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中西美术作品比较教案

时间:2019-05-13 23:44: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二单元 中西美术作品比较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二单元 中西美术作品比较教案》。

第一篇:第二单元 中西美术作品比较教案

第二单元 中西美术作品比较

第四课 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教案)

学校:奎文学校

年级:高一 学科:美术 教师:杨亚波

【教材分析】

一、学习目标

1.了解中西方描绘景物题材的作品的创作手法和审美理想;掌握运用所学知识鉴赏中 国山水画和西方风景画的能力;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2.思考问题----欣赏绘画作品或视频----分析总结知识点----鉴赏绘画作品的学习过程;用互动、操作、合作、探究的方法完成中西方景物题材的绘画作品比较的学习任务。

3.体验自然山水给人身心的无比愉悦和情感享受;形成积极上进的学习和生活态度; 体会中国山水画和西方风景画的社会价值和人文价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学习要点

1.中西画家描绘自然景物的空间表现手法的差别

2.中国山水画“搜尽奇峰打草稿”创作过程和“因心造境”的创作特点 3.西方风景画再现视觉真实性和画面深度空间的绘画特点

4.中国山水画运用“虚实相生”表现了画面空间的远度空间

三、重点难点

重点:1.中国山水画的“三远”的空间特点和“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 2.西方风景画的“三维”的空间特点和“焦点透视”的表现手法

难点:中国山水画意境的表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3)

□《富春江风景照片》

我们生活的大自然风景优美,如诗如画,南朝诗人吴均这样赞誉“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那么,在画家的笔下,我们又会看到怎样的富春江? □《富春山居图》

作品简介

2010两会期间,温家宝总理大台湾记者问“画都如此,人何以堪!” □《双桥照片》

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

“唐风孑遗,宋水依依,烟雨江南,碧玉周庄”,这就是素有“中国第一水乡”之称的 江南古镇——周庄,它以“小桥、流水、人家”的古朴幽静之美赢得了世界最具魅力水乡和中国首批十大历史文化名镇的殊荣,吸引着古今中外的文人墨客。

我们看到的就是周庄最为著名的三景之一的双桥。而谈到双桥,我们不得不想起一位画家和他的一幅画

□《故乡的回忆》 油画 陈逸飞

周庄成就了陈逸飞,陈逸飞也成就了周庄。它使默默无闻的双桥走向了世界。1984年美国石油大王阿曼德·哈默访华,高价买下《故乡的回忆》赠给邓小平,以双桥预示两国友好的双边关系,被传为佳话。作品也因此被称《双桥》。□《故乡的回忆》和《富春山居图》

■请学生比较两幅作品有何异同?

相同点:景物题材的作品;统一、和平、友好的主题 不同点: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概念的区别与联系);具象与意向(写实与写意)

同学们能用所学专业知识分析,很好。由于中西方的名族、历史和文化的差异,中西美 术家在表现景物题材的作品时,都有各自独特的创作手法和审美追求,这节课,就让我们一同走进中国山水画和西方风景画。

□标题 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 奎文学校 杨亚波 板书 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 二.自主学习(30)

1.中国山水画家和西方风景画家的观察方法比较(3)

□刘文西写生图片

“你要创作吗?到生活中去;你要激情吗?到人民中去;他们会告诉你该怎么做,路该 如何走下去!”“生活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因此,中西美术家都会深入生活,深入大自然中去。请同学们欣赏几张图片:

■中西方山水和风景画家写生图片(13张)

■观察比较分析:中西方山水和风景画家在面对大自然写生和创作时,有何不同?

西方风景画家:固定的坐在一个位置,半天或一天完整的创作完成一幅作品 中国山水画家:一个小本一支笔,边走边看边画,一棵树,一块石,位置不固定 是不是如此呢?接下来,我们还要从做品中来验证

正因为中西山水和风景画家们跋山涉水,顶烈日、迎风雪,深入生活的创作激情和对美的执着追求精神,才让我们有机会欣赏到许多传世名画。

2.西方风景画(8)

□《乡间村道》(6)

□欣赏作品思考:画面为我们展示的内容真实吗?(1)

学生回答真实:景物形象塑造真实,有体积感,颜色逼真;让观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作品上出现辅助线(2)

教师说不真实:因为路的宽窄、树的高矮都跟现实生活不一致,有近大远小的感觉。有哪位同学可以反驳老师的观点?

学生:现实中,我们站在路口看到的就是如此(近大远小)

教师:回答的很好,在西方风景画中,画家运用了近大远小,虽然与客观现实不符,但却表现出了我们视觉上的真实性,这就是西方风景画中的焦点透视法。

□焦点透视法的概念:1514年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建筑家和雕塑家勃鲁奈斯契发明,可以使画家在绘画的二维平面中。如真摹仿表现对象的立体感和空间深度感,也就是三维的空间特点。

■ 互动:哪位同学可以根据作品的辅助线,画出焦点透视的消失线和消失点。(2)

□ 焦点透视的画法(1)

引导学生自己讲出视平线、三视(仰视、俯视、平视)、以及写生位置。可以看出写生 位置是固定的(验证了开始时的分析是对的)。写生位置固定,视平线固定,画家不能左右或上下随意移动,可以说,画家是在有限的视觉范围内,极尽所能的为我们展示如真如幻的画面的三维深度空间,描绘的是客观、真实得大自然的视觉美景。

□《干草车》 请一位同学描述作品内容(2)

教师补充:清流潺潺的河水,翠绿的草地,葱郁的丛林,沾满露珠的树叶,闪烁着白色 的反光。木栅栏围着农舍,亲切朴素。这一切如此自然、真实,诗人和画家布莱克这样描述:这可不是对自然的写生,这是灵感!

大家说这幅作品美吗?(美)

画家康斯太布尔用手中的画笔把这美丽的瞬间,定格为画面的永恒。画家的眼中有美,不仅如此,更重要的是画家心中有爱,正如康斯太布尔自己说的:我生来就是为了描绘更幸福的大地——我的古老的英格兰。因此,西方风景画家的审美理想,就是对大自然的赞美与热爱。

3.中国山水画(19)□《千里江山图》(3)宋代青绿山水画的代表作,画家王希孟是画史上有大成就的画家中最年轻的一位,也是 仅凭一幅作品而名垂画史的人。

□《千里江山图》动画,背景音乐。

教师解说画面

学生思考:在作品中能找到画家的写生位置在什么地方吗? 学生:不能(找不到)。没有还是找不到?

教师:没有还是找不到?不是没有,是无处不在。所以,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大都山水之法,盖以大观小,如人观假山耳。因此,中国山水画家是上下、左右游动的观察,视点从不固定,是多点或散点的观察,使画面咫尺有千里之趣。

■与西方风景画的深度空间相比,中国山水画的空间有何特点?用一个字形容。

学生:远

教师:对。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指出了山水画的三远法,请一位同学试述三远法。□《渔庄秋霁图》(1)□《早春图》

□《溪山行旅图》

■请一位同学分析三幅作品分别属于哪三远?为什么?(1)

教师联系实际补充说明:站的高,视野开阔,看得(平)远;站的低,抬头仰望,看得(高)远;如仰望天空,白云般;左右移动的看,前后位置变幻,看得(深)远。

■请一位同学演示三远的看得动作,可以请其他同学协助(1)□《踏歌图轴》(3)

■西方风景画用焦点透视法表现画面的深度空间,中国山水画又是运用什么方法,来表现画面三远的空间效果呢?

