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承雷锋精神范文

时间:2019-05-13 23:06: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转承雷锋精神范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转承雷锋精神范文》。

第一篇:转承雷锋精神范文

转承雷锋精神

雷锋,一个平凡的战士,却以一颗朴实无华的心,创造了一番不平凡的业绩。“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这是雷锋常挂在嘴边的话,一句话便道出了人活一世的目的。自己活着是为了什么?同学们,我们不妨也摸着自己的良心,认认真真的回答一下这个问题吧。我想,有许多人都会自私地回答是为了自己。而雷锋的回答却是要利用自己在世界上仅有的时间去帮助别人。陶行知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棵草去。” 学习雷锋,就要学习他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精神,努力发现身边需要自己帮助的人,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别人,这才不会浪费了上天赐予我们帮助别人的能力。

雷锋最可贵的是他的钉子精神,他参军之后,他整天驾驶汽车东奔西跑,很难抽出时间学习,雷锋就把书装在挎包里,随身带在身边,只要车一停,没有其他工作,就坐在驾驶室里看书。他在日记中写下这样一段话:"有些人说工作忙,没时间学习,我认为问题不在工作忙,而在于你愿不愿意学习,会不会挤时间。要学习的时间是有的,问题是我们善不善于挤,愿不愿意钻。一块好好的木板,上面一个眼也没有,但钉子为什么能钉进去呢?这就是靠压力硬挤进去的。由此看来,钉子有两个长处:一个是挤劲,一个是钻劲.我们在学习上,也要提倡这种‘钉子’精神,善于挤和善于钻。”我相信,只要我们真正体会了雷锋精神,没时间学习便不再是不学习的借口。所谓的雷锋精神的实质和核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听党的话,作一颗螺丝钉,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为党和人民的事业无私奉献、不计个人得失。所以,我个人认为,雷锋精神就是:从平常的小事做起,说实话,做实事,踏踏实实做人作事,并持之以恒;第二,要立足本职,爱岗敬业,努力专研业务,并尽职尽责;第三,心地善良,乐于助人。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无私地伸出援助之手,并乐善好施。从小事做起,说实话,做实事,踏踏实实,真心待人,并且持之以恒是雷锋精神的基础。因为雷锋的日记里有着这样一段话:“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片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颗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坚守着你生活的岗位?如果要告诉我们什么是理想?你是否日夜宣扬那美好的理想?你既然活着,你又是否为未来的人类的生活付出你的劳动,使世界一天天变得美丽?我想问你,为未来带来了什么?在生活的仓库里,我们不应该只是一个无穷无尽的支付者。”雷锋的这一段话表明了他对人生的态度,那就是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地生活,不虚度光阴,不碌碌无为。

传承雷锋精神的同时不能忘记要做一个文明人如何做一个文明人!记得有人说过:“人,一撇一捺,写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们要经常性地思考,我在做什么,我做得怎样,我要成为怎样的人。”做怎样的人,每个人会有自己的答案,但在每一个答案的背后都有一个基点,那就是做人首先要做一个有教养的文明人。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由此可知,行为品德无论对个人还是对整个国家、整个民族都是何等的重要。一个高素质、有教养的现代文明人,必须有良好的文明礼仪。文明是什么?文明是路上相遇时的微笑,是同学有难时的热情帮助,是平时与人相处时的亲切,是见到师长时的问好,是不小心撞到对方时的一声“对不起”,是自觉将垃圾放入垃圾箱的举动,是看到有人随地吐痰时的主动制止等等。文明是一种品质,是一种修养,是一种受人尊敬并被大家广泛推崇的行为。

中国梦,是中国共产党召开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总书记所提出的重要指导思想和重要执政理念,中国梦是民族复兴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实现中国梦,不仅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更是为了实现人民幸福。我们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最终目的还是要让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满的生活。因此,就中国梦的本质内涵而言,它归根到底就是人民梦。

传承雷锋精神,做文明金昌人,驻中国复兴梦!

第二篇:【关于诗词的承句和转句】

【关于诗词的承句和转句】

【一】关于承句和转句:

承--就是承接。承句不单要承接,还要扩展。承接和扩展都很重要,缺一不可。扩展到一个什么度呢?不能不扩,也不能无边无际的扩,扩的自己都收不住了,扩展的时候要考虑着这个扩是为了和转之间有个过渡的,让转不要来的那么突然,那么出人意料,那么突兀。

当然,我们目前是要求的上景下情的章法,但实际上,大家都知道情景是不可能完全分割开的。在气脉上,在意气上要在承接起句的基础上做到层层递进。构思布局时,要从逻辑的角度,考虑事物的内在联系,气不中断,意不偏离。但是大家别忘了,写诗是个整体的过程,整体美才是最重要的。转——转折 深入:

先景后情是近体诗所最常见的章法。先表情,然后再将自己的情融入景,对于我们初学的来说比较难。相反,从景中衍生出情会容易许多。叫什么,叫由情入景难,触景生情易。当然,这不是对所有人来说的哈,只对于我们现在初学写律诗的朋友而言。之于这个缘故,我们才以上景下情的章法来交流的。当你熟练掌握了上景下情后,就基本掌握了起承转合,那时候再情景交融,上情下景就顺手很多啦。

