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孙子兵法 读后有感
读《孙子兵法》有感 韩信对孙子兵法的运用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 《吴孙子兵法》 《孙子兵书》 《孙武兵书》等,英文名为“The Art of War”,是世界上第一部军事著作,被誉为“兵学盛典”。
《孙子兵法》是中国汉族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古代汉族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作者为春秋吴国将军孙武,祖籍齐国乐安。
提到了孙子兵法就不得不说一个人,那就是兵仙韩信。韩信,刘邦大将,汉初三杰之一,熟读《孙子兵法》。在汉初战争中,曾以《孙子兵法》中“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的理论为依据,背水列阵,诱敌出营,结果大败赵军,斩陈馀,活捉赵王歇。随后,又用李左车之计,先声后实,“遣辩士奉咫尺之书”,不战而下燕城,成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著名战例。韩信对《孙子兵法》中的诸多原则,不但谙熟,而且多有创造性的运用。
唐朝时期,太宗问李靖,韩信学的是什么兵法。李靖没有半点犹豫的回答,孙子兵法和司马法。的确,这是一个非常明显的事实。
孙子兵法自成书之后自汉,实际受称道,实际上学的不多,原因很简单,太空。哲学化的东西操作性不强,但是这一点也是他得以长期流传的原因。比如今天的军人,他学军事实际上学的是条令和操典,指挥官实际上通过战例研究来学习。
春秋战国时期操典性质的兵法,应该是司马法,这个面太广了,几乎有记载的都有学司马法。但是,同样的,由于太具体,后世没流传下来。原因很简单,适合用长矛的军阵,不见得适合刀盾,不见得适合骑兵,不见得适合火枪。具体的条令和当时条件是相挂钩的。时代变了也就没有价值。
孙子的流传,韩信有大功,自他之后,将领开始大量的引用孙子,韩信为孙子做注的行为也被后人模仿也学习。韩信的军事思维和孙子一脉相承,所以除了战道,在商道上应也有可建树,这是人们一直关注其作战特点的一大重要原因。
孙子兵法只对韩信这样的天才有用的,因为对他而言,计算,规划,配置等,都不是问题。所以注意力转到大的构思方面。韩信用兵,非常干净,环环相扣,看起来非常险,这只能是计算的结果。比如谁敢凭孙子中一句置之死地而后生,就背水列阵的,背水阵如果崩溃,训练度底的士兵也可能投降的,如果战力评估错误,正面早一段崩溃,大局就去了。
秦国系统的兵法和孙子是区别明显的,按照现在的说法。秦国系统的兵法应该走的是鲁登道夫的总体战的路子。恰恰是孙子所忌讳的。而为什么说韩信明显走的是孙子的路子呢。也是从特色来分析的。孙子独树一帜的地方首先在于,把战争作为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来分析,把民心背向等政治纳入军事思考,是孙子当时独有的。韩信支持出关中的一个重要依托就是约法三章,汉中对考虑的是军事问题,但是条条讲的都是政治。孙子兵法作战先问,主孰有道,将孰有能,等等。韩信的汉中对,回答的就是这个问题。第二,孙子非常反对残酷用兵,讲究因敌制用,韩信所称的项羽所过无不残灭,他也是反对这点的。为什么项羽大军攻齐不下,韩信的北伐,少数的军队连灭三国,席卷北方如此轻易。韩信吸收投降力量,和当地合作,都起了重要作用。第三,孙子重野战,强调歼灭,不喜攻城,这点在韩信身上也有体现。韩信作战有一个重大特点,特别擅长扩张,一旦确立优势之后,他全面压制的功夫非常可怕,用这种方式避免的攻城。白起一生作战论杀伤,数量比韩信更大,论得地,一生七十余城,也就是一个齐国的大小。
这个是总体战的弱点。当然他的敌人根基更坚固也是原因之一。韩信作战一般都能抓住个有利的机会,完成主力决战。这个很多人都了解。但是决战之后的利用胜利,快速扩张,让对方无法翻盘,是容易忽视的。孙子其实描述的军事的正理,但是孙子难以运用也是明摆着的,当孙子变成战例之后会是什么样,韩信做了完美的演示。
无论孙子还是韩信,他们的很多东西在今天是理所当然的道理。但是直到二战前,估计全世界的认识都还不那么清晰。秦国系统的作战,基本都是依托国力,讲究动员,军队强调的是后勤和组织。这又是另一个种作战了,非常可怕,但是需要条件。这种总体战,利于挖掘自身潜力,但是也容易强化对手抵抗。但是孙子兵法也有个弱点,孙子讲究军政并举,达到作战目的。战果也很容易超出军事范围。从李左车,齐国的辩士蒯通看以看出,韩信其实已经取得了北方地方的基础力量的支持。这些人是韩信征服的,慑服的是韩信的威而不是刘邦的,同时韩信的怀柔也取得了效果。一个比楚汉更强大的军政一体的庞然大物其实已经在胚胎中了。这恰恰成就了韩信后来的悲剧。
学院:
专业:
学号:
姓名:王慧婷
第二篇:孙子兵法札记及读后感想
孙子兵法札记
一、计篇:
1、战争的地位: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2、“庙算”决策:
五事:道:令民与上同意
天:时机
地:场合;
将:智、信、仁、勇、严!
