r=2506-130y 或 y=1 250-30r 再求LM曲线,由于货币供给m=150,货币需求L=0.2y-4r,故货币市场供求均衡时得
150=0.2y-4r 即
r=-1504+120y 或 y=750+20r(2)当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时,IS和LM曲线相交于一点,该点上收入和利率可通过求解IS和LM的联立方程得到,即
得均衡利率r=10,均衡收入y=950(亿美元)。第十六章
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1.政府的财政收入政策通过哪一个因素对国民收入产生影响?
A.政府转移支付;B.政府购买;C.消费支出;D.出口。
解答:C 2.假定政府没有实行财政政策,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可能导致()。A.政府支出增加;B.政府税收增加;
C.政府税收减少;D.政府财政赤字增加。
解答:B 3.扩张性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影响是()。
A.缓和了经济萧条但增加了政府债务; B.缓和了萧条也减轻了政府债务;
C.加剧了通货膨胀但减轻了政府债务; D.缓和了通货膨胀但增加了政府债务。
解答:A 4.商业银行之所以会有超额储备,是因为()。
A.吸收的存款太多;
B.未找到那么多合适的贷款对象;
C.向中央银行申请的贴现太多;D.以上几种情况都有可能。
解答:B 5.市场利率提高,银行的准备金会()。
A.增加;B.减少;C.不变;D.以上几种情况都有可能。
解答:B
6.中央银行降低再贴现率,会使银行准备金()。
A.增加;B.减少;C.不变;D.以上几种情况都有可能。
解答:A 7.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卖出政府债券是试图()。
A.收集一笔资金帮助政府弥补财政赤字;
B.减少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
C.减少流通中的基础货币以紧缩货币供给; D.通过买卖债券获取差价利益。解答:C 1.政府的财政收入政策通过哪一个因素对国民收入产生影响?
A.政府转移支付;B.政府购买;C.消费支出;D.出口。
解答:C 2.假定政府没有实行财政政策,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可能导致()。A.政府支出增加;B.政府税收增加;
C.政府税收减少;D.政府财政赤字增加。
解答:B 3.扩张性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影响是()。
A.缓和了经济萧条但增加了政府债务; B.缓和了萧条也减轻了政府债务;
C.加剧了通货膨胀但减轻了政府债务; D.缓和了通货膨胀但增加了政府债务。
解答:A 4.商业银行之所以会有超额储备,是因为()。
A.吸收的存款太多;B.未找到那么多合适的贷款对象;C.向中央银行申请的贴现太多D.以上几种情况都有可能。B 5.市场利率提高,银行的准备金会()。
A.增加;B.减少;C.不变;D.以上几种情况都有可能。
解答:B 6.中央银行降低再贴现率,会使银行准备金()。
A.增加;B.减少;C.不变;D.以上几种情况都有可能。
解答:A 7.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卖出政府债券是试图()。
A.收集一笔资金帮助政府弥补财政赤字;
B.减少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
C.减少流通中的基础货币以紧缩货币供给; D.通过买卖债券获取差价利益。解答:C 《宏观经济学》试卷
1、“面包是最终产品,而面粉是中间产品”,这一命题是(C)
A、一定是对的 B、一定是不对的 C、可能是对的,也可能是不对的 D、在任何情况下都无法判断
2、在一般情况下,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中,数值最小的是(B)A、NDP
B、DPI
C、PI
D、NI
3、用支出法核算GDP不包括(C)A、C
B、I
C、Tr
D、G
4、对两个经济部门中经济达到均衡的条件错误理解的是(D)A、Y=AD
B、Y=C+I
C、I=S
D、C=S
5、边际消费倾向与边际储蓄倾向之和(B)A、大于1
B、等于1
C、小于1
D、不能确定
6、根据消费函数,引起消费增加的因素是(C)
A、价格水平下降
B、储蓄增加
C、收入增加
D、利率下降
7、从经济学意义上讲,以下各项不属于投资的是(D)
A、人们购买土地
B、厂房增加
C、企业存货的增加
D、新住宅的增加
8、在一项投资的预期利润率既定时,企业是否投资,取决于(C)
A、企业收入的多少
B、企业存款多少
C、利率的高低
D、市场竞争状况
9、按照凯恩斯货币需求观点,人们持有货币是由于(D)
A、交易性货币需求动机
B、预防性货币需求动机
C、投机性货币需求动机
D、以上货币需求动机都正确
10、IS曲线是描述(A)
A、产品市场达到均衡时,国民收入与利率的关系B、货币市场达到均衡时,国民收入与利率的关系 C、产品市场达到均衡时,国民收入与价格的关系D、货币市场达到均衡时,国民收入与价格的关系
11、LM曲线向右下方移动是由于(B)
A、货币供给量减少
B、货币供给量增加
C、自发总支出增加
D、自发总支出减少
12、下面理解正确的是(B)
A、当经济萧条时,政府可降低税率或者减少税收量B、当经济萧条时,政府可降低税率或者减少税收量或者扩大政府购买支出
C、当经济萧条时,政府可提高税率或者增加税收量D、当经济萧条时,政府可抑制需求或减少政府购买支出
13、宏观经济政策首要目标是(C)
A、物价稳定
B、经济增长
C、充分就业
D、国际收支平衡
14、周期性失业是指(B)
A、经济中由于正常的劳动力流动引起的失业B、由于总需求不足而引起的短期失业
C、由于经济中一些难以克服的原因所引起的失业D、由于经济中一些制度上的原因引起的失业
15、爬行性的通货膨胀率一般为(C)
A、4%--5%
B、6%--10%
C、2%--3%
D、10%以上
1、国内生产总值等于各种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的价值总和。
(×)
2、没有收入时,消费为零。
(×)
3、IS曲线上任何一点都表示投资与储蓄相等。
(√)
4、无论在长期或短期中都存在的失业就是自然失业。
(√)
5、实际利率是指名义利息率减去通货膨胀率的差额。
(×)
6、在实际生活中,有价证券的价格与市场利率呈同方向变动。
(×)
7、摩擦性失业的根源在于寻找工作需要成本。
(×)
8、物价上升就是通货膨胀。
(×)
9、法定准备金率是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应量最重要的、最常见的工具。
(√)
10、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有需求拉动和成本拉动混合型而产生的。
(×)
1、简述两部门经济、三部门经济、四部门经济中经济达到均衡的条件是什么?