教师提示:西方风景画面面俱到,中国山水画的画面有何特点?

学生结合作品回答:有些地方画了,有些地方没画,空白的地方给观者心理上一种想象的空间,视觉上一种悠远的空间感,从而达到三远的效果。

教师补充:画面中画处为实,不画处为虚,中国山水画就是通过这种画处与不画处,虚与实的交替变化,表现出比西方风景画更加阔远的空间效果,这种方法就是虚实相生。

■ 学生合作讨论:什么是虚实相生? 教师补充:古典哲学思想;空可纳万境,无可生有,虚可生实,虚实相生,使无画出皆 成妙境。是中国山水画意境创造的重要手法。

■ 结合作品探究中国山水画的意境 □《六君子图》(1)

六株树木劲挺列植。湖面宽阔无波,江上岗峦遥接天空。气象萧索清旷。此画以枯而见润的简练笔墨,营造了湖光山色荒寒空寂的意境。两层含义:

一、借用简净而清淡的画面(实

景物),反映了元代文人失意落寞的心态(虚

情思),二、又淋漓尽致地体现了画家崇尚平淡天真(情景相生,得言外意)的审美理想。■意境:1.古典美学思想,中国山水画最富名族特色的审美标准

2.以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

3.情景相生,得言外意。

■与西方风景画追求客观真实的视觉美景不同,中国山水画家的审美理想是什么?(2)教师:结合对意境的探究,中国山水画家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虽然也是面对大自然写生,而作品却没有真实的描绘,而是通过作品表现一种对自然山水的主观感受与体验到的一种诗意情怀(以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这是画家对大自然的内在生命力的体味与表现(情景相生,得言外意),一句古语“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山水画创作视频》欣赏。(2)

■ 试述中国山水画创作过程和特点(4)教师提示:没有直接面对大自然;开始画之前提笔思考的环节。因此,石涛概括中国山 水画创作过程是“搜尽奇峰打草稿”。

□《山水清音》 石涛

石涛,清四僧之一,主张开拓创新精神,摹古派领袖人物王原祁评价石涛:海内丹青家 不能尽识,而大江以南,当推石涛为第一。

请一位同学讲解“搜尽奇峰打草稿”的创作过程。(2)

清代画家恽寿平描述自己的创作体会——春山如笑,夏山如怒,秋山如妆,冬山如睡,四山之意,山不能言,人能言之。画家的审美心意,是借山川的四季美景而升华为艺术的意境。中国山水画的创作特点,是自然山水与画家心意之间互为启发,互为寄托的美感创作过程。用唐代张躁的话,就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创作特点。(2)三.合作讨论(2)

中国山水画家,用他们手中的画笔,寄情于大自然的山山水水。宋代禅宗大师青原惟信,用山水预示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如果用参禅的三重境界,来比喻人们对生活和学习的态度,作为一名普通的学生,你会选择哪一种?为什么?

教师:选择第一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渴求知识,追求真理;树立理想,坚定信念;认准目标,努力拼搏。四.巩固练习

每题请一位同学作答,共四题。(4)五.归纳总结

以小组为单位,归纳总结本课知识点,完成表格。(3)六.拓展延伸(2)

吴冠中简介:人民艺术家,艺术教育家吴冠中(1919—2010),20世纪当代中国绘画的 代表画家之一;吴冠中终生致力于油画民族化及中国画现代化之探索,坚韧不拔地实践着“油画民族化”、“中国画现代化”的创作理念,形成了鲜明的艺术特色;他执著地守望着“在祖国、在故乡、在家园、在自己心底”的真切情感,表达了民族和大众的审美需求, 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化品格。

作品欣赏(十二幅),背景音乐。最后一幅时,教师朗读吴冠中的一段话。

“我爱我国的传统,但不愿当一味保管传统的孝子,我爱西方现代的审美意识,但也不愿当盲目崇拜的浪子,是浪子回头吧,我永远往返于东西方之间,回到东方是归来,再到西方又是归去”“我追求的是中国的意境同西方的视觉形象这两方面的结合”。七.课外演练(1)

2010年6月25日,我国杰出艺术家,艺术教育家吴冠中先生在北京逝世。吴冠中终生致力于油画民族化及中国画现代化之探索,请以先生“在祖国、在故乡、在家园、在自己心底”这句话为题,写一篇评论中国山水画、西方风景画的短文,文体不限。

第二篇:第一单元 美术作品的深层意蕴教案

第一单元 美术作品的深层意蕴教案

高琪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美术作品中深层意蕴的表达方式。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讨论,交流对美术作品的感受与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美术作品分析和欣赏能力。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阶段:

1、谈话;为什么美术家们要画画?

(想要通过绘画来表达抒发自己想要表达的一些情感或者是其他,这就是说每一幅画都有它特有的意蕴。2,、图片欣赏:《开国大典》

(请同学们简单的评述一下这幅作品所表现的内容给自己的启示)

3、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领悟美术作品中的深层意蕴。二,发展阶段:

1、我们先来回忆一下,美术表现中有哪些表现手法?(建筑,绘画,雕塑,工艺)

2、那我们该怎样来欣赏不同的表现形式呢? 欣赏作品:

(1)故宫 太和殿

(2)米勒《拾穗者》

(3)《南京雨花台革命烈士群雕》集体

欣赏分析不同题材意蕴相近的作品:

(1)莱尔米特《收割的报酬》

(2)方增先《粒粒皆辛苦》

(3)米勒《晚钟》

欣赏分析不同形式,风格 意蕴相近的美术作品:

(1)詹建俊《狼牙山五壮士》

(2)江碧波《重庆歌乐山烈士群雕》

(3)刘开渠《渡江 》

试着分析以下作品:

罗中立《父亲》

珂勒惠支《面包》

李可染《孺子牛》

三,课堂小结:

分析了这么多作品,有没有同学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什么是意蕴?