对于景+情来说,上章为景,下章为情。上章就是起句和承句,下章就是转句和合句。那么转句前分句就是上章和下章的分水岭了。转句的要求是:

1、转的干脆利落,不拖泥带水:这就要求到转句的时候就不能继续停留在景语上面,而要从景语干脆利落的转入情语,不可拖泥带水,不可还在景语上徘徊不前。以我们目前的水平尚不能熟练的驾驭好景语情语之间的各种关系,最简单也最快捷的方法就是先掌握好从景到情的写法。如果现在就都讲景,那么起承转合更难一下子搞的明白的。当然,等以后大家通过不断的练习熟练了这个章法之后,就要注意不要被这个景情给局限住,在读诗的时候要注意学习古人是怎么驾驭景语和情语的,特别是情景是如何交融的。

如果承句是写景的,转句就是对起句和承句所产生的思考或者感受;前者是直观的,客观的,后者是一种主观上的反应,然后结句再概括一下整个诗的主题,全诗就这样的下来了。

如果说起句是见,承句是看,这是一个从外到内的过程,通过眼睛获得的,再进入内心。那么转句便是由内向外的过程,通过内心去解读这些景。一外一内。一外:由内向外;

一内:由外向内

2、不断裂:这一点要求大家不要光顾着转,而不顾衔接性了。这一点也是转句中最难的一点了。起承转合一般有两个难点,一是转的断裂了,而是合的无力。3.形转而意不转:这里的转,只是形上的转,并不是指意上的转啊,不是说从这个主题转到另一个主题。

有个最笨的方法是,当你实在不知道怎么转的时候,可以从字面上来进行转。

当然,这是在实在不得已的时候才采取的笨方法。前面我们讲了诗脉,如果你立意过后,谋篇工作做得好的话,那就会有一条脉络,你严格按照这个脉络去安排,那么转的时候你想断裂都不会断裂。下面,我们分别从字面上和脉络上来进行举例。《五律 无题》 上平:八齐

盐城逢二月,春色遍长堤。戏蝶闻香逐,垂杨傍水栖。流波无可待,孤燕莫相啼。自此心成冢,东风一任西。

这首诗是一位老师写的。当时她写这首诗的时候,是想着乐景写哀,用大好的春光来反衬她的孤寂心情。孤燕那里其实有比的成分在,燕自己可能没觉得孤,孤的是看燕看春的人才是。起句承句很快的写出来,合句也是一下子出来的。到转句那开始卡壳了,又不想扔掉这首诗,因为合句是她想表达的感情,真的舍不得丢掉。怎么办,就只有从字面来进行了。水,不是有波么?就出来了开始的“流波”两个字。注意下承句后分句,垂杨傍水栖,不只是描写景而已。垂杨可傍水,而我呢?可依谁,可傍谁?不是说这首诗写的多好,只是想告诉朋友们一下景,不是随便选取的,选取的景要尽量的能够符合你的主题,要能为表你的情服务。【二】如何选七律跟五律:

我们想写诗的时候 首先要考虑 你是写五律还是写七律呢?这个问题说明一下:五律适合写景,七律适合抒情。五律不适合抒情,七律不适合纯写景。大家可以查证一下:

凡写田野诗、山水诗的大都是五律。五个字好写景,如果你用七个字写景的话,里面名词肯定罗列。抒情的诗五个字又不够用,一般用七律。【三】如何写好八句都是景的起承转合:

这个是难度很大。但是也是每位学五律诗的人必须过的一关。关键有几点:

景中暗暗含情,为情写景这情包括内容很宽:心情、人情、对大自然的陶醉之情、对风花雪月的感慨之情。

八句景中表达这些,表达出来很不容易,因为不是明显的景转情。要暗暗的含情,又不可无情。这就给大家一个方法来写了,那就是《收放结合》《虚实相间》收放,这是为了步步吸引读者的目光,吸引读者的内心。所谓放:

象放飞风筝一样,从眼前,到远处(思维放出去或者目光放出去)收: 反之。收放没有固定的地方 哪句收 哪句放 没有规定。我体会收放分两类:一类是思维的收放一类是景物的收放。重要的是要把这两类结合起来融为一体。【四】举例: 《五律·松花江雾淞》 下平六麻

江寒萦晓雾,柏古漫琼裟。

衔露舒晶野,泻银飞串花。

疑为虚境唤,当悟惠风赊。

谁著清淳赋,九天何处瑕。名词少,就清爽。衔露舒晶野,泻银飞串花。

承句,名词的位置2、5 ;疑为虚境唤,当悟惠风赊。转句,名词位置4 ;这句用了虚词;

解释一下收放:

江寒萦晓雾,柏古漫琼裟。

收在一个地方 就是当前的景色里。我这个是八句都写景的暗含情。衔露舒晶野,泻银飞串花。

放开前分句是横着放,后分句是竖着放、舒野;横着放,泻花、竖着放。你的思维眼界、放飞了。但是你还是站在原地没动。还在观察当前的景物疑为虚境唤,当悟惠风赊。思维的收起、放开。这里虽然说的是景,其实是含有内心的情绪感受;注意这个地方是转了,但是以景中含情含蓄的方式转了,记住暗含着情来转,而不是直接写情,对大自然的美的赞叹,对虚无世界的幻梦,都用收放的方法,描写了出来。下面的第七第八句谁著清淳赋,九天何处瑕。先收:谁来制造了这样的美景呢 ?