法:制度。有时候生活规律和习惯就是一种制度!
3、兵者诡道:出其不意,攻其无备。诡道十二法:能-不能;用-不用;近-远;远-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扰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
4、势:因利而制权!
二、作战篇:(战争准备)
1、兵贵神速: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凡事讲究速战速决,时间拖的越久,不确定因素越多,原本简单的事情都可能变复杂,原本不费吹灰之力的事情,变成需要移山之力才能解决。
2、取用于国,因粮于敌
三、谋攻:
1、谋攻之法:全争于天下!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兵不顿而利可全。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2、用兵之法:因利而制权。这个利就是军事力量的对比!人际之法:根据对方实力因转随化。
3、君王三忌:不要縻军;不要干预行政管理;不要干预作战指挥;什么样才算合格的领导者?首先,要知人善任(能够独挡一面);其次,信任部署,进行有监督的放权;最后,善用人者为之下。一个人际原则:如果你的身份比对方高,那么用谦卑的态度,往往损之而益;如果你的身份比对方低,一定要不卑不亢。
四、形篇:
自保而全胜: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五、势篇:
1、分数:治众如治寡;形名:斗众如斗寡;奇正: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虚实:兵之所加,如以锻投卵。治乱:数也;勇怯:势也;强弱:形也。
2、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复生,四时是也。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
3、势:激水之急,至于漂石者,势也;转圆石于千仞之山;决积水于千仞之溪。
4、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择人而任势。
六、虚实:
1、致人而不致于人: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
2、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
3、形人而我无形,我专而敌分。备人与使人备己;
4、形兵之极,至于无形
七、军争:
1、军争:知迂直之计,以迂为直,以患为利
2、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合为变者也。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略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
3、用众之法:一人之耳目。
4、用兵之法:治气,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治心,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治力,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治变,勿击堂堂之陈,无邀正正之旗;
八、九变:
1、穷则思变:涂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
2、全面考虑:智者之虑,杂于厉害!
3、将有五危:必死,必生,忿速,廉洁,爱民!所以不如做水,因物赋形!
九、行军:
1、处军:善于利用地形,好高而恶下,贵阳而贱阴,养生而处实;
2、相敌:善于通过观察各种现象准确判断敌情;兵非贵多,并力、料敌、取人而已!
3、对待士兵:令之以文,齐之以武。
十、地形:
1、视卒如婴儿,视卒如爱子;
2、知己知彼,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可全。
十一、九地:
1、将军之道:静以幽,正以治;
2、为客之道:深则专,浅则散。投之亡地然后生,陷之死地然后生!
