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农业产业扶贫三年行动计划范文大全

时间:2019-05-13 22:59: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河南农业产业扶贫三年行动计划》,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河南农业产业扶贫三年行动计划》。

第一篇:河南农业产业扶贫三年行动计划

河南省农业产业扶贫三年行动计划

(2018-2020年)

为有效履行农业部门行业职责,推进农业产业精准扶贫深入开展,巩固帮扶成效,根据《河南省脱贫攻坚三年行动计划》精神,特制定本计划。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策部署,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坚持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相衔接,严格履行脱贫攻坚主体责任。围绕落实三个专项责任、推动四大产业发展,加大对贫困地区、特别是深贫地区的农业产业支持力度,完善农业产业帮扶机制,提高农业产业帮扶实效,促进贫困地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

二、工作目标

在保持农业产业扶贫现有良好态势基础上,推动主体培育、农业技术和信息服务等专项责任落实取得新成效,以4个深度贫困县和1235个深度贫困村为重点的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发展水平取得新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贫能力取得新提高,利益联结机制更加完善,农业技术和信息服务覆盖面进一步扩大,有力助推全省脱贫攻坚目标实现。

三、主要工作

(一)发展优势特色产业。以贯彻落实河南省高效种养业和绿色食品业转型升级行动方案为抓手,支持贫困地区因地置宜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完善链条,提高效益。

水果:重点支持洛宁县、虞城县开展苹果老果园改造,建设现代化高标准苹果基地;支持卢氏县、嵩县适度发展苹果生产;支持淅川县适度发展猕猴桃生产。2018年-2020年,53个贫困县水果种植面积稳定在230万亩左右。

茶叶:重点在固始、新县、商城、光山、罗山、潢川、桐柏等7个贫困县进行茶叶结构调整,在稳定名优茶比例的同时,实现多元化生产,增加红、黑、白等茶类品种;适当增加夏、秋茶产量,提高茶资源利用率;开展低产茶园改造;扩大清洁化连续化生产线改造升级。2018-2020年,贫困地区茶园面积稳定在160万亩以上。

食用菌:进一步提高贫困地区食用菌生产规模,重点支持泌阳县、卢氏县、鲁山县等22个贫困县发展菌种菌棒工厂化生产;开展食用菌标准化园区建设,支持卢氏县建设香菇、黑木耳菌种菌棒工厂和香菇黑木耳标准化园区。到2020年,贫困地区食用菌产量达到185万吨左右。

蔬菜:重点在内黄县、扶沟县、虞城县、社旗县4个贫困县加大蔬菜集约化育苗;在设施蔬菜10万亩以上的贫困县开展蔬菜集约化育苗、水肥药一体化改造,促进产业升级。

花生:开展高油酸花生规模化生产示范,重点支持正阳、2 方城、汝南、桐柏、沈丘、太康、兰考、内黄等贫困县开展产品专种、专管、专储、专用产业化经营,辐射带动贫困县高油酸花生大面积推广。开展优质花生绿色高效标准化生产示范,重点支持方城、桐柏、汝南等10个贫困县建设优质花生绿色高效标准化生产示范10万亩,集成示范推广一批新技术,提高花生产量品质。建设国家正阳花生现代农业产业园,支持正阳发展花生产业带动农民增收、贫困户脱贫。

中药材:发挥贫困地区中药材资源优势,分批推进中药材基地规范化建设,支持卢氏连翘、嵩县柴胡/皂刺、淅川金银花、台前芍药、渑池丹参、光山苍术、封丘金银花、桐柏桔梗、确山夏枯草、南召白芨、商城桔梗、虞城玫瑰、息县半夏、柘城首乌、濮阳红花、淮滨猫爪草、宜阳艾草、洛宁连翘、社旗菊花/艾草、南召山茱萸/杜仲发展;支持温县“四大怀药”,禹州“禹十味”、桐柏“宛八味”等传统知名度高、历史文化影响力大的中药材产区入选国家或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2020年,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200万亩,产业化发展程度进一步提升。

(二)发展优质粮食产业。按照《河南省推进优质小麦发展工作方案》,在己划定为粮食生产功能区的35个贫困县,发展优质强筋、弱筋小麦,依靠基层政府和组织发动广大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采取统一供种、定单销售等措施,推行单品种集中连片种植,整村、整乡甚至整县发展优质专用

小麦,力争2020年优质专用小麦发展到500万亩。

(三)推动农村一二三产融合。支持贫困地区实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培育以农业产业为主导的融合发展模式,完善全产业链条,促进农产品价值链增值,提升贫困地区优质特色农产品产业链竞争力。支持卢氏、兰考等贫困县创建国家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做大做强支柱产业,融合发展各类经营主体,形成多元化融合发展新模式。

(四)加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中央和省级财政资金优先向贫困地区倾斜,将农业生产发展农民合作社项目资金、农产品产地初加工项目资金等集中用于扶持贫困县,重点支持一批制度健全、管理规范、带贫能力强的新型经营主体。将龙头企业、合作社示范社评定等政策资源,重点向带贫作用大的经营主体倾斜。在贫困县培育认定50个左右示范性产业化联合体;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跨区域、跨行业开展联合合作,打造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

(五)支持农产品品牌创建。支持推动贫困县村创建全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帮助贫困村打造一批叫得响、过得硬、有影响力的农业品牌。选择一批贫困地区优势特色资源招商项目,利用各种展会推介,在2018年举办的驻马店中国农产品加工业投资贸易洽谈会上,设立贫困县特色产品专场推介会,扩大贫困地区名优农产品销售渠道。开展农业品牌扶贫整县推进行动,减免申报企业环境和产品检测费用,加强申报主体和