然后放出去,放到九天;读者自己去找找,九天哪有瑕疵呀。谁著清淳赋,九天何处瑕。

九天何处瑕 句号并没结束读者的思维...延续在句号之后......去遐想

大自然太完美了 无瑕疵这首就写完了....但是留有余香.....换句话 这里的收放 是两个方面的一是思维的收放,一是景物的远近收放

换句话说景不可就在一个地方打转转。思维也不可停留在一个地方

另外情要含在景色里。收放结合、虚实结合。注意这首诗前面四句写纯景转的时候写了接近禅语....提醒大家有人把诗写成:第一句写江边,第二句写家中窗前,第三句跳到山上,第四句灰到老家。这就是乱写,跟收放不沾边。例二: 渔舟写

《五律陶然亭》 下平十二侵

半亩莲红榭,梁间彩绘淋。

飞檐迎慧意,幽刹漾梵音。过往皆贤士,沉浮寄淡心。一堂香砚在,古月抚亭今。

这首的收放 很明显的大家自己都可以看的出来了半亩莲红榭,梁间彩绘淋。放

飞檐迎慧意,幽刹漾梵音。

往高放

往远放

注意这里有想象:有声音,你看到,飞檐,的美。听到,幽刹荡出的梵音传到很远,很远。现在要转了;这首,是怀古了,过往皆贤士,沉浮寄淡心。放、收、过往皆贤士、千古.....沉浮寄淡心...一种雅静的心态....一堂香砚在,古月抚亭今。收、放、一堂香砚在 是谁留下的墨迹 过往的贤士。《五律陶然亭》

半亩莲红榭,梁间彩绘淋。-----放 收 飞檐迎慧意,幽刹漾梵音。-----高放 远放 过往皆贤士,沉浮寄淡心。------放

收 一堂香砚在,古月抚亭今。-------收 放

对偶的时候要注意;虚对实最好,比如这里的、贤士对淡心,你不要鸟对鸟,树对树。对偶的时候要注意,虚对实最好。读起来有味道。写的就是这个景色。但是读景,有怀古的心,都写了出来。再一个例子

《五律丽江闲钓》 上平一东

素处神龙卧,清心瑞雪融。

泉音穿古院,婉月做家翁。

一橹渔歌去,长天悠骛鸿。

甩竿千翠影,闲钓丽江风。素处神龙卧,清心瑞雪融。这两句是说丽江上游的来源,放远了,再收回来泉音穿古院,婉月做家翁。

收到丽江两岸的家家户户,如果你继续在家户里转,就写不出来了,咋办呀?放出去!一橹渔歌去,长天悠骛鸿。把水里的渔歌放出江外去,把天上的飞鸿放到遥远的长空去…其实你的人,并没离开那个地方。你的目光你的耳听.....随之而远

然后收回到岸边的你自己,然后放到无限无界的一个你内在感情的自由自在的闲情里...读者肯定在句号外面....继续遐想了吧!甩竿千翠影,闲钓丽江风。

这句收回来,并且给第八句做了铺垫。如果你不甩杆的话,无从说起钓字,甩了杆,就可以钓了....钓的是啥呢?钓的是鱼的话,就死在画面里了。我钓的是丽江的风,还是闲钓.....读者的想象就跟着你的心,继续思考...并享受着...第八句 要下足了功夫 第七句 要为第八句做好铺垫。第四个例子:

《五律 奔牛》 上平一东

耳沸蹄声紧,奔牛劲带风。

瞬间攒力满,疾速卷泥冲。

啸起云穿裂,眸张血贯红。

途行皆踏碎,势猛过江东。我们分析一下 咋写的 《五律 奔牛》

耳沸蹄声紧,奔牛劲带风。收

瞬间攒力满,疾速卷泥冲。放

啸起云穿裂,眸张血贯红。竖放 横放

途行皆踏碎,势猛过江东。大放 放到句号以后 接着放....注意:

一联比一联强势....最后叫你跟着这牛走出画面...你继续关注着后面的事情去想象吧 ….【五】拿来一个题目后咋办呢?

