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变态心理学案例分析
变态心理学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
某女,33岁,大专文化,某国企行政人员,未婚。
来访者在沟通中诉说从小性格内向,非常听话,一直表现良好,十分乖巧,也没有什么过错让父母担心。但父母要求较严格,特别是上中学后,不仅对学习要求很严,还特别在意她与男孩子的交往,经常告诫她不要与男孩子来往,偶尔有男同学找电话来,总是盘问半天,假期里的活动如果有男同学参加,一般上不会让她去的。事实上她与男孩子的交往并不多,大约从上初中开始,看见了男孩子就会脸红,紧张,不知说什么好,有些手足无措。上高中时,暗恋某同学,见了该同学,尤其紧张,害怕与该同学眼神接触,后来发展到只要见了男同学就非常紧张。在中学和大学时都有男同学明确表示喜欢自己,但都因为恐惧而不敢与他们交往。工作后这种情况更为严重,见了年轻的异性就紧张、恐惧,也因此很少参加单位里的活动。近几年来,不断有人为其介绍男朋友,一般情况是不见,实在推托不了,勉强见了,也往往弄的别人很尴尬。近半年来甚至见了人都觉得害怕,不愿意与人交往,下班后就在宿舍看书、看电视。吃不好,睡不香,自己也对自己这种状况不满,多次想来咨询但又对见心理咨询师很害怕,在父母的再三鼓励下,自己前来咨询。
心理咨询师了解到:上小学前曾经和小朋友玩的时候互相抚摸对方的生殖器,当天晚上母亲知道了,责备她怎么那么坏,还狠狠的打了她的屁股。后来她就忘了这件事,初中讲生理卫生课时,突然想起此事,觉得自己不纯洁、下流,自己很坏。并且从此经常想起此事,怕人知道。上高中时暗恋男同学,觉得自己不纯洁,不敢看老师,不敢与老师交往。上高中和大学时,症状有所加重,以至于最后连普通男性都害怕了。这种担心与害怕严重地影响了工作和生活,工作岗位调整了多次,领导和同事都很有意见,多次批评过她。她为此也很苦恼,30多岁了还没有结婚,出现这种情况根本没法找男朋友,本意上她也愿意与他人交往,可就是害怕他人知道那件事,害怕他人从自己的目光中看出自己不纯洁,看出自己很坏,所以特别害怕与他人目光接触,害怕与他人交往。对该求助者的分析与判断如下:
1、该求助者的主要症状:
行为:对异性(继而对同性)而退缩、回避。
内心体验:性焦虑;道德冲突被唤起焦虑、自责、抑郁情绪体验 社会功能:正常学习、工作、生活被破坏。
2、本案最可能的诊断:
按许又新教授关于心理冲突性质与神经症诊断的理论,最可能的诊断是:(性道德冲突导致的)异性交往心理与行为障碍,属于心理障碍。按许又新教授病程、精神痛苦程度、社会功能三维度诊断法,可诊断为神经症。社交恐怖症。恐人症。
3、诊断的依据:
按许又新教授心理冲突与神经症诊断的理论,求助者冲突为道德性冲突,不属于神经症性冲突。
按许又新教授关于从病程、精神痛苦程度、社会功能三方面诊断神经症的要求,(1)病程超过10年(从读大学开始),可评3分;(2)其精神痛苦程度,由于性道德冲突,使自己陷入焦虑、自责、恐人等情绪之中,可评3分;
(3)因情绪和行为问题,多次调动工作,领导和同事都很有意见,多次受批评;年过30,仍无法进行恋爱。为此,工作、生活、严重受损,可评3分。
总分达9分,可诊断为神经症---异性恐惧症,进而发展为恐人症----社交恐怖。
4、鉴别诊断: 与精神分裂症鉴别
(现有资料中未见钟情妄想症状以及相关的幻觉,对自己的症状有自知力,力图摆脱)若在进一步搜集的资料中另有所见,可考虑改变诊断。
5、病因分析:
童年无知的性好奇和性游戏受到惩罚后,内化为模糊的性道德冲突,这是童年早期经验,致病内在根源。在性成熟时,生理卫生课堂上,谈到青年人的敏感话题——性问题,此时,将童年期的、已被遗忘的性道德冲突激活,形成现实的性道德冲突,导致在性道德问题上产生自罪感,从而使他对异性交往产生心理障碍。
6、做为该求助者的心理咨询师,与求助者商定咨询目标: 确定咨询目标:通过认知—行为疗法的谈话法,启发她认识到早年性游戏的合理性以及惩罚后的性道德冲突的不合理性,使她确认当前的思维模式有误。使求助者理解到,消除错误认知模式并建立合理认知模式的必要性,以及用合理的认知模式调整她的恐惧情绪、使用可量化的行为变化为指标,矫正她的不适应行为,是彻底消除自身心理行为障碍的有效方法。从而使求助者同意并接受上述总体咨询目标。在求助者接受了总体咨询目标之后,告知求助者,该矫治过程中不同阶段有不同的阶段性目标:1)进行自我观察,并以内部对话方式使固有错误认知模式明朗化;2)认识错误认知模式与症状之间的因果关系;3)引导求助者通过自我对话的方式,使旧认知模式通过吸收或移植或综合的方式转化为新认知模式,并使用内部语言的自我对话方式将新认知模式确定下来;4)用可量化的外部行为作为指标,将新的认知模式贯彻在自己的现实生活中去,最终矫治不良情绪,形成新的有效行为。
7、为该求助者拟定咨询方案:(1)主要方法选择与原理
对求助者比较有效的矫治方法是认知-行为疗法。其理由是:求助者有早期形成的不良经验,并形成了相对稳固的错误认知模式,求助者后来的痛苦情绪和社会功能障碍都与错误的认知模式相关。为此整个矫治过程应以消除错误认知模式,建立新的、合理的认知模式为核心,并辅以行为治疗手段,用行为治疗的量化手段评估认知模式转化的程度,用行为改变强化、促进和巩固新建立的认知模式。认知-行为疗法对此类问题是最有针对性的。(2)矫治的操作程序
a.通过谈话,使求助者充分认识自身现有的行为与环境不相适应。
b.充分认识产生不适应行为的内在认知结构。
c.促使求助者改变固有的错误认知模式,初步接纳新的认知模式。
d.指导求助者在现实的生活中,以量化的行为为指标,通过新认知模式的运用——巩固——再运用——再巩固的过程,逐步改变求助者的不良体验和行为,最终达到矫治的总体目标。
注:新旧认知模式的转换有三种方式:吸收、移植、综合,在该矫治的过程中,结合求助者的具体情况,可选择使用。(3)具体治疗阶段
(一)、心理帮助阶段:
按照认知—行为疗法的原理,具体矫治阶段分为:自我观察阶段、不相容的思想与行为阶段、有关变化的认知阶段。
a.自我观察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对求助者进行指导,使求助者改变原来的概念系统。求助者早期的性道德冲突及对自己不纯洁的评价是求助者内部对话中所包含的主要消极自我语言和自我表象,通过自我对话使求助者用与原来不同的眼光看待自己的问题和症状,产生与原来的不适应行为或思想相抗衡的思想或行为。儿童阶段的性游戏属于儿童交往过程中是正常事件,不是不道德的事情,早年被母亲批评是以成人的道德标准评价儿童,求助者内化了这种模式,也以成人的道德标准评价儿童,而这样的认知模式是错误的。通过指导求助者进行自我对话,了解其不适应行为产生的原因,并构建出新的认知结构:自己儿童期的行为不是不道德行为,不是羞耻的、不纯洁、下流的;用儿童的眼光看待儿童,用成人的眼光看待成人。评估效果的指标:
谈话法:通过外部语言表达,让求助者说出自己对认知模式的理解。b.不相容的思想与行为阶段:指导求助者通过自我观察的内部对话,建立起与原有不适应行为不相容的新的行为链。在这一阶段,通过内部语言的转换引导,影响求助者的认知结构,并使其根据新的概念以一种更有效的应付方式组织自己的经验。在这阶段,使求助者自己通过与自己的对话,强化新建构起来的认知模式,并以新的认知模式指导行为。帮助求助者自己认识到,一方面自己不应用成人的道德标准评价自己儿童时期的行为,另一方面即使别人知道童年的事情,也不会说她下流,说她不纯洁而拒绝和她交往的。并以此而鼓励求助者与人交往。
评估指标:通过外部语言,让求助者说出新的认知模式;观察求助者的行为,看旧有行为模式是否发生改变,是否按新认知模式行事。c.行为改变阶段。在这个阶段中,要求求助者每天都按照新的认知模式做出相应的应对行为,在新行为的塑造中,可使用系统脱敏的方法(即逐步改善求助者回避他人的行为。可实施的行为改变阶段有:见人能感到放松;能与他人交谈;可以向他人表达自己的感情等;可以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交往关系。
在此过程中,不断强化求助者的良好行为,并鼓励其继续下去。评估指标:观察求助者行为,看求助者是否有效实现每阶段目标。
(二)、巩固提高阶段:
对求助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的良好行为进行及时的强化和巩固,使新的行为模式在新的认知模式的指导下,逐步内化成为求助者的自然行为,进而改善求助者的基本症状,改善求助者不良情绪,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评估指标:观察法,观察求助者是否将有效行为贯彻到日常生活之中。(4)咨询效果的评估
完成阶段性评估后,使用以下指标对咨询效果作整体评估。a访谈法:求助者自述咨询后的认知模式、情绪状况及行为状况 b观察法:观察求助者的情绪、行为是否发生改变,有建立稳固的合理的行为模式,焦虑、抑郁情绪明显缓解。
c测验法:使用SAS,SDS对求助者的焦虑、抑郁情绪进行测量,对比咨询前后情绪变化结果;使用SCL-90查看咨询后求助者生理心理行为症状的缓解程度。
第二篇:变态心理学案例分析
方某
女
17岁
学生
高中文化
半年前因父母离婚,出现情绪低落,语言减少,上课思想不能集中,自觉思考解题能力下降,兴趣缺乏,不愿参加学校活动,不愿与同学接触,失眠、消瘦、食欲减退。期中考试成绩由原前20名,降至100名以外,感到无脸见人,出现消极行为,用刀割腕自杀,送院抢救。出院后不原再上学,终日卧床,自感 “脑子生锈,已成废人”。后被送区精神卫生中心门诊,诊断 “抑郁症”,服用氟西汀等,抑郁症状好转,曾返校上课,但很勉强。近1月余,因功课跟不上,情绪再度低落,对家长说:“活着没意思,太累,太痛苦,不如死了好。” 遂被首次送住院治疗。
入院体检、实验室检查正常,否认家属史。
精神检查(略)
[症状标准]
1.以情绪低落为主。
2.具有下列症状(标准9项中,至少要有4项):
(1趣丧失(不愿参加活动和同学接触);(2)精神运动性迟滞(语言减少、)兴终日卧床);(3)联想困难(思考能力下降,“脑子生锈”);(4)自杀行为;(5)失眠;(6)食欲减退、体重减轻。
3.无内省力。服用抗抑郁剂等曾有效。
[严重标准]
损害学习和社会功能,给本人造成生命之虞。
[病程标准]
符合症状标准持续2周以上(本患者起病半年,中途经治疗部分缓解,近1月症状加重)。
[排除标准]
排除精神分裂症、反应性精神病。
诊断:抑郁症
CCMD-3 : 心境障碍(无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32.2
王某
男
41岁
职工
高中文化
两年前因与单位经理争吵被辞退。一个月后出现情绪兴奋、言语增多、好管闲事,自称要写剧本、出小说、拍电影。一次购买2000元假手饰送亲友。每天打数10次电话,清晨5时约朋友谈心。睡眠减少,外出不归。情绪高涨,言行异常持续近2月,因管理困难,首次住入精神卫生中心。经碳酸锂、氯丙嗪等合并治疗3个月后,显进出院。出院诊断“情感性精神障碍(躁狂发作)”。出院后缓解良好,另找工作,并胜任。
以后停止服药和门诊随访。三个月前,因单位效益差下岗,逐渐出现语言增多,夜眠减少,情绪兴奋,精力充沛,容易激惹,常与妻子、邻居争吵。挥霍无度,一天买西装1套、休闲西装6件、衬衫2件、皮鞋2双。自夸“在上海没有我解决不了的问题”,在外追逐女性,性欲亢进。因旧病复发,第2次入院。
入院体检、实验室检查正常,有家属精神病史。
精神检查(略)。
[症状标准]
1.以情绪高涨,并伴有激惹为主。
2.具有下列症状(标准8项中,至少3—4项):
(1)语言增多;(2)自我评价过高;(3)精力充沛、活动增多;(4)鲁莽行为、挥霍无度;(5)睡眠减少;(6)性欲亢进。
3.两次发病,首次诊断“情感性障碍(躁狂发作)”,缓解期精神正常,胜任工作。
[严重标准]
损害社会功能,给他人造成不良后果。
[病程标准]
符合症状标准持续一周以上(本患者首次持续2月余,第二次3个月)。
[排除标准]
无器质性障碍,无成瘾物质所致躁狂根据,无精神分裂症症状。
诊断: 心境障碍(复发性躁狂)30.4
陈某,女,23岁,未婚,中专文化。因与人交往时紧张、局促不安三年,羞见生人、回避社交一年求治。
病人19岁进入某专科学校,在花枝招展的女生中间感到压抑,立志发奋读书,以示不随波逐流,但成绩平平,故时而气馁、悲观,时而愤愤不平,甚至嫉妒。常暗中注意同学们对自己的态度,如言语中有无含沙射影?眼神中有无蔑视怠慢?某日上课,发现新来的男老师似乎老是注意自己,颇难为情。迎面相逢,病人会面红耳赤、心慌气促。此后只要遇上该老师就言行失措。久而久之,觉得同学们都洞悉了其心中秘密,于是与同学们相处也不自然了。毕业工作后,从不参与同事活动,有同事与其主动交谈,也因不敢正视对方而借故走开,上下班故意加快或放慢脚步,避免与人同行。知道这样做没有必要,但又不敢与人相处。后经人介绍结识一男友,虽然同在一市,却多是鸿雁传书,每次决定约会,马上心慌、脸红,以致勇气全消,偶尔赴约,也是故意迟到。有一次男方父亲寿辰,邀病人赴约,无法推托,一直忐忑不安。赴宴那天,还没见公婆就心慌气促,四肢发颤,与公婆见面,顿觉头晕目眩,满身大汗,语无伦次。以为中暑,被送至医院。此后,羞见一切外人,甚至与家人共餐也有些不自然。为避免窘迫,常托词休病在家,以免交往。
【病例讨论】
本例病人的症状以恐怖为主要临床相,恐怖的对象主要为人际接触和社交场合,恐惧发作时伴心慌、面红、气促,甚至颤抖、大汗、头晕目眩等植物神经症状,并有回避行为。病人知道恐惧过分,不必要,但无法控制。符合社交恐怖症的诊断标准。【本例诊断】
社交恐怖症
刘某,男,9岁.因自幼好动,上课不认真,管教困难,于1992年7月来儿童精神卫生专科门诊求治,病史由母亲代诉。
患儿自幼顽皮多动,1岁多能走之后,喜欢到处攀爬,不怕危险,经常摔得皮破血流,依然如故。任何意见玩具到手之后就要拆开弄坏,从不怕生人,到亲友家做客,随便开别人的屉子、柜子,到处乱翻。7岁入学,上课、做作业从不专心,总是不停地做小动作,撩逗同学,搞恶作剧,经常与同学发生冲突。上课发言不守纪律,经常插话,扰乱课堂秩序。常常惹麻烦而又老师或者同学来告状。在家做作业时很不专心,边做边玩,外面一点小动静就要跑去看一看,经常做错或者不能按时完成。自己的东西杂乱无章,丢三落四,经常丢失文具、雨伞等日用品,或上学忘记要带的东西。家长曾经想培养他一些业余爱好,但不论学什么都是有始无终,缺乏耐心,不能坚持。脾气急躁,有什么要求马上就要满足,否则纠缠不休。学习成绩中上,近一年来有下降趋势,无说谎、偷窃等不良行为。自幼睡眠较少,似乎精力过剩。偏食,二便可。
【病例讨论】
此患儿临床表现为:
1、自幼注意力不能集中。
2、自幼行为多动、冲动。
3、患儿无其他品行问题,无智力低下,学习成绩中上,但近年来学习成绩有下降趋势。
4、体格检查、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发现。
5、实验室检查:智力在正常范围,SPECT检查发现双侧额叶下部及丘脑放射性分布稀疏,代谢学运降低。【本例诊断】 儿童多动症
李某,男,22岁,未婚,汉族,中专毕业,粮食局职员。因言行怪异,妄闻妄见,故来求治。
一年前,父病故又加失恋,开始失眠,呆滞,郁郁不乐。说“我活不了多少天了,我有罪,领导认为是我让单位的其他人犯了错误”。拒绝就医。听到火车鸣响就害怕,说“了不得,天下在乱了”。不出门,独处一隅,喃喃自语自笑。曾被诊断为“抑郁症”入院,给予阿咪替林、冬眠灵等治疗,19天后家属要求出院,返家途中突然凝视前方,旋即返身惊恐而逃,说“前面有一道白光太厉害了”而其两位兄长均未见到。听见鸟鸣狗叫也恐慌,在家休息数月,出院3月后去上班,尚能完成一定的工作任务,对人说他耳边常听到一些说话声,内容则说不出。出院5月后,见到公安人员就恐惧,口称“我有罪”,回家后即问家人:“公安局的人和你们谈过话吗?为什么我想的事情别人都知道?”不时侧耳听“地球的隆隆响声”。一次,听到汽车声就惶恐地说“社会大乱了”;看见小汽车则恐惧的问家人:“那是不是来逮我的阿?”某晚仰卧于床,忽然说:“怎么我在屋里能看到天?”