(1)两部门经济的活动主体是居民和厂商,达到均衡的条件是I=S即投资等于储蓄;
(2)三部门经济的活动主体是居民厂商和政府,达到均衡的条件是Y=NI=C+S+NT=AE=C+I+G,即S+NT=I+G;(3)四部门经济的活动主体是居民厂商政府和国外,达到均衡的条件是S+NT+M=I+G+X
2、松财政政策、松货币政策与紧财政政策、松货币政策两种不同组合产生的政策效果有什么不同?
当社会有效需求严重不足时,财政、货币选择双松政策。财政增支减税,中央银行降低利率,扩大信贷,增加货币供应量,两者配合对经济产生扩张效应。
当整体经济状况良好,为了促使经济更快发展时,采取紧财政、松货币的政策选择。将有限的经济资源更合理地配置到生产经营领域,以促进经济快速增长。
3、怎样理解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
国内生产总值简称GDP是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一国境内利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GDP是用货币来计算的,因此分为名义GDP和实际GDP,名义GDP是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当年价格计算,而实际GDP是用以前某一年份作为基期的价格计算出来的GDP。且GDP测度的是最终产品与劳务的价值而不包括中间产品。
4、摩擦性失业与结构性失业的共性与区别是什么?
来源于正常的劳动力市场变动的失业称为摩擦性失业;来自于特定的地区或行业就业机会的减少的失业称为结构性失业。两者都属于自然失业,其中摩擦性失业是一种短期性失业而结构性失业是一种长期性失业。摩擦性失业的数量取决于人们加入和离开劳动的人口的比率以及就业机会的增减比率,包括自愿性失业和季节性失业两种;结构性失业可以是由于永久性的技术更新,也可以由于国家竞争力的下降,通常包括技术性失业和地理位置转移性失业。
试述中央银行增发货币时,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怎样运行?
购入债券——放出货币——利率降低——投资增加——总需求增加——产出增加
第三篇:高鸿业西方经济学第六版复习资料
第二章
1.微观经济学定义:微观经济学通过对个体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的研究,说明西方经济社会的市场机制的运行和作用,并且改善这种运行的途径。微观经济学以价格分析为核心,因此也被成为价格理论。
2.微观经济学具体研究对象:个体经济单位,个体经济单位包括单个消费者、单个生产者和单个市场等 3.需求的定义:一种商品的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能够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
一种商品需求数量影响:该商品自身价格、消费者的收入水平、相关商品的价格(花卷和馒头)、消费者偏好(加强、减弱)、消费者对该商品的价格预期(下一期上升,增加现期)4.供给的定义:一种商品的供给是指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下所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该商品的数量。
供给的影响因素:该商品的自身价格、生产成本(在商品自身价格不变下,利润)、生产的技术水平(成本,利润)、相关商品的价格、生产者对未来的预期(看好,扩大生产,悲观,缩减生产)
5.商品需求量:其他条件不变时,由某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数量的变动。(点沿线移动)
6.商品需求:在某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他因素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数量的变动(平移)
7.需求的价格弹性:表现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或者说,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当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化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
8.需求价格弹性五种类型:完全弹性、富有弹性、单位弹性、缺乏弹性、完全无弹性 9.需求的价格弹性和厂商的收入:
1.对于富有弹性的商品,厂商适当降低商品的价格,能使销售收入增加。因为该商品的需求量的增加率大于商品价格的减少率。厂商的销售收入与商品的价格成反方向变动。2.对于缺乏弹性的商品,厂商适当增加商品的价格,能使销售收入增加。因为该商品的需求量的减少率小于商品价格的增加率。厂商的销售收入与商品的价格成同方向变动。3.对于单位弹性的商品,厂商无论是增加商品的价格还是减少商品的价格,都对厂商的销售收入无影响。
10.影响商品需求弹性因素: 1.商品的可替代性 2.商品的用途广泛性
3.商品对消费者的生活重要程度
4.商品的消费支出在消费者预算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 5.所考察的消费者调节需求量的时间
11.“谷贱伤农”原理及现象:现象:在粮食丰收季节,积累了不少的粮食,农民的粮食收入反而减少了。
原理:假设需求量等于销量。因为积累了粮食以后,农民为了卖出粮食,竞相降价,因为农产品的价格的需求弹性小于1,当农产品价格发生变化时,农产品的需求是缺乏弹性的。在价格下降时,农产品均衡数量上升的幅度要小于均衡价格下降的幅度,而农民的销售收入等于价格乘以需求量,所以总体来说农民的收入下降了。
第三章
1.边际效用(marginal utility)和总效用(total utility):总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从一定数量的商品的消费中所得到的效用的总和,边际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增加对一单位商品的消费所得到的效用量的增量。2.P59边际效用和总效用函数的公式