1、到网上查资料;比如:松花江雾凇,你要积累很多这题目的内容。才写的出来呀。

2、尽量找到相应的图片;

3、搜集一下;古人在这里做的诗词对联(有的有 有的没有)看看古人是咋写这个地方的,可以化他们的句子

4、根据你选的材料;确定你要写的情调,或悲或喜,在心里划一个起承转合;

5、选韵,比如你要写一个,悲伤的,那选的韵;要韵母是 o或者 u 的;这种韵母的,韵部我们叫他,羽;你读羽;这字的时候,对镜子看看,表情不会是笑;

6、写完初稿;要修改,一天;修改内容按照讲过的来。【六】古诗中的几个例子:

如李白之“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虽写景,而孤栖怀远,独夜难堪之情,照人心曲矣。又如温庭筠之“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虽写景,而羁泊他乡,旅况艰辛之状,溢然如在目前矣。而言情处须有景,因其情而见景之状况。如杜甫之“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则写情于满目悲凉之中,总之若有景无情,只是图画;有情无景,亦唯记事耳!若有景无情,只是图画。有情无景,亦唯记事耳!“写景宜于显,显则轮廓分明;写情宜于隐,隐则含蓄渊永”。是以能够情景交融之诗,方足以称之为好诗。如杜甫之“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则是情景兼备而交融矣。酬虞部苏员外过蓝田别业不见留之作

上平十三元

王维

贫居依谷口,乔木带荒村。

石路枉回驾,山家谁候门。

渔舟胶冻浦,猎火烧寒原。

唯有白云外,疏钟闻夜猿。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唯有白云外,疏钟闻夜猿。放的很远….读者的思维到句号后面很远的地方..写的多好呀 作业: 新年《元旦》为意,写一首绝句,韵不限。风雅颂课件/铃歌编辑

第三篇:关于诗的“起、承、转、合”

关于诗的“起、承、转、合”

关于诗的“起、承、转、合” 爱莲散人

写在前面的话:

为了方便网友学习习近平体诗,对诗的“起-承-转-合”有所了解,现参考诸家文献和云卷云舒收藏的资料,综合编纂了这份学习参考材料。

什么叫起承转合?

起承转合是诗文写作结构章法方面的术语。“起”是起因,即文章的开头;“承”是承述事件的过程;“转”是结果,是转折;“合”是对该事件的议论,是结尾。我们一般写作文,也应该做到这样的起承转合。古人作诗,讲究章法、结构的严谨和法度,注重文章的起承转合(律诗是以“联”、绝句和词是以“句”、古体诗是以“偶句”为起承转合的常式单位的)。“凡作诗词,要当如常山之蛇,救首救尾,不可偏也。”“善救首尾”这是从宏观的谋篇而言;所谓“长篇须曲折三致意”、“一步一态,一态一变”即“于豪爽中著一二精致语,绵婉中著一二激励语”,是就诗歌内在的情节和脉络而言;“收句非绕回即宕开,其妙在言虽止而意无穷”是就诗歌的收束而言。如果我们在鉴赏古体诗歌时,从诗歌的起承转合入手,通过对缜密的结构的梳理,就能实现对作品意旨“透过一层”的领悟。

一、关于诗的“起”

古人对于诗文的开头十分重视,有“凤头”之说。大凡经典之作,无不在如何经营“凤头”上煞费苦心,以求收先声夺人或“意在笔先”之效。“起”的方式很多,有明起、暗起、陪起、反起、逆起、单起、对起等;或以景起,或以事起,或直抒胸意,或比兴寄托,但基本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开门见山、当头棒喝;一种是迂回入题、托物起兴。无论哪种“起”法,都禁忌平淡乏味,力求笔势突兀,句法挺拔,起到振起全篇的作用,古人谓之“突起”。

今天主要介绍明起、暗起、陪起和反起四种。

1、明起。从题之正面说,明见题意。如:李白《早发白帝城》中“朝辞白帝彩云间”。

2、暗起。不从题之正面直说,而题意自见。如:邵雍《清夜吟》中“月到中心处”。

3、陪起。先借他物他事说起。如:苏廷页《汾上惊秋》: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

4.反起。不从题面说,而光从题之反面着笔。如:杨万里《伤春》中:准拟今春乐事浓,依然枉却一东风。年年不带看花眼,不是愁中即病中。

关于点题

点题要尽可能避用题面字。如李白《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诗中用“朝辞”点题中“早发”。“白帝城”因没有别称无法避开。《黄鹤楼送孟浩然至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诗中用“故人”点题中的“孟浩然”,“西辞”点“送”,“下扬州”点“至广陵”。

点题多在第一句,也有在其他句的。

第二句点题的如:孟郊《洛阳晚望》:“天津桥下冰初结,洛阳陌上人行绝。榆柳萧疏楼阁闲,月明只见嵩山雪。”

第三句点题的如:岑参《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此诗起手突兀,用的是逆入法)

第四句点题的如:刘长卿《送灵澈》:“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还。”

有的诗全篇不点题,然而句句又都切题。如牡牧《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二、关于诗的“承”

古典诗歌不仅“起”的形态各异,“承”的方式也摇曳多姿。有总接,有分承;有明顺,有暗接。无论那种方法,依据文本中固有的景路、理路、情路应该是体察诗歌结构的不二法门。欧阳修在《笔说·峡州诗说》曾说:“若无下句,则上句何堪;既见下句,则上句颇工。”由此可见“承”在诗歌的结构中所起的作用。