企业内检员培训,巩固提升品牌质量。到2020年,贫困地区“三品一标”认定登记达到1000个以上,“三品一标”省级示范基地数量持续增加到20个以上。

(六)深化农业技术服务。以“万名科技人员包万村”和“百站包万家”成员单位为主要形式,组织动员全省约3万名农业专家教授和技术服务人员,按照“省级分市包县、市级分县包乡、县乡包村联户”的原则,组建省市县乡四级农业产业扶贫技术服务专家队伍,逐级落实责任,实现全省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农业技术服务全覆盖。在特色产业精准扶贫规划基础上,编制《河南省特色产业扶贫实用技术指南》,帮助贫困户提升生产经营技能,解决“种什么”“怎么种”的问题。以农业科技下乡、专家团宣讲等活动为载体,调动各级农业专家、技术服务人员,巡回开展农业先进技术培训和推广服务,实现技术服务常态化。拓展12316“三农”服务热线专家技术服务内容,即时解答贫困户提出的困难和问题。鼓励农业科研试验基地和农技推广示范基地优先在贫困县布局,把符合条件且愿意接受培训的贫困人口全部纳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

(七)提升信息服务水平。加强推进贫困地区信息进村入户工程,以宜建则建为原则,对尚未建设益农信息社的325个贫困村继续扩大覆盖面,到2020年基本实现益农信息社在全省贫困村全覆盖;加强基层农业信息员培训,建立完善基层农业信息服务运行管理制度,推行“政府+运营商+服务商”模式,5 开展好公益、便民、电子商务、培训体验“四类”服务,助力公益服务下行和农产品“触网”上行,实现农民进“一家门”办“百家事”;完善省级信息进村入户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提供覆盖省、市、县、乡、村五级的农业农村信息化服务。

(八)完善联贫带贫机制。加强对产业扶贫利益联结机制形成规律的研究,指导各地不断创新完善联结形式,探索形成稳定持续的帮扶模式。利用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成果,有序推进土地流转,探索以土地托管、代耕代种、联耕联种等增加贫困户经营性收益。引导建设一批贫困乡村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点),鼓励贫困户以土地入股或务工方式实现就近就地就业。加强对特色产业扶贫典型案例的宣传,2018年在全省遴选1000个特色产业扶贫典型,以点带面推广成熟经验,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从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农业技术、农业信息化、农业品牌等角度,筹备召开5个助力产业扶贫现场会,通过现场观摩、经验交流,促进各地农业产业扶贫工作有序开展。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息直报系统,及时准确了解各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运行状况及带贫扶贫情况,完善相关奖惩措施,督促各类主体有效履行社会责任。

(九)支持深贫地区加快发展。结合深贫地区、特别是4个深贫县的实际需求,加强农业产业政策对接,按照优先支持原则落实项目安排和帮扶措施,推动深贫地区主导特色产业发展,完善产业体系。发挥专业优势,组织省农职院、农广校、6 农技推广总站等单位,在每个深贫县建立省级农业专家组定点帮扶机制,加强主导特色产业技术指导。建立1235个深贫村农业产业发展台账,协调市县农业部门指派技术专家进行定点帮扶,指导、协调做好深贫村产业发展的技术服务和政策对接。按照“股权到户、收益到户”的原则,鼓励深贫县、深贫村将项目资金折股量化到贫困人口,以“政府监管、统一入股”方式投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困难群众从中分享股权收益。

(十)加强扶贫定点县村对口帮扶。重点做好卢氏县、正阳县和滑县北李庄村、上蔡县刘岳村定点帮扶。因地制宜指导正阳县建设好正阳花生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指导卢氏县发展好“果、牧、菌、药、菜”等主导产业,按照实际需求,加大政策、项目、资金支持。分别与正阳县、卢氏县建立联系会议制度,加强对接交流,分析产业扶贫发展情况,共同研究和协同推进重点工作。组织每季度到扶贫定点县进行专题调研,加强工作指导。选派优秀干部到北李庄村、刘岳村任驻村第一书记,持续开展厅直属有关单位与2个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一对一”或“一对多”结对帮扶活动。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农业部门要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扶贫开发重要战略思想,着力强化组织领导、整合政策、落实规划、实施项目、完善联贫带贫机制,发展区域优势特色农业产业,有效带动困难群众增收。

(二)改进工作作风。深入开展农业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坚持不懈地解决好农业扶贫领域存在的责任落实不到位、工作措施不精准、工作作风不扎实、资金管理使用不规范,以及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腐败等突出问题。

(三)开展帮扶指导。厅行业扶贫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认真落实行业扶贫工作职责,加强对各地特色产业扶贫工作指导。农业厅扶贫帮扶队18个工作组要及时了解有关市县农业产业扶贫工作开展情况,帮助发现解决问题,督促指导基层农业部门抓好工作落实。市县农业部门要发挥地方优势,确保农业扶贫三年行动计划落地落实。

第二篇:三年扶贫攻坚行动计划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

三十七团三年扶贫攻坚行动计划

第二师三十七团

二○一三年六月二十三日

三年扶贫攻坚行动计划

一、现状及发展条件

1、地理位置及自然条件

37团地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东南缘,昆仑山、阿尔金山北麓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且末县境内,是目前第二师最偏远的团场之一,东与若羌县交界,相距280公里,西与和田地区的民丰县毗邻,相距315公里,南屏阿尔金山与西藏接壤,北部伸入塔克拉玛干沙漠与尉犁县和阿克苏地区的沙雅县相望,距第二师师部公路里程为750公里,有两条通往第二师师部所在地库尔勒市的公路交通线和一条航空交通线。

37团团部驻且末县城内部,新团部距离县城中心仅1公里,可以弥补团场职工在生活、办公、子女就学、医疗卫生等方面的缺陷问题,给职工群众的生活创造了极为便利的条件。

气候:37团位于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东南缘。属典型的大陆荒漠性气候,年八级以上大风平均为15.9天,最多达37天。年平均沙尘暴天气20.5天,浮沉天气193.7天。年降水量18.6毫米,蒸发量2507毫米。年平均无霜天气为165天,日较差最大可达24℃,全年太阳总辐射量为119.2千卡每立方米。昼夜温差大,日照充足,光热资源丰富,有发展现代农业的有利条件。