MU曲线特征和TU曲线特征:MU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是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相应的,TU曲线是以递减的速率的先上升后下降的曲线。是总效用曲线。当MU曲线为零时,TU曲线达到最高点,当MU曲线为正值时,TU曲线呈上升趋势,当MU曲线为负值时,TU曲线呈下降趋势。如果效用曲线是连续的,则每一消费量上边际效用曲线上的点的值是总效用曲线的斜率。
3.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内容:在一定时间内,在其他商品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是递减的,这便是边际效用递减。4.消费者剩余:消费者剩余是指消费者在购买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时所愿意支付的最高总价格和实际支付的总价格之间的差额。
5.无差异曲线是用来表示消费者偏好相同的两种商品的所有组合的。或者说,它是表示能够给消费者带来相同的效用水平或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的所有组合的。
6.边际替代率: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消费者增加一单位某种商品的消费数量时所需要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
第四章
1.短期生产和长期生产区别:短期是指生产者来不及调整全部生产要素的数量,至少有一种生产要素数量是固定不变的时间周期。长期是指生产者足够调整全部生产要素的数量的时间周期。
2.短期和长期的划分是以生产者是否能够变动全部要素投入的数量作为标准的。
3.总产量、边际产量和平均产量的关系:总产量曲线上任一点的斜率则为对应的边际产量的值,当边际产量曲线为正值,总产量呈上升趋势,当边际产量曲线为负值,总产量呈下降趋势,当边际产量为零,总产量为极大值。边际产量曲线先上升到最大值然后下降。所以总产量曲线斜率先是增加到最大值,然后不断减小。边际产量如果在平均产量曲线之上,平均产量就会被拉高,边际产量如果在平均产量之下,平均产量就会被拉低。不管是上升还是下降,MPL曲线的变动都快于APL曲线的变动。又由于边际报酬递减规律作用下的MPL曲线是先升后降的,所以,当MPL曲线和APL曲线相交时,APL曲线必达到最大值。P107曲线图
4.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在技术水平不变情况下,在连续等量地把某一种可变要素增加到其他一种或者几种数量不变的生产要素上去的过程中,当这种可变生产要素投入量小于某一特定值时,增加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增的,当这种可变生产要素投入量连续增加并超过这一特定值时,增加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减的,这便是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第五章
1.机会成本定义:机会成本是生产者在放弃使用某一相同的生产要素用于其他生产用途上所能获得的最高收入。
在短期内,厂商的成本有不变成本和可变成本两种。分别包括:总可变成本、总不变成本、平均可变成本、平均不变成本、平均总成本、总成本、边际成本。
2.总可变成本(TVC)定义:厂商在短期内为生产一定数量产品对可变生产要素所支付的总成本。
总不变成本(TFC)定义:厂商在短期内为生产一定数量产品对不变生产要素所支付的总成本。
平均不变成本(AFC)定义:厂商在短期内平均生产一单位数量产品所支付的不变成本。平均可变成本(AVC)定义:厂商在短期内平均生产一单位数量产品所支付的可变成本。平均总成本(ATC)定义:厂商在短期内平均生产一单位数量产品所支付的总成本。总成本定义(TC):厂商在短期内生产一定数量产品所对全部生产要素支付的总成本。
边际成本定义(MC):厂商每增加生产一单位数量产品对全部生产要素所支付的总成本的增加量。P119
平均成本与边际成本关系:我们已经对于任何一对边际量和平均量来说,只要边际量大于平均量,边际量就会把平均量给拉上,当边际量小于平均量,边际量就会把平均量给拉低,当边际量和平均量相等,则平均量达到极值点。在每一产量上,AC曲线的斜率和AVC曲线的斜率是一样的。因为MC曲线具有先降后上的特点,所以AC曲线和AVC曲线都具有先降后上的特点,MC曲线与AC曲线相交于AC曲线的最低点,MC曲线与AVC曲线相交于AVC曲线的最低点。在AC曲线的下降段,MC曲线低于AC曲线,在AC曲线的上升段,MC曲线高于AC曲线。类似地,-+在AVC曲线的下降段,MC曲线低于AVC曲线,在AVC曲线的上升段,MC曲线高于AVC曲线。最后,比较图中AC曲线和AVC曲线,AVC曲线降到最低点但是AC曲线并没有降到最低点。AC曲线的最低点出现的慢于并且高于AVC曲线的最低点,因为AC曲线不仅包括平均可变成本,同时还包括平均不变成本。由于平均不变成本的作用。
第六章
1.市场的四种类型:完全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寡头市场、垄断市场、2.决定市场划分的主要因素:
1、.市场上厂商的数目2.市场上生产产品的差别程度3.市场上厂商对市场价格的控制程度4.一个厂商进入或退出一个行业的难易程度。第一个因素和第二个因素是最基本的决定因素。第四个因素是第一个因素的延伸。第三个因素是第一个因素和第二个因素的必然结果。(P151表格)
3.完全竞争市场的条件:1.市场上每一个厂商提供的任何产品都是完全同质的。2.所有的资源具有流动性。3.市场的信息是完全的。4.市场上有大量的买者和卖者,市场上的无论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都是被动接受市场既定的价格,称为价格接受者。4.利润最大化的条件:厂商的边际收益MR等于厂商的边际成本MC 5.垄断市场定义:垄断市场是指整个行业中只有唯一一个厂商的市场组织。垄断的厂商可以控制和操纵市场价格。
条件:1.市场上只有唯一的一个厂商生产和销售该商品2.该厂商生产和销售的商品没有任何相近的替代品3.其他任何厂商进入该行业都极为困难或不可能。