四,作业布置

第三篇:什么是美术作品教案

第一课 什么是美术作品

授课对象:高一年级 授课人:向雪姣

一、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审美观念形式法则的产生和一般规律,以及美术作品的基本含义;培养用审美的眼光去对待美术作品乃至日常生活中各种物品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美的观念和形式法则是如何产生的? 美术作品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难点:如何从生活中去发现美?结合实例明确如何鉴赏美术作品(重要意义)。

三、教材分析: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三个层面:

1、审美观念是如何形成的。

2、美术作品的基本含义。

3、美术鉴赏的重要意义。

四、设计思路:

本课教学主要鼓励学生参与形式美评判的活动中,感受形式美的法则,从形式美的法则入手,提高鉴赏美术作品的能力。

五、课时:一课时

六、新课教学:导入新课:

教师:各位同学好,很高兴本学期将由我来带领大家一起学习《美术欣赏》这门课程。在此先简单的做下自我介绍-----姓名、毕业学校、从事专业、下面我们开始进入正题 1.提问:大家初中的时候学过美术吗?或者有多少人了解美术这门学科?没有的话,那么本学期我们就来让更多的人了解美术这门学科。下面请大家欣赏几张图片,并思考你为什么觉得它们美以及你对美的定义? 展示图片;中国的四大美女、罗丹雕塑、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美是有意味的形式)美本质上就是事物的一种关系属性,对象特性因吻合了人们喜好的意向极致而形成。所以说爱美是人的天性,审美可以产生欣喜愉悦的心情。我们生活中不是缺乏美,而是需要一颗趋美的心,看待事物的时候改变一下习惯的焦距和角度,你必然有新奇的发现。

1、审美观念的形成过程

提问:欣赏完了几张图片后,大家对美有了一点概念,但有谁知道审美观念是如何形成的呢?同时出示画面

a.人面鱼纹彩陶盆-----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 b.鹳鱼石斧彩陶翁-----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 c.雷文三足鼎---------商青铜器 d.兽纹鬲-----商青铜器

学生讨论回答(在这个问题上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表达自己的观点,往往是那些另类的甚至反面的观点才能更好的衬托出正确的观点,避免了简单的说教,易于学生接受。所以教师对于这个问题自己一定要弄清楚,才能正确引导学生。)教师分析;1,实用性比较强,均为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用来炊煮、盛放事物等

2、美观性其次,上面的文案大多来源于人们对大自然的初步认识。

3、有一定的形式法则重心平稳、左右匀称

教师总结:1美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源于人们的生活实践。

2、美的观念与相应形式法则的产生是长期的历史积淀的结果。彩陶鲵鱼纹瓶、永、羊(羊大为美)总结步骤:生活---观察---发现---形成定式法则----产生美

2、美术作品的基本含义

① 什么叫美术作品

教师分析:将美的观念与相应的形式法则运用于生产、生活乃至艺术创作中,就产生了美术作品。通常人们所说的严格意义上的“美术作品”是指劳动创造的精神产品,是艺术家通过物质材料为媒介,塑造可视的静止的,占据一定平面或立体空间的艺术形象的艺术。亦称“造型艺术”“空间艺术”“视觉艺术”。它更多强调的是审美价值,同时具有实用性或者根本没有实用性。

2美术作品分类它包括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四大门类(出示图片)举例:

绘画类:山西永乐宫道教壁画、西藏宗教绘画形式—唐卡、民间年画—门神; 雕塑类:秦始皇陵站立俑、宗教木雕菩萨坐像、民间泥塑、唐代陶俑—仕女像、浮雕群像;

建筑类:皇家建筑—天坛、宗教建筑—西藏布达拉宫、民间建筑—福建土楼; 工艺美术类:商周时期文明的代表—青铜器、汉代青铜器—长信宫灯、瓷器巅峰时期的产物—粉彩瓷器、苗族少女头饰、蜡染、民间刺绣;

其他类别:皮影、竹编提篮、西藏宗教面具、细纹刻纸《红楼梦》、单色发绣《周恩来像》作者:孟永国;

(这样的安排主要使学生了解“美”无处不在,以及不同的美术门类表现出来的艺术特征的多样性,丰富性,同时感受到美术和生活的密切关系。本课在图片选择上尊重了本民族文化艺术,使学生先了解身边的、本民族的文化艺术,进而了解外国的乃至世界文化艺术,所以图片中没有外国文化艺术内容,而且常见的、普及的也很少选入,一些年代久远的、濒临失传的作为重点选入。)② 美术的特点:与音乐文学相比较

中国古代手艺、工艺、六艺从《礼记》中提出:礼(仪式/行为)、乐(音乐/舞蹈)、射(弓术)、御(马术)、书(书法)、数(算术)③、美术的性质

精神产物 具有独创性 意识形态形式与形式美

3、美术作品的形式美

名词解释:

① 形式与内容关系:内容存在与形式,是内涵,形式是内容物质化体现,是外观。形式应准确而鲜明地表达内容。形式有独立审美意味。

② 形式美是指艺术语言的合规律与合目的组合,也就是符合美的与符合审美需要目的的作品。

马克思说:“有懂音乐的耳朵,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

教师:以《彩陶鲵鱼纹瓶》、书法《永》字、《羊》字加“形式美法则”,让学生初步来认识“形式美法则”。教师分析;图片展现出的形式美

a.对称与均衡 对称就是指整体的多部分依实际或假想。对称轴或对称点,两侧形成等形、等量的对立关系,它具有稳定和统一的美感。均衡是从运动规律中升华出来的美的形式法则。b.比例与尺度

比例包括数学的秩序,尺度是标准规范,包含体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和美的规律。(黄金比例 1:

1、618 1:0、618)例:帕特农神庙、萨平妇女 c.具象与抽象 其他形式美法则 d.多样与统一 美术作品个别形象,形式要素、语言多样化、丰富作品的艺术形象,但必须高度统一,构成二种有机整体的形式。

例如: 太极图、最后的晚餐、米洛斯维纳斯。e.对立与和谐

对立:使一些可比成分特征更加明显,更加强烈。和谐:各个部分或因素之间相互协调。例:黑白? f.节奏与韵律

节奏:原指的天黑夜有秩序出现,有条理反复,交替或排列 韵律:动势、气韵、有秩序、近似对比因素、交替重复 例:巴黎圣母院、西斯庭圣母 B、实战演习

(多幅图片)学生选择评判

4、美术鉴赏的意义

*马克思说过“如果愿意欣赏艺术,你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 A、为什么要提高审美能力、学会鉴赏。学生回答讨论 教师总结:

1、在我们生活中每时无处不在的,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非常注重营造美的环境,所以我们要学会去认识这些美好的事物,才能更好的生活。

2、鉴赏美术作品可以培养我们的审美鉴赏能力,帮助我们丰富对美的认识,并且认识到形式美的法则。

5.讨论与思考;

讲一讲身边事物的美

6、小结 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罗丹(法国)

在这段话下面插入了一张美食图片,加深学生对罗丹的话的理解。教师可以说:比如下面这张美食图片的内容,对于没有美术修养的人来说,他就是一盘可以享受美味、填饱肚子的烧鸡。而一个有美术修养的人从中却可以发现很多的美,他不但得到了物质享受也得到了精神享受。

美——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非常注重营造美的环境,所以我们要学会去认识这些美好的事物,才能更好地生活;我们要学会鉴赏美术作品,提高审美能力。

第四篇:第二单元教案

第二单元

5中彩那天

学习目标:

认识本课的6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维持、财富”等词语。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同时,懂得诚实、讲信用是人的精神财富,它比物质财富更珍贵的道理,并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体会。

体会叙事条理清楚,首尾照应的表达方式,能复述课文,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学习重难点:体会故事中人物的情感变化,理解诚实与守信的珍贵;难点是对“道德难题”这一意思的理解。

学习准备:写着名言的投影片

学习时间:两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激情导入:

你买过奖券吗?在买之前,你是怎么想的,如果你中奖了,又是怎样的心情? 初步感知: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检查生字。轻声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地方。教师鼓励学生在小组解决问题。用一句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整体感知:课文围绕中彩那天的情景进行描写。作者用哪几个自然段了这一天的事情? 2 文章第一自然段和第十自然段写的是什么时候的事?文章是通过回忆的形式来写的。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