【病例讨论】
病人在意识清晰的情况下,主要出现以下一些症状:
1、行为孤僻退缩,脱离现实,生活懒散被动。
2、机能性幻听:在听到一个真实声响的同时,出现机能性语言幻听。
3、读心症(被揭露感):他脑子想什么,耳边就听到一个不时他自己的声音在说他所想之事。
4、评论性幻听:幻声在评论他的言行。
5、强直性思维:这是一种不由自己意志所支配的思维,病人感到陌生和厌烦,且欲摆脱而不能。
6、释义妄想(象征性思维):如见到白鸽在飞,就认为他父母有大灾大难。
7、思维被夺:认为私人把他的思想“抽走了”
8、影响妄想(被控制感、被动体验):认为死人控制了他的脑子,使自己的大脑失去自我控制而不由自主地向一些问题;认为自己的思想行为,表情动作都是外力强加的,受外力控制支配,失去了自主性。
上述症状均符合偏执型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本例诊断】
偏执型精神分裂症
第三篇:变态心理学 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
——社交恐惧症
陈某,女,23岁,未婚,中专文化。因与人交往时紧张、局促不安三年,羞见生人、回避社交一年求治。
病人19岁进入某专科学校,在花枝招展的女生中间感到压抑,立志发奋读书,以示不随波逐流,但成绩平平,故时而气馁、悲观,时而愤愤不平,甚至嫉妒。常暗中注意同学们对自己的态度,如言语中有无含沙射影?眼神中有无蔑视怠慢?某日上课,发现新来的男老师似乎老是注意自己,颇难为情。迎面相逢,病人会面红耳赤、心慌气促。此后只要遇上该老师就言行失措。久而久之,觉得同学们都洞悉了其心中秘密,于是与同学们相处也不自然了。毕业工作后,从不参与同事活动,有同事与其主动交谈,也因不敢正视对方而借故走开,上下班故意加快或放慢脚步,避免与人同行。知道这样做没有必要,但又不敢与人相处。后经人介绍结识一男友,虽然同在一市,却多是鸿雁传书,每次决定约会,马上心慌、脸红,以致勇气全消,偶尔赴约,也是故意迟到。有一次男方父亲寿辰,邀病人赴约,无法推托,一直忐忑不安。赴宴那天,还没见公婆就心慌气促,四肢发颤,与公婆见面,顿觉头晕目眩,满身大汗,语无伦次。以为中暑,被送至医院。此后,羞见一切外人,甚至与家人共餐也有些不自然。为避免窘迫,常托词休病在家,以免交往。
病例讨论:
本例病人的症状以恐怖为主要临床相,恐怖的对象主要为人际接触和社交场合,恐惧发作时伴心慌、面红、气促,甚至颤抖、大汗、头晕目眩等植物神经症状,并有回避行为。病人知道恐惧过分,不必要,但无法控制。符合社交恐怖症的诊断标准。本例诊断:
社交恐怖症
一、心理动力学观点(精神分析理论)
心理动力学派认为神经症的根源在于本我冲动的威胁和自我的压抑与防御之间所形成的冲突。恐惧症被视为恐惧反应的无意识转移,即从小时候曾经造成过创伤性恐惧体验的刺激物转移到一个与之有某种联系的新的刺激物。
本例中病人可能在童年期经历过创伤性体验,尤其是家庭生活和童年的社交经历。有研究发现家庭成员间缺乏相互帮助和支持,儿童会对他人产生不信任和不安全感,在社交中容易敏感、多疑以及紧张焦虑。本例中患者表现出过分的多疑,例如怀疑同学“言语中有无含沙射影?眼神中有无蔑视怠慢”,这可能与其生活的家庭环境有关。另外,父母过于频繁、严厉的惩罚、责骂和苛刻的要求,促使子女形成“高道德”标准的社会价值观,这时,子女在评价自身的行为、态度和欲望时,往往过分苛刻和严厉,从而产生明显罪恶感、耻辱感和自我谴责,为神经症的产生提供了充分的条件。父母的严厉、惩罚,会使孩子变得胆怯、小心翼翼,在社交中过分担心自己的言行,惟恐遭人指责;父母对子女过多的拒绝、否认,使其个性变得自卑、自我否认、内倾而逃避社交,或过分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和心理状态来刻意表现自己,以渴望得到外界的认可或过分渴求他人的赞誉,对受到批评或拒绝很敏感,因此,在社会交往中始终处于焦虑恐惧之中,从而出现回避行为。本例中患者表现出较高的自卑水平,可能与父母的不良的教养方式有密切关系。
社交恐惧症患者较正常人过度使用中间型和不成熟防御方式,例如:解除、制止、回避、同一化、投射、潜意呈现、幻想、退缩和躯体化等,而较少使用成熟防御方式,如幽默。社交恐惧症患者较正常人特征性地使用回避防御方式。本例患者也多采用不成熟的防御方式。
本病例可采用精神分析疗法,帮助患者回忆童年的经历,重点在家庭生活环境和童年社交情况,找到发病的深层次原因,对症下药,在采用行为或认知方法进行治疗。
二、人本主义观点
当一个人的自我实现的内驱力受阻、自我实现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一个人便可能产生心理障碍。自我实现内驱力受阻的原因:个人的行为同其真实的自我之间不协调一致;个人的基本的需要得不到满足。
患者的成长经历妨碍了其自我实现。例如父母过于苛刻的要求,使其很难获得父母的积极关注,从而导致其自我实现困难。患者在学校无法找到自己的价值所在,相貌平平,成绩一般,难以满足自己的要求,自我实现遇到困难。为保持积极的自尊,采用回避的防御策略,久而久之,恐惧的症状泛化。
人本主义疗法要求咨询师为来访者创设一个温暖信任和接纳的气氛,无条件的积极关注,本例中可使来访者逐渐发现自己的价值,使自己的感受和经验并入自我概念中,改善其自我概念。
三、行为主义观点(效能预期理论,Mowrer的习得论)
效能预期理论认为伴随着焦虑发作的生理变化(如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呼吸急迫和出汗等)可成为一种条件刺激物,进一步引发焦虑发作。本例中的关键性事件是患者见到男老师的经历,由于错误的归因导致了强烈的生理反应,这些生理变化又进一步强化了患者的焦虑情绪。患者通过逃避行为(避免参与社交活动)来避免焦虑、减轻恐惧,恐惧的减轻反过来通过负强化增强逃避行为,从而固定为一个人持久的症状。
人本主义常采用系统脱敏疗法来矫正社交恐惧症。
四、认知心理学观点
认知学派认为神经症和焦虑障碍的发生源于个体具有不合理信念和不恰当(歪曲)的认知。社交恐惧症患者误以为自己面对他人非难的威胁,与人交往是有消极的自我评价并低估自己的操作能力。本例患者表现出严重的认知失调,(例如她过分注意同学对她的态度,觉得老师总注意自己,猜测同学洞悉了秘密),这种歪曲的认知夸大了社交过程中的威胁,使她采取逃避的方式来避免这种威胁。
采用认知疗法可帮助患者改变思维和行为方式来改变认知,对社交过程中的事件做出正确的认识和归因,消除恐惧的原因,达到治疗的目的。
五、遗传学与生物学观点
社交恐惧症是由环境因素与遗传因素的相互作用共同造成的,可对患者的家庭情况进行调查。
社交恐惧症的发病的生理原因是人体内一种叫“5-羟色胺”的化学物质失调所致。这种物质负责向大脑神经细胞传递信息。这种物质过多或过少都可引起人们的恐惧情绪。
综上:
本例患者病因可分为社会原因和心理原因。社会原因:
(1)家庭原因:父母的教养方式,家庭环境等。(2)负性生活事件影响,造成发病的现实生活事件。
(3)缺乏社会支持系统的帮助,没有朋友,人际关系差,在遇到问题时得不到亲友和朋友的关心支持。心理原因:
(1)存在错误认知。
(2)情绪方面,受恐惧、焦虑等情绪的困扰自己不能解决。(3)面对人际交往问题,不知所措,缺乏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技巧。
第四篇:变态心理学案例分析(参考王建平主编)
自考变态心理学
个案分析
使用教材:《变态心理学》王建平2006版
题源:【例题】;【习题】;【真题】
第二章、心理病理现象
1.【习题】
李某,男,37岁,患有偏执型精神分裂症。病后自认是高级干部、说自己比爱因斯坦还厉害,发明了很多新技术,写了很多文章.并有可能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请根据本章有关内容判断,该病人的表现属于哪种典型的精神症状?
答:根据材料所述,可以认定,病人表现为思维内容障碍的夸大妄想:
夸大妄想的主要表现是:病人病态地夸大自我的重要性,坚信自己有非凡的才智、地位、权势、财富和足以改变人类命运的发明、创造。片段、短暂、不坚持、不荒谬的夸大妄想可见于躁狂症;持久而荒谬的夸大妄想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第三章、神经症
1.【例题】:3P39
莉莉,女,26岁,大专文化。
同胞二人,行二,姐姐比她大两岁,出生于黑龙江,母孕期正常,足月顺产。生长发育好,适龄上学,成绩一般。11岁时由黑龙江举家迁至石家庄,当时黑龙江小学未教应用题(数学),所以后来在课堂上不能当堂完成作业,感觉自卑,认为不如别人。以至于数学成绩一直不好,上初中时进行体育课,她是左利手,因此总感觉与人不同,老师教的动作也不会完成。第一年高考落榜,复读一年后仍未考上,于是1995年参加工作。l996年到对外经贸大学大专班学习,1997年即5年前(21岁)进行过一次英语讲演,病人因准备不充分,未讲演完。当时自觉紧张,心跳、心慌,感觉眼神不对劲,越想控制紧张越不自然,感觉很丢脸。自此以后渐渐发现男同学都疏远她,甚至女同学也不像以前那样热情了,于是对人讲话时感觉紧张,不自然,不敢目光对视,认为目光中带有“我爱你”的含义,唯恐被对方发现。因而回避不讲话。自觉这样紧张不行,同年自行到中日友好医院门诊,诊断不详,医生给她佳静安定治疗,要求她一日两次(0.8毫克/日),服用后病人感觉见人不紧张了,也敢目光对视了,于是认为是个好药。以后不遵医嘱服药,只要要见人,只要有紧张感就自行服用一片佳静安定,用量渐增。1998年大专毕业后到某计算机仪器设备公司工作,外人发现她上班很累,完不成工作,总是下班后要加班,半年以来与人交往也紧张。这时发现她服用佳静安定大约4毫克/日,自诉自卑,认为不如别人。整天处于紧张和劳累当中,体重下降约5公斤,一年后不能忍受而辞职。2000年应聘工作,见人仍觉紧张,目光躲闪,不用佳静安定就出现心慌、出汗和发抖,自行到处去开药,同时病人表现兴奋,有时话多,讲话也很激动,有时因此影响应聘。应聘不成,于是埋怨社会不公平,也相信命运,认为命不好。至2001年底,佳静安定最大量为8毫克/日。
病人发病以来,饮食、睡眠良好,二便正常,未见情绪不稳、自杀想法,未见冲动怪异行为。分析:
本案例涉及以下知识点: 1.诊断结论
1..社交恐惧症:依据病史和精神检查,根据CCMD-3诊断标准,诊断为社交恐惧症。
2..症状标准:害怕与异性交往,发作时有出汗、心慌,有回避行为。严重标准:影响工作。
3..总病程:3年。2.临床症状表现:
1997年讲演时紧张,感觉眼神不对劲,心慌发抖,无法控制,我认为丢脸了,后来发现男同学都疏远我了,一下子陷入自卑的深渊里。不敢看男同学,于是回避,后来我发现别人也回避我。于是见人就紧张,服用佳静安定后消失。后来经常服用佳静安定,量越来越大,最大量为8毫克/日,后来发现成瘾了,但不吃不行,全身出汗、发抖,最后不得不到医院开药。(社交恐怖、佳静安定药物依赖)2.【习题】:p42 案例1:刘某,24岁,外企职员。怕晾晒的衣服掉到地上,总是一遍又一遍地看;不能决定自行车放在车棚里还是车棚外,总是放进去又推出来;觉得杯子放在桌子上的任何位置都不妥,不停地摆弄;它们不断地琢磨酸梅汁、酸梅液的区别,以及办公桌上的电脑显示器摆在什么角度等。对模糊问题则无法处理,感到不安、焦虑。他知道这样不应该,但无法自控,直到把自己折磨得头痛,把事情想明白了才罢休,并因此感到非常痛苦。
案例2:谢某,38岁,放射科医生,工作有成绩,社区活动也积极,但大部分业余时间在家里都躺在床上。偶有阵阵轻度腹痛、‚饱胀感‛、‚肠子辘辘作响‛、有时在左下腹摸到肿块。当地医生用尽了办法,将他转往某著名医院。他住了10天院,全面身体检查和实验室检查,包括全胃肠道X线、食道镜、胃镜、结肠镜,均未发现有病。他坚信自己患了结肠癌。每周做大便潜血检查,每2~3天就在家里躺在床上仔细抚摸自己的腹部,好几次下班后悄悄给自己做X线检查,都没有查出问题。但他对这种结果不是感到宽慰,而是忿懑和失望。
请根据本章有关神经症的内容回答以下问题:
1.根据案例1和案例2的描述,可以做出何种诊断? 答: 案例1:强迫症;
案例2:疑病症;
2.案例1和案例2有哪些这种障碍的典型临床描述?
答:案例1:强迫症的诊断标准:
1..符合神经症的诊断标准,并以强迫症状为主,至少有下列一项:
1...以强迫思想为主,包括强迫观念、回忆或表象,强迫性对立观念、琼思竭虑、害怕丧失自控能力等。
2...以强迫行为为主,包括反复洗涤、核对、检查或询问等; 3...以上的混合形式。
2..病人称强迫症状起源于自己内心,不是被别人或外界影响加强的;
3..强迫症状反复出现,病人认为没有意义,并感到不快,甚至痛苦,因此试图抵抗,但不能奏效; 4..症状持续至少3个月,社会功能受损。
案例2:疑病症的诊断标准:
1..符合神经症的诊断标准,并以疑病症状为主,至少有下列一项:
1...对躯体疾病过分担心,但躯体疾病的严重程度与实际情况明显不相称;
2...对健康状况做出疑病症的解释,但不是妄想;
3...牢固的疑病观念,缺乏根据,但不是妄想;
2..反复就医或要求医学检查,但检查结果阴性和医生的合理解释,均不能打消其疑虑; 3..症状持续至少3个月,社会功能受损。
3.【真题】:2010年4月
张莉,女,20岁,大学一年级学生。祖父母和父母均为医生,从小在非常讲究卫生的环境下长大,平时做事谨慎、认真、仔细,严格要求自己,追求十全十美,有条理,爱整洁,但缺乏灵活性,有不安全感。入学后住宿,同室睡上床女生不讲究个人卫生,不洗手就拿食物吃,得了乙肝住院。张莉想起该女生扫床时灰尘落在自己床上,又乱碰自己的水杯和食物,担心自己被传染上乙肝,又恰逢期末考试,学习很累,怕考试不及格。自己总想该女生‚不洗手‛而‚病从口人‛,‚自作自受‛又‚害了别人‛这几句话,明知道想这些没用,就是摆脱不了,造成不能安心看书,内心十分苦恼。害怕自己也病从口入,就反复洗手、洗衣、洗床上用品,别人碰了她的用品,她立刻就去清洗,还要求别人也去清洗,使人很反感。四个月来,张莉知道自己做得过分,影响了正常学习和生活,但就是控制不住,于是主动去校心理咨询中心求助。
根据该案例中材料回答下列问题:3KP35
1.张莉应该被诊断为何种心理障碍? 答:强迫症
2.该种诊断的临床描述依据是什么? 答:
1..以强迫思想为主,害怕丧失自控能力:张莉总想该女生“不洗手”而“病从口人”,“自作自受”又
“害了别人”这几句话。
2..以强迫行为为主:反复洗手,别人碰她东西也会洗手,还要求别人也洗手;
3..症状持续至少3个月,社会功能受损:其病症已持续超过4个月,引起了周围人的反感。
3.该种诊断的可能病因是什么? 答:主要有三种不同的理论观点对强迫症进行了阐述:
1..心理动力学观点:认为强迫症是个体有特定的无意识冲突;但没有解释为什么强迫症一旦开始会持续很长的时间。
2..认知行为观点:认为强迫症的个体不能将注意轻易地从令人困扰的想法中转移,经常与抑郁伴随发生;但没有解释什么人患病以及障碍的内容是什么。
3..神经科学观点:认为脑结构是这一障碍的基础,认为强迫症是眼眶-边缘-基底节的功能失调所致;强迫性思维和行为指向被看作有威胁的事物和情境。
第四章、癔症及应激相关障碍
1.【例题】:4P56
周某,女,53岁,由丈夫陪同前来咨询。在与咨询师见面之前,她就一直泪水涟涟,不胜悲凄。丈夫在一旁也是愁眉苦脸,唉声叹气。进入咨询室之后,老两口开始讲述他们的不幸经历。
原来,老两口来自上海,最近才到北京。他们有一个女儿,2004年在上海某医学院研究生毕业后,在当地找了一份不错的工作。正当全家人为此高兴的时候.不幸的事情发生了。四个月前的一天晚上,女儿在单位的宿舍里洗完澡后忘了关掉煤气,造成煤气中毒,年轻的生命就这样死去。当周某谈到这里时已经泣不成声。此后一直是丈夫说,妻子年轻时一直有一个梦想,就是成为一名医生。但限于条件没能实现,所以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我女儿的身上。可是,现在女儿却突然走了,她到现在都还不敢接受这个现实。
丈夫告诉咨询师,自从女儿去世以后,妻子整天处于悲伤之中,难以正常生活。妻子有时哭累了,就会睡觉,可是只要一睡着,就会梦到女儿煤气中毒的样子。她几乎每天晚上就都做这样的恶梦。还有,在白天,只要看到任何与女儿有关的东西,都会引起她对女儿的回忆,并且痛苦不已。为了摆脱这种痛苦,我们从上海来到了北京的亲戚家,希望好一点,甚至打算卖掉上海的家。但还是不行,很多关于女儿的事情会突然进入脑海之中,这会让她不停地感到痛心。
周某在整个咨询过程中都处于悲伤之中,这时她说,我现在已经完全不关心任何事情了。在我看来,女儿的死意味着世界末日,生活已经完全没有了希望。我好后悔呀!当初如果不让女儿住在单身宿舍里,这种事情就不会发生了。