3、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
十二、火攻:
主不可以努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
十三、用间:
因间、内间、反间、死间、生间
无穷的智慧
——读《孙子兵法》有感 《孙子兵法》既是一部军事经典著作,又是一部光辉的哲学著作,是我国灿烂的古代文化中一份珍贵的遗产。孙子在书中揭示的一系列具有普遍意义的军事规律,不仅受军事学家所推崇,在经济领域、领导艺术、人生追求甚至家庭关系等放面,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孙子兵法的开篇为“始计第一”讲到在军事上必须“经之以五事,校之以七计,而索其情”。体现出孙子用兵之道乃“以计为首”。现代社会战争已较为少见,但“商战”却愈加无情与惨烈,要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求得生存与发展,同样是“不得不察也”。改革开放之初,社会经济处于卖方市场,很多商品均呈现短缺状态,企业愁的是资金与产量不足,无需太顾及市场的反映。而随着经济迅猛发展,企业间的竞争遍及产品质量市场占有等各个方面,而要使企业能够适应这种竞争,经营者必需从产品选择定位,内部各种机制的建立,市场的开发与跟踪等各方面都要弹精虑竭,针对不同的对象,采用不同的计策,因时而变,因地而变,甚至因人而变,稍有不慎,则祸及企业,与“兵道”比较,实际上现代商业角逐同样是智慧之争了。现代商业机会不可谓不多,但并非每个机会都能创造财富而利于企业。如何去捕捉住有利的机会呢?孙子兵法中“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提出了一个关键的问题;未战之前,一定要做周密的分析、比较和谋划,“计先定于内而后兵出”。现代的商业机会多,诱惑大,但如果不经细致的分析策划,对于经营目标、经营的计划、方针以及实施程序、各项监管制度的建立等方面做好谋划,做到心中有数,操之有度,才能使这些机会真正成为企业经营的利益。
“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这对现代企业的领导人同样也是根本素质上的要求。试想一个企业的负责人,如果不懂经营,不知趋利避害,那么这个企业绝对难以生存与发展。同时,企业的领导人必需在人才的搜罗选择与使用上有深刻的认识。“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我们选择与使用人才,现在都讲究以个人综合素质的要求,作为用人之道,必需因人而异,因才而用,以适当的人选去承担适当的责任,做到人尽其才,而企业才能因这些人才充分发挥出聪明才智而得益。同时,企业领导人也应努力提高自己选人用人的技巧,提高驾驭企业的能力。“将者、智、信、仁、勇、严”。“智”能发谋:有智者,当能多谋善断,抓住机遇,做出战略安排,使企业这艘船能沿着正确航向驶向发展壮大的目的地。“信”能赏罚:通过严密的规章制度,约束企业的每个运行环节,有功者赏,有错者罚,赏罚严明,达到“治众如治寡”的境界,那企业团队精神合一的竞争能力必然大增。“仁”能服众:治理企业,当以诚信,公正待人处物,这样才能使同事员工心系企业,共同努力工作,言与行服从于企业的利益。“勇”能果断:现代商场如战场,机会稍纵即逝,有时真的容不得优柔不决,“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当然也不能“勇”字挂胸前,不审时,不度势,胡乱决策酿成错误。“严”能立威:现代企业,靠的是规章制度的框架支撑,但并非
有了规章制度就万事大吉,要靠严格的执行去保证规章制度的落实,而且领导人的“严”,还体现在处事公正,不因亲疏远近而处事有别,这样的“严”才能立“威”,才能保证威信的建立与运用得当。我觉得上述这些“将”的素质要求同样可以作为对现代企业领导人的素质追求。