6.垄断形成原因:1.对生产资源的独占。该市场上所有的生产资源都被该厂商所占有,排除了经济中的其他厂商生产同种产品的可能性。2.政府的特许。比如铁路运输部门和水电供给部门。3.独家厂商拥有生产某种商品的专利权 4.自然垄断。安装人多,规模大,成本小 7.垄断竞争市场概念:垄断竞争市场就是市场上有许多厂商生产和销售有差别的同种产品。8.垄断竞争市场的条件:1.市场上的每种产品之间存在着差别(不同品牌的饮料和方便面)2.一个生产集团中的企业数量非常多,厂商都认为自己对市场的影响很小,所以不会引起竞争对手的注意,因此也不会招引竞争对手的报复措施。(餐饮业,理发行业)3.每个厂商的生产规模很小。进入和退出一个生产集团比较容易。9.寡头市场的概念:寡头市场又称寡头垄断市场,是一个行业中少数几个厂商控制整个市场的生产和销售的市场组织。
第十一章
1.外部影响:单个消费者或生产者的经济行为对社会上其他人的福利没有影响,即不存在所谓“外部影响”
第十二章
1.最终产品: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并由其最后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劳务
2.国内生产总值定义:经济社会(即一国或者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1)GDP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各种最终产品的价值都是用货币加以衡量的
2)GDP测度的是最终产品的价值。中间产品价值不计入GDP,否则会造成重复计算。3)GDP是一定时期内(往往是一年)所生产而不是所售卖掉的最终产品价值。
4)GDP是计算期内(如2010年)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因此是流量而不是存量。流量是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变量,存量是一定时点上的存在的变量。
5)GDP是一国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是一个地域的概念。而国民生产总值(GNP)则是一个国民概念,乃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6)GDP一般仅指市场活动导致的价值,家务劳动、自给自足生产等非市场活动不计入GDP中。
3.GDP=GNP+外国公民在本国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本国公民在国外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第十三章
1.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的关系:P386 1)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互为补数 2)若APC和MPC都随收入的增加而递减,但APC>MPC,则APS和MPS都随收入的增加而递增
3)APC和APS之和恒等于1,MPC和MPS之和也恒等于1 2.乘数:P395 边际消费倾向(MPC):增加一单位收入用于增加消费部分的比率。平均消费倾向(APC):任一收入水平上消费支出占收入部分的比率。
第十四章
1.流动性偏好:由于货币具有使用上的灵活性,人们宁肯以牺牲利息收入而储存不生息的货币来保持财富的心理倾向 2.货币需求动机: 1)交易动机,指个人或企业需要货币是为了进行正常的交易活动。为了使收入和支出相衡。出于交易动机的货币需求量主要决定于收入,收入越高,交易数量越大,为应付正常开支所需的货币量就越大。2)谨慎性动机或者叫预防动机,指为预防意外支出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如个人或企业为应付事故、事业、疾病等意外事件而需要事先持有一定数量货币。
3)投机动机,指人们为了抓住有利的购买有价证券的机会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3.流动偏好陷阱(凯恩斯陷阱):当利率极高时,人们认为利率不太可能会上升,即有价证券的价格不太可能会下降,所以人们会选择把手中的货币全部用来购买有价证券,这样货币的需求量为零。当利率极低时,人们认为利率不太可能会下降,即有价证券的价格不太可能会上升,人们会选择把有价证券全部转为手中的钱,以免证券价格下跌时遭受损失。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在手中,这称为“流动偏好陷阱”,也就是“凯恩斯陷阱” 4.总需求(Aggregate demand,AD)是经济社会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通常以产出水平来表示。总需求由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和国外需求构成
第十八章
1.失业类型: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和周期性失业
1)摩擦性失业是指在生产过程中由于难以避免的摩擦造成的短期、局部性失业,如劳动力流动性不足、工种转换的困难等所引致的失业
2)结构性失业是指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所造成的失业,其特点是既有失业,又有职位空缺,失业者或者没有合适的技能,或者居住地点不当,因此无法填补现有的职位空缺
3)周期性失业是指经济周期中的衰退或萧条时,因需求下降而造成的失业,这种失业是由整个经济的支出和产出下降造成的
2.奥肯定律:失业率每高于自然失业率1个百分点,实际GDP将低于潜在GDP 2个百分点 3.通货膨胀:一个经济中的大多数商品和劳务的价格连续在一段时间内普遍上涨 4.菲利普斯曲线的政策含义:在失业和通货膨胀之间存在着一种“替换关系”,即用一定的通货膨胀率的增加来换取一定的失业率的减少,或者,用后者的增加来减少前者 5.充分就业的含义:充分就业是宏观经济政策的第一目标。它在广泛意义上是指一切生产要素(包含劳动)都有机会以自己愿意的报酬参加生产的状态 6.宏观经济政策的四大目标: 1)充分就业,指经济上一切生产要素(包括劳动)都有机会能以自己愿意的报酬去参与生产的过程。失业包括摩擦性失业,生产过程中因为难以避免的摩擦而造成的短期、局部性失业,劳动力流动性不足。因为一些部门转移或者局部的调整。自愿失业,指个人不愿意接受现行工资水平,非自愿失业,指个人愿意工作但是找不到工作的状态,结构性失业,经济结构变化指因为供给和需求不匹配,因为工人技能不足或者因为地点不合适。周期性失业,指因为经济进行周期性的衰退导致需求下降。