2、经济状况:37团产业发展以农业为主,工业非常薄弱,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发展较慢。2012年实现生产总值2818万元,同比增长41.5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033万元,同比增长57.6%;第二产业增加值30万元,同比增长11.11%;第三产业增加值755万元,同比增长12.02%。三个产业比为72:1:2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353.08万元,实现综合利润13.3万元。

1、农业经济规模小,现状种植业加林果业总

3、社会:○面积不足5万亩。

2、第二产业规模小,刚刚起步,全团只有农产品加工成○3个,第二师昆山棉业有限公司、沙漠玉枣有限公司、且末康农有机肥厂。工业以初级加工业为主,产品层次低、附加值低,产业链短。

3、工业企业布局分撒,主要分布在红旗区和跃进区,难○以形成聚焦效应。

4、三产发育滞后,市场规模小、档次低、辐射面窄。金○融、信息、技术等方面的服务水平低下,生产要素市场发育不足,影响团场整体功能的提升。

5、团场一、二、三产业比重失调,团场发展主要依托的○是第一产业,这种建立在农业开发基础上的城镇的凝聚力和扩张力极其有限,严重影响团部辐射功能和带动功能的发挥。

二、指导思想

三年扶贫开发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贯彻落实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紧密结合《兵团贯彻落实〈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实施办法》,围绕增加贫困人口经济收入,积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高贫困人口素质,以贫困户为对象,加快团场群众脱贫致富步伐,促进37团经济社会全面和谐发展。

三、基本原则

1、协调与突出重点相协调

加强扶贫开发机制的建设,充分发挥扶贫资金的最大效益,把扶贫资金与团场总体规划发展结合起来。加强设施投入,把农田水利、节约灌溉、中低产田改造结合起来,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产品品质和产量。打造本地区特色红枣的品牌力度。

2、团场增效与职工致富相结合

近几年来,通过大力投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部分职工已得到了实惠。收入较往年有较大的增加。用好资金,使整体发挥出效益,切实为职工群众办实事;用好项目,使职工收入每年上一个台阶。

3、自力更生与多方支援相结合

团场在用好项目资金的同时,团场拿出资金扶持,争取职工入股。成立合作社建畜牧养殖场。日光温室大棚,种植冬季反季节蔬菜等,解决职工冬闲时间的劳动力,鼓励职工进行多种经营。

四、发展目标

1、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37团主要有红枣和棉花两大经济作物。其中红枣特色林果业种植已初具规模,加快产业化发展潜力大。现已种植红枣面积3.7万亩,挂果1.14万亩,预计产量8000吨。棉花种植面积3500亩,籽棉总产1260吨,可实现籽棉单产360公斤。

2、职工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通过城镇化建设,小康连队建设,使职工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彻底改善。加强政策宣传,提高帮扶贫困户的思想认识。经过前期帮扶,团场帮扶干部挂钩帮扶的贫困户生产生活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国家、兵团、师对扶贫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为提高帮扶干部和贫困户对扶贫开发的认识,统一思想,首先,召开团场全体帮扶干部会议进行再动员,深入学习扶贫开发工作有关文件和会议精神,各帮扶干部要深刻认识到做好扶贫开发工作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是37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前提条件,做到有针对性、有方向性地帮扶。

3、扶贫攻坚取得成果 今后三年扶贫开发工作要强化扶贫开发机制建设,坚持 “片为重点、协调到团、工作到连、瞄准到户”的工作机制。将扶贫开发与评先争优、绩效考核、干部使用相挂钩,不断加强队伍建设、扶贫宣传和统计监测工作。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发展经济的根本出发点,采取有效措施,着力改善贫困连队的发展环境,着力改善贫困连队、贫困户的生产生活条件,增加贫困连队、贫困户收入,帮助贫困连队、贫困户实现稳定脱贫,着力改善贫困连队、贫困户的精神面貌,提高贫困连队、贫困户的自我发展能力,从贫困连队、贫困户自身层面建立一支扶贫开发工作带不走的工作队伍,确保不返贫。力争到2015年完成兵团《实施办法》提出的农牧工家庭人均纯收入要达到1.45万元,在2012年0.6万元基础上增长0.85万元。

4、可持续发展能力持续增收

在发展农业、林果业的基础上,加快投入,力争高产、稳产。同时通过团场扶持,职工入股发展畜牧养殖业。建设温室大棚,鼓励职工经商,进城进行多种形式的经营。使团场经济,职工收入可持续发展。

五、重点任务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2013—2015年计划加大扶持开发建设重点工程,主要以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及社会工业基础设施建设,计划总投资14968.14万元。申请扶贫资金10700万元,自筹4268.14万元。

2、调整现代化农业结构

近年来在—棉—枣上下大力气。红枣种植已初具规模,长势较好,重在加大投入和提高产量品质上下工夫,进一步加大林果业、养殖业、特色农业上的投资力度。

3、结构特色与城镇化格局

在城镇化建设的进程中,高起点、高标准建设城乡一体化,使连队职工享受城镇同等待遇。

4、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

在扩大林果业、红枣种植面积的同时,加大管理力度,使产、供、销一条龙服务,为职工提供最大的便利。建红枣晒场2座,保障产品的高品质和销售,同时成立2个专业化畜牧业合作社建养殖场、温室大棚等使职工多方面增效。

5、促进社会工业发展

团部城镇化建设的同时,在红旗地区,跃进地区连队进行人饮改造。按市政用水,改善生活条件改造管网14.5公里。道路建设新增油路5.7公里,同时在医疗卫生、文化活动、社区服务、环境卫生标准化建设上加大投入,改善生活、生存条件。

六、重点项目投资估算

1、城镇配套完善工程:37团康都小区、玉城花苑小区供热、给排水建设项目,新建两个小区基础设施配套,铺设供热、给水、排水管道39公里及配套小区绿化。建设年限2013—2015年;投资1965万元,其中扶贫专项资金1900万元,自筹65万元。2、37团集中规模化养殖基地项目:新建占地800亩规模化养殖基地一座,配套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年限2013年;投资2000万元,其中扶贫专项资金1000万元,自筹1000万元。3、37团设施农业基地建设项目:新建占地400亩、200座日光大棚设施农业,配套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年限2013年;投资3000万元,其中扶贫专项资金2000万元,自筹1000万元。4、37团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改建、扩建跃进干渠防渗8.5km,渠道设计流量5.6m³/s,加大流量6.72m³/s配套渠系建筑物22座,建设年限2013—2014年;投资1500.34万元,其中扶贫专项资金1000万元,自筹500.34万元。5、37团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跃进区三支六、七、八九斗滴管4573亩,红旗区一、二、三、四斗斗渠防渗7.8公里,建设年限2013—2014年;投资479万元,其中扶贫专项资金450万元,自筹29万元。