因绝句的内容大都是即景抒情或即事发感,故起承二句多为写景或叙事。

写景:“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起句写下,承句写上。

“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起句写近,承句写远。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起句写先,承句写后。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起句写地,承句写天。

叙事:叙事一般要交待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原因。当然,不是每首诗都是具备这五要素的,应根据立意的需要定取舍。起句没交待清的,承句接着交待。

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起句交待了人物“故人”、地点“黄鹤楼”、承句接着交待了时间“三月”、事情“下扬州”。

也有叙述人的先后行为的。如:僧志南:“古木荫中系短蓬,杖藜扶我过桥东”。

三、关于诗的“转”

“转”是指结构上的跌宕和作者思路上的转换(由事及理、由景及情、由物及人)。“转”在诗词的结构中多指律诗的颈联、绝句中的第三句词和曲中的“过片”而言。它不仅使诗歌在章法上给人一种回环往复、摇曳多姿之感,更能引导读者从中体认思路,进而品味出作者的情感和诗歌的主旨,故历代诗人在诗歌的“转”上,无不绞尽脑汁,以求收“振人魂魄”之功。古人所说的诗词之妙,“妙在衬跌”。

承,是笔之意转入正题之意。一般是从前一境界的写景或叙事,转入后一境界的抒情、议论或推理。若全篇平铺直叙,必然呆滞刻板,缺乏生动之气。所以说“宛转变化功夫,全在第三句。”

李商隐《登乐游原》“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由叙事转议论。

朱熹《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由写景转推理。”

李白:《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自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由写景转抒情。

四、关于诗的“合”

所谓“合”就是指诗词的收束句。它既可浑圆章法,更是作者“感发意志”“体物写情(刘勰〈文心雕龙〉)”“神光所聚(刘熙载〈艺概〉)”的“诗眼”和“词眼”所在。

诗词的结句的方式很多,但不外乎明结和暗结两种。一是直接抒情、言志、阐理。另一种是“以景语结情语”(张炎)。所谓“以景结情”是指以“景物”来传达、折射、暗示(暗喻)出作者的感情、寄托、抱负,即以“揽物”结“关合之情”。这样做的好处是形象含蓄、耐人咀嚼。

阐发第三句的意思,收住全篇。从章法上讲,第三句为主。从内容上讲,第四句为主。诗中所要表达的情、意、理,一般都在此道出。所以此句最当用力,以“言有尽而意无穷”为上。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若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作者在第四句表达出自己为政清廉,如冰清玉洁一般的自豪感。

起承转合是作诗的常格。也可打破常格,出奇制胜.这当由诗人根据内容需要而作选择。据刘熙哉《隋唐嘉语》载:“薛道衡聘陈,为《人日》诗云:‘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南人嗤之曰‘是底言,谁谓此虏解作诗?’及云:‘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及喜曰‘名下固无虚士’”薛道衡此诗,格法变化迥异常规,是为活法。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亦属活法的成功范例。

吕居仁《夏均父集序》中说:“学诗当学活法。所谓活法者,规矩具备而能出于规矩之外,变化不测而又不背于规矩也。”沈德潜《说诗语》中说:“诗贵性情,亦需论法。杂乱无章,非诗也。然所谓法者,行所不得不行,止所不得不止。而起伏照应,承接转换,自神明变化于其中。若泥定此处应如何,彼处应如何,不以意运法,转以意从法,则死法矣。试看天地间水流云在,月到风来,何处着得死法。”

五、关于句式

为什么说第三句“转变得好,则第四句如顺水推舟矣”?从诸多古人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出,三、四句一般都是一义贯之,也就是一句话分作两句话来说。两句间的关系有单句式的,而更多的则是复句式的。单句式中常见的是主谓关系:上句只说出主语(谁、什么),下句说出谓语(干什么、怎么样)。如: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

复句式的有:

1、并列关系:分叙有关联的两件事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如: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

2、顺承关系:按顺序说出连续的动作或相关的情况。如:

“斜拔玉钗灯影畔,剔开红焰救飞蛾。”张祜《赠内人》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3、补说关系:下句对上句补充说明或归结。如: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王维《相思》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

4、选择关系:说出两种可能的情况,让人选择。如:

“宁为百夫长,胜做一书生”。杨炯《从军行》

5.递进关系:下句比上句的意思更进一层。一般由轻到重,由小到大,由浅到深,由易到难。如:

“绿荫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曾几《山衢道中》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李商隐《无题》

6、转折关系:上句和下句的意思相反。如: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登乐游原》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刘长卿《听弹琴》

7.条件关系:上句提出一种条件,下句是满足这一条件的结果。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李白《客中作》

8.假设关系:上句提出假设,下句说出结果。如:

“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李益《江南曲》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

9、问答关系:上句提问,下句作答。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清明》

10、因果关系:一句说原因,一句说结果,如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苏轼《海棠》

11、目的关系:一句表示一种行为,一句表示这种行为的目的。如

“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崔颢《长干曲》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王令《送春》