朗读课文。

讨论交流:默读课文。当我们得知自己家中奖时,“我”“爸爸”“妈妈”各是怎样的表现?用“———”画出来,并揣摩人物当时的心理活动。小组讨论汇报。

学生读3——8自然段指名读。没有了汽车的父亲为什么反而特别高兴?想象:当父亲做出这样的决定时,“我”和妈妈的心情是怎样的?会有什么样的对话?小组内分角色进行对话,可以想象内容。

学习第十自然段齐读。理解含义:是呀,中彩那天父亲打电话的时候,是我家最富有的时刻。拓展延伸

在今天的商业社会中,你怎样看待诚信,自由谈谈。在相互交流的基础上,以诚信为题写一篇短文。

作业超市:

1、完成课作4、5题

2、自由阅读* 万年牢

学习目标:认识8个生字。了解故事内容,体会做人要讲究认真,讲究实在的道理。学习作者叙述清楚、有条理的表达方式。学习独立阅读课文,培养自学能力。

学习准备:

找做事认真,讲诚信的故事。

学习时间:一课时

学习过程:

揭示课题:〈〈万年牢〉〉

看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万年牢是什么意思?万年牢指什么?)

初读课文,感知内容读通课文,读准字音。检查字词:多音字:把(ba)闷(men)削(xiao)

词语:走街串巷、掉皮损伤、晾晒、竹签、耽误

(能认读,并结合句子理解词义)课文三处写了万年牢,分别指什么?找出有关语段读一读。

细读课文,感悟理解第一处的万年牢指什么?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

出示句子:我的糖葫芦蘸得均匀,越薄越见功夫,吃一口让人叫好,蘸出的糖葫芦不怕冷不怕热不怕潮,这叫万年牢。

为什么叫万年牢?

这种糖葫芦,父亲是怎么做出来的?

(读第二小节,体会父亲十分讲究选料;读第三、四小节,体会父亲在制作过程中对每一个环节一丝不苟。)

小结:正是因为父亲做糖葫芦认真仔细,所以他的糖葫芦才能经久不衰。第二处万年牢指什么?

句子:公平买卖走正道,顾客点头说声好,回头再来这是宝,做生意讲实在是万年牢。

什么是正道?(凭着良心做买卖)

父亲是怎么走正道的?

第三处万年牢指什么?

父亲教导我做万年牢,就是要做个可靠的人,实实在在的人。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讲究认真,讲究实在。

体会父亲教导我做人要做可靠实在的人。

这三处的万年牢之间有什么联系?启发学生懂得:产品质量好才能赢得顾客,做事讲认真、讲实在才能赢得别人的信任和尊重。

深入体验

你是怎么理解父亲所说的做人的道理的?结合具体的生活事例来说明。

作业超市:

1、抄写词语

2、完成课作1-3题

交流“做事认真,讲诚信”的故事。

课后反思:尊严

学习目标: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尊严、逃难”等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体会文中描写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的句子,从中感悟人物形象,懂得什么是尊严。

学习重难点:

体会什么是尊严,学习通过描写人物外貌、动作的语言,表现人物的品质。学习准备:收集有关做人方面的人生格言,了解哈默的生平。

学习时间:2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

同学们,古人有饿死不吃嗟来之食的名言,讲做人要有尊严。今天老师介绍给大家的是一位外国的年轻人,从他的行为和做法中,会给我们许多新的启示。学生自读课文:

自学生字新词。

质疑问难。

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检查生字新词的认读和理解。师生共同解决疑难问题。指名分节朗读课文。指名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短文主要写了一个逃难的年轻人,在饥肠辘辘的情况下,没有接受人们送给他的食物,而是执意用自己的劳动,换取了食物,赢得了做人的尊严。)

课堂作业抄写生字新词。概括地写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3、完成课作1、2题

第二课时

深入朗读,品味词句。要求学生边读书,边画出:

描写小伙子神态的句子:这个年轻人的目光顿时灰暗了。

描写小伙子动作的句子:他的喉结上下动了动,年轻人立刻狼吞虎咽地吃起来。描写小伙子语言的句子:先生,那我不能吃您的东西,我不能不劳动,就得到这些食物……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这些句子,从内容上体会思想。从描述中看,这个年轻人是怎样的人?他是怎样想的?

点播,揭示中心讨论:年轻人的表现令人钦佩,更引发了我们的思考,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2 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提问:这个年轻人是谁?是什么使他从一无所有,到拥有一笔使所有美国人羡慕的财富呢?

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诚实的劳动和做人的品质是多么重要。它能成就人的一生。结合自身实际,谈感受

鼓励学生从小就要有自尊心,无论什么时候都要靠自己的诚实劳动来获取自己想得到的东西。

指导学生带感情朗读课文自由读。指名读。分角色读。

布置作业

1、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可以出示有关“尊严”和做人方面的格言。可提示学生

从“什么是尊严”和“尊严的意义”以及如何做人方面去想,然后交流。

2、完成课作3、4题

课后反思:

8* 将心比心

学习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将心比心”这一成语的意思。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学习准备:字词卡片

学习时间:一课时

学习过程:

揭示课题:

哈默用自己的言行维护了自己的尊严,同时赢得了人们的尊重。今天,我们学习《将心比心》,能说说这个词语的意思吗?课文写了哪些将心比心的事情呢? 初读课文,感知内容各自轻声读课文,遇到生字可以查查字典。四人小组的同学轮读课文,互相纠正读不好的句子。课文写了哪两件将心比心的事?

细读课文,探究情感自学第一节,想想哪些地方让你感动?在自学基础上小组互相交流,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自由读课文第二小节,想想哪些地方让你感动?在书上做些批注。学生交流读后感受,教师引导重点探究以下问题:读母亲平静的话,思考:母亲的“宽容”体现在哪?母亲又是怎样鼓励护士的?她为什么能这么做?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小节。

5学习第三小节:你能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对这一节的理解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7课堂练习:写一段话,以生活中的一个事例来说明“将心比心”。

作业超市:

1、把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2、自由阅读,写写感受。

课后反思:

语文园地二

学习目标学习以诚恳的态度、真诚的语言与他人交流,懂得真诚待人是一种良好的品德。2 学会在合作中说真话,告诉别人心里话。积累有关诚信的词语及古诗文名句。激发学生待人诚恳、讲信用的思想情感。学习准备:

让几个学生排练一个小品:一学生在校园里乱扔纸屑,另两个学生据理劝导。第一课时

创设情景,引入话题

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例如:别人有事找父母亲,父母亲不在家,班上的一个同学病了,好几天不能来上课;有的同学在校园里随地吐痰等等,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这些事呢?刚才几位同学表演的小品,你看了后有什么话想说?

(在学生自由发言的基础上揭示“以诚待人”的交际主题。)想一想,平时你有没有遇到类似的事,如果有,你是怎样对待的?