6、三十七团高新节水项目:跃进二支渠一、二、七、八斗、红旗区三、四斗滴灌3960亩,建设年限2013—2015年;投资613.8万元,其中扶贫专项资金550万元,自筹63.8万元。7、37团小学教学点项目:建设一座面积为4000㎡的小学及其相关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年限2014年;投资600万元,全部申请扶贫专项资金。8、37团初级中学塑胶运动场项目:新建学校300m标准塑胶跑道运动场一座,建设年限2014年;投资300万元,全部申请扶贫专项资金。9、37团新建幼儿园工程:新建幼儿园1座,建筑面积1500m²及教学配套设施,建设年限2014年;投资450万元,全部申请扶贫专项资金。10、37团社区服务中心项目:新建社区服务中心1000㎡,建设年限2013年;投资300万元,其中扶贫专项资金250万元,自筹50万元。11、37团日间照料中心项目:新建社区服务中心1000㎡,建设年限2013年;投资300万元,全部申请扶贫专项资金。12、37团社区医疗服务中心项目:新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200㎡,建设年限2014年;投资360万元,其中扶贫专项资金300万元,自筹60万元。13、37团医院附属设施建设项目:医疗污水处理、配套设备及绿化,建设年限2015年;投资100万元,全部申请扶贫专项资金。14、37团气调保鲜储藏库建设项目:新建占地300亩气调储藏库一处,设计年吞吐量3万吨,配套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年限2013年;投资3000万元,其中扶贫专项资金1500万元,自筹1500万元。

七、政策支持与保障措施

在上级扶贫资金的支持下,团场配套资金积极筹措到位,争取项目早日开工建设投入使用,发挥其应有的效益,37团定位是以农业和石棉矿开采为主的城镇。镇区人口规模在0.5万人以上,承担团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农产品交易中心职能。

保障措施

1、组织领导及工作机构

成立扶贫开发“三年行动计划”工作领导小组,由团长陈志杰任组长、副团长梁洁任副组长,科室负责人为成员,具体由副团长梁洁负责落实。

设立扶贫开发“三年行动计划”工作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副团长梁洁担任,成员由发改、工交建商、计财、宣传、土管、生产等科室同志组成。设立督促检查工作领导小组,团长陈志杰任组长,纪委书记曲新泓任副组长。成员由纪检监察科、政工科、办公室同志组成。

2、加强监管,规范运行

加强项目管理。全面落实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公示公告制、廉政承诺制等制度,创新和落实项目管理制度,确保建设项目长期发挥作用。按照建管并重的要求,以连队为主体,落实管护人员,建立管护责任,制定管护措施,加强项目建后管理和使用工作,确保项目长期发挥作用。加强资金管理,严格执行专项资金专户管理规定,强化绩效考评和信息监控,把好专项扶贫资金投向,筑牢上级监督、部门监督、监察审计监督、群众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五道防线”,确保资金安全使用和效益最大化。

第二师三十七团 二○一三年六月二十三日

第三篇:县循环农业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县循环农业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县循环农业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为了切实推进我县循环农业提质增效、可持续发展,根据《**省循环农业产业发展专项行动计划》(***发〔201*〕**号)和《**市循环农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政办发〔20**〕**号)精神,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发展目标

到2020年,全县全面建立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制度体系,加快形成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生产生活生态相协调的绿色农业发展新格局。

(一)目的意义。通过开展循环农业三年行动,进一步梳理发展思路,明确目标任务,组织专项行动,实施重点工程,有利于有效调动各级积极性,有机整合各方资源要素,有序深化各项工作举措,从而为加快农业现代化夯实基础、营造氛围,赢得先机、形成合力。

(二)总体要求。紧抓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历史机遇,深入贯彻落实省、市、县关于乡村振兴和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部署,夯实稳粮增收基础,着力推进农业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转变,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切实保障粮食与农产品供给、农产品质量和生态环境安全。逐步实现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

(三)目标任务。通过三年努力,基本建立具有我县特色的高效生态农业产业体系,循环农业示范基地面积达到**万亩以上,粮改饲面积达到*万亩以上;秸秆综和利用率达到*%以上,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便处理利用率达*%以上,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率达到80%以上,尾菜处理利用率达到*%以上;耕地基础地力提高0.5个等级以上,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0.2个百分点,基本农田农网控制率达到*%,草原植被覆盖度达到*%;主要农作物化肥、农药使用量全面减量化。

二、重点任务

(一)优化区域生态布局,加快构建循环农业模式。

围绕构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在突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防灾减灾的基础上,统筹种养业、林果业、旅游业协调发展,推动形成生态保育与产业发展良性互动的循环农业新格局。大力发展核桃、花椒等山地特色生态林果业,实施果蔬有机肥替代行动,重点推广“林果-林下养禽养蜂(食用菌、药材)-有机肥-有机农产品”、“尾菜-养殖-沼气-有机肥-种植”等立体复合型循环农业模式。突出林果、冬春蔬菜、中药材、蜂禽养殖、食用菌等特色产业,加快推广“林-草-禽”等林下经济循环模式,全力培育绿色山珍品牌。打造“养殖-沼气-种植-养殖”生态农业产业链、“畜产品-特色农副产品-农业废弃物”循环经济产业链和绿色食品产业链。突破产业界限,以特色村镇和田园综合体为载体,依托绿色生态资源,加快促进以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为核心的产业融合,带动生态农业、生态加工、生态旅游协调发展,推动构建山地循环农业体系。