复句式的意议关系,不仅见于绝句的三、四两句,还有见于绝句整个篇章的。整篇复句式的绝句,章紧意密,浑然一体。如:

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是问答关系。

金昌绪的《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是目的关系。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是后面归结前面的补说关系。

整篇复句式不再一一列举,在此谈一下用流水对结尾的问题.绝句结尾两句的转合法也适用于律诗的结尾,所以作诗不宜用对仗结尾。如果用对仗结尾,一般要用流水对,否则就有松散之嫌。流水对与转合法一样,也是两句话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如: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以及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这两首诗的结尾,用的就是流水对。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虽然两联都用对仗,但是不失章法的完美。

而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首诗同样是两联都用对仗,因结尾没用流水对,就显得松散。

杜甫的《绝句二首》“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第一首松散,第二首结尾用流水对,就不松散.(注)

关于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首诗则另当别论。

该诗起句突兀,章法独特。结尾虽然没用流水对,却也不觉松散,仍算得上一首完整的诗。因为这首诗从章法上分析,它是将转合两句前置了。从内容上分析,它不同一般的触景生情,见物生情或即事生感的诗那样先写景物后写情感,而是先发感慨,后补缘由。即先写情感,后写景物。如同先说出论点,再列举论据的论文写法一样。两联之间存有内在的密不可分的逻辑关系,因而让人不觉松散。

从上述古人的话中,我们应认识并做到认真学法、依法,而又不守法、泥法。学而能化,规矩中有活脱,有创新。

第四篇:高三作文探究教案“起→承→转→合”

高三作文探究教案 教学目标:用“起→承→转→合”,又快又好写好考场作文 教学重点:使学生熟练掌握用起承转合的框架快速作文 教学难点:人文思想和作文能力的有机结合 教学内容

一、再次通过范文“顾忌”来熟悉起→承→转→合的框架结构

二、指出这次月考作文的不足之处

三、用起→承→转→合的框架结构再次把学生的作文填表。

四、拓展延伸: 作文题: 在一次追思“文化昆仑”钱钟书先生的活动中,清华大学(招生办)一位老师这样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前面还有两句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这便是让我们心有所止,心在焉。钱先生学问做的如此出色,就是因为‘心在焉’”。但是看看我们周围,看看我们今天这个社会,有多少人则是“心不在焉”„„ 看了以上材料,你有什么感受,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一)确定关键词 主谓句子式:心 要在 焉 字面含义: 心思应该集中在某处。

1、心:心思,思想。

2、要:必须、应该。

3、在:聚焦在、定位在、集中在。

4、焉:这里。与之意思相近的成语有:全神贯注、专心致志、潜心贯注、一心一意、聚精会神。“心在焉”相反的概念——心不在焉(心思不在这里,指思想不集中)。相关成语:漫不经心、魂不守舍、心猿意马、三心二意、心神不属、无所用心、心神不定、心神恍惚、六神无主。人生状态:干一行,怨一行,毁一行。这山望着那山高。心无所指,得过且过。生活层面的含义

1、在其位,尽其责,敬其业,爱其民的为官境界。

2、左思写《三都赋》,曹雪芹写《红楼梦》般闭门谢客,十年苦思,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写作境界。

3、专心致志,孜孜以求,皓首穷经,废寝忘食的研究境界。

4、认准一个目标,不畏艰难困苦,一直向前走的人生境界。写作角度

1、“心在焉”境界高下之辨—— 第一境界:专注执着于“不良嗜好”,境界低下。嗜酒如命,嗜赌成性之类。第二境界:专注执着于经营个人的“小天地”,过于看重一己之私利与成名成家,国事天下事概不关心。第三境界:专注执着之事旨在为民族,为他人谋永福,有大胸襟,有大爱。

2、①“心在焉” 读书能融会贯通。②“心在焉” 为官能政通人和。③“心在焉” 治学能独树一帜。④“心在焉” 经商能财源滚滚。⑤“心在焉” 从艺能成为名角。

3、从反向思考:为什么有的人“心不在焉” ①现象。“心在焉” 我们做到了吗?观今之天下,在围墙高院内的学生们,有多少专注于课堂学业?高楼大厦里,又有多少人全心专注于自己的工作事业?那些吃着国家的饭,打着政府的旗号的官员,又有多少专注于自己的职业?„„ ②原因。内因:缺乏人生目标,缺乏信仰,责任感丧失,欲望太多等等。外因:浮躁、喧嚣的社会风气,追名逐利大行其道的世风,商业社会的多种诱惑等等。③危害。个人:德不立,业不精,事难成。集体和国家:走向衰败。④实质。“心不在焉”——“心”已迷失方向,找不到归家的路。不知道“我是谁”。

二、拟题目(包含有关键词),提炼中心论点(包含有关键词)