讨论交流个人准备后,在小组内交流。

先由一名学生举一具体事例,再说说自己是怎样做的,然后对这一做法作一评价。接着,其余学生轮流发言。各小组选派一位学生准备在班上交流。班级交流:对参与交流的学生作适当的鼓励和评价,并随机规范其语言。作业

在讨论和交流的基础上,让学生概括成几条简明的建议,一一写在黑板上,然后做归纳整理,再在条文前加上几句关于以诚待人的“前言”,形成一份建议书。课后抄录并张贴在教室里。

第二、三课时

学习“我的发现”读读小林和小东的对话,说说小东说了习作上的哪些好经验。归纳过渡:习作除了留心观察周围,把自己观察到的事物写下来之外,还可以把自己心里的事,或想对别人说的话写下来。

明确本次习作要求,启发思路阅读习作提示。让学生明确:写的是自己想说的心里话,要真实,不说假话。2 思考表达的内容。先要想好,最想对谁说自己的心里话,再考虑要说的话,可以是烦恼的事,可以是欢心的事……学生酝酿交流、师生个别谈话:

根据习作要求,学生自行酝酿,指名个别交流,启发学生的习作思路。教师随即与个别学生轻声交谈。学生动笔。相互交流,修改。

第四课时日积月累 趣味作文

词语盘点学生自读。2 同桌互查。3 学生质疑,教师释疑。4 记记写写。

二 日积月累告诉学生,这些都是从古诗文中选取的名句,每句话都包含着深刻的道理。2 逐句自读。3 说说自己能读懂的句子,提出不理解的。教师释疑。5 熟读、背诵。

趣味语文联系本单元《中彩那天》等课文,指出诚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自读。师生共同举出生活中的事例,理解“自信、守信、诚信”等等。

选取其中的一个带有“信”的词,再根据这个词的意思,写一个事例。

作业超市:

1、背诵并默写日积月累中的诗句

2、自由阅读古诗,积累写景诗句。

3、完成课作4-6题。

课后反思:

第五篇:第二单元教案

第二单元教案

5、古诗词三首

学习目标

1、识记本课四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

2、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3、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课前准备

1、了解王安石的生平。

2、了解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纳兰性德。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游介绍,激趣导入(出示地图,标明“瓜洲”“京口”的大略位置。)

1、谈话:今天老师给你们当导游,好不好? A、“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镇头.”这首传唱了千年的歌谣向我们介绍的是瓜洲.瓜洲位于江苏省扬州南面,长江北岸.川流不息的长江水见证了瓜洲的兴衰,瓜洲曾经是“江北重镇、千年古渡”.B、而“京口”不仅是东汉吴国第一古都,更是文气洋溢的灵秀之地.许多诗人在此留下了千古绝唱的诗句: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苏东坡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if-件展示诗句.)还有一首广为传诵的就是——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2、板书诗题,读题。

3、过渡:为什么人们喜欢这首诗呢?先去读一读吧。

〖老百〗 整体感知.直奔重点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2、指名读,正字音.尤其注意“一水间、数重山、照我还”.3、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诗句的意思.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4、指名交流.(我觉得诗写得很关,写出了诗人想念家乡的感情.)

5、你最欣赏诗中的哪一句呢? 赏析诗句.感悟诗境

1、刚刚同学说得最多的就是这句诗,(课件出示“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生齐读)

2、能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句诗吗?(指名答)

3、有同学说,这句诗写出了江南美丽的景色.那就和你的同桌再互相读一读,说一说:在你的头脑中出现了怎样的一派景色呢?想到什么说什么。

4、同桌之间互读、练说。

5、指数名学生说。

6、小结:你们的回答很精彩!原来短短一句诗可以在人的头脑中出现这么多不同的画面,文字的魅力真是无法想象。

7、那就用朗读把感受表达出来吧.小组内练读,指名读。

8、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我仿佛看见了一派色彩斑斓的绮丽风光。

9、指名答。(在江岸两边大面积出现的是草地、树木、青山„„)

10、是呀,作者放眼望去,看见了—— 练习题:你能填入表示不同绿色的词吗?近处()的小草()的柳树,远处()的树林()高山.(学生口述)

11、诗人此时正遇早春时节,站在小船上举目四眺,满眼皆是绿色,让作者明显地感受到春天到了。

12、可别小看了这个“绿”字,它仅仅是告诉你春天来了吗?它还能让你感受到什么呢?

13、指名答.(感受到春天里的“绿”有着层次关,远近各不相同;“绿”还写出了春天景物的变化„„)

14、同学们理解得多丰富呀!把你感受到的“绿”读出来吧。男女生赛读。

15、小小的“绿”字却有大大的文章!引导阅读“资料袋”,介绍王安石推敲用“绿”字的故事.16、听完“绿”字的故事后,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指名答)

17、小结:是呀,一位如此优秀的诗人能为了一个字修改十多次,难道我们在平时的习作中不能做到吗?“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18、这首诗正是因为这个故事,让人们更加赞赏.那就让我们一起读出你的赞叹吧。

品评诗句.升华情感

1、过渡:这么美的绿,这么迷人的风光,谁不想多看两眼?谁不想留恋其中?诗人和我们一样陶醉在景色中忘乎所以了吗?(指名答)

2、诗人想回哪里去?诗中的家乡是指哪儿?引导从课题“泊船瓜洲”和诗句“钟山只隔数重山”等处理解。

3、你能在地图上找到它大概的位置吗?先好好读读古诗。

4、学生上台指明.(老师点击课件,显示“钟山”的位置)简介:王安石的父亲曾在江苏南京为官,王安石是在那里长大的,对钟山即现在的南京有着深厚的感情,可以说那里是他的第二故乡。

5、你从哪里能读出诗人急切地想回到家乡呢?

6、引导学生从“一水间”“只隔数重山”“又”“何时照我还”这些词句理解.(指名答)

7、练习读出诗人无限的思乡情绪和急切盼望回家的感情。回归整体.深化体验

1、这真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是多么的牵肠挂肚呀!让我们一起再来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练习背诵

3、王安石,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诗人、政治家,立志于国家改革.这首诗是他第二次出任宰相途经瓜洲时所写.短短28个字,展现了早春江南的一片嫩绿,抒发了久思故乡的一寸衷肠,更暗示了他对自己前途的担忧.此去京城,真能大展宏图吗?千头万绪涌上心头„„更让我们惊叹的还是他对文字的讲究,一个“绿”字令人不得不佩服他的风范!

第二课时

乐调情

1、播放歌曲《故乡的云》。

2、听!来自远离家乡游子们的声声呐喊.故乡的云总是那样的白,故乡的人总是无比的亲!王安石借春风问明月,何时才能荣归故里?那么,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的纳兰性德又是如何表达胸中满溢的情怀呢? 读入情

1、读一读《秋思》和《长相思》,要求读准、读通,看看注释或借助字典查不懂的词。

2、指数名学生读,正音.(注意读准“意万重”“聒”)

3、看看诗词的题目,你能发现什么?(指名答)

4、这相同的两个“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和你的伙伴一起反复读上三遍之后,再好好想想。

5、读了这么多遍,让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任选一首说.(指数名答.)品悟情

1、诗人那浓厚的化不开的思乡之情,都藏在哪个句子中呢?默读,画出来。

2、指名答。

3、“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4、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说。

5、指导朗读,读出诗人满腹惆怅、心事重重的感觉。

6、这句诗中诗人是借什么景物来抒发情感的呢?(指名答)

7、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那句诗的意思吗?小组内交流。

8、引读“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9、这一次又一次的封信、拆信、封信的过程,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挂念。

10、就让我们一起走入作者的情感中,去感同身受一番吧。(齐读)

11、王安石见明月而惆怅,张籍见秋风而感慨.那么,清朝的纳兰性德又是如何将情巧妙的藏与诗中的呢?你能感受到吗?