牵头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发改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配合单位:县工信局、县财政局

(二)围绕农业循环发展,实施资源综合利用工程。

1.以“粮改饲”工程为纽带的种养结合工程。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解决以粮食为主要饲料的猪、鸡等畜禽与人争粮的窘境。同时缓解玉米等产能过剩引起的种植效益下滑,最大限度的提高单位土地面积的经济和生态效益。通过“粮改饲”休养改良土地,有效提高地力,力争到20*年“粮改饲”面积达到*万亩。

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2.以秸秆为纽带的综合利用循环模式。围绕秸秆饲料、燃料、基料化综合利用,构建“秸秆—基料—食用菌”、“秸秆—成型燃料—燃料—农户”、“秸秆—青贮饲料—养殖业”产业链,结合农机部门的农机补贴政策,引进秸秆还田机械,推广秸秆还田和秸秆回收,坚持疏堵结合、以疏为主,严格落实秸秆禁烧责任,重点开展以肥料化、燃料化、饲料化、基料化为方向的综合利用,切实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到2*年,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以上,饲料化利用率达到*%,基本形成布局合理、多元利用的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化格局。

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3.以畜禽粪便为纽带的循环模式。围绕畜禽粪便燃料、肥料化综合利用,应用畜禽粪便沼气工程技术、畜禽粪便高温厌氧堆肥技术,配套设施农业生产技术、畜禽标准化生态养殖技术、特色林果种植技术,构建“畜禽粪便—沼气工程—燃料—农户”、“畜禽粪便—沼气工程—沼渣、沼液—果(菜)”、“畜禽粪便—有机肥—果(菜)”产业链。结合农村环境整治,在全县范围内开展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培训,建立农村粪污排放标准和奖罚制度,建立完善粪便储存、回收和利用体系。

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4.以减量化肥农药提质增效为主的耕地质量保护及地力提升工程。组织农技中心、县能环站等相关部门在前期全面规划的基础上,分步实施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废旧农膜回收、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和微生物肥、包膜化肥、缓释肥等技术措施,结合土地面源污染普查项目的实施,制定完整的土地改良及减量化肥农药、回收废旧农膜减少化肥农药残留和农膜残留行动方案,同时,加强对农业经营主体的宣传培训,针对核桃、粮食等农作物推广使用无公害农药,绿色防控病虫害等技术,有条件的地域,推广使用大型施药机械及航空植保无人机进行统一防控,进一步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深入实施废旧农膜回收工作,及时监测土壤重金属污染,积极开展土壤改良、控污修复、休耕轮作等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5.以乡村环境综合整治为载体,提高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水平。紧抓农村振兴战略及乡村环境大整治的有利时机,引导农户对农村生活垃圾进行分类收集,指导农户修建新式卫生厕所,扎实开展“厕所革命”,着力整治农村环境。以农村人居环境大整治为主线,在有条件的地域,以项目带动的方式对人畜及家禽粪污进行无害化处理。比如以蚯蚓养殖为纽带对可再生生活垃圾及粪污无害化生产生物有机肥,以尾菜处理项目带动资源化利用工程。以创新思维开发农业循环模式,进一步提高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水平,通过在乡镇设立示范点,以点带面推动循环农业模式在全县实施。

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6.农业水资源高效节约利用工程。加大喷灌、滴灌、低压管道输水等高效灌溉工程建设,完善灌溉用水计量设施,并积极推广垄膜沟灌、膜下滴灌、农业物联网水肥一体化自动控制技术。

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水务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三、工作举措

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新理念为指导,把建设生态循环农业放在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突出位置,进一步完善制度、健全体系、狠抓落实,推动现代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一)健全良种繁育体系。突出特色产业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大力引进西门塔尔、安格斯等优良品种,扎实做好地方品种保护与杂交改良,加大种畜场建设力度,加强基层母牛保护,牛良种化程度达*%以上;加快建设种苗基地,培育一批优质、高产、抗病、抗逆性强的品种,设施蔬菜优质种苗统供率达到*%以上;每年引进耐旱、多抗、优质高产专用型品种1-*个,健全和完善原种、一级种、三级种薯扩繁体系,建设原生产基地*亩,年产脱毒原种*万粒以上,确保脱毒一级种薯普及率达到100%。

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二)建设标准化种养循环基地。实施农业标准化战略,突出品牌质量,打造更多“独一份”“特别好”“好中优”“错峰头”的特色农产品,建设一批生态环境好、科技含量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的种养循环示范基地,创建一批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到20*年,建成核桃基地*万亩,年产坚果*万吨;中药材面积达到*万亩,总产量达到*万吨;蔬菜种植面积达到*万亩,总产量达到*万吨;全县牛、羊、猪、鸡分别达到*万头、*万只、*万头、*万只。

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林业和草原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三)重点打造生态农产品加工企业。深入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以培育特色产业加工和培植县域经济地方财源为核心,围绕特色产业和地方特色产品,突出特色、全链推动,集群发展,积极引进和培育上下游配套加工企业,实施以绿色有机农产品加工为主的农业产业化和生态化改造,加大生物、工程、环保、信息等技术集成应用力度,全力打造国家绿色生态农产品加工基地。到20*年,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比例达到*:1,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

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四)完善农产品产销对接和市场体系。加强对我县名优特农产品的推介力度,加快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依托知名电商平台,搭建多元化的农产品网上展示馆,打造永不落幕的农产品展销会,拓展线上线下营销渠道,布局完善国内外营销网络体系,加快我县农产品外销步伐。到20*年,全县农业电子商务年交易额达到*亿元,年交易额超千万元的农业电商主体达到*家。