“商场如战场”,这是现代商人常挂在嘴边的话。但其实商战与兵战是有同也有异的。孙子兵法十三篇,襄括了兵战之中各重要方面的问题,以朴素的辯证分析了兵战中应采用的方式与方法,其中形成的系统观点完全可以运用到现代企业管理上来,兵法提出军争中应对道、天、地、将、法,“五事”,主孰有道?将孰有能?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的“七计”相等于现代企业的投资策划,综合分析,可行性研究和风险分析等相一致。孙子的“道”列首位无异于现代企业的发展战略的制定必需符合客观实际。企业综合要素和科学民主决策,同时兵法中提示的“仁心为本”、“佐以权谋”、“水形兵势”、“将为核心”这些系统的观点,完全与现代企业参与商业竞争时所必需具备的人才、智慧、诚信、谋略,对商业形势变化的掌握和准确分析等综合要求一致。
学习“孙子兵法”,真的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深厚与精髓,我们今天所做的一切,我们的老祖宗原来在数千年前就已认知和分析得如此确切与深透,使我们不得不深深感叹前人的伟大和华夏文明的精深,相信一部孙子兵法,只要认真领会其神髓并不断实践,必将对我们的企业和领导人素质的提高助益良多。
第三篇:读后有感
读《商鞅变法》有感
寒假里,我读了《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中的《商鞅变法》一文,深有感触。
文章介绍了战国初年,秦国因国力衰微,常遭中原大国欺负。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决心改变秦国的现状。当时卫国人公孙鞅(又名商鞅)认为秦国要想强盛,唯有变法图新。于是,秦孝公就命公孙鞅任左庶长,统令变法之事。
公元前359年,公孙鞅颁布了新的法令。可是,老百姓却认为又是一阵风似的把戏,都不以为然。公孙鞅便想出了一个办法,他让军士在南门竖立了一根又粗又长的木头,并贴了一张告示: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赏十两金子。听到这个消息,很多人聚集到南门议论,却没人扛木头。公孙鞅又让军士贴了一张告示,把赏金提高到五十两。这回刚把告示贴了上去不久,就有一个彪形大汉说:“我来!”一口气将木头扛到了北门。没想到公孙鞅果真把五十两赏金送到了大汉手中,大家一看,看来官府这次是言出必行了。于是全国百姓都知道一个叫公孙鞅的官儿非常守信,全国上下也都响应了他的变法号召。
看了这则故事后,我不禁想起了贪玩不爱写作业的自己。有一次,我为了要跟着妈妈出去玩,就答应妈妈,回来后写一篇日记。我如愿以偿的和妈妈出去了,可是回来后又懒的写,于是就拿出了以前写下的稍作修改交给了妈妈,竟然糊弄过去了。现在看来,多不应该呀!
我既然已答应妈妈,就应该信守承诺再写一篇日记,可是我却将做人最重要的“诚信”二字抛在脑后。公孙鞅为了国家能做到信守承诺,而我却为了玩,而没有守信。想一想真是惭愧!我以后也要想公孙鞅一样,做到诚实守信,把我们祖祖辈辈的优良传统和美德传承下去!
第四篇:读后有感
读《芦花荡》后有感
席君恒
这是一篇描写抗日战争时期发生在白洋淀的一个小故事,记述着当时人民群众为保护革命队伍、守护家园与敌人斗智斗勇的一件小事。
故事场景一反往常的硝烟战火,而描写一个看似与战争毫无相关的“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的老头子为了部队的供给,为了部队的后续力量,一次次的通过敌人的封锁线,给战争中的战士和群众带来生的希望。文章中有几处不和谐场景,唯美的家园画面描写与当时的战争年代相背离;即将步入残年老头与凶悍的手持武器的敌人相对比;单纯的小女孩与其残酷经历的相矛盾。通过这几个打破常理与愿相违的实例,激发读者内心的不平,引起读者对战争的厌恶、对侵略者的痛恨、为保卫家乡誓死抵抗之情。
这些善良、纯真的人们在战争的环境中更加能反衬出其人生的光辉,通过写老头的顽强,表现出那一代人的精神面貌,恰恰是我们这代人缺少的,为了保卫家园,为了保护祖国的将来,不畏强敌,凭借自己一计之强捍卫者自己的尊严,捍卫着祖国的尊严。面对强敌的层层围追堵截、面对敌人的优良武器他没有丢失代表一个国家的精神。在看到将被自己带进部队的小女孩受伤时让他自责的丢了自己曾有的勇气。这篇文章着重描写这一个老头,将近六十岁,按说应该在家园安度晚年,他却像青壮年一样,充满活力,无所畏惧,在敌人严密封锁下,出没苇塘,成为一名贡献卓著的英勇的交通员。