12、小组内讨论交流,各抒己见。

13、全班交流,师引导注重体会“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议深情

1、学生任选一首配乐背诵。

2、在你背诵时,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呢?(指名答)

3、总结:读诗的人不同,想象到的画面就不同.我们不可能到诗人生活当中去,不可能看到那个朝代诗人面前真实的景色,但是,诗人们那份浓浓的思乡情我想无论是谁都能感悟得到!因为诗中的字字句句无不包含着对故乡的想念、对家乡的思念。让我们一起再来背一背这首感人的诗词吧。

记生字

1、找到本课四个生字,读读相关句子。

2、说说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指名答)

3、指导书写:都是左右结构的字,注意写得左窄右宽。

4、学生练写。

6、梅花魂

一、教育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华侨老人眷恋祖国的思想感情。

2、懂得梅花的高尚品格,学习这种品格。

3、学习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特点。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教育学生学习梅花的高尚品格,增强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理解外祖父爱梅花,并在爱梅花中寄托了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是本文重点,也是难点,主要通过分析重点段第2和13自然段,有感情地反复朗读来解决。

(二)“前后照应、首尾连贯”是本文重点训练项目,主要通过勾画前后照应的句子,反复朗读来解决。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板书课题。出示幻灯片(梅花图),教师指导观察并提问:同学们,你见过梅花吗?你能简要说说梅花的品格吗?(梅花,主要有红、白两种颜色,花分五瓣,香味很浓。特别是它在万花凋零的初春时节开放,深受人们的喜爱。梅花不畏严寒、不怕风欺雪压,它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今天我们学习“梅花魂”这篇自读课文。板书课题,说说“魂”是什么意思?(“魂”是指迷信的人认为附在人的躯体上作为主宰的一种非物质的东西,灵魂离开躯体后人即死亡。本文中的“魂”是指崇高的精神。)梅花虽是有名的花,但为什么说”梅花魂”呢?读读课文,就知道了。

二、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指名读课文,解决生字、新词。①指名读课文。

②生字:读准字音、掌握字形、理解字义。③新词:

训斥:训诫和斥责。玷污:弄脏。

郑重:严肃认真。

眷恋:对自己喜爱的地方深深地留恋。

颇负盛名:颇,相当地。负,享有。盛名,很大的名望。颇负盛名,有很大的名望。

2、作者围绕梅花讲了一些什么事?通过梅花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本文围绕着梅花讲了飘泊他乡的外祖父珍爱梅花、眷恋祖国的事,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划出最使你感动的语句,读一读。

4、质疑问难,同学前后左右分组讨论、交流、教师点拨。

四、理清脉络,概括段意。(本文共分三部分,要指导学生把“回忆几件具体的事情反映外祖父对祖国的眷恋之情”作为一部分,这样就很明显地把文章的三大部分划分出来了。

第一段(1)由梅花想到外祖父。第二段(2-15)回忆几件具体的事情反映外祖父对祖国的眷恋之情。第三段(16)从梅花想到外祖父的爱国心。)

五、课堂练习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指名读课文,说说本文的主要内容。

(本文主要写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对梅花的喜爱及对祖国的眷恋之情,表露了华侨老人的爱国心。)

过渡:课文是怎样来表达外祖父眷恋祖国的思想感情的呢?

二、学生自学,教师点拨

1、课文围绕着梅花写了外祖父的哪几件事?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学生先自学,后讨论、交流。课文围绕着梅花写了外祖父的五件事:

(常教小外孙女读唐诗宋词,且读着读着就流出眼泪;对一幅墨梅图分外爱惜;因不能回国而难过得哭起来;在离别前把最珍贵的墨梅图送给外孙女;船快开时;又递给外孙女绣着梅花的手绢表达了外祖父眷恋祖国、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三、引导学生抓重点段第2自然段,体会外祖父的思想感情。

1、学生自由感情朗读,画出使外祖父伤心落泪的诗句。

2、反复朗读并思考:外祖父为何读到这些诗句时就会落泪?(因为这些诗句触动了他思乡的感情。他思念祖国,却身在异邦,不能回去,所以外祖父读到这些诗句时就会落泪。)

3、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这几句诗的意思的?说说从这些诗句你体会出外祖父怎样的思想感情?(“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是唐代诗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诗句。意思是:我独自一个人在远方居住,每到过节的时候格外思念故乡的亲人。“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也是王维的诗,意思是:明年春天绿草如茵的时候,您回来不回来呢?“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是北宋词人秦观的词,意思是:在空中随风飞舞的落花,轻得好像夜里的梦;满天无边无际落着雨丝,细得好像心里的愁。从这些诗句,可以体会出外祖父思念家乡、思念祖国的思想感情。)

四、自学重点段15自然段,学生分组朗读并讨论:

1、梅花的品格是什么?你是从哪些词句中看出来的,用~~画在书上。(梅花的品格是坚韧不拔,遇到困难不屈服。主要从“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这些词语体会出来的。)

2、外祖父为何珍爱梅花?这说明什么?(外祖父把梅花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即“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不管历尽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珍爱梅花,是让自己保持梅花的秉性,也就是保持中国人的气节。这充分说明外祖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外祖父为什么要送梅花图、梅花手绢给“我”?(外祖父把梅花图、梅花手绢送给“我”,是为了让“我”也保持梅花的秉性,保持中国人的气节。也说明外祖父要把他自己对祖国的眷恋之心让“我”带回祖国。)

4、“梅花魂”的内涵是什么?本文为什么以“梅花魂”为题?(“梅花魂”的内涵是:保持梅花的品格,保持中国人的气节。以“梅花魂”为题点明了中心。

5、说说最后一自然段在文章中的作用?(总结全文,点明中心。)

五、回顾全文,归纳中心。

(本文通过写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对梅花的喜爱,反映了他对祖国深深地眷恋,表露了一位华侨老人的爱国之情。)

六、总结、扩展

1、围绕重点,学习表达。(1)本文开头和结尾有什么联系?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本文开头和结尾相照,首尾连贯,更加突出了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思念祖国、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指导朗读重点段,体会外祖父的思想感情。(第2自然段从开头到“教我读唐诗宋词”,读得应轻快一些。从“读到”到这一段结束,读得应低缓一些。第13自然段点明了外祖父珍爱梅花的原因,在朗读时,语气要坚决。)

2、综合训练,发展技能。

在学过的课文中,找出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句段,并体会它的好处。

七、布置作业

1、在()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冷艳的(梅花)(崇高)的品格 冰凉的(泪珠)(高尚)的灵魂 慈祥的(外公)(梅花)的骨气 隆冬的(天气)(梅花)的秉性