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商务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五)推进“三园一体”建设。紧盯草食畜、优质果品、中药材、优质马马铃薯等特色优势产业,加快打造一批集种养殖生产、技术研发、农产品加工、冷链仓储、休闲观光、废物处理、创业示范为一体的循环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创业园和田园综合体。深入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打造集农产品初加工、主食加工、精深加工和副产物综合利用为一体的农产品加工核心区,推动副产物梯次利用、全值利用和循环利用,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加快配套建设休闲农业板块,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提升工程,建设废弃物处理利用中心、有机肥生产加工中心、餐厨垃圾处理中心等设施,实现生产要素互为条件、互为利用的闭环生态系统。强化品牌创建培育。实施农产品品牌提升行动,用品牌覆盖农业全产业链,按照“政府主导、主体运作、严格标准、财政支撑”的公共品牌创建机制,将区域形象品牌、区域农产品公用品牌和企业合作社品牌捆绑营销,做大做强品牌农业,全力叫响“生态陇原”优质农产品品牌,把**县的绿色品牌推向全国、推向世界。

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六)建立健全循环农业标准体系。推行标准化生产,建立覆盖全县大宗、优势、特色农作物的农业标准体系,每年制定修改标准5项以上。鼓励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地方标准并建立质量安全内控制度。加强标准示范推广和使用指导,依托“三区三园”和田园综合体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控制基地创建示范,推动规模种养基地、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和现代农业产业园率先实施标准化生产,通过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等多种方式带动千家万户走上标准化生产的轨道,减少化肥、农药、农膜等投入,切实改变依赖物质投入、拼资源消耗、靠外延扩张的传统发展模式。

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七)加快“三品一标”认证。加大认证工作力度,指导新型经营主体开展“三品一标”认证和品牌创建,将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纳入特色产业奖补范围,对通过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提高认证积极性,力争全县“三品一标”产品数量年增幅保持在*%以上,“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数量达到*个以上,推动农业生产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

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八)健全质量追溯体系。加快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建设,进一步健全完善信息查询、监管、监测等核心功能,扎实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深入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活动,加快建设县乡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实现农产品源头可追溯、流向可跟踪、信息可查询、责任可追究。

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四、保障措施

(一)组织领导保障。高度重视循环农业发展,把三年行动实施作为农业工作的主抓手,根据行动制订措施,围绕行动安排工作,结合行动落实项目。健全责任机制,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牵头抓、职能部门具体抓,加强计划管理,滚动编制计划方案,明确重点任务,增强工作针对性;强化任务落实,推行绩效管理,深化绩效评定和结果运用;加强工作督查,及时掌握工作推进、目标进展情况,及时发现问题、改进措施,确保取得预期效果。

(二)政策投入保障。结合专项行动和重点工程实施,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保障各项工作顺利开展。不断完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和财政支农稳定增长机制,健全农业补贴政策、农产品价格保护和市场调控机制,争取财政加大投入,充分调动经营主体积极性,引入工商企业和其他经营主体参与项目建设,吸引社会资金和金融资金支持项目实施,健全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壮大农业投资规模;加强政策投入绩效评估,建立项目补贴阳光监管体系,进一步提高政策效应和资金使用绩效

(三)改革创新保障。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破解发展循环农业的制约瓶颈、顺利推进三年行动的强大动力,实行面上改革创新与点上改革试验相结合,全方位加强政策、制度设计,着力构建农业现代化普适性、长效性的制度成果。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推进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探索循环农业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的互促互动关系,创新农业经营制度,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合作化、规模化经营,培育新型经营体系;创新农村产权制度,积极推进农业市场化,引导优质资源要素流向农业,不断激发发展活力。

(四)体制机制保障。完善管理机制,进一步推进农业立法,加强农业综合执法,强化“七五”普法宣传,切实增强依法行政意识,使三年行动各项管理工作全面步入法制化轨道。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精简下放权力,改进许可审批办法和程序,提高办事效能;完善决策机制,坚持科学民主决策,建立专家智库,广泛征求意见建议,使三年行动涉及的政策设计、计划和工作措施更加科学;完善评价机制,健全评价指标体系,定期开展农业现代化实现程度评价并通报结果。

(五)队伍作风保障。适应循环农业客观要求,合理设置内部机构,调整充实人员,理顺职能关系,使三年行动相关任务的承担相对集中,形成职责明晰、办事高效、运转协调、管理规范的组织体系。深入开展“五型”机关创建,全面提升干部职工创新谋划能力、科学决策能力、高效执行能力和依法监管能力,形成快捷高效的运转机制,切实担当起三年行动责任;进一步健全完善联系基层、服务三农制度,深入开展农技人员联基地联大户活动,深化农村综合调查联系点工作,完善领导干部联系基层“六个一”机制,切实解决农业发展和农民群众的实际问题,加强行风政风建设,强化廉政风险防控,大力弘扬农业部门核心价值观,为三年行动实施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六)环境氛围保障。积极争取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强化农业系统内部以及与其他部门的协作,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形成实施三年行动的强大推力。加强调查研究,深入挖掘总结基层干部群众的成功实践,塑造先进典型,树立示范样板;大力开展舆论宣传,办好系统自身宣传阵地,加强与主流媒体沟通联络,全方位宣传农业工作的好经验、好做法、好典型和好成果,使三年行动赢得社会广泛了解和支持;加强阶段性工作总结,强化交流沟通,全力营造上下思想同心、目标同向、工作同进的良好氛围。

第四篇:农业产业扶贫工作总结

总结农业产业扶贫工作

脱贫攻坚活动开展以来,宜阳县农业农村局积极履行部门职责,认真贯彻落实上级脱贫攻坚决策部署,结合当地实际,坚持“四个一”产业扶贫思路,激活内在动力,探索带动模式,找准脱贫路径,扎实推进农业产业扶贫工作。我们主要做法是:

一、创新带动模式,做大做强扶贫产业。

发展富民产业,是实现脱贫摘帽可持续发展的源头活水。

一是建基地、抓示范。

为引导广大贫困户大力发展绿色水稻、精品果蔬、特色养殖等扶贫产业,通过积极详见各类种养示范基地,让贫困户看有现场、学有样点。目前,全县建设千亩以上特色产业基地15个,建成百亩以上蔬菜基地21个,创建国家级蔬菜标准园2个、国家级一村一品(蔬菜)示范村1个,打造了()等一批精品果业示范点,()等特色养殖基地示范带动效应凸显。