2)价格稳定,价格总水平的稳定。指现代价格水平的相对稳定,并不是说每件商品的价格都要稳定,而是说没有通货膨胀。3)经济持续均衡增长。经济增长是指在一个特定时期内经济社会所生产的人均产量和人均收入的持续增长
4)平衡国际收支。相互配合,协调一致,不能追求单一目标,而应该综合考虑。7.财政政策如何影响国民:P439 8.货币政策及其工具: 1.再贴现率政策。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或者其他银行的贷款或者放款利率。商业银行把商业票据出售给当地的联邦储备银行,联邦储备银行按贴现率扣除一定利息后再把贷款项加到商业银行的准备金账户作为增加的准备金,所以把中央银行给商业银行的借款称“贴现”。当客户要在商业银行处转一笔巨额现金进另外一个银行,但商业银行缺乏现金。商业银行通过向中央银行借款 2.公开市场业务。中央控制货币供给最重要也是最常用的工具。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债券以控制货币供给和利率的政策行为。当美联储在公开市场上购买政府债券时,商业银行和其他存款机构的准备金将会以两种方式增加:如果美联储向个人或公司等非银行机构买进债券,则会开出支票,债券出售者将该支票存入自己的银行账户,该银行则将支票交联邦储备体系作为自己在美联储账户上增加的准备金存款;如果美联储直接从各银行买进债券,则可直接按债券金额增加各银行在联邦储备体系中的准备金存款。
当中央银行要购买债券时,对债券的市场需求就增加,债券价格会上升,债券价格的上升意味着利率的下降。
3.变动法定准备率。中央银行调整货币供给最简单的方法。有个时滞。中央银行有权决定商业银行和其他存款机构的法定准备率,如果中央银行认为需要增加货币供给,就可以降低法定准备率,使所有的存款机构对每一笔客户存款只需留出更少的准备金,或反过来说,让每一美元的准备金可支撑更多的存款。另外还有道义劝告,中央银行运用自己在金融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和威望,通过对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劝告,影响其贷款和投资方向,以达到控制信用的目的。降低法定准备率实际上等于增加了银行的准备金。
9.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政府需审时度势,主动采取一些财政措施,变动支出水平或税收,以稳定总需求水平,使之接近物价稳定的充分就业水平。究竟什么时候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什么时候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应当政府对经济发展的形势加以分析权衡,斟酌使用,当总需求小于总供给产生衰退和失业时,政府应采取刺激需求的扩张性财政措施,当总需求大于总供给产生通货膨胀时,政府应采用抑制总需求的紧缩性财财政措施.
第四篇:西方经济学期末考试重点
西方经济学 两张复习资料的答案
选择:
《西方经济学》微观选择判断
1~5
D D B D B
6~10 D A A A B 11~15 B C A C A
16~20 B B A A D 21~15 B C A A B
26~30 D A A C B 31~35 C D D C A 判断:
1~5
√ √ × × ×
6~10 × × × √ × 11~15 √ √ √ √ √
16~20 × √ × × √
《西方经济学》宏观选择判断
选择:
1~5 A A B D B
6~10 B D B D A 11~15 B A/D C C A
16~20 B B B B A 21~15 D B A B C
26~30 A C C D D 判断:
1~5
× √ √ √ ×
6~10 √ × × √ × 11~15 √ × × × ×
《西方经济学》微观简答题
1、发生下列情况蘑菇的需求曲线将怎样变化?为什么?(1)卫生组织报告,这种蘑菇可以致癌。(2)另一种蘑菇的价格上涨了。(3)培育蘑菇工人的工资增加了。答:(1)需求减少,需求曲线左移;
(2)需求增加,需求曲线右移;
(3)需求曲线不变化,成本只影响供给,不影响需求。
2、供大于求,价格下降;价格下降后,需求增加;需求增加后价格又可能回升。请问这种观点正确与否?为什么?
答: 不对,混淆了需求与需求量,当价格下降时,需求量增加,而不是需求增加
3、有人说气候不好对农民不利,因为农业歉收,但有人认为气候不好对农民有利,因为可以提高谷物价格,对这两种议论你有何评价? 答:从理论上讲,农业歉收导致供给减少,价格上升,粮食是缺乏弹性的商品,提高价格会使总收益增加,对农民有利。但实际上,农产品的价格基本不变,而农民歉收后,量减少了,总收益减少则对农民不利。
4、下列事件对产品X的供给有何影响?(1)生产X的技术有重大革新;(2)在X产品的行业内,企业数目减少了;(3)生产X的人工和原料价格上涨了;(4)预计产品X的价格会下降。
答:(1)供给增加;(2)供给减少;(3)供给减少;(4)供给减少。
5、规模报酬的递增、不变、递减这三种情况与可变比例生产函数的报酬递增、不变、递减的三种情况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答:规模报酬:1)长期的;2)都变
可变比例生产函数:1)短期生产函数,边际报酬;2)至少有一个变。
6、SAC曲线与LAC曲线都呈U形,成因有何不同。答:SAC是由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形成的,LAC是由规模报酬递减规律形成的。
7、为什么完全竞争中厂商不愿意为其产品花1分钱做广告?
答:完全竞争的特征是:数目多,产品同质无差别,进退容易,且信息完全。因此花一分钱做广告只是增加本厂商的成本,并不能为其带来比其它厂商更多的收益,所以厂商不愿花一分钱做广告。
8、为什么利润最大化的原则MR=MC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可以表达为MC=P?