1、做大事,不能心不在焉

2、心要在焉,方可成就自我

3、“心在焉”是成功之道

三、有关心要再焉的典型事例

1、郦道元写《水经注》;李时珍写《本草纲目》;曹雪芹写《红楼梦》;马克思在德国的一个图书

馆,用了四十年的时间,写出了巨著《资本论》;国际数学大师陈省身专注于数学;著名画家黄永玉几十年如一日潜心作画;齐白石专注于画虾;童话大王郑渊洁痴迷于童话创作„„

2、大凡学有所成,业有所精者,都是“心在焉”者,都可以找到相关切入点:牛顿,爱迪生,宋濂,敦煌守护者常书鸿,季羡林,王守仁创“心学”,童第周,钱穆,杨绛,川端康成,周杰伦,无臂钢琴王子刘伟,钱学森,王羲之,乔布斯,林书豪,李叔同,六祖慧能,歌德„„

3、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荀子·劝学》)

4、“心在焉”则企业兴,国力强。如,沃尔玛,海尔;如,张裕让自己的葡萄酒遍布全球。张裕在一个世纪前就设想,酿造中国人的葡萄酒。于是,百年专注酿造,酒在遍布全球。世界品味到了中国的干红;如,二战后的日本,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等等„„

5、《庄子·达生篇》提到一个驼背老人,他用竿子粘蝉就好像从地上拾取一样。这是为什么呢?只因老人“唯蜩翼之知,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翼”。这就是心在焉,有所止——一心只专注于蝉的翅膀,从不左顾右盼,绝不因纷繁的万物而转移注意力,“用志不分,乃凝于神”。

6、林书豪,一个不久前还不为人知的板凳球员,是什么魔力让他一飞冲天,在纽约刮起一股“林来疯”,并登上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究其实,是因为他心中一直以来就有一个梦想——进入NBA打球!所以,哈佛毕业后,他未曾想过如何进名企、赚大钱,而是加入职业球队,继续执着追求自己的篮球梦想。尽管两年多来他一直只是二线队员,甚至数次降级,两度被开,可他依然初衷不改,孜孜以求,哪怕是睡沙发床,坐冷板凳,也不言放弃。正如他所说:“努力,努力,再努力!”这就是凝神守一,心在焉,有所执。

7、联系现实:然而如今的人们,有多少还能够在无数利益诱惑下保持一颗只追寻梦想的心呢?中国文学界自鲁茅巴老一代再无大师,便是因为许多作者在成名后面对金钱与名声地位的诱惑,不是与商业利益群体连结,便是成为某些权力集团的“御用文人“传声筒”,当文学不再是理想而成为谋取利益工具时,心便已不在焉,心不在焉,道亦不在焉,试问一颗被各种利益计算充斥的心灵,又如何去提升文学上的修养和境界呢? 这世上的人大多平庸,便是那些看起来似乎腰缠万贯或手握重权的所谓“成功人世”,很多也都是名不副实,外表虽然光鲜,心灵却是混浊的,仿佛一世的追求便是如何多捞些钱或是如何再向上爬一级,却没有真的为国家、为社会做出什么贡献。而相反,那些工作在微不足道的岗位上,置身于穷乡僻壤的山岭间,遭遇着荆棘遍地的困境的人们,却可能是真正值得敬佩的人们,因为他们心有所止,不去追求梦想之外虚无缥缈的美景;因为他们心有所属,选择了自己甘愿奋斗一生的事业;更因为他们心之在焉,他们真的做到了,只为自己的梦想而战。其实,只要寻找到自己心灵真正所归属的那个地方,每个人便都有通向伟大的机会。只是,在光怪陆离,人心不古的当下,太多人的心灵被世俗的灰尘所蒙蔽,找不到那个“心在焉”的地方罢了。

8、《司马光警枕励志》 司马光是个贪玩贪睡的孩子,为此他没少受先生的责罚和同伴的嘲笑,在先生的谆谆教诲下,他决心改掉贪睡的坏毛病,为了早早起床,他睡觉前喝了满满一肚子水,结果早上没有被憋醒,却尿了床,于是聪明的司马光用园木头作了一个警枕,早上一翻身,头滑落在床板上,自然惊醒,从此他天天早早地起床读书,一心扑在读书上,终于成为了一个学识渊博的,写出了《资治通鉴》的大文豪。

9、《岳飞学艺》 民族英雄岳飞生逢乱世,自幼家贫,在乡邻的资助下,拜陕西名师周桐习武学艺,期间,目睹山河破碎,百姓流离失所,萌发了学艺报国的志向,克服了骄傲自满的情绪。寒暑冬夏,专心致志,苦练不缀,在名师周桐的悉心指导下,终于练成了岳家抢,并率领王贵,汤显等伙伴,加入到了抗金救国的爱国洪流中。

四、学生按照框架,理清思路。

第五篇:承传统

演讲稿

秉传统,颂精神

垫江县周嘉小学:石 鸿

尊敬的各位领导、评委及老师:

您们好!今天我给大家演讲的题目是:《秉传统,颂精神》。

追!五千年历史车轮辇过的痕迹;看!长江、黄河疯狂呼喊——兴致昂扬时的波涛。倾听!来自抗战时、洪灾时、地震间,苦难人民们,英雄战士们,白衣天使们那使不尽的激动与爆发的沸腾之音。六十年弹指一挥间,六十年的革命传统永存,六十年的华夏精神正在80后的新人们一一展现。他们伟大,他们英勇,他们正激励着现在的我们前进。

何谓华夏精神呢?何谓中华之魂呢?可能你和我都发出了一样的疑问吧!