二是育龙头、抓对接。

一方面在产业链条上把贫困户纳入帮扶对象范围,实行订单生产,全程技术指导。如,采取某某“公司+农户(贫困户)”形式发展()等蔬菜订单生产,由企业为贫困户统一提供统一种苗、技术指导、收购,贫困户分散种植,吸纳贫困户人员参与种植达1000余亩。另一方面引导贫困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价入股、流转土地、参与合作经营、入园进厂务工等多种渠道增加贫困户收入。如,仁和王龙养殖专业合作社吸纳该乡范围109户、268名贫困人员以资金或土地入股为股东,并聘请周边贫困户参与日常管理,使贫困户既可以按股份参与园区(基地)分红,又可以从中获得劳务收入。截止目前,全县培育发展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5家,农民合作社441家,其中贫困村组建78家,吸纳贫困户376户。

三是拓市场、促融合。

搭建电商平台,拓宽销售渠道,帮助贫困户把资金、技术、管理“引进来”,把资源、产品、服务“卖出去”。目前,全县建成县级农产品运营中心1个、建立益农信息社服务站点42个,为解决贫困村,贫困户农产品销售开辟了便捷通道。今年以来,共吸收104户贫困户种植绿色水稻952.5亩;绿色蔬菜扶贫带动贫困户465户,贫困户入口986人,参与规模3916亩;精品果业扶贫涉及6个乡镇3762亩精品果业面积,带动203户贫困户参与,带动贫困人员458人。

二、强化资源整合,提高脱贫支撑能力。

一是强化科技支撑。

我局从转变贫困户思想认识、提高种养水平入手,实施智、志、技帮扶三结合。一方面依托“职业农民”培训工程,把培训班开进农村,组织引导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参加技能培训。今年以来,在贫困村举办产业脱贫技术培训班6期,培训贫困户350余人次,印发技术资料900余份。另一方面结合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按产业类别组建了10余个专业技术服务小组,深入田间地头、生产一线、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制定“一户一策”农业产业科技扶贫菜单。此外,我局还充分发挥“田教授”、“土专家”的作用,与贫困户结成对子,利用自身的技术专长和在特色种养方面的成功经验搞好传帮带。

二是强化项目资金整合。

积极整合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对有建设积极性的贫困村予以优先安排,完善机耕道、排灌渠道等基础设施,改善贫困村产业发展条件。目前,全县10个贫困村其中()、()、()等5个村实施了标准农田改造,仁和彭家村、水边众村列入2018年建设项目,计划投资510余万元,改造农田1700余亩。

三是强化政策支持。

针对贫困户实际,制定出台操作性强、门槛低、补助标准具体的产业扶贫奖补政策。如:精品果业从奖补门槛和奖补标准两个方面进行激励,对于普通开发业主,要求集中连片100亩以上,每亩奖补200元,集中连片达到300亩以上,奖补300元亩;而对于建档立卡贫困户,则放宽条件,只要求连片20亩以上就可以享受每亩300元的奖补政策。绿色蔬菜则从奖补门槛方面进行激励,只要连片20亩即可,而对于一般业主则需连片50亩以上并且搭建钢架大棚5000平米以上才可享受奖补,大大减轻了贫困户产业发展压力。

二、健全工作机制,强化责任担当。

做好“三个到位”,确保产业扶贫工作扎实推进。一是思想认识到位。我局始终将脱贫攻坚工作列为全局中心工作的“第一菜单”,坚持半月例会、专题会议和督促检查制度,定期调度研究产业扶贫相关工作。二是责任明确到位。成立县农业局精准脱贫工作和农业产业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局主要领导带头落实脱攻坚“第一责任人”职责,压实产业扶贫单位、驻村工作队和帮扶干部责任。三是组织实施到位。研究制定一系列产业发展实施意见和“春季攻势”“夏季整改”行动方案,有序推进农业产业扶贫工作。同时创新工作方法,狠抓督查落实,每个贫困村建立一本扶贫工作台账,确保产业扶贫工作取得实效。

汇编农业产业扶贫成果集

第五篇:体育三年行动计划

体育三年行动计划

全面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若干意见》,以教育局的文件精神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为指导,充分发挥体育的育人功能,推动我校体育学科向纵深方向发展,以达到提高体育教育教学水平,促进学校、教师的可持续性发展,最终实现教师专业化成长和学生全面发展,特制订我校体育三年行动计划。

一、体育条件

(一)、有利条件

学校领导重视体育教学工作,在建校初期积极制定一系列体育管理办法、采购体育器材、招聘专业体育教师。师德高尚。热爱教育事业,具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在工作中模范遵守师德规范,依法执教,为人师表,敬业爱生。教育理念先进。拥有正确的教育观、教学观和学生观,了解青少年的身心特点,遵循教育规律,引导学生健康成。教育教学能力强,具有高超的教学艺术,能教课,能训练、能开展科研活动,能组织大型集体活动,精通裁判知识。

(二)、面临的困难

1、教师问题

师资不足,外出交流、探讨、协作的机会不多、思想上不重视体育课堂质量,课堂内容单一。信息资源的开发和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能力还有待提高。

2、学生体质问题

学生体质偏低、体重不达标、营养不良、运动能力差,活动时间少。

3、家长问题

学生家长只重视学生的文化课成绩,对于学生的体质从不过问,不了解学生营养是否满足其身体的成长需要。

二、体育工作思路

以“让更多的孩子接受更优质的教育”为目标;以“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为理念;以“走进阳光”的孩子是幸福的,走出阳光的孩子是自信的”为追求。横涧一中学校的育人目标是:“教给学生做人的基本道理,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后续发展的基本能力,适应社会的基本经验,智慧人生的基本思维,为每一位学生的美好未来做好准备”。让每一个阳光学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三、发展目标

(一)、探索阶段(2013年9月-2014年8月)

体育课每班每周从原有的2节增设至每班每周3节,开设体育特长班。按国家标准配备专业体育专业教师,逐步使学生接受专业体育知识。根据合格学校《体育器材设施配备标准》要求,结合学校实际情况,认真贯彻实施,逐步完善学校体育器材设施的建设,并规范管理。让全体师生都能参与体育锻炼。每学期期末组织学生体质测试,并把学生的体质状况纳入家校联谊书通知学生家长。