答:1)特征(同7)
2)在完全竞争情况下,需求曲线是水平的,总收益曲线是过原点的射线,(因为不能控制价格)TR=P*Q
MR=P
所以可以表达为MC=P
9、虽然很高的固定成本是厂商亏损的原因,但永远不是厂商关门的原因。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答:同意,厂商关门的原因取决于AVC,如果价格高于AVC,即使亏损仍可生产。(P85)
10、分析在一种可变投入生产函数下TP、AP、MP曲线之间的关系,依此分析说明在短期内企业对劳动要素的使用量并非越少越好。答:(图在P65)MP是由TP上各个点的斜率连成的,而AP是TP上各点与原点间的斜率组成的。当MP>AP时,AP呈上升趋势;当MP 11、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的论述:“没有什么能比水更有用。然而水却很少能交换到任何东西。相反,钻石似乎没有任何使用价值,但却经常可交换到大量的其他物品。” 请给出解释。 答:商品的价格是由边际效用决定的。因为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水的数量多,边际效用低,因此价格低。而钻石的数量少,边际效用高,因此价格高。 12、你先拥有了一只鞋,当你获得与之相配的另一只鞋时,这第二只鞋的边际效用似乎超过了第一只鞋的边际效用,这是不是违反了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答:不违反,因为一只鞋不能代表一双鞋。鞋是按双卖的,不是按只卖的。 13、请解释下列情况为何正确:1)全世界的干旱使得从出售粮食中得到收入的农民总收益增加,2)但如果只是堪萨斯有干旱,就会减 少堪萨斯农民得到的总收益。 答:1)粮食是缺乏弹性的,全世界的干旱,会导致供给减少,因而价格上涨,总收益增加; 2)如果只有堪萨斯地区有干旱,其他地区的粮食会流进来,因而价格不会变动,所以会减少堪萨斯农民得到的总收益。 14、假设你是一个大型艺术博物馆的馆长。你的财务经理告诉你,博物馆缺乏资金,并建议你考虑改变门票价格以增加总收益。你将怎么办呢?你是要提高门票价格还是降低门票价格? 答:先做市场调查,确定其弹性如何,若富有弹性,则降低门票价格,若缺乏弹性,则提高门票价格。 15、家电行业的制造商发现,为了占有市场份额,他们不得不采取一些竞争策略,包括广告、售后服务、产品外形设计,其竞争程度是很激烈的。因此,家电行业被认为是完全竞争行业。这种说法对吗? 答:不对。完全竞争行业的特点是:数目多,产品同质而无差别,进退容易,且信息完全。而家电行业中的广告,售后服务,产品外形设计等,说明产品是有差别的,因此,不是完全竞争行业,应是垄断竞争行业。 《西方经济学》宏观简答题 1.在统计中,社会保险税增加对GDP、NDP、NI、PI和PDI这五个变量中哪个总量有影响?为什么? 答:社会保险税的增加并不影响GDP、NDP和NI,但影响个人收入PI。社会保险税增加会减少个人收入,从而也从某种意义上会影响个人可支配收入。然而,应当认为,社会保险税的增加并不直接影响可支配收入,因为一旦个人收入决定以后,只有个人所得税的变动才会影响个人可支配收入PDI。 2.乘数作用的发挥在现实生活中会受到哪些限制? 答:(1)社会中过剩生产能力的大小;(2)投资和储蓄决定的相互独立性;(3)货币供给量增加能否适应支出增加的需要;(4)增加的收入不能购买进口货物,否则GDP增加会受到限制 3.政府购买和政府转移支付都属于政府支出,为什么计算总需求时只计算政府购买而不包括政府转移支付? 答:政府增加转移支付,虽然对总需求也有影响,但这种影响是通过增加人们可支配收入进而增加消费支出实现的。如果把转移支付也计入总需求,就会形成总需求的重复计算。 4.什么是货币需求?人们需要货币的动机有哪些? 答:货币需求是指人们在不同条件下出于各种考虑对货币的需要。(1)对货币的交易需求动机;(2)对货币的预防性需求动机;(3)对货币的投机需求动机。 5.经济中的自动稳定器有哪些?它们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答:自动稳定器主要有三种:(1)税收的变动。在经济扩张时有遏制作用,在经济萧条时有缓解作用。(2)政府的转移支付。同税收作用相同。(3)维持农产品价格政策。该政策使农场主可支配收入保持稳定。 6.什么是公开市场操作?这一货币政策工具有哪些优点? 答:公开市场操作又称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劵,从而调节货币量的一项业务活动。 (1)按中央银行意图进行;(2)根据自己愿望确定规模;(3)操作规模可大可小;(4)缺乏刚性。 7.简述通货膨胀的含义及经济效应。 答:通货膨胀是指一般价格水平普遍的和显著的上涨。 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主要有两个方面:(1)收入财富分配效应,即收入和财富在不同的阶层之间的再分配。(2)产量和就业效应,即不同商品的相对价格变动对于产量和就业的影响。8.如何区分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和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 答: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动AD曲线,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动AS曲线。【预测:此图可能出画图题第二题】 9.通货膨胀时收入和财富分配产生哪些影响? 答:(1)对工资薪金阶层产生影响。(2)使得以利润为收入者受益。(3)使得退休人员遭受的损失最大。10.下列交易对GDP有什么影响?并说明原因。 答:(A)消费增加,GDP增加。(B)投资增加,GDP增加。(C)政府购买增加,GDP增加。(D)进口增加,净出口减少,GDP减少。 仅供参考 [1/4]简答题 1、需求和供给的变动对均衡价格、均衡数量产生怎样的影响? 2、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有哪些? 3、何为需求价格弹性?需求价格弹性的大小与销售收入变动有何关系? 4、影响需求的因素有哪些? 