“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这是一个抗日老英雄的形象。他的爱国热情是如此高涨,“你什么也靠给我”,是他的豪言壮语,为民族抗战他甘愿尽心竭力,而且充满自信。他勇敢得出奇,里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在敌人的眼皮下出入,竟“像一个没事人”,心情悠闲,“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这不仅因为他熟悉白洋淀的地理环境,有高超的“水上的能耐”,更是因为他具有英雄气概,藐视敌人,无所畏惧。老头子具有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对乡土,对同胞,对抗日队伍,他是如此深情,对敌人则满怀仇恨。老头子那么喜爱两个孩子,这是他对同胞的感情。他对大菱说:“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爱得深切热烈,恨得咬牙切齿,血债要用血来还,而且要叫鬼子用十倍的血来偿还。在老头子的意识中,咱中国人才是白洋淀真正的主人,他对家园充满感情,对侵略者充满仇恨。老头子的过于自信自尊,使他自信万无一失,因为这一次女孩子的受伤,他就觉得“丢人现眼”“没脸见人”。这样的要脸面,正包含一种非常强烈的责任心,他对自己要求之严,近于苛刻,偶有过失,他就痛苦得万箭穿心,愧疚得无地自容。老头子的英雄性格,还表现在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老头子用竹篙痛砸十几个鬼子的脑袋,是用了计谋的。他早在枯木桩子上系上了一只只锋利的钩子,船头上放了一大捆新鲜的莲蓬,引诱鬼子进入枯木桩子的水区,让钩子把鬼子咬住,叫鬼子动弹不得,束手挨打,张牙舞爪的鬼子在他面前一个个成了被绑的困兽。
读这篇小说,我们可以感知:中国人民是不可征服的,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这篇小说主要写了一个老英雄,让我们看到英雄少年的风貌,让我们想到苇塘里坚持抗战的队伍。通过描写老人来间接赞美英勇的中国人。从苇塘的歌声可以想见他们不怕艰险,豪迈乐观,斗志昂扬。读这篇小说,可以感受到,顽强无畏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
第五篇:读《孙子兵法》有感
读《孙子兵法》有感
《孙子兵法》是我国古代成书最早、内容最完备、学术价值最高的兵书,被后代称为“兵经”。它不仅广泛运用于各种领域,而且在当今社会它更像是一部教会我们为人处世的指南。
翻开目录《孙子兵法》共有13篇,各篇均有其主题思想,虽然短短十三篇,却是孙武呕心沥血,花十年创作而成,可谓字字斟酌有力,兵家之道至今为世人所传唱与研究。综观全书13篇,我们发现,孙子所追求的是最高军事理想境界。用兵做战是一种诡诈之术,这是《孙子兵法》中极为重要的战略思想,它体现着一种辨证思维的方式。在战争中这种战术是克敌制胜的常用法宝。即使在现代战争中仍被各国广泛运用,经久不衰,这足以证明孙子军事思想的科学性.伟大的新中国开创者军事指挥作战家毛泽东也是借鉴《孙子兵法》的许多原理、原则,将其运用于作战当中,取得了许多胜利。
《孙子兵法》通篇以智慧为本质特征,孙子的每一句话都是智的凝聚,谋的浓缩,人们可以从《孙子兵法》的深邃哲理和智谋中,领略观察事物的辩证思维原理,树立战胜对手的竞争意识,学到处理人事百端的策略手段,掌握摆脱困境的行为方法。在对积极人生的探索中,人们能从《孙子兵法》中得到激励和获得奋发向上的力量。“物竞争天择,适者生存”,是不可抗拒的自然法则,是事物发展的规律。人生如同战场,要生存,就要不停地战斗,不仅要同社会环境作战,同困难和挫折作战,同尚未认识的事物作战,同自己的思想观念作战,还要同命运作战。在这些战斗中,移植和借鉴《孙子》的原理,对于我们把握人生的主动权,在“死生之地,存亡之道”(《计篇》)的人生之路上立于不败之地,争取美好的人生,将不无裨益。诚如马来西亚孙子兵法学会会长吕罗拔所言: “《孙子兵法》的确并非万能,也非'天下无敌'。不过有了它,你有一个蓝图,你起码会处变不惊,你会逢凶化吉,你会稳坐钓鱼船,你会创新,在杰出伟大的同时,你会有崇高的品行,而流芳百世。” 《孙子兵法》虽然看完了,离精通感觉很遥远,但它留给我们的是一辈子的财富。细细品味,从中汲取精髓,把它运用到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就能收获其他书本上没有的做人、做事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