翻开历代悠久的中华史,让我明白了:为什么1935年日本鬼子侵入中国的东大门,有那么多的勇士们,抛头颅、撒热血;为的是把那些不把我们当人看的鬼子赶出中原,赶出属于和平的热土,赶出我们的祖国啊!因为我们是龙的传人,因为我们是有尊严的人,因为那是我们祖先留下的家园。我们心中拥有中国精神,我们是中国人。中国人就应有中国样,中国人一直拼搏、跋涉、咬碎困难与艰辛,负载着帝国主义一个个铁蹄蹂躏的烙印。用鲜血铸造了今天的中国旗。这一切的壮举,无不撼动每一颗中国心,撼动每一块中国土,乃至震惊世界民族之林,使日本帝国主义者闻风丧胆。这样的气魄,这样的豪迈,这样的中国气势,难道不是中国精神吗?不是我们中国人应具有的中华之魂吗?

我不是诗人,因为有了你心中才有着涌动诗人般的炽热激情,炎黄子孙无不由衷的歌颂您并将你发扬——华夏精神!

当巍峨的华表让挺拔的你披上曙光,当雄伟的万里长城为你迎来旭日时,中国此刻已涌出了一大批的爱国志士。有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掷地有声,有了梁启超的《爱国论》、《少年中国说》,也有了方志敏的《可爱的中国》等等。这无不彰显着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

感动2008的汶川,2010的玉树、舟曲,虽然不幸地发生了地震、滑坡、泥石流,但中国的人民子弟兵、医疗队伍全全出力,让无私奉献在灾区人民感到希望正在升腾,也因为有了“他”各地的志愿者纷纷聚集赶来,中国顿时涌出了大片奉献之光,他们尽力助人,默默地祈祷。一些著名人士、文人、名人,慷慨解囊。面对难关,我们手拉手,肩并肩;迈进中,我们齐头并进,心连心……。

在今天,当我们享受在秋意的柔风里,眼前想到的乃是那些岁月的黑夜为华夏精神为之动容,我们不会忘记,并将永远记住,风雨之中激扬的凯旋,不会忘记抗震中舍己为人的奉献之光。他们是好样的,中国人民更是坚强的。

80后的朋友们今天我们是中国的希望,更是中国的建设者,中国需要我们这一代,华夏精神更加需要我们,让我们用知识奉献中国吧!中国永远辉煌!

中国的传统不能丢,中国的精神更不能失,它们需要流传,需要我们去弘扬!华夏精神即中国精神,是炎黄子孙心中的灵魂。作为每一位中国人都为之感到骄傲、自豪!

下载转承雷锋精神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转承雷锋精神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巧用“先转后承”技巧 让中考作文亮起来 (精选)

    巧用“先转后承”技巧 让中考作文亮起来 起承转合式结构,是写作当中的一种基本结构方法。“起”是起因,文章的开头;“承”是事件的过程;“转”是结果是转折;“合”是对该事件的......

    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起、承、转、接”(未投)

    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起、承、转、接”作者:曹磊当前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实质在于传承发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通过更亲民的态度,更务实的作风,更严格的问责,更惠民......

    雷锋精神

    雷锋精神 雷锋精神介绍 中国共产主义战士雷锋在实践中表现出来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共产主义精神。其实质是:忠于共产主义事业,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在各种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干......

    雷锋精神

    雷锋精神,真的过时了吗? 民一中七(2)班李书悦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进步,人类也在进步„„在不断前进的步伐中,雷锋精神,真的过时了吗? ——题记 雷锋,这个家喻户晓的名字,这个全国人民的......

    雷锋精神

    德国政府为何“非要”给“拾金不昧”者“政府专门奖”,而且拾金不昧者还必须接受这样的奖励呢?原来,在德国人看来,对每位拾金不昧者都给予奖励,体现了德国人的价值观,同时也体现了......

    雷锋精神

    雷锋,离我们并不遥远 有人说,在21世纪的今天,半个世纪以前的雷锋早已经离我们远去,随着岁月的流逝,雷锋精神已经被淡忘、被解构、被曲解,甚至被嘲讽,我们还需要雷锋吗?其实,只要我们......

    雷锋精神

    雷锋精神,是以雷锋的名字命名的、以雷锋的精神为基本内涵的、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着的革命精神,其实质和核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了人民的事业无私奉献。他已经成为我们......

    雷锋精神

    雷锋精神 雷锋,一直是我们人人皆知的英雄。他虽然没有立下天大的功劳,虽然没有殉职于洒满热血的战场,可是他依旧是我们心中一位永垂不朽的烈士。他身上所体现的雷锋精神至今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