5、影响供给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要点 1、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需求变动分别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同方向变动。供给变动分别引起均衡价格的反方向的变动和均衡数量的同方向的变动。 2、影响需求的价格弹性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 第一、商品的可替代性 第二、商品用途的广泛性 第三、商品对消费者生活的重要程度 第四、商品的消费支出在消费者预算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 第五、所考察的消费者调节需求量的时间 3、需求的价格弹性表示的是一种商品的需求对该商品本身的价格变化的反应程度,它等于需求量的相对变化与价格的相对变化之比,或者说,它等于由百分之一的价格变化所引起的需求量的百分比变化。 4、该商品的价格消费者偏好 消费者的平均收入水平消费者预期的收入水平 相关商品的价格消费者预期的该商品或相关商品的价格 该市场上消费者的数量其他一些特殊因素 5、该商品的价格技术水平 生产要素的价格水平相关物品的价格 政府政策一些特殊因素 第三章 效用论简答题 .根据基数效用理论,边际效用与总效用的关系是怎样的? 当边际效用大于零时,总效用上升;当边际效用小于零时,总效用下降。当边际效用等于零时,总效用达到最大。总效用固定增加时,边际效用不变。 2.基数效用论者如何推导需求曲线的? 答:基数效用论者以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和建立在该规律上的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为基础推导消费者的需求曲线。 3.序数效用论是如何推导需求曲线的? 序数效用论者运用价格消费线可以推导出消费者的需求曲线。 在其它条件不变时,一种商品价格的变化会使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的位置发生移动,并由此得到价格消费线。价格消费线是在消费者的偏好、收入以及其它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与某一种商品的不同价格水平相联系的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的轨迹,即价格消费线上每一点,都存在着某种商品的价格与该商品的需求量之间一一对应关系。根据这种对应关系,把每一种价格水平与对应的需求量描绘在一张价格——数量坐标图上,便可以得到消费者的需求曲线。 序数效用论者所推导出的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它表示商品的价格与需求量成反方向变化。同时,需求曲线上与每一价格水平相对应的商品需求量都是可以给消费者带来最大效用的均衡数量。 4.用图形分析吉芬物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并说明其需求曲线的特征。 图在书84 吉芬商品价格下降后,对它的需求量由原来的OX1减少为OX3,反过来,价格上升后,意味着消费者的实际收入下降,消费者在此情况下会增加对吉芬商品的购买、消费,即收入效应为正。即X1X3(总效应)=X1X2(替代效应)+(X2X3(收入效应),但同低档商品的情况相类似,实际上,X1X3(总效应)=X1X2(替代效应)+X2X3(收入效应为负)即X1X3=X1X2-X2X3。而另一方面,价格上涨后,消费者会以价格未涨的商品来替代它,即替代效应为负,但收入效应的力度大于替代效应,总的结果仍是需求量增加。 需求曲线的特征:吉芬物品是一种特殊的低档物品。替代效应和价格呈反方向变动,收入效应和价格呈同方向变动,且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这也就是吉芬物品的需求曲 需求的价格弹性与销售总收益密切相关:富于弹性的商品销售收益与价格呈反方向变动、缺乏弹性的商品销售收益与价格呈正方向变动,单元弹性的商品销售收益与价格变动无关。 5.用图形分析正常物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并说明其需求曲线的特征。 书83页 从图中可以看出:当(M)收入和PY不变,PX下降后所引起的总效应,即对 是由于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共同作用 于正常商品X的购买量从OX1增加为OX3,的结果。即: 需求曲线的特征:对于正常物品来说,替代效应和价格呈反方向变动,收入效应和价格成反方向变动,在其共同作用下,正常物品的需求曲线是向右方倾斜的。 第十一章 简单题 1.什么是市场失灵?有哪几种情况会导致市场失灵? 解答:在某些情况下,指市场机制会导致资源配置不当即无效率的结果,这就是市场失灵。换句话说,市场失灵是自由的市场均衡背离帕累托最优的情况。导致市场失灵的情况包括:垄断,外部影响,公共物品,不完全信息等。2.垄断是如何造成市场失灵的? 解答:第一,在垄断情况下,厂商的边际收益小于价格。因此,当垄断厂商按利润最大化原则(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确定产量时,其价格将不是等于而是大于边际成本。这就出现了低效率的情况。第二,为获得和维持垄断地位从而得到垄断利润的寻租活动是一种纯粹的浪费,这进一步加剧了垄断的低效率情况。 3.外部影响的存在是如何干扰市场对资源的配置的? 解答:第一,如果某个人采取某项行动的私人利益小于社会利益(即存在外部经济),则当这个人采取该行动的私人成本大于私人利益而小于社会利益时,他就不会采取这项行动,尽管从社会的角度看,该行动是有利的。 第二,如果某个人采取某项行动的私人成本小于社会成本(即存在外部不经济),则当这个人采取该行动的私人利益大于私人成本而小于社会成本时,他就会采取这项行动,尽管从社会的角度看,该行动是不利的。 第三,上述两种情况均导致了资源配置失当。前者是生产不足,后者是生产过多。 4.如何看“科斯定理”?