(二)、完善阶段(3014年9月-2015年8月)

进一步加强对体育教师的培训,每学期让体育教师在校本、校外交流学习1-2次。把体育教师的额外工作量列入考核范围。体育特长班训练工作有序进行。做好实施训练的纪录和测试成绩纪录。通过科学训练,提高运动队的成绩。在原有基础上补充体质测试仪器,使学生体质更加精确,评定更加科学。定期邀请外校有经验的体育教师、教练到我校指导体育教学、训练工作。填充课堂内容,使每个学生掌握一到两项终身受益的体育锻炼项目。

(三)、稳定阶段(2018年9月-2016年)

体育师资、器材完成配备,课堂内容、场地安排上得到有效保障。学生每天参加体育锻炼1小时以上,学生体质达标率超过85%,群体活动形成系列,具有多样化、规范化、科学化的特点,深受学生喜爱。体育竞赛与思想教育、能力培养、体育教学、健康标准测试有机结合。学生家长了解学生每学期的体质状况并积极配合学校,为学生的体质做坚强的后盾。每学期至少开展2次不同类别的体育竞赛,体育训练有序进行。

四、主要任务

(一)、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组织与管理。

1、充分发挥学校体育工作领导小组的职能作用,定期召开学校体育工作会议,研究体育工作,学习学校体育工作的法规、文件,搞好学校体育工作的发展规划,并进行宏观调控。

2、完善现有体育规章,为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提供导向和保障作用。

3、加强组织与协调,统筹安排好学校的各项体育工作,并抓好“计划、组织、实施、总结、反馈”等环节,确保活动的有效落实。

4、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宣传力度,充分利用校园广播、橱窗、板报、校园网站宣传普及体育知识,营造良好的体育氛围,构建人人关心学校体育工作的局面。

5、继续加强档案资料的管理,建立健全学校体育工作档案,并抓好档案规范化建设。

(二)、优化教师队伍、落实体育内涵发展

1、积极开展学习、培训、交流、研讨等活动,体育专职教师,特别是与兼职体育教师之间加强交流、探讨,每位教师每学期开设一堂专题性公开课,并进行评课与交流,全面提高教师的师德素养及业务能力。严格课堂教学常规,把此作为对每位体育教师的管理与考核的依据,为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应用信息技术、多媒体设备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使体育教师的上课方式有全新的转变。

(三)、优化教学、提高体育学科质量

现有的体育专职教师,远远不能满足目前学校体育教学需要,一方面加强对兼职体育教师、班主任以及其他学科教师体育常识的培训;另一方面将根据学校具体情况,加强体育师资的建设,逐步实现体育教师专职化。并以教师主动发展为核心,以校本培训为载体,通过2—3年的努力,所有体育教师在学术水平和教学能力及个人素质上均得到全面提升。

加强体育特长班的管理,训练分工到人,明确职责,并对体育特长班取得的成绩进行客观的评估,作为组内对每位教练员的考核。进一步提升篮球赛、拔河赛等已有的大型学生体育活动品牌,再树一批有影响的新品牌。开发和推广“集体体育竞赛项目”,如“全校师生健身周”活动、“假日体育”、“休闲体育”、“趣味娱乐体育”等特色学生体育活动。

五、支持与保障

学校一是重视抓好基础性工作,从创建计划的制定到各班组队,日常训练和活动以及每年一次的班际比赛保证有序进行,营造创建氛围;二是要保证创建经费的投入,及时添置创建所需的设施、设备,以保证创建工作的顺利实施;三是要重视抓好师资培训工作,创造条件让带队教师赴外进行培训和学习,不断提高其自身的业务素质,为创建质量的不断提升提供保障。

继续增加体育经费的投入,补充体育器材、设备,保证教学、训练以及群体活动的开展。体育器材室由专人负责管理,制定体育器材室的管理制度,明确管理人员的职责,对体育器材进行登记与合理的分类,器材分布适当、井然有序。做好运动器材、设备和运动服装的选购工作,及时满足体育教学发展中各种物质的需要,保证体育教学的顺利进行。每年登记损耗的各种器材数目与数量,及时补充。使我校的体育器材设备达到省级标准。

下载河南农业产业扶贫三年行动计划范文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河南农业产业扶贫三年行动计划范文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

    安徽学前教育启动三年行动计划 ( 2011-05-22 08:52:57) 稿件来源:安徽日报 日期,省政府第76次常务会议通过安徽省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1—2013),着力破解我省城乡幼儿“入园......

    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定稿)

    海勃湾区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发展学前教育的意见,把解决“入园难”作为实施教育规划纲要的重点任务和突破口,加强领导,履......

    学校三年行动计划

    老观坨九年一贯制学校三年行动计划 (2015.9-2018.9年度)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均衡、管理、质量”为发展关键词,以参与“创艺”、“创强”、“创现......

    幼儿教师三年行动计划

    幼儿教师三年行动计划 随着教育改革的广泛和深入,以及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社会对幼儿教师的要求也提高了,这也鞭策幼儿教师不断学习进取;不断给自己充电加油;努力汲取新的知识,......

    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

    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 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发展学前三年教育对于促进儿童身心全面健康发展,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

    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

    《万宝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2—2014》实施方案 万宝中心幼儿园为积极贯彻落实新一轮《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以加强幼儿园内涵建设为着眼点,拓展社区资源建设,努力创设一......

    幼儿园三年行动计划

    篇一:幼儿园三年行动计划 幼儿园三年行动计划 为进一步拓展学前教育优质资源,满足幼儿就近接受良好学前教育的需求,黛溪办将用3年左右的时间,加大财政投入,实现合理布局学前教......

    幼儿园三年行动计划

    幼儿园三年行动计划为进一步拓展学前教育优质资源,满足幼儿就近接受良好学前教育的需求,黛溪办将用3年左右的时间,加大财政投入,实现合理布局学前教育资源,改善幼儿园办学条件,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