分析:
本案例涵盖了以下知识点:
1.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症状表现:
1..在本案例中,尽管不幸发生在四个月之前,但是,周某仍然没有从女儿的死亡中走出来。事情发生之后,周某会反复出现闯入性的创伤体验或者做相关的恶梦;当面临与女儿有关物品时,会感到痛苦和不自主地反复回想。
2..持续的回避。周某尽力回避任何与创伤事件有关的东西,因为那会使她痛苦。她为了摆脱与女儿有关的东西。离开了上海的家,甚至打算卖掉上海的家。
3..对未来失去信心。周某把女儿的死亡看成世界末日,并对一切都失去了欲望。
4..周某还把女儿的死归结为自己的不小心,并为此后悔内疚。2.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危害:
1..周某自患上了创伤后应激障碍后,晚上不能正常休息,成天沉浸在痛苦消极的情绪之中,对外界事物毫不关心,不能正常地生活。
3.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病因:
1..创伤后应激障碍主要是由生理、心理、社会(环境)因素引起的精神障碍,本案例中未涉及生理方面的信息。
2..在本案例中,女儿是周某的骄傲和希望,所以,女儿的死亡对她来说是一次异乎寻常的创伤事件,而这是导致周某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直接原因。
3..周某出现了认知上的偏差,她把女儿的死看成是世界末日,认为没有女儿,自己对生活的信念崩塌了,从而生活失去了意义。另外,从她和老伴的不同表现来看,丈夫更坚强,而她对威胁和创伤感觉更敏感。
2.【习题】:p59 李芹的母亲是个精神分裂症病人,他父亲为此而离开了她母亲,那时她才2岁。父亲走后,母亲对丈夫充满了仇恨,并把这种仇恨发泄到李芹身上。从那时起,李芹就年复一年地遭受着母亲的虐待。这种虐待包括毒打和性虐待。母亲经常极其残酷地将李芹的衣服脱光,然后用粗粗的麻绳把她绑起来,并用棍子狠狠地抽她。更为可怕的是,母亲有时还会用木棒插她的下阴。由于家里只有母亲和李芹,李芹被虐待的事一直没有人知道。
14岁时,李芹在又一次被母亲虐待后逃离了家乡,来到了一座陌生的城市,从此再也没有回去过。李芹进了一家工厂,开始了新的生活,有了自己的生活圈子。认识她的人都说李芹是个不错的人,只是有些内向、孤僻,有时脸上会有一些古怪的表情,还时不时表现出怪异的行为。20岁时,李芹开始谈恋爱了,但2个月后,男朋友抛弃了她。这对她的打击非常大,她很长一段时间都处于痛苦之中。
近段时间,工厂宿舍里老是出现一些怪事。女工们买的新衣服洗后晾在外面经常被偷.而且不久后发现被撕成碎片。有人看见偷衣服的人居然是老实的李芹。于是,工厂的主管准备开除李芹。当李芹被叫到主管的办公室时,老实的李芹突然变成了另一个人,她声称自己是神力无边的如来佛,要毁灭这个罪恶的世界。同时,她疯狂地撕扯自己的衣服,形象非常可怕。她的面部表情、举止、嗓音完全变了。
请根据本章有关癔症的内容回答以下问题:
1.根据李芹的情况,可以做出何种诊断? 答:癔症性身份识别障碍
2.李芹有哪些这种障碍的典型临床表现? 答:1..符合癔症诊断标准:以自我身份识别障碍为主,丧失自我同一感,有双重人格或多重人格。
如:老实的李芹突然变成了另一个人,她声称自己是神力无边的如来佛,要毁灭这个罪恶的世界。2..病人的每个身份都有各自的行为、声调和形体姿态:
如:她的面部表情、举止、嗓音完全变了。3.试分析造成李芹患上这种障碍的因素有哪些? 答:1.生物因素:遗传原因: 如:李芹的母亲是个精神分裂症病人;
2.童年受虐待的经历:
如:从那时起,李芹就年复一年地遭受着母亲的虐待。
3.创伤经历及相关因素: 如:男朋友抛弃了她。这对她的打击非常大,她很长一段时间都处于痛苦之中。
癔症性身份识别障碍的诊断标准:
1.符合癔症诊断标准:以自我以自我身份识别障碍为主,丧失自我同一感,有双重人格或多重人格。
2.对周围环境缺乏觉察: 周围意识狭窄或对外界刺激异乎寻常的注意狭窄和选择性注意,并与病人改变了的身份相联系。
3.上述症状必须是非己所欲:发生在宗教或文化背景认可情境中的类似状态之外或系其延伸; 4.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
5.排除分离症是由相关障碍、情感性精神障碍引起的。
癔症性身份识别障碍的治疗:
1.当今对癔症性身份识别障碍的治疗是基于临床经验的积累和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成功策略的结合。2.治疗的基本目标是确认引发创伤记忆和分离记忆的线索,并抵消他们的这种作用。
3.更重要的是,病人必须面对和重新体验早期创伤经历,并学会控制令他们感到恐惧的事件,至少能够在头脑中控制他们。
4.为了建立这种控制感,治疗师必须具有熟练的技巧,逐步帮助病人形成并重新体验创伤的各个方面,直到它对病人来说仅仅是一次可怕的回忆,而不是正在发生的事件。
第五章、人格障碍
1.【例题】:5P69 靳某,男,1960年出生,汉族,初中文化。8岁上学,9岁感冒发烧时,得了中耳炎,导致两耳听力受损,语言出现某种程度的障碍。生理上的缺陷使他无法与人正常地交流,但由于他的听力和语言还有一定的功能,不属于聋哑人群体,因此他既不常与正常人交往,也无法进入聋哑人的群体。这种情况使他的社会交往很少。靳某在儿童期就表现出性格顽劣,缺乏责任感,无视社会规范、规则与义务,喜欢看科幻片和科技知识方面的书籍,喜欢恶作剧。学生时代靳某的绰号叫‚靳聋子‛,经常浑身又脏又臭。他不搭理别人,别人也不爱搭理他,因为没有朋友,别人经常会欺侮和凌辱他。由于耳朵听力不好以及家庭生活困难而没有上高中,16岁就进了纺织厂当了工人,还烧过锅炉,做过按摩,中间曾多次失业。这些事件使他的性格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化,他开始变得沉默、孤僻、胡乱猜测别人的言行,然后加以分析和判断并做出错误决定。
靳某1984年结婚,成家后不能很好地履行做丈夫的责任,1988年因强暴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年,剥夺政治权利3年,丢下了无人照顾的妻子,给自己的家庭蒙上了阴影后离异。1997年8月减刑释放出狱后,一直行踪不定,好吃懒做。有钱就花,花完就要,不给就闹。他多次到居委会要求给他找工作,可给他介绍了4,5个工作,他都不干,说是太掉价。他与邻居闹矛盾,曾扬言要炸楼。他心狠手辣,报复心特强,谁得罪了他,他就会报复谁。
靳某父母离异,家庭不和。他视自己的亲人、邻里为仇敌,一直对其邻居、继母、前妻及前妻的亲属等人怀恨在心,蓄意报复,性情暴躁,动不动就打人、摔东西,且生活放荡,常常出去鬼混。有一次,靳某让怀孕的姐姐给他代写征婚广告,姐姐没写,靳某竞拿鸟枪瞄准她。吓得姐姐挺着大肚子就跑,吓得母亲的叫声都变了调。靳某出狱之后姐弟很少碰面,因为一见面靳某就要钱,所以兄弟姐妹搬家都不敢告诉靳菜地址。靳某的父亲指着自己脸上的疤痕说:‚这都是靳某打的。‛他说,靳某还曾用铁钩子将他前妻的腮帮子钩破。还有一次,靳某把他前妻的手脚绑住,说要给她过电,吓得他前妻大声喊叫,邻居听见把电闸拉掉才没出事。靳某对继母更是碰面必打,有时甚至到厨房拿菜刀砍她。他继母一见他回来就跑,经常到派出所报告,希望将靳某关起来。在靳某的眼里,世上没什么好人·多是尔虞我诈、争权夺利的关系。
2001年3月,靳某与同居3个月的云南女子韦某发生争执,并用砍柴刀向韦某头部连砍数刀,造成对方死亡。杀了韦某后,靳某深感罪行严重。觉得杀一个是杀,杀两个也是杀,便决定孤注一掷,准备将以前居住的居民楼炸掉。庆幸的是,公安干警及时将其绳之以法。
分析:
本案例涵盖了以下知识点:
1.反社会性人格障碍症状表现:
1..在本案例中,靳某的表现在于不遵守社会规范、视法律为无物,常常以暴力和侵犯解决问题。同时,他对人冷酷无情,无论是邻居、亲人还是前妻,都以仇恨的心理对待,对婚姻和亲密关系不能负起应有的责任。
2..靳某在15岁之前就常常恶作剧,品行不良,年满18岁后习性不改,而且在靳某的心中,社会和他人都和丑恶联系在一起,而他自己对待外部世界的方式就是殴打、强暴和杀害。他违法犯纪时没有长时间的预谋,没有过大的情绪起伏,对违法后的惩罚没有足够的恐惧。
2.反社会性人格障碍的危害:
1..靳某不能良好地适应社会,不能建立正常的亲密关系。他没有稳定的工作,同时因为犯罪行为而坐牢,没有自己的事业。
2..另一方面,他的家人避他惟恐不及,妻子和女朋友都不能和他保持长期的关系,这使他在社会交往中长期处于孤立。
3.反社会性人格障碍的病因:
反社会性人格障碍的病因是多方面的:
1..首先,靳某的家庭不幸,从小父母离异可能造成他没有感受到足够的爱和关怀。
2..其次,靳某得社会经历比较坎坷,中耳炎带来的生理缺陷,使他存在与人沟通的障碍,因此他经常怀疑他人。他曾遭受过失业的打击,挫折有可能强化他的攻击性。2.【习题】:p71 李某,男,19岁。生后父母离异,7岁前由祖母带大,家庭经济优越,从小受溺爱。其父曾因为参与团伙犯罪、打架、斗殴而被判入狱l0年。李某从小性格固执而顽皮,喜欢恶作剧。入小学后成绩优秀,但有打架、欺负同学、辱骂老师的现象,甚至在课桌上剖杀麻雀。三年级在回家路上公然裸露生殖器。以后学习逐渐下降,小学毕业补考,初一留级,被勒令退学。不听继父管教,有时对打。14岁被送至工读学校,经常借故离校不归,多次被捆绑回校。l5岁家长领回后,多次盗窃财物,曾被收审,释放后想洗心革面。l7岁参加工作后又多次旷工,引朋友在家吃喝、赌博,并结交一些品行不好的女朋友。虽然多年受祖母的照顾与袒护,却经常打骂祖母。18岁在外闹事,用皮带、棍棒抽打别人致多处软组织挫伤。骑自行车撞了别人,反说别人挡了他的道而拳打脚踢。
请根据本章有关人格障碍的内容回答以下问题:
1.根据李某的情况,可以做出何种诊断? 答:反社会性人格障碍:李某从小性格固执而顽皮,喜欢恶作剧。入小学后成绩优秀,但有打架、欺负同学、辱骂老师的现象,甚至在课桌上剖杀麻雀。
2.李某有这种障碍的哪些典型临床描述? 答:1..符合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
2..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经常违法乱纪,对人冷酷无情为特点,男性多于女性;
如:不听继父管教,有时对打。14岁被送至工读学校,经常借故离校不归,多次被捆绑回校。
l5岁家长领回后,多次盗窃财物,曾被收审,释放后想洗心革面。l7岁参加工作后又多次旷工,3..往往在童年或少年期(18岁前)就出现品行问题;
如:入小学后成绩优秀,但有打架、欺负同学、辱骂老师的现象;
三年级在回家路上公然裸露生殖器。
14岁被送至工读学校,经常借故离校不归,多次被捆绑回校。
15岁家长领回后,多次盗窃财物,曾被收审,释放后想洗心革面。l7岁参加工作后又多次旷工;
4..成年后(18岁后)习性不改,主要表现为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甚至违法乱纪。
如:18岁在外闹事,用皮带、棍棒抽打别人致多处软组织挫伤。
骑自行车撞了别人,反说别人挡了他的道而拳打脚踢。
3.试分析造成李某患病的因素有哪些? 答:1.遗传因素:如:其父曾因为参与团伙犯罪、打架、斗殴而被判入狱l0年。
2.神经生物因素:唤醒不足:如:曾被收审,释放后想洗心革面。而之后又多次反复违法行为; 3.家庭因素:如:生后父母离异,7岁前由祖母带大,家庭经济优越,从小受溺爱。4.社会因素:如:引朋友在家吃喝、赌博,并结交一些品行不好的女朋友
反社会性人格障碍的可能原因:@见复习题p14 反社会性人格障碍的治疗和预防:课本p66 1.治疗关系的重要性:这种关系以义务和信任为基础。一般情况,临床学家同意将这些人监禁起来,以阻止他们未来的反社会行为。临床医生主张鉴别高危儿童,以便在他们成人前实施治疗。
2.药物治疗:目前还没有特定药物;
3.家庭治疗:这是最普遍的治疗策略;有效的利用奖励来减少问题行为并鼓励亲社会行为,然而,许多因素使家庭治疗有不成功或过早放弃的危险,包括家庭的功能紊乱、社会经济状况不良、家庭压力、父母的反社会行为史和儿童身上的行为障碍。
4.预防:1..早期干预;
2..对被忽视儿童给予特别关注;
3..预防方案要进行必要的修改,以适应不同群体儿童的需要;
4..向高危青少年及其家庭提供可利用的资源。
第六章、心境障碍
1.【例题】:6P85 小美,女,1981年,出生于四川,未婚,性格内向、胆小。1999年因为失恋,认为自己受骗,出现心情差,精神不振,总躺在床上,没精力上课,觉得生活没意思,曾经企图自杀一次,但是没有成功。2002年,大学毕业,开始在上海的一所高中当老师,自己感到人际关系困难,再次出现精神异常、生活懒散,衣服几天不洗,情绪差,爱哭,爱唠叨,依赖性强,经常自责,兴趣减少,自觉活着没意思,偶尔会想到死。2003年8月份应聘上岗失败,很受打击,同年10月第一次住院治疗,治疗一个月以后出院,但未坚持服药。出院期间,病情曾有4~5次波动,表现为情绪差,干什么都没兴趣,每次差不多20分钟自行缓解。2004年10月初到同学家小住后回到学校,开始出现病情反复,在寝室不说话,终日呆坐,情绪低,觉得没意思,没兴趣,活着痛苦,有自杀想法。再次被送往医院治疗。
小美9岁时.母亲固抑郁开始自杀,在其13岁时,自杀成功(跳河),弟弟患抑郁症,现在家。同母异父的姐姐孤僻,常半夜胡乱言语。
分析:
本案例涵盖了以下知识点:
1.抑郁症的临床症状:
1..情绪方面:抑郁心境、兴趣丧失、无愉悦感。
2..躯体功能:食欲降低或体重明显减轻,睡眠障碍,精力减退或疲乏感,精神运功性迟滞或激越。
3..动机症状:缺乏完成必要事务的动机,不能很好的完成自己应该完成的事情,比如给学生上课。
4..认知功能:自我评价过低、自责或内疚感,联想困难或自觉思考能力下降,反复出现想死的念头或有自杀、自伤行为。
2.抑郁症的病因:
1..生物因素:遗传的影响,病人的母亲由于抑郁自杀,其弟由于抑郁辍学在家,可以推断其抑郁受遗传和家庭的影响。
2..心理因素:主要从生活事件和认知风格两方面考虑。13岁母亲的自杀是她经历的第一次严重的消极生活事件,这件事是一直留在其心中的创伤性事件。而后,是1999年的失恋,2003年应聘上岗的失败。这两件事是引发其抑郁的直接事件。在认识方面,病人总是认为自己不行,自我效能感低,也是引发抑郁发作的一个原因。
3..社会因素:这方面主要是指缺乏社会支持。病人一个人初到上海工作,没有什么朋友,父亲又远在四川,而且病人一直就独来独往,很少和室友或同事一起逛街、游玩等,社会支持更显缺乏。
抑郁症的诊断标准:
1.抑郁症以心境低落为主,这种低落与所处的环境不符,表现为从闷闷不乐到悲痛欲绝,甚至发生木僵,严重者可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性症状,某些病例的焦虑与运动性激越很显著。2.病情严重者社会功能受损,给本人造成痛苦或不良后果。3.符合症状标准和严重标准至少已持续2周。
4.可存在某些分裂性症状,但不符合分裂症的诊断。若同时符合分裂症的症状标准,在分裂症状缓解后,满足抑郁症标准至少2周。2.【习题】:p87 病人大刘,男,1962年出生于山西,1995年结婚,l997年离婚,病前内向孤僻。1990年因为感觉公司老板对自己不公平,出现对工作及单位的不满情绪,12月中旬,表现话多,认为自己能胜任公司总裁,自称为中国人民领袖,要带领华人打败美国、日本等超级大国。晚上不睡觉,但精力充沛,不坐班车而步行15公里到单位,在当地精神病院住院治疗。1991年6月愈痊出院,1个月后正常上班。l992年3月复发。表现同前,再次住院治疗,诊断同前。1992年6月治愈出院,表现正常。
1993年8月无明显诱因复发,兴奋、话多,自称能主持申办2000年奥运会,自己在各方面都是世界第一。乱花钱,买香水、服饰,自称是为了提高自己吸引女子的魅力。晚上不睡觉,给中央电视台打电话.要找倪萍聆听他的演讲。同年,经人介绍与一健康女子结婚。在婚后的两年,再次发病住院,出院后离婚。
2003年初无诱因又出现兴奋、话多,乱跑,乱花钱,易激惹,夜不眠,高声播放音乐,影响邻居休息,性功能亢进,看见漂亮的姑娘就打招呼,情绪高涨,不知困倦,再次入院治疗。
病人的奶奶有过抑郁症病史。
请根据本章有关内容回答以下问题:
1.根据大刘的情况,可以做出何种诊断? 答:躁狂症
2.大刘有哪些这种障碍的典型临床描述? 答:躁狂症的主要特点是欣快的或易怒的想法、疯癫的行为以及失眠。症状表现在情感、认知、动机和躯体方面。1..情绪症状:躁狂病人的情绪处于自大的或者非常愉快的状态。