它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适用吗?它在社会主义社会中适用吗? 解答:第一,科斯定理要求财产权明确。但是,财产权并不总是能够明确地加以规定。有的资源,例如空气,在历史上就是大家均可使用的共同财产,很难将其财产权具体分派给谁;有的资源的财产权即使在原则上可以明确,但由于不公平问题、法律程序的成本问题等也变得实际上不可行。 第二,科斯定理要求财产权可以转让。但是,由于信息不充分以及买卖双方不能达成一致意见等,财产权并不一定总是能够顺利地转让。 第三,即使财产权是明确的、可转让的,也不一定总能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转让之后的结果可能是它与原来的状态相比有所改善,但不一定为最优。第四,分配财产权会影响收入分配,而收入分配的变动可以造成社会不公平,引起社会**。在社会**的情况下,就谈不上解决外部影响的问题了。5.公共物品为什么不能靠市场来提供? 解答:第一,公共物品不具备消费的竞用性。第二,由于公共物品不具备消费的竞用性,任何一个消费者消费一单位公共物品的机会成本总为0。这意味着,没有任何消费者要为他所消费的公共物品去与其他任何人竞争。因此,市场不再是竞争的。如果消费者认识到他自己消费的机会成本为0,他就会尽量少支付给生产者以换取消费公共物品的权利。如果所有消费者均这样行事,则消费者支付的数量将不足以弥补公共物品的生产成本。结果便是低于最优数量的产出,甚至是零产出。6.什么是公地的悲剧? 解答:当某种物品具有竞用性但不具有排他性,即是所谓的“公共资源”时,每个人出于自己利益的考虑,都会尽可能多地去利用这种物品,使它很快地被过度使用,从而造成灾难性的后果。这种情况被西方学者称为公地的悲剧。1/4 7.什么是委托—代理问题? 解答:委托人(如雇主、股东等)委托代理人(如雇员、经理等)处理与自己有关的一些事务,并支付给代理人相应的报酬。但是,由于代理人的利益往往与委托人的利益并不一致(有时甚至可能完全不同),因此,对委托人来说,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确保代理人按照自己的要求行事?这就是所谓的“委托—代理”问题。β 13:50:08 8.如何纠正外部影响造成的资源配置不当? 为了纠正由于外部影响所造成的资源配置不当,通常可采取以下政策: ①使用税收和津贴。对造成外部不经济的企业,国家应该征税,其数额应该等于该企业给社会其他成员造成的损失,从而使该企业的私人成本恰好等于社会成本。 ②使用企业合并的方法。把产生外部经济影响的经济单位与受到外部影响的经济单位合并在一起,则外部影响就变成为一个单位的内部问题了。 论 述市场失灵的原因和对策。答: 市场失灵的概念。当市场价格不能真正反映商品的社会边际估价和社会边际成本时,市场机制转移资源的能力不足,从而出现市场失灵。造成市场失灵的主要原因包括: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公共物品的存在以及外部经济效果三个方面。 (1)不完全竞争市场。垄断产生的原因:物质技术条件、人为的和法律的因素以及地理位置、稀缺资源等。垄断造成的后果:产品价格高于边际成本,从而资源配置缺乏效率。此外,垄断还可能造成其他的社会成本。如,完全垄断厂商缺乏降低成本和进行技术革新的动力,寻租行为等。 (2)公共物品。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或)非竞争性。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产生“免费乘车者问题”。 (3)外部经济影响或外在性。外在性是指未经交易由一方对他人强加的经济影响。后果是使得社会成本与私人成本(或者说社会收益与私人收益)二者出现差异。与社会最优相比,正的外在性导致产量生产不足;负的外在性导致产量生产过多。除了上述三个制约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导致市场失灵的原因以外,市场结构不合理、信息不完全等其他因素也可能引起市场失灵。 针对市场失灵的原因,可以采取不同的矫正措施。 (1)为了消除垄断的影响,政府可以采取反垄断政策。针对不同形式的垄断,政府可以分别或同时采取行业的重新组合和处罚等手段,而这些手段往往是依据反垄断法来执行。对反垄断法及其执行的进一步说明。 行业的管制主要是对那些不适合于过度竞争的垄断行业,如航空航天、供水等行业所采取的补救措施。这时,政府往往在保留垄断的条件下,对垄断行业实行价格控制或者价格和产量的双重控制、税收或补贴以及国家直接经营等管制措施。对上述政策的进一步说明。 (2)解决公共物品的供给是消除公共物品所造成的市场失灵的关键。做到这一点,可以依靠市场和非市场的集体决策两种方式。利用市场决定公共物品的最优供给量的过程是通过消费者在既定收入和对公共物品偏好的条件下的个体需求曲线,在既定的供给量下加总所有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从而得到公共物品的市场需求曲线。然后,根据公共物品的生产成本得出的供给曲线与该需求曲线的均衡,决定公共物品的最优供给量。公共物品供给量也可以利用具有集体性、非市场性和规则性特点的公共选择。公共选择的规则多采用一致同意和多数票规则。 (3)外部经济效果是造成市场失灵的重要原因,解决这一问题的政策主要包括:税收和补贴、政府直接调节以及明确产权和谈判三种手段。税收和补贴政策是向施加负的外部经济效果的厂商征收恰好等于边际外部成本的税收,而给予产生正的外部经济效果的厂商等于边际外部利益的补贴的一种手段,目的是使得厂商以社会收益和社会成本进行决策。直接调节是政府通过行政或法律的手段强行控制外部经济影响,也可以将施加和接受外部成本或利益的经济单位合并。 科斯定理的结论也被用来解决外部影响问题。科斯定理建议:政府无须对外部经济影响性进行直接的调节,只要明确施加和接受外部成本或利益的当事人双方的产权,通过市场谈判就可以解决外部影响。 消除市场失灵的政策是根据不同的原因设计的,它们在一定的条件下起作用。第五篇: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复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