2、阅读课文第13自然段,回答下面问题。

(1)外祖父把梅花作为什么的象征?(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2)中华民族的精神就是什么?(就是“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不管历尽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3)外祖父保存这幅墨梅图是为了什么?现在把它送给外孙女又是为什么?(外祖父保存这幅梅是为了保持梅花的秉性,也就是中国人的气节。现在把它送给外孙女,也是让她保持梅花的秉性,保持中国人的气节。)

7、桂花雨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读读记记“姿态、迷人、至少、邻居、成熟、完整、尤其、提前、香飘十里”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自读自悟和与同学交流,体会作者思恋家乡的思想感情,并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教学重、难点及解决办法

抓住课文中的主要内容和重点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可以采用以下思路展开教学:自读自悟;细读悟情;品读体会。

课前准备

学生已学了两篇回忆性的文章,可以根据学生家庭的实际,让学生听听长辈讲的关于小时候家乡生活的故事,丰富他们的感情体验,进一步体会人们的思乡情怀。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你正在

一、谈话引入

1、谈话:同学们,童年是美好的、幸福的、难忘的,回忆童年美好的事情更是一种享受,充满了乐趣。让我们一起走进作家琦君的童年,欣赏美丽的桂花雨。板书课题。

2、简介作者:琦君(1918—)现当代女作家。原名潘希真。浙江永嘉人。毕业于杭州之江大学中文系,师从词学家夏承焘。1949年赴台湾,在司法部门工作了26年,并任台湾中国文化学院、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后定居美国。出版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30余种,内有《烟愁》《细纱灯》《三更有梦书当枕》《桂花雨》《细雨灯花落》《读书与生活》《千里怀人月在峰》《与我同车》《留予他年说梦痕》《琦君寄小读者》《琴心》《菁姐》《七月的哀伤》以及《琦君自选集》等。

3、介绍桂花:桂花:也称木犀,木犀科。常绿小乔木,高达15m,冠卵圆形。叶对生,硬革质,椭圆形至卵状椭圆形,全缘或具疏齿。花簇生叶腋或顶生聚伞花序,黄色或白色,极香,花期中秋。核果椭圆形,蓝紫色,翌年夏初成熟。原产我国西南、华中等地,今各地普遍栽培。变种较多,有金桂、银桂、四季桂。是传统的名贵香花,城市绿化、美化的重要树种。桂花经蜜饯后,可做各种甜食。

二、检查预习

1、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桂花的名句。

因为桂花的花香持久,沁人心脾,历代文人墨客经常用美好的诗词歌颂它。你们读过哪些有关桂花的名句来跟同学交流一下好吗?我们却从未听说桂花会下雨。

2、抽名读课文,解决生字、新词。

3、默读课文。思考:

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桂花雨”是什么意思?

课文主要讲了作者回忆自己童年的桂花和帮妈妈摇桂花的事。“桂花雨”是指好多桂花落下来,就像下雨一样。

三、自读自悟细读悟情

1、自读自悟(出示思考题)

(1)默读2──6自然段,看看桂花给作者带来了哪些快乐?勾出有关的词句。

(2)把你喜欢的句子或段落读给同桌听。

2、细读悟情(讨论交流)重点理解句子:(1)“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一个“浸”字,形象地写出了桂花的香气,桂花不仅花开时香,晾干了泡茶、做饼也同样香气弥漫。桂花,永远香在人们的心里。它的香,已挣脱了季节的束缚,香甜了四季,也香甜了人们的生活。

重点理解摇花时的乐趣:

(2)为什么说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理解“总是”)(3)画出“我”摇桂花的句子。

①理解“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②想象“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的情景。③为什么说桂花纷纷落下来的情景“真像下雨”,而且是“好香的雨”?

四、品读体会

1、八月桂花,十里飘香。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同是桂花,难道在不同的地方香味就不一样吗?为什么?

母亲这句朴素的话,与“月是故乡明”如出一辙。母亲每年都闻着桂花的香气,关注桂花,收获桂花,体验着馈赠桂花的快乐,吃着桂花做的食品,喝着桂花茶。桂花,已充盈她生活的全部空间。家乡院子里的这棵桂花树,是唯我的,是母亲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还会有什么可以替代它呢?桂花是没有区别的,问题是母亲不是在用嗅觉区分桂花,而是用情感在体味它们。一亲一疏,感觉自然就泾渭分明了。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家乡在母亲心中的分量。

2、“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个“又”字说明作者不止一次地想起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只是这次母亲的话使他又一次想起。淡淡的一句话,却传递出了作者对故乡桂花深深的怀念。家乡的桂花,是跟作者童年的快乐连在一起的,那种“摇花乐”和桂花雨已植进了他的生命,成为他幸福童年的最美好、最耐人回味的记忆。这恐怕是作者难忘家乡桂花的真正原因。

五、拓展延伸

回忆一下自己的童年生活,有没有不能忘怀的人和事?如果有,说给大家听听。

8、小桥流水人家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有感情朗读课文。

2、在感受江南水乡的美景时,领悟作者抓景物特点描写的表达方法。

3、通过感悟作者对故乡的怀念受到热爱家乡的思想教育。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情景导入

师朗诵白居易《忆江南》的句子: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目的是将新旧知识有机结合在一起,即巩固了学生已有的积累,又传授给了学生学以致用的方法。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同时想象作者描写了故乡的那些景致?

2、小组交流

学生小组交流文章中容易读错的字音,以及描写了那些景致,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找出教学切入点。

3、小组交流

文章描写了故乡的三处景致(1)小溪(1、2自然段)(2)小桥(3、4自然段)(3)人家(5、6自然段)

三、深入理解,学习写法,感受思想

1、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家乡的景致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你自读批画,有感受的地方做做标注。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3、小组交流

4、大组汇报

(1)小溪(此处的生词比较多,教师可在学生汇报理解之前,让学生一起来读一读这些带拼音的生字,将生字的学习有机的和文章结合在一起。)

小溪的特点:清澈见底,终年环绕村庄。小溪两边的柳树,美、自然。(指导朗读,此处语速适中,语调要轻快)村民和小溪的关系;孩子们在小溪里嬉戏。[朗读指导,读出捉鱼时的童趣] 通过对故乡景致和童年玩耍的回忆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2)小桥:木桥、石桥(3)人家

作者先以自己家为例,写了自己的卧室,光线暗、地面潮湿的特点;又写了父亲的书房,空气流通、阳光充足,由东南两面达窗可以看到优美的景色。(指导朗读从窗中看到的景象。“清晨”、“夏天”注意读出层次感)

文章最后一段略写了村里其他人家的生活。通过“深深”、“印象”、“一辈子”这些词看出故乡在作者心中的位置。表达作者对故乡深深的眷恋。

四、回顾全文,学习写法

(学生总结本文作者在写作方法上抓住了故乡景致的特点:小桥、流水、人家,在描写着三方面景致时又抓住了他们各自的特点将景物写具体的,从中渗透着作者的思乡之情)

五、拓展学习

落实语言文字的训练,实现读写结合。如以“阳光、沙滩、海浪”为题,写一两段话,描写家乡景致的特点,表达你对家乡的感情。

口语交际与习作二

学习目标

1、能围绕“浓浓的乡情”这个主题讲清楚自己的活动安排。

2、能与同学进行商讨,培养自主合作的参与意识。

3、通过活动,培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4、能就口语交际的内容,大胆发挥想象,写出家乡的变化,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课前准备

1、收集与“浓浓的乡情”相关的诗词、歌曲、故事等。

2、了解班级同学的特长,以便策划活动。

3、通过书籍、电视、网络等媒介,了解怎样策划才能搞好一次活动,可以事先参阅一些好的经验。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俗话说得好: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个人对自己的家乡都有着深厚的感情.大诗人李白用诗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来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思念,而这诗句也成了表达思乡之情的千古名句.今天也让我们来畅谈一下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吧。

二、畅所欲言.抒发情感

1、同学们,请你们来说说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吧。

2、现然大家都这么热爱家乡,那么我们就以“浓浓的乡情”为主题来策划一次活动.既然是活动,形式就要丰富多彩,要通过丰富的内容、精彩的节目来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三、小组交流讨论

1、明确小组讨论的内容:表演哪些节目;由哪些同学表演;怎样表演才能使节目更精彩?