如:1993年8月无明显诱因复发,兴奋、话多;
2..认知症状:躁狂的想法与高涨的情绪是相符的,往往非常宏伟;
如:自称能主持申办2000年奥运会,自己在各方面都是世界第一;
乱花钱,买香水、服饰,自称是为了提高自己吸引女子的魅力。3..动机症状:躁狂病人的行为处于疯癫的状态;
如:认为自己能胜任公司总裁,自称为中国人民领袖,要带领华人打败美国、日本等超级大国。4..躯体症状:在躁狂症中,病人往往会出现性欲亢进,注意力不集中,不需要睡眠等过分活跃的行为。
如:2003年初无诱因又出现兴奋、话多,乱跑,乱花钱,易激惹,夜不眠,高声播放音乐,影响邻居休息,性功能亢进,看见漂亮的姑娘就打招呼,情绪高涨,不知困倦,再次入院治疗。
3.试分析造成大刘患病的因素有哪些? 答: 1..基因: 如:病人的奶奶有过抑郁症病史。
2..生活应激因素:如:1990年因为感觉公司老板对自己不公平,出现对工作及单位的不满情绪,3..婚姻关系:1995年结婚,l997年离婚,病前内向孤僻。
再婚后的两年,再次发病住院,出院后离婚。
躁狂症的诊断标准:P77 1..躁狂症以心境高涨为主,与其处境不相称,可以从高兴、愉快到欣喜若狂,某些病例仅以易激惹为主。2..病情轻者,社会功能无损害或仅有轻度损害,严重者,可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3..符合症状标准和严重标准至少已持续1周。
4..可存在某些分裂性症状,但不符合分裂症的诊断标准。
若同时符合分裂症的症状标准,在分裂症状缓解后,满足躁狂症标准至少1周。3.【真题】:2009年4月
小刘,男性,20岁,大学二年级学生。既往身体健康,学习成绩良好,喜欢足球运动。期末前一个月出现:白天上课大脑一片空白,听不懂老师讲课内容,感到学习成绩不好,对不起父母,对不起老师,入睡困难,每天早晨4点就醒,不愿见同学,连平时喜欢看的足球比赛都不想看了,无食欲,体重下降,认为自己本来就不该读大学,产生退学想法。
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6KP75,84
1..小刘有哪些典型临床表现? 答:情绪症状:抑郁心境,兴趣丧失,听课注意力不集中,听不懂老师讲的内容;
认知症状:自责,感觉对不起父母老师,消极,以悲观的态度看待未来,想退学; 动机症状:上课大脑一片空白,对学习和娱乐失去兴趣; 躯体症状:体重减轻,失眠,每天入睡困难,很早就醒;
2..可以做出何种诊断?如何治疗? 答: 可以认定小刘患上了抑郁症;主要是由于在期末考试前心理压力过大造成的。
治疗方法可以采用心理治疗:通过贝克认知疗法,改变小刘对自己当前的状况的理解和歪曲,改变小
刘的思考方式,观察小刘现在的症状,通过和他沟通,对他进行说服、开导。从而消除小刘目前的错误的认识和消极的态度。帮助小刘重建自信心。引导小刘重新规划自己的人生目标,生活习惯,学习态度。
抑郁症的临床症状:
1..情绪方面:抑郁心境、兴趣丧失、无愉悦感。
2..躯体功能:食欲降低或体重明显减轻,睡眠障碍,精力减退或疲乏感,精神运功性迟滞或激越。3..动机症状:缺乏完成必要事务的动机,不能很好的完成自己应该完成的事情,比如给学生上课。4..认知功能:自我评价过低、自责或内疚感,联想困难或自觉思考能力下降,反复出现想死的念头或有自杀、自伤行为。
抑郁症的病因:@复习题p17
抑郁症的诊断标准:
1.抑郁症以心境低落为主,这种低落与所处的环境不符,表现为从闷闷不乐到悲痛欲绝,甚至发生木僵,严重者可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性症状,某些病例的焦虑与运动性激越很显著。2.病情严重者社会功能受损,给本人造成痛苦或不良后果。3.符合症状标准和严重标准至少已持续2周。
4.可存在某些分裂性症状,但不符合分裂症的诊断。若同时符合分裂症的症状标准,在分裂症状缓解后,满足抑郁症标准至少2周。
第七章、精神分裂症
1.【例题】:7p98 小方,男,39岁,未婚,本科学历。病人初中二年级(1981年),因看了车祸的照片受刺激,有2~3个月失眠,老觉得家里人害他,也有好多人保护他,世界对他来说分成了两极。疑心母亲在饭里下毒,不敢吃家里任何东西,不敢在家里住。被家人送到医院住院,一个月后病情缓解出院。1990年大学毕业后复发过一次,住院治疗,病情缓解,具体经过不详。
1995年他突然热衷写文章,讨论宇宙、地球上的政治、经济、军事等问题,并将所写文章寄给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台长,让其转交国家主席,并说‚此事引起了国家安全部的注意‛。
1998年3月,小方因要参加职称考试而在家复习,恰巧有邻居装修,他很气愤,觉得是故意和自己作对,老想报复邻居。在看了一本描述特异功能的书后,怀疑自己有特并功能,并联想到自己是属‚小龙’’的,同事也曾开玩笑说他可能是‚水龙王‛,即写了一个‚手谕‛‚我是地球人小方,命令中国长江发大洪水‛,后长江在夏季发洪水,即认定自己就是‚水龙王‛。这时又有其他邻居在装修,认为是因为知道是他让发的洪水,在故意报复他。
后看到刘德华的照片,觉得刘德华瞪着眼睛是在责备他,所以写了‚中国长江自今日起停止发大洪水‛的‚手谕‛。洪水停止后,坚定不移地认为自己确确实实就是‚水龙王‛。随后,踢开邻居家门,打了邻居两拳、踹了一脚后,被警察送到医院。
1999年6月出院后,一直在家写东西。期间,再次看了那本描述特异功能的书后,觉得自己不仅能管水,可能还能决定整个宇宙的命运。他说:‚因为我以前写了《宇宙论》,反映了宇宙的真实情况,士为知己者死,宇宙就听我的了。所以我就是‘宇宙王’、‘地球王’了。‛
2004年4~5月份,自行停药的一个星期后,他将他父亲关到门外,用酒瓶将其母亲杀死,据他自己的说法,在2~3个月前就怀疑自己的母亲不是亲生,原因是家里从来没有妈妈抱着自己婴儿时的照片,自己和弟弟长得都不像母亲。上学时,在自己与同学争执时,母亲总偏向别人,而责怪自己。所以认为自己的亲生母亲在生自己时难产死了,自己弟弟的母亲是爸爸的第二个老婆,现在这个是父亲的第三个老婆。他认为这个母亲老让自己干活,而自己现在处于心力衰竭的状态。他说:‚你是不是不想让我活啊!你让我死,我就让你死‛。结果悲剧发生了,他将其母亲杀死。警察又将其送入医院。分析:
本案例涵盖了以下知识点: 1.症状:
1..思维内容:可引出被害妄想:疑心母亲在饭里下毒;
非血统妄想:称自己并非父母亲生,而是抱养的。证据是自己的长相和母亲不一样; 夸大妄想:觉得自己不仅能管水,可能还能决定整个宇宙的命运; 关系妄想:邻居装修是故意和自己作对、看刘德华照片觉得刘德华瞪着眼睛在责备他。
2..感知觉:可引出大量幻觉。
包括幻听:认为近一月来常听到自家楼上和楼下一直有吵闹声,吵得自己不得安宁,有时还有言语声;在路上觉得有人在议论自己。
3..情绪反应:情感倒错、情绪反应不协调:称自己将母亲杀死后心里特高兴。母亲对自己30多年的压
迫终于结束了。
4..意志行为:意志行为减退。
5..自知力:元自知力:觉得自己只是周期性失眠导致的神经错乱。2.诊断:
根据病人的病史、发病时的表现以及入院时的检查情况,病人符合偏执型精神分裂症的表现: 以相对稳定的妄想为主,往往表现为多疑,内容荒谬离奇,多伴有幻觉(特别是幻听)。3.危害:
1..在幻觉、妄想的影响下,病人可能发生自杀、伤人、毁物和危害社会治安等行为。
2..妄想中最常见的是关系妄想和被害妄想,即病人认为别人的言行都与他有关,都是要加害于他,都是他的仇人。因而随时可产生“你要害我,不如我先下手为强”的念头,于是病人会对他的妄想对象产生攻击性暴力行为。
3..幻觉中以幻听、幻视最多见,病人听到的常是令他不愉快的谈话内容,看到的常常是令他恐怖的景象。2.【习题】:p100 小山,男,34岁,未婚,无业。1996年无诱因缓慢出现敏感、多疑的现象,疑心有人要害自己,平时害怕上街,坐车时不坐在前排,怕背后有人害自己。曾经多次调换工作。1998~1999年,病情略微有所缓解,能安心工作。2003年3月爷爷去世,导致其病情加重,乱说话,说人死后有鬼魂,出现担心、恐惧、自言自语、凭空与人对话,看到他人看不到的东西。开始与邻居产生摩擦。起初是邻居将两家公用的门关上,认为影响了自己家的进出,造成两家关系不好,之后觉得邻居的举动是故意针对自己的,要加害自己。认为邻居一直在监视他和来找他玩的同学,还将他们的举动告诉自己的家长,给家长写信指责自己。后来觉得越来越多的人要害自己,整个楼,甚至是街上的人都要害自己,因此不愿出门、上街。总觉得别人看自己的眼神很怪异。曾经听见有声音在骂自己,于是就和那个声音理论,争吵,因此经常在自言自语。有时也会听到命令,如不断重复一句话或者学狗叫。能看到墙上有佛像、天神等,好像墙上挂了一幅画。
2004年9月底,家人发现其病情又出现波动,在家里乱给人打电话,情绪易激动,经常发脾气,坐立不安,10月初,出现发呆、发愣、不与人交流,睡眠和饮食都很差,再次出现凭空与人对话、怀疑自己被跟踪、被监视等。病人自述晚上能听到房上有人说话和走动,在说骂自己的、很难听的话,因此感到焦虑。
病人在胎儿期、婴儿期发育正常。在小学和中学时,学习成绩一直很好,到高中时成绩下降,没有考上大学,上学期间与老师和同学关系一般。高中毕业后换过多次工作,如打字员、旅行社职员、松下电子职员等。曾经谈过几次恋爱,但都没有结果。从小家人对其要求严格,内向,缺少自信,性格温顺,无知心朋友,无特殊兴趣爱好,不嗜烟酒。否认重大疾病史。父母二系三代无精神分裂史。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小山的情况,可以做出何种诊断? 答:偏执型精神分裂症:又称妄想症,病人的认知技能和情感相对完整,主要症状是妄想和幻想,如夸大妄想、被害妄想等。妄想的范围可逐渐扩大,有泛华趋势。幻觉中以言语性听觉最常见,内容多是讽刺、批评等
2.小山有哪些典型临床表现? 答: 1..妄想:如:1996年无诱因缓慢出现敏感、多疑的现象,疑心有人要害自己;
平时害怕上街,坐车时不坐在前排,怕背后有人害自己。
说人死后有鬼魂,出现担心、恐惧、自言自语、凭空与人对话,看到他人看不到的东西。
2..幻觉:如:曾经听见有声音在骂自己,于是就和那个声音理论,争吵,因此经常在自言自语。有时也会听到命令,如不断重复一句话或者学狗叫。能看到墙上有佛像、天神等,好像墙上挂了一幅画。
3..情感淡漠:如:出现发呆、发愣、不与人交流,睡眠和饮食都很差
4..社会功能受损:
精神分裂症可能的原因:@习题p21
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
1.精神分裂症是一组病因未明的精神病,多起病于青壮年,常缓慢起病,具有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障碍,以及精神活动不协调。通常意识清晰,智能尚好,有的病人在疾病过程中可出现认知功能损害,自然病程多迁延,呈反复加重或恶化,但部分病人可保持痊愈或基本痊愈状态。2.病情严重者有自知力障碍,社会功能严重受损或无法进行有效交谈; 3.符合病症标准和严重标准至少已持续1个月,单纯型另有规定;
4.若同时符合分裂症和情感精神障碍的症状标准,当情感症状减轻到不能满足情感性精神障碍症状标准时,分裂症状需继续满足分裂症的症状标准至少2周以上,方可诊断为分裂症。
第八章、进食与睡眠障碍
1.【例题】:8p114 晓莲,女,13岁,由父母陪同第一次就诊。她在候诊室里静静地坐着,似乎周围发生的任何事情都与她无关,别人的谈话也没有引起她的注意。随后,面无表情的她在父母的陪同下进入诊室,安静地坐在那里,父母轮流向咨询师讲述她的患病经过。咨询师时不时有意的观察她。她从不插嘴,面部没有表情。咨询师通过仔细观察发现,晓莲显得成熟,稳重,有主意,也很坚强。她的眼睛凹陷.皮肤苍白,四肢细长。给咨询师的印象是,她似乎很抵触这次咨询,当被问及问题时,她的回答非常简捷,但还算配合。
晓莲从小就喜欢跳舞,从小学二年级开始就从普通小学转入了专业的舞蹈学校。几年来,晓莲捧回了无数的奖项,她的强项是独舞和芭蕾舞。舞蹈学校的老师不让学生多吃,对饮食有很多的限制。尽管如此,许多孩子都会在被子里偷吃,但晓莲却非常听话,即使很饿。也能坚持不多吃。
‚非典‛期间,晓莲从学校回到家里练习。由于老师交代过回到家不许多吃,晓莲就严格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每天,不管什么天气,她都会坚持近两个小时的大运动量练习。因为她的卓越成绩,父母很为她感到骄傲,因此,对从小胃口就不好的晓莲也没有太注意。到了夏天,晓莲开始出现胃疼,使得原本饭量就很少的她吃得更少了。这时候,父母开始带看她看胃病,并在小儿科住院两周,后她强烈要求出院。由于进食更加困难,她的体重从原来的30多公斤,下降到不足20公斤(身高156厘米),最低时,体重只有17.5公斤。在这种情况下,她常常晕倒,连学校都不能去了。
晓莲说她不希望体重增加,没有任何食欲,尽管父母想尽了一切办法,仍然无法让她进食。有时,常常是一天下来什么都不吃,吃进嘴里的东西,咀嚼后又吐掉。晓莲看起来已经失去了对所有食物的兴趣。她说:‚小时候,在舞蹈学校时想吃,但老师不让吃,自己挺挺就过去了。现在,我从来就不觉得饿‛。
分析:
本案例涵盖了以下知识点:
1.神经性厌食的症状表现:
1..在本案例中,晓莲表现为过分节食,进食量逐渐减少,导致体重逐渐减轻,体形消瘦。她整日专注于自身的体重、体形,虽然已经骨瘦如柴,但仍然非常担心肥胖,强迫性的专注于变瘦。为了降低体重,晓莲严格限制每日的进食量,同时,每天坚持做过量运动以帮助热量的消耗。
2..在医院治胃病的经历和此次咨询师的观察可以说明,晓莲不希望自己的体重增加,不会主动求医。
2.神经性厌食的危害:
1..晓莲的神经性厌食带来了严重的生理上的后果:晓莲看起来眼睛凹陷,皮肤苍白,四肢细长,经常出现胃痛的状况,并且常常晕倒。
2..由此带来的心理上的不良后果包括:情感淡漠,没有表情,似乎周围发生的任何事情与她无关;
注意力不集中,别人有关于她的谈话也没有引起她的注意。
3.神经性厌食的病因:
1..进食障碍的病因通常包括生物、心理、社会三方面的综合作用。
2..在本案中,晓莲从小练习舞蹈,后来转学到舞蹈学校,这种特殊的环境要求她要保持苗条的体形,不能多吃东西。在家庭中,由于父母对其获得的卓越成绩感到骄傲,这无形中对晓莲形成正强化,她会为了赢得父母的期望和关注而继续减轻体重、保持体形,获得更多的奖励和荣誉。
3..晓莲已经出现了认知上的偏差,产生了对自己体重和体形的歪曲自的认识,并且还在不断地残酷地追求苗条的体形。
Ps:区别:神经性厌食病人:对自己的节食行为和对食物的成功控制感到非常自豪;
神经性贪食病人:有反复不可抗拒的摄食欲望和行为,每次进食量大; 2.【习题】:p116 欣欣,女性,24岁,身高172厘米,某高校大四学生,高高的个子,修长的身材。仔细观察后发现,她面色苍白,颧骨下端比较丰满,牙齿上许多的褐色斑点,手背上有被牙齿咬过的伤痕。由父亲陪同前来就诊。实际上,父亲在此之前已经多次在电话和咨询门诊中咨询女儿的情况,并因此意识到问题严重,这才下决心前来诊治。
父亲比较有权势,家里生活水平高,据父亲描述,女儿从小胃口很好,营养也好,小学二年级在班里就是最高、最壮的一个,初中三年级时体重达到90多公斤,身高近170厘米。她一直生活的很愉快,直到高中。高中阶段,她仍然无忧无虑地学习和生活。她脑子很聪明,思维很敏捷,特别能言善辩,学习也比较出众,父母和亲戚都为之自豪。但高三的一个假期,在父亲单位的一次聚会上,叔叔阿姨们的谈话中偶然提到针灸减肥很有效,欣欣萌生了去尝试一下的想法,就这样开始了减肥。结果.减肥效果的确不错,体重明显下降。由于体重的下降,她的身材也苗条了许多,家人、亲戚朋友和同学们大加赞赏,使她尝到了体重下降带来的好处,并由此开始了间断性的减肥。
上了大学后,由于地区差别,进校时的成绩在班上不算好,加上不喜欢父亲给自己选定的专业,欣欣感到学习很吃力。上学以来的那种优越感一下子没有了,感到非常沮丧,进食增加,体重增加也较快,为此更加焦虑。此时,想起苗条身材的魅力,学习不出色,体形出色一样可以增加女孩子的自信心,所以,便开始了更加严格的减肥计划。由于严格的节食,她往往坚持不了几天,就饥饿难忍,于是开始大吃,暴食之后又感到焦虑而诱发呕吐,服用泻药。从此后,这个恶性循环就开始了。近6年来,暴食、呕吐、导泻,一直在这个怪圈中走不出来。她还逼迫家人同意自己去作隆鼻、减少腹部脂肪和将腹部皮肤拉紧的各种手术,如果不同意就要自杀。她曾经自伤过,至今前臂还留有疤痕。她整个人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脾气很暴躁、说谎、抑郁、生活没有兴趣、没有一点自信、敏感、多疑、她觉得自己非常痛苦,还不如一死了之。
请根据本章有关进食障碍的内容回答以下问题:
1.根据欣欣的情况,可以做出何种诊断? 答:神经性贪食
2.欣欣有哪些这种障碍的典型临床描述? 答: 1.发作性不可抗拒的摄食欲望和行为;如:严格的节食,她往往坚持不了几天就饥饿难忍,于是开始大吃;
2.导泻技术的使用;如:暴食之后又感到焦虑而诱发呕吐,服用泻药。
3.将成功归因于体重和身材。如:想起苗条身材的魅力,体形出色一样可以增加女孩子的自信心;
3.试分析造成欣欣患上进食障碍的因素有哪些? 答:
1.心理学因素: 1..暴食的女性总是觉得她们的身材偏胖,她们的理想体重总是比相同身材的控制组要瘦一些;
如:她还逼迫家人同意自己去作隆鼻、减少腹部脂肪和将腹部皮肤拉紧的各种手术
2..严重的情感创伤和内心冲突也可引起食欲旺盛。
如:上学以来的那种优越感一下子没有了,感到非常沮丧,进食增加,体重增加也较快,为此更加焦虑。
2.社会因素:当前的社会文化要求女性的理想身材是苗条的、柔软的,女性承受了相当大的要符合这个理想标
准的压力,这是造成神经性厌食和神经性贪食最主要的危险因素; 如:想起苗条身材的魅力,学习不出色,体形出色一样可以增加女孩子的自信心
3.进食障碍与家庭互动模式之间存在明显的关系;而且进食障碍的发生与家庭中的不良因素密切相关。如:她的身材也苗条了许多,家人、亲戚朋友和同学们大加赞赏,使她尝到了体重下降带来的好处,并由此
开始了间断性的减肥。
第九章、性功能与性心理障碍
1.【例题】:9p134 于某,男,独生子,在职业高中读书。从小学、初中到高中,学习成绩一直不错。遵守纪律,尊敬老师,学校给他的评语都很好。平时来往的同学、朋友都是男性。他从不和人打架。有时和男同学开玩笑,但和女同学之间‚界限分明‛。1990年初夏,派出所民警找到于某的父母,告诉他们病人曾在女孩子面前显示生殖器,并说这是流氓行为。由于他认错态度较好,民警没有拘留他,只要求父母对他严加管教。当父母询问时,于某老实地承认了,表示很怕羞。但又告诉父母说,不知为什么‚一到时候‛就克制不了。
后来于某进了医院.在单独与医生谈话时,他讲述了自己的患捅经历。
大约在1988年(16岁)夏天,有一天,当他独自一人在住家楼房近门口处闲站时,走过一个15~16岁的女孩。于某忍不住取出阴茎手淫,女孩看了一下便走过去,没有声张。于某当时感到很舒服,有一种满足感。以后在同一地方连续干了5~6次,有时在手淫时,女孩多看一眼,便可兴奋射精。
大约在1989年,因住家附近施工,换到别处平房暂时居住。常在大院门口,等到单身女孩经过时,做出同样行为。有的女孩低头过去,也有的看一眼后走过,但还要回头有一下,这时感到最兴奋,有一种说不出的快感。1990年以后,时常在傍晚时候,在胡同口或僻静的街上,当女孩走过时,显示他的生殖器。自此以后,这类行为从未间断。
来诊之前,有一天下课后在学校附近向几个女生显示阴茎,对方惊散。次日被派出所民警叫去,因此觉得问题严重了,非常羞愧,于是前来求助。
回忆经历:大约3~4岁时,就对母亲的脚和袜子感兴趣,老想用嘴和鼻子接触。记得母亲还把这件事当作笑话和父亲讲。6~7岁时,每当母亲不在家,便穿上母亲的袜子和半高跟鞋,走起路来觉得特别‚有意思‛,有一种说不出的快感。大约在9岁时,有一次在一个女同学家里做功课,当时只有他们两个人,女孩主动提出要看看他的‚小鸡‛。遂脱下裤子,阴茎勃起。女孩用手玩弄他的阴茎,显得很高兴,他也很舒服。以后这样的性玩耍做过多次。有一次刚好被早下班的父亲发现,批评了他。以后未敢再有类似的行为,但时常想和其他女孩有类似的行为。13岁开始手淫,16岁开始公开在女孩面前手淫,感到这样‚刺激‛更大。
分析:
本案例涵盖了以下知识点:
1.露阴癖的症状表现:
1..在本案例中,于某表现为反复在陌生人面前暴露自己的生殖器,以满足引起兴奋的强烈欲望,并伴有手淫行为,觉得有快感或满足感,同时,病人没有与对方的性交意愿。2..此行为从1988年开始,一直持续到1991年,达3年之久。
2.露阴癣的危害:
1..于某已经觉得自己的问题相当严重,自认为他的行为不符合社会道德规范,但又没有办法控制自己的冲动,因此内心非常冲突。
2..曾经被民警发现并被认为是流氓行为,已经影响到病人的社会功能。
3.露阴癖的病因:
1..性偏好障碍的病因通常是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2..在本案例中,于某早期经历中不适宜的性联想和性经验不容忽视。对母亲的脚和袜子感兴趣,穿着母亲的袜子和鞋会有说不出的快感以及和同伴女孩之间的性游戏都是问题的基础。在其成长过程中,由于缺乏相关教育,一些适应的性唤起模式或技巧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取而代之的是第一次暴露带来的兴奋与满足,从而强化了这种不适宜的行为。此类行为引发的道德上的焦虑和羞愧致使病人尝试抑制,但这种抑制反而导致这样的想法、幻想和行为的增加。
2.【习题】:p136 病人男性,1964年生,高中毕业,没有职业。1988年3月由父亲陪伴找医生求助。病人叙述如下:
大约在9岁时,读小学三年级,有一次进公共厕所,发现男、女厕所之间的木质隔板上有一个小孔,可以看到对面女厕。出于好奇看了一下,正好看到有一个妇女蹲在那里,只看到臀部和大腿,当时感到兴奋,有一种满足感。以后陆续看过几次。
小学四年级时,发现学校里男女厕所之间的隔板也有一条裂缝,通过它可以看到女厕所入厕妇女的前部。有一次看到小女孩的阴部,感到更兴奋。以后看过多次。并发现年长妇女阴部还有阴毛,更觉得好奇、激动、满足。脑子里老想着妇女的阴部,有时在窥看时,阴茎勃起。
小学五年级时,一次偷看被一男同学揭发,有许多男生起哄,感到没脸见人,每天上学都‚心惊胆战‛,下决心不再去看了,并尽量避开公厕。一年多没再去看,感到非常压抑,时常有要看的冲动。
12岁进入初中,换了新环境,窥看女厕的冲动又强烈了,时常在女厕窗外隐蔽处窥视。有机会看到时,心情激动,阴茎勃起。有一次被同学发现,心里感到羞耻,努力克制自己不去偷看,平时少出门。
初三时学习成绩好,平时表现也有礼貌,爱劳动。老师准备发展他加入共青团。因有同学反映他经常偷看女厕所,未被批准。病人承认并做了检讨。父亲知道后责骂病人。
进入高中学习后,仍有要看的冲动,忍不住窥看女厕所多次,否则即感到烦躁不安。发现一处公厕,男、女厕所之间的木隔板下空隙稍大,即开始利用小镜子反光来偷看。有一次被一妇女发现,学校给予警告处分,病人非常悔恨,怕给自己考大学造成不利影响,借病休学半年,但窥看厕所的欲望没有消失,一有机会便会采取行动。
复学后仍不断到许多厕所找机会窥看,会采取多种方法。虽然机会难得,但一旦看到后即感到兴奋、满足,自觉是一种‚享受‛。
1982年,18岁,又被发现并拘留半个月。回家后悔恨痛哭,下决心不再干了。但‚念头‛一来,实在难以控制,还是寻找机会行动。
请根据本章有关性偏好障碍的内容回答以下问题:
1.根据病人的情况,可以做出何种诊断? 答:窥阴癖:是指一些个体想方设法的偷看女性在裸体、脱衣或性交活动时的情景,并以此达到性唤起的目的,窥阴癖者的行为是秘密进行的。
本案例中:1.只看到臀部和大腿,当时感到兴奋,有一种满足感。以后陆续看过几次。
2.有一次看到小女孩的阴部,感到更兴奋。以后看过多次。
3.虽然机会难得,但一旦看到后即感到兴奋、满足,自觉是一种“享受”。2.试分析造成病人患上此类障碍的因素有哪些? 答:1..性与社会的问题:性偏好障碍的异常的唤起模式常常发生在其他性问题和社会问题的背景下。
不愉快的性唤起可能和成人之间两厢情愿的性唤起不足有关。在许多情况下,如无法与他人建立适当的社会关系,和性关系,就容易导致不适当的性输出。
2..早期经历:对后来性唤起模式的影响似乎很大。早期的性幻想、个体早期的经历、社会对性行为的要求和态度都可能引发性偏好障碍。
如:大约在9岁时,读小学三年级,有一次进公共厕所,发现男、女厕所之间的木质隔板上有一个小孔,可以看到对面女厕。出于好奇看了一下,正好看到有一个妇女蹲在那里,只看到臀部和大腿,当时感到兴奋,有一种满足感。以后陆续看过几次。
第十章、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
1.【例题】:10p153 黄某,男,北京人,26岁,未婚,初中文化,待业在家。病人的生活充满坎坷,6岁的时候父母离异,他和父亲、奶奶一起生活,母亲半年后与别人结婚,离婚之后从不来探望。父亲是某化工厂工人,初中文化,好赌,嗜酒如命,每次酗酒后就用皮带抽打他。黄某成绩很差,不遵守纪律,顶撞老师,是老师的‚头等麻烦‛。初中毕业之后就没有再继续念书,整日游手好闲,与一帮小混混在一起。性格暴躁,易激惹,冲动,心胸狭隘,有反社会倾向。
病人于16岁与朋友聚会时,朋友给其一支夹带有海洛因的香烟,吸用后出现恶心、呕吐、头疼,随后出现舒适,有飘飘欲仙的感觉。病人出于好奇,持续使用,约10天左右停用这种夹带有海洛因的香烟后,出现哈欠,流泪,流涕,无力,出汗,寒战,肌肉疼痛,心情烦躁,失眠等不适症状。2~3个月后自觉快感出现不如以前明显,随即开始加大海洛因的使用剂量。尽管剂量不断增加,但在半年后快感消失。此时,每日海洛因滥用剂量大于2g。为增加用药效应,病人将使用方式改为烫吸。每日使用4~5次,否则,即出现上述不适症状。快感已经不如开始时强烈,仅仅持续极短的时间,或者不出现。为能更快地缓解不适,病人于1998年开始静脉注射海洛因,每日使用剂量l~2g。
病人开始使用海洛因至今10年间,先后10次停药或者住院脱毒,但均因种种原因如失眠、烦躁,或者一些不顺。的事而再次开始使用海洛因。10~20天内滥用剂量即恢复到每日1g。
分析:
本案例涵盖了以下知识点:
1.海洛因的依赖症状表现:
1..在本案例中,黄某吸食夹带有海洛因的香烟后,出现舒适和放松,有飘飘欲仙的感觉。约10天左右停用这种夹带有海洛因的香烟后,出现哈欠,流泪,流涕,无力,出汗,寒战,肌肉疼痛,心情烦躁,失眠等不适症状,即出现了身体依赖性。失眠、烦躁,或者遇到一些不顺心的事就会使用海洛因,可见形成了精神依赖。2~3个月后快感出现不如以前明显,随即开始加大海洛因的使用剂量,说明耐受性增加。
2.形成海洛因滥用的原因:
1..海洛因依赖通常包括生物、心理、社会3方面的综合作用。
2..在本案中,黄某生活在一个复杂的家庭,父母离异,父亲虐待,受教育水平低,与小混混在一起,以及同伴诱惑他吸毒等,都造成了他海洛因依赖的社会原因。
3..另外,他性格暴躁,易激惹,冲动,心胸狭隘,有反社会倾向,这是心理方面的原因。4..至于生物原因,父亲嗜酒如命,可见有一定的遗传作用。
2.【习题】:p155 病人张某,男性,l9岁,某服装学院大学二年级学生。病人常与朋友周末一起光顾住家附近的迪斯科舞厅。半年以前,在朋友的劝说下服用半片摇头丸,用药半小时后即感到头晕,随即出现爱讲话,愿和他人交谈,口渴,出汗,磨牙等症状。在通宵的跳舞过程中不觉疲乏.并随其他舞者不住地摇头。起初只是到周末才和朋友一起服用摇头丸,2~3个月后,即使不是周末也要自己去舞厅,为的是能找到这种药片,并体验用药后舒服的感觉。同时,服用剂量逐渐增加。就诊前每次服用2~3片。服药6~8小时后感到疲乏、无力,入睡醒来后感觉极度饥渴,心情郁闷,精神不振,此时希望夜晚尽快到来,以便尽快体验用药后的舒适感。由于病人父母发现其学习成绩下降,双手轻微震颤,并且其他同学反映病人经常旷课、出入舞厅,故携病人前来医院就诊。
请根据本章有关内容回答以下问题:
1.根据张某的情况,可以做出何种诊断? 答:苯丙胺类兴奋剂滥用;
苯丙胺类兴奋剂依赖。
2.结合案例资料和你所学的知识,试分析造成张某物质滥用的原因。
答:1..脑内奖赏系统:位于边缘系统的奖赏系统是导致药物依赖的结构基础,单胺类等递质的变化是精神活性物质作用的直接后果,由此而导致的一系列受体和受体后变化是药物依赖行为产生的重要条件。
如:即使不是周末也要自己去舞厅,为的是能找到这种药片,并体验用药后舒服的感觉。2.心理因素:强化作用:精神活性物质既具有正强化作用又具有负强化作用;
正强化:增加正性情绪的作用,如“酒逢知己千杯少”,吸毒后的快感;
如:此时希望夜晚尽快到来,以便尽快体验用药后的舒适感。
3.社会因素:1..可获得性:即是否方便易得;如:即使不是周末也要自己去舞厅,为的是能找到这种药片
2..同伴影响:如同伴间压力等;如:在朋友的劝说下服用半片摇头丸;
4.总之,物质滥用和依赖是上述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药物的存在和药理性是滥用、依赖的必要条件,但是否成为瘾君子,还与个体的人格特征、生物易感性有关,而社会、文化因素在药物滥用、依赖中起到诱因作用。
第十一章、儿童和青少年期精神障碍
1.【例题】:11p173 鲁西早产了3个星期,分娩过程长达23个小时,最终通过产钳助产离开了母体。出生后,鲁西需要吸氧和特别护理,还接受了消退黄疸的治疗。
在成长过程中,鲁西遇到了很多麻烦。例如,她总是太痛苦以致不能喂食,喂得多了或快了,她就呕吐。晚上也很麻烦,因为她要花几个小时才能安静下来,而且总是很早就醒。到1岁生日时,她才刚刚能坐,还不会爬。她的家庭医生说,她发育迟缓。到14个月时,她开始爬(正常发育是在6个月开始),到19个月时,她借着家具站起来(大部分儿童在12个月左右时就能做这一动作),而在其他方面几乎没有进步。
2岁时,鲁西还不会使用单词,她的父母尝试着和她玩简单的游戏,如躲猫猫,而她却没有任何回应。30个月时,她才开始走路(大部分儿童14个月就会走路)。平时,她的主要声音是一种用舌背发出的奇怪的滴答声,以及不同的尖叫声。除非周围的人,包括她的父母,有一些她想要的东西,否则她总是对周围的人不加理睬,似乎他们根本不存在。一个儿科医生认为她发育的迟缓可能是出生时的难产所致,建议她每12个月就做一次检查。
她喜欢玩一个特别的蓝色和红色相间的拨浪鼓,她可以连续摇动或转动几个小时。只要她拿到这个拨浪鼓,她就不会看其他人了,如果有人拿走拔浪鼓,她就尖叫并将头撞向地板。这对她的父母来说是极大的打击。鲁西对气味非常感兴趣,喜欢闻食物、玩具、衣服和人,这让她的父母感到十分难堪。她还喜欢触摸东西,经常划女人腿上的袜子,甚至是完全陌生的人。如果这种行为被制止,她就会发脾气。
4岁时,儿科医生怀疑鲁西患上了孤独症,把她介绍给一位心理医生并进行详细评定。诊断是确定的,她的父母被告知鲁西患有广泛性发育障碍。他们非常伤心,但他们感到,鲁西终于可以得到她非常需要的帮助了。
分析:
1.孤独症儿童不仅在认知、语言和社会能力方面与正常的儿童差异很大;
而且还经常与其他的精神障碍存在共病的现象,最常见的就是精神发育迟滞和癫痫。案例中的鲁西,就是一个有精神发育迟滞的孤独症儿童。2.鲁西表现出很多孤独症的核心特征。
如她不能在婴幼儿时期发展正常的社会交往,无法与父母沟通; 表现出重复的兴趣和专注,如对女人丝袜的兴趣; 以及对某一事物非常依恋,如拨浪鼓。
鲁西的语言发展是非常异常的,不能说出正常的词语或句子,她的沟通能力缺乏,大部分时间是沉默。3.除了社会和语言发育上的异常之外,鲁西还表现出仪式行为和兴趣狭窄。她可以花好几个小时全神贯注地注意那些根本没有什么意思的东西。
如果这些强迫性的行为被迫发生改变,即使是很小的改变,鲁西就会尖叫。
孤独症的可能原因:
孤独症儿童的行为方式与正常儿童的行为方式差异很大,普遍认为这些症状肯定是以一些生理上的异常为基础。1.生物学因素:孤独症可能有一定的遗传因素;孤独症儿童的脑体积比正常儿童大。2.心理学因素:早期研究表明,患儿父母内向、冷漠;
另有学者指出,是由于要抚养这样的患儿造成的父母态度行为;
孤独症的治疗:主要集中于提高沟通技能和日常生活技能,减少行为问题。1.生物学治疗:目前没发现有效的医学方法、药物。
2.心理社会治疗:孤独症的核心特征是:沟通障碍和言语障碍。
1..行为主义治疗师运用基本的行为主义治疗模式;
2..心理动力学模型的治疗主要强调为患儿提供一个具有支持和接纳的环境。在此患儿可以任意表达自己。
3..典型的治疗是在普通的家居环境中进行的。
3.综合治疗:一般来说,智商正常的孩子比智力低下的孩子的治疗效果更好。另外患儿父母也需要心理支持;2.【习题】:p175 小强,9岁的男孩。自幼活泼好动,7岁上学,学习成绩中等,现为小学三年级的学生。
入学后就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上课时在座位上不时扭动,容易受到环境的干扰,有一点响动立即左顾右盼,上课不能注意听讲,经常违反学校纪律,常与同学发生冲突。近一年来状况更加严重,在课堂上不能安静地坐着,常常动个不停,一会儿玩铅笔、课本,一会儿找同学说话,严重影响课堂秩序,为此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教育,但收效甚微,虽然能暂时安静几分钟,但不久又恢复原状。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不按时完成,作业本及课本上涂的乱七八糟。下课以后,小强更是动个不停,经常与同学追赶、打闹,为此常常摔伤。常因小事打骂同学。喜欢插话,经常打断别人说话。平时的情绪不稳定,容易冲动,常因小事跟家长大发脾气。在家里小强也闲不住,上窜下跳,不能安静,对父母的行为稍不如意就会非常不高兴或冲出门外。父母的管教对小强起效甚微。
小强是家里的第一个孩子,足月顺产,生长发育良好。3岁的时候进入幼儿园,表现出活动较多,但没有引起家长的重视。小强的性格外向,做事任性,容易发脾气。
小强的父母均为知识分子,家庭经济条件中等,对孩子期望较高,要求也较为严格,面对孩子这种难以管教的表现感到焦虑和不安,而且经常打骂孩子。请根据本章相关内容回答以下问题:
1.根据小强的情况,可以做出何种诊断? 答: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
2.小强有哪些这种障碍的典型临床描述? 答:1..一类为注意缺失:主要表现为无法倾听他人说话,可能会忘记必须完成的家庭作业,经常丢三落
四,做事马虎。病人的注意力非常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干什么事总是半途而废,不能按规则行事。
如:入学后就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上课时在座位上不时扭动,容易受到环境的干扰,有一点响动立即左顾右盼,上课不能注意听讲,经常违反学校纪律,常与同学发生冲突。
2..另一类为多动:表现为烦躁不安,容易冲动,做事不经思考,缺乏耐心。患儿在课堂上小动作多,坐不
住,不守纪律,特别多嘴,放学回家后常翻箱倒柜,忙个不停。
如:在课堂上不能安静地坐着,常常动个不停,一会儿玩铅笔、课本,一会儿找同学说话;
下课以后,小强更是动个不停,经常与同学追赶、打闹,为此常常摔伤。
在家里小强也闲不住,上窜下跳,不能安静,对父母的行为稍不如意就会非常不高兴或冲出门外。
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产生的可能原因:
1..遗传因素:研究发现,儿童多动症与遗传有密切关系;
多动症儿童受遗传因子的影响,神经元突触间去甲状腺素浓度减低,就会出现多动症。2..脑功能异常:
3..社会环境及家庭影响:患有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的儿童常常来自于一些破裂的、不稳定的家庭;
不良的社会环境因素是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的主要诱发因素,并对病人康复有很大影响。
第十二章、老年期精神障碍
1.【例题】:12p185 65岁的孙太太由于妄想行为和幻视被送进了一家医院的普通病房。
孙太太最近在这家医院成功接受心脏病外科手术后被送回家。然而,回家后不久,有一次她感觉到有蝙蝠从冰箱中飞出,此后,她开始怀疑家人,并经常做出闪躲的样子。于是,她再一次被送回医院,并接受了一位神经。理学家的咨询。在评估阶段,病人适应良好,也没有再出现幻视。但是当她的丈夫告诉医生她的行为情况时,病人却感到沮丧和生气。她指责丈夫故意让医生认为她‚发疯了‛,这样他就可以跟她离婚,然后娶一个年轻的女人。这时候,她紧紧抓住床上的用品。医生问她,看到蝙蝠从冰箱中飞出的那天有谁拜访过她。她说了一个名字,但这个人那天不可能去拜访她。过了一会。病人端了一杯水,她做了一个打开糖罐和倒糖的样子(其实根本没有糖罐),然后在杯中搅拌,她告诉医生,她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泡好了一杯咖啡。
医生认为病人可能因为外科手术后的药物作用而产生上述情况,因此,逐渐减少了使用的药物。3天后,病人没有出现异常行为,对她丈夫的行为也没有一点忧虑或怀疑,她的姐姐说她‚又回到了以前的样子‛。
分析:
本案例涵盖了以下知识点:
1.谵妄的表现:
1..谵妄多见于60岁以上,临床特点是同时有意识、注意、知觉、思维、记忆、情绪和行为障碍,以及睡眠-觉醒周期紊乱。
2..本案例中,孙太太出现了幻觉——看到从冰箱中飞出蝙蝠;
妄想——怀疑家人,认为丈夫要跟她离婚并再娶;
而且产生了明显的记忆方面的问题——记不得那天有谁曾经拜访过她; 以及情感方面的问题——经常出现沮丧、生气、犹豫。
2.谵妄的原因:
本案例中,孙太太的谵妄是由于药物的使用引起的。3.谵妄的病程:
谵妄的症状不是逐渐产生的,往往迅速起病,病程短暂、易变,严重程度有波动。
在本案例中,孙太太在接受完手术之后几天内就出现了谵妄的症状;
而且在停止使用药物之后,谵妄症状很快消失。
谵妄的表现:p178 1.处于谵妄状态的人会有程度不同的意识障碍、注意受损和认知损害;
2.表现为迷茫、无法与周围的人沟通、不能集中注意力、不能把注意力维持在一些几乎是最简单的任务上; 3.有明显的记忆和语言方面的问题,并伴随有定向障碍、情感障碍和睡眠-觉醒周期紊乱。4.谵妄的症状不是逐渐产生的,往往迅速起病。
5.它会在几个小时或几天内发展起来的,并且能在一天内有所变化。谵妄可能的原因:p178 1.药物:很多对大脑功能产生损害的药物都可以引发谵妄;
2.年龄:本身就是促发谵妄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老年人可能由于较轻的传染病或用药改变而发生谵妄; 3.其他:睡眠剥夺、缺乏运动、过度的压力也可以导致谵妄; 谵妄的治疗:p179 1.由于酒精和其他一些药物的停服导致的谵妄可用:苯二氮䓬类药物来治疗;此药具有镇定和催眠作用; 2.传染病、脑损伤导致的谵妄必须给予必要和适当的医疗干预。
抗精神病药物经常用于急性谵妄的治疗; 3.心理社会干预等非药物治疗的目的是使病人消除焦虑,应对谵妄造成的不安、焦虑和幻觉;
4.对于可能患有谵妄的病人,预防是最有效手段,适当的医疗看护和对治疗药物的检测在预防上既有显著作用。2.【习题】:p186 袁女士是一个成功的律师助理、妻子和母亲;但是,在她45岁的时候,记忆出现了问题,例如,做饭对她来说越来越困难,她在厨房里总是丢三拉四。
最初的时候,袁女士认为这些改变是暂时的,是因为作太劳累的原因。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事情变得越来越糟糕,有时甚至引起不小的麻烦。有一次,她开车回家,突然发现自己迷路了,环顾四周,一切都很陌生。她停在了一个十字路口,当红绿灯变成绿色时,后面的汽车不耐烦地对她鸣喇叭,她只好笔直的往前开,试着找出她要去的地方。在前面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公园,她停了下来,并擦了擦眼睛,做了下深呼吸,试着让自己稳定下来,直到感觉能说话。思忖片刻,她决定去找警察。‚我好像迷路了,‛她开口说话,尽量使自己的声音听起来更加自然一些。‚你要去哪里?‛警察很有礼貌地问她。但是她无法说出街道名称,甚至连要去哪里也不知道。
袁女士的问题还在继续,她有时甚至会忘记自己孩子的名字,其他人就更不用说了。例如,有一次她碰到侄子,竟然认不出来。如果她离开家,肯定会迷路。每次迷路,她都要把自己介绍成一个从外镇来的游客,因为这样人们会给予她更多的帮助。她总感到‚与以前相比,属于我的日子越来越少了。‛
袁女士没有意识到家族史上的一些问题。通过查看母亲的一些记录,她发现自己不是家里第一个有类似经历的人,她的母亲也有过这种现象,如奇怪的手绘的地图和纸条上的很乱的方向标示;她的母亲也曾经认不出自己是谁。
经过检查发现,她的一些脑区内有损害的情况。原来,几年前她的大脑受过一些伤害,脑中的一小部分区域因为一些血管的破裂和堵塞而遭到损坏。根据本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袁女士的情况,可以做出何种诊断? 答:血管性痴呆:血管性痴呆是大脑中血液流动的严重阻塞引起的,它被认为是导致痴呆的另一个主要原因;
如:经过检查发现,她的一些脑区内有损害的情况。原来,几年前她的大脑受过一些伤害,脑中的一小部分区域因为一些血管的破裂和堵塞而遭到损坏。
2.袁女士有哪些这种障碍的典型临床描述? 答:1.近期记忆出现了问题:例如,做饭对她来说越来越困难,她在厨房里总是丢三拉四。
2.记忆出现了问题:如:她突然发现自己迷路了,无法说出街道名称,甚至连要去哪里也不知道。
她有时甚至会忘记自己孩子的名字,其他人就更不用说了;
根据CCMD-3,阿尔兹海默病的诊断标准为:
1..阿尔兹海默病是一组病因未明的原发性的脑退行性变性疾病; 2..多起病于老年期,起病隐匿、缓慢、不可逆地进展(2年或更长),以智能损害为主;
3..病理改变主要为皮层弥漫性萎缩,沟回增宽,脑室扩大,神经元大量减少,并可见老年斑、神经原纤维缠结、颗粒性空泡小体等病变,胆碱乙酰化酶及乙酰胆碱含量显著减少; 4..起病缓慢,病情发展所可暂停,但难以逆转;
5..起病在65岁以前者(老年期前),多有家庭史,病变发展较快,颞叶及顶叶病变较显著,常有失语和失用。
血管性痴呆:通常是由脑卒中引起的。
1.脑卒中:指大脑中血液流动的严重阻塞,通常是突然发作。
2.血管包括毛细血管和动脉。如果大脑中的血管系统出现堵塞,神经元将失去功能。3.如果血流中的氧气被阻断超过10分钟,细胞就会死亡。
4.血管性痴呆病人通常会丧失运动和言语能力,至少会暂时丧失。
5.如果只是小血管、毛细血管被部分阻塞,则血管性痴呆比较轻。这类病人的脑部扫描经常会显示出复杂的小梗塞,这种梗塞通常出现在皮层或白质。近期发现,这种轻度的脑卒中还会导致年长者患抑郁症的危险。6.阿尔茨海默病与血管性痴呆在认知方面的症状类似,它们在临床上的主要区别体现在神经信号和大脑异常。7.血管性痴呆的患病风险会因性别、年龄以及种族的不同而不同。8.血管性痴呆更易发生在男性身上,而女性则更容易患阿尔兹海默病。
9.有研究发现,美国黑人与同龄白人比起来,患血管性痴呆和脑卒中的可能性似乎更高,但是原因尚未明确。
第五篇:变态心理学案例解析(精华版)
案例举例(仅供参考)
一、章某,男,16岁。小时候由于双手患有严重的湿疹,为了防止传染所以一直戴手套。一年前湿疹好转了,就不戴了。但从那时开始,他就开始拼命洗手,而且越洗越频繁,洗一次手约半小时左右。如果催促他的话,时间可略微缩短。洗手时,需要先用水冲,再擦肥皂,一直要擦洗到肘关节处。他自己也感到不合理,希望能够改变。
案例中章某表现出的症状是强迫行为。具体体现在有一些屈从性强迫行为的症状“他开始拼命洗手,而且越来越频繁,洗手一次约半小时左右„„”以及一些强迫性仪式动作“洗手时,需要先用水冲,再擦肥皂,一直要擦洗到肘关节处”
是否可以诊断为强迫症,还应当参考强迫症状出现时,章某本人的情绪体验,例如是否会有严重的内心冲突或者焦虑、痛苦等。根据强迫症的诊断标准,必须满足以下条件才能诊断为强迫症:
1、符合神经症的诊断标准,并以强迫症状为主,至少有下列1项:
①以强迫思想为主,包括强迫观念、回忆或表象,强迫性对立观念、穷思竭虑、害怕丧失自控能力等;
②以强迫行为(动作)为主,包括反复洗涤、核对、检查,或询问等; ③上述的混合形式;
2、病人称强迫症状起源于自己内心,不是被别人或外界影响强加的;
3、强迫症状反复出现,病人认为没有意义,并感到不快,甚至痛苦,因此试图抵抗,但不能奏效。
案例中仅说“他自己也感到不合理,希望能够改变”,因此还应当进一步探究,如果有前面所提及的那些情绪体验则可以诊断为强迫症。
根据案例中的描述“小时候由于双手患有严重的湿疹,为了防止传染所以一直戴手套。一年前湿疹好转了,就不戴了。但从那时开始,他就开始拼命洗手”,因此章某的洗手行为可能是因为害怕湿疹而引起的,在咨询中可以考虑采取一些行为疗法:
1:采用松弛治疗,尽量制止章某洗手的次数,同时在章某做其他事情的时候放一些比较舒缓的音乐,或者让章某做一些他喜欢的事情来代替洗手,这种方法的关键是要控制章某洗手的次数,让章某在不洗手的同时情绪能够放松,缓解其对湿疹的恐惧。
2:采用厌恶治疗的方法,在章某洗手的同时放一些令人不舒服的电视或音乐,或者制造一些让人非常不舒服的甚至厌恶的事情发生,不断责备章某,让他觉得是自己洗手行为引起了不愉快的事情发生。让章某形成一种条件反射,即洗手的同时会有不好的事情发生。但采用厌恶疗法一定要注意到这种疗法的消极影响,做到适度原则。同时消除他的过分厌恶情绪。
3:采用满灌疗法,把章某手弄脏,平时不让他去洗手,只有在必要的时候才允许洗手。可以把手弄得很脏很脏,让他意识到即使不经常洗手也不会发生什么事情,这样持续一段时间,让他觉得即使不去洗手也不会发生什么,手脏没什么大不了的。
4:认知疗法。首先,通过发现并改变来访者对反复洗手这一事件的错误认知,缓解来访者的情绪。然后才循序渐进地给予治疗与改变。
二、钱某,34岁,女性,小学校长,刚从副校长提升为校长,但只工作了三周,就遇到一系列棘手的问题,如校舍基建、人事安排、薪酬改革等,觉得无法应付,又累又烦,也感到自己的个性并不适合此岗位,所以,提出辞职。但周围人都反对,家长、老领导、好朋友都劝她要坚持下去。这令她犹豫不决,十分矛盾。由此,她出现身体症状;每天凌晨三点就会醒,感到心慌,怕去学校上班,到下午才缓和。前一段时间是暑假,情况还算好,但随开学日期临近,情况越来越糟糕。直到开学典礼那天,升旗仪式时,她不敢露面,躲在办公室面色苍白,大汉淋漓,随即离校回家,休息至今。此后,也到某医院心理科看过,煎服中药 治疗。
钱某的问题应该属于焦虑,其特点是她的焦虑情绪并没有明确的对象。而是在钱某身上还有非常明显的躯体症状,具体表现在“每天凌晨三点就会醒,感到心慌,怕去学校上班,到下午才缓和”、“不敢露面,躲在办公室面色苍白,大汉淋漓,随即离校回家,休息至今”。因此,在诊断时可以考察一下她的病程情况,如果超过六个月可以考虑诊断为广泛性焦虑,即一种以缺乏明确对象和具体内容的提心吊胆,及紧张不安为主的焦虑症,并有显著的植物神经症状、肌肉紧张,及运动性不安。病人因难以忍受又无法解脱,而感到痛苦。
在咨询中可以使用
1、支持心理治疗:包括劝慰、鼓励、适当的保证、对钱某的躯体症状进行清晰而令人信服的解释。让钱某认清此病是功能性的,并非是身体某一器官患有重病,以减轻钱某的精神压力和心理负担,从而使轻症患者焦虑得以解除。
2、肌肉松弛训练、生物反馈治疗适用于轻度和中度焦虑症,并有诱导入催眠的作用。
咨询实习案例
1、张某,女,25岁。自述十分在意他人的看法,有时常因为别人的只言片语而好几天都心里不舒服。近几天,由于和某个同事之间发生了一点小摩擦,所以和好几位同事说了。结果,有一位同事对她说:“受了点委屈就像祥林嫂一样,见谁都说一遍。”她听了非常苦闷,感到周围人都不理解她。
提问:
1.你在意别人的看法主要是哪些方面的看法?
2.你因为听到别人的只言片语而不高兴,在不高兴时有一些什么表现和体验? 3.你说的不舒服是指的是情绪方面还是躯体方面? 4.小摩擦是怎么回事?
5.你同事讲你像祥林嫂怎么会如此难过? 6.周围的人都不理解你?举个例子? 一个人还是所有的人? 咨询参考:
张某的主要问题是自信心不足,与他人的交往中存在障碍,并在这种状况下产生了错误的认知。
在咨询中,可以运用认知疗法,帮助张某对他人的看法建立起合理的认知,同时帮助她认识到因为一个同事的不理解而产生的“周围人都不理解我”的错误认知。
2、陈某,高一女生。由于从一所普通中学考入了一所市重点中学,所以学习成绩在班中处于落后的位置。近几个月来,她常常情不自禁地过分夸大自己的缺点,甚至毫无根据地臆造出许多自己的弱点,还总爱拿自己的短处与他人的长处相比。由此,她失去了自信心,将自己看得一无是处。对那些自以为无力完成或实际上稍加努力就能完成得任务都轻易放弃了。
提问:
1.你能考上重点中学这说明了什么? 2.如今的落后的背后说明了什么? 3.你对落后是怎么看的? 4.这些缺点怎么你会放得这么大?难道就真的一无是处了? 5.这些弱点其他人有吗,他们是怎样看待的? 6.你努力做了些什么? 7.效果如何?
8.对于这些有没有可以改变的可能性和余地? 你试一下,如重新思考就能使感觉好一些? 咨询参考:
陈某的主要问题是自卑。在考入重点中学后,自我评价明显降低,而由于成绩的因素,自信心也受到了极大的挫伤。
在咨询中,应当帮助她找到自身的长处;帮助她获得成功体验;帮助她正确认识自己成绩下降的原因。
3、李某,重点大学大三学生。因为是农民家庭出身,家庭条件比较差,因此一进入大学后就比较自卑。为了掩饰家庭的贫困,因此进入大学后,就借了不少钱,想和同学一样。原以为到了上海会有很多机会可通过打工来补贴自己,但实际上很难,因此钱也一直没还上。曾想了很多办法来提升自己的素质,但实施后几乎都是半途而废。现在将近毕业了,他感到自己不行,脱离不了贫穷,走不出底层社会地位,没有好的前途,不可能为父母光耀祖宗了。
提问参考
1.大学生的心理行为问题属于什么问题? 2.构成自卑,抑郁的心理因素是什么?
打算如何帮助他走出困境,应提供什么样的咨询建议? 咨询参考
自卑,抑郁。
认知曲解:过于理想化地对待自己的发展前景。不能合理地看待自己的家庭和自己。调整看法和不合理信念,理性地对待现实并做切实的努力。
4、李某,女,40多岁。她十分担心自己在重点中学读高二的儿子,生怕他考不上大学,儿子现在的成绩在班级里属于中等偏上。每次看见儿子做完作业想帮忙做家务时就阻止他,要儿子继续复习,甚至连端茶盛饭之类的事情都替儿子代劳了。可儿子和丈夫却并不认同她的这种教育方法,因而她经常为此和丈夫发生争吵。现在她的内心十分苦闷。
提问:
你担心孩子,担心什么?
你怎能现在就断论儿子会考不进大学?
你是如何评价你孩子在班中的学习成绩和所处的状态? 你为什么不让孩子做些家务?
你为孩子节约时间,孩子就一定学习很有效果? 你认为你们家的气氛如何? 你们3人世界的沟通如何?
你和丈夫在教育孩子的方法方面是否看法一致?
你和丈夫小吵小闹对感情的发展和亲子的沟通是否有好处? 咨询参考:
李某的主要问题是无端烦恼,对儿子考大学这件事,产生了没有充分理由的烦恼,从而在行为表现上显示出对儿子学习的过分重视,并进而引发了家庭中的矛盾。
在咨询中,应当让来访者认识到自己的烦恼是小题大做,甚至是无中生有的。同时也要 帮助来访者对儿子高考这一事件建立起理性的认识。
5、章某,男,16岁。小时候由于双手患有严重的湿疹,为了防止传染所以一直戴手套。一年前湿疹好转了,就不戴了。但从那时开始,他就开始拼命洗手,而且越洗越频繁,洗一次手约半小时左右。如果催促他的话,时间可略微缩短。洗手时,需要先用水冲,再擦肥皂,一直要擦洗到肘关节处。他自己也感到不合理,希望能够改变。
提问:
1.你是么时候开始反复洗手? 2.反复洗手后有什么感受? 3.如果不洗手会怎么样?
4.是什么想法支配你不洗不行? 5.你每天要用去多少肥皂?
6.你对你的洗手行为有什么看法? 7.你有没有想过办法来调整自己? 8.调整有没有效果?
我们是否来试一些方法调整,这些方法一般都有一些效果? 咨询参考:
章某是强迫行为,本人认识到了这样的行为是不合理的。
在咨询过程中,可以使用认知疗法,或行为疗法,例如思维阻断等;
6、赵某,34岁,男,硕士。几个月前在报纸上看到了关于玻璃突然碎裂划伤行人的报道,从此以后就有了一种莫名其妙的担心,害怕自己也会遇到同样的情况。每当他看到玻璃时,就会难以控制地想着玻璃会不会突然碎裂。尽管他本人也知道这根本不可能,但就是会去想。最要命的时,他本人的办公桌旁就是窗户,他每天上班就是在与自己脑中关于玻璃碎裂的想法做斗争,根本无法安心工作。因此前来求助。
提问参考
1、赵某属于什么问题?
2、具体有哪些表现?
3、你会如何去帮助赵某? 咨询参考
强迫思维
认知疗法;行为疗法(脱敏、厌恶、行为中断„„);催眠疗法。
7、赵某,女,45岁。前几年丧夫,一直过得很不如意,幸好有一位男同事经常照顾她。最近,她突然发现自己已经爱上了这位男同事,男同事也向她表白过。但这位男同事已经有了妻子、孩子,又不肯离婚。她本人则离不开这位男同事,又怕落下破坏他人家庭的名声,因此十分烦恼。
提问
你丧偶以后的心情如何? 那为位同事对你如何?
你怎么会突然发现你对那位同事产生感情?
你的同事是否感觉到你有一些情感方面的意向? 你是否对他有过暗示? 他的反应如何?
他的家庭情况如何?
你是怎么看待自己对他的这份感情?
在这个感情的冲突面前你打算如何应对?
你认为保持怎样的状态对你和同事都不构成打击和伤害? 咨询参考:
赵某的主要问题是趋避冲突,既想得到男同事的感情,又不愿意为此而落下恶名。 在咨询过程中,应当在不违反婚姻法规的前提下,引导赵某认识自己的问题,并启发她自己做出选择。
8、吴某,女,25岁。最近换了一个工作,到了新的单位。她所在部门的一位男主管对她十分关心,经常请她去自己的办公室坐坐,嘘寒问暖。她觉得这位主管的女儿和自己差不多大,又在国外读书,因此才会对自己那么好,所以也就没有在意。可终于有一天,这位主管试图拥抱她,被她借机逃走了。她十分喜欢现在的工作,不但工资待遇高,与同事的关系也很融洽,而且这家单位也很有发展前途,因此不太愿意离开;但她又不知道以后如何面对这位主管,而且新的单位离家太远,每天要花3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在路上。现在她不知道该如何选择。
提问
你开始对主管的影响如何?
他对你的企图开始是否有所觉察?
你的主管除了要拥抱你还有什么其他的要求和企图? 你当时的反应如何? 事后他的态度如何? 你对主管有什么想法?
你觉得现在的工作怎么样?
你能讲讲对现在工作的利和弊?
你现在有2个问题比较突出,一个是主管对你的好感,一个是对工作的择和辞。请你分别谈谈自己在处事方面的自己的标准?
你是否把这些困扰和父母和亲朋好友谈过,讨论过? 你对工作,交友有什么自己的主见和愿望? 咨询参考:
吴某的主要问题是多重接近-回避冲突,一方面工资待遇高、企业有发展前途、同事关系融洽;另一方面新单位离家太远、以后也不知道怎么面对这位主管。
在咨询过程中,可以帮助来访者对种种的矛盾作出理性的分析与评价,并启发来访者做出自己的选择。
9、甄某,女,41岁。37岁时生了一个儿子,非常可爱、聪明,再加上中年得子,所以深得她与丈夫的疼爱。但爱子不幸于几个月前夭折了,当时丈夫伤心欲绝。自己虽然也很伤心,但仍劝丈夫节哀。当时丈夫就指责她为什么不像他这样难过,因而夫妻之间的关系出现了裂痕。甄某因此终日郁郁寡欢、闷闷不乐,同事都说她最近像变了一个人似的。
提问
你的儿子是怎样夭折的? 当时你和丈夫的心境如何? 你们两当时有些什么想法? 丈夫对你如何?
他怎么会对你指责?如何指责?
你认为你丈夫对你的指责是一种怎样的心态? 你是否与丈夫好好沟通,了解他的情感? 你现在的心境如何?
你是否试过调整自己?如何调整?
你认为当前对于你来说,最主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你希望我如何给你一些帮助? 咨询参考:
甄某的主要问题是忧郁。主要因为儿子的死以及丈夫对她的误解而产生了一种弥散性的消极心理状态。
在咨询过程中,可以帮助王某宣泄心中的消极情绪;引导她与丈夫沟通;引导她更多地参与一些群体活动;建议其与丈夫共同前来咨询。
10、范某,中年女性,本人来咨询。自述近3个月来心境不好,情绪很低落,开心不起来。对生活提不起兴趣,不想看电视,也很少看报。以前很喜欢听音乐,但现在也没兴趣了。怕与人交往,基本上很少和亲朋好友走动,人也变得懒多了,家务也懒得做,还常常很想哭,感到身体乏力,周身不舒服。经常失眠,后半夜会突然醒来,以后就胡思乱想,没有主题,常常是等天亮。有时还会感到做人没有意思,常常在想活着有何意义。曾经有过想死的念头,但因为觉得对不起家人,所以没有去做。
两年前她进入股市,是偷偷地动用了家里的一些积蓄,背着丈夫在炒股。开始也赢了一些,觉得很容易。所有就一下子投入了家庭的全部积蓄5万元。今年股市很差,输了2万多。她觉得对不起丈夫。现在丈夫仍不知道这事情。
提问参考
1、位女性的心理问题属于什么问题?
2、对于你所判断的问题有什么现象依据?
如何思考干预这种心理问题,你认为应提供什么样的咨询建议? 咨询参考
抑郁。
以心境低落为主,时间持续两周以上,并至少有下列4项: A、兴趣丧失、无愉快感; B、精力减退或疲乏感;
C、精神运动性迟滞或激越;
D、自我评价过低、自责,或有内疚感; E、联想困难或自觉思考能力下降;
F、反复出现想死的念头或有自杀、自伤行为; G、睡眠障碍,如失眠、早醒,或睡眠过多; H、食欲降低或体重明显减轻; I、性欲减退。
调整曲解的认知,加强与丈夫的沟通,调整自责自罪的负面想法。诊断为抑郁症则及时转介,建议到医院进一步检查与治疗。
11、秦某,女。中学老师。“我半年来一直怕乘公共汽车。上了汽车就开始心慌,着急,头晕,胸闷,出汗。最好目的地早点到。尤其在车上人多拥挤的时候,心慌害怕的情况就越严重。我怕我在车上发病,发心脏病。我怕如果我心脏病发作,不能及时抢救,就会死去。我害怕我死了后我的配偶和女儿会为我伤心,他们怎么过日子。半年前,我曾有过一次在车子上发病的感受,当时莫名其妙地一下子在公共汽车上发病,大汗淋漓,脸色苍白,头晕眼花,有濒死的感觉。我当时认为这下完了,我赶快下车赶到医院。医生检查以后说我没有什么大问题,但我被吓坏了。从此,我就对乘车感到害怕。我尽可能少乘公共汽车,但不乘也不行。我怕我会在车上死去。”
提问参考
1、中学老师的心理行为问题属于什么问题?
2、你认为构成他心理问题的相关因素是什么?
3、你打算如何帮助他,并应提供什么样的咨询建议? 咨询参考:
对乘公共汽车的境遇恐惧。
因为一次意外而把乘车与心脏病联系在了一起,产生了以偏概全的认知曲解以及一定的条件反射
帮助来访者调整曲解的认知,可以考虑辅以运用系统脱敏的方法来调整恐惧的行为。
12、孙某,中学生,女,高二,本人来咨询。“我每次考外语考试前都很紧张,前一天就开始担心,害怕,怕考不好,怕失败。为了外语考试前一天我总是复习得很晚,常常在该睡觉的时候不能很快入睡,有时要过上一、二小时后才能睡着。每当考试进教室,我都会很紧张,心慌,手发抖,出汗,小便急,全身绷紧。我在考试时常常注意力不集中,明明掌握的知识在考试时就忘了,脑子里一片空白。事后发现自己也不是一点不懂,就是考试发挥不好。我以前学习都还可以,成绩属于班级中的中上水平。在高一下半学期的期中考试考外语时因感冒发烧,身体很不舒服,但坚持考试,却没有考好,成绩下降。老师和同学都开始对我有些看法,老师还批评了我(他不知道我带病考试)认为我不行,退步了,我也觉得很难过。以后每当考外语就开始担心成绩,怕发挥不好,怕被老师批评,怕被同学瞧不起。但结果确实又是发挥不好,考试成绩再度滑坡。以后心里就越来越害怕,越来越担心,越来越没有信心。我很想能克服考试前的紧张,就是不知如何做是好。”
提问参考
1、这学生的心理问题属于什么问题?
2、学生的考试状态与哪些生活事件的体验有关?如何联系? 如何思考干预这种心理问题,你认为应提供什么样的咨询建议? 咨询参考:
属于考试焦虑。
有过一次失败的体验,把曾经有过的失败看成是以后的注定失败。 帮助找出认知中的曲解成分,同时指导和鼓励考前的情绪行为调整。 放松训练,由远至近,由上到下;自我暗示;分散注意力。
13、孙某,女25岁。一周后孙某就要和男友结婚了,但最近她却变得越来越烦躁。她的性格比较粗枝大叶;男友则较为细心。她的家庭比较富裕;男友则来自农村,比较贫穷。她比较喜欢和朋友们外出娱乐;男友则希望她一直陪在自己身边。正是由于那么多的不同,所以她害怕两人结婚后会不幸福。以前没有什么大的矛盾,但她不知道婚后是否会因此而产生问题。同时,现在请柬都已经发出了,亲朋好友都已经知道了,又不能拖延婚期。她现在觉得非常不安。
咨询参考: 孙某的问题是婚前的焦虑,在面对婚姻这样的重大问题时,对婚姻中可能的失败而产生不安等焦虑的情感情绪。
在咨询中,可采用支持的心理治疗手段,耐心倾听来访者的诉说,安慰来访者的情绪;也可以通过认知的方法,使来访者认识到最近想法中不合理的因素并加以改变。
14、钱某,34岁,女性,小学校长,刚从副校长提升为校长,但只工作了三周,就遇到一系列棘手的问题,如校舍基建、人事安排、薪酬改革等,觉得无法应付,又累又烦,也感到自己的个性并不适合此岗位,所以,提出辞职。但周围人都反对,家长、老领导、好朋友都劝她要坚持下去。这令她犹豫不决,十分矛盾。由此,她出现身体症状;每天凌晨三点就会醒,感到心慌,怕去学校上班,到下午才缓和。前一段时间是暑假,情况还算好,但随开学日期临近,情况越来越糟糕。直到开学典礼那天,升旗仪式时,她不敢露面,躲在办公室面色苍白,大汉淋漓,随即离校回家,休息至今。此后,也到某医院心理科看过,煎服中药治疗。
提问参考:
1、请问钱某属于什么问题?
2、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
3、你会从哪几方面进行提问,希望能进一步了解一些什么问题?
4、你会怎么帮追她? 咨询参考:
焦虑
给来访者充分的宣泄情绪情感的机会;处理来访者心理上的冲突;认知疗法、行为疗法(放松法等)均可考虑使用。
15、郑某,男,25岁。“我近半年来自己的心情感到不爽,好像觉得好倒霉,好晦气。我上班会经过一段闹市。有一次我无意中发现马路上有一个人戴孝(黑纱)。大概是那天我心情不好,对这现象有些敏感,觉得见到戴孝的人对自己是一种不祥之兆。从此就开始注意路上的行人。当我注意行人时,很容易就发现人群中有戴孝的人,有时发现一个,有时发现两个。我也搞不懂是怎么回事。注意了行人就发现有戴孝的人。我觉得这是自己很晦气。我也问过别人,人家都说很少见过。但我确实是每次都能发现戴孝的人。我怕晦气的人会遇到倒霉的事,所以我现在已很少外出。即使迫不得已在路上走,我也是低下头,眼睛往地上看,不敢抬头。我好害怕,怕自己某一天会遇到倒霉的事。时常有心慌,胸闷,出汗。有些好朋友也劝我说见到戴孝的行人和倒霉没有什么关系,但我很难消除自己会倒霉的念头。
提问参考
1、男青年的心理行为问题属于什么问题?
2、他所感到的路上有人戴孝是事实还是幻觉?他经常能关注到戴孝行人的现象属于何种心理现象。
3、你打算如何帮助他走出困境,应提供什么样的咨询建议? 咨询参考:
“选择性消极注视”和“任意推断”的认知曲解。
帮助来访者理性地认识“选择性消极注视” 和“任意推断”的曲解。鼓励来访者调整“晦气人”肯定会遇到倒霉事的不合理的信念。
16、蒋某,女,32岁。半年前的一天早晨为了赶时间,就提前上班,但办公室里的其他 同时都还没到。于是她就问领导,文件纸放在何处,领导批评她说:“难道要我把文件纸给你送到桌子上,你自己不会找吗?”平日,蒋某可能忍一忍就过去了,可是不知道为什么那天就没有忍住,索性和领导理论起来,而且十分大声。最后,蒋某居然还说这位领导是不是因为昨晚在家受气,今天跑到办公室里来发泄。领导非常生气,说:“你以后有事不要找我,直接去找XX好了。”(XX是正职,这位领导是副职)。此后,该领导便在工作中处处刁难蒋某。此外,蒋某和自己丈夫的关系也一直不是很好。她现在觉得自己在生活和工作上都非常不顺利,再加上觉得自己的年纪也不轻了,因此有些心灰意冷,对生活失去信心。
提问
1.你和领导原来的关系如何?
2.怎么会引发和领导关系的争执? 3.当时你的反应如何?感受如何? 4.你现在对领导的态度如何? 5.他对你的态度如何?
6.你详细谈谈他对你的刁难,举个例子? 7.你是否和家人谈起你在工作方面的困扰? 8.你和丈夫的关系如何?
9.你认为这些状态是否有可能改变? 对于这些改变你认为可以做些什么努力? 咨询参考:
蒋某的主要问题是消沉。蒋某原本就与丈夫关系不好,再加上与领导产生矛盾、工作不顺利,心情越发恢心失望、沮丧颓唐。
在咨询过程中,可以帮助来访者重新建立起对于生活和工作的理想与信心;引导来访者认识到自己消沉的原因,并在进一步的咨询中帮助来访者认识并解决引起消沉的原因。
17、沈某,男,41岁。他对目前的工作环境很不满意。单位领导之间的矛盾使本单位的各项工作进展得非常不顺利,职工之间也经常相互拆台。这使得沈某对本单位得前途有些忧虑。自己虽然非常敬业,希望能在单位中干一番事业,可在这样的环境中,做任何事都没有结果,所以感到烦闷,好像被束缚住了一样。
提问
1.你对现在的工作环境是否满意?
2.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中你是怎样把握自己的? 3.你能改变怎样的工作环境吗?
4.你对自己的工作和事业的发展有什么期望? 5.你对自己的工作状态评价如何?
你认为自己可以做哪些努力来适应目前的状态? 咨询参考:
沈某的主要问题是压抑。一方面希望能干一番事业,另一方面又由于单位的客观环境而不能实现,故而才会感到压抑、苦闷。
在咨询中,可以帮助沈某疏导压抑的感情,静静地倾听他诉说;帮助沈某分析压抑产生的原因,并帮助他做出新的努力。
18、韩某,男,25岁。他喜欢上了同一个办公室中的一个新来的女孩子,而且是一见钟情。但是那个女孩子对他没有任何感觉。韩某请她吃饭、逛街、看电影,她都不去,也明确 表示不可能对韩某有感觉。可韩某依然不死心,自述:“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会这么喜欢她,那么在意她,在我的生活中,我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过。”他很苦闷,不知道为什么自己那么爱这个女孩子,可对方竟然会不领情。
提问
1.你喜欢这女孩他知道吗? 2.他对于你的态度如何?
3.你从他的反应中得到哪些信息? 4.你是如何坚持你的追求的?
5.你认为你的追求是否会成功,理由是什么? 6.你现在的心情如何?
7.你认为你的问题是单相思还是情投意合? 8.你认为需要调整你的状态和情绪吗? 9.你认为如何调整会有效果? 10.你如何去实施自己的调整计划? 咨询参考:
韩某的问题主要在于认知偏差,认为自己对女孩子有情,女孩子就一定也要爱自己,因而产生了烦恼。
在咨询中,可以才用合理情绪疗法,帮助找出韩某的不合理信念;使韩某认识到这些不合理信念;帮助韩某建立起合理的信念。
19、王某,某中学高二男生。在生活中常常表现出独来独往、离群索居,常对他人怀有厌烦、戒备心理,似乎凡事与己无关,漠不关心,一副自我禁锢的样子。与人交往也常常缺乏热情和活力,显得漫不经心、敷衍了事。有时看上去好像也活跃,但总给人一种做作的感觉,仿佛仅是为了改变别人对其原有的印象,因而很多人都不愿主动与之交往,认为王某有不合群的“性格缺陷”。
提问参考:
1、王某的是否有心理问题?有什么心理问题?
2、这种心理问题的形成原因有哪些?
3、你认为是否有必要帮助他?如果有必要的话,如何帮助他? 咨询参考:
孤僻(孤寡怪僻而不合群) 情景刺激:
(1)当别人因自己行为怪癖而不愿理睬自己、回避自己时,就会产生失落感而显得更加孤僻;
(2)当与人交往时受到冷落或讥讽侮弄时,就会产生自尊心受伤感而更加不愿与人交往;
(3)当自己受到挫折而他人无动于衷甚至幸灾乐祸时,就会对人怨恨甚至敌视而更加自我封闭起来。
“孤独”是孤单寂寞心态,是客观环境所造成,“孤僻”是不愿与人交往,是一种主观上的逃避状态,即便与人交往也因缺乏热情和活力而不合群。 咨询建议:
(1)主动与人交往,积极地并创造各种条件与人交往,使之成为习惯,只有在交往中才能被人理解、被人接受,也才能认识别人、悦纳别人;
(2)主动参与各种活动,并体验活动中的乐趣,以培养积极情绪,在活动中与他人自然融为一体而变得合群。
20、王某想戒烟,他希望能用心理学的方法帮助自己戒烟。所以前来咨询。提问参考:
1、你是否有过类似的个案?请谈谈你对戒烟的心理治疗的想法。咨询参考:
写出戒烟的所有好处和戒烟的所有困难,以使其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帮助案主制定戒烟计划,以推进戒烟的实施; 提供具体的实施方法以供选择。
21、小芳,女,高三学生。原本成绩相当好,但高二下半学期成绩开始下降。班主任找她谈话,问她成绩退步的原因,她说她高二看了许多哲学书,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这类问题。渐渐地,她觉得读书考试荒废了大好青春,而事实上有许多知识到最后都是用不上的。她决定休学甚至退学,做自己想做的事,比如旅游探险、先工作了解社会民情、培养自己的能力。对于她的想法,家长很是着急,所以领她来咨询,希望咨询师能让她放弃自己的想法。
提问参考:
1、小芳是否有心理问题?是否属于心理咨询适合的对象?
2、她的问题采用怎样的疗法比较好?为什么?怎么做?
咨询参考:
这是一个属于“生涯发展”类型的案例;
她的行为脱离了她的团体,主要问题是对现实适应不良和独特性和可行性之间的失衡;
采用“认知”方法比较合适。
22、陈某,男,大学生,本人来咨询。“我面临退学的危险,我很苦恼。我是大四的学生,考入重点大学也不容易,我是以高分考入大学的。入学开始学习还可以,但在升入大二时我和一个同班的女同学比较好,谈起朋友。我对她很好。在大二下半学期,她莫名其妙地以一个不成为理由的理由与我分手了。我的情感受到了挫折,很沮丧。到了大三,我很灰心,读不进书。我开始打电脑游戏。在游戏中有一个女妖,我专门杀她,杀了又复活她,再继续杀。我每天打游戏最多的要12个小时,连续打,这样我的心灰意冷会好些。我的时间都花在打电脑游戏了。我无法自己克服,迷在里面。我现在已经有6门课不及格。老师说再给我机会补考一次,不行就退学。我很着急,但打游戏还是放弃不了。
提问参考
1.大学生的心理行为问题属于什么问题? 2.你认为他应该如何面对现实状态?
对于如何帮助他走出困扰,请提供你的干预思路。咨询参考:
电脑游戏迷,行为适应不良,情感挫折。 由于失恋而转向网络寻求安慰与替代。
帮助他理解当前的主要问题,需要面对的实际问题和现实问题。对于大学生应是以学习为重,放在首位。挖掘电脑迷和情感挫折的关系,明确曲解的投射机制。对于电脑游戏迷的行为进行矫正。
23、李某,男。从学生时代起就觉得自己对周围的男性伙伴特别关注。一开始自己也没有在意,但自从进了大学之后,看见不少同学都有了女朋友,可自己对女同学却无论如何也 提不起兴趣,反而对班上的一个男同学特别有好感。他与那位同学形影不离、亲密无间,虽然自己也觉得两人太亲密了,可却就是喜欢和他在一起。最近,他从网上看到了关于同性恋的一些知识,十分害怕,不知道自己是否真的是一个同性恋者。
提问参考:
1、你是否认为同性恋是一种性变态?
2、你认为李某是否是同性恋?
3、你会通过什么方式来帮助李某? 咨询参考:
同性恋或同性恋倾向。
确认李某是否真为同性恋;
帮助李某确认自己的态度; 帮助李某理性认识问题; 帮助他找到自己的方向。
24、张某,男,二十一岁。上高中时有一次无意间闯入女厕所并看到女生如厕的情景。当时他虽然连声抱歉地退了出来,可一种兴奋感却始终在脑中挥之不去。一段时间之后,他开始克制不住自己,接二连三地重复起“误闯女厕所”的“误会”。但时间一长他开始发现,这一次次的“误会”越来越难以满足自己了,于是他开始了在女厕所内的“守株待兔”,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了大学。终于有一天,他的这种行为被人发现了,学校给了他严厉的处分并且声明再有类似的事情发生就要开除他。他本人也深知不应该这样做,但就是不能控制自己,因此希望得到咨询师的帮助。
提问参考:
1、张某属于什么问题?
2、这种心理问题的可能成因有哪些?
3、一般应当如何治疗? 咨询参考:
窥阴癖。
童年心理创伤;内向、与异性交往存在障碍。 催眠;精神分析;行为疗法。
25、杨某,男,22岁,言行怪异、出现幻觉妄想1年。患者自小少语寡言,交往少,脾气暴躁,1年前因父亲病故和失恋,开始失眠、呆滞、郁郁不乐,说:“我活不了几天了,我有罪”,听到火车鸣响就害怕,见到鸡鸣狗叫也恐慌,见到公安人员就称“我有罪”,回家后就问家人:“公安局的人和你们谈过话吗?为什么我想的事别人都知道?”不时侧耳倾听“地球的隆隆响声”,看见小汽车就恐惧地问他人:“那是不是来逮捕我的?”患者记忆智能无障碍,只是孤独离群;生活懒散,时而恐惧、激越,时而自语自笑、凝神倾听。一次,突然对电风扇下跪,说听到电风扇里有一男声责骂他是“叛徒和内奸”。认为自己脑子想的事被别人知道,“监视器就是邻居家的录音机和自己的手表”。问患者为什么时哭时笑?患者回答:“我脑子被一死者控制,我哭笑不受自己支配。”该病例诊断为精神分裂症。
提问参考:
1、杨某属于什么问题?
2、你的依据是什么?
3、这一问题是否在心理咨询的范围内?
4、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你会如何处理该问题? 咨询参考:
精神分裂症。
药物治疗及心理治疗 及时转介。
26、臧某,36岁,已婚,因流氓罪被捕;29岁开始,晚上在街上行走,看到女青年迎面走来就露出生殖器,先后作案9次,屡教不改,否认强奸企图。自述:“遇到这种情况,人就蒙了,控制不住。”检查时末发现任何精神病症状。患者虽承认这是一种错误行为,但不敢保证今后不再重犯。
提问参考:
1、臧某的问题是什么?
2、是否可以判断他为强迫症?为什么?
3、应当如何治疗? 咨询参考:
露阴癖
精神分析疗法;行为疗法。
27、钱某,男,20岁。早年由于父母管教非常严格,因而很少与女孩子交往。小学三年纪时,偶然一次被父亲看到和女孩子亲密地走在一起。当时,父亲大怒,当着女生地面狠狠地打了他一记耳光。长大以后,钱某渐渐觉得自己对女生有一种恐惧感,不敢和她们交往。他十分紧张,不知道自己是不是有什么心理问题。
提问
1.早年父母是如何严厉管教你的? 2.你能举例阐述严厉管教的程度?
3.你和这个女孩子的关系如何?为什么父亲要打你? 4.被打时你的感受如何?有什么想法? 5.被打以后你有什么想法?
6.你是如何开始变得怕与女生交往的?
7.你能描述一下见到女生的感觉和内心的心情? 8.要你和女生交往你有什么阻力?
9.怕与女生交往是否在对象方面有你的特点?
10.你是否愿意接受和尝试一些新的有效的方法来改善你现在的状态?
咨询参考:
钱某的主要问题是,将女孩子这一无关刺激与被当众打耳光这一相关刺激联系了起来,并在成长的过程中出现刺激的泛化,从而对所有的女生产生恐惧的感觉,不敢与她们交往。
在咨询过程中,可以使用系统脱敏、满灌疗法等行为疗法帮助钱某解决对女生有恐惧感的问题。
28、魏某,高中男教师,30岁。他和一位非常优秀的女教师恋爱了。但因为曾经和自己班里的女生有过超越师生的关系,所以非常担心女友日后知道这件事。现在他对自己过去的作为也非常后悔,自述:“回想起来真的好像恶梦一样,当时明明知道是在做错事,但却无法左右自己的行为。”现在魏某很爱自己的女友,既怕日后女友知道后会指责自己欺骗她,又怕现在坦诚相告后女友不会原谅自己,因而十分苦恼。
提问
1.谈谈和女友的恋爱关系?
2.曾经有过的师生恋是怎么回事? 3.你对过去的师生恋是怎么看的? 4.你是否还会出现这种类似的情况? 5.你对女友的感情如何?
6.你认为告诉女友你的情感史对他有什么意义?
7.请设想,如果告诉女友,她会怎么想和作出什么反应? 8.你对如今的恋爱状态是否满意?
9.你在发展你们的恋爱关系方面有什么打算?
你是否把这种为难与其他好友表达过?他们是怎么看的?
咨询参考:
魏某的问题主要是双避冲突,既怕女友日后知道自己的过去而产生严重后果,又怕现在告诉女友会导致两人关系的破裂。
在咨询过程中,应当帮助来访者全面评价两者的得失与轻重,做出自己的选择。
29、某中学初二男生秦某,近一段时期因沉湎于电脑游戏而使学习成绩下降,父母尽管采取劝告、限制等措施,当秦某仍然会想出各种办法玩电脑游戏。最近几天,开始对某女歌星入迷狂慕起来,到处购买收集女歌星的歌带,几乎到了一天不听该歌星的演唱就会有浑身不自在的感觉,有时正做着作业,突然听到邻居放该歌星歌带,便会情不自禁地哼唱,长时间地把作业丢在一旁不管,因而学习成绩越发下降。但秦某仍然我行我素,课余大部分时间不是玩电脑游戏,就是听歌带,痴迷于其中而难以自拔。
提问参考:
1、秦某的行为属于哪种策略?
2、它的产生原因是什么?
3、如何能够矫正? 咨询参考:
逃避 原因:
(1)厌倦学习,缺乏学习动力;
(2)沉迷游戏、狂迷歌星以满足感官需求以麻醉自己,转移对放弃学习的压力。这种因逃避而产生的狂热其主旨在于转移焦虑,而痴迷则是对某种事物本身的迷恋。咨询建议:
(1)检查逃避学习的心理根源;(2)制定保证学习的协议和措施;(3)寻找合适自己的学习方式。
30、小B,男,现为初一学生。他小学时成绩不错,初中预备班上学期成绩也还可以,但从初中预备班下学期考试对学习漫不经心,成绩渐渐下滑,沦为班上成绩倒数的学生,而且他开始热衷于黑社会有关的信息,面对班主任和学校心理老师,他直言不讳:“我将来想当黑社会老大!”„„
提问参考:
1、小B的情况是否属于妄想?为什么?
2、造成小B现在情况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3、你会如何应对小B这类的案例? 咨询参考:
形成合理假设的能力。至少应回答出5个可能的原因:比如受不良媒介的影响、受不良交友的影响、家庭关系恶化(父母矛盾、亲子矛盾)造成情绪困扰、学业适应不良寻求替代性满足、青春期逆反心理、“早恋”等。 提供对该案主的咨询步骤
预测该案主经过咨询后的可能改变。
31、有一25岁的女性当事人,因为情绪困扰前来心理咨询。在咨询中她谈到她以前也曾经有过一段时间的心理治疗经历,给她治疗的心理医生对她有性引诱、性骚扰的行为,并列举了不少细节。她说这些经历使得她的情绪困扰更为严重,精神严重抑郁„„ 提问参考:
1.来访者的话是否可以相信?为什么? 2.这位来访者可能有什么心理问题? 3.一般如何处理这种心理问题? 咨询参考:
诊断和鉴别。经验不足的咨询员往往忽视对当事人主诉真实性的判断,简单地信以为真,并在此基础上展开咨询。事实上,咨询员应当审慎地留意、检察当事人主诉的真实性。通过仔细的追问、询谈,考察其是否是妄想等精神症状。但排除这一可能后,再作进一步的咨询。 抑郁,严重的心理困扰。
处理抑郁情绪的方法:诉说宣泄、消除认知上的羞耻感和心理创伤、若症状严重时可配合药物治疗、建立心理支持系统等。
32、一女青年。本人来咨询。我最近很苦闷,在情感问题方面很困惑。我原来有个男朋友,是我的中学同学。我们已谈了2年,但他已跟随父母到深圳居住。他也再深圳的一家公司工作。我觉得他很一般,相貌,能力都一般,但对我有心,似乎比较实在。现在一直与我保持联系。要我到深圳去。我现在的男友是我同单位的,他主动追我。我们也已相处了半年。他对我也不错,人很精明,但我对他有些莫名其妙的一种不安全的感觉。似乎他催我赶快和他办婚事,我觉得这事还不成熟。我现在很为难。跟谁好,我拿不定注意。中学同学男友在深圳,要我放弃现在的工作,我有些犹豫。要和那位同事结婚我也犹豫。我现在心很烦,注意力集中不了,心情很焦躁,老是在想这些问题,又想不出结果。担心做出错误决定会后悔一辈子。我每天都睡不好,入睡时常常还在想很多问题,经常要过很长时间才能入睡。我想咨询得到帮助,如何对待和处理这种情感的选择问题。
提问参考
1.女青年的心理问题属于什么问题? 2.你认为她应该如何选择男友?
如何思考干预这种心理问题,你认为应提供什么样的咨询建议? 咨询建议:
情感问题困扰
咨询师不能以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来访者
帮助来访者客观地发现自己的真实需求,掌握更多的信息。得到更多的社会支持。最后让来访者自己做出决定。
33、公司职员,本人来咨询。近三个月来我总是感到不放心,尤其是再离开家里时,我总是要检查煤气开关,水龙头和点灯开关。不检查我不放心。我要检查好多遍,才能离开家门。但常常是离开了家,想想不放心,又回去检查。我觉得很累,不仅是体力累,心也很累,我明知道这样的做法有点不对劲,就是不能自己克服。三个月前,我的一个老同学家因为忘了煤气上烧水,结果睡午觉时水开后使煤气息了,后来煤气溢出使他中毒,经抢救无效死亡。这是对我的冲击很大,我也怕家里出事,毁了全家。我怕煤气漏,也怕漏电,漏水。总之是怕家中出事,发生不测之祸。我的情况已明显影响到我的工作和生活。也影响到我和配偶的关系,因为他(她)对我不理解,经常怨我,我们现在常常又争执。
提问参考
来访者的心理行为问题属于什么问题?
你认为他的问题的产生有什么诱因,他怎么会陷入这种状态? 你打算如何帮助他走出困境,你认为应提供什么样的咨询建议? 咨询参考:
强迫和焦虑
别人的生活事件引申到自己生活的灾难化。
引导来访者认识和理解自己认知的曲解及行为的偏差。用合理的想法和适应的行为来替代曲解的问题。
34、男性,大学教师。我已有1年多不坐飞机了,我怕乘飞机,怕会出事情。我现在变得怕高,怕乘缆车,怕登山。因为我一到高处就会全身发抖,不敢往下看,心慌胸闷,呼吸局促,大汗淋漓,手脚发软。2年前我出差乘飞机,没想到飞机在起飞后半小时出现了2次高速坠落的危险情况,我们小桌上的饭菜和饮料都飞到了飞机的顶上。全机的乘客都吓坏了。我吓的几乎已经绝望。好在最终还是安全地到达了目的地。但被这次的惊吓我真的受不了,对我的影响太大。我觉得乘飞机真的太危险,随时都有失控的危险。我不想再冒这种险。从此我再也不敢乘坐飞机了。
提问参考
1.该男教师的心理行为问题属于什么问题?
2.他不敢乘坐飞机,登高是否合理?如果不合理,是哪种心理机制再起作用。你打算如何帮助他走出困境,应提供什么样的咨询建议? 咨询参考:
恐惧,焦虑。
这是一种不适应的行为,是由“以偏概全”和“任意推断”的曲解认知构成了他的心理问题。
通过认知和行为干预来改善来访者对乘飞机和登高的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