2、重点讨论怎样演才能使节目更精彩,根据讨论情况列出节目表.老师参与部分小组的交流,给予指导。

3、小结过渡:刚才老师参与了部分小组的讨论,看得出来同学们事先都做了精心的准备,而且在讨论的过程中非常热烈,方方面面的问题都能考虑到。每个小组都希望通过策划这次活动来表达对家乡的热爱,那现在就请同学们来展示一下你们小组策划的活动方案吧。

四、展示活动方案

1、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活动方案。

2、其他同学可以质疑,也可以和同学进行深入的交流。

3、师生共同评议.综合大家的意见,全班制定一个活动方案。

五、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通过策划“浓浓的乡情”这个活动,不仅锻炼了我们的组织策划能力,而且还激发了大家对家乡的热爱之情,相信“浓浓的乡情”这个活动一定能够获得成功。

第二、三课时习作

一、谈话导课,激发兴趣

在策划“浓浓的乡情”活动中,同学们尽情抒发了自己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是呀,谁不爱自己的家乡呢?今天让我们大胆地想象一下,通过我们的努力,二十年以后的家乡会是什么样子?

二、大胆想象

1、想象家乡发生的巨大变化。

2、想象儿时的小伙伴会是怎样的。

3、想象久别重逢的亲人会有怎样的感慨。

三、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学生默读提示,明确习作要求及内容。

小组互说,打开思路。

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四、试写初稿.自行修改

1、回忆这组课文中作者运用的表达感情的方法,试着在自己的习作中加以运用。

2、要求书写工整,语句通顺。

五、小组评议,互改

1、小组内互读互改,提出修改建议。

2、根据同学的建议再次进行修改。

六、佳作赏评

每个小组推选好的作品进行全班赏评,可以是全文,可以是片断。

回顾拓展二

学习目标

1、回顾本组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用心体会课文作者是怎样用具体的景物或事情表达思乡之情的。

2、拓展学生视野,引领学生积累有关抒发思乡之情的诗文、佳句、激发学生热爱家乡之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明确内容

1、“望着云彩,思念故乡.思念故乡,望着云彩”这诗句表达了一种什么情感?

2、这思乡情是人世间一种美好的情感,本组课文表达的都是思乡之情。通过课文的学习,我们收获了什么呢?让我们共同走进.(板书课题:回顾?拓展),赏读片段.感悟乡情。

3、读着一篇篇思乡的课文,一些感人的描写深深地印在了我们的脑海里,下面这些内容还记得吗?出示相关语句。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我很小的时候,外祖父常常抱着我,坐在梨花木大交椅上,一遍又一遍地教我读唐诗宋词.每当读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之类的句子,常会有一颗两颗冰凉的泪珠落在我的腮边、手背。”

“夏天,凉爽的清风从南窗里吹进来,太舒服了!更美的是,我由东窗可以望到那条小溪和小桥,还有那几株依依多情的杨柳。”

4、这些语句出自哪些课文?从这些描写中我们感受到了什么?(诗人触景生情;通过写具体的事表达外祖父的思乡之情;通过写景物抒发怀念故乡之情。)

5、过渡:课文中这样的描写还有哪些呢?本组的几篇课文是通过哪些人、事、景、物来表达思乡之情的?

二、互相交流,各抒己见 回顾课文内容,找出作者或写事或写景表达思乡之情的内容读一读,边读边批注。

你找到了哪些这样的描写?小组里互相交流,畅所欲言。全班交流.小组派代表发言。

a.课文中通过描写具体的事物表达思乡之情的语句。b.课文中通过写景表达思乡之情的语句。小结:表达思乡之情不是空泛地抒情,应通过描写具体的事物或景物来体现。作家的作品是这样,我们的习作也要这样。

平时我们的习作是怎样表达感情的?(结合本次习作中的典型例子进行交流。)

三、诗文链接,内化积累

回顾课文的学习,通过充分交流,我们收获了很多,不仅明白了抒情要用具体的事物或景物来表达,还积累了不少感人的片段.谁能背诵一两段? 表达思乡情的诗文还有很多很多,读一读下面的诗句(日积月累中的),你能把它们印在脑海里吗?练习背诵。(个人背,同桌背)你还读到过这样的诗文吗?能向同学们介绍介绍吗?(指名读背)

四、趣味语文.激发兴趣

学生自读“推敲的来历”一文,不认识的字查字典。同桌互读,纠正字音;小组互问,解决不懂的问题。

全班交流对“推敲”的理解,以及在生活中对语言文字进行推敲的实例。

下载第二单元 中西美术作品比较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二单元 中西美术作品比较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第二单元教案

    第5课 中彩那天 一、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相关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父亲”诚实、守信的品质,懂得“......

    第二单元教案

    第一课时: 第二单元导读 教学过程: 一、课前三分钟展示。 展示第一单元的收获。 二、单元导读 牵手亲情,唱响关爱 人之所以与草木不同,就在于人有情, 亲情、友情、师生情„„......

    第二单元教案

    第二单元乘法口诀(一) 教学内容: 本单元知识是在学生初步了解乘法的意义和掌握连加计算方法的基础上来学习的,这是乘法运算的基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创设真实有趣的问题情境,引......

    第二单元教案(范文大全)

    1.秋 游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感受秋天的美好景象,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识字、写字。......

    第二单元教案

    5.爬山虎的脚 教学目标 1.能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3.学习生字、词语,积累好词好句。 教具准备 1.实物展示台。 2.学生......

    中西饮食文化比较教案

    中西饮食文化的比较 商旅教学部 【课题】中西饮食文化的比较 【课时】1课时 【设计理念】通过对中西饮食文化的比较,使学生对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有所了解,掌握饮食文化差异产......

    第一课-什么是美术作品-教案

    教案1 授课:邓卫民 什么是美术作品 教学目标 1.了解审美观念、形式法则的产生和一般规律,以及美术作品的社会约定性。 2.培养学生以审美的眼光去看待美术作品和日常生活的意......

    第二单元语文教案

    6火烧云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在语言环境中理解“烧”和“红”,“沉静”和“沉浸”等词语的区别。 2、能根据词语的规律和特点,照样子尝试着写